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血液科护士工作

血液科护士工作

血液科护士工作

血液科护士工作范文第1篇

关键词:护士;静脉输液;血管通道器材;认知;选择

静脉输液是临床中一种常见的、专业的治疗方式。肿瘤患者治疗周期长,经常输注刺激性药物,如中药制剂、脂肪乳、化疗药等,对静脉血管带来不可逆的损伤。合理选择静脉输液血管通道器材,保护患者血管是肿瘤科护士的责任和义务[1]。而目前临床上血管通道器材种类繁多,日趋先进,多样的选择虽然有利于患者,但选择不当,给患者和护士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2]。为了解肿瘤科护士对静脉输液血管通道器材的认知与选择情况,进一步规范静脉输液治疗工作,对我科60名护士进行了调查并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科已完成了肿瘤专科护士培训并取得了专科护士资格证书的60名护士为调查对象,均为女性。年龄:21~40岁48名(80%),31~40岁12名(20%)。学历:大专16名(26.7%),本科44名(73.3%)。职称:护士33名(55%),护师27名(45%)。

1.2方法

1.2.1调查工具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有3部分:第1部分为填表人一般资料,包括年龄、学历、职称等;第2部分为护士对静脉输液血管通道器材的认知调查,由12个条目组成包括各种血管通道器材的穿刺部位、留置时间、常见并发症等;第3部分为护士对静脉血管通道器材的选择调查,由7个条目组成包括血管通道器材选择的的重要性、输注刺激性药物时血管通道器材的选择、选择血管通道器材的依据等。针对不同问题,采用单选或多选方式收集资料。

1.2.2调查方法 在调查前讲明调查的目的、意义和问卷填写方法。发放问卷60份,有效收回60份。

1.2.3统计方法 将所有调查数据录入Excel2007表格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护士对静脉输液血管通道器材的认知情况,见表1。

2.2护士对静脉输液血管通道器材的选择情况

2.2.1 选择合适的血管通道器材对静脉治疗的重要性,见表2。

2.2.2选择使用较多的血管通道器材类型,见表3。

2.2.3药物类型与血管通道器材的选择,见表4。

2.2.4血管通道器材选择的依据,见表5。

2.2.5 影响血管通道器材选择的因素,见表6。

3讨论

3.1 护士对静脉输液血管通道器材的认知情况 静脉输液是肿瘤患者保守治疗最普遍的一种治疗方式,了解肿瘤科护士对静脉输液血管通道器材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对患者静脉血管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表1显示:我科护士对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的部位正确知晓率为95%;对外周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穿刺PICC首选部位正确知晓率均为86.7%;对PICC留置时间正确知晓率为80%;对CVC留置时间正确知晓率为53.3%;而对输液港植入的执行者及输液港留置时间正确知晓率相对偏低为26.7%,对穿刺CVC常选择的部位(包括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及股静脉)完全知晓率仅8.3%。问卷中关于护士对目前使用的血管通道器材类型(包括头皮钢针、外周静脉留置针、CVC、PICC及输液港)完全知晓率仅27.8%,其中对输液港知晓率最低,这与科室对输液港的使用率低有关。对外周静脉留置针、CVC、PICC的常见并发症知晓较多的是静脉炎、导管堵塞、导管相关性感染。结果表明需要加强对CVC及输液港知识的培训,提高对工作中使用较少的血管通道器材的认知。

3.2选择合适的血管通道器材对静脉治疗的重要性 静脉输液治疗前护士应全面评估患者,根据评估结果合理悬着静脉输液血管通道器材[3]。表2显示,没有护士认为选择合适的血管通道器材不重要。表明我科护士对选择合适的血管通道器材重视程度较高,注重对肿瘤患者的血管保护。

3.3选择使用较多的血管通道器材类型 我科常使用消癌平、艾迪针、紫杉醇、奈达铂、阿霉素等抗肿瘤药物,宋向阳等[4]认为抗肿瘤药物往往引起严重的毒副反应,除对造血系统及全身重要脏器具有毒性以外,局部毒性反应包括抗肿瘤药血管外渗漏以及静脉炎。外周静脉留置针操作简单,保护血管,减少液体外渗[5]。CVC、PICC及输液港需要穿刺需要由专业的静脉治疗医护人员进行操作,我科大部分护士尚未取得此项操作资格,因此表3显示:我科护士对外周静脉留置针选择使用较多。

