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外语写作论文

外语写作论文

外语写作论文

外语写作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华文文学;文学评论;外汉语教师;对外汉语教学;来华留学生

一、华文文学与华文文学评论

华人文学泛指使用汉语语言文学为母语写作的文学作品总称。具体包括中国大陆文学,中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文学,新加坡文学,北美华人文学。加强世界华文文学研究有助于沟通大陆与台港澳及海外华人的关系。随着全球文化交流活动的日趋活跃,华侨华人地位的日益提高,逐渐形成了一个强大的世界华文文学共同体,它以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为精神纽带,是全球华人共同创造的文化成就。通过台港澳及海外华文文学的陆续介绍和广泛传播,华文文学研究已发展为一个海内外高度关注的研究领域,正在形成一个充满活力的新兴学科。现在大陆已有30多个华文文学的研究机构,出版四种专门刊物,许多大学还开设了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课程,华文文学研究正以蓬勃的姿态发展壮大。喜中之忧谁也不能否认,华文文学的洪流巨波到了二十世纪的下半叶自然地发生了分流的现象,由本土伸向港台,继而延向海外,形成了鲜明的地域性文化特征。关于海外华文作家的写作阵容,常常被学术界分为四大块,台湾、香港、澳门海峡为第一大块,东南亚诸国的华文文学为第二大板块,澳洲华文文学为第三大块,北美华文文学为第四大块。今日的华文文学研究,在多元文化交流、融合、发展、共存的历史趋势中,更多地认识到海外华文文学存在的独特的性质和价值。对“世界华文文学”的重新命名,便包含着摆脱以往研究中部分存在的过分浓厚的意识形态影响的一种努力。因为“语种”是一个中性的概念,是对客观存在事实的概括,而非意识形态的想像,更与文化民族主义无涉。在这个基础上,为华文文学研究的一体化、整合化和客观化,提供了可能。当然对于那种狭隘的文化民族主义,我们仍须保持警惕。警惕和反对华文文学中的狭隘的民族主义,并不等于否定华文文学的民族性向度,更不能把海外华文文学文化身份的追认,等同于狭隘的文化民族主义。这一分辨十分重要。因为海外华文文学具有的中华文化因素,构成了一种鲜明的文化特色和美学特色,是形成居住国文学文化多元构成与发展的元素之一。过度强调传统是不恰当的,那种文化原教旨主义有百害而无一利;但把海外华文文学具有的文化属性和汉语美学传统视作文化民族主义而加以否定同样不妥当。海外华文文学研究要拒绝狭隘的、排外的、自大的文化民族主义或族群主义,但却不能彻底否定以文化认同为核心的开放的族群意识。海外华人移民社会或华人族群的存在、是不争的事实,以文化认同为核心的族群意识既是这种存在事实的反映,它的生成又具有维系“想像的社群”的功能。华文文学以其特有的想像与叙述形式参与了族群意识或族群认同的建构,显然具有形塑少数或弱势族群自我的意义。以往的华文文学研究很少讨论这一问题,而拘囿在纯粹文学或审美领域的批评,不可能真正从社会学和历史的真实层面理解华人的文化、现实和历史处境,在清除了一厢情愿地把海外华文文学看作中华文学的海外支流的理念之后,许多研究者还把研究的重心自觉或不自觉地放在寻绎、证实与注解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国文学的薪传关系上,这只是前期研究的遗韵,是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一个维度。另一个越来越受到关注的重要的维度,是要把海外华文文学放诸居住国的历史脉络,探讨“在客居国家意识与认同形成中,华人族群意识与认同又面临如何的回应与调整”(萧新煌语)。对此问题的回避、忽视,是海外华文文学研究幼稚、虚弱的表现。因此若说“语种的华文文学”概念存在着某些缺陷,主要是指它的平面化,未能深刻地进入这种纵向的结构关系的分析,仅仅停留在世界华文文学的横向整合的研究层面。那种仅仅停留于对语言、意象、意境乃至各种技巧鉴赏分析的所谓“花边化”的操作,不能真正抵达海外华文文学的内面世界,也难以真切认识海外华文文学的价值。在这方面,海外华文文学研究远远落后于以华侨华人历史研究为基础的华人学研究。华文文学研究有必要向华人学学习。华人学相对成熟的理论与方法将有助于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一臂之力,改变这一领域研究缺乏理性的弊端。近来,热衷于谈论华文文学文化与身份认同的华文学界,很少有人注意到研究华侨华人的著名学者王赓武的有关华人认同问题的精辟论述,其成果本是华文文学研究可以信赖的理论支援,因为从中可以在海外华人生存与发展的整体联系中,更准确地寻找到海外华文文学的位置与意义,以及研究的理论资源和方法。

