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小学教育论文

中小学教育论文

中小学教育论文

中小学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文献”一词在我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着不同的涵义,它最早见于《论语-八佾》:“文献不足故也”。朱熹注:“文,典籍也;献,贤也。”古人以“文”为典籍记录,“献”就是贤者所讲的话。在我国《文献著录总则》中把文献的现代定义明确规定为“记录有一切知识的载体”。并进一步引申、扩展为用文字、图形、符号、音像等手段记录下来的有价值的人类活动或知识的一种信息载体,包括各种手稿、书籍、报刊、文物、影片、录音录像、幻灯片及缩微胶片等。根据信息的加工程度不同,文献可以分为三种等级:一次文献是指原始文献或第一手资料;二次文献是包括目录、文摘、索引等在内的工具性文献;三次文献是研究者对某一范围内的一次文献进行广泛深入地分析研究之后综合概括而成的参考性文献,包括各种述评、综述等。

文献检索则是指从众多文献中迅速准确地查找出所需情报的一种方法和程序。这“不仅是一个资料查找搜集的过程,也是一个分析、研究过程”。因为研究工作不是照抄照搬原始文献资料,而是要对其进行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地分析和鉴别,从而找出真正符合客观事实和规律的资料来,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

二、文献检索在中、小学教育研究中有什么作用(why)

现代科学的发展使文献资料成为科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著名科学家钱三强将图书情报和仪器装备比喻为科学研究的两只翅膀”。具体来说,文献检索在教育研究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了解在本领域内别人已经作了哪些工作

教育发展到今天,已经很难再找出一个前人从未探讨过的问题领域。如果每个研究者都从头做起,给变量编制完全新颖的定义,不仅没必要,而且会使自己的研究多走许多弯路、错路。例如有人进行了一项关于“现代教育技术”的课题研究,但却不知道现代教育技术的核心理念是什么,并把它等同于“电教手段”或“信息技术”,那么他的工作除了热情可嘉以外还有什么意义呢?因此,在研究前我们要了解在本领域或相关领域别人已经做了哪些工作。

(二)确定自己的起点和方向

我们只有详细了解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研究动态、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区分出已完成的和需要完成的研究,才能确定自己研究的起点和方向,使自己的研究在别人的基础之上再进一步。

(三)借鉴有益的研究理论、思路和方法

查阅文献的过程就是总结过去相关工作的过程,通过它可以了解国内外最新的理论、手段和研究方法,从过去和现在的有关研究中受到启发,借它山之石以攻己之玉。

(四)避免重复劳动,提高教育研究的效益

“科学工作者应把人类历史上尚未提出的或尚未解决了的问题作为科研的选题。从事这种研究才是真正有意义的科学研究”。充分了解前人的研究可以避免重做前人已经解决了的问题,重复前人已经提出的正确观点,甚至重犯前人已经犯过的错误。

三、什么时候进行文献检索(when)

文献检索是伴随教育研究的一个关键性环节,从选题一直到研究成果的形成,文献检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献检索并不仅仅是研究前的工作,在研究的过程之中也要保持对相关研究动态的关注,以便及时调整和改进自己研究的方法和进程。在最后表述研究成果的时候,我们仍然可以借鉴别人分析问题的方法、结题时要注意的问题以及成果表述的格式等,特别是对中、小学教师来说,我们不象专业人员那样了解教育研究的工具、思路、方法和表述格式,但无论如何不能把别人的研究资料作为自己课题结题的依据。

四、从哪些方面进行文献检索(where)

教育研究立足于文献资料和经验事实,搜集的资料要尽量充分全面。不仅要有一定的数量,而且一定要切合自己研究的课题。不仅搜集课题所涉及的各方面的文献,还应注意搜集由不同人或从不同角度对问题的同一方面作出记载、描述或评价的文献。主要内容包括前人或他人在该课题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达到的研究水平,研究的重点,研究的方法、经验和问题等。同时要注意收集的资料最好既要有现代的,也要有适度历史的;既要有与研究课题专业密切相关的,也要有相关专业的;不仅搜集相同观点的文献,还应搜集不同观点、甚至相反观点的文献;既要有国内的,也要有国外的。研究者在收集文献时,尤其需要防止自己已有观点或假设对积累指向的影响,不要轻易否定或不自觉地忽视与自己观点相左的材料。总之,收集的文献资料越全面、丰富,就越有利于我们研究工作的开展。

五、如何进行文献检索(how)