3.4药物类型与血管通道器材的选择 肿瘤患者静脉治疗的药物均有一定刺激性,不同药物类型对血管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需要护士根据患者的病情、血管条件、药物的刺激性程度选择血管通道器材。表4显示:对于抗肿瘤药物和甘露醇等刺激性强药物均选择使用留置针较多,对于肠外营养药物选择使用CVC较多,而对于各类药物头皮钢针的选择均在5%以下。表明我科护士已基本接受肿瘤患者静脉治疗钢针"零容忍"的理念。

3.5血管通道器材选择的依据 随着静脉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静脉血管通道器材种类繁多、日益先进,但不同类型的血管通道器材特点各有不同,使用时需从患者角度考虑,既利于治疗又方便活动。表5显示:护士在血管通道器材选择的依据中,首先依据实际情况,其次是工作经验、患者要求及执行医嘱。在执行医嘱方面占10%,这与科室目前只有CVC和PICC会下达医嘱有关。

3.6影响血管通道器材选择的因素 在日常静脉治疗工作中不乏有众多因素影响着护士对静脉血管通道器材的选择,表6显示,70%护士表示在选择血管通道器材时会受患者要求的影响,其次是血管通道器材操作的方法未掌握、对血管通道器材类型不清楚,工作忙、没时间选择、操作过程麻烦都是次要因素,另外还有药物需要、经济情况等因素。结果表明我科护士还需加强对静脉血管通道器的材学习,熟悉各种类型,掌握操作方法,从专业角度为患者选择合适的血管通道器材,减少受患者要求的影响,提高静脉护理质量。

肿瘤患者静脉治疗时间长,反复穿刺与各种药物刺激血管,血管条件逐渐变差,正确选择合适的血管通道器材,保护患者血管,减少静脉炎发生,减轻患者痛苦是肿瘤科护士义不容辞的责任。提高护士为患者选择合适血管通道器材的意识,加强对各类血管通道器材知识的学习,形成正确的选择理念,从患者角度出发,从专业角度选择,提高肿瘤科静脉治疗管理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关芬,王国蓉.肿瘤患者静脉输液穿刺工具的选择[J].医学信息,2010:1462-1643.

[2]吴曼丽.护理人员对输液器具选择的态度与行为分析[J].护理管理与实践,2010,1(9):25-27.

[3]汪晖,黄海珊.住院患者对静脉输液血管通道器材认知的调查[J].护理学杂志,2010,10(25):8-10.

血液科护士工作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手术室护士;血源性感染;措施;原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06-0097-03

血源性感染是指通过血液交换获得的感染。如通过开放性伤口、破损的皮肤、黏膜等接触到的致病菌或病菌直接进入血液导致的感染[1]。在医学领域里,因职业暴露而获得血源性感染的情况大多是在医护人员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被含有病原体的血液或体液意外污染了破损的皮肤或黏膜,或不小心被污染的针头及其他利器刺破皮肤,从而感染了可以通过血液循环传播疾病的病原体[2]。本文选取200例本院不同科室的护士进行问卷调查,显示手术室护士是最易获得血源性感染的人群,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09年6月~2012年6月在不同科室从事临床工作的护士200名。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其中文化程度方面显示,本科40名,大科85名,中专75名;工作年限方面显示,3年以内55名,5年以内80名,5年以上65名。

1.2 方法

参照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职业暴露调查问卷,结合本院实际情况自行设计问卷[3]。调查内容包括护士的受教育程度、工作年限、所在科室等基本情况,以及护士血源性感染的途径、不同科室血源性感染的构成情况和护士的自我保护意识等。全部为有效问卷。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表示,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源性感染途径

200名护士血源性感染最常见的因素为锐器伤(240例次),包括针刺伤200例次(83.3%)、玻璃划伤30例次(12.5%)、手术刀片划伤10例次(4.2%)。

2.2 血源性感染与工作科室的关系

由于医院不同科室的工作紧张度和劳动程度不同,护士发生血源性感染的比例也有很大差别。手术室护士发生血源性感染的比例最高,其与普外科、妇产科、肾内科、肿瘤科护士发生血源性感染的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各科室护士发生血源性感染情况比较见表1。

2.3 手术室护士最常感染的血液性疾病

我院手术室32名护士,被含有HBV、HCV患者的血液、体液、排泄物和分泌物等污染皮肤、黏膜者28例,占87.5%。被HBV、HCV患者血液污染的器械炸伤者16例,占50%。

2.4 手术室的防护意识情况

在临床护理中,由于大多数护士年纪轻、工作经验不足,对自己从事的高风险职业认识不清,在实际的临床操作中防护意识均不强。参考苏淑梅等[4]的临床调查并结合本院临床调查护士操作时戴手套情况,结果显示,200名护士每次操作前都戴手套感染血源性疾病者,较经常戴、偶尔戴、不戴手套者感染血源性疾病人数要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3 感染原因分析

