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如何教好小学数学

如何教好小学数学

如何教好小学数学

如何教好小学数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探究能力;学习兴趣

How to teach the elementary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Song Haicheng

【Abstract】Teachers must be good at creating rich atmosphere, and to explor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atmosphere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teachers interact with a symbiotic relationship. If the teacher can teach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is. The mathematics classroom will become the students favorite class, show your skills to become their stage, they will therefore take a great interest in mathematics learning, mathematics classroom will therefore and vivid.

【Key words】The elementary school mathematics; To explore the ability; Interest in learning

小学数学教学阶段是对学生以后学习更抽象数学知识的奠基时期。在这个时期,要使学生充分享有学习的主动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在教师主导下,学生个体主动认知的过程。然而,如何教好小学数学教学呢?从学习数学成功者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关键,而数学课堂则是训练学生思维的主阵地。

1.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兴趣

1.1 利用电教化手段可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效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所学内容发生了兴趣,就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甚至达到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地步。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元的认识"导入课题时,先通过课件出示一个百宝箱来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猜猜里面有什么宝贝?先出示第一样宝贝:五朵小花。 每朵花上都有一个汉字,这五个汉字分别是"圆"、"壹"、"贰"、"伍"、"拾"。五个汉字先后依次呈现,让学生读一读这几个字,为后面认识人民币做铺垫。再出示第二样宝贝:成扇形排列的1 元、2 元、5 元、10 元、20 元、50 元六种不同面值的人民币。问学生这是什么?它有什么用?喜欢用来买什么?通过设计一个百宝箱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出活泼愉悦的课堂氛围。

1.2 利用多媒体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利用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有鲜明的图像,生动的画面,而且还具备灵活多变的动画及音乐效果,是一种新型教学辅助手段。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学内容较抽象学生难于理解,仅凭教师枯燥的讲解是远远不够的。如果能巧妙地利用多媒体课件,就能轻松地解决。并且对重点和难点还可以重复再现,将反映好的解题思路的计算过程投影出来,能再次启发学生的思维,有效开发学生的智力。这样既生动具体,又节省时间,效率还高,同时也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求。

如:在讲解"有一筐苹果,甲取出一半又1 个,乙取出余下的一半又1 个,丙取出再余下的一半又1 个,这时筐中只剩下1 个苹果。问筐中原来共有多少个苹果?"此题如果从正面解题容易使学生陷入困境,于是,教师可以做出课件,让学生直接去看,丙取之前共有多少个苹果?(4 个)乙取之前有多少个苹果?(10 个)甲取之前有多少个苹果呢?(22 个)这即为筐中原来总的苹果数。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解决了数学问题,可谓一举两得。

2.提供良好的学习背景和可探究的学习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的学习,创设良好的学习背景和可探究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广阔背景中更好地建构知识的意义,并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真正变为学生自己探究的创新过程。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有意识地给学生提供以下的可探究学习情境:上课开始,我拿着一捆36本课外书,从容地走进课堂。同学们在猜想:这节课老师让我们看课外书了。于是我指着这捆课外书说:"这36本课外书,我要分给你们三个小组,要求让第一组分得这捆书的三分之一,第二小组分得这捆书的六分之二,第三小组分得这捆书的九分之三,请同学们说一说,这样分法合理不合理,谁分得多?谁分得少?结果分完没有?"这样问题的创设,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探究活动立即在课堂上显现,有的按照自己的思路去画线段图,有的一会儿测量,有的一会儿皱眉思索,兴趣盎然,学生会心地笑了,一样多。这时,学生又产生困惑,为什么会一样多呢?最后经过引导探究,得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3.动手操作积极验证探究成果

