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提升工程论文

提升工程论文

提升工程论文

提升工程论文范文第1篇

(1)进水泵按一期设计考虑更换,采用4台大水泵,单台流量为1460m3/h,由于一期设计中管道按6×104m3/d设计,而扩容提升工程处理量为8×104m3/d,过水阻力较原设计有所增加,经计算后水泵设计扬程提高至16m。

(2)细格栅一期工程采用回转式格栅除污机,虽然栅隙较小,但呈长条形,对进水中的纤维类、禽羽类物质难以有效隔除,对后续的水解池布水管产生较为严重的堵塞现象,扩容提升工程中要增加过滤工序,如果纤维类或禽羽类物质过多,对过滤设施的使用效率势必会造成严重影响,因而考虑将格栅更换为栅隙较短的网板式格栅,栅隙2mm,经过核算,一期设计的渠宽满足处理能力为8×104m3/d的网板式格栅的过水要求,因而格栅渠土建部分不做改动。

(3)沉砂池一期设计原设计能力按6×104m3/d考虑,由于本厂通过天然明渠来水,在渠道内流经时间很长,因而来水中含沙量极少,所以一期工程运行后中开启时间极少。扩容提升工程设计中,考虑来水性质在若干年内不会发生本质变化,原有沉砂池可以满足使用要求,经对池体进行水力校核后,决定对沉砂池不做改动。

(4)水解池在一期运行中发挥了较好的水解酸化作用,尤其为该厂的除磷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由于DN40布水管管径较细,经常发生堵塞现象,造成池内布水不均,人工清通的次数极为频繁,分析原因主要是本厂来水中含有大量纤维类物质和禽羽类物质,这些物质极易堵塞较细管道,根据实验确定,新工程设计中将布水管全部改为DN80,且出口处不做缩径处理,确保管道不被堵塞。

(5)CAST池在一期运行中,运行状况稳定时,COD、氮磷等指标均可稳定达标,但由于滗水器堰口长度与同等规模的二沉池相比过短,单位堰宽的排水量过大,当污泥沉降比超过50%时,出水中会夹带活性污泥,因而一旦污泥发生膨胀现象时,运行状况会很快恶化。另外,滗水器的滗水流量不易控制,每周期都有间断的时间,而且排水时间内各时段的出水量也不均匀,新工程如果仍采用这种排水式,对后续处理构筑物会产生不利因素,因而从池形考虑,将CAST池改为AAO池比较方便,后接新建二沉池,以保持运行稳定。

2二期扩容提升工程

2.2改造及新建构筑物

2.2.1水解池

在原有1座水解池的基础上,增加1座水解池,考虑到配水均匀,在满足工艺需求的前提下,使新水解池规模与原水解池相同,总有效停留时间缩减为2.5h,除将布水管全部由原有的DN40更换为DN80外,其他结构参数不变。

2.2.2生化段

将原CAST池改造为AAO池,再增设1座同等规模的AAO池,总生化停留时间达到18h,其中厌氧、缺氧段占总池容的1/3,缺氧和好氧机动段1/6,完全好氧段1/2,厌氧缺氧段共分4格,各占1/2,外回流污泥主要进入厌氧区,内回流污泥主要进入缺氧区,污水在厌氧区和缺氧区分配,可根据工艺需要调节分配水量,厌氧区和缺氧区每格设置一台立式涡轮搅拌器,功率5.5kW;在缺氧区与好氧区之间,设置与缺氧区同样大小的两格机动区,内设搅拌器和曝气器,既可作为缺氧区使用,也可作为好氧区使用;好氧区设刚玉微孔曝气器,服务面积1m2,设回流污泥泵两台,单台流量1460m3/h,H=3.5m。

2.2.3鼓风机

保留原有3台多级离心鼓风机,新增3台空气悬浮离心风机,Q=183.5m3/min,风压P=70kPa,电机功率225kW,新鼓风机作为常用风机,旧鼓风机作为备用风机。

2.2.4二沉池

新设二沉池4座,采用周边进水周边出水的辐流式二沉池,池径36m,设计表面负荷0.8m3/(m2•h),池深4m,每池设单管式吸泥机1台;二沉池回流污泥泵设5台,单台流量1840m3/h,最大回流比220%。