3.1 常见的感染源及途径

有报道称,通过医院内血源性感染的疾病目前发现有20多种,最常见且感染率最高的疾病依次为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和HIV病毒[5]。其可以通过有含病毒的针头、刀片等锐器直接刺破切伤皮肤,也可以通过患者的体液或血液溅入护士眼内或沾染到护士本身已有创口的皮肤感染。被感染的危险程度取决于如下因素:①被感染人员的皮肤或黏膜接触的被感染的血液和体液量多少;②接触时间的长短;③造成皮肤损伤的针头粗细与类别(实心针或空心针);④被锐器刺伤的深度为多少;⑤所接触的作为传染源的患者所处的病程时期;⑥被感染人员自身的免疫功能[6]。

护士发生血源性感染的因素众多,包括客观和主观等多方面因素。手术室护士在临床操作过程中,针头、玻璃、刀片等是护士最常接触的利器,而这些利器上常常携带致病菌,因此一旦被划破皮肤、黏膜,极易发生血源性感染[7]。现就常见因素做如下分析。

3.2 锐器损伤

造成此原因的因素主要有:(1)护士自我防护意识较弱。如今医护人员血源性感染的人数与日俱增,并且逐渐蔓延至普通人群,防护意识淡薄。护理人员没有充分认识到锐器损伤对自身的危害,在接触锐器时不注意防护导致受伤。有的护士存在侥幸心理,认为本人被刺伤的几率极小,即使被利器刺伤了,也认为患者不一定是血液传染病患者,或者即使被沾有病毒的利器刺伤,如此微量的病毒也不一定会致病[8]。(2)职业防护教育知识缺乏。由于不同知识层次的护学习理解能力存在差异,实际掌握并运用的程度不同,导致在工作中许多手术室护士不严格遵守规范化操作程序,导致针刺伤发生。(3)工作任务繁重或紧急。紧急情况或任务巨大时往往忽略一些必要的保护措施,易发生锐器损伤[6]。另外,护士在进行各项操作时,如有必要最好向病人解释,以取得病人的理解和支持[9,10]。

3.3 医院管理层重视不够

由于医院对医护人员因职业暴露而感染血源性疾病的状况关注不足,没有引起高度重视,从而造成防护经费和设施的缺乏,对护士职业防护宣教的开展和措施的实施有制约作用[11]。

3.4 护理工作固有的职业特点

由于医院护士的工作量大,责任重,加之长期处于紧张的状态下,生活缺乏规律,极易处在亚健康状态。此外,社会地位偏低、收入不高,面对医院的规章制度和患者的不理解,加重了护士的身心负担,对工作失去信心和热情,在长期疲劳的状态下更容易发生职业暴露导致血源性感染的发生[12]。

4 预防措施

4.1 建立防护制度,执行全面的防护措施

各个科室要制定一套安全有效的有关锐器放置、传递、使用、回收等的操作规范,并要求每位护士熟练掌握减少意外伤害的有效措施[13]。(1)护士在接触患者血液、体液或利器时必须戴手套。有研究表明,戴手套可使刺入的血液减少50%;对急诊或HBV、HCV等有感染性的患者做手术时,应安排在感染手术间,医生护士要戴防护眼镜和双层手套。对使用过的锐器要及时处理,垃圾等废弃物要放在黄色垃圾袋中,做好感染标记并焚烧,建立安全管理理念[14]。(2)医护人员之间传递锐器时,应准确无误,动作稳妥。手术刀的刀锋要朝上,缝针的针尖朝上。术中严禁用手直接接针,锐性器械应避免手与手的传递,要将其放入肾形弯盘,尽量减少直接接触,降低危险系数。(3)收拾锐器,清洗回收器械时,注意先将针头、刀片等锐器用血管钳卸下并弃入利器盒内;锐利面不要朝向他人,以免刺伤[15]。(4)手术室护士应避免疲劳操作:因手术时注意力需高度集中,连续数台手术后必然导致体力下降,注意力难以集中,从而引起意外伤害。主管人员应适当合理分配人员,避免疲劳操作引起意外。术后医护人员的手要在150 mg/L的含氯消毒液中浸泡3 min,手术器械要先在300 mg/L的含氯消毒液中浸泡半小时再清洗再送到供应室高温消毒。一次性用物及垃圾用黄色垃圾袋盛装,送焚烧房焚烧,血液及各种分泌物、排泄物用0.5%过氧乙酸浸泡1 h后倒入专用下水道。

