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三生教育心得体会

三生教育心得体会

三生教育心得体会

三生教育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这个寒假我参加了《教师“三生教育”手册》履职晋级培训考试,通过学习了这本书里的内容,对三生教育有了深刻的认识和体会。作为一名教师,懂得了“三生教育”要着眼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成人、成才,着力开启学生心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健康水平、培养学生的爱心、感恩之心和责任感、正义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一脉相承。

一、对“三生教育”系统的理解

“三生教育”的概念是学校德育范畴的概念,其包括“生命教育”、“生活教育”、“ 生存教育” 。“三生教育”就是要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接受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新形势下,面对着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构想,如何更有效的推进素质教育,营造和谐校园,如何深入开展关于“生命、生存、生活”的“三生教育”,正确引导广大学生珍爱生命、学会生存、并能享受生活,就成为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刻不容缓的一项艰巨任务。

1、对“生命教育”的认识

“生命教育”,一是:认识生命,保护生命。认识生命就是让学生知道生命的一些知识,了解生命特点。如生命的不可创造性,不可再生性,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失去了就不可复得,没有阴间与来世。告诉学生每个人的生命不仅属于他个人,也和周围的亲人、好友甚至社会、民族相联系。保护生命就是要求学校联系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教会小学生如何解决关于地震、火灾、烫伤、落水及人工呼吸等方面问题;二是:欣赏生命,尊重生命。让学生知道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去轻视任何个体,并且学会用爱心去经营生命,用对亲人的态度去对待所有人的生命。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深刻涵义,以感恩的心态去对待父母赐予我们的生命,以乐观的心态去欣赏生命,以谨慎的态度去尊重生命;三是:热爱生命,敬畏生命。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艰辛与伟大。()从情感上加以引导,让每一个学生从小学会爱环境,爱动植物,爱自己,爱他人的生命,从心里上敬畏生命,而不能残忍对待生命。培养学生拥有向上、乐观、豁达的性格,从容面对人生的困难与挫折。

2、对“生存教育”的认识

生存教育是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生存观念的教育。

“生存教育”一是“学会学习”——学会学习的方法与能力,培养学习的兴趣。“学会合作”——在独立思考基础上的选择、决策与社会协调能力;二是使学生学会在独自情况下生存,学会在压力下生存,学会在紧急状况下生存,学会在集体中生存,学会在逆境中生存。帮助学生建立适合个体的生存追求,学会判断和选择正确的生存方式,学会应对生存危机和摆脱生存困境,善待生存挫折,形成一定的劳动能力,能够合法、高效和较好地解决安身立命的问题。

3、对“生活教育”的认识

生活教育就是帮助学生获得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确立生活目标、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树立正确生活观念、追求幸福生活的教育。具体说:通过生活教育,使学生认识生活是由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职业生活和公共生活等组成的复合体;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爱心和感恩之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形成立足现实、着眼未来的生活追求;教育学生学会正确的生活比较和生活选择,理解生活的真谛,能够处理好收入与消费、学习与休闲、工作与生活的关系。

二、认真组织“三生教育”的实施

1、作为一名教师,要自觉地实践“三生教育”的理念,管理班级,引导和构建创建幸福班级。

三生教育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一、实施“三生教育”的主要方法

为保证“三生教育”的顺利实施,云南省委高校工委、云南省教育厅非常重视方式方法的科学性,并且做到组织严密、程序严谨,领导重视、全面协调,重点突出、推进有序。

(一)制定文件,统一思想

首先,从理论、历史和实践的层面对实施“三生教育”的科学性、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研。在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实施“三生教育”的基本框架及其配套文件,成立了“三生教育”领导小组,分别召开了实施“三生教育”的社会各界座谈会、专家研讨会、工作会和经验交流会,举办了不同层次的“三生教育”论坛。

(二)编写教材,培训师资

2008年,云南省教育厅组织编写了分别供幼儿园、小学(分为低段和高段)、初中、高中、中职、高校使用的“三生教育”系列教材7册,为实施“三生教育”提供了教材保障。2009年又修订出版了第2版“三生教育”系列教材,同时,把“三生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纳入师资队伍建设整体规划,分层次、全覆盖、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师资培训,做到管理有人抓、研究有人搞、具体工作有人做。

(三)全面实施,全程服务

2008年秋季学期,云南省“三生教育”的试点工作展开,一年后,从2009年秋季学期起,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云南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开始全面实施“三生教育”。此间,为保证“三生教育”的顺利推进,云南省教育厅采取了一系列全程服务措施,如:成立了“三生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加强了科研工作,举办了“三生教育”巡回报告会和教育教学系列活动,开通了“三生教育网”,筹备成立了“三生教育”部门联席会议和“三生教育”研究会、志愿者协会,等等。

