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三生教育

三生教育

三生教育

三生教育范文第1篇

(一)深化大学生对高校法制教育本质的认识

应融合“三生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问题是一个哲学问题,无论是保证国家社会职能顺利实现的政治属性,还是统治阶级向全体社会成员灌输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阶级属性,其最终都是为阶级统治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的两个不同维度,高校法制教育与“三生教育”在性质、内容、功能等方面相契合。高校法制教育以法律素质教育为目标定位,在教学内容体系上“以‘行为规范’为基础,以‘思想观念’为核心,以‘相关权利与义务’为重点”,倡导以学生为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尊重人的社会性。高校法制教育在本质上具有生命性、生存性和生活性,是对个体生命的生存和生活形式的规范。作为一种教育理念,“三生教育”从新角度、以新方式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注重从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三个不同维度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在提高素质教育的目标上,“三生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新标准与高校法制教育在实质要求上相契合。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加强和改进高校法制教育不仅要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增强其法制观念,而且要注重把握“三生教育”的理论精髓,从个体的生命存在、生存发展、生活追求等“三生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角度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以贯彻法治精神、提高法律素质、培养法制观念为核心目标,以落实法治社会生活基本要求为主要内容,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终极目标。

(二)把握高校法制教育基本内容应融合“三生教育”

在法治社会,人们必须遵守法律的各项规定,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活动。高校法制教育必须全面提高大学生对法律的认知,提高大学生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对生存环境的适应和熟悉、对生活习俗与规范的了解和掌握。法制教育涵盖“三生教育”的主要内容,坚持和谐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创新成果,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无论是职业活动、家庭生活中的法律规范,还是对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法律修养的培养,都是从法治角度向大学生讲授与大学生生命、生存、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制度,以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质。“三生教育”是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实践需要和教育价值的回归,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它有助于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的实施,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创新高校法制教育实践路径应融合“三生教育”

人的发展是生命、生存和生活的整体发展,是对生命价值的诠释,对生存意志、生存理性、生存能力的提升,对生活激情、生活规律、生活品质的塑造。“三生教育”要使学生关爱生命、关注生存、关心生活,这在目标、内容、功能上与高校法制教育相一致。无论是学生、农民、工人或者军人等不同人群,还是幼儿园、小学、中学或者大学等不同阶段,“三生教育”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创新高校法制教育应通过法律知识的普及与公民意识的培养,通过法律行为规范的判断与法制观念的提高,通过高校法制教育与“三生教育”理论与实践活动的有效融合,从生命、生存、生活等不同途径创新高校法制教育实践路径,不断深化大学生对高校法制教育的认识,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增强高校法制教育的实效性。在法治社会,高校要培养大学生法律素质、增强其法治观念,就要以促进个人健康成长为线索,朝着个体生命、生存、生活发展的方向,不断创新高校法制教育实践路径。高校应始终坚持教育科学发展的指导思想;坚持与大学生生活实践相结合、联系实际需求的法制教育内容;坚持认知与情感、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坚持不断深化高校法制教育本质认识,有效融合“三生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创新高校法制教育实践路径。

二、基于“三生教育”的高校法制教育认识的深化

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是“三生教育”的组成部分,这三方面都与法制教育密切相关。无论是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框架考虑,还是从“三生教育”各方面的具体内容出发,其内在要求与社会主义法制现代化建设对大学生基本素质要求相契合。因而,在加强高校法制教育、培养大学生法律素质、增强其法治观念的目标要求下,高校法制教育应结合“三生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从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等不同路径深化大学生对高校法制教育的认识,明确回答生命教育维度、生存教育维度、生活教育维度的高校法制教育“是什么”“教什么”等实质问题,以提升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实效性。

