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手绘课程总结

手绘课程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手绘课程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手绘课程总结

手绘课程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产品手绘;技法表现;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6-0243-01

一、产品手绘表现技法课程的作用与意义

产品手绘技法表现课程作为设计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手绘表现能够更直接、高效、便捷的同设计师以及客户之间进行沟通。它是衡量设计师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之一,同时也对大学生就业以及考研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力。现如今进入科技发展迅速的时代,计算机辅助设计已经成为当下非常流行的一种手段,所以有人开始质疑手绘技法的训练还有必要吗?但当我们真正走进专业设计师的工作室,就会发现情况并非如此,设计师的主要设计手段其实还是通过徒手来绘制产品草图和效果图,他们的大多数工作时间都放在了纸笔之间而并非电脑上面。其存在于设计过程中的早期阶段、头脑风暴阶段、探讨和推敲概念的阶段以及最终的设计演示阶段。视觉上面的呈现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表达方式,手绘表达比单纯的口头解释更加容易理解,是一种直观而高效的沟通工具。

二、产品手绘表现技法课程的现状

产品手绘表现技法课程至今有几十年的历史了,德国、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都有此类课程的设置,只是课程的名称有所不同,当然也造就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大师,像日本的清水吉治,中国的刘传凯(卡尔-刘)等。中国大陆地区课程起源于湖南大学,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但是在课程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往往忽略了本课程真正的教学目的,通过草图、效果图的绘制能够详细地记录设计的构思过程,所以说是一种纸面上的思考方式。而单纯的绘画和临摹其实只是一种训练手绘的方法,关键在于学生如何把这些绘制的手段同自身的设计构思联系起来,能够运用手绘表达的方式去表达设计的意图才是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

三、产品手绘表现技法课程改革的途径与方向

1、注重课程内容的应用性,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理论,增加实践性内容。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往往缺乏对效果图真正目的的理解,产品的设计细节和原理也不熟悉,在这样的情况下想绘制出高质量的产品效果图是非常困难的。所以产品手绘表现的改革必须与实际接轨,打破旧模式下的图片式的临摹绘画,结合企业、公司和设计单位的实际项目,掌握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不同材料的性能及运用等内容,理论联系实际,在一定的设计氛围当中进行产品手绘表现的训练,课程过程当中可以与企业的专业设计师进行沟通和交流,使得整个绘图过程有较强的目的性,学生在设计绘制的过程中会更加注意产品的细节,每画的一个细节必然有它存在的意义及功能,这样的产品诠释才是完整可行的,这样的效果图才是有内容可言的。

2、教学与考核分离。传统教学模式中,对课程的最后成绩评定多采取提交作业的形式进行,本人通过12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这种考核方式有一定的问题,首先,教师不知道作业完成的真实性,有的同学采取课下找他人代替绘制,甚至买作品来交作业;其次,教师无法了解学生的实际绘制能力,因为绘制作品还是要有一个实效性,不同的学生会用不同的时间完成相同数量的作品,虽然作品效果很好,但是用了大量的时间进行堆砌,而我们需要的是在规定的时间内来完成作品,因为现实中设计项目是有时间限定的。因此,我们把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绘制作品作为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一定比例(例如20%),以设计日志的形式进行考核,另外80%的成绩以统一考试的形式进行评定,考题内容由课程组统一制定,统一集体盲评阅卷,考试时间根据考题内容而定,一般为4个学时。这样既可以掌握学生的真实能力,也可以解决成绩的公平性问题,关键更可以使任课教师进行全面的比较进行以及教学质量的总结。

总结:

高等教育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人才的培养质量。而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方向最终都是通过课程的教学来得以实施展现,一个良好的课程体系应当是能培养可以关注生活、服务社会,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既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供参考,又没有过多成功的经验可供效仿,创办专业的院校也都在对其教育的模式进行探讨和摸索。在此特别感谢那些积极为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的同仁与前辈们。

参考文献:

手绘课程总结范文第2篇

在手绘表现教学中,一些教师过分追求画面的视觉效果,对于手绘作业和考试的评定往往“以貌取图”,导致一些学生为了追求画面的效果,过分夸大透视角度,改动合理的功能布局,忽略基本的设计原则,过分夸张和忽略形体比例。这样的设计虽然丰富了视觉冲击力,但是忽视了设计本身的功能性和合理性,使得手绘教学陷入误区,没有达到教学目的。

