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如何提高创新意识

如何提高创新意识

如何提高创新意识

如何提高创新意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学生 问题 问题意识 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09)5-0095-02

所谓问题,就是不论何时,当一个人发现自己陷于某一处境,希望换成另一种处境,却不知道如何才能达到这一目的时,个体就面临一个问题。个体之所以会陷入问题的困境,可能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学生未学会克服问题所必备的反应;二是学生不知道自己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学生欠缺解决问题的动机;四是学生面临问题时过度焦虑,阻碍了他发挥解决问题的潜力。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创新始于问题。问题意识是指个体知觉到现有条件和目标实现之间需要解决的矛盾、疑难等所表现出来的心理体验。问题意识在思维活动乃至人的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重要性早已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早在两千年前,孔子就高度评价了问题意识在思维和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爱因斯坦也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是试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由此可见,创新始于问题;发现问题是思维活动中解决问题的关键。

导致创新的“问题”有两个触发点:“好奇”与“质疑”。好奇心是产生“问题意识”的心理根源,是推动人类前进的重要动力之一;好奇心能增加人们对外界环境、信息的敏感性,能调动人们的各种感官去观察、理解新发生的情况和变化,从而做出及时的反映,发现问题,追根寻源,提出一连串的问题,从而激发思考和探究心理,开始创新活动。“质疑”就是要求人们反问,要求人们勇于挑战权威,因质疑而求异,大胆创新。古语云:“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1 学生无问题意识的原因

素质教育的一条重要评价标准就是学生能否提出独特的问题并知道怎样去寻找答案;能否使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创造的能力。这两点,正是我们现在教育的不足之处。我国的教师、学生已经适应了传统的注入式教学,现在的学生大多关注“是什么”而很少问“为什么”,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无问题意识的呢?

1.1传统教育观念、模式的影响

传统的课堂教学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基本上采取注入式教学方式,只要求学生记住结论,不注重学生思维过程的分析;只注重教师和教材的权威,不考虑学生是否有问题要问。传统的教育方式认为提问是教师的专利,学生只是在必要的时候回答教师的问题就可以了。正是这样,学生的问题意识没有得到应有的注意和重视。其次,教师片面追求课堂秩序的良好,不许学生出现“怪问”,这也使学生问题意识的产生和发展失去了良好的机会。第三,一些流于形式的、不具有挑战性和价值的提问也会消磨学生提问的兴趣。第四,传统的教育者自身在很大程度上就缺乏问题意识,缺乏民主意识,缺乏与学生沟通的意识,所以就谈不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了。

1.2学生迷信教师及书本

学生迷信教师及书本,不敢挑战权威也是造成学生无问题意识的主要原因。它主要表现在:教师和书本都是正确的;学生不敢、不愿提出问题;不能、不善提出问题。在教育过程中,由于学生的心智不成熟,他们没有能力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所导致的后果,并且他们需要学习自己需要的东西,所以,书本、教师的权威性指导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尤其重要。正因为如此,很可能导致在课堂中出现独裁主义:不许学生质疑;让学生机械记忆;让他们盲目信仰;忽视学生的问题意识等现象。

1.3家庭教育的缺陷

家庭教育对儿童的启蒙和健全人格的塑造起着重要的、独特的作用,这是学校教育不能替代的。由于家长思想观念、文化道德修养、教育方式以及家庭经济收入等原因的影响,致使在儿童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方面存在缺陷。

第一,家长的错误教育思想观念直接影响孩子问题意识的培育和发展。不少家长认为传授知识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自己没有必要,也没有兴趣和能力回答孩子“较深刻、独特的”问题。

第二,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也会给孩子问题意识的培养造成阻碍。例如,过分干涉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常常限制孩子的言行,让他们照家长的意志做事,很少让孩子问 “为什么”。这样就限制了孩子独立思考问题的空间和能力,使他们缺乏创新精神。严厉型的家庭教育方式通常对孩子态度冷淡,缺乏感情,不让孩子有任何异议,这样就会导致孩子胆小怕事,缺乏自信,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发展。

第三,家长文化素质不高也会影响孩子的提问和求答。

除了上述几个原因以外,学生自尊心的原因以及老师、同学异样的眼光等,使他们害怕问错问题而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嘲笑与讽刺,所以往往没有问题或提出的问题质量不高。著名教育学家袁振国先生在其文章《反思科学教育》中指出:“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没问题,‘全都懂了’,所以中国的学生年龄越大,年纪越高,问题越少;而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有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回答不了,那算是非常成功,所以美国的学生年龄越大,年纪越高,越富有创意,越会突发奇想。”在对待教育的看法上,中西方教育者竟存在着如此大的差异。所有这些,都是导致学生没有问题意识的原因。

