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校本培训制度

校本培训制度

校本培训制度

校本培训制度范文第1篇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行,对现在职教师进行系统、规范的校本培训,是时代进步的需要,是教育改革和创新的需要,也是教师成长的需要。为此,特制定教师校本培训制度:

一、参加校本培训是每个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全体教师必须按规定完成相应的培训内容。

二、成立领导小组,负责制定、组织实施校本培训方案和年度培训计划。计划要有针对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三、校本培训组织者和实施者必须按校本培训方案规定的内容组织培训活动,并记好笔记,每次有出勤统计,有过程记载。每学年对教师参加校本培训的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分合格、不合格两个等次,无故不参加校本集中培训三次以上视作不合格。考核不合格的教师,在教师年终考核中扣分。

四、校本培训的考核情况将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评优、职务聘任、晋升的必备条件并与绩效工资挂钩。

五、教师培训的方式要灵活多样,切实可行,不搞形式,不走过场。对不同层次教师提出不同的培训要求,但都应在原有基础龄上提高。使教师由逐步实现由初任向胜任转化,由胜任向骨干转化,由骨干向知名转化,由知名向专家转化的奋斗目标。

六、做好校本培训的考核与总结工作。考核要坚持严格、全面的原则;总结中要肯定成绩,发现问题,对培训工作进行全面分析,总结经验,提出改进措施,保证培训工作向着正确的轨道健康发展。

七、经费保障。学校积极筹措资金,加大投入,为顺利开展校本培训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保证培训经费占公用经费的10%以上。

八、后勤支持。后勤为培训服务,主动、及时提供物质保障。

九、明确职责

1. 领导小组职责

(1)制订本校教师培训计划、建立评估考核措施、建立教师业务档案。

(2)定期检查指导培训教师的学习与教学、帮助教师解决学习与教学中的疑惑困难。

(3)期末总结师训情况、评估考核。做好骨干教师的培训。

2. 骨干教师职责

上好示范课、专题讲座,协助学校,做好新教师的传帮带工作。

3. 教师职责

(1)积极参加学校、学区、教师进修学校组织的培训活动。

(2)认真学习新课程的有关理念,提高自己理论水平,做到读书有笔记,学习有体会,教研有案例,研究有论文,课题有成果。

校本培训制度范文第2篇

一、做法与成效

1、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提高对校本培训重要性的认识

校本培训是以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以问题解决为中心,以教育教学实践为落脚点,以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为目的的一种开放式的教师培训方式。中小学校和教师对校本培训拥有充分的自,提高中小学校长和广大教师对校本培训重要性的认识,充分调动他们组织、开展、参与校本培训活动的积极性,是实施校本培训的关键。为此,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举办校本培训专题研修班。我们先后组织全县中小学校长及校本培训组织管理者围绕《校本培训的理念与方案设计》、《校本培训的组织与实施》、《校本培训与教师专业成长》、《校本培训的管理与评价》等专题进行了专题研讨培训;其次,提供校本培训学习材料。我们为全县中小学校推荐了《校本培训实施指南》(首都师大出版社出版,张祖春主编)一书,做为各校组织学习的主要材料,同时编印《校本培训知识问答》,围绕广大中小学教师关心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第三,做好宣传发动工作。我们经常在中小学校长会议、教务主任会议及参与各校教研活动等活动中,积极宣讲校本培训的意义和作用。通过广泛深入地学习、宣传、研讨,许多中小学校长及中小学教师进一步明确了开展校本培训是新时期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是促进教师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的需要;是提升学校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2、统筹规划,明确职责,确保校本培训工作的落实

校本培训工作得以持续开展的关键在于能否取得实效。为避免出现“轰轰烈烈搞培训、认认真真走过场”的现象,确保我县校本培训工作的良好开局,在认真总结新课程教师培训工作的经验教训、深入中小学全面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宁德市校本培训实施方案》的要求,县教育局以文件形式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校本培训工作的通知》。该《通知》遵循“加强领导、上下互动、分工协作、形成合力”的原则,对校本培训的目标和意义、组织与领导、实施与管理、条件与保障等方面做了的明确规定、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通知》指出:“县教师进修学校具体负责全县中小学、幼儿园的校本培训的管理和指导工作”、“各校要将培训内容向县教师进修学校申报”、“培训方案须经审核同意后,方可实施”。《通知》进一步明确:各中小学校长是校本培训工作的“第一负责人”、“各校要根据市实施方案的要求,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并指定专人具体负责校本培训工作,中学以校为主,各乡镇小学以中心校为主体开展此项工作”,要求各中小学校长要结合校情提出校本培训的思路和构想,充分发挥校长在校本培训中导向和引领作用。按照《通知》要求,全县中小学校普遍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校本培训领导小组,初步形成了我县校本培训工作的组织网络。

3、立足校情,突出重点,科学确定校本培训的内容

校本培训的内容应与学校的校情紧密相联,与教师的工作相伴而行。近年来针对许多教师对于如何将新课程理念应用于教学实践,如何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教育教学行为等仍感困惑的问题,我们确定了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做为校本培训的重点内容,围绕这一重点,许多学校通过召开师生座谈会、问卷调查、课堂观察等方式,把握培训需求、确定培训内容、制订培训计划。如牙城中心小学以“重读课程标准、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效率”为培训主要内容;*中心小学以“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课堂教学”为培训主题;县一小以“教师角色转换与建立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关系”为培训主题;海岛中心小学以“复式教学如何体现课堂新理念”为培训专题。总体上看,我县各中小学校本培训的内容大多以解决学校教育教学中发现的问题为重点,在关注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同时也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