画面风格单一

我国绝大多数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手绘课程教学往往由一位或两位教师担任。教师绘画风格的局限性,使得学生的作品风格单一,还会导致学生对手绘表现理解有偏差,运用的构图形式雷同,选择的场景局限,综合运用不同技法的表现形式有欠缺,视野狭窄,局限于几种既定的模式。

教学模式落后

传统手绘教学中教学环境的局限性,造成了手绘教学模式的单一、乏味。对于数十人的课堂,教师若按照常规教学模式进行演示,教学观摩效果自然不理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求知心理以及学习欲望,使教学质量下降。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声、光、电等科技元素加入教学模式。手绘设计课堂教学模式应该多样化,并融合多种教学手段,使手绘教学走出误区。

手绘教学的改革措施

1.手绘教学应贯穿专业课的始终

教师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切勿丢弃手绘表现技法的基础要领内容,在讲解空间设计知识的过程中,应穿插讲解手绘技法的应用表现,使学生有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稳定提高学生的手绘水平。将手绘的课程细化,使其融入各个教学环节,将是手绘教学一大发展趋势。

2.理论结合实践,强化写生训练

手绘教学不应是单纯地模仿过程,而应将案例和实景照片作为表现实例,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结合实例图片,贴近生活与自然,走进优秀的设计空间中进行写生体验。即使在临摹阶段,教师也应鼓励学生对临摹作品进行归纳和总结。用实景照片作为表现实例,有助于提高学生选取角度、取舍物品、归纳线条、提取色彩的能力;以环境、建筑写生为主要教学内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基础造型能力。

3.课堂教学侧重交流、学习,展现个性手绘风格

手绘教学不应该是封闭的课堂教学,学校师生应多参加各类设计大赛和行业论坛,进行互动交流,教师应该邀请知名专家和设计师进学校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点评,让学生尝试各种技法,开阔学生的眼界。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喜好因材施教。学生若在手绘表现学习过程中对各种风格和手法进行尝试,会在日后的学习及实践中逐渐形成具有独特个性的手绘风格。

4.手绘与计算机辅助绘图教学相辅相成

在计算机作图表现应用越来越广泛的形势下,手绘教学与计算机辅助作图教学相结合成了手绘教学新的趋势。大多数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教学安排上,都是将手绘教学和计算机辅助表现教学作为相对独立的课程。笔者认为,高校应依据现代社会形势需要,强化室内外设计效果图的教学,调整手绘和计算机制作效果图的关系。

手绘课程总结范文第3篇

高中手绘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创造力及表现能力。本文介绍了手绘课程的一种模型,分析了将手绘海报、手绘服饰、墙绘作为三个主体项目纳入手绘课程的可行性及操作方式。

关键词

高中手绘;课程设计;可行性分析

近年颁布的高中美术课程改革为高中美术教学提供了更多样的选择空间。新课改后的高中美术课程目标具有更强的综合性,从以往单一地提高学生审美情趣与鉴赏能力扩展到创造能力、鉴赏能力、跨学科美术学习能力、美术评论能力等全方位综合提升。相应地,高中美术课程也做出了调整,从单一的美术鉴赏拓展为四大模板,包括:设计•应用、造型•表现、欣赏•评述、综合•探索。普遍认知的手绘是指现代设计中借助绘画工具手工完成设计作品,近年来随着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专业的兴起而为人熟知,常被归为设计和应用板块的重要部分。本研究中手绘的概念有所不同,不仅仅指作为设计辅助技巧的手绘草图、效果图、表现图等,更多地作为一种完整的艺术形式而存在,涵盖以手工绘制为表现形式的石绘、墙绘、布绘等艺术形式,强调创意、造型与视觉表现。后现代美术教育理论认为“,学生的心灵是生长着的有机体”。4R学说提出,教育者在课程和教学领域应重视创造性,鼓励学生思维多元化,注重课程的丰富性、元素的多元性、教育与文化的关联性、美术思维的严密性。手绘作为美术基础项目之一,对培养学生绘画和表现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为美术课程四大板块的学习与创新奠定基础。所谓“灵感在笔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美术表现能力正是高中手绘课程的意义所在。与专业设计学院普遍开设手绘设计课程的情况不同,在高中美术教育中手绘课程开发仍处于探索阶段。本论文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列出了手绘课程的一种设计模式,旨在探索高中手绘课程开发的可行性,为以后的高中美术教育创新课程开发提供一点参考。

