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艺培训心得体会

文艺培训心得体会

文艺培训心得体会

文艺培训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众所周知,艺术包括三大功能:审美功能、教育功能和认识功能。艺术教育通过突出艺术的审美功能,并在可能的情况下潜移默化地发挥艺术的教育功能。托尔斯泰曾说:“艺术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的手段之一。”艺术具有审美超越性,它超越了某些民族的、时代的、阶级的界限,尤其是作为审美典型形态的世界通用语言的音乐,更是可以跨越时空,让生活在地球上各个角落的“远在天边”的人心灵相通而“近在眼前”。一切优秀的艺术作品,都是对人与人之问沟通与理解的呼唤,是对人与人之间心灵交流的企盼。杜卫在《美育论》中提出:美育过程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提供了一个能有效突破对话障碍的“审美场”,这个“审美场”是一个情感世界,它来源于日常生活世界,但又超越日常生活世界。l在这个审美场中,人类的情感表现得到暗示和激发,并感觉到情感表现的社会性保障,内心情感的直接显露是安全的。在审美场里,人类彼此合作的精神也能得到充分体现这段话,实际上体现出的不仅是人类的彼此合作关系,还是一种审美化、艺术化的人际关系,是一种充满着爱的关系。爱就是创造性地突破人际的隔绝,透过心灵的栅栏,实现人类彼此融合的过程。艺术教育发展情感的表达与理解能力,也就是培养爱的能力。而校外的艺术培i)ll~,fJ是是学校艺术教育的延伸与拓展,是一个从更高层面上往纵深挖掘、往宽度扩展的艺术活动空间。现在的青少年学生,精神生活是多种多样的。他们不仅有学习求知的需要,还有接触大自然和了解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独立观察、实践、研究和创造的需要,同时还有审美、娱乐、友谊、交往的需要。置身于这样的一个活动空间里,青少年通过发展个体各种艺术审美素质和能力,唤起内心的生活热情,敞开心扉,克服心灵的麻木,打开心灵的枷锁;与此同时,他们也在发展着各种爱的需要、能力和意识。艺术教育发展情感的表达与理解能力,也就是培养爱的能力,是一种追求爱和创造爱的态度。这种态度追求的是个性与他人的协调。可见,艺术教育是一个自觉和有效地把艺术使人类心灵相互沟通与融合的功能引入教育过程,在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方面发挥着独特而巨大地作用。

第二、青少年艺术培训有别于其他科类的培训,更有利于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与艺术品位,从而有效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青少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文化道德,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党中央提出:“要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场所和捐助各种活动设施及经费,积极发展以公办和民办相结合的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场所。我国目前大力提倡并实施的素质教育,从本质意义上讲就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只重理性发展而不重感性发展的教育不能算是全人的教育。雅斯贝尔斯曾经说过:“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集。”“教育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过程的一部分。”教育不能用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来片面促进学生的理性成长。事实上,今天的教育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在理智训练与感情奔放之间求得和谐平衡。那么,怎样才能使我们的教育在理智训练与感情奔放之间求得和谐平衡,以使学生尽可能地得到全面和谐发展呢?赫胥黎给了我们这样一个答案:即必须使学生不仅受到最好的科学教育,而且也受到最好的艺术教育。这样的话,他们就可以在自己的生活道路上,挑选所需要的一切其他智慧的果实。美国学者霍斯曼在《艺术与学校》一书中指出:学生的成长离不开艺术。心理学家阿恩海姆认为,任何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都是通过意象进行的,这种意象又是通过知觉选择后而生成的,由于艺术欣赏和创造活动是最明显的一种知觉思维活动,能唤起人类的本能的创造性思维,因而艺术教育便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也就是说,艺术作为学生表达兴趣、愉快、希望、需要、情感的方式,更有利于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与艺术品位,从而有效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所以艺术教育应伴随着学生的成长。

第三、社会人的个人素质的提高,有助于社会发展的稳定、和谐与发展。

首先,艺术教育具有一种明确的价值定向功能。这种价值目标从根本上说是超越了物质利益的,以人的精神的审美化为目的的,其作用在于形成人的健康丰富的审美需要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帮助主体从价值意义上理解人类和自身,引导主体自觉参与、认同与选择,在感性体验和情感评价的过程中,按照美的规律从不同方面自觉地塑造自己。艺术教育重在启迪、培养孩子的情感。艺术教育中的基本功训练强调的是持之以恒,这其实也是一项磨难教育,有助于培养孩子们做事的恒心和毅力。其次,艺术教育还表现出一种广泛的渗透功能。从本质上讲,艺术教育以自觉的、潜移默化的方式,对人的整体生存态度与生活观念进行培养,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造就一种健全、完美的人格。艺术教育的价值在于为个体的心理成长和精神发展提供一种内在的精神营养和文化价值,促进心理文化和技术文化的协调,维护人的完整的个性,以提高人的精神性。可以说,艺术教育包含着人类精神文明的进步因子,是提升人类精神文明程度的重要途径,它通过促进个体心理文化的发展,开发和拓展人的审美活动空间。它是一种带有主动意义的重构重建,也是一种发展个体精神力量的重要的功能性环节。

第四、公益性艺术培训能让普罗大众尤其是弱势人群得到更好的艺术教育,促进艺术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

文艺培训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据汪莉诉说,自己文化课成绩不好,音、体、美也没啥特长,在老师和父母的劝说下,她只好选了播音主持专业。她报的是“特训班”,时间是3个月,培训方承诺:名师上课,签协议“包过”,培训费两万元。“现在钱花了,专业没有过,找谁去啊?”汪莉只能打掉牙往肚里咽。像汪莉这样上当受骗的艺考生还有很多。

