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先进教育论文

先进教育论文

先进教育论文

先进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一、党员要保持先进性,首先要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江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共产党员要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也许有的党员同志会认为:现在是市场经济了,人人参与竞争,我只要干好本职工作就不错了,哪有精力去关心别人呢?持有这种想法的人,已不自觉地将自己混同于一个普通老百姓。尽管经济转轨,竞争意识增强,但是,我们万万不能忘记:我们整个社会的根本政治制度没有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仍然是我们党的宗旨。我们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本,这是我们党的性质和指导思想所决定的。

同志在《为人民服务》中指出:"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共产党员的天职,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靠每一名共产党员的实际工作去影响群众,带动群众的,从而形成千百人的实践活动。

之所以有些群众对腐败现象深恶痛绝,恰恰是由于我们党内的极个别人背离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他们心里装的不是群众,而是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为自己捞取好处,,最终成为人民的罪人,严重地败坏了党的形象。从这些腐败分子演变的过程看,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忘记了群众,忘记了党和人民的利益,不能自觉地抵制资产阶级和其它剥削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私欲膨胀,争名夺利,从而引起了群众的强烈不满。因此,必须引起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的深思和警觉。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永恒的,要真正做到这一点。

首先,要坚持不懈地学习马列主义,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以基本理论作为我们行动的指南,要自觉地加强思想改造,清除头脑中非无产阶级思想,努力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真正理解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扎扎实实地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第二,要脚踏实地地做好本职工作,模范地履行一个共产党员的职责。正如同志指出:"领导干部讲政治,最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体现在自己的日常工作和学习上"。无论自己从事什么工作,都要树立高度的责任和敬业精神,尽心尽力把工作做好。一切都要以党和人民利益为出发点,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计较个人得失;要克服华而不实,飘浮虚荣的工作作风,要做老实人,办老实事,对工作勤勤恳恳,求真务实。

第三,要善于学习,掌握工作的本领。我们从事的工作,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面临许多新问题,新矛盾,新内容,没有雄厚的文化知识,管理知识,现代科技知识,尽管有再好的愿望,也只能是事倍功半。在任何时候都必须不断地更新知识,丰富自己的工作技能和实践本领,善于在工作中开拓创新,提出新的思路和见解,这样才能把良好的愿望和实际工作效果结合起来,实现动机与效果的统一。

二、党员要保持先进性,就要坚持学习,树立正确人生观。

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不是天生具备的,而是在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实践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地总结和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才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认真、系统地学习,特别是学习政治理论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共产党员只有通过努力学习文化,学习科学技术,才能具备建设社会主义的业务能力;只有通过学习政治理论,用马列主义、思想以及邓小平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才能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备卓越的领导能力,防腐拒变的能力。

同志多次指出,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首先要讲学习。讲学习是讲政治的前提,只有不断地加强学习,才能在政治上保持清醒的头脑。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攻坚阶段,我们面临着复杂的形势,要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遵守政治纪律,提高政治鉴别力、政治敏感性,防止和排除各种错误思想和倾向的干扰。要做到这些,不学习、不用科学的理论武装思想是不行的。没有科学理论的武装,就不能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就不可能有高度自觉的政治意识、坚强的党性和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我们要联系实际工作和思想实际,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改革开放20年来,我们之所以能够经受住国际国内各种各样的考验,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推向前进,从根本上说靠的是邓小平理论的指导,靠的是全党对这一理论的学习和实践。今后,我们要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取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胜利,仍然要靠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仍然要靠全党全国人民深入学习、认真实践这一科学理论。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在中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号召全党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我们要按照党的十五大的要求,进一步增强学习邓小平理论的自觉性和紧迫感,掀起学习的新高潮。

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在思想上保持高尚的境界。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但精神境界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学习和实践中培养和塑造的。讲正气,必须养正气,这就要不断的学习和读书,知识多了,本领就会增大,精神境界就会提高。读书使人高洁。在这方面,老一辈革命家为我们作出了光辉的榜样。一个不读书、不学习的人,必然会鼠目寸光。改革开放以来,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新形势,一些人之所以犯错误,甚至犯罪,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不读书、不学习,不注意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

学习有利于提高我们的知识水平,增强做好工作的本领。当前,人类正在经历一场全球性的科学技术革命,现代化国际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在于科学技术实力的竞争。我国是发 展中国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期阶段,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必须坚定不移的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因此,我们要坚持不懈地学习科学知识,坚持不懈地用科学精神武装自己的头脑,提高各方面的工作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为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社会的进步多作贡献。

学习是前提、是基础。不学习,政治上就不可能成熟,就不可能自觉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不能很好的改造自己的世界观就不会对人生观有清醒明确的认识,也就不会准确地领会、体现人生的价值。对学习的重要性,总书记还强调指出:"我们面临的形势、肩负的任务和干部队伍的状况都要求全党同志必须进一步加强学习。"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共产党员,他们曾有过光辉的历史与业绩,但功成名就后,却放松了学习,放松了思想改造,在物欲面前倒下了。面对前车之鉴,每个共产党员要结合自身的情况,结合自身的工作特点,抓住学习不放松,努力改造自己的思想。