文献资料的获取一般来说包括文献的检索和文献的积累,在此我们重点讨论的是文献地检索。在当今信息时代文献资料浩如烟海,广大教师在查找文献时往往不知从哪里下手。无论是图书馆还是网络系统,对于研究者来说既是令人眼花缭乱的宝库,也潜伏着迷失的危险。要从众多的文献中准确迅速查找出符合特定需要的文献资料,可以按照下面几个步骤:

1.确定检索的主题、范围与手段

在查阅之前必须确切的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资料,列出可能相关的概念,考虑有关文献的潜在标题。例如一项“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研究”,可以查找“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效益”、“作文教学”、“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检测”等有关的主题。然后进一步确定检索的范围和检索的手段:时间上从什么时候开始?是按有远及近的时间顺序查,还是按有近及远顺查?语种上是中文还是外文?类型上是书籍、期刊还是其它?是使用二次文献还是计算机检索系统等。一般可首先搜集有权威性的参考书,如专著、教科书、学术论文集等,其次是查找期刊及文献资料。当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条件而定。

2.确定检索的方法

由于检索的手段不同和文献的载体有异,检索的方法也各有特点。例如在计算机上有功能强大的搜索引擎,只要输入关键词并适当界定检索范围就可能迅速找到自己想要的资料。对于印刷性的文献则可以充分利用二次文献快速查找,常用的文献检索工具有:图书目录、期刊目录、索引、文摘和其他,如《辞海(教育心理分册)》、《中国教育年鉴》等。它们是查阅国内外文献的金钥匙,掌握这把金钥匙,就能较快地找到需要的文献。无论使用哪种检索系统常用的检索方式主要有按作者、按主题和按关键词等。在此我想详细介绍一种“引文查找法”,也有人叫做“滚雪球”。即根据自己所选定的题目,查找内容较完善的近期期刊,再按照文献后面的注释或参考文献,去收集原始资料。这样就像“滚雪球”一样就可收集到自己所需要的大量文献。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文献涉及范围比较集中,获取文献资料方便迅速,并可不断扩大线索。但是存在缺乏时代特点、带有引用者的主观性等缺点。

3.阅读

查找到的文献首先要浏览一下,确定哪些要精读哪些要略读,然后再对需要精读到资料分类阅读。有时也可边搜集、边阅读,根据阅读中发现的线索再跟踪搜集、阅读。阅读中要分析文章的主要依据,领会文章的主要论点,分类摘记每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材料来源的可信性和可利用性都是

非常必要的。如果材料来源不真实.是不能被运用的。,即使内容真

实,但与研究问题无关,那也是无用的。

4.加工整理

文献检索最重要的是要对阅读过的资料进行加工处理,进行一番由表及里的分析、鉴定。首先,把写下的文摘、卡片或笔记进行整理,分类编排,使之系列化、条理化,力争做到论点鲜明而又有确切依据,阐述层次清晰而合乎逻辑。然后,按分类整理好的资料轮廓,再进行科学的分析。由于文献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带有时代和个人的局限性,因此需要随文献作进一步的分析综合,在批判中继承,在扬弃中创新。然后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写出自己的观点与体会,这样客观资料中就融进了主观资料。最后,经过对阅读过的大量材料的筛选、比较、分析、综合,写出文献综述。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的文献综述的格式是多种多样的,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正文、结论和参考文献。

在此我们要特别说明的是:文献检索不仅是课题研究的一个环节,也是一种研究方法,即通常我们所说的文献法。文献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的方法。研究者并不与文献中记载的人与事实直接接触,属于非接触性的研究方法。另外,在不同的研究方法中文献检索的作用也不尽相同。一般而言,实验法对文献的使用最为普遍,一般在课题的提出背景部分要对相关研究进行文献综述。行动研究也并非思考只要思考就是研究。斯登豪斯有时把行动研究简单地表述为“行动研究就是公开而系统的探究。”系统主要指系统地“收集资料和分析资料”,谋求在广泛的理论背景下分析所遇到的问题,而不是单纯凭经验来分析问题。相对而言文献检索在叙事研究中就不是必不可少的了。

中小学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传统文化;重要性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中国的传统文化,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学完,甚至一辈子也学不完,所以人的一生都可以学习,都在努力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都说学习要从娃娃抓起,其实,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也应该从小学抓起。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记忆能力是非常强的,有些小孩子靠眼观耳闻一遍就能牢牢记住所见所闻。小学生在生活的环境里耳濡目染,对他们的思想、人格等都有重大的影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无论对他们的成长还是民族文化的传承都具有无法磨灭的作用。另一方面,在传媒迅速发展的当下,世界各国文化不断冲击国内文化,很多小学生对奥特曼、樱桃小丸子等等都能脱口而出,但是对于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哪位名人却一无所知,传统文化可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更应该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做法

