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差异教学论文

差异教学论文

差异教学论文

差异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每一位教师不但要有爱心,而且还要将这一份爱播撒到教室里的每一个角落,普及到每一位学生的心里,还他们一个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力,让他们每一个人都能够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为此,《英语新课程标准》提出“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的崇高理念。强调“课程实施应该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构建知识、提高技能、磨砺意志、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发展心智和拓展视野的过程”。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每一个学生都有与他人不同的个性特点,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这一些个体差异差异主要表现在兴趣爱好、学习风格、现有基础、学习潜能等诸多放面。我们尊重个体差异,就不能对所有的学生都制定统业的学习标准和要求,不能使用单一的教学材料,不能采用同样的教学方法,而是应该仔细分析和掌握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以最大限度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要,“要求一把钥匙开启一把锁”。无论是在标准要求、语言材料还是在学习活动方面,都要注意形式多样化,面向中等学生,照顾学困学生,提高优等学生,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所长、各得其能。

二、教法指点:

以下几点建议供教师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参考:

1.对学生进行分层、分组。教学时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和教师教学的需要,针对每一位学生的英语基础,把一个班的学生分成几个层次组,可以分别命名为“提高组”、“拼搏组”、“跃进组”等美称。教师对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应该做到心中有数,队需要常排,组需要常分,备课必须备到每一个学生。课堂教学目标必须明确到每一个小组,细化到每一个人,从而完全避免以往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普遍存在随意性、模糊性和单一性的弊端,使得教学目标得以明确化。2.详细制定多层次的目标要求。比如英语口语测试,对学习成绩不错的学生应该问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而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只能问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背诵对话或者课文时,优等学生可以要求他们全篇背诵,而学困学生则可以要求背诵部分段落或者一些重点句子。

3.精心设计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学活动。大家都知道这样一个现象:对于同一项学习内容,有的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快。有的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则非常慢。完成学习任务快的学生如果没有其他事情可做,就会感到无聊活者找其他同学讲话。因此,很有必要把这一部分空闲时间充分利用起来。假定给他们三分钟的时间复习单词,以准备听写,而有的学生能够拼出全部单词,这时就可以尝试着让他们默写课文。默写课文要比听写单词难得多啦,这就对他们形成了一种挑战,就会使他们能够全神贯注地投入到这一项活动中。

4.布置多种可以让学生选择的作业和练习。我们可以把作业和练习分为三个层次,即基础作业和练习、提高作业和练习、拔尖作业和练习。每一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已的实际情况,至少选做其中的一组作业和练习。在每一次作业和练习的评改上,可以作如下形式的改革:

(1)对中等学生做对“拔尖题”的,半倍加分;对学困学生做对“提高题”的,半倍加分;做对一道“拔尖题”的,一倍加分,

(2)暂时不予评分。学困学生如果做错了题目,暂时不予评分,等他们真正搞懂弄清之后,再评分。

(3)多次加分。针对学困学生作业和练习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再设计一些题目让他们补练,练一次,进一步,进一步,就加分。这样,学困学生就会从日益增多的分数上,切身体会到了经过自已的不懈努力,学习成绩在大幅度提高。

5.推荐使用不同程度或类型的学习辅导材料。比如新课程要求学生扩大课外阅读量,那么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应该根据学生的水平差异和兴趣差异选择不同难度的或者不同题材(体裁)的读物,而不应该不加区别地让全班几十个学生总是使用同样的语言辅导材料。

三、结语

差异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数学教育文化差异

一、中国人看美国式教育:对253名幼儿园教师的调查

美国幼教专家凯米依在其《怎样教幼儿学数》一书中曾引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位母亲要她5岁的孩子每天吃饭时给每人的盘子里放一条餐巾。家里经常是4个人吃饭,这个儿童平时能数到30甚至更多,但他在完成这一任务时,还是先到碗橱里拿来第一条餐巾,放在一个盘子里,然后再回到碗橱拿来第二条餐巾,放在第二个盘子里……拿4条餐巾就来回走了4次。当他5岁3个月16天时,才第一次想到要数盘子和从碗橱里拿来的餐巾,数好后才把餐巾分到每个盘子里,他这样做共持续了6天。到了第七天,家里来了一位客人,比平时多了一个盘子。他仍像往常一样拿来4条餐巾,但是当他看到有一个盘子空着时,没有再去拿一条来,而是把已经放在盘子里的4条餐巾收起来,放回碗橱里,然后又一次次地去拿,走了5次才完成任务。第二天,没有客人了,他仍旧走了4次,这样做了5、6天,他才发现要数盘子和餐巾。十天后的一天,妈妈告诉他来了一个客人,他仍像往常一样分发4条餐巾,但是当他看见有一个空盘子时,只是再去拿了一条餐巾。第二天,没有客人了,他先数了一下盘子的数量,然后再去拿来相同数量的餐巾。此后,家中再有客人来,他也能应付自如了。

