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国际旅游市场的特点

国际旅游市场的特点

国际旅游市场的特点

国际旅游市场的特点范文第1篇

要充分运用市场手段,围绕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抓好旅游载体建设,加快提升我市旅游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一要进一步加强重点旅游区建设。要按照国际优秀旅游目的地标准建设都市旅游区,争取*成为中国第一个推行世界优秀旅游目的地中心评估系统的城市,实现从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向世界优秀旅游目的地升级。要按照国际山地旅游度假区标准,开发建设“两带”国际旅游度假区,促进旅游产品由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要按照全国乡村旅游示范区建设标准,建设乡村旅游发展区和特色旅游镇,推动传统农家乐旅游向现代乡村度假区转型。比如,要以突出文化特色、优化经营业态、提升服务设施、完善功能配套为重点,打造好*、*、*、*、*等十个特色旅游镇。

二要进一步加强重大旅游项目建设。按照标志性、示范性、带动性要求,积极推进品牌旅游项目建设。比如,“两湖一山”开发建设,就要打造成为与国际接轨的世界级旅游精品。今年要启动创建3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4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3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实现国家A级景区倍增。

三要进一步加强重点旅游企业培育。紧紧抓住试验区建设、承接产业转移和农村产权制度等改革发展契机,通过侨台、商务、会展等多种渠道,积极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旅游企业。要充分运用市场整合资源机制,培育壮大一批重点乡村旅游企业,推动旅游企业在竞争中做强做大。

二、强化旅游营销

营销是提升知名度、吸引更多境内外游客来蓉旅游的有效手段,加强旅游营销当前尤为重要。要瞄准国际国内主要客源市场,争抓奥运商机,加大营销力度,创新营销方式,努力在旅游市场拓展上取得新突破。

一要积极拓展境外客源市场。依托国际节会平台,突出熊猫、古蜀、美食、乡村旅游品牌,巩固日韩及港澳台重点市场,拓展欧美培育市场,开发澳新、中亚等新兴市场,实现境外包机和旅游人数明显增长。努力实现重点市场入境游人数增幅42%,包机达到300架次目标。

二要全面提升国内市场。各区(市)县要依托国际美食旅游节、中国乡村旅游节、南国冰雪节等节庆会展活动,深化“双城之旅”活动,加强对国内热点旅游城市的营销。

三要创新旅游营销机制。整合涉旅宣传营销资源,加快建立上下联动、多渠道合力推进旅游宣传营销格局。深化境外入境旅游总制度,充分发挥旅行商、包机商拓展境外旅游客源市场主体作用。发挥文旅集团专业营销平台作用,大力拓展联盟营销,广泛推介我市旅游品牌,做到淡季不淡、旺季更旺。

三、提高服务质量

为游客提供优质、周到、个性的服务是旅游发展永恒的主题。要坚持游客导向、国际标准,完善旅游服务体系,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提升旅游国际化水平。

一要强化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形成覆盖全市主要景区(点)、特色街区和重点旅游区(市)县的旅游公共信息服务网络。

二要强化旅游交通保障体系建设,突出直航带动,强化交通先行,完善集散功能,提高旅游可进入性,发挥交通推动旅游业发展的先导作用。

国际旅游市场的特点范文第2篇

今年是全面恢复旅游市场的关键一年。经过去年的大力宣传,目前,新三峡旅游形象开始在国内外产生一 定影响,国家旅游局、省旅游局把新三峡旅游作为对外促销的重点,为我市旅游宣传促销提供了良好的外 部环境。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旅游业特别是入境旅游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非典、禽流感对入境旅游市 场恢复的影响也许会超过我们的预期。三峡旅游要恢复到历史水平,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大力度开拓国际 国内旅游市场。

一、市场开拓工作

今年全市旅游市场开发要突出重点客源市场。国际市场要形成"立足欧美日、巩固港澳台、拓展东南 亚、开拓新市场"的旅游促销格局。国内市场要进一步巩固以武汉为中心的华中市场,拓宽以北京为中心 的华北市场、以上海、杭州为重点的华东市场和以广州、福州、厦门为重点的华南市场,着力开拓珠江三 角洲地区客源市场,培育和完善假日旅游市场。具体工作有:

2、8月开展宜昌新三峡旅游"华南行"促销活动;

4、参加省旅游局组织赴日韩、欧美、东南亚等国宣传促销,促进宜昌旅游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交 流与合作,开拓国际旅游市场;

5、探讨与桂林、黄山等地开通航空连线,共同促销、客源互动的新模式。 二、产品开发工作 继续推介高峡平湖三峡精华游、环坝·双神游、"两坝一峡"游、清江风情游、三国遗迹游、昭君神农 游、宜昌都市游等七条三峡旅游新干线。重点推介高峡平湖三峡精华游、环坝·双神游、"两坝一峡"游三 大旅游产品。以市场为导向,研究新线路,开发新产品,拓宽新市场,使游客有新体验。大力发展会展旅 游、公务旅游、商务旅游、奖励旅游等高端旅游产品,改变以观光旅游特别是以长江三峡为主的单一产品 格局,形成多品种、多形式、宽领域、复合型的产品组合。 抓好百姓生活游主题年活动。XX年是中国百姓生活游主题年。进一步加大"农家乐"旅游产品的开发,加 强主要交通干线、城乡结合部的"农家乐"旅游培育工作,树立典型,带动全面。大力开发反映百姓生活、 各具特色,包含民居、农事、饮食、服饰、娱乐、节庆和风俗等内容的旅游产品,促进"农家乐"旅游的规 范健康发展。

三、媒体宣传工作

以中央电视台等媒体为重点,大力宣传推广城市旅游形象。今年根据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意见,将 进一步加大力度宣传"金色三峡 银色大坝 绿色宜昌"城市旅游形象。具体工作有:

1、在cctv-1新闻30分《天气预报》中播放宜昌天气预报;

2、与央视cctv-4合办一期《走遍中国》节目;

3、在《中国旅游报》办城市旅游形象广告专版;

4、与凤凰卫视合办一期《九州深呼吸》节目。

四、旅游节庆工作

精心举办好第五届中国宜昌三峡国际旅游节。第五届中国宜昌三峡国际旅游节、第四届中国网友旅游 节、第四届三峡美食节将如期举行,各县市区还将举办屈原文化旅游节、昭君文化旅游节、长阳清江龙舟 旅游文化节、当阳关公文化旅游节、枝江桃花艺术节、三峡车溪腊梅节、犭虎亭古战场三国文化旅游节、 五峰柴埠溪大峡谷徒步游等节庆活动,打造城市品牌,整体带动全市旅游对外宣传。

