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

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

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

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范文第1篇

一、教师校本课程的开发策略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深化,校本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将更加丰富多样。在职教师能否适应与承担新课程的教学任务,已成为提高校本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课程开发是手段,教师发展才是目的。所以教师校本课程的开发立足于依靠教师自己的力量,努力把教师的生活经验、特长爱好转化为课程资源。开发策略是“敬业是基础,专业是保证,伟业是追求”。即:

1、学习教育理论,在理性认识中丰富自己;

2、反思教育实践,在总结经验中充实自己;

3、坚持教学相长,在互动交往中发展自己;

4、开展教育科研,在把握规律中提升自己;

5、尊重学校同仁,在借鉴他人中完善自己;

一方面学校高度重视教师的参与作用,从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选择,到课堂教学的策略、教材的编写和编排、课程评价等各个环节都让教师参与进来,使教师意识到所要承担的课程责任,能体验到对自身素质的挑战,能更好地把握课程创新的实质。另一方面,把课程改革与师资培养同步进行,学校有系统、分阶段地组织开展各种研讨活动,如校本课程教学观摩研讨,为教师提供研究、交流、展示的平台。让教师在参与新课程体系建构的过程中,从单一的受训者,变成主动的参与者,提高了培训的实效,使教师实施新课程的素质水平得到了切实的提高。

二、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学原则

校本课程与其他课程一样,都是由学生全员参加的学校教育活动,在遵循一般教学原则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在教学上教师应注意以下原则:

1、自主性原则: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教师讲授、指导要少而精,尽量让学生多练、多动,多给学生以尽可能多的时间与想象、创造空间。

2、自愿性原则:学生在“自选”科目时,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意愿,应按各自选择编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3、灵活性原则:教学内容、方法应以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教师应从学生的能力、效果等差异出发,因材施教,灵活地做内容形式上的调整,使所有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4、开放性原则:体现在目标的多元化、内容的宽泛性、即时性,时间的广域性、可变性,评价的主体性、差异性。

三、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学形式

作为一门以学生实践为主的课程,它的教育方式势必要打破固有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尽可能给学生以更大的自主活动余地以及更多的相互交流的机会。

1、队组式:如合唱、舞蹈、球类选项等。

2、工作台式:如无线电、手工制作、网页制作等。

3、个体式:如书法、计算机、棋类、绘画、阅读等;

4、讲座式:如影视评论、剧本创作、文学欣赏等。

5、集体活动式:如团队活动、社会实践、体育竞赛等。

四、课时安排

校本课程每周1课时,安排在下午第四节。

五、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学评价

1、学生评价

(1)校本课程不采用书面的考试或考查方式,但要作考勤评价记录。

(2)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参加学习的态度进行评价,可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记录,作为“优秀学生”评比条件之一。

(3)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成绩优秀者可将其成果记入学生学籍档案内。

2、教师评价

(1)教师从教必须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有对学生的考勤评价记录。

(2]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的课时与教学目标。

(3)教师应保存学生的作品、资料及在活动、竞赛中取得的成绩资料。

(4)教务处通过听课、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形式,每学期对教师考核并记入业务档案。

六、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效果

众所周知,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力军,而名师、学术带头人、学科带头人、科研积极分子等是重中之重,教师从“用教材”到“编教材”的研修中,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专业水平与技能不断地提升。

近年来,我校已开设校本课程80余门,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在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方面发生了可喜的变化,积极探索教育教学的新模式,开发出了独具特色的“五环节”课改,大面积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可以从多方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给教师提供根据学生的切身需求开发课程的自,让教师由原来的课程复制者转换为课程的创造者、设计者和评价者;

2、给教师提供专业发展的机遇和舞台,促使教师的课程开发技术、教学和科研能力如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行动研究能力得到提高。

3、让教师成为学校的主人,积极发展学生的特长,凸现学校的特色,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范文第2篇