这是一个非常“美国式”的教育案例。在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这个孩子的生动的发展过程,而他的母亲一直隐藏在后台。当我看到这个案例时,心中不由生出一个问题:中国的教师和家长会如何解读这个故事呢?这个故事的“中国版”又会是什么样的呢?为此,我以安徽省合肥市的各级各类幼儿园教师为对象进行了调查,共收回253份有效问卷。安徽省地处中国东部内陆地区,经济、文化、教育发展在国内居于中等水平,对外开放程度介于东南沿海和西部地区之间,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样本。

调查采用开放式问卷进行,主要围绕以下两个问题:

A.您如何看待这位妈妈的做法?

B.如果您是这个孩子的妈妈,您会怎样做?能不能说说您的理由?

前一个问题,可以反映出调查对象对美国式教育的看法;后一个问题,则可反映出中国式的教育观念和方法。为避免对调查对象产生暗示效应,问卷中没有明确说明此案例来自美国文化背景。研究者将教师们对案例中教育方法的评判进行分类编码:肯定(A1)、否定(含部分否定,A2)、未明确表态(A3)。同样地,也将教师自己愿意采用的教育方法进行编码:采纳案例中的教育方法(B1)、不采纳案例中的教育方法(B2)、未明确表态(B3)。调查结果以双向表的形式呈现如下。

结果显示:有143人对案例中的教育方法表示肯定,占57%。然而愿意实践这种教育方法的教师总共才有48人,占19%。有107人明确表示不会采纳这样的教育方法,占42%。在这107人中,有71人明确表示赞同这样的教育方法但自己不会去实践它。

二、不同教育观的文化差异分析

人的教育行为都是受其观念影响的,而教育观念又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形成的。不同文化背景中关于教育的看法和做法,也会因文化背景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从上面所述的案例以及众多中国教师对该案例的评论中,我们就可以看出中美两种文化背景下的幼儿教育方法及教育观念存在什么样的差异。

1.案例中折射出的美国式教育方法及教育观念

仅根据一个案例就断言美国教育如何、如何,未免失之偏颇。我们愿意冒这样的风险,是因为它的确具有典型性。下面我们就对这个案例作一个深入的剖析。

这位美国妈妈的教育方法可以概括为:为儿童提供问题解决的情境,让儿童在自己的水平上、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让儿童在亲身的经历和体验中获得自然的发展。成人往往隐退在后台,并没有干预儿童的发展过程,更不急于将高级的或正确的方法直接教给儿童。

这种教育方法隐含了以下教育观念:

儿童天生具有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的动机,具有主动发展的潜能。教育应该创设环境,让儿童的这种潜能得以发挥。

儿童通过他自己的个人经验学习。只要给予适当的环境刺激,儿童就能自己获得发展。

在教与学的关系中,更倾向于关注儿童的学,而不是成人的教。这种信念,在皮亚杰的一句名言中得以充分体现:“你教给儿童的越多,儿童自己发现的就越少。”

2.调查结果显示的中国式教育方法及教育观念

根据调查的结果,仅有19%的中国教师会采纳案例中的教育方法,而42%的教师作出了“中国式”的回答。我们将这些回答选取一部分呈现如下:

如果我是孩子妈妈,我会在旁边稍微提醒一下,因为孩子还是太小了,作一下引导是应该的。

如果我是这个孩子的妈妈,我会一开始就告诉孩子家里有客人来,让孩子在发餐具时多发一份。

如果我是这个孩子的妈妈,首先让他数盘子,再让他取相同数量的毛巾一一对应进行配对。先给他正确的示范,巩固数字和数量的对应,当家里来了客人时,让他操作,自己发现问题。