2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

目前,国家和社会都高度重视对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作为基础教育的教师,就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即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实践中高度重视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积极探索如何教会学生“提出问题”。

2.1转变观念

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有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模式。传统教育是“围墙”式教育,强求共性,忽视个性。当前,我国的教育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依然存在,许多教师自身就缺乏问题意识。所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得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包括教师教的观念和学生学的观念。现在,教师面临开放教学的新挑战,需要从素质教育的人才观、质量观来思考教育和教学,确立支持学生提问的主体意识;对学生多一些宽容,少一些限制;合理正确地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此外,教师还要加强自身修养,充实自己,与学生平等、坦诚相处,决不掩饰和回避自己的不足和失察。另外,教师要不断教育学生,学习是自己的事,需要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学生不仅要主动向老师要“鱼”,更应该向老师求“渔”;懂得学习需要发现和独立思考,需要提出问题,尤其是有价值的创新性问题。最好的教学不仅仅是传播知识,扩展和运用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学活动将学生和教师自己推向一个新的未知方向。

2.2创设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们越少感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要让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教师就应该创设一种符合需要的氛围。

首先,教师应该放下权威架子,不但要鼓励学生提问,更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创设一个“民主课堂”。所谓“民主课堂”,是指平等、宽松、和谐、开放的学习氛围。这种课堂教学要求教师灵活设置适当的悬念;多指导、多启发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疑惑;肯定学生思维的闪光点,鼓励标新立异、异想天开;允许犯错,欣赏学生的求异思维。在这样轻松、平等、和谐、开放的氛围中,学生就能够大大消除提问的紧张感和焦虑感,从而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

其次,教师应该科学地设置问题情境,适时、适度、适量地处理好问题材料,使学生进入适宜的教学状态,才能有利于问题意识的培养。创设问题情境是指创设与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有关的环境条件,让学生处于探究和学习的佳境。

要做到以上两个方面,教师应该注意:(1)问题的设置要清晰、明了,要能够拨动学生的心弦;(2)问题的设置要有一定难度,要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要使他们通过努力达到“最近发展区”;(3)问题的设置要有启发性和可发展空间。问题的启发性是指问题能够启发学生通过收集资料、整合信息,运用基本技能很快得到解决。问题的可发展性是指可以把问题延伸、拓展、扩充,让学生充分思考、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

在教学中,教师只有为学生产生问题意识创设情境,才能使学生敞开问题之门,才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打开学生创造潜能的大门。

2.3教给方法

怎样才能让学生提问呢?对此,教师应该教给学生关于如何产生问题意识的思维方法,形成科学的准确的提问技能。

(1)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如“这是什么?为什么?怎样读?怎样想?怎样做……”为学生问题意识的产生提供必不可少的基础。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思考、质疑、提问,减少他们的紧张感和焦虑感,增强他们提问的自信和勇气。

(2)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提问的方法。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是问题意识的基础。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层面、多角度观察事物、发现问题,举一反三;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指导和鼓励学生运用如观察法、实验法、对比法、猜想法、开放问题法、批判问题法等方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3)各科教师要针对学生特点、学科特点在教学的各个过程中分别提出要求,使学生产生不同水平、不同种类、不同特点的问题并加以正确的引导,使学生逐步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提出问题,让学生的问题意识渐渐明晰。

(4)教师要注意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同时,教师还应该研究学生所提问题的类型并让学生明了自己所提问题的类型。学生所提的问题是“简单”的?(可以直接找到答案的问题)“有发现性”的?(由学生自己提出来的,不能直接找到答案的、较深刻的问题)还是“创造性”的?(有难度和深度的、别人从未提出过的问题)针对不同的问题,教师要做出不同的解答,千万不可忽视和压制学生的问题,更不能嘲笑和讽刺他们的问题。教师还应该对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的学生采取激发策略,对不能或不善提问的学生采取培养的策略。

2.4家庭教育的协助

家庭教育对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家庭也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好阵地。孩子从小就有好问的天性,最常见的就是爱问:“我是怎么生出来的?”不同的家长有不同的回答方式。千万不要回避和搪塞这个问题,不妨借鉴科学指导型家长的回答方式:将和卵子的相遇和结合成受精卵的过程编成一个美丽的童话故事,让孩子得到满意的、较科学的答案。家长也要转变思想认识,重视孩子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和修养,以便应付孩子各种各样的疑问;创设一个宽松、适宜的环境,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认真观察事物,使孩子不怕提出问题,有机会提出问题。