二、对外汉语教师指导来华留学生进行华文文学评论的写作研究

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是一种外语教学。它的任务是训练、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汉语进行社会交际;对以汉语教学、研究和翻译为终身职业的学生则要求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对外汉语教学的对象多半是成年人。把汉语作为外语在外国人中进行教学,有下列特点:①教学时间一般只有1~2年,最多 4年,这就要求选择最切合实际的教学内容。②汉语是有声调的分析型语言,书写形式是方块字,汉语语法又有一些独特之处,所以,母语是没有声调、以拼音为书写形式的屈折语言的学生对汉语感到特别陌生,这就要求更加讲究教学方法。③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和语言习得过程均有不同,必须在没有现实语言交际活动的条件下,创造学习汉语的环境,精心设计并组织教学和模拟的交际活动。针对上述特点,对外汉语教学过程始终要遵循实践性原则、与学生母语进行对比的原则和启发学生自觉性的原则,并结合不同的文化背景具体地解决外国学生的疑难。文化多元化对我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使我们有必要对很多传统的学科研究进行重新的定位。其中文学翻译因为其在文化多元化的过程中所担负的特殊使命,需要我们考察翻译在文化多元化语境下的变异以及作为翻译主题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文化选择。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既要重视传统中华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也不可忽略汉语言文化的传播。现今的跨文化的对外汉语教育存在着中国文化输出的欠缺,外国留学生学生不能用汉语表述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引发跨文化交际障碍。语用文化与文学翻译是动态等效翻译,其等效性包括语用语言等效和社交语用等效。由于社会文化因素的差异,制约了语用翻译的动态等效。英汉文化差异经常影响交际中的信息获得,造成信息误导和信息障碍,进而导致语用翻译失误。因此应考虑不同文化差异因素,力求避免语用翻译失效。中国对外汉语教学法的研究更加受到重视,注意在总结自己经验的基础上吸收其他外语教学法的长处,逐渐形成了下列主要的教学法倾向: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为目的,力求正确处理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加强文化内容的教学;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继续贯彻实践性原则;正确处理听、说、读、写、译之间的关系,根据 学生的需要和语言教学的规律,在不同的教学阶段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正确处理语言的结构、意义和功能的关系,把结构和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正确处理汉语和 学生母语的关系,有控制地使用学生的母语或媒介语。对外汉语教学活动包括4个环节:①总体设计,即针对既定的教学对象及其学习目的确定总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据此确定课程设置及各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制定出教学 大纲和教学进度计划。②教材编写(包括电教软件的设计与制作)。③课堂教学(包括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语言实践活动)。④语言测试(包括各种衡量语言知识 和能力的手段)。中国大学应该改革对来华留学生管理方式,实行无差别的“趋同”管理;建立多种形式的政策咨询活动和信息沟通网络,鼓励留学生参与当地社会文化生活,全面客观地了解中国的国情和中国文化:加强全社会对留学生的社会支持,营造宽松友好的社会环境;对中国大学生和从事留学生服务和管理的人员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训,提高他们对不同文化的认识,减少文化误解和冲突。同时,研究者建议:充分挖掘留学生中丰富的“信息”、“语言”、“文化”和“跨文化经历”资源,开发跨文化能力培训项目 和跨文化交际课程。这对我们完善留学生服务和管理体制,增进中外学生的了解,促进来华留学生的适应,进一步开展来华留学生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国

转贴于中国

中国认识与思考华文文学,离不开其置身的文化传统,华文文学的本质形态带有更强烈的民族情结和边缘地位的诉求,而这种属性的艺术表达,正处在漂泊与迷茫的路上,挣扎于认同与归属的寻觅中。任何文学的存在和发展,都必定与相应的文化相互依存、相互表征。文化作为民族灵魂的体现,其深层呈现 为一种对世界的基本态度,并为某种价值信念的思想体系与行为规范所界定。于是不同的文化所传达出来的差异,便显现出不同的民族精神之根,而文化语境的差异又带来了文化内蕴、审美观的差异。华文文学评论写作是一个社交和认知的过程,是一种交际手段,是需要培养以便创造好作品的技巧,也是帮助来华留学生学生学习各门学科的一种途径,所以对外汉语教师对来华留学生写作指导应直接放在社交语境中。学习写作不是简单地获取技巧,而是学习进入约定俗成的言语社团。现作学不再像传统写作学那样,对学生的成品进行孤立的、静态的研究,而是从宏观角度把写作现象作为整个写作活动链条中的一个环节进行动态考察,以找出写作活动中某些带有普遍性的规律,从而指导课堂的教学活动。现作理论认为,写作是一种高级认知活动,它是通过人们的独立或合作行为来进行的。最有价值的写作研究应是以下三方面的结合:对写作成品的分析、对写作过程的研究和对写作背景及功能的分析。写作的成品可看成是对交际活动的描述,即作者成文意义的产生,它可引导其他交际活动,即读者对成文意义的构建。写作研究的焦点已从对成品的分析转移到写作过程本身,并把它作为一种复杂的认知活动,写作过程中的社会性方面也受到了重视。现作理论重在分析写作认知过程与交际内容的相互关系。写作越来越体现出跨学科的交叉性,写作研究也正朝着更加科学、更加实用的方向发展。写作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发现的过程,写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不断发现新的素材,因此华文文学评论写作教学不仅要教各种规约和范式,还要注重培养来华留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对修辞的敏感性,使其在华文文学评论写作过程中学会发现和探讨思想。