如果我是这位母亲我会及时纠正孩子,教育孩子(将)数和事实相联。

如果我是这个孩子的母亲,我会先给予幼儿引导,让幼儿认识自己做法的错误,幼儿是没有太多思想的,所以需要父母和教师的引导。

我会给他提示,教他、启发他。理由是因为孩子年龄太小,可以在他动脑动手之前启发他。

我不会让他这么傻干,我会教他怎么去做,也许不会太直接,间接地去教他。

我会直接告诉他这个规律,因为这样更节约时间,不一定非要等他自己去发现。

以上回答虽然五花八门,但我们从中可以大致看到中国式教育方法的特点:成人为儿童设定一个问题的同时,也设定了一个“正确”的答案,当孩子不能正确解决问题时,或孩子的答案不符合成人预设的正确答案时,成人就会给予帮助。帮助的形式从直接告诉答案、指出并纠正错误、示范到启发、暗示或提醒,不一而足。

这样的教育方法所隐含的教育观念是:

成人比儿童拥有更为高级的知识和思维方式,因而往往掌握问题的答案,同时也有责任对儿童的学习给予帮助。

儿童具有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学习情境中成人更强调儿童的“接受能力”即记忆和理

解,并将其看成是迁移和运用知识的前提。

儿童需要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思考学习,但更需要在成人的帮助下学习。后者因为可以缩短学习所需的过程,少走弯路,更快地达到正确的结果,而被看成是更有效的途径。

在教与学的关系中,更倾向于关注成人的教,而不是儿童的学。认为教给儿童的越多,儿童的潜能就越大。

3.中美教育方法及教育观念差异的文化分析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中美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方法和教育观念有着很大的差异。我们不能将这种差异简单地归结为西方家长拥有更先进的教育理念,或是西方家长的素质较高等等,而要从中美文化背景的差异去分析,方能获得更为深刻的认识。

我们以为,中美教育方法及教育观念上的差异根本在于文化传统上的差异。慈幼之心,古今中外并无二致。但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其具体表现却有不同。

美国家长并不比中国家长更有耐心,也不是不如中国家长负责任。他们这样做,是基于这样的儿童观:儿童有他们自己的思维方式、做事方式,成人要接受、理解并尊重它们,这是教育的前提。这种对儿童世界的发现和对儿童人格的尊重,实质上根植于美国的个人主义文化传统,即尊重个人、尊重他人(包括儿童)。即使在父母和孩子之间,也是平等关系重于权威关系。

但是在中国文化背景中,“权威”恰恰是一个核心概念。大到社会政治体制、小到家长结构中,等级和权威概念无所不在。在教育中,这种权威概念表现为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控制,包括知识的控制和行为的控制。如成人将自己的知识强加给儿童、而不考虑儿童的理解,要求儿童按照成人的方法做、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做等等。“儿童是需要教的”,这几乎成为每个中国人对于儿童的基本观念。而在中国文化中,教的意义又常常等同于“告诉”、“教导”、“指示”。中国家长一方面忽视对儿童的接受和理解,另一方面又把“教”孩子看成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正是中美教育观念的一个巨大差异。在我们的调查中,虽然只有60人(占总数的24%)对案例中的教育方法提出批评,但这些意见大多集中于一点,即美国妈妈的指导不力:

这位孩子似乎太累了,来回跑了那么多次,而家长为什么没有予以适当的引导,而任由孩子自由发现,发现时间似乎太长了。我比较赞同这位家长的做法,但我觉得家长还应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提示。

我认为这位妈妈没有及时对孩子的做法给予指导,而促使孩子很长时间做出笨拙的事情。在发现孩子错过几次以后,要向孩子提出问题,使孩子对自己的做法及时做出正确的判断,不至于走弯路。对孩子最后的(正确)做法应给予肯定。

佩服她的忍耐,我是急性子!虽然我知道让孩子去探索、总结自己去寻找答案,可是如果我给孩子上一堂关于节省体力的课,通过试验、举例,让他尽快找到做事的思维方法是否更好?

