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九年级上册历史总结

九年级上册历史总结

九年级上册历史总结

九年级上册历史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课程资源;新课程;初中历史活动课

一、关于课程资源与活动课

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理念。开发课程资源是新课程实施的基础和保障,关系到对课程性质的理解、课程目标的达成和课程实施的质量。所以,它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程资源是指课程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发展过程中可资利用的各种资源的总和。主要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还有直接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当然,只有那些真正进入课程,与教育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才是现实的课程资源。要创造性地选择那些最有助于学科教学目标实现的资源,尤其需要去挖掘那些教育功能还没有被充分地认识和利用的课程资源,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资源的效益和价值。课程资源的开发不仅是专家和课程编写者的工作,更是需要落实到具体的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去,教师和学生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中不应处于缺位状态。

在当代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体系不断出现新的分化与综合的趋势下,有限的学时和知识量的无限增加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传统教育中以学科、课堂和教师为中心,脱离社会生活和忽视儿童学习兴趣及心理发展等问题更加突显。

活动课理论中的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重视教育内容与社会实践紧密相联,重视儿童个性以及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综合应用所获得的知识和能力,通过学生主体的实践性的学习活动,促进其人格的全面发展等理念得到更多的认同。在许多国家,学科教学、课堂学习越来越多地与体验及活动学习融合在一起,学科课程活动化已成为共同趋势。

新的课程标准规定了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应达到的总体目标。其目的是要改革学校课程中过于注重书本知识传授的倾向,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适应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

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在历史课程方面,强调要克服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课程内容的选择应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减少艰深的历史理论和概念。提倡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积极探索多种多样的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形式,让学生在生动的实践中学习历史,体验历史学习的乐趣。

活动课是课程改革的热点,在新版的初中历史教科书中,活动课作为新的授课类型被推出。目的是通过设计这种授课类型,引导学生进行系列活动,进行探究式学习,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特别是实践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活动课集中体现了新的教育理念,符合现代教育理论中“以活动促发展”的指导思想。

二、活动课的基本特征:

1、内容的综合性

在设计原理上活动课不局限于某一具体的学科知识,而是以学生的心理水平、学习兴趣、社会生活以及学科的综合性知识为基础确定学习内容,并注意历史知识多层次与多方位、历史现象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和历史知识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渗透等。其模式灵活、形式多样,内容具有伸缩性,注重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

2、过程的体验性

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以学生亲身实践的体验性学习为主,所关注的不只是学生如何学习和运用知识,更是注重其在活动中的经历和感受。在活动中有教师的指导,但更多的是学生进行实践,在亲身体验中实现其认识的内化,运用所学知识去发现和解决问题,并在其中产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同时,在新鲜的感觉中,促进学生健康的心理发展。

3、学生的主体性,

活动课中大部分时间用于学生的各种自主活动,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尊重,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学习和运用知识。在所创设的生动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参与活动的全过程。他们既是学习者也是活动的组织者,可以自主制定活动计划,根据自己兴趣爱好,从自己的特长和能力出发,比较自由的进行各种活动和评价,充分发挥其自身的探究精神。

4、评价的过程性

在活动课的学习评价上,学生既是评价的客体,也是评价的主体。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情况,注重的并不仅仅只是掌握知识的结果,而是更多地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情感的变化和能力的提高,即学习过程本身就是评价的最重要内容。同时,评价是动态的和形成性的,多采用观察记录的方法,以学生自我、相互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三、历史活动课教学的设计和组织过程:

在新的课程及教学观念引领下,历史活动课的设计和组织应从活动课的基本特点出发,围绕不同的专题和单元,提供案例及多种形式的学习资料,并预留调整或发挥的余地。

1.目标的制定。

在制订活动课目标时,应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去思考。目标不仅是关注活动的成果,而是更加注重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并在活动中有所收获。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指导学生综合运用以往所学的各种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交往与合作的能力和表达的能力等,并增强学生的历史和社会责任感。

2.主题的选择。

根据将综合性的知识学习与学生的能力、态度和行为培养统一起来的需要来选择主题。主题应符合学生的兴趣、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从操作层面的可行性出发,充分考虑到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达到活动的要求。并且,通过活动使学生感受到历史就在我们身边,从而能够关注身边的历史。应充分尊重学生,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与历史学科和社会生活联系紧密的,都可以作为活动课的主题。

3.过程的实施。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学生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围绕共同的主题进行学习。在活动过程中小组成员内部进行分工和配合,每位学生根据自己所承担的任务,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在分组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并在相互合作与交流中分享成果。同时,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和协调者,与学生共同进行学习探究。

4.结果的评价。

在评价方面以学生自评和互评的方式为主,教师进行参与性的评价。可采用《历史活动课记录表》或《历史活动课材料袋》等方式进行评价,重点在学生活动的过程、轨迹和情感体验。应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功能,通过学生自评,使学生学会实践、不断反思自我;通过学生间的互评,使学生学会欣赏他人,吸取别人之长;通过教师的评价,从整体上引领学生的学习活动。

四、教材中的活动课:

新课程的实施已将活动课正式纳入历史课堂的教学内容,历史课程标准在“内容标准”的单元教学活动建议中提出了具体建议,并在“实施建议”中附有教学活动案例。活动课约占学期课时量的五分之一左右,在初中三个年级的六册历史教材中,共安排了与课文学习内容基本同步的23节活动课。同时教材还附有活动内容、活动目标、活动要求、活动提示和参考资料。

按新课标及历史学科的特点,历史活动课的内容具体可分为:

学习方法系列:七年级(上册)活动课一《寻找历史》,主题是历史就在你身边,使历史与学生更有亲近感。七年级(上册)活动课四《运用历史地图学习历史》,主题是训练学生识读历史地图的技能,培养历史空间概念。七年级(上册)活动课五《“温故而知新”的方法和技能》,主题是培训学生如何进行历史知识的复习,掌握正确的方法。七年级(下册)活动课四《设计历史知识示意图》,主题是以历史知识为依据,设计知识结构示意图,使学生掌握在复习中化繁为简、形象直观的学习方法。

