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移动通信新技术论文

移动通信新技术论文

移动通信新技术论文

移动通信新技术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新一代 5G 通信技术 发展

与以往工作不同的是,通信技术在研究和落实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到实际的可行性、可靠性。在之前的研究当中,有些通信技术的实施,表现的过分理论化,实际上得到的成果并不理想,不仅给用户的生产、生活造成影响,同时对于通信行业的稳定而言,也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威胁。

从主观的角度来分析,新一代5G移动通信技术的研究,不仅仅是在固有的基础上实施研究,更加是为了将通信的服务水平提升,要达到快速、有效的排除通信阻碍,告别漫长的测试和检查。

一、新一代5G移动通信技术的业务需求

1.1满足人们虚拟现实的需求

从通信的角度来分析,新一代5G移动通信技术的研究过程中,仍然是要为不同的用户提供足够的服务和支持,要在多个方面更好的完善工作,减少固有的缺失。经过大量的调查后,发现新一代5G移动通信技术的实施,可以更好的去满足人们对虚拟现实的需求。简单而言,当下的通信技术涉及范围非常的广泛,能够解决的问题也趋向于多样化。所以,当新一代5G移动通信技术在实施以后,势必会对固有的4G通信产生更大的革新,檬倍杂谌维视觉、听觉、嗅觉的技术应用,将会表现的更加成熟。

除此之外,新一代5G移动通信技术在不断的对外公布内容当中,主要是利用高性能的模拟系统,促使移动通信可以更好的进入到3D时代当中,利用这样的方法,可以保证人类在虚拟网络、现实世界之间,达到一种更好的交互体验,这对很多新产品的研究,或者是通信功能的增加,都提供了很多的帮助。

1.2满足随时随地对高清视频的需求

新一代5G移动通信技术的研究过程中,还必须更好的满足高清视频的需求。现如今的娱乐行业及影视行业发展迅速,各种媒体信息的播报和新闻的传播,都要尽量的通过高清视频的标准来进行,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人,能够得到更好的工作效果。以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新一代5G移动通信技术的传输速度,将可以达到千兆级的标准,这就促使用户在享受5G网络的过程中,可以减少各种条件的限制,将大量数据、文件进行快速、稳定的传输,给日常办公、娱乐、生活等,都带来了足够的支持。另一方面,新一代5G移动通信技术对于高清视频的帮助,还在于视频的播放可以畅通无阻,即便是在1080P级别的播放下,依然可以保证较高的稳定性,快速的完成预加载,让用户能够在观看影视的体验上,得到新一轮的提升。经过研究发现,如果新一代5G移动通信技术的预期功能得以实现,那么移动用户就可以随时在线获得超高速的端到端通信速率,给用户本身提供的服务非常可靠。

二、新一代5G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随着各项事业的快速增长,4G通信技术在目前仅仅可以应对固有的需求,对于未来的发展而言,还是应该在新一代5G移动通信技术的研究上投入更多的努力。从时间上分析,2G网络到如今的4G网络,每一次更新都代表着内容体系的丰富,不仅仅是将基础的设施建设和网络增加,还会增加更多的服务,保证用户在享受通信网络的同时,可以为自身的生活和工作,带来较多的便利性。新一代5G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上,是要在多项技术上联合应用,创造出更高的价值。例如,高频段传输,将会成为今后的重点内容。高频段毫米波移动通信的主要优点是有足够量的可用带宽、小型化的天线和设备、较高的天线增益,但也存在传输距离短、穿透和绕射能力差、容易受气候环境影响等缺点。射频器件、系统设计等方面的问题也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解决。另一方面,多天线技术经历了从无源天线阵列到有源天线阵列的变化,使得天线阵列从二维向三维拓展,形成新颖的三维高阶MIMO大规模阵列,通过该阵列可以利用高频段的毫米波技术过滤用户间的干扰。

三、总结

本文对新一代5G移动通信技术发展趋势展开讨论,现有的很多研究成果,已经进入到了试用阶段,很多研究机构所反应出的数据和信息,在可信度、可靠性方面都比较突出。未来针对新一代5G移动通信技术的研究,还是应该大量的深入研究,并且不断的进行拓展,要保证以用户的需求为基础,确保新一代5G移动通信技术的成绩可以更加显著。

参 考 文 献

[1]李革. 我国5G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与发展趋势[J]. 科技传播,2016,(01):157-158.