五、旅游信息化工作

国际旅游市场的特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宜昌国际性旅游城市发展战略

以中心城市构建区域性旅游目的地已成为21世纪旅游发展的新趋势。我国旅游业正从点线旅游向板块旅游转变,城市在区域性的板块旅游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大。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建在宜昌,宜昌是大三峡旅游圈新的增长极,具备了建设国际性旅游城市的潜质,2000年至2002年接待境外游客和旅游创汇均以80%的速度持续增长。中共宜昌确立的创建世界水电旅游名城的三个目标之一,就是要把宜昌建成国际性旅游名城。把宜昌建成国际性旅游城市,不仅是宜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三峡旅游由点线旅游向板块旅游转变的现实需要。

国际性旅游城市的特征与内涵

从理论上讲,国际性城市具有明显的国际比较优势,包括实力优势、体制优势和特色优势,在世界或世界的某一区域范围内成为国际事务的服务中心、国际资源的交换枢纽、国际利润的创造中心或国际影响力的扩散高地,分综合性和专业性两大类。国际性旅游城市是在发展旅游方面具有国际比较优势的专业性的国际性城市,是指具有国际性影响力、吸引力、聚集力和知名度的旅游目的地城市。宜昌确立的国际性旅游名城这一目标具有空间开放性、产业特色性和品牌扩张性等特点。“国际性”体现了空间的开放性;“旅游”体现了产业的特色性;“名城”体现了品牌的扩张性。“国际性城市”是共性;“旅游城市”是个性;“名城”是城市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

一般来说,国际性旅游城市应以国际游客为目标市场,按照国际公认标准或惯例提供旅游产品或服务,其基本内涵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城市旅游形象国际化,具有国际性的感召力。国际性旅游城市应通过特色鲜明的城市文化、城市景观、主题活动、形象标识和口号等整体塑造城市旅游形象,产生国际性的感召力,并形成国际性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游客满意率在90%以上。

核心旅游产品国际化,具有国际性的吸引力。国际性旅游城市应拥有世界级的高品位的旅游资源和世界罕见的旅游景观,更要按照国际标准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核心产品,至少要有1个国家AAAAA级旅游区和若干AAAA级旅游区,能够产生国际性的旅游吸引力。

旅游服务环境国际化,具有国际性的接待力。国际性旅游应拥有满足国际游客旅游消费的环境,即城市的基础设施、接待设施、服务设施以及语言环境、旅游服务、市民素质等都应遵循国际惯例和国际标准,能满足主要客源地国游客的旅游消费需求,具有国际的接待能力。

旅游运作模式国际化,具有国际性的适应力。旅游运作模式符合国际惯例,开放旅游市场,引进国外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以国际游客为目标市场,旅游产品设计要适应国际旅游市场的需求;旅游开发与经营应高度开放,具有国际性的适应力。

价值观念国际化,具有国际性的亲合力。国际性旅游城市要有国际化的价值观念,才能具有国际性的亲合力。衡量一个城市的旅游国际化不能用纯经济的标准,而要用城市文化、城市经济、城市生态的协调发展来衡量,因为旅游更多的是体验经济、精神经济。

旅游活动国际化,具有国际性的影响力。国际性旅游城市会举办较多的国际活动,多渠道参与国际交流。通过举办国际影响力的大型节庆活动、国际交流活动,并形成品牌效应,从而产生持续的国际性影响力。

游客构成国际化,具有国际性的聚集力。国际性旅游城市具有国际性的凝聚力,城市吸引力和游客市场辐射到海外,接待的游客来自世界多个国家,并在各大洲都有分布。年接待国际游客数占当地居民总数的比重达60%以上。

旅游经济国际化,具有国际性的主导力。城市产业结构优化,旅游外汇收入占当地进出口总值达30%以上,旅游业与相关产业的协调度和整合度高,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高,旅游业总收入占GDP的比重超过10%,成为城市经济的主导产业。

宜昌创建国际性旅游城市的优劣势分析

比较优势

在发展中国家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普遍不高的情况下,考察国际性旅游城市,更主要的考察一个城市在发展国际旅游方面的国际比较优势。宜昌建设国际性旅游城市优势突出,主要表现为:

独具个性的国际性比较优势。宜昌城市与三峡工程、葛洲坝以及西陵峡(东段)融为一体,工程文化、山水风光、历史文化交相辉映,长江三峡、三峡工程等世界级旅游资源品位高,在建设现代工程型国际性旅游城市方面具有显著的国际性比较优势。宜昌在三峡旅游格局重构中已成为三峡旅游重要的增长极,成为国际旅游发展的优势增长区。

富有魅力的国际流平台。三峡工程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工程,将与北京的长城、西安的秦兵马俑一道成为中国旅游的标志性产品,具有着很强的吸引力。此外,宜昌举办三峡国际龙舟拉力赛、三峡旅游节等国际性的活动,构建富有魅力的国际流平台。

优美的人居生态环境。人居环境生态化是所有国际性城市的共同特征,旅游是“眼球经济”、“环境经济”,国际性旅游名城更要有优美的生态环境。宜昌城市山水交融,城区绿化率高达40%,水资源与电力资源丰富,山水园林城市特色鲜明,人居环境优越,这些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为宜昌市建设国际性旅游城市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开放的移民城市文化。开放是国际性旅游城市的基本特征。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地理环境,宜昌历史上乃兵家必争之地、贬官经停之地;1876年开埠成为长江上重要的港埠城市;葛洲坝的建成使宜昌从一个小城镇转为中型城市,如今三峡工程的兴建正使宜昌向较大的城市迈进。宜昌是名副其实的移民城市,具有浓厚的开放意识和开放性、兼容性、多元化的国际性城市文化特征。

不断增强的城市国际机能。城市国际机能是一个城市参与国际性竞争的功能。自2003年三峡工程蓄水发电起,三峡工程进入收益期,宜昌城市经济实力正处在快速增长期,城市现代化水平日益提高,城市旅游功能日益完善,旅游产业集群优势逐渐显现。三峡机场国际口岸升级、城市旅游步行街、游客中心、旅游超市等项目相继建设,宜昌城市国际机能正日益增强。

劣势分析

与国内外发达的国际性旅游城市相比,宜昌要建设国际性旅游城市还存在着以下差距:

城市现代化综合水平较低。现代化是国际性城市的基础与前提。宜昌的城市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城市文明、科技发展等现代化综合水平较低,尤其是入境游客进入条件、旅游接待服务能力等还有待改善,宜昌还未开通国际航班,至今还没有一家五星级酒店,还没有一家进入全国“百强”的旅行社。

城市形象国际知名度不高。城市形象是社会公众对城市的综合评价和总体认识。宜昌城市形象在策划、塑造、推广及其影响力的国际性水平不高,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还有待提升,宜昌仍处于中国发展国际旅游的第四集团,还不是境外游客游览中国的首选目的地。2004年来宜境外游客中80%为一日游,在宜花费167.32美元/人天,停留时间仅1.21天/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旅游产品国际吸引力不大。宜昌有国际影响力的资源开发不够,三峡工程游仍是初级观光产品,对具有国际吸引力的屈原文化、昭君文化、三国文化的旅游开发重视不够,城市文化娱乐项目配套不足,缺乏能留人的旅游度假产品,现有的旅游产品国际吸引力不大。而国内同类旅游城市如桂林、三亚、黄山等已经实现由观光旅游地向休闲度假地转变,而宜昌还是三峡旅游的观光过境地。

城市文化国际性氛围不浓。国际性文化氛围包括语言环境、国际旅游要素、市民国际素养、运行国际惯例等,宜昌在这些方面均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缺乏外向型人才和国际交流场所,难以适应建设国际性旅游城市的需要。

中心城市旅游集散功能不强。宜昌中心城市的旅游凝集力和扩散力不够,入境游客几乎都集中在长江三峡线,环城旅游交通网络还未形成,城市布局、产业结构、旅游功能有待完善,中心商务区(CBD)、旅游服务设施仍需进一步配套。宜昌尚无大型国际性的会展场所,这些都制约了会展旅游、商务旅游的发展。

旅游产业关联带动作用较弱。宜昌旅游经济还是数量扩张型,对第三产业以及GDP的带动效果不明显;旅游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有待增强,宜昌旅游经济还是孤立的产业体系,旅游与相关产业加强互动与整合,还没有形成以旅游业为主体的产业链和产业群,旅游发展实力不强。2004年宜昌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13.4:54.6:32,旅游业总收入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足8%,与国际性旅游城市的要求还有相当大差距。

宜昌建设国际性旅游城市的战略部署

发展目标

抓住三峡工程建设的最佳战略机遇期,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加快宜昌旅游产业发展,力争进入中国最佳旅游城市行列,建成三峡地区最佳旅游目的地城市,成为中国重要的国际性旅游城市。争取到2010年,实现年接待游客1000万人次,其中入境游客突破1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00亿元,旅游业逐步成为宜昌经济的支柱产业。

发展战略

形象提升战略。在旅游进入形象传播时代的今天,塑造和推广特色鲜明的旅游形象,对于国际性旅游目的地城市的建设与营销至关重要。为此,要通过形象设计、形象塑造、形象推广等,整体提升宜昌城市的国际旅游形象;借助举办国际性的活动和奥运旅游的机遇,加大“灵奇三峡•激情宜昌”宜昌城市形象的塑造和推广力度,使宜昌与长江三峡一道名扬中外。

产品打造战略。宜昌要融入国际旅游经济圈,关键是要有核心竞争力产品。宜昌应着力开发三峡大坝、长江三峡、昭君和平文化三大品牌资源,围绕三峡大坝实行环坝突破,举市场之力建设三峡环坝旅游圈,同时要发展宜昌城市旅游,建设与国际性旅游城市和三峡工程相匹配的国际性旅游产品。

区域联合战略。加强区域联合,呼应汉渝,借势发展,特别是要加强宜昌与武汉、重庆的旅游合作,实现三地旅游的交通互动、产品互动、市场互动、营销互动、管理互动,形成区域旅游整体的国际竞争力。同时要通过线路组织与营销,加强与张家界、神农架、武当山和西安的联动,推出富有特色的国际旅游线路。

协调发展战略。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协调国际旅游与国内旅游、观光旅游与度假旅游、城市旅游与县市旅游、旅游发展与城市建设、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开创宜昌和谐旅游的新局面。

人才兴旅战略。旅游的竞争更是人才的竞争,国际性人才带来国际性理念。宜昌建设国际性旅游城市,人才是保障。为此要加大人才培育和引进力度,遵循国际惯例,推行国际性机制,提供国际性标准的服务,营造国际性人才的成长环境、创业环境和发展环境。

发展布局

根据宜昌旅游资源分布、交通条件、文脉特征和产业发展现状,发挥宜昌中心城区旅游接待中心和三峡大坝旅游集散中心的作用,确立“一心二圈三片五线”的发展布局。

一心。即以宜昌中心城区为旅游接待服务中心。重点是增强宜昌城市旅游功能,改善国际游客进出条件,完善城市游憩系统,营造国际性旅游氛围,提高旅游接待服务水准,提升宜昌市国际旅游整体竞争力,使之成为三峡国际旅游区的重要接待服务中心。

二圈。即构建三峡环坝国际旅游圈、宜昌环城休闲度假圈。三峡大坝已成为三峡国际旅游新的核心吸引物,重点是发挥环坝旅游产业的集群优势,围绕大坝工程旅游配套文化和生态旅游产品,积极推进环坝旅游经济一体化进程,构建三峡环坝国际旅游圈,使之成为三峡国际旅游新的经济增长区。加快宜昌环城休闲度假产品开发,重点开发清江水色风情、五峰原始生态、大老岭森林避暑、城郊生态农业等休闲度假产品,使宜昌从观光过境地向休闲度假目的地转型。

三片。即三峡大坝国际旅游区、清江风情度假区、三国文化体验区。重点开发完善三峡大坝国际旅游区,形成以三峡风光为背景,水电文化为特色,三峡大坝、葛洲坝和宜昌城区为依托的综合型旅游区,成为宜昌推向国际旅游市场的龙头产品;突出土家风情和湖光山色,建设清江风情度假区;突出关公文化和宗教文化,建设三国文化体验区。

五线。加强横向联合,跳出宜昌重组旅游线路,以三峡大坝为核心构建五条国际旅游线,即:中线——三峡大坝•西陵峡•葛洲坝“两坝一峡”旅游线;西线——三峡大坝•长江三峡•重庆“高峡平湖”旅游线;北线——长江三峡•神农架•武当山“一江两山”旅游线;东线——长江三峡•三国•西安“朝秦暮楚”旅游线;南线——长江三峡•清江•张家界“两江一山”旅游线。