(一)生命教育维度的高校法制教育

以生命权利义务保护为内容,尊重各种生命形式生命教育是直面生命和人的生死问题的教育(这里的生命不仅包括自然生命、精神生命,还包括社会生命),其目的是通过教育使学生珍惜、珍爱生命,更好地生存与生活。生命教育对大学生进行生命与健康、生命与成长、生命与安全、生命与关怀、生命与价值的教育,是大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提高生命质量、实现生命价值和意义的重要途径。大学生积极、主动、健康地发展生命,提高自我生命价值,认知人类和自然界的生命存在和发展规律,有助于大学生认识自我生命存在价值和他人生命存在价值,促进个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生命教育主要涉及生命的产生与发展、生命价值、生命伦理、生命权利的教育,而高校法制教育更关注生命权利的保护和义务的履行。无论是民法对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等基本权利的保护,刑法对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规定,还是行政法对侵犯公民生命权利的救济,法制教育都与生命教育的内容相契合。法制教育中涉及生命教育的内容包括意识保护生命(避险意识、求生意识、自救意识等)、行为保护生命(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见义勇为等)、健康保护生命(远离物品、远离珍爱生命、学习相关知识预防艾滋等)、心态保护生命(培养积极健康向上的心态等)。从内容上说,生命教育是“三生教育”的前提,是法制教育的最基本内容。生命教育与高校法制教育不仅存在内容的归属与重合,在实践中也存在价值认同的问题。法律以权益保护为目的,任何侵犯一定法益或者有可能侵犯法益的行为都存在价值的抉择。生命教育缺失的严重后果是大学生漠视生命的存在价值,无论是自我生命、他人生命,还是其他生命形式,都应把敬畏生命当作人活在这个世界上的第一道德准则。在法治社会环境下更要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校法制教育要强化大学生对生命权利的认知,更应以生命教育为基础,全面系统地认知生命的存在和价值,认知法治社会对生命的相关规范要求,使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珍惜生命、珍爱生命。不仅要尊重自身生命,而且要尊重他人生命和其他生命存在。大学生要明确生命价值的善与恶:善就是保存生命、促进生命、使可能发展的生命实现最高价值;恶就是毁灭生命、伤害生命、压制生命的发展等。动物、植物和人的生命都是神圣的,只有尊重一切生命形式才能促进生命的发展。

(二)生存教育维度的高校法制教育

以社会生存、职业生存法律规范为内容,受法治生存环境影响生存教育是生命教育的深入,是以尊重生命存在为前提,帮助学生了解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提升生存意志,增强生存本领,确立正确生存意识,把握生存规律的教育。生存教育分为自然生存教育和社会生存教育。社会生存教育主要教授大学生立足社会的各种生存本领,包括生存知识、生存技能以及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等,它是生存教育维度高校法制教育的侧重点。社会生存教育以培养和锻炼大学生的各种生存能力为主要目标,使大学生掌握在未来社会生存的各种能力,包括社交能力、创造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独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生存教育不仅要教授大学生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使大学生将科学文化知识转化成一种生存能力,提高其生存本领,促进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现实社会中,大学生对生存的无能既表现在面对突况或危急情况的无能,也表现在正常社会环境下缺乏职业技能和意识。危急情况的处理不当,可能会侵害他人的合法权益或者自身的合法权益,造成一定侵权或者违法行为。在职业环境下无能的原因比较复杂,可能是缺乏行业生存技能,也可能是缺乏生存意识。在大学生就业招聘中,各单位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政治素养提出明确要求,但实践中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不高、法律素质低下,对所从事行业的法律职业要求知之甚少,法治社会中生存能力的提高更无从谈起。生存能力和生存环境是影响生存教育的重要因素。生存能力主要包括自然生存能力、社会生存能力,这里的生存能力主要指以社会活动能力、职业能力等为内容的社会生存能力,它是人的社会性的体现。生存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及国家政治环境等,它是高校法制教育实效性的重要影响因素。其中,自然环境因素要求大学生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涉及资源与环境保范婚姻家庭生活;社会环境生存因素以法治社会生产实践为内容,要求适应职业竞争规范和职业生存规范;国家政治环境主要指国家法制现代化建设,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国策,要求大学生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用法,提高法律素质,树立法治信仰。生存教育要求人们通过道德与法律、自律和他律、现实性规范与理想性规范的共同作用,维护正常经济秩序、公共秩序和生活秩序,以促进生存环境的改善和提高。