移动通信新技术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学习迁移 ;信息技术课 ; 过度学习 ;学习情境

在教育心理学中,学习迁移指“在学习的过程中,各种学科和各种技能之间,或同一学科和技能的各个不同部分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彼此相互影响的现象。”其实质是原有认知结构与新学习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从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前者叫正迁移或简称迁移,后者叫负迁移或干扰,一般情况下所说的迁移都是指的正迁移。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提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认为任何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有意义的学习中一定有迁移。原有认知结构的清晰性、稳定性、概括性、包容性、连贯性和可辨别性等特性都始终影响着新的学习的获得与保持。这一理论代表了从认知的观点来解释迁移的一种主流倾向。本文主要从认知结构角度阐述学习迁移理论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一、“信息技术课”的特性要求重视学习迁移理论的应用。

1、从“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看,学习迁移发挥重要性的作用。

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着眼于使学生掌握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注重培养学生信息采集、加工、等信息处理的基本技能,促进和提高学生主动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用于学习和生活。最重要的是,“信息技术课”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实际应用,即知识、能力和应用的统一。学习迁移是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学实效性,完成“信息技术课”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条件。

2、从“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看,学习迁移发挥广泛性的作用。

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有基础知识掌握的扎实,基本技能才会熟练,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才会得心应手,这充分体现了正迁移的作用。

迁移不仅仅发生在信息技术课理论知识方面,而且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也能发生迁移。因此,学生不仅要学习信息技术理论知识,而且要形成有价值的信念系统,包括积极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高尚的情操。知识是构成情感价值系统的基础,积极的情感又会成为学习的动力。所以,在注重信息技术理论知识迁移的同时,也要发挥情感因素对学习的正面促进作用。

二、改革“信息技术课”教学促进学生学习的正迁移。

1、过度学习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顺利地从“旧知”向“新知”迁移。

迁移总是以先前的知识、技能学习为前提的。奥苏伯尔在其《教育心理学》一书的扉页上曾说:“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有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多半是在基础知识方面掌握比较好的缘故。

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的越多、越牢固、越熟练,越容易学会新的知识,产生正向迁移。一般说,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越多,越容易顺利地掌握新知识,这方面的过度学习是有助于学习迁移的。例如我们学习文字输入技术,就必须从学习指法开始,学会计算机键盘分区,学会正确的姿势、正确的指法、正确的训练方法等一系列知识,才可以使这些基础知识在文字输入中发生正向迁移。不可想象,一个根本就没有关于键盘、指法等基础知识和技能的人可以很快速地通过键盘进行文字输入。因此,在我们学习中应当树立一种观念,就是不断地学会使知识和技能得到迁移,这里指的是会消除逆向迁移的干扰,会充分利用知识与技能之间的正向迁移,使我们学习的效率更高。

各种知识之间或多或少有一些共同的要素和一般的原理,只有更深刻地掌握了知识体系才能促进正向迁移。例如在信息技术课中,通过老师的指导,某位同学的自学能力提高了,有了一套自己自学的方法,那么他自学其他课程的能力也会得到较好的发展,他将信息技术课学到的技能迁移到其他课程中去了。

2、创设与应用情境相似的学习情境,促进学生顺利地从“课堂”向“应用”迁移。

学习情境与日后运用所学知识内容的实际情境最好相类似,这样有助于学习的迁移。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为学生设置与实际情况相近的情境。另外,还要在知识或技能的学习过程中考虑到实际运用情境中的种种情况。例如学习文字处理,不仅要让学生单纯地学会文字处理的方法,还应该使他们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等学习活动提高在实际情境中解决文字处理问题的能力。

此外,课堂上开展的学习活动,在日后学生能将其活动应用于相类似的实际生活时才是有效的。例如:在操作系统学习中,不能仅仅学会软硬件安装、使用等基本技能,而应通过比赛,有效地使基本技能向实际的综合性能力发生迁移。有许多技能的学习,如文字输入、系统操作、网络应用等,在类似于真实的情况下进行训练最为有效。近年来开展的许多室内模拟装置的训练,为培养和训练各方面技能的专门人才起到了既经济又有实效的效果。

