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血液内科

血液内科

血液内科

血液内科范文第1篇

1科研为教学提供研究基础,促进教学的发展

科研促进教学,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科研论文为教学活动提供了大量的理论依据。针对血液内科学中一些知识更新较多、较快的内容,在课前要查阅相关的文献进行大量阅读,掌握其最新进展,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丰富教学内容。例如,白血病是血液内科学的重点、难点内容,也是临床上血液科住院的主要病种。因此,目前针对白血病的发病病因、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及预后都有大量的研究报道。课前可以根据白血病的一些主要问题,阅读相关文献,将其穿插于课堂教学过程中。例如,在讲述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时,常选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如伊马替尼)进行治疗,但在治疗过程中由于延迟使用或者使用不规范容易导致耐药的发生。如何避免耐药以及耐药产生后如何克服耐药,这些问题教科书中并没有提到或较少涉及,但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耐药的研究是血液病科研的一个研究热点,文献报道较多,通过阅读文献后,就可以向学生补充相关知识,提高课堂授课效果。第二,科研成果为教学过程中多媒体的运用提供大量素材。以往教师授课形式相对单一,讲过之后学生往往印象不深,教学效果不理想。现在,针对比较抽象、复杂的知识,可以从本科室课题结果中或者最新的科研论文、成果中查找一些图片、模式图等,甚至从网上找到相关的flas、视频,放于幻灯片中,给学生留下较深的印象。与其他疾病相比,血液系统疾病的多媒体素材资源较少,那么,我们要扩展思路,一方面可以寻找与血液病基础知识相关的材料,例如网络上关于止血过程的flas,就可以作为讲解血栓性疾病的良好素材;另一方面,可以收集临床中典型病例的血涂片或者骨髓片,以及对具有典型症状体征的患者在其知情同意的前提下进行图片拍摄,将这些直观的证据放于PPT中,使学生对于讲授内容产生直观感受,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提高授课效果。第三,开展学生课外科研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通过开展课外科研活动,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近年来,本科室根据科室科研项目和本科生的申请,不断有本科生加入到本科室的一些科研项目中。这些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以及节假日在实验室从事关于药物抗白血病治疗的研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根据科室的课题研究方向查阅大量文献、设计实验、动手实验、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最后写成论文。在科室年资较长的老师指导下,学生都能够较好的完成一些科研项目。部分研究成果发表于国内核心期刊,甚至有学生将科研成果发表于国外专业期刊。因此,学生课外科研活动的开展,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而且这些学生往往思维活跃,善于思考,提出一些独到的问题,使相关带教的老师从中也收获颇多。

2教学活动对科研的促进作用

教学活动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教学活动,为科研提供新的思路和研究方向,促进科研的发展。教学对科研的促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教学活动为科研提供新的思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整理自己的讲课思路和讲课内容,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能够激发教师进一步查阅文献了解相关内容,并大量掌握最新的医学知识,从而使教师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例如,在讲授白血病这一章节时,教科书中的重点是经典的化疗方案,虽然也有提及新的治疗药物或治疗手段,但是不详尽。教师在备课时如果积极查阅相关文献,不仅能够补充教科书上的不足之处,而且还能够得到白血病治疗领域中最前沿的信息,通过对这些文献的学习,还可以为教师形成完善的科研思路做充足的储备。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经过这样的积累,血液病内容的最新知识进展及主要问题必然了然于胸,为科研活动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二,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对教师科研活动的激发作用。现在大部分医学院校都开设了。教学是一种基于问题为导向的一种教学模式,具体来讲就是以问题为中心学生进行学习讨论,教师则起指导、辅助的作用,最后解决问题。PBL教学的实施,大大地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有时可能教师没有考虑到的问题,学生能够发现,并提出解决办法,这一模式彻底颠覆了以往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这一模式提出的另一个最大受益者就是教师,因为学生的主动性发挥出来后,通过他们在课后查阅资料,思考分析后,使他们思维更加活跃,更加敏锐,能够提出更多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教师的科研思维被充分激活,这些问题就有可能为教师的科学研究提供新的方向或创新点,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德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威廉·冯·洪堡曾提出了“研究与教学相统一”的原则,该原则至今仍被推崇为大学治学的指导思想。本文从血液内科学的角度出发,进一步阐明了教师的教学活动与科研活动两者并不是矛盾的,可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当然,在实际工作中,不同的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可能对教学活动和科研活动两者有不同侧重,这就需要教师要找到合适的平衡点,共同促进教学和科研活动的发展,从而促进整个高等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作者:贺艳杰卢会芳李玉华单位: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血液科

