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如何开展革命传统教育

如何开展革命传统教育

如何开展革命传统教育

如何开展革命传统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田东县;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社会拓展;问题;原因;对策

中国革命的历史,蕴含丰富的政治智慧、爱国信仰和道德滋养。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活动正是以一种生活化的方式,切实可行的内容与形式,通过对中国革命史及优秀代表人物精神和人格力量等资源的发掘、阐释、宣扬来加强爱国与信仰教育,增强人们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新中国的艰辛奋斗历程的价值认同,增加正能量,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志在西柏坡考察时指出:“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这揭示了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必要性和本质要求,也指明了革命传统教育的前进方向。

一、田东县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基本情况

百色起义在田东留下了丰富的革命历史资源,田东县充分认识到其重要价值与意义,田东挖掘这些革命历史资源,特别是挖掘邓小平在田东开展革命活动时留下的革命遗迹、遗物和旧址等,把田东打造成广西党员干部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开辟了运枪小道、挺进右江和战地烽火三条教学线路,提炼出群众观教育、廉洁教育、坚定理想信念教育和实事求是精神等教学主题,设置了“穿一身红军装、走一段运枪小道、吃一次红军餐、乘一趟红军船、学一支红军歌曲、听一个共产党员的故事、参与一次情景模拟”等“七个一”教学活动,让参与教学活动的人员似乎穿越时空,回到烽火连天的岁月,感受当时红军昂扬的斗争情怀。自从这个教育基地建成使用,接待人数已达6000人,参训学员对于我们的教学内容安排、教学主体提炼及教学形式都给予充分的肯定。但为了使这个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的功能得到更充分发挥,让传统教育惠及更多普通百姓,革命传统教育活动如何向社会拓展延伸,确保其应有的生命力,便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田东革命传统教育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服务对象相对固定,难以形成良好的市场运作氛围

革命传统教育活动主要对象是党员干部,干部教育一般是由党校系统或党政部门组织,这就限制其教育对象的单一性。自从2013年底至今所接待的这100多个班级中,95%以上的教学对象是由党校系统举办的各种培训班或部门办班,真正由社会群体自由组织前来学习的占比不大。特别是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结束了以后,即使是本县各单位、各部门,也很少有人要求到革命传统基地去开展教学活动,这意味我们开展的革命传统教育活动必须等待党校系统或党政部门办班才可能有教学资源,也说明我们的革命传统教育活动尚没有足够的魅力吸引更多的社会公众,这就直接影响传统教育活动的壮大与发展。

2、教学内容、主题相对固定,难以满足不同的社会需求

红色旅游田东打造广西党员干部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的最终的目的。但是这个基地投入使用以后,教学主题、教学内容还是原来的党员干部的革命传统教育,没有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形成对历史遗迹、遗物等形成不同的解读。教学对象不同,教学内容也应该不一样。受教育者只有对教学内容产生认同才形成心灵上共鸣,也只有心里形成共鸣才起达到教育目的。田东在打造革命传统教育,在教学脚本撰写时,一般都是围绕群众观教育、廉洁教育、坚定理想信念教育、艰苦奋斗精神和实事求是理念等设置,这些内容无疑适合党性教育。但是这些对于中小学生、民营企业员工等其他社会群体,有的却不是他们所需要的,因此对于这类群体难以形成心灵上的共鸣,难以实现教育目标,也不引起他们的兴趣。

3、教育资源整合与延伸难度大

田东县打造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是想通过这个基地运作,逐步发展成红色旅游,“以红带绿”发展生态旅游,“以红带古”发展古文化旅游,从而带动田东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是,当前田东开展的革命传统教育活动中,在与现代农业链接还是非常有限,“以红带绿”的目的还没有实现。田东现代农业主要有火龙果基地、香蕉基地和芒果基地,但是这些农业基地大多受到季节性影响,芒果成熟季节在盛夏、火龙果和香蕉一般在夏秋,如果在水果成熟时带领游客到果园里观光他们会觉得很有意义。而在夏秋季节,由于田东天气还是炎热,又不大适合开展室外活动。另外,现代观光农业多数是私人企业承包,让他们发展旅游观光农业可能还有一段比较漫长的路。田东也是古人类繁衍生息地,在田东出土了200万年前的古人类化石,出土了80万年前的石斧和手镐,这些都是研究古人类文化重要资源,也是旅游开发不可多得的财富,但是由于开发迟缓。因此,“以红带绿”“以红带古”的发展构想目前是难以实现的。

三、田东革命传统教育拓展困难原因分析

田东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建设初见成效,但是传统教育要进一步向社会拓展,受到制约的因素比较多,难度比较大,主要原因有。

1、基础设施及相关配套设施的落后

(1)交通设施不尽完善。田东革命传统教育资源主要分布比较分散,“挺进右江”线路位于田东现场所在地的平马镇,“运枪小道”位于思林镇真良村,而“战地烽火”则位于印茶镇巴麻村,后两条线路距离县城约30公里。道路安全至关重要,在田东至天等二级路建成之前,大巴车要进到巴麻村是比较辛苦;前往真良村的是村级公路,如果正适糖厂榨季,甘蔗车来往较多,37座以上的大巴车进出比较艰难。