问题意识在思维过程乃至整个认知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课堂教学中,问题意识对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学生产生了问题意识,就会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强烈的内驱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激活思维,对已有的知识、经验、信息进行整合、重组,丰富和发展原有的认知结构,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为基础教育的教师,分析学生没有问题意识的原因,在教学实践中高度重视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积极探索如何培养和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开启他们的智慧之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也是造就创新人才的根本途径。学生若能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充满“?”,创新能力就会得到发展和提高。

参考文献:

[1]杨友平.谈小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教育现代化,2002.02.

[2]李明兰.强化问题意识,培养创新人才[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0.03.

[3]欧阳文.学生无问题意识的原因与问题意识的培养[J].湘潭大学学报,1999.01.

作者简介:陶媛(1981―),女,四川乐山人,大学本科,四川乐山

如何提高创新意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创新创业能力;知识产权普及教育;大学生

一、高校知识产权普及教育对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性

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意指大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知识,结合现实情况和具体问题,提出新方法或者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体现了大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是指大学生具有发现的眼光和创新的智慧,能够从已有的领域中发现新的商机,并将新的商机投入运营且产生经济效益的能力。高校知识产权普及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都是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两者相辅相成。[1]

知识产权知识和技能贯穿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始终,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成功离不开知识产权的保驾护航:

(一)创新创业认知阶段

在创新创业认知阶段,大学生首先需要接受创新创业教育。在此过程中储备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学习创新创业的相关教育课程都是非常重要的,若是同时能够运用专利检索功能,提前对可能申请的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进行检索、,就可以有效避免重复研发,真正提高创新创业的成功率。

(二)创新创业筹备阶段

大学生在创业之初进行项目规划与组建团队时,企业或者团队成员往往掌握着对企业或者创业至关重要的一项或多项秘密,比如策划创意、创新技术、独特的生产工艺等。如果不了解如何保护企业的商业秘密,没有和相关人员签订商业秘密保护合同,一旦出现知晓重要商业秘密的员工跳槽事件,就可能给刚刚成立的公司带来严重的后果。

(三)公司成立阶段

在公司正式成立之后进行商标注册时,必然用到知识产权法中商标法的有关知识。我国《商标法》第8条规定了可以作为商标申请注册的构成要素,第10条界定了不能作为商标使用注册的标识范围,为大学生申请商标注册提供了明确指南。如何进行商标注册、如何保护自己已经注册的商标,发生商标纠纷时如何处理等等,都离不开对知识产权相关法律制度的学习。

(四)公司运营阶段

在公司正常运行、业务范围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加盟与合作的重要性开始显现。但是由于创新创业大学生的知识产权意识比较淡薄,少有在加盟或者合作合同中明确约定一旦产品或技术做大或者发生利益冲突时应如何保障自身利益。因此,对于发明、外观设计和实用新型的权属、使用期限等都应该事先达成合意。类似的知识在知识产权教育中都会涉及。

二、目前高校开展知识产权普及教育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不足之处

(一)高校对知识产权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我国自1978年、1980年、1985年商标局、专利局、版权局先后成立后,中国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与执法体系才渐趋完善;1994年6月1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首次发表《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状况》白皮书,详细阐述了中国保护知识产权的基本立场和态度。1996年10月,最高人民法院成立知识产权审判庭,负责审理各类知识产权案件,指导监督全国的知识产权审判工作。直到最近几年,国务院总理提出“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并分别在2014年11月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部署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助力创新创业、升级“中国制造”,在2015年9月10日的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提出中国政府将尽最大力量保护知识产权,知识产权的重要性才逐渐得到全社会的认可。教育部、国家知识产权局于2004年11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知识产权工作的若干意见》,其目的就是要加强知识产权人才和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为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但落实到高校层面,教务、学生管理部门、专业院系以及大学生自身普遍认为知识产权属于法学专业教学内容,与非法学专业学生没有多大关系。在这种意识主导下,知识产权教育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多数高校没有设置相应的知识产权教研机构,在知识产权领域的研究也很粗浅,与外界的知识产权实务部门更缺乏联动,不能及时为大学生提供相关政策和知识及实务咨询,导致大学生对知识产权教育开展的认知度不高,给高校创业型大学生的培养造成不利局面。[2]