1手绘课程内容设置原则

开发新课程首先要进行课程资源筛选,在所有可能中选择能够丰富课程发展、符合教学目标的资源,摒除华而不实甚至对课程有干扰作用的资源;其次是目标受众分析,选择符合高中生兴趣点、思维特点,以及与学生当前进行的其他学科有联系的课程;最后是教学主体(即教师)分析,考量现有教师自身特长是否符合新课程的发展、教师的人脉资源是否满足课程开设需求等。手绘包括手绘设计图、手绘海报、手绘服饰、手绘墙、手绘装饰画等,考虑高中生尚不具备专业设计能力,本课程设计以开发学生创意能力与表现能力的项目为主。考虑项目之间的连续性,选择手绘海报、手绘服饰、墙绘三个项目,在20~21周学期期间内合理分配各个项目,以期达成高中手绘教学目的。

2课程导入:手绘海报

高中手绘课程可从最易入手的手绘海报开始。海报及产品包装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教师可提前收集电影海报、食品包装,并制作海报设计基础理论多媒体课件,课堂上首先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海报或产品包装进行讨论,引起学生兴趣。通过师生交流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发掘自己喜爱的海报特点,适时补充海报设计相关的基础知识。在讲解过程中可通过系列实物展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如,观察不同内容的海报采取的设计风格各异的字体、排版方式对整体感觉的影响、体会不同色彩传达的情感等。理论讲解基本完成后,教师可安排课程相关的作业,结合校园活动布置海报设计任务,引导学生在审美性和实用性的双重前提下,通过色彩、图形、文字设计一张足以准确表达自己情感的手绘海报。手绘海报课程时间可安排3~5周甚至更长时间,目的在于通过基础的纸质平面手绘练习训练学生的手绘表达技巧,包括线条的运用、色彩情感传达、版面设计等,并通过实际操作了解不同纸张、不同绘图工具的特点。手绘海报是一项为其他各项目的开展奠定技术基础的项目,教学者应在课程开始之初明确这一目标以便引起学生们的足够重视。

3课程延展:手绘服饰

手绘海报对学生创意能力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但由于手绘介质(纸张)的单一性和日常性,对学生的吸引力相对较小较短暂。相对而言,手绘服饰有更强的实用性,更易于引发学生兴趣。有了前期的铺垫,学生对手绘中线条及色彩的运用已有了一定的理解,手绘服饰恰好可以满足学生“完成自己作品”的需求。不同的颜料碰上不同材质的布料会产生风格迥异的效果,由于课程时间和课程经费限制,一般手绘课程所用的服饰常采用普通棉质T恤。但在前期手绘服饰理论教学中,教师可首先通过实物或图片展示引导学生发现布料和颜料碰撞后产生的别致的艺术效果,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美术逻辑观念及深化自身的审美能力。所有的课程教学都应具有强烈的目的性,在手绘服饰环节教师可将手绘的实用性置于更重要的位置,从一开始就制订目标,将学生分为3~5人的手绘小组,学生需在3周左右的学习和练习之后自行设计手绘服饰,并在广场或其他公众场合摆设摊位当场绘制手绘T恤,售卖自己的作品。手绘服饰课程时间可安排5周左右,利用3周时间进行小组练习,最后2周通过现场绘制及售卖检验学习成果。手绘T恤对大众而言具有普遍性,对设计者自身而言具有私人性,学生如果想在最终课程检验环节赢得成绩,需要在大众审美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特色,发散思维,做出满足大众需求又具有个人特色的作品。本项目旨在开发学生的美术创意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美术设计的实用性,在作品中合理处理个人情感与大众需求的关系。这对于学生今后的个人价值观及素质养成是极其重要的。