4.2 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据统计,至少80%的护士都有过被刺伤的经历,而手术室护士因为接触利器更加频繁,被刺的概率更高;而被刺伤时,0.004 mL的乙肝患者血液就足以使受伤者感染乙肝。因此加强手术室护士个人防范意识是必要首要的。执行操作时要严格按照医院的规章制度,保证严谨的工作态度[16]。一旦不慎被锐器所伤,应立即脱去手套,由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出血液并用大量肥皂水或清水清洗伤口,再浸泡于3%碘伏液内3 min,最后贴上敷料,并尽快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血液或体液溅入眼内后立即用大量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做好必要的消毒处理,并接受相关治疗,还要上报有关部门进行观察,建立档案[17]。

4.3 医院要重视职业防护教育

医院相关部门应规范职业防护教育制度和培训制度。应做到如下:①定期组织医护人员学习防护知识,强调自我保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②加强与本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合作联系,定期请相关人员对临床护士进行预防和控制血源性传染病知识的讲座;③做好术前访视,除急诊手术外,术前应通过相关检查了解患者情况,如有病毒携带着,术中应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④督促个人要加强自身免疫力,目前丙肝、艾滋病尚无疫苗,但针对最易感染的乙肝应要求每位护理人员都必须注射。最大程度地减少血源性感染的发生。几乎所有医护人员在针刺伤后都非常担心自己会感染血源性疾病,因此各级卫生部门和医院管理者应当关心医护人员,建立暴露登记制度,无偿提供疫苗、暴露后检查、专家咨询等服务,并能够按照暴露级别予以相应处理[18]。

综上所述,预防血源性感染不仅需要护士自身提高警惕,医院相关部门也要加大管理力度,尽最大可能提高医院的医疗设备和防护设施,切实保证护理安全管理各环节的通畅,医务人员的血源性感染几率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

[参考文献]

[1] 苏杰. 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与防护[J]. 中外健康文摘,2012,9(24):249-250.

[2] 侯兰月. 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与防护措施[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4):367.

[3] 张玲花. 手术室护士的血源性感染和防护体会[J]. 实用医技杂志,2012,19(7):776-777.

[4] 苏淑梅,郭宪民,于婧,等. 手术室护士血源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z2):60-61.

[5] 薛水兰,黄荔红,吴鲤霞,等. 手术室护士血源性病原体职业危害相关因素调查分析[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17):3643-3645.

[6] 张雪艳. 手术室护士血源性感染危险因素分析与防护[J]. 齐鲁护理杂志,2011,17(24):104-105.

[7] 温米琴,王莉. 手术室护士血源性感染的危险与控制对策[J]. 医学信息,2011,24(10):6821-6822.

[8] 郝素芳. 手术室护士血源性感染的危险与预防[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0):4863-4863.

[9] 毛秀英,吴欣卷,于荔梅,等. 部分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情况的调查[J]. 中华护理杂志,2003,38(6):423-425.

[10] 路连芳,孙慧娟,杨团镇. 针刺伤所致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播疾病的预防[J]. 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9,18(11):506.

[11] 徐秀华. 临床医院感染学[M].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633-634.

[12] 李映兰. 介绍美国护士仅血液传播疾病的预防[J]. 中华护理杂志,2002,38(7):351.

[13] 李映兰,罗贞. 护士职业安全的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J]. 实用护理杂志,2003,19(1):67.

[14] 王蕾,张克,姜莉莉,等. 手术室护理人员获得性乙型肝炎的调查[J].齐鲁医学杂志,1999,4:302.

[15] Gerberding JL. Incidence and prevalence of HIV,HBV,HCV and cytomegalovirus a mong health care personnel at risk for blood exposure:final report from a longitudinal study[J]. J Infect Dis,1994,170:1410.

[16] Nur Gershon RRM,Flanagan PA,Karkashian C,et al. Health care workers experience witlh postexposure manage ment of bloodborne pathogen exposures:a pilot study[J]. Am J Infect control,2000,12:421-428.

[17] Gerberding JL. Incidence and prevalence of HIV,HBV,HCV and cytomegalovirus a mong health care personnel at risk for blood exposure:final report from a longitudinal study[J]. J Infect Dis,1994, 170:1410.

