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湖湘文化概论

湖湘文化概论

湖湘文化概论

湖湘文化概论范文第1篇

一、形象传播的概念思维

构建一个品牌传播体系无疑是复杂的全局工作,这些工作需要一个创意概念作为线索或主题,在文化传播中,我们可以称之为形象基因。众多广告公司在工作语言里有诸如品牌写真、品牌耳语、品牌DNA、品牌印迹的提法,都是描述品牌为消费者所接受的核心价值。梳理广告学原理知识,最初我们通过“独特销售主张”来发掘广告主题,后来因其太过功利化,相对应有了“品牌形象”概念的提出,而品牌基因是欲将品牌在竞争环境中独有的与消费者达成共鸣的核心价值指示出来。就湖南省的省域文化传播现象而言,其形象基因绕不开湖南特有的湖湘文化,它的形成有两个维度,一是湖南历史文化维度,二是湖南人对湖南,外省对湖南,乃至海外对湖南的现实认同维度,对这两个维度综合研究就能找到湖南形象基因。有关湖湘文化的研究著述非常丰富,较有代表性关于湖湘文化特点的观点有《湖湘文化通论》中提到的湖湘文化的精神特质的六点:“无所依傍、心怀天下”、“关注现实、实事求是”、“兼收并蓄、自强不息”。书中提到“这六点是从湖湘精英人物的精神层面抽象出来的,基本可以涵盖目前各种说法,并且具有超越时代的永恒性”①。还有《湖湘文化纵横谈》中提到的“优良的爱国主义传统”;“经世致用传统”;“兼收并蓄、吞吐百家的博大精神”②,这三点有价值的湖湘传统也是湖湘文化的代表性归纳。以上著述能够找到湖湘文化的根本性特征,作为湖南形象的文化内涵,对湖南形象战略的创建与实施意义重大。在文化传播与交流活动中,将历史文化转化为现实认同至关重要。2012年,北京揽胜广告公司创作了位于长沙的,名为“定江洋”的房地产项目的系列广告,创作者一方面洞察了历史上湖南人身上的“匪气”,一方面将这一“历史遗迹”转化为正能量意味的广告主题:“说一不二”,指代开发商对项目品质的自信果敢,此主题直击现代人的心理认同,成功推广了项目价值。可见,湖湘文化是有着旺盛生命力的,湖南省域文化传播必须从湖湘文化中构建形象基因,从而找到根源与依托。

二、形象基因的三个特性

湖湘文化概论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社会实践教学是《概论》课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各个高校的《概论》课程基本上都按照教育部的相关规定设置了实践教学的课时,但往往因为各种各样的因素,导致一些高校《概论》课的实践教学沦入走形式的境遇。实践教学的开展固然需要政策、资金、人力、组织等多方面因素的考量,但只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各个高校所在地区的地方性教学资源,仍能创造出很好的教学效果。本文以湘西地区为例,探讨如何更好地结合地方性教学资源构建《概论》课的实践教学体系。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同时也是高等学校的公共必修课之一。它着重讲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充分反映了各个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它承担着提高大学生政治理论素养,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增强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自觉性,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骨干人才的重要任务。为了让大学生真正学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并会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仅仅依靠课程上的理论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必须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让大学生真正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才能使《概论》课走出学理性的樊篱,使大学生真正领会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并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目前,各个高校的《概论》课程基本上都按照教育部的相关规定设置了实践教学的课时,但往往因为各种各样客观或主观的因素,导致一些高校《概论》课的实践教学出现了走形式和过场的问题。虽然实践教学的开展需要政策、资金、人力、组织等多方面因素的考量,但只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各个高校所在地区的地方性教学资源,仍能创造出很好的教学效果。本文以湘西地区为例,探讨如何更好地结合地方性教学资源构建《概论》课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与《概论》课相关的湘西地区的地方性实践教学资源概况 