人物评价系列:七年级(上册)活动课三《秦始皇功过的辩论》,主题是进行史论结合、有理有据的辩论,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能力。九年级(上册)活动课三《我看拿破仑》,以“是非成败拿破仑”为题,组织辩论会,培养学生客观辨证地评价历史人物,锻炼用历史资料支持自己观点的论证能力。

编演故事系列:七年级(上册)活动课二《编历史小故事》,主题是培养学生收集历史素材,撰写历史故事的能力。七年级(下册)活动课一《历史短剧――文成公主入藏》,主题是提高历史知识的运用、表达和交流能力。让学生融入到历史之中,学生是编导和演员,教材是剧情线索,通过“吐蕃使者求婚”“文成公主西行”和“文成公主在吐蕃”等场景,形象地再现当时的历史情景,使学生加深对汉藏两族人民世代友好的情感体验。延伸活动可以排演“鉴真东渡”和“玄奘西游”等历史短剧。

调查访谈系列:八年级(下册)活动课一《社会调研――家乡的昨天和今天》,以家乡某方面的具体变化为选题,调查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活动拓展以《家乡的明天》为题,探讨和展望家乡今后十年的社会变迁,为自己家乡设计一个美好的未来。八年级(下册)活动课二《历史记实大家谈――新中国的外交》,主题是展现新中国外交的成就,感受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九年级(上册)活动课二《追访历史新闻――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收集整理相关的历史和地理资料,举行追访历史新闻活动,以此加深对新航路开辟的了解和认识。九年级(下册)活动课二《战地采访――反法西斯战争必胜》,通过模拟战地采访,使学生深刻了解这场战争人民必胜、法西斯势力必败的历史原因。

文章竞赛系列:七年级(下册)活动课三《历史知识竞赛》,主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参与竞争的意识和能力。九年级(下册)活动课三《致巴以人民的一封公开信――中国学生期盼巴以人民走向和平》,抓住巴以争端的国际热点问题,开展以“倡导和平、反对暴力”为主题的历史课外写作活动,将历史学习与时事政治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九年级(下册)活动课四《撰写历史小论文――〈科学技术与未来〉》,通过了解二战后至今世界科技的发展状况,认识全球科技发展的动因及其对人类社会的重大影响,促进学生对科学技术的追求。

策划模拟系列:八年级(上册)活动课一《模拟时事报道――侵略与反抗》,主题是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提高运用历史知识、表述历史问题的能力。八年级(上册)活动课二《模拟导游――重走长征路》,主题是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认识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九年级(上册)活动课一《古代世界文化之旅》,遵着历史的足迹,作虚拟的旅行,以此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世界古代的文化成就,扩展视野了解人类文化的多元性、共容性以及发展的不平衡性。九年级(上册)活动课四《策划第二次工业革命成就展》,通过这样的设计活动,了解博览会的常识,在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的同时,沟通历史、物理和化学等学科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图片音乐系列:七年级(下册)活动课二《历史画配文――话说〈清明上河图〉》,通过这样的活动,在图与文的转换过程中,加深对宋代社会状况的了解,培养从历史绘画作品中寻找历史信息的能力。八年级(下册)活动课三《20世纪歌曲中的“历史”》,歌曲中凝聚着历史,通过收集、视听和演唱不同历史时期的歌曲,从一个侧面了解不同时期的社会变迁,使学生在心中产生与历史的共鸣。八年级(下册)活动课四《家庭的照片》,一幅家庭照片就是一幅凝结的历史画面,以时间为线索或以人物为中心组成专题系列,收集和交流反映不同时期社会风貌的家庭照片,以此来了解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和家庭的幸福。九年级(下册)活动课一《老照片配文――图说法西斯暴行》,搜集能够反映法西斯罪证的历史老照片,认识法西斯主义对人类社会的危害。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需要建构起立足于课程整体的大课程资源观或整合的课程资源观。历史课程所具有的独特性质,使其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可以进行多渠道地开发。历史活动课作为一种全新的课程及教学模式,可以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向主动参与转化,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活动课对教师的要求并没有降低,而是更高了,它需要教师在新的教育理念下进行教育实践。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是促进教师自身成长的重要标志和途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施展自己的教学智慧,使教学成为一个真正具有创造性的活动。

参考文献:

[1]“中小学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与实验”课题组.《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指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聂幼犁主编.《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普通高中新课程研修手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齐健,赵亚夫等著.《历史教育价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九年级上册历史总结范文第2篇

1.日本历来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在古代,日本曾经效仿隋唐进行过大化改新,通过这次改革,日本开始了( )

A.向奴隶社会的过渡 B. 向贵族世袭制的过度

C.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D. 向资本主义的过渡

2.中古时期的西欧城市(如琅城)与中国当时的城市的不同点是( )

A.商品经济发达 B.城市的规模大

C.一些城市拥有自治权 D.有强大的市民阶级

3.每年都会有来自世界各地的穆斯林聚集在伊斯兰教的第一大圣寺进行朝觐,此地应在( )

A.麦加 B.麦地那

C.耶路撒冷 D.巴格达

4.以下关于欧洲中古时代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大大小小的封建庄园遍布西欧

B.教会垄断了教育,宣扬《圣经》是一切知识的顶峰

C.工商业城市的兴起对瓦解封建制度和孕育近现代文明起了重要作用

D.希腊罗马文化继续繁荣发展

5.7世纪早期,分散的阿拉伯部落以宗教信仰为纽带形成了统一帝国,他们信奉的是( )

A.伊斯兰教 B.犹太教

C.基督教 D.佛教

6.模仿和创新相结合是日本民族的一大特色,主要体现为“汉化”和“欧化”。其中“汉化”是指( )

A.明治维新 B.大化改新

C.奴隶主民主政治 D.发动对外战争

7.“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这一内容出自( )