血液内科范文第2篇

血液内科实习(1)

xx年xxx日,我开始了在xxx市中心医院的实习工作,二四、二五两天礼拜天,我的带教老师不上班,确切的说应该是二十六日开始的吧!

盼望已久的实习终于到了,即便是我的带教老师不上班我也照样在医院待着,只为了能学更多的东东护士长临时又给我安排了其他的老师,初来新鲜,我的兴致很高,护士办、治疗室、病房跟着老师跑前跑后的,一天下来见识了好多东东,也记住了好多呢,一天下来总的感觉:累并快乐着!

我所待的科室-血液科收治的病人多,是一个非常忙的科室,加上我每天上的都是行政班,所以我没有太多空闲时间记录我的心得,没能达到之前我所计划的每天记录实习心得体会。今天是七月的尾巴了,我也在血液科实习了一周了,血液科的老师们都很好、很负责,想想再将一周就要换科了,我此刻就很舍不得,不想离开!

一周了,我实践的机会不多,扎的针屈指可数,但我明白万事开头难,更多的是明白了护理行业的细心细心再细心,的确,给病人换个水这看是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事情,我们就要之少喊病人四次名字,治疗室墙上那醒目的三查七对更是时刻警视着我们。不要抱怨带教老师不放手我们,不要说护士长七老八十那么爱唠叨那也是为我们好呀,处处细心、保护自己是我一周来听的最多的话了。

接下来的一周我还会和血液科的老师、病人们在一起度过,每天真的都挺开心的,祝愿老师个个工作顺利、病人们都早日康复!都早日康复!

下周计划尽可能的多实践,放开了去做,不胆怯、不畏惧,相信熟能生巧,很多时候不是自己不行,而是自己把自己早早的否定为了更早的实践、更快的锻炼自己,冲吧,相信自己会做的更好!

血液内科实习心得体会(2)

两个星期过得真快,一眨眼就轮完血液科了,之前都听说血液很无聊,只能天天去课室看书。但我比较幸运,跟了一个懒老师,什么活都给我干。两个星期下来,收了不少病人,做了两次骨穿,而且都是成功的。一直跟进她的病记,对血液科的处理有了点了解。主任天天查房都喜欢提问,看到典型的病人就提问讲解,每次查房都心惊受怕的,幸亏临时抱佛脚奏效,她问的问题很多都能回答出来。在血液内觉得学到了很多东西,今晚本不用去上夜班的,但我还是去了,毕竟要善始善终,也算是对血液内科说声再见吧。离开之前,在门外看了一下那位18岁的白血病患者,惊讶地发现他带上了帽子化疗的副作用开始出现了,加上今天在电梯里主任说他的血小板总是升不高,心里不禁为他添了一份担心。

血液科里见得最多的就是白血病,个个都是戴帽子、戴口罩的样子,不禁感叹疾病的无情。曾受过一个病人,病史健健康康的,到医院查血常规发现白细胞200多,达到白细胞瘀滞的指标,送他去急查CT时,家人非常担心紧张,尤其是他的儿子。对他们来说,这就是天大的灾难。对这位18岁的读高二的男生来说,简直可以说是天塌下来了。回想起自己读高二时,心里没什么顾虑的,就是好好读书跟好好踢球,生活非常简单。而他却要患上这种看不到尽头的疾病,家里的经济也很困难,根本支撑不了他走到尽头,不管这个尽头是骨髓移植还是生命的尽头。幸亏网络的兴起,这两个星期来,经常有同学、老师、社会热心人员、红十字会来探望他,筹得的善款也暂时帮他渡过了难关。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情,让我深感世事难料。他们前一天可能还开开心心、平平淡淡的,接下来的日子却满是煎熬。我们能做的只是珍惜眼前所拥用的,过好每一天的生活,努力开创未来。在血液内科,这可能才是我学到的最珍贵的东西。医生每天面对的不只是病人和疾病,思考的不只是每一个诊疗过程,还有对生命健康的领悟。