    湘西地区,地处湖南省西部,云贵高原东侧的武陵山区,与湖北省、贵州省、重庆市接壤,狭义的湘西地区包括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张家界和怀化等地区,广义的湘西地区,即所谓的大湘西地区除了包括上述辖界之外,还包括湖北的恩施地区、重庆的秀山地区及贵州的铜仁地区等。因为地理位置的邻近和相对便利的交通,我们在这里所提到的湘西地区所指的主要是广义的概念。湘西地区的地方性实践教学资源可谓相当丰富,从革命战争时期的根据地建设到现阶段的西部大开放都与《概论》课的实践教学密切相关。 

    第一,湘西地区具有悠久的革命历史传统,曾经在中国近现代革命史中留下了辉煌的一页。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二军团和红六军团曾在该地区建立著名的湘那川黔革命根据地、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和黔东革命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该地区的怀化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重要的战略地位,成为战时大后方,形成当时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湘西会战作为中国抗日战争最后一战,标志着中华民族取得了彻底的胜利。怀化的芷江前进机场是远东盟军第二大机场,成为华中最重要的空军基地,在对日作战攻防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芷江洽降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全面胜利,芷江也因此成为当时世界瞩目的焦点。因此,该地区与《概论》课相关的地方性实践教学资源十分丰富,包括了湘鄂川黔革命永顺塔卧根据地、怀化芷江受降纪念馆。著名的革命家如贺龙、任弼时、关向应、滕代远、萧克、王震、周逸群、朱早观等都曾经在该地区生活和战斗过,而像贺龙、滕代远、周逸群等人就出生于该地区,因此在该地区的实践教学资源还包括张家界的桑植贺龙纪念馆、怀化的滕代远纪念馆、贵州铜仁的周逸群纪念馆等等。《概论》课中的第二章和第三章,尤其是第三章中有关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内容与这些地方性的实践教学资源可谓联系紧密。 

    第二,湘西地区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也具有特殊性。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地理的影响,该地区是典型的老、少、山、穷地区,也是国家重点扶贫地区。农村人口在总人口中占据较大比例,且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贵州、重庆等地隶属于国家西部大开放战略规划的省份之中,而湖北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湖南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也被国家纳人西部大开发的范围之内。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西部大开放战略在该地区也更具代表性、艰巨性和迫切性。因此,在该地区担任领导工作的共产党人,肩上的担子尤为沉重。这里是一心为民的好书记—郑培民曾经工作过的地方,湘西州凤凰县火炉坪乡的郑培民纪念馆,传递着共产党人为民服务的无私精神和坚强信念。这里还有着一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村镇,比如吉首林木乡小康村、张家界慈利县零阳小康镇等等。这样的实践教学资源与《概论》课中的第六章、第八章、第十章和第十五章等内容可谓紧密契合。 

    第三,湘西地区同时还是中国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区之一。居住在该地区的少数民族包括土家、苗、回、瑶、侗、白等30个民族,涵盖着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等多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域。长期以来,湘西地区各民族和睦相处,紧密团结,社会和谐而稳定,这对于了解当前中国的民族政策,更好地把握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意义,而这与《概论》课程中的第九章、第十一章和第十四章等内容也是密切联系的。 

    二、结合湘西地方性教学资源构建《概论》课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一个体系,其构建需要具备一系列的要素,包括实践教学基地的设置、实践教学形式的开展、相关的规章制度和组织结构的设定、师资队伍的素质建设和经费开支等等。湘西的地方性实践教学资源,相对而言,有针对性且比较丰富,若能充分利用其资源优势,构建一套良好的《概论》课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完全有可能的。 

    第一,建立起规范的社会实践教学基地。教学基地建设是社会实践教学活动的一项基本建设,也是社会实践体系构建的一项必备要素。建立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教学基地,是使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得以长期顺利开展的基本前提。社会实践教学基地的建立可以根据《概论》的课程内容和湘西的地方性资源加以整合,有针对性地建立起各种社会实践教学基地。基地建设可以分为几类,比如:利用湘西周边地区的革命遗址和老一辈革命家的纪念馆等资源,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革命历史传统教育;利用湘西周边地区的小康村、民族区域自治和基层民主建设等资源,加强大学生对改革开放中所取得的经济、文化、民主政治建设成就的认识。在建立和管理社会实践教学基地的过程中,命名挂牌、共建合作、示范建设、双向受益、深度实践等重要环节都要处理妥当。目前,在湘西地区,虽然很多社会实践教学基地都已经建立起来了,但仍有部分地方性教学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地利用,而且有些已经建立起来的基地在维护等方面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是开展社会实践教学的基本硬件条件,《概论》课只有充分地利用地方性教学资源,以社会实践教学基地为依托,才能保证社会实践教学的持久性和规范性,才能构建好完备的社会实践教学体系。 