三、党员要保持先进性,就要身先士卒,处处起表率作用。

江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要体现时代的要求,做到: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带头执行党和国家现阶段的各项政策,勇于开拓,积极进取,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在战争年代,共产党员始终是冲锋在前,这当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人物,如:全国著名战斗英雄、模范共产党员,1948年5月25日,在解放隆化的战斗中,他以身体当支架,手托炸药包,炸毁了军据守的桥型暗堡,壮烈牺牲,时年19岁。抗日战争时期的刘胡兰,十岁就参加了抗日儿童团,作了许多力所能及的工作。1945年抗战胜利后,发动了内战,刘胡兰在党的教育下,投入了新的战斗,十月,她参加了中共文水县委举办的"妇女干部训练班",学习了一个多月。十三岁任村妇女救国会秘书。1946年5月,十四岁的她调任第五区"抗联"妇女干事;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候补党员。不久回云周西村领导运动,出色地完成了任务。1947年1月12日,刘胡兰因叛徒告密被捕。在敌人面前,她坚贞不屈,视死如归。在审庭上,以"给我一个金人也不自白""怕死不当共产党"的英雄气概,痛斥了敌人的利诱和威胁;刑场上,以"我死也不屈服,决不投降"的大无畏精神宣告了敌人阴谋的破产;在敌人要用机枪扫射群众的关头,以自己的身躯挡住了敌人的枪口,保护了群众的安全;铡刀前,她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万岁!"光荣就义。刘胡兰同志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壮烈牺牲,她的精神不死,英名永存。1947年春天,同志为她亲笔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全国解放后,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以更饱满的激情投身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同样涌现出许多模范人物。孔繁森,1979年4月以党和国家的利益为重,自觉服从组织的安排,毅然放弃"高堂在,不远游"的古训,告别年逾古稀的老母、体弱多病的妻子和三个尚处幼年的孩子,首离桑梓,到海拔4700多米的自治区岗巴县任县委副书记,历时三年之久。1988年,已任聊城行署副专员的孔繁森二离桑梓,任拉萨市副市长。1992年12月,二次赴藏已期满,由于工作需要,自治区党委希望他到条件更为艰苦的阿里地区任地委书记,此时,他又一次舍"小家"顾"大家",留了下来,到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的阿里地区任地委书记。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他行程8万多公里,跑遍了全区106个乡中的98个,访贫问苦,调查研究,寻求阿里地区摆脱贫困,实现富裕的振兴之路。然而,不幸的事情发生了,1994年11月29日,孔繁森在去新疆塔城考察边贸途中,因车祸殉职,年仅50岁。孔繁森同志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培养教育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优秀领导干部中的杰出代表。他有着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坚强党性,热爱人民、服务人民的满腔热忱,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高尚品质和开拓进取、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

召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在建立中,共产党员更应该勇立潮头,勤于思索,敢于实践,做改革开放的弄潮儿,而不能成为观望者和懦夫。在当前的经济体制转换过程中,两种价值观、人生观一碰撞,必然会产生一些消极因素,这时候就更要求我们的党员要发挥榜样的作用,冲锋陷阵,吃苦在前,处处起表率作用。

四、党员要保持进行先进性,就要克勤克俭,生活上严要求。

古人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铮铮言词,现代教育家陶行知也说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今天,我们共产党人应继承先贤的优良品质,具有更高尚的情操。我们孜孜追求的是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是争取全人类的解放。当然,这不是说共产党员要做苦行僧,共产党员也同样需要一定的物质享受;但是,在物质享受面前,共产党人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的关系,用党纪国法管好自己的头脑,管好自己的手和嘴。今天,面对着灯红酒绿、花花世界,有些同志变得昏昏然,在物质享受面前翻了船。这方面的例子太多太多,在我们身边就有为了几百元、几千元的赢头小利,而不择手段的人,有在公款宴会上大吃大喝的人,当然更有利用职务之便中饱私囊达数百万元者,这些人尽管只是共产党员中的少数,但他们的行为已经给我们党抹了黑,在人民群众中造成了极坏的影响。这一现实应该引起我们的警觉。

先进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一)以学习先进为最大价值取向的激进态度所造成的文化困境

在上世纪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教育学者的态度都相当激进,他们主张对外学习,并对先进教育理论予以了高度肯定。然而,在他们充满热情地学习国外教育理论时,却陷入了文化困境。作为文化的产物,中国教育学者的文化属性必然带有中华文化的特色。也就是说,他们当中的每一个都是中华文化的“所有者”,特别是近代早期学者,其文化属性更带有明显的国学色彩。带着这种浓厚的国学色彩去学习西方教育理论和模式,难免会对西方文化教育理论的认识和理解产生偏差,面对这一困境,只能摒弃传统,以西方文化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去进行研究与学习,久而久之,就渐渐被西方文化“殖民”了[1]。对于广大中国教育学者而言,这种价值观与思维方式的“歧出”对其研究和学习造成了许多不良的影响,具体表现在:首先,它分割了中国教育学者的日常生活与学术生活。关于这一现象,台湾著名心理学家杨国枢先生曾说过:“我们以西方的模式从事研究工作,以中国的生活模式生活。”其次,它容易使国人过分崇拜西方教育理论。由于西方教育理论具有情境性和临时性的特点,中国人一旦走出研究工作的“象牙塔”之后,就会失去生活的方向,甚至迷失自我,但是他们坚持向先进教育理论学习的精神又迫使他们陷入了以理论指导实践的困境,这大大弱化了实践对理论的约束力。面对这种情形,自然会出现过分崇拜某种理论的现象。再次,它将教育理论的创新精神扼杀在了摇篮中,导致中国教育研究极其缺乏原创精神。

(二)以注重继承传统为价值取向的发展态度所造成的文化困境

当中国教育学者穷尽自己的力量去承接教育传统和传统文化,或开始对传统文化特色予以高度重视时,尽管其价值取向是正面的,但实践起来却困难重重。首先,如果他们不解决“破旧立新”的问题,就算多么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也是无济于事的。换言之,当代的中国教育学者一方面要有所突破,另一方面又不能因创新影响传统的继承。但是,我国教育理论本身就沿用了西方模式的大环境下,他们该如何厘清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理论、传统教育之间的关系?当中国教育传统和传统文化与先进教育理论发生碰撞时,我们会发现,这个令人向往的地方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所看见的东西均未超出“胚胎”、“萌芽”、“历史”的范畴。这难免会使广大中国教育者陷入理论困境中。由于无法在传统中找到可以与先进教育理论相抗衡的东西,教育学者们便只能徘徊于西方教育理论的框架中,同时也使得中国教育者即便是尽了最大努力去发展本土教育理念,但触碰到西方教育理论,却又被打回了原形[2]。其次,由历史原因引发的困境。受中国教育学者自身价值观的影响,他们在研究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会因为教育理论中国化价值取向发生变化而陷入困境。他们熟知近现代教育理论的一切内容,而且可以轻松地阅读各种外文文献。在他们眼中,古文比英文更为复杂、陌生。目前,除了专门从事古文研究的学者之外,我国很多教育学者都不太了解古文,这已成为了我国教育学界的普遍现象。这种困境阻碍了他们传承传统文化的脚步,也切断了他们与古代文化典籍的联系。这严重影响了他们研究教育传统和传统文化的效果。

