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数控技术毕业总结

数控技术毕业总结

数控技术毕业总结

数控技术毕业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580103数控技术专业 教学国家标准 实施 反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1-0010-03

尽管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院校数、招生数、毕业生数都已占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长期以来,高等职业学校在专业教学方面一直没有国家统一的标准要求,这使得高等职业学校在实施专业教学中无标准可循,人才培养水平也参差不齐,难以很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在新的形势下,制定专业教学标准显得尤为迫切。为了加强高等职业学校教学基本建设和专业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2012年12月,关于印发部分《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目录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2〕217号),试行了第一批涉及18个大类的410个专业的专业教学标准。

教育部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高等职业学校,在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中,结合本地本校实际情况,认真组织学习并参照执行,争取在教学基本建设、教学条件和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有大幅度提升。教育部希望在专业教学国家标准的试行过程中提出宝贵意见,以便逐步完善。依据2012年12月国家教育部颁布的580103数控技术专业教学国家标准,乐山职业技术学院结合本地实情,开展执行数控技术专业教学国家标准的系列实践,对执行数控技术专业教学国家标准的效果进行评估,对实施各环节反馈信息进行收集、分类、汇总和分析研究,达到既为教育部对该标准的修订提供借鉴又切实提升专业教学基本建设水平,提高专业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 580103数控技术专业教学国家标准内容

专业教学标准是开展专业教学的基本文件,是明确培养目标和规格、组织实施教学、规范教学管理、加强专业建设、开发教材和学习资源的基本依据,是评估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尺,同时也是社会用人单位选用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重要参考。580103数控技术专业教学标准共有以下十部分内容:专业名称、专业代码、招生对象、学制与学历、就业面向、培养目标与规格、职业证书、课程体系与核心课程(教学内容)、专业办学基本条件和教学建议、继续专业学习深造建议等。专业教学标准要求,遵循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对接职业标准、职业资格标准,结合生产过程和典型工作任务,合理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突破学科化体系框架,构建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强化专业课程的实践性和职业性。专业教学标准还推行基于企业工作岗位实际的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等教学模式,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加强“教、学、做”一体化,促进知识与技能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二 执行580103数控技术专业教学国家标准的系列实践

1.开展专业调研工作,找准数控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定位

从数控技术专业调研入手,准确把握本地区数控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定位。选择行业内具有一定规模、管理规范、流程相对完整的典型企业进行调查,通过信函调研、电话访谈、网络调查、文案调查、实地访谈、问卷调查、召开专家访谈会与专业指导委员会等调研方式,了解专业发展前景、服务领域、市场需求容量;岗位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工作流程、岗位能力、岗位发展等。

乐山职业技术学院该专业的调研区域以乐山、眉山两地市场为主,四川其余区域及省外为辅;调研范围涵盖区域内相关行业与企业、人才交流中心、主营公司或产品销售市场,省内同类专业院校、应往届毕业生等;调研对象包括行业专家、行业协会及管理部门相关人员;生产企业负责人、总工程师及部门主管,检测与认证机构相关人员;生产企业的研发人员、车间主任、技术人员、工段长、操作工;用人单位企业负责人、人事主管、运营管理人员等;全省同类院校相关专业同行。通过专业调研工作,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定位找到最充分的依据。

根据调研结果分析,数控专业在调研区域的就业职业领域为数控加工、数控设备管理、质量检验、产品营销等,工作岗位有普通机床操作、机械设备维修、机电设备营销、数控工艺员、数控编程员、车间生产管理、设备管理、品质主管、营销主管等。

2.制定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

依据数控技术专业教学国家标准,结合本地区数控技术专业的实际情况调研,制定乐山职业技术学院580103专业

才培养方案,构建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的580103数控专业课程体系如下:

3.制定专业课程标准,让教学工作有章可循

在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中明确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明确本课程与前导、后续的其他课程的关系,明确课程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素质目标等教育目标,明确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明确课程考核评价方案,明确教材选用、教学基本条件、专业教师要求、实训(实验)室设备配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实施建议。特别是在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中,要体现以工作岗位实际为导向的创新教学模式的设计,以项目化的方式体现“教、学、做”一体化的理念,促使知识与技能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4.对专业核心课程进行项目化课程整体设计、单元设计

在高职教育探索新的课程模式的过程中,融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的项目化课程教学模式脱颖而出,它不仅代表了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更成为高职教育摆脱学科型课程束缚、推广与应用行动导向教学法最为广泛的一种课程教学模式。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生产一线的高技能人才,但目前学生的动手技能欠缺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既然拥有知识不等于拥有技能,知识是可以传授的,而技能则是必须要训练的。那么,课堂教学环节就应该设计一系列与生产一线实际岗位相关联的工作项目和任务,让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不断训练和提高技能。课程项目化改革的目标是通过让学生完成项目任务的方式,让学生不断提高整体职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问题解决的能力,在提高技能的同时,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相关知识,达到最佳的职业教育效果。另外,项目应是与实际相连的,能将现在和未来的学习联系在一起的载体,项目来源于生产一线的岗位任务,经过教师的设计加工,使其能承载教学功能。各项目中要体现相应的课程内容、要体现与国家职业标准的对接。

以专业核心课程《数控机床操作与编程》为例,项目的设计依据从单一项目到综合项目、体现能力递进,有助于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思路,设计课内完成的项目(A类项目),也要设计让学生课外完成的B类项目,以培养其学

习的迁移能力。课程内容项目化设计如下:

项目名称 子项目名称 任务名称 结构特征 学时 项目类型

典型轴类零件数控车削加工 阶梯轴类零件车削加工 传动轴工艺文件编制 外圆/台阶/端面 4 A类入门项目(课内实施)