4课程深化:墙绘

墙绘具有很长的历史渊源,人类历史上最早发现的绘画形式之一即包括墙绘壁画。墙绘是通过绘画、雕塑等造型手段在墙壁面上绘制的图画,对环境具有很强的装饰性。与手绘海报、手绘服饰相比,墙绘对学生造型能力的要求更为复杂。由于墙绘相对耗时较长、作品较大型、作品保存时间较长,因而更容易引起学生的认真对待,可作为从手绘习作到真正的作品之间的转换形式纳入手绘课程。墙绘项目综合囊括了基础美术造型教学的许多方面,学生需要掌握从打形、透视到明暗表现、色彩表现等各方面的造型能力。墙绘绘画内容丰富,从简易几何图案到卡通漫画直至花卉、动物甚至写实的风景人物等均可入画。高中美术中的墙绘课程仅作基础了解,可以不要求学生运用太复杂的绘画技巧,在前两个项目的基础上稍作深化即可。教师应首先布置最终教学任务,将学生分成各个实践小组,引导学生在了解墙绘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制订墙绘计划。墙绘的主体可以是学生自己的卧室或符合条件的咖啡店、书店等商业场所(视教师资源而定)。墙绘课程需要循序渐进,制订绘图计划后教师需引导学生小组进行现场勘测,确定墙绘主体的材质、墙绘面积、墙绘主题等;全部确定完成后进入草图设计阶段,草图作为墙绘作品的框架应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教师应在此阶段及时纠正学生错误,以便后续工作顺利进行;草图设计完成到上墙期间,教师应对学生绘图材料的选择、上色先后步骤、造型表现技巧等方面给予指导。需要一提的是,墙绘等大型作品创作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意料之外的“错误”,教师应教导学生形成一种思维方式,即,意外往往造就超乎意料的美,帮助学生以合理的方式修正创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意外。墙绘课程时间可安排7~8周,根据计划逐一完成项目的各个步骤。墙绘项目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作能力,对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也有极高的促进作用,是一个实践性极强的项目,对学生的美术能力、造型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均有较好的锻炼作用。

5课程创新:其他手绘形式

手绘课程的最后1~2周,教师可引导学生了解除本课程主体项目之外的其他手绘形式,如布绘、石绘、砖绘等,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学生可自由选择课程项目或课程项目之外的其他手绘形式完成一个小型作品。自由手绘的设置旨在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美术表达形式,了解不同艺术形式之美,并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表达介质。

6课程检验:家长、学生、教师全方位评价

在以上高中手绘课程模型中,教学效果检验由平时项目作品成绩和个人素质成绩两项构成。学期末教师可安排一场学生作品展览,引导学生对自己和同学的作品进行评价和自我总结,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同时邀请学生家长、其他班级学生参观展览,全面了解自身的教学成果并在以后的教学中做出修正。以上手绘课程安排是笔者依照一般的课程设计原则做出的一种实验性课程模型,具体到运用中需要根据各个学校资源、教学能力做个性化调整。需要强调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认识教学目标。短短一个学期的教学不可能透彻地讲出手绘艺术的精妙,更无法培养出一个手绘大师,该课程设置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使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艺术之美并逐步喜欢上手绘艺术,进而自发地进行创作和创造,最终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由于能力有限,本文列出的课程模式还存在着种种局限,更多手绘课程设计方式仍需进一步探讨。

作者:蒋其芳 单位:浙江省义乌市第五中学

参考文献

[1]刘明.浅述“墙绘”作为项目课程引入中职美术课程的可行性[J].科技视界,2011,10(28):53-54.