(2)革命遗址、旧址建设不尽完善。田东革命遗址主要集中于右江苏维埃政府旧址(田东纪念馆),该旧址属于部级一级文物保护单位,设施较完善,文物保护也较好。但是其他展馆的建设不尽完善,邓小平在真良旧居、巴麻革命展馆和百谷红军村陈列室,要么内容不够丰富要么场馆简陋。右江赤卫军兵工厂旧址恢复重建项目没有开始实施,依然是农村常见的土地庙。单薄的展览内容或简陋的展馆都难以使人产生庄严之感,即使再好的讲解也难以使人信服。作为来学习党员干部或者是一般的游客,每到一处革命遗址,总是希望听到讲解员翔实动人的讲解,也希望看到的迷人的景色和享受到优雅的环境。

2、教师的整体水平需要提高

革命传统教育教学活动主要任务落在党校教师身上,教学效果如何与党校教师的整体水平有关,革命传统教育活动能否打开局面,也与党校教师的工作创新能力有关。当前县委党校教师整体实力不高,学历不够高,教师只有本科学历;政史专业的较少,对党史、革命史了解、研究不深;培训进修机会不多;语言表达水平能力有待加强,田东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活动,其对象来自全国各地,这要求党校教师要有相对标准的普通话。井冈山干部学院现场教学教师,多数是播音主持专业毕业,其语言表达能力很强,也是他们开展现场教学成功因素之一,而语言表达能力不强,普通话不标准,也是制约传统教育拓展因素之一。

3、宣传力度不够

要推广任何一项新的项目,都离不开宣传。当前田东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活动,主要是通过广西区党校和广西百色干部学院带来的各种主体班,是依靠这些主题班成员把我们的基地建设情况进一步推广,但是这些宣传力度还不够。网络宣传也局限于在政府网站设置的一个窗口,对外宣传效果不是很明显;实物宣传(包括路标、路牌)的设置比较小气,影响力不够大;图片和小册子宣传的范围也不够广。由于宣传攻势不强,使得田东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的知名度不高,影响也不大,要进一步拓展延伸难度较大。

四、搞活田东革命传统教育活动对策研究

1、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拓宽思林镇至兰芳、思林内养至那叭的村级公路,完善田东印茶镇至巴麻村的村级公路,确保大巴车能够通行。按照庙宇形式恢复重建右江赤卫军兵工厂,让学员或游客到兵工厂旧址后,既能够看到兵工厂的遗迹,也能看到农村庙宇的痕迹,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融合,使学员或游客产生顿悟或沉思。按照二三十年代农村茅草房格局建造那叭医疗所,让学员感受到历史的沉重感。打造一批具有现代农业观光、休闲购物和美食于一体农业生态园,实现“红绿结合”革命传统教育拓展渠道,满足不同形态的教育需求。

2、不断创新教学形式和丰富教学内容

一是增加素质拓展项目,在“笼篓堡”广场开展素质拓展训练项目,主要是结合红七军一些故事开展半军事化训练,融合团队合作精神理念;二是进一步完善运枪小道的各种设施,营造更为真切的现场感,比如恢复兵工厂模式,教学前让学员闭目聆听一段修造枪支的模拟声音、在山上适当的位置粉刷一些宣传革命的标语、在适当的地方安排一农户模拟给红军送红薯、花生等教学环节;三是提炼讲解点评内容,满足不同对象的教学需求(党员干部、社会团体、中小学生等),提炼不同的主题教学、撰写不同版本的讲解词及点评词。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一是从现场解说型向专题研究型提升教师理论水平。现场教学点评的特点是历史内容较单一,与现实勾连面不广。而专题教学往往攫取一定时期的历史事实,从深度和广度挖掘历史资源,从多个层面多维度进行剖析,形成教学观点,其内容的丰富度、理论的深刻度是现场教学难以达到的。通过对专题教学的开发,迫使教师进一步研究相关历史知识,丰富教师理论水平。二是从单一教学点向多个教学点转换拓展教师知识面。目前,现场教学教师的安排基本是固定,这不利于教师的发展和对整条线路的教学整合,要求现场教学的教师要熟悉各个教学点的流程、讲解词、点评词,形成一个全能型、多元化的现场教学教师团队。三是通过培训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派教师到上级党校、外省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学习,更新知识,开阔视野,邀请专家学者到校授课指导现场教学工作,组织教师参加演讲口才等专门培训,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四是通过引进专业人才增强现场教学教师整体实力。

4、加大对革命传统教育的现场教学宣传力度

通过建立专门网站、广播电视、制作宣传小册子强化宣传,通过广西党校系统平台进行广泛宣传,实施有步骤地“走出去”,加强与各党校联系,争取把田东的革命传统教育活动纳入各县党校举办的各种培训班,举行革命传统教育“推介会”“交流会”等活动加以宣传,利用田东开展的各种民间活动,如嘹歌文化节、端午赛龙舟活动和芒果文化节等加以宣传,提高田东革命传统教育活动的知名度。

5、着力红色教育资源的保护与挖掘

物质的红色教育资源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发展红色资源必须处理好资源的保护的开发利用的关系,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统筹规划,科学保护。一是要根据红色教育资源的历史演变及性质、形态、规模、分布等划保护区。二是对革命遗址维修,必须尊重历史真实,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保护历史原貌,切忌“锦上添花”。三是对于目前尚无能力恢复或开发价值不大的红色历史资源遗址,加强其所在环境及资源的保护,以备将来条件成熟时开发之需。