传动轴数控程序编写 外圆/台阶/端面 4

传动轴数控车削加工 外圆/台阶/端面 4

曲面轴类零件车削加工 模具心轴数控车削加工 圆弧/外圆/台阶 4 A类主导项目(课内实施)

定位销数控车削加工 圆弧/外槽/外螺纹 4

手柄数控车削加工 圆弧/外槽/外螺纹/台阶 4

螺纹轴数控车削加工 圆弧/外槽/外螺纹/锥度 4

堵头数控车削加工 圆弧/外槽/外螺纹/中心孔 4

轴套类零件车削加工 圆头轴套数控车削加工 孔/锥度/台阶/外螺纹/外槽 4

球头套数控车削加工 孔/圆弧/内螺纹/内槽 4

带轮与手柄配合件数控车削加工 孔/锥度/圆弧/内螺纹/内槽/外螺纹/外槽 4 A类综合项目(课内实施)

典型零件数控

铣削加工 平面凸廓类零件铣削加工 凸模数控铣削加工 平面/侧面 4 A类主导项目(课内实施)

平面型腔类零件铣削加工 凹模数控铣削加工 轮廓/型腔 4

孔盘类零件铣削加工 凸块数控铣削加工 孔/平面/侧面 4

上模座板数控铣削加工 孔/轮廓/型腔 4

典型零件数控加工中心加工 板类零件加工中心加工 凸模固定板数控加工中心加工 孔/轮廓/型腔/平面/侧面 B类项目(课外实施)

合计 60

5.对专业核心课程实施项目化课程教学及考核验收

课程项目化改革的步骤是遵照先设计后实施的指导思想,教师首先对课程进行项目化的整体设计,然后对课程进行项目化的教学单元设计,在准备好充分的素材以及各方面的教学条件成熟时,才可以实施项目化的课程教学。

对实施项目化教学课程的考核验收包含项目化课程实施过程评价、教师项目化课程教学素材检查、项目化课程教学质量学生问卷调查、教师项目化教学课程的实施总结汇报及答辩等几个环节。

6.专业教学保障研究

根据项目化课程设计以及实施过程的反馈,对现有专业师资、设备、教材、学生配合、管理支持等专业教学保障条

件进行研究,通过完善、改进,促进专业教学改革,提高专业教学基本建设水平,促使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有更大的提升。

三 对执行数控技术专业教学国家标准的效果进行评估

为更好地服务于学院的招生、培养、教育教学改革等环节的工作,不断改善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学院全面开展学生就业社会评价反馈调研工作,业已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系统的就业反馈工作体系。数控专业建立就业(用人)单位、学生及其家长、研究机构等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数控专业把毕业生就业率、就业工作开展情况、就业课程开展情况、学生工作实践情况、用人单位反馈情况、毕业生求职案例、突出问题的重点分析等汇总而成的分析报告,为人才培养的创新调整提供依据。

第三方评价体系对于数控专业了解毕业生就业市场的需求动态,改革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专业结构,促使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及促进学院的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第三方评价还保证了“就业教育”“就业服务与管理”与“人才培养”进行有效沟通与衔接,形成源头抓起、终端反馈的回路,真正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吻合。

1.采集在校教师与学生的双向反馈

期末,用教师评学和学生评教的方式了解教与学的效果。其中,对以工作岗位实际为导向的创新教学模式——项目化课程改革的评价,要通过《教学质量学生问卷调查表》和学生写的项目完成总结,来分析学生的能力提升情况。

2.采集用人单位对专业毕业生的反馈

通过《用人单位反馈毕业生质量调查表》以及实习手册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写的实习鉴定,了解用人单位对我院本专业毕业生的专业能力的总体评价,从而明确专业教学需改善的地方。

3.引进第三方教育数据咨询和质量评估机构的评估

麦可思是专业的得到政府、学术界、商业机构和社会公众共同认可的,具有良好公信力的中国第三方教育数据咨询和质量评估机构。麦可思对学院应届毕业生半年后跟踪调研,有助于我们了解数控技术专业毕业半年后的基本去向、就业数量、就业质量;毕业生对就业现状、母校的满意度;毕业半年后基本工作能力和核心知识在工作中的重要度;毕业生对课程设置的有效性评价,学业成绩对就业的影响,毕业生对教学改进的反馈等来自社会的信息反馈,客观、全面地评价实施效果。

四 对实施各环节反馈信息进行收集、分类、汇总和分析、研究

收集实施数控技术专业教学国家标准各环节反馈信息,对反馈信息进行分类、汇总,并开展分析、研究,建议数控技术专业教学国家标准可以在以下方面逐步完善:(1)就业面向:增加“数控设备管理(调试、维护、维修)”;(2)知识要求:增加“材料热处理知识”;(3)技能要求:增加“能阅读本专业相关的外文书刊、资料”;(4)素质要求:增加“安全生产、环境保护意识、职业道德”;(5)选修课程:增加“数控线切割加工技术及应用、数控宏程序编程、模具设计与制造、液压与气动、现代制造企业质量管理、机电产品营销、生产管理”等;(6)教材:增加“优先选用近三年出版的部级高职高专规划教材或专业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

五 结束语

对580103数控技术专业教学国家标准的实施研究,有利于收集、反馈实施情况、提出意见与建议,达到让数控技术专业教学国家标准逐步完善的目的,为教育部对该标准的修订提供借鉴,也能促进专业教学改革,提升专业教学的基本建设水平,切实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3]马雪峰.数控编程实用技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刘育锋、尹存涛主编.部分国家职教教学内容改革新动向及对我国职教课程改革新启示[J].职教论坛,2008(2)

数控技术毕业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 数控 就业调查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9C-0071-03