本文试从课程资源的现实困境与应对策略两个方面做几点粗浅论述和分析。

一、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整合的现实困境

1.开发者认识上的偏差带来课程资源的极大浪费

对大多数学校和教师而言,由于长期处在集权型课程管理体制之下,他们对课程理论知识了解甚乏,对课程概念的理解也只停留在“课程是具有学科性质的文本化教材”层面上[1]。因而教材的意识占据了课程意识的主导,不敢“越雷池一步”,认识上产生偏差也就不足为奇了。如有的学校认为,“校本课程开发=乡土教材编写”;还有的学校认为,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就是学校设施、师资等资源的简单罗列或堆砌;更有甚者认为校本课程开发只要做好课程资源整合的“表面文章”即可,对课程资源的评估与定位浅尝辄止、浮于表面。从目前看,持有上述观点的学校和教师并不在少数。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实践中的校本课程开发肯定无法做得深入,甚至可能造成资源浪费、教材重复、课程质量缩水等问题。比如,具有网络特色的学校舍弃了自身的优势,转而追逐自己并不熟悉的科普类校本课程开发;地域特色显著的学校不注重对自身优势资源的挖掘,却盲目地追求基础薄弱的其他课程项目。

2.学校乃至教师的阻碍造成了开发力量的单一局限

近年来,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理论为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整合提供了科学的专业指导,但仍有不少单位和教师感觉步履维艰。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两点。

其一,学校在资源开发与整合的理念上产生了错误认识。如有的学校就认为,借助校外力量开发的课程就不是学校本位的课程;还有的学校则提出,整合了过多其他学科的资源,会使校本课程成为另类教材的翻版。

其二,教师专业个人主义阻碍了课程资源的充分利用。校本课程开发要求最大限度地利用一切课程资源――教师不仅要充分利用校内资源,还要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就意味着教师要与家长、社区人士甚至学生有效地合作。但是,在教师专业个人主义的影响下,许多教师会把这种要求视为对自身专业自或所谓的师道尊严的一种侵犯,从而造成了课程资源开发力量的单一和局限。

3.急功近利思想作祟造成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环节的疏漏脱节

对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评估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工作,必须要有细致的分析、科学的论证以及严格的评估才能确保其质量。然而对于某些参与者来说,出于种种原因,他们无法忍耐过长的开发和评估周期,于是就舍弃了一些在他们看来“无关紧要”的“枝节”,直奔看得见、摸得着的显性成果(教材)而去,认为“只要教材编成了,我的任务就完成了,校本课程也就成功了”。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最终造成了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整个流程的疏漏脱节。

二、实现校本课程资源有效开发与整合的应对策略

1.通过校本培训实现教师课程资源开发理念的碰撞与提升

意识是行动的先导。要能积极投身于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整合,首先要有开发利用资源的意识,明确校本课程的地位和作用。有了开发利用校本课程的意识,还要进一步思考开发的方向及有哪些潜在可利用的资源,并积极行动起来。由于传统课程体制的局限,现阶段,大多数教师尚不具备校本课程开发所需的课程理论及开发能力,这是一个客观事实。从目前看,以校本培训为载体,实现课程资源开发理念的碰撞与提升可以最大限度地弥补教师在这一方面的缺陷。曾荣获威海市首批“优秀校本课程开发先进单位”称号的石岛实验小学就抓住新课程改革这一契机,将强化内功与精神激励有机融合,通过抓脑子(用先进的理念武装人)、搭台子(用互赢的竞争机制激励人)、撰稿子(用辛勤的笔耕锤炼人)等途径,充分发挥出了校本培训的作用,使全体教师在汇报、研讨、交流一体化的学习活动中,深化了改革意识,认同了教育理念。教师素质的提高不仅为投身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夯实了理论基础,而且也有效地激活了学校的人力资源。