(三)生活教育维度的高校法制教育

以个人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相关法律规范为内容,为人的生命、生存发展服务生活即人的各种活动的总和,是指人在生存期间为了生存和繁衍所从事的不可或缺的生计活动。生活教育是为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发展服务的一切活动,既包括个人衣食住行、情感、娱乐等与个人密切相关的个人生活,以婚姻家庭关系为主的家庭生活,以社会实践活动为内容的社会生活,以国家政治参与为内容的政治生活,也包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生活教育使大学生理解生活的物质性和精神性、个体性和集体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培养大学生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正确的价值取向、在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在职业生活和公共生活中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学生比较和选择生活,理解生活真谛,学会正确的生活,树立良好的生活追求,帮助大学生提高现实社会生活能力,使学生热爱生活、为幸福生活奋斗。目前很多大学生沉迷于手机、网络、穿戴、游戏、爱情等感性的、外在的东西,并沉溺其中,很难在现实生活中权衡利弊,这些做法不利于大学生良好性格的养成、学习成绩的提高、现实社会的融入,甚至会成为大学生违法犯罪的诱因。现在大学生社会生活条件明显优于以前,但部分大学生对生活充满恐惧,有的为追求虚拟的精神享受不惜触犯法律,这都是缺乏生活法律常识所致。因此,加强生活教育是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增强其法治观念的必要途径。教育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最终指向生活。高校法制教育必须贴近生活,以帮助大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道德、法律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在涉法方面,高校法制教育应教授学生与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生活紧密联系的生活法律法规,引导大学生通过合法途径正确解决有关政治权利与自由、受教育权、财产权利、人身权利等方面的法律难题,解决大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高大学生的法治社会生活参与能力。

三、结语

三生教育范文第2篇

解释:

1、生命教育:使学生认识人类生命的发展规律,认识自然界其他物种的生命存在和发展规律,最终树立正确的生命观,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促进生命的和谐发展;

2、生存教育:使学生认识生存及提高生存能力的意义,树立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正确生存观,帮助生学学会判断和选择正确的生存方式,善待生存挫折,能够合法、高效和较好地解决安身立命的问题;

三生教育范文第3篇

一、对“三生教育”和“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认知

“三生教育”和“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是近年来在高校先后开设的两门独立的课程,二者在课程性质、内容体系的构建等方面都各有其特点。

(一)对“三生教育”的认知

“三生教育”是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有机结合的统一整体,是对目前普遍盛行于世界各国教育中的生命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和本土化探索,也是云南省各级各类学校为贯彻落实《中共云南省委高校工委、云南省教育厅关于实施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的决定》而开设的一门课程。“三生教育”属于综合实践教育课。意大利教育学家蒙台梭利曾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三生教育”就是要通过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力量,激发学生的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最终达到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的教育过程,体现了教育最高的价值目标。就具体而言,生命教育就是让受教育者认识自己和世界上的一切生命的神圣性,以此学会尊重、珍爱生命,进而发展和完善生命;生存教育则是帮助受教育者掌握一定的生存技能,不仅学会在自然界中生存,而且学会在社会中生存;生活教育则旨在帮助受教育者懂得如何利用自己的生存技能去处理生活事务,能够和谐而幸福地生活,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因此,生命教育是前提和根本,生存教育是基础与关键,生活教育则是方向和目标。此三种教育既各有特点又相互联系、互为基础,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共同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1-2]

