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培养创新意识的意义

培养创新意识的意义

培养创新意识的意义

培养创新意识的意义范文第1篇

摘 要 在高校开展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是时展的必然要求。明晰两者之间的区别与关联,是我国高校顺利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及创新教育的重要前提。本文从两者的内涵、目标及内容方面展开辨析,并分析了两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得出了几点启示。

关键词 创业教育 创新教育

教育作为社会的一种公益事业,历来是培养人、研究人、发展人的创新工作。无论是社会还是高校,都已认识到了创业及创新对于中国教育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但是,目前人们对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误区,这就需要我们先明晰两者的内涵及其之间的关系。从而为我国高校顺利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及创新教育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一、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内涵辨析

(一)创业与创业教育的内涵

何谓“创业”? 创业不但指部分人的创立企业,而是指人类对所有事业的创新和创造。但是,对于这个问题学术界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说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创业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创业是指创办企业,把“创业者”称为“企业家”,把“创业”视为“创办自己的企业”,这是国际上对创业的最普遍的理解。而广义的创业是指开创事业,与此相应,就是把“创业者”视为开创事业的人。

如何理解创业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创业教育,从广义上来说是指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它对于拿薪水的人同样重要,因为用人单位除了要求员工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外,越来越重视员工的首创、冒险精神,创业和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管理技能。”这为我们正确理解创业教育的内涵提供了思路。我们可以从广义和狭义的层面上来解释创业教育的含义:广义的创业教育是“通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及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狭义的创业教育是指“对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通过开设课程、资助资金、提供咨询等方式使学生具备开办企业的能力”。

因此,我们提出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是指广义的创业和创业教育,即开创事业和与此相应的教育活动,强调了教学改革,培养创新能力、创业意识。

(二)创新与创新教育的内涵

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本条件。在新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迅速崛起的今天,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国际上关于创新的研究,最早在20世纪初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J•A•熊彼特提出的,他在1912年德文版《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使用了创新 (innovation)一词并给出了创新的定义,指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在经济活动中引入新的思想、方法以及实现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新组合。”这种新组合包括引入一种新产品;采用一种新方法;利用一种新材料;实行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后来,创新的概念被广泛使用和拓展,一般认为:凡是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新活动都是创新。创新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技术性的,如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等;一类是非技术性的,如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教育创新、知识创新等。

所谓创新教育,是把创新这一概念在教育领域的具体应用。它是指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创新人格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它是以发掘人的创造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通过对传统教育的扬弃,探索和构建的一种新的教育理论与模式。

二、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的目标及内容辨析

在高校开展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为了更好的理解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本文将从目标及内容两个方面进行更为具体的分析阐述。

(一)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的目标辨析

培养具有创业意识、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开创型个性的人才是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多数人一谈创业教育,马上想到要开公司,这种认识是片面的。虽然,创业和办公司有关,但创业教育并不是教育学生都去开公司,主要还是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创造精神、创业意识和能力。

创业教育反对传统的压抑个性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创业教育的目标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创业教育高度重视开发学生的自我发展、开拓进取的主体意识,注重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鲜活个性、充满活力、不墨守成规、具有后续发展能力的创业型人才。第二,培养学生的市场开拓意识。在培养具有创业意识、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创业人才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市场、把握市场机遇的事业敏感性,同时注重加大力度培养大学生市场开拓意识。这也是与国际市场接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必要条件。第三,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在大学生创业的过程中,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在某种意义上甚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第四,培养学生的创新与超越意识。开展创业思想教育,关键一点就是要引导学生敢于打破常规,超越现实或传统的思想束缚,培养学生创新与超越意识。第五,培养学生承受失败的挫折意识。通过挫折教育,引导大学生磨练自己的品质,锻炼自己的意志,培养大学生顽强、坚毅、独立、自信和承受失败的挫折意识,努力促进大学生人格的健全和完善,启发诱导他们挖掘自己的才能和创新、创业的潜能。

