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未来城市设计概念

未来城市设计概念

未来城市设计概念

未来城市设计概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市发展;时期;当代城市规划;思考

城市规划,就是指研究城市未来发展,或者为城市未来的布局提前做好规划和安排,为建设未来吗,美好城市所做的一切部署工作。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旨在为城市未来的发展构建和描绘一幅美丽的蓝图。同时,城市规划也是城市管理三大环节中的重要一环,它与城市建设、城市运行一起,共同组成了城市管理。

一、对城市发展历史的回顾

从早期到现在,城市发展历史课大致分为五个阶段,在这里,我们引用“期”这个概念来对每一个阶段的城市发展进行概括,并针对每一个发展阶段的特点作简要的论述。总体来说,我国城市发展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以下5个时段(或者5个时期):

(1)朦胧期

朦胧时期主要是指城市发展的初始阶段,这一阶段所处时间大致在古希腊时期或者更前,在中国主要是夏朝、商朝以及周朝。朦胧时期所具有的主要特点是,城市规划观念受其所处时代和政治、风俗的影响,在城市建筑的形态和设计上都深刻反映出了当时社会奉行宗教思想的事实,且这一时期的城市形态设计具有着阐释学中的丰富的神秘主义。

(2)滥解期 [1]

指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城市设计及形态。其特征是形成一种新的理性设计思想和实用的规划准则,有专门的城市规划设计家,形态的可理解性加强。在中国,相当于晚周,城市规划体系建立,“里坊制”的出现。

(3)进化期

上述设计思想和理性实用准则在整个西方世界普及,发展趋向成熟。这一时段从中世纪中一直到19世纪,形态的决定论特征逐渐加强。在中国,相当于从秦代到唐宋这一时期。当时,城市的职能主要是政治的军事防御,统治阶段为了便于管制市民,将里坊内部设为井字形道路系统,四周围的高墙,坊墙,不得随意开门设店,夜晚实行宵禁。坊内居民实行“连保制度”,唐长安城就是实行“里坊制”城市的典范。

(4)革新期

近现代城市规划和设计理论的兴起,功能主义的城市形态观、形体观。形体的决定论成为主导设计思想,城市形态走向抽象,逐渐导致环境问题。在中国,从唐末到北宋,我国封建制度下的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手工业分工日益细密,生产技术和工具有很大进步,而且多集中于城镇,商品经济有所发展。而在西方,革新就更为突出,15- 16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冲破了人们的精神梗桔,带来了人类史上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人文主义反映在城市规划和建筑思想上,突出了以“人”为主体,来代替“神”的权威。到了18世纪中期,起源于欧洲的产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大解放,在这种背景下,一些具有改革思想的先驱者提出了新的“理想城市”的新概念。直到19世纪末,霍华德吸取了空想社会主义“理想城市”的概念,实质上反映了一种摒弃旧城市、大城市,崇尚自然、追求新的理想城市结构模式思潮。至本世纪初,随着工业的发展,出现了对城市空间结构按现代城市功能分区的概念。

(5)多元期

从20世纪50年代起,城市设计和多元思想崛起,城市形成建设趋向小型化、环境人性化和决策公开化。二战以后,世界上很多国家恢复重建,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进入新的高潮。而在60年代以后,现代城市规划观念又经历了一次新的转变,直到今大,这种转变仍在继续发展。

二、当今社会的城市规划新观念

随着城市规划在几个世纪发展中不同元素的介入和添加,发展到今天,其内容和形式已经变得更加饱满和丰富,并且所受的重视程度也得到了不断的提高。在今天,就城市规划的全民意识来说,这回公民对其“规划”的概念已经不再模糊,这也总算没有枉费城市规划师、设计师以及相关人士的一番苦心,没有辜负其对城市规划建设工作的付出和希望。就当今社会来说,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这二者的工作已经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广泛关注,正式进入了一个空前发展的最新阶段。当今社会的城市规划内容被注入了更新的设计观念和发展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规划中已融入社会经济因素

当今的城市规划所研究的问题较之以前更为广泛,添加了更多的社会因素以及城市结构进去,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便是经济。在20世纪20年代这一历史时期,城市规划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城市居住人口过多的问题,这一时期城市规划的主要工作都是围绕解决城市人口疏散来开展的,那时的城市规划并没有过多的将经济这一动态因素考虑进去,而是重在对城市人口以及城市环境等的建设。直到今天,在这个以信息和知识创造经济的时代,“经济”这一动态的活跃因素才被完全的考虑到城市规划建设中。然而由于经济这一元素的活跃性和不稳定性,导致城市规划对经济因素这一方面的研究还不太深刻和完善,比如对社会经济的定量分析等。但不管怎么说,经济因素的注入以及城市经济发展战略的提出,仍然为城市规划的结合带去了新的因素,使得其所研究的内容更加丰富,也更加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

(2)从更深层次和角度认识城市结构[2]

这主要是因为:一方而是社会经济作用的结果,对城市职能的多样化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复杂性有了重新认识,即城市的空间结构必须适应城市社会结构发展变化的需要;另一方而是从空间结构上,对“功能主义”观点提出挑战,引导人们重新研究旧城市;重视保护原有的社区结构,允许适当的高密度,保护城市的历史文脉,保护有价值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还重视传统的建筑形式和旧建筑的有机结合,改变过去对旧城市全盘推倒,大拆大建,彻底求“新”的做法。

三、结束语

结合当前的城市规划观念,我国21世纪的城市规划从宏观方而看,针对城镇体系结构中,城市之间的相互排斥大于相互合作问题,规划在制定时能否充分考虑,并研究能促进这种“区域协作”切实可行的政策或途径。将生态城的基木观点融入城市规划,认识到人类是属于大自然的,是其中的一部分,规划应理解自然,与自然合谐。