4、创新模式,研训一体,促进校本培训与校本教研的有机结合

先进的培训理念,只有外化为具体的培训形式,才能有所依托、落到实处。实践经验表明,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上是相互渗透的有机整体,校本教研是前提和基础,校本培训是手段和保障。在实际工作中,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做到研中有训、训中有研、以研代训、以训促研,研训一体,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也才能有效地开展校本培训工作。为此,我们在校本培训形式上不断创新和探索。在组织实施校本培训工作中,积极尝试以活动为载体,以校际交流为媒介,以实践反思为突破口,以竞赛评优为动力,来充分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以推动校本培训的深入开展。如沙江中心小学通过开展“朝阳工程”活动,来进一步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与管理,溪南中心小学通过开展“课改三星”评选活动,激发教师积极参与课改热情;水门中心小学通过开展“自我研读”活动,引导教师带着问题学习,在学习中不断解决问题。通过定期举办校际协作交流研讨活动、教坛新秀评选活动、教育教学案例征集活动、课堂教学开放周等活动展示各校风采,提高培训效益,扩大培训成果。由于学校不同、学科不同、教师本身的特点不同,各校校本培训的组织形式和开展方式也表现得不尽相同。如许多学校广泛采用的基于校际协作的校本培训形式、基于课堂观摩的校本培训形式、基于专题讲座的校本培训形式、基于课题引领的校本培训形式。*年随着我县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工作的开展,一些学校还开展了基于网络资源的校本培训形式的尝试。*年初我们受市教师进修学院的委托,承办*年市校本培训现场研讨会,分别在*中心小学、十八中开展基于课例研讨和案例分析的校本培训的尝试,取得了显着的效果,受到与会领导、老师的一致好评。

5、关注过程,讲求实效,加强对校本培训的管理

校本培训是一项涉及面广、业务性强的复杂系统工程。要提高校本培训的质量,必须要有一个完善、严格的管理制度做保障。为此,我们主要要求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建立校本培训管理机构,在明确校长是第一责任人前提下,要求指定具体召集人,明确承办部门。我县各中小学普遍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教研室、教务处、骨干教师共同参与的培训管理机构,初步建立统一领导、明确职责、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二是建立校本培训管理制度。根据市县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订了《霞浦县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管理办法》,建立了校本培训申报审批制度、培训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及考核评估制度等。许多学校的校本培训工作基本做到了有组织、有计划、有措施,一些学校还制定和完善了专题讲座学习制度、课题研究制度、师徒结对和名师帮带制度、骨干教师示范制度等等,这些既为校本培训活动的开展、增强培训实效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也进一步激发了每一位教师的参与和投入的积极性。

6、深入基层,加强指导,充分发挥培训机构的作用

新课程突出强调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在此理念的指导下,课程设置、教材选编、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策略、考试评价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使教学实践遇到了大量前所未有的新问题,从而使许多教师在新课程面前感到茫然和困惑,这使得中小学开展校本培训成为必须,同时也对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角色转变及作用发挥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尤其是在校本培训中引领示范、参与合作、评价指导、服务推广、沟通互联等作用的发挥。为此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首先建立校本培训试点校,我们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选择了四所层次不同、特色各异的中小学作为市级校本培训试点校,通过试点校校本培训工作的开展,以点带面,推动全县中小学校本培训工作。其次,通过组织研讨会、深入中小学巡回辅导、帮助分析诊断校情、指导制订计划等方式为中小学提供帮助指导。第三,经常组织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送教下乡”、开展校际交流活动、举办专题讲座、参与教学研讨等,努力做到培训资源共享,培训优势互补。

二、问题与困惑

1、认识不足,观念模糊

虽然从整体上看,校本培训在一定程度上已被中小学校长和教师所接受和重视,但认识不足、观念模糊等情况仍较普遍存在,一些学校领导对于教师培训的认识并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认为教育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应集中精力抓考试成绩、升学率的提高,而校本培训是可有可无的,可以忽略或不必开展,存在降低要求,流于形式的现象。有的学校虽然把校本培训工作虽然写入了学校的工作目标,列入了年度的工作计划,而更多的情况下是抓而不实、流于形式的。因此进一步提高对校本培训的认识,这是做好校本培训工作的前提条件,同时也是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高、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此外一些教师困于沉重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没能把参加培训学习与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联系起来,对校本培训的意义认识不足,认为是搞形式,是增加负担,因而对培训存在抵触情绪,参加培训学习自主性不强、积极性不高。

2、内容单一,形式泛化

虽然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在进行校本培训,但究竟什么是校本培训、怎样培训、培训什么,许多学校还不是很清楚,缺乏对校本培训的理性思考。一些学校把校本培训的简单理解为教师教学基本功训练、教育教学经验介绍、专题讲座、听课评课等,因此开展校本培训工作内容陈旧、模式僵化、缺乏新意。主要表现为:第

一、培训目标缺乏科学性。一些学校在制定培训计划时过多考虑学校的工作安排和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却忽视了教师的培训需求,缺少针对性、层次性,特别是对于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教师需求有何不同,如何在保证通识培训需要的前提下,满足教师的个人专业成长需要方面。有些学校前后年度的培训计划几乎完全不同,毫无联系,缺少连续性。第

二、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多数学校的校本培训内容过于集中和单一化,注重理论观念培训,信息技术培训,忽视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培训、学科知识的拓展培训。学校在选择和确定培训内容时存在想培训什么就培训什么,流行什么就培训什么的随意性,难以保证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无法满足不同教师的不同学习需要和个体成长需要。第