(二)对“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认知

职业生涯教育起源于20世纪初,产生于欧美国家的就业指导,之后逐步发展为一种综合性的教育计划。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普遍进行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是根据教育部2007年颁布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而逐步开设的一门独立课程。因此,对于此门课程的教学和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所谓职业生涯教育是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个体制定并落实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的综合性教育活动。[3]而“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则是针对大学不同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通过对大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分阶段地实施相关教育,使其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和技能,能够正确认知自己,了解职业和职业世界,做出符合自己特点的职业规划和学业规划,以此确立长远而稳定的发展目标。同时,大学生可通过学习求职就业和创业方面的有关知识,积极做好就业准备,培养创业意识与创业精神,增强对自我、对他人和对社会的适应性,并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素质和职业技能,以满足其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是一门既有理论性又有较强实践性的课程,其内容贯穿于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内容体系大致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建立生涯意识,进行职业规划;2.提高就业能力,拓展职业素质;3.求职心理调适,做好就业准备;4.加快角色转变,促进职业发展;5.创业教育。综上所述,从表面上看,“三生教育”和“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两门课程自成体系、各具特点,但仔细深究却不难发现二者之间的紧密联系。事实上,“三生教育”的理念、目的、内容和要求无不时时渗透在大学生职业生涯的教育之中。

二、“三生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相互关联与渗透

(一)从教育目的来看,“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体现着“三生教育”的理念和目标

“三生教育”以作为人的自然属性的生命诞生为起点,通过生命的发展过程审视人的生存现状,以生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来理解人的生活,最终将人的生命升华到人的社会本质。因此,“三生教育”不仅揭示了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体,而且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其教育的最终目标,旨在帮助学生在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的基础上提高个人生存能力,掌握生存之道,促进其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最终实现其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从表面上看,“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似乎只是在帮助大学生通过职业生涯的规划和职业道路的选择,为未来职业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如果从更深层次上思考,“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其实渗透着“三生教育”的理念和目标。首先,“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追求的是“人职和谐”,但实现“人职和谐”的前提条件是对自我的正确认识和对职业世界的正确认识,这其中不乏包含对自我生命的认知和理解,以及对自我生存条件和生存环境的认知和理解。只有懂得生存的意义,才能不断去适应环境,增强自我生存能力,从而为实现“人职和谐”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职业生涯是人的生命历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追求“人职和谐”的过程,不仅体现着自我职业发展的历程,而更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去寻找职业发展机会,进而发挥自己才干以实现人生价值、展示生命意义的过程。再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直接目的是引导学生在个性化生活中学会规划自己的人生,学会统筹协调工作和生活的关系,扮演好生命中的各种角色,处理好个人和他人、个人和组织之间的关系,用积极的人生态度去应对生命中遇到的各种危机和挑战,最终过上幸福的生活。这些其实都是“三生教育”所体现的思想理念和价值目标。

(二)从教育内容来看,“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是“三生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1.认知自我和环境———生命、生存教育的重要基础

“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第一个关键环节是大学生要对自我进行正确的评估。自我评估是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也是能否获得可行性规划方案的前提。自我评估包括对自己的性格、气质、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是一个深刻认识和了解自己的过程。同时,个人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生活的社会环境,对社会环境的探索也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前提之一。通过对社会、职业、行业、地域、企业等宏微观环境的探索,有助于个人了解社会需要以及对社会为个体提供的机会做出理性的判断。只有对个人素质与社会环境进行正确的分析和把握,才能使自己所确定的职业目标符合时代特点,也才能顺应职业环境的需要,扬自己所长、避自己所短,找准个人职业定位,从而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和职业目标。由此可见,“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中对自我和环境认知与“三生教育”生命教育中让受教育者对自己生命的认识和生存教育中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认知,是相互联系和相互渗透的。