血液科护士工作范文第3篇

【关键词】儿科护理;投诉;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7-111-02

儿科护理是儿科病房和门诊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对于儿童的治疗和康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部分儿科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不高、操作过程中没有达到家长的要求和在工作中缺乏和患儿家长的沟通能力,外加现在家庭少子化的趋势使得父母对孩子倾注了太多的关爱,导致儿科护士和患儿家长之间发生误会和不理解的情况增加,家长对儿科护理工作的投诉也随之增加。现对我院儿科门诊和病房发生的护理投诉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提出预防对策。现报告如下:

1 护理投诉的原因

1.1 服务态度不到位:

儿科护士在为患儿进行护理是与患儿缺乏交流,当部分家长对护理操作表示有疑义时,儿科护士不能够解释到位,缺乏相应的沟通技巧。护士在在执行护理操作时没有与家长介绍相应的注意事项,没有指导患儿家长如何进行有效的观察,当患儿输液时发生补液外渗时也没有与家长做好解释,甚至个别护士还会责怪家长没有固定好穿刺部位等。

1.2 静脉穿刺失败:

儿科护理工作中最常用也是重要的一项工作是进行静脉输液的穿刺。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由于患儿较多,儿科护士经常处于哭闹嘈杂的环境中,患儿陪护人员多,静脉穿刺时围观者也多,患儿恐惧不合作,让护士产生紧张情绪,心烦意乱,产生不良心理压力;由于部分患儿静脉血管不充盈,显露不清楚,还有患儿在哭闹时头部皮肤变红甚至变紫,儿科护士只能根据临床经验来摸着血管穿刺。对于有严重湿疹的患儿,血管更加不明显,其它医院转诊的患儿,未保护好血管;患儿穿刺时不配合,增加了穿刺难度;由于儿科护理工作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工作,要求儿科护士穿刺水平在实践工作中通过不断积累来提高,大部分低年资儿科护士缺乏临床经验,没有能够完全掌握小儿头皮特点及穿刺技术,致使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来回进针,易误入动脉引起出血过多,导致家长强烈不满,儿科病情易变化、反复波动,用药治疗复杂,造成工作量大,身体疲劳,护士工作状态不佳,在这种情况,护士以良好的状态全身心投入工作就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护理工作压力影响护士的心理健康和工作满意度,影响护士静脉穿刺水平。

1.3 药物剂量错误、个别输液未执行和同种药物加错床:

由于儿科工作的琐碎,对安全隐患普遍不够重视,在输液的过程中儿科护士在安全意识、法律意识方面不强,违反了操作规程,未严格做到“三查七对”,责任心不强,只凭主观经验和估计行事。没有严格核对患儿的姓名、药名、用药方法、用药途径、用药剂量等,致使发生药物剂量错误、个别输液未执行和同种药物加错床。

1.4 在进行静脉输液时发生药液外渗:

儿科护士没有按照要求介绍静脉输液有关注意事项,对家长如何固定及观察穿刺部位没有指导,当患儿发生补液外渗时,也未做好解释。甚至个别护士还会责怪家长没有固定好穿刺部位。漏液还会致使发生皮下肿胀,导致患者输液部位的疼痛,晚期受损血管沿静脉走向呈条索状红肿,血管变硬,处理不当,可继发组织坏死,引起投诉。

1.5 在输液时加药不及时:

儿科护士工作责任心不强,没有认真执行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缺乏工作主动性,没有按时巡视,在输液过程中未及时加药。输液管内液面下降过低,致空气难以排除,从头皮针接头与输液管接口处排空气,导致药液浪费;静脉输液墨菲氏滴管内液体滴完未及时加药,致回血阻塞针头,需重新注射,造成患者痛苦。以上这些都会增加患儿家长的反感,引起投诉。

2 儿科护理投诉的预防及对策

2.1 加强儿科护士的技术操作训练:

针对儿科工作的特点,对于新进儿科护士及穿刺技术一般的儿科护士进行强化训练,练习过硬的穿刺技术。对于重症、急危患者,需要由由穿刺技术水平较高的高年资护士进行操作,争取一针见血,在排班的时候要做到实施新老搭配,做好传、帮、带,协调配合好工作。对于三岁以内的患儿,由于其易躁动,适宜选头皮静脉进行输液,是由于头皮静脉易于固定不影响患儿的活动;对于三岁以上的患儿,宜选明显且直行的手背或足背静脉;对严重脱水血容量不足患儿可选肘静脉及大隐静脉。

2.2 操作规程完善,科学管理:

严格执行操作规程,防止护理错误的发生;对待患儿及其家长要做到耐心解决问题、虚心听取意见、细心护理治疗和关心患儿疾病,对于漏签字、查对不严、错配药和漏输药等输液过程中容易出错环节,需要反复加强训练。对输液可能发生的问题进行解释,规范管理,加强巡视及时处理输液中的问题。

2.3 提高儿科护士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技巧:

在日常工作中避免医护人员因“不会说话”引起医患沟通不畅的现象。切忌对患儿及家长提出的意见置之不理。要求护士对患儿及家长提出的问题要耐心合理地解释,争取得到家长理解和支持。及时发现护理投诉苗头,把投诉解决在萌芽状态,在交谈中避免造成患者家属心理伤害。