战略重点

高起点规划,塑造国际性城市形象。树立“城市就是旅游景点”的城市旅游发展观念,把宜昌纳入国际国内旅游经济发展圈,把宜昌旅游放在国际国内旅游经济发展圈内进行定位,坚持旅游发展与城市建设一体化,城市规划建设要突出水电特色和旅游功能,使宜昌成为最适宜人类旅居的城市。宜昌作为世界最大的水电之都,无论是三峡风光、三峡工程,还是三峡文化,都能给游客以“激情”的感受,英文ELECTRIFYING可译为“电”或“激情”。确立“灵奇三峡•激情宜昌”城市形象,既一语双义,又将宜昌与三峡紧密结合,便于推广。

高标准建设,打造国际性旅游产品。大力实施旅游精品名牌战略,多渠道筹集资金,建设高档文化、娱乐、体育设施以及大型城市标志性建筑;重点建设“两坝一峡”和“高峡平湖”旅游区,加快清江休闲度假产品、三国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发挥三峡工程巨大旅游磁场效应,形成环坝国际旅游圈、环城休闲度假圈,促进宜昌从三峡旅游观光地向休闲度假地转变、从三峡旅游过境地向旅游目的地转变。

高水平管理,营造国际性旅游环境。重点营造国际性创业环境、国际性语言环境,提高城市的国际化管理素质。通过建立跨部门、跨行业的协调管理机制,优化配置城市服务业的各类资源,城市道路、机场、火车站、码头及旅游景区、公园的路牌和标识、公共信息图形符号要符合国际标准。增强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旅游意识,强化市民的城市形象意识和国际性旅游名城的公民意识,增加宜昌城市旅游的亲合力。早日解决宜昌三峡机场的口岸升级,简化出入境手续,创造条件实施落地签证制度,使国内外客人进得来,散得开,出得去。

高水准营销,扩大国际性客源市场。调整宣传思路,改变以往突出宣传三峡而忽视宜昌的宣传策略,多渠道营销“灵奇三峡•激情宜昌”城市旅游形象。抓住北京奥运机遇,倡导“北京观奥运盛会,宜昌揽世纪工程”。特别是要通过举办三峡国际龙舟拉力赛、三峡国际水电旅游节、世界临坝城市发展论坛、国际水电经济论坛、国际和平论坛等国际性的活动,提升宜昌旅游的国际注意力和影响力,使更多的境外游客来宜昌,看大坝,游三峡。

高质量发展,增强旅游国际性竞争力。建设国际化旅游运行机制,大力培育市场主体,通过引进、联合等多种途径,使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大企业、大集团落户宜昌。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标准化建设工作,逐步完善“食、住、行、游、购、娱”的旅游配套功能,壮大旅游核心产业群。探索旅游与相关产业之间的整合与互动机制,延伸产业链,扩大产业群,提高第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增加游客在宜昌的停留时间、增加游客在宜消费、增加旅游收入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增加旅游业对第三产业和国民经济的贡献率。

参考文献:

1.阚如良,周银珍,郑宇飞,胡红青.转型期三峡旅游核心竞争力分析与发展对策[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6(5)

2.乐正.建构21世纪中国的国际性城市体系[J].广东社会科学,2000,6

3.肖耀球.国际性城市评价体系研究[J].管理世界,2002,4

4.吕斌,陈睿,蒋丕彦.论三峡库区旅游地空间的变动与重构[J].旅游学刊,2004,19(2)

5.阚如良.论大三峡旅游圈的构建与发展[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20(6)

国际旅游市场的特点范文第4篇

**年,是我市旅游业蓬勃发展、喜获丰收的一年。全市旅游工作按照“落实、聚焦、突破”的要求,以打造“两个最强”为目标,外抓旅游市场营销拓展,内抓规范市场营造环境,全市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均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幅度,超额完成年度计划目标。概括地讲,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旅游业发展氛围空前浓厚。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旅游国际化的决定》、《关于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强力推进旅游国际化,迅速掀起**旅游发展第三次高潮的决定》三个纲领性文件;围绕深化旅游体制创新,组建了**市旅游委员会,对全市旅游业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协调,统一管理,凝聚了发展力量,有力促进了我市旅游业健康有序发展;**风景区以创建5A景区为抓手,全面实施了“品牌提升年”工程。各区县党委、政府倾力抓旅游,纷纷出台了加快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在安排旅游专项资金的同时,以争创全国旅游经济强县和4A级景区为抓手,积极推进旅游品牌升级,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全市上下,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合力兴旅”的意识显著增强,发展旅游氛围空前浓厚。

(二)区域合作和对外开放进一步加深。利用杭州世界休博会资源,设立了“**分会场”和“**馆”进行宣传,加快融入“长三角”的步伐;先后与张家界、北京宣武区等市(州、区)签订了合作协议,与瑞典、加拿大、韩国等市(郡)缔结为友好交流城市,**风景区与美国约塞米蒂国家公园缔结为友好公园;成功接待了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夫妇、法国参议院外事委员会主席盖雷等国际政要;与世界旅游组织代表两次会晤,就**成为世界旅游组织推荐的旅游目的地等5项工作,进行了深入细致地磋商,为推进**旅游国际化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三)旅游营销成效进一步显现。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率团赴北京、广州、香港、欧美等国家和地区进行促销,先后组团参加了上海国际旅游交易会等20多场大型旅游交易会,针对不同市场,做细做深;整合优化媒体资源,在中央电视台、香港TVB等中央、省市及海内外主流媒体,推出了**旅游专版专刊和宣传片;邀请、接待多批境外旅行商和媒体来**考察踩线、拍摄专题旅游促销片,旅游接待量再创新高。

(四)旅游服务品牌进一步提升。在全国率先提出了打造“旅游目的地服务第一品牌”,联合全国72个旅游城市,签署了以“共筑和谐旅游环境,打造旅游诚信品牌”为核心内容的《**共识》;开展了为期6个月的旅游市场秩序整治工作,对游客集散地存在的拉客骗客宰客等8个方面问题进行了专项整治;加大对服务质量监管力度,全年共受理有效旅游投诉27起,与去年同比下降57%,结案率为100%,实现了“旅游市场秩序明显好转,旅游管理工作明显加强,旅游投诉明显减少,游客满意度明显提高,旅游综合效益明显增强”的目标。