创新教育的目标就在于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大学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大学所培养的人才只有具备创新精神,才能符合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规格;只有具备了实践能力,才能适应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越来越快、知识和应用结合越来越紧密的发展趋势。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在学校教育的基础上,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与解决在学校教育阶段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等问题。

(二)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内容辨析

高校创业教育的内容就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为目标,培养受教育者的全面能力,尤其是创造能力,建立培养大学生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须具备的意识、心理品质、能力和社会知识结构等的教育体系。它是进行创业教育的依据,是实现高校创业教育目标的一个重要保证。

创新教育是根据创新原理,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创新的个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使学生一方面牢固、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同时发展创新能力。

三、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的辩证统一关系

从前面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概念、目标及内容的比较中,我们不难发现,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相互融合,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是密不可分的辨证统一体。创新是创业的基础,高等学校的创新教育成效,可以通过其培养的学生未来的创业实践来检验;创业是创新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创业的成败根本倚仗创新教育的根基扎实程度;创新教育注重的是对人的发展总体的把握,创业教育着重的是对人的价值具体的体现;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和孵化器,创业是创新的载体和表现形式。无论是创新教育还是创业教育,都是为了满足人的个性发展的要求,从而实现人的解放。两者在功能上又具有一致性。

同时,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是同属于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实施的素质教育,其核心是提高国民和广大劳动者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创新和创造能力是创业能力的内在本质和支撑,创业能力是创新和创造能力的具体体现和实践。可见,创业教育是实现创新和创造教育的过程,是素质教育的深化和具体化。这样,素质教育可具体化为创新能力、创造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实施创业教育是社会发展对未来人才素质的新要求。

四、启示

经过两者的比较分析之后,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不能混为一团,两者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只有充分把握两者,才能更好的实现我国的素质教育。从两者的比较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第一,在创业教育中实施创新教育。

高等教育应围绕创业实践通过多项途径使创新教育有机的溶人了创业素质的要求,形成了独特功能和体系,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模式。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创新精神的一个重要转化成果就是要落实到创业上来,创业素质应成为大学生基本的必备的素质。创业教育应超越培养学生“创办企业”的狭义概念,在宏观与微观上明确把握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第二,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实施都是系统工程。

创新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实现由原来传统的以课内教学为主的培养模式向突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模式的转变,必须完成由培养计划规范的第一课堂与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第二课堂有机结合,形成一种在过程和结果上都具有创新特征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氛围。同样,创业教育的实施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整合多方力量才能顺利、有效地推行。目前,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局限、社会文化的不同以及激励机制的欠缺,开展创业教育与实践不可能像美国那样得到诸多社会力量的资助与政府政策的支持。这就使我国作为大学生创业教育主体的高校面临着更多的困难与压力,高校要正视现状,针对本校实际,面向未来,做出更多的努力与探索。

第三,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都要更加重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教育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受教育者是居于主体地位的,教育者是信息的传播者和引导者,只有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因此,无论是创新教育还是创业教育,都要更加重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教育主体要不断探索出更多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方式和途径。这不仅使学生证明和接受已有的知识和理论,同时还会主动发现新的现象和新的问题。创业教育的实质是培养学生树立创业意识,具备创业初步能力。这就更需要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

第四,校企合作是实现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

国外许多大学通过和企业建立起广泛的联系,为学生开展创业实践创造良好的条件,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尤其注重企业的创业实践教育。校企合作可以更好的使用双方的相关资源,一方面企业参与了学校创新创业和创新人才培养教学目标与培养标准、课程体系和实训方式的指导与评价等,另一方面通过综合实训、提供创业实践机会,通过三个月到一年的综合考察,企业还可以甄别出一批优秀学生作为企业骨干培养,留下来的学生能够在工作上“无缝对接”,直接上岗,并且在态度上更加踏实肯干。因此,通过校企合作学生获取创业实践机会和就业机遇,学校改革了人才培养模式,企业得到了理想的人才,实现学生、学校和企业三方共赢。

参考文献:

[1]刘丽君,李斌,郑焱,霍灵瑜.美国一流大学理工创业教育与我国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中国高教研究.2009(5).