根据教育部文件精神,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高职院校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而课程体系建设和课程改革则是核心,其目的是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所需合格人才,服务于社会。为掌握毕业生服务社会的质量,对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2011-2015届数控技术专业489位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调研,并提出数控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思路。广现职地处老少边山穷地区,在生源质量、办学能力等各方面条件相对不足,其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思路对同类院校具有借鉴意义。

一、数控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数据分析结果

(一)就业质量不高,提升潜力不足

从表1各年级收入情况表可知,首次就业和当前就业的工资收入相对较低,首次就业绝大多数处于1500-3500元,当前就业处于2500-4500元,各届毕业生工资收入平均数均低于我国高职高专平均数4640元,数控专业就业收入水平相对较低。

表2数据表明,首次就业在机械行业中从事一类工作的平均为62.13%,二类为19.93%,三类为4.16%,近2/3在一线,其中绝大多数从事简单的机床操作,技术含量低,就业质量不高。当前就业从事一类工作的平均为24.61%,二类为24.06%,三类为3.8%。两次就业比较,从事一类工作的减少37.52%,二类增加4.13%,三类减少2.16%,即首次就业从事一类、三类工作的只有4.13%提升为二类,其余的都已改行,说明毕业生在本专业提升能力不足。

(二)就业对口率总体偏低

各年级数控专业毕业生就业对口率统计数据见表2,可见,首次就业对口率平均为35.55%,当前就业平均为10.65%,两者都远低于我国同期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对口率(约60%)。

(三)专业人才流失严重

表2数据可以看出,首次就业时从事数控行业平均为35.55%,从事非数控机械行业平均为50.67%,从事非机械行业平均为13.78%;而当前就业,从事数控行业平均为10.65%,从事非数控机械行业平均为41.08%,从事非机械类行业的比例平均48.27%。从数控行业流失24.9%,非数控机械行业流失9.59%,进入非机械行业增加34.49%,其进入非机械行业的增加量与从数控和非数控机械行业的流失量几乎相等。

二、数控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从上述调查分析结果来看,数控专业就业现状并不乐观,其原因主要是教学质量不高,毕业生专业知识、操作技能不过硬,导致竞争力不强,而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在于课程体系的设置,下面结合毕业生质量和就业现状,总结出近几年数控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方向缺乏重心

我国高职数控专业培养方向有数控加工技术和数控维修,从近年加工类和数维类核心专业课程课时量一览表(见表3)可知,加工/数维比例值在2011届最大,为4.73,2012级最小,为1.29,往后逐年上升。从图1可知,除2011届以外,加工/数维比例值越大,从事本专业工作比例就越高,其原因主要是2011届的实训设备只有3台数车,学生实操训练课时相对较少,而从2012届开始,数车、数铣数量增加到30台,学生实操课时大幅增加,操作技能得以提升,所以从事本专业工作的信心大增。由此可知,培养方向缺乏重心将导致学习内容多而不精,学生的加工、数维技能都不扎实的不良后果。

(二)基础理论相对缺乏

近年数控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效果趋向中职化,从表4各年课程体系理论与实操课时量一览表可知,理实比在逐年下降,主要体现在实训设备不断增加,操作技能不断提高,而理论课程不断减少,部分理论性虽强但实用的基础知识没能有效融入教学项目中,如公差与配合、测量技术、材料与刀具、加工工艺与工装设计等课程中的实用知识点,随着课程的取消而被删除,造成学生缺乏必要的理论知识作为指导,影响了技能的应用拓展和创新发展。

(三)课程体系建设缺乏系统性

课程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课程标准、教学方法、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等各方面需要同步进行,系统性不足主要体现在:近年课程体系虽已将原学科课程体系理论性强的课程删除,但其中实用性强的必需知识点并没有整合到教学项目中。近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支持力度不断加大,高职院校教改项目研究的时间紧任务重,加上边远地区院校师资力量薄弱,项目建设经验缺乏等原因,导致一些项目的申报、推进、验收都缺乏系统研究,如申报材料、设备采购方案、改革方案等材料由一两个人完成,也没有进行论证。课程改革局限于专业课程,多数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改革没有同步跟上,导致学生人文素质低,思想境界不高,缺乏对事物的正确判断和认识,学习目的不明确等问题。课程教学、考核缺乏统一标准,同一门课的不同任课教师根据教材和各自的教学水平选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导致各个班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质量都不尽相同,知识点无法有效衔接,将导致课程体系混乱、教学效果弱化、课程衔接不紧等问题。

(四)缺乏专业定位和职业发展教育

数控专业毕业生首次就业对口率远低于我国高职高专同期平均就业对口率,表明数控毕业生从一毕业就不愿从事本专业工作,其主要原因是数控专业毕业生对本专业的认同感不强,没有认识到本专业潜在的发展空间,更没有达到“匠工”的思想境界。因此,应当在课程体系中融入数控技术专业文化的内容,加强数控专业从业人员的自身定位教育和职业发展规划教育,增强学生对本专业的荣誉感和认同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职业发展规律,排除就业初期带来的困扰和急躁情绪,提高就业适应性和忍耐力。

三、数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

课程体系是培养出合格人才的基础架构,在建设过程中,应当以培养目标为出发点,尊重知识和技能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下面就数控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构建思路。

(一)确定培养方向

数控专业培养方向的确定,主要从生源和就业两个方面来考虑:欠发达地区生源基础相对较低,近半数为2+3、3+2、五年制学生,他们形象思维较强,对加工操作兴趣浓,而对抽象的电气、PLC、单片机、控制编程等方面不感兴趣,基础较差,缺乏抽象思维。同时,加工类岗位需求量大,主要包含数控操作工、数控编程工艺员等,占所有数控专业人员82.6%以上,从近年广现职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从事本专业工作的绝大部分是从事数控加工类工作,由此可见,在欠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应当以数控加工技术作为培养方向。