如何开展革命传统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优良传统;核心价值观;培育

中图分类号:E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9-0229-02

“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的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充分反映了我军官兵与党、人民、国家、军队之间的关系,体现了我军的优良传统、时展特点和官兵价值追求的统一。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是当前和今后部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抓好部队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基础工程,要紧贴时展、紧贴使命任务、紧贴官兵实际,引导官兵发扬我军优良传统,发挥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感召力和凝聚力,进一步振奋精神、强化使命意识、提高部队思想政治建设水平。

一、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的时代价值

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是我军在长期军事实践和军事生活过程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为广大官兵所认同和接受的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军官兵军事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军队发展和壮大的精神支撑。核心价值观的树立与否是一支部队软实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在长期的军事实践中,军队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丰富着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形成了“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的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这是我们人民军队的精神财富,是凝聚和激励全军官兵为实现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的强大精神动力。

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解决了官兵在价值观上的认同问题。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是一支军队文化认同的问题,其实质是在于认同什么。作为一种观念,它是相对稳定的,作为部队军事文化的优良传统,它又是发展的;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它具有民族性,同时它又具有时代性。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可以协调官兵的心理和行为,形成强大统一的精神支柱、价值追求和心理定式,为部队官兵团结奋进提供动力源泉,推动部队全面建设,增强全体官兵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军队的聚合力和向心力,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世界和平和国家统一、反对霸权主义打下深厚的思想基础,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最主要体现在军队的凝聚力上。由于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具有浓厚的理性色彩,能够使军队全体官兵形成一种共识,有利于把全体官兵的意愿、利益和国家利益紧紧地结合起来,共同推进部队的各项建设向前发展。同时,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能够转化为一种军事文化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和约束官兵的意识和行为方式。它不同于行政和法律等硬性控制手段,作为一种精神影响,它将规范和要求内化为官兵的实际行动,具有软实力特征。军人核心价值观将全体官兵的个人行为导向党、人民、国家、军队的共同价值目标,激励官兵为实现党、人民、国家的共同目标而努力奋斗,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所起的作用综合起来形成了一种对国家、军队强大的支撑作用。

二、在弘扬我军优良传统中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反映了我们在建军理论上的自觉,这是对我军光荣传统的科学继承。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开放的价值体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有不同的具体内容,它不是一个固定的体系,而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过程,需要结合时代精神和军事实践的要求赋予其新的内涵。

1.把握新军事革命的发展趋势。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不仅是一个时间概念,更重要的是一个要追踪和到达当今军事革命发展的程度和发展前沿,以人类文明最新成果和时展精神丰富我军官兵核心价值观,使官兵的价值取向、价值观念与世界军事强国军人能够并驾齐驱,走出具有时代特点和民族特色,又具前瞻性和科学性,符合我国军人特殊身份的核心价值体系。自建军以来,军队在党的领导下,自觉践行党的理论,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己任,从无数的战斗战役和部队建设中汲取精华,不断探索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规律,构建为国奋斗的精神家园,在此基础上我们进行了艰难探索。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军事文化现象和军事实践问题,也是我军优良传统的传承和发展问题。“正如建筑家在建立一座大厦之前,先要检测和勘察土壤,看它是否能担负建筑物的重量一样。”[1] 不同的历史时期,军事实践有不同的历史背景,孕育不同的价值体系。但我军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优良传统不变,它伴随着部队的发展而发展。在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安全环境和国际环境发生了变化,我军提出了“三个提供、一个发挥”的历史使命。在今天,世界新军事革命方兴未艾,各国军事建设进入了快车道,如何在世界军事发展中立足,跟上世界军事现代化潮流,圆满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各项任务,需要强化的不仅仅是我们的军事理论和军事装备,提高官兵的精神面貌、士气凝聚力也是题中应有之义。深刻把握新军事革命发展趋势,不断强化我军优良传统教育,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强化当代军人的精神支柱,也是提高部队建设的现实需要。

2.迎接多元价值取向的挑战。随着社会的发展,全球化的日益深入,西方的各种社会思潮已悄然进入,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如何应对多元价值取向、抵制社会不良思潮的影响,牢固树立一元价值观,使全军官兵始终成为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是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建设的一项重大课题。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反映了新阶段我军优良传统的发展和应对多元价值取向的自觉。多元价值取向的存在是一种客观实在,是中国步入全球化,官兵精神领域必然要面临的一个问题。开放社会条件下,市场经济的确立,社会上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活命主义等腐朽思想,严重冲击官兵的思想,动摇了部分官兵的理想信念,使一些官兵价值取向偏移、思想道德滑坡。在弘扬我军优良传统中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抓住了当前部队思想政治建设的关键环节,是筑牢官兵思想防线、抵御不良思想侵蚀的有效手段。

3.确立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当代革命军人的核心价值观其实质是一种意识形态,其作用是实现全体革命军人在价值认同上的精神统合。当代革命军人不仅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更重要的是一个政治概念,它所强调的是在这个特殊群体中,全体人员时代性、先进性、军事职业特殊性三者的统一,要求当代革命军人以党和全国人民的理想为理想,服务和保障这个理想的实现。在革命战争年代我军留下了许许多多的优良传统,其终极目标指向是为全国人民谋福利、实现共同理想。优良传统的传承和发扬要适应世界发展、国家建设的形势,不断赋予新形式和新内容,为实现共同理想服务,离开全国人民共同的理想,便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今天,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就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要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基础,围绕共同理想引导官兵树立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任何偏离,都会动摇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建立的基石。