    第二,开展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教学形式。社会实践教学形式是服务于社会实践教学内容的,同时也是社会实践教学体系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传统的社会实践教学形式主要包括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和专业实习等。传统的社会实践教学形式在实际运用中尽管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但其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还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比如在社会调查中,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分组分散进行社会实践,根据《概论》课的教学需要,结合学生的专业属性,充分利用地方性的教学资源,在业余时间或假期进行社会调查。通过社会调查,学生可以直接接触社会的现实面,获得第一手的材料,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把理论学习和实践感受结合起来,亲身感受革命、建设和改革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加深对《概论》课程内容和基本理论的理解,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上,每一种实践教学方式都有其适用上的局限性和作用上的有限性,其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有各自不同的侧重点。因此,除了传统的社会实践教学形式之外,也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专长及网络社会资源,开创和丰富新型的社会实践教学形式,使社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也能够做到与时俱进。 

湖湘文化概论范文第3篇

更精粹,为读者做好筛选

目前,报业竞争十分激烈,具体到副刊,基本上达成两项共识:一是副刊的新闻性。二是大副刊理念,如今的副刊已由过去单纯的文学副刊发展到生活、文化、教育、法制诸多领域。党报副刊正在经历一场历史性的转型,从单纯的文学副刊转型为大文化概念、多种专刊相组合的复合式副刊。对党报副刊必须进行更宽泛、更具包容性的界定。

与网络副刊大而全相比,专与精应该是党报副刊不二的选择。更精粹,是党报副刊的目标与方向。《湖南日报》创刊号即有“湘江”副刊,伴随共和国一起成长,至今已有60余年历史,在湖南文艺界享有很高的声望与影响力。“湘江”副刊力争当好文化田园的守望者和传承者,从2010年开始了初步转型,把传播触角从以前单一的文学,伸向了文史、读书、艺术、民间文化等,将以前的纯文学性的专版扩展到包括“艺林”“休闲”“楚韵”“读书”“情感”“收藏”等在内的各种特色专版。这些专版的设立,为“湘江”副刊增加了多维度、多视野的丰富性、广泛性和灵活性,改变了以往单一文学副刊的面貌,内容和形式上都更具贴近性和亲切感,更加适应当前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更能满足读者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更主流,充满时代的声音

党报副刊是正刊的延伸和深化,它具有鲜明的立场、观点和时代特征,不能也不可能远离时代主旋律及党的工作大局。在一定程度上,党报副刊具有更深刻、更持久、更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它以“润物细无声”的传播方式,更容易为广大读者所接受。无论是报告文学还是小说,无论是散文还是诗歌,无论是随笔还是文艺评论,对读者的思想观念、精神境界、认知水平等方面,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和渗透。因此,我们必须从思想观念上高度重视办好党报副刊,从组稿、编辑到排版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指针,牢牢把握时代主旋律,把党报副刊办成宣传先进文化的主阵地,充分认识办好党报副刊的重要性。

《湖南日报》“湘江”副刊与新闻同样重要的任务就是,唱响时代主旋律,充分彰显党报文艺阵地的魅力。只是服务的方式更灵活、更让人喜闻乐见。坚持用新文艺的表达形式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以格调高雅的品位感染人、鼓舞人、启迪人。如何围绕中心,“湘江”副刊注意把握两点:

一是国家的大事。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湘江”副刊紧紧抓住这一中心,2011年2月下旬推出《党旗飘飘――个共产党人的足迹》征文专栏,成为全国省级党报最早推出建党专栏的文艺专刊之一。