2.借助协作互助让资源开发的主体不再孤单

一项调查表明,教师并不认为“协作互助”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占有重要地位,校本课程开发的个人倾向较为严重[2]。事实上开发一门完善的校本课程仅仅依靠教师个人是很难实现的。依据新课程理念,学生不仅仅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最终受益者,他们的需求与选择也同样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重要的课程资源。另外,专家在理论方面占据优势,他们能给教师提供许多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方面的建议和帮助。因此,习惯了“单打独斗”的教师必须要克服原先的偏见,积极表达自己的意见,与他人分享课程资源,一起制订课程方案,一起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整合进行评估,与教师、家长、校长、学生、社区人员以及课程专家等进行广泛的合作[3]。这种团结协作的精神不仅能使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不再孤单,而且还有助于学校形成团结奋进的文化氛围。

3.依靠科学评估确保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可行性和延续性

作为开发、整合课程资源诸多环节中的重要一环,科学的评估将是确保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具有实施上的可行性及课程发展上的延续性的关键因素之一。调查发现,在众多课程开发者的意识及经验中,科学评估往往是最容易被忽略的环节。除了上面曾提到的功利思想作祟外,不知如何下手、不能很好地掌握和实施科学的评估策略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以下结合“石岛实验小学校本课程资源自我评估案例”,就实施科学评估应着重把握的两个“吻合”作逐一分析。

首先,对课程资源的评估应充分考虑学校所选定的课程开发方向是否与自身所具备的地域、资源优势相吻合。石岛实验小学在把校本课程开发方向定位于“走进海洋”的同时,对该校在地域及社区中所蕴含的课程资源做如下评估:“学校所在地――石岛,拥有中国北方最大渔港――石岛渔港、已与韩国通航的石岛新港……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条件、较为发达的经济基础、相对齐全的与海洋产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热心教育关注孩子成长的社区人士、学生对海洋的兴趣及大量的生活体验等条件都为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提供广阔而丰富的课程资源”。试想,如果学校的地域资源、社区资源和师生资源优势都能得到发掘,得到相对准确、到位、科学的评估,那么绕过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弯路并迅速向课程开发的正轨上靠拢就不会是什么难事。

其次,对课程资源的评估还应考虑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向是否与学校的教育基础、文化品质等相吻合。作为课程资源科学评估的另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校内课程资源(包括活动基础、师资及设施优势、科研基础、校园文化等)的评估也应作为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来考虑。我认为,对于有着显著的海洋文化特色、雄厚的科研及设施基础优势、多样化科普特色活动传统的市直小学来说,石岛实验小学对校本课程资源的自我评估和定位是成功的。从评估后的“走进海洋”校本课程结构、活动设计纲要中,我们可以看到:该校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开发出的校本课程,具有显著的学校特色和丰富的海洋文化底蕴,彰显了学校的办学理念(以人为本,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走向成功)和设计构想(构建一处有着鲜明的办学特色、显著的教学效益、创新的发展平台的新型学校),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发展需求(关注、热爱海洋,优化成长空间)并且继承和延续了学校的办学传统。

校本课程开发是多面向和多层次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及应对的策略也远远不止以上几点。我认为,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整合的最终落脚点还是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价值取向、以学生的和谐发展为最终目标。只有在“以人为本”这一核心理念的统领下,充分利用更多的课程资源,扎扎实实地做好每一个环节,才能实现校本课程的不断发展,实现学生、教师在教学之路上的共赢!

参考文献:

[1]郭继东.校本课程开发中的误区探析[J].教育科学研究,2004,(8).

[2]傅建明.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2002,(5).