参考文献:

[1]王雪玲. 英美文学与华文文学的多元文化语境对比研究[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01) :92-95.

[2]龚鹏程. 世界华文文学新世界[j]. 华文文学, 2010, (01) :5-12.

[3] 袁珍琴. 谈文学评论的写作[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2) .

[4] 宋琪. 从文学评论的写作与指导谈作文教改[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7,(25).

[5] 石万鹏. 文学批评的文体写作[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1,(02) .

[6] 贾泓. 如何指导学生的文学评论写作[j]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6,(31) .

外语写作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写作理解 认知法 认知研究

引言

在中国,英语写作教学研究已取得了一些成果。20世纪80年代,国内英语和二语写作理论研究开始起步,90年代有了缓慢发展。21世纪初,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呈现出较大的发展趋势。近年来,中国外语写作教学研究引起了越来越多外语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从2003年起,通过研究国内多种外语类核心期刊上有关英语写作研究的文章,一些教师和研究者对我国英语写作教学和研究的历史和内容进行了综合、概括和总结(李志雪、李绍山,2003;姚兰、程骊妮,2005)。还有教师对国外第二语言写作研究的现状与取向进行了分析(王立非、孙晓坤,2005),通过对比呼吁我国外语教学研究加强外语环境下的二语写作研究。

但英语写作教学仍然面临不少问题。长期以来,怎样让学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掌握地道的英语写作技巧,增强其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苦苦追求的。特别是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不少外语教师在课堂上强调意义交流而忽视了提高学生的语言知识水平,很多学生仍然难以用英语在真实场合进行复杂的思想交流,写作水平更是“不堪入目”,英语写作水平的总体水平没有“质”的提高。

因此当务之急是寻找一条更实用的英语写作教学途径。而近年来为大家所注目的认知语言学,为探索、研究英语写作教学所面临的困境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认知法理论对解决这些问题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一、认知法与英语写作

(一)认知法理论

北京外国语大学王福祥教授和刘润清教授在给国家教委的一份报告(后发表在《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第3期)中曾指出:“二十年之后,认知语言学将是最热门的课题。”“认知”这个术语来自学习心理学。心理学的“认知”概念是“知道”的意思。而“知道”则有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构成概念、判断、推理等意义。认知心理学家重视感知、理解、逻辑思维等智力活动在获取知识中的积极作用。把认知心理学理论应用于外语教学的方法叫认知法。认知法(cognitive approach)又名认知符号法(cognitive code approach),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Carrol于1964年提出。它是以心理学家Piaget创立的“发生认识论”、心理学家Bruner倡导的结构主义教育理论和著名语言学家Chomsky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为依据的。这种教学法重视对语言规则的理解,重视在外语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智力的作用,是一套完整的外语教学法理论和一套极具科学理念的教育方法。认知法具有坚实的心理学、教育学和语言学理论基础。它有三个要素:(1)外语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2)学习外语的方式应是S(stimulation)R(reaction)而不是SR;(3)规则性和创造性。

(二)英语写作教学与认知法的关系

英语写作教学与心理学、教育学、语言学等密切相关。大学生只有遵循科学的认知原理,采取正确的认知策略,充分发挥人脑的智力潜能,才能做到事半功倍。认知法建立在认知学习理论基础上,它吸取了大脑生理、信息论、语言学的最新科学成果,它的对象是成年人,适应于没有语言环境下的外语语言学习,尤其符合我国当前的外语学习环境,它与英语写作教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两者之间存在许多契合。认知法历经四十几年曲折的发展过程,受到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的关注和研究。我们有理由相信,从认知法这一崭新的角度系统地、综合性地探讨英语写作教学的理论机制,尽可能还原人们使用和理解语言的认知过程以及大脑的认知环境,必能摸索出更实用快捷的科学方法,使大学生创作出符合英语本族人思维习惯的文章。认知法不仅能为写作知识结构化提供一个科学依据,而且能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实现有效性写作开辟一条新途径。

