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建构主义课程理论

建构主义课程理论

建构主义课程理论

建构主义课程理论范文第1篇

由于《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本身的特点具有理论抽象性、与硬件的相关性,使它难学难教,学生普遍反映这门课程难学、不容易理解、抽象。这门课程难学的另一个原因体现在上机实验方面。上机实验时是DOS黑白界面,检查语法编译程序繁琐,结果不具直观性。编写程序复杂、调试程序复杂,所以很多教师讲课时侧重于理论教学,忽视实验教学。另外,尽管有上机实验的教学要求,但教学主体是课堂教学。无论是实验设计还是实验强度都远远不够。带有强烈的“验证性”色彩。这些影响了学生学习时的积极性,许多学生在学习《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的过程中往往感觉找不到头绪。认为《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是一门难学的课程,比较抽象,是“天书级”的语言,不像应用型课程非常直观与生动。在学习《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时积极性不高。因此,对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用建构主义理论分析汇编语言

教学现状汇编语言与高级语言教学是有区别的,高级语言经常包含学生原有的经验和知识,因此在对新知识的理解,通过运用已有的经验建构起来,得心应手。而汇编语言中很多都是新的知识,并且与学生原有的知识有较大的差别,教师就要以学生为主体,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手段创设有利的学习情境,帮助学生完成新知识的建构。在教育心理学领域中,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学习理论,对学习和教学提出了一系列新解释,认为认识是一种以主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协作活动,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来获得。建构主义更关注学习者如何以原有的经验、认知结构、心理结构和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知识、建构知识结构。学生是在教师的帮助下,利用自己特有的思考方式和学习方法,通过自己的经验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建构自己的理解过程。建构主义这种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理论,既强调了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而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与促进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动者,这种学习方法更加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情景与协作性。从教师的视角来理解建构主义,教师就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看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在新知识的输入阶段、相互作用阶段、操作阶段和输出阶段等不同阶段帮助学生完成新知识的建构。汇编语言本质上是机器语言,与高级语言相比又具有一些自身的特点:①汇编语言属于低级语言,与硬件联系紧密;②指令繁杂,编程繁琐;③调试环境不易被学生理解与掌握汇编语言调试工具采用的是Debug,DOS下的命令交互方式,界面不友好;④课程中段才涉及程序设计和应用。按照建构主义理论,目前汇编语言教学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①教师通常将教材内容按部就班地灌输给学生,教学内容顺序安排不合理,并未真正地按循序渐进的原则来教授;②有的内容一讲到底,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虽然教师教学很认真,但不和学生进行互动,不及时提供实践的机会,使学生缺乏主动性,学习效果自然不理想;③教学实践缺乏有效性。目前该课程上机实践多数仅满足于对理论知识的验证,很少有具备针对性或直接面向实际问题的综合训练,学生难以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没能得到很好培养。现有的例题特别是上机习题编排,不利于培养提高学生的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技能,更不利于通过上机实验进一步调动学生语言的积极性。因此,在建构主义理论的输入阶段,受高级语言的影响,汇编语言学习者很难实现新知识的输入;在建构主义理论的相互作用阶段,原有的高级语言学习方法、理论基础不能在这里形成知识与编程技能的正迁移,反倒阻碍了新知识与能力的习得;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操作阶段,由于学生不熟悉DEBUG调试环境,不能很好地驾驭上机环境,实践脱离了理论,不能使新学习的知识与原有的认知结构之间产生较为密切的联系。在输出阶段,由于作业或课程设计题目主要针对操作系统的某一子功能进行设计,无正误判定,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解决具体应用问题的信心与决心。

3、建构主义理论的汇编语言教学实施

3.1、随着计算机发展,多次讨论修改教学大纲

随着PC性能的不断攀升,内存的不断扩大。汇编语言的优点已经不是特别突出,学生总觉得汇编语言指令繁多,枯燥难学。有了很多种高级语言,开发程序非常容易。他们非常不愿意学习汇编语言。哪些需要删除,哪些增添,已经是需要重新讨论的问题。教研室主要讨论了以下内容:明确学习《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的目的,如何与其他高级语言衔接,如何相辅相成。在整个计算机体系中处于什么地位。哪些陈旧的内容需要删掉,哪些新的内容需要增添,这是教研室会议重点讨论的问题。

