首页 > 文章中心 > 建筑工程技术职业认识

建筑工程技术职业认识

建筑工程技术职业认识

建筑工程技术职业认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常态;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需求;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6.06.039

1引言

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面临着调整和转型升级,建筑业也不例外。依托信息化、产业化,房屋建筑业必将产生深刻的变革,尤其是在房屋建筑业的新热点方面,例如建筑信息模型(BIM)、集成式建筑、被动式建筑、建筑维修加固等领域。

2人才需求规模分析

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房屋建筑行业在未来将会产生革命性的发展。但在规模上将呈现增速放缓,甚至负增长的情况,在人才需求规模上也必将有所减少。产业集中度将会越来越高,大型建筑企业凭借自身优势,兼并合并中小型企业,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相应的中小型房建施工企业生存艰难,将会面临多方面的挑战。随着行业的发展,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将会更大,需求规模将会进一步压缩。

3人才需求能力和素质分析

综合建筑行业的人才招聘标准和要求,结合专业调研,房建企业对于人才需求能力和素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3.1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功底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功底是高职建筑工程技术毕业生到企业后快速上手的保障,是快速融入施工现场环境的基础。同时,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功底也是后期不断成长的基础,使人才的成长有后劲。

3.2较强的组织和管理能力

房屋建筑工程项目中除了技术性较强的岗位外,大部分岗位都需要一定的组织和管理能力,施工企业对这方面的能力和素质也是非常看重。在校期间担任学生干部、积极参加学生活动的毕业生特别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去到用人单位后成长的也非常快。这就要求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必须具备较强的组织和管理能力。

3.3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和专业实习经历

房屋建筑工程实践性较强,房屋建筑施工企业需要的专业人才都要求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这方面只能靠时间和经验的积累。高职学生在学校积累了相关的理论知识,但缺少的就是实践经验。专业实习经验的多少、实习经历的好坏,对一个大学生的成长有很重要的作用。同时,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也有助于毕业生尽快融入职场。

3.4良好的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行和素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职业素养的核心内容是敬业精神和工作态度,敬业精神就是要踏实能吃苦,肯付出,用心做好本职工作;工作态度是指负责的、积极的、建设性的态度。企业需要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的毕业生,学校应该把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作为其重要目标之一,尤其对于我们职业院校来说更应如此。

4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分析

结合前述分析,对于人才培养应“立足房建、紧跟热点,夯实专业基础、深化内涵建设”。

4.1人才培养定位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依然是以房屋建筑为核心的、服务于项目建设的、面向一线的、高素质的技术型和技能型专门人才。

4.2人才培养规格

4.2.1培养目标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主要面向房屋建筑,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掌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适应建筑工程生产一线的技术、管理等岗位要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4.2.2就业面向①就业企业面向:主要在建筑施工企业从事工程项目组织、现场施工管理、质量验收、施工安全、材料检测、技术资料及工程造价等方面的技术和管理工作。②就业岗位面向:施工员、质量(检)员、安全员、材料员、测量员、造价员、试(实)验员、资料员等。4.2.3知识和能力要求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应具备四项专业能力,即“精识图、能计算、懂技术、会管理”,具体包括十项能力:建筑工程图识读能力、专业计算机软件的应用能力、常用建筑材料的检测和验收能力、基本建筑构件验算及一般的设计能力、建筑施工测量与放样能力、建筑施工技术管理能力、建筑施工组织与控制能力、安全施工管理能力、施工质量检验能力、技术资料管理能力。同时,应紧跟建筑行业的热点,加强BIM技术的应用能力、集成式建筑的技术和管理能力、被动式建筑的技术和管理能力、建筑维护加固的技术和管理能力。4.2.4职业素养要求由于房建行业比较艰苦,入职门槛不高的特点,毕业生的职业素养往往更受到用人单位的重视,对于毕业生长期的职业生涯成长也有很大的益处。加强职业素养教育,将进一步提升毕业生的竞争力,是获得社会认可的有效途径和有力措施。结合建筑行业的特点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规律,应加强职业素养的培养,学生应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及工作态度,能够团结协作、认真负责、勤于思考、吃苦耐劳、踏实肯干、勇于付出。

5结束语

建筑工程技术职业认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职业资格 建筑工程 课程体系 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4-0020-01

一 建筑工程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建筑工程专业资格证书涉及建设施工、生产、服务各岗位从业人员。2002年,建设部、劳动部共同下发了《关于建设行业生产操作人员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2012年住建部新颁布了《建筑与市政工程施工现场专业人员职业标准》,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建筑“员”资格证书制度。职业资格认证类型分两种:一是管理类的,从事工程项目管理人员的岗位证书,如建筑“员”和造价员等岗位证书;二是操作类的,主要有传统的电工、电焊工、混凝土工、砌筑工、钢筋工等职业工种和智能楼宇管理师、室内装饰设计员、家具设计师、制图员、装饰装修工、公路养护工等新职业工种。