(五)旅游目的地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启动了“中国最佳观光旅游城市”和“中国旅游强县试点县”申创工作,荣获“中国旅游竞争力百强城市”称号;**风景区5A创建已通过国家旅游局验收,太平湖、徽州古城、唐模成功进入国家4A景区行列,全市14个乡镇通过了全省最佳、优秀旅游乡镇验收;制定出台了全省第一个农家乐地方标准——《农家乐(乡村酒店)旅游服务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正式实施。加大旅游项目招商引资力度,多渠道增加旅游项目投入,促进了旅游项目建设快速发展。全市旅游版块共招商引资达86个项目,占计划任务的101.18%,超额完成市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

(六)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将乡村旅游发展与徽文化元素相结合,努力打造中国乡村旅游第一品牌。召开了古徽州乡村旅游联盟第二次年会,将“古徽州乡村旅游”列入长三角15个城市营销活动中;举办了古徽州乡村旅游产品设计大赛,经社会广泛参与和专家评审选出10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授予15家接待户为市级农家乐旅游接待示范户;邀请国内一流专家,制定乡村旅游发展五年推进计划;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我市旅游经济新的亮点和增长点。初步形成了以接待服务、农事参与、休闲度假、文化体验为主体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环**风景区乡村旅游圈、沿新安江乡村旅游带、徽文化乡村旅游片(“一圈、一带、一片”)的格局基本形成,全年乡村旅游接待游客突破500万人次。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更要清醒地看到,我市旅游发展与周边旅游发展较快地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面对旅游业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要求,我们“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全市上下要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围绕“两个最强”目标,创新思路,加快发展,迅速掀起**旅游发展第三次高潮。

二、明确目标,真抓实干,开创**旅游业发展的新局面

2007年,是党的十七大召开之年,是推进**旅游发展第三次高潮,实现全市旅游业大跨越发展的关键之年。全市旅游工作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旅游结构的优化升级这个中心,突出旅游国际化和乡村旅游两个重点,着重抓好旅游营销、产品开发和目的地建设三条主线,按照“五个接轨”、“两个着力”的要求,进一步整合旅游资源,打造知名品牌,扩张产业规模,完善旅游设施,扩大对外开放,创新体制机制,推动旅游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确保实现全年接待旅游者1500万人次,其中入境旅游者6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05.5亿元人民币,其中创汇1.41亿美元目标。

为完成全年旅游工作目标任务,必须突出抓好以下十个方面的工作:

(一)强力推进**旅游国际化

牢固树立“国际化”理念,借鉴国际经验,加大**、西递宏村等旅游资源的保护力度。推进中法徽州乡村旅游项目合作。加大旅游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吸引境外大企业、大集团参与我市旅游资源综合开发。加强与国际性旅游组织的联系和合作,力争**旅游股份有限公司、西递和宏村分别成为世界旅游组织附属成员单位、旅游观测点,**市成为世界旅游组织推荐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加强与我国驻外使(领)馆、国家旅游局驻外办事处的联系,着力抓好旅游景区、旅游产品、旅游设施、旅游服务和旅游管理的标准化建设。

推进我市“数字景区示范工程”项目建设,积极争取信息产业部“旅游信息化试点市”项目,加快推进“数字**”建设。建立市、区县两级旅游信息综合网络,完善市旅游信息中心建设,积极主动与国家旅游信息中心及长三角区域旅游网络对接。加快旅游电子商务建设,建立**旅游英文网站。建立全市各景区(点)、星级饭店、旅行社旅游资源数据库,形成实时监测、资源共享的全市旅游信息网络体系。

启动国家服务标准化试点各项工作,抓紧制定旅游行业服务标准,推进标识标牌系统建设。在游客集散地、主要出入区域、活动场所设置多语种的规范标识标牌,提供国际游客国际化信用服务,打造无障碍旅游区。加快宾馆、景区、高速公路入口以及加油站等地的标识系统、自驾游指南系统和信息咨询服务系统改造和设置。建立健全旅游地图和自驾车呼叫中心,为自驾车旅游提供游览服务和后勤保障服务。力争60%的三星级以上宾馆开通数字电视,60%的四星级以上宾馆建立西餐厅,新增五星级酒店1—2家。

(二)倾力打造**特色旅游精品

围绕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精品库”建设,争创中国旅游精品系列品牌,重点抓好**温泉、太平湖整体开发等旅游精品建设,鼓励景区科学开发,加快重要旅游景区景点建设,提高旅游景区质量等级,力争全年新增A级景区13个,其中4A级景区2个(徽州区、黟县各1个)。

积极抢抓“徽杭”全线通车和“合铜黄”即将建成通车的机遇,炒热“名城—名湖—名山”国际黄金旅游线,包装提升一批“**+徽州文化”等传统旅游产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会展旅游、自驾车旅游、体育探险旅游、师生修学旅游、银发养生旅游等新的旅游产品,加快推动**旅游从以观光型为主向观光、休闲度假和专项旅游于一体的复合型转变。

积极扶持旅游企业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旅游工艺品,各区县、各景区要加大旅游商品的开发力度,区县每年开发3个以上、A级景区每年开发1个以上特色鲜明的旅游商品、纪念品。加快黟县旅游商品经济园发展,推进**国际礼品城建设,构建旅游商品对外展销、研发、加工的平台。各地各部门要重视并加强旅游商标的申请注册工作,积极参与区域商标保护协作网络,引导旅游企业引进新技术、新工艺,促进传统旅游商品的工艺创新,引导旅游企业申请专利保护和创意设计,完善注册工作。

(三)创新旅游营销模式

制定实施《2007年全市旅游营销工作方案》。认真做好“**市旅游形象口号和标识”、“唱响**一支歌”等面向全国的征集评选工作。加大**旅游在央视媒体宣传力度,在央视黄金时段推出**“春夏秋冬”四季的专题宣传片。加强与中国旅游报等主流媒体的合作,以“魅力**·文化徽州”整体形象宣传为重点,加强**旅游城市品牌形象宣传。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组团参加柏林、巴黎、伦敦、哥德堡等国际知名旅展。认真筹备和承办世界旅游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性会议、第十一届中国**国际旅游节暨徽文化节、世界500强高峰论坛、中国**国际山地自行车赛和中国**国际登山节等一批重大活动。