三、培训形式泛化。有的学校用常规教研代替校本培训,认为定期举办一些专题讲座、适时开展课堂观摩、组织优秀论文评选等便是校本培训,培训缺乏层次性、互动性,形式单一,培训低效。常常是不同学科、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教师同时听一个报告、一个讲座,其效果可想而知。陈旧落后的培训方式,低劣的培训手段,常常造成教师被动的接受培训,自我培训动力不足,无法取得令人满意的培训的效果。

4、资源不足,管理滞后

目前,我县的校本培训工作仍存在管理滞后的问题,配套的考核、奖惩机制仍未建立,无法评定优劣,难以激发学校组织校本培训的积极性。同时,培训设施落后,培训资源缺乏,专业指导不力等现象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校本培训的开展以及培训质量的提高。就我县校本培训工作进展情况看,许多学校反映教学任务繁重,时间紧,缺乏培训师资和学科带头人,加上资料、设施和经费等客观方面的困难比较多,影响了校本培训的开展及其效果。如培训师资问题的解决,如果一味外聘势必受到学校财力等多方面的影响,而一味的校内开发则一所学校中的名师毕竟有限,而且容易出现“近亲繁殖”、低水平重复的现象。

5、经费短缺,研训分离

机构设置的不合理,分工协作机制的缺乏,人为造成了研训分离。目前就我县来说,教师进修学校与中学教研室尚未整合,就教师进修学校内部来说,仍分设小学教研室与培训处。其次,在师训经费尚未到位的情况下,县教师进修学校组织开展校本培训,深入中小学指导推动校本培训,以及提高研训人员专业素质等工作动力何来,能持续多久。高质量的教师培训需要现代化的培训手段、良好的培训环境,没有一定经费投入是难以运行的。就目前的校本培训来看,教育行政部门对校本培训的经费投入微乎其微,大多的情况是学校自筹资金组织开展培训活动,学校只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组织培训活动。

三、认识与感受

1、实施校本培训,提高认识是关键

要使校本培训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提高广大中小学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校长的认识是关键,必须强化“校长是第一责任人”的意识。中小学校长应在校本培训工作中,努力成为学习研讨的积极参与者、专业引领上的平等研究者、财力支持上的主动服务者。应从教育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高度,重新认识和定位校本培训工作。要充分充分认识到校本培训工作对于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改进传统教育教学方式、推进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等方面的重大意义,全面把握校本培训的内涵和实质,充分认识校本培训的特点和优势,正确处理好校本培训工作中近期发展和持续发展的关系、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规范和自由等方面的关系。

2、实施校本培训,形成氛围是前提

校本培训具有针对性、灵活性、多样性、自主性的特点,能否形成有利教师研讨、交流、对话的工作氛围;能否给教师提供民主、开放、自由的空间,为教师搭建展示自我、显示个性的舞台,是开展校本培训工作的前提,只有这样,校本培训才能生机勃勃地持续开展起来。学校管理者要积极营造了宽松、参与、互动、整体推进的培训环境,搭建专家、校长、教师对话、交流的平台。校长应成为教师的合作伙伴,与教师合作探究新的教学机制与教师一道攻克难关;校长成为教师的良师益友,激励教师教学创新和专业成长,促进教师的良好个性发展和教育反思能力的提高,为教师的成功和成长创造机会。要着力于建设注重学习、注重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文化,积极在学校建设学习型团队,促进学校教师共同发展,建立学习工作一体化机制,把学校建设成学习型组织,形成宽松的环境和开放的氛围,让教师在交流与合作、沟通与对话中,共同分享、共同提高。

3、实施校本培训,关注课堂是重点

课堂不仅是教学的时空场所,是师生对话与交流的舞台,更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阵地。以关注教师专业成长为首要目标的校本培训,应以关注课堂,分析课堂,优化课堂为重点。问题是教师学习与成长必经的过程,因此,校本培训不仅不应回避问题,而且应主动地回到每一个教师的课堂中去寻找问题,在研究课堂的同时研究教师、学生,从而加以总结、提升,以此作为校本教师培训的内容。也只有当教师的培训回归到真实的课堂,研究课堂教学情境下的具体问题,才能吸引和调动教师参与培训的热情。所以,校本培训必须植根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具体实践,聚焦课堂教育教学实践,贴近课程改革实际,选择教育教学中的真实问题作为培训内容,将教师在教育过程和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产生的困惑作为培训的起点,以问题得以解决作为培训的归宿,引导中小学教师立足于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不断反思、研究和改进自身的教学行为,从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实施校本培训,制度建设是保障

校本培训的针对性、自主性的特征,对校本培训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校本培训制度建设是实施校本培训的重要保障,中小学应结合学校实际,建立一套校本培训的计划审批制度、培训管理制度、考核评估制度以及学时登记制度,是校本培训工作持续开展的重要保证。教育行政部门应高度重视校本培训工作,把校本培训当作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大事来抓,及时研究制定政策,确保中小学校本培训的顺利开展;应将学校校本培训开展情况作为年终评估检查的一项主要内容,对校本培训开展好的学校进行表彰奖励,同时设立专项资金解决校本培训经费的不足。各学校在年终考评时应将教师参加校本培训情况纳入考核的重要内容,与评优、评职、晋级挂钩。