二 与职业资格认证相融合的高职建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研究

建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应以职业岗位要求为起点,分析构成各专业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和考评内容,根据职业资格考核标准和建筑工程岗位要求,构建包括基本素质、通用能力、职业技能和职业拓展技能四个学习领域的课程体系和框架,课程内容服务于职业任职资格及考核标准,实现“课、岗、证”的统一,体现课程理念紧紧瞄准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为高技能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第一,以建筑工程工作过程、所需知识和技能以及职业岗位设置为导向,确定专业技术和专业方向。参照建筑行业职业岗位(群)要求和相关职业资格标准、行业技术规范,把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理论和技能融入教学过程,构建职业资格证书和毕业证书相融通的课程体系;整合传统教学内容,淡化课程学科性,将建筑施工技术、钢结构、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建筑工程质量控制等整合为几门主要的施工课程,将房屋建筑课程调整为建筑构造与识图,增加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等知识,开设建筑施工图识读、结构施工图识读等整周教学;综合实训以工程项目工作全过程为内容,突出教学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使课程设置与职业岗位资格、能力发展紧密融合,达到学以致用、课证结合的目的。

第二,以可持续发展和个性化培养为目标,搭建公共基础和个性化知识框架。个性化教学包括专题、选修课程、社会实践、创新教育、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等。项目式、个性化专题教学围绕建筑结构形式、建筑工程质量、论文等多种方向进行调研,调动学生积极性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实现课内教育与课外应用相结合、指导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选修课程从专业先进技术、延伸专业知识、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设置,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开展以思想政治教育和技术服务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社会能力;结合学生学习兴趣开展创新教育,设立特长生课题学习和专业社团,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类技能竞赛和校外项目,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同时针对学生的个性开展个案式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

第三,建设工学结合职业岗位训练基地,强化实习实训。实训基地建设是课程体系的重要内容,其核心是加强校内“理论实践一体化”的专业教室建设和校外“工学整合学习岗位”实训基地建设。在校企融合发展平台上,借助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共建校内外综合实验、实训基地;根据职业岗位能力设置实训项目,加大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的力度;由在校专职教师和校外兼职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研发课程、编写实训教材、组织实习实训和考核,充分发挥专兼职教师的专长,整合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通过专业教室、实训室、教学工地等分层次、分项目、分阶段开展知识技能一体化教学,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第四,双证合一,实施“教、学、证”一体化的教学考核模式。根据企业需求和职业资格认证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融合职业资格认证课程,将“员”、智能楼宇管理师、室内装饰设计员、钢筋工、砌筑工、混凝土工等国家职业标准、资格考核规范整合到课程内容和课程设置中,实现职业资格与专业课程的有机结合,帮助学生确定职业发展方向,为就业做好准备。根据学生专业、兴趣和特长强化职业能力课程学习,积极开展职业技能训练,开设以施工员、技术员、安全员等职业岗位为核心的能力培养课程,实施一体化教学,分层次进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形成专业技术基本应用能力,鼓励指导学生通过相应的施工员、质检员、安全员等职业岗位技能鉴定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为今后的就业打好基础。

三 结束语

高职教育应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构建“理实一体、课证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筑工程专业应根据专业方向和岗位要求,制定出符合行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求的课程体系,促进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发展。

建筑工程技术职业认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岗位能力

1 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地位

1.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中强调,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

1.2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面向职业岗位的职业性高等教育,是一种就业教育。该教育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强调人才的应用性和技能性,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对高职专业人才培养过程的要求。为此,教学模式决定其教学内容应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加大实践教学比例,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

1.3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教学,进行实践教学体系创新,把实践教学作为沟通理论与技能之间的桥梁,使学生不但在理论上,而且在技能上都能得到发展,这对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由此可见,在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实践教学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学生掌握职业技能、提高综合职业素质的主要途径,是学生从理论到实践、从学校迈向社会的桥梁。可以说,没有实践教学,也就没有高等职业教育。

2 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2.1实践基地建设问题。教学实践基地包括校内实验实习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内实验基地现有建筑材料试验室、建筑工程测量实训室、土力学试验室、计算机绘图室等。与鹤壁市建设工程监理有限公司、鹤壁市建设集团、鹤壁市科信监理有限公司、鹤壁市教育建筑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签订了校外实训基地协议。但由于设备陈旧、部分实验器材不配套,校外实训基地管理不到位等原因,使得目前实践教学条件难于满足实践教学的需求。

2.2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问题。实践教学的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明确,组织管理跟不上,实训教学的质量难以保证。认识实习效果不好,课程实习及毕业实习,与课程的衔接不紧凑,针对性不强。

2.3实践教学的考核问题。没有建立规范的实践教学的考核办法,对实践教学的要求远没有对理论教学要求的严格。期末考试以理论考核为主,不能充分体现学生实践技能的掌握程度。

2.4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多数教师重视理论教学,而轻视实践操作技能的提高。部分教师认为组织理论教学容易,组织实践教学难度较大,从思想上、心理上存在畏难情绪。

2.5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还较薄弱,“双师”素质教师及企业兼职教师仍显不足。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技能人才,其师资队伍应该是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是一支“一专多能”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目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师的来源比较单一,主要来源还是直接分配入校的大学毕业生,这些教师大都“从学校到学校”,没有企业一线的具体工作经验,缺乏实际动手能力。聘任的兼职教师主要是为了弥补专任教师数量不够,而没有真正改善学校师资结构;部分兼职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基本情况缺乏深入了解,对教学内容钻研不深,教与学相脱节,不能做到因材施教,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兼职教师与学校没有隶属关系,学校对兼职教师的管理督导机制不完善,因此实践教学难于实施。

