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暗示要红包的句子

暗示要红包的句子

暗示要红包的句子

暗示要红包的句子范文第1篇

比喻是一种常见的辞格。它以相似关系为基础,正如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所指出的,用“另外的事物”来形容、说明与之相似的“思想的对象”。其中“思想的对象”称为比喻的“本体”,“另外的事物”称为比喻的“喻体”。一个典型的比喻至少包含本体、喻体和比喻词三个要素;比喻词表现了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关系,并且在句法形式上把两者连接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传统修辞学根据本体、喻体、比喻词的异同及隐现把比喻三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前两类中本体和喻体必须共现,借喻则隐去本体,只见喻体。本文仅讨论本体、喻体共现时比喻的句法形式,以下所讲“比喻”仅限于指明喻和暗喻。

一般认为,明喻和暗喻的区别在于比喻词。明喻的比喻词表示“相似关系”,包括“像”、“如”、“仿佛”、“一般”、“似的”等等。暗喻的比喻词表示“同一关系”,如“是”、“等于”、“当作”、“变成”、“化为”等等。暗喻也可以不使用比喻词,通过其他手段把本体和喻体直接等同起来。这样区分的后果之一是将两类比喻的句法形式完全系于两组比喻词的句法属性;后者显然互不相干,即使在明喻或暗喻内部也难以自成系统,就比喻整体而言更是支离破碎、混乱不堪。另一方面,着眼于“同一关系”,暗喻的比喻词可以隐而不见,或者由“动词+成”结构充当,或者就是动词……实际上,暗喻中本体和喻体的联系可以是除表明相似关系的语词以外的各种方式,因此暗喻的句法形式比明喻更纷繁复杂,几乎难以控制。

二、概念整合理论

探讨比喻的句法形式毕竟不同于纯粹的句法研究。我们的目标乃是通过描写、分析句法形式深入了解比喻的认知机制。认知语言学认为,比喻是我们建构概念的基本方式之一,比喻的实质是不同认知域之间的映射。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后,Fauconnier、Turner等学者提出了概念整合理论,系统阐述了概念化过程中的映射关系和意义的动态建构,同时也涉及对比喻认知机制的解释。该理论认为,两个或多个包含简单内容的心理空间激活后,可以在映射关系的基础上发生整合,从而形成新的心理空间,孕育出新的概念意义。心理空间是人们在进行思考、交谈时为了达到局部理解与行动之目的而构建的小概念包,其中包含由感知、想象、记忆或其它方式所理解的某一特定场景的信息,这些信息通常被表征为话语的实体成分和代表成分间关系的简单框架。心理空间的建立受到句法、语境和文化的制约。概念整合发生于由至少四个心理空间结成的心理空间网络之中:两个(或更多)输入空间,彼此共享某种抽象结构,并且存在部分映射关系;一个类属空间,把握输入空间共享的抽象结构,并决定跨空间映射的核心内容;一个合成空间,通过组合、完善、扩展等手段提取输入空间的部分结构,整合为全新的层创结构——层创结构中包含了原先输入空间所没有的概念或关系,并且具有认知效果,可以独立参与运算。层创结构的形成遵循自身特有的逻辑,同时不断接受固有知识、认知及文化模式的影响,因而并不直接反映输入空间的内容,而呈现出一种崭新的整合意义。

概念整合理论能够为话语意义的建构和概念生成过程提供精致深入的说明,引介入国内以来主要用于分析会话含义推导及比喻、借代、移就等辞格的意义结构。沈家煊(2006)首先把概念整合理论引入句法研究,考察了句子语义结构上的整合如何导致了句法形式的各种复杂变化,由此出发对某些分裂句中的代词变换、动补结构使成义的来源、“把”字句的产生及其主观处置义的来源、体助词“了”的虚化等句法问题作了独到的解释。这为本文提供了方法论的先导。

三、比喻分析:从语义结构到句法形式

根据“概念整合理论”,比喻可以分析为包含本体的心理空问和包含喻体的心理空间在映射关系的基础上整合而成的层创结构。映射关系是对相似性的全面展现。传统修辞学倾向于把相似性视为两个孤立对象之间的关系。事实上,认知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状态、关系或者事件进程中把握对象,这种特定的状态、关系、事件进程构成对象所处的场景。相似性总是由处在特定场景中的对象表现出来,而相似的对象其所处的特定场景之间存在映射关系。譬如,某个人漫无目的地走着,他与在积水上漂流的落叶可以建立相似关系——

(1)你陪我一同漫无目的走着像在积水上漂流的一片落叶(方寒《孤独》)孤立地看,人与落叶之间未必有相似之处。只有当人处于“漫无目的地走着”而落叶处于“在积水上漂流”的行为状态中时,它们才是相似的——这两种行为状态就是人与落叶表现出相似关系的特定场景。这两个特定场景之间存在映射关系

如上所示,“人”的场景与“落叶”的场景具有共同的抽象结构:“行为主体——非自控地——处于某种行为状态之中”;它们可以看作是这一抽象结构的不同变体,并且在要素组合(“你、漫元目的地、走着”和“落叶、在积水上、漂流”)上彼此对应。在形成比喻的“心理空间网络”中,包含本体与喻体的特定场景各自构成一个“输入空间”,它们通过“类属空间”所把握的某个抽象结构发生映射,并在此基础上由“合成空间”整合为“层创结构”——比喻。比喻可以在话语中实现为句子,其句法形式取决于“层创结构”以何种方式表现出分别包含本体与喻体的特定场景之间的映射关系。