学生一旦在自己的活动中无意识发现了新的知识,就触及了他的精神需要,他就会有一种需要探究和满足的欲望,此时教师创设一种宽松的、开放的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辨论、取长补短,尽情地分享发现后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揭示出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后,传统的教法往往到此止步。运用大量的练习里来加深对知识的巩固,但是有的学生出现了怀疑,是不是求所有的长方形周长都可以这样算呢?他们产生了要验证的欲望,看一看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这时老师就让学生用不同长度的小棒随便摆长方形,得出了很多种摆法,再运用公式进行计算.通过大胆验证,学生确信不仅前面课上出现过的长方形周长可以按公式计算,而且自己随便摆的一个长方形,周长也可以这样计算,更加深了学生对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理解,也使学生确信自己的发现是正确的,使学生真正参与了规律形成的全过程,从而让学生主动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使学生不仅品尝到思维结果,还欣赏到思维过程的无限风光。

4.加强课堂活动与探究活动的结合

如何教好小学数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几何;概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6-305-01

数学几何概念是空间形式及其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是学生解决问题,形成技能、发展智力、进行创新的重要基础。在小学数学几何概念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应积极的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不断的引导学生动手实践,积极的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全方位的去提高教学效率。本文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搞好小学数学几何概念教学谈谈几点见解。

一、趣味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是学生积极参与学生的潜在动力和前提。我们每个人从事各种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兴趣所引起的,有了动机、兴趣才能去从事各种活动,从而达到一定的目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强化剂,在学生的认识过程与学习活动中起着巨大的推动和内驱作用。在小学数学几何概念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想有效的落实和实施几何概念教学,那么,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去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教学效率。俗话说:“好的开头等于成功了一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应充分的把握好教学的一开始阶段,争取在教学的一开始时就能吸引学生。教学中,在导入几何新概念时,教师如能精心设计导入新课的好方法,将学生吸引到学习的美好氛围中,就能把学生带入思维和创新之门,使他们尽快进入愉快的情绪状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教学过程创造最佳的认知开端,使他们尽快地接受新知识。例如:在教学“点、线、面的认识”时,学生初步接触几何,对点、线、面等知识一无所知,于是我们就可以利用教室、校园、家庭中找点、线、面,在实际事物中找点、线、面,趣味导入,学生认识到一切图形都是点、线、面构成的,当他们认识和掌握了几何的基本构成后,学习兴趣就自然而来。此外,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充分的结合学生的爱好、性格等各方面特点,结合教学的实际需求,充分挖掘教学中存在的趣味因素,积极的采用学生喜爱的故事、游戏等方式引入几何新概念,做到趣味导入,降低几何概念的枯燥性,在积极的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使学生获得初步的概念感知,提高教学效率。

二、讲解引导,建立概念的表象

几何概念的学习其实就是逐步完善几何概念系统的过程。对于小学数学几何概念部分的教学来说,合理的运用各种途径引导学生建立表象,应是有效进行后继教学的关键。表象是感性认识的一种高级形式,它是从具体感知到抽象思维的过渡和桥梁,是形象思维的基础。因此,在小学数学几何概念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在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我们还应积极的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积极的讲解引导,促使学生建立概念表象,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为此,教学中,师可以从概念所处的系统出发,唤起学生头脑中原有的概念,并以此为切入点,增加或者减少原有概念的内涵,从而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新概念的表象。此外,教学中,教师还应积极的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把握住几何概念的本质属性,剔除其非本质属性,引导学生建立该概念正确的表象,使学生获得清晰的几何概念认识,提高教学效率。

三、联系生活,构建概念的数学模型

知识源于我们的生活,也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得到运用。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因此,在小学数学几何概念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应积极的将概念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取得联系,积极的在教学过程中寻找生活原型进行教学,尽可能地将数学学习内容“生活化”。例如,学生在学习高的概念时,内心很难颠覆自己在生活中建立的关于高的表象DD“像楼房那样矗立的就是物体的高”。可让生活原型为学习数学模型服务,消除高的生活原型对数学模型的负面影响,实现从生活原型向数学模型的质的飞跃。这样,让几何概念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取得联系,深化了学生对概念理解,促进了概念的形成,教学效率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四、动手实践,深入理解几何概念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皮亚杰也曾说过:“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可以说实际操作是儿童智力活动的源泉。小学数学几何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动手实践是小学生获得小学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对于小学生而言,与教师的引导讲授相比,通过动手操作来学习和巩固新知具有其无法比拟的吸引力。因此,在小学几何概念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采用直观操作等实践活动的形式,充分的引导学生进行动手实践,使之做到深入理解,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动手实践经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我们的小学数学几何概念教学更具时效性。