参考文献

未来城市设计概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低碳城市 城市规划

当前,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严重危机和挑战,为有效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低碳经济、低碳城市的研究和实践逐渐成为当今世界的热门话题。城市是碳减排的关键,而城市规划作为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必然担负着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角色。

1 关于低碳城市理念

1.1 理论的诞生与研究进展

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能源白皮书》,率先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引起全世界对“低碳”理念的广泛关注。其后,随着将低碳研究的视角引向城市,逐渐形成一系列关于低碳城市概念的研究与实践。在低碳城市规划研究方面,ChinSiong H. and Wee Kean F. (2007)运用情景分析法预测未来发展低碳城市的几种可能模式,并指出通过政府在城市土地利用、建筑设计及交通等方面的政策引导,可以使城市CO2排放量在未来几年内减小到预期情景。Glaeser and Kahn(2008)发现城市规模与碳排放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随着城市规模的增大,新增人口人均碳排放量要高于存量人口,而土地开发密度与碳排放量存在明显负相关关系。Jenny Crawford 和Will French研究了英国空间规划与低碳目标之间的关系,认为实现低碳目标关键在于规划系统对新技术的适应度和准备度,而规划系统必须实现国家层面的自上而下的领导性优势和地方层面强调权利分散的灵活性优势互相结合。

1.2 低碳城市概念内涵

低碳城市的概念诞生至今,国际上并未形成统一观点,我国众多学者通过研究提出以下观点:夏堡(2008)通过对“低碳经济”概念研究出发,认为,低碳城市就是在城市实行低碳经济,包括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一个良性的可持续的能源生态体系。金石(2008)认为低碳城市发展是指城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保持能源消耗和CO2排放处于较低水平。付允等(2008)提出低碳城市是通过在城市空间发展低碳经济,创新低碳技术,改变生活方式,最大限度减少城市的温室气体排放,逐渐摆脱以往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的社会经济运行模式。《2009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认为:低碳城市是以城市空间为载体发展低碳经济,实施绿色交通和建筑,转变居民消费观念,创新低碳技术,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结合以上观点,所谓“低碳城市”是指城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保持能源消耗和CO2排放处于较低的水平。

2. “低碳城市”理念在我国城市规划研究与实践中的问题与困境

城市作为碳减排的关键,城市规划理应承担起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角色,但是现状对于低碳相关概念研究较多,而对于低碳理念与城市规划理论及实践之间关系的探讨较少,缺乏其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如何进行有效落实的研究,而分析造成此现象的根本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2.1缺乏切合中国国情低碳价值观的辩证思考

当前世界上尤其是发达国家地区已规划建设不少低碳甚至“零碳”的示范新城项目。如阿联酋阿布扎比的马斯达尔城,这一占地6平方公里的新城将世界上最先进的节能、环保、固碳技术的应用几乎贯穿从设计到建造的各个环节,整个新城的“零碳”概念无处不在,但总投资高达220亿元的巨额建设资金令人咂舌。客观来讲,马斯达尔作为低碳城市建设的示范意义毋庸置疑,但发达地区的这种“高消费低碳”的壮举给人的印象更像是高碳排放过后的一种自我救赎。

在当今国际社会 “生态低碳”主题的大背景下,中国的低碳城市建设应当树立怎样的“低碳”价值观?学者龙惟定就指出“富人烧钱买低碳、穷人没钱被低碳”,都失去了低碳城市的本意。当前中国处于高速城市化发展阶段,建设低碳城市不应等同于停滞不发展,保留落后状态绝不应该是低碳城市所追求的目标。因此,针对中国这样处于工业化中期和高速城市化发展阶段的国家,必须探索实现针对于中国国情的低碳城市路径。这种探索也是我国发展低碳城市所面临的机遇,一个发展中国家对适于自身低碳发展模式的探讨,在发达国家是找不到先例的,而这种探索也将让中国为国际气候变化事业作出贡献。

对低碳城市价值观的辩证思考同样可以延伸于低碳城市目标实现的过程中,“零碳排放”是低碳城市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是需长期努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同阶段应采取不同的目标模型与策略组合。同时城市类型的不同,其碳排放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在评价国内低碳城市的实践工作时,不应采取相同标准,应讲求公平、合理原则。

综上所述,我们只有在充分理解了低碳城市的内涵,正确树立辩证的低碳价值观的前提下,才能公平、合理、有序、有效的开展低碳城市的研究与建设工作。

2.2 当前相关理论层面的研究多呈现出“两头大、中间小”的状态

在低碳城市建设中,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曾提出“CIRCLE”原则:即紧凑型城市遏制城市膨胀(Compact)、个人行动倡导负责任的消费( Individual)、减少资源消耗潜在的影响(Reduce)、减少能源消耗的碳足迹(Carbon)、保持土地的生态和碳汇功能(Land)、提高能效和发展循环经济(Efficiency)。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在其《2009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提出通过优化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生活方式、加强技术创新4个方面具体落实实现低碳城市理念的发展策略。但以上实现“低碳城市”的具体策略研究集中于区域战略层面,低碳城市的建设离不开城市规划工作,如何在我国的城市规划编制、城市规划模式中融入低碳城市的理念是目前工作的关键。

当前国内的低碳城市研究重点呈现出“两头大、中间小”的状态,除了战略层面的研究,其余研究重点直接落于微观的低碳建筑技术、环保技术层面。中国工程院院士邹德慈在谈到低碳城市的时候就曾提出:“城市规划要融入低碳城市的理念,而且不仅仅是理念,应该融入到城市规划的目标、指标体系和行动计划的方方面面。”