二、后现代教育理论下中国化文化的出路

(一)改变先进和传统二元对立的思想观念

新文化运动以来,人们对传统文化表现出了强烈的排斥感。现代社会的发展轨迹表明,西方文化并非“先进”的代名词,现代化也并非西化。换言之,落后并非是“传统”的代名词。实际上,我们根本不应该用“好”、“坏”二字来形容传统,只是因为人们看待传统的观点不同,因此才会产生好与坏的看法。如果简单地把西化视为现代化,将先进文化视为西方文化的话,那么异质的中国传统文化必然就是坏的、落后的。传统文化强调的是“以人文精神为核心”,自新文化运动以来,传统文化中的“礼”,就被视为一种落后的表现,因为它是束缚人们思想的封建礼教。尽管我们早就摆脱了传统礼仪的枷锁,但只要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学校中、街道上、公共场合里,依然可以看到各种丑态百出、缺乏教养的行为。尽管在当代社会已经见不到“三跪九叩”这样的大礼,但见到长辈鞠躬、行礼也未尝不可。在教育领域中,已失去了用于划分传统与先进的界线,正是因为如此,人们才特地对教育的范畴进行了划分,将其分为了现代教育和传统教育。严格来说,这种划分方式就是人们排斥落后,追求先进的一种表现,再进一步说,这种划分方式无疑是想让大家认同现代教育的先进性与传统教育的落后性。就教育而言,在不考虑社会因素的情况下,这种区分是很难明确的。就算可以根据时间区分这两种范畴,也无法明确教育观念的归属。如果再深入分析就会发现,尝试将教育分为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归根结底就是一种思维方式不成熟的表现。要知道,无论哪一个时代都在努力的寻求“教育是什么”的答案,如果早已对自己时代和社会的教育实质了然于胸,又何必将教育分为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教育理论和实践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它既充满了时代性,也表现出了明显的传承性。人们只有通过解释和补充上一代的教育观念,才能得到符合当下时代特征的新观念,如果没有上一个时代的教育精神作为支撑的话,这种解释与补充是无法实现的[3]。就拿教育组织形式来说,当今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乃班级授课制,这种组织形式是在个别教学形式上发展起来的。但是班级授课制却始终未得到现代教育史上几次大规模教育组织形式改革的认可。与传统教育相比,尽管现代教育中的个别教学在性质和复杂程度上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得承认,就个别教学来说,现代和传统是高度统一的。在历届教育改革中,人们用于取代班级授课制的教学组织形式就是一个全新的事物。

(二)以中西文化交流为基础

西方教育理论中国化作为后现代教育理论中国化的代表,是以中西方文化交流为支撑的,我们要用理性和客观的态度去对待和接受西方文化,同时又要自觉地抵制其不良文化的侵蚀。一方面,在对后现代教育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进行接受和理解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全面地把握西方文化的历史结构与逻辑习惯,这样才能尽可能地避免后现代教育理论在中国变成一个中看不中用的“绣花枕头”。另一方面,倘若我们仅一味地接受外国教育理论的模式,而不用本民族的特性对其进行创新的话,就会影响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导致中华民族文化出现断层的现象。所以,我们应该敞开心扉地去接受和传承传统文化,而不是一味地拒绝、排斥。与国外教育学相比,我国教育学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加之中国学者在探索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经常将教育传统视为一种“落后”的东西,因而难免会对外来教育表现出崇拜之情。要知道,教育理论的发展与教育传统是相辅相成的,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如果没有丰富的经验,就无法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鉴于此,当务之急就是要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传统是必需的,我们不能因为其是“过去式”就不假思索地舍弃,而要是看到其对社会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4]。所以,在外国教育理论中国化的进程中,我们应该公平地对待中西方文化,而且要努力为中、西方文化搭建沟通与交流的桥梁。

(三)反思性地运用

中国社会的文化环境与西方社会的文化环境有着本质的区别,这导致二者的发展现状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无论是中国社会还是中国教育,都面临前代和现代的问题。正如北大教授钱理群所说:“我们是旧病未愈,又添新病。”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当代中小学学生所接受的仍然是一种奴化的教育,一方面,他们不敢说真话,也不能说自己的话。相比之下,“五四”时期主张说真话、强调个性解放的思想还是比较先进的;另一方面,当今的孩子基本都是独生子女,父母长辈的宠爱使他们养成了以自己为中心的思想,同时优越的生活条件使之越来越物质。由此不难看出,中国教育在尚未实现现代化的同时又遭遇了新的问题,所以我们必须以一种反思的态度来引入和运用后现代教育理论[5]。毫无疑问,后现代教育理论中的一些主张的确起到了推动中国教育发展的作用,当然也不乏一些不符合中国教育现状的论断,甚至还有一些模棱两可的观点与主张。有些学者表示,引入后现代教育理论的目的是补充、完善现代教育,而非否定现代教育,所以现代教育理论永远占据着主导地位。在这种观点的影响下,我们应该树立一种有限理性的教育观,具体来说,就是一方面要不余遗力地挖掘非理性的潜力,另一方面又要大胆地承认理性精神的启蒙作用;我们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去发展教育,树立与人类发展规律相一致的教育观,一切以人为出发点,同时要正视人类对生态、环境与资源造成的破坏,反对过分夸大人的作用;与此同时,在批判和反思人类命运和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也要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我们还应该树立诗意理性的教育观,既要鼓励浪漫、诗意的教育理念,又不能有失分寸,显得过于主观,这样才能赋予教育观一定的张力和弹性;我们要根据中国当前的发展状况,树立以科学精神为主导的教育观,还要本着人文关怀的态度去弱化科学的技术性与工具性[6]。只有做到这一点,我们才能在不放弃现代教育主张的前提下,科学地、理性地引入和运用后现代教育理论,学会运用后现代教育理论中的优秀观点去对现代教育进行补充与完善,甚至创新现代教育,最终使现代教育变成一个先进的、多元化的教育理论。