5、实施校本培训,专业引领是支撑

校本培训是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但要开展好校本培训,仅仅依靠各个中小学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中小学受自身条件的制约,仅仅依靠他们自身的力量来组织校本培训,培训工作常常会陷入低层次、低效率、低格局的状态。实践表明,专业研究人员的介入是校本培训不可缺少的因素,离开了专业人员的学术支持和专业引领,校本培训就会处在低水平重复的状态,所以说校本培训要取得实质性的进步,取得可持续地发展,获得专业人员的支持和帮助是一重要支撑。教师培训机构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通过确定校本培训试点校,实行教研员挂校指导,推动校本培训工作的开展;第

二、深入研究校本培训的规律、特点以及操作层面的问题,积极开发培训资源,定期深入基层学校,为基层学校有效开展校本培训提供帮助和指导;第

三、充分发挥教研员的作用,有计划地培训辅导教师队伍,逐步建立一个逐级负责、纵向贯通、横向辐射、协调高效的立体的培训网络格局。

校本培训制度范文第3篇

校本培训是以学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学校的预定目标和发展规划为着眼点,目的在于满足于校内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的,在教育专家指导下由学校安排的各种实际培训活动。理想的校本培训,应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最佳途径之一,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部分教师对校本培训的认识不十分到位,尤其是一些中老年教师,他们对什么是校本培训都不清楚,他们认为,参加校本培训可以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但更重要的是为了得到几个学分,这比什么都实在,正因为如此,校本培训的效果对这些教师来讲是大打折扣的。

二、培训计划的随意性和短期性

教育有规律,教师成长也有一定的规律性,教师培训应遵循其规律,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调查发现,部分学校的校本培训计划随意性大,人云亦云跟风走。今天看这个重要,就培训这个,明天看那个重要就培训那个,没有一个时期,一个阶段的教师培训的总体规划,培训内容重叠交叉,结果学校、教师忙得不可开交,资源投入甚多,收获却甚少。

三、培训方式的单向性和封闭性

调查发现,许多学校的培训方式大多是外请专家理论讲座、外请名师上教学观摩课、或自校组织教研活动,而且这些活动都是专家讲,教师听,名师上课,专家点评,这种“培训者主讲,受训者听”的单一的“灌输式”的培训方式,忽视了教师的主体地位,导致交流的封闭性,使整个培训气氛沉闷,使培训失去生机,也必然使受训者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抑制了教师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发展。

四、培训内容重理论、轻实践

目前,学校广泛采取的培训方式是将中小学教师集中起来由专家、名师、专业科研人员或教师进修学校、教育学院等机构进行培训,进行制度约束。但这种方式明显存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脱节、规律性的教育理论难以应对复杂的教育实践,难以解决教育问题等弊端,且教师的主动性得不到发挥。

五、工学矛盾突出,培训时间难以安排

由于各校的编制都比较短缺,教师的在岗工作量大,教学任务繁重,因此,教学和参加进修培训的矛盾也非常突出。为了缓解这一矛盾,有些基地学校的校本培训时间都安排在双休日,这虽然没有跟上课时间冲突,而大部分教师意见很大,他们认为,在双休日参加培训了休息时间,感到身心疲惫,而且会影响下个星期的教学工作。而有些学校把培训活动安排在上课期间,这又跟上课有冲突,势必要停课。而停课不仅会影响正常的教学工作,而且会引起家长的不满。

六、培训管理制度不健全

通过调研发现,大部分学校的校本培训工作随意性比较强,教师的参与意识和主动意识淡薄,究其主要原因就是学校缺乏健全的培训管理制度,致使学校的校本培训流于形式,成为一盘散沙,达不到培训的目的要求。 针对上述的问题,本人提出几点不成熟的建议:

一、加深教师对校本培训的认识

校长是学校的领导者、决策者,他必须认识到校本培训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性,同时,学校要加强宣传力度,营造校本培训的氛围,使校本培训能深入教师人心,消除教师的那种认为参加校本培训就是为了得到几个学分的错误思想,使教师真正明确校本培训对自身发展或学校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二、培训计划要具有系统性、层次性

针对上述校本培训的随意性和短期性,校本培训计划应结合学校的实际,给自己学校以正确的目标定位,制定长期的培训规划和短期的培训计划,而且,每期的培训要围绕一个专题进行,循序渐进,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如:以优化“课堂提问”为例,培训内容可专题安排学习“课堂提问”的理论和经验文章、观摩“课堂提问”教学录象和资料、研究本校教师在“课堂提问”中的问题,安排授课者、课题名称与教学内容,明确听评课以“课堂提问”为专题,要求教研组的教师各自针对教学内容设计“课堂提问”的问题。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反思,然后交流各自对如何优化“课堂提问”的心得和体会,使大家对“课堂提问”提高认识,改进方法。这种专题性培训有利于教学问题的解决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知识的学习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学校在开展校本培训的同时,要深入对教师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具有不同认知结构的教师的不同的需求,区别新教师、一般教师、骨干教师的不同特点,帮助不同层次的教师制定出不同的发展计划,为他们提供不同的培训内容,这样的校本培训才能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针对性的途径。

三、培训方式要创新,变单向性为互动性,变封闭性为开发性

现代教育论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把获得知识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从而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消极、被动的地位。同样,教师在培训过程中,也是不可替代的主体。因此,这种“培训者讲,受训者听”的单向的、封闭的培训方式亟待创新,要变单向性为互动性,变封闭性为开发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如每次培训之前,先确定培训内容,根据内容设计教师交流表,拟定一些能引起教师思考的问题,使教师带着目的听,带着问题听,并形成自己的意见,然后组织大家(包括培训者)相互交流意见,在交流分享中学习他人,借鉴他人的长处,这样,教师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创造者”,及时把有益思想内化,使培训者和受训者建立友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做到平等对话,及时沟通,解决问题,从而提高教师参与培训的兴趣和培训实效。