(四)广泛合作,整合力量

2009年5月,云南省教育厅会同中国教育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在人民大会堂成功举办了“中国生命生存生活教育论坛”;2009年8月,与中国出版集团、人民出版社签订了“三生教育”第3版教材出版发行合作协议,从2010年起“三生教育”第3版系列教材由中国出版集团和人民出版社在全国出版发行。除此以外,云南省教育厅还依托社会资源,建立了一批“三生教育”实践基地。

(五)创新方式,增强实效

在教育过程中,“三生教育”的实施注重认知、体验和感悟的结合,通过认知、体验、实践,促进感悟、领悟、体悟、顿悟,使之内化于心、外显于行为习惯;在教育途径方面,“三生教育”注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结合,做到以学校教育为引导,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社会教育为保障,加强育人合力;在教育目标上,则注重抓基本、打基础、重实效,从生命、生存、生活和做人、做事、做学问及成长、成人、成才等最基本、最普遍、最直接的问题入手,下移重心,夯实基础,增强实效。

(六)目标管理,总结提升

在推进“三生教育”中,把实施“三生教育”工作的情况作为加强学校现代管理的重要内容,纳入教育目标责任制进行考核,对部分学校进行专项督查。此外,云南省教育厅还评选表彰了“三生教育”首批示范学校和优秀学校,以发现典型,提炼经验,为明确下一步的工作思路提供了依据。

二、实施“三生教育”的主要成效

云南“三生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良好成效,在推进素质教育方面赢得了普遍赞誉,显示出了旺盛的生命力和美好前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2008年12月24日对云南省实施“三生教育”的情况做出重要批示:“开展热爱生命、学会生存、了解生活的‘三生教育’,对提高学生素质,激励学生实现生命的价值,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很有意义,特别是对独生子女有必要。应列入素质教育的内容。”中共云南省委书记白恩培同志指出:“要深入扎实地开展好‘三生教育’。生命、生存、生活教育,社会反响好,这项工作很有意义。说到底,开展‘三生教育’还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问题,特别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问题。组织开展‘三生教育’,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施素质教育方面找到了一个很好的载体和切入点,希望深入扎实地抓好这项工作”。2009年10月24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三生教育”课堂》的报道,更是使得云南省实施的“三生教育”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实施“三生教育”的主要成效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现代教育价值建设

“三生教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师生,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现代教育价值,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教育领域的具体化和大众化。“三生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把教真育爱理念贯穿始终,使人真正成其为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帮助人追求幸福生活,进一步增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例如:云南大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认真实施“三生教育”,学校党建工作成效显著;云南农业大学着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受此影响,一些毕业生辞去城里的工作,回到贫困的农村创办种植专业合作社,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云南财经大学突出生涯规划教育,一批毕业生走上了自主创业之路;玉溪市第一小学某学生家长反映,孩子在接触“三生教育”后,在生活和学习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并感慨地说:“如果说健康是‘1’,人生的其他诸如财富、事业等都是‘0’,那么‘三生教育’就是‘1’前面的‘+’,因为它能够给人以正确的导向。”另外,问卷调查表明,92.1%的教师认为“三生教育”对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非常有用。

(二)推进了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

“三生教育”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创新成果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关注人类发展面临的普遍问题,关注个体生命、生存、生活的基本问题,着眼于让学生知生理、调心理、守伦理、懂哲理、明事理[1],着力开启学生心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勤奋学习、快乐生活、全面发展,与素质教育的要求一脉相承。这从有关的调查中就可以得到明确的答案。譬如:云大附中开展的“负重感恩”和“养活自己一天”等体验活动使学生深受教育,学生认为“‘三生教育’很有意思,这样的课终身难忘”;昆明市晋宁县晋城镇二小学生最初看到“三生教育”课本,就“被它吸引住了,通过学习知道了生命的宝贵,学会了正确面对挫折,学会了与他人友好相处,学会了逃生的技巧”。此外,在实施“三生教育”中,有的教师在教学中联系学生实际,充分挖掘教材内容,有机渗透“三生教育”,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有的教师则从被动接触“三生教育”起步,到主动钻研、积极探索“三生教育”的有效教学方法,如今已成长为一名“三生教育”的骨干教师。著名教育家、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先生对“三生教育”评价说:“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很具有理论意义,如果真能实现‘三生教育’,我国教育就能克服种种弊端,回归教育本真”。某网友也在其博客中写道:“云南的孩子是幸运的,因为有了‘三生教育’,他们从此接受的是一种‘完整的教育’”。调查还显示:有91.3%的教师认为“三生教育”教材对学生适合,88.8%的教师认为“三生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非常有用。