3.2、多用形象的类比

汇编语言枯燥抽象,硬件结构又看不见摸不到,用类比的方法讲授就显得比较重要。用鲜活的例子来打比方可以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例如在讲解寻址方式时,笔者就用类比的讲解方法,告诉学生说,例如,一个小孩子对他妈妈说:“我要吃苹果”,妈妈就给他拿了一个苹果,这就是直接给出,是立即寻址方式:孩子大了一点,有一天又和妈妈讲,我要吃苹果,妈妈给了他一个盒子,孩子打开盒子,苹果放在盒子里,这就像寄存器寻址,操作数在寄存器里;再大了一点,孩子又和妈妈说要吃苹果,妈妈给了他一个纸条,上面写着放苹果的地址,例如在厨柜的第二个抽屉里,孩子按照地址找到苹果。这就是直接寻址方式。给出操作数的地址;如果妈妈给孩子一个盒子,打开盒子,里面是一个字条,写着放苹果的地方,孩子按照地址找苹果。这就像寄存器间接寻址,寄存器存放的是操作数的地址,按照地址找到操作数。通过这样的讲解使得学生很容易理解寻址方式的精髓,不必再去死记硬背,很快就能理解和记忆,在实际教学中效果良好。

3.3、实现对上机环境的知识建构

通过分析代码在源程序和DEBUG下的区别,帮助学生利用已学得的汇编指令实现对上机环境的知识建构。代码在源程序和DEBUG下的区别明显存在的,源程序中的汇编指令经过编译发了很多变化,不同版本的DEBUG对机器指令的反汇编结果也不完全一致。了解这些区别对学生熟悉和掌握DEBUG的作用非常巨大。

3.4、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高级语言程序“可视化”的特点,在开展案例教学时,利用DOS功能调用和BIOS功能调用来设计“可视化”的汇编语言程序,在相互作用阶段帮助学生建构汇编语言的案例知识。汇编语言写起来费劲,调试起来困难,怎样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教师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因为平常所说的操作用汇编语言来写都十分困难,即使是写出来了,运行起来可能什么都看不到,学生很难有兴趣去编写更多的汇编程序,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是汇编语言教学成败的关键,用DOS功能调用和BIOS功能调用,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汇编程序运行起来什么都看不到的问题,如果运用得好可以产生非常好的演示效果,大大增强汇编语言运行的可视程度,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汇编语言的兴趣。另外,还要特别给学生指出:如果在调试运行程序时系统中断资源发生变化,一些使用BIOS中断资源或DOS功能调用的程序,其执行结果可能会不正常。如有的学生在录入源程序时为注释汉字信息,而在WINDOWS平台的DOS兼容模式下加载了汉字平台,结果该让喇叭鸣叫的地方而无此运行现象。

3.5、编制有利于学生兴趣建构的上机习题集

深入分析汇编语言上机环境,结合理论教学进度,编制梯度合理、易学、易练、易调试,有较直观的运行结果和一定趣味性的上机习题集,提高学生的程序设计和调试技能,促进汇编语言教学效果的进一步提高。

3.6、建构教师引导、学生主导的生态课堂

密切关注课堂生态环境,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引导学生进入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在汇编语言教学中,为了随堂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经常要求学生把自己编写的程序段写在黑板上来讲评,由于学生对知识理解和掌握的差异,在评讲过程中,无法预料会出现何种错误,因此需要教师随机应变,根据学生情况,总结代表性的错误总之,针对汇编语言的课程特点,将建构主义的理论与方法手段引入课堂,使课堂不仅成为知识传递的场所,更是促进学生完善和发展自我的舞台,实现教学相长。