2.3当前国内 “低碳城市”的建设实践多处于“务虚”阶段

在建设“低碳城市”的浪潮下,全国已有保定、上海、贵阳、杭州、德州、无锡、吉林、珠海、南昌、厦门等多个城市提出了建设低碳城市的构想,还有不少城市希望使得城市名片前拥有“低碳”这个时髦“头衔”。

但冷静分析国内多个城市的低碳城市建设,名为“低碳”,却实为“务虚”阶段:首先,不少低碳城市的建设实际为依托出台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的政策,去做一些项目的示范,堆砌展示一些并无多少推广和实用价值的新技术;其次,目前我国低碳城市建设相关评价机制不健全,相关评价依据比较模糊,科学考核存在难度。在产品生产过程做一些“减排指标”相对容易,如何确定评价指标需要探讨。因此各地打造“低碳城市”的热情值得肯定,但更应避免赶时髦、贴标签等现象的出现。

对此现象,已有学者及专家提出质疑,诸大建就指出“低碳城市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如没有低碳城市建设过程中的技术支撑,“低碳城市”的美好愿景就将永远停留于概念阶段。以“生态城市”的建设为例,生态城市的概念已经提出超过20年,全球各地实施生态城市规划方案也非常多,但在实施层面没有突破。综上所述,如果“低碳城市”的实践只是特别的案例,都是由于特别的政策推动的,其规划理念就没有复制性,就不能推广;同样的,如果低碳城市规划的理论研究只停留于概念与战略阶段,其规划理念就没有实践意义。

3.促进我国低碳城市规划概念的建立

3.1低碳城市理念下城市规划的定位

城市规划作为一门实践特征较强的学科,它对城市未来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控制与指导作用,它是我国引导城市发展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也是我国处于快速城市化阶段对气候变化问题有所应对的重要手段。可以说城市规划是我国构建低碳城市的重要环节及关键技术。众多专业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对低碳理念下城市规划定位的看法,结合相关观点,本文认为,低碳城市规划,规划思想上强调低碳革新,具体操作上,应是延续传统城市规划体系,继承了原有城市规划思维方式,并以此为基础吸收适于低碳理念要求的规划理论,尝试对常规规划策略、规划模式与规划技术的“低碳”优化。

3.2低碳城市规划宏观层面研究内容

侧重研究城市或地区在低碳城市建设、低碳城市生产、低碳居民生活消费及低碳交通体系等等关系到低碳城市运行各系统之间的耦合关系。将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与城市自身的发展建立科学联结,以低碳的理念转变传统发展方式,重新审视自身发展条件,制定生态可持续的低碳发展战略,并为城市或地区建立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政策体系和实施机制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3.3低碳城市规划中观层面研究内容

低碳理念下的城市总体规划主要发挥其对城市总体控制的作用,从城市整体的形态构成、土地利用模式、交通体系、经济产业发展及生态固碳方面来达到城市未来发展的过程低碳目的。例如低碳的城市用地布局与空间形态方面,可以充分吸收紧凑城市、精明增长、可持续集约式发展的理念精髓,探索对内聚式城市形态、带型城市及组团城市在节能减排方面的低碳优化策略,并鼓励城市形态与碳排放关系方面的定量实证研究。低碳的土地利用主要探索功能充足及不同开发强度对人们日常活动的影响,通过缩短出行距离,提高生产生活效率的方式达到低碳。

由于城市内部不同功能区其开发强度及空间形态有较大差别,总体规划控制的基础上仍需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低碳编制技术,因此应针对城市中功能相对集中的地区分别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弄清各类地区在详细规划以及城市设计方面可以实施的减少碳排放的规划设计技术对策和实际效果。

未来城市设计概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汽车设计;社会问题;和谐;生活方式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4-0282-01

一、关于中国汽车市场现状简述

21世纪的今天,我国经济的发展已经进入了飞速发展的阶段。由于国民收入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享受汽车文明所带来的时尚快捷便利的生活方式。2003年我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和德国的世界第三大汽车消费市场;《中华人民共和国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09年末,仅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7619万辆,比08年增长28.6%。这一速度在全世界前所未有。这类数据一方面突显我国的经济实力的增长水平,而另一方面也引发了诸如大气污染、资源浪费、道路堵塞、安全等等一系列生态问题和社会问题。怎么在实际中去关注和解决这些问题,并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设计系统已刻不容缓。

二、人、汽车、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

汽车从最初的单纯的代步,运输工具发展到今天,它早已超出其自身的本身功效了。现在的汽车设计考虑更多的是“以人为中心”的设计,充分精确地与人体测量相适应,以求不断地满足人们对于舒适性的要求。

现在的汽车设计除了与人的生理特征相适应之外,也考虑到了与人的心理反应相适应,它通过设计语言传达给人们诸如新鲜奇异的、简约明快的、华丽尊贵的、高雅有品味的、温馨诗意的、圆润流畅的、野性力量的等语意特征。之于此,汽车更像是一个人身份、地位、性格、物质与精神世界的象征。

在璀璨的汽车文化面前,我们不能否认它带给人类的便捷,我们不能否认它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我们同样也不能否决汽车设计中的以人为中心。但是我们也绝不能忽视它的“璀璨”给环境所带来的沉重负荷。

令人遗憾的是,以人为中心而忽视环境的设计趋势将愈演愈烈,人类文明看似不断地发扬光大,而随之引发的诸如能源紧缺、道路堵塞,停车位紧缺,环境污染等等一系列生态问题和社会问题同样令人汗颜。如何使人、汽车、环境三者和谐相处,如何创造更合理、更健康的生活方式显得意义非凡,同样也任重而道远。