二是老百姓的生活。“湘江”副刊注意多维度、多视野地关注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写出他们身上的真善美,从而起到弘扬主流社会价值观的作用。在2009年重阳节到来之际,“湘江”副刊与湖南省委老干部局联合开辟“七彩晚霞――我的离退休生活”专栏,较为系统地展示老同志的精神风貌与生活情趣。

更本土,保持副刊独特性

湖湘文化概论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湖湘文化;服刑人员;改造

文化是生产力,是一个国家、地区乃至行业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在监狱文化建设的大背景的推动下,所创造出来的民俗文化改造的创意性文化改造模式,在坚持常态性文化改造模式的同时,已成为监狱文化改造罪犯的新颖手段。湖湘文化以其鲜明的特征、相对稳定并有传承关系的历史文化形态存在于历史文化的长河中。在了解罪犯改造的特征基础上,将犯罪人这个特殊的群体置身于湖湘特色文化中,进而突出民俗文化的改造作用,从而有效提高监狱改造质量。

一、湖湘文化的渊源

湖湘文化是一种地域性的文化。南下的中原文化,在文化重心南移的大背景下,湖南成为以儒学文化为正统的省区,被学者称为“潇湘洙泗”、“荆蛮邹鲁”;唐宋以前的本土文化,包括荆楚文化。这两个渊源分别影响着湖湘文化的两个层面。在思想学术层面,中原的儒学是湖湘文化的来源,岳麓书院讲堂所悬的“道南正脉”匾额,显示着湖湘文化所代表的儒学正统。从社会心理层面,如湖湘的民风民俗,心理特征等,则主要源于本土文化传统。这两种特色鲜明的文化得以重新组合,导致一种独特的区域文化形成。

所以,探讨研究湘学者,能发现湖湘文化中的儒学正统特色,无论是周敦颐、张南轩,还是王船山、曾国藩,他们的学术思想、学术追求,都是以正统的孔孟之道为目标;而考察湘人者,则更会感觉到荆楚山民刚烈、倔劲的个性。当然这两种文化组合是相互渗透的:湘人的性格特质,又受到儒家道德精神的修炼,故而能表现出一种人格的魅力和精神的升华。如曾国藩在自我人格修炼时追求的“血诚”、“明强”,常使我们体味到这种二重文化组合的妙处,“诚”、“明”的理念均来自于儒家典籍和儒生对人格完善的追求;而“血”、“强”的观念又分明涌动着荆楚蛮民的一腔血性。包括曾国藩组建的湘军,其成员主要是湖湘之地的山民,曾国藩既看中了他们的质直、刚劲的湘人性格,又要求他们学习儒家道德和文化修养,体现了他对这种二重文化组合的自觉运用。

二、湖湘文化的基本精神对服刑人员改造的有益启迪

湖湘文化的基本精神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淳朴重义”

“淳朴”,即敦厚雄浑、未加修饰、不受拘束的生猛活脱之性。“重义”,即强烈的正义感和向群性。“淳朴重义”更加凸显了湖南地域特色中,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等外向关系处理的准则。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儒家为基准,儒家的核心范畴是“仁”。儒家劝诫人们奉行忠恕之道,营造出一种将心比心、关心他人、互相宽恕、忍让谅解的社会和谐气氛,这对于正确处理民警与服刑人员之间的矛盾,服刑人员与服刑人员之间的矛盾,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服刑人员行为规范》的第四条(明礼诚信、互助友善、勤俭自强)与上述的理念不谋而合,充分体现了行为规范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二)“勇敢尚武”

即临难不惧、视死如归的精神。与“淳朴重义”融贯,构成了湖湘文化独特的强力特色,具有鲜明的英雄主义色彩。也就是钱基博先生所说的:“湖南人所以为湖南,而异军突起以适风土者,一言以蔽之曰强有力而已。”这种精神在现代社会环境下可以理解为:服刑人员在日常改造中,要不畏困难,迎难而上,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抵制内心的不良改造情绪,改恶向善;明辨是非,在面对监狱的反动势力要勇于和其作斗争;不畏生死,在自然灾害事故中,为挽救他人的生命和财产能挺身而出等等。

(三)“经世致用”

