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体育教育

体育教育

体育教育

体育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教师资格;体育教育专业;教育教学改革

2011年,教育部选择了浙江、湖北2个省份试行了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制度,2014年继续扩大改革试点范围,2015年在全国铺开,实现常态化。据教育部统计,在前2年的试点工作中,共组织4次全国性考试,6个省份参加考试人数28.08万人,通过7.72万人,通过率27.5%。而在试点前,各试点省份考试通过率一般在70%以上。改革试点的内容包括教师资格考试的标准和考试大纲统一,建立试题库,按照高考形式进行组织等等。其中最为引人关注的就是全国范围内实施师范生参加教师资格证考试,不再直接认定教师资格这一规定。该制度对原有的师范专业冲击最大。因此,调整专业培养目标,重新思考专业发展显得非常迫切而重要[1]。作为以培养合格中小学体育教师为主要办学目标的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从2015年开始,也必须参与教师资格全国统考的改革,有从教意愿的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必须在通过教师资格全国统考并获得教师资格证的基础上,才有条件参加地方组织的教师招聘考试,因此,教师资格全国统考成为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面临的第一个就业门槛,体育教育专业如何顺应历史和社会的潮流,为毕业生创造更好的就业条件,既关系到千千万万毕业生的幸福与前程,也关系到自身的生存及社会声誉。教师资格全国统考及地方教师招考制度的实施,对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传统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从教师资格统考及教师地方招考的实际出发,及时调整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育教学现状,才能适应国家及社会对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也为自身的立足及生存创造更好的条件。结合国家的相关政策与考试大纲,全国教师资格统考内容包括教育知识与能力、学科知识与能力、教师素养、片段教学、普通话等,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更加注重联系中小学的课程改革实际。因此,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相应的改革。

1重新构建教师教育类课程体系,重视教育知识与能力的灌输与培养

长期以来,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不需要通过教师资格统一考试即可获得教师资格证,而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民族传统体育等专业的学生需要通过省一级统一组织的教师资格考试。因此,传统体育院校包括体育教育专业只是相应地开设“教育学”“心理学”“体育教材教法”等简单的教师教育类课程。从2015级学生开始,不分专业,所有有从教意愿的体育学院毕业生均需参加全国统一的教师资格考试,在获得教师资格证的基础上,才能参与地方组织的教师招考。改革后的全国教师资格考试内容包括教育知识与能力、学科知识与能力、教师基本素养等,涉及“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师德与教育法律法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中外教育简史”“德育与班主任”“中小学体育教材教法”“体育专业基本功”“片段教学”“普通话”等众多教师教育类课程。根据教师资格统考及地方教师招考的实际,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应该重新构建教师教育类课程体系,把“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中小学体育教材教法”“师德与教育法律法规”“教师口语”等课程列为必修课程,把“中外教育简史”“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德育与班主任”等课程列为专业选修课程,建立起一套相对完整的教师教育类课程体系。同时,在教师教育类课程的教育教学中,一方面注重基本概念及基本原理的掌握,另一方面加强运用基本理论解决教育教学实际能力的培养。通过一系列教师教育课程的培养,使得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既有扎实的体育基本功,又有丰富的教师教育知识与能力,具备从事教师教育事业的教育素养。

2调整专业课程,重视学科知识与能力的培养

通过对集美大学体育学院2012级、2013级的部分学生调查发现,76.83%的学生认为应该重视专项理论与实践的课程体系建设,59.76%的学生认为应该重视教育科学理论与实践的课程建设,只有34.15%的学生认为应该重视人体科学理论与实践的课程建设,显然,与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中重视“健康”的目标要求及当前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有关人体科学的课程设置有一定的距离,这也是传统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重专业、轻基础,重术科、轻学科弊端的体现。随着教师资格全国统考及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深入,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主干课程也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在注重专业课程建设的同时,加大基础课程尤其是基础理论课程的建设力度。结合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实际,重点加大田径、体操、武术、游泳、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课程的改革与建设力度,在大类招生的基础上,模糊专项区别,强调一专多能,使学生牢固并熟练掌握上述课程的专业基本功。同时,为应对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需要,加大人体科学基础理论课程的建设力度,使学生在熟练掌握“人体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处方”“营养学”等课程的基础上,能够为中小学生传授更多的健康知识技能及保健知识技能,使得“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能够实至名归。在逐步综合改革的基础上,适当提高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高考文化要求,加强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科建设,使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区别于体校或体工大队而逐渐回归“体育教师摇篮”的功能,使得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既有牢固的术科基本功,又有丰富而扎实的理论功底,为日后从事教学或研究工作打下牢固的基础。