2.提高就业能力,拓展职业素质———生存教育的重要部分

在人的生命历程中,有大约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职业生活中度过的,只有依靠职业技能和生存技巧来获得职业机会,才能为自己的生存提供可靠的保障。因此,培养职业素质、掌握职业技能是生存教育的重要部分。而职业生涯教育不仅仅是帮助大学生为自己将来的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做出规划,更为重要的是引导大学生付诸实际行动。因为没有行动的理想终究只能是梦想、空想。职业生涯教育正是通过帮助大学生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开展职业能力训练、提高职业素质,同时通过求职技巧、心理调适、团队合作、接受挑战等能力训练获得生存技能,从而为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做好充分的能力和素质储备。从这一角度看,“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其实就是生存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不论是从教育理念或是教育内容来看也是相互联系和相互渗透的。

3.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教育———生活教育的内在构成

古话说,“预则立,不预则废”。良好的规划既是成功的开始,也是成功的一半。职业生涯占据了人生命中的大部分时间,拥有成功的职业生涯也就成为了人们实现人生价值、获得幸福生活的具体体现。因此,职业生涯规划对于人们提升生活质量、实现幸福生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职业生涯规划就好像人生中的方向标,为人们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去克服成功道路上的困难和挫折,伴人一步步迈向成功。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能够增强大学生自我发展的目的性和计划性,提升成功的机会;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大学生正确认知自我,分清自己的优劣势,不断挖掘自我潜能,增强个人实力,为走向成功做好充分的准备。而通过职业发展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对职业进行选择,对目标进行分解,对行动进行反馈和调整,从而保证最终实现理想的人生。幸福生活不是靠投机取巧,不是靠随波逐流,更不是靠守株待兔来获得的,只有在树立目标的前提下,做好充分的准备,并不断克服人生的诸多困难,才能最终到达幸福的彼岸。因此,职业生涯教育是大学生提升未来幸福生活的有效途径。从这一视角来看,这也应该是生活教育的内在目标和构成部分。

(三)从教学方法上来看,“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实践性和体验性凸显了“三生教育”的教学理念

任何学习的过程都需要体验和感知。没有体验、感知的课堂是没有生命力的,是枯燥乏味的,其效果更是苍白无力的。在“三生教育”教学中更是强调这种体验性和感知性———让学生走进生命、体验生命,在体验的过程中去证明自己生存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也是涉及生命、生存和生活的教育,也是一门体验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事实上,在“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实际教学中,诸如“生涯幻游”、“求职模拟”、“角色扮演”、“团队训练”、“生涯人物访谈”、“头脑风暴”等体验式教学方法的采用,不仅能让学生了解自我,认知职业环境,而且更能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产生真情实感。这样的教学方法,在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同时,也契合了“三生教育”的教学理念。实际上,这二者是相通的。总之,“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和“三生教育”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都是相互关联和相互渗透的。

三、充分挖掘生命、生存、生活教育内容,增强“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实效性

“三生教育”是贯穿教育始终的一种全新的理念,它的实施丰富和扩展了教育本身的内涵。“三生教育”的实施离不开各种教育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其中充分挖掘“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中实施“三生教育”的显性内容和隐性内容,潜移默化地在教学中渗透生命、生存和生活教育,不仅是提高“三生教育”效果的途径,而且更是增强“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实效性的有效方法。由此,笔者认为在“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首先,在职业生涯教育中应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的教学理念,在尊重学生、了解学生需求、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教学内容设计,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自我认知和行为实践的过程,更好地把理论和实践相联系,培养自己对职业生涯的尊重感、敬畏感,从而产生对生命的热爱和珍惜。只有把学生作为真正的教育主体,才能让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能力,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次,提高教师素质,为学生树立“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典范。正所谓“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职业生涯教育的教师只有认真领悟“三生教育”的内涵和精神实质,积极思考“三生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关系,才能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教育观。同时,教师在职业生涯教育中应树立既是“经师”更是“人师”的形象,通过自己正确的职业观念、乐观的生活态度、丰富的生存知识和生活智慧去阐释一种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对学生的职业生涯和生活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生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生命教育;方法;三生教育