艺术培训机构是如何欺骗考生的?又是谁在误导考生?如何正确认识艺术教育?带着一系列问题,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

1.“包过”协议只是诱饵

没有固定地址、没有合格教师、没有办学资质,这些短期艺考培训“三无草台班子”,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换一个地方,换一个网站,换一个名堂。受骗了,根本找不到人。在圈内,用“包过”做噱头,招揽艺考生已是公开的“秘密”。

目前,艺考培训名目繁多,广告宣传铺天盖地。记者登录百度网站以“艺考培训”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搜索结果达169万条,其中绝大部分是夺人眼球的广告宣传。“名师上课”、“考官指导”、“快速提分”、“专业速战”、“协议包过”,打开培训机构的网页,大多充斥着这样的承诺语。家在济南市平阴县的汪莉,就是在这些诱人的承诺下,走上被骗之路的。

“2012年1月10日,寒假统考成绩公布,我考了405分,在全班67名同学当中,排在第55名。这意味着走普通文化课高考之路根本上不了本科。于是,在教师和家长的动员下,我决定参加艺术高考。当时挺迷茫,有病乱投医,首先想到的就是上网查信息。”汪莉回忆说。

“我在北京明星艺考培训网页上,看到‘通过率100%’的承诺后,真动心了。马上点击了‘报名咨询’,顺着网站页面上的指引,我提出了自己关心的问题:‘我没有音乐和美术的特长,能报考艺术专业吗?’对方立即回复:‘报考播音主持,有名师帮助你。’我又问:‘我家在济南市平阴县,到哪儿参加培训?要准备多少培训费?’对方过了一会儿回复:‘北京。考前普通班6 700元,特训班两万元。’我问:‘什么是普通班,什么是特训班?’对方答:‘艺术素质有一定基础、不需要特殊强化的,是普通班;艺术素质基础薄弱、急需名师强化的是特训班,像你这样的必须进特训班。’我又问:‘能不能保证专业通过?如果不能通过怎么办?’对方回答很肯定:‘特训3个月,保证专业通过。双方签订协议,不过退钱!’……就这样,我一步一步进了圈套。跟父母要上钱,到北京参加了3个月的艺考培训。谁也想不到,报考了6所大学,没有一所能拿到‘过关证’,退钱?上哪找他们去啊!”汪莉一脸的焦灼和无奈。

据汪莉回忆,她参加培训的地方在北京东三环十里河附近的一座写字楼上。“100多名学生挤在一个中等会议室里,开头几天上课的几位教师讲得还不错,后来上课的教师水平就良莠不齐了,而且像走马灯一样不停地更换。我们都是来自外地的,有协议约束着,谁也不敢提意见。”

记者根据汪莉提供的地址进行了暗访。举办艺考培训的办公室和会议室,现在已经成为一家饮料批发公司。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培训机构有长期的,有短期的。长期的相对固定,像北京、上海、天津、武汉等高校集中的城市,每个城市都有上百家。短期培训机构更多,根本没法统计,他们没有固定地址,没有合格教师,没有办学资质。实际上是‘三无草台班子’,他们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换一个地方,换一个网站,换一个名堂。这样的‘草台班子’,欺骗性更大,你受骗了,找人都找不着。”汪莉参加的这个特训班,实际上就属于这一类。

据介绍,汪莉所在的高中是县里的一所农村普通中学,师资水平和生源质量都较差,报考艺术的考生较多,光他们文科生就有65人参加了这类“三无”培训,但接到证书的不超过10人。就是说,从升学的角度看,80%以上的考生白白浪费了财力和时间。

还有一类,是艺考长期培训机构,虽然有固定地点,但倘若不小心,也会上当受骗。在采访中,来自西北的一位殷女士向记者讲述了自己儿子参加艺考培训的经历:2011年12月,她带儿子参加了北京一家艺考美术培训,这家培训机构承诺:考官授课,协议“包过”。虽然培训费高得离谱:3个月学费3万元,但是为了孩子能顺利考上大学,殷女士还是连眼都不眨地交上了培训费。可是结果出人意料,连儿子户籍所在省的山西美术统考线都没过。这下急坏了殷女士,她找到培训机构负责人理论:“你们承诺‘包过’,可是我孩子连高考艺术专业的资格都没有,‘包过’什么呢?你们辅导的效果在哪里呢?”这位负责人大言不惭地说:“考不上省外的,不一定考不上省内的;如果考上省内哪所学校的话,那也肯定是我们辅导的结果。”“这位负责人连高考政策都不懂,本省统考线达不到,省内省外哪还有学上?除非是上高职。”殷女士气得直喊:“退钱!”“退钱可以,但要等到高考结束后。如果一所学校都没考上的话,我退给你一半。但前提是,你儿子必须‘按时上课,按时完成作业’,如果有迟到、旷课,没交作业的记录,那就要按协议办——‘后果自负!’”“你听听,他们的协议早就为欺骗埋下了伏笔,找考生的茬那还不容易吗?再说了,钱能退回来,我们的宝贵时间能退回来吗?”殷女士说。

“在圈内,用‘包过’做噱头,招揽艺考生已是公开的‘秘密’,我们也是上当过来的。”现在正读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的魏凯说,“只是上当的人像哑巴吃了黄莲,有苦难言;没有上当的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与己无关,谁去较真?”?