2.4 强化儿科护士服务意识,加强素质教育:

减少护理投诉、避免护理缺陷发生的主要途径是要求儿科护士对护理安全认识到位。一切以患者为中心,把患者当亲人,主动地为患者提供安全、方便、放心、满意的优质服务。用药过程中切记不可随意简化操作规程,不可存在丝毫的侥幸心理,不可忽视每一次查对。护理人员在为患者输液时要有高度同情心和责任心,自觉用护理伦理道德规范自己言行举止,努力达到慎独的道德境界。

3结论

要提高儿科护理质量,减少儿科护理投诉首先要有一支服务质量过硬静脉穿刺技术过硬的护理队伍,还要给护士营造一个舒适的工作环境,让护士保持健康心身,能更好为患者服务,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减少静脉输液护理投诉。

参考文献

[1]王小兰,叶文琴.综合医院急诊观察室护理工时及人力资源配置研究[J].上海护理,2008,8(1):20-22.

血液科护士工作范文第4篇

医疗工作中,临床护士经常会接触一些体液、血液或一些对其身体有害的药物,甚至被血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另外医学的发展使临床护士接触传染病传染源等有害因子的概率也随之增加。美国疾病预防中心监测报道:每年至少发生100万次意外针刺伤,引起20余种血源性疾病的传播。医务人员在进行静脉穿刺时戴一层乳胶手套或聚乙烯手套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局部接触到的血量会比未戴手套时减少50%以上[1]。为探讨在护理操作过程中戴手套情况及影响戴手套操作的因素,我们对本院2007年第2季度护士戴手套情况进行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本次调查的100名护士均为女性,年龄18~40岁,平均27.0±6.8岁。文化程度:中专34名,大专36名,本科30名。工作年限1~22年,100名均为临床一线护士,身体健康,无特殊疾病。

1.2方法此调查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问卷是在参阅大量文献和请教临床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基础上自行设计的。内容包括3部分:①一般情况资料:年龄、职称、工龄等;②护理操作时戴手套情况,包括13项护理操作项目(总分26分),全部戴手套为2分、有时戴手套为1分、都不戴手套为0分单选作答;③影响戴手套操作的因素调查,自行填写。为了调查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制定统一调查问卷的操作方法和解说语,再由指定调查员分别到临床科室发放问卷,当时收回。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100份,有效回收率100%。数据采用百分比及χ2检验。

2结果

2.1护士在护理操作时戴手套的情况 结果见表1。

从表1显示临床护理人员在进行抽血、静脉输液、加药、口腔护理、褥疮等破损伤口和气管切开换药、持血标本及其他化验标本时使用医用手套的人员比例极低,而进行会阴护理、更换引流管、引料理血液污染的器物、有伤口的手可能与血体液接触时、护理皮肤有血迹的创伤患者时使用医用手套的比例较高。

2.2不同工龄和职称的护士与戴手套情况的关系 调查结果见表2、3。依照护士对第二部分的得分情况作频数分布图,属于偏态分布,取其中位数确定在护理操作时戴手套的情况,确定得分高低的标准,低于或等于中位数值为低分,高于中位数值者作为高分。

从表2显示:不同工龄护士在护理操作时戴手套情况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说明随着工龄的增加护士在护理操作时戴手套的意识增强,自我防护意识也增强。