(三)推进了德育工作的有效落实

“三生教育”秉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关注每个学生主动、健康地成长、成人、成才,关注做人、做事、做学问等基本问题,强化实践育人,着力培养学生的爱心、感恩之心和责任感、正义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从人生的起点上逐步夯实个体成长的基础,激发学生的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使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1]。昆明市红旗小学某学生说:“通过学习‘三生教育’懂得了生命是宝贵的,人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尊重别人的生命,学会了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红河州个旧市金湖小学某学生家长说,女儿在接受“三生教育”后受到了很大的触动,对幸福有了切身的体验,懂得了珍惜,知道了孝顺,学会了感恩。昭通市镇雄县某教师说,“三生教育”是德育的及时雨,作为教师应“缘定‘三生’”。调查表明:98.4%的学生对“三生教育”感兴趣,84.6%的学生认为参加“三生教育”没有学习负担,86.6%的学生认为参与“三生教育”直接对自己的成长非常有用。

(四)推进了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三生教育”是主体教育、和谐教育,其根本在于促进人的自身和谐发展、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着力加强文化育人是实施“三生教育”的重要方面。通过以精神文化为核心,以物质文化为基础,以制度文化为保障,以行为文化为重点的校园文化建设,促进了教风、学风、服务作风“三位一体”的优良校风的培育。昆明十中的学生得知昆明八中某同学患了白血病,决心以自己的微薄之力帮助这位素不相识的同学,主动到街上和其他学校进行爱心募捐;昆明市新迎第一幼儿园在“三生教育”的启发下,老师们制作了一批“心型”卡片书签,在上面写下激励的话语,提醒和鞭策自己,促进了工作积极性和教学效果的进一步提高,受到学生和家长的好评。相关调查表明,95%的学生对参与学习“三生教育”的自我评价态度积极,98%的学生认为自己参与“三生教育”学习后有不同的变化。

(五)推进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三生教育”作为回归教育本质的理念的提出,作为一项创新事业的实施,促进了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为云南省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注入了动力。“三生教育”围绕发展云南现代教育的总体目标,坚持以价值教育为灵魂,以能力教育为核心,以制度教育为保障,不断推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全面推进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的现代教育体系建设。并且,教师队伍建设、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受教育者权益保障机制建设等得到加强,在全面推进教育改革、办学体制改革、高校学分制改革、普通高中课程改革、高中考试制度改革、学校现代管理体制改革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在减轻中小学生负担、引资办教、教育国际化、民办教育等领域也取得新的成果。

(六)促进了公民素质的提高

“三生教育”体现了对人的终极关怀,适应了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激发了社会、家庭参与和支持素质教育的热情,有效整合了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资源,促进了公民素质的提高。对此,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全国政协领导对云南“三生教育”给予了充分肯定。很多领导和高层专家认为,“三生教育”应成为对全国公民的普适性教育。“三生教育”实施以来,引起了广泛共鸣,国内外新闻媒体对此作了全面客观的报道,社会反响良好。如:致力于青少年生命教育的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等组织表达了与云南合作推进“三生教育”的愿望;中共昆明市委、云南第三女子监狱分别邀请省教育厅有关同志作“三生教育”报告;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某部致信省教育厅,要求协助他们开展“三生教育”;许多学生家长在观看央视新闻调查《“三生教育”课堂》后表示要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与孩子一起成长……当然,在肯定主要成效的同时,也清醒地看到,“三生教育”是一项开创性的事业,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和困难,如:队伍建设亟待加强,政策措施有待配套,理论研究比较薄弱,教学改革仍需推进,实践探索有待深化,文化建设尤需下力,提炼总结还不充分,教材建设还处于地方课程教材的修改阶段,评价体系和考核办法尚未系统成型,等等。

三、实施“三生教育”的基本经验和思路

(一)实施“三生教育”的基本经验

1.做到“三个始终坚持”

实施“三生教育”首先要做到“三个始终坚持”,即: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作风和科学严谨、精益求精的态度;始终坚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统一;始终坚持主体教育、认知教育、行为教育、差异教育、全面教育等基本方法。

2.做到“四个一致性”

实施“三生教育”要坚持“四个一致性”,即: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培育现代教育价值的一致性;坚持尊重教育发展规律与尊重学校优势特色的一致性;坚持树立崇高理想与树立正确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的一致性;坚持教师的教学主导与学生的主体参与的一致性。

3.处理好“五个关系”

实施“三生教育”还要处理好“五个关系”,即:“三生教育”与德育的关系;“三生教育”与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经济负担、心理负担的关系;“三生教育”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三生教育”教学环节处理好以教师为主导与以学生为主体的关系;“三生教育”教学评价上处理好显性效果与隐性效果、直接效果与间接效果的关系。