1.提高重视意识

在各国文化漫天飞舞的今天,不是要排斥它们,而是在吸收外国优秀文化的同时,更要学习传统文化,更加重视传统文化,要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从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就要注重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让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让祖国的花朵从小有一个认知: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要从小开始了解、学习。

2.诵读经典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化经典著作是传统文化权威性的文化精髓的代表,历史悠久,内容丰富,且大多朗朗上口。诵读经典一直以来就是学习语文行之有效的手段,往往能在诵读中感受文化经典的文字美感和抑扬顿挫的韵律,潜移默化地熏陶着学生的情操。在低年级尤其是一年级,应该诵读一些较简单的经典,如《唐诗三百首》《三字经》等,而且要反复朗读,直至可以随口背诵,牢记于心,甚至可以运用于日常交流中。诵读也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增强记忆力的一种方法。

3.结合生活实际学习传统文化

诵读经典是相对抽象的,而经典是来源于生活的,生活又是我们可以真切感受到的,尤其是生活中的节日。传统的节日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下来的,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也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意义。结合生活实际,以传统节日为契机是学习传统文化的做法之一。如端午节,可以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去了解端午节的来由,与哪位人物有关,在这个节日都会有哪些习俗,有关端午节的故事、名言、诗词等等,再联系自己家是如何度过端午节的,让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去探究传统文化的内涵与意义,在实践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小学语文教学与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息息相关,相辅相成。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所有中华儿女的重任,中华传统文化教育需要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参考文献:

[1]陈红旗.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的几点做法[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1(08).

[2]梁继红.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J].学苑教育,2011(16)

中小学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一)有助于学生强健体制的形成对于人类而言,适量的运动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而体育教学活动就要能够很好地实现以上目标,基于中小学生正处于发育成长的重要阶段,故而为了保证学习活动的正常开展,就必须具备旺盛的精力和强健的身体,故而,在开展中小学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老师必须将教学方法灵活的应用,提升学生的控制能力和机体免疫力,并将正确科学的锻炼方法掌握。

(二)有助于学生团结精神和顽强意志的培养大量的教学实践证实,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强健体魄的培养,还有助于学生团队精神和顽强意志的养成?这主要是因为体育课程属于一项竞技类科目,包括了团队和个人之间的竞技,让学生将心理和身体的困难最大程度的克服,并从中学会通过顽强拼搏和认真学习来将目标一一实现,而以上教育的过程都对学生的精神发展受益匪浅。

(三)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当代的中小学生而言,未来的竞争具有激烈性,要想实现自身良好的发展,就必须有健康的身体作保障,同时也通过合理科学的体育锻炼来促进大脑思维的灵活和功能的强化,以良好的学习精力来促进知识的获得,属于一种劳逸结合的教学模式。

二、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对策

(一)明确体育教学改进方向一是老师在认识到体育教学重要性的基础上,对学生言传身教,使学生对体育课有一个全面,详细的认知,并对体育的内在美进行领会,这就要求了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抓住学生的心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而热爱各项体育运动,并将相关的球星作为偶像和学习的榜样,在该理念形成的基础上,使其对体育的内在美不断感受、二是将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养成,基于传统教学理念对体育教学的忽视,使得在进行考核的过程中并未严格要求,进而使得学生对该学科的学习和参与度不高,因此,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加强宣传,使学生及其教师均认识到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并对课时合理的安排,促进师生参与体育教学的积极性提升,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三是关注体育教师的自身素质,使教师认清素质教育与体育教学的相关性,并将德?智?体。美融入教学活动过程中,以体育活动来促进人才的培养,同时还培养老师开拓创新的精神。