(二)高校知识产权教育资源匮乏,教学手段单一

知识产权教育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既需要大学生熟悉知识产权的相关理论知识,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在实践中如何去运用它们。例如:在研发出一项新技术、新产品后如何判定它们是属于哪种专利,是属于职务发明还是非职务发明,应该如何进行专利申请,申请的一般过程是什么,提前都需要准备哪些相关资料等;在现实生活中被他人侵犯了专利权后,应该通过何种方式向哪些部门提出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诉求;如何避免无意识地侵犯他人权利等等。真正将知识产权法带出课堂、带进生活,切实地为大学生们的创新创业保驾护航,才是最受学生们欢迎的教学方式。

(三)师资力量不足,教师整体素质有待提升

当前,知识产权课程主讲教师普遍精通法理,但缺乏实践经验;法学专业背景的老师不懂科技和理工科知识,具有理工科教育背景的教师又不精通知识产权的运营管理和法律制度。[3]高校知识产权普及教育需要更多跨学科背景、理论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

三、加强知识产权教育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措施

(一)加大高校知识产权教育资源投入,力求教学形式多样化、实践化

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以及传授知识产权的相关理论知识外,要积极开展知识产权论坛、知识产权征文、知识竞赛等活动,宣传普及知识产权文化。全面运用案例教学法、多媒体教学等手段,增加实训内容,必要时也可带学生旁听知识产权案件的庭审,拓展视野。

(二)提高知识产权教师整体素质

在提高高校知识产权教师整体素质方面主要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其一,对教师进行定期培训,邀请国内外的知识产权教育专家与教师进行交流,分享他们的教育教学心得,对教师在知识产权教育中产生的困惑进行解答,并向教师介绍国际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提高知识产权师资的整体教学水平。其二,鼓励知识产权教师兼任知识产权领域的社会职务,丰富知识产权的实践经验。[4](作者单位:西安理工大学)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14JZ028):理工科大学生知识产权教育研究;西安理工大学教学研究项目(xjy1510):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理工科大学生知识产权教育研究――以校选课《知识产权法》教学改革为切入点

参考文献:

[1] 钱赵华.大学生创业素养多层次培养体系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1,(27).

[2] 徐阿进.浙江省高等学校知识产权教育现状与对策[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2,(3).

如何提高创新意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问题意识 教学质量

近年来,在小学课程标准改革的发展背景下,教育部门对小学基础教育不断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目的在于通过贯彻改革教学的新理念,促使义务教育活动能够提高全民的义务教育水平。不断的教学实践活动表明,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应以学生的兴趣为主,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其主动的、积极的参与到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才会有显著的教学成果。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影响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数学教学的实际活动中,重视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这一问题非常重要。

一、创设民主氛围,鼓励学生进行提问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学习状况,积极探究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创设民主氛围,鼓励学生进行提问,引导学生在相对轻松的氛围中,敢于表达自己对于学习方面存在的疑问,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并逐渐成为一定的能力。创设民主氛围,鼓励学生进行提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使学生慢慢形成学习数学的习惯。同时,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民主氛围,鼓励学生进行提问这个方式,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在学习中更加相信老师,并积极的按照教师的指导进行学习。

二、培养学生能力,使学生善于提问并解决问题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能力,使学生善于提问并解决问题,是数学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策略之一。通过培养学生能力,使学生善于提问并解决问题的这一方式,鼓励学生提出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敢于和教师、同学进行研究,最终顺利地解决数学问题。在此环节中,培养学生能力,使学生善于提问并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形成一定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敢于尝试自己解决问题。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活动及教师的正确指导,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就会逐渐被激发,更加愿意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中。因此,培养学生能力,使学生善于提问并解决问题对于学生学习数学非常重要。

三、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乐于提问

通过研究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这一问题,数学教师应首先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分析学生在学习数学方面存在的不足,然后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乐于提问,并在提问、探究、回答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正确的数学问题意识。另外,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乐于提问,更加有利于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教学实践活动中,在巩固自己所学知识的同时,也能积极地帮助同学解决数学问题,提高自身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乐于提问,也是数学教师鼓励学生尝试努力学习数学的有效策略之一。因此,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乐于提问对于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四、激励学生主动解决问题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数学教师应时刻注意研究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并激励学生主动解决问题,逐渐实现提高学生数学知识应用的能力。激励学生主动解决问题,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意志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对学生的数学知识实践能力进行检验。在激励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数学教师还应积极地引导学生如何正确地对待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应积极地转化思考的方式,快速寻找到解题的要点。如此一来,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就会在无形中得到锻炼。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的发展过程中,数学教师应科学、合理地结合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接受能力,逐渐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主体性,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小学数学教师应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重视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这一教学问题的探究,并发挥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以及创新能力,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轻松地感受数学乐趣,积极地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中非常关键。因此,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重视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李云江.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J].华章,2014,(11).