I由关系动词表现映射关系

如上例(1)。又如下(2)(3)。

(2)这个下垂的黄昏沉寂而贫血象一只喑哑的铜钟飘忽如梦幻(宋渠、宋炜《大佛》)

(3)这个小小的圆圆岛就如一枚圆形长柄合乎规则的公章(车前子《海魂》)在这种形式中,本体的场景与喻体的场景分别呈现出来,由关系动词连结成句。映射关系即表现为关系动词的词义。

Ⅱ由插入语或者修饰语表现映射关系

在这种形式中,层创结构提供了一个新建场景,它由“类属空间”中的抽象结构投射而成,分别与本体的场景和喻体的场景构成映射关系,并将这两者整合在自身之中。当这一场景实现为句子时,由于语言线性特征的制约,不可能在同一位置同时容纳本体与喻体两套成分,因而只能选择其中之一作为句子的主干,另一方作为插入语或者修饰语:

(4)乌鸦,这夜的碎片纷纷扬扬(北岛《结局或开始——献给遇罗克》)

(5)这“孤岛”就是最美的风景任时间的潮水在它四围涨满(孙桂贞《黄皮肤的旗帜·在“孤岛”上》)

(6)他把它装进陶罐铃铛似地系在腰间(江河《太阳和他的反光·息壤》)

(7)太阳小得仅仅是一颗麦粒(江河《太阳和他的反光·息壤》)

(4)由“乌鸦纷纷扬扬”和“这夜的碎片纷纷扬扬”两个场景整合而成,并且与这两个场景共享抽象结构:“行为主体——行为状态”。(4)实现为句子,无法在同一句法位置同时容纳作为“行为主体”的“乌鸦”和“这夜的碎片”,于是选择前者进入句子主干,而把后者作为插入语。(5)把“时间”喻为“潮水”,后者所处的场景“潮水在孤岛四围涨满”突显为句子主干,“时间”降格作“潮水”的定语。(6)由“他把它装进陶罐系在腰间”和“他把铃铛系在腰间”两个场景整合而成,并且与这两个场景共享抽象结构:“行为主体——把对象——置于某处”;在形成句子时,前者突显为句子主干,后者作状语修饰“系在腰间”。(7)把“太阳小”喻为“麦粒小”,前者突显为句子主干,后者则充当补语。

Ⅱ型比喻也可以将本体与喻体的场景完整呈现出来,而与Ⅰ型比喻不同,这时两种场景仍然分处于不同的句法层次,如下例:

(8)太阳孤临中天,一只饥饿的红蜘蛛撒开丝丝光网,寻找仅存的生灵(江河《太阳和他的反光·结缘》)(8)由两个场景整合而成:“太阳孤临中天”和“一只饥饿的红蜘蛛撒开丝丝光网,寻找仅存的生灵”。这两个场景在(8)中都获得了完整地呈现却没有按I型比喻的方式用一个关系动词直接连结成句;而是由后者突显为句子主干,把前者降格为全句状语——这样,(8)仍然与这两个场景共享了相同的抽象结构“行为主体——行为状态”。

实际上,更为常见的是,在II型比喻中句子的主干结构也不仅仅是单一场景的突显,而更像是不同场景部分融合的结果:

(9)阳光,蛇一样在阴冷的墙根游动(舒婷《旧宅》)(9)由两个场景整合而成:“阳光在墙根移动”和“蛇在墙根游动”,后者降格为状语。句子主干由“阳光”和“在阴冷的墙根游动”合成;“阳光”是本体,而“在阴冷的墙根游动”却更像是喻体“蛇”的表现。(9)因此呈现出一种由突显的本体场景(“阳光”)、不突显的喻体场景(“蛇”)和突显喻体场景(“在阴冷的墙根游动”)编插而成的复杂结构。

III不表现映射关系,本体和喻体被整合进新的语义框架

在这种形式中,层创结构提供了一个新建场景,它与“类属空间”中的抽象结构不同,与包含本体的场景和包含喻体的场景都不构成映射关系;而是把本体和喻体组织进全新的语义框架,两者的映射关系被置换为全新的语义关系。

(10)天空上的泪痕冻成一条一条的暗云。(邵燕祥《最后的独白》)

(11)皱纹/在额头掀起苦闷的波浪(江河《从这里开始》)

(12)走的时候,他的那匹白马在吃草,那声音一直在他耳旁响着动听的音乐,一直没有消失。(李晓桦《蓝色高地》)

(13)褐色鹰阵在蓝色天空变换队形/以巨大的象形文字书写真言(李晓桦《蓝色高地》)

(14)很旺的牛粪火苗从铁皮炉子里伸出一只又一只红红的软软的刷子,一下又一下跳动着把泥砌的墙壁刷成暗黄色。(李晓桦《蓝色高地》)(10)把“暗云”喻为“泪痕”,两者的相似之处可能在于都是“一条一条的”;而“冻成”为两者重新指派了语义关系:“暗云”为成事,“泪痕”为受事。我们可以尝试从(10)还原出本体和喻体原来所处的场景:“天空中有一条一条的暗云”、“(脸上)有一条一条的泪痕”——它们共享抽象结构“某处有——某种状态的——某物”一一这显然不同于(10)的结构。(11)把“皱纹”喻为“波浪”,在句中两者被动词“掀起”分别指派为“施事”和“成事”。(12)由两个场景整合而成:“白马吃草的声音一直在他耳旁响着”和“音乐一直在他耳旁响着”,却并没有接受这两个场景共享的抽象结构“某个刺激——在某处——发生”,而是利用动词“响”新建了“施事——响——成事”的语义框架,为“白马吃草的声音”和“音乐”重新指派了语义关系。(13)把“鹰阵”喻为“象形文字”,并且通过动词“书写”重新赋予两者“施事”与“行事工具”的关系。(14)把“火苗”喻为“刷子”,并且通过动词“伸出”把两者的关系设定为“施事”与“受事”。