三、关于未来概念汽车的构想

基于诸多社会问题,环境生态问题,现在各大电动汽车场商都在马不停蹄地生产混合动力车,纯电动汽车,可是这有一个大问题,就是我们要到哪里的去弄驱动它们的电能呢?现在,好多汽车设计师已经看出了这个问题,他们已经开始着手于靠太阳能驱动的汽车了。太阳能是最易得最环保的绿色能源,用太阳能为汽车提供动能,将是未来汽车的发展方向。光解决能源,还不能解决现存的社会问题。

本文构想的未来概念汽车定位于城市代步车,在满足人体舒适的基础上,仿照鱼的形态,行驶过程中如游弋一般充满活力。整个车身小巧玲珑,可以穿梭于大街小巷,随处皆可安家。通过降低车顶高度而直接降低车身高度,也就降低了汽车的高度、重心、座面高度,同时有助于乘车姿势的改善,减轻空气的阻力,提高运动性能,符合当前的环保理念。侧面看过去,车顶简约宛如一条弧线,生命力十足,又符合空气动力学。

更可贵的是,在汽车数量与日俱增的今天,交通拥挤,道路阻塞令人焦头烂额。未来概念汽车可通过利用磁悬浮陀螺原理以及陀螺仪效应,并作用于车轮。通过增加车轮的运行方式,于地面行驶,可通过正常滚动。于空中飞行,通过机械结构将四个车轮展开并旋转。车身尾部设计成机翼片状,通过空气流动产生上升的浮力。

当然,城市代步车不需要奢望具备飞机那样的速度及高度。本文所构想的未来概念汽车并非为了实现科幻电影里面的情节而存在,而是真切地希望能解决能源危机,环境污染,城市道路阻塞等等社会问题而存在。

未来城市设计概念范文第4篇

你所在的城市,每天几点入睡?

这个问题看似不好回答,但我想说,轨道交通结束的时间,就是这个城市入睡的时间。上海、北京的地铁多半在11点之前结束运营,随着最后一班地铁结束,每个人回到家中,城市也渐渐安静下来。所以多年前第一次去香港,便感慨于零点的地铁还人流攒动,与这个不夜城相得益彰。两年前在纽约,午夜3点乘坐24小时不间断的地铁,则更是给这个城市增添了故事发生的无穷可能性。

生活在上海,看着地铁从1号线逐渐扩展到今天的11号线,如同血管经络一般蔓延扩张,终于遍布城市的每个角落。即便不是为了响应低碳节能的号召,我现在也常常把汽车停在小区,双休日纯粹依赖轨道交通出行。主要的商业区域,新兴的产业园区,朋友的家,乃至原本看起来很远的郊外,现在都被轨道交通串联在一起。从经济上来说,轨道交通所到之处,让人群从少到多、房价从低到高、商业从萧条到繁荣,变得愈来愈热闹。原本的中心城区就是这么一块,但随着轨道交通扩张,似乎现在可以割据城市版图,各自拥有中心区域。

轨道交通带来发展,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世界上第一条地铁,是在1863年开通的伦敦大都会铁路MetropolitanRailway。据说开张当天即有4万乘客搭乘该条线路。到了1880年,扩展后的大都会铁路每年就已经可以运载4000万乘客。如果我再告诉你,英国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就是从19世纪70年代肇始的,与第一条地铁开通的时间如此接近,你是否对地铁的影响有更深的理解呢?

不过当时的伦敦地铁还有诸多问题。由于当时电力尚未普及,所以只能用蒸汽机车,而机车释放出的废气人体有害,所以当时的隧道每隔一段距离便要有和地面打通的通风槽。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人们对轨道交通已经驾轻就熟,于是更要在环保方面下工夫了。日本东京大学的一个科学小组。正设想建一条完全自然能源驱动的列车线路。每一个列车站台附近都带有一段长长的太阳能电池屋顶,列车到站停靠时,顶部的电池就可以充满足够列车到达下一站的电力。这种列车被设计成85米长,最高时速350公里/小时,可同时承载325名乘客。预计这项轨道项目最早可在2020年投入使用,零排放并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轨道交通改变着一个城市的发展轨迹,也改变着每个人的生活轨迹。你的奋斗与疲倦,你的悲伤或喜悦,都与这个城市息息相关。随着早晨第一缕阳光射入,第一班地铁开始运营,这个城市苏醒了,随着地铁开往下一个春天。

行愈简 心愈近

轨道交通并不是城市的全部,在地面上仍然有着一个汽车的王国。这些在地面上行驶的钢铁动物,每天都在向大气层排放着令人不安的尾气。近几年的气候异常,让我们对全球变暖有了更深切的体会。在炎炎夏日,即便可以坐在车中,摇起车窗对热浪暂不理会,但年复一年的温室效应,总会在未来的某一天给我们来一个措手不及的打击。所以你也一定注意到了,本届世博会有一个“汽车馆”,主题是“直达2030”,将展现一个“零排放、零交通事故、远离对石油的依赖、远离交通堵塞、实现有趣而又时尚驾驶”的2030城市交通生活。

是的,各国都在努力推动环保汽车的发展。日本混合动力车已形成产业化,鼓励燃料电池和生物燃料的发展。目前,丰田、本田、日产等日本厂商的混合动力汽车不仅在日本国内热销,在国际市场上也令其他国家厂商难以望其项背。而历来重视节能和减排的欧洲,早在2007年就公布了“新欧洲能源政策”,目标是在2020年将温室效应气体排放量降低20%,将可再生能源的比例提高到20%;同时将7年内欧盟能源领域的研究开发预算提高50%。