由于以上各方面的原因,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过程中,难以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训练效果不佳,甚至有些关键的实践项目仅停留在“认识状态”,而没有上升到真正意义上的“应用掌握”。

3 构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践性教学体系的基本思路

3.1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明确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在具有必备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技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应用性人才。

3.2深入国家大、中型建筑工程公司、监理公司等企业,对从业人员现状、岗位职责、工作内容、工作标准、专业知识、能力结构等几个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充分了解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市场需求情况,对就业岗位进行分析,当然也不可忽视有市场优势的小型企业,确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学生就业岗位,围绕能力培养把专业课程体系分为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两大块。

3.3 注重顶岗实习的效果,实现“双证制”,加强职业能力考核。在加大专业实习的基础上,实践教学体系中引入“双证制”,即在获取文化素质证书(含英语、计算机、普通话等级证)的前提下,学生毕业前还应获取土建施工员、土建造价员、材料员、质检员等职业资格证书和钢筋工、混凝土工、抹灰工建筑技能上岗证书。为毕业生顺利走向工作岗位,并且在较短时间内能够顶岗打下良好的基础。

4 构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框架

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我们把实践教学体系分为五大部分,即认识实习、基本技能训练、课程设计、工种操作训练、毕业实习(顶岗实习)等,彻底改变原有理论为主的培养模式。

4.1认识实习。

认识实习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进入大学校门后的第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 是增强学生对建筑物构造组成及施工过程感性认识的重要环节,是丰富学生实践知识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认识实习使学生增加感性认识,有助于学好专业课,同时对后续专业课学习的重点有所了解。

4.2基本技能训练。包括建筑材料、建筑力学、土力学与地基基础等课程的验证性试验和建筑工程测量等课程的仪器操作,通过试验和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4.3课程设计。主要包括民用建筑课程设计、工业厂房课程设计、施工组织课程设计、建筑工程预算与报价编制、工程量清单及清单报价编制、地基与基础设计、等内容。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具体的实际工程结合起来。课程设计应单独开设,单独考核。在考核上尽可能与企业接轨,聘请企业专业学者,尤其是高级技师参与到考核中来,以企业用人的标准衡量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4.4工种操作训练。工种操作实训是学生在部分专业课结束后,即将全面进入专业课教学之前进行的一次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砌筑工、抹灰工、钢筋工、混凝土工、模板工等主要工种实训。学生到工种实训现场,以实际操作为主,掌握各工种的施工操作程序步骤、操作要领,为回到课堂进行专业课学习和毕业实践以及毕业后从事施工一线技术及管理岗位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4.5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是学生综合提高的关键环节。针对不同的学生按照其发展方向安排顶岗实习的岗位,要学生带着任务出去,带着成果返校。实习单位要有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作为校外指导老师,校内指导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实习状况和对新知识、新问题的掌握情况。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加深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开阔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并使学生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独立完成职业岗位工作及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毕业后迅速适应职业岗位要求创造条件。

5 全面实施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途径

5.1加强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充实完善建筑材料实验室、土工实验室,完善后,可完成建筑材料基本性质实验、水泥实验、砂、石筛分析实验、混凝土实验、沥青实验、土的基本性质指标实验、土的液、塑限测定实验、土的压缩、固结实验等;充实完善建筑工程施工测量实训室,建筑工程施工测量是建筑企业一线工程技术人员必备的专业能力之一,测量实训通过模拟建筑工程的定位、放线、抄平、变形观测等工作,培养学生建筑施工测量和变形观测的能力,以适应顶岗实习及就业岗位的要求。

5.2建立“校企双赢”的合作机制。完善综合实践与顶岗实习的组织与管理,制定校企合作教育互利互惠政策,制定教学组织与管理、教学考核与评价体系、实习安全管理等系列文件,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约束校企双方的行为。由学校与企业共同研究制定企业实践阶段的教学计划,要立足于学生能力的培养,通过综合实践与顶岗实习,使学生学习到在学校学不到或不容易学会的专业知识,掌握在学校不容易掌握的专业综合能力,真正感受在学校的“情境”中不容易感受到的企业生产和文化氛围,最终实现“零距离”就业的目的。

5.3制定与课程体系相适应的实践课程标准。结合理论教学大纲和专业技术技能的要求及专业技能的认知规律,制订实践课程标准,指导实践性教学。

5.4完善并规范实践性课程教学的考试考核办法及教学管理办法,使考试和考核真正达到考出水平,考出技能的水准,且严格管理,确保教学质量的实现和提高。

5.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采取派出进修,引进等多种形式,提高专职教师队伍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学历层次。建立一支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一方面鼓励在职专业教师通过参与产学研究、专业实践能力培训,参加注册执业资格考试等形式,提高现有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利用寒暑假时间深入施工现场,每年在施工企业锻炼最少保证达到两个月。