四、比喻的同一性梯度

在认知上,比喻把相似的对象识别为同一。这是本体与喻体发生概念整合的结果。比喻的同一性程度就取决于概念整合的强度。后者可以从比喻的句法形式上明确地观察到。上文把比喻的句法形式分为三种类型,其整合强度依次递增,同一性也随之呈现明显的梯度变化:在l型比喻中,本体与喻体各自独立显现,因而整合强度最弱,同一性程度最低;u型比喻的本体与喻体在形式上合二为一,意义上却没有完全融合,而是表现为相互竞争,在一定程度上仍然保持了各自的独立性,整合强度与同一性程度居中;Ⅲ型比喻为本体与喻体重新指派了语义关系,在新建的语义框架内把本体直接识别为喻体,使两者发生了彻底融合,所以整合强度最大、同一性程度最高。

暗示要红包的句子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 概念整合理论为我们揭示了比喻的语义结构与其句法形式之间的联系,本文拟从这一角度观察:本体与喻体的映射关系经过整合如何在比喻的句法形式中获得表现;并在此基础上解释比喻的句法形式及其同一性梯度。 

本文主要讨论单个句子如何表达本体与喻体都在其中出现的比喻,并试图借用“概念整合理论”来扩展传统修辞学对相似性的理解,解释比喻可能采用的各种句法形式,并从句法形式出发建立比喻的同一性梯度。 

 

一、明喻暗喻之分与句法形式之乱 

 

比喻是一种常见的辞格。它以相似关系为基础,正如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所指出的,用“另外的事物”来形容、说明与之相似的“思想的对象”。其中“思想的对象”称为比喻的“本体”,“另外的事物”称为比喻的“喻体”。一个典型的比喻至少包含本体、喻体和比喻词三个要素;比喻词表现了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关系,并且在句法形式上把两者连接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传统修辞学根据本体、喻体、比喻词的异同及隐现把比喻三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前两类中本体和喻体必须共现,借喻则隐去本体,只见喻体。本文仅讨论本体、喻体共现时比喻的句法形式,以下所讲“比喻”仅限于指明喻和暗喻。 

一般认为,明喻和暗喻的区别在于比喻词。明喻的比喻词表示“相似关系”,包括“像”、“如”、“仿佛”、“一般”、“似的”等等。暗喻的比喻词表示“同一关系”,如“是”、“等于”、“当作”、“变成”、“化为”等等。暗喻也可以不使用比喻词,通过其他手段把本体和喻体直接等同起来。这样区分的后果之一是将两类比喻的句法形式完全系于两组比喻词的句法属性;后者显然互不相干,即使在明喻或暗喻内部也难以自成系统,就比喻整体而言更是支离破碎、混乱不堪。另一方面,着眼于“同一关系”,暗喻的比喻词可以隐而不见,或者由“动词+成”结构充当,或者就是动词……实际上,暗喻中本体和喻体的联系可以是除表明相似关系的语词以外的各种方式,因此暗喻的句法形式比明喻更纷繁复杂,几乎难以控制。 

 

二、概念整合理论 

 

探讨比喻的句法形式毕竟不同于纯粹的句法研究。我们的目标乃是通过描写、分析句法形式深入了解比喻的认知机制。认知语言学认为,比喻是我们建构概念的基本方式之一,比喻的实质是不同认知域之间的映射。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后,Fauconnier、Turner等学者提出了概念整合理论,系统阐述了概念化过程中的映射关系和意义的动态建构,同时也涉及对比喻认知机制的解释。该理论认为,两个或多个包含简单内容的心理空间激活后,可以在映射关系的基础上发生整合,从而形成新的心理空间,孕育出新的概念意义。心理空间是人们在进行思考、交谈时为了达到局部理解与行动之目的而构建的小概念包,其中包含由感知、想象、记忆或其它方式所理解的某一特定场景的信息,这些信息通常被表征为话语的实体成分和代表成分间关系的简单框架。心理空间的建立受到句法、语境和文化的制约。概念整合发生于由至少四个心理空间结成的心理空间网络之中:两个(或更多)输入空间,彼此共享某种抽象结构,并且存在部分映射关系;一个类属空间,把握输入空间共享的抽象结构,并决定跨空间映射的核心内容;一个合成空间,通过组合、完善、扩展等手段提取输入空间的部分结构,整合为全新的层创结构——层创结构中包含了原先输入空间所没有的概念或关系,并且具有认知效果,可以独立参与运算。层创结构的形成遵循自身特有的逻辑,同时不断接受固有知识、认知及文化模式的影响,因而并不直接反映输入空间的内容,而呈现出一种崭新的整合意义。 