除了电力、氢动力、太阳能等已经为我们所熟知的能源外,还有许多新能源的替代动力,例如葡萄糖、核能、乙醇、空气动力等等,都在研发的阶段。虽然这些新能源的开发和普及尚有时日,但我们毕竟看到汽车界的努力。这是为了世界的未来。他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不久后的将来,我们不难想象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一汽车能通过建筑外墙的轨道直接停在自家阳台上、所有车辆都能收到联网信号从而帮助危急的产妇平安诞下宝宝、自动驾驶能引领盲女自如穿梭在城市中――正如《2030,行》这部世博汽车馆短片所昭示的那样,我们拥有了一个“行愈简,心愈近”的大同世界。

想象未来的驾驶世界――概念汽车

汽车制造已经清楚地知道,汽车本身是工业时代的产物,因此,寻找新能源,创造新动力,成为他们如今努力奋斗的目标。因为。假如环境被破坏,地球满目疮痍。那他们也毫无利润可言了。于是,越来越多的新能源车型的诞生,为我们指出了一个光明的方向。

英菲尼迪Essence 01

似乎所有豪华汽车品牌都逃不过与顶级时尚品牌联姻的一天,英菲尼迪也不例外。去年在日内瓦亮相。就带来了与路易威登合作设计的混合动力概念车Essence。Essence意为精华,在某种程度上算是英菲尼迪的20周年纪念车型。Essence车身长4700mm,是一款前置后驱的混合动力双座跑车,其前突后缩的流线型外形继承了英菲尼迪一贯的设计风格,其中车侧导流孔的特色造型源于发簪。内饰设计则由英菲尼迪和奢侈品牌LV联合完成,风格抽象,采用了颠覆传统的不对称式设计,黑色驾驶席与红色客席对比鲜明。而双涡轮3.7LV6发动机和电动机组成的混合动力系统。让你在城市里驰骋时,唯一的不满是嫌动力太足,在拥挤的道路上简直是种浪费。

标致SRl概念车 02

我们以往的经验是轿车可以坐4个人,跑车可以坐2个人。但是这辆SRl概念车,却另辟蹊径,独创富有现代感的奢华“2+1”内饰,可供三人乘坐,这与以往标致推出的所有概念车型都有着很大的不同。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可猜想,是否SRl概念车将是引领标致车系全新面貌的起点?不过外形可不是这款概念车唯一的优点。SRl运用了HYbrid4技术。让SRl概念车如虎添翼。在可以达到输出功率313马力的前提下,二氧化碳排放量仅为119克,公里(电动模式下为零排放)。你可以在马路上趾高气扬地宣称:谁敢跟哥比排放?

奥迪shark 03

还记得小时候看的科幻电影里面飞行的汽车吗?这款极具未来气息的概念飞车,是土耳其设计师Kazim Doku和众多奥迪顶尖的技师为奥迪新设计的概念车。最初的设计理念来自―艘概念四圈气垫船。于是一改奥迪的时尚风格,转而设计出这么一款在科幻电影中比较常见的超现实风格车。这款名叫Shark的概念车,拥有

邦德潜水汽车的外形,并采用了并排的双座位设计,内部座位结构是可调整式的。Shark已经获得手工顶尖设计大奖,而设计师Doku也相信这款车在他有生之年能在大街小巷甚至天上看到。不过,奥迪Shark的造型的确相当接近实际能够量产的标准。也不禁让我们浮想联翩――未来的一二十年内人类的交通载具到底会长成什么样子?

DWP电动单车 04

如果你对“汽车”的要求是舒适体面的话。那么这款小车或许会让你感到失望。其实它只是一款仅供个人在拥挤的交通环境中行驶的交通工具,与普通的非机动化自行车相比,该车也没有什么优势。但是如果驾驶着这样的一款小车,相信一定会赢得很高回头率。就在去年,美国明尼苏达州的16位高中生制成了这样一款不妨害生态环境的电动车。它不但实现了零排放,还制作了保护车罩,最高时速96公里。它通过安装在前面的一个电动马达来驱动车辆行驶,驾驶的时候就好像坐在某个特色餐厅的古怪椅子上,你可以通过操纵杆系统来完成对车辆的操控。此外。由于该车是敞开型设计,因此即便是在驾驶的时候,你也可以与马路上行驶的其他人进行交流。

双人电动三轮车 05

或许你还对交通工具有着一些更为个性化的要求,比如希望可以与太太或者孩子一同出行,或者对速度还有更高的渴望……这些要求,在环保的名义下,同样可以实现。这台来美国自纽约、能容纳两人的小车,其外形构造颇似上一代迷你电动三轮车Slnclair C5。也许人们正是对sInclairC5只能容纳一人的空间不买账。因此作出了改进,空间虽小。但也能同时容纳两人。所以你不必担心送孩子上学时会日晒雨淋。与太太二人世界时也同样可以“私奔去远方”。假如你有两个孩子。那怎么办?是啊,这辆小车也为你考虑到了。它带有可以扩展的外壁和底板,让你可以只跑一趟就把孩子们都送到学校去了。最重要的是,这台3米长、重约400公斤的小车也绝对环保,使用天然气,具有100公里的最高时速,格外适合城市使用。

氢锂混合动力摩托车 06

迷恋速度的你。不能错过这款来自日本的铃木摩托车。这辆摩托车外表看来平淡无奇,但用了“未来”的驱动技术――氢能源。驾驶这辆摩托车可需要一段时间适应,因为它没有排挡、没有离合器、没有噪音,当然,也没有任何排放。你可以骑上这辆环保摩托车风驰电掣,其充沛的氢动力与锂电池的结合,让你可以轻易达到150公里左右的时速。但是,唯让你头疼的是补充燃料的问题,因为目前全世界只有美国加利福尼亚的那条“氢气高速公路。的边上,才有40个氢气站。