(二)确定能力目标

数控加工技术方向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掌握数控技术的理论知识、应用技术和操作技能,从事数控设备操作、数控加工与编程、数控设备检测和维护、数控设备营销等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根据调研,企业对毕业生所需技能前十排名见表5,其他还有英文阅读、应用文写作等,可见,基础能力最重要,如机械识图、办公软件使用等,其次是专业能力,如工艺与工装设计、机床操作、质量控制等。此外,职业素养是人才得以提升的基础,贯穿职业全过程,如吃苦精神、执行力、团队协作、沟通表达等,这些都应当是重要的培养目标。

(三)专业基础连续贯通,理论实践深度融合

首先,高职课程体系有别于学科课程体系和中职课程体系,不能过度偏理论或操作,尊重认知规律,对各门课程的知识点进行选择,并按公共基础能力、专业基础能力、核心专业能力逐级编排,见表6教学计划表(精简),确保课程的设置满足企业对从业者的能力需求。其次,应以项目化教学为载体,实现理实深度融合,以知识应用和技能提高为根本目的,不断完善课程标准。最后,在后续课程项目中,对所学过的知识和技能,应设置有应用环节和相应的考核点,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坚持德育为先,强化职业发展教育

教育各级主管部门要求职业教育以德育为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关注学生职业生涯和可持续发展需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课程体系德育模型见图2所示,各种教学载体都以德育为中心,服务于德育,其中,公共课培养正确三观,专业课传授本专业职业特点和发展趋势,第二课堂培养本专业学习兴趣,技能比赛提高知识、技能综合应用水平和专业荣誉感,由此带来的成就感进一步强化正确的三观。

总之,课程体系优化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以问题为导向,紧扣培养目标,坚持德育为先,关键是做好课程设置和课程标准建设,统筹协调师资和设备,强化考核评价,重视过程监控和专家论证,制定出适应社会发展的数控专业课程体系,培养出满足企业需求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金晓严.“订单驱动”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就业稳定性研究――以高职物流管理[J].物流技术,2013(2)

[2]唐明.高职毕业生就业稳定性的现状及提高对策[J].职教论坛,2013(23)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厅一般课题(GXGZJG2015B255)

数控技术毕业总结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在认真调研、分析机电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制造业背景、行业背景和学校背景的基础上,阐述了机电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目标、指导思想、基本思路和主要措施。并提出根据学生的能力不同建立以就业导向和职业能力为中心的阶梯式的“多元目标模式”。

一、机电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背景和培养目标

(一)机电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背景

1、制造业背景

制造技术是使原材料成为产品的一系列技术的总称。自从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社会以后,制造业一直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制造技术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和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入世以来,世界许多发达国家纷纷将其制造业向中国转移,我国正在逐渐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制造业的发展推动了机电工程技术进步和机电一体化产品的不断开发,从而推动了与此相关的教育服务的改革与发展。

2、行业背景

要发展国民经济,提高生产力水平,就必须发展装备工业,而装备工业的主要产品是机电一体化的产品,其核心代表是数控机床产业,要发展生产力,提高国家经济竞争力,必须优先发展数控机床产业。

据调查,抚顺挖掘机制造公司、韩国独资企业“双龙公司”、6409厂、三环机械制造总厂、煤矿电机厂、铝轮毂厂、减速机厂、抚顺机械厂、石油机械厂、星阳公司等都引进了机电设备及数控加工没备,需要相当数量高层次的机电设备及数控机床安装、调试、操作、编程、维护人员及车间管理人员。同时生产机电产品的厂家也需要懂机电技术的营销人员。

最近几年,机电专业毕业生年年供不应求,据2002至2003年就业统计,机电专业毕业生的供需比为1:3。为此,发展与先进制造业相关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与之相适应的生产一线机电专业人才是当务之急,也是高职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3、学校背景

抚顺职业技术学院有二十多年普通人学专科机械类专业办学历史,现已发展为包括“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数控应用技术”、“机电工程技术”、“机电一体化”等一系列专业群。1999年以来,针对制造业对机电及数控人才的迫切需要,我校机械类专业主要围绕数控应用技术及产品安装、调试、维护专业方向进行人才培养,并于2000年独立设置了高职机电工程技术专业。

(二)业务规格与专业特点

l、业务规格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职业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使学生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

根据学生能力及爱好的不同,建立以就业导向和职业能力为中心的阶梯式的“多元目标模式”。一级:具有熟练的autocad绘图能力,考取autocad认证证书;二级:熟练的电工电子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考取维修电工中级职业技能证书;三级:常用传动件的设计及典型零件的工艺规程编制,熟练使用caxa电子工艺图表;四级:能够熟练掌握手工编程及熟练应用一款cad,cam软件(caxa、pro/e、mastercam)和数控仿真软件,考取数控工艺员证书,五级:熟练操作至少一种数控机床(车铣或加工中心),考取数控车(铣或加工中心)中高级职业技能证书;六级:熟悉机床电气控制、plc数控技术、机械工程检测技术、微机和单片机控制及接口技术知识,具有简单机电设备安装、调试、维修的能力,考取机电设备维修工中级职业技能证书。不同能力的学生可以达到不同级别,达到其中任意一个即可实现就业。

2、专业特,最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以强化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和综合能力培养为特色,加强职业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指导思想

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机电行业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同时使学生们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目标