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范文第3篇

【论文摘 要】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颁发,自此我国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开发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在取得一定的成效的同时,校本课程在具体开发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研究者对我国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总结梳理,并试图提出一些相应的解决策略。 

2001年6月28日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校本课程开发已成为一个热点出现在各个学校中。近年来,一些大中城市有条件的学校,特别是一些重点学校,在不同程度地实施着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由于过去几十年,我国基础教育一直沿用国家统一的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材计划和课程模式等,因此此次课程改革提出的课程权力下放,无论是在主观接受还是客观条件上都还有很多困难需要克服。

一、我国校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对校本课程认识的偏差

(1)校本课程和国家课程的关系定位不明确。意识指导实践,对校本课程内涵认识的偏差,会造成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的方向性错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规定的校本课程占总课程比例的15%,实际上是每周4节课的时间自由支配。也就是说,国家课程所占的比例远远大于校本课程,换言之,学校课程主要还是国家规定的课程,校本课程在其中是以国家课程的辅助角色存在,但是学校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却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态势。

由于过去我国一直在实行全国统一的课程,因此一些上级行政部门或学校对于这种课程结构的习惯性,再加上现行的学生评价还未能跳出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导致了学校对于校本课程持消极态度,这就使校本课程并不能真正的走向学生的实际课堂。另一个极端是,一些上级部门或学校把校本课程看作是课程权力的完全下放,花费大量的精力去开发校本课程,把握不了一定的度,造成一些常规课程无法正常开展,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得不到保障。

(2)课程的中心偏离学生主体。从校本课程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学者都偏重于强调教师的主体性,却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学生的参与性。如王斌华先生认为,校本课程就是某一类学校或某一级学校的个别教师、部分教师或全部教师,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校内部环境和本校内部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本年级的学生群体,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注1]“教师即研究者”的口号被很多人传诵,教师被予以众多的校本课程开发的权力。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也并没有真正考虑学生需要的是什么,而是考虑教师的特长是什么、愿意开什么课等等。教师和学生同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直接受益者,学生应该与教师一样对校本课程拥有足够的选择权利和选择空间。此外,学生对校本课程开发产品的取舍,意味着校本课程开发的成功与否。因此更不应忽视了学生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主体地位。

2.过分注重课程的物质形态

吸收教师编写教材,这无疑是我国课程改革的一大进步。但是,一些学校把编写校本教材当作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全部。有学者表示,校本课程开发的形式有:设计课程方案或活动方案、编写校本教材等,校本编写在目前较为普遍。[注2]把过多的精力集中在如校本教材一类物质形态上,不关注课程的实施和反馈,无益于校本课程的长期发展,更不用说教师和学生的成长了。

3.课程缺乏地方特色

目前,我国各个学校所开发出的校本课程基本是随时代变迁或国家政策出现的新专题而编写的,如环境保护教育、信息科技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国学等,这样盲目跟风的课程选择有悖于国家提出和开展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的初衷,忽视地方特性和个性。

另外,很多学校没有从学校的特点、所在地区的特点和自身条件出发,开设校本课程。如一些乡村学校在经济条件、师资水平无法承担的情况下,为了显示特殊试图开展钢琴课程。对于这种条件不成熟、在未发掘出自身特长的校本课程之前,应该先落实国家课程,然后再考虑开展自己特色的校本课程,不可盲目地追求灵活多样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因为这样并不利于学校和学生的发展。

4.学校师资无法满足开发需要

(1)教师缺乏课程管理和开发的意识。学校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阵地,教师自然地成为开发的主力。课程的深入、持续发展需要教师和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共同参与课程建设,积极开发、整合、利用、完善一切可利用的课程资源。然而,教师长期处在课程开发的下方,此前从没有享受过开发课程的权力,长期处于被领导的状态,对课程缺乏敏锐性,缺乏自我挑战的动机和意识。

(2)教师普遍缺乏课程开发技能。据专家调查,近50%的中小学教师不能胜任课程开发的重任。[注3]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更应该是课程的理解者和开发者。课程开发包含设计、编制、实施与评价等方面,教师仅仅具备学科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还要能够明确学校的发展方向、教育资源和学生的个性特点,懂得课程设计的原理、设计程序等知识,才能设计出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而实际上地方学校的教师并没有完备的技能,影响着校本课程的顺利开发。

(3)教师的工作负担重,无法承担校本课程开发的重担。有的学校硬性强派给教师开发的任务,使得教师不能清晰自己的教学任务,并无法认清自己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定位,不仅对校本课程开发无益,也影响了教师的常规教学。