[2]罗建国,赵亮.高等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制度创新.大学教育科学.2004(2).

培养创新意识的意义范文第2篇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环境和挑战也不断变化,为了培养适应新时代的创新人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起着重要作用。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1]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则用以教育为中心的实践活动来影响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使其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相一致。

2.创新人才培养

创新人才大都在各自的领域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丰富的创造力。创新人才是人类社会最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创新人才培养是指在提高人才综合素质的同时也注重创新素质的提高的人才教育和培养模式。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之间的一致性

很多人忽略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之间的内在关联,将两者对立起来,但事实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有着内在的一致性。

1.创新人才培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

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指出,“教育的任务是毫无例外地使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力都能结出丰硕的成果”。[2]为适应社会发展新趋势,必须改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人才培养契合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保障

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教育体系中至关重要,对创新人才培养具有不可小觑的作用。创新人才的培养,既是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客观要求,也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我国很多高校缺乏创新人才培养激励体制,制约着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保障。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培养创新人格

创新能力除了涉及知识和技能等智力因素外,还涉及非智力因素。创新能力不仅需要相关知识和能力作为支撑,而且需要创新的人格品质等非智力因素作为支持。创新人格指创新主体在创新活动中表现出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3]人才的创新能力并不只是一般的智力因素,更与人才的人格品质有关。思想政治教育能帮助创新个体认确立主体意识,从而树立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人生态度和创新精神,从而塑造优秀的创新人格。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快速发展,高校学生的思维与意识也必须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这就要求大学生要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来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高校学生在进行学习和科研的过程中应该要求实创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为高校学生的创新提供正确的思维方式,鼓励他们充分发挥自身能动性,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发展是同创新环境分不开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才的环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顺应时代要求,帮助大学生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环境,为人才的健康成长提供社会环境支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高校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提供良好的平台,使他们在实践的过程中不仅能提高知识理论水平,同时,也能提高其创新能力。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发挥着核心作用,能提高成才主体的政治素质和思想品德素质,能促进创新人才培养。

(一)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创新人才思想素质养成的导向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理想信念教育以及爱国主义教育等一系列的教育实践活动来帮助创新个体正确认识人的本质的社会属性和正确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现阶段人类物质成果的丰富主要归功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然而,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结果并不总是好处,现代社会的许多灾难也来自于现代科学技术。拥有知识和创新能力并不等于能够充分而正确地发挥并用来造福人类。如果只是拥有高科技的创新成果,但没有高素质的人才来掌握,就难以发挥其积极作用,就有可能严重危害人类,甚至造成难以想象的后果。

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只有注重创新人才的思想政治教育,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内化为创新人才的自觉行动,才能使他们在从事各种各样的创新活动时,自觉考虑创新的目的和意义,更好地发挥科技创新的正面作用、抑制其负面作用。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创新人才的想素质养成有着正确的导向作用。

(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着力培养创新人才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指要具有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方法、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和进行发明创造、改革、革新的意志、信心、勇气和智慧。创新精神属于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范畴,是进行创新活动必须具备的一些心理特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兴趣、创新胆量、创新决心,以及相关的思维活动。

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中,人们谈得比较多的是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确在创新人才素质中极为重要;但创新能力仅仅只是素质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创新素质的全部。仅仅具备创新能力并不一定能有所创新。在创新素质结构中,创新精神是必不可少的,创新精神甚至是比创新能力更为重要的要素。精神的因素属于非智力的领域,是非智力领域中比情感因素更稳定、更持久、更高层次的东西。在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注重创新精神的培养,这样才更有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培养创新意识的意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职教育 美术 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206-01

高职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产物,高职美术教育是完善高职教育体系,建立健全课题体系的重要举措。美术教育是创造美与发现美的窗口,其本质与发展生命力在于创新,创新意识和能力是未来社会人应具备的重要心理品质,艺术教育有利于提高人们对美的感受和理解,培养对艺术的表现力和创造力[1]。创新是一种力量,一种品质,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与坚持,高职美术教育作为我国美术教育与培训的重要阵地,必须在美术教学中承担起启发学生创新能力的重任,注重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推进高职美术教育的长远、健康、科学化发展。