手绘课程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手绘POP设计 教学导入 分类设计

POP广告是许多广告形式中的一种,它是英语point of purchase advertisin9的缩写,译为“购买点广告”,简称POP广告。POP广告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POP广告概念是指凡在商业空间、购买场所、零售商店的周围、内部以及在商品陈设的地方设置的广告物,如商店的牌匾、店面的装饰和橱窗,店外悬挂的充气广告、条幅.商店内部的装饰、陈设、招贴广告、服务指示、店内发放的广告刊物,广告表演以及广播、录像、电子广告牌广告等。狭义的POP广告概念仅指在购买场所和零售店内部设置的展销专柜以及在商品周围悬挂、摆放与陈设的可以促进商品销售的广告媒体。20世纪60年代以后,超级市场这种自助式销售方式由美国逐渐扩展到世界各地。pop广告也随之走向世界各地。由于POP广告将大众传媒广告所累积的效果,浓缩在销售现场.而且能做即时的信息更新。因而往往最直接、最关键也是最终的展示和促销手段。现今,手绘POP海报设计已成为我校广告设计专业和市场营销专业的专业课程之一,笔者就自己对手绘POP海报设计课程的认识,谈下如何进行手绘POP海报设计的教学。

一、明确学好手绘POP海报设计的重要性

学生们在未开始学习手绘POP海报设计时,不明白为什么要学习手绘POP海报设计课程,以及学会手绘POP海报设计对自己以后的职业发展有什么帮助。根据学生上诉的问题,在手绘POP海报设计第一节课让学生有个清晰的认识就很重要。手绘POP海报设计的第一节课,笔者与学生畅谈学好手绘POP海报设计的重要性,以及手绘POP海报设计的发展前景,笔者告诉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就能掌握POP海报基本的绘画原理,成为一个初级的商业手绘POP海报绘画人才,其月薪是1500元左右。如果想做专业的商业手绘POP海报策划人才,入门之后还需要最少3个月的学习和实践,其收入也会随之上涨,大约在2500—3000元之间。目前在沃尔玛、家乐福、普尔斯马特等诸多外企从事POP海报企划宣传的人才,月收入可达7000元左右。但是这样的商业手绘POP海报企划人才,不仅要有良好的专业水准,还要能正确领会企业的文化和销售理念,把它们贯穿到手绘POP海报中,达到提高销售额的目的。有了这些与就业相关知识的介绍,学生们有了一定学好手绘POP海报设计的想法。

二、注重直观性的教学导入

在学生们认识到为什么要学习手绘POP海报设计课程后,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注重直观性的教学导入,在教学中,笔者首先向学生展示了自己准备的一些手绘POP海报,让学生在了解了学好学好手绘POP海报设计的重要性后对手绘POP的一个初步认识和了解,然后笔者询问在座学生,让他们说出分组讨论欣赏这些手绘POP海报之后的感受,讨论后让每组选出2~3名学生进行发言,有的学生说手绘POP海报的色彩对比较大,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有的学生说餐饮类手绘海报中的图形逼真,使人产生强烈的食欲;这样,通过将展示、提问、欣赏和讨论、回答结果这些教学环节的运用,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又在课堂中营造了活跃、有趣的气氛,学生们意识到该门课程学起来不会枯燥。

三、学习分类设计

在讲授新知的过程中,笔者通过一些风格迥异的作品展示,让学生们了解手绘POP海报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然后引导学生对这些作品进行比较和讨论,讨论后让每组选出2~3名学生进行发言,经过总结后,学生们把POP海报分为:超市卖场类POP、酒店餐饮类POP、消费娱乐等,按目的分为:展示类、说明类、宣传类、引起注意类、教育消费者类和提高销售效率类的等。在每类手绘POP设计教学时,笔者为学生设计制作一张简单的POP海报,引导学生掌握其设计制作步骤,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新知的消化理解,并为下一步学生自主设计制作、解决难点做好铺垫。在设计中,教师起协助学生活动的作用,体现了教学以“做”为中心的特点,鼓励学生既要动脑,并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独立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

四、开展社会实践

为了检验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必须自己亲自动手设计制作具体实例,笔者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进行动手实践操作,以参赛为目的设计制作一张宣传海。笔者将选题定位为学校周边,学校周边的餐饮企业很合适进行POP海报的设计制作,有饭店、奶茶店、蛋糕店、烧烤吧等,或者为学校周边的大型超市为各个柜台进行POP海报设计,如化妆品的,日用品的,水果和食品的等等,这都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一个实践拓展。每个学生都会要有任务分配,都要参与到实践制作中。这一环节上,笔者让学生自由发挥,自选素材,充分发挥各小组的能动性,学生间可以讨论,可以与各企业的工作人员恰淡与交流,争取更多的真实案例。社会实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在实践操作这一环节上,教师要跟进巡查指导各小组制作情况,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辅导与指正。学生之间可以通过互相指导、相互借鉴、密切合作建立良好的团队意识,提高了个人工作效率。我们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我让我们的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成为合格的设计人才,就要充分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

参考文献:

[1]ArtTone视觉研究中心.POP设计从入门到精通[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

[2]赵娟.《手绘POP海报设计制作》教学设计的思考与实践[J].学周刊,2011,(30).