5.6建设一支学术造诣高又有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队伍,承担学校部分专业课和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工作。兼职教师主要来源于施工企业、相关院校、规划、设计单位等,聘请专家、教授、工程技术人员、能工巧匠。

6 建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监控

为提高实验、实训课教学质量,应制定出合理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监控办法,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监控:

6.1检查专业课教师制定的授课计划,看是否在授课计划中安排实验、实训项目,时间上能否保证。

6.2通过教研会论证实验、实训课题能否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体现学生就业岗位,是否能够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6.3要求任课教师在每次上实验实训课之前,以书面形式报告给教研室和系教务科,以便教研室教师和系领导进行监督、检查。

6.4通过开展技能竞赛,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一种或几种实践操作技能。

6.5教学管理人员和组织人员要不间断对实践教学进行巡视督察,注重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发现不良问题,及时调整解决。

总之,只有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并通过对技术应用性、实用性及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岗位技能的训练,才能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紧贴行业发展趋势,抓住机遇,谋求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献奇.谈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6年,第15期.

建筑工程技术职业认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建筑工程技术;高职教育

随着我国建筑业呈现出快速增长趋势,建筑类从业人员队伍不断扩大,迫切需要培养大量的技能型人才。但是传统学科式教学培养出的建筑工程技术人才在当前和建筑企业对人才的能力需求上有一定的错位。

现代建筑工程技术的发展对建筑企业提出了技术人才细分的要求,对不同类型的院校也提了相应培养不同层次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对应高职类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和示范性改革,我们对本省具有代表性的18家建筑类企业进行了调研,以期得到一个更适合于当前建筑业发展与贵州经济特色建筑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中监理公司2家,工程咨询公司1家,建筑设计单位2家,装饰公司1家,建筑施工单位11家,造价软件公司1家。基本涵盖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类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单位。

针对当前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主要针对以下方面问题进行了调研:企业对不同岗位类型人才需求状况;企业对所需人员能力的要求;企业对学校办学模式的建议;施工企业文化、背景及一些其他问题。

一、企业对不同岗位类型人才的需求状况

在此次调研以前,我们从以往毕业生就业情况大致了解到其中某些岗位实际上存在供需不平衡的情况,因此造成一些毕业生就业困难。但是我们并未去思考产生这种“供需”不平衡的原因,而是简单归结为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扩招,造成工作岗位少,毕业生较多。通过这次调查我们了解到以下一些和我们常规认识不一样情况:针对施工企业来说,很多企业都表示现在的技术人才需求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供过于求的状况,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够在毕业后找到相应的岗位。某些学生不能找到合适的岗位最主要的是企业所能提供的薪酬不能达到毕业生所理想的薪酬水平,因此“一次就业”的时候往往失败。如:在施工企业中常见的岗位有施工员、材料员、资料员、安全员、预算员等,而在这几种岗位中资料员的薪酬较低,这样就导致在学生就业时都不愿意从事资料员这一岗位,而对每一个施工单位来说施工员、材料员、资料员、安全员都有固定的人数要求,这就造成了施工员岗位供过于求,而资料员岗位无人问津。其中安全员这种岗位又较为特殊,因为政府规定安全员必须持证上岗,而我们的学生毕业的最初阶段实践水平无法达到国家要求,所以很少能拿到安全员岗位证书,因此安全员在施工现场的薪酬水平是较高的,但是人员需求也相对较大。

根据本次调研的结果,本系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上以“精施工、懂预算、会管理”为目标来对学生进行培养,使得学生在掌握施工技术这一核心技能后,在预算、管理等方面都具有了一定的基础,方便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能够通过一定程度上的学习从事一些其他相关岗位的工作。并且创造机会让一部分学习好、实践能力强的学生在毕业前就能取得相应的岗位证书,很好地提高了学生的“一次就业率”。