3、加强教师的启发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迁移思维品质。

实现迁移不是自动发生的,它的发生是要有条件的。实验证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是影响迁移的重要因素。前苏联心理学家鲁宾斯基主张,迁移的基础在于概括。

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是影响迁移的重要因素。不断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与概括能力,才能更好地促进正向迁移,防止负向迁移。迁移的发生,也就是积极的促进作用,不是旧与新之间发生的一对一的关系,它是一种在思维层次上对知识的概括与理解,是一种建立在能力系统上的影响作用。

此外,学生的心理状态,如学生的信心、紧张程度等等,都会对迁移发生影响,特别是学生应用知识的准备状态对迁移的影响更为明显。

实践证明,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学生知识的掌握和应用,以及学习迁移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方法,努力使信息技术课更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教师给学生提供的指导越多,迁移的效果越大,但指导不能预先指出正确的答案,以免妨碍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学生在学习中自己总结出来的规律或法则更有助于学习的迁移。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和概括学过的知识,充分掌握运用基本原理的条件、方法,使基本原理达到最有效的迁移。

总之,学习迁移理论是影响学习效应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培养学生分析和概括知识的能力,重视学生学习迁移能力的训练,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促进他们知识应用能力的提高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移动通信新技术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移动学习;学习内容;学习资源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24-0049-02

Research of Content Design Strategies in Mobile Learning//Liu Ye

Abstract How to make mobile technology spread its advantages in teaching activities, has become the topic of instruction technology scholar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the mobile learning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main way, 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ow to promote learners’ learning, puts forward some strategies in mobile learning content’s design. In order to support some helps for the research.

Key words mobile learning; learning content; study resources

Author’s address College of Communication,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Jinan, China 250014

1 移动学习概述

移动学习是指利用无线移动通信网络技术,以无线移动通信设备(如移动电话、个人数字助理PDA、Pocket PC等)获取教育信息、教育资源和教育服务的一种新型数字化学习形式[1]。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移动学习具有移动性、实时性、教学个性化、交互丰富性、情境相关性等特点。移动学习与其他数字化学习方式相比,真正实现不受时空、地域的限制,使得学习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学习成为可能。

2 移动学习理论基础

移动学习是移动媒体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移动学习实践一定要有新型学习理论作指导。与移动学习相关的学习理论主要有非正式学习、情境学习、境脉学习、活动学习等。

2.1 非正式学习

现在一般认为,非正式学习是相对于正式学习(正规学校教育或培训形式)而言的,是指学习者在工作、生活等非正式的时间、地点获取知识信息的一种学习形式。在非正式学习中,学习者对学习内容、地点、方式等都有了控制权力,而且更接近真实环境,学习者往往会表现出较强的学习动机[2]。

2.2 情境学习

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外部学习环境的重要性,他们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到大自然或社会中进行考察研究等活动,在此过程中,知识的获取存在不少困难。现在,移动通讯技术使随时随地获取任何知识信息成为可能,借助移动通讯设备(移动电话、上网本、iPad、Tablets等),学习中的讨论与交流变得更加便利,移动学习的学习质量将得到很大提高。

2.3 境脉学习

学习者自身原有的记忆、经验、动机和反应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内部世界,学习者在处理新的信息或知识时,与其内部世界发生意义,这便是学习。该理论强调学习者内部世界对于学习的重要性,重视对学习者现有知识结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的分析。

2.4 活动学习

活动学习是指在实践活动中的学习,其思想来源于活动理论。活动理论主张,自觉的学习和活动是完全相互作用和彼此依赖的。因此,学习需要有意图的、积极的、自觉的、建构的实践,包括互动的意图、行动、反思活动[2]。

3 移动学习的实施方式

目前移动学习的实施方式主要有:基于短信息的移动学习和基于在线信息浏览的移动学习。

3.1 基于短信息的学习

通过短信息,学习者可以与其他某个或多个学习者进行通信,还可以与学习服务器进行通信。短信息传送的主要是文字内容,具有简洁、经济等特点。彩信除基本的文字信息以外,还可以传递彩色图片、声音、动画、震动等多媒体的内容[3]。短消息服务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应用于教学是完全可行的:教师通过短信息向学习者传递教学信息;学习者通过短信息向教师或者其他学习者提出疑问,还可以被用于课业信息、日程安排和重要通知等信息的。