孩子在实践的过程中没有对所作的事进行总结的能力,发现事物的规律,成人即家长也没有及时地给予规范引导,以至幼儿在完成任务时走了很多弯路。

我认为这位妈妈的出发点是对的,但方法不对。

这位妈妈给了孩子做事的机会,却没有给他做事的方法。

上面引述的这些评论,或许可以映证中美之间的文化差异。

三、反思中国幼儿数学教育

在这样一个多元文化的时代,应该如何对待文化间的差异?立场问题是首要问题。我们明确反对文化虚无主义的立场。那种“言必称希腊”、认为西方教育理论就代表着中国教育的进步方向的观点,实际上是无视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存在。事实上,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它生长的土壤,也都有它存在的理由。文化的多样性使得世界丰富多彩。只有在追求文化多样、承认文化差异、保证文化平等的前提下,才有可能进行文化间的对话。也只有通过文化间的对话,才可能促成文化间的理解和交流,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这也正是本文的写作动机所在。

在对中美教育观的差异进行了比较和分析之后,我们有必要回过来反思中国的幼儿数学教育。当前,很多人对幼儿园的数学教育提出了批评,但是中国的幼儿园数学教育究竟出了什么问题?数学教育的改革又应向何处去?也许文化差异的视角可以帮助我们回答这些问题。

1.如何看待中国传统的幼儿数学教育?美国式教育给了我们什么启发?

如前面的分析所言,在中国传统的幼儿教育中,确实有很多做法是值得批评的,集中表现为儿童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就数学教育而言,我们还常常看到,幼儿园的教学方法仍是教师示范、讲解,幼儿记忆、练习。在教学过程中,幼儿缺少操作和体验的机会。而这正是美国式教育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的确,我们的教师应该更多地关注儿童的发展过程,应该给儿童更多的机会去体验,特别是引导儿童自己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但是,有人把传统幼儿数学教育的问题归结为教得太多,甚至提出幼儿园无需数学教学,我们不敢苟同。事实上早已有学者指出,中国学生数学能力明显优于美国学生,这和早期数学教育实践中手段和方法的不同大有关系(林嘉绥等,1999)。国外也有类似研究表明,数学课堂教学的组织和方法等因素是儿童数学能力发展文化差异的成因之一(周欣,2004)。而更多来自教育实践的经验均告诉我们,幼儿数学教育对于儿童数概念的发展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由此看来,学科取向的课程设计、集体形式的教学组织、教师主导的教学方法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做法,也并非一无是处,至少在数学教育领域还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总之,对待中国传统的幼儿数学教育,我们应该采取一分为二的态度。而在当前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潮流中,我们更应警惕“将洗澡水和婴儿一起泼出去”的做法。超级秘书网

2.传统的教育方法有可能改变吗?应如何改变?

应该看到,我们的幼儿数学教育实践正在发生一场变革。可以说这也是文化对话的结果,或者说是西方教育观念影响的结果。从调查中就能看出,超过一半的教师对美国式教育持肯定态度,其分析也深得其精髓:

这位妈妈是个聪明的好妈妈,表面看上去她没有做什么事,但就是通过这段过程,锻炼了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让孩子能有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经验。

同意这位妈妈的做法,这样孩子对这种体验记忆更深。

孩子在给盘子分毛巾的过程中确实走了许多弯路,但是在一次次的分配操作中,孩子终于一层层发现,一步步地靠近捷近方法,虽然母亲没有过多的引导,但在整个过程中孩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明晰可见,或许母亲的引导可以更便捷地帮助孩子找到方法,但却束缚了孩子动手动脑,以及尝试探索的权利。

给孩子一个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独立解决问题的空间是很有必要的,只有孩子去亲身体验、亲身经历事情后,才能真正理解事物变化的原因。

我要是这个孩子的妈妈,我会让他自己去做,发现问题,如果只是家长一味地去告诉他,他并不能真正地理解,所以只有让他自己去犯错误,自己找到正确的答案。

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一个有趣的数字:有71人明确表示赞同这样的教育方法但自己不会去实践它。她们的

理由也比较相似:

她很了不起,很有耐心等待,她看重的是过程,让孩子自由探究。如果我是这个孩子的妈妈,我没有这个耐心,可能会给他一些提示,或者让他想一想,怎样才能每人一条毛巾。

看到这个故事,我很有启发,知道这种做法的好处,但有可能懒于实践。

虽然这位母亲让孩子在日常的生活中遇到困难再让他自己慢慢走出误区,但孩子走了很多不必走的冤枉路,如果在教育研究中,这是一个好办法,但这是在日常生活中,绕路太多。

也许不会像上面那个母亲一样,还是给孩子灌输,告诉他该怎么做。觉得有点太浪费时间。这样做是不对的。

我们在这里引述这些教师的语言,是想说明这样的观点:西方教育理念已经并正在影响中国教师的观念,然而从观念到行为的转化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这其中,既受制于教师对教育理论的理解程度,更受制于传统文化的惯性力量。不过,我们欣喜地看到,不管这些教师心中是否存在明确的文化意识,变化仍在她们的身上缓慢地发生着。这正是文化对话的结果,也是文化对话的追求。我们希望“西学东渐”的结果不是改变中国人对教育的理解,而是丰富中国人对教育的理解。