2.2.5深度处理段

一期生化处理出水除磷效率较高,出水平均值在0.6mg/L左右,去除率可达80%,这说明该厂进水碳源较为充足,加之该厂水解池在除磷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所以二期设计中考虑对加药除磷工艺进行适当简化,经与厂家沟通后,决定采用纤维转盘微絮凝过滤工艺,二沉池的出水经过机械搅拌混凝池后,直接进入纤维转盘滤池,混凝池停留时间13min,其中混合反应时间1min,絮凝反应时间12min;滤池分两格,每格采用8片3m直径的纤维转盘,单片过滤面积12.6m2,滤布标称孔径<10μm。

2.2.6消毒

考虑到该厂污水中纺织印染企业排水较多,色度较深,对紫外消毒的杀菌效率有较大影响,因而考虑采用二氧化氯消毒,加药量10mg/L,设10kg二氧化氯发生器5台,4用1备。

2.2.7污泥脱水工序

设计日产含水率80%的污泥110t/d,在原有脱水机能够继续使用的情况下,新增带式浓缩压滤一体机1台,带宽3m,处理能力60m3/h。

3改造经验

3.1整体建设思路

为保证二期建设不影响一期设施的正常运行,整体建设思路是先建新设施,在新生化池和二沉池等新设施建设完成后,将运行直接转至新设施,然后再进行旧设施的改造,期间要有一段时间的停产期,对新旧设施之间的转换进行衔接。

3.2项目实施进度

实际建设中,从2011年11月开始建设新设施,至2012年9月新设施的生化段全部完成,用半个月左右完成新旧设施的衔接过程,衔接过程包括对进水泵房进行改造和水泵的更换,对电气设施进行改造和更换,对旧构筑物和新构筑物管道进行衔接等。待新构筑物通水后,从2012年10月初对旧CAST池进行清淤改造,至2013年1月初改造完成,开始投入运行,同时整个工程的深度处理段也调试完成并投入使用。

3.3建设过程中发现的主要技术问题

建设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是旧池改造中,将生化池三面池壁的上部约三分之一高度予以破除,新建配水和配泥渠道,这个方案对施工造成较大的困难,破除和接缝的防渗处理是关键环节,虽然经过严格管理,进度上和质量上都有所保证,但如果设计中考虑采用管道作为配水和配泥方式,工程投资和施工难度都会降低很多,使用效果也不会有显著影响。

4调试及运行效果

4.1调试

新生化池和二沉池投产后,将旧设施的泥水混合液通过池体排空装置排至进水泵房,经细格栅后,超越沉砂池、水解池,直接进入新生化池中,开始曝气培养,由于原CAST池在新池投产前一直稳定运行,因而其中的活性污泥仍保持着较高的活性,引入新生化池后,经过短暂的曝气恢复,即开始引入污水进行试运行,经过一周左右的恢复,新设施的出水可以稳定达到一级B的标准。待旧生化池改造完成后,新旧生化池同时运行,同时开始对深度处理段进行调试,经过对加药量、设备使用状况等的不断实验调整,使深度处理段的处理效果也达到了设计要求,出水达到一级A的标准。

4.2调试过程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4.2.1细格栅

采用网板式格栅后,截污性能大大增强。这种格栅在运行中要靠高压水冲洗格栅表面,因而栅渣伴随着大量的冲洗水进入螺旋输送机,输送机的内底表面设有网状的滤水孔,在运行初期可以将大部分水滤出,将较干的栅渣输送出去。但由于该厂进水中含有大量纤维类物质,运行一到两个星期后,螺旋输送机的滤水孔被完全堵塞,大量的水随栅渣一起输送到车间外面的栅渣堆放点,造成该处完全被水浸泡,工作环境十分恶劣,经过多次尝试,从格栅本身无法解决这个问题。调试中厂方在螺旋输送机出口下方另外安装了一套回转式滤水装置,将纤维和羽毛类物质隔除,并在下方地面修建了排水收集设施,使滤后液回流至进水泵房,基本解决了这一问题。

4.2.2鼓风机

鼓风机在调试过程中,充分体现了空气悬浮风机噪音小、能耗低的优势,又因为该风机转动不需齿轮,既免除了更换油的操作,又使得车间保持清洁卫生的工作环境。但因为该类风机对进风的清洁度要求很高,风机本身的过滤设计十分严格,在空气质量较差的工作环境中,滤器更换较为频繁。