一、中职美术教学现状

中职教学以培养专业人才为教学重点,相对于丰富多样的课程设置,中职教学将专业知识教学放在教学的首位,忽视了展示学生精神面貌,发展课外艺术的艺术课程,很多中职院校将美术课程作为可有可无的存在,部分中职院校甚至完全抛弃了包括美术教学在内的诸多艺术课程,单调的课程设置与唯一的教学目标歪曲了学校教育全方位培养多样人才的理念,将中职院校的发展限定在极小的氛围之内,极大地影响了美术教师的教学热情,不利于教师的科研创新。长期以往,必将隐没部分学生的美术天分,限制了学生创作美与发现美的眼光,造成学校美术课程功能的失效与美术资源的巨大浪费,必将影响到学校完善发展与科学前进的道路。

二、中职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事业的课程设置与培养重点发生了明显的转变,从国家提倡素质教育的改革方案的实施的大方针方向可以明确看出,国家已经充分意识到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拥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知识才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间力量。美术课程是艺术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艺术教育的重点就在于创新,中职美术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意识到学校美术课程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意识,让美术课程成为学生树立创新信息的平台与重要媒介,对于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具有巨大的提升作用。

另外,中职教育不同于普通大学教育的重要方面之一体现在教学目的方面,中职教学要求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培养各种专业人才,学生的教育基础相对来说比较薄弱,加上学校的教育重点放置在专业技术与知识的学习上,忽视了学生艺术思维的培养与重视,美术课程作为中职教育专业知识教学的重要补充,为充分体现美术课程的教学意义与顺应国家素质教育的政策和为国家培养更多专业人才的现实要求,中职美术教学更需提高教学水平,适度平衡教学重点,重视美术课堂培养与激发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实际功能,综合利用课堂教学与室外教学的方式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建立,创新能力的发展,创新实践能力的发挥,真正体现中职教育开设美术课程的作用。

三、综合分析,因地制宜,全面提高中职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水平

每一所学校具有独特的综合特征,在学校教学侧重点,发展历史,学生知识构成,创新基础等等方面可能会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此,在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中职院校需综合分析自身发展的具体特点,在学习与引进其他学校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因地制宜,选择最佳的教学方式与合适的教学思路,不断提高教学能力与教学水平,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下综合提高中职美术教学实力。

(一)设置情景教学模式,注重创新潜能开发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美术教学的最终目标不是培养更多的美术专业人才,而是将美术课程作为艺术教育的敲门砖,在美术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给予学生发现美的眼睛,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过程中放松心情,缓冲精神,发现生活的乐趣,以更加积极的心态投入到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为实现这一目标,在中职美术教学中,要灵活教学方式,注重采用情景设置的方式组织教学,可以在美术教学中设定教学主题,根据不同的教学主题激发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完成美术作品,也可以在安全保障的前提下,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在大自然中通过游戏与音乐鉴赏的方式,启发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创作属于自己的作品,增强学生独立创作的意识,并在这种多彩直观教学方式的影响下,真正爱上美术课堂。

(二)在尊重学生实际状况的基础上,逐渐转变美术教学方式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核心,适当的教学方式与教学理念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实现。美术教学不同于单纯的知识性教学,一味的讲练式教学不适合灵活性与自主性较强的美术教学,为提高美术教学效率必须转变美术教学方式。首先,在教学目的的实现上,要以注重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在美术课堂上以提问或是小组探讨的方式,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并且及时肯定学生的创新想法,支持学生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其次,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兴趣点与特长,开展正对性教学与典型化教学,发现每一个学生的擅长方面,以此为基础,划分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充分重视学生的创作意愿,鼓励学生发挥所长,创作出更加有代表性、有开创意义的作用。以大胆开创的教学方式激发每一个学生去发现美,创作美,实现自身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的实践化,作品化。