从表3显示:不同职称的护士在护理操作时戴手套情况对比有显著的差异性,这说明随着职称的提高护士在护理操作时戴手套的意识增强,自我防护意识也增强。

2.3影响戴手套操作的因素 根据填写影响戴手套操作的主要原因的100张有效问卷统计结果分析,主观的因素(嫌麻烦、浪费、不方便)所占比例高,具体见表4。

3讨论

3.1不同操作时手套的使用情况不同 首先临床护理人员在进行抽血、静脉输液、加药、口腔护理、褥疮等破损伤口戴手套人员较少,气管切开换药、持血标本及其他化验标本时使用医用手套的人员比例也较低,分析其原因是:①护理人员在进行抽血、静脉输液时戴医用手套会影响一针见血的成功率,尤其是慢性病及化疗患者,因长期输液血管弹性差、血管细、脆性高,戴医用手套会严重影响抽血、静脉输液的成功率,而且戴医用手套进行输液操作时,易发生输液贴与手套粘连的现象,这样既影响操作速度,又易造成医用手套的破损;②护士在进行抽血、静脉输液时戴手套操作担心会给患者造成心理负担,患者怀疑自己是否得了什么传染病,并且影响护士与患者肢体语言的交流;③三基中静脉输液操作中无需戴手套,所以有些护士没想到戴手套;④护士在加药时戴手套少的原因是科室内加药量少,而大多数护士认为影响护士健康的药物主要为化疗药物,且内科护士接触化疗药物的几率低,接触化疗药物时多数会戴手套,护士还认为戴手套影响操作速度;⑤护士在进行口腔护理、褥疮等破损伤口护理及气管切开换药时采用无菌操作规程,认为手未与患者的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进行直接接触,因而多不戴手套;⑥护士在持血标本及其他化验标本时未与患者的标本直接接触,因而多不戴手套。其次护理人员在进行会阴护理、更换引流管、料理血液污染的器物、有伤口的手可能与血液和体液接触时、护理皮肤有血迹的创伤患者时使用医用手套的比例较高,其原因是:绝大部分的护理人员对于进行这些有明显的体液污染或是接触非完整性的皮肤与黏膜时,由于担心传染病,均能戴手套进行自我保护。

3.2不同年龄和职称的护士使用手套情况不同 从表2及表3看出,不同工龄、职称的护士其戴手套的情况不同,随着工龄的增加和职称的提高,护士在护理操作时戴手套的意识增强,自我防护意识也增强。由于积极创造和提供职业安全教育学习机会,每年对新护士进行岗前专门教育,同时送出一些护理人员参加医院感染知识培训、职业安全知识培训等,每年开展安全知识、医院感染知识讲座。因此,随着工作时间的延长,护理操作时戴手套的意识增强。

3.3影响戴手套的因素表4显示影响戴手套操作因素有:①戴手套时影响操作和担心患者有意见占相当比例;②认为没必要、没想到戴手套或戴手套太浪费、太麻烦,主要反映在临床护理人员进行抽血、静脉输液时。说明护士对标准预防知识认识不强,根据标准预防的观点认为,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均具有传染性,不论其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性的皮肤与黏膜,均需进行隔离。标准预防由美国疾病控制中心1995年提出,我国1999年引入并在2000年编入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中。

3.4下一步的措施①加强业务学习,普及院感知识。据资料显示,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要求护理人员在护理操作中,要预料到接触血液、体液或其他污染均应戴手套,如抽血、静脉穿刺、伤口换药、料理血液污染器械、持血标本等方面均要戴手套。不论护理的患者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是否有传染性,均需进行隔离,应加强护理人员对使用医用手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方面的培训,加强护士关于使用手套的相关理论知识,使其具备该方面的临床技能,知道何时使用手套,如何使用手套,了解未使用手套可能造成的后果,从思想上接受标准预防的观点,提高护理人员的自我护理意识;②健全规章制度。在《医疗用品的管理作用条理》中进一步强调关于使用手套的一些规章制度,如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以加强对护理操作的监督。同时改变护理操作规程,如静脉输液中必须带手套操作,以加强护理人员使用医用手套的依从性;③加强对患者的宣教。可利用板报栏、宣传手册或入院宣教中向患者说明什么情况下护理人员必须戴手套、戴手套的目的和意义,消除患者的偏见,解除护士的顾虑,同时也有利于患者对护士是否合理使用手套的情况进行监督。

参考文献

1吴春萍,王钟珍,肖小炜.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分析.基层医学论坛,2007,11(5):396-398.

血液科护士工作范文第5篇

本文作者:唐晨曦李玲易诗球赵丽工作单位:四川省南充市中心医院肿瘤防治中心

静疗专科护士带领责任护士至床旁逐一查看病人,听取责任护士汇报当天病人输液情况,输液工具、血管的选择,病员对输液间题的主诉、需要解决的问题等,导管的维护情况、并发症的早期识别及干预,评估第二天新起输液患者的外周静脉血管等级同时解答病员的疑问,并结合用药与患者沟通。制定输液方案。如输液工具的选择是否合理,血管的选择是否科学、并发症的预防、识别及处理方法。并对第二天的静脉输液工作安排,指出需注意的问题,对个别输液疑难患者进行讨论。1.3.4实施护理措施1.4输液查房记录由当日责任护士查房时进行记录,供护士查阅。