即重视实践的务实精神,是实践理性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参与意识的集中体现,这一普遍性范畴一旦与英雄主义相结合,就成为—种“当今天下,舍我其谁”的”敢为天下先”的豪迈气概,给湖湘文化提供了明确的奋斗目标。作为在监服刑的罪犯来说,最务实的莫过于积极配合监管改造,争取早日回归社会和家庭。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来调动罪犯的改造积极性,将这种湖南人特有的精神品质得以充分发挥。

(四)“自强不息”

是“天行健”的宇宙精神的基本形态,而在湖湘文化中,则将它列为“人极”的范畴,视为文化的“极则”。这就赋予了湖湘文化独特的哲学依据。正是由于这点,湖湘文化具有了“独立不羁,遁世不闷”的特殊品格。在率先发明栽培稻的湖南先民文化传统中,还蕴含着一种惯于发扬主观能动性,敢为天下先的性格特征。这些性格和精神,一脉传承迄今,成为湖湘文化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的基础,形成了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集体主义价值观、突出的爱国主义传统指向以及个人对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在监管工作中,要鼓励服刑人员自觉地努力向上,永不松懈。全面地审视自己,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才能获得从宽待遇,进而获得行政或刑事奖励。

三、湖湘文化建设在改造服刑人员中的作用

(一)湖湘文化建设在服刑人员集体教育中的效应

在监狱开展的各种宣传教育活动中,营造弘扬传统文化美德的大环境,进而突出湖湘文化的特殊作用和共鸣启示。比如在监舍墙上挂贴湖湘文化中的一些精髓故事、名言、格言,引导服刑人员学习优秀的湖湘文化,弘扬传统文化美德。举办湖湘文化经典名篇的背诵比赛,如《楚辞》之作,忧愁幽思,奏出湖湘大地古老而悲壮的爱国乐章;贾谊伤怀,《鹏鸟》抒志,与屈原一脉相承,奠定湖南文化心怀天下,爱国忧民之精髓,陶冶一代代湖南志士之情操,让服刑人员从中领略到中华民族固有的道德观念和优秀的伦理文化。将这些知识内化为理性的人生,持之以恒地实施教育,在服刑人员的群体中极易形成辐射和整合的效应,这种精神一旦固化,将大力推动监区的文化建设和改造氛围,对服刑人员的改造起到积极良性循环作用。

(二)湖湘文化建设可以进一步促进服刑人员的教化

以传统文化中的“孝道”促进服刑人员的教化,以传统文化中的“亲情”促进服刑人员的教化。湖湘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地域性文化,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家庭、重视家庭中的人伦亲情美德。现在我国监狱中的所谓“亲情帮教”,正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亲情作为奖励,运用监狱外的多种社会资源,形成社会与监狱共同矫治的教育感化体系,对罪犯起到良好感化教育作用。以传统文化中的“人道”促进服刑人员教化,这种人道观念对服刑人员的教育和反省起着积极的创新作用。

四、湖湘文化建设促进监管改造工作创新和发展

(一)湖湘文化建设可以提高民警的个人素养和创新改造理念

湖湘文化作为一种乡土文化,地域性非常强,基层监狱司法工作人员大多来自省内,湖南作为家乡,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和亲切感,那么自然而然地对于湖湘文化有着更深的理解和领悟。湖湘哲学思想,以宋代胡安国为开创者,历胡宏、张拭、王船山、曾国藩、谭嗣同、杨昌济,以至毛泽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以理学的道德精神与经世致用的实事实功相结合,这种学术文化的特色一直延续到近代……近代史上湖南人才辈出,虽然他们的政治立场可能很不相同,但其讲理想、重经世的学术文化风格却是—致的。”监狱民警要以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服刑人员。现在社会节奏越来越快,竞争愈来愈激烈,矛盾愈来愈复杂。作为一个监狱民警,不仅要有丰富的法律知识,而且要有浓厚的传统文化底蕴,监狱民警经常面对的是一群心理扭曲的犯罪群体,自身的心态非常重要,所以民警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新营养,化解服刑人员中存在的矛盾,化解民警与服刑人员之间的矛盾。笔者认为,监狱民警要从“上善若水、厚德载物”这个角度切入服刑人员的改造切点之中,将服刑人员引向善的方向、美的方向,从而有利于服刑人员的积极改造。