手绘课程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设计基础课程 改革

前言

2013年被媒体称作是“史上最难就业年”,随后腾讯网络媒体报道“专科生毕业人数及就业率大于研究生”,这句话的背后引发了笔者对中国高等教育与就业市场相互关系的思考,本文以这句话为线索,对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相关课程与当今艺术设计相关行业的能力要求――二者关系进行探讨性分析。

一、传统设计基础课程的特点

1. 手绘课程偏重

当今的高等教育的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结构要追溯到建国初,建国后共有“美院”开设关于美术类的专业,主要有绘画和工艺美术两大类,即纯艺术和应用艺术两个范畴。随着市场的需要、2000年之后高等教育的扩招、学校之间的合并或升级等客观因素,全国高等院校的艺术设计类专业招生规模日益壮大,虽然开设了艺术设计类的相关专业,但是教学中的师资力量却依然是原来的教学班底,教学设施也没有较大的改进。如何在师资、设施等软硬件并不具备的条件下开办专业及进行教学?那么只有继续走美术类的绘画课程模式,致使绝大多数高等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手绘课程偏重,甚至有些教师拒绝用计算机作为教学媒介教学。

2. 基础课程与后续课程衔接不密切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王玫瑰副院长曾经说过,“1933年的时候,广东教委就统一制定了教学大纲,但是80年后的现在,却没有统一的规范。”笔者搜索了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课程设置及相应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确有“各自为政”的现象。由于课程设置没有教育部的统一标准,每个学校会按照自身的教学设施、师资力量去设置课程,而出现的问题是,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联系没有合理的研究,导致有很多课程太突兀,或是给学生造成“这门课到底学了干什么?有什么用?”的错觉,如设计素描、设计色彩、三大构成等设计类的基础课程,学生普遍学习兴趣不大。作为教学者,笔者认为专业课程设置必须严谨,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考虑课程之间的衔接与联系,基础课程是为后续课程作铺垫准备、服务的,甚至会对毕业设计也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就要考虑在基础课程授课时,如何能够将专业方向结合的更为紧密、合理、有效。

二、设计基础课程改革的原因

1. 时代需要

当今网络时代又被称作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各行各业日新月异,艺术设计类相关职业的要求和能力也在不断变化。如果说20、30年前的设计是处于手绘、刻字、手工排版等专业技术性阶段,那么当今的设计类职业却处于入门较低、时代性较强的阶段。

前文中说过很多高等院校在师资力量、教学设备都具备艺术设计专业招生的情况下持续扩招,很多教师对高新技术也存在抵触、排斥心理,或是不愿意转型或是自己一知半解,造成了很多“学生在学校学习3年的最终成果还不如在设计公司实习3月”的现象出现。而当今设计类职业普遍存在借助高新技术的特征,建筑设计、服装设计、平面设计、动画设计等设计类科目均有相对应的设计软件,设计软件的特征是:操作相对简单、入门较低、效率高。就目前就业市场对于设计类专业的要求来看,熟练运用3门及以上的设计软件是就职的必要条件。

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下,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类课程就必须尝试打破传统与常规,基础课程不能继续以往的“坚持传统手绘是唯一途径”的教学理念,尝试与当今职业要求相结合,要与时俱进,不能固步自封。

2. 提高学生兴趣

很多艺术设计专业教师相互交流教学经验时都会有“学生对于设计基础课程兴趣不大”的看法,笔者从事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时也观察到此类现象,根据学生的反馈可以总结出此现象的原因。