以就业导向和职业能力为目的,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为主题,形成培养高职人才的新模式一是在培养内容上,做到“知识与技能相结合”,使学生知识够用,技能过硬。二是从培养方式上,做到“讲授与实训相结合”。三是从培养主体上,做到“学校与企业相结合”,校企联合,共同培养人才

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基本思路和措施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思路

以为辽宁及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机械制造业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以机电工程技术应用岗位人才必备的能力和基本素质为主线,构建课程的知能结构,重组课程体系:突出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和实际能力的培养,以技能和能力培养为重点,坚持常规技术训练与先进技术训练相结合,坚持数控机床单机训练和局域网条件下综合训练相结合,创建具有现代水平的训练教学基地,构建具有特色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新体系。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措施是:

1、加强教学软、硬件的建设

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这一主题,加强教学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教学文件,加大教学资源与教学设施投入,改善实验、实习设施。

2、重组课程体系,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

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突出“适用性”和“针对性”,不强调理论的系统性,侧重于基本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和应用。专业核心课程:autocad、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技术、数控原理与编程、cad/cam(caxa、pro/e或mastercam)软件应用、机床电气控制与plc等。

3、实践环节突出四个特性

一是基础实践教学环节的普及性。对于金工实习,在传统教学基础上,立足专业方面,这样在实际操作中,以车工、钳工、铣工、焊接等工种的操作为基础,紧紧围绕机电工程技术专业实施,特别在普通车、铣床与简易数控机床操作上多下功夫。

二是专业基础实训的严格性。专业基础实训学习量大,范围广,学生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对专业的认识。这一环节掌握好,可以提高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我们开设autocad实训、电工电子课程实训、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等。

三是专业实训的必备性。我们建设了cad/cam实验室和数控实训基地,装备了先进的计算机和正版cad/cam软件以及10台先进的数控机床,利用正版的数控加工系统仿真模拟软件实施教学,之后再到机床上真刀实枪的进行操作。把工厂中典型零件的制造工艺、常用数控机床操作、编程的内容整合成“典型零件的工艺制订”、“数控机床编程”等实训项目,保证学生能熟练掌握数控机床的操作,学会常规典型零件的数控编程,基本了解数控机床的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

四是毕业实习环节的针对性。毕业实习环节教学,主要针对学生面向社会需求,学生尽管是同一专业,但实际工作中会有不同的选择,因而毕业环节就应该体现这一点,以所学专业为主,结合自己情况完成毕业环节,尽量以普通机床的经济型数控改造为主,但考虑就业导向,有意拓宽,如在企业中流行的cad/cam软件的运用(autocad、caxa制造工程师等)、现代车间及班组的管理、机电设备的营销、机电设备的设计、开发等,做到真题真做。

4、加快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实习实训基地的作用

加快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为专业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现有实验室8个、专业机房1个,已建成数控加工实训基地,第一期购置两台生产型数控车床,华中的数控铣和数控车床各三台以及方正系统的电火花、线切割各一台,并已陆续开始使用,使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有了基本保证。

专业机房全天对全系学生开放,通过科学地管理,学生的知识面不断扩展,实际动手能力逐渐增强,自身的务实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本着“先求合作、后求发展”原则,已与沈阳金杯汽车培训中心、市煤矿电机厂、市机械厂、双龙公司等多家不同性质、地域、行业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建立稳固校外顶岗实训基地。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作用:校内基地打基础,以数控加工操作技能为主,并进行数控设备编程与操作实训,故障诊断与维护实训等。校外实习基地主要针对机电设备、数控机床的装配、调试、验收等环节。使学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

5、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

对数控机床的结构、机械设计等内容,采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辅以现场教学的方法,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6、技能证书与毕业证结合

实行双证书或多证书教育。课程实训与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对学生进行数控机床操作等方面的职业技能培训。在完成课程教学的基础上,考取美国autodesk公司颁发的autocad二级认证、国家劳动部颁发的数控工艺员证书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等等。

7、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以“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双证书”学生

根据高职高专院校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要求和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注重教师“双素质”能力的培养;采用自身培养与送到国家指定的师资培训基地等地相结合的方法,使多数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已有3名教师获教育部颁发的“双师素质”证书,有8名教师具备劳动部门认定的考评员资格,有2名教师考取了加工中心国家职业技能鉴定高级工证书,还有4名教师专程到华中数控接受为期两周的培训;专业教师双师型素质合格率已达到80%,三年内将达到100%;现已基本实现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双证书学生。

8、毕业实践与就业环节相结合

改革毕业设计原有的限于纸面的图纸设计、毕业论文的形式,将毕业环节变为毕业实践、毕业设计和毕业制作,使其内容多样化、形式多样化、过程多样化,逐步转为对职业技能培训更有促进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或控制器的实体制造与制作。在实体制作与加工中,培养综合运用单片机、plc控制技术的能力,培养数控设备的故障诊断与维护能力,培养机电产品cad/cam技术应用能力。

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为学生就业和企业招聘人才提供了双赢的机会,一方面学生获得了就业机会,另一方面缺少现代化人才的企业也招聘到了就了自己所需要的人才,对学校则初步实现了后期订单教育。

9、教材建设与规划

专业理论课:以教育部规划的高职高专教材为主,自编部分教材,无论选何种教材,都要以制定的课程教学大纲为教学依据。积极参加各类教材编写,其中主编了《机械设计基础》等教材。

实习、实训课:以实习、实训大纲为指导,自编实习、实训指导书,明确实训项目、实习任务,实习、实训方式,实习、实训效果和成绩评定方法。实习、实训内容以操作技能的训练为主,突出训练过程和操作效果。根据新技术出现的实际情况,实习、实训指导书应定期修订。

拟自编教材有:《机械制图》、《机械工程基础》、《单片机及接口技术实训教程》、《可编程控制器实训教程》、《数控编程及加工实训教程》、《电火花型腔加工及线切割加工教程》、{(cda/cam软件应用实训教程》等。

大力推进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音像制品等立体化教材的建设;现已做出机械制图、autocda 2000、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数控原理与编程、caxa制造工程师、mstercma等课程的多媒体课件。

10、注重文化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培养.