A.伯利克里改革 B.大化改新

C.查理•马特改革 D.明治维新

8.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是日本历的两次重要改革。两者的共同点是( )

①都促使日本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②都善于学习外国的先进文化

③改革的背景都是内忧外患

④都促进了日本社会的快速发展

⑤都成为日本历的重大转折点

A.①②③ B.②④⑤ C .②③④ D.③④⑤

9.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 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大化改新在政治上是要建立( )

A.贵族世袭 制度 B.城市自治机构

C.中央集权国家 D.政教合一国家

10.8世纪前期的查理•马特改革给西欧带来的影响是( )

A.日耳曼人的入侵 B.封建等级制度的形成

C.罗马教廷权力至高无上 D.拜占庭帝国被外族灭亡

11.西欧封建等级制度形成的基础是:

A.罗马共和国的建立 B.罗马帝国的扩张

C.亚历山大大帝东征 D.查理•马特改革

12.下列关于中古西欧社会的描述,正确的是

A.罗马教廷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B.封建主可以管辖自己附庸的附庸

C.国王是的土地所有者

D.伊斯兰教是西欧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

13.11世纪前后,西欧城市兴起的根本原因是( )

A.农奴逃出庄园 B.商业发展

C.手工业的发展 D.生产力的发展

14.在中古西欧,地位至高无上的是( )

A. 国王 B. 公爵

C. 罗马教皇 D. 皇帝

15.日本由奴隶制度过渡到封建社会的标志是( )

A.大和统一日本 B.大化改新

C.幕府建立 D.壬辰战争16.西欧进入封建社会,比中国晚了近1000年。西欧奴隶制终结是以( )为标志的

A.罗马奴隶制共和国的建立

B.罗马帝国的分裂

C.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D.东罗马帝国的灭亡

17.大化改新标志着日本( )

A.幕府政治统治的建立 B.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

C. 天皇制度的建立 D.由奴隶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18.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意义在于( )

A.推动了西欧封建社会的发展

B.提高了西欧的经济地位,使之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

C.城市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社会财富,封建地主加紧了对市民的剥削

D.形成了早期资产阶级的雏形——市民阶级,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19.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宫相查理•马特改变了以前无条件赏赐贵族土地的做法,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这场改革给西欧带来的影响是( )

A.日耳曼民族的大量入侵 B.罗马教廷权力至高无上

C.拜占廷帝国被外族所灭 D.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形成

20.大化改新能够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

A.大贵族不得人心 B.奴隶制已经无法适应当时的社会

C.皇子的英勇 D.改革派势力大

21.伊斯兰教教历元年与下列历史事件相关的是 ( )

A.穆罕默德兵临麦加城下 B.穆罕默德病逝

C.穆罕默德带领信徒出走麦地那 D.穆罕默德出家隐修

22.西欧封建等级制度形成的基础是

A.罗马共和国的建立 B.罗马帝国的扩张

C.亚历山大东征 D.查理•马特改革

23.“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样的局面出现在

A.查理.马特改革之前 B.查理.马特改革之后

C.大化改新之前 D.大化改新之后

24.大化改新使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这一改革在政治方面的主要内容是

A.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 B.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

C.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国家 D.国家向农民收取赋税

25.7世纪早期,分散的阿拉伯部落以宗教信仰为纽带形成了统一帝国。他们信奉的是

A.伊斯兰教 B.犹太教

C.基督教 D.佛教

26.如图反映的是

A.西欧封建等级制度 B.西周分封制度

C.雅典民主制度 D.秦朝中央集权制度

27.模仿和创新相结合是日本民族的一大特色,主要体现为“汉化”和“欧化”其中“汉化”是指

A.《汉谟拉比法典》 B.大化改新

C.奴隶主民主政治 D.种姓制度

28.中世纪的欧洲被称为“黑暗时代”,人性和思想自由遭到扼杀。导致这种局面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西欧封建社会等级森严 B.神权在精神和文化领域凌驾一切

C.保守狭隘的封闭心态 D.教皇教会拥有大量的土地

29.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穆罕默德在宗教和政治活动中的大事

①基本统一阿拉伯半岛 ②成为政治和宗教领袖

③出 走麦地那 ④开始在麦加传播伊斯兰教

A.①②③④ B.④①②③

C.④③②① D.①④③②

30.公元七世纪中期,日本参照中国的隋唐制度,实施一系列改革,为日本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这次改革史称

A.查理•马特改革 B.大化改新

C.明治维新 D.亚历山大二世改革二、填空题

31.改革,是机遇,更是挑战,它往往承载着一个民族振兴的希望。(4分)

(1)日本历改变其社会性质的两次改革-------( )

(2)俄国走向近代的转折-------( )

(3)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节-------( )

(4)社会主义中国的改革-------( )

32.杰出人物往往能推动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请写出以下历史人物:

(1)7世纪中期在日本颁布改新诏书的是

(2)公元前5世纪使雅典达到全盛时期的执政者是

(3)完成人类历的首次环球航行的航海家是

(4)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担任“护国主”的是

(5)创立伊斯兰教,建立统一的阿拉伯国家的是

世界历的第一。(每题1分,共4分)

33.世界历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是

34.古希腊最早的一部史诗是

35.阿拉伯半岛 上伊斯兰教第一大寺是

36.最先探寻新航路的国家是 和三、问答题

37.阅读材料,请回答问题:

材料一: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经济上,把很多贵族的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 他们收取赋税。

材料二:改变以前无条件赏赐贵族土地的做法,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得到封地的人必须为封主服兵役。

⑴上述两则材料分别是哪两次改革的内容?(4分)

⑵请分别说出与材料中改革有关的人物各一位。((2分)

⑶这两次改革都分别有什么作用?(2分)

⑷请你结合中国的改革谈一谈改革给你带来的启示?(2分)