(二)推进“三生教育”的基本思路

三生教育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一、素质及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而提出的一种教育思想。其根本目的,就是要使教育从工具性的、以追求升学为目标的实践模式中回归到育人的根本追求上来,回归到以人为本的教育实践中来。因此,素质教育,从基本内涵上来讲,所强调的是以培养人的“素质”为核心的教育。这应该是我国教育思想的一次深刻变革。但是,由于“素质”概念的抽象性、认识的不一致性以及在实践中的难以操作性,再加上教育传统观念、评价模式、社会、家庭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素质教育一直难以在教育实践领域取得新的突破。因此,深入探索素质、素质教育等基本概念,构建以人为中心的素质教育新思想,从素质教育的本质规定、基本内涵上形成素质教育理论上的突破,奠定素质教育实践的理论基础,是用素质教育思想改造、重构当前教育实践的重要基础。

(一)什么是素质

素质教育概念提出后,素质教育研究的焦点实际上转移到了对“素质”的研究上。教育理论界曾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素质观点,但到目前为止,依然没有解决素质的本质是什么这一关键性问题。我认为,素质在本质上,就是人的一种身心特性,这种身心特性有与生俱来的,也有后天形成的。与生俱来的身心特性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遗传素质,即人的解剖生理特性。后天形成的身心特性也就是后天形成的素质,有两种类型,即遗传—习得性素质和习得性素质。前者是直接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教育等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素质,如身体素质、智力性素质、技能性素质等。后者则是指在遗传性素质和遗传—习得性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教育等的作用而形成的,如知识素质、品德素质、心理素质等。以上这些素质,尽管存在着来源、类型、形成方式的不同,但其本质是相同的,即都是一种身心特性。正是这种本质上的同一性,使得对素质的理解超越了先天与后天之争,为素质的可教育性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从素质的存在方式来看,素质作为一种身心特性,内蕴于人的存在状态之中。但是,这种内蕴并不意味着素质是不可测的。人的素质,通常通过人的身体特征、存在状态和行为方式等加以展现出来。例如,人的身体素质作为一种身心特性是内蕴的,但是,它可以通过人的体格、体质和适应性等存在状态表现出来。人的知识素质也是内蕴的,但可以通过人的谈话、解决问题、运用知识等行为表现出来。

素质的这种特性,一方面说明了素质是可以培养的,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素质培养的特殊性。由于素质的来源、类型、形成过程、对个体成长发展的作用各不相同,素质的培养也必然各不相同。从实施素质教育的角度看,首要的是要从素质的类型入手,弄清究竟要培养学生的那些素质,然后才能从素质的形成过程开始,探索如何开展素质教育。

(二)个体素质的基本结构

素质作为一种身心特性,是任何人身心发展都必须的。一个人没有素质就不可能存在和发展。但问题是,究竟哪些素质是基础性的,而且是个体发展必不可少的呢?笔者以为,研究个体的素质结构,就是要紧紧抓住个体的基础性素质以及未来发展究竟需要哪些必不可少的素质这一核心问题。只有这样形成的素质结构,才是符合个体发展需要的素质结构,也才是素质教育所要关注和培养的素质结构。

我认为,人作为一个动态存在的自然、社会生命系统,其发展离不开以下四个子系统的支持:能量系统、操作加工系统、信息储存系统和适应调节系统。能量系统是人得以存在、具有生命活力的系统,从素质来讲,就是指人的身体素质。操作加工系统是人生存和发展必须的操作、加工、转换系统,是人与外部世界实现交换和相互作用的核心系统,从素质来讲,就是指人的智能素质,包含智力和能力两个主要方面。信息储存系统是人生存和发展必须具有的信息库、知识库,它既是操作加工系统的基础,也是操作加工系统成果的储存库,从素质来讲,可以统称为人的知识素质。适应调节系统是人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处理人与社会相互作用的系统。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怎样适应社会并在社会中生活,需要形成一个有效的适应调节系统。从人的素质来讲,适应调节系统可以统称为人的人格素质,包括道德品质、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以上四个系统的协调作用过程,就是人的生存与发展过程。它们共同促进人的和谐发展,四者缺一不可。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忽视任何一个方面,都不可能使人能获得健康的发展。因此,可以说这四个系统是任何人生存与发展都必不可少的,它对应的四种基本素质,就是人生存与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性素质,它们形成了人的素质的基本结构。就是说,人的素质结构,就是由身体素质、智能素质、知识素质和人格素质四种基础性素质构成的一个稳定的有机联系的结构。

(三)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显然,有了对素质和个体素质结构的理解,我们就可以形成关于教育实践活动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观念。素质教育就是一种从人的身体、智能、知识和人格等方面,培育人的身心特性,形成人的潜能的教育活动。因此,素质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促进人的潜能提升的教育,在思想上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在过程上是一种潜能开发的教育,在实践上是一种以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为基础的,构建人的素质结构的教育。