从2000级开始,将音乐欣赏和美术欣赏作为本专业的选修课,以陶冶情操,提高学生文化素质;通过学生的演讲、爱国教育等,培养学生勤奋、踏实、朴素的工作作风,培养学生职业道德。

四、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体现高职特色

根据学生能力及爱好的不同,建立以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为中心的阶梯式“多元目标模式”,坚持多证书毕业。

置受教育者于集机械、电子、信息、系统、和管理为一体的现代工程背景下,坚持常规技术训练与先进技术训练相结合,坚持数控机床单机训练和局域网条件下综合训练相结合。

大幅度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加大教学设施的投入,注重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

淡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界限,采用交叉培训的方式,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以“双素质”教师培养双证书学生。

数控技术毕业总结范文第4篇

(扬州市职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江苏 扬州 225009)

摘要:高职教育的教学偏重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对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需求、教学对象的个体差异、教学的方式方法等方面重视不足,这些直接制约着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自我提高”。通过对数控技术专业人才的职业能力分析,探求人才培养策略,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搭建起良好的“教”与“学”的平台,可在确保学生完成基本知识和技能学习的同时,为学生的自我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职业教育;数控技术;能力结构;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6-0067-03

职业教育不是简单地传授书本上的学习内容的过程,而是发展设计能力和职业行动能力的过程。这里的“行动”是指“完整的工作行动”,它是劳动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笔者拟主要探讨职业教育中数控技术应用专门人才培养的能力结构,以为培养具备良好职业行动能力的人才提供理论依据。

笔者通过访谈形式获得相关信息,并对相关信息进行筛选后获得数控技术应用专门人才应具备的能力结构。访谈对象包括扬州职业大学数控技术专业往届毕业生、数控技术专业在校高年级学生(均达到数控中级以上职业资格水平),访谈内容围绕访谈提纲展开:(1)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哪些环节相对比较困难?(2)结合自己的学习和工作,谈谈哪些能力更为重要?(3)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是什么?所获得的相关信息不拘泥于以上内容。具体访谈过程采用集体访谈的形式,不仅可以听取个人意见,还可实现访谈者之间的相互激发。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人才的职业能力结构

通过对访谈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笔者归纳出数控技术专业学生应注重并具备的以下几种能力。

读图与识图能力 读图与识图是数控技术专业学生解决具体工程问题时重要的准备环节之一,只有具备良好的空间知觉能力和三维表达能力,才能在工程图形与实体对象之间进行灵活的思维转换。而无论是从事数控编程与加工工作还是进行设备维修维护,该种能力都是必不可缺的。受访者谈到:“针对个人而言,的确有的人空间想象能力相对较差,但这种能力在后期的课程设计及工作中完全可以被加强。”由此可知,在实施具体教学环节的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通过现代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相关的课程设计中应进一步加强与深化学生的制图水平,训练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

工艺分析与编程能力 受访者尤其是已具备一定工作经历的毕业生一致认为,数控加工工艺分析能力与编程能力同等重要。在校学习期间,学生普遍注重数控编程的学习,而弱化工艺分析过程。而工程实践证明,工艺分析与设计是数控加工程序编制等工作的前提,在对工件进行数控加工前,必须先进行工艺设计。因此,在数控编程教学环节中,应注重工程观念的养成,以来源于生产实际的典型零件为载体,引导学生在合理设计数控加工工艺的基础上完成数控编程及产品的加工。

数控设备维护维修能力 制造业领域数控设备的广泛应用,对数控技术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高职院校毕业生不仅要“知工艺、会编程、精操作”,还应该具备数控设备的维护维修能力。因此,应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内容,将其划分为机械、电气两大组成部分进行教学,应使学生掌握数控设备的装配、调试、维护维修等内容,并通过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实施加强学生数控设备维护维修能力的训练。

系统归纳与总结知识的能力 受访者谈到“学习工作中会遇到的困难”时表示,很多问题、困难所涉及的内容往往是以前学过的比较零散的知识点的结合体,而在处理这些问题时往往表现得“捉襟见肘”,明明自己学过,但却不知道如何应用。这是由机械领域学科的特点决定的,各学科之间关系紧密,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知识是不能指导实践的。而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是解决工程具体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手段之一。

自主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大学时期是个人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时期,是大学生成为知识型社会一员的必经阶段。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需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及实用技能,用以增强个人的综合竞争力。当今社会,知识更新的速度大大加快,在机械制造领域,旧知识、旧方法、传统工艺不断地被新知识、新方法及现代工艺所取代。因此,在高职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应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夯实理论基础,加强实践积累 随着知识的更新、技术的发展,社会进步和劳动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传统精细分工的简单岗位工作正在被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综合任务所取代。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在综合能力和个性特征等方面的整体发展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对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教育而言,必须将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发展作为一个整体看待。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仅应满足毕业生初次就业中的几个特定岗位的技能要求,同时还应为毕业生将来的岗位迁移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学习领域的课程中,应以夯实理论基础为前提构建课程体系。学生不再像学科课程那样按照知识系统性学习知识、练习技能,而是通过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学习内容载体”,从工作任务的整体性出发,学习知识、完成工作任务,从而获得对综合职业能力形成过程极为重要的“工作过程知识”和“背景意识”,实现学习的迁移性。针对数控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及岗位迁移情况,课程教学应注重加强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积累。如数控加工工艺、电工电子技术、数控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等学科知识的学习,应贯穿于整个教学体系中。同时要求教师在数控教学中不断关注数控发展新方法、新工艺、新技术,积极参与生产实践及科学研究,从实践中了解数控理论知识在实际加工中的具体体现与运用,将实践操作知识融入理论教学,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掌握知识的实践运用,为学生在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之间搭起良好的桥梁,使毕业生不但可以在初次就业中表现得优势突出,在后期的岗位迁移中同样可以信心十足。