“金牛座”电动车 07

未来城市设计概念范文第5篇

建设低碳生态城市是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部署,是城市发展的新型模式和社会共识。在城市问题日益突出、原有城市发展模式难以为继的今天,大力发展低碳生态城市,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国情、文明本底的“c(chinese model)模式”城市发展道路,是我国当前城市发展和建设的迫切需要。我国政府明确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较2005年降低40%-45%,建设低碳生态城市将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低碳生态城市的概念与内涵

“低碳生态城市(low-carbon eco-city)”概念是“低碳经济(low carbon economy)”和“生态城市(eco-city)”这两个关联度高、交叉性强的发展理念复合起来的综合概念。“低碳经济”的概念是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倡减少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中温室气体排放的背景下提出的。这一概念脱胎于2003年英国政府在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低碳经济(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的《能源白皮书》中提出的“低碳经济”概念,切入点是能源的利用和气候的变化。尽管地球变暖是否由人类活动引起还有争议,但是工业革命之后,人类的发展方式对气候造成的影响是不可否认的,因此提出要从能源角度和气候角度,保护地球环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从而提出低碳的理念,并提出城市的发展要遵循低碳理念。“生态城市”是基于生态学原理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这个概念最早是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nsco)在“人与生物圈(mba)”计划中提出的,计划中明确提出要从生态学的角度用综合生态方法来研究城市。

低碳生态城市不是“低碳”、“生态”、“城市”

三个词的简单叠加或者说用“低碳”和“生态”限定“城市”,而是三者相结合,创造了一个新的完整的概念,并超越了原有概念的涵义。“低碳”不仅局限于降低碳排放,更延伸到经济产业、消费理念,甚至是城市的集约化发展道路上,从能源资源角度进一步强调了生态化。“生态”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生态,超越了原有单纯的学科意义,发展成为一种方法论,用于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种系统方法论。“城市”已经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城市,是在对传统城、乡辩证否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城-乡复合共生系统,是人类住区发展的高级阶段。(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2011)

在以上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博士把生态城市与低碳经济这两个关联度高、交叉性强的发展理念复合起来,在2009年国际城市规划与发展论坛上首次明确提出“低碳生态城市”的概念:“低碳生态城市”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标志的节能、环保型城市,是一种强调生态环境综合平衡的全新城市发展模式,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基础上,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为主要目的而建立起的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低碳生态城市”这一概念一经提出,就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认可。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低碳生态城市可理解为是生态城市实现过程中的初级阶段,是以“减少碳排放”为主要切入点的生态城市类型(沈清基等,2010),也即“低碳型生态城市”的简称。

二、城市低碳生态化的策略与路径

(一)城市低碳生态化发展的总体思路

大力发展低碳生态城市建设,走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城市发展道路是塑造新的国家竞争优势的重要方面。当前,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反思和改变旧有的城市建设理念和发展模式,探索符合可持续要求的城市发展道路。总的来讲,推动低碳生态城市合理、有序的发展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建立不同类型低碳生态城动态评价综合指标体系,按照可持续发展程度对低碳生态城进行分级评价,引导城市政府和市民建设生态城的创新意识,逐步推动同类城市在生态城建设方面开展友谊竞赛并实现互帮互学;

2、建立利益相关方参与的合作机制;

3、充分借鉴中国传统的生态思路,创建有中国特色的低碳生态城;

4、通过良好的设计和精细的管理,使城市成为景观上具有吸引力,具备良好服务、设施齐全、社会和谐的宜居城市;

5、通过建设成本可负担、发展模式可模仿、自身发展可持续的“先锋”城市实践,引导全国其他城市转变发展模式。(仇保兴,2009)

(二)城市低碳生态化发展的引导政策

为了落实“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任务,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于2010年8月15日启动五省八市低碳试点工作,并积极推进低碳试点实施方案的制定工作;同时,近期正在组织实施“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这个方案重点从强化目标责任、优化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实施重点工程、加强节能低碳管理、发展循环经济、加快低碳技术研发应用、完善相关经济政策、推动五省八市试点、健全体制机制等十个方面,全面推进绿色低碳发展。2011年6月,财政部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下发“关于绿色重点小城镇试点示范的实施意见”(财建〔2011〕341号),在“十二五”期间积极开展绿色重点小城镇试点示范,9月份下发了“关于开展第一批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财建〔2011〕867号),公布了第一批试点示范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名单,①推进绿色小城镇工作的组织实施和监督考核工作。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2010年正式启动了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工作。2010年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深圳市政府共同签署了共建“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市”的合作框架协议,深圳成为全国首个“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市”;2010年7月,住房城乡建设部与江苏省无锡市人民政府签署《共建国家低碳生态城示范区——无锡太湖新城合作框架协议》;2010年10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河北省共同签署《关于推进河北省生态示范城市建设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合作备忘录》;2011年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成立低碳生态城市建设领导小组,组织研究低碳生态城市的发展规划、政策建议、指标体系、示范技术等工作,引导国内低碳生态城市的健康发展。同年6月,领导小组下发了“关于印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低碳生态试点城(镇)申报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建规〔2011〕78号),启动新建低碳生态城镇示范工作。另外,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还与美国、瑞典、英国、德国、新加坡等国家的有关部门签署了生态城市合作方面的谅解备忘录,共同开展生态城市方面的国际合作和交流。