38.10世纪,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同时期北宋的都城东京,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城市,有居民20万户。请试分析西欧和中国的城市有什么不同?(提示可从布局、规模等方面入手)参考答案

1.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大化改新有关知识的识记。依据学过的知识已知,日本曾经效仿隋唐进行过大化改新,通过这次改革,日本开始了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 渡。所以此题选C。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大化改新

2.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古时期的西欧城市的认识。依据已有知识可知,中古时期的西欧城市商品经济发达,有强大的市民阶级形成,最终引发了要求拥有自治权的斗争。中国当时的城市商品经济欠发达,这是两者的不同点。故此题选A。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中古欧洲社会

3.A

【解析】

试题分析:主要考查学生对伊斯兰教有关知识的认识。依据学过的知识已知,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发源地是阿拉伯半岛,穆罕默德最初在麦加传教,麦加大清真寺是伊斯兰教第一大圣寺。故选A。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展•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

4.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欧洲中古时代有关知识的准确识记。我们通过学过的知识知道:欧洲中古时代基督教会宣扬封建神学,神学凌驾一切,希腊罗马文化继续繁荣发展受到阻碍。故说法有误的是D。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中古欧洲社会

5.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伊斯兰教的相关内容。7世纪早期,穆罕默德以伊斯兰教为纽带,将分散的阿拉伯部落统一起来,后来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统一的阿拉伯帝国,故选A。

考点: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人类祖先的基业——古代世界•“日出之国”与“新月之乡”• 伊斯兰教

6.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日本大化改新的相关内容。模仿和创新相结合是日本民族的一大特色,其中“汉化”是指古代日本历史的上的大化改新,这次改革是对中国隋唐政治、经济制度的模仿,使日本由奴隶社会变成了封建社会,故选B。

考点: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人类祖先的基业——古代世界•“日出之国”与“新月之乡”•日本大化改新

7.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日本大化改新的相关知识,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把握材料中的关键词:“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等”,这是日本大化改新内容方面的反映,所以答案是B。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亚洲和欧洲的封建国家•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

8.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日本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的共同点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是日本历的两次重要改革。两者的共同点有:都善于学习外国的先进文化,大化改新学习中国隋唐的先进文化,明治维新学习欧美先进文化;都促进了日本社会的快速发展,都成为日本历的重大转折点,大化改新使由日本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 路,并且迅速成为亚洲的强国。故答案选B。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无产阶级的斗争与资产阶级统治的加强•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

9.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日本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大化改新在政治上是要建立天皇****的中央集权国家。故答案选C。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

10.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西欧封建社会的相关知识,通过所学知识,我们知道查理•马特改革给西欧带来的影响是:促进了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形成,所以答案是B。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亚洲和欧洲的封建国家•中古欧洲封建社会

11.D

【解析】

试题分析:本小题考查的是西欧封建社会。在5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日耳曼人在其废墟上建立很多国家,其中大的是法兰克王国,统治者欧洲中西部的大片土地。法兰克国家的封建制度也在不断发展起来。8世纪晚期,查理.马特人任宫相时,进行采邑改革,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得到封地的人必须为封主效忠和服兵役。封主则给予土地和保护。国王把土地和人口封给大封建主,大封建主也把土地和人口分给下属,下属又封给下属,这样形成了不同等级的封建主。但在不同等级的贵族之间,没有严格的上下制约关系。即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在西欧封建社会中,封建主与附庸之间的不一定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只要附庸受封之后能够忠实地效忠封主就可以。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中古欧洲社会

12.A

【解析】

试题分析:本小题考查的是西欧封建社会。在5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日耳曼人在其废墟上建立很多国家,其中大的是法兰克王国,统治者欧洲中西部的大片土地。法兰克国家的封建制度也在不断发展起来。8世纪晚期,查理.马特人任宫相时,进行采邑改革,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得到封地的人必须为封主效忠和服兵役。封主则给予土地和保护。国王把土地和人口封给大封建主,大封建主也把土地和人口分给下属,下属又封给下属,这样形成了不同等级的封建主。但在不同等级的贵族之间,没有严格的上下制约关系。即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在西欧 封建社会中,封建主与附庸之间的不一定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只要附庸受封之后能够忠实地效忠封主就可以了。在西欧封建社会时期,罗马教廷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在西欧长期动乱的过程中,基督教会乘机扩大势力和影响。法兰克等国君主接受了基督教,并向教会大量赐赠地产。教会也巧取豪夺,最终成为了西欧的土地所有者。不仅如此,教皇和教会还是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在精神和文化领域,神权凌驾一切。故答案选A。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中古欧洲社会

13.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相关知识,通过所学知识,我们知道伴随着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欧城市重新兴起,所以答案是B。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亚洲和欧洲的封建国家•中古欧洲封建社会

14.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古欧洲社会的相关知识,通过所学知识,我们知道在中古欧洲时期,教皇不仅是西欧的土地所有者而且是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所以答案是C。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亚洲和欧洲的封建国家•中古欧洲封建社会

15.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亚洲封建国家——日本的相关知识,通过所学知识,我们知道大化改新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所以答案是B。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亚洲和欧洲的封建国家•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

16.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西欧奴隶制终结的标志。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罗马帝国。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日耳曼人建立的法兰克王国成为西欧的封建国家。所以说,西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西欧奴隶制度的结束,西欧封建社会开始了。故选C。

考点: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人类祖先的基业——古代世界•古老帝国的悲剧•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17.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日本大化改新的历史 意义。大化改新标志着日本由奴隶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故答案选D。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

18.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意义。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意义在于,形成了早期资产阶级的雏形——市民阶级,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故选D。

考点: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人类祖先的基业——古代世界•西欧的基督教文明•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兴起

19.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查理•马特改革的影响。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宫相查理•马特改变了以前无条件赏赐贵族土地的做法,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在这种分封的基础上,产生了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故选D。

考点: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人类祖先的基业——古代世界•西欧的基督教文明•查理•马特改革