三、在弘扬我军优良传统中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

1.强化军史教育,在优良传统的深厚土壤中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这时,每一个要素可以在它完全成熟而具有典范形式的发展点上加以考察。”[2] 军史是建军以来全军官兵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奋斗史,是军队听党指挥的历史、服务人民的历史、英勇善战的历史,其中蕴涵着全军官兵优良传统的形成发展和传承。回顾军史,人民奋斗历程可歌可泣,无数英模人物历历在目、无数次战争战役惊天动地、无数次抢险救灾感天动地。强化官兵军史教育可以使官兵清晰的看到人民如何从小到大、由弱到强、逐步发展壮大,我军官兵如何在优良传统的感召下凝聚意志、汇聚力量开拓创新。学史明志、学史明理,在内容庞大、思想深邃的军史中我们可以清晰的梳理出官兵的价值取向、精神追求,这些对于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厚的实践基础和理论指导意义。

2.强化重大事件的宣传教育,在优良传统的现实表现中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重大事件(特指涉及部队的国际、国内发生的重大事情)影响面广,涉及各个阶层,举国关注,更加震撼当代革命军人的心灵。无论是抗洪抢险、抗震救灾,还是处突维稳等重大事件,人民英勇无畏的表现,是全军官兵在新世纪新阶段精神风貌的一次全面展示,更是我军优良传统的积淀和外在表现。抓好重大事件的宣传教育,可以树立一面旗帜,指引全军官兵奋勇前进。重大事件全面诠释了我军官兵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优良传统,对新阶段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3.强化典型引导,在优良传统的人格化中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典型是军队时代的楷模,也是军队优良传统的集中体现。革命先烈、英雄模范的先进事迹,是激励军人树立正确价值观的精神力量。英雄模范的崇高理想、高尚情操和感人事迹,能给人以巨大的感染力和推动力,对官兵的思想和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价值观培育过程中,加大部队典型人物的宣传力度,对官兵正确价值观的树立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巨大的说服力。因为典型体现了一定时代的要求和所达到的精神境界,代表了正确的价值取向,人们从典型身上可以看到应当走什么样的路,做怎样的人。在实际工作中要善于总结和发现先进典型,及时抓住部队建设的“亮点”,启迪和激励官兵,积极开展向典型学习的活动,把典型的崇高思想品德传播到广大官兵中去,变成每个人的自觉行动,变成官兵追寻的价值坐标。

参考文献:

如何开展革命传统教育范文第3篇

一、正确把握红色文化内涵,深刻认识红色文化对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重要作用

红色文化是植根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沃土中的先进文化,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我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革命时期的继承和发展,它反映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争取民主、自由、独立和解放的斗争历史。从内涵上看,红色文化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者的有机统一体。精神文化即党在革命、建设的实践中所形成的革命精神,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这些精神内容充分反映了共产主义理想、为人民服务、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等党的优秀革命道德传统;物质文化一般包括革命战争遗址、重要会议遗址、革命领袖的故居、博物馆、展览馆等纪念性实物;制度文化指的是党在革命和建设时期所创建的各种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制度,一般具体体现在党的革命理论、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等革命文献作品之中。[2](P5)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荣辱观都是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提炼形成的,前者是革命年代的道德结晶,后者则是新时期的道德精华,因而,红色文化应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道德渊源,社会主义荣辱观则是对红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南宋著名儒学大师朱熹有诗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渠水要清澈,源头源源不断的活水是不可或缺的。同理,要想在全社会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还是要靠红色文化来教育引导,通过弘扬红色文化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建设铺下龙骨和精神。红色文化在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过程中的特殊作用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价值导向作用“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以实现中华民族之荣、血洗中华民族之辱为己任”。[3](P497-500)在革命战争年代,无数革命先烈、仁人志士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忠于革命,无怨无悔地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人类伟大的解放事业。为获得自由,追求民主,他们毅然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甘愿为革命献身;为寻找真理,造福人民,他们义无反顾,视死如归;为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他们无私奉献,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这所有的一切,无不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我们革命者崇高的价值取向。因而,我们要充分利用红色文化中优秀革命道德和革命精神的价值导向作用,引导人们在行为得失、善恶美丑的价值判断中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和价值取舍,促使社会主义荣辱观真正深入人心,进而转化为人们内在的行为规范和指针。

(二)精神动力作用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教育,不仅需要物质性和制度性的保障,更需要强大的精神动力支持。红色文化作为一种先进文化,它带来了伟大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等等,这一切都是红色文化宝库中永恒矗立的精神旗帜,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的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内在统一,这些精神无疑都内在包涵了热爱祖国、服务人民、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内容。因而,在社会主义的今天,我们仍然要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精神,通过重温先烈传统美德、再寻故人革命遗迹的方式不断教育人民群众,鼓舞人民群众,激励人民群众,继续增强红色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和生命力,使广大干部群众从红色文化中汲取丰富的精神养分,从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中感受强烈的精神震撼,从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中获得深刻的精神启示,从而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真正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三)道德支撑作用“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要坚持他律,但根本上要靠全体公民的自觉参与,靠全体公民的道德自律。”[4](P25)只有每个公民经过道德实践,最终达到了道德自律的境界,社会主义荣辱观才能由社会的硬性要求转化为公民个体自觉的道德诉求,社会主义荣辱观才具有真正的现实性。红色文化恰恰对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实现公民道德自律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先进的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创造了优良的革命道德传统,他们在各自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孜孜不倦,公而忘私,不仅付出了大量的青春和心血,有的甚至牺牲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如“心中装着群众,唯独没有他自己”的焦裕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的雷锋等等[2](P130)。他们都是我党革命道德传统的优秀践行者,是广大人民群众的道德榜样。我们可以充分利用革命前辈铸造的道德丰碑去引导、教化、感召广大干部群众,使他们从心灵和精神上受到崇高道德的熏陶,升华他们的思想道德境界,提高他们的道德自律,使之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真正实现红色文化作为荣辱观教育的道德支撑作用。