(三)完善中职美术教学成绩计算体系

相对于其他课程单一与标准的评分标准,美术课程的分数计算更加灵活与多样,艺术课程的核定决不能公式化与定义化,为凸显中职美术课程的教学意义,必须转变传统的美术课程计分规则,增加具有实际意义的评分要求,比如可以讲美术课程分数计算以学期为单位的标准转化为季度标准,根据学生季度美术作品综合评定学生成绩;或是增加学生作品创新意识包括素材选择,表现能力,色彩使用等等方面的分数比重,通过成绩隐形刺激的方式,激发学生在作品中发挥创新意识,实践创新能力,开场美术课程创新化发展道路,提高中职美术教学创新能力培养水平。

近几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进程不断地向前推进,在美术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也日益得到重视。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职学生与普通高中生的不同之处,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和本校的具体情况[2],转变教学方式,改革教学方式,完善教学思路,不断推进中职院校美术课程改革进程,促使美术课堂发展成为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阵地,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鼓励学生成长为全方位人才,更好地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建设中来。

参考文献:

培养创新意识的意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策略和措施

高中教学作为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阶段,对于我国素质教育教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高中化学教学而言,为了更好的促进素质教学的改革,构建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随着素质教学教学模式的推广,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缺乏效率性,不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提高成绩,获取知识,特别是对于高中化学教学而言,需要将实验操作作为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有效的化学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在学生实践操作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分析能力。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社会需要创新型人才,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构建一个高效的教学模式对于未来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高中化学教学中构建高效教学模式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技术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逐渐成为当下社会最为宝贵的能力要求,创新能力通常指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能力,在生产实践和从事领域不断的激发思维,提出一定的具有独特价值的方法和技术,这种新的思想、新的方法以及新的能力都是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对于时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高中化学教学而言,高中化学教学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对于未来人生方向的启蒙阶段,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教学老师在进行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要积极的引导学生掌握新的能力和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为解决实际中问题做好基础。在素质教学的不断发展中,建立高效的教学课堂模式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能够积极的引导学生激发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其次,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能够具有良好的教学氛围和学习环境,在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环境中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品质,提高学习效率;最后,在整个高效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积极引导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培养,对于未来的个人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高效的教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较低

受到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在进行化学教学过程中缺乏对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意识,不能够尽可能的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很多教学模式都是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教师对所讲知识进行罗列,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无法体验到真正的思维分析的方法,在枯燥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低,思维相对较为僵化,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分析能力较差。

2.2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不完善

对于高中化学教学课程而言,实验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化学实验课程也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的重要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分析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对于很多高中学校而言,为了应付教学课程,缩减教学经费,对很多实验教学课程进行缩减,较少的实验课程导致学生无法切实的体会实验过程中的教学,严重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构建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教学的措施和途径

高中化学教学对于学生的个人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随着素质教育的改革,加强高中教学的素质化发展,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成为当下教育发展重要步骤,推进高中化学高效课堂的构建,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更好的提升综合能力,促使学生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而且能够构建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重要的作用。

3.1加强高中化学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高中化学属于实践性教学科目,其教学知识体系与实际生活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学过程应该与实际生活进行积极的联系,引导学生将化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在实际生活中更好的理解知识;但是对于当前很多高中化学的教学模式而言,教学老师并没有积极的运用实际生活中的相关资源进行课程教学,缺乏实践性的教学方法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得不到提高;为了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构建高校的教学模式要积极的与实际生活进行连接,从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

3.2从思维意识角度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高中化学是学生个人成长的启蒙时期,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时期,在高中教学时期,教学老师要积极的注重素质教学模式,从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意识的角度进行知识教W,注重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和观察能力的培养,通过思维意识的不断引导,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更好的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与此同时,教学老师要积极注重实验课程的讲解和教学,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实验的重要性,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的同时培养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素质教学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加强高中化学素质教育,构建一个高效的课程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通过高中化学高效教学模式的构建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对于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本文主要对高中化学高效的教学模式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对我国教育教学发展做出一定贡献。

参考文献:

[1]林家水.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化学教学方式及其转变途径[J].新课程・中学,2015,(2):241.