(二)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基于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与体育教学具有密切相关性,并且体育教学富含丰富的教学活动和思想教育内容,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承受着一定的心理负荷和生理负荷,因此,要想将自然条件客服,就必须对人与时空。人与物及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调整,以此来实现学生集体意识、守法意识、创新意识、进取意识、协作意识的培养和提升。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将学生的主动精神和主体作用充分的发挥,使学生化被动的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将学生的积极主动精神?主体意识及其个性特长充分的发挥,引导学生自律?自主?自重和自尊,将学校的组织纪律放松,实现学生自身素质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三)确立素质教育理念而要想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做的就是将传统的教学理念转变,将正确的教学理念形成,即教学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全体发展为目标;再者就是实现学生价值观、态度、情意、道德、思想、能力、体力、知识的全面和谐发展;还有就是对学生的个性发展予以尊重,将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创造性,主动性和主体性充分的展现;再次就是注重学生体育实践能力的培养;最后就是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教育发展观。以上这些理念是当下进行体育教学和改革的主要手段,也只有这样做,才能够确保体育教学的活力和生机,促进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提升,实现体育教学沿着素质教育方向发展。

(四)提升体育教师自身素质体育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实施者,因此,其自身素质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再加上素质教育的发展策略是新课改下广大体育教师共同探究的新课题,因此,保证和提升体育教师的自身素质是使教学沿着素质教育方向发展的关键。具体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保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较高的文化素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强壮的身体及其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二是在教学活动中能够将一切机会和时机尽可能的利用,将教学技能好的课例大量的引进,同时老师之间相互交流、探讨和分析,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实现教师教学模式的革新;三是具备自学与积极进取的意识和精神,促进体育教师自身知识结构的不断完善,同时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对教学内容及其方法进行革新,实现教师教学技能水平的提升,使其能够满足素质教育的发展需求。

(五)培养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在中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中,老师除了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效之外,为了培养学生的体育教学终身发展观,老师还要注重学习体育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养成,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爱好,才能够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假如老师采取的是强制性手段,学生所取得的成效则是事倍功半,严重的甚至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兴趣、故而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老师要结合学生的心理需求进行合理教学活动方式和教学手段的选择,或分组,或竞技等,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和热情的激发,并将教学成果获得、通常情况下,中小学生对于长跑倍感吃力,甚至畏惧,但是对与学生的身心发展而言,长跑则具有不可替代性,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可以将学生的活动范围由学校迁至校外,或广场,或公园,使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下开展体育运动,将跑步的压力减轻,将任务转变为娱乐活动,使学生以愉悦的心情学习体育。

(六)开展多样化体育活动,促进学生特长发展鲜明的个性化特征是素质教育苏具备的,具体包括了引导学生创造性、独立性、自主性、爱好特长及其兴趣的有效发展,一般情况下体育教学活动包括了课外体育活动及其体育课,开展前者的目的是对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进行引导性项目练习,并非技术和知识的传授,与此同时,老师还要进行适时的总结、辅导、指示和示范,在组织形式上可包括自由组合及其选择性组合的形式,同时以办学条件为基础,将之前的班级分组打破,以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并且在体育项目活动的选择上以兴趣性和普及性较强的活动为主,同时为学生的自主练习创建氛围,在学生练习伙伴?难度和手段的选择上具有自主性。以专业性文化教师进行体育辅导,使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实现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的培养,并了解体育学习的重要性,进而积极地参与活动,将良好的体育生活态度建立,将良好的人际关系获得,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

(七)保证体育教学的因材施教也就是在对学生个体情况有一个全面详细了解的基础上,秉承公平,公正的教学原则,对学生实施因材施教,同时根据不同的学生将不同的将与方式选择,并且将不同的教学目标设定,再由体育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类,并实施针对性训练,例如将热爱同一项体育运动的技能不同的学生开展练习,使技能水平交差的学生得到不断的提升。再由体育教师岁体育活动的各个特征进行全面分析,使不同的学生的学习均得到满足,例如可将好动且体力较好的学生用于进攻,而将体质偏弱的学生用于防守,同时将该类学生的运动强度适当的减轻,以因材施教作为出发点实施素质教育,充分的关注并重视学生的个体性差异,将不同兴趣和素质学生的体育兴趣积极挖掘,将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彻底扭转,使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较高的活跃性。

(八)积极调整课程结构课程结构的调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就目前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在课程结构上依旧沿袭的传统,这样就使得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依旧存在,具体主要表现为轻理论、重实践,请个性、重共性,这样就使得学生的个性受到束缚,进而对学生体育素质的全面发展起到了制约作用,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很难得到提升、故而不许对原有的课程结构进行积极调整,使其满足素质教育的需求,促进学生交往能力,自信心和体育兴趣的培养,并将终身教育体育观形成,而具体的做法则是向学生介绍系统的知识,如体育运动与医学、保健等,同时向学生介绍运动策略,使学生能够对自身的运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同时对自身的体质进行评估,使学生能够在参与体育活动的同时,具有科学性和积极性,能够自我服务的同时,也能服务于他人,并且大胆的消减一些锻炼效果差,危险性高及其技术难度大等与中小学生不相符的教材内容,实现学生的更好发展。