4、结束语

建构主义课程理论范文第2篇

摘要: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探究”是构建主义理论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体现。本文根据教学实践总结说明了探究式教学的明显效果与运用策略。

关键词:构建主义;探究式教学;高中物理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教材本身的兴趣”;这就是说,浓厚的学习兴趣可激起强大的学习动力,使学生自强不息,奋发向上。“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著名教育学家皮亚杰则说“儿童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也不是被动的接受环境刺激,而是具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的支配。”所以我们在课上应该触及学生的心灵,应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吸住。

传统的教学比较注重教材的知识结构和逻辑结构,侧重于研究如何教,主要精力在“吃透教材”上,而很少注意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的表征和组织。近年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并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背景下借助于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而“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理想的学习环境中必须具备的四大要素。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教学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指出:高中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研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实践活动。探究教学目标及功能在于学生养成自主探索研究的主动学习的习惯,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并养成实事求是的学科学态度,激发创造思维,培养创造能力,使学生学会怎样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怎样加工信息,并对提出的假设如何论证。因此,“探究”是构建主义理论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体现。

同样的教学内容,同样的教学器材,在教学处理上方法不同其效果就不同。例如同样教学生学习物体的自由落体:A老师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急于将结论交给学生;B老师善于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学生经过动手实验、动眼观察、动口表达与交流、动脑思考并结合演示实验,弄明白了轻重物体下落快慢是由于空气阻力的影响,如果排除空气阻力的因素,轻重物体下落的快慢是相同的.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还经历了用实验研究物理的过程,初步学会了把实验获得的信息演绎、归纳成结论的科学方法。

在吸收和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结合实际初步构建了依据现代物理学观和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贯彻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将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课程加以整合,以培养学生的物理创新意识、精神、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的自主探究式高中物理教学模式。该教学过程的流程如下:

第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一般来说,引入新课要营造学习气氛和问题情境,设疑激趣。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比如观察、实验、研究图片、案例分析等,引出学生提出科学的问题,使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当学生形成稳定的学习动机后,教师再提出需要研究的问题,同时提供学生解决问题所需要的资源。

第二,引导讨论,合作探究

教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讨论,学生可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或收集的信息作出较合理的猜想,并假设和设计探究方案。学生可通过校园网上教师提供的网络资源或直接找老师对这些方案进行探讨、分析论证。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将学生以2-4人为单位,分成实验小组,根据方案与课件展开探究活动。不同的小组探究思路和方法有所不同,小组内部的同学分工要有条理,相互配合完成任务。通过合作学习,逐步形成充满活力的学习团队。教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起监督、指导和服务的作用、发现问题、及时辅导。另外,在各小组探究结束后,要进行成果交流,学生在交流中,进一步加深对物理现象和过程的理解,进而形成概念、发现规律,建立合理正确的物理表象。

第三,课题小结,测试反馈

首先,学生对各自的探究过程进行小结,陈述各自的探究结论或实验现象与结论,并对各自的探究过程和结论进行反思、评价。然后,学生对他人的探究过程和结论进行反思、评价,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再者,教师对本节课的学生的结论进行适当的补充、总结和评价,并让学生浏览网页“小结”。最后,引导学生进入网络智能习题库,完成自我测试,测试结果由计算机网络当即反馈给学生。

该探究式教学模式不仅让学生明白“知道什么”,更让学生明白“怎样才能知道”,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更让学生学会如何获得知识。

在新课程中提倡探究式教学,并不是要否定传授式教学,为提高探究质量,我们不能忽视传授式教学。因为,探究的过程离不开应用知识和技能;在提出问题时,评价问题的价值和可探究性时需要一定的知识;在做出猜想、假设时,需要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设计实验时,需要掌握相关的原理和方法;只有将证据与科学知识建立联系才能得出合理的解释;检验和评价探究的结果需要原理、模型和理论。而这些知识和技能不可能都直接探究获得,都必须依靠传授式教学给学生传授知识。