二、深度挖掘和整合红色文化资源,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提供丰富的素材

利用红色文化作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素材,优势在于它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可以通过理解革命事实、感受革命精神、体验革命遗迹、观看革命电影、倾听革命音乐、研读革命文献等多种方式进行体验,通过典型事例的化虚为实,由表及里,以小见大,打破理想信念教育纯粹的理论灌输做法,促进教育主体与客体的交流互动,极大地增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说服力和吸引力,促进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形成和巩固。

(一)挖掘和整合红色文化的精神资源,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提供先进的思想素材在革命战争年代萌芽、孕育而成的红色文化,始终闪烁着共产主义的思想光芒,体现了共产党人热爱祖国、服务人民、不怕牺牲、勇于奉献、艰苦奋斗、积极乐观的革命精神和高尚道德情操。这些宝贵的精神资源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生动教材,是我们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优质原料。例如,“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夏明翰就是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的典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张思德、雷锋、孔繁森、焦裕禄就是弘扬“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的榜样;抗战困难时期开荒南泥湾的三五九旅就是坚持“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的模范集体。可以说,“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成千上万为中华民族的伟大解放和复兴而奋斗的先烈和英雄们,就是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典型代表”[5](P134-137)。通过红色精神润物细无声的熏陶和感化,从而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和道德情操,使人们能够自觉地“知荣弃耻,褒荣贬耻,扬荣抑耻,践荣遏耻”[3](P497-500)。红色文化的精神资源是无形的,因而,挖掘和整合红色文化的精神资源,关键是借助红色人物、红色历史和红色文化遗产实现全方位、多角度、多形式的宣传,如此才能宣扬和彰显其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并使它进入人们的内心、融入人们的思想,实现荣辱观教育的素材作用。在革命英雄的诞辰日、重要红色事件的纪念日以及其他相关节日,要充分利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体进行集中的红色文化宣传,促进红色精神的传承和践行;要深刻认识到网络媒体在传播红色精神方面的价值,通过视频、图片、声讯以及文字的立体化架构增强红色文化的吸引力,构建红色精神的网络阵地;要以红色精神为主题,开展各种红色文艺的创作实践,不断推出形式多样、与时俱进的红色影视文化产品,在满足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需要的同时实现教育的目的;要积极利用红色旅游资源、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等物质资源开展实践活动,发动对人民群众面对面、心交心的红色精神攻势,提高人民群众践行荣辱观的精神境界。

(二)挖掘和整合红色文化的物质资源,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提供丰富的素材我们每年付出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存和维护全国各地的文物古迹、战争会议遗址、名人故居等物质性红色文化,事实上,我们看中的价值不在其物质的有形存在,更在于其无形的精神感召和教化。每一处革命遗迹都生动地体现了中华民族在前进道路上的奋斗精神和伟大成绩,每一位革命者都铭记着一段不可磨灭的历史,体现着一种革命精神。例如,井冈山的一系列革命遗迹就充分体现了“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6](P1)的井冈山精神。通过组织广大人民群众参观浏览红色物质文化的方式,使其身临其境地了解物质资源所承载的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并在充满感性和具体的接触中接受革命历史的陶冶、革命精神的感化以及理想信念的教育。目前,党中央已经分别在红色文化的发祥地———井冈山、延安和上海建立了三所干部学院,就是出于利用红色文化物质性资源的考虑。[2](P44)如何挖掘和整合红色文化物质资源?“开源”、“节流”外加“产业化”应该是三条主路径。首先是“开源”。“开源”即是开发红色物质文化。由于我们党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因而从全国来看,红色物质文化绝大多数分布在偏远的农村山区,经济欠发达,基础设施落后,由此造成了红色物质资源开发数量不多、范围过窄、水平不高的困境,“如山西省,现存革命遗址和纪念建筑物1460处,抗战文化资源遍布全省,但目前开发利用的只有黎城、武乡、左权三处”[7]。因此,红色物质文化“开源”的空间依然很大。在当前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我们要坚持整体性开发、综合性开发和立体性开发,要海纳百川,实现红色物质文化与其他类型文化如生态文化、古色文化、民俗文化的有机融合,使红色物质文化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南昌红色旅游资源与生态旅游资源、古色旅游资源完美结合”[8](P47-48)就是成功的范例。其次是“节流”。“节流”即是保护红色物质文化。对于已经开发出来的红色物质文化,在实际利用过程中不可避免会有破坏和损耗,因而我们要注意持久地保护,要制定和完善红色文化保护的法律和政策,使红色物质文化保护有法可依,有政策保障;要建立健全管理体制,统一红色物质文化的产权和管理权,增强管理效率,减少管理盲区;要提高人民群众的红色文化保护意识,建立国家保护与社会保护相结合的保护体制。最后是“产业化”。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使红色物质文化得到持续有力的发展,必须使其走向市场化、产业化的发展之路。国家要出台支持红色文化产业化发展的政策措施,鼓励红色文化产业进入市场;要鼓励社会各方面加大对红色文化发展的投资,实现投资渠道的多元化,激活红色文化市场;要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产业,打造红色旅游的精品路线和精品工程。例如,“瑞金将红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打造了共和国摇篮雕塑园、苏区经典历史情景再现、长征文化主题公园等20多个红色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吸引着大批游客前来游览参观”[3](P497-500)。红色物质文化通过产业化发展既实现了其精神价值和教育功能,又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三)挖掘和整合红色文化的文献资源,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提供优质的理论素材红色文化的制度资源是党在革命和建设时期所创建的各种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制度,具体包含在党的革命理论、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等革命文献作品之中。通过阅读和研究党的文献作品,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党是如何创建自己的革命理论、如何制定正确的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更重要的是认识党在创建理论、制定政策方针的过程中是如何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如何维护民族和国家利益,如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如何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从而使我们对红色文化的认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提高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红色文化的文献资源由于容易被损坏、丢失甚至被永远埋没,稍加疏忽就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因而需要我们加大红色文化的挖掘力度和保护强度。首先要对革命老区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抢救性的普查、保护和研究,要通过实地考察、文献查阅、文物征集、采访重大事件的亲历者和见证者等多种形式,不断开发出新的有价值的红色文化。要积极做好红色制度文化典籍的整理工作,如“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自2002年底积极配合湖北省委宣传部、省文联等单位,启动了紧急抢救红色文化资源工程,对黄麻红色文化资源进行了全面的清理和普查,出版了《黄麻红色文化集成》等作品,为有效开发、利用黄麻红色文化资源奠定了基础”。[3](P497-500)其次,要积极创新红色文献内容的表达和传播形式,适当运用通俗化的语言表述以及各种新兴的媒体出版技术提炼出适合新形势要求下的经典文献,使之更加贴近普通大众的文化品味。同时,要充分利用网络、传媒、手机终端等技术力量丰富红色文献资源的传播手段,扩大其受众群体,提高其资源的利用率和分享率。通过多管齐下的措施不断挖掘和整合红色文化的各种资源,才能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提供更好更多的实用素材。这样,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才能获得稳固的根基和充足的精神养分。