3开展通识教育,提高教师基本素养

全国教师资格统考中,注重考生教师基本素养的考核,包括科学文化素养、语言表达、逻辑思维、信息搜集与处理等基本素养,具体涉及“教师职业道德与教育法律法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逻辑学”等学科,也进行包括文学、历史、哲学等社会科学;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等自然科学;音乐、美术、戏剧等艺术学科在内的广泛的基本知识与能力的考核,目的是构建教师宽泛而扎实的文化科学知识基础及科学、人文素养,为将来的教师教育奠定扎实而宽广的基础。目前,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只是开设“大学英语”“计算机”“两课”等简单的通识类公共课程,这类课程的设置显然与教师资格全国统考对考生的基本素养要求相去甚远,考虑到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实际,应该把“大学语文”“高等数学”“大学物理”“艺术欣赏”“哲学”“历史”“公民教育”等通识课程作为必修或选修课程,以提高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基本素养。平时,应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好图书馆的图书资料,养成爱读书、勤读书、读好书的良好阅读习惯。在信息化的背景下,应加强学生对网络信息搜集处理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在合理利用互联网的基础上,不断提升个人的文化科学素养,为将来从事教师教育工作打下扎实的科学文化基础及教师基本素养。

4重视实践能力培养,提高教育实习质量

根据福建省教育厅的信息,截至2016年上半年,福建省实施的三次教师资格全国统考中,共有48305名考生参加全国统考笔试,只有18703人通过笔试,8025人通过面试,通过率16.6%[2]。可见,面试成为我省考生申领教师资格证的最大拦路虎。教师资格统考面试采取结构化面试、情景模拟等方式进行,主要考核申请人的职业认知、心理素质、仪表仪态、语言表达、思维品质等教师基本素养和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教育教学基本技能,凸显了对考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考核。通过对集美大学体育学院2012级、2013级的部分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生调查发现:有52.44%的实习生认为应该重视实习备课技能的培养,有81.71%实习生认为应该重视教学经验的积累,47.56%的实习生认为应该重视教学理念的养成,63.41%的实习生认为应该重视教学示范能力的培养,69.51%的实习生认为应该重视专业技能的训练,58.54%的实习生认为应该重视专业理论的学习,84.75%的实习生认为应该加强教学组织能力的培养,可见,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育教学实践与中小学教学实践之间还有一定的差距[3]。根据目前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状况,建议:1)结合专业课程及教师教育类课程的教学,重点加强学生“教”的能力的培养,从以前只注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学转变为专业知识、能力与实践的三位一体教学。2)结合中小学体育教材教法课程的教学,侧重学生片段教学及说课教学的实战训练。3)结合教师教育类课程的实施情况,每学期安排一定的时间到中小学见习,使学生对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有更多的感性认识。4)进一步提高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体育教育实习的质量,在适当延长教育实习时间的基础上,加大实习经费、人员、组织等投入,尤其注重学生体育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教育教学基本技能的培养。

5有针对性地开展考前辅导,提高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师资格统考及教师招考的通过率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并非永远矛盾,在教师资格全国统考的背景下,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育教学更应该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在全面提升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全面素质的基础上,适时加强学生应对考试的基本技能技巧显得必要而且重要。建议在每年的3月份与9月份教师资格全国统考前,组织相关学科术科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考试前辅导,辅导内容包括相关考试内容的重点与难点,答题的技能与技巧,历年真题及相关练习等。每年的3月份,进行教师招考的考前辅导;每年的4月份,进行教师资格及教师招考面试辅导,重点进行片段教学,说课的技能技巧、备课、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学机智等教学实践能力的训练与培养,以提高学生面试的通过率。学生通过更有针对性的学习与训练,能够更有把握地应对教师资格统一考试及全省教师招考的挑战,从而切实有效地提高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率,也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合要求的新型体育教师。

参考文献

[1]李冬梅,王海静.新教师资格考试制度下体育教育专业发展审思[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39(1):98.

[2]福建省教育厅.福建教育微信,2016-12-16.