教学方式是多样的,不同的教学内容可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知识性、定义类、单位及其换算类的内容,主要采取传授式进行教学,如电流强度的定义、方向、单位及其换算;凡是对那些概念性强,学生容易产生分歧的内容,一般采作讨论式进行教学,如功的概念、牛顿第一定律等;凡涉及应用知识的迁移能力、对待事实证据的科学态度、搜索信息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方面的内容,一般采用探究式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探究的思想,在探究的过程中,传授必要的知识,是一种可以借鉴的教学方式。

爱因斯坦说过:“当一个毕业生离开学校时,如果把学到的知识忘光了,那么这时他所剩下的才是学校教师在他们身上进行教育的真正成果。”这句话充分反映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性,不要仅仅教给学生“是这样”,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弄清“为什么是这样”。“教是为了不教”,牢记这句话,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师才算是成功的教师,我们的教育才算是成功的教育。

探究式教学模式只提供了一个基本思路,在实际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变通。科学探究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正处于探索和实验阶段。我们对探究式教学的理解不能拘泥于某节课,而应该将探究的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我们相信,只要加强学习、研究,努力实践,认真总结,让科学探究精神贯穿于整个物理教学中,就一定能摸索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物理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建构主义课程理论范文第3篇

当今社会人类的很多活动如办公、教育、科研、学习等,均离不开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正在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同时也对计算机教育的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当前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难点以及困境,文章提出了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计算机基础的教学以及学习方法。

一、计算机基础课程现状分析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对于提升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非常重要。在实际教学中,又经常会出现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诸多问题。分析具体的课程教学过程,会发现导致教学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师生角色的不对称 尽管现代教育观念一再强调在课堂教学中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起到组织、指导和促进者的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这种教学模式经常在不经意之间被弱化。教师为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内容,往往通过省略具体操作过程、取消讨论环节等加快教学节奏,而学生则对激增的课堂教学量应接不暇且被动接受。于是,教师重新成为教学主体,而学生则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2、教具使用的单一 目前,计算机和投影仪已成为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主要教学工具,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计算机的多媒体功能并未被完全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声、影等功能完全被漠视,反而成为一块新型“黑板”——对课本内容的转印和放大。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由于涉及操作规程以及程序语句使用语法,这种单一使用教具的情况更容易出现。wWw.lw881.com

3、教材选用的不当 教师和学生对于教材的不同态度是影响教学的重要因素。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2种典型的教材观,造成教材使用不当。1)部分教师将教材等同于教学大纲,“讲教材”的做法不仅漠视教学大纲对不同学生类型的教学重点的实际要求,而且也容易导致学生对教材乃至所有书本的盲目崇拜,扼杀其自主精神和创新能力。2)另外一些教师则遵守教学大纲的要求,却完全漠视教材中超出教学大纲范围的内容,甚至只讲简单的内容,而难度大、与考试无关的则一概省略。这样不仅导致学生对知识学习的深度缺乏,也很可能会助长学生的“就简避难”风气,不利于对学生克服困难的人格素质的培养。

4、教学方法的单调 教学方法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手段,它对于实现教学目的有重要意义。好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不仅获得正确、全面而深刻的认识,而且还可以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与途径,帮助他们形成学习迁移能力。

基于目前出现的问题,本文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探讨其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以及学习中所起到的作用。

二、建构主义理论以及构成要素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及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 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其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情境:教学以及学习环境、设定的具体的场景以及教学、学习内容。协作: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会话: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计划过程。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由书本内容、课程内容转化为学生自己知识的过程。

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是学生为主体、中心,教师是整个学习过程的引导者、组织者以及策划者,起辅

转贴于

助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达到使学生有效实现意义建构的目的;学生学习的过程是知识在大脑中重新构建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主动的、积极的。