在素质教育的实践过程中,要使素质教育真正成为一种革命性的教育思想,引领教育领域的变革,就必须实现以下几个目标:首先是必须实现教育本质的回归,使整个教育实践符合教育本质、教育规律的要求;其次是必须使教育的价值追求回归到人的发展上来,以人的素质培养和潜能开发作为教育永恒的价值追求;第三是必须以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为中心来重建教育体系,实现教育与人的有机结合。这些问题,既是教育的深层次的问题,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性问题。当前的素质教育实践,就是因为没有解决好这些问题而举步维艰。

二、“三生教育”的基本内涵

(一)“三生教育”的基本内涵

“三生教育”是由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组成的一个复合概念,是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的简称。“三生教育”就是要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也就是要通过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力量,激发学生的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最终达到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的目标过程。

“三生教育”涉及到的生命、生存和生活,实际上就是个体的整体生命成长过程,人的一生就是生命、生存和生活过程的有机统一。“三生教育”让教育回归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以人为中心,也就是以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体系,真正使教育在指导思想上实现对人的生命成长过程的全面关注,这在教育实践上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三生教育”体现了教育本质的内在规定,是教育本质的回归;其次,“三生教育”强化了对生命的尊重,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第三,“三生教育”要求教育过程与人的成长过程结合,强调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符合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的要求。显然,“三生教育”所蕴含的基本思想与实施素质教育所要实现的目标是一致的。

(二)“三生教育”的基本内容

“三生教育”是以人为中心的、全面的、系统的教育。其基本内容,主要包括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三个部分:生命教育包括生命认知教育、生命伦理教育和生命发展教育;生存教育包括智力教育、技能教育和知识教育;生活教育包括生活行为教育、生活规范教育和生活情感教育。

“三生教育”的基本内容紧紧围绕人的生命过程,也就是身心(生命)发展过程、生存过程和生活过程中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情感为基本框架来构建教育内容体系,使人的发展过程和教育过程相结合,使教育过程更加符合人的身心发展需求,能更有效地促进人的生存和发展。由此可以看出,“三生教育”从内容上来讲,是一种构建和谐身心、开启学生心智、培养学生技能、培育学生品格、提升生活质量的教育活动。这种教育活动和以人的素质培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其本质是一致的,具有一脉相承的内在关系。

三、“三生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基本关系

“三生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基本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三生教育”与素质教育都体现了教育本质、教育规律的内在要求。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完善人的生命、促进人的生存与发展的活动。教育的基本规律,就是教育必须适应与促进人的发展。从“三生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上来讲,他们都体现了教育本质和教育规律的内在要求,是遵循教育本质和规律要求、指导教育实践和教育改革的教育思想。

2.“三生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都是“以人为本”,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三生教育”是一种以人的生命、生存、生活为本的教育,它强调教育必须主动地去建构人的和谐生命,开启人的心智,解决人的生存问题,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一切都以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为中心,它是以人为本教育思想最直接、最具体的体现。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而提出来的,它关注人的素质提升和内在发展,关注的是人的生命潜能、生存潜能和生活潜能的开发,关注的是人的健康和谐成长,其思想核心也是以人为本,强调教育的育人价值。可以看出,“三生教育”和素质教育都是为解决当前教育实践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样培养人”而提出来的,都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具有一脉相承的思想逻辑关系。

3.“三生教育”的目标与素质教育的目标是相同的。“三生教育”的目标,是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构建积极主动适应现代社会、现代生活的幸福和谐的生命系统。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提高国民素质,而从个体来讲,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则是要提高个体的基础性素质,构建个体和谐的素质结构,也就是要培育学生和谐的潜能发展系统,使个体能积极主动地更好地适应和面对现代社会。“三生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都是要有效地解决个体的“安身立命、健康发展”的问题,都是要帮助个体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三生教育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三生教育;初中教学;重要性

1 “三生教育”的科学内涵

三生教育是以学生为本,是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紧密联系、融为一体的系统教育,之间互为条件、密不可分、相辅相成,通过实施“三生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最终实现能为自身、为家庭、为社会、为人类缔造幸福生活的人生价值。

1.1 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是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和发展生命。尊重生命是基础,珍爱生命是关键,发展生命是目的。生命教育就是要让每个学生懂得生命的可贵,让他们知道,母亲生育了我们、养育了我们,极不容易。十月怀胎、分娩过程所经历的痛楚,是做子女难于想象的。所以,我们要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因为它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它承载着家人、朋友的真挚的爱,那种想活就活、想死就死的念头是一种对亲友极不负责的表现。要让学生认识人类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存在和发展规律,认识个体生命和他人生命,认识生命的生老病死的过程,认识自然界其他物种的生命存在和发展规律,最终树立正确的生命观,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1.2 生存教育 。