(二)湖湘文化中丰富教育改造的理论内涵,对于创新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服刑人员教育感化制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湖湘文化的教育理念:“重视学思并重与知行统一,重视独立思考与理性批判。”《监狱法》明确规定,监狱的首要任务是将服刑人员改造成为守法的公民。鉴于此,基于传统文化的存在,监狱的亲情电话、亲情帮教活动等方式,容易被服刑人员所接受,从而使服刑人员改造过程充满了人道主义和谐。同时,监狱在服刑人员中用《弟子规》等传统文化作教材,对服刑人员进行心灵洗礼,用传统文化重建服刑人员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监狱的本质是国家法定的刑罚执行机关,监狱具有惩罚和改造双重作用,应当理性看待传统文化建设中的各种感化手段实施,应该把握适度的原则,防止极端化。

湖湘文化概论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生态经济;生态经济城市;规划

1. “生态经济”概念与相关研究

“生态经济”一词首先出现在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尔丁(Kenneth Boulding, 1966)出版《一门新的学科―生经济学》的“生态经济协调”理论中,生态经济协调的核目的在于如何实现生态和经济的平衡上。城市的实质就是一个生态经济系统,具有生态与经济的双重特征,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城市化将进一步要求生态经济平衡。生态经济城市的概念也应运而生,“生态经济城市”与在目前社会界流行的“绿色城市”、“生态城市”、“低碳城市”等概念相比,存在较大差别。当前在探讨“低碳城市”和“生态城市”时,都是关注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生态城市”关注自然环境、人居环境等多个方面,而低碳则主要关注全球气候变化,“绿色城市”的核心问题是城市交通和城市发展形式。相对来说,生态经济城市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和更多样的衡量标准。

生态经济城市规划,是以生态经济协调发展为导向的城市规划,是以“人与自然协调”为规划原则,在多学科参与的基础上强化生态经济学的理论知识和生态经济规划技术方法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通过广泛的部门协商和公众参与对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等来实现城市复合系统的良性运转。目前,城市规划已从基于解决具体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常规规划路径如彼得.卡尔索(Peter Calthorpe,1993)提出的“公交主导发展模式”(Transit Orient Development,TOD)和安德雷斯・杜安伊和伊莉沙白.普拉特夫妇(Andres Danny& Elizabeth Plater, 2001)提出的“传统邻里发展模式”(Traditional Neighborhood Development,TND),发展为“一体化规划发展模式”,如集能源、交通、水、固体废物于一体的城市规划―哈默比湖城(RonaldWennersten,2007)。

2. 湘潭湘江生态经济带规划

湖南最大河流湘江,为长江主要支流之一。湘江孕育着敢为天下先的“湖湘文化”。自古以来,湘江就是湖南省最重要的通江达海的航运河流。国家经济战略向内陆中部转移之后,对其重视度日渐提高,湘江经济走廊势必逐渐发展壮大。湘江作为湖南沿江带城市群发展得天独厚的优势,不仅带来了丰富的自然滨水景观,同时,在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区域生态基底中承担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2.2湘潭湘江生态经济带规划措施

2.2.1总体规划策略

我们把湘潭湘江生态经济带的定位为湘潭的城市名片,文化之源、生活之乐、休闲之所、生态之谷。其总体规划策略主要有两个方面:

2.2.1.1结构规划

形成“生活居中,产业两头”“商贸入城,休闲临江”“拥抱湘江,江城联动”圈层发展,梯度推进,江城共生的整体发展结构圈层发展:区域空间发展以湘潭城区为核心,向南向北,圈层发展;商业商贸旅游为中心,居住向外,产业两头;绿地东西向楔入分隔,层次分明。

梯度推进:城市空间布局为沿江至城市内部,东西向梯度推进,沿江以服务休闲,生态绿化休闲为主,商贸入城,工业外拓。江城联动:沿江产业功能,与城市广大腹地产业功能共生共融共进,空间格局透江透绿,绿脉通江。最终形成,内外衔接,有主有辅,绿蓝相间的和谐城市蓝图。