总结:小学数学几何概念教学的方式多种,方法多样,以上仅仅是笔者几点粗浅认识,当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几何概念课的教学还有很多需要改进之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应不断的总结,不断的探究创新,不断的去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如何教好小学数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方法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把教育教学能力提高到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到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及社会素质上来,农村的小学生具有基础差、知识面不广、反应能力较低等特点。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往往有许多教师有这样的同感:讲了很多遍的问题,学生还是不懂,或是一知半解。这是学生的问题吗?我想也不是。针对农村小学生的特点及教师经常出现的同感,我对此作了一些初步探索,摸索出了一些有效的方法和措施。

一、让学生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农村小学的学生,特别是生活在偏远山区的学生,从小生活在农村,见识少、所学知识大部分来源于书本内容,对于生活中数学知识很难理解,因此,大部分学生认为所学知识对自己的将来没有什么作用。另外,家长多数都是文化水平很低,不懂得知识的重要性,也不懂怎样教育儿女,甚至还有家长教给儿女的是“学那么多干什么,会写字就行了”,针对这一系列阻碍学生学习的客观条件,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帮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在这一点上,教师应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告诉他们知识的重要性,也可以带他们去做一些有利于学习的活动。给他们讲和他们生活有关的应用问题,或是农村中知识的应用问题。让学生发现知识存在于社会,存在于生活,和我们的生产、生活等密切相关,并不是自己和家长所想的一无是处。从而使学生产生求知欲,把“要我学”改变为“我要学”的正确学习观。

二、运用农村生活中的知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是较为枯燥的一门学科,多数农村小学的学生不喜欢学数学,觉得难,没有兴趣。对于这一情况,我们教师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一)热爱学生并主动关心他们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热爱自己的学生,以爱心去教化他们,把师生间的距离缩短,让学生感到老师是他们的朋友,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小学生是正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少年,许多情感问题很容易受到感染,若是教师对他们不闻不问,或是经常骂他们,打击他们,这会使他们对老师抱有很大的成见,很怕这位老师,也正是这样,学生就没有上这位老师的课的好心态。久而久之,学习兴趣全无,成绩大幅度下降。

(二)化枯燥为有趣,减烦为简

数学多为抽象、枯燥的,学生学起来感觉无味,这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尽量将书本上的知识加以研究使之变为生动有趣的问题。如:在教六年级数学正负数这一节,我采用扑克来替代正负数来玩游戏,红色的为正数,黑色的为负数,让两个同学一组来抽扑克,每人抽两张,然后把他们相加,谁得的数大,则谁胜。这样,我们就把抽象而枯燥的知识转变到了一种游戏上来,学生在游戏中就把有理数的加法学会了。

(三)抓住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正处在对任何事物都倍感好奇的年龄阶段,教师可抓住这一心理特征,大胆创设能让他们好奇的实际问题。如:在讲解乘方的时候,可让学生讨论“一张足够大的纸,对折五十次后有多高?”学生讨论后,教师再告诉他们结果,这时学生会觉得非常好奇(因为他们想不到会有教师说的那么高),这样学生对学习乘方就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三、给学生讲解学习数学的方法,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

(一)让学生学会预习

预习是学习各科的有效方法之一,但农村小学90%以上的学生不会用这一方法进行学习。因此,教师有必要教给他们预习的方法。预习,也就是在上课前将所要学的内容提前阅读,达到熟悉内容,认识自己不懂的地方的一种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教会他们“打记号”,如:比例的性质这一内容不懂,就在这一地方打上自己的记号,以便于在上课时,认真听教师讲,从而真正理解这一内容。