[作者简介]陈世荣。文山学院社会科学研究部副教授,法学硕士;邓显波,文山学院政史系副教授,法学硕士,云南文山663000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11-0160-03

一、缘起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的偏差行为、暴力犯罪或者自杀自伤事件不断发生。中国社会调查所2006年5月初对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武汉等地高校一千名大学生展开了一项针对“大学生心理”方面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1/4的被访者曾经有过自杀念头,而且理科学生自杀率最高。近年15岁到34岁的青少年死亡事件中,自杀已经成为第一死因,约占死亡总人数的26.04%。2008年3月,山东省某机构一项对山东6000名大学生的心理调查显示。约有12%的大学生曾动过自杀的念头。这些事件的不断发生,体现出青年学生对生命的冷漠。因此积极开展生命教育,提升学生尊重生命、关怀生命并珍爱生命的能力的生命价值教育不容忽视,随着高校学生自杀和伤害他人事件的增多以及人们生命意识的凸显,学者们开始反思,强调教育应该“回归生命本体”,应当尊重生命、关爱生命,并将生命教育定位为思想道德教育的新载体。

2008年云南省提出在全省开展“三生教育”,即生命、生存和生活教育。在三生教育中,生命教育无疑是三生教育的前提和基础。高校开展生命教育,既是对传统高等教育弊端的反思,也是未来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取向。

党的十七大指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论述,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人的生命的存在是实现人生价值和理想的前提条件,离开生命一切将无从谈起。“生命具有唯一性,敬畏生命是教育的伦理起点,也是教育的价值皈依。”教育的“以人为本”首先应当是以人的生命为本。

高校作为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阵地,其存在意义从社会角度来讲是为社会提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然而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高校的教育仍是以知识技能传授为主,过于强调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学生的人格、人性、道德、意志、审美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一些大学生表现出冷漠、孤僻的情感特征,在精神上无所寄托,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产生怀疑,精神迷惘,无法领悟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当学生的情感、心灵和个性被忽略时,各种漠视生命的现象就会产生。缺乏对学生生命关怀的系统教育,不能使学生们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成为当今高等教育的一个重大缺憾。从一定意义上讲,生命既是教育的逻辑起点和最终目标。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生命教育作为新开拓的研究领域,将成为21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取向。

二、何谓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的含义至今学界没有统一的界定,一般而言相包括关爱生命、追求人类生命价值、追求生态价值。总体而言,所谓生命教育是指依据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教育的原则,以受教育者自身潜在的生命基质为基础,通过适当的教育方式,引导受教育者认识和了解身体与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与人相处的法则,知道爱惜他人和爱惜自己生命的方法,进而产生对他人和自己生命乃至整个世界的同情、关怀和钟爱的教育。生命教育的内涵包括:珍爱生命,体悟人生的价值,珍爱自己,保护生命,体验成长的艰辛;发展生涯,使受教育者在生命教育中建构自己生命的远景,设计自已的目标,从自我、人际关系、志向等方面设计自己努力的方向;帮助受教育者认识现实,确立人生的理想,将理想与现实相结合,促使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

在生命教育中,关爱生命是生命教育的核心,实行个性化、人性化的教育,是生命教育的方式方法。尊重和关怀差异性,努力成全所有生命是生命教育的发展目标,追求生命价值,是生命教育的目的所在,追求生态价值,是生命教育的升华。

生命教育是人们在对教育的基本认识和对生命教育规律的正确把握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对教育的未来发展的一种观念形态的认识,表示了教育发展的一种“应然”状态。由于生命教育内涵所追求的是一种超越偏见和力求完美的东西,它是超越现实功利和指向未来的,所以,生命教育在当今教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教育的发展将起着积极的引领和促进作用。