4.2.3COD去除效果

该厂进水COD较高,进水成分复杂,经过生化处理后,COD达不到一级A标准,一般在50~60mg/L之间,对深度处理段投加PAC量进行实验和调整,出水COD有明显的下降,大部分时间可以保持在50mg/L以下,但偶尔遇到进水水质较差的情况,出水仍会超过50mg/L。为此在PAC投药点之后,再投加阴离子PAM,出水COD稳定低于50mg/L。经过实践摸索,PAC加药量控制在30~50mg/L,必要时投加补充投加阴离子,PAM投加量为0.5~1mg/L。

4.2.4加药工序

设计采用微絮凝过滤,没有设中间沉淀池,但由于调试中因工艺需要药剂投加量偏大,加药后的水易造成滤布堵塞,使纤维转盘反冲洗频率大大增加,超过了设计预期的每小时反冲洗一次的频率。为此,调试中尝试将药剂投加到二沉池前,经过实践验证,在同等去除效果条件下,药剂使用量在混凝池前还是在二沉池前投加基本无差别。

4.3运行效果

扩容提升工程运行污染物去除效率如表2所示,运行数据为2013年10月监测平均值。可以看出,处理效果达到了城镇污水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

5能耗分析

扩容提升工程运行能耗为0.43kWh/m3,其中鼓风耗电0.24kWh/m3,进水泵耗电0.055kWh/m3,生化池及回流耗电0.074kWh/m3,脱水机房耗电0.016kWh/m3,其余耗电(深度处理、格栅、生活用电等)0.045kWh/m3。

6结论

提升工程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工民建 理论和实践 教学思路 研究分析 政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2(a)-0032-01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建筑领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社会对于优秀建筑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而用人单位往往在人才招聘的过程中会发现很难找到动手能力强的专业人才,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中等职业学校作为技能人才培养的基地,在新的历史时期要适应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不断改变教学思路,培养有较强实践动力能力的毕业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为社会培养更多综合能力强的优秀人才。本文主要中等职业学校工民建专业的教学实践,分析探讨了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工民建课程的教学实际,并提出了将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的教学思路,以期能够更好的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1 中职工民建专业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和缺陷探讨

中等职业学校传统的教学是先开展理论教学,然后进行实践教学。这种教学模式虽然比较容易操作,也能过获得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在实践中由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往往是由不同的老师来担任,再加上课程的进度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别,学生在实践学习的时候经常会出现遗忘之前所学理论知识的情况,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等职业学校实际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传统的中等职业学校的工民建教学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制约了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效果,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提升。中职工民建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目前面临着以下几个比较典型的问题。

1.1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文化基础相对比较弱

工民建专业的基础理论学习一般比较抽象,加上中职学生的基础文化知识普遍比较差,这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普遍感觉比较吃力。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老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再怎么费劲脑筋的去讲述,学生也大多听的比较糊涂,课程教学的效果并不好。一些学生由于自身的文化基础比较差,在学习理论知识的时候经常会感觉缺乏思路,久而久之还会产生厌学的心理,导致理论知识的掌握不牢固。进入到课程的实习阶段,虽然一些学生对于实习比较有兴趣,但是大多已经遗忘了理论知识,也就很难应用理论知识来指导实践,以实践来巩固理论知识的想法也就落空了。在这种情况,学生的综合能力很难得到很好的提升,学习的效果也比较差,影响到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提升。

1.2 专业课程的安排不够合理

一些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安排不够合理,一些课程的教学安排时间跨度比较大,这不利于对学生的培养,影响到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比如在一些中等职业学校工民建专业制图学习一个学期之后才进入到了房屋构造课程的学习,这造成学生对于图纸的学习分散、缺乏连贯性和整体性,这不利于构建完整科学的学习体系,给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1.3 以学科为主的教学体系

长期以来,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科建设和教育教学工作没有能够摆脱普通教育教学方法的限制,很多职业学校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多采取的和普通高中教学相类似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体现在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思路,在教学内容上相对来讲比较苦涩,一般主要是强调知识的灌输和传授,这和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目标有着比较大的偏差,往往会出现重视理论和轻视实践的问题,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之后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实际情况也有着比较大的差别,影响到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如果在中等职业学校工民建教学的过程中,不重视对于老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就不利于一支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教师队伍,也就很难在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中形成比较好的学习风气,也会影响到对学生的教学效果。