(二)让学生学会听课

听课是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多数学生在“听”时不懂方法,学习效果也就不明显。怎样听好课呢?首先,在听课过程中必须专心,不要“身在教室心在外”。第二,抓重点,做笔记。在上课时,教师都会强调某些问题(或多次提到的问题)即为本节重点,学生在听时,只是暂时的记住和理解,因此,要将知识点记下来,以便于复习巩固。第三,预习中打记号的知识点,应“认真听,多提问”,保证做到听懂自己打记号的知识点。第四,积极回答教师上课的提问,做到先思考后回答,不要不经思考乱回答。第五,认真完成课堂练习,将所学知识当堂巩固,发现自己在这一节中不足之处,多想多问。

(三)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

思维主要以所掌握的知识为基础,它是初中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农村小学,学生难以领会和掌握较为复杂或困难的方法,这里主要以下面四种为主:

1.分析与综合。分析,即将某一知识或某一题目分为几部分进行研究和讨论。综合就是将所研究和讨论的问题的各部分组合起来构成一个新的整体。分析和综合是密不可分的两种思维方法。

2.归纳与演绎。归纳,即将多个有共同点的问题结合在一起,找到他们的共同点,从而得出结论的方法。演绎,就是将归纳出的结论(或是所学知识)运用到解题中来的一种方法,如完全平方公式,是从一些例题中归纳出来的,当把它们运用到解决问题中来时,也就是演绎,只要学生掌握了这两种方法,并有效地结合起来,这样便能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解决特殊,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

3.类比与联想。这是小学较为重要的思维方法,类比即为将多个事物进行比较,找出异同的思维方法。如正方形和正方体的类比,可增强对两种图形的理解,并可使学生对图形的运用有进一步的帮助。联想,即在思考某一事物时想到相关问题的思维方法。如在学习分式的性质时可以联想分数的性质,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分式与分数之间的变化关系使学生思维从各方面发展。

4.抽象与概括。抽象,即将事物中存在的某种规律(或事物的特性)抽象出来的思维方法。概括,即将所抽象出来的规律(或事物的特性)概括起来的思维方法。如:函数图像和性质就是这两种方法的综合运用。

四、了解学生实际,走进他们的生活

如何教好小学数学范文第4篇

一、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所学的知识内容,所以给学生编排的练习题要能把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数学知识贯穿其中,首先在教学新课前的练习中要能自然引入新知。教师要能利用数学小练习帮助学生巩固以往所学内容,又能顺利导出新的教学内容。通过新旧知识的对比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区别,引发学生的认识冲突,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认知需要,从而愿意投入到学习数学的生活中去。

其次,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让孩子能在数学练习中更容易的掌握新的知识。数学大多时候是很抽象的,单一的,没有语文那样内容丰富,多姿多彩,而是略显枯燥。所以教师切忌实行题海战术,而应在练习中尽量运用典型具体的练习,帮助学生获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第三,任何新的内容学习完毕后都要进行相应的复习和巩固。学生在预习和学习新的教学知识后,需要进行有关练习巩固所学的内容,在实际应用中,教师不仅要用教材上的练习题,还要针对班级学生对新知识理解、掌握、运用的不同情况精心设计补充一些练习题,以便补缺、补漏。

二、进行数学教学时,除了注重数学练习要具有引新、学新、固新的功能外还要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数学教学应尽量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有一种亲切感熟悉感,不能不合常理,违背常情。这会让小学生无所适从,甚至会闹笑话的。

比如:一个养鸡场共养鸡2500只,每只鸡每个月大概可产蛋70个,那么这个养鸡场一年可产蛋多少个?