20.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日本大化改新的相关内容。大化改新能够成功的根本原因是奴隶制已经无法适应当时的社会,学习先进的封建制度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故选B。

考点: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人类祖先的基业——古代世界•“日出之国”与“新月之乡”•日本大化改新

21.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伊斯兰教的相关内容。伊斯兰教教历元年是公元622年,这一年穆罕默德带领信徒出走麦地那,在麦地那建立了历第一个伊斯兰教国家,故选C。

考点: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人类祖先的基业——古代世界•“日出之国”与“新月之乡”•伊斯兰教

22.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古欧洲封建社会的相关知识,通过所学,我们知道查理马特改革为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所以答案是D。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亚洲和欧洲的封建国家•中古欧洲封建社会

23.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西欧封建制度的内容。题干中“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样的局面是由于查理.马特改革之后,产生了西欧封建制度,而西欧封建制度的核心是封君封臣制。故选B

考点: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人类祖先的基业•西欧的基督教文明。

24.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日本大化 改新的内容。题干中的要求“在政治方面的主要内容”;而四个选项中A、B、D、涉及的都是经济方面内容,可排除,故选C

考点: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人类祖先的基业•“日出之国”。

25.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伊斯兰教的作用。结合所学可知,世界三大宗教中只有默罕穆德完成了创立宗教和建立国家的双重历史使命,将分散的阿拉伯部落以宗教信仰为纽带形成了统一的帝国。故选A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展•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

26.A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该图,可以看出该图反映的是等级制,分为国王、大封建主、小封建主、农民,其中前三个为统治阶层,上下等级之间以土地为纽带,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结合所学可知,西欧查理马特改革,将无条件的土地分封改为有条件的土地分封,由此形成了西欧封建等级制度。故选A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

27.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大化改新的内容。结合所学可知,日本是个善于学习和模仿的民族。7世纪时,为缓和统治危机,日本向中国隋唐学习,进行政治、经济改革,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属于“汉化”。“欧化”指的是1868年日本的明治维新,日本脱亚入欧。故选B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

28.B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中古欧洲封建社会的相关知识点。阅读题文要求选出导致中世纪的欧洲被称为“黑暗时代”,人性和思想自由遭到扼杀这种局面产生的主要原因的选项,联系所学知识,中古世纪欧洲罗马教廷和教会所掌握的神权是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它凌驾于一切文化之上,是人性和自由思想遭到扼杀的主要原因,选项中B符合题意,故选B。

考点:人教版九年级上•亚洲与欧洲的封建社会•中古欧洲社会

29.C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为组合时序型选择题,考查学生对伊斯兰教的掌握情况。题文要求选出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穆罕默德在宗教和政治活动中的大事的选项,,分析备选项,联系所学知识穆罕默德从事宗教和政治活动的顺序应是开始在麦加传播伊斯兰教,出走麦地那,成为政治和宗教领袖,基本统一阿拉伯半岛。选项中C符合题意,故选C。

考点:人教版九年级上•亚洲与欧洲的封建社会•亚洲封建社会的建立

30.B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日本大化改新的相关知识点。阅读题文要求选出材料中所给的改革名称的选项。阅读题文材料,获取到 的关键信息是公元七世纪中期,日本、参照中国隋唐制度,改革,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是日本大化改新,选项中B符合题意,故选B。

考点:人教版九年级上•亚洲与欧洲的封建社会•亚洲封建社会的建立31.(1)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

(2)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

(3)罗斯福“新政”

(4)从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日本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古代历,日本实行大化改新,使日本由奴隶社会变成了封建社会。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由封建社会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成为亚洲强国。

(2)本题考查的是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领导了废除农奴制的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成为俄国历史发展的转折点。

(3)本题考查的是美国罗斯福新政。1933年,为了维护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恢复国民经济,罗斯福总统实施了新政,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使美国渡过了难关。这是美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一次自我调节。

(4)本题考查的是我国的改革开放。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改革开放社会主义中国的一次重大改革,从此我国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道路。

考点:北师大版 八年级下册•人类祖先的基业——古代世界•“日出之国”和“新月之乡”•日本大化改新;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近代社会的发展与终结•武士领导的社会变革•明治维新;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近代社会的发展与终结•避免革命的改革•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动荡与变革•大危机与新政•罗斯福新政;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

32.(1)孝德天皇;(2)伯利克里;(3)麦哲伦;(4)克伦威尔;(5)穆罕默德。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了日本的大化改新。旨在考查学生再认再现相关历史知识答题的能力。公元6、7世纪时,日本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大贵族奴隶主势力强大,政局混乱,改革势在必行。7世纪中期,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成功,新上台执政的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史称“大化改新”。

(2)本题考查了古希腊的民主政治。旨在考查学生再认再现相关历史知识答题的能力。公元前5世纪后半期,伯利克里当政时期,雅典达到全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并成为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源头。

(3)本题考查了新航路的开辟。旨在考查学生再认再现相关历史知识答题的能力。1519—1522年,奉西班牙国王之命,麦哲伦率领的船队,从欧洲出发,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返回欧洲,完成了人类历的首次环球航行。

(4)本题考查了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旨在考查学生再认再现相关历史知识答题的能力。1649年,查理一世被推上断头台,英国成立了共和国。共和国时期,克伦威尔掌握了政权,担任“护国主”,实行有利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政策。

(5)本题考查了阿拉伯国家的建立。旨在考查学生再认再现相关历史知识答题的能力。6世纪末7世纪初,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创立伊斯兰教。622年,穆罕默德带领少数信徒离开麦加,在麦地那建立起政教合一的国家。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人类文明的开端•西方文明之源;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步入近代•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步入近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

33.《汉谟拉比法典》

34.《荷马史诗》

35.麦加清真寺

36.西班牙和葡萄牙

【解析】

33.试题分析:世界历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是《汉谟拉比法典》。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汉谟拉比法典》