“生存教育是关键”。生存的概念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危机状态下的生存,涉及生存意识和逃生、救护知识。生存意识属于人生观和心理问题。逃生救护知识适宜于专题讲座和模拟演练的方式进行。二是生活条件极其恶劣,人们只能处在最低要求的状态和由此产生的意识和行为。三是一般意义的生存,也就是人的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生存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使学生认识生存及提高生存能力的意义,把握生存规律,提升生存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强化生存意志,树立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正确生存观。通过生存教育,要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的有效知识和技能,建立适合个体的生存追求,学会判断和选择正确的生存方式,学会应对生存危机和摆脱生存困境,善待生存挫折,形成一定的劳动能力,能够合法、高效和较好地解决安身立命的问题。

1.3 生活教育。

生活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使学生认识生活的意义,热爱生活,奋斗生活,幸福生活,树立正确的生活观。要使学生理解生命的终极意义就是追求幸福生活。要帮助学生确立为个人、家庭、国家和人类的幸福生活而努力奋斗的理想。要让学生理解生活是由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职业生活和公共生活等组成的复合体。要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学习生活技能,提高生活能力。要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爱心和感恩之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要帮助学生形成立足现实、着眼未来的生活追求。要教育学生学会正确的生活比较和生活选择,理解生活的真谛,能够处理好收入与消费、学习与休闲、工作与生活的关系。生活是“三生”的核心,人生在具体时空中表现为生活,生活的总体就是人生,对生活起指导作用的人生观,是解开“三生”之谜的金钥匙。

2 “三生教育”在初中教育阶段的重要性

初中阶段的学生,心理学家将一年龄段称为“心理上的断乳”时期。这时期的学生感觉特别敏锐发达,思维特别活跃,开始对各种事物提出疑问,并试图去探索和解答,形成自己的看法和判断,这些生理变化又引发了一系列心理变化。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在生理、心理的健康发展,三生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比如在安全意识方面,不知什么是危险,更不知道什么是“安全隐患”。于是,校园安全事故时有发生。某校一名男生,入学才一个月,夜晚到宿舍楼顶的水池里打水,不小心踩空,跌落下来;另一所学校的一名女生,因打电话给一个男生被拒绝,气愤地把电话砸了,然后从二楼跳下去。而某校初一新生入学不到一个月,一个年纪八个班里面,竟有40多个学生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有的是在上学的路上摔断了手脚,有的是在走道上打闹损伤了头脑,有的是在体有课上弄成骨折等等,这些都是学生自我保护意识薄弱的表现。生命教育就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在三生教育中开展各种活动进行生命教育,告诉学生世界因生命而精彩,要珍爱生命;无论遇到多大挫折,都不会轻易放弃生的希望;当他人生命遭遇困境需要帮助时,尽自己所能伸出援助之手;懂得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内涵,应让有限的生命焕发光彩,不断延伸生命的价值。正是由于初中生在生理和心理上显示出独有的特性,决定了初中教育与小学、幼儿教育有着明显的区别,与高中教育也有较大的差异。初中生可塑性强,他们正处在人生的重要转折期,处在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时期,对他们进行及时、正确的引导非常重要。因此,在初中生中展开“三生教育”不仅非常重要而且十分必要。

3 “三生教育”在初中教育阶段的教学方法

实施“三生教育”,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关键、社会教育是保障,必须坚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统一的基本途径。我校把“三生教育”列入必修课,开设“三生教育”课程,保证学时,真正使“三生教育”内容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具体做法如下:

3.1 引导学生全面系统地认识“三生教育”。

通过对“三生教育”基本内容进行学理分析,由此来认识“三生教育”的地位与作用,以学生为本,对刚入学的新生进行了“生命、生存、生活”的系统的教育。有教育人士说过,在人的自然生命不断成长完善的过程中,培养人的生存能力,是每一个人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生存中所需要的每一项技能,都是通过教育来获得的。当前,不少中学生的生存能力较弱,生存教育旨在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生存观念;学习有关自护、自救知识和技能,有利于远离危险与侵害,从而使生命得以维持和延续,同时又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