四、集中培训和分散培训结合,解决工学矛盾

针对教师教学工作繁忙的现状,要求教师集中培训的时间毕竟有限,同时,仅仅几次的集中培训也很难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我学习,自我反思。诸如每一次教研活动;办公室里对某种观点的争论;讲台边对某个案例的交流;图书室、阅览室内的个性化学习等等。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分散培训的形式。当然,作为组织单位要为教师的分散培训创造良好的条件。这样,既解决了工学矛盾,又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动性

五、理论和实践结合,注重培训的实效性

众所周知,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同时又产生新的理论。因此,教育理论培训和教学实践相结合,才能使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课堂教学实践能力获得双丰收。

校本培训制度范文第4篇

本次调研工作由市教委统一部署,区县由教育局领导牵头,督导室、组织科、人事科会同区县教师进修院校共同实施。专项调研采取问卷调查、座谈会、个别走访、查阅资料等多种形式。各区县问卷调查对象,教师均在200名以上,校长均在40名以上,区县教师进修院校干部、教师均在14名以上。各区县教育局在对调研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认真研讨基础上分别写出了本区县“促进中小学校长、教师专业发展”专项调研报告。现根据各区县教育局的专项调研报告和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对本市“十五”前两年“促进中小学校长、教师专业发展情况(重点是校长、教师在职培训情况)综合报告如下:

一、成绩和经验

“十五”前两年,在市教委和区县教育局的领导下,各区县认真实施《*市教师队伍建设第十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小学校长、教师专业发展工作特别是校长、教师在职培训工作在“九五”基础上又有新的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各区县中小学校长、教师在职培训普遍重视加强师德教育,把提高校长、教师的师德水平和职业道德规范放在突出位置。尤其是中小学的校本培训坚持把加强师德教育放在首位,并注意把师德教育贯彻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市教委对全市中小学1800名正职校长,以“依法办学、以德立校”和“人文精神、人文素养”为主题开展千人大培训,对全市中小学校长、教师提高师德水平和人文素养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适应教育现代化和国际化要求,在校长、教师培训中突出了外语培训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两个重点。许多区县引进外籍教师开展英语口语强化培训、双语教学培训、理科教师英语培训和中青年干部英语培训,并组织外语骨干教师分批到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进行培训。通过各种形式的外语培训,中小学校长、教师的外语水平有了明显提高。问卷调查显示,具有一般外语阅读能力的教师占被调查者的34%,口头表达流利者占被调查者的6%。在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方面,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问卷调查显示,经常上网查阅资料的占被调查者的35%,能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的占69.9%。

──坚持把中青年骨干教师、骨干校长培训作为校长、教师培训的重中之重。许多区县建立了由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和有关专家教授组成的导师团,建立了由特级教师或首席教师组成的名师工作室,有计划地对区、校级中青年骨干教师和骨干校长进行重点培养。市教委组织了由7位教育专家领衔的中小学校长、骨干教师专题培训,构建由专家领衔、专业引领,学员自主参与、合作互动和积极探索的培训平台,着力造就一批富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能适应*城市发展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的新一代校长和骨干教师。经过一个学期的运作,已取得显著的阶段性成果。

──适应中小学二期课改的推进,加强各学科试验教材的培训。在市教委、市教研室和课程办领导下,对全市课改实验学校教师分批分期地进行了二期课改先进教育理念、新的课程标准和试验教材培训,推动了课堂教学改革的发展。市教委组织的“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对促进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以提高干部、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为重点,积极开展各类校长和教师职后培训。市教委还运用远程教育手段,组织力量对全市中小学校长进行网上培训。各类校长、教师的全员性培训,正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中。以金山区教育局统计为例:“十五”前两年,中小学校长、教师参训人数占“十五”应训人数的比例校长为29.7%,中层干部为75.9%,青年干部为40.8%,中青年骨干教师为47.3%;教师职务培训、新教师培训、高一层次学历培训参训率均为100%。据长宁区教育局统计:“十五”前两年中小学、幼儿园校(园)长、教师应培对象,完成总学分的比例为25.95%,其中必修课程的完成比例为44.08%,其他选修课程的完成比例为15.07%。

“十五”前两年,各区县教育局按照市教委关于中小学校长、教师培训“权力下放、重心下移、阵地前移”的要求,全面负责本区县校长、教师培训的组织和管理工作,在校长、教师培训工作中积累了许多新鲜经验,主要经验有:

第一,加强区县教育局对校长、教师培训工作的领导,建立和健全促进校长、教师专业发展的管理体制。许多区县成立了师干训领导小组(局长为第一责任人),负责本区县师干训工作的规划、统筹和决策;成立区县师干训办公室或工作小组,委托区县教师进修院校负责校长、教师继续教育的研究、组织、管理、指导以及课程开发、培训质量监控等工作;基层学校成立师干训工作小组(校长为第一责任人),具体负责本校教师培训管理工作,组织实施校本培训。许多区县在制订和实施“十五”校长、教师培训规划基础上,健全了校长、教师培训的管理制度,包括课程审查制度、学分认定制度、考核评价制度、奖惩制度等等。闸北区教育局还制订了“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深化干部、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人才脱颖而出机制”、“教育经费支出向‘软投入’倾斜”等措施。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健全有效地促进了校长、教师培训工作的开展。