3.2 基于在线信息浏览的移动学习

使用移动终端设备,借助无线网技术,学习者可以访问教学服务器进行信息的浏览与查询。这种学习方式可以传输文本、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学习资源。随着3G技术的成熟,移动通信速度的大大提高,以及大屏幕智能手机的普遍使用,基于在线信息浏览的学习将成为移动学习的主流。

4 移动学习内容设计策略

4.1 不盲从于技术

移动通信技术的变化相当快,尤其是随着3G时代的到来,移动工具的更新换代更加迅速。考虑到开发周期、资金等方面因素,针对某项移动通信技术去设计教育应用并进行推广变得很困难。因此,更应该考虑如何应用学生目前已有的移动设备进行学习活动的构建。

移动通信新技术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通信终端;移动校园;移动学习;校园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TN92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22-0000-01

一、引言

随着手机的智能化发展,以及3G 时代的到来,让信息跟着人走已成为现实,手机不再只是简单的通话工具,更成为随身携带的工作平台、信息获取平台,实现手机与现存的IT应用系统进行通讯,或远程使用固定的办公配套设备,以便在任何需要的时间和场合,方便、高效、迅速地获取和处理业务信息,决策于千里之外,打破传统的信息处理模式。

在传统的校园信息化时代,重点以多媒体、在线课程等信息化建设为主,并逐步构建教育门户站点、BBS、信息管理系统等传统互联网平台。但随着需求及社会的进步,在信息数量与传播速度快速增长的需求下,传统信息化平台已逐渐在信息的延伸性、扩展性和及时性等方面显现不足。基于通信终端基础上建立的校园信息化系统管理方式就是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产生的,将移动通信技术融合到校园各种应用系统中,整合校园内的学习、工作、生活等信息,通过移动通信终端面向校园人提供信息、互动的信息等服务。依托新的技术,为校园信息化创新应用提供了解决方案。

二、基于通信终端方式管理对校园信息化的作用和意义

目前,我国校园信息化建设正在不断深入当中,在教育科研网、远程教育、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一卡通、校校通、教育政务等各方面,均开展了一系列重大项目,正努力向校园信息化方向实现新的跨越。

(一)基于通信终端基础上管理校园信息化将引导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变革与创新。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由于传统校园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多以有线网络、多媒体教学为主,这就意味着信息化教学必将受到场地和设备条件的限制,即使采用互联网信息化教学模式,也需要大多数学生具备电脑和上网环境等硬件条件。客观因素限制了教育信息化平台的作用,严重阻碍了教育信息化向大众化、高效率、低成本方向的发展。

(二)移动终端普及应用已成为校园信息化转型和升级的动力。移动终端具有体积小、方便携带等优点,随着无线网络技术的发展,校园信息化应用向通信终端的无缝移植以及其自身技术特点,无疑推进了校园信息化建设的速度。为信息化教学、信息化管理、数字校园等教育信息化实际应用提供了高效、便捷、快速、经济的解决方案。

三、基于通信终端模式下数字化校园和移动学习创新模式

“数字校园”和“移动学习”是通信终端、移动通信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融合的教育信息化具体创新模式。

(一)移动数字化校园建设条件、内容和特点。基于开展移动学习的市场需求,移动数字化校园的构建需要同时满足几个条件:

从物理空间上来说,移动数字化校园必须覆盖学习者所在的所有区域,保证学习者在区域内的任何地点都能进行移动学习。目前飞速发展的移动通信技术为移动数字化校园的构建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成熟的技术平台。移动通信网已基本覆盖全国各地,移动通信的传输速度也大大提高,满足了学习者在学习区域内的任何地点进行学习。

从移动通信终端来说,移动数字化校园的终端设备需是大众普及的、携带方便的小型移动设备。以手机为主的移动通信终端功能日益强大,手机的功能越发不容小觑。令人欣喜的是,智能手机的市场价格持续下降,而智能手机具备的功能越来越近似于电脑。随着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使得学习者能随时携带小型移动设备进行学习。