二、英语写作认知研究内容述评

以研究主题为标准,国内外英语写作教学认知研究大致可分为以下5个方面。

(一)国外研究

近年来,国外从认知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的角度探讨二语习得(包括听、说、读、写、译)逐渐成为了一个热点。一方面,研究者发现二语习得有其认知和心理的基础,代表性的理论包括Schumit(1990,1994)提出的noticing hypothesis;另一方面,随着以任务为单位的教学方法的兴起,外语工作者也在尝试使用认知心理学的框架解析这些教学任务,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代表作包括Peter Skehan的《语言学习认知法》。例如,在口语研究中,比较有影响的是Levelt(1989)提出的理论框架,它甚至被用到了写作研究中。通过这些研究,一些关于语言任务认知难度的理论框架被逐步完善,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二)国内研究

1. 认知心理学研究

杨永林(2005)通过跨学科对比的方式,考察了西方写作理论的流变,得出“翻新多于立异,借鉴多于原创,传承多于革命”的结论。近些年来,中国语境中的英语教学实效性问题引他从理论语言学的最新发展入手,引入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研究,并从较早的过程写作理论到新近的社会认知写作理论的发展变化出发,分析了西方英语写作的范式转变与理论传承。在心理学研究领域,杨永林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认知心理学研究的发展及其对外语写作教学理念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在认知心理学理论的影响下,新的语言学习理论认为,有效的语言学习方法应当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协作学习的原则。他还分析了从传统的修辞选择理论到现代社会认知写作理论的历史发展变化。他指出“过去三十年间,西方写作理论研究获得长足发展,从最初的过程写作理论到新近的社会认知写作理论,呈现出一种‘理论竞现、推陈出新’的局面。”

2. 跨文化研究

丰国欣(2001)的“英语跨文化写作中的认知心理机制”有一定的代表性。丰国欣在文中对英语跨文化写作中认知心理机制的各方面,如语言习得与发展、思维心理和语用心理等进行了论述。丰国欣(1999)认为,认知心理处理是跨文化写作的核心和动力机制。由此他建议,对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在汉语环境背景下进行的二语写作的研究不能只停留在文本写作(即措词、造句、成段、谋篇以及对文章的错误分析和对比分析)这一层面上。他认为,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来认识第二语言写作的本质更科学、更全面、更符合客观实际,不考察交际双方认知心理机制的第二语言写作研究是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的。

3. 社会认知研究

邓志勇(2002)在“英语写作教学的社会认知模式”一文中提出了一个英语写作教学的社会认知模式。这一模式的主要特点是确定了写作过程中作者、主题以及读者之间的动态三角关系。根据这个模式,写作过程被看成是一个循环性而不是线性的过程,写作既是互动的过程也是劝说活动。

4. 图式论研究

周遂的“图式理论与二语写作”(2005)探讨了图式论在二语写作中的应用。他从内容图式(即语言图式)和形式图式(即文章图式或文体图式)两个角度分析了中国英语学习者与英语本族人的图式差异给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写作带来的问题。为此,他从段落结构、衔接手段两大部分来进行英汉文体图式的对比,归纳出几点总体区别特征。最后他阐述了扩充和丰富学生写作图式的方法,以及教学中优化图式激活、增强目标语文化背景知识的必要性。

5. 元认知理论研究

唐芳和徐锦芬(2005)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元认知理论的构成和发展及基于该理论的英语写作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其主要贡献。他们重点介绍了Flavell元认知理论的重要观点:元认知是对认知活动的认知,即认知主体对有关自身任何认知活动的认识或调节,使认知主体关注并调控认知活动的知识与能力,包括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体验;这两方面相互联系和制约构成元认知整体。元认知至少是指认知主体所存储的既和自身有关又和各种任务、目标、活动有关的知识片断。根据唐芳和徐锦芬的综述,近年来国外基于“元认知理论”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三项:第一,母语和二语写作认知模式的启示;第二,ESL写作者元认知发展评估;第三,ESL写作知识分析:写作成功者与不成功者的个案研究。

吴红云和刘润清(2004)的“二语写作元认知理论构成的因子分析”是国内第一项已发表成文的写作元认知实证研究。他们通过对二语写作元认知理论构成因子的分析发展了Flavell的元认知理论框架。他们对Flavell元认知理论框架中的两大要素―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体验的局限性进行了理论上的改善,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中国环境中的二语写作元认知理论框架。

吴红云(2006)的“教学活动条件下大学生英语写作元认知的特点”根据Flavell的元认知理论框架,通过采用开放式问卷和周记调查,探究了在教学活动条件下大学生写作元认知的特点。周计调查表明:教学活动条件下,大学生的英语写作元认知特点反映出教学原则的构想,即英语写作元认知体现为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体验两大要素。元认知知识由任务知识、主体知识和策略知识构成,元认知体验分为积极与消极体验。开放式问卷结果表明:英语写作元认知有一定的发展性。这些结果验证并丰富了Flavell的元认知理论,对我国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实践有着重要的启示。