(四)促进多元文化的融合发展

中国自古以来有着“和而不同”的传统思想,每种文化之间虽然存在诸多不同之处,但是这些文化的发展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具有“和”性的。所以,在后现代教育理论发展基础上,我们应促进多元文化的融合和发展,简言之,这是一种多种文化中间从“不同”达到特定意义上的“同”的过程。这里的“同”并非意味着要同化中国文化以外的其他文化,或是在这些文化中占据绝对的主导位置,更不是取代这些文化,而是要找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集,并以此为依据,准确把握文化的多样性,并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互补。促进多元文化的融合发展并不意味着否定本国传统教育文化,或是抬高西方教育文化,而是要建立一个被所有人认可的教育世界。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为中西双方教育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最终体现出“和而不同”中“和”的内涵。促进多元文化的融合有利于拓宽中国教育发展的眼界,有利于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并且还能够为中国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三、结束语

先进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党校;学习型政党;先进性教育;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6)10-0003-04

作者简介:黄文虎(1950- ),男,江苏泰州人,中共江苏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研究。

建设学习型政党,是党中央着眼于建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长效机制而采取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党校是全党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培训、轮训的主渠道,是建设学习型政党的重要载体。党校教育历来同党的先进性教育密不可分,努力探索党校先进性教育的内在规律和长效机制,必将推进学习型政党建设,为最终建立党的先进性教育的长效机制,寻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

一、党校是建设学习型政党、加强党的先进性教育的重要阵地

《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意见》指出:“坚持经常性教育与适当的集中教育相结合,是我们党解决自身存在问题、加强自身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1]111先进性教育活动告一段落后,人们期盼的是,怎样使先进性教育活动期间的许多好做法、好经验,能够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很显然,建设学习型政党,正是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尤其是建立保持党的先进性教育长效机制的一个重要载体,是对党员进行经常性教育的一种好形式。建设学习型政党,就是要通过广大党员自觉学习与对党员的教育培训相结合,使学习在党内蔚然成风,极大地提高全党的思想理论素质和执政本领。加强思想理论建设是永葆党的先进性的重要任务,也是建设学习型政党的题中应有之意。推进以思想理论教育为重点的学习型政党建设,对建立党的先进性教育的长效机制具有重大意义。

党校对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的培训、轮训,是推进学习型政党建设最有效的形式。在党员干部学习、教育的诸多形式中,党校是加强党的先进性教育的重要阵地。相对于党员自学或在职学习,以脱产集中学习为主要形式的党校培训、轮训更系统、更规范,无论是学习的广度还是深度,都更显其独特的优势。相对于把党员送往社会上或国外、境外的培训机构脱产学习,党校姓党名校,其特有的办学理念和课程设置,使党校教育在建设学习型政党,特别是建立党的先进性教育长效机制方面,具有举足轻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事实上,党校在我党历史上一直承担着党的先进性教育的重大责任。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不同历史时期,坚持不懈地对党员进行先进性教育,始终伴随着党校诞生、发展和壮大的全过程。当年在延安时期,中央党校一直把党性教育作为学校的必修课,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1942年,同志在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作了《整顿党的作风》的著名演讲,着力提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反对主观主义作风。在同志的倡导下,中央党校最终形成了实事求是的党校校训。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引下,党才最终清除了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的影响,保持了党的先进性。建国以后,党中央继续把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作为中央党校(马列学院)的办学指导思想,中央政治局专门研究批准,将“学习理论,提高认识,联系实际,改造思想(后改为‘增强党性’)”作为党校的十六字教学方针,使党校在对党员进行先进性教育方面,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每当党孕育着新的重大理论成果的关键时刻,选择在中央党校由党的总书记对学员发表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理论价值的重要讲话,已成为一种优良传统。1992年6月9日,继当年春天邓小平同志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以后,同志在中央党校发表了题为《深刻领会和全面落实邓小平同志的重要谈话精神,把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搞得更快更好》的重要讲话。1997年和2002年,同志又分别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结业典礼上发表了“5•29”和“5•31”重要讲话,分别为党的十五大和十六大的召开作了必要的思想理论准备。以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十分重视党校在党的理论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中的重要作用,2005年和2006年,同志分别就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两大主题,在中央党校发表重要讲话,阐述了我们党一系列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成果。党的历史表明,思想理论先进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关键,利用党校这一阵地,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教育学员,进而武装全党,这已成为我们党不断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对广大党员进行先进性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

总之,建设学习型政党,必须高度重视党校教育;建立党的先进性教育长效机制,必须充分研究党校教育的内在规律,党校理应在全党建立党员先进性教育长效机制中走在前列。

二、先进理论、先进本领、鲜明党性是党校先进性教育必须突出的重点内容

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实践表明,党的先进性不是与生俱来的,不是一劳永逸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历史的、具体的、与时俱进的。党校在教学中要能真正体现出先进性教育的要求,首先就必须弄清在当今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员先进性的总的要求。我以为,一个党员要能体现先进性,一是理论上要先进,只有用科学的世界观武装头脑,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才能比普通群众站得高、看得远;二是本领上要先进,一个党员掌握科学技术和各种专业知识越多,改革发展的能力越强,就越能创造出辉煌业绩,越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三是党性上要坚强,作为一名党员,就是要党性强、觉悟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克己奉公,以民为先,这样才能在群众中发挥出道德示范作用。为此,党校教学要突出党的先进性教育的特征和特色,就必须始终突出用先进理论、先进本领和鲜明党性教育广大党员干部。