概念整合理论能够为话语意义的建构和概念生成过程提供精致深入的说明,引介入国内以来主要用于分析会话含义推导及比喻、借代、移就等辞格的意义结构。沈家煊(2006)首先把概念整合理论引入句法研究,考察了句子语义结构上的整合如何导致了句法形式的各种复杂变化,由此出发对某些分裂句中的代词变换、动补结构使成义的来源、“把”字句的产生及其主观处置义的来源、体助词“了”的虚化等句法问题作了独到的解释。这为本文提供了方法论的先导。 

三、比喻分析:从语义结构到句法形式 

 

根据“概念整合理论”,比喻可以分析为包含本体的心理空问和包含喻体的心理空间在映射关系的基础上整合而成的层创结构。映射关系是对相似性的全面展现。传统修辞学倾向于把相似性视为两个孤立对象之间的关系。事实上,认知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状态、关系或者事件进程中把握对象,这种特定的状态、关系、事件进程构成对象所处的场景。相似性总是由处在特定场景中的对象表现出来,而相似的对象其所处的特定场景之间存在映射关系。譬如,某个人漫无目的地走着,他与在积水上漂流的落叶可以建立相似关系—— 

(1)你陪我一同漫无目的走着 像在积水上漂流的一片落叶(方寒《孤独》)孤立地看,人与落叶之间未必有相似之处。只有当人处于“漫无目的地走着”而落叶处于“在积水上漂流”的行为状态中时,它们才是相似的——这两种行为状态就是人与落叶表现出相似关系的特定场景。这两个特定场景之间存在映射关系 

 

如上所示,“人”的场景与“落叶”的场景具有共同的抽象结构:“行为主体——非自控地——处于某种行为状态之中”;它们可以看作是这一抽象结构的不同变体,并且在要素组合(“你、漫元目的地、走着”和“落叶、在积水上、漂流”)上彼此对应。在形成比喻的“心理空间网络”中,包含本体与喻体的特定场景各自构成一个“输入空间”,它们通过“类属空间”所把握的某个抽象结构发生映射,并在此基础上由“合成空间”整合为“层创结构”——比喻。比喻可以在话语中实现为句子,其句法形式取决于“层创结构”以何种方式表现出分别包含本体与喻体的特定场景之间的映射关系。 

I 由关系动词表现映射关系 

如上例(1)。又如下(2)(3)。 

(2)这个下垂的黄昏沉寂而贫血 象一只喑哑的铜钟飘忽如梦幻(宋渠、宋炜《大佛》) 

(3)这个小小的圆圆岛 就如一枚圆形长柄合乎规则的公章(车前子《海魂》)在这种形式中,本体的场景与喻体的场景分别呈现出来,由关系动词连结成句。映射关系即表现为关系动词的词义。 

Ⅱ 由插入语或者修饰语表现映射关系 

在这种形式中,层创结构提供了一个新建场景,它由“类属空间”中的抽象结构投射而成,分别与本体的场景和喻体的场景构成映射关系,并将这两者整合在自身之中。当这一场景实现为句子时,由于语言线性特征的制约,不可能在同一位置同时容纳本体与喻体两套成分,因而只能选择其中之一作为句子的主干,另一方作为插入语或者修饰语: 

(4)乌鸦,这夜的碎片 纷纷扬扬(北岛《结局或开始——献给遇罗克》) 

(5)这“孤岛”就是最美的风景 任时间的潮水在它四围涨满(孙桂贞《黄皮肤的旗帜·在“孤岛”上》) 

(6)他把它装进陶罐 铃铛似地系在腰间(江河《太阳和他的反光·息壤》) 

(7)太阳小得仅仅是一颗麦粒(江河《太阳和他的反光·息壤》) 

(4)由“乌鸦纷纷扬扬”和“这夜的碎片纷纷扬扬”两个场景整合而成,并且与这两个场景共享抽象结构:“行为主体——行为状态”。(4)实现为句子,无法在同一句法位置同时容纳作为“行为主体”的“乌鸦”和“这夜的碎片”,于是选择前者进入句子主干,而把后者作为插入语。(5)把“时间”喻为“潮水”,后者所处的场景“潮水在孤岛四围涨满”突显为句子主干,“时间”降格作“潮水”的定语。(6)由“他把它装进陶罐系在腰间”和“他把铃铛系在腰间”两个场景整合而成,并且与这两个场景共享抽象结构:“行为主体——把对象——置于某处”;在形成句子时,前者突显为句子主干,后者作状语修饰“系在腰间”。(7)把“太阳小”喻为“麦粒小”,前者突显为句子主干,后者则充当补语。 

Ⅱ型比喻也可以将本体与喻体的场景完整呈现出来,而与Ⅰ型比喻不同,这时两种场景仍然分处于不同的句法层次,如下例: 

(8)太阳孤临中天,一只饥饿的红蜘蛛 撒开丝丝光网,寻找仅存的生灵(江河《太阳和他的反光·结缘》)(8)由两个场景整合而成:“太阳孤临中天”和“一只饥饿的红蜘蛛撒开丝丝光网,寻找仅存的生灵”。这两个场景在(8)中都获得了完整地呈现却没有按I型比喻的方式用一个关系动词直接连结成句;而是由后者突显为句子主干,把前者降格为全句状语——这样,(8)仍然与这两个场景共享了相同的抽象结构“行为主体——行为状态”。 

实际上,更为常见的是,在II型比喻中句子的主干结构也不仅仅是单一场景的突显,而更像是不同场景部分融合的结果: 