5.课程开发的资金投入不足、课程开发制度不完善

目前我国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的经费有限,而仅靠行政命令要求学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没有物质的支持,校本课程开发是不可能实现的。校本课程开发无论是对教育行政部门还是对学校都是一个新的事物,短时间之内还无法提供一个非常完善的开发制度。为促进校本课程开发的发展,完善的制度是不可或缺的。形成规范、完整、清晰的政策、制度系统,是增强校本课程开发的参与人员对校本课程开发的信心的重要举措。

二、问题解决策略

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补充,有着重要的作用。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助于充分发挥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发展学校特色、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发展学生各方面能力。为更好地发挥校本课程的作用,针对校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相应的解决策略。

1.树立正确的校本课程开发观念

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学校领导应充分理解校本课程的定位,同时要让学生、教师明确校本课程的定位。使校本课程开发的所有参与者都能树立崭新的校本课程开发观,形成校本课程开发的强大动力,保证校本课程开发朝着正确的方向顺利地持续发展。使校本课程在课程结构上能够真正地发挥弥补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校本课程开发观念,有助于使各开发参与者明确校本课程的目的,不单单把课程开发的重点放在教材的编写上。

2.充分发挥各校本课程开发主体的作用

按照徐玉珍教授的观点,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包括学校成员、校外团体、个人。因此,开展校本课程既要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还应该向学生家长及社区周围人群进行宣传,群策群力,充分发挥学校周围资源。此外,学校可以通过与大学或研究机构联合开发,以科研带开发,以开发促科研,这在另一方面也能帮助教师进行校本研究知识和技能学习,同时减轻学校的开发压力。

3.发掘学校特色

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这些特色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渐积累形成的,并且这些特色在学校中以不同的形式存在着。有的是以学校的教学形式存在,有的是以学校课外活动的形式存在。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直接服务于实践、改进实践,特点在于应用性和实践性。这一特点要求校本课程的开发应该立足于学生发展的需要,并充分考虑学校的特色、结合学校及社区的独有资源进行。

4.加强师资培训

澳大利亚的校本课程开发在20世纪70、80年代受到教育系统高层广泛的推动,但却对校长和教师缺乏专门的培训,导致校本课程难以持续。直到90年代以后,澳大利亚许多省的教育系统采取举措加强教师培训,才逐渐提高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水平。这就说明教师正确的课程价值观、与新课程的理念相适合的角色观、钻研精神以及校本研究的自觉性和能力都是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必备的质素。然而,目前教师的素质还无法达到这样的水平,因此加强师资培训势在必行。结合我国的实际,校本培训的内容应包括课程理论的培训、教师专业知识培训等,这些培训可以通过一些相关讲座、与其他学校进行交流等途径来进行。

5.加大校本课程开发资金投入及完善课程开发制度

资金投入是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物质支持,完善的管理制度是对校本课程开发顺利开展的有力保障。教育部门应在年度预算中适当增加校本课程开发专项资金并制定相关的资金管理条例,鼓励并保证校本课程的顺利开发。

课程开发制度的完善即将校本课程开发与常规的学校制度结合起来,建立如奖惩制度、听课评课制度等,不但保障课程开发的顺利进行,还有利于课程及时的反馈和调整,使校本课程持续健康地发展。

三、结束语

校本课程开发,给学校带来了课程的主动性,体现了对学校教育主权的尊重,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升和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关注。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尽管目前我们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但是相信经过各方努力,定会使校本课程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注 释

1 王斌华著.校本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

2 李臣之.校本课程开发应关注学生的利益[j].教育科学研究,2007(3)

3 王蔚.校本课程开发谁作主.