中小学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文本;法律;口语交际;习作;开放练习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147-01

教育的目的是伴随着时代的需要而不断更新的,目前来说,经济及其社会的迅速变革对人才的教育目标发生了根本变化:学校教育不能只盯着知识的获得及累积,学习也不只是对结论的死记硬背或具备一点读写、计算能力。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是高素质、高起点的,他们应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也曾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而且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法制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语文作为小学的一门基础学科,课时分配比例大,更应该注意渗透法制教育。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主要探讨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1.利用文本向学生渗透法律知识

文本是学生学习的载体。利用文本内容向学生灌输法律知识自然是最直接、最快捷、最有效的途径。我们必须充分探索并利用小学语文课中的有利的教育资源,创设情境,及时渗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法制教育。例如:在教学《去年的树》时,提前指导学生速读、细读相结合地阅读课文,然后借助问题创造思考的机会,让学生探究:"你认为伐木人的做法对吗?谁为鸟儿负责?"在同学们讨论激烈时启发学生想象,让学生通过想象体会鸟儿与树亲密、和谐的美好生活以及朋友离别的依依惜别情境,再经过对话感受鸟儿与朋友的离别之苦,助由文本前后的比较,完全感受朋友间的诚信以及环境保护的严重性,借机灵巧的透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使同学们了解法律,加强意识。在给学生讲解《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时,可以从两个方面对其进行引导,一是让其了解地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地球的美丽与奉献,二是要让学生知道地球母亲也有其脆弱的一面,需要人类的细心保护,如果毫无节制的向地球索取,将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最后表示"我们该如何进行地球保护?"的问题进行探讨,由此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二、六、十九等条例:所有单位及个人都应具备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利对于污染及破坏环境的单位、个人实行揭发与控诉;开展自然资源,务必采取适当措施保护生态环境。最后总结:珍爱地球,善待地球,从小做起,从我做起。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知识点都可以与法律联系在一起。比如,《丝绸之路》匹配《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草原》匹配《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等,如果在教学时有足够的耐心、细心、用心,教材中的大部分知识点都可以与现实生活的法律法规相联系。

2.在语言交流里贯穿法制教育

口语是交流的关键,也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通过语言交流活动,既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能够引发思考,加深对某一事件或现象的认知。口语交际使学生更易由表及里的认识事物,更易形成强烈的心理意识。在激发学生发言积方面,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发挥各种切身想象,如把自己当成动物或植物或自然现象,模拟这些生物在实际中是如何生存的,并以它们的眼睛观察世界,使学生更加热爱自然、珍惜自然,这在教授六年级上册第一组的教授时就可以尝试。同时还可以引用生活中的、报刊上的、电视上的那些违法犯罪的事件,组织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因为这些最能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和交流的热情。如今由于电脑的普及,很多青少年缺少自控能力,过度痴迷于网络,为了索要钱上网,他们甚至对父母进行威胁。含辛茹苦的父母,所得到的却是这样的结果。教育者适当指导学生探讨: 如何可以抚平泪水涟涟的父母心灵的创伤。学生通过讨论,明白了上网不学习的不对,报答父母就是要好好学习,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从而避免因为年幼无知走上犯罪的道路。

3.在习作中渗透法制教育

习作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目标,学生要写好文章就需要许多来自生活中的素材。这些素材许多都是与 实际生活中的法制史相关的,那么学生在作文的时候就可引进这些法律知识,写进自己的作文中。比如: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可以结合一些法律知识来组织语言,写案例说明与论文时,以法律条文的准确性和严谨性来做为基础。在国内教育法当中就有明确规定,老师应公平对待每个同学,尊重每个学生的想法,不能带有色眼光对待学生不能对学生的人格及尊严上进行羞辱,不得对学生有人身伤害即体罚。利用启发诱导、自主探究等教学方式,是国家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而极力倡导的,依据这一教学理念,引导学生钻研其中"应当"、"不得"、"鼓励"等在文中的意义及用法,进而获得写说明文的用词必须客观、严谨,并思考遣词造句的方法。最后,可指导学生写一些有关的法律方面的应用文,如如何写诉状等。通过写作一样的可让学生学到法律知识。