吴红云(2006)还在“大学英语写作中元认知体验现象实证研究”通过纵向调查、横向调查、大规模问卷调查以及作文测试等多种定量与定性调查手段,探究了写作元认知体验的种类及其与作文成绩之间的关系,以及写作教学对元认知体验的影响。研究发现:(1)元认知体验可分为积极体验和消极体验;(2)写作元认知体验与作文成绩之间具有对应关系;(3)写作元认知教学对元认知体验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三、思考

目前国内有关英语写作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两大类(唐芳、徐锦芬,2005):关于英语写作能力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和英语写作过程的研究。总体上,大家对英语写作教学的理论研究关注还比较少。

国内外英语写作教学理论研究主要涉及内容分以下几个方面讨论:社会认知理论、“支架”理论、语域理论、体裁分析理论、图式理论,以及语言输出假设理论。其中社会认知理论和图式论是认知心理学家们用以解释心理过程的理论,但它们不能代表认知学的全部。从认知学角度研究英语写作教学理论还处于零散阶段。

结语

认知理论认为,英语学习过程是新旧语言知识不断结合的过程,也是语言能力从理论知识转化为自动应用的过程,而这种结合与转化,必须通过学生自身活动才能得以实现,没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就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能挖掘其学习潜力,就不会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语言能力。写作教学从“认知”角度出发,遵循科学的认知原理,采取正确的认知策略,充分发挥人脑的智力潜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较之于传统教学方法,它能够给学生提供更积极、更实际、更有效的帮助。在教学改革步步深入的今天,探讨认知法与英语写作教学的关系,以认知法为指导改革英语写作教学,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是大有裨益的。

认知法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必将对21世纪中国的英语写作教学乃至整个外语教学作出不可估量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邓志勇.英语写作教学的社会认知模式[J].现代外语,2002,(4):408-417.

[2]丰国欣.英语跨文化写作中的认知心理机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4).

[3]李志雪,李绍山.对国内英语写作研究现状的思考[J].外语界,2003,(6):55-60.

[4]聂清浦,周焱,常梅娜.认知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外语界,2002,(3):71-75.

[5]唐芳,徐锦芬.国内外英语写作元认知研究综述[J].外语界,2005,(5):17-23.

[6]王革英.论认知法与英语教学改革中的契合[J].教育与职业,2004,(39):46-47.

[7]王立非,孙晓坤.国外第二语言写作研究的现状与取向[J].外语界,2005,(5):10-15.

[8]吴红云,刘润清.二语写作元认知理论构成的因子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3):187-194.

[9]吴红云.教学活动条件下大学生英语写作元认知的特点[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2):81-84.

[10]吴红云.大学英语写作中元认知体验现象实证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3):28-30.

[11]杨春红.从认知角度论英语词汇教学[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2):381-383.

[12]杨永林.英语写作的范式转变与理论传承[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1):15-20.

外语写作论文范文第3篇

专业代码、名称及研究方向 人数 考试科目 参考书目 备注 008 文学院(电话:89683067、89683519)  147     文学院所有专业均不接受单独考试。 135102戏剧  30       01 舞台剧与影视剧写作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4 英语二③623 艺术基础(戏剧影视文学)④902 剧本写作 复试科目:0810 创意与编导

《戏剧艺术十五讲》董健、马俊山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专业学位,学制3年。联系电话:89686486。 02 舞台剧编导 03 影视剧编导 04 演出管理 130300戏剧与影视学  6       01 戏剧戏曲学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 或 202 俄语 或 203 日语③616 戏剧与电影基础(含戏剧与电影理论、中国戏剧、外国戏剧、中国电影、外国电影)④978 评论写作 复试科目:0809 戏剧与影视专题  参看“南京大学戏剧影视研究所”网站“招生与培养”栏(njuxy.cn/student.htm) 本专业为江苏省重点学科。在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学科内择优录取,初试合格参加复试者,按专业及外语总分排序,参考书目适用于初试及复试。 02 电影学 03 电视艺术学 050108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01 欧美文学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 或 202 俄语 或 203 日语③615 文学(含文艺理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④935 语言及论文写作(含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及论文写作) 复试科目:0807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题  凡大专院校中文专业的基础课程教材均可视为考试参考书。 “中国语言文学”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在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内择优录取,招生规模81人,初试合格参加复试者,按专业及外语总分排序;参考书目适用于初试及复试。 02 西方文论 03 中外文学关系 050106中国现当代文学          01 现代文学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 或 202 俄语 或 203 日语③615 文学(含文艺理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④935 语言及论文写作(含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及论文写作) 复试科目:0806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 凡大专院校中文专业的基础课程教材均可视为考试参考书。 “中国语言文学”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在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内择优录取,招生规模81人,初试合格参加复试者,按专业及外语总分排序;参考书目适用于初试及复试。 02 当代文学 050105中国古代文学          01 先唐文学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 或 202 俄语 或 203 日语③615 文学(含文艺理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④935 语言及论文写作(含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及论文写作) 复试科目:0805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