党校的先进性教育首先要突出先进理论教育。中共中央在《关于面向21世纪加强和改进党校工作的决定》中,对党校的教学内容,提出了紧紧围绕邓小平理论这个中心,包含“理论基础”、“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和“党性修养”在内的四位一体教学新布局,并且强调:“按照这个布局,首要的是抓好‘理论基础’,即‘马列主义基本问题’、‘思想基本问题’和‘邓小平理论基本问题’。”在刚刚颁发的中共中央关于《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中,再次强调干部教育培训要“以政治理论、政策法规、业务知识、文化素养和技能训练等为基本内容,并以政治理论培训为重点”。这里的政治理论培训,主要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的教育,党的历史、党的优良传统作风、党的纪律的教育,国情和形势的教育等。要特别强调的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党始终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保证。因此,党校教育中摆在首要位置的先进理论教育,一定要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一定要是我们党紧密结合当今实际、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只有坚持用这样的先进理论教育党员干部,才能使党员干部受到真正的先进性教育,否则,只能导致思想僵化,落后于时代。

党校的先进性教育还要突出先进本领教育。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指出:“围绕增强执政意识、提高执政能力,创新培训方法,提高培训质量,大规模培训干部。”[1]78以此为标志,着眼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党校教育开始了从过去的素质培训向现在的素质和能力相结合的培训的历史性转变。党校教育中要突出进行的先进本领教育,就是这种素质与能力相结合的教育。其内容大体包含三个层面:一是执政能力教育。即按照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的要求,着重进行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的教育。二是工作本领教育。要通过培训,使党员干部不断提高管理社会事务的本领、协调利益关系的本领、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本领、维护社会稳定的本领。三是知识技能教育。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要致力于解决党员干部普遍存在的“知识危机”、“本领恐慌”的问题,大力加强政策法规、业务知识和文化素养的教育培训,努力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眼界宽、思路宽、心胸宽,以及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高素质干部。

党校的先进性教育尤其要突出鲜明党性教育。党员干部特别是党政领导干部自身的党性修养,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有着直接的影响。党校是党员干部党性锻炼的熔炉,从严治校是党校办学的基本方针,在对党员干部进行先进性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始终把党性教育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要教育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公仆意识,时刻牢记党的宗旨,克服,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心系群众,以民为先。要教育党员干部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使党员干部不断加强自我道德修养,常思为政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坚决抵御各种腐朽落后思想文化的侵蚀,永葆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做社会主义新风尚的实践者和共产主义道德的倡导者。要教育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廉政意识,自觉做到清正廉洁、勤政为民,不断提高拒腐防变的自觉性。

三、努力探索和建立党校先进性教育的长效机制

要把先进理论、先进本领、鲜明党性作为党校先进性教育的重点内容长期坚持下去,关键是要以改革的精神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通过制度创新,逐步探索并建立起一整套党校先进性教育的长效机制。

首先,要建立理论创新发展机制。同志说:“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1]202先进理论必定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理论,用这样的理论武装党员、指导实践,是党始终保持先进性的必备条件。正如同志所说的那样:“坚持以反映时代特征和实践要求的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并根据实践的新鲜经验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坚持先进性、不断推进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1]245党校要真正做到不断用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培训党员干部,涉及到一系列的机制创新。一是科研立项倾斜机制。在一年一度的党校校内科研规划中,要划出固定的比例,确保那些研究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中国创新发展的课题优先立项,并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鼓励多出成果。二是教学科研一体化机制。鼓励教学与科研相互结合,相互渗透。只要是教学中提炼出来的难点、热点问题转为科研课题的,在制定科研规划时应优先予以立项;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的创新成果转化为教学专题的,应给予奖励。三是政策激励机制。科研无,教学有纪律。党校一定要坚决贯彻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大力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勇气,倡导学术民主,鼓励理论创新,为教研人员大胆探索创造宽松和谐的学术氛围。同时,要鼓励教研人员主动开设新的教学专题,做到随着实践的发展,使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学常讲常新。对开设新专题并受到好评的,给予奖励,以此形成政策引导机制。

其次,要建立教学改革激励机制。用先进本领教育培训党员干部,其实质就是要实现由传统的素质培训向素质与能力相结合的培训转变,这就对党校原有的培训理念、培训方式、师资队伍、教材内容等,形成了严峻的挑战。出路只有靠改革开拓,创新机制。在具体做法和制度创新层面上,主要包括:一是因人施教机制。在分类别、分层次编班培训的同时,实行分阶段编班,做到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前阶段统一上必修课,后阶段以选修课的形式分班组织教学。这样既体现了因人施教,又突出了以学员需求为主。二是自主选学机制。积极实施“菜单式选学”,将各类侧重于培养能力、增强本领的课程开列出“菜单”,供学员自主选择,以适应学员学习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需要。三是多形式教学机制。广泛采用研究式教学,根据各类班次的特点,综合运用讲授式、研究式、案例式、模拟式、体验式以及实地考察调研等教育方法,注重能力培训,提高教学质量。四是教学相长机制。通过举办学员论坛、专题研讨等形式,让学员谈体会、作交流,充分发挥学员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三,要建立党性锻炼约束机制。从严治校、从严施教、从严管理,历来是党校的优良传统。党员干部来到党校这个“大熔炉”,要使自己的党性真正受到严格的锤炼,同样必须依靠一套约束机制作保证。一是党性教育机制。党员领导干部一入校,就要转变身份,以一名普通学员的身份编入临时党支部,接受党组织严格的管理和监督。学习期间,要组织学员专门到烈士陵园举行重温入党誓词活动,进一步增强党员意识;还要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员到井冈山、延安等老革命根据地,实地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二是正面典型教育机制。动员社会资源,邀请社会各界的英模人物来党校作报告,以先进典型的光辉业绩激励学员进一步强化党员意识,增强党性观念。三是廉洁自律教育机制。反腐倡廉教育是学员的必修课,要组织学员到监狱去进行警示教育,听反面教员上课,增强学员拒腐防变的自觉性。四是考核管理机制。严格执行党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对学员的学习和生活管理,不断提高学员遵章守纪的自觉性。同时,要主动配合组织部门加强对学员的考察和考核,建立学员学习档案,以此作为学员今后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党校在对党员干部进行先进性教育过程中的许多做法是逐步完善、积累起来的,已经在实践中证明是切实可行、卓有成效的。这些好的做法经过长期坚持、不断完善、形成制度,就会成为一整套党校先进性教育的长效机制,这对于全党建设学习型政党,进而对于建立整个党的先进性教育长效机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先进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美育;蔡元培;宗教;兼容并包