三、建构理论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实现

虽然学生在学习时中是主动的、积极的,但是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却是盲目的、没有头绪的,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应该设置相应的学习情景,起到策划者以及引导者的作用。所以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依据教学大纲以及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知识体系,教师首先应该梳理出分层的知识结构体系;第二,将每个不同层次的知识依据之间的相关性,结合学生的计算机文化水平、学生的兴趣爱好,设置不同的情景模式以及子课题;第三,为各个情景准备充分的教学资源;第四,协助并引导学生完成每一个课题作业;第五,接收并检查学生的课题作业;第六,依据前一个课题作业设定并修改下一个课题情景。

对于学生而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相关资料的查找以及收集;第二,课题作业的完成以及完善;第三,课程作业所涉及的知识点的内化以及引申;第四,对课程情景的把握以及对老师以及上课方式的意见反馈。

以上几点分别是从老师的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习角度讨论的建构主义教学以及学习方法,在实际创作中,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大纲以及学生的计算机文化水平设置不同类型的、知识点有所侧重的情景模式,并按照学生所已经掌握的计算机基础将学生分为不同的课题组以供学生选择学习。不同层次的课题对应不同水平的学生,以期达到因人施教的目的以及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作用。

建构主义课程理论范文第4篇

关键词:建构主义理论 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教学评价 Java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2(b)-0211-02

合理吸取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并运用于Java课程教学实践中,关注知识的主动建构过程,以学生为主体,转变师生角色,完善评价方式,把编程语言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倡导主动、交流、合作,体现程序设计语言教学目的不是单纯为了学习编程语言而学习,而是把编程语言作为工具来发展学生在未来程序开发工作中的认知能力、创新能力。在我院的Java课程教学中,应用建构主义理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谈谈自己在此方面的教学改革方法和认识。

随着建构主义理论的发展,建构主义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的不断完善,按照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思想,引导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得学生能够将Java方向相关课程全面地结合一起,亲身体会整个项目的开发流程,清楚认识每个环节的工作,增强面向对象思想在软件开发过程中的认识,胜任Java方向的编程工作。

1.教学中存在不足之处

高职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存在以下几点不足之处。

(1)生源质量不高,基础差,缺乏主动学习性,知识遗忘得快,Java课程是在C语言课程之后开设的,学习中要综合运用《数据库开发与维护》、《IT英语》等课程的综合知识,学生对原有知识学习的不消化,理解的不透彻,掌握的不深刻,造成对新的编程语言学习困难加大,兴趣不高。

(2)采用传统教学设计,在课堂上教学设计理论都是围绕如何“教”而展开,学生大部分时间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教师不能全面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缺乏对学生学习主动性调动。

(3)教学评价方式单一,往往只注重结果评价,而忽略过程评价,多数学生在期末突击复习,综合实训项目,疲于应付,相似度高,缺乏创新性,学生实践能力难以得到提高。

2.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的内容与步骤

针对教学现状,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Java课程教学中采取相应教学设计改革。

2.1教学目标分析

在教学中明确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划分各教学单元,分析确定单元教学目标,告知学生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所在。Java课程整体目标要求学生理解面向对象编程技术的基础理论、主要原则和思维方法,重点培养学生面向对象的编程思想及实现思路,培养学生在软件开发中应用Java语言编程能力,具有良好编程习惯,较好职业道德和团队合作精神、创新意识。按照总体教学目标,本课程划分以下教学单元,实现各个单元教学目标。

教学单元1 JAVA开发相关技术,要求学生能够独立搭建开发环境,熟悉开发工具。

教学单元2 JAVA基础知识,要求学生了解Java基础知识,能够用基本流程语句完成简单程序设计。

教学单元3 面向对象编程思想,要求学生掌握面向对象编程思想,熟悉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特点,把握类的特点,灵活应用类的方法。