[2]贺青.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当代教育论坛,2004,(4).

如何提高创新意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

所以在高考等选拔性考试中,出现在考查考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侧重于对考生的创新能力、应变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等方面的考核,是十分自然也是十分必要的。

众所周知,人的思维活动是从大脑细胞开始的,而大脑细胞的活动过程是 在人的外在因素(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和内在因素(意识、习惯等)受到激发而开展的。由于人经历了一定时期的社会活动,积累了一定的思维程序,便会形成一定的思想。思想是指导一个人行动的指南,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思想,没有思想,人们的一切活动便没有目标,人类社会便不能进步和发展。创新思想是指不受以往经历而产生的思维定势等方面的影响,通过生理、心理等方面的综合作用,所出现的一种有别于常规、独劈蹊径的一种新思路。这种新思路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试对如何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作个浅析。

一、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体会创新思想。

在我国现行的各类中学物理教材中,都有许多章节内容体现着创新思想的素材。如在讲述某部分知识内容时,往往介绍某某科学家如何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如何在前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大胆探索、如何根据研究的课题巧妙设计实验方案及器材等,最终获得成功的事例。讲好这部分内容,让学生体会到创新思想的形成过程以及带来的科研成果,对学生的潜移默化作用是非常巨大的。

在高中物理的演示实验及学生分组实验中,教师可以有目的地介绍同一个实验除了采用教材上所讲的原理、方法、步骤、器材等等之外,还可以采用哪种形式?或者实验的利弊及改进的地方,并且鼓励学生大胆探讨,做好正确引导,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萌芽。

二、引导知识综合迁移,开启创新思想。

在物理科的学习中,各部分的知识内容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甚至与其它学科也有着极其紧密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有机地应用到各种实际问题中去,提高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进行“验证玻意耳定律实验”时,除了让学生了解利用注射器如何正确验证玻意耳定律之外,还应该引导学生如何利用注射器验证查理定律、盖?吕萨克定律等,让学生开动脑筋,研究如何去满足各定律成立的条件及所需的其它器材(如温度计),从而最终去验证它。还可以让学生讨论,采用其它器材(什么器材?)能否(如何)验证这三条实验定律?使学生参与到整个实验的情景中去,体验创新思想的乐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实验积极性,活跃思维,广开思路,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又如,在完成了“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实验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这么一个有趣的问题:从高十几米的实验楼的楼顶上,下垂一个单摆,若只给你一根长度刚好1米的木条和一只秒表,无法测出摆长的精确值,你能否设计出一种方法,测出重力加速度的值?面对这么一个问题,学生都会很感兴趣,知道可以用秒表测出这个单摆振动的周期,但摆长如何处理呢?带着这么一个思考,去启动学生的思维,引导出有别于常规的测量方法——木条长度刚好1米,可以用木条去缩短摆长(而不是测量摆长)。

三、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激活创新思维。

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运用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物理学中的定理、定律由实践中归纳、总结出来,最终也应该回到实际中去。教师要结合所学的知识内容,有针对性地联系实际情况,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激发起积极的思维活动,提出自己的观点,思考采取的方法,构筑起有创新意识的思想。

例如,在学了玻意耳定律之后,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给你一根60cm左右的两端开口的均匀细玻璃管,米尺一支,在河边但不能下水,你如何测定大气压P。的值?面对这样一个问题,学生肯定很感兴趣,会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则适时地进行归纳总结,指出不妥之处,肯定可行的方法,在讨论中逐步形成总的测量步骤及计算方法(将玻璃管插入水中,用手指封住上端,提出水面,带起一段水柱封住一气柱,用米尺量出管长与气柱长,应用玻意耳定律即可求出P。),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创新的思想,这样,每遇到问题,他们便会自觉地根据实际情况提出(采取)适当的相应措施,从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整体综合素质。

又如,利用打点继时器打出的纸带可以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能否验证“碰撞中的动量守恒定律”呢?实验的装置与操作过程如何设计呢(可利用气垫导轨)?得出的纸带如何处理呢?与原实验装置(斜槽等)相比有何好处(不用确定小球落点位置,提高实验的精确度,但要确保滑道的光滑)?