凡大专院校中文专业的基础课程教材均可视为考试参考书。 “中国语言文学”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在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内择优录取,招生规模81人,初试合格参加复试者,按专业及外语总分排序;参考书目适用于初试及复试。 02 唐宋文学 03 元明清文学 04 近代文学 05 域外汉籍研究 050104中国古典文献学          01 古籍整理与研究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 或 202 俄语 或 203 日语③615 文学(含文艺理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④935 语言及论文写作(含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及论文写作) 复试科目:0805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 凡大专院校中文专业的基础课程教材均可视为考试参考书。 “中国语言文学”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在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内择优录取,招生规模81人,初试合格参加复试者,按专业及外语总分排序;参考书目适用于初试及复试。 02 中国文化史 050103汉语言文字学          01 古代汉语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 或 202 俄语 或 203 日语③615 文学(含文艺理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④935 语言及论文写作(含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及论文写作) 复试科目:0804 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专题  凡大专院校中文专业的基础课程教材均可视为考试参考书。 “中国语言文学”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在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内择优录取,招生规模81人,初试合格参加复试者,按专业及外语总分排序;参考书目适用于初试及复试。 02 现代汉语 03 中国语言学史 050102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01 理论语言学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 或 202 俄语 或 203 日语③615 文学(含文艺理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④935 语言及论文写作(含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及论文写作) 复试科目:0803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题

凡大专院校中文专业的基础课程教材均可视为考试参考书。 “中国语言文学”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在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内择优录取,招生规模81人,初试合格参加复试者,按专业及外语总分排序;参考书目适用于初试及复试。 02 社会语言学 03 方言学 04 对外汉语教学 05 语文教学和语言文字规范 050101文艺学          01 文艺理论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 或 202 俄语 或 203 日语③615 文学(含文艺理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④935 语言及论文写作(含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及论文写作) 复试科目:0802 文艺理论专题

凡大专院校中文专业的基础课程教材均可视为考试参考书。 “中国语言文学”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在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内择优录取,招生规模81人,初试合格参加复试者,按专业及外语总分排序;参考书目适用于初试及复试。 02 文艺美学 03 西方文论 04 中国文论 045300汉语国际教育  30       01 汉语国际教育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③354 汉语基础④445 汉语国际教育基础 复试科目:0801 专业综合(语言学概论、作文) 《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古代汉语》(第一册、第二册)王力著,中华书局;《语言学纲要》叶蜚声、徐通锵著,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文化要略》程裕祯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当代中国》张海林著,南京大学出版社;《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胡文仲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外国文化史》孟昭毅、曾艳兵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刘珣著,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专业学位,学制2年。咨询电邮:chenguang@nju.edu.cn。

外语写作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图式理论 高职生 英语写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H319.9 文献标识码:A

1图式理论及其特点

所谓图式是指围绕某一个主题组织起来的知识的表征和贮存方式。人的一生要学习和掌握大量的知识,这些知识并不是杂乱无章地贮存在人的大脑中的,而是围绕某一主题相互联系起来形成一定的知识单元,这种单元就是图式。比如,我们见到某种动物的图片,就能很快想起它的名称、性情、生活习性等很多有关该动物的知识。这说明该动物的外观特征是与它的名称、性情、生活习性等有关知识是联系在一起贮存在人的大脑中的。所以说,图式实际上是一种关于知识的认知模式。

图式理论研究的就是知识是怎样表征出来的,以及关于这种对于知识的表征如何以其特有的方式有利于知识的应用的理论。图式理论有以下几个特征:

(1)图式描述的是具有一定概括程度的知识,而不是定义。也就是说,图式既描述事物的必要特征,又包括其非必要特征;

(2)图式有简单和复杂、抽象和具体、高级和低级之分。简单的图式可以只是一个字符,复杂的图式可以有几个子图式构成。抽象的图式是关于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方面的图式,具体的图式则包括生活经历和事物的特征;

(3)图式不是各个部分简单机械相加,而是按照一定规律由各个部分构成的有机整和;

(4)图式是在以往经验的旧知识与新信息相互联系的基础上,通过“同化”与“顺应”而形成的,是以往经验的积极组织。

2图式理论视角下的高职生英语写作能力的提高

英语写作是高职高专学生在学校里为适应将来职业需要需掌握的职业写作能力,同时也是高职高专学生参加省应用能力考试需要完成的写作部分,通过建构写作图式来丰富学生们头脑中的图式为顺利实现语言输出奠定良好的基础,有助于英语写作能力的提高。传统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对于提高高职生的英语写作能力收效甚微,经过试验在图式理论的视角下开展英语写作教学改变了传统的写作教学模式,受到学生的欢迎,通过测试这一教学模式所产生的教学效果比传统的模式更好。通过长期对这一教学模式的坚持和改进,高职生的英语写作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2.1将图式理论引入英语写作课堂