血液内科范文第3篇

>>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后我院呼吸内科抗菌药物使用分析 我院1525例呼吸内科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应用分析 我院呼吸内科患者抗菌药物应用分析 我院158例呼吸内科患者抗菌药物应用分析报告 2011年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前后我院抗菌药物利用分析 2008年我院抗菌药物利用情况分析 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综合分析 我院儿科门诊抗菌药物使用分析 我院抗菌药物的应用分析 我院抗菌药物应用分析 我院临床抗菌药物应用现状分析 我院儿科门诊抗菌药物应用分析 我院住院药房抗菌药物用药分析 我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应用分析 我院抗菌药物管理分析及探讨 我院呼吸内科2011年第三季度抗菌药物应用分析 我院呼吸内科250例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调查与分析 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前后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 我院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前后剖宫产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分析 我院临床使用抗菌药物调查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2-05-08.

[3] 张薇.以限定日剂量为基础进行药物利用研究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9A):2892-2894.

[4] 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M].1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44-140.

[5] 李允武,金芝贵,吴飞华,等.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动态监测分析系统的开发应用[J].药学服务与研究,2009,9(1):11-15.

[6] 王怀良,杨世杰.临床药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82-305.

[7] 黄妙儿,黄云平,周舍典,等.血液内科与其他内科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学比较分析[J].广东医学院学报,2006,24 (3):281-283.

血液内科范文第4篇

1.提高带教医师的综合素质

随着当前医学一体化形势的不断加强,医学学科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一个合格的血液内科带教医师,在具备完善专业知识与良好师风的同时,还要对其他医学学科知识有所涉猎。随着医学事业的不断发展,许多新的诊疗手段开始兴起。带教医师需要做到与时俱进,能够及时更新自身的专业知识,同时将其合理运用到临床带教当中去。医院的血液内科要逐步提高带教医师的综合素质,有效强化带教医师的带教实践水平。血液内科需要定期与不定期组织带教医师开展相关教学研讨会和业务学习,不断研究学科的进展。与此同时,在教学研讨会上互相交流带教经验,讨论带教结果,能够逐步达到优势互补、互相进步的目的。

2.加强对实习生的医德医风教育

目前来看些医院还存在相关医疗纠纷,医疗纠纷的存在,不仅阻碍了医院正常开展诊疗工作,还严重影响了医院的社会形象。因此,在实习生进入血液内科开始,就需要加强对他们的医德医风教育,让他们在具备良好专业素养的同时,能够有效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学会进行角色转换,将自己置于患者与家属的位置,从而减少医疗纠纷事件的发生。在医院的血液内科之中,不可避免的就是与患者及家属交流沟通。因此,医院的血液内科需要将培养实习生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提上日程。目前来讲,医院血液内科的实习生中,存在较为明显的一个问题就是,实习生不具备较好的医患沟通技巧,在面对患者时,缺乏相应的自信。在血液内科之中,有许多肿瘤病人,这些病人具有情绪不稳定、精神紧张、心理压力大等特点,这就需要带教医师在开展血液内科临床教学的过程中,鼓励实习生与患者进行沟通,能够去倾听患者的心声,给患者力所能及的关怀与温暖,从而有效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除此之外,带教医师还要引导实习生向患者及家属做一些疾病解释,让他们意识到这种疾病并不是无法治愈的,从而使他们积极配合治疗,营造了良好的医患关系。