第二,按照按需施教要求,从本区县和基层学校实际出发,自主开发校长、教师培训课程。许多区县在总结“九五”经验基础上,重视将学校办学特色、教育科研成果和教学改革实验成果转化为校长、教师培训课程。为适应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二期课改的推进,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践能力,许多区县注意重点开发案例研究性课程和实践反思性课程。浦东新区为满足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开发了108门选修课程,初步形成了以微型课程为主干的选修课程群。普陀区教育局为适应二期课改的需要,促进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拨15万元专款开发了44门校长、教师培训课程。《研究性学习》、《现代教学策略》等培训课程由于紧密配合二期课改,适合基层需要,受到校长、教师的充分肯定和欢迎。据各区县对校长问卷调查,对提高学校管理水平有明显帮助的课程,居前5位的是:最新教育理论、名校长成功管理经验、学校发展设计与策略、教育政策法规和国内外学校管理理论;据对教师的问卷调查,对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有明显帮助的课程,居前5位的是:教学策略与技能、名师成功教学经验、最新教育教学理论、现代教育技术和心理学理论。

第三,按照学以致用的要求,以解决教育教学实践问题为中心,积极探索研训一体的培训模式。静安区在校长、教师培训中积极探索把理论学习、学术研讨、课堂教学实践、撰写经验总结有机结合起来,建立结构相对稳定、操作程序清晰的研训一体的继续教育模式。崇明县在校长、教师培训中全面实施了“研中有训,以训促研,训中有研,以研导训”的培训模式,把研训、实践和反思三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据各区县的问卷调查,校长最喜欢的培训方式,居前5位的是:实地考察成功学校、专家讲座或报告、学校管理案例分析、与名校长座谈、小组研讨;教师最喜欢的培训方式,居前5位的是:观摩示范课、学科教学案例分析、名师带教、专家讲座或报告、学科组研讨。专项调研情况显示,以课题研究为载体,问题解决为导向,“理论学习、专题研究、教学实践”三位一体的培训模式正在各区县积极推广,对提高校长、教师培训质量起了促进作用。

第四,加强教师自培基地建设,积极推进校本培训。各区县在努力发挥“九五”期间经市教委批准建立的教师自培基地的辐射作用的同时,又积极探索建立区级教师和干部自培基地,区域性推进校本培训,积极开发校本课程。闵行区结合新基础教育实验和二期课改实验,积极探索“校长负责、专家领衔、校际互动、区域推进”的校本培训模式。浦东新区在学校自主选择校本培训方式后,积极构建与校本培训方式相配套的、循序渐进的校本培训体制:校本培训课程──校本培训学校──区级教师自培基地──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为加强校本培训的管理,闵行、闸北、崇明等区县分别制订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校本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长宁区教育局在推进校本培训过程中,对校本培训的组织领导者、具体操作者、主要任务、师资构成、培训方式、时间安排等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保证了校本培训的顺利开展。

第五,整合本区县优质教育资源,构建区域性的校长、教师培训网络。为适应推进研训一体的校长、教师培训的要求,静安、闸北、南汇等区教师进修学院对院内各部门都进行了优化整合,师干训部门与教研、科研、德研和信息技术教育研究部门融合,不仅进修部的教师,而且教研室、科研室、德育室和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等部门的教师都承担校长、教师培训任务。许多区县教师进修院校还整合区内优质教育资源,建立由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和大学有关专家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长宁区教育学院还发挥区内教育资源优势,依托市三女中、延安中学、*动物园分别建立了外语培训中心、数学培训中心和生物教学活动中心,为外语、数学、生物等学科教师培训提供了优质的培训力量和教改实践基地。

第六,改变培训经费拨款方式,实行培训收费制度。闸北区教育局自2001年起改变培训经费拨款方式,实行培训经费由学校、个人包干的办法。区教育局将师干训专项经费下达到学校专项使用。教师参加职务培训,学费由个人承担三分之一,学校报销三分之二。教师参加高层次学历进修,学费全部自付,学业优秀者给予适当奖励。这一改革措施,既调动了基层学校和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也调动了教师培训机构的能动性,促进教师培训机构更加注重培训质量的提高。

二、问题和反思

“十五”前两年各区县校长、教师培训工作总体上发展是健康的,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是,各区县教育局的专项调研报告和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在校长、教师培训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无论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还是课程设置、培训方式,与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和校长、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相比,还有相当的距离。

当前,各区县校长、教师培训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第一,教师参与培训的内在动力不足,相当一部分教师还缺乏自我发展的愿望,存在着“为完成学分而学”的情况。据对教师的问卷调查,24.9%被调查者认为,参加培训“只是为了拿学分”;在对校长的问卷调查中,也有12.8%的被调查者认为,参加培训“只是为了拿学分”。

第二,校长、教师培训还偏重于理论性培训,实践反思性课程、教学研究性课程在总体上比例还不高。据对教师的问卷调查,有46.9%的被调查者认为,当前教师培训机构组织的大多数培训,“理论性太强,离学校教育现实太远”。在对校长的问卷调查中,持同样看法的被调查者占47.7%。

第三,培训课程的针对性和层次性不强,不能适应不同层次教师的不同需求。区县教师进修院校虽然开发了大量的课程供校长、教师选择,但这些课程的开设往往依据的是培训者的专业特长,没有充分考虑受训者的实际需求,因而中小学校长、教师自主选择的余地还是比较小。在对区县教师进修院校领导和教师的问卷调查中,有66.9%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的课程设置,学员的选择空间“不是很大”。

第四,区县教师进修院校的培训模式虽然在不断改革探索,但总体上培训方式还比较传统,学员的参与度不高。校长和教师培训大多还是采用集中办班、班级授课、知识传授的方式,许多培训内容采取系列讲座或专题报告形式,校长、教师的主体作用难以发挥,影响了培训的实际效果。