体育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众体育 体育教育 教学现状 生产方式

一.大众体育教学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市场经济机制的日益发展,大众体育问题逐渐引起社会大众的重视,随着体育活动的不断普及,社会大众的身体素质不断得到提升,我国大众体育逐渐进入一种新的发展境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更加注重自己的身体健康,社会民众对于大众体育的需求日益强烈,但是目前来看,我国大众体育教学模式依旧存在较大的问题,其发展模式是比较落后、传统的,这受到人们的健康意识理念、体育锻炼意识等的影响。

二.大众体育教学问题

1.体育基础设施的缺乏。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于身体健康的需求日益强烈。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体育基础设施体系不断健全,但是整的来看,我国体育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发展不平衡。在某些比较偏远的落后地区,难以找到固定的体育锻炼场所及基础设施,体育基础设施的缺乏、体育锻炼场所的封闭性等不利于大众体育教育的开展,在居住区内,社区居民缺乏多样性的体育锻炼设施,缺乏多样化的公共体育场所,这些场所的收费水平比较高。有些学校缺乏健全的体育设施,难以满足学生的体育锻炼要求。

2.大众体育参与意识的缺乏。人们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取决于人们的健康锻炼意识,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更加重视自己的身体健康,但是目前来说,我国社会民众缺乏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缺乏相应的体育锻炼知识,从而不利于大众体育教育活动的开展,这就难以满足现阶段大众体育教育工作的要求,不利于提升社会民众的体育健康素质。

三.大众体育教学方法

1.健全大众体育教学队伍体系。为了适应现阶段大众体育活动的开展形势,必须建立健全大众体育指导体系,确保专业性体育指导人员的配置,通过对大众体育指导方案的优化,有利于实现大众体育教学水平的提升,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需要进行大众体育引导人员素质的提升,大众体育的教学目标是面向全体社会大众。大众体育以增强社会民众体育健康素质为根本出发点,通过对一系列科学锻炼计划的制定,进行一系列体育锻炼活动的开展,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体育锻炼活动的有效性、协调性、趣味性、娱乐性、健康性,切实提升我国民众的体育锻炼水平,增强其身体健康素质,满足我国大众体育工作事业的要求。

2.提升教育宣传力度。只有人民群众具备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及身体健康意识,才有利于推进大众体育事业的稳定运行,提升社会民的体育锻炼意识,增强其身体健康观念是现阶段大众体育事业的关键点,这需要引起相关政府机构及社会组织的重视。通过对信息网络及相关传播媒介的应用,做好社会大众体育锻炼的传播工作,实现大众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宣传,宣传的主体主要是各高中小学生,这可以积极开展大众教育志愿者活动,进行农村社区的体育锻炼宣传普及,从而促进社会民众树立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通过对科学化的体育锻炼观念的普及,使社会民众充分意识到大众体育活动锻炼的重视性,从而实现社会大众体育事业的不断开拓。

3.增强对大众体育教学的重视。学校教育模块是大众体育教学的重要构成因素,其对于大众体育整体事业的推进起到广泛而深远的作用,为了解决大众体育教育推广过程中的问题,必须做好学校体育教学的相关工作,增强学生的体育健康素质,提升其体育活动锻炼意识,促进其树立良好的体育锻炼观念,从而有效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培养一种良好的健康锻炼习惯。在校园体育教学模块中,学校及教师可以定期组织一系列的校级体育锻炼活动,提升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实现大众体育教学影响力的扩大,优化社会大众教育综合环境。

为了提升现阶段大众体育教育的效益,做好大众体育活动的宣传工作是必要的,这需要引起相关政府机构的重视,进行大众体育应用方案的不断优化,给予其充分的社会支持,有效增强大众体育资源的应用效益,实现大众体育活动的有效性推广,这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为创造融洽性的大众体育教学环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确保人民群众大众体育锻炼意识的提升,满足现阶段大众体育事业的工作要求。

四.结语

体育教育范文第3篇

首先,高校德育教育存在着教育方法单调死板等问题。德育教育应结合新时期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寓教于乐,易于被广大90后大学生接受的方式进行,避免说教、硬性灌输等方式。枯燥的教学方法、单调的形式,无法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及兴趣,致使学生对德育教育产生厌烦心理,严重影响了德育教育的效果。其次,在高校德育教育工作中存在着缺乏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等问题。应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要从学生的角度去了解和关爱学生在学习、生活上的困难。

2体育教学在高校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2.1体育教育是高校整个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育是载知识之本,寓道德之舍,不仅可以强筋骨,而且还有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之效”。在高校的教学中,应将“教书、育人”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除了向学生传授理论及实践知识,在课堂上,教师必须担负起育人的职责。作为高校必修学科的体育课程,同样在向学生讲授知识的同时,应肩负起德育教育的任务。大学体育教育能很好地对学生的德行、智力、体质以及心理素质产生积极的影响,使学生在体育课中,不仅能掌握相关体育知识、竞技技能,增强体质,还能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态、良好的心理素质、吃苦耐劳的品质、与人协作的意识等良好的德育品质,从而促进当代大学生身心健康协调发展。