初中是学生独立性和依赖性并存交错的时期。他们一方面已产生独立感和成人感,但另一方面,对自立带有不少片面的理解,对父母、老师以及他人有着很强的依赖性。生活教育就是要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念,确立正确的生活目标,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的教育。当代中学生叛逆思想很严重。比如回家跟父母要钱,如果要多少给多少,就说爸妈真好。如果得不到满足,就对父母说:“你们是不是我的爹妈?”或者说:“我是不是你们亲生的?”这让父母听后很痛心。许多孩子不理解父母的苦衷,上学不用功学习,常常惹是生非,甚至跟父母“唱反调”。结合这些实际情况,在“三生教育”课上,采取“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换位思考,现身说法。具体办法是,请一位同学来扮演“父母”角色,几个同学扮演“子女”角色。让他们自己来明辨是非,探讨如何处理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亲子矛盾”,怎样做才能让家人和谐相处。通过这种教育活动,让大多数学生受到了深刻的教育,从而达到了“三生”课的教育目的。

3.2 充分利用课程资源,从简单到复杂、从概念到事例,深入浅出地、通俗易懂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帮助。

我校选用“三生教育”的教材编写得很好,知识覆盖面广,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介绍了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融入了大量生动感人的事例,学生理解和体会起来不觉得吃力,很容易接受。例如在教学《珍惜生命与爱同行》一课时,创设了两个情景。第一个情境:2008年8月的5•12汶川大地震中一幅幅悲壮而惨烈的图片。看到这些图片,学生和教师都沉浸在一种悲壮的氛围中。第二个情境:播放了媒体《生命的列车》,并让学生轻轻扑在桌子上闭上眼睛,然后想象自己和同班同学被困在一个小山洞里,山洞就要倒塌,只有一个人有离开的机会。而老师则随着媒体中的悠扬口哨声,轻轻朗诵着“不久以前,我读了一本书,书中把人生比作一次旅行。人生一世,就好比搭车旅行……”媒体播放完后,抬起头来的学生们都已热泪盈眶,有的女同学甚至泣不成声。当问到“你会把生的希望留给谁?”时,没有一个学生回答是自己,都把生的希望留给了他人。而在模拟写遗言时,很多同学都写到“爸爸、妈妈:请原谅我的不孝,我无法报答你们的恩情……”通过两个情境的设置、音乐的烘托和教师激情的渲染,把学生的情绪、情感一步一步推向了高潮。这是一堂成功的三生教育课,它不仅仅是说教,更是一种情感的交流、心灵的沟通、生命的对话。

3.3 充分利用社会新闻资源,理论联系实际,有效地引导学生来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他们树立社会责任感。

教材是一本有字书,社会生活却是一本无字书,它本身就是一本内容极其丰富的“活教材”,使用好这本活教材,会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利用课余时间,组织部分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把生命教育作为重要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培养学生对自己、他人生命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增强爱心和责任感。以培养自信、乐观、顽强、自律、宽容、合作为主线,结合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发展需求,构建沟通学生心理的桥梁,采取预防与疏导相结合的办法,进行个别咨询与辅导,开设心理咨询室,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节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3.4 多与家长联系,利用好家庭中的有利因素,沟通亲子关系,排解亲子矛盾,帮助学生树立家庭责任感。

有家庭责任感是初中生必备的思想品质,一个有家庭责任感的人,长大才有社会责任感,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能有所作为。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每一个人应具有家庭责任感,,应培养初中生关心家庭中发生的事,主动为家庭分忧解难,体谅父母的疾苦,让学生知道每一个家庭成员不论年龄大小在家庭中都应承担着不同的责任,每一个人在享受家庭温暖的同时,也要为家庭生活美满幸福贡献一份力量。让初中生具体做到主动承担家务,当家庭遇到困难时要尽量分忧解难,不向父母提出过分要求等。多与家长联系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对表现好的学生给予表扬,从而带动在家庭中表现不好的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家庭责任感。

3.5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把生命教育作为重要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培养学生对自己、他人生命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增强爱心和责任感。以培养自信、乐观、顽强、自律、宽容、合作为主线,结合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发展需求,构建沟通学生心理的桥梁,采取预防与疏导相结合的办法,进行个别咨询与辅导,有条件的学校开设心理咨询室,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节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3.6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

“三生教育”最根本的就是要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让他们先学会做人,即按照做人的基本道德规范去为人处事,严以律己,做一个合格的中学生。同时,为了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号召同学们互相监督,发现问题及时汇报,发现安全隐患及时反映,让那些诸如抽烟喝酒、打架斗殴、乱涂乱画等不良行为得到有效的遏制。近年来,学校强化“三生教育”展开了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比如,歌咏比赛、书法比赛、象棋比赛、乒乓球比赛和篮球比赛等,进一步落实“三生教育”的课程化,丰富了课程的形式和内容,形成“学生天天有活动,人人有特长”的良好局面。通过强化“三生教育,学生的行为习惯有了较大的转变,举止言谈规范了,自我保护意识增强了。

3.7善于学习和借鉴其他学校的成功的教学经验,在课堂内外开展一些探究学习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自己感悟,自我完善和提高。