第五,校本培训的发展还不平衡,落差比较大。据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局的调查,开展校本培训的学校占新区学校总数的10%。究其原因,是由于校长的理念存在一定差距,学校进行校本培训的条件参差不齐,教师培训机构对校本培训的管理和指导还缺乏力度。对教师问卷调查数据显示,校本培训的效果在各类培训效果的排序中居第6位。如何提高校本培训的质量,如何加强校本培训的管理和规范有待进一步研究。

第六,区县教师进修院校教师缺乏培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教法较陈旧,脱离中小学教学实际,不能适应校长、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南汇区教育局在专项调研报告中指出:“区教师进修学院师干训的师资,数量上明显不足,质量上相当一部分教师教学业务能力不强,又得不到市级培训机构的提前培训,要高质量地完成‘十五’培训任务,有很大的难度。”

第七,促进校长、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还有待进一步落实。如新任校长上岗培训问题,教师参加培训与聘任、续聘挂钩问题在一些区县落实不够,依法施训的观念还有待进一步强化。在本次专项调研中,有些教师认为,现行的教师培训制度还缺少激励机制,缺乏活力。这方面的反映,值得我们研究。

第八,校长、教师培训经费不足,制约着校长、教师培训工作的全面开展。区县教育局在专项调研报告指出,现行教师继续教育经费人均50元的标准,是1985年制订的标准,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南汇区教育局把“师干训经费严重不足”列为当前校长、教师培训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的第一项。在专项调研的座谈会上,有关部门的同志反映,市教委教研室和课程办组织的二期课改假期培训,由于经费投入不足,培训效果不理想。实践表明,加强对校长、教师培训的经费投入,是全面完成“十五”校长、教师培训任务的一个重要保证。

各区县的专项调研显示,*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二期工程的推进,对校长、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十五”新三年校长、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需求,集中在如何把二期课改的先进教育理念转化为校长的具体管理行为和教师的具体教学行为。面对当前校长、教师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和校长、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需求,我们要在“十五”新三年开创校长、教师培训工作的新局面,有必要从宏观层面对“十五”前两年的中小学校长、教师培训工作进行反思:

──关于权力下放和分级负责的关系问题。市教委2000年的机构改革,实行中小学校长、教师培训“权力下放、重心下移、阵地前移”,旨在改变市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校长、教师培训管得过多、统得过死的状况,加强区县政府对本区县校长、教师培训工作的领导,强化中小学校长作为师资培训的第一责任人的职责,是对从“七五”、“八五”到“九五”实行的市、区县两级政府两级管理和市、区县、学校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十五”前两年,区县教育局切实加强了对本区县校长、教师培训工作的领导,区县和基层学校分级负责管理校长、教师培训工作的体制进一步健全。主要的不足是,由于种种原因,市教委对中小学校长、教师培训的宏观管理的职能有所弱化。长宁区教育局的专项调研报告指出,在“八五”、“九五”期间,*市教委师资处统一宏观管理校长、教师培训工作,*市中小学校长、教师继续教育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成为全国各地学习的典范。随着市教委机构改革,师资处与人事处合并,校长、教师培训权力下放以后,市在培训工作的体制、机制等方面,缺乏宏观管理,校长、教师培训工作难度大,实效性不强,工作发展的潜力不足。在各区县专项调研中校长、教师普遍认为,权力下放与分级负责应该有机地结合起来。市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全市中小学校长、教师培训宏观指导、协调和监督评估的职能决不能削弱,而且必须强化。

──关于区县负责和全面开放的关系问题。“十五”前两年,各区县教育局主持并全面负责本区县中小学校长、教师培训工作,区县教师进修院校和基层学校正在发挥着主力军和主阵地的作用。这是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可喜成果。但是各区县在充分利用本区县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自我封闭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区县教师培训机构之间的联系和协作有所减弱。在“八五”、“九五”期间,区县教师培训机构之间建立了一个比较完善的协作网络,各协作片的教师培训机构实行教师联聘、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但是“十五”前两年,各区县教师培训机构之间的联系和协作与以往相比减弱了不少。二是“八五”、“九五”期间构建的市、区县教师培训机构、教师自培基地和基层学校四级培训网络,在“十五”前两年,主要发展的是区域性的培训网络,即区县教师培训机构、教师自培基地和基层学校三级培训网络,市级教师培训机构的优势和作用在校长、教师培训工作中未能得到应有的发挥。各区县专项调研的情况显示,要高质量地完成“十五”新三年的培训任务,开创校长、教师培训工作的新局面,必须把区县负责与全面开放有机结合起来。只有整合全市的教育资源优势,我们才能进一步提高校长、教师培训的质量,更好促进校长、教师的专业发展。

──关于继续教育制度的坚持与创新问题。从“七五”“八五”到“九五”,*依据《*市中小学教师进修规定》,建立了中小学干部、教师继续教育制度,校长、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纳入了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十五”期间要使*中小学校长、教师培训工作继续居于全国领先地位,一定要处理好坚持与创新的关系。一方面,我们要坚持依法施训,坚持中小学干部、教师继续教育的基本制度,其中包括以五年为周期,初级、中级教师参加240学时职务培训,高级教师参加540学时职务培训的制度以及教师参加培训与教师职务聘任、续聘挂钩的激励制约机制等等;另一方面,要坚持与时俱进,进行中小学干部、教师继续教育制度的创新;要适应校长、教师培训“权力下放,重心下移、阵地前移”的新情况,制订相应的配套政策。从各区县专项调研情况看,在进行继续教育制度创新,根据新情况制订相应的配套政策方面明显存在不足,有待通过此次调研,进一步加以改进。