2.超七成人“被艺考”

临近高考还有半年多时间,有些学校就动员成绩不好的学生去考艺术。把这些学生踢出来单独编班学艺术,可以提高升学率。和培训机构合作,班主任老师和美术老师还可以拿到提成。

在采访中,记者听到的指责,除了培训机构外,还有很多是针对学校的。一些艺考培训机构和普通高中勾结在一起,共同误导考生。每年临近高考还有半年多时间,有些学校就动员成绩不好的学生去考艺术,培训机构便派车到学校来拉学生去参观。组织学生去参加艺考培训学习,班主任老师和美术老师可以按人头拿到提成。记者在一所普通高中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被艺考”的学生占73.5%。就是说,在艺考大军中,有7成以上的考生不是自愿的。

济南文化路珠江琴行的店主李先生,3年前曾在泉城一家艺考培训机构负责招生。他说:“艺考培训机构越来越多,竞争越来越激烈,光靠网上和其他媒体作广告宣传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和高中携起手来。一旦合作成功,就不愁生源了,少则几十个,多则几百个,规模效益就上去了。”

“从学生身上揩油,学校乐意吗?”记者问。

“普通高中是追求高考升本率的。学校把那些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踢出来单独编班学艺术,可以提高升本率。这样做具体来说对学校有两个好处:一是好管理,没有差生捣乱了,减少了对成绩好的学生的迎考干扰;二是集中对差生进行艺术辅导训练,也的确能‘拔’出一部分人考上艺术本科。这些年高校也瞅准了这个机遇,增加了艺术招生计划,什么‘文化管理’、‘艺术设计’之类的专业纷纷出笼,无形之中增加了艺考的热度。”李先生分析得头头是道。

“和普通高中搞合作,从哪里突破呢?”记者追问。

“我们的体会是,必须团结和调动3部分人的积极性。一是学校领导,最好是校长,校长同意了,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了;二是中层领导,特别是教导主任,教学管理、课程安排、考试评价,都由教导主任负责,这是个重点人物;第三就是音、体、美教师和班主任,音、体、美教师从专业技术层面做思想工作,有说服力,班主任从关心和爱护学生的角度去做动员工作,有感染力。当然了,合作嘛,要双赢,必须有些‘物质刺激’。”李先生把自己的经验和盘托出。

李先生所言非虚。在采访中,记者发现,有些学校指令班主任给学生“硬性分流”的现象非常严重。一位不愿意透露学校和个人姓名的教务主任坦言:“在我们这里,评价一所高中的重要指标仍然是看升入本科的人数。我校是一所农村高中,招来的学生都是县一中、实验高中等重点高中挑剩的。我们提高升本率的秘笈就是动员大部分文化成绩在280分到450分的学生转向艺考。我们还探索形成了一整套曲线升本的突击办法。”

应试教育的压力、经济利益的驱动,导致相当一部分艺术考生上当受骗。在半个多月的采访中,记者发现,在艺考大军中,吃亏最大的有两部分学生,一是没有艺术天分和兴趣、被迫分流的。这部分学生95%以上的人考不上,白花钱,少数考上的也是对音、体、美专业没有什么要求的“文管专业”。但是,“文管专业”毕业生就业相当难,从长远看,这些学生仍然是上当受骗的。

“当初,真不如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学点实用技术,即使高职毕业也容易找到工作。”这是当年学“文管专业”、毕业后就职于济南某宾馆的王猛对记者掏出的心里话。

王猛是2007年走艺考之路迈进大学校门的。那年山东考生人数达到高峰,多达64万人,有14万艺考生。王猛出生于工人家庭,从小爱玩弄汽车什么的,想学机械专业,但在学校老师的动员下,分流到了艺考队伍中。由于自己对美术和音乐几乎一窍不通,只好选择了“文管专业”。他参加培训花费近3万元,报考了16所学校,总算考上了一所海滨城市的本科院校。

“相比艺考,求学变得容易多了。好像没有学到多少东西,转眼4年的学习生活就结束了。但随之而来的最大麻烦就是文管毕业生求职太难。自己既不能文又不能武,一点特长都没有。”为找工作,王猛6个月跑了9个城市,参加了13场招聘会,应聘了25个单位,也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岗位。他粗略算了一笔账:4年的学费连生活费至少花了6万多元,艺考培训花了3万多元。王猛告诫:“如果没有天分和兴趣,千万别走艺考路!”

上当受骗的学生中,还有一部分是缺乏奋斗精神、抱着侥幸心理的。这些学生中有的具备艺术天分,有的具有一定艺术特长,但是学习不认真,不刻苦,一听别人的忽悠就动心。培训机构和学校教师抓住他们的这个弱点,把他们分流到艺考队伍中。“很多人就是陪着花钱,不付出艰苦的努力,天上哪会掉馅饼!”一位落榜艺考生的家长感慨地说。

3.在校学生变“名师”

培训机构宣传的“名师”,实际上就是些艺术院校的在校学生。他们缺乏理论水平和专业知识,只好拿自己说事儿,介绍自己当年的学习体会和考试经验。有些学生上课有了“经验”,就开始自己办班。

在采访中,针对艺考培训的质量问题,记者对京、津、沪三地艺考培训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竟有60.5%的学生认为“基本学不到真东西”。

“培训没有像样的教材,大多是从教科书、教辅资料和有关杂志报刊上复印下来,东拼西凑而成的。”在某艺考培训中心,来自河南的夏威对记者讲述了他的看法和感受,“这些所谓的培训教材内容大同小异,都是基本功训练之类的玩意儿。”