3.培养实习生的临床实践能力

血液内科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医学学科,带教医师不仅要给实习生传授专业知识,还需要重视培养实习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在实习生刚来血液内科时,带教医师首先需要对实习生开展相应的入科教育,同时合理安排好实习生值班,让实习生掌握急救与无菌物品的摆放位置与正确使用方法。与此同时,还要带教医师能够制定详细的讲课计划,教授实习生掌握一些基本的诊疗方法与具体的诊疗操作,像进行骨穿与腰穿时的一些注意事项、具体步骤等。实习生要在带教医师的指导下按照病历规范的基本要求来填写各类医疗文件,同时跟随带教医师做好对分管病床病人的诊疗工作,同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并开出相关医嘱。另外,实习生还要在带教医师的引导下记录各种治疗操作,有效整理病人的出院病历等全套工作。除此之外,实习生还要熟记各项临床检查的正常值与临床意义,明确一些常用药物的具体剂量,这是有效提高实习生临床诊疗水平的关键环节。

4.关怀与爱护实习生

血液内科带教医师在开展临床实习教学的过程中,要学会关怀与爱护实习生,深入了解实习生的现实需求,及时掌握实习生的心理变化。带教医师要逐步做到多与实习生沟通,在教学中多给实习生一些鼓励,从生活上关心实习生,进而为实习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实习氛围。另外,当实习生在临床学习过程中出现了失误时,带教医师不能一味的指责与批评他们,要鼓励实习生找到出现失误的原因,从而避免下次发生同样的问题。一名优秀的临床带教医师不仅要教授实习生相关专业知识,还需要有效激发实习生开展血液内科临床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较好的实习效果。在实际带教时,带教医师要注重培养实习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鼓励实习生自行开展查房工作,让实习生逐步了解病人的实际情况,进而提出自己的诊断、治疗方法与预后措施等等。之后,还可以采用集体讨论的形式来让实习生各抒己见,让每个实习生都能够参与其中,最后再由带教医师做合理的点评。这种人性化的实习带教方法可以让实习生拥有较高的学习兴趣,从而营造了一种人人向学的实习氛围。

血液内科范文第5篇

【关键词】氯氮平中毒;内科治疗;血液灌流;护理

氯氮平 (又名氯扎平 )是一种治疗精神分裂症药物,临床使用较广泛。氯氮平中毒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循环和呼吸系统抑制,中毒的死亡率比较高。血液灌流技术是将患者血液从体内引到体外循环系统内,通过灌流器中吸附剂吸附毒物、药物、代谢产物,达到清除这些物质的一种血液净化治疗方法或手段。与其他血液净化方式结合可形成不同的杂合式血液净化疗法[ 1 ],是临床抢救危重中毒患者的有效方法之一。我院自2005年3月-2012年7月治疗诊断急性氯氮平中毒15例,在内科治疗基础上行血液灌流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15例,男5例,女10例。年龄20~56岁,平均年龄38岁。口服药物至洗胃时最长时间为10小时,最短为2小时。均为一次大量服用氯氮平,中毒者都出现昏迷、低血压,1例气管切开,1例呼吸机机械通气辅助呼吸。

1.2 方法

1.2.1 内科治疗:给予生理盐水洗胃,20%甘露醇500ml通过胃管注入导泻,然后予以吸氧、生命体征监护,输液促排毒物以及内科常规对症治疗,灌流机采用日机装DKP-22和健凡JF-800A血液灌流机,血液灌流器均使用一次性健凡HA230树脂灌流器。每次治疗120分钟,视病情间隔12~24h重复1~2次。治疗过程中加强护理,除1例患者转上级医院治疗,其余患者均痊愈出院。