开发一体化课程,促进学生在认知能力发展的同时建立职业认同感 传统课程与教材主要呈现和传授显性知识,由于抽象的显性知识缺乏与工作的直接联系,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程度十分有限。工学结合的一体化课程可采用适合学生特点、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组织教学,让学生以个体或小组合作的方式围绕明确的学习目标,通过完成一系列的综合性学习任务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提高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行动”不再是简单的重复性操作,而是为达到学习目标而进行的有意识的行为。学生通过主动、全面和合作式的学习,达到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统一。要按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开发专业课程,如将数控铣(加工中心)、数控车及数控机床装调维修等职业技能训练融入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实现专业教学与职业技能训练的良好对接。在学习实训中,既可达到强化学生实践技能水平的目的,也可提高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和主动性,同时使学生在一体化课程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职业认同感,在形成职业认同感的过程中发展职业行动能力。

创新课程体系,加强学生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训练 自主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尤其针对数控技术而言,知识更新速度更快,新技术、新方法层出不穷。因此,对我们的毕业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对课程的建设与开发,按照一定层次设计学习任务与学习情境,使学生无法简单地按照常规规则及过程完成任务,需要学习拓展知识,并综合运用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和积累的工作经验。同时要进行考核方式的变革。传统的考核方式按学生所应掌握的知识点或应具备的基本技能进行考核,此种考核方式下的学生通过死记硬背即可取得高分,但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并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要改革考核方式,将学生的考核成绩评定贯穿于课程的整个学习过程中,按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及新知识的获取情况进行综合测评,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过程考核,以此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另外,可拓展“产学研结合”的办学之路,邀请企业的技术人员到学校进行新技术、新工艺应用情况及科技动态的讲座,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可以项目为纽带进行产学研合作,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大大得到加强。

学校教育与岗位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 要创新和丰富“专业对接企业、团队对接项目、学生对接岗位”的校企合作“三对接”人才培养模式;核心课程可推行“课堂工场化与工场课堂化”的双化教学改革。在课程体系构建中,按“识岗、贴岗、顶岗”三个层次设置课程。“识岗”,主要是增强学生对专业面向岗位的感性认识,完成岗位生产基本原理和技术规律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贴岗”,是指该层次的课程内容要贴近企业生产岗位的职业要求,培养专业素质和能力;“顶岗”,即在真实的工作岗位上完成实际的工作任务,培养综合能力,完成从学生到生产或管理人员的角色转变。另外,针对毕业设计环节,应直接选择企业的任务作为学生的毕业实践课题,这样既可解决面向生产的实际问题,又可使教师和学生都得到实际锻炼,以生产带动教学,更新教学内容。学生在校内学习、企业实习的过程中,通过对技术工作的任务、过程和环境所进行的整体化感悟和反思,可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的统一,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

高职数控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应兼顾学生职业的可持续发展,紧扣“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以素质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实用型高技能制造业人才”的目标,培养服务于机电产品制造,汽车制造、装备制造等行业,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需要,具备良好的岗位迁移能力,满足企业“敢用、能用、留用”三用型需求的应用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德)费利克斯·劳耐尔,赵志群,吉利.职业能力与职业能力测评[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31.

[2]王进,胡克祖.数控车工能力结构及培养策略初探[J].职业教育研究,2011(7):125-126.

[3]黄晖.浅谈高职数控加工实践与理论教学衔接[J].中国科技信息,2011(8):177-178.

[4]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4.

数控技术毕业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毕业设计 独立学院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特色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1-0044-03

一、特色建设的必要性

(一)专业特点的需要

过程设备以及过程流体机械的工作介质可能是正压或负压、易爆、有毒、高温或低温等,其极具危险性。为了保障其安全,国务院专门颁布了《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国家质检总局颁布《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等安全技术规范,此外还有一系列的国家及行业强制性标准。特种设备安全法草案于2013年4月23日被提请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审议,考虑到锅炉、压力容器(含气瓶)、压力管道等属于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较大危险性和潜在危害性的设备、设施,国家拟对特种设备生产实行强制性监督检验。[1]这一特性使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具有区别于其他工科专业的一个突出特点:过程压力装备的设计、制造、使用、维护和管理人员必须遵循相应的条例、规范和标准,同时又能够在熟悉其工作原理的基础上灵活处理各种复杂的工程技术问题。

(二)就业形势的需要

1998年3月教育部正式批准,原“化工设备与机械”本科专业改建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本科专业,轻工、食品机械、制药机械等相近专业也纷纷改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全国具有该专业的院校由1998年的43所发展至2003年的72所。第三方教育咨询研究机构麦可思(MyCOS)研究院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中,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为本科就业绿牌发展专业,社会需求旺盛,就业率持续走高。[2]当前良好的就业形势导致拥有该专业的高校以及各校的招生规模逐年扩增,独立学院拥有该专业的人数也在逐年增加,形成了一本、二本和三本并存的本科学生类型。

(三)人才培养的需要

独立学院多数学生缺乏学习的自觉性[3],基础知识不扎实,养成了被动学习的习惯,主动性较弱。随着三本类装备专业学生越来越多地走向社会,他们将受到用人单位的直接评价。当前,国营或骨干企业对三本类学生还缺乏应有的认同,而国内对此普遍缺乏主动应对的 策略,处于机械式培养、被动接受就业的状况。毕业设计(论文)缺乏准确的定位,毕业生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一定差距。