夏威是高三学生,成绩平平,一进入高三,学校老师和父母就劝他考艺术。寒假放假后,他在学校美术老师的介绍下到北京一家艺考培训中心“冲刺美术”。“刚报到时,还信心百倍,但当看到培训教材后,心里就凉了半截。什么‘素描:老年人头像正面默写’,什么‘色彩:全默写(菜坛子、白盘子、白菜大葱、西红柿)’,什么‘速写:三到五人场景默写’,等等,这些都是平时美术教师布置的作业题,这些题目都能从网上搜到。”夏威无奈地说。

“辅导教师水平怎样?辅导得到位吗?”记者问。

“给我们上课的大部分是些在校生。他们缺乏理论水平和专业知识,只好拿自己说事儿,介绍自己当年学习体会和考试经验。有时看到我们不高兴有情绪了,就讲讲主考官的喜好,说说注意事项。这还是好一些的辅导老师,还有一些辅导老师基本不讲话,只是布置练习题,让我们画,然后选出画得比较好的展示给我们看。”夏威越说越生气。

夏威讲的一点儿都不错,培训机构所宣传的“名师”,实际上就是些艺术院校的在校学生。记者在采访中,就遇到了这样一位“名师”,她叫甄臻,是中央美术学院国画专业大二学生。她过去曾经参加过艺考培训,复读了3年,花了家里近10万元钱。她在培训中,花光了家庭的所有积蓄后家里已经不能按时寄钱,在中介人的介绍下,她便当上了艺考培训班的老师。她向记者介绍了艺考培训行业鲜为人知的内幕。

“我的同学,特别是从农村考出来的同学,绝大部分都在艺考培训机构中任教。一些艺考培训机构称‘高校一线名师任教’、‘考官授课’,这简直是忽悠小孩子,别说考官和名师了,就是正规美院的普通教师也很难出来上课。”甄臻介绍说,“譬如,中央美院为了保证考试公平,明确规定不允许教师到艺考培训机构上课。中央美院的教师出来授课,最有可能的情况是有钱家庭聘请的‘一对一’辅导,学费也绝不会是每月几千元。”

据记者了解,现在艺术院校在校生到艺考培训班上课是毋庸置疑的事实。有些学生上课有了“经验”,就开始自己办班。学校对于在校生办班,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不把培训班办到学校里,学校就不会干涉。因此,在北京、上海、天津、武汉等高校集中的城市,越来越多的艺术院校在校生当起了“培训班老板”,这些“老板”就聘请自己的同学或校友冒名学校“名师”,作为吸引学生的招牌。

甄臻透露,在校生不论是本科生还是硕士生,他们一方面忙着功课,忙着写论文,另一方面还要为找工作奔波,用在培训班上的精力和心思是很有限的,很难保证上课质量。更让人担心的是,现在社会上已经出现普通学校学生冒充美院学生当培训班老师的情况。“这样结果更糟糕,学生花了钱,浪费了时间,最后却什么也没有学到。”

记者以夏威所参加的培训班为样本进行了统计分析,该培训班62人,拿到专业上线通知书的仅占40.5%。一位高考评估专家指出:不加任何培训,也能达到这个比例。以山东2011年为例,艺术类考生87 574人,本科录取37 853人,录取比例为43%。即不管培训不培训,录取比例都不会少于40%。可见,学生从培训中学到的东西非常有限。

4.艺术人才无法“速成”

艺术教育是“慢功”,不能急;艺术教育是“细活”,不能粗;艺术教育还要讲条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学艺术。专家呼吁,有关部门应尽快制定相关的准入制度和办学标准,同时明确各主管部门的职责,改变艺术培训市场无法可依、无人管理的现状。

“10天冲刺”、“半月点津”、“1月过关”、“3月特训”等艺考培训广告语,其最大诱惑在于“速成”二字,它恰恰迎合了当下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急功近利的心理,这实际上严重违背了艺术教育的规律。

“艺术教育是‘慢功’。所谓‘慢功’,就是要遵循艺术人才的成长规律,必须给予宽松的环境和氛围,注重艺术熏陶和积淀,着眼于长远的可持续发展,不能急功近利,不能拔苗助长。总览古今中外的艺术家成长历史,无一人是靠短期培训‘速成’的。就连当前媒体关注的农民歌手‘大衣哥’朱之文,也不是‘速成’的。他从小就热爱唱歌,自学简谱,苦练基本功,每天天不亮就到小树林里去练歌,整整练了30年。正是靠长期坚持不懈,他最终走上了‘星光大道’。”山东艺术学院副院长、山东省文联副主席郭跃进教授说,“这说明,艺术教育是不能‘速成’的。眼下很多艺考培训班,实际上是应试教育和商业利益在作祟,它与真正的艺术教育格格不入,甚至背道而驰。”

郭教授的观点,代表了艺术教育专家的共同看法和心声。山东省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务长聂立家对记者说:“艺术教育也是个‘细活’,无论是作曲、演唱,还是设计、画画,面对的都是艺术品。在完成每件艺术品的过程中,都需要有一个安静的环境、宁静的心境,潜心体会,精雕细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有了感受、体悟和灵感,兴趣得到激发,情操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升华,本领得到提高。现在,有些艺考培训机构并非专业人员所办,他们受经济利益驱动,办学方式粗放,教学内容粗浅,教师滥竽充数,完全损坏了艺术教育的美感,挫伤了学生学习艺术的兴趣和积极性。”