四、围绕学科考查特点,运用创新思想。

在历年的高考试题中,都或多或少地体现创新的意向,这样对中学物理教学起到一个很好的导向作用。教师可以结合相应考题,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开创性地进行解答,培养学生运用创新思想的能力。

例如,在用插针法“测定玻璃的折射率”的实验中,教材上采用的是平行板玻璃砖,由于上、下两个面是平行的,所以由下表面出射的光线与入射到玻璃砖上表面的光线是平行的,只是发生了一个侧移,对于这一点及实验的操作过程学生一般都是可以接受的。由此说明,教师在进行这个实验的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敢于突破原有框框,从而得出无论是什么形状的玻璃块,只要有一个面是平的,便可以按照原实验的原理及操作过程测定玻璃的折射率的开拓性总结论。

如何提高创新意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实施;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G533.40 【文章标识码】D 【文章编号】1326-3587(2014)02-0039-01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充分证明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

一、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1、数学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应该具有改革创新的意识和锐意进取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自觉的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解放出来,端正教育思想,面向全体学生;才能改革落后教学方法,改变陈旧教学模式,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因此教师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因此应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

2、在教学中要创设民主型、探索性的课堂气氛。轻松的课堂气氛、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营造良好的环境。教育过程是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反映在教学的全过程,如精心设计导入,安排好教学的层次,精心挑选训练题进行小结,注意气氛反馈,重视教具的使用等。教师要把学生作为真正的教育主体,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在课堂教学中,实行民主的教育和管理方式,营造充满民主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求异创新、敢于提问,允许有不同的答案。教师应改变传统的一问一答模式。避免学生的思想处于“等待解答”状态,达到“发现-创新”的目的。

二、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源动力。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在学习中克服困难,勇于探索,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励学生带着兴趣走进数学,探索数学,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1、对学生进行心理调适,引导学生的创新兴趣。精心设计新课导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好奇心。如,正数与负数的引出。可以结合实例提问:如何表示一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那时欧洲的商人在装好货物的搪子上画个“+”号表示物重超过规定重量,画个“-”来表示小于规定重量;在数学上最早采用这“+”“-”来表示,德国数学家魏德曼,由于这两个符号简捷方便,后来就使用了,于是产生了带符号的数--“正数与负数”。这样引出学生感到很自然而又有趣味,体会到数学的发展依赖于实践的道理。从而可引导学生去探索、创新数学知识。

2、利用数学图形的结合关系,培养学生的兴趣。数学教育中,有大量的几何图形,而生活中也有大量的图形都是几何图形,它们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或由几个几何图形的组合,具有较强的审美价值,如:矩形图形中是最合理和最美的图形,矩形的长和宽是用黄金分割来组成。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几何图形的线条美和图案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我们带来的美,如:房屋装修中装饰大部分都是几何图案。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创选图形美的欲望,使他们去创新,并激发他们创新。

3、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等激发学生创新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可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效率的良好的法宝。在教学的各环节中,导入新课是教学的起始点,一个好的数学老师会精心设计新课的导入,把学生的兴趣开始就牢牢抓住,使学生在整堂课中能精神饱满的投入学习中。学生一般喜欢听趣人趣事,教学中可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历程,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等。这样都可丰富学生数学知识,又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根本

良好的学习思维是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保证。良好的思维习惯不是生来就有的,它是在有意识的培养中形成,并在不断的实践中得到发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良好的思维习惯是每一位数学教育工作者的追求和职责,是指导学生后继行为的重要认知策略,也是学生智慧技能学习的最高阶段。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观察、实验、模拟、推断、计算、交流等活动的综合过程,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尽力帮助学生构建起一个包括数学思想方法在内的完整的数学知识结构体系,这都有益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例如七年级数学第一册(人教版)在讲授“同底数的幂的乘法”中对于公式的推导中就渗透了归纳思想方法,从而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形成。分析不同的解题方法,可使学生的学生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这样不但能拓宽学生思维领域,也使他们学到的不仅是一道习题习惯的解法,而且还学到了解答这一类问题的思维方式。

总之,创新教育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一项宏伟的工程。作为数学教师必须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教学气氛,创造性地挖掘、研究、使用教材中的创造性思维的因素,应多渠道、多层次地开展创新性的活动,去开发学生创新的潜能,使学生能够创新、敢于创新、并充分运用激励评价的手段,推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创新过程,感受创新的乐趣,激发创新的欲望,从而不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让课堂教学绽放出创新的火花。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