二、企业对所需技术人员能力的要求。

从调查结果分析来看,企业对所需技术人员的能力要求,主要反应在道德心理素质和专业理论知识上。

在本次调查中,我们首先对企业提了一个这样的问题:“你们公司觉得是本科生好用还是高职生好用”。从调查的结果看,不同企业在看待毕业生学历层次上表现出不同的态度,某些被调查企业表示本科生比高职生要好,但另外一些企业却说高职生反而要好于本科生。原因在于不同企业对这个问题的着眼点不同。认为本科生好于高职生的理由是,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要好于高职学生,在后续能力提升上要强于高职学生。而认为高职生好于本科生的企业,其看法是:对待施工员这个岗位来说实际上本科生和高职生理论知识都已经够用,而高职生对自己的定位要更加实际一点,而不像现在的很多本科生好高骛远,体现出高职生更加踏实。被调查企业绝大多数都表示在学生经过一年左右实习后,无论本科还是高职学生都能满足岗位技术能力的需要。有少部分学生在实习一年后还不能满足岗位,原因大部分是因为他们在实习的岗位上并未认真踏实地学习。从这部分的调查结果显示,实际上施工企业对人员要求的素质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理论技术知识,二是学生的道德心理素质。从对企业对待不同文化层次的学生需求上可以看出觉得本科生好的企业其实只是觉得本科生的道德心理素质普遍高于高职生,从而在后续学习和工作中容易提高;而觉得高职生好的企业,“踏实肯干”其实质也正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反应了企业对学生道德心理素质、职业素养的要求,认为高职生的自我定位要准确一些,更能吃苦耐劳。在被调查的企业中很多企业都表示在现代社会中人际沟通是非常重要的,毕业生只有有很好的沟通能力才能更好地搞好工作。现在的很多毕业生在这个方面都很欠缺,希望学校能加以培养。从理论知识的角度来说,各个企业都表示毕业生应该要具备以下一些能力,建筑材料方面:如建筑材料识别与分析的施工现场经验识别方法的培养,建筑材料识别与分析的实验操作方法的培养。识读图及制图方面:被调查的企业都一致认为毕业生应该掌握很强的识读图能力,这是从事相关岗位的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能力。而对电脑制图方面来说不同性质的企业对制图能力要求也不同,但是都要求毕业生能够有一定程度上的绘制图的能力。施工现场控制能力:如建造中施工技术现场指导与施工过程质量监控能力,一定程度上的计量计价能力,这样才能更好的控制施工过程中所需成本。对施工组织的能力也是毕业生所必须要掌握的能力之一。有些企业还表示,即使学生在学习工程中理论知识有一定程度上的欠缺,但如果能有很强的道德心理素质,所欠缺的那部分理论技能知识都能在以后工作中逐步培养。

从这一次的调查结果来看,这一部分的调查使我系的教育工作者得到了一个很好的启发,以往本系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重点都是考虑学生理论知识的完备性和实践操作能力的熟练性。而在学生的道德心理素质、职业素养培养上主要是在第一学年的时候通过“两课”进行培养,在后续的学习中穿插一些不定期专业讲座来进行。这种模式的教育并未达到企业工作的要求。因此,我系在以后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中,要加大“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让我们的学生“先做明白人,再做明白事”。现已经组织全系教师编写《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职业规划》特色教材,并在该教材中将贵州本地经济特色与建筑行业特点相结合。在三年学习中不断进行职业素质教育,使学生对自己有一个良好的专业定位和职业规划。

三、企业对学校办学模式的建议

绝大多数的企业都表示,现在的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很差,很多学生只知道一些书本上的知识,而在实际操作的时候什么也不会。这就是说现阶段高职的人才培养还和本科一样理论学习比实践操作多,学生的动手能力还是比较差。

这正是我们举办高职实训教育需要重要考虑的问题。从现有的本系的人才培养模式来看虽然理论教学和实习实训是按照1:1的时间安排,但是从学习的效果和效率上来说,实习实训仍然达不到国家示范性专业的要求。因此我们在实训建设的时候不要光注重时间上的比例,而且要更加注意质量。由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特殊性,学生的顶岗实习无法集中在一个工厂内进行,因此以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顶岗实习管理较为松散。现在在系部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全程对学生的顶岗实习进行监控,做到了每个学生有专人进行实训指导(包括企业教师和学校专职教师),并且系部专职教师在每个星期必须和学生至少有一次以上交流,以解决学生在顶岗实习中所遇到的问题。改变了以为学生顶岗实习就是放任自流的操作模式。已取得学生和企业的普遍欢迎。

对“校企合作”这一办学模式,很多企业都非常感兴趣,并且有些企业也开始对校企合作进行了一定的思考,但都只是停留在一个初步的阶段。在调研过程中企业希望学校能够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能够使学校和企业达到真正双赢的局面,而不是停留在建筑企业只是为学校解决实习实训的层次。企业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只要学校能够找到很好的使得学校和企业的利益都能同时照顾的方式,企业是非常愿意合作的。

一部分企业还对学校的实习实训设备提出了一定的建议,认为学校还是应该加大实训设备的投入,特别是和现在施工企业工艺技术紧密结合的设备的投入。这样可以加大企业和学校应用性技术条件的相结合。

四、施工企业、文化发展及一些其他问题

我们还就现在的企业发展方向和企业文化等一些现阶段贵州建筑行业发展趋势方面的问题对企业进行了了解。

从我们对相关企业的调查问卷中知道在一些规模较强的建筑企业,已经非常重视企业文化的建立。一个企业在发展到一个程度以后,好的企业文化能对企业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贵州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建筑类企业规模不大,很多企业也才刚刚开始形成他们的企业文化,因此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很少注重这方面的问题。现在我们已经开始着手联系省内知名企业定期到学校为学生做讲座,将企业文化的内涵介绍给学生,让学生更早地接触企业的文化和运作过程,以便在后续的学习中更加有针对性,使得我们的学生毕业后能更好的融入工作岗位中去。

通过此次调研,让我们认识到在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时,传统的观念和现在的实际情况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我们在现在新生的培养上逐步将一些调研中的成果应用到教学中。特别是“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建筑工程技术职业认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职业化;建筑学专业;实践教学;探索

作者简介:高长征(1978-),男,河南项城人,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建筑学院讲师,注册规划师,研究方向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闫芳(1979-),女,河南洛阳人,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城市规划与设计;辛亦诚(1994-),男,河南郑州人,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本科生。