中国传媒大学培训学院院长张洪生深有感触地说:“像音乐、美术这类专业,需要长期积累的过程,不是说到哪儿学半年,学3个月,你的美术就有多好了,你的音乐就有多好了。”

艺术教育是“慢功”,不能急;艺术教育是“细活”,不能粗;艺术教育还要讲条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学艺术。它要求学生要有艺术天赋,没有天赋,硬性地“被艺考”,只能是误人子弟,劳民伤财。

在采访中,记者明显感到,除了举办培训机构的商业利益、地方评价学校的行政行为驱动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家长的观念问题。记者曾作过一个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受家长劝说参加艺考的人占28.55%。对此,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刘敏疾呼:“要提升民众对于艺术的理解,要尊重艺术。”她说,“许多心情急迫的家长不去考虑自己的孩子是否具备优秀舞蹈家的潜质,他们觉得可以用钱来解决艺考的问题。实际上,如果没有天赋,练再多年头的舞蹈也不能成为舞蹈家,用钱解决不了艺术的问题。如果他(或她)只是普通家庭的孩子,但是极具艺术天赋,艺术院校是无论如何会想办法留住好苗子的。”

文艺培训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高等师范院校体育专业 武术教育 艺术师资 培养

高等师范院校体育专业武术教育担负着培养中学武术师资的任务。在培养学生欣赏武术美和创新武术的能力,尤其是传承武术技能方面,武术教学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人们对普通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也十分关注,尤其是对艺术教育的培养,目前,高师院校武术专业学生的艺术教育培养存在的问题正在通过深化教育改革,转变教学观念逐步得到解决。

首先,从专业教学来说,高师武术专业学生入校时年龄多在二十岁左右,入校前多未接受过武术专业的系统训练(很多学生仅是参加考前强化班),其技能和柔韧性基本未开发,加之绝大多数学生自身条件比较差,这都给武术教学带来了很多困难。其次,对于高师范院校武术专业来说,和普通专业正好相反,艺术专业往往在智力教育方面相对薄弱,学生文化素质低,知识面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较差,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进一步深造和发展,影响到学生的就业选择。那么,如何培养面向21世纪综合型的艺术师资?本人根据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认为应当从如下几个角度加以解决:

一、应当根据学生实际条件因材施教

高师体育教育武术专业的教学目的,不是培养武术专业人才,而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中小学体育、武术师资,所以绝不能进行单一的专业化训练。因此,在制定体育武术教学内容、任务、组织教法和运动量时,因材施教是十分必要的。那么,如何才能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首先应建立在学生的身体素质潜力的水平上,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程度来确定教学内容、方式、方法,不可让学生承受超出自身能力的训练,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进行教学。[2]武术的基本功训练,体委定编的武术套路、散手训练等是必不可少的。基本功训练应从启蒙入手,循序渐进。教学内容分阶段进行扶把练习和离把练习。扶把练习以训练学生身体的直、立、蹲、开、灵活协调为主,腰腿能力和技巧为辅。扶把练习正确到位后即进行离把训练,主要进行单一动作、单项组合等方面的训练,使学生上肢、下肢、腰与躯干动作协调并规范或基本规范。这方面训练要使学生对运行中肌肉的紧张与松驰能适度把握、动作协调、稳定,具有一般控制力,教学中进行手型、步法、身法的综合训练,使学生身体自然素质与武术专业素质之间的距离尽快最大幅度地缩小。总之,通过基本训练,不仅使学生掌握武术所需要的正确基本功练习,而且使学生掌握身体运动规律,身体的控制性、稳定性、协调性和灵活性,掌握身体的紧张与松驰,并在一定的节奏旋律中协调自如地运动。

二、应当注重对未来武术师资人才心智素质的铸造

艺术专业以艺术教育为主是必然的,重视技艺培训是无可非议的。武术表演是典型的形体艺术,它受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制约。长期以来武术专业在对学生的培训别注重学生武术技能的培训,而淡化了艺术心智的培养,结果从学生到家长、教师,重艺轻文的思想比较突出。在这种教育思想支配下,许多武术专业的学生忽略了对文化知识的学习。其实,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智力教育和技艺培训同等重要,因为文化知识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循序渐进、日积月累。轻视文化学习导致的负面效应必然会与我们的艺术教育初衷相悖。

心智素质是指武术者感情、思想及其对武术表现内容的理解等。对于练武者来说,只练其“形”,不养其“神”是练武之大忌。武“形”只是手段,修“神”才是目的。所以说,一个训练有素,能够创造出武术艺术美的武术者,至少应当具备三方面的专业技能,即基本能力(指武术基本功:步型、手型、身法、力度、柔韧性、可塑性、模仿力、节奏感)、技巧能力(指跳跃、旋转、翻腾、控制、高难度技巧的掌握)、艺术表现能力(指对创作意图的理解与再创造的能力,激情、乐感、想像力等)。基本能力和技巧能力是艺术形体(练武者)的体态、体能和技能,是一种表现情感思想的工具,另一方面是心智素质――即艺术表现能力。正因为武术要表现情感和思想,所以练武者就应该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丰富的情感蕴积,这样才能有“情”可表,有“神”可传。[1]毋庸置疑,心智素质绝不是先天就有的,它有赖于后天的培养。就心智素质的积累来说,社会生活的滋养和练武者自身教育固然是一方面,但学校教师给予的全面文化教育则是一个更为重要的方面。因为学校毕竟是系统传授知识技能的地方,它是心智素质奠基与定向的决定性环节。心智素质本身就是决定武术思想深度和情感广度的要素。练武者只有具备了较高的心智素质,才能理解其动作的意蕴,才能把丰富的心智灌注于武术动作之中,才能使武术在表现为武术意象时意远情长。正因为如此,所有有远见卓识的教师就应当在强化技术训练的同时,特别注重对未来武术师资人才心智素质的铸造。