从移动学习平台的服务内容来看,需要为用户建立庞大的微课云平台,为广大学校管理者、任课教师、学习者等用户提供各种移动终端、多类型的移动学习服务,学校或者各类培训机构的管理者、教师或者培训师等平台使用人员,可以在电脑端完成统一的学员管理、课程设置、课件制作、课件推送、学习资源等操作,并向学员提供在线的、实时的学习支持服务;学习者可以在手机上实时接受教师发来的各类教学、教务信息和微型课件等,也可以使用手机或其他移动终端设备完成课程选择、课程学习(课件的形式可以是文字、图片、音频或视频)、课程讨论、课程测试、个人学习档案查询等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并且学习者之间、学习者和教师之间可以互相关注,对某一感兴趣的课程进行互动讨论,将自己的学习心得体会上传,一起完成学习目标,让学习过程变得更有趣味性,共同构建完整的社交型移动校园产品。

在新的技术环境下,“数字校园”将搭建起覆盖全校园教学、科研、管理、生活、沟通、娱乐等各个领域的高度融合的校园信息化系统,校园的管理和服务,都会有数字化的表现形式,最终提供对校园主要业务的支撑。

(二)基于通信终端基础上,通过校园信息化平台进行学习的模式、特点和主要内容。基于通信终端基础上的校园信息化平台建设完成后,在线学习(e-Learning)模式将被移动学习(Mobile Learning)模式所融合和取代。

移动学习作为一种崭新的远程学习形式,其目的是让学习者摆脱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学习者真正做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根据需要进行自主学习。移动学习模式是在传统数字化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有效结合移动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从而带给学习者随时随地学习的全新感受,被认为是学习模式的发展趋势。

基于通信终端的移动学习,其最突出的优势是可以实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自主学习与交流互动。可进一步开展校园内移动教学的应用研究,形成移动学习教学模式。移动学习教学资源不同于网上学习资源。必须建设适合移动学习模式的教学资源,如移动导学内容、英语课程移动阅读内容等适合移动收看的移动网上课堂内容等教学资源。相对于传统校园信息化学习网,基于通信终端的校园信息化学习网,大大提高了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学管理效率和水平。

四、结束语

教育行业作为国家普及信息化的重要行业,信息化变革的步伐开始加快。从移动网络新技术所能提供的业务应用可以看出,高速互联网接入、移动教学、移动化知识交流等业务,都将在校园信息化建设中大有作为。而无线宽带网络能力迅速增长,以及终端智能化能力不断提高,都为教育信息化向移动学习、移动校园等新型应用模式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平台。

参考文献:

[1][美]斯蒂芬・李特约翰.人类传播理论[M].史安斌,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254.

[2]李运林.教育传播研究:重要性与新领域[J].电化教育研究,2009(3):5-11.

[3]胡钦太.教育传播学研究30年:现状、瓶颈与对策[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99-102.

[4]胡德海.教育学原理[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8:194.

[5]南国农.信息化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6.

移动通信新技术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移动通信;数字化技术;发展对策

1.互联网移动通信技术新特点

在信息化的今天,中国移动通信的数字化技术已经融入了人们的生活,帮助人们实现了随时随地地网络接入,在虚拟化社区中彰显自己的个性。用户也希望自己能积极参与服务中,为其他用户提供或者分享一定的自己的新内容,同时也要求移动运营商必须确保服务质量,将一些特色服务融入到通信移动环境中。这些新的应用是多种网络技术的研究和设计人员的一个新的预期,所以在面对这一新趋势时科学家需要设计一个新的移动通信系统。而这就需要在移动通信网络体系中整合新的特色服务,更新移动环境。“新应用,心服务”是当前多元化网络媒体服务背景下技术研究人员面临的新挑战。为使网络技术环境井然有序,我们需要新的移动通信系统作为载体。

移动互联网数字化的特点技术主要分用户服务、移动新媒体服务数字化、融合网络业务、以控制和监督为主体的内容服务等方面,而且,新媒体服务所带来的社会化体验将成为移动网络用户的一种新体验。同时,多网融合势必导致移动终端融合(主要是操作系统的融合)。此外,移动网络监管随着网络规模的扩大和用户数量的激增将成为一种社会潮流和习惯性的意识形态。