培养创新意识的意义范文第5篇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内容旨在启迪学生熟悉前人的创新模式,而学习创作的过程就是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要知道公共艺术教育和专业艺术教育有所不同。公共艺术教育更加偏向感受能力与想象力的培养,这种能力能够启迪学生在各个科学领域的创造意识与精神,能够使学生更加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更加注重创新精神的意义,而不是一味地只关注已有的知识。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必须树立整体化的知识教育概念。理由很明显,如果公共艺术教育与学科缺乏有机的联系,那么培养出来的人才在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上的思维是线条似的、薄弱的。进入某种创造活动还是只能用狭隘的专业知识去理解,而不具有宏观意义上的想象力,这会直接影响创新意识与精神境界程度的高低。著名科学家李政道形象地说明了整体知识结构中艺术与科学的统一辩证关系:“科学与艺术,它的共同基础是人的创造力,它追求的目标是真理的普遍性。它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是不可分割的。”

二、艺术教育对大学生创新思维(发散思维)的开发与培养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对于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与科学教育不同,艺术教育至始至终都更加关注个人审美能力与想象能力的培养,而前面已经阐述过,这种想象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精神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艺术中,想象力与审美紧密联系,甚至可以说没有想象力就无法进入高级的审美状态。这种在艺术中关注的想象能力能够拓宽学生的创造思维,使其在其他科学学科领有创作的动机、欲望等,还能够预设实验过程与结果,能够开拓新的知识领域,这远比知识的获得更加有意义。

一个想象力丰富的人,他的思维方式是多样的,更加具有建设性的,能够关注到事物的本质活动的。所以爱因斯坦会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证明艺术的想象力对于创造思维的开发与培养是何其的重要。今天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不应将所有的焦点集中在技术技能的训练上,更加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感受力与想象力。

这对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与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在高校公共艺术的课程设置中,像艺术概论、艺术审美等等课程的地位就应该有其着突出的地位。高校目前喜好追求课程的丰富性,但是课程质量较低。比如生活礼仪、计算机基础等等实用的课程,不应怀疑这些课程的价值,而是在此广泛的基础课程之上,应该有更加深远并且能够启迪学生智慧、丰富学生眼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拓展思维能力的课程开设。比如各种学科的交叉现象、哲学与艺术、文学与艺术、心理学与艺术以及美学等等。

科学需要艺术的想象力,而艺术的想象力能够帮助学生有着更加宏观意义上的创造性思维。所以在高等公共艺术教育中,对于能够拓宽学生想象力与审美能力课程应该具有更加突出的地位,而且课程之间相互借鉴、学习等,这将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艺术教育对大学生创新规律与创新方法的培养

深入艺术创作的全过程,究其本质,可以说是一个“无中生有”、“推陈出新”的过程,如何让“无”变成“有”?怎样推陈出新,艺术家门探索出了许多规律,形成了艺术创作的一系列方法。而学习者往往是先谙熟这些规律与方法,然后在逐渐打破这些规律,创作出新的艺术作品,而新的规律也就此诞生。从创作的本质而言,这和科学上的创作是相映成辉的,一个好的艺术大学生,他必然也是思维发散,想象力丰富的人,这样的人会具有无可比拟的创造力,无论是艺术的,还是科学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对大学生创新规律与创新方法的培养,必须是公共艺术教育在实施的过程即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又对整个学科的建设具有完整的规划。这和哲学中事物统一辩证的关系是一样的。

首先,要想培养出顶级的人才,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与追求,必须尊重学生的需求与兴趣。个体的丰富性会使学生极具创作的生命力,公共艺术教育中倘若能够更加关注学生各自的特点,这会使得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更加丰富,会对创作规律与方法产生更加强烈的追求。其次,整个公共艺术教育必须具备严密的系统性,也就是说学科的开设与发展必须符合大学生现阶段的知识水平和审美能力。不能够好高骛远也不能够退而求其次,在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有阶段,有计划,有目的的完成艺术创造活动。最后,在公共艺术教育中要想学生对于创作规律具有本质的把握,应该在教学过程实施“追问”这一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