三、应当使学生较多了解其他各个方面的知识

教师应当使学生较多地熟悉和了解人文、社会科学各个方面的知识。武术是人体动作的艺术,是通过人体有节奏的律动来塑造武术形象,表现社会的人的思想感情的,并以表现人及与人密切相关的社会生活为根本职责。因此,如果练武者在武术学习及武术实践中对于涉及和人文社会各学科的知识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那么他对于动作形象的展示,对于内在神形意的表达就一定是表层的、肤浅的、概念化的。这是因为审美能力的提高需要知识的帮助,而认识能力与审美能力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所以,学校除应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教学大纲施教外,还应当使学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眼界,增长学生的见识。人类社会各个学科和知识是相通的,并非孤立地存在于世间,学生掌握的知识越多,就越能够从更高、更广泛、更深刻及相互联系的角度把握人生和社会,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各学科的知识及各门类艺术的熏陶之中,就会逐渐达到形神兼备,独具艺术风格和魅力,在今后的艺术实践中也将会获得更大的自由。同时,应当鼓励学生自觉地吸收积累广泛的社会生活知识,学生步入社会后,首先必须在人才激烈竞争的形势下,争得一席安身立命之地,然后才谈得上以其社会实践、艺术实践把我国传统的、现代的优秀武术文化传承下去,继往开来。这既是社会和家长的期盼、学校的期盼,也是时代的需要、艺术的需要。

总而言之,培养武术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就是使他们既有示范能力,又有教学能力,同时武术教学不能仅仅限于武术技术的单纯传授,必须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开发,培养出全能型的武术教育人才。只有如此,高师武术专业教学才能走上科学、系统、规范的道路,这也是高师体育武术专业教学的新课题。

参考文献:

文艺培训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传统手工艺;听障生;职业教育;传承

传统手工艺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在实践中长期积累形成的生产技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听障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一环,肩负着培养听障残疾人所需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重要任务。传统手工艺与听障生职业教育的有机结合,是听障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有效途径,更是传统手工艺传承发展的现实选择。2017年3月12日,由文化部等部门联合的《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强调,“支持具备条件的职业院校加强传统手工艺专业建设,培养具有较好文化艺术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1]2021年7月21日,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指出,“发展特殊艺术,鼓励残疾人参与文化艺术创作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帮助有培训需求的残疾人普遍得到相应的职业素质培训、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2]由此可见,通过职业教育帮助听障生掌握传统手工方面的职业技能,发挥听障生参与传统手工艺传承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听障生与生俱来的视觉和超乎常人的模仿能力等方面的优势,培养既有文化素养又有一技之长的听障生,是实现残疾人职业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提升的有效举措。

一、传统手工艺融入听障职业教育的意义

1.传统手工艺传承的现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市场化、全球化步伐的逐步加快,我国传统手工艺生产、销售受到了较大影响,出现了传承人高龄化、观念守旧、后继乏人等一系列问题,丰富多彩的传统手工艺正面临逐渐萎缩的生存危机。首先,传承人高龄化问题凸显。根据文化部于2017年2月10日的《各地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情况评估报告》可知,在世的部级代表性传承人已有一半以上超过70周岁,尤其是一些年事已高的传承人,多数都无法完全展现技艺,因此,开展抢救传承人的记录工作迫在眉睫。[3]其次,传承人缺乏现代教育理念。根深蒂固的“家族式”或“师傅带徒弟”的传统观念,形成了较为稳定的代际传承社会结构。继承人获得技能的方式大多来自于实践经验的积累,相对完整、细化的设计工艺流程还无法上升到专业理论高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传统手工艺人才职业化、规模化的培养。第三,传承队伍后继乏人。由于数控加工、注塑成型等一系列工业化技术的广泛应用,批量规模化生产致使传统手工技艺的影响力和约束力不断下降,加之老一辈留下的手艺多数都学习周期较长、收入相对较少,而年轻一辈又更加适应快节奏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导致有继承传统技艺想法的青年人越来越少。有数据表明,专业院校毕业生加入到传统手工艺领域的不足1%,高级工艺师仍在从事传统手工艺的不足20%。[4]2.传统手工艺在听障职业教育中开发利用的优势首先,传统手工艺是以手工制作为主,其制作过程具有技术性和严谨性。听障生虽然听力有别于常人,但他们不易扰,学习认真,并具有眼敏、心静、手巧、志坚的身心特点,做事专注,对自己的要求也更严格,因此在手工制作上往往比正常人更有天赋,在教师的鼓励和细心指导下,听障生更容易掌握这些传统技法。其次,将传统手工艺资源引入听障生职业教育,培养听障生的动手能力,使其掌握一项手工技能,拓宽其就业渠道,是实现残疾人全面发展与顺利融入社会的核心。第三,传统手工艺凝聚着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特色,传承传统手工艺,对延续历史文脉、培育文化自信、推动经济发展等方面有重要作用。让听障大学生掌握一门手艺,不仅能够使其自食其力,还能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助推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出一份力。3.传统手工艺融入听障职业教育的社会意义2021年5月25日,文化和旅游部的《“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指出,“推动传统传承方式和现代教育体系相结合,创新传承人培养方式。”[5]2021年7月21日,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指出,“帮扶城乡残疾人就业创业,帮助残疾人通过生产劳动过上更好更有尊严的生活。”[6]因此,针对听障生身心发展特点,开展传统手工艺人才的培养与实践,让听障生参与传统手工艺的职业教育与学习,真正掌握一门技能,成为能够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一方面可以解决听障生就业和创业问题,缓解社会压力,达到教育扶贫的目的;另一方面可以改变人们对残疾人固有的看法和印象,体现“平等、参与、共享”的现代文明社会残疾人观。