2 中职工民建专业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教学思路分析

2.1 对传统的教学体系进行调整

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对课程开展调整和优化,课程体系设置要结合职业学校教学的特点,依据职业岗位来选择相应的课程知识,将知识的应用作为课程教学的主线,将能力培养作为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打破原有的课程教育模式,同时要参考中职建筑施工专业领域技能进去人才培养的相关方案,对课程进行整合和优化。就文化基础知识来讲,必须要给中职的学生开设,和对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意义重大。专业知识应当依据工民建专业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设置一些知识平台,让学生能够精通工民建专业所需要的多种知识。最后要注重实践环节的教学培养,增加实践环节的课程比例,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巩固自身的理论知识。

2.2 提升老师的实践能力

中等职业学校的老师是教学活动的实施者和组织者,因此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要提升课程的教学质量,首先要做的就是提升老师的实践能力,强化课程的教学效果,促进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为了能够建设一支理论扎实,技术过硬的中职学校的教师队伍,中等职业学校应该利用双休日有计划的组织老师开展培训,组织一些优秀的中青年教师到施工现场锻炼,提升老师的实践技能。

2.3 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中职学校的教学模式是先开展基础理论的学习,然后再进行必要的实践联系,理论课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多是以老师为主进行组织。这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容易造成实践和理论的脱节。因此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工民建专业学生的特点增加实践环节的课程数量。在理论教学中也要以现场演示为主,改变以往的理论灌输的课堂模式,将理论和实践充分的结合起来。实践充分证明,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讲,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理论和实践充分的结合起来,不仅是可行的,同时也是十分必要,有利于促进课程教学的有效提升。

3 结语

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的教学思路,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课堂的教学效率。这种教学模式在中等职业学校工民建专业教学中的应用,使得每一节课程都可以将示范与训练同步的开展,增强了课程教学的直观性,使得学生能够通过理论来对实践进行指导,在实践中消化理论知识,这很好的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和灵活性,使得教学能够获得比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费丽渊,新.对《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J].新课程(教研版),2009(8).

[2] 费丽渊,新.对《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J].新课程学习(中学),2009(3).

提升工程论文范文第3篇

校园文化是对职校学生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为更好培养职校学生的人文素养,我们可从校园文化的建设入手。通过优秀校园文化的积极建设,不断培养和提升职校学生的人文素养。例如,职校可在母亲节和父亲节期间在校园内进行“孝”文化打造。可在校园公示栏中张贴一些有关中华民族传统孝道的历史故事,让学生通过阅读受到孝文化感染,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又如,校广播台也可定期或不定期的播放一些有利于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小故事及新闻报道,从而不断提升职校学生的人文素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人文氛围的具体途径有很多,在此不再一一详述。总而言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人文氛围对培养和提升职校学生的人文素养是极为重要的,也是极为有效的。各职校应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充满人文氛围的校园文化建设不断提升职校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注重班级德育环境设计,构建人文家园

班级德育环境的设计也同样重要。科学的班级德育环境设计有利于更好的在教室内构建人文家园,从而通过班级德育环境深刻影响职校学生,不断提升职校学生的人文素养。班级黑板报是对职校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重要载体,每一期黑板报在出报之前,教师均应对负责出黑板报的同学千叮咛万嘱咐,要求其将黑板报的内容呈现出更多人文性,通过积极人文内容的呈现对职校学生实施有效人文教育。除此之外,在班级的教室内还可以悬挂一些充满人文素养的图画,如的名人名言、陶行知的名人名言等。通过班级德育环境的科学设计,职校学生定然会从中受到一定的人文教育,进而有效提升德育工作的有效性,让德育工作呈现出更高的人文性。在具体德育实践中,很多职校教师并不注重班级德育环境的设计,这样的做法显然是错误的,是不利于培养和提升职校学生的人文素养的。