蔡元培先生一生提倡美育,强调美学、艺术在国民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以自身深厚的国学功底,并对欧洲近现代科学、艺术、哲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研究以及多年从事教育的丰富经验,在理论和实践中积极推动我国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今读《蔡元培美育论集》(后简称《论集》),对其中丰富的内容感触颇深,虽只有几十篇短小论述演说,但涉及领域之广、见地之深、与社会实践联系之紧密,令人叹服。除中国传统文化、西方哲学与教育学的内容外,还有关于绘画、书法、音乐、戏剧、雕塑、建筑等艺术领域的论述和观点。在蔡元培先生的美育思想和实践中,我对其“以美育代宗教”的观点很感兴趣,想结合多年来在艺术领域的学习和社会生活体验观察,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1.“以美育代宗教”的基本思想

《论集》中有三篇文章题目为“以美育代宗教”,是专门论述这一观点的,互有重叠、补充。细读这三篇,基本思想已显轮廓,加以其它文章、日记、访谈作参考完善,可以大致把此观点进行归纳:首先,文中所提的“美”是包罗万象的。“我向来主张以美育代宗教,而引者或改美育为美术,误也。”作者认为“美育是广义的,而美术则意义太狭。”不难发现,文中“美育”的美,在涵盖绘画、雕塑等视觉艺术的同时,当然也包括音乐、文学、电影、园林景观、城市规划等众多广义的艺术门类,甚至“社会的组织,学术团体以及其他种种社会现状。”显然,这个“美”是艺术、美学、社会学等内容的大融合。其次,“美育”是借着将之前依附于宗教的美学和艺术从宗教中脱离出来,进而取代长久以来宗教在教育方面的主导地位和功能。“在最初的时候宗教完全是教育……;譬如基督教青年会讲智德体三育。”“以前都是宗教代教育”,但随着科学发展,宗教逐渐成为教育的“障碍”。故此可以用“美育”取而代之。可见,“美育代宗教”的思想和实践是以教育为领域和目的的,用“科学”的方法改造社会,提升国民素养。再次,文中对“美育”与“宗教”的对比概括为:“美育是自由的,而宗教是强制的;美育是进步的,而宗教是保守的;美育是普及的,而宗教是有界的。”在历史上,宗教一度把美学和艺术用作“诱人信仰之方法。”“及文艺复兴以后,各种美术,渐离宗教而尚人文”。可以看出,蔡元培先生对中外宗教之弊端和陋习相当了解,并在当时“科学”口号日益响亮的时代背景下,敏锐的把握住了中国社会和教育在审美领域的发展取向。

更为详细的论述,可参读《论集》,在此就不过多介绍。蔡元培先生的观点可概括为“古代的宗教代替美育,而现代的美育可以代替宗教。”①

2.“以美育代宗教”的积极意义

蔡元培先生一生践行美育,“以美育代宗教”思想的宝贵之处,就是以科学的态度,通过介绍优秀的艺术作品,推广一种与时俱进的审美价值观,对我国旧社会陈腐守旧的教育制度和国民习性进行改良。

2.1将艺术带下“神坛”,还以自由

“以美育代宗教”在我国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与欧洲15世纪的“文艺复兴”有相似之处,即借人文主义思想“解放”艺术,并对宗教长期在人思想、审美领域的统治和禁锢进行批判。这一方面是作者受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强烈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对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积累下来,借宗教实施奴化教育,以致近代中国国力日衰,国民素质不高之现象的深刻反思。“在宗教专制之下,审美总不很自由。”“甚至为护法起见,不惜于共和时代,附和专制。”艺术、美育的普及与社会的进步常受“宗教之为累”。显然,这些观点是具有进步意义的。纵观中外艺术的历史,其起源、发展都与宗教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受益于宗教的同时也受制于宗教。对艺术与“美”的最求是人的自有天性,是人自由的权利。所以,艺术若长期依附于宗教而不能自由的表现人本身丰富的思想情感,发挥其在教育方面的积极功能,就会受宗教狭隘、保守等弊端所累,失去生命力,沦为奴化人的工具。蔡元培先生主张的,将艺术从与宗教“神坛”带回归到现实世界,不论在东西方,都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不但体现着艺术发展的自由,更体现着人自身发展的自由。

2.2将中西文化融汇,借以育人

“在我们看来,本属相悖的中西道德伦理,在他那儿,即经由择善而从的筛选,得到浑然一体的自然融合。”②正是这种“中西融汇、兼容并包”的教育理念,成就了蔡元培先生在教育领域的辉煌功绩。《论集》中对中外艺术与美学思想的介绍,既有对比又有联系。“以美育代宗教”论述中更是对中西方在宗教、艺术、美学、科学等领域中的可取之处进行列举分析,并紧密结合当时中国的现状,付诸于教育实践。例如,文中肯定了宗教教育在智育、德育、体育、美育方面的积极意义,并借鉴这样教育分类方式,提倡建立以科学技术、道德伦理、运动旅行、美学艺术为主要内容的、新的教育体系。作为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始终不忘自己的历史使命,通过“美育”将中西方文明中一切的优秀成果,借着“拿来主义”而消化吸收,落实到国民素质教育的实践中。这种开放包容的育人理念,与“五四”以来的新文化运动一样,直接推动了我国近现代社会的发展。