参考文献

1 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概念解读[j].课程•教材•教法,2001(4)

2 李臣之.校本课程开发应关注学生的利益[j].教育科学研究,2007(03)

3 邵东生.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和反思[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09(03)

4 王斌华.校本课程开发并不神秘[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09(z4)

5 薛同贵.校本课程开发给我们带来什么[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10(01)

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范文第4篇

【中图分类号】 G423.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4―0075―01

小学教学是学生接受素质教育的开始阶段和基础阶段,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具有重要的开发作用和奠基作用。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之下,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工作对小学语文老师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怎样才能顺利开发和实施小学校本课程,是所有参与校本课程的小学语文老师亟待解决的中心问题。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开发小学校本课程的问题和困难

1. 小学教师的工作时间有限。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是一个长期性的行动研究项目。作为项目中主要的参与者,小学语文教师有着繁重的工作任务和杂乱的工作事务。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会被教师们认为是额外的工作负担而心生抵触,往往都是态度冷漠地拒绝或是敷衍的应付了事。

2. 惯性思维和现实需求不符。所谓惯性思维和现实需求不相符,指的是在单一性的计划体制下形成课程制订课程思想的思维惯性、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需求之间存在的巨大偏差和深刻矛盾。校本课程管理部门习惯性地采取上传下达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课程体制,而学校、教师和学生又过于倚重传统的教材课本,无法迅速地从原来的角色定位中脱离出来。特别是一直扮演着决策实施者的教师,很难马上完成从实施者向开发者和评价者转型的角色转换。

3. 经济限制开发和实施小学校本课程需要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投入大量的资本。这就给经济实力雄厚的学校提供了较好的开发条件,却严重限制了经济实力较弱的学校发展。

4. 校本课程教材的版权问题。小学校本课程的教学材料是小学教师们辛苦劳动的智慧结晶。学校应该尊重教师们的版权问题,给拥有版权的语文教师提供一定的薪资报酬,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起教师参与校本课程的积极性。

二、开发小学校本课程的具体措施

1. 以校为本来开发语文教师教本资源。教师是教学资源中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单位元素。其教学的理念、态度和诚意以及平日里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的生活态度和学习习惯造成一定的影响,这也正是教师自我价值的充分体现和作用发挥。小学语文教师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开发实施小学校本课程的进展、效率和质量。所以,各个小学一定要注意对教师资源的发现挖掘、发展培训和有效利用,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激发教师参与的积极性,提升教师综合素质水平,使各有所长的教师们在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扬长避短、相互增益,从而推动小学校本课程的改革和创新。

2. 以课题为依托来开发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对教学大纲中的课题进行分析研究是校本课程教研项目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以课题为依托,有方案、有计划地进行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既可以促进小学语文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又能在校园内营造出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学习风气。依据学校自身所具有的地域特点和文化传统,由教师组织和带领学生开展一些以课题为中心的研究活动或研究项目,以此弥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缺陷和不足。通过拓展语文学科的活动内容来开阔学生的视野和眼界,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研究语文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还可以有效深化语文课堂教学的教育意义,使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工作和实施工作更具深度和广度。

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范文第5篇

一、综合实践课程实施管理策略研究的意义

学校管理策略的研究价值在于实现校本综合实践课程的有序、有效、有为。

1.有序

科学的管理策略可以使原来的无序状态变化为有序状态。教育质量要提升,思想认识需先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无课程标准又无教材,如果要有效实施,完全要靠学校和教师自觉地做。所以,如果学校、教师思想认识上不到位,就会导致教学措施不到位,教学管理不到位,整个校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必然呈现一派混乱的现象。

2.有效

有了科学的、严格的管理策略,活动必然落到实处。科学谋划、准确定位管理过程的走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管理是学校发展的基石,寻找学校科学管理策略的最终目标是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促进课程的可持续发展。生活于学校教育中的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他们生活状态如何?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是否符合课程改革的精神?只有关注到师生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3.有为

科学的课程管理策略可以促进课程成长性。

(1)促进学生的发展。科学规划、科学管理可以促使学校课程最大限度为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发展提供机会,为学生自主发展创造条件,在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体现学生的个性和差异性方面很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为彰显和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创造空间。