三、组织学生参与德育活动,提升人文素养

培养和提升职校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有很多。在德育工作中,我们教师还应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相关德育活动,通过相关德育活动不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这样的做法比教师的单纯说教效果往往要好很多。例如,教师可利用周末或课余时间带领学生维持交通秩序。遇到腿脚不方便的老人过马路时,应要求学生积极上前搀扶,帮助其安全通过斑马线。又如,教师可组织学生到养老院或儿童福利院参观,参观期间可为孤寡老人和孤儿表演节目,帮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的德育活动开展是极为有意义的,也更有利于培养和提升职校学生的人文素养。总而言之,职校负责德育工作的教师应不吝其行,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相关德育活动,让德育活动中的人文精神更好感染学生,从而不断培养和提升职校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在德育课程中渗透人文精神,培养人文素养

职校对学生实施思想道德教育主要通过德育课程进行,这一点毋庸置疑。为更好提升职校学生的人文素养,职校德育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积极渗透人文精神,通过人文精神的渗透不断培养和提升职校学生的人文素养。例如,在课堂中谈及人的基本道德时,教师可以公交车上究竟该不该给老人让座展开讨论。讨论内容不设任何局限性,让学生随着自己的所思所想随意讨论。讨论中有学生说道:“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是应该的,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在公交车上应该给老人让座。”有学生说道:“如果自己生病了,实在不舒服,可以选择不让座。也可以向老人说明,请其他乘客为老人让座。”学生讨论的过程是其思维发散的过程,更是人文素养得以不断形成的过程。所以说,在德育课程中积极渗透人文精神是极为重要的,它有利于更好培养和提升职校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作为职校德育课程教师应结合合适知识内容,科学渗透人文精神。

五、结语

事实上,职校德育工作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策略还有很多,并不仅仅局限于上述几种。在此不再做深入论述。总而言之,只要我们肯动脑筋,在德育工作中真正关注到人文素养的培养,职校学生的人文素养方能真正通过德育工作得以有效培养。希望本文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导更多职校德育工作者参与到该问题的研究中来,进而通过有效策略的实施不断提升职校学生的人文素养。

作者:赵润平 单位:无锡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郑晓丽.高职教育人文德育路径探析[J].教育探索,2008(09).

提升工程论文范文第4篇

一、“习而学”工程教育思想概述

茅以升是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先后担任过多所工科院校校长,主持或参与了我国多条著名桥梁的设计和建造。在长期的工程实践和教育中,茅以升先生发现我国工程教育存在理论与实际脱节、通才与专才脱节、科学与生产脱节[4]、招生标准偏重理论、对于学生毕业的条件偏重理论轻视实践等问题,并结合自己多年的工程实践和工程教育经验,提出了包括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培养模式等方面内容的工程教育思想,即“习而学”的工程教育思想。茅以升“习而学”工程教育思想的形成可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以1926年发表的《工程教育之研究》为标志,提出了“习而学”工程教育思想的一些初步想法;第二个阶段是在读了的《实践论》后,茅以升觉得自己有关“习”与“学”关系的认识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原理的,自己的工程教育思想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更加坚定了信心,于1950年4月到1951年1月间连续发表了《习而学的工程教育》、《习而学的工程教育制度》、《工程教育的方针与方法》、《工程教育中的学习问题》和《实行先习而后学的教育制度》等一系列文章,形成了完整的“习而学”工程教育思想,而对其工程教育思想表述最为完整的是《习而学的工程教育制度》一文。

二、重视实践能力的工程人才培养目标

在《工程教育之研究》一文里,茅以升讲到一个比较初步而笼统的工程教育培养目标“工程教育之最大目的在培植工程上之有为人才”[5],就强调工程人才必须是在工程实践上是有为的,到建国后茅以升又提出“工程教育,应以完成工程任务为目的”[6],“新制的精神,是要训练见闻广博的熟练专家,而非造就‘精通理论’的万能通才。”[7]以及“新制造就出的人才是好的,因他们能结合理论与实际,而且他们的理论将是巩固的,他们的实际,将是深入的。”[8]将上面的论述进行综合,就可以得出茅以升要造就的工程人才就是以完成工程任务为目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见闻广博的熟练专家。而这样的培养目标与我们目前工程教育改革强调工程实践能力的背景是相适应的。

三、强调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教学计划

茅以升“习而学”的教学计划是从其1926~1951年的一系列文中阐发出来的,笔者将这些文中的原始材料,以时间为维度,对教学计划中的进程、实施场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作用分别加以分析综合,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该教学计划为期4年共8个学期,按照先工程专业知识后基础科学知识、先生产实习再理论学习,亦即先习后学、习学交替的原则进行,由于这种教学计划对于通行的工程教育模式是一种革命性的改造,因此,有必要对其要点做出说明:

(1)本教学计划以“习”为中心,先习后学、习学交替,即整个工程教育教学过程以培养工程实践能力为中心。

(2)“习而学”工程教学计划的精髓在于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其本质特征是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化。[9]先习后学,再习再学,工程实践与科学理论密切配合,则工程实践过程中的破碎、割裂、偶然的具体现象,才能依靠科学理论的指导解释、整合、联系为一体,而对科学理论的掌握,也因为有工程实践的具体经验而更加理解深刻和透彻,因而学生的工程创新能力也更强。

(3)“习”,即现场实习,应以校外工程现场实习为主,并在入学后第一学年进行。这样做的好处是有利于学生确定职业方向,正如茅以升所说“学生在选系之初,如身临现场,亲眼看到将来一生的工作环境和任务性质,对于所选之系是否相宜,便能确切决定,如不相宜,趁早转系,不致浪费时间。在现行制度里,第一、二两年课程,多是理论性质,学生须到三年级学到业务课时,方知所学是否合适,如欲改系已是太晚。”[10]因此,第二年继续学习的学生都是对本专业有极大兴趣的。

(4)教学计划中的“习”,是指在工程现场参加实习或直接进行生产实践以培养工程实践能力,但同时亦必须学习相关理论,“学”也如此,在学习理论的同时也必须学习相关技能,“习而学”是指主要任务而言,并非习时不学、学时不习。

(5)习与学应往复于工程现场与教室之间,具体情况应依照课程和专业的性质而定。但实际教学过程很难办到,所以上述教学计划只能大概规定一学年中工程现场与教室各占半年。为了弥补,应该在工程现场设教室,课堂学习期间也应设置实验室或校内工厂学习,以更好地做到工程理论与工程实践的结合。综上,茅以升“习而学”的工程教学计划强调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能够使学生将科学理论与工程实践更好地结合,并具有较强的工程创新能力。符合我国现阶段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要求,是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一种思路。

四、以工程任务为中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设置

作为受过西方完整工程教育并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历和工程教育经验的桥梁学家,茅以升清醒地认识到当时我国工程教育中课程设置的问题,在1926年的《工程教育之研究》一文中,他就批评当时工程教育中课程设置“将各种纯粹学科置于专门学科之前,而假定理论必先于实验是也”[11]“实有背于教育之原则”[12],认为最理想的办法是进行彻底的变革:“先授工程科目,次及理论科学,将现行程序完全倒置”[13]。茅以升在《习而学的工程教育制度》一文中,以高等学校桥梁工程系为例,编制了一个很有操作性的课程设置方案[14],如表2所示。此课程设置方案与前述教学计划密切配合,都是按照先工程专业课程后科学理论课程,先工程实践后理论学习,先习后学,再习再学,习学交替的原则安排的。根据茅以升在《习而学的工程教育制度》一文中的表述,笔者将此课程设置方案的要点阐述如下:

(1)本课程设置方案的指导方针是以工程任务为中心,重点强调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一个工程师的技术上的准备,如果是经过高等教育,他在读完每一学年的课程后,便应能担当某一阶段的任务”[15],所有课程的讲授都是依照工程任务而定,课程学习的进度、内容完全依照工程任务的进度和难度来定。

(2)本课程设置方案设计的内在逻辑是课程设计是来自于工程实践的,是来自于对工程实践的分析的(如图1所示)。图1课程设置方案设计的内在逻辑图

(3)本课程设置方案是符合认知规律的,是能够做到科学理论与工程实践的紧密结合的。现代学校教学都是以学科为中心的,强调先学习前人总结的间接抽象经验(即理论),再将理论应用于实践,这样就容易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而习而学的教育制度在课程安排上都是先经工程实践获得感性认识,再学科学知识获得理性认识,由“知其然”达到“知其所以然”,随后再进行相关工程实践,如此对科学理论的掌握就会更加透彻、巩固,而又因为随时有工程实践作背景,就能够明确如何以科学理论来贯通工程实践,以工程实践来应用科学理论。相配合的课程难度依据工作的展开顺序也是由简单到复杂,涉及范围由局部到整体,学习时间越久,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越自如,综合职业能力越强。[16]