三、提炼创新红色文化教育内容和传播形式,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搭建教育平台

红色文化体现着革命前辈们崇高的革命献身精神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和德育功能,其精神实质始终是主流的、科学的、先进的。但是,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人们的观念在改变,红色文化的教育内容和传播形式也要与时俱进,做出适当的提炼和创新,为荣辱观教育搭建新形势下的教育平台。

(一)以提炼红色文化的教育内容为核心,搭建荣辱观教育的理论平台缘于近些年来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以及整个社会商品化浪潮的冲击,红色文化资源利用有逐渐趋于功利化、庸俗化的不良倾向,具体表现在:忽视、淡化红色文化内容的精神实质,借用红色文化的名义追求经济效益;片面迎合大众的庸俗价值取向,对经典的红色文化内容加以曲解或误解,罔顾历史的真实性和严肃性。例如,在大众影视文艺中,“误读原著、误导观众、误解市场”[2](P57),片面追求收视率和娱乐性,“歪曲历史、扭曲事实、调侃英雄人物、恶搞红色经典”[5](P134-137)。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要加强红色文化内容的提炼,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指导,纯洁红色文化内容,坚决抵制和摒弃各种文化糟粕,防止各种形式的庸俗文化渗入红色文化,提高红色文化的品味,树立红色文化的精神旗帜,巩固人们对红色文化的主流认知和肯定;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把当前社会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作为红色文化内容提炼的着眼点;要注意考虑红色文化内容特点和人们的文化需求,在综合平衡中创新红色文化内容的表现形式,打造一批既受群众欢迎又具有时代性和经典性的红色文化精品;要根据客观环境的不同、受众的不同等因素,具体地整合提炼红色文化内容,使红色文化能在全社会的各个劳动阶层之间传播。经过不断提炼的红色内容才能与当前社会现实、人们的需要实现更高的契合和协调,才能为荣辱观教育奠定更坚实的理论平台。

如何开展革命传统教育范文第4篇

    (一)吉美坚赞学校的辩论课堂青海省果洛州僧人吉美坚赞痛心于牧区贫困儿童因失学一辈子没文化的状况,创办学校,运用辩论课堂创造了6年大于12年的奇迹。学生经过5到6年的学习,大多可以参加高考,且升学率竟然达到60%以上。[4]辩论课堂通过借鉴藏传佛教辩经等方式让学生接受因明学训练,鼓励学生通过质疑、辩论来参透原理、理解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而非单凭教师的讲解进行学习,对学生的考核也以辩论大会的形式进行。辩论课堂的形式有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通过辩论倒逼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事物,探寻、提炼问题答案,以培养其严密的思维方法和自主的学习能力,发掘其潜能和智慧。

    (二)“友善用脑”教育教学试验新西兰教育家克里斯蒂?沃德(C.Ward)创立了“友善用脑”教育理论,其基点在于对大脑机能与人的身体状况和情感状态等密切关联的深刻认识。该理论的基本观点有:在内外环境有利的状况下,所有儿童都是天生的学习者;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习的引导者;注重教室物理环境、情感环境对学生学习的重要作用。其基本教学原则有:不给大脑太大压力;鼓励左右脑之间的信息交流;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充满积极情绪,成为积极的学习参与者;注重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挖掘学习与个体生活的相关性;照顾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等。[5]我国“友善用脑”教育实验基于此对课堂教学进行了重构,将团队学习、多感官教学、思维导图、音乐释压、健脑操、冥想、城市穿越等引入课堂,使每个人都能在轻松、快乐、高效的学习氛围中获得成功。