2.2.1.2功能规划

坚持腹地与沿江统一策划的原则,加强城市功能的延续性,共生性和可持续性。坚持开发利用与保护兼顾的原则,积极保护滨江岸线的自然生态环境。打破岸线利用的条块分割,进行统一规划布局。增加生活岸线和中央商务岸线长度,增加滨江公共空间。对重点地段编制相应的规划,并在土地利用规划上加以落实。

2.2.2详细规划策略

2.2.2.1道路结构规划

①两纵十横:跨湘江的10处城市道路桥梁以及沿岸的滨江大道构成湘潭湘江经济带的核心道路交通系统。加强城市主要道路,过江桥梁与城市铁路站场,城市快速路的联系,将外部交通利用最大化,建立起城市快速交通系统。②增加雨湖大桥:在一桥与三桥之间增加一座桥梁(雨湖大桥),疏解一桥交通压力,连通旧城旅游区、火车站和新城行政中心区。远期预留壶山过江隧道位置。③沿江大道分段控制:九华片区沿江道路红线宽度控制在50-60米宽,车行道为双向8车道;万楼片区到一桥,沿江大道控制红线40米宽,双向6车道;湘江三桥至望衡亭东侧附近道路控制红线为30米宽,双向4车道。

2.2.2.2公共设施系统规划

区域整体公共设施布置原则为:商贸入城,休闲临江。由现在的“双城记”走向“复合中心”将人流量大、商贸性强的商业活动布置在远离江边用地条件更适合的中心区域,而休闲、文化、娱乐生态等优雅闲逸的活动沿江布置,打造诗意湘江的生活。湘潭的城市规模和发展趋势,应该由两岸“双城”式的分离发展,走向以文化休闲为中心的复合式发展,集中力量建设湘潭市的核心区,从而提升城市建设服务水平,提升城市竞争力。

规划形成“一主三副”公共设施系统:一主:河东河西复合中心,城市的主中心;三副:万搂、板塘城市副中心;九华滨江新城副中心易俗河新城副中心。同时,在各社区的中心规划相应的商业公共设施,满足社区发展需要。

2.2.2.3生态绿地系统

湘江要打造成中国的“莱茵河”,生态基础是前提条件,生态安全,尤其是水生态安全。重点防治水污染,在湘江综合水利枢纽建设后,由于水流速降低,自净能力下降,要加强水污染治理,建设沿江截污管网,将污水排放至于污水处理设施处理。

湘江生态带是区域生态的核心,在确保湘江水生态的基础上以间隔渗透绿地的形式楔入两岸,将生态“带”延伸为生态“网”构建更全面的生态绿化体系。结合长株潭绿心的背景山体,形成外有群山环抱,内有碧水蜿蜒的依山傍水,交织渗透的生态网络体系,也是“山水湖南、诗意湘江”的基本保障。

2.2.2.4滨水岸线规划

1)景观规划:以自然柔性植被缓坡岸线为主,以人工块石驳岸为辅,局部点缀人工亲水平台硬质岸线,同时充分利用湿地本身自净功能,过滤水中杂质。水域种植莲藕、荷花、芦苇等水生植物,并养殖一定数量的水生动物(鱼类),将自然景观与经济作物结合起来,争取获得双丰收。

2)功能规划:根据功能规划,沿湘江由北往南,功能带组合依次为九华北段生态公共岸线、九华金沙滩开放岸线、昭山自然岸线、九华生产岸线、易家湾生态岸线等18段滨江岸线。

2.2.2.5防洪排涝规划

湘潭市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全年降水时空分布不匀,季节性较强,春夏之间,降水量集中,秋季多旱,暑热期长。结合道路以及排水管道的走向。43米以上区域的排水直接排入湘江,43米以下区域的就近排入河道水体,日常直接排入湘江,洪水期由排渍站排出。

为确保防汛安全。拟建的长沙湘江航电枢纽工程,将会起到调蓄作用,减少湘江水患的发生。湘江航电枢纽工程建成后,将进一步降低洪水爆发的机率。

相关期刊更多

湖湘论坛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

湖湘三农论坛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湖北气象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气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