二、传统手工艺在听障职业教育中传承的困境

1.培养方案缺乏特色,人才培养质量有待提高弘扬传统手工艺除了需要政府、社会各界支持以外,还需要职业院校担负起培养继承人的责任。要科学开发利用听障生的优势,开展传统手工艺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但从2021年全国24所聋人内地单招本、专科院校招生专业来看,目前只有山东特殊教育职业学院、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等少数学校,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和听障生的身心特点、特长爱好,以传承和创新传统手工艺为切入点,开设了有关传统手工艺专业。[7]而多数院校的专业设置大体与正常生相同,主要集中在艺术设计、计算机应用技术等常规专业,对听障生的优势和潜能没有有效开发,导致了听障职业教育缺乏鲜明的办学特色,专业优势不明显,传统手工艺在听障职业教育中处于薄弱环节。此外,职业院校听障生艺术类课程的设置与普通职业教育课程的设置总体差别不大,针对听障生身心发展特点考虑不够全面,课程设置传统单一,缺乏个性化。2.师资力量薄弱,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听障职业教育对传统手工艺专业的授课教师要求较高,教师不仅要有“理论+技能”的专业功底,还需要有扎实的手语沟通能力。但从目前来看,既会手语又懂传统手工艺的“双能型”教师储备严重不足,大多数教师是从普通手工艺专业选调而来,没有特殊教育的学习背景,对听障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教育教学规律还不够了解,手语水平也参差不齐,所以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与听障生存在一定的沟通障碍。还有一部分教师原本的专业是美术、艺术设计等,没有传统手工艺专业的学习背景,传统手工艺的技法也是从书本、视频中自学或参加短期培训得来,对传统手工艺的具体历史演变、文化内涵、创作元素构成及工艺制作细节了解不够全面、不够深入,导致手工艺传承陷入了仿制和临摹误区,这种重制作成果和单纯展示技法而轻视内涵的做法,使传统手工艺传承失去了原有的灵魂。3.学生实训场所不足,实训基地建设有待开发听障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输送应用型人才,所以培养听障生动手能力的实践教学环节必不可少。但从目前手工艺实训基地建设的情况来看,主要存在着四方面的问题。第一,有的院校顶层设计者主观上更倾向于建设热门专业实习基地,没有把传统手工艺与热门专业同等对待。另外,受师资、资金、设备等客观条件制约,传统手工艺实训场所数量不足。第二,目前多数院校的手工艺实训基地运行模式为独立建设、独立使用,仅限指定专业课上课时使用,课余时间采用封闭管理模式,造成实训场所闲置、使用率低,缺乏开放性和共享性。第三,一些院校手工艺实训基地的功能没有得到有效拓展,运行模式单一,没有引入市场的竞争机制,导致学生缺乏深入市场的实践经验,影响了经营管理能力的提升。第四,校企合作深度不够。校方都迫切希望学生能在手工艺企业实习积累实践经验,而有的企业却抱着担心影响正常生产的心态,致使一些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只停留在签约或挂牌的消极被动状态,校企合作没有得到真正落实,学生实习效果不理想。4.参与主体不够广泛,运行机制有待健全传统手工艺在听障职业教育中实现传承应是一项基础性、经常性的工作,需要行政管理部门制定强有力的约束机制和科学合理的激励政策来支持,也需要学校与残联、行业协会、民间艺术团体等社会力量开展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建立多元化主体参与的社会支持体系。但由于我国特殊教育起步相对较晚,支持听障残疾人职业教育的有关政策和规定还有待完善,有的地区还存在特殊教育摆不上位置的情况,认为残疾人毕竟占少数,也不是教育发展的硬任务,对残疾人教育的鼓励政策、资源配置、资金支持等投入较少,尤其是在听障生传统手工艺实习基地建设上投入的师资、经费、设备等方面明显不足。另外,职业院校与地方行业协会、传统手工艺企业、社区等民间组织的交流合作也不够深入,致使传统手工艺在职业院校的传承成为了薄弱环节。

三、传统手工艺在听障职业教育中传承的路径

文艺培训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关键词】群众文化;公共文化服务;给力

江门是全国著名的“侨乡”,有自己独特的经济和人文文化背景。但由于长期以来我市偏重于经济建设,以致文化建设相对滞后,群众文化事业未能得到充分的重视。

之所以要“给力”,它一方面代表着社会文明进步产生的紧迫感,是大势所趋、时代的感召。另一方面它又反映出文艺工作者建设大文化的决心、责任感。同时,它也承载着全市人民对文化繁荣的共同愿望。

一、“给力”文化馆(站)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

文化馆(站)是群众文化活动的中心。它担负着组织、辅导、培训、艺术创作的多种职能,它在城乡文化建设中扮演着对文化知识的普及、宣扬传播党和国家政策、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提升城市文化素质的多种角色。