    (三)山西的整体性课堂改革山西省基础教育学校在新课改实验中形成了以“问题导学”为标志的课堂教学模式。其形态因校制宜,但都坚守“成长为本”课改灵魂,以“问题解决”为基石,以编制“学习导航”、安排自主学习、进行小组合作探究、组织课堂展示为核心环节。其中,学习导航是课改的重要依托,虽称谓不同,实质都是沟通学与教的桥梁,通过“问题串”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截至目前,山西省实施“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高中约70所,初中约700所,整体推进的地区约30个,[6]体现出极强的生命力。课改解放了教师和学生,学生的自主意识广泛体现于课堂和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各课改学校的中高考成绩普遍提高,大多数学校成为优质学校。除此之外,影响较为广泛的课堂改革还有郭思乐教授提倡的“生本教育”、何克抗教授推行的“跨越式教学试验”等。

    一、我国基础教育学校课堂改革的特点

    (一)课堂改革的动力:外推内驱任何教育教学改革都不是孤立产生的。我国基础教育学校课堂改革的动力,既有来自于政策、教育行政力量、理论发展、科技发展的外在推动,又有教育现实策动、教育家精神驱动的内部动力。1.课堂改革的外在推力其一,实施素质教育、进行课程改革等政策推动学校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自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颁布到2006年《义务教育法》修订,素质教育上升为国家法律准则,其在教育实践中的贯彻实施逐步深入,推动学校变革传统的应试教育方式。与此同时,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课程结构、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都提出了具体要求。其二,教育行政力量的推动。教育行政力量对于课堂改革的介入既有自上而下的,即在国家相关政策的要求下对课堂改革进行一些“规定动作”;也有在教育实践力量推动下,教育行政部门由下而上的行动,如山西省的整体性课堂改革。其三,脑科学与学习理论、教育理论等发展的推动。脑的发展具有无限潜力,存在优势分工,要求课堂改革重视儿童经验介入、环境营造和左右脑开发;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学习是个体与外在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尤其是个体主动建构的结果,要求课堂改革凸显儿童的主动性和主体性;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将人看作整体的人,教育不仅仅要发展人的“颈部以上”,而应促进身与心、知与情、理性与感性的统一发展。其四,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课堂教学内容、手段等改革。科技进步尤其是计算机、网络强大的信息与交互功能,将引发学习的革命,如何运用其来提高教育教学效率、重构教育内容与方式方法成为必须思考的课题。何克抗教授的“跨越式教学法”是一种有益、有效的尝试。2.课堂改革的内部动力近些年,我国基础教育学校的一些教育实践者,直面教育沉疴,主动进行课堂改革。其一,传统课堂苦、累、烦、低效,一些学校濒危,策动学校求变。传统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授受,学生成为盛装知识的容器;课程内容与生活世界脱离,课堂教学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缺失;课堂教学教条化、静态化,漠视学生的主体性品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师生关系单一、机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主体性、情感性缺失。传统课堂弊端重重,沉疴难除,一些学校如山东的杜郎口中学,穷则思变。其二,一些关键改革人物,尤其是一些具有教育家精神的校长主动探寻课改之路。课堂改革必须发乎学校,成为学校管理者、教师自觉的行动,才具有更旺盛的生命力。一些校长自主变革的使命感、力挽狂澜的责任感,远大的理想与坚定的信念,以“爱”为基色,以“人”为根本设计课堂教学改革,不仅使学校获得重生,而且使学校更有温度、有色彩、有灵魂,成为生命交汇、灵魂交集的乐园,如杜郎口中学的崔其升校长、昌乐二中的赵丰平校长等。

如何开展革命传统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建党初期 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这是党在总结长期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经验基础上做出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论断。开展和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国社会的优良的传统。中国革命最终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是与我们党一贯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密切相关的。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和重要条件之一。本文尝试从传播马克思主义、领导工人运动、发动农民运动以及开展军队建设这四个实践的角度,分析中国共产党在建党初期如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加强理论研究和宣传,发展和壮大党的组织。在实践中总结并逐步形成了我党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

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人民的选择

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不断地加强对华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侵略。帝国主义者的侵略,威胁着中国的国家独立和民族存亡,中国人民过着极端贫困、毫无民利的生活。为了挽救濒临危亡的中国,一大批积极分子投身救国救民道路的探索之中,寄希望于改良现有的封建统治,依靠封建领导集团带领人民团结御敌的愿望最终没能实现;转而希望通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师夷长技以制夷”,然而炮口对准东方的帝国主义列强不会允许中国独立富强起来,资本主义的方案在中国也未能行得通。1917年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震惊了全世界,也惊醒了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中国先进分子,在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之外,中国人民看到了第三种选择――社会主义。此后的二十多年,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热潮便席卷全国。这其中,《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胜利》这三篇文章成为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十月革命后世界形势正确判断的代表,同时也成为了中国人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标志。

就在马克思主义思潮涌入中国的同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唯心主义哲学流派等也相继被介绍到中国。1919年“”前后的中国思想界,可谓是中外学说争奇斗艳、古今流派百家争鸣的局面。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的思潮经历了三次激烈的斗争。第一次是“问题与主义”之争,资产阶级反对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宣扬改良主义和实用主义。第二次是关于社会主义的讨论,资产阶级企图阻止变革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第三次是反对无政府主义的斗争,无政府主义作为小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潮严重侵蚀了刚刚兴起的工人运动。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与反马克思主义者之间的几次论战,使马克思主义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中国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开始认识到:中国革命必须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必须有无产阶级政党来领导,必须建立无产阶级的国家。