(9)阳光,蛇一样 在阴冷的墙根游动(舒婷《旧宅》)(9)由两个场景整合而成:“阳光在墙根移动”和“蛇在墙根游动”,后者降格为状语。句子主干由“阳光”和“在阴冷的墙根游动”合成;“阳光”是本体,而“在阴冷的墙根游动”却更像是喻体“蛇”的表现。(9)因此呈现出一种由突显的本体场景(“阳光”)、不突显的喻体场景(“蛇”)和突显喻体场景(“在阴冷的墙根游动”)编插而成的复杂结构。 

III 不表现映射关系,本体和喻体被整合进新的语义框架 

在这种形式中,层创结构提供了一个新建场景,它与“类属空间”中的抽象结构不同,与包含本体的场景和包含喻体的场景都不构成映射关系;而是把本体和喻体组织进全新的语义框架,两者的映射关系被置换为全新的语义关系。 

(10)天空上的泪痕冻成一条一条的暗云。(邵燕祥《最后的独白》) 

(11)皱纹/在额头掀起苦闷的波浪(江河《从这里开始》) 

(12)走的时候,他的那匹白马在吃草,那声音一直在他耳旁响着动听的音乐,一直没有消失。(李晓桦《蓝色高地》) 

(13)褐色鹰阵在蓝色天空变换队形/以巨大的象形文字书写真言(李晓桦《蓝色高地》) 

(14)很旺的牛粪火苗从铁皮炉子里伸出一只又一只红红的软软的刷子,一下又一下跳动着把泥砌的墙壁刷成暗黄色。(李晓桦《蓝色高地》)(10)把“暗云”喻为“泪痕”,两者的相似之处可能在于都是“一条一条的”;而“冻成”为两者重新指派了语义关系:“暗云”为成事,“泪痕”为受事。我们可以尝试从(10)还原出本体和喻体原来所处的场景:“天空中有一条一条的暗云”、“(脸上)有一条一条的泪痕”——它们共享抽象结构“某处有——某种状态的——某物”一一这显然不同于(10)的结构。(11)把“皱纹”喻为“波浪”,在句中两者被动词“掀起”分别指派为“施事”和“成事”。(12)由两个场景整合而成:“白马吃草的声音一直在他耳旁响着”和“音乐一直在他耳旁响着”,却并没有接受这两个场景共享的抽象结构“某个刺激——在某处——发生”,而是利用动词“响”新建了“施事——响——成事”的语义框架,为“白马吃草的声音”和“音乐”重新指派了语义关系。(13)把“鹰阵”喻为“象形文字”,并且通过动词“书写”重新赋予两者“施事”与“行事工具”的关系。(14)把“火苗”喻为“刷子”,并且通过动词“伸出”把两者的关系设定为“施事”与“受事”。 

 

四、比喻的同一性梯度 

暗示要红包的句子范文第3篇

【关键词】英语,语义学,情感隐喻,情感隐喻系统

一、情感隐喻

我们知道,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用比喻的方法来表达情感,分为情感明喻和情感隐喻。在英语中,一般情况下多用隐喻而不是明喻来表达情感。情感隐喻是暗含情感的比喻,其表达方法是用一种事物暗喻另一种事物,其显著的特点就是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不像明喻那样带有明显的标识词as或like。请看下面例句: The child sang as sweetly as a nightingale.这孩子歌唱得同夜莺般婉转(明喻)。I’m rather hazy about the details of the arrangement.我对这次安排的具体内容不太清楚(隐喻)。

情感隐喻在表达情感时与情感词的区别就在于隐喻用喻体而不是直陈或明说的方法来给人们留下一点联想或遐想的空间,让人们去领会、体味。

二、情感隐喻系统

英语情感隐喻系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身体隐喻,用(body metaphor) head, mind, heart, hair, mouth, let, blood, skin等身体部位的词汇暗示出某种情感,这些身体的部位是情感的载体或容纳物体。表示情感的身体隐喻涉及身体的各个部位。例如:

Last week I met Mr. Johnson on the street in the mouth.上个星期我在这条街上与Johnson先生迎面相遇。

2、脸色隐喻(facial color metaphor)人在情绪波动时的情感变化常常反映在人的面部。不同的脸色暗示出不同的情感,人的脸色变红通常反映出快乐、兴奋、激动、害臊或羞愧等情感;脸色变白、失去血色暗示出的情感是害怕;脸红脖子粗,甚至脸涨得像紫茄子时则表示出人的愤怒情绪。

英语中经常用red等直接表示脸色的色彩词,或用turn/ go/ grow/redden等动词和表示色彩的词语进行搭配来表达高兴、兴奋、激动和羞愧等情感;有时也用色彩词的动词形式来表达类似的情感。例如:

The girl turned / went/ grew/ red in the face when I asked about her new boy-friend.当

Her face reddened with shame.她羞得满脸通红。

3、自然颜色隐喻(natural color metaphor)由于自然颜色所具有的联想性而使得自然颜色隐喻具有比喻性。在英语中,我们常用一些色彩词来表示与颜色无直接关系的情感。常用的这些色彩词有: green (表示妒嫉),blue (表示忧伤、忧愁),black (表示忧伤、愤怒等),yellow (表示轻蔑)。请看下列例句:

For my success he is green with envy.我的胜利让他嫉妒得眼红。Her husband felt a little blue.她丈夫感觉有一点忧伤。4、自然隐喻(nature metaphor)表示情感的自然隐喻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自然现象隐喻(natural phenomenon metaphor)可以用wintry, fire, flame, blaze, air等涉及四季、火和气等方面的词来表达情感。例如:She gave me a wintry smile.她对我冷若冰霜地笑了一下。His face flamed with anger.她气得满脸通红。

2)天气隐喻(weather metaphor)用天气状况来表达情感可用的词汇有:bright, breezy, cloud, wind, fog等。例如: Look, Mrs. Liu is very bright and breezy tonight!瞧,刘太太今天晚上满面春风。His face clouded over when he heard the news.当他听到这个消息时,脸色阴沉下来。

3)温度隐喻(temperature metaphor)冷热与情感紧密相关,温度隐喻常用来表示情感。cold常与“伤心”、“难过”、“恐惧”等低落的情感联系在一起,而hot则常与“热情”、“急躁”、“激烈”等情感联系在一起。例如:

Don’t throw cold water on your mother.别让你母亲伤心。

My blood ran cold in my veins.我吓得血都冰凉了。

5、器具隐喻( instrumental metaphor)用于器具隐喻的词语涉及blanket, shirt, shoe, boat, pants, pins and needles, button, wall, book, key等。例如:

An electrical storm blanketed out the radio program.雷雨干扰了广播节目的收听。

“Keep your shirt on”, my father said.父亲说:“别慌”。

英语情感隐喻系统中还有许多其他的隐喻方式例如:动物隐喻( animal metaphor) ,涉及goat, goose, bug等动物词语;植物隐喻(plant metaphor) ,涉及blossom, tree等植物词语。都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表达情感意义。

参考文献

暗示要红包的句子范文第4篇

一、灯盏

这一物象是小说一开始就出现的,文中的描写是这样的:“点上遍身油腻的灯盏,茶馆的两间屋子里,便弥满了青白的光。”

鲁迅先生特意为“灯盏”加了“遍身油腻”这一限定语。这是为了什么?仅是为了写“灯盏”因煤油而沾上很多油渍吗?是为了表现华老栓夫妇的懒散,不爱整洁吗?在笔者看来,这与华老栓夫妇的生活有关,他们的心思在经营茶馆上,尤其在患痨病的儿子的身上,儿子的痨病,搞得他们精疲力竭,哪有精力和心思去擦拭“灯盏”呢?

二、灯笼

小说中对“灯笼”这一物象的描写,笔墨比“灯盏”多了许多:“点上灯笼”、“灯光照着他的两脚,一前一后的走”、“看看灯笼,已经熄了”、“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红红白白的破灯笼”。

这些并非直接描摹灯笼的句子,要传达一些什么给读者呢?“点灯笼”上路仅是习惯,还有就是照明驱黑,这一些是有的,是不是还附带着其它含义,如给暗沉沉的心添点光明与希望,为胆怯的心壮一下胆呢?“黑的人”抢灯笼、扯纸罩的举动表现的是“黑的人”的粗野与蛮横。烧人血馒头时,老栓“打开灯笼罩,用荷叶重新包了那红的馒头”,小栓母亲“整顿了灶火”,“老栓便把一个碧绿的包,一个红红白白的破灯笼,一同塞在灶里”。华老栓夫妇烧了灯笼,也是烧了希望,敞亮的生的希望最终随着灯笼的扯破、被烧一块消失殆尽。因为灯笼包着的是不能当药的人血馒头,是革命者夏瑜的鲜血染红的馒头。小小的灯笼在小说中就成了表现人物性格和主题的重要道具:一是表现了华老栓的性格与心理;二是表现“黑的人”的凶暴行为;三是灯笼的由“破”到“烧”,暗示了华老栓必然由欣喜走向绝望的心路历程。

三、狗

课文对狗有这样一句交待:“有时也遇到几只狗,可是一只也没有叫。”照一般情况,狗在夜晚见生人,是要叫的。可是华老栓遇到的几只狗,“一只也没有叫”。这只有一种可能,这几只狗应该是野狗,只有野狗看见人才不叫,因为它们的目的是寻食,联系后文的内容来看,当时狗是去刑场舔吃点血肉一类的东西。这样,狗与老栓互不相干。狗不理会人,人也不理会狗,各走各的,各有各的目的,谁也顾不上谁。从“狗不叫”,我们还可以想到,这条街深夜杀人的事是常发生的,所以野狗已经对过往路人习惯不叫,而专心于吃点人死后留下的血迹。综合起来,鲁迅先生写野狗,有如下作用:一是用“狗不叫”的细节暗示社会背景,渲染一种死寂的气氛;二是照应了开篇“一片乌蓝的天”与“青白的光”,进一步写出夏瑜被害前的肃杀;三是写出了华老栓特有的心理。狗的出现多了一点恐怖,而华老栓却不在意。而是想着儿子吃了人血馒头去掉了病的高兴事,这就表现了革命者不被理解的悲哀。

四、茶桌

华老栓夫妇是开茶馆的,当然要写到茶桌了。所不同的是鲁迅先生写得很细,尽管是一句话:“一排排的滑溜溜的茶桌”,加了“一排排”和“滑溜溜”两个限定语,“一排排”说明安放整齐,“滑溜溜”说明经常抹擦。这与寝室内放着的“遍身油腻的灯盏”形成了对照。由此可见,华老栓夫妇一生辛苦勤劳,全力经营着茶馆,而对自己的起居却顾不上讲究。因为他们还有着一个患痨病的儿子。