2.2体育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

首先,体育教育可以磨练学生的意志,通过完成某项体育项目,可以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品质,通过竞技类运动,可以培养学生较强的集体荣誉感以及积极健康的公平竞争的意识。这对大学生的个人理想信念、抱负、品德、作风等方面都起着积极地教育作用。其次,体育教育还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体育教育可以塑造一个勇于拼搏、健康青春、积极向上的当代大学生形象。通过竞技类体育教育方式,还可以展现出高校的整体精神风貌和集体凝聚力。同时,体育竞赛的氛围、竞赛规则、竞技精神等都会对大学生未来的成长产生重要的作用。

3高校体育教学中有效实施德育教育的主要方法与途径

3.1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自觉遵守规则的意识

正如任何事物都要遵守一定的规则,体育,无论是体育锻炼还是体育竞技项目,都要求遵守相应的规则。没有了规则,体育尤其是竞技体育也就没有继续进行下去的必要和可能,遵守规则是体育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在集体体育项目中,如果团队成员不遵守团体规则,各自按照自己的意识行事,那么这个团队很难取得成功。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中的各个环节,通过一节节体育课,适时地向学生传授遵守规则的重要性,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养成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在课堂教学中,要严格要求学生听口令一致行动,严格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练习,要服从命令听指挥,不得私自行动。并要求学生按照规则分组分别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借还体育器材、整理训练场地等任务。教师要有意识地强调体育训练过程中的规则,要求学生严格遵守运动规则,确保训练过程严肃、公正、权威,从而培养学生守纪、热爱集体、服从指挥的优秀品质。教师在组织学生游戏或者竞赛时,先要明确应遵循的规则,比如,在组织较有竞争性且容易犯规的接力赛时,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表现,一旦发现犯规的苗头,要及时更正。要让学生明白取得比赛胜利虽然重要,但是竞赛规则不能丢。结合体育教学的过程,体育老师应对学生的体育道德行为和作风进行严格要求和训练,让学生在课堂中时时刻刻感受到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从而养成减少犯规,遵守规则,服从裁判,自觉维护体育道德的良好习惯,逐渐养成遵守规则的意识。

3.2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团队是由员工和管理层组成的一个共同体,该共同体合理利用每一个成员的知识和技能协同工作,解决问题,互相激励,为达到共同的目标共同承担责任。团队精神是指团队为完成某既定目标而需要实现的思想和行为,团队成员充分发挥优势,并以各自优势进行互补,调动各成员的积极性,形成一种合作的默契,推动整个创造性过程的发展以及团队的成功。体育集体项目需要具备较强的团队协作精神,例如,一支成功的足球队,全体队员要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同时更要密切配合,发挥整体效能。每个人只有在相应的团队中才能获得发展的机会,同时也从群体中获得更高的自信,实现社会尊重和自我成就感。因此,在在体育教学的,要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适当安排足球、篮球、排球、接力跑、等集体体育竞赛项目动。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使学生通过参加紧张激烈的集体体育比赛项目中,逐渐认识到个人的技战术水平固然重要,但团队成员间的战术配合更为重要。通过融入集体感受团队,感受与队友的合作,感受团队成败给自己带来的苦与乐,感受团队同心协力共同竞争与拼搏的艰辛,切实体会到一只高绩效的体育团队,全体成员要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密切配合。个人与团队密不可分。团队造就个人,个人成就团队;团队成功了,个人才能成功。

3.3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坚韧不拔、艰苦拼搏、积极进取的优秀意志和品质

拥有坚韧不拔、艰苦拼搏、积极进取的良好品质是一名大学生优异综合素质以及具备良好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体现。无论在人生的道路上遭遇何种逆境,这些素质都能够有助于他们顽强的生存,不断地成长壮大,并在面临各种困难时依然能够不畏艰险、奋勇拼搏并最终取得胜利。由于体育教学具备较强的竞争性、实践性、等特点,在体育教学中可以有针对性的利用一些困难情境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例如,田径、球类、武术等内容的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勇敢、顽强、机智、灵活、果断等品质。特别是在田径项目中,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刻苦耐劳、克服困难、坚韧不拔的毅力。田径项目中的短跑、长跑以及球类竞赛等剧烈的运动,容易使学生出现呼吸困难、氧债剧增、乳酸堆积、耐力下降、肌肉僵硬等生理现象,并且在体育竞赛中,紧张的比赛氛围也容易出现心理压力过大等情况,克服这些不良的情绪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