2.数字化技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

互联网时代移动通信的数字化技术是指将计入、任何对象,在任何地方可以安全地、公平地、快速地将计算机设备和通信网络通过移动信号连接,从而增强了人类掌握世界的能力。

2.1互联网时代移动通信的网络通信系统技术

按照无线通信技术的一般理论来说,无线网络无论何种制式,均可以实现网络全覆盖。然而,从成本控制,网路节点维护,网络安全和稳定等方面来说,这样做几乎没有任何可行性和现实意义。相反,为实现网络成本控制前提下的稳定交融系统,我们可通过技术转化,在现有的网络基础设施和软件技术之上,设置一个融合多种通信协议和技术的混合系统。同时,在这种混合系统中,根据自身的使用偏好和地区比较优势,用户可选择适合自己的网络接入方式作为实时网络通信的最佳方式,从而达到使接入网络的用户在带宽有限的情况下实现有效利用率最大化。这样一来,不仅网络资源得到了最大化的利用,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不同地区,不同种类,不同需求的用户接入网络,也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运营和维护成本。

2.2互联网时代移动通信的移动宽带调整技术

与传统的2G/3G通信技术承载的声音和数字信号的接入方式不同,4G网络采取的是多用户分组的方式,因此需要更高的带宽,更大的网络通信容量来满足实时网络信号承载的多媒体信息传播。不仅如此,作为基本技术,如智能天线技术,分布式天线技术,OFDM,MIMQ,以及OFCDM等,传输信道的有效配置更好地提高了有效带宽。

2.3互联网时代移动通信的控制与监管技术

从根本上说,网络秩序的维护主要指的是用户可控。而这种对用户的控制主要的保障主要来自网络运营商和政府,其根本目的是净化网络环境。由于网络是虚拟空间,传输的是电子和模拟信号,所以,IP便成为了辨识网络行为发出源的唯一标示。因此,政府与运营商互相配合,制定严格的IP监管制度能有效遏制网络不良言行,减少负面网络传播效应(如谣言等)。

3.移动通信数字化技术发展对策

由于我国移动通信网络发展的年限较短,起步较晚,因此在发展规模膨胀的同时也因技术革新和系统稳定性的问题。因此,在综合发展网络技术通讯的时候应全方位考虑各种网络制式和现有网络技术,取长补短的同时也应该从以下两点进行改革创新。

3.1制度创新是关键

任何事物的发展离不开上层建筑的支持。互联网时代移动通信如果要从技术上进行根本的革新必须在政策和制度上得到相应的支持。如2015年年底国务院总理明确表示要以“互联网+”技术带动科技创新,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尽一切可能在制度允许的范围内为用户提供所需的所有服务,这不仅仅是一项技术的革新,更是一次数字化移动技术的游戏规则变革也就是说,政府或行政部门在相关制度上做出向移动通信数字化技术发展有利的方向倾斜的政策,势必会导致移动数字技术的创新发展带来几何式的衍生价值,带来边际利益的最大化效应,实现中国“互联网+”背景下经济新常态发展过程中的飞越。

3.2资源整合是重点

变革便意味着资源重组,并在重组的过程中重新洗牌。这在移动通信产业中也不例外。各个环节的资源整合势必会影响到这个产业中的每一个利益分配者。有些制造商和运营商因管理技术落后,思想观念陈旧无法跟上社会的潮流,迎合大众口味而丧失市场。因此,政府需要在健全制度的前提下出台有效的资源整合方案,将具有混合网络特征的4G市场进行有效引导和规范,这样资源整合的效益才能最大化。移动通信数字化技术将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通信方面。

参考文献:

[1]白岩,周海燕,王桂艳.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现代情报,2005(10): 第148-150页.

[2]贺晔,翁诗环.网络信息技术对人与社会发展的影响.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7(04): 第42-44页.

[3]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第三营业事业部.中兴TD-SCDMA网络翻频翻扰操作指导书[R].广西:中兴通信股份有限公司,2012.

[4]牛一,宋美玉.我国移动通信产业发展综述及展望[J].移动通信,2013,5.

[5]张玉龙,李志峰,赵勋.对4G移动通信技术应用与发展的展望[J].信息通信,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