3.“以美育代宗教”的不足之处

“二十世纪的中国学界,谈论文学、史学、哲学、伦理学等,蔡元培均非首选,其若干著述,也并非不可代替……。但这丝毫不影响蔡元培在现代中国思想史上的卓越地位。”③由于研究领域的宽泛,以及深处社会、时代的特殊性,蔡元培先生的一些思想和主张难免有些局限性。然而,多年来由于受到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影响,许多艺术教育者未作深入研究,就盲目附和。及至今日,在艺术教育中仍有将宗教与迷信混为一谈者,以至于许多中外优秀的传统文化、道德理念和审美意识得不到弘扬和发展。鉴于此,有必要提一下“以美育代宗教”观点的不足之处。

3.1研究领域的局限性

如上所言,蔡元培先生的这一主张主要是在教育学领域内的讨论,其学术观点也主要是受欧洲哲学、美学思想的影响。至于宗教学、心理学和艺术学等领域的研究则相对浅薄,在《论集》中,他强调“这是我个人的见解……,我到现在还在研究中。”可见,“以美育代宗教”的观点是一个开放、发展的话题,而不应看做是一个定论。当这一观点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宗教流派、美学思想、艺术门类和不同心理需求、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社会阅历的人的时候,就会发现其自身理论的局限性。美育和宗教的研究对象和理论体系毕竟还是有诸多差别,《文集》中陈述在教育目的和功能上彼此的代替,确实可以得到合理解释,但超越这个领域,显得不切实际了。

3.2历史、社会的局限性

蔡元培先生身处中国历史上较为特殊的年代(1868―1940年),一生经历了洋务运动、维新变法、立宪改革、辛亥革命、、军阀统治等社会运动的跌宕起伏,受中西方各种思潮的影响。与当时许多学者一样,在动荡的社会中摸索强国之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以美育代宗教”作为国民教育的一个亮点,也未尝不是一个值得推崇的实践方式。然而,纵观百年来中外社会之发展,虽科技、艺术、教育都在进步,却未见宗教消亡之势,反而在当今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有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在调节社会和疏导心理方面所起到的作用。面对许多社会的不良现象,也开始意识到其与社会公民的“信仰缺失”具有某种程度上的联系。这一事实足以说明,“以美育代宗教”的社会实践,有其在历史时代、社会环境方面的局限性。

3.3对科学、艺术与宗教之间关系认识的局限性

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达尔文“进化论”的提出,科学、艺术与宗教之间的关系引发了很多的争议,“以美育代宗教”的提出就是建立于此。站在今天的历史高度,结合当前的社会现象,我们可以更清晰的看出,这三者之间不是相互矛盾、此消彼长、取而代之的关系;而是互为补充、彼此制约、协调发展的关系。科学在于求真去伪;艺术在于求美去丑;而宗教则在于求善去恶。过多注重宗教,势必无法兼顾科学的求真;过多依赖科学,也必无法兼顾宗教的求善;艺术只有在恰当平衡“宗教的善”和“科学的真”时,才会体现自身的“美”。《论集》中片面夸大科学功能的论断,“盖宗教之内容,现皆经学者以科学的研究解决之矣。”体现了对宗教认识的浅薄。作为人类文明中时间最古老、空间最普及的一种文化现象,宗教所关注的许多内容:人的生与死;人生所经历的苦难和需要的慰藉;人灵魂的终极归属等关于人最切身、实际的问题,是科学、艺术,甚至哲学、美学所无法完全解释的。另一面,客观的分析历史上许多宗教由于自身体制的种种弊端,而招致的攻击,实际上是人类社会在进步过程中对自身寻求真、善、美之态度的反思与调整。如西方文艺复兴对天主教批判的“戏剧性结果”乃是:借着宗教改革进一步促进了新教――基督教的形成于发展,并成就了基督教在近代欧洲文明中的重要地位。巴赫与亨德尔在音乐创作上的成就,也在艺术领域证实了这样的结果。即便在当今,因片面注重科技发展而带来的道德、伦理、环境、安全、心理等方面的争议与危机,许多科学家也坦言无能为力。在艺术领域又何尝不是:与许多“现代艺术”的空洞与颓废相比,或许大多数人还是更愿意欣赏历史上那些“受过宗教思想与宗教审美观培育、指导、限制过的”经典艺术作品吧。因此,蔡元培先生“以美育代宗教”的观点忽视了这三者的平衡关系,这样的美育主张与其倡导“兼容并包”的教育理念,显然是自相矛盾的。

4.结语

著名学者林语堂曾这样评价蔡元培先生:“论著作,北大很多教授比他多,论启发中国新文化的功劳,他比任何人大。”④正是基于这样的初衷,笔者个人认为:“以美育代宗教”思想主张的启发意义要大于实践意义。许多评论也都能说明,蔡元培先生是伟大的教育家,在许多学术研究方面是“杂家”而非“专家”。故此,今天我们在继承、弘扬蔡元培先生通过艺术教育,美学教育来提升国民素养,强化国家文化实力的同时,更应该提倡“兼容并包”的学习方法和教育理念,通过客观、深入的研究,为当前我国的“文化的发展、文化大繁荣”事业,作出积极的贡献。(作者单位:东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讲师;江南大学人文学院在读研究生)

参考文献:

① 杨家友《宗教在席勒和蔡元培的美育思想中的作用比较》,载《美学与艺术研究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第481页