4结语

体育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素质教育 体育教育 心理素质

素质教育是以人的身心发展和个人的素质提高为目的的教育。而人的素质一般是指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和生活技能素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可见,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身体心理素质,乃是学校体育的体质功能和首要目的。

学校体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对学生身体素质和及其它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指出:“体育是载知识之车寓道德之舍,不仅可以强筋骨,而且还有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之效。”现代体育科研证明,学校体育不仅可以增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而且可以向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心理素质,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的社会化。

一、早操场、课间操与素质教育

早操、课间操都是学校体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认真做早操,不仅能驱除学生大脑皮质睡眠而且形成的抑制使其精神为之振奋,从而轻松愉快的投入到一天的学习中去,进而为保证学习质量、提高学习效率提供了有力的外部条件;而且在清新的空气中经常坚持认真地做早操,对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提高机体的工作能力,增进身心健康,增强和发展身体素质都有着显著的作用;课间操是课间休息时间进行的一种体育锻炼。通过认真完成课间操,可以使学生获得积极性休息,可以消除和缓解在上课进程中产生的疲劳,使身心得以充分放松。才能以充沛的精力投入到下一节课的学习当中。积极认真的完成早操和课间操,对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陶冶美的情操、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团结奋进等良好的心理品质、以及节奏感、韵律感和美感,具有特殊的作用。

素质教育要求学校体育具有全体性,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每个学生基本素质,使每个学生都健康成长,而高质量的早操及课间操正是这一要求在学校体育中的具体体现,同时也为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保证学生每天

有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提供了保障。

二、体育课与素质教育

学校体育实施素质教育是通过各种渠道进行的,而体育课堂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也是学校体育的基本组成形式,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和实施素质教育的中心环节。我们应充分发挥学校体育所具有的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教育功能。(一)思想品德素质教育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不公要教会学生技能、技巧和技术,还要教会学生做人,学会生活,培养良好的体育体育道德风尚。在练习中培养学生认真观摩互帮互学的良好习惯;在调动队伍时培养学生互相尊重、礼貌互让的风格;在短跑教学别是在起跑练习中培养学生精力集中的习惯和实事求是诚实的品德;在中长跑教学中培养学生坚忍不拔、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精神和毅力;在跳跃、障碍和支撑跳跃项目教学中培养学生勇敢果断,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的良好品质;在球类项目教学中培养学生全局观念和集体合作精神;在各种体育竞赛中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的好作风。

(二)文化科学素质教育

通过体育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技术的掌握,基本技能的形成过程进行智能教育,培养学生懂得学习、创造、求真的良好习惯。

首先,在体育教学中,除了教会学生锻炼身体的方法之外,还要向学生传授体育理论知识及培养体育欣赏能力等,使学生学到丰富的体育文化知识,拓宽知识面。

其次,在体育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设计编排徒手操,并付之练习;引导学生布置教学场地、自制体育器材,并付之使用,以此培养学生创造力和想像能力,发展其个性。

再次,要根据体育项目的特点,在教学中可开发学生的智能。比如,通过田径教学的起跑练习能培养学生的自控能与快速反应能力;通过蓝球投蓝练习能培养学生的准确能力;通过排球的扣球能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通过体操动作教学,能培养学生运动本体感觉能力和时空感觉。通过各种体育活动在提高学生体育能力的同时,促进其智能的发展。

(三)心理素质的教育

通过体育教学,提高学生自我锻炼能力和身体活动机能,促使学生脑体结合,培养综合运用脑力和体力的能力,把心理控制在最佳姿态,达到提高心理素质的目的。通过游戏、教学比赛、考试、运动会等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可以培养良好的健康心态,使学生有良好的心理控制能力以及心理稳定性和适应性。可培养学生竞争、创新意识、以及团结协作和开拓进取精神。

三、课外体育活动与素质教育

课外体育活动也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工作,是实施素质教育、教会学生健体的具体体现。课外体育活动,对启发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以及扩大交往,丰富课余文化生活,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都有重要意义。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性。素质教育尊重学生的人格,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学生个性发展的核心是创造力的发展,发展创造力的关键就在于使学生能够主动的生动活泼的进行学习。这就要求学校体育应着重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发展,尽可能的为学生主动的、生动活泼的进行学习和锻炼创造条件,促使学生个性的发展。课外体育活动为满足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最佳的外部条件。