明确客源市场主攻方向。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主攻韩日和港澳台市场,巩固东南亚市场,加大拓展欧美市场的力度。国内客源市场开拓以武汉为中心的华中市场,巩固珠三角市场,积极拓展长三角自驾游、自游行等特定市场和华北市场,注重省内及周边市场开拓;境外市场主攻航班,以航线为抓手,抓好直航和中转,抓组团社和地接社的结合,开通日本、韩国等主要境外客源市场的国际临时直航包机,争取包机架次、出入境人员同比增长20%;“珠三角”市场重点抓好航线及航班问题。尽快完善包机奖励办法,把航空市场的开发与旅行社营销挂钩,力争航班稳定增长。对新市场的开拓以城市品牌及整体形象宣传为主,对成熟稳定的传统市场则以特定专项产品宣传为主。

选择专门机构做好旅游宣传品的策划设计、制作工作。精心制作**旅游指南、自驾车指南、多语种旅游地图投放重点市场。选择杭州、上海两个城市投放大型户外广告。鼓励市内旅游企业“走出去”,到世界主要旅游国家和地区建立海外旅游接待体系。加强旅游市场的区域合作,大力推进长三角旅游一体化进程,继续巩固与上海、杭州、张家界等地旅游交流与合作。

(四)推进旅游与文化深度结合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结合,进一步培育、推出独具地方特色的品牌产品。加快建立旅游与文化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在全市范围选择10个村作为示范点,充分挖掘、整理、编排、演出具有地方特色和广泛吸引游客参与的民俗节目。在**节期间,举办京剧回娘家活动和“皖浙赣闽”四省四市民间艺术节。办好与韩国开展徽学·安东学文化比较交流活动。开发富有地方特色的徽文化旅游项目,启用汤口国际演艺广场,“让黄梅唱响**”,成为我市乃至全省旅游文化的拳头产品。抓住我市荣获“中国徽菜之乡”机遇,每年举办一次徽菜美食节活动,打造一批旅游餐饮名店,加快徽菜创新步伐,着力振兴徽菜产品。

(五)加快完善旅游设施建设

加快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以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中国最佳观光旅游城市、全国环保模范城市和国际最佳人居环境城市为目标,重点抓好**雨润、**东大门旅游综合项目、东方红影视城、奇墅湖度假村、**茶博园、**和新徽天地等项目建设,开展全市旅游景区(点)和旅游企业项目开发专题观摩活动。以环境建设、风貌整治为重点,开展“精品建设年”活动,以公园、广场、道路为依托,建设公共绿地,构筑城市绿化体系。完善景点和旅游服务场所市政配套设施工程建设。高档次搞好城市亮化,扩大路灯自动化、智能化管理控制覆盖面。积极做好“中国最佳观光旅游城市”和“中国旅游强县试点县”的创建工作,不断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提高旅游经济环境竞争力。

加快旅游通道建设。加快高速公路建设和国省道改造,抓住合铜黄高速公路国庆节前建成通车的契机,逐步开通覆盖全省的旅游直通车。加强与国内航空公司合作,争取加密航线,巩固原有市场,重点开拓国际市场。开工建设并完成国际候机楼项目。完善机场临时国际厅的通关环境。加快口岸对外开放步伐,力争口岸运量突破4万人次;争取增加北京至福州、东莞至南京、广州至扬州等列车在**站的车票配额;启用市旅游集散中心,重点抓好市内各景区间的旅游道路建设,积极支持开辟通往主要旅游景区的专线,实现内部交通方便快捷。

(六)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加强乡村旅游的规划管理。坚持保护第一的方针,本着科学规划、严格保护、合理开发、规范经营、永续利用的原则,全面抓好乡村旅游资源普查分析,编制全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指导各区县编制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加快制定实施乡村旅游管理办法,建立健全乡村旅游发展准入机制。重点抓好环**风景区乡村旅游圈、沿新安江乡村旅游带和徽文化乡村旅游片的规划建设。培育10个旅游示范专业村,其中旅游经济强县新增2个,其他区县各新增1个。

抓好乡村旅游产品研发。围绕“中国和谐城乡游”主题,将乡村旅游列入全市旅游营销的重点。进一步发挥“古徽州乡村旅游联盟”的作用,推动**乡村旅游跨区域联合协作。实施“引导+奖励”政策,设立乡村旅游产品研发专项资金,鼓励旅游企业研发乡村旅游产品;加快西递、宏村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和徽州古城的保护开发,形成乡村旅游和徽州文化旅游的新亮点;以面向国内中高端消费和入境游客为目标,重点推出古徽州乡村旅游联盟产品,启动和开发徽州文化深度体验游。

提升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加快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卫生环境综合整治,改善乡村旅游发展基础环境。继续实施星级农家乐评定工作,举办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人员专题培训班,新增60户星级农家乐示范接待户。制作**乡村旅游产品指南、**乡村旅游招贴画等旅游宣传品,并投放境内外重点市场。

(七)建立促进企业发展激励机制

发挥旅游企业主体作用。扎实开展“旅游企业目标管理推进年”工作,加大企业资产优化整合力度,积极培育一批实力雄厚、市场竞争力强的旅游企业。发挥**旅游集团公司、**旅游股份公司的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深化**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劳动用工和薪酬分配为重点的企业改革;引导和鼓励旅游企业通过资本运作、资产重组等方式,向专业化、网络化、集团化、规模化发展,整合旅游资源,实行强强联合,组建综合性的旅游集团、饭店管理公司和旅游景区综合开发公司,引导旅游项目高质量、高水平、高档次、配套化建设和经营,增强旅游企业市场竞争力。

鼓励各种所有制形式、各个地区的法人和自然人投资兴办旅游经济实体,力争在引进国际品牌连锁酒店、国际品牌旅行社落户**上有新突破。制定旅游企业争先创优的激励政策,对新评定为全国“百强”、省“十强”、市“十佳”、当年接待增量前三名的旅行社和新评定为五星级宾旅馆或4A以上景区(点),市政府给予奖励。加强对旅游企业管理和考核,实现旅行社接待游客量增幅达到21.3%以上,除**风景区之外,其它景区接待游客量增幅达到20.13%以上,星级饭店接待增幅达到20%以上目标。