二、领导工人运动的尝试和经验教训

辛亥革命后,由于无产阶级队伍迅速扩大,工人斗争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工人罢工次数在1912年到1919年“”前就已达百余次。“”加速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中国共产党也正是在此基础上诞生和发展起来的。建党过程中,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在对工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做了大量的启蒙工作,其主要方式有:创办工人刊物;开办文化补习学校;发动和组织工人成立工会组织;创办书社,销售进步书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结合的过程,也就是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和工人群众结合的过程。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并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初步确定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方针,使党一开始就明确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从而为以后党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一大以后,党集中精力领导工人运动。深入宣传马克思主义,于1921年秋成立了党的第一个出版机构――人民出版社;开办各类学术讲座、纪念活动和公开集会;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其任务就是开展宣传教育,加强对全国工人运动的统一指导。由于中国劳工组合书记部的正确领导,全国掀起了一浪又一浪的工人运动高潮。

在这一系列工人运动中,中国共产党深入工人群众,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力的促使了大革命高潮的到来。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具体做法有:文字口头宣传,利用刊物、工人夜校向工会组织和工人宣传教育;具体指导工人运动,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等都是在党的具体指导下所进行;发挥共产党员的骨干带头作用,带领工人向资本家、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作坚决斗争;结合武装斗争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在工人和市民中进行深入的反帝反封建宣传教育。这一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一无军队、二无政权,是思想政治工作发挥了特殊的作用,把宣传马克思主义、宣传党的纲领和决议、对工人进行启蒙教育作为中心任务,从而集合了自己的阶级队伍。然而工人运动也遇到了一些坎坷和挫折,甚至付出了血的代价,这使得中国共产党也认识到:如果没有强大的同盟军,仅仅依靠工人阶级孤军奋战,是不可能战胜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如果没有自己的武装,仅凭开展罢工和游行等合法斗争,也是不可能取得革命胜利的。此后,中国共产党总结经验教训,在开展国共合作的同时,宣传和发动农民,建立更为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成了工作的重心所在。

三、发动农民运动与农民地位的初步认识

党成立之初,在积极领导工人运动的同时,一些地方党组织已经开始尝试发动农民参加革命斗争,开辟了党在农村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1922年,《中共二大宣言》指出“中国三万万的农民,乃是革命运动中的最大要素”,如果把农民发动起来,“大量的贫苦农民能和工人握手革命,那时可以保证中国革命的成功”。1923年,中共三大通过《农民问题决议案》以后,党相继在广州开办了多期农民运动讲习所,培养了大批从事宣传发动农民、建立农民协会工作的农民运动工作骨干。

北伐战争期间,共产党以广东、湖南农民运动为先锋,掀起了农民运动的高潮。为了推动农村大革命迅猛发展,党要求各地广泛开展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1925年中共中央扩大执委会上,提出了“耕地农有”的口号。共产党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两条途径:一是由各地党员直接从事农民运动,党更是抓住了时局的中心――北伐战争,把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北伐战争方面来,并动员各方面力量特别是农民接应北伐军,把北伐战争和农民运动结合起来。二是由北伐军的政治机关及政工人员对农民进行宣传,北伐军的各级政治部均设有专职宣传队,随前卫部队行动,沿途宣传北伐的意义和政治主张,动员和组织民众援助北伐战争。1927年,发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驳斥了党内外怀疑和指责农民运动的论调,总结了湖南农民运动的丰富经验,从理论上解决了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和无产阶级的同盟军,同时也给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

四、黄埔军校的建立和军队建设的开始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军队中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从大革命期间,在国民革命军和国民军中开始的。1923年第一次国共合作,为党在军队中开展政治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在革命统一战线的形式下,以和三民主义为旗帜进行的,但反帝反封建的基本纲领和教育内容都是由共产党人主持和制定的。中国陆军军官学校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也是中共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初次尝试的载体。

中国陆军军官学校史称“黄埔军校”,于1924年5月5日成立。在来到军校担任政治部主任后,随即展开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秘密建立了中共在军队中的第一个基层组织――中共黄埔特别支部,并吸收了一批优秀学生入党,壮大了党的队伍;共产党员在军校的特别党部中占据了相当大比重,起到了政治核心作用。为了进一步壮大组织规模,先后成立了火星社、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等进步团体,对于扩大革命统一战线、激励学生革命热情,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1926年,冯玉祥五原誓师,宣布参加北伐战争,中共便在国民军联军中设立了政治部,帮助国民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是这些优秀的共产党人在国民军中的辛勤工作,对许多爱国军人走上与共产党合作的道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这一时期的中共在军校制度化建设上也颇有成效。

共产党人在国民革命军和黄埔军校中实施政治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第一,在军队中建立政治工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依靠政治工作提高军队的战斗力。第二,引导官兵确立革命观念,使官兵的思想统一化、系统化,使官兵的作风纪律化、统一化。第三,重视宣传和组织群众,并将其作为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第四,把争取教育敌军作为军队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开设俘虏军官训练班,积极争取和扩大队伍。第五,严格军队纪律、培养革命精神,并作为军队政治工作的一项基本要求得以贯彻实施。第六,政治工作人员要以身作则,树立良好作风,对官兵起表率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