2 护理措施

2.1 血液灌流的护理

2.1.1 血液灌流前的护理 首先签署患者知情同意书,进行必要的护患沟通。然后进行灌流器的准备工作:①将血泵调至100ml/min,用5%葡萄糖500ml自下而上给灌流器和管道进行预冲,目的是要防止低血糖的发生,增加生物相容性。②在生理盐水2500ml中加入普通肝素100mg,血泵调到100ml/min,同时双手轻轻拍打和振动灌流器,使预冲液和罐内的树脂粒充分接触,有利于空气排净,防止发生凝血。③用生理盐水500ml加入肝素100mg,闭路循环30min后再用生理盐水500ml预充整个管路。使管路与灌流器充分肝素化。④建立静脉通路:常采用颈内静脉或股静脉,必要时采用病人最明显的大血管进行血管通路的建立。

2.1.2 血液灌流中的护理

灌流过程中加强管道及血液灌流器的观察,固定导管,防止因意外因素导致管道引起的不良事件。如果灌流器内血液颜色变暗,动、静脉壶内有血凝块,应调整肝素用量,必要时更换灌流器。

2.1.3 血液灌流中较常见的并发症的护理:①低血压:因氯氮平可使血压下降,会进一步影响血压,因此血压的观察更为重要,如果血压下降,应调慢血流速度,减慢灌流速度(100 mL/min以内),再逐渐调节灌流速度至100~150 mL/min[2]。去枕平卧位遵医嘱加大升压药的用量,加快滴速,扩充血容量,进行补液、输注白蛋白、血浆等措施。使收缩压维持在90mmHg以上,以使血液灌流得以顺利进行,并做好详细记录。②出血:观察患者口腔、鼻腔黏膜及皮肤黏膜有无出血点,观察呕吐物,尤其是洗胃时洗出液发红的患者,观察尿液颜色,若出血量较大,立即停止灌流。对于肝素引起的出血可以以1∶1的比例用硫酸鱼精蛋白中和。灌流结束后穿刺部位用无菌纱布包扎,如果能用冰块冷敷,有较好的依从性更好。③ 栓塞:要警惕空气栓塞,一旦空气进入体外循环管道,就可能发生严重的空气栓塞,要密切注意管道的各连接部位,严防松脱,如果出现栓塞应立即停止灌流。给予吸氧并立即通知医生进行相应处理。

2.2 常规护理

2.2.1 保持呼吸道通畅 因为氯氮平可以抑制呼吸,涎液分泌比较多,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必要时建立人工气道,机械通气辅助呼吸。在灌流的同时密切注意呼吸机运行情况,以及患者的反应。

2.2.2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 注意患者神志、瞳孔、血压、心率、呼吸及尿量变化。因为血液灌流在滤过氯氮平的同时也可滤过治疗的药物,应根据病情变化告知医生适当调整药量与滴速。

2.2.3 加强病人管理 对昏迷的患者,如果呕吐物、分泌物较多,使其平卧头偏向一侧,并及时用吸痰器清除,对烦躁有精神障碍的患者,用约束用具保护患者,防止坠床和管道仪器的脱落。

3 护理体会

氯氮平为二苯二氮类广谱抗精神病药物,镇静作用强和抗胆碱能不良反应较多。大剂量中毒可致肝、肾功能损害、低血压、体温不升等,同时损害多脏器,因此综合治疗非常重要[3]。

血液灌流所用灌流器为活性炭或树脂,可应用于治疗中等和大分子的毒物和药物,尤其适用于脂溶性高,体内分布容量大易于与蛋白结合的药物和毒物的中毒[4],血液灌流对氯氮平的排除率为30.98%,所以适用于氯氮平的救治。血液灌流的时间以120分钟为宜,时间过长,毒物将解吸再流入血,使吸附率降低。中毒后24内均不应放弃灌流。血液流速以100~150ml/min,逐步增加到200~250ml/min,利用“空气回血法”回血,防止把吸附的毒物重新释放入血。肝素应用时可首次给予低分子肝素钙5000u或普通肝素1mg/kg,以后每30min追加肝素8~10mg,灌流结束前30min停用肝素。灌流可能对于内科用药有清除作用,应根据情况及时调整滴速和药物用量。

参考文献

[1]《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2010 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24.

[2] 冯婉娜,谢美珍,钟丽芳,等.血液透析相关性低血压的观察及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 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