(八)强化旅游市场管理

发挥**市旅游委员会的职能作用,加强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宣传促销和人才培训等工作。成立**市旅游联合执法办公室,建立健全部门监督、行业自律、游客评议“三位一体”的旅游管理体制,形成规范有序、公平竞争的旅游市场秩序。完善旅游质量监督执法工作,建立相关部门横向联动和市县区上下联动的旅游市场联合执法机制,严厉打击宰客骗客、强买强卖以及各种不正当竞争行为,维护好市场秩序和市场环境。强化旅游行业职业道德教育,组织开展文明景区、优秀服务员、星级导游评选活动,促进服务质量和文明水平的提高。制定出台旅游市场长效监管的暂行办法,健全旅游投诉预防、受理和快捷处理工作机制。要进一步完善旅游黄金周制度,提升我市假日旅游组织协调水平,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旅游安全预报、突发事件预警和应急救援机制,增强处置各类突发事件能力,全力打造我市旅游安全目的地的良好形象。

加快诚信**建设。旅游诚信建设是旅游业健康发展的基石,是提升我市旅游产业素质的基础。要进一步落实《**共识》,建立诚信体系框架,提高社会各界对旅游业的“公信力”和“满意度”。要建立“诚信档案”,公开失信“黑名单”,惩戒失信者。要优化旅游发展、投资、游览、安全、经营和生态保护等环境。完善旅行社和导游职业的准入机制,激励机制、保障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进一步强化旅行社、饭店和导游管理。

(九)重视旅游人才队伍建设

结合实施**市“十一五”人才工作规划,办好**旅游学院,建立市旅游研究机构。建立旅游人才管理信息库,对小语种导游等人才的引进提供补贴;制定旅游人才外派培养计划,开展旅游行业“岗位技能竞赛”活动。今年输送10名旅游管理部门、旅游职业院校和旅游企业骨干人员到境内外著名高校、旅游经济发达城市和优秀旅游企业深造或挂职锻炼,努力建设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的干部队伍;提高旅游从业人员政治与业务素质,重点抓好导游员队伍建设,利用导游人员的资格认证、年审和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加强培训与管理,切实提高导游服务质量。

(十)切实加强旅游工作领导

国际旅游市场的特点范文第5篇

从目前旅游企业发展现状和前景来看,企业的营销战略已成为影响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制定切实可行的营销战略,可以说,市场经济越发达,竞争就越激烈,企业营销战略就越重要,许多企业用成功的例子证明了这一点。

一、中国旅游市场的特点

市场是企业的起点和归宿点,旅游企业营销战略的制定离不开市场,离不开市场的消费者,更离不开旅游市场所形成的环境和特点。那么,中国旅游市场的特点是什么呢?

(一)市场需求呈不断扩大趋势

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加入到旅游活动中来。国内旅游蓬勃发展,势头喜人;出境旅游已经启动,并取得一定成效;入境旅游在竞争较为激烈的条件下也以更崭新的面貌走过了1996年,迎来了1997年。从国内外来看,一个庞大的旅游消费群体正在形成并不断扩大,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旅游需求和消费市场,这就为广大旅游企业提供了良好的营销机会。

(二)中国旅游市场化的进程加快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旅游市场体系也在逐步完善,全国各地旅游行业和管理部门,针对旅游市场中某些不合理不规范的行为,如无证无照经营、超范围经营、旅行社经营管理中存在的某些违法违规行为、不规范导游、不合格旅游商店、餐馆、旅游景区序混乱等方面,正加大力度着手整治旅游市场,切实加强规范化管理,采取国际惯例和国际标准,尽快建立一套符合各地实际的行业标准,带动旅游业的健康发展。这些举措必将使市场发育更加成熟,为争夺市场提供了基本保证,从而为企业制定营销战略奠定了基础。

(三)市场需求呈现多样化、多层次性

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龙头产业”、“重要产业”来带动本国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已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普遍的一个共识。中国幅员辽阔、山川秀丽,十几年前,许多地区就已经开始开发各类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产品,使得我国旅游产品在不断丰富。而同时,旅游产品的替代效应又极强,而且毫无专利性,对旅游者来说,就增加了许多的可选择性。特别是由于旅游者的社会经历、经济收入、个人兴趣爱好、受教育程度、职业、性别等等不一样,使旅游者在质量意识、品牌意识、消费意识、服务意识等方面都表现出不同的市场需求,这种市场需求随着旅游者要求的变化而变化,并呈现出多样化和多层次性。

(四)旅游市场差异化在日益缩小

过去,由于历史、地理、自然、交通、政策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中国旅游市场在发达程度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沿海优于内地,东部优于西部,国内外旅游者感兴趣的主要是那些早已名闻天下的旅游景区和景点,这样就带来了旅游市场的差异化。但随着科学技术在旅游业中的运用,信息传递使人们进一步了解了那些曾经不为人知而又富有新奇感的新景点,交通运输现代化使人们缩短了空间和时间的距离,观念的变化使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去寻找从未开垦和未见过面的世界。与此同时,内地、西部那些不发达地区对旅游业的重视、对旅游投入的加大又使他们与发达地区在硬件方面的差距不断缩小。这样使旅游市场的差异化在逐渐淡化。这更要求旅游企业必须重视市场营销战略的制订,用发展的目光着眼于未来。

(五)旅游市场竞争呈现多角化

过去,中国旅游市场的竞争基本是同行业中企业之间的竞争,而且由于当时饭店、旅行社数量和服务项目的供不应求,这种竞争在一定程度上还带有垄断竞争的性质。然而,随着旅游业在各地的兴起,各类旅游饭店拔地而起,旅行社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从现在来看,各类旅游企业不是少了,而是多了,使得竞争加剧。而目前的竞争又表现为多方位和多角化竞争,不仅有来自行业内部的竞争,还有各行各业办旅游所带来的竞争,有来自潜在竞争者的竞争,来自买方市场的竞争,替代产品的竞争等多个方面。这是中国旅游市场呈现出的一个新情况,这表明今后市场竞争将日益复杂化、多角化,要求企业从长期性和战略性来考虑企业营销战略。

(六)旅游市场格局出现新的变化

从国际旅游业来看,市场格局出现新的变化。第一,进入九十年代,亚洲市场发展强劲。客源市场快速增长,来华客源增长幅度较高的主要客源国大多都在亚洲。1995年,日本来华旅游人数130.5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4.4%;韩国来华旅游人数比上年增长55.6%,成为我国第二大客源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印尼五国来华旅游人数合计已超过百万,达103.9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4.2%。第二,市场结构发生变化,一是散客迅速增长,团队比重大幅度下降。据国家旅游局抽样调查,1990年来华旅游者中散客占35.4%,1994年散客比重上升到67%。二是中年旅游者趋增,而老年旅游者趋减。第三,客源流向发生变化。表现在随着国际旅游市场逐步趋于成熟,交通及接待条件不断改善,产品的弹性和替代性增强,旅游者的选择性加大,分布也日益广泛,近几年来主要旅游城市客源出现较大范围的下降与减速,而此时,又有一批新兴的旅游城市和地区出现客源较大幅度增长。第四,旅游方式发生变化。旅游者在华停留天数趋减,经停城市数趋减,旅行的随意性增强,买方的选择性增强。