1、“给力”群众文化建设

江门市直辖蓬江区、江海区、新会区三区,代管台山、开平、恩平、鹤山四个县级市,全市共有62个镇,19个街道办事处。基层设置有文化站及文化室。前几年,因为地区经济发展存在区域差异,经济上表现出很大的不平衡。还有很多馆(站)设置简陋、工作环境陈旧、活动场地少、功能设施不;简陋的设施很难满足群众的需求。

没有阵地、没有文化设施就搞不好群众文化。近年来,地方政府对群众文化建设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在财政管理上加大投入力度。 2011年,我市有5个文化馆被评为国家一级文化馆,有10个文化站被评为省特级文化站,有6个被评为省一级文化站。

2、“给力”公共服务体系和人才建设

江门市基层文化站及街道办事处均设有文化室。在文化服务用人方面应该重视职能专业化,现在普遍存在着工作人员不专用或一身兼多职,行政事务繁多。总之搞群众文化工作面对的是一个“难”字。

要想建设好文化站(室),必须加强公共服务体系自身的建设,尤其是要给力人才队伍的建设。近年来,我市基层文化站引进了一批高素质,热爱基层工作的专业人员。各文化站在各级文化馆的指导下,逐步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不断提高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这些工作的落实,对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的自身建设加了一把力。

3、“给力”公共文化服务免费开放

文化馆(站)是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长期以来,一直实行着两条腿走路的财政方式,一方面依靠财政拨款解决职工的工资收入,另一方面通过自筹资金来解决各项职工福利问题。

从2011年起,江门市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重新为文化馆定位。将文化馆(站)列为一类公益性事业单位,实行财政全额拨款,解决了文化馆的后顾之忧,为落实文化馆免费开放提供了资金和制度的保障。为城乡文化建设、传播党和国家政策、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提升城市文化素质做出了实实在在的举措。

二、“给力”群众文艺辅导培训

做好群众文化的普及、抓好文化艺术的培训工作,它既是文化馆(站)工作职能的重要任务,又是我市文化大发展的长远决策。

1、培训辅导给力基层文艺干部

为了更好地带领好业余群众的文艺团体。要有计划地定期组织各基层文艺干部参加学习培训,提高、发展一批具有专业水平和组织能力的文艺干部。

我市2011年举办了系列培训活动,其中包括美术、书法、小戏 小品创作培训、音乐舞蹈创作培训;合唱指挥培训等。这些培训活动为全市业余文艺队伍的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也为业余文艺创作人才的培养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培训辅导给力基层文艺团体

近年来,我馆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辅导业余团队的活动,如派专人组建江门市女子中乐团,并长期坚持训练,“给力”打造了一支具有侨乡地方特色的女子中乐队;江门市舞蹈、美术、音乐、交谊舞等培训机构邀请经验丰富的教师来辅导。文化馆给予重点扶持,并派出专业老师指导、关心那些个体办学的机构。尽可能提供免费的训练场所,把培训点当作自己的教学基地来抓。每年都吸引着大批艺术爱好者,为市培养上万个新学员,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应。

3、培训辅导给力表彰先进培训机构的集体和个人

近年来,社会艺术培训机构蓬勃发展,成为文化培训的重要重要组成部分。今年我馆开始对师资配备合格、教学质量过硬的社会力量培训机构开展“江门市艺术教育培训示范单位”的挂牌管理工作,借此充分肯定它们为侨乡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弘扬侨乡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为侨乡文化的大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给力”创新群众文化服务方式

让基层群众享受到均等、优质的文化服务是群众文化服务方式改变和创新的根本所在,我们在创新群众文化服务方式上也做了一些新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送戏下乡、活跃社区文化生活为群众送温暖

我市坚持组织业余文艺志愿者落乡开展“百场文艺义演”活动。组织各类专业文化工作者下乡举办文艺演出、学术交流等活动,让文化艺术走入基层,从我馆近三年送戏进社区、下村镇的统计情况看,各类业余艺术团体每年送戏下乡上演节目[平均达七百多个次,参演人员近七千人次,观众约三十多万人次,表演近80场。这些业余团队成了名副其实“百镇千村行”的文艺小分队,它们克服种种困难自行解决经费,时刻不忘将快乐和温暖带给群众。文化“走出去”既可以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知识的需要,又能让群众感受到社会文化文明的进步。今年我市计划组织业余文艺志愿者落乡开展“百场文艺义演”活动。组织各类专业文化工作者下乡举办学术交流,让平常百姓不出家门可以欣赏到高水平的艺术。文化“走出去”既可以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知识的需要,又能让群众感受到社会文明的优越性。

2、广场文化多姿多彩为群众带来欢乐

江门市的广场文化活动已成为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部分。我市的东湖广场2005年已获“全国特色文化广场”称号并被评为广东省“十佳文化广场”,它集开放性、广泛性、规模性、艺术性、互动性、多样性、参与性于一身的特色,每每吸引成千上万的群众,可谓是广大群众的一场盛会。东湖舞台是更为常规的表演场所,全年全市约40个单位、团体在这里演出并得到锻炼。每年约70多场文艺演出。参演人数约5000人,观众约20万人次。

江门这个城市毗邻港澳,并深受其经济、文化的影响,尤其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一直走在时代的前面。侨乡的群众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得较快,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他们不满足于文化生活的现状,侨乡人民对大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多。因而,提高江门的群众文化生活水平、加大对公共文化设施的投入、克服服务体制的弊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素质、加强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是江门从政府到基层文化馆(站)及文艺工作者共同努力的大方向、大任务。因而,繁荣江门文化事业必须“给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