比如,通过在学生中跨年龄、跨年级、跨专业成立各种课外体育兴趣小组,各个项目的俱乐部、各种协会、以及各项运动队,让学生自发的组织、自愿结合、自觉参与到自己所喜欢和爱好的体育活动中去,让各项活动在体育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积极健康的发展。可使学生的运动能力、组织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极大的施展和提高。

体育教育范文第5篇

一、注重课堂,强化常规教育

1、提出要求,落实课堂常规训练。新课程教学要求以人为本,注重学生个性的张扬,但是加强课堂常规教育也是必要的。课堂常规的内容,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是培养学生好思想、好作风,向学生进行礼貌、组织纪律等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年级的具体情况,有步骤、有重点地把课堂常规的内容和讲礼貌、讲道德、守纪律的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逐步形成遵守规章制度和热爱集体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如准备活动是体育教学、比赛和锻炼中不可缺少的环节,通过做准备活动,要让学生从中得到思想陶冶、情感熏陶和渗透,达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如做“交替跳远”、“接力跑”、“两人三足竞赛”等准备活动,就要对学生进行集体团结协作的思想品德教育。

2、严密组织,紧扣课堂教学程序进行教育。在体育教学中,严密组织课堂教学是上好课的重要条件之一,也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队列队形的运用、场地器材的布置、干部的使用等等,都是课堂组织教学的内容。在教学中,运用队列队形时,有组织而迅速地调动队伍,可以培养学生动作整齐、敏捷和遵守纪律的习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布置场地器材和收拾器材,可以加强学生热爱劳动、爱护公共财物的教育;在学生进行活动时,使用和充分发挥干部和积极分子的作用,以及组织同学之间相互帮助和保护,能培养学生之间的友爱等等。

二、挖掘内容,培养良好品质

1、利用教材特点进行心理品质训练。在体育教学具有内容多、范围广、思想性强等特点,是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利因素。由于各个运动项目内容的不同,达到的教育效果也不同,但多渠道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如田径中的长距离跑,学生往往感到枯燥乏味,但坚持练习却能培养顽强、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各种球类运动项目需要在同伴配合下进行,对于培养团结友爱等集体主义精神和思维的机敏,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体育游戏是在规定的条件下进行的,能培养诚实等思想品质。

2、结合游戏教学教育学生遵纪守法。纪律是顺利进行教学的重要保证之一,一定要利用体育学科的优越条件,对学生加强组织纪律和法制教育。我的做法是:深入理解新的教学理念,理解新教育思想中“开放”和“解放”的内涵。“开放”不是放手,“解放”不等于“放羊式”;结合特点严格执行教学常规,要求学生自觉遵守课堂纪律。

3、掌握学生自身弱点,强化责任心教育。现代家庭中的孩子,在家里大多享有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特权,他们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他们吃好的,穿漂亮的,玩高级的,父母的溺爱包办了本该属于孩子自己做的事情,导致了孩子责任心差。针对孩子存在的这一普遍现象,我在体育教学中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了对待任何事情要认真,要负责的责任性教育。

4、鼓励上进,培养竞争与耐苦的坚韧性。学生中有争强好胜的天性,老师就要善于诱导,使其转化为积极向上的进取性。尤其是当今社会竞争激烈,竞争可以克服惰性,竞争可以让人充满希望,竞争可以使人满怀朝气。因而在体育教学中要有机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竞争意识的教育,教育学生力争上游、坚持不懈,教育学生公平、公正、严守纪律,教育学生为了集体荣誉努力拼搏。要在乏味而且比较艰苦的体育项目中让学生树立吃苦耐劳的思想,以顽强的意志、坚强的毅力来学习。

三、创建集体,培育健康向上的体育道德

1、培养良好的集体风尚。一个思想、品德、作风良好的集体,对改变学生不良的体育道德作风有直接影响。教师要关心和帮助学生形成团结友爱的班集体,以充分发挥集体力量的教育作用。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启发、引导学生对某一种思想和行为有一种正确的看法,使之成为集体舆论;然后利用正确的集体舆论,引导和帮助学生建立必要的制度,以维护集体荣誉和利益。

2、教育学生爱护集体的物品。要结合整理体育器材对学生进行“爱公物”、“爱劳动”教育。利用体育教学这一时机,加强对学生爱公物和爱劳动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有优越条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