② 张骁唯,《蔡元培评传》,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0,第2页

先进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三个能不能”与“六大导向”不仅对新时期党建提出了新的严肃的课题,而且是党中央关于党的建设理论的新发展,也为搞好新时期大学生党员的先进性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扎实有效地搞好学生党员的先进性教育,进一步把学生党员这支队伍建设好、教育好,作用发挥好,这对于推动和促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建设,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这是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总体要求和根本思路,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指明了努力方向。搞好大学生党员的先进性教育, 不仅是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的重要举措,而且是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现实需要,是贯彻“三个能不能”与“六大导向”关于党建工作的新要求的需要,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头等大事。如何适应当前形势,开展适合学生党员实际和特点的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方法,扎实有效地搞好学生党员的先进性教育,进一步把学生党员这支队伍建设好、教育好,作用发挥好,对于推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建设,促进和谐校园建设,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的全过程,树起先进标准、增强践行先进性要求的自觉性。在教育实践中,应注意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建立和完善教育机制,加强对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的组织领导

要搞好学生党员的先进性教育,首先在高校中建立和完善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机制,切实理顺关系,统一领导,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对此,应该做到“三纳入”:一是把学生先进性教育纳入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要把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作为加强学生党员思想政治建设、保证学生党员政治合格的重要途径,摆上重要位置,列入年度工作计划,研究制定相应的检查评比和奖惩机制,使先进性教育这一“软任务”变成“硬指标”,真正解决上面重视不够、浮在水面的问题。二是把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纳入高校党委统一领导。要在高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把先进性教育列入党委议事日程,当成必须首先要完成的政治任务,真正改变先进性教育“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状况。通过制定和实施严格的制度措施,使宣传、组织、人事和学生、教务等有关部门相互协调、密切配合、明确分工、各负其责,把先进性教育切实纳入自身职责,齐心协力抓好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的落实。各职能部门应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改进和加强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的新路子,使先进性教育顺畅、有序地开展,把先进性教育不断引向深入。三是把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纳入高校思想教育体系,把先进性教育与宣传教育和思想文化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弘扬主旋律,突出高品位,借助高校特有优势,为先进性教育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全方位抓好学生先进性教育的落实。

二、科学设置内容,增强先进性教育的时代感和针对性

不断充实调整教育内容,增强学生先进性教育的时代感、针对性和有效性,使教育不但富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而且真正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搞好党的基本知识的教育。要把抓好党的基本知识教育作为教育重点内容,解决他们“为什么入党”这些根本性的问题。同时,还要引导他们联系个人思想和工作实际,开展作为一名党员应该“以什么样的信念追求事业,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国家建设,以什么样的标准和精神状态投入学习工作”等内容的大讨论,不断打牢理论和思想基础。

要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作为先进性教育的主线。坚持用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因此,在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中,要把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放在突出位置,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来导航,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思想觉悟。

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的全过程。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一重大科学理论,是我们党对当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做出的重要贡献,也是我们党的理论创新的又一重大成果。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同时又是它的出发点和基本任务,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的始终。

三、坚持多种形式并用,不断拓宽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的主渠道,增强教育的鲜活力

应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着眼全面提高学生党员素质,坚持提高政治素质与培养能力素质相统一,灌输先进思想与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相统一,教育与实际锻炼相统一。在搞好集中教育的基础上,对学生党员的先进性教育还应根据其特点,结合实际,继承传统的,摈弃过时的,构建新鲜的,坚持科学的,采取新的实施手段,使大家喜闻乐见、易于接受。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扩大教育纵深。开辟社会第二课堂。通过组织学生党员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忆传统、学英模,接受革命传统熏陶、扩大教育纵深;组织学雷锋做好事、开展青年志愿者义务奉献活动,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参与大型活动、完成大项任务、为学校及社会献计献策等,把课堂教育的空间延伸到社会大课堂,让学生党员到社会大课堂去领悟党的方针政策和改革开放的新形势,让思想认识在社会实践中潜移默化地升华。

充分发挥新型大学生组织作用,扩大教育覆盖面。要充分发挥学生公寓、网络虚拟群体等新型大学生组织在校园先进性教育中的作用,加强有效引导,确保先进性教育的正确方向。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在先进性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扩大教育队伍。大力扶持理论学习型社团,热情鼓励、正确引导,努力把先进性教育搞得既丰富多彩,又不断引向深入。

依托校园文化阵地,广泛开展寓教于乐活动。大学生兴趣广泛、接受能力强、活泼好动、好胜心强,经常组织学生教唱爱国主义歌曲、读报纸、听广播、看电视,适时组织学生开展小型主题辩论会、热点问题讨论会、书评影评、演讲比赛和组织开展文艺演出等富有高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充分利用高校人才资源,扩大教育队伍。采取邀请专家教授做报告;请身边的先进人物现身说法等方法,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借助高校高科技媒体资源,积极开拓高校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的新渠道、新载体,扩大教育容量。要高度重视校园网络、有线电视等新型媒体、新型平台在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网站和有线电视网络,形成音、像、声、电立体教育模式,营造强大的立体宣传氛围。结合学习工作生活实际,充分利用新型平台组织大家开展与之相应的辨析活动,引导教育学生党员增强政治敏锐性,在思想上、政治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四、做好正确引导,从内外两方面加强学生党员的先进性教育

就内而言,学生党员应该树立自己的理想信念,不断完善自己的品德修养,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研究水平,并抓住机会锻炼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现在有些学生党员生活消极,喜欢得过且过地混日子,甚至有个别人除了在吃喝玩乐上愿意花心思外,对其他一切都不感兴趣;有些学生党员品德修养不够,见了老弱病残不让座、随手扔垃圾、自私自利,既不符合共产党员的标准,也不符合真正人才的要求,因此需要加以纠正。同志有句话“活到老,学到老”,综合型人才就是在不断学习、不断实践的过程中锻炼出来的。同志提出要“抓紧学习、刻苦学习,善于学习、善于重新学习”的要求,正体现了一种朝气蓬勃的学习精神。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党员除了要用这种学习精神指导自己的学习,还要广泛涉猎不同领域的知识,增加自己各方面的知识积累,主动投身实践,在实践中多多吸取宝贵的经验教训,最终把自己学到的各种知识有效运用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事业中去。

参考文献:

[1]杜维彦.论新世纪新阶段高校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j].新闻天地,2005,(10):63-67.

[2]周烁.关于高校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的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7):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