教学单元4 Java常用类,要求学生掌握查阅API方法,掌握常用类的属性、方法,在程序中能灵活调用。

教学单元5 图形界面设计,要求利用容器和常用组件完成图形界面程序设计,并能够进行组件事件处理。

教学单元6 数据保存,要求学生能够读取外部数据(文件/数据库)到程序中或保存程序中数据到外部(文件/数据库),实现数据持久化。

教学单元7 多线程,要求学生掌握多线程机制,能够编写多线程多任务应用程序。

教学单元8 网络通信,要求学生能理解客户/服务器模式的工作原理和套接字含义,采用不同通信方式,编写简单的客户/服务器程序。

2.2信息资源设计

教师进行授课前将本课程相关资源提供给学生,如学习网站,课件、JDK

API、电子书籍等,并告知教师个人Email、QQ号、手机号,与学生建立联系,及时与学生沟通,指导帮助学生学习。

2.3情境创设及学习设计

根据教学单元内容,设置与单元主题相关的教学情境,将本课程分为9个教学情境,在教学情境下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经验去同化和顺应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新意义或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使学生真正理解地进行知识意义建构,全面掌握本课程的核心思想。

在教学过程采用抛锚式自主学习教学方法,在实际情境中确定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性工作任务书,通过基本例题、查询各类资料对工作情境设定解决问题的方案,独立去实施工作情境中任务,根据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在补充和完善原有认识,进行知识意义建构。在个人自主学习基础上开展小组讨论、协商,进行协作学习环境设计,全面指导学生的学习。将该课程设置如下教学情境并进行相应的学习设计。

(1)认识搭建工作环境、开发平台,围绕Java开发相关技术单元设置,教师演示Java程序工作过程,引领学生自己动手搭建自己机器Java开发平台,配置开发环境,了解开发工具,相互交流,在调试中增强基本软件安装调试能力。

(2)简单数据处理,在学生学习过C语言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同化”学习,与C语言比较,进一步学习Java的基本语法、流程控制语句,进行简单数学运算,如判断奇偶数、求平方、阶层等,对Java基础知识有牢固认识。

(3)图书管理系统设计之实体类创建及异常处理,演示基于命令行的模拟的图书管理系统,分析图书管理系统功能,以初步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思想设计项目,以学习应用Java基础知识为主,重点培养学生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思想与方法,设计图书管理系统中图书类、不同用户类等实体类,并能够处理常见异常。

(4)图书管理系统设计之窗体界面开发,设计图书管理系统GUI界面以方便人机交互,侧重于Swing组件的应用和事件与窗口的监听,重点培养学生图形用户界面的设计能力。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设计界面,将学生进行分组,设计不同功能的图书管理界面,由教师、学生相互点评、交流,探讨设计较为完善界面,并实现相应功能。

(5)图书管理系统设计之新书通知设计,以程序中出现的每日一贴为例讲解引入该情境,带领学生学习文件输入/输出流相关知识,通过文件读取将上架新书通知显示在图书系统中,培养学生文件操作能力。

(6)图书管理系统设计之图书管理,实现图书信息数据库持久化,与《数据库开发与维护》课程结合,通过Java数据库技术(JDBC)完成数据库中信息的增、删、查、改,培养学生数据库访问能力。在情境学习中,让学生学会与不同数据库的连接方式,能够完成实际工作岗位要求,如要求学生尝试使用JDBC ODBC桥接方式、加载SQL驱动程序方式、加载Oracle驱动程序方式,实现与不同数据库连接,让学生讨论比较,找出相应连接规律,掌握数据库连接技巧、对SQL语言有更深认识。

(7)图书管理系统设计之用户登录管理,在教学中演示讨论售票过程,分析图书借书过程,利用多线程技术解决不同客户在数据库中要借阅同一本书问题,让学生学会多线程的数据处理,能够解决程序中较复杂的问题。

(8)图书管理系统设计之客户登录IP显示,利用网络编程原理,将图书管理数据库放在服务器端,实现多个客户连接服务器对数据库中数据访问,在服务器端显示登录客户端IP地址,并进行数据处理,培养学生处理网络文件传输和即时通信能力。

(9)图书管理系统设计之打印、统计图形绘制、帮助文档制作,在学生学习该课程后补充完成的教学情境,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利用协作学习环境,给每组分派新任务,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每组独立完成各自功能,分别实现图书信息打印功能、借阅书籍类别统计图形(柱状、饼状)显示功能、系统帮助文档制作等不同功能,各组相互交流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相互协作能力,促进学生团队合作和展示能力。