点评:关于《汉谟拉比法典》,学生还要知道,它是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在位时期颁布的,宣扬了汉谟拉比受命于神,颂扬了汉谟拉比的功绩,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

34.试题分析:古希腊最早的一部史诗是《荷马史诗》。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荷马史诗》

点评:关于《荷马史诗》,学生还要知道,作者是古希腊盲诗人荷马,是他在公元前9——前8世纪,根据口头流传的史诗和短歌编成的长篇叙事诗,包括《伊利亚特》、《奥德赛》两部作品。

35.试题分析:阿拉伯半岛上伊斯兰教第一大寺是麦加清真寺。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麦加清真寺

点评:关于麦加清真寺,学生还要知道,它闻名遐迩,其圆顶、尖塔和精巧的装饰,是伊斯兰建筑艺术的典型风格。

36.试题分析:最先探寻新航路的国家是西班牙和葡萄牙。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新航路开辟

点评:关于新航路的开辟,学生还要知道,根本原因是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直接原因是欧洲人对黄金的追求;条件包括罗盘针、航海技术、造船术的进步;航海家有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影响:新航路开辟打破了世界相互隔绝的状态,把世界连成了一个整体,西方国家开始走上对外殖民扩张道路。

37.(1)大化改新、查理•马特改革

(2)中臣镰足、查理•马特

(3)大化改新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过度到了封建社会。查理马特改革形成了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

(4)略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对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相关史实的准确识记,依据材料一中“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部民转为国家公民”等信息可以直接判断是日本大化改新的内容,依据“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等信息可以得出其是查理•马特改革的内容。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对两次改革相关史实的准确识记,回顾已学知识可知公元645年6月,皇室中大兄皇子(后成为天智天皇)联合贵族中臣镰足发动政变,皇室夺取政权。中大兄皇子等拥立孝德天皇。孝德天皇即位后,定年号为大化,迁都难波京(今大阪市)。646年元旦,颁布改新诏书,实行政治改革。而查理•马特改革的主人公即是查理•马特。

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对两次改革历史作用的准确识记,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大化改新使日本社会环境稳定,社会经济得到发展,为以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是日本由奴隶社 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查理马特改革在封建社会内部形成了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

第(4)问,属于开放性试题,旨在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分析与知识运用的能力,结合本题的材料及改革内容等方面可以归纳为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我们要积极学习外国的长处,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

经验、中国的改革开放成果证明,只有不断的进行改革,我们的国家才会国富民强。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大化改新、查理•马特改革

38.

西欧城市 中国城市

规模 不大 大城市,有居民20万户。

布局 布局凌乱,建筑纵横交错 布局整齐,有规划

商业活动 白天商业活动多,夜晚沉寂 十分繁荣,还有夜市和娱乐场所

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山品经济的发展,诞生世俗文化和新兴的市民阶级,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创造了条件。 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对社会制度的转变没有起到决定作用。

【解析】

九年级上册历史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地图图片;教学研究

翻开初中历史课本,就会发现有许多历史地图和插图,这些都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工具。它形象地反映了历史现象和教学事实,能给学生以直观的整体认识。最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中图片题占有的比例也在不断增加,考试丢分现象也比较严重,究其原因是由于长期的历史教学习惯,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正文的教学,忽视了历史地图和插图(图片)的应用和讲解,学生不能利用图片所给的隐性知识来分析问题,那么怎样才能充分利用历史地图和插图(图片)来学好历史知识呢?

一、利用地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教材中有大量的历史图片,合理利用图片辅助教学活动,不但能让学生丰富历史知识,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八年级下册21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一课中有服饰的变化,对学生来讲比较空洞,如果利用图片就能很具体、形象地将这个问题展现给学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这样我们在历史教学中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充分重视地图的作用,形象直观地记忆地点

历史教材中涉及很多很多的地名,中国古代中历史王朝的都城,世界历史上众多的国家和地区,以及历史上许许多多的战争等,都需要利用地图来帮助记忆,如,我在讲七年级上册《春秋战国的纷争》一课中“战国七雄”的名称和位置,结合地图可以这样记忆“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这样既记住了名称,又记住了地理位置。

三、学会分析从地图上获取的历史知识、历史信息

在课堂上学习时,一边读历史教材,一边对照历史地图。例如,有些地图是战争形势图,体现战争动态的过程,我们可以结合地图利用水彩笔勾划,了解战争的经过、结果,以便形成完整的空间观念。再如,我讲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1课《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以《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图为例,就可根据地图复述协约国阵营和同盟国阵营的组成、参战的时间及意图,复述欧洲战场势态(战线位置及对阵国家分析东西两线同时作战对德国的影响)和战争的进程。又可由此回顾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和影响。

四、运用插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历史教材中地图、插图虽然是精致的,但其内涵丰富,容易引起人想象,如,学习九年级下册《冷战中的对峙》一课时,有一幅图片《赫鲁晓夫和肯尼迪的较量》,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借助历史地图展开想象,观察赫鲁晓夫为什么在较量中满头大汗。通过漫画的想象和分析,进一步明确当时两国在较量中谁占优势,这样利用地图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地图和插图有助于历史知识的掌握,有助于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九年级上册历史总结范文第4篇

    一、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军事历史知识,科学揭示军事历

    史发展的规律

    在“人教版”《中国历史》第一、二册里,军事史知识除13课较为集中外,其余分散在各课各目中,有的 是一场战役过程的叙述,有的是一位军事历史人物的生平介绍,有的仅列出了一幅兵器插图。平时教学中学生 所接受的军事史知识是杂乱的、零碎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教学时机,适时地把同类军事知识加以综 合,使知识序列化、系统化,并揭示其发展的规律。