三、对策和措施

为适应市中小学二期课改的新形势和校长、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需求,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中小学校长、教师队伍,开创“十五”校长、教师培训工作的新局面,针对当前校长、教师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和措施:

第一,加强市教委对中小学校长、教师培训工作的宏观管理,明确市教委、区县教育局、基层学校各自职责,完善校长、教师培训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要加强对中小学校长、教师培训工作的领导,建议在教委分管领导的牵头下,教委人事处要有专人负责抓校长、教师培训工作。要成立专门的中介机构,具体负责全市中小学校长、教师培训的指导、协调和评估工作。市教委要制订“十五”新三年校长、教师培训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完善中小学校长、教师培训评价体系,加强对区县教师培训机构和基层学校师资培训的督导评估工作。

第二,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治教,完善中小学校长、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建议市教委根据校长、教师培训“权力下放,重主下移、阵地前移”的要求,在总结实践经验基础上完善促进校长、教师专业发展的配套政策。要组织力量,对“七五”、“八五”“九五”以来市教委制定的有关政策进行梳理,分清哪些要继续坚持,哪些要加以调整,哪些要重新制定。坚持与时俱进,努力构建与*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相适应的促进校长、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第三,建立和完善校长、教师自主发展、自我提高的运行机制。要结合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完善教师参与培训与教师职务聘任、续聘挂钩的激励制约机制;建立校长、教师根据自身专业发展需求、自主选择培训机构、自主选择培训课程的机制,促进教师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增强校长、教师参加培训的内驱力;要制订新的培训质量评价标准,把受训者的观念转变、知识结构优化、教育教学行为改善等情况作为评价培训质量的基本标准。

第四,按照校长、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和中小学推进二期课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加强校长、教师培训课程教材建设,构建具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特点的中小学校长、教师培训课程体系。提高校长、教师培训质量,核心问题是培训课程的改革和创新。校长、教师培训课程要加强针对性,体现层次性,增强可选择性。建议市教委和区县教育局要化大力气抓培训课程的开发,要组织各方面的力量,开发校长、教师培训的新课程。要建立培训课程的审查、评价制度,成立全市性的培训课程教材评审委员会,确保校长、教师培训课程和教材的质量。要加强优质培训课程和教材的推广工作,建立相应的奖励制度。

第五,组织高等师范院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和区县教师培训机构加强中小学校长、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着重研究校长、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和途径,研究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校长的具体管理行为和教师的具体教学行为的途径和方法,研究促进校长、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第六,加强区县教师培训机构建设。区县教师培训机构是各区县校长、教师培训的主要基地。要加强区县教师培训机构领导班子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要依托市级教师培训机构和有关高等院校加强区县教师进修院校干部、教师的培训工作,努力建设一支具有良好的师德修养和现代教育理念,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技术,集培训、研究、管理于一体的复合型教师队伍。要采取倾斜政策,全面加强郊区(县)教师进修院校建设,加大对郊区(县)校长、教师培训工作支持的力度,促进校长、教师培训工作的均衡发展。

校本培训制度范文第5篇

以“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提高班主任的思想政治、职业道德素质,提高班主任岗位技能和教育科研能力,提高班主任的管理水平,切实发挥班主任在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任课教师的管理中的主导作用,全面提高本校教育教学水平。

二、培训目标:

1、通过培训,帮助班主任明确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建立先进的教育理念。

2、学习先进的班主任工作经验,掌握当代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方法,提高班主任工作艺术水平,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3、进一步明确班主任的责任和义务,以高度负责的态度,严肃认真的做好班级管理工作,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努力。

三、 培训措施:

1、构建班主任队伍科学管理的机制,抓住"选拔、培训、激励"这三个环节,继续组织定期学习、现场观摩和考察研讨、班主任基本功竞赛、新老班主任结对子等活动。本学年还推行优秀班主任主题队会的评比活动。

2、实现“两个”转变。

(1)、思想观念的转变。采取各种形式从培训的意义、目的、形式、任务等方面进行宣传,使教师加深了对校本培训工作的理解,明确了校本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增强教师参加学校组织的一切培训活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进一步提高教师校本教研的水平。使教师在观念上发生转变,树立“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观念,建立“人人学习,时时学习,终身学习”的思想,以适应学习型社会的需要。

(2)、育人观念的转变。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育人观念也应随之转变。在校本培训工作中,要把教育观念的转变作为首要的任务来抓,通过组织班主任听德育讲座;开展班主任专题论坛等,让班主任的育人观念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2、做到“三个”结合。

(1)、校本培训与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开展校本培训中注意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立足本校,以班主任为主体,有计划、有目的、针对性地对班主任进行培训。首先把结对子,同伴互助,小组学习作为培训的重要形式,把年级组作为校本培训的最基层的单位,以班务管理能力为中心,培训内容的重点是提高班主任德育能力和管理艺术。

(2)、校本培训与教育科研相结合,以研促训。做到“两结合”:学习理论与育人实践相结合,指导与案例分析相结合;“三落实”:落实主题,落实人员,落实时间。促进校本教研的发展。

(3)、校本培训与专家引领相结合。通过请专家、名师到校指点,到外校到外校拜师学习等方法,借助外界力量搞好校本培训。主要形式有:一是请专家到校进行专题讲座;二是请专家进校指导;三是走出校门拜师。

3、加强“三项管理”。

(1)、抓好组织管理。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学校教师继续教育领导小组,由专人负责教师的校本培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