分别对查房前、查房后3月、查房后6月护士对静脉输液的认知状况、患者对输液工作的满意度化疗病人和静脉高营养患者输注途径、输液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比较。对护士对静脉输液的认知状况的调查内容主要包括:血管解剖结构与输液治疗的关系,输液工具的选择原则、科室常用药物的渗透压和PH值、短导管及中长导管的常见并发症和临床表现、及预防处理方法、不同输液患者的心理特点。调查对象为调查时在我科上班的全体护士,考核结果分为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等三个等次。住院患者静脉输液满意度调查表采用荆花设计的静脉输液满意度调查表,分别对查房执行前后300例出院患者进行调查,了解患者输液满意度。该满意度调查表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需求、自我实现需求5方面共35个条目。根据病人需求程度有n个分值供选择,分值高则满意度高,分值低则满意度低。3统计学方法: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检验水准a==0.05,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在我国专科护士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多数医院由于护理人员不足,专科护士必须参与日常工作,如倒夜班、上责任班、辅助班等,使专科护士不能全心从事专科护士工作。因此无论在工作范畴还是在工资待遇方面都阻碍了专科护士的发展。而大量的报道表明专科护士在对提高护理质量、减少病人住院时间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建立输液专科护士日查房制度,在目前护理人员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可有效发挥输液专科护士的作用。为他们提供一个展示输液技术水平的平台,把所学到的专业知识通过结合病房中的实际案例,进行具体分析,及时解决问题输液过程中的疑难问题,促进了该学科发展,同时更重要的给病人带来了实惠,体现了专科护士的价值,让其他护士看到了护理专业发展的趋势,也为自己的职业生涯作出规划,如果经过专科护士培训后在工作范畴和待遇方面和其他临床护士没有什么区别的话难免让人质疑培训的意义。通过每日查房变传统的被动输液模式为主动治疗模式,对输液质量实施前馈控制,提高了整个病区输液质量,保障了输液安全。传统的输液模式是护士被动执行医嘱,即在静脉输液时完成任务性质的、习J赞胜的器材使用,不对病人做全面、准确的评估,病人从使用外周通道器材,即传统的套管针(甚至钢针)开始静脉治疗,结果由于药物特性(如化疗药物、高浓度、强刺激性的药物)引发严重并发症,如静脉炎,药物外渗引起的皮下坏死等,可能最终丧失外周静脉穿刺机会,影响治疗效果。而实施输液查房后,借助输液专科护士系统的理论知识,在病人第一次静脉治疗前对病人病情、药物性能、治疗时间、血管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在此基础上选择合理的、适合病人的静脉通路、输液器材,以达到保护病人的外周血管,提高病人舒适度和满意度,减少并发症,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缩短病人住院时间,节省护理和处置费用及病人的总治疗费用的目的。同时输液专科护士能早期识别输液并发症,如早期静脉炎、导管纤维蛋白鞘、穿刺局部感染、潜在的导管滑脱危险因素等,及时采取措施并进行连续的观察和护理,使相关并发症能及时控制,导管的有效使用和安全留置率大大增加,并发症发生率下降。将输液查房作为一种常规制度,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患者满意度是衡量一切护理工作质量的金标准。通过查房,患者住院后首次输液前护士针对患者病情、治疗方案、经济状况、居住地,将输液的一些新观念、新信息,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与患者一起探讨,为其制定个体化的输液方案。如一患者需行化疗、疗程半年,最佳选择为置PICC导管,但考虑到患者因居住地离医院较远,出院后导管维护不方便,我们就建议患者置CvC导管,出院时拔管。在使用化疗药和高渗性液体时,由于较早的使用了PICC或CvC导管,减少了渗漏和反复穿刺的痛苦,有的患者实现了治疗全程一针穿刺,感到非常满意。同时在查房的过程中,每天专科护士都到床旁,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患者受到了尊重,感到了护士对输液的重视,患者充分认识到输液不只是“一针见血”如此的简单,而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对护士的认同度大大提高,对输液专科护士制定的输液方案的依从性大大提高。

日查房提高了科室护士整体的输液技术水平,带动了整个科室输液水平的提高。通过查房,输液专科护士的语言组织能力、对病员病情的整体评估能力、与患者的沟通能力明显提高,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促使他们广泛的查阅资料,与上级医院的专家沟通,寻求解决的办法。静疗护士在参与查房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教学能力、指导能力、语言表达等综合能力得到提升,为培养临床输液护理专家奠定了基础。较好的促进了专科护士的成长,提高了患者和医务人员对其的认同度。科室其他护士跟随静疗护士查房,不断吸取输液专业知识,拓展了知识面,还学到了一些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结合实际病例及时输液中的各种疑难问题。特别是对年轻护士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综上所述,实行静脉输液专科护士日查房制度可快速提升病区的输液质量,保障患者的输液安全。在我国还没有统一制定专科护士的使用和执业范畴的情况下,各病区可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查房,不失为合理使用专科护士的有效之举,也是分层级使用护士的举措之一。但由于我国护士不能独立决定患者的输液工具,特别是PICC和CVC的置人、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处理等需要和医生进行沟通并由医生开写医嘱方能执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输液技术和输液专科护士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