    如,教师在讲授第18课“高度繁荣的宋元文化(一)”“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这一课时,在讲到宋元时 期火药在军事上的广泛使用以及当时的火药武器时,可对中国古代的兵器发展史作一简单总结回顾:夏朝人使 用铜兵器、商朝人使用青铜兵器、春秋时期出现了铁制兵器、东汉时期铁制兵器取代青铜兵器、三国时的战舰 、唐朝的火药武器、火箭,到宋元时期的突火枪、抛石机和铜火铳。在此基础上,可引导学生分析其发展线索 :中国古代的兵器经历了一个由冷兵器到火器的发展过程,冷兵器阶段经历了铜器、青铜器到铁器的过程。并 同时揭示其发展规律:中国古代兵器的产生、发展和变化是伴随着中国古代的生产工具的发展变化而进行的, 军事技术和生产技术一样,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标志。

    再如,在讲授第二册第24课“后金的兴起”时,教师在讲到努尔哈赤所采取的八旗制度时,可对中国古代 的军队建设史和军史加以回顾:商朝的左、中、右三师、晋楚争霸时的车兵、汉代的都护、两汉的骑兵、唐代 的藩镇、北宋的禁军、明代的都司、满州的八旗军。在此基础上,可向学生说明:商朝时出现了步兵、春秋战 国时国家军队以战车兵为主,西汉时期又出现了骑兵,以后骑兵成为国家的重要兵种,并出现了步、骑、车配 合作战的局面。

    古代战争史和古代军事学术史也可采取同样的方法阐明其发展线索及其发展规律。

    二、注意挖掘古代军事史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

    思想政治教育

    运用历史教材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历史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1988年11月公布的《九年制义务教育 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规定,历史教学的德育任务应居首要位置。

    中国古代军事史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传统美德,教学中应充分揭示其中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思想 品德教育。

    1.在讲授古代军事文化成就时,要突出其世界史上的历史地位。运用古代文化史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一大任务。国家教委规定,在初中阶段,历史教师对学生中国古代文化史教育,要达到这样 的要求:“知道我国古代在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学术思想、伦理道德、教育、军事、对外交往等方面的重大 成就,以及对人类历史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我国古代军事文化的成就博大精深,我国是火药和火药武器的最早发明者、使用者。我国有漫长而复杂的 战争历史。在战争中涌现出了众多虎奋鹰扬的军事名将和广博精深的军事著作,我们可以毫无愧色地说,中华 民族是世界上兵书产生最早、数量最多的民族,历史上的浩繁而详备的军事典籍是世所罕见的,我国古代兵书 中饱含着丰富的朴素的军事辨证法思想。

    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教材中典型的材料为素材,适当增加一些内容,突出其世界史上的历史地位。如《 中国历史》第一册在介绍《孙子兵法》这部兵书时,仅仅指出该书“系统地叙述了战略战术的原则,提出集中 兵力打败敌人的重要性,强调作战时要对敌我双方的情况作周密的调查”,只字未提其历史地位和历史影响。 教师可在讲授《孙子兵法》以上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该兵书所提出的政略和战略相结合、政治重于军 事、奇正相生、虚实结合、冲虚备实等战略战术原则,不仅中国历代兵书都以它为依据,而且波及国外。早在 唐代中期,日本就把此书带回国内,因此影响到日本历代兵法,被日人称之为“将相秘本”、“东方兵学柱石 ”。据说,日本的武田信玄就将兵法中的“其疾如风”等词语写在军旗上。日俄海战时,日海军大将东乡也运 用了它的以逸待劳的作战原则。10世纪《孙子兵法》又传入法国,后又传入俄、英、德等国,成为资产阶级军 事理论的一个思想源泉。据说,发动一战的德国皇帝在失败后读了此书,不禁发出“可惜二十年前没有看到这 本书”的叹息。直到现在,西方的一些军事著作还经常引用此书,它的不朽价值是世界所公认的。

    再如,在讲授宋元时期火药在军事上的广泛使用及其传播时,同样要揭示它对西方近代枪炮的发明及其对 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所起的作用和影响。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教材有关火药的传播的内容,进一步向学 生指出,13世纪,欧洲人在阿拉伯人的著作中学到我国的火药技术,但直到14世纪中期,欧洲人在和伊斯兰国 家的战争中得到了火药武器之后,才看到了火药在军事上的地位和作用,并开始了火药的制造,由此揭开了近 代军事技术革命的序幕。马克思曾经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指出了中国发明的火药在欧洲封建社会灭亡过程 中的巨大作用。

    2.在讲授军事人物时要渲染民族英雄为国请命的悲壮事迹,以培养学生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情感。

    “人教版”《中国历史》第一、二两册多处出现了民族英雄生平事迹的史料,这应该成为教师在教学过程 中的教学热点。这是因为中学生尤其是初中学生,在思维发展上仍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著名的历史人物( 尤其是军事人物)及其事迹有极大的兴趣,由于人生观尚未定型,可塑性很大;由于自主意识和渴望成功的欲 望增强,所以特别喜欢听历史人物的讲授,想从中找到自己崇拜的英雄,作为榜样,以便学习和模仿。而数千 年的历史长河中,军事名人灿若星汉,正好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要和寻求理想人物的愿望。

    因此,教师在讲授军事人物时,应饱含情感对他们的生平作较为具体的讲述,尤其对他们的嘉言懿行要作 重点讲解,以他们的言行感染学生。如,在讲授第一册第17课“西汉与匈奴的和战”时,教师不仅要讲清卫青 、霍去病大败匈奴、建功立业的历史知识,还应介绍少年将领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公而忘私的品 德。再如,在讲授第二册第16课中“元朝统一全国”这一目时,教师应该通过南宋抗战派大臣文天祥誓死抗元 ,兵败被俘后坚贞不屈的事迹的渲染,以及“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赏析,歌颂民族英雄 的崇高精神,培养学生的民族气节。

    3.在讲授农民战争时,要揭示农民战争的原因及其对历史进程的作用,对学生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 育。