转贴于

(三)城市低碳生态化发展的推行步骤

低碳生态城市的推行主要包括诊断、规划、实施、运营、评估五大步骤。规划和设计之前需进行诊断,诊断城市现状的生态制约条件和价值点;建立一套综合实施体系,确保规划的有效实施。运营是一套体系措施,需要对城市运营状态实施信息监控和动态管理,及时验证、校准和调整城市规划;评估是检验基础,评估城市建设及运营状况,其结果将成为新一轮诊断依据。

三、城市低碳生态化发展的践行概念与内涵

(一)城市低碳生态化发展的总体概述

根据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学术交流部所做的一项统计表明,截至2012年2月,中国地级以上城市提出低碳生态城市有关建设目标的城市已达280个,②占到地级市比例的96%,如下图2所示。

除了地方政府在建设目标层面的积极响应和倡导,相当一部分的城市(城区)也已经开始了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实践活动,这些结合各自地域特色开展的实践探索为低碳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以及运营管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利于从中总结和归纳出适合中国国情的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策略。

(二)城市低碳生态化发展的类型分析

根据目前正在开展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案例用地性质和开发建设模式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三类:新建地区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现有城区改造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和现有城区扩张发展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

1、城市新建地区低碳生态化的实践

这一类型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是指在既有建成区以外,以低碳生态发展模式开展新城的建设。调研发现,低碳生态新城的选址所占用的土地性质各不相同,其中中新天津生态城和唐山湾(曹妃甸)生态城具有探索型的代表性。其特点为,开发建设过程中尽量不占用耕地或实现占补平衡,是以盐碱地、滩涂地的生态化恢复、改造为主进行的从规划到建设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

相对来讲,低碳生态新城实践受到的现状约束性因素较少,规划设计和建设发展的余地较大,可以通过制定指标体系等手段来较好地和相对完整地应用低碳生态城市有关的规划设计理念和技术,全方位地开展建设活动,但同时也存在依靠政府投资、建设成本相对较高、人口集聚、产业集聚需要依托周边城市辐射力等方面的缺点。目前中国所进行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多数属于这种类型。(李迅等,2011)

2、现有城区原址改造的低碳生态化实践

这一类型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主要是指对原有城镇进行的低碳生态化改造,其特点是根据当地的现状发展水平和特色,兼顾低成本、高效益的原则,利用适宜的低碳生态技术,逐渐改变原有不合理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共赢。如浙江安吉充分利用当地“竹乡”的资源禀赋,形成了从竹产业的原料供应、竹制品的初、深加工到竹产品的销售这样一条循环、高效、完整的产业链;北京的延庆、密云地区结合当地气候特点和实际需求,在国家相关政策的财政补贴和技术扶持下,在新能源利用(太阳能、生物质能、风力发电等)、生态修复、垃圾分类处理、循环产业等方面进行了建设示范和应用。相对于新建地区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这一类型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见效慢,需要政府加强扶持和引导,但我们应当意识到,既有的改造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是我国当前最应重点推进同时也是未来发展前景最为广阔的一种类型。(李迅等,2011)

3、现有城区扩张发展的低碳生态化实践

这一类型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也属于新城建设,有别于原址改造型的最大特点是与主城区距离不远,属于主城区扩张发展的范围。如厦门市结合当前“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岛内外一体化建设”的发展战略目标,在集美、翔安、同安、海沧等四个新城的建设中,启动了低碳生态新城规划,逐步实现城市建设由岛内转向岛外,推动厦门进入“全域特区”时代。目前,集美新城(21平方公里)、同安环东海域(114平方公里)、东海科技创新园(4.9平方公里)、翔安低碳研究所和低碳配套产业园(10平方公里)已选定为低碳新城示范区,开始按照低碳要求进行规划建设。(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2011)

(三)城市低碳生态化发展的问题剖析

综上所述,无论是政府提出的建设目标还是正在开展的建设实践,低碳生态城市的发展热潮已经席卷中国大地,中国正成为世界上探索低碳生态城市最为积极和主动的国家之一。但由于当前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尚处探索阶段,其建设和发展中所表露出的问题同样也是不容忽视的,主要表现为导向不明、目标缺失、理论缺失、唯技术论四大方面。(李迅等,2011)

导向不明具体表现为:(1)尽管当前地方政府已经普遍对低碳生态城市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并且进行了不同程度和规模的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实践活动,但建设过程中存在着动机不够明晰、盲目跟风,一味强调政绩工程的现象;(2)尽管全国90.2%的地级以上城市均提出了建设低碳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但从其提出时间和地理分布上来看,东部沿海地区呈现提出时间早、分布密度高的特点,而且当前开展生态城市实践活动最为积极的多数也是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城区),以至于造成了“低碳生态城市等于经济发展水平高”的一种错误认识;(3)尽管新建地区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投入成本很高,但其具有见效快的特点,因此在多种因素的驱使下,很多城市在进行低碳生态城市实践时选择了“新城运动”,而见效慢、推动慢的建成区生态化改造则处于被当权者冷落的境地。

目标缺失具体表现为:(1)低碳生态城市发展忽视与中国国情和客观需求的结合,如上海东滩生态城和廊坊万庄生态城均是因为生态城开发占用了农用地等土地性质方面的问题造成生态城建设陷入了一筹莫展的困境;(2)由于目前尚未出台全国性的生态城市指标体系,尽管各地出于实践建设的需要纷纷制定了地方性的生态城市指标体系,但是缺乏宏观层面的目标引导性,导致地方在制定指标体系的过程中存在目的不清、导向不明的问题。

理论缺失具体表现为:(1)目前学术界尚未对低碳生态城市有一个明确、公认的定义和理解,其名称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2)低碳生态城市规划的地位、编制方法和体系等目前尚未得到明确,各地低碳生态城市的规划均属于探索性阶段,对于编制内容和深度均没有统一、明确的要求,无法对规划编制后的建设实施起到很好的保障和引导作用。