五、夹被

鲁迅先生在小说中写华小栓吃了人血馒头后,不惜笔墨地写了“华大妈候他喘气平静,才轻轻的给他盖上了满幅补钉的夹被”一句,“满是补钉的夹被”表明了华老栓一家生活得极度艰难和穷困。尽管如此,可华老栓夫妇为了儿子,几乎把所有的积蓄拿了出来,换来的竟是蘸着革命者鲜血的馒头。这表明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迷信与愚昧。华老栓一家是贫穷的,也是愚昧的。这里还传递了一个信息,那就是革命者的流血牺牲并没有获得群众的认同。

暗示要红包的句子范文第5篇

《红楼梦》以贾府衰亡为主要线索,全书以贾府为中心,描写上至朝廷,官场,下到市井、乡里的人情世故和风尚习惯,可谓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领域习关于红楼梦读后感500字,请您阅读。

红楼梦读后感500字1名园筑何处,仙境别红尘。——题记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是黛玉低吟着的悲凉诗句一直被古往今来传唱着。这句诗出自于曹雪芹的手笔似乎也暗示了《红楼梦》的悲惨结局和它之中蕴含着的作者对封建社会独有的苍凉与无奈。

前几天,我刚读完《红楼梦》。第一次读时,那大观园的繁杂与喧闹,宝玉的轻浮,黛玉的忧郁、清高,宝钗的大方,凤姐的见风使舵、心狠手辣……总之,这本书只是记录了晚中清时一户人家的兴衰史,当时,我就是这样理解的

但当我再一次细细品读之后,随着见识的丰富,这本书在我心中,不仅只意味着一个俗气的故事了,他开始有了更深远的寓意,那故事背后所揭示的那些不为人知的悲伤与凄惨,也让我领略到了曹雪芹这个怀才不遇的文学者的深刻思想和反叛观念。

回想的黛玉初进荣国府,府中上上下下,都一片欢迎。然而,当她父亲死后,那曾经对她嘘寒问暖的人,便一点点冷淡下来。而当她在生命最后的时候,又有谁管过她的死活?

她的一生,正如她当年所吟唱的诗句一样:

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掉陷渠沟。

红楼梦读后感500字2在这个周末,我把《红楼梦》这部古典名着粗略地读了几遍,一部中华公认的鸿篇巨着,让千百万人研究探讨的文学作品,就着这样让我草草的读完了。

《红楼梦》是一部含笑的悲剧,《红楼梦》不只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而且还大胆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与其说它是一部小说,倒不如说它是一部包罗万象的明清历史画卷。

在《红楼梦》中,我认为林黛玉最为悲惨,林黛玉虽为“主子姑娘”,却又被称为“小肚鸡肠”,但她除了一颗痴心外别无其他。对于她和贾宝玉的爱情悲剧,我认为重要因素是:林黛玉的清高个性,她的清高个性与当时的世俗格格不入,无法与社会“融洽”,她的自卑正是她自尊的体现,也是她悲剧的开始。

黛玉是这样的可怜,然而宝钗是那样的无情。宝钗,堂堂公侯之女,堂堂千金大小姐,竟顶别人之名嫁给一个不爱自己的男人,难道她不明白当宝玉掀开红盖头之后,发现林妹妹变成了宝姐姐便会大失所望,便会把她冰在那儿,不再理会,这会叫她情何所堪。也许她根本没想到原本一个“任是无情也动人”,也会落个独守空闺的下场。

当我合上《红楼梦》后,不禁感叹:“真是说不尽红楼梦,道不尽红楼梦,每阅一回《红楼梦》,便多生一种人生的情怀。”

红楼梦读后感500字3《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四大名着”之首!又名《石头记》全书共一百二十回。《红楼梦》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中心,创造了一大批有血有肉的个性化人物,如,多愁善感的林黛玉,贵族公子贾宝玉,娴静稳重的薛宝钗等等,为我们演绎了一段精彩的故事。

如:“黛玉葬花泣残红”早晨宝玉和黛玉在聊天。宝玉无心说了一句冒犯黛玉的话,黛玉哭着就跑了出去。黄昏,黛玉以为宝玉被别人叫去一整天,心中担心,晚饭后过来看他,丫环没听出来是谁,没让黛玉进去。

黛玉听了,气的愣在门外,想到自己孤苦伶仃。不禁落下泪来,她回房抱膝含泪坐了一夜。第二天中午,宝玉听到山坡那边有人在低声哭泣,边哭边诉说,非常伤心。宝玉止住脚步细心听,只听那人念得悲悲切切,痛彻心扉。原来这是黛玉因为昨夜被关在门外,伤心难过,将这些残花落瓣拿来掩埋时因感而发吟出一首《葬花吟》。当宝玉听到“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只是谁”时,不禁大哭,黛玉看见是宝玉,就质问他,昨晚为何不让丫鬟开门?宝玉发誓说不知道这件事。黛玉想可能是丫鬟偷懒,于是原谅了宝玉,,两人破涕为笑,重归于好了。