    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形态的更替必须通过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基本动力。据“人教版” 历史教材编著者介绍,现行教材“已经摈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观点,但从来并不忽视农民战争在封 建社会中的进步作用”(臧嵘《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历史教科书(人教版)第一册的编写体会》,《历史教学 》,1990.7),因而仍然编进了秦末农民起义、西汉末年的绿林、赤眉起义、东汉末年的黄巾大起义、隋、唐 末年的农民起义及明朝农民战争等内容。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揭示农民战争爆发的共同原因及其规律。这就是,在阶级社会中,剥削阶级出于 它的本性,总是残酷地剥削和压迫劳动人民,剥削者不仅无偿地占有劳动人民的剩余劳动,而且有时侵吞他们 的必要劳动,使他们无法生活下去,以至于社会再生产无法正常进行。在这种情况下,只有被剥削阶级的反抗 和斗争,才能迫使剥削阶级节制其剥削欲,保证社会生产正常进行。教师可以秦末农民起义为例,加以进一步 说明。

    例如,秦朝统一六国以后,曾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但是后来,秦朝的暴政却使其 走向反面。当时秦朝用于修筑长城,建造阿房宫,建造骊山墓和从事杂役的劳动力,占成年男子的1/3,社会生 产受到了严重影响和破坏,许多贫苦农民的土地被剥夺,赋税负担却依然沉重,加上严酷的刑法,终于导致了 陈胜、吴广的起义。农民起义推翻了秦王朝的统治,结束了秦朝的暴政,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在 农民起义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西汉王朝,推行了一些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 ”。秦末汉初的历史对比充分说明了农民的阶级斗争是保证社会生产正常进行,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

    三、引导学生分析不同战争的不同性质,培养学生全面地、

    辨证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国有着漫长而复杂的战争历史,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与之伴随的也有一部五千年的战争史。据《中国军 事史》附卷一《历代战争年表》统计,从公元前26世纪至公元1911年,我国发生过3791次战争,其中古代战争 3608次,近代战争183次。“人教版”《中国历史》第一、二两册提到的战争,大大小小就有近50次。如此繁多 的战争,有的推动了历史的前进,维护了祖国的统一与安定,有的阻碍了历史的进步,给民族带来了沉重的灾 难。

九年级上册历史总结范文第5篇

一、整体史观教学存在的问题

据笔者观察,目前在整体史观教学层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过于按部就班讲教材,采用碎片化的史实呈现方式,不能突出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本质内容,忽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缺乏对史实发展线索自主思维的过程,很少有机会自主、完整地构建史实发展的来龙去脉。再如,在我们制作教学案或导学单中,自主学习提纲的呈现形式大都采取了知识问题清单、填空或数字条目式提纲等方式,不能直观地体现史实知识结构。最后,我们的课堂板书内容呈现两种极端,一是事无巨细,只要是史实知识要点都一一板书;二是过于简单,只是呈现几个数字式标题。很明显,以上种种问题只是满足于学生被动的知识接受式学习,不能很好地突出史实框架或史实结构,不利于学生树立整体史观意识。

二、引导学生树立整体史观的几种途径

1.宏观审视教材,在整合中树立整体史观

对于初中历史教学而言,教材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理应充分使用,以教材为教学根本。但这不等于对教材进行机械的、按部就班式的使用。历史学科最注重的就是要厘清v史线索,弄清历史发展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在此基础上初步树立整体史观意识。因此,在对历史教材的使用中,我们要注重宏观审视,厘清教材对史实的编排方式,适当时需要我们按照一定线索进行必要的整合。如九年级上册教材(人教版,下同),通过宏观审视发现,这本教材编排的内容涉及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发展以至消亡。因此,在使用这本教材学习第一课之前,我们非常有必要先对人类社会的基本发展线索做一梳理,通过梳理引导学生理解人类社会的生产特点以及产生、发展和衰亡的整体历史。又如,在开始教某一个单元时,要先对该单元的主题、涵括的核心史实或基本线索做一简要归纳,如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展》,在教学前我们可以先介绍“战争冲突和和平友好交往”的古代文明传播方式,然后围绕这两种方式开展教学。如能长期坚持这种教材使用方式,学生一定能充分感知整体史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

2.确立适当专题,在比较中巩固整体史观

专题学习是历史学科不可或缺的学习方式之一。通过专题学习,学生不仅能厘清相关历史概念、历史事件或重大历史现象,避免知识混淆错乱,而且通过专题的归纳和比较,还能深化理解历史发展,掌握重点历史线索,使新授课中初步确立的整体史观得到进一步巩固。如我们在学习了九年级上册《步入近代》和《无产阶级的斗争和资产阶级统治的加强》这两个单元后,可以就其中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历史事件进行专题学习,从整体上厘清“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和“资产阶级统治的加强”这两个学习主题,由此加深对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整体认知。又如我们在学习了九年级下册第一课《十月革命》的内容后,可以联系运动、巴黎公社等事件就无产阶级运动这个主题进行专题学习,加强对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由理想到现实的整体认知。再往下学习第二课时,我们又可以联系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二月革命、十月革命、新经济政策、一五二五计划等内容对俄国史进行专题学习,加深对沙俄、苏俄、苏联国名演变的整体认知。总之,我们要通过专题教学引导学生厘清史实知识,加深史实整体感知。在教学中加强对教学内容的钻研,有效联系教材前后内容,有针对性地确立适当的专题,让学生在专题学习中巩固基础,提升能力,加强整体认知。

3.设计多元作业,在整理中深化整体史观

在课程改革和时代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我们要脱离传统的死记硬背和题海战的作业模式,要结合学科特点,通过有一定思维价值和学生感兴趣的作业,调动学生自主地、高质量地完成作业的积极性。我们让学生采用知识树或表格形式对学习内容进行结构化整理,让学生在整理中自主建构历史线索,厘清历史发展,使整体史观得到进一步深化;还可以呈现有利于学生深化理解整体史观的典型题,如“运用具体史实说明资本原始积累的两种方式”“列举为应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各国采取的措施及影响”“列表说明二战各阶段重大事件及影响”,等等。这些典型题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对学生整体史观意识的要求比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