从国内旅游业来看,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观念的更新,休闲时间的增多,收入的增加,国内旅游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供求两旺,形势看好,势头迅猛。据国家旅游局公布的1995年旅游统计资料,国内旅游业发展呈现出几个特点:第一,国内旅游继续发展。1995年,国内旅游人数达6.29亿人次,比上年增长20%;国内旅游收入1375.7亿人民币,比1994年增长34.4%。第二,在国内旅游市场上,参游农民所占份额在提高并占有一定地位。从参加旅游人数来看,1995年农民3.83亿人次,占总数6.29亿人次的60.89%。第三,从旅游消费来看,农民旅游消费水平过低。1995年国内旅游市场上,农民旅游消费235.60亿元,仅占国内旅游总消费1375.70亿元的1.71%,人均旅游花费61.47元,比全国平均旅游消费218.71元低157.24元,这种低水平的旅游消费状况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改善。第四,有组织的国内旅游人数降低,经旅行社承办接待国内旅游减弱。1995年接待的国内游客人数为1882.02万人次,仅占国内旅游总人数的3%,而通过其他途径进行的国内旅游相应上升。

以上情况表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旅游市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竞争加剧,并且这种竞争将进一步战略化、国际化、白热化、长期化,这就对旅游企业在制订营销战略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旅游市场主体的旅游企业必须根据市场的变化和企业自身能力,有计划地制定企业的长远营销战略,以适应国际旅游市场和国内旅游市场发展的需要。

二、中国市场特点下的企业营销战略模式

一般情况下,企业的营销战略分为以下几种模式:

一是稳定型营销战略。采用这类营销战略的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无太大变化,生产活动无特殊要求,产品的市场需求变化不大,企业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是保全原有产品在市场上的产品寿命,市场对企业没有太大的压力。

二是反应型营销战略。采用这类营销战略的企业往往对市场变化较为敏感,它所面对的市场竞争也较为激烈,企业主要的任务和目标是,有步骤而小心地向周边市场扩张,以维持固定的市场占有份额。

三是探索型营销战略。采用这类营销战略的企业往往同时面对几个市场,如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在保持国内市场占有一定份额的前提条件下,不断地探索开发国际市场,特别注重向有联系的市场发展,以扩大在市场总额中的占有率。

四是开创型营销战略。采用这类营销战略的企业常常面对的是竞争激烈而需求也多样化的市场环境,由于这种市场环境的多变性和复杂性,使得企业也要不断变化自身条件来适应市场、立足市场、开拓市场,并不断生产开发出新的产品来引导市场、创造市场。

三、旅游企业营销战略的选择制定

营销战略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旅游企业必须根据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和发展的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营销战略。旅游业是一项极富国际化特征的产业,市场变化风云莫测,任何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自然的、心理的等各方面因素,都会对旅游业产生波动以及影响,使旅游业显得极其脆弱。与此同时,旅游者对旅游需求又随着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而变化。面对这样一个既纷纭复杂、变幻莫测又丰富多姿、需求多样的市场,旅游企业只有采取创造型和探索型相结合的市场营销战略,方能在竞争中赢得市场。

(一)各种市场可控因素进行最佳组合

从理想化的要求出发,旅游企业最好能控制市场和市场经营环境,但事实并不可能。在旅游企业经营要素中,会存在许多影响企业经营的因素,有些因素是不可控的,指旅游企业经营过程中不能自身调节和控制的外在因素,如旅游企业营销所面临的竞争者和社会、政治、经济、自然等条件。有些因素可由旅游企业控制,具有可控性,主要指旅游企业可以运用自身的经营条件和手段来适时调整、影响市场演变的因素,这些因素如产品(product)、销售渠道(place)、促销(promotion)、价格(price)、公共关系(publicrelations)等。这些因素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其中一个因素发生变化,就完全可能引起其他因素发生变化。例如,企业的销售渠道发生变化,过去是旅游企业直接面对消费者,而现在是通过旅游中间商来完成销售,价格就必然要调整,促销方式也相应发生变化,等等。因此,把各种企业可控因素进行最佳组合对旅游企业来说是十分有益的。在制定市场营销战略时,事先对企业内外部营销环境进行认真剖析与预测,分析与营销战略市场因素有关的因素,从中确定关键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组合,以便寻找和发现战略机会。

(二)用创造性思维来创旅游名牌产品

旅游产品的综合性特征首先表现为它由多种资源、设施和服务组成,不仅包括了劳动产品,而且包括非劳动产品和自然创造物,既有物质成分,又有社会精神成分,是一种组合型产品。这种产品的综合性特点,决定了孤立的资源和各种设施的不同编排组合,可以形成不同的产品,通过合理的组合,综合利用,推出新产品。创造性思维对创旅游名牌产品是十分重要的。近几年,我国旅游业在立足国内市场、加入国际市场竞争的过程中,获得了一定发展,但名牌旅游产品寥若晨星,市场份额也不大,老牌子未向深层次开发与发展,新牌子无暇顾及打天下,使旅游产品缺乏一定的吸引力。旅游企业要走向发展,必须有强烈的创名牌的意识,面对市场,勇于竞争,敢为天下先,争创名牌旅游产品。

(三)要树立全员营销战略意识

我国旅游企业的形成一般来源于两部分,一部分是由计划型改造为市场型、由过去的政府接待部门转为的旅游企业,另一部分是随着对外开放的发展而新建的旅游企业。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如历史原因、思想意识、经营者素质、管理体制、员工素质等等,使得许多企业无营销意识,无营销战略意识,更无全员营销战略意识。旅游企业的发展要求经营管理者站在更高的角度,用战略眼光看世界,实现战术营销向战略营销的转变,同时,要清楚认识到,在科技信息飞跃发展的今天,企业的营销不能单靠几个管理者,应变成企业所有员工积极自觉的行动,依靠广大员工的聪明才智,在各自岗位上各司其职,让企业的营销战略成为企业全心共有的统一意识和精神,有了这种共识,就能产生无穷的力量。

(四)旅游企业市场营销战略必须考虑到全球营销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