2.4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学习效果评价根据每个学习情境的完成情况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包括学生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主要评价指标分为学习过程评价指标和学习结果

知识意义建构评价指标,其中学习过程评价指标根据职业能力标准又细分为:查阅资料、自学能力(占10%)、信息收集能力(占5%)、工作态度(占5%)、团队合作能力(占10%)、创新能力(占10%)、实践能力(占15%)、展示能力(占5%);学习结果

知识意义建构评价指标又细分为:知识点认知(20%)、知识点应用(20%),针对各个评价指标作出学生自评和教师评价,各占50%,给出每个学生每个教学情境的分值,测定学生学习效果。

通过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学生学习积极性受到鼓舞,成为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人,全面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关注学生各个层面,关注到每个学生,使学生的努力得到认可,能使大多数学生比较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对本课程有较深认识。

建构主义课程理论范文第5篇

[关键词]建构主义 国际贸易理论课程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0-0048-04

一、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思想

建构主义是由瑞士皮亚杰提出的一种认知理论,皮亚杰认为“儿童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后经不断发展,建构主义理论被逐步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思想主要反映在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教学观、师生角色的定位及其作用、学习环境等六个方面。与传统教学观不同,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对现实纯粹客观的反映,而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知识不是教师传递的,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的,学习者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途径,根据先前认知结构主动地和有选择地知觉外在信息,构建其意义学习。教学活动从以教师的“教”为主转移到以学生的“学”为主,要求学生在复杂真实情境中完成任务。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要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相互交流和质疑,以完善知识的形成。

二、国际贸易理论课程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

国际贸易理论是国际贸易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具有知识面广、理论性强等特点。传统教学模式以讲授法为主,是一种知识灌输型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能充当被动的接受者。这种教学方法有明显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一)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国际贸易理论作为一门理论性课程,向来是较难被学生接受和喜欢的,因为学生首先会对其实用性提出质疑,认为所学的理论不能被运用于今后的实际工作中,并且由于理论学习比较枯燥,学生在学习中难免会产生一些抵触情绪。如果再运用单纯的讲授法来教学,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很少,并且认识不到课程的实用性,更难以对课程产生兴趣,自然也就失去了学习的意愿,结果就造成老师讲得辛苦、学生却不容易接受的局面。

(二)不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使用讲授法教学,教师硬性地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还停留在死记硬背的层面,对知识并没有充分地理解,更谈不上用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学生主观能动性没有充分发挥的空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语言表达等各方面的能力得不到提高,教学目的难以实现。

三、建构主义理论在国际贸易理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通过教师指导和同学之间的合作,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构建起新的知识体系。建构主义在课堂教学中日益受到重视,运用也日益普遍,将其运用于国际贸易理论课程的教学,有助于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更好地达到教学效果和教学目的。案例教学法、讨论法、任务驱动法都是可以较好体现建构主义思想的教学方法。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即围绕一定的教学目的,把实际中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供学生思考分析和决断的案例(通常为书面形式),通过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一般需经过准备、实施和总结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

准备工作是决定教学能否成功的前提条件,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教师首先要选择具有代表性和针对性并具有一定理论价值的案例,将理论和现实紧密地结合起来,体现出教学内容。案例的难度应适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最好选择该领域的经典案例或近期发生的重大经济事件。以“反倾销”这一知识点为例,年内热点的“中国光伏产品遭遇欧美反倾销”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这是迄今为止对我国最大规模的贸易诉讼,具有分析讨论价值。接下来,教师要设计针对案例的问题,设计的问题要能起到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得出结论的作用。如上文所说的案例,就可以从事件的起因、发展和结果进行分析,从而探讨出反倾销的定义、实施条件、我国目前遭遇反倾销的现状、原因及对策等知识点。另外,教师还要大致设定案例分析与讨论的时间,以便对教学进度有一个大致的把握。