经常与其他学校的教师进行教学经验交流,虚心向他们学习和借鉴成功的教学经验,也是迅速提高教学技能的一种好办法。例如组织学生进行“模拟写遗书”的活动,旨在让学生在活动中以“轻生者”的身份来给家人写一封“遗书”,尽量回想父母给他们倾注的关爱,想象“永别”之后给父母及其他亲人带来无尽的伤害和无法弥补的损失,从而在心灵上受到强烈的震撼,从中感受到生命的珍贵,感悟到:一时轻生,永世遗憾!这种特别的活动,不仅形式新颖,而且教育效果显著,真正能够震撼学生的心灵,让他们真切感受到轻生的可悲、死亡的可怕、懦弱的可耻!此外,还可组织学生参与课外尝试活动,亲身体验,如针刺疼痛的感觉;学踏板车摔倒了,自己站起来,不叫痛,继续滑。等等(当然,跳楼等危险动作是不能尝试的)。通过实践才能感受到生命的可贵,在活动中真正体验生活,磨练自己的意志。

4 结论

“三生教育”是对学生养成教育的最好的途径,它能让学生更加珍爱生命,懂得生命的可贵与神圣,能让学生从小就强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能让学生懂得什么是责任,什么是现实,能培养学生的爱心和感恩之心。因此,我们现在必须把“三生教育”放在首位。

“三生教育”是一个涉及多个教育主体、多种教育内容的系统工程,既有思想教育,又有能力培养,甚至还涉及到专业知识的教育,它表现为一种教育活动,而不是以一门课为代表的单一教学活动,还需要动员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力量积极支持、齐心协作,才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三生教育”是一项具有重大现实和历史意义的教育活动,是一项长期、艰巨的战略任务,是一项博大精深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为之付出艰辛的努力,长期的探索和实践。“三生教育”只有开始,没有结束;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它将贯穿于初中教育的始终。

参考文献

三生教育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三生教育是现代教学的产物,其以学生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以增强学生体质为目的,通过符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教育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提升学生自主锻炼、自主提升运动技能的内驱力,使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获得快乐,并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会合作、建立良好的人际圈。

1、体育教育的本质集中体现为三生教育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健康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健康成为优质生活水平的保障,个体取得成功的基础。提升健康水平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增强体育锻炼,体育锻炼不仅能有效改善学生的新陈代谢、提升学生的适应能力与应激性,还能刺激神经系统的发展,进而使得整个机体获得良性的发展。

2、体育运动对个体生活有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对于个体而言是生命延续的依赖和保障,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以运动为基础,没有运动的生命将是空洞的毫无意义的。体育技能的学习对个体一生有重要作用,掌握一定的体育技能的个体能在短时间内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生活,在体育技能的支撑下,个体将会获得源源不断的能量供给,进而有更多的力量去挖掘自身潜能,实现自己的梦想,铸就属于自己的辉煌事业,生命价值也在追求的梦想的道路中得以实现。

3、体育运动是个体生存的必然选择

随着现代体育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体育的认知程度也实现了新的突破,体育运动的作用实现了生理健康向心理健康的转变,着力点也实现了增强身体素质向提升个体心理健康以及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方向拓展。以长跑运动为例,长期坚持长跑有利于提升个体身体机能的耐受力,培养个体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练就个体顽强的意志力。意志力是顽强的精神动力,其有助于缓解个体在逆境中紧张的心理,提升个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强个体的团队合作能力,进而全面提升个体的生命质量。

二、“三生教育”教育理念渗透入体育教育的具体实施方法

“三生教育”教育理念是时展的必然产物,其以学生切身利益为根本出发点,旨在引导学生学会生存、学会生活以及珍爱生命,使得学生在认识生命的本真基础上,懂得生命的内涵和价值,并发自内心的珍爱生命,实现自身生命价值。在现代教育体制中,体育教育是三生教育的载体,体育教育要以“三生教育”理念为理论出发点,实现体育运动与生存、生活和生命的完美对接,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体育锻炼习惯,在拥有强健体魄的基础上懂得生存技巧,认真对待生活,享受生命的馈赠。

1、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一支专业水平过硬的体育教师队伍

教师是学校的灵魂,是学生的心理塑造者,教师水平的高低对学生素质的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应高度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选拔和培养教师中要注意一下两点,第一,加强教育业务培训,教师在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要对生命教育的概念、本质有充分的了解,并能将其合理运用于教学活动中;第二,教师要深入开展生命教育的理论课程研究,从理论层次提升对生命教育的认识。在提升学校软件的同时,学校也要重视硬件的提升,这需要政府主管部门加大对学校的财政投资,在资金方面保障学校的教育工作顺利开展,只有多方面通力合作,高校体育教育才能最大限度达到预计目标。

2、从战略层面实现三生教育与体育教育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