高职生学习英语写作已经有好几年的经历了,积累了一些英语写作的经验和体会,在理论的指导下实践会进行得更加有成效,高职生也具备了一定的理解力,因此在高职生的课题引进图式理论有一定的可行性。通过长期实践,笔者发现在最初的教学中给学生先讲解一下图式理论的主要观点和基本特点对开展教学很有帮助。 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的理论知识后更容易有意识地开展实践活动,使理论和实践很好地贯穿起来。

2.2通过阅读丰富学生头脑中的图式内容

英语写作属于语言输出,语言输出是建立在一定的语言输入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在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同时其首要问题是扩大学生的眼界和语言材料。对于高职生而言,最直接的方式是通过阅读实现这一目标,不阅读就没有建立图式的基本内容。在课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一些典型的语言材料进行阅读和分析,同时给学生布置一部分课外阅读材料,采取多种途径扩充学生的语言材料,丰富他们头脑中的图式内容。

2.3对已有图式进行针对性的加工

高职生因为具备了一定的社会经验和学习经历,学生头脑中对某一主题所储存的图式内容往往是非常丰富的。在诸多材料中,如何取舍加工很关键。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引导,讲解相关的写作技巧,比如:针对这个话题在写作中应当注意什么,如何展开话题,在开头和结尾怎样体现主题,在应用文写作中则要强调格式和如何突出主要信息,达到应用文体的要求。

2.4掌握英汉语言差异,用英语思维写作

很多高职生在英文写作时会先用汉语构思,然后将自己的构思翻译成英语。这是一个很不好的习惯,英汉语间存在巨大的差异,英语是形合的语言,汉语则是意合的语言,汉语没有形态变化,英语则通过形态变化体现语法关系。总之,这种“翻译式”的写作所产生的中国式的英语会使英语作文的质量大打折扣。因此,在写作课题首先声明这种 “翻译式”的英语写作存在的问题和弊端,其次给学生简要讲解英汉语间的差异,提高学生用英语写作的主动性和训练学生用英语思维进行写作。

2.5坚持进行写作训练,巩固和提高写作能力

写作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需要长期的训练才能有所提高。写作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步:构思――写作――检查,其中构思是激发已有图式内容,在这个阶段,写作者通常需要采用较大范围内展开图式中的信息检索,把被激活的闪现在脑际的相关概念逐一记下来,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和头脑中已确认的某种类别文章的图式、有关读者的知识和社会语言规则等决定写什么以及怎么写。写作是对图式内容的重新整合和再现,写作者运用语言规则把所要表达的意思转换为表达的形式。在这个阶段,写作者把注意力主要放在写作方向的把握、思路的畅通,内容的表达和行文的流利上。检查这个阶段,写作者既需要利用语言知识图式和相关的形式图式检查是否有语言错误,句子、段落是否连贯,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是否恰当、有力,是否遵循了写作的一些基本原则。

经过长期训练,学生在写作时会自觉遵守写作的整个过程的要求,在构思阶段激发大脑中的已有图式,在写作时主动按照话题要求整合图式内容,完整再现整个写作思路,在检查时从形式图式对文章进行修饰。经过对实验班学生的观察,大部分学生在长期训练后养成了良好的写作习惯,写作能力得到明显的提高。

3总结

应用图式理论的写作教学有助于学生英语写作的创新,“学生写作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对自己原有头脑中图式的再加工和深加工的过程”,因此建立写作图式可以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同样的题目,不同的学生头脑中的写作图式不尽相同,教师在讲解时可以选择几个典型的图式进行分析,这样可以很好地启发其他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平时写作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多给学生讲解不同体裁文章的特点,针对不同体裁的写作任务,提供不同类型体裁范文,甚至要求他们背诵好的范文,这样做不但能够使学生在大脑中尽快形成这种体裁作文的图式,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而且客观上也帮助学生克服了写作中的畏难情绪,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也降低了写作的难度,为学生树立了写作的信心。

参考文献

[1] 崔雅萍.图式理论在L2阅读理解中的运用[J].外语教学,2002(5).

[2] 杜金榜.从学生英语写作错误看写作教学[J].外语教学,2001(2).