基金项目:2014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块化’建筑教学研究”(编号:2014-zd-031),主持人:高长征。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5)20-0071-05

建筑学专业是一门注重实践的学科,无论从专业的培养目标还是培养过程来看,均是如此。《高等教育法》指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教学方针。现在高等院校建筑设计领域的教育教学与社会实践需求脱节,人才培养中“高学历,低能力”的情况突出[1]。要改变这一现象,必须将职业教育理念落实到建筑学专业实践教学中,展开职业化实践教学课程设计。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以下简称学院)地处郑州,作为省部共建高校(河南省和水利部共建),其建筑学专业为中原建筑行业培养了大量设计人才。但是,在当前社会转型阶段,如何探索更合理的建筑实践教学体系,培养更适应社会需求的建筑人才是亟待解决的课题。学院结合自身多年的办学经验和高校访学体会,在强调“地方人才”和“水利特色”相结合的同时,针对职业化实践教学体系做了相关研究。旨在探讨如何把“职业化教育”的 思想灌输到建筑学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之中,使其成为建筑学专业的“专业入门”及“职业入门”教育,为培养出优秀的建筑师打下坚实基础。

一、职业化教育的社会需求和存在问题

(一)职业化教育的社会需求

1.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对本科教育职业化的需求。建筑学作为一门注重实践和职业应用能力的专业,其发展的动力与研究方向均来自于广泛的职业与社会需求,这就促使地方院校的建筑学教育必须转变发展思路,逐渐向职业教育靠拢。接受职业教育并非在贬低传统高等建筑教育,反而更强调了教育为职业服务的本质。职业教育并非狭隘的为某个职业培养人才,而是为毕业生走上社会后可以更好更快地适应自己的工作岗位而服务,这点恰恰和“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的现代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不谋而合。

2.社会人才市场对本科教育职业化的需求。近年来随着建筑市场的迅速繁荣,企业对建筑人才的需求不再单纯看重数量和结构,而更看重的是人才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能力[2]。传统建筑院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设计能力,但是由于缺乏对实践应用能力的训练,无法与企业很好的接轨,造成了学生与企业之间的两难境地,学生苦于找不到工作,企业苦于找不到人才。基于社会市场对建筑人才的需求,应该认识到建筑教育应与职业教育同时进行,建筑实践教学要以职业化为导向,进而培养出适合市场需求变化的建筑人才。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脱节。当前建筑高校在实践教学环节上普遍缺乏对理论课程操作的灵活度。由于总体教学方案制定的保守化,多数实践教学被机械地设置在学期末,导致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脱节[3]。在高年级的设计课程教学中,虽是真题真做,但学生对设计形式的追求过于理想化,真题设计往往脱离实际。这种训练提高了学生的创作热情,却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建筑设计的真实性、实践性、严谨性,使学生对建筑实务的过程缺乏了解。此外,教学模式上的脱节也造成了建筑学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表现出面对设计任务时“孤芳自赏”和进行设计时“闭门造车”的尴尬状态。

2.教育“单向化”明显,教学效果不佳。许多学生仍然保留了中学期间被动式学习的方法和状态,期待老师提出问题、给出答案、进行讲解,缺乏主动学习的能力和习惯,不会自学、不愿动脑、不懂研究。从教学模式上看,形式单一。从根本上说,设计就是“人类有目的的创造性活动”。主动性、能动性、研究性和创造性,是决定设计成败的关键。倘若学习者主动性不足,能动性有限,教育者又不能培养其独立研究和创造的能力,到头来创造及其教育只会被“照葫芦画瓢”的练习所代替。建筑设计专业教学的主要内容,完全是科学、技术和方法的传授,而对于作为学科深层次结构的设计思想和方法,以及作为专业教育体系中必需的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基本上缺失,这对于高等设计人员的培养而言,无疑是个败笔。而这样的教学效果,往往会导致教育的失衡。

二、职业化导向下的实践教学

改革后的实践教学体系以职业化为导向,以知识输出为出发点,根据市场和科学技术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构建课程体系。为此,学院根据实际情况,把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按多元目标进行系统整合,提出职业化实践教学。实践内容主要包括美术写生、建筑认知、古建测绘和综合技能四大环节(见图1)。除此之外,计算机设计实践也贯穿整个大学的教学实践,如CAD、Sketch Up、Photoshop等绘图软件的运用。每个环节按照学生不同阶段的认知水平设立相应的课题,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场所合而为一,这样学生能够致力于建筑本体的训练,包括建筑观念和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职业观念,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无缝对接[4]。实践教学体系在职业化模式与方法下,加深在建筑整体环境功能、建筑空间和形态、建造、建筑美学的基本问题方面的研究训练,主要体现如图1:

图1 职业化实践教学

(一)建立“审美”的写生实践

以往的美术写生教学方式类似于艺术专业的采风实习,现在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电脑技术的普及和更加细致的分工,对于大多数建筑高校来讲,美学类课程的教学目的已经由以前培养学生美学技能逐步演变为培养学生的美学修养,相应的实践教学要求有所降低。该环节一般设置在建筑学专业低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建筑学,所学的专业知识和理论薄弱,希望通过这些写生实践加深学生对建筑设计和实际工程的理解,但其效果是非常有限的,并且建筑效果表现图更多地已经由对色彩和美学构图转变为更加专业的美术专业来完成。因此,在当前社会分工和需求下,美学写生比例应适当减少,教学重点应把美术技法培养转化为建筑美学素质和职业观念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建立正确的审美观,掌握常用的美学基本法则,并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建筑表现中,能进一步为实际工程的方案打好审美基础。

在写生基地的选址上应选择距离近、地域性较强的传统民居,从优秀的传统建筑文化与乡土建筑智慧中汲取营养。中原地区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有许多地域适合建设美术写生基地,比如豫西地坑院、豫北石板岩、豫东南传统村落等(见图2),这些民居特点鲜明,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并且学院多年来与省文物管理、保护部门及河南省古建筑研究所进行积极合作,开展了有关河南省建筑遗产保护研究工作,为以后的遗产保护打下基础,让学生有更多机会了解中原地区的传统民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图2 美术写生基地

(二)突出“专题”的认知实践

建筑认知实践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不同风格、不同时期的建筑。建筑认知不受地域的局限,在路线的选取上,应突出“专题、专线”的认知模式,使认知更有明确性、目的性。学院结合学生的综合认知能力,设置三条典型路线,即乡土建筑认知路线、地域建筑认知路线和生态城市认知路线。这三条路线从乡土到城市,从局部到整体,从传统到现代,形成了系统的认知体系,使学生们充分了解建筑知识。认知过程中教师不断给学生们灌输和传达有关建筑的历史、文化、构造和规范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建筑视角、设计思维和规范化的设计要求。

1.乡土建筑认知路线。乡土建筑是人们在历史积累的基础上,无意识间形成的一种建筑成果。乡土建筑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各地丰富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直接表达民族、地域的个性特征。2012年路线先后让学生参观了刘克成的富平陶艺博物馆和马清运的“玉柴石山”(见图3),观察它们古朴的外观造型、顺应自然的空间形态以及精致的细部处理等。最后到平遥古城,古城不同于寻常城镇化的开发策略,乡野但不底层,联系着人们对自然的基本态度,即应时和顺变,强调的是体验和参与。整个认知过程让学生对乡土建筑的发展演变有了全面的认识。

2.地域建筑认知路线。不同的地理环境影响了不同地域的建筑风格形式。2013年路线结合刚刚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王澍的作品,带领学生们重点参观了宁波博物馆、南京三合宅及南京四方当代艺术湖区(见图3)。宁波博物馆的设计以创新的理念,将地域文化特征、传统建筑元素与现代建筑形式和工艺融为一体,造型简约而富有灵动,外观严谨而颇具创意。它的地域和历史感与四方当代艺术湖区的现代气息(如张雷的4#住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同学们对地域建筑的理解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图3 乡土地域建筑

3.生态城市认知路线。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设计,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是设计生态城市的主要内容。2014年学院以广州二沙岛、深圳罗湖区作为生态城市的典型代表,这些生态城市在慢行系统和路网密度的设计上都具有代表性,使学生在观察路网密度的同时,学习如何在轨道站点周边附近支路和有条件的次干道上结合商业发展,建立起连续性、人车分流、安全的非机动化交通系统,以及在慢行交通系统的处理上,学习如何引导居民采用“步行+公交”、“自行车+公交”的出行方式,有效解决快慢交通冲突、慢行主体行路难等问题,从而充分理解“以人为本”的理念。

(三)注重“方法”的测绘实践

古建测绘是建筑学专业本科生在完成《中国建筑史》理论课程之后,通过对现有古建筑的现场勘查,运用测量和制图技术来记录古建筑,以印证和巩固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加深对古建筑群体组合、设计手法和装饰特征的理解。在以往的古建测绘中,学生只是进行简单的平面、立面的图形练习。而古建筑测绘不仅仅是简单的图形练习,还要使学生达到对古建筑空间和形体有初步认识的程度。古建测绘中最重要的就是确定古建筑的轴线和柱础的位置,找出基准点和水平线。另外还要进行古建筑有关资料和图纸的搜集,了解其历史沿革和当前的整体情况,勘察现场,确认测绘条件,制定测绘计划,确定测绘步骤等等。测绘完成后要求学生通过自己测绘所得数据和搜集的资料进行古建筑的模型制作,这样可以使学生经历从理论到图形,从平面到立面、从空间到实体的认知和表现练习,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建筑空间和建筑形式的联系[5](见图4)。同时在古建测绘对象的选取上同样也要结合地域特色,学院近几年开展了如巩义康百万庄园、汝州文庙、新密助泉寺等古建测绘工作。通过古建测绘实践的锻炼,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形成了“草图―计算机制图―模型制作”系统的测绘方法。在制作古建筑模型的过程中,学生既能通过制作基本模型,初步认识古建筑的材料及组成,又能通过对模型构架连接的学习,更深层的去了解古建筑的结构构造。