三、生命教育的实施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其报告《学会生存》中指出:“如果教育要继续成为一个生命的有机体,能够运用智慧和精力去满足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那么它就必须克服自满和墨守成规的缺点。教育必须经常检查它的目标、内容和方法。”生命教育是终身教育,是全方位的教育,要从鲜活的生命个体的“人”的需要,不断改进教育手段,促进“人的教育”的真正回归。

(一)研究教学,提升质量

在高校开展生命教育,首先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生命教育师资队伍。生命教育在国内教育领域尚属新生事物,因此师资队伍建设是目前最为迫切的问题。在师资队伍建设上,除了要坚持选择品德好、作风正、教育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担任课程教师外,在实践中注意一是要整合、挑选现有校内教师资源,要从教学出发分析生命教育需要什么样的教师,学校有什么样的教师,怎样安排好这些教师发挥其优势;二是要聘请校外教师;三是要注意任课教师在专业及学科的交叉性。要建立和完善教师培训体系。建立和完善岗前培训、课程轮训、实践培训的教师培训体系。通过讲师团讲演、高校之间的交流互访等方式,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用优秀的教师、好的教学效果去真正感染学生,激发学生追求生命的意义。

其次,在实施生命教育的过程中,要坚持科研与教学并重,以科研促教学,努力寻求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的工作规律,促进生命教育的深入开展。坚持科研先导,积极开展生命教育研究。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参与生命教育研究,鼓励申报有关生命教育课题。通过科研,教师可以将先进的生命教育科学理念内化为自我意识,将生命教育的巨大能动性、物质性充分体现出来。另外,高校成立的“三生教育教研室”要负责研究本校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容、途径与方法,编写生命教育的教材,并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定期举办研讨会、交流会,加强各校之间互通情报,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最后,刨新教学方法。一是教育活动要融入学生生活,联系学生的生存状况和生活方式,把教学

纳入人的动态生成之中,让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二是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挖掘、利用现实生活世界中积极的部分,改造学生消极的部分。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理想生活,批判性地吸收其中合理、健康的一面,剔除其不合理、不健康的一面。三是教师要了解自己的学生,学会倾听学生。要学会了解学生已有的状态,包括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结构、学习方式和学习策略。深入学生的实际生活,到班级、宿舍、到学生中间,体会学生的世界,从而有针对性地实施生命教育。总之,要采取实际措施,真正将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努力使教学对学生的影响向课堂外持续延伸。

(二)加强课程建设

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必须充实教育内容。“在我们的工作中,最重要的是要把我们的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生命教育课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内容:一是生命本体观。二是生命价值观。三是生死观。死亡教育理应成为生命教育的重要一环。进行死亡教育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对死亡的了解而能够欣赏生命、珍惜生命,以及反省自己的生命,能够更积极向上地学习、生活;同时认识到人的生死决非个人的事情,而与家庭、社会密切相关,帮助学生构建生命责任感、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必须完善教材建设。在教材的使甩上做到既体现统一性又体现不统一性,即教材要充分体现生命教育精神的一致性、连续性;不统一性即教材使用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要从云南经济教育发展的实际出发。在教材的编写上,也要充分挖掘地方资源,把材和乡土教材相结合。在教材内容上,要选择联系生活、贴近生活、富有时代气息和适应社会现实需要、符合学生生活特点的内容;还要寻求课程内容的基础性与发展性、学术性与生活性、知识性与实践性、科学性与人文性的融合,为学生基本素质的获得和生命意义的全面生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必须强调实践活动的作用

生命教育重在实践,要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教育,通过实践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观。开展生命教育一方面要充分借助综合活动课程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来构筑学生的精神生命,让学生的生命在与课程中的“对话”中消解文本与生活的对立,产生教育意义;另一方面通过积极开展系列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认识社会,表达自己、表现生命张力、实现自我价值,从而掌握生命知识,形成正确的生命态度、生命意识。同时也要切实抓好实践教学。要建立实践基地,拟定实践教学计划,规定实践活动的学时,确保实践教学有目的、有计划、有考核,确保实践教学不流于形式。另外,也要把生命教育的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