第一,很多学生之所以选择艺术设计类专业并不是对此感兴趣,而是基于文化课不好、想考个学校的心态,所以进入大学后兴趣依然不大;第二,高职院校设计类专业的第一学期课程基本只有美术基础、设计素描、设计色彩,教师通常会采取放羊式教学,布置作业后让学生自己完成,很多学生平日不认真练习,等到要集中上交作业时疯狂加班,只为交齐作业修完学分,对专业没有积累;第三,传统的手绘模式作业量较大,且需要安静的心态完成,而当今的学生较为活泼、好动、浮躁,手绘模式已经不适合当今的教学环境。

综合上述,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采取“学有所用”的理念,学生明白学了这个就有用,将来在职业上、生活上能用得上,客观上就会主动地学习。在教与学的环节中,学是最重要的。

3. 课程衔接

基础课程是为后续的专业课程服务和奠定基础的,所以至关重要。但是有很多院校开设基础课程时仅仅是为了开课而开课,授课教师对后续课程也不关注也不理解,将整个课程体系独立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是不断的质疑、困惑。因此,为了使课程体系更为严谨、科学、并能够适应就业岗位的要求,在制订专业教学计划时必须系统规划课程,尤其是课程之间的联系和衔接要合理。在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由简到难,才能够从最初的专业导入到毕业设计作品呈现的一系列环节中有效,学生不觉得课程无聊、索味,教师不觉得教学无效,用人单位不觉得学生纸上谈兵、与职业脱节。这样,“课程――课程体系――教学效果――岗位要求――行业动态――行业教学”形成良性循环。

三、具体改革方案

1. 设计素描、设计色彩――具有设计特性的手绘

基于艺术设计类专业的特性和中国教育现状,大多院校坚持将素描、色彩作为重要的基础课程,某些学校虽然以“设计素描、设计色彩”命名课程,但是换汤不换药,依然是按照传统的美术课程教学。在西方国家的设计类教学中,绘画已经退出设计课程的舞台,他们借助数码软件制作出或是写实或是抽象的“美术作品”;“素描”这个名词在西方教育中也不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结构素描、明暗素描的概念,而是与设计相关概念,重在创意和诉求点。

针对现状,要对传统的手绘课程作出一定的调整,以“设计思维”为课程的核心点,重点培养学生以设计的角度去观察、认识客观事物,而不是以“画得像不像、好不好看”为判断标准。

2. 三大构成――数码技术与手绘结合

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三者被称作是三大构成,学术界认为是约翰・伊顿最先研究并在教学中推广,至今已有将近100年。中国设计类教育采用三大构成课程是从香港设计师靳埭强先生80年代到广州美院演讲时推广,尹定邦教授编订教材继而在全国推广,历时已经30年了,连尹定邦本人都对市面上三大构成的教材斥责,编书者甚至还用他的教学案例、题目,不少学校的教师一直采用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的手绘模式。可是时代是在发展的,并不是说手绘能力在当今艺术设计类专业不重要,而是它究竟有多重要?数码技术已经日趋稳定,教学课程和就业岗位均对其有具体要求,那么为什么不将传统手绘和数码技术相结合?一定比例的安排传统手绘和数码软件制作的三大构成作业,让学生在作业过程中体会二者区别和联系,也让学生提前了解软件,为后续课程作一定的准备。

3. 摄影――手机等新媒介的介入

摄影课程主要是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积累素材能力、感性收集与理性思考结合的能力。摄影最开始出现时是对绘画的一个挑战,很多画家转行做了摄影师,那时无论是摄影器材还是摄影师的要求都很高,但是事物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当今摄影器材不断扩大,手机也成为重要的新兴媒介。学生可以随时利用手机拍下自己感兴趣或是有故事点的场面,并即时发表微博,和其他同学分享和交流,通过转载和评论分析摄影作品的独特性,使得学习不再是单纯的交作业、修学分,而是真正融入生活、思考问题的有效途径。

总结

回到本文开头“史上最难就业年”,最难就业不仅是社会大环境下的就业市场问题,也有毕业生是否“学有所用”的基本问题,为了让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和能力能够挈合职业的要求,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做实事、与时俱进,只有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才能使学生的职业生命力强大,使得“教学――岗位――教学”良性循环,艺术设计类专业也能够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