(4)课程内容设计采取螺旋上升式。每门课程,根据与其相关的工程任务,“分为几个往复轮回的习、学阶段分配于若干学期内,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17](5)本课程设置方案只涉及了与工程密切相关的课程,通识教育的课程另外列出。理论课在学校教室和实验室进行,专业课在工程现场进行。每一学年的课程,必须和上下学年有纵向的连贯性,必须和同时期的课程有横向的联系性。不同学系相同名称的课程依据本学系的情况制定,不必相同。

五、分阶段、多层次、重视工程实践能力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茅以升形成自己工程教育思想的时间,无论是在1926年还是在1950、1951年,都处于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体制都不完善,国家处于水深火热、社会急需大量建设人才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如何高效率地培养工程人才就成了必须解决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使茅以升思考一个分阶段、多层次、重视工程实践能力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结合“习而学”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方案,在1950年的《习而学的工程教育》一文中说“一年完毕后,学生认为桥梁不相宜时,可改系;认为相宜时,可升学。无力续学时,可在实习处所任桥梁工程的工人或领班工人(因已有高中程度)。在此二年级完毕时,学生可升学,或就地任监工员或技师。在此三年级完毕时,学生可升学,或就地任助理工务员。在此四年级完毕时,学生即系毕业,可任正式的桥梁工务员,以后按级升任工程师。”[18]为了使人们更好地理解这种工程人才培养模式,茅以升强调工程教育以完成工程任务为目的。学生修完每一年的课程就能够担当某一阶段的任务。四年中,每年成一段落,学生可于每学年末决定升学或担任符合这一阶段学习程度的工程职务,或就业一段时期后,再回校进行深造。这样一来每一阶段输出的工程人才都能够将所学很好地运用在工程实践中,保持了人才分布结构的阶段性和层次性。为此,茅以升专门制订了一个工程任务分析表和一个具体的桥梁系学生可担任的任务分析表(见《习而学的工程教育制度》一文的表一和表二),以说明完成每一学年的课程后就可胜任的工程任务以及所达到的工程实践能力。此人才培养模式即是以每一学年为一阶段,每一阶段的课程设置都是以工程任务为中心,在按照教学计划完成每一阶段后的课程后即具有了相对等的工程实践能力,就能够完成一定的工程任务,就能够担任对应的工程职务,这即是阶段性(如图2所示)。图2分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示意图注:此图根据骆永萍《“习而学”的教育制度对职业教育课程结构的启示》一文中图一改制而成。根据每一阶段工程任务的要求,学生在学校所修的课程,无论是进度还是难度都与之充分配合,不多不少。工程任务随阶段上升趋于复杂,课程也应随学年上升趋于高深。每进行一阶段的学习,学生的理论水平、基本技能、现场工作、技术表现、管理能力、训练能力和研究能力都相应提高,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就像造塔一样,先造一座小塔,然后再把这座小塔逐渐扩大,每扩大一点便增加一点作用。”[19]因此,本人才培养模式所培养的工程人才在分布结构上是多层次的(见图3)。这样一来,通过“习而学”人才培养模式而输出的工程人才就可以分为技术工人、技术员、技师和工程师四个层次,也就是说,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是专本一体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包括中等工程教育、高等专科和高等本科工程教育。而这样一种以工程任务为中心,分阶段达到各层次的工程职业为目标的工程教育,培养的工程人才必定是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的。

提升工程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管理类研究生 科研能力 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G4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a)-0197-01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层次的学历教育,培养具有科研能力的高层次人才,是时代赋予研究生培养单位和研究生教育者的使命与责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核心和关键,因此探讨如何构建有利于提升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1 研究现状

从1978年我国招收了第一届研究生以来,研究生教育迅速发展起来,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振兴、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也进一步促进了高校的自身建设。然而,研究生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学科结构与学科管理方法问题、教育观念的转变问题等。西方发达国家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们对研究生教育不断加大投入力度,这大大解放了社会生产力,同时也带来了科技的大踏步前进。在美国,研究生教育逐渐地在高等教育中起着支配地位的作用,它们强调研究生课程的先进性,及时反映当代科技的新成果,强调培养研究生的综合应用知识能力,鼓励学生大量参加创新工作,以适应当代跨学科、多学科科研的新形势。这样做既培养了研究生从事创造性工作的素质,又可以促进其实践能力的增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辽宁科技大学研究生院提出了“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立项课题,作为提升研究生综合培养质量的一种方式。