二、特色建设已有基础

(一)专业基础

目前多数独立学院都是共享母体学校的教学资源,这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节约办学成本。[4]从专业人才的培养角度看,依托母体学校多年积累的丰富的专业资源,可以极大地提高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质量。

常州大学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所在化工过程机械学科在1999年就被评为中石化重点学科,2003年被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2006年被确定为江苏省重点学科,2010年评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2011年江苏省特色专业良好验收,2012年被评为为江苏省“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拥有江苏省油气井口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州大学化工设备设计研究所、江苏省化工过程机械学科综合训练中心、常州市石油石化装备新技术重点实验室等实践教学资源。2008年成功举办了全国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规范及评估标准研讨会,专业软硬件水平得到教学指导委员会领导及国内专业同行专家学者的好评。良好的专业积累以及较高的专业硬件水平为专业特色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师资力量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特点对教师的工程技术经验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经过多年建设,学校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教师队伍结构趋于合理,师资力量渐趋强大,工程经验日益丰富。

学校通过如下途径增加教师的工程技术经验:1.引进具有工程应用经历的高层次人才;2.教师柔性进企业,担任技术顾问等兼职工作;3.年轻博士进入企业博士后工作站,与企业直接对接;4.在化工设备设计研究所进行设计训练。通过这些途径使每位专业教师具有半年以上企业工作经验,保证教师具有传道授业的足够的工程能力。

(三)设计资质

本专业拥有化工设备设计研究所,具有A2类压力容器设计资质。设计所人员与本专业教师在教学、设计上打通。设计所人员兼课、协同指导毕业设计,专业教师兼任设计所设计员、审核员等。压力容器最新的标准规范可以及时反映到专业教学工作中,有力地保证了毕业设计的特色建设。

(四)实习基地

江苏省过程装备制造业比较发达,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有中国石化集团南京化学工业有限公司化工机械厂、江苏双良集团、张家港化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江苏金石机械集团、张家港圣汇气体化工装备有限公司、无锡压缩机股份有限公司、南京/江都竣业过程机械设备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大中型装备制造企业。这些企业为独立学院专业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教学场所,让学生对过程工业用典型设备和机械(塔设备、换热设备、反应设备、储存设备、压缩机、泵等)的整个制造工艺有了总体的认识,对重要零部件的加工技术有了较深入的了解。通过过程装备使用单位如中国石化扬子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中国石化金陵分公司、中国石化集团南京化学工业有限公司等的实习,使学生熟悉了石化、化工产品的生产工艺以及过程控制技术,认识了过程装备成套使用技术。丰富的实习基地为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特色建设实施方法

(一)质量保证体系

在专业内涵、师资队伍、实验实施、实习基地等具有良好基础的情况下,需要通过完整的管理体系来实现以强化工程应用能力,熟悉条例、标准、规范为特色的独立学院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图1表示了常州大学怀德学院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整个实施过程及其质量控制方法。

在毕业设计中我们重点突出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在师生互选、题目确定、校企合作指导、任务书下达、前期材料审阅、中期检查、成果评阅、答辩等环节均有相应的实施细则,且都在毕业环节质量保证监控体系下运作。

(二)实题毕业设计

基于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显著特点,依托本专业拥有的具有国家A2压力容器设计资质的化工设备设计研究所,借助于化工设备设计研究所的工程设计项目以及教师与企业合作的研发项目,约70%的毕业设计题目来源于工程实际课题。同时,毕业设计要求学生使用最新标准或规范。这样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并且会使用有关新标准、新规范,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养成一种规范意识和安全意识。这一点受到用人单位的赞许和欢迎。

怀德学院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2007级、2008级和2009级毕业设计题目类型百分比分布情况如图2所示,其中换热设备和储存设备所占比例最大,分别占25%~40%和18%~26%,反应设备和过程流体机械的比例约为10%。题目类型比例与长三角地区装备制造业产品类型比例比较吻合。

(三)因材施教

考虑到独立学院学生学业质量差异大的特点,在毕业设计指导中应该有别于一本、二本专业学生的指导方法,努力做到因材施教、总体提高的目的。

独立学院拔尖学生的人数较少(约占总数的5%),其中多数选择读研,这部分学生可考虑研究性课题或具有创新性的工程类设计题目,争取获得省级优秀毕业设计。对于人数居多的学业中等的学生(约占总数的45%~65%),以选择具有工程应用背景的实例设计为宜。在设计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条例、标准和规范的融会贯通,使之成为过程装备企业信得过、用得好的专业人才。对于学业质量不高的学生(约占总数的30%~50%),其毕业设计题目难度要适中,目标要明确。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对容易出错之处,可形成细节指导文稿,这样便于学生对照检查。在设计过程中教师要勤于指导,耐心监督。毕业设计重在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一个项目的能力,同时提高并巩固机械制图、基本设计、办公软件使用、计算机操作等方面的能力。

四、结束语

独立学院毕业设计的特色建设紧密结合长三角地区过程装备制造业的需要展开,在毕业环节中注重工程应用能力的综合训练,突出培养学生对相关条例、标准、规范的深刻理解与认识,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专业基础和专业知识,成为企业信得过、用得好的专业技术人才。通过几年的实践与完善,毕业设计特色建设的体系及实施方法日趋成熟,毕业生逐年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

[ 参 考 文 献 ]

[1] 毛磊,彭波.特种设备安全法草案进入二审拟设准入门槛[N].人民日报,2013-04-25.

[2] 麦可思研究院.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