4.开放练习,巧妙渗透

开发必要练习题拥有多样性和显著的层次性,不只能稳固学生所学的语文知识,而且在解答的过程中会出现极强的探究性。 有必要加入开放性练习题,这样,能够加强学生应用法律意识和能力,在教学《去年的树》这一课时,给学生布置了一道练习题,当学习了这篇课文之后,对砍树人和大树以及鸟有什么想法?同学们热烈讨论:对砍树的人说:"如果不是你这样滥砍滥伐,小鸟也至于和朋友走散,你不能继续再砍了。"对砍树的人说:"你再乱砍树木,就会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 对小鸟说:"你的品德特别优秀,诚实守信,使我受到了感动,你是我学习的榜样。"对大树说:"你别伤心,你看你的好朋友小鸟飞回来看啦!" 经过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拓宽和延伸,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让他们学习环境保护法。

总之,在对他们法制教育中,不光要向他们讲授法律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法律概念,因此在教学这个主阵地上渗入法制教育内容就显得格外重要。作为小学语文老师,我们应当在日常的教学中开动思想,积极探究,渗入法制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制涵养,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根底。在进行语文教育时将法制教育掺入,训练同学们良好学习与生活的习惯,提升他们判断是非的能力以及法制理念,让其成为学、知、守、用等法律的合格公民,未来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创建人以及接班人。

参考文献:

[1]王恩琴.对小学语文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回顾[J].考试周刊.2013,(23)

中小学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注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以及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情感体验的重要性,与学生缺乏情感交流,与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要求及其不符,降低了语文教学的质量。针对此问题,实施情感教育,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保持较好的学习状态非常重要,有助于达到陶冶学生情操,完善学生个性的目的。

1.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是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主要应用,通过营造良好的情感教育氛围能够深化学生的文章的感知理解,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产生较好的学习效果[1]。以学习《燕子》为例,燕子这篇文章主要描绘了燕子的外形与燕子的特性,通过优美的语言表达出对燕子的喜爱,在讲解此篇文章时教师可以通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语文教学过程中,研究燕子的特点,提出自己的见解,与作者产生共鸣,加深对燕子的情感体验。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小活动的方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如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组织小组学生讨论燕子的外形特点,要求学生分享自己对燕子的情感并阐述理由,请学生选择出本课中最喜欢的话,并有感情的朗读与同学分享。采用多媒体教学法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多媒体上以动画的形式展示燕子的外形,特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实施情感教育,使学生对文章内容具有较深的感悟,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2.创设情感教学情境

创设情感教学情境十分重要,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主要措施,通过创设情感教学情境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产生较好的学习效果,由此可见,创设情感教学情境具有重要的作用[2]。以学习《要下雨了》为例,本篇课文主要讲了小白兔遇到了燕子,小鱼以及蚂蚁知道了要下雨了的消息,通过燕子低飞,小鱼露头,蚂蚁搬家等现象体现出了要下雨的可能性,为小学生阐明了生活中下雨前的自然现象,教授了学生的一些生活常识,教师在讲授这节课时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创设情感教育情境,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体会文章的情感。在要下雨了这篇课文中主要有四个动物,兔子,燕子,小鱼,蚂蚁,教师可以请四位学生分别扮演这四个角色,以情景剧的方式情景再现,将文章中的内容演示出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体会,实现情感教育,提高教育效果。

3.加强师生交流

加强师生交流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前提条件,师生通过交流沟通才能够进行情感交流,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培养发展学生情感,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产生较好的语文教学效果,由此可见,加强师生交流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有效措施[3-4]。以学习《幸福是什么》为例,教师可以先要求学生通读文章,找出文章中医生,农民,劳动者感悟到的幸福是什么,然后教师阐述自己的想法,自己认为幸福是什么,如学生取得好成绩,父母身体健康,就是幸福,并鼓励学生回答自己认为的幸福是什么,没有固定的答案,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如可以放假出去玩就是幸福,妈妈爸爸可以多陪陪我就是幸福,有零花钱买喜欢的玩具就是幸福,有喜欢吃的零食就是幸福,考试考个好成绩就是幸福等等,教师在学生交流时应给予鼓励或表示赞同,给予小学生信心,肯定,如此有助于帮助小学生建立自信,并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实现有效的交流沟通。教师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够以文章的内容限制了学生的答案,不能对小学生与课文表达不符的答案进行否定,小学生年纪较小,无法思考到伟大的事业,巨大的贡献等与实际生活相差较远的事情,教师不能依据文章内容规范学生的答案,需要通过交流进行适当的引导,引导学生体会幸福是为人类做有益的事情,发挥自身的价值,实现情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