唯技术论具体表现为:(1)目前进行的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实践摒弃一些传统的低成本、高效益的手段,热衷于追求技术的新、奇、特,热衷于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盲目地将高投入与高回报划上等号;(2)低碳生态城市的实践中还存在着建设选址盲目性较大的问题,将地点选在自然基底良好的生态敏感区内进行开发建设,不但是对自然环境的极大干扰,同时也会破坏生物多样性,引发连锁性自然灾害,对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与安全造成隐患,酿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转贴于

四、城市低碳生态化的发展与展望

在中国低碳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实践进行得如火如荼的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由于低碳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系统工程,且目前尚缺乏适合中国国情的低碳生态城市及其相关领域的理论基础、方法论、指标体系、规划设计原理、政策体系以及相关的建设技术和实践经验,中国的低碳生态城市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开展科学合理、因地制宜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活动需要今后在以下六方面进一步提升:

(一)城市低碳生态化的理念目标需要进一步深化

低碳生态城市强调尊重过去,着眼未来,因此确立正确的城市发展理念,应建立科学化评估生态城市发展的指标体系,遵循平衡、共生、发展、循环的原则,顺乎自然规律的发展之道,将城市加入到整个生态系统中物质与能量循环的平衡当中,将生态学的最小干预自然、让自然做主的理念贯穿到整个规划设计管理的全过程。同时,要以人为本,把人的因素与生态并重,确立人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低碳生态城市的目标应从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四个维度进行构建,最终是要通过低碳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来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持续和社会和谐的总体目标,达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愿望。

(二)城市低碳生态化的发展思路需要进一步转变

我国当前已经进入城镇化的中后期,其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重建“微循环”。从全国情况来看,许多城市在发展中已经到了转型的门槛前,其空间格局、基本框架,在经过30年改革开放的发展建设之后,已经基本定型,各类大型基础设施也已基本建成。同时,城镇化初期大拆大建的弊端,也已充分暴露,市民对社区环境改善的愿望及提升居住舒适度的需求也愈发强烈。在这种条件下,城市的发展思路应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将传统集中式、机械式的处理方式向分散、有机化、生态化的处理方式转变,由建设大型基础设施向小型补充式设施建设转变,由集中处理排放向就地就近处理转变,由各公用设施功能分离向综合利用转变。同时,在规划建设理念方面,还应实现由自上而下向规划透明、设计透明、上下结合、充分调动民间创新积极性转变。

(三)城市低碳生态化的规划引导需要进一步加强

低碳生态城市规划是进行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是引导城市发展的基本依据和手段。低碳生态城市规划要以其高度的综合性、战略性和政策性,在实现优化城市资源要素配置、调整城市空间布局、协调各项事业建设、完善城市功能、建设优质人居环境、维护全体市民公共利益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具体来讲,各层次的规划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层面,应当重视研究区域内的城市化战略和政策,人口、产业、城镇的集聚发展,综合交通体系以及区域生态格局等;(2)城市总体规划层面,应当重视研究城市的性质与功能、规模与容量、空间与形态以及城市建设用地、基础设施和中远期发展预测与控制,尤其是通过生态运行模拟技术综合调配生态基础设施的配置;(3)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应当重视研究城区土地利用、建设容量控制、环境容量控制、建筑空间形态与市政基础设施控制以及城市规划指标落实。

(四)城市低碳生态化的技术体系需要进一步创新

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技术涉及城市规划与设计、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设计、产业发展选择、绿色建筑规划设计、废弃物处理与管理、绿色交通规划与管理、能源生产与利用、水资源保护与利用、数字信息技术等方面,其研发、推广与应用是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撑。当前对于技术体系方面的应用和实践多数为单项技术的尝试,因此迫切需要对各项低碳生态技术开展系统性、整体性的尝试与整合,形成低碳生态城市建设集成技术,进一步指导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推广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管理经验与可行模式。

(五)城市低碳生态化的发展政策需要进一步健全

低碳生态城市仍处于不断探索中,当前对低碳生态城市起促进和保障作用的法规政策体系还很不完善,政策、市场、技术三方联动的体制创新仍需不断探索。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涉及的能源、资源、土地、水、环境保护、经济等法律法规还需要进一步衔接。当前迫切需要总结国内外成功的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案例,逐渐转化为可推广、可复制的组织和运营方式,形成明确的引导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和技术导则,同时,制定促进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有关财税、产业配套政策,以城市公共政策的形式从宏观上进行引导,保障低碳生态城市发展,实现公共管理和服务更为周到的低碳生态城市。

(六)城市低碳生态化的国际合作需要进一步拓展

低碳生态城市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涉及到人类长远发展的环境、生态、资源、健康等全球性科学问题,这些问题一直都是各国政府和科学界关注的热点。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促进低碳生态城市健康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是聚集各国科学家的共同参与和努力,通过不同国家与地区、不同文化与思维方式、不同学科领域的思维碰撞,通过各国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科学家之间多渠道、多形式的合作交流,共同致力于世界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发展。

当前,没有其它任何一种城市发展战略像低碳生态化城市发展战略这样存在如此普遍的共识,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战略必然是中国乃至世界城市未来的发展模式。低碳生态城市理想的实现,即始于我们今天的认识和行动。让我们共同关注、共同参与、共同努力,让每一个人都行动起来,携手创建我们美好的生态未来,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永续发展!

注释:

①第一批试点示范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名单:北京市密云县古北口镇、天津市静海县大邱庄镇、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海虞镇、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三河镇、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灌口镇、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重庆市巴南区木洞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