这道例题中,一只鸡一个月可产蛋70个,如果一个月按30天算,70÷30≈2.3(个),一只鸡一天约可以产蛋2.3个,这是不符合常理的。

又比如三个同学进行跑步比赛,1500米用了3.02分,乙1500米用了2.98分,丁1500米用了3.46分,谁跑的快呢?

此题本意是为了练习学生对小数大小比较。可是就算是世界纪录还用了3分26秒呢?何况是几个小学生呢?这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以上两个练习,只为练习而出题,明显看出题目不合常理、违背常规,甚至没有一点科学性,成为笑话。数学练习题要具有合理性,科学性,这是数学习题的根本所在。语言还要准确规范,表达要明确简练,这样才能使数学练习更利于学生的学习和运用。

三、数学练习要具有趣味性,练习是一种数学活动,要体现“做”数学。练习设计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而不是培养做题的“机器”,否则,只会让学生对数学敬而远之,所以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应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围绕教学目标,并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形式多样的课堂练习题,讲究巧设计,突出精练习,把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真正练在点子上,要在练习开工的多样性和趣味性方面下工夫,提高练习的操作性,增强练习的游戏性、挑战性、趣味性、寓练于乐,变“要我练”成为“我要练”“我愿练”,把练习变成小游戏,我练习,我游戏、我快乐,我喜欢,这样才能使练习事半功倍,达到良好的效果。

四、数学练习要有针对性阶梯性,习题要能突出重难点和关键点,要能围绕教材内容,教学目标,有目的、有重点的进行,做到有目的,争取用尽量少的时间,高质量的练习,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教学时练习设计要紧紧围绕教学重点,根据教本里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按照加深,巩固、深化的目标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练习,把每节教学,扎扎实实的落实在每一课时的课堂练习中。

阶梯性是指,要难易适中,练习的设计也要瞄得准,要分析学生应掌握哪些知识,已掌握哪些知识,哪些环节比较薄弱,需加强巩固,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数学练习时,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使练习具有一定层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提高,尽量面向全体,既能让学困生感受成功的快乐,又要让优等生能永满足的探索研究。更好的让全体学生锻炼思维,发展智力,练出成效,建立高效课堂。

五、练习要多样化,要有综合性,教师在设计,练习时要注重变通和拓展,要考虑到儿童喜新厌陈、好奇、好玩等心理特点,在针对同一教学内容的练习时,尽量设计一些生活活泼,灵活多变的练习,练习时形式多种多样,既能激发学生做题的兴趣,又能有效的提高练习效率。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练习形式,还可以让学生自己编题,自己练题,从而让学生积极参与练习,愉快的获取知识增长知识,提高动手,动脑能力,练习要有综合性,防止单一化。要能帮助学生整理知识,理顺知识的来龙去脉,构建知识结构体系,特别是阶段复习时,练习要尽可能覆盖多方面的知识,以提高复习效率和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应按照所学内容分门别类,由简到繁,由易到难。但不能是简单重复过去的内容,要有新的提高和发展,既能让后进生吃得了,又能让优等生吃得饱。任何一个知识点都不是孤立的,练习时,教师要注意将各个小知识点进行整合,夯实基础,抓住重点突出难点,前后联系,纵横兼顾,系统整理,使各知识点连成知识网,促使学生更加清晰的掌握所学内容。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练习要少且精,要让学生不是为了做练习而练习。要让学生从过多过滥的练习中解脱出来,要以趣味训练,体验成功,探索创新,自主选择为主,要让学生所学的知识在练习中提高,技能在练习中掌握,能力在练习中形成,思维在练习中发展,习惯在练习中养成,情感意志在练习中升华。