参考文献

[美]康斯坦斯·凯米依著.方观容等译.怎样教幼儿学数.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6

[瑞士]皮亚杰.皮亚杰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差异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中西方文化存在许多差异:整体性和个体性的差异;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以及教育文化的差异等。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是极其必要的。本文就是从多个角度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从而将其应用于英语教学中,让学生得到更加全备的知识。

一、社会礼仪

中国人见面喜欢问对方姓名、年龄、单位及收人等。而西方人很讨厌人家问及年龄与收入等个人私事。中国人路遇熟人总爱寒暄道,在我们看来这是一种有礼貌的打招呼用语,而若你跟西方人这样打招呼,他们则会认为你想请他吃饭或者干涉其私事,会引起误解。对于别人的赞扬,中国人通常表示谦虚,并有一套谦虚之词,像“惭愧”、“哪里”、“寒舍’,、“拙文’,等。而西方人总是高兴地回答“thank you(谢谢)”以表接受。中国人用“谢谢”的场合较西方人少,尤其是非常亲近的朋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不常说“谢谢。”而西方人整天把“thank you"挂在嘴边,即使是亲朋好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也常如此。中国人收到礼物时往往放在一边,看也不看(生怕人家说贪心)。而西方人收到礼物时要当着客人的面马上打开并连声称好。中国人殷勤好客,一杯杯地斟酒,一遍遍地上菜,客人不吃不行,不喝也不行,使西方人觉得难以对付。而西方人的习惯是:Help yourself,Please(请随便用)!中国人送客人时,主人与客人常说:“慢走!”“小心点!”等。而西方人只说:"Bye bye(再见)!""See you next time(下次见)!""Good night(晚安)!”

二、服饰礼仪

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场合通常穿保守式样的西装,内穿白衬衫,打领带。西方女士在正式场合要穿礼服套装。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环的习俗。

中国人穿着打扮日趋西化,传统的中山装、旗袍等已退出历史舞台。正式场合男女着装已与西方并无二异。

国际社交场合,服装大致分为礼服和便装。正式的、隆重的、严肃的场合着深色礼服滩尾服或西装),一般场合则可着便装。

我国服装无礼服、便服的严格划分。一般地讲,在正式场合,男同志着上下同质同色的中山装,或着上下同质同色的深色西服并系领带,配穿同服装颜色相宜的皮鞋;非正式场合(如参观、游览等),可穿各式便装、民族服装、两用衫,配额色相宜的皮鞋或布质鞋。

三、饮食方式的不同

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难以改革。"

西式饮宴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那是作为陪衬。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如果将宴会的交谊性与舞蹈相类比,那么可以说,中式宴席好比是集体舞,而西式宴会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由此可见,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只不过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在全席的交谊,而西式宴会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此法是:将所有食物一一陈列出来,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扰,缺少了一些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

四、中西方教育形式的差异

中国传统教育强调知识的传授,美国教育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二者需要交流和互补。通过查阅有关书籍,我们也意识到:中美教育在各个教育层次上都存在着差异,并以不同的表现形式体现出在美国,年轻人大多很有主见,这种独立意识是从小培养出来的。

差异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跨文化交际教学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中国正在走向世界,世界正注视着中国,中外文化交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这一切使得跨文化交际成为我们时代的突出特征。人们在交际中的成功与否,除了取决于双方对中介语的应用能力外,在很大程度上还受制于对异域文化的敏感度和容忍度,即了解对方思维习惯、认知模式、合作态度等的程度如何,当然也包括对交际对象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的了解。就中国的英语学习者而言,其最终的交际能力的高低也取决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Hymes)曾提出过交际能力的四个要素,即语法性、可行性、得体性和现实性,后两个因素直接和文化有关。这已经不是仅靠语言知识就能解决的问题了,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必须包括文化知识的传授。