(2)促进教师的发展。学校课程管理要重视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因为学校课程管理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起着关键作用。推行学校一级的课程管理要倡导教师成为学校课程的管理者、决策者,作为主体参与到课程开发与管理的过程中,使教师有更多机会进行不同程度的课程实验,参与完整的课程开发过程,从而改变教师只是规定课程的执行者的角色,一改教师只把课程当做教科书和科目的观念,形成一种开放、民主、科学的课程意识,促进自身专业与课程、与学生一起发展。

(3)促进学校的发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是一个基于校本的课程发展过程,它要求学校摆脱“忠实执行”的课程实施取向,具有课程发展意识和能力。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仅有利于学校课程意识的觉醒和课程发展能力的增强,而且对学校课程制度的建立、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学校自主进行开发的课程,较之于以往的其他学科课程,必须承担课程开发与教学的管理、指导、评价的任务。这就要求,学校要改变以往的日常管理制度、课程制度、教学制度和评价制度,建立全新的学校管理文化。

二、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管理的策略

课程管理策略的原则基于儿童立场。不管选择哪些策略,都是为了指向儿童自主、自由地发展。站在儿童立场,实现国家意志、学校意志、教师意志、学生意志的统一,凡违背学生立场,都是阻碍学生发展的,不利于学生成长。

1.实施管理制度化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国家规定、地方管理、校本开发的三级管理课程,其组织实施主要靠学校结合校情,创造性地进行。组织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过程,也是学校开发建设校本课程的过程。作为课程,必须建立整套科学、规范的校本制度,以实现管理的常态化。

2.校本教研项目化

确实,课程的推进离不开制度化的保障,而成立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更给这门课程的校本教研搭建了平台,呈现了以教研组为抓手的校本教研项目化活动。

“校本教研项目化”是基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规划校本教研的项目,通过教研深入研究,以解决实现、突破难题,真正推进深入课程实施,并取得实质性的效果。避免研究随意性、肤浅化、盲目性。学校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教研纳入全校的教研计划,督促学校教研组定期学习、交流、研讨,督促全校师生动起来。

3.实践形态多样化

带着一种为自己而进行研讨活动的心态去进行项目化的校本活动,可以让教师在活动中获得更多的收获与成功。

在实际实施过程中,综合实践课程的形态其实也是多样化的。

美国课程学家多尔认为,课程不是跑道,而是跑的过程。课程是与师生的生命结合在一起的,是一种“跑”的过程,在跑的经历中必然有“生成”性的内容,这种生成需要老师的引导,更需要学生的自我调整。课程需要和师生的发展一路同行。

三、学校课程实施管理要实现三个转变

这里的管理不是把一门原本开放、多元、生动、自由的课程限定在一个僵化的框子里,而是根据学校教学组织的一般规律,通过建立课程教学常规来控制引导教师、学生在课程实施中的行为,克服纠正形式主义和各行其是的随意性,创造一种更有利于学生成长的环境。学校要发展,只有靠管理;课程要实施,关键靠管理。只有科学的管理策略,才能真正让这门课程在学校生根、发芽。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校管理策略,要实现三个转变。

1.从管理走向领导

如今,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校长管理的模式已经彻底改变了。学校课程变革与教师、学生、家长和社区的利益息息相关。学校领导机构必须转变各自为政的状况,组成由校长、中层领导、教师领导、学生、家长和社区代表参与的课程领导共同体,共同参与学校课程的领导工作。课程领导,人人有责,已经成为课程领导发展的一种趋势。他们对学校课程开发、设计和决策等提供建议,共同促进学校课程的变革。

2.从执行走向研究

原先的学校管理模式都是自上而下,学校机械地执行上级教育部门的各项要求,教师机械地执行学校各项教学任务。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打破了这常规,学校有了校本课程开发、管理权,教师有了课程话语权、选择权。只有学校立足校本资源、特色,研究推进综合实践活动的管理策略,只有广大教师不断加深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解、参与、研究,才能扎实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3.从考评走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