如何教好小学数学范文第5篇

一、重视衔接点的教学

所谓衔接点,不是一般的新旧知识的联系点,而是从小学到初中产生质的飞跃的关节点。例如:从算术数到有理数的扩充;从具体数到代数式的升华;解应用题时从几何计算到几何推理的过渡,等等。在这些衔接点的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认真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注意小学与初中思想方法的继承发展,思路与步骤的对比分析,做到拓展自然,平稳过渡。如在学习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及四则混合运算时,学生在小学中虽掌握了“算术数”的运算技能,但他们只是把注意力放在一件或两件事情上,即绝对值的运算和运算顺序上;而在有理数的运算中,学生必须同时把注意力放在两件或三件事情上,即在原有的基础上,还要不忘性质符号。因此注意把教学重点放在符号的确定上,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时顺利过关。学生在小学已学习过几何图形的面积和周长公式,却是文字叙述的,中学学习用字母表示数,简化了公式,方便学生记忆,也利于公式变形。

二、注意教学方法的衔接

教学方法的衔接,不是倒退与迁就,而是前进与过渡。主要是顺应学生由小学的学习习惯向中学的教法过度。根据小学生自我意识强烈,兴奋点多,模仿力强等特点,注意把握一堂课的前三分钟的最佳时间,组织学生自学、讨论、答疑,并在每节课安排至少十五分钟的时间板书或独立练习,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里要注意培养学生在小学时就勇于发表意见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发扬敢打敢拼的精神,要避免学生不加思考的集体齐答现象,要逐步提高问题的思考性,不仅要问学生应该怎么做,还要他们说出这样做的理由;不仅要学生解出问题,还要暴露解题思路和方法的获取过程,体现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不仅要给出问题的正确答案,还要鼓励学生寻求问题的多种解法,引导学生进行变式训练。课堂教学的类型不宜单一、呆板,要有针对性地开设讨论课和答疑课,有计划地安排一些复习课和练习课。要按思维规律进行教学,讲究实效,应强调和推迟结论的出现,提倡学生主动参与,强化反馈手段,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加强学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从小学到中学,学习方法和习惯等方面有了一个很大的转变。小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比较强,主观能动性没有充分发挥。因此,初中阶段在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上要注重以下几点:

1. 指导学生自习,培养阅读课文的习惯

七年级新生常认为学习数学就是做作业,很少阅读课文,更谈不上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了。事实上,中学阶段的学生有较充裕的自习时间,越来越多的知识可以通过学生的复习和预习等环节加以掌握,教师应反复地强调预习和复习的重要性。要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中的范例和规范表述,做到预习中“一做二核三悟”,体会教材语言的精练性、准确性和概括性。要大力倡导“四先四后”:即先预习后听课;先复习后作业;先分析后解题;先理解后记忆。

2. 要鼓励学生勤钻研,多提问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要指导他们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要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去观察、思考,从而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最终再设法解决问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3. 要指导学生总结,养成归纳、对比的习惯

要指导学生做笔记,养成随时记录的习惯,处处做学习上的有心人,及时对所学知识以及平时练习中出现的错误归类整理。

四、正确理解几个关系

1. 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关系

既要注意运用形象思维,借助图形、表格、具体数字,式子等直观形象,又要不失时机地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既要照顾到小学生对形象思维的需要,又要防止对具体形象的过分依赖。

2. 模式与变通的关系

小学阶段模式化思维比较突出。在中学阶段,要引导学生注意正确对待模式,既要给学生揭示一定的规律,又要防止模式的负面影响。教学中可适当变题变式,选用突破一般模式的例题,以克服思维定势,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如初中数学中的列方程(组)解应用题,把未知数和已知数放在平等的地位,采用顺向思维求解;而小学是把未知数置于特别地位,用逆向思维求解。数学中要注意对比,分析小学和初中的解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充分发挥正迁移效应,克服负迁移的影响。

3. 过程和结果的关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一般比较重视结果,而对于过程比较忽略,特别对于思维过程的分析比较忽视。在中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注意得出结果的过程,特别是概念的抽象过程,问题的分析过程,思路的形成过程,规律的发现过程,结论的证明过程。例如《有理数》一章中的负数、绝对值的概念,教学中要充分提示概念的产生和形成过程,认识到概念引进的必要性。教学速度宜慢一点,要把概念讲清,要让学生会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