国内的庄智象先生和束定芳先生都提出了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原则,即适应性原则、阶段性原则、交际性原则和渗透性原则。适应性原则要求教师所提供的语言材料、导入的文化内容与英语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密切相关,同时应突出语言的生动性、情景的真实性、材料的生活性,培养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了解自己的民族,对其他民族的文化也给予理解和尊重,从而促使其形成合理的跨文化心态。

通过实践笔者认为高职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跨文化教学的自觉性,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笔者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怎样具体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出以下建议,共同仁参考。

1. 挖掘词汇的文化内涵。束定芳、庄智象认为可以从五个方面挖掘次词语中重要的文化内容:(1)一个民族文化有的事物和概念。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异,一种语言中有的词汇在另一种语言中没有相对应的词,导致词汇空缺现象。如cowboy是美国社会所特有的,它与美国西部开发有关系,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和冒险传奇色彩。反之,汉语中的有些词汇在英语中也没有对应项,如三伏、三九等。(2)不同语言中指称意义或书面意义相同的词语在文化上可能有不同的内涵意义。受民族文化的影响,有些词汇在一种语言中有丰富的联想意义,在另外一种语言中可能只是一个语言符号。例如daffodil,象征着春天、欢乐,而它译成汉语是黄水仙,仅仅表示一种花卉,不具有daffodil的联想意义。(3)词语在文化内涵上的不等值。如dragon在西方文化中通常代表罪恶、邪恶,令人感到恐怖,而龙在封建时代是皇帝的象征,汉民族素以“龙的传人”自称。(4)不同文化对相同的现象所作的观念划分的差别在词语及语义上的显示。如:grandmother(祖母、奶奶、外祖母、姥姥)、湾(bay,gulf,creek)。(5)体现一定文化内容的习语。指的是美国文化的立国精神,即所谓的人人平等自由、机会均等。

2. 合理组织课堂活动。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可以利用课前十分钟,让学生就跨文化交际的点滴体会,向全班作言简意赅的汇报。可用演讲、小品等形式,并借助图片、表格、实物等以取得更加生动的效果。教师还可以合理安排课堂讨论。一种是分析原因的课堂讨论。通常的做法是先叙述发生过的反映文化冲突的事件,然后提出几种不同的解释,由学生选出他们认为合理的解释,然后与正确的答案作比较并展开讨论。一种是体验型的课堂活动。这种练习中使用较多的角色扮演。教师指定学生一定的角色,由他们扮演,并体会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困难和问题,然后让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学会解决各种问题,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3. 合理处理本土文化与异域文化的关系。语言学家弗里斯提出,交际化外语教学的各门课程都应该建立在本族语和外族语比较的基础上,只有强调异域文化才能对本民族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只有懂得本民族文化才能更好地掌握异域文化,也只有将本土文化和目的语文化进行深入的对比和探讨,才能帮助学生提高文化认知的能力。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结合自己所用教材内容及学生兴趣特点进行适时适量的异域文化知识扩充,还应进行文化间的对比与分析,留给学生辩证思考的空间,不致于盲目全盘接受或否定。通过比较,让学生意识到“跨文化交际并不是一方完全遵守另一方的文化习俗,相反,不管是在群体间还是个体间,跨文化交际总是两种文化接触、冲突、协调的动态过程”。我们没有必要放弃自身文化去附和另一方文化习俗,而是在相互理解协调的情况下,达成谅解,尊重彼此的文化。

二、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开外活动

把英语的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结合起来,这样可以拓宽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时间和空间,具体则是在课余时间,利用校园广播电视网,在课余及午间播放英语歌曲或观看英语视频,以此增加学生的视、听信息输入量,让学生沉浸在英语的文化氛围里,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异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倡走进校园说英语,用英语进行问候,进行英语会话。鼓励学生参加英语口语大赛、做英语游戏、进行英语讲演、开辟英语角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现在英语教学网站数量繁多、层次丰富,为各个层次的英语教学提供了生动、丰富的资源,学生可以自由、快捷、便利地从网上浏览和查阅关于语言和文化的资料,并通过网络与不同国家的人士直接接触,促进自己的语言学习和提高对异国文化的认识和了解,提高文化素养。

三、结语

综上所述,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而要把语言看作是与文化、社会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注重学生英美文化的输入,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及其对语言的影响。英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文化对语言学习的重要性,立足课堂,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拓展交际视野,始终保持对英语的新鲜感,才能真正地学好英语,享受到英语学习的乐趣,才能融入生活,达到有效地进行交际的目的。