精彩故事还有很多,建议大家看一看。

红楼梦读后感500字4可想而知在那时生活的不自主。令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林黛玉,虽然很多人都不喜欢她那生性猜疑,多愁善感的性格,但读者们有没有想过呢?她从小父母双亡,又寄人篱下,她感到自己的世界有多么的孤独,为了保护自己,她只能用刻薄的语气去对待他人,这也是她养成生性猜疑的情感的因素。在那时,贾母是她唯一的亲人,而贾宝玉和他的爱情,就像林黛玉唯一的依靠一般,她很害怕失去,所以只能以这样的方式来保护自己。林黛玉在凄凉中死去,身边只有服侍她的一个丫鬟在默默的为她哭泣。这时我也想起了她那被预言的悲惨的一生。

我曾想过,如果她出了家,又会是怎样的一生呢,我想那仅仅只剩下一捧清水的淡然,并不可能经历人生的酸、甜、苦、辣,可是最后第结局却永远那么苦涩,但我想黛玉并不后悔自己的抉择,我相信如果她还有一次选择的机会,她还会义无反顾的选择如今那苦涩的结果。而如今的她,也解脱了,不是吗?

一句“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写出了作者的辛苦与心酸,也表达出了知音难寻的无奈何苦闷。

《红楼梦》中散发的那股悲凉,让我思考了很多,或许,时间根本就不存在完美一说,事事不能符合人意,不能得到完美,人同样如此。

红楼梦读后感500字5今日,天气晴朗,万里无云,让我原本惆怅的心情好了许多。我闲着没事做,便从书柜里拿出了一本《红楼梦》坐在沙发上细细品读。《红楼梦》是我看过很多遍的,可每看过一次都会有不同的感受。

它讲述了四大家族的兴盛衰败。其中以贾宝玉和林黛玉还有薛宝钗三个人的感情故事为线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腐败,主要故事是从贾宝玉和林黛玉在贾府初试,在成长中相知,以“木石前盟”为信念相爱。但最终宝玉却在半清醒状态下被骗而娶了长辈眼中“金玉良缘”的薛宝钗。而林黛玉终只有在落得焚稿断痴魂,旧离恨天。

当宝玉清醒后,发现所娶之人并不是林黛玉,便丢下怀孕的薛宝钗独守空闺,离家出走当和尚。其他主配角皆红颜薄命。四大家族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最终没落。

读罢,心头竟然觉得酸酸的,不知是为四大家族的衰落而叹息,还是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而痛心吧!宝黛之间的爱情悲剧真真切切的反映了当时社会包办婚姻的黑暗。四大家族相互相互勾结一损皆损的境地也揭示了封建贵族的腐朽。

《红楼梦》里的人物是悲惨的,但它却揭示了封建大家庭的各种错综复杂的表现了封建的婚姻道德,文化教育的腐朽,堕落及封建社会必然崩溃没落的历史趋势,体现了追求个性自由的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并深刻而全面的揭示了贾,林,薛之间爱情悲剧的社会根源,给了我莫大的感慨和反误。

红楼梦读后感500字6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不知何时,我喜欢《红楼梦》的字句之间寻找园中人的无奈与悲哀,追随那一个个华丽却伤情的背影!

潇湘妃子之林黛玉------总不知,今夜飘落的花瓣谁来埋葬?只怕有了这景,却没了那情,没了那哀忧婉绝。飘落于树下,旋舞于天际,终于随风飞到天尽头。它可知花落红颜尽,葬花惹谁怜?遭受了一生的劫,还尽了一世的泪。如今,也只是随花飞到天尽头,终换了个花去人亡。

蘅芜君之薛宝钗------她是端庄的,她穿着“不见奢华,但觉淡雅。”她在矛盾重重的大家族中,一方面抱着“事不关己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处世哲学;另一方面,她又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她循规蹈矩地过着生活,一步步走向封建礼仪给她挖掘的坟墓,宝玉终究钟情于黛玉,只留下宝钗独守空房,寂寞终生。

贾府贾宝玉------他,玉树临风、面如桃花的富家公子,从小在女儿堆中长大。他与黛玉两小无猜、青梅竹马,但最后,也只是“焚书断稿”、天各一方。一场无言的结局,一个悲剧……

曹先生引用了宝黛之恋的悲剧,批评了当时社会的腐朽。这也恰是宝黛之恋成为悲剧的主要原因。

《红楼梦》到底还是宝黛的凄婉爱情,任谁都插不进脚,只怕对那伤了的宝钗,太不公。

红楼梦读后感500字7《红楼梦》里面的任务各有个的特点。给我印象深刻的有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贾宝玉这个人由于从小被祖母与母亲溺爱而造成每日与女孩儿们玩乐,不顾学业,而且多愁善感的性格特点,但也是因为这样,他的父亲贾政才会不喜欢他,宝玉也很惧怕他的父亲。

虽然大观园里的人尽是心灵肮脏,不过也有真情在,贾宝玉与林黛玉真心相爱,最终却套不过封建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命运。林黛玉也是多愁善感、经常落泪,都说她心眼小,可是只有她才拥有贾宝玉这个知己。薛宝钗在大观园里可算是最有心机的一个了。

她为人处事很能干,蒙住了很多单纯人的眼睛,她人缘极好,却得不到宝玉对她的真爱,她极力讨好没一个人连贾母也不在话下。王熙凤是最泼辣的一个了,不仅办事干练,而且心直口快,常噎得人说不上话来,她处处不吃亏,人们称她“凤辣子”,却逃不过早逝的命运。

相关期刊更多

历史档案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国家档案局

档案时空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南省档案局

安徽史学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