在辽宁科技大学研究生院组织的前一期的“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中,由西凤茹教授主持的项目研究了提高管理类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机制,其中的一个工作思路就是研究生授课教师通过在教学过程进行创新以培养学生撰写与的能力。项目通过一年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理论和实践效果,并且进一步申报成功了辽宁省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研究项目。

2 提升管理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保障

研究生科研能力的主要体现是在四个方面:科研项目、学术论文、学术交流和著作教材。这四个方面中,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占了一个很大的比重。辽宁科技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正常答辩的2010级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率为100%。尽管辽宁科技大学管理类的学术型研究生在数量上取得一定成绩,但在论文质量方面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此外,研究生实际参与科研项目以及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也需要加强培养。

在辽宁科技大学工商管理一级学科点的支撑下实施这一课题,具有较强的学科基础。辽宁科技大学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设四个二级硕士点,包括技术经济及管理,企业管理,旅游管理和会计学,现共有硕士生指导教师31名,师资力量厚实,导师研究领域广泛,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具有突出的成果,对硕士研究生的责任心强,这些都为进一步提升研究生的科研水平提供了重要保障。在现有的科研管理制度促进下,仅今年,管理类研究生及其指导教师已经发表SCI、EI检索的高水平论文十余篇;此外,工商管理学院与MBA教育中心培养资源共享,这些都为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硕士生导师组在硕士生培养方面心得颇多,在教学、科研和管理方面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成员之间协作性强。通过该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可以获取有益的成果,并以此促进管理类学术型研究生科研能力迈上一个新台阶,并且在过去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提升管理类学术型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的可行途径。

3 提升管理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途径

提升管理类研究生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升研究生撰写高质量论文的能力,包括在高级别期刊上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的能力以及撰写高质量硕士论文的能力,以提升研究生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为目的的创新科研能力。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3.1 授课创新

在研究生授课过程中,相关的授课教师及时把最前沿的理论知识结合课程内容进行讲授,注重教学与科研的结合,使教学促进科研,并且注重激发研究生的科研创新兴趣,培养其创新思维,并进行积极的引导。根据不同的课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比如计量经济学课程中计量模型的讲授,通过在授课过程中结合高档次期刊上发表的高质量论文讲解计量模型的应用,不仅拓宽了研究生视野,同时也使其掌握了实证分析类论文的撰写技巧。对于前沿的会议信息也要在课堂或者课后及时提供给研究生,将最新会议知识和议题糅合进课程的讲授中。

3.2 指导方式创新

导师或导师组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级、分层指导研究生。工商管理学院的有9个学科方向,同一个方向的导师或者副导师协同指导研究生,有效避免单一导师指导视野不够开阔的问题。学院除了本专业硕士生导师以外,还要大量聘请校外具有丰富实践和理论背景的资深人士担任相关专业方向的硕士生导师,同时聘请了校内其他专业的导师作为相关专业方向的硕士生导师,便于在交叉学科方向上产生高质量的成果。为了便于导师指导与管理研究生,学院为学术型研究生建立了统一的研究室,同时可以分享MBA的案例成果,与MBA学员进行互动交流,加强了理论与实践的联合。

3.3 创新激励

创新激励包括对研究生的创新激励和导师的创新激励。鼓励研究生参加较高层次的本专业相关的学术会议,开拓学术视野;鼓励研究生向高层次学术会议以及高质量的国内外期刊进行投稿,对于本学科有较高支撑的高质量的研究生科研成果建立专门的激励基金,并按层次进行奖励。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到导师的项目中去,通过纵向科研项目可以进一步提升研究生的理论水平与创新能力,通过横向科研项目可以进一步提升研究生发现问题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

4 结语

高校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话题。要从根本上提升管理类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除了在培养制度方面加大力度,更要注重研究生指导教师的创新能力培养以及研究生授课教师的课程创新的培养。学校,学院,指导教师以及研究生个人四方共同努力,相信辽宁科技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的研究生培养质量会获得较大提高!

参考文献

[1] 谭德荣,高松.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论文模式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34).

[2] 宋志航.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探讨[J].中国冶金教育,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