参考文献

差异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文化差异 旅游外语 创新 教学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7C-0114-02

随着现代化旅游业的发展,对高素质旅游外语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在旅游外语教学中,渗透中外文化差异的内容,对培养高素质的旅游外语人才有着重要意义。如何推进中外文化差异的内容进旅游外语教学课堂,是旅游外语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和方法。本文从旅游外语教师的文化意识、旅游外语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方法、教材改革等方面作初步探讨。

一、切实增强旅游外语教师的文化意识和文化理论知识

涉外旅游业,不仅是经济领域中的朝阳产业,也是对外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载体,这对旅游外语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为旅游外语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明确了方向和内容。旅游外语教学传递给学生的不再是单一的语言知识,更是语言中蕴涵的文化要素,所以旅游外语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注意语言的形式,更要注意语言使用的文化环境。形式的变化,客观上要求教师在旅游外语教学过程中渗透中外文化差异的内容。

在旅游外语教学中渗透中外文化差异的内容,也是提高旅游外语教学质量的要求。旅游外语教学不是纯粹的语言教学,不是为学语言而教语言,其目的是为了促进涉外旅游业的发展,所以,旅游外语教学不能只关注语言本身,更重要的是了解与语言密切相关的文化因素。教师不应将语言教学当做是旅游外语教学的全部内容,还应当重视学生文化意识和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在教会学生语言的同时,更需要让学生了解中外文化之间的差异。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旅游外语教师切实增强文化意识,充分认识到文化对语言教学的影响,文化对语言应用的影响,并提高应对语言文化冲突的敏感性。旅游外语教师只有增强了文化意识,才能够自觉引导学生养成对中外文化差异的认识和处理文化冲突的能力。

旅游外语教师增强了文化意识后,还应了解和掌握丰富的中外文化方面的理论知识,如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外国传统文化中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文化差异理论知识;基于生存环境和生活环境不同而带来的中外文化习俗差异的理论知识;基于不同而形成的宗教文化差异的理论知识;基于不同民族性格而形成的非语言方面的文化差异的理论知识等。当然,这些理论知识中,有的是与教材上的内容有直接的联系,也有些看似无关实际相关,但教学实践证明,教师掌握的中外文化理论知识越丰富,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得心应手、信手拈来,及时向学生传授中外文化差异的知识,使文化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二、创新旅游外语教学的内容

语言与文化不可分离,这是毫无疑问的,语言结构、语言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文化,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语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产物,是人类交往交流的一种工具,但同时,每一种语言都代表着一种文化,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旅游外语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用综合的“语言文化观”取代纯粹的“语言工具观”,创新旅游外语教学的内容。

综合的“语言文化观”进入旅游外语教学课堂,旅游外语教学的内容发生了变化,讲授的内容从单一的语言知识转变为综合的语言、文化知识,实现了教学内容的创新。中外文化差异的内容进入课堂后,旅游外语教学内容的构成主要包括:语言要素(含词汇、语音、语调、语法、语段等)、非语言要素(含体态、表情、眼神等)、礼仪与习俗要素(含称谓、称赞、打招呼、做客与送礼等)、要素和价值观念要素,极大地丰富了旅游外语教学的内容。

旅游外语教学内容的创新,一个重要特点在于传授语言的同时把语言中的文化知识和交际内容传授给学生,体现了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教学理念。这需要旅游外语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同时,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交往能力,使学生语言知识与文化能力同步提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不仅学会使用正确的语言,更重要的是能够用恰当的语言在适当情境中进行涉外交际,准确地获得信息,最大限度减少交际中的误会,提高交往的质量。

推进旅游外语教学内容的创新,还需要求教师以社会语言学的观点指导旅游外语教学工作。社会语言学的研究重心从语言结构转向语言功能,从孤立的语言形式转向在社会环境中使用的语言形式,重视语言的社会环境、社会制约。社会语言学的任务之一就是要研究语言形式和社会制约(社会环境)的关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旅游外语教学与各学科的关系,增设社会语言学、文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人类学等课程,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不同语言文化的背景、社会关系、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知识和信息,积极开展中外语言、文化比较研究,并将研究成果融会贯通于教学过程,提高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创新旅游外语教学的模式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