(四)注重教育方法转变

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尊重个性。生命教育要立足于差异性,关注每一个具有独特的“思想”的人,是对自然界规律的敬畏,是对创造性的宽容和培养。生命教育要使学生在能动的自主的学习活动中发展自身的素质品格。特别是要鼓励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实现自己的主体参与、个体品质。尊重学生的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通过自觉,形成对生命的清醒认识,同时要坚持理解、宽容、平等、对话的行为,提倡交往,特别要尊重学生间的对话交流。

激励学生。生命教育理念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就是激励原则,作为教育者要维护和尊重学生的自信心。采取独特的方式来满足学生的情感或学术需求,形成有效激励。对每个学生都抱有期待之心,同时给学生发挥能力的空间,信任每一位学生。给予学生适当的压力,这样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率,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的个人发展。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在生命教育中经始终强调教育双方在学习活动中的平等地位,建立新型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促进教育目标的达成,可以使教育者向受教育者传输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质、政治观点等,也可以解决其思想困扰,帮助学生在现实中做出正确的选择。同时不同思想的碰撞也能使教育者从学生那里获得很多信息,这对于了解学生、帮助学生、教育学生极为有利,也可以培养教育者一种开放式、多角度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会在对学生的教育活动中将会发挥积极的作用。

三生教育范文第5篇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道德品质,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的热门话题。在我身边的许多教师常常感慨:当教师越来越难当了!大家心里都明白:当前由于社会风气的影响,家庭对孩子的溺爱,父母对孩子缺乏正确的引导,影视音像制品及 网络 文化的影响等,造成学生不爱学习、不想学习。受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他们中不少人抱有读书没用的想法,对学习失去信心,对未来感到渺茫,常常沉浸于虚拟世界中,整日无精打采或上课睡觉,周末泡在网吧、游戏机室、台球室等营业性场所,对老师布置的作业置之不理,有学生逃课、旷课现象,日常行为极不规范。面对这种种情况,学校德育教育面临许多的困难,但作为"教育 发展 的关键"的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举措一:不言放弃

大家知道:世界上最容易的事情就是放弃。如果老师们不能深切感受到自己所肩负的重任,而只是今天看看这个孩子太调皮了,父母都不在乎,我何须在乎,放弃算了;明天看看那一个不顺眼,再管也无用,放弃算了。今天放弃一个,明天放弃一个,这个老师放弃一个,那个老师放弃一个。那么,学校教育又还有什么意义呢?二十五年的班主任经历告诉我:面对"差生",绝不言放弃。多年的育人工作,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只要我们教师用爱心、耐心感化学生,关注学生。加强对学生自信心培养,对学生道德心灵呵护。走进学生中间,与学生同学习同生活,谈心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就一定会有收获的。

例如:我班王祥同学,原在楚雄就读,因为父母离异,父亲没有时间管他,该生渐渐地变得羁骜不驯,出口成脏,学习成绩直线下降,由原来一、二年级的好学生变成了班上的品学皆差的学困生。无奈,父亲只好将他送回老家由奶奶照管,并转到我们五年级班就读。刚来时,由于自己从条件较好的子弟小学转到乡镇小学,一切他都表现得不习惯。当我了解了他的情况后,觉得他并非无可救药。于是,课间经常找他谈心,了解他的思想动态;课上经常用眼神提醒他专心听讲,鼓励他大胆发言,并时常与他奶奶沟通;还让同学多关心他,共同帮助他进步。慢慢地,他对自己有了信心,行为习惯改变了许多,成绩也稳步提高,对我越来越敬重。小学毕业时,他以成绩和品德双优升入中学。

举措二:及时鼓励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还有这么一句话:"说你好,真的好,不好也好。说你不好,真的不好,好也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