图4 古建测绘方法对比

(四)强调“应用”的综合实践

综合技能实践主要包括高年级综合设计课程、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在高年级课程设计上设定某一课题,附设地形、道路、景观、材料、结构、构造、工艺等诸多条件限制,引领学生进行学习知识到运用知识创新的转变,建立起“设计的研究,研究的设计”观念。毕业实习是让学生在设计单位工作,全程跟踪某一具体项目,掌握建筑设计(管理)的全部动态过程和时间把控。加之对计算机做图的系统训练,提高综合技能和深入分析设计能力,在建筑技术与建筑法规方面的继续拓展深造[6]。毕业设计实践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引领学生从学习知识到运用知识的转变,从设计手法到研究思想的创新。基本模式要摒弃以任务书为中心的一草、二草、三草、正图、答辩的被动模式,要采用开题、案例分析、实地调研、设计构思、建筑技术、设计辅导、公开评图的多种形式教学模式。学生通过运用专业知识、技术规范、实习经验、案例借鉴和计算机技术等方法,运用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来设计作品,采用积极公开讨论的方法来完善作品。通过加快学院专业硬件建设,积极与校外企业合作,构建“实践体验―知识反馈―技能训练―综合设计”全方位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7]。

综上所述,美术写生塑造了学生对空间环境与建筑之间的认知关系;建筑认知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丰富了学生的建筑知识;古建测绘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严谨的态度;而综合设计则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各环节之间既相互联系,又有其独立性,为创新应用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通过以上模式和方法训练,收到了较好的社会反应。同时,也深刻体会到,坚持有特色的建筑教育职业化,平等对待不同思维、不同方法,以及遵循兼容并蓄、多元开放、接轨市场的原则,才是进行职业化实践教学的有效途径。

三、职业化实践教学的发展观

职业导向下实践教学是发展实践教学的新模式,是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立足学院在借鉴名校办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办学条件与办学特色整合发展而来的。而职业化实践教学的发展观,是学院在发展实践教学新模式的基础上,为实践教学模式提供的一种保障措施和前进方向。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建立完善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学院根据实践教学不同阶段的实践要求,在校外建立了相对完善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如美术写生基地,结合中原地区的地域特色,选择地域历史沿革久,文化气息浓的建筑和景观;建筑认知基地以“专题、专线”为原则,结合全国不同地域建筑特色,选取经典建筑认知线路,开拓学生专业视野;古建测绘利用最新测绘方法和技术,长期与相关文物部门建立数十个实践基地,利于文物的保护和研究工作;综合技能基地,学院利用多年的社会关系网络及丰富的校友资源,广泛开展校企合作,建立数十个实践教学基地。其中以郑州市水利建筑勘测设计院、河南华北水利水电勘测设计有限公司为主,外省发达地区为辅,学生立足校情结合自身兴趣、就业方向、考研等条件进行选择。这些实践基地建立了完善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系统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建筑美学素质、建筑类别认知、古建测绘方法和综合技能训练。

(二)采用开放式工作室制度

在高年级的实践教学环节上,可采用“开放式工作室”制度。高年级教学组与学校设计院共同建立“开放式工作室”,有能力的教师以及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担任“室长”[8]。工作室完全开放,不以成绩、年级、专业为门槛,能做事就能留下。工作期间高年级学生拥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和过硬的专业技能,与低年级学生活跃的创作思维互相交流,激发学生学习沟通实践的积极性。这个平台,还让不同专业和相关专业的学生在此交流,发挥各专业的长处,利用城市规划和艺术设计的专业技能优势,提高建筑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最重要的是工作室可以综合利用高校的声、光、电、材料、物理等实验室。有效实现“图、模、机”的创作思维,引领学生从学习知识到运用知识创新的转变,建立起“设计的研究,研究的设计”的观念[9]。通过“开放式工作室”平台的模式,随着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逐步实现“专业精、跨专业”,可以很好的保证专业设置与市场变化的同步调整,这也符合当今高校“厚基础,宽口径”的办学思路。

截止到目前,我国大多数普通高等建筑院校,在教学方面仍处于模仿和摸索阶段,对于建筑学培养计划的修订和实践教学模式的设置亦属不断调整与学习阶段,“老八校”的成功模式可以借鉴,却难于模仿。面对社会的变化,技术的发展,观念的更新,建筑学专业教育应与时俱进,以职业化素质为导向,准确定位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具有实践应用和职业适应能力创新型复合专业人才。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建筑学院也在努力汲取经验、结合实际、求真务实,不断凝炼学科方向,搭建合理高效的学术平台,“立足中原地域,结合水利校情”,在职业化教育的基础上,努力探索适宜地域特色的建筑实践教学新体系。

参考文献:

[1]尹德树.论本科教育的职业化问题[J].教育与职业,2009(8):20-22.

[2]陆卡娅.浅析高校职业化教育[J].高教论坛,2006(4):24-25+29.

[3]邸M.建筑学专业职业化教育模式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

[4]鲍东杰,许光,李静.综合性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探索,2009(5):36-37.

[5]陈永昌.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高等建筑教育,2005(14):31-33.

[6]曹亮功.从建筑职业看建筑教育[J].建筑学报,2005(2):76-77

[7]邢燕,张弛.建筑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新课程研究,2012(5):15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