外语写作论文范文第5篇

高职学生语言迁移英语写作

长期以来,语言迁移在二语习得领域一直被认为是一个重要课题。国内外许多研究者曾经就母语对二语写作的正、负迁移作过细致的研究。在以迁移理论为指导对英语教学进行的研究中,对高中和大学教学的研究是大多数,其中尤以英语写作研究居多。

英语写作是一种书面形式的主动性技能,是英语水平和各方面知识的综合体现。写作水平能够客观地反映学生的思维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很大程度上能反映英语教学中的得失,因此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英语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语言迁移相关理论

迁移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是指“把先前学到的行为或知识转用到以后的学习中去”。许多语言学家对迁移有不同的理解。Corder把迁移看成是一种交际策略,即借用(borrowing),他认为学习中的迁移属于结构迁移。Odlin认为迁移是一种影响,这种影响源于目的语和已习得语言之间的相似或相异。他强调语言迁移是一种跨语言影响,学习者自觉或不自觉地对母语和目的语的某些成分作出不一定符合实际情况的判断。如果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时使用了母语知识,并且没有出现错误,这就是正迁移,反之就是负迁移。

语言迁移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上世纪 50-60年代的行为主义母语习惯迁移论和对比分析假说;第二阶段为60年代末到 70年代的心灵主义迁移可忽略论;第三阶段为70年代末和 80年代初的认知学迁移制约论。

1.对比分析理论和错误分析理论

(1)对比分析理论

对比分析理论盛行于20世纪50、60年代,其基本任务是通过两种或多种语言的共时比较来揭示它们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异同。1957年,美国语言学家 Lado出版了《跨文化语言学》一书。该书的出版标志着对比分析理论的形成。他认为母语和外语中的相似比相异成分更易于学习,差异越大学习起来越困难,他指出把外语与母语进行对比的老师会更好得了解真正的问题并用其指导教学。

(2)错误分析理论

错误分析理论是一种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研究二语习得的学习理论。错误分析理论不再只是局限在仅仅分析因母语迁移所导致的错误,从而从本质上突破了对比分析理论的局限性。它通过比较分析错误来源与两种语言的差异,差异越大,则错误越多。反之,如果相似点越多,错误则越少。通过对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规则和思维方式的不完全比较,发现了这两种语言在读法、词汇、语法、和修辞方面存在着较多相似点,能够促成语言学习中的正迁移。

2.中介语理论和标记理论

(1)中介语理论

中介语理论是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的语言习得理论,与错误分析理论兴起的年代几乎一致。美国语言学家塞林格(Larry Selinker)于1969年提出中介语假说(interlanguage)的概念。在其发表的题为《语言迁移》的论文中“中介语”一词首次被使用。中介语,Interlanguage,也有人译为"过渡语"或"语际语",是指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其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逐渐过渡的动态的语言系统。

(2)标记理论

在语言迁移的中后期,研究者们发现在二语习得过程中语言的标记性也会对语言的迁移产生影响且影响程度不小。20世纪30年代,语言学家 Trubetzkoy(1931)在其《语音系统》一书中最早提出了“标记性”这一概念。有标记、无标记为标记的两类。有标记即在两个对立的语言成分中,具有某一区别性特征称为有标记。无标记即在两个对立的语言成分中,缺少某一区别性特征称为无标记。以标记概念为基础的标记理论是语言学中用以分析语言系统的重要原则之一。

二、二语写作教学的相关理论

在写作理论和实践方面,国内外研究者对英语写作教学有进行了多方的深入研究,为高职学生英语写作教学的相关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

1.国外二语写作教学的相关理论

近几十年来,西方学术界对英语写作教学做了深入的研究,对英语写作理论的研究更为成熟,各类英语的写作教学方法也相继产生。Hyland (2002, 2003)归纳了二语写作理论研究的三大主要流派。它们是(1)写作文本研究(text-oriented research);(2)写作对象研究(reader-oriented research);(3)写作主体研究(writer-oriented research)。

2.国内二语写作教学的相关理论

近几十年来,中国学术界对英语写作理论和实践的研究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我国英语写作理论与实践的两种基本类型:(1)研究目的为提高英语写作成绩的应试英语的写作理论及实践研究。(2)研究目的为提高英语写作水平和能力的理论及实践研究。杨霞华(1984)的《英文写作与修辞》、丁往道(1994)的《英语写作手册》、丁言仁等(1997)编写的《大学英文写作》、蔡基刚(2001)的《英汉写作对比研究》等书都不失为优秀的英语写作理论和实践指导用书。

综上所述,二语习得过程中的母语迁移现象是语言学家、心理学家以及外语教师极为关注和投入大量精力研究的领域。我们应充分重视国内外研究者对中国英语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语言迁移现象的研究,帮助学生克服英语写作中的负迁移,促进正迁移,进而促进学习者英语综合能力的提高和教育工作者英语教学工作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Corder, P. A Role for the Mother Tongue [A]. In Grass, S. and Selinker, L.(eds.), Language Transfer in Language Learning[C]. Newbury: Newbury House,1983.

[2]戴炜栋,王栋.语言迁移研究:问题与思考[J].外国语,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