教师在选定及设计好案例之后,要提前一至两周将案例发放给学生,由学生做相关的准备工作。在案例教学中,学生一般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因此要对全班同学进行分组,每组人数大概为4―6人。分组原则以学生自愿为主,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调整,如一组中男生和女生的数量要保持一定比例,平时比较活跃的学生和比较内向的学生也要搭配开,等等。小组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如组长、记录员、发言人等。拿到案例后,学生要阅读案例,查阅相关资料,积极思考,通过小组内部汇总和讨论,初步形成案例中问题的原因分析和解决方案,写出发言提纲。在此过程中,教师可给予必要的指导,并对发言提纲进行检查及审批,以保证课堂发言的质量。

2.实施阶段

实施阶段主要指课堂讨论阶段,这一阶段以学生的陈述和讨论为主,每个小组由一名同学陈述本组的观点,发言时间一般控制在10-15分钟,发言完毕,如果其他小组的同学有疑问,发言的同学及小组其他成员都可以做出解释。教师在大部分时间里要认真倾听,鼓励学生发言,暂不作评论,必要时给予适当提示和建议,保证讨论方向正确。

3.总结阶段

由于学生知识的局限性,对案例的分析可能不到位,这就需要教师在讨论结束后及时总结,对学生的分析和发言进行评价,将学生的各种意见进行比较,肯定其中正确的观点,同时对有偏颇的观点加以指正,进而引出案例中包含的知识点,必要时还可以和学生进行再讨论。

在听取教师的总结和意见后,学生要对自己的分析进行思考和总结。可以是规律和经验的总结,也可以是对获取这种经验和知识方式的总结,明确自己在案例分析中的所得和不足,以便在今后学习中不断进步。最后要形成书面总结报告,作为教师考核的依据。

(二)讨论法

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从实施过程来看,讨论法和案例教学法比较类似,都是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论、解决问题,都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语言表达、团队合作等多方面的能力,以及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不过二者仍有明显的区别。

案例教学法是就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所得出的结论是针对该案例的解决方案,而讨论法一般不依附于具体案例,是就一般性问题展开讨论,所选问题往往是比较具有争议性的,容易产生不同意见,具有讨论价值,所得出的结论也更具有一般意义。

在实施讨论法时,要特别注意一个问题――对讨论题目的选择。一个好的讨论题目应该是教学重点,同时也是经济热点,能够引起学生兴趣,并且难度要适中,太难或太易都达不到预期效果。例如在学习了“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一章之后,可以“中国有‘世界工厂’之称,你如何看待?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如何?”为题让学生展开讨论,使学生对我国在当前国际分工中扮演的角色及今后的发展道路有更深刻地认识。

有时还可以选择一些争议性比较大的题目,让学生产生不同意见,进而展开辩论,课堂气氛会更加热烈,效果也会更好。如“在当前的国际经济大背景下,中国应该选择自由贸易还是保护贸易?”一部分学生会认为自由贸易对中国经济发展更有利,而另一部分学生会主张实施保护贸易。通过辩论,学生必然会对不同贸易主张有更深刻地理解,也会对目前我国所处的经济形势和战略选择有更全面的了解。

(三)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法是指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提出学习任务,创设真实情境,学生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积极有效地运用学习资源,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学习,完成既定任务的学习实践活动。

任务驱动法最根本的特点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定学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学习模式。在此过程中,学生会不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

任务驱动法实施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创设情境

首先要创设与学习主题相关、贴近现实的情境,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会对知识有更直观生动的体会,这是知识构建的前提。例如,在讲到“关税”一章时,可创设“关税对我国汽车工业的影响”这一学习情境,学生通过资料收集和调查分析,了解关税的相关内容。

2.确定任务

在创设的情境下,教师需确定与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具体任务,交由学生去完成。要根据教学需求,将总目标分解成若干小目标,将总任务分解成若干小任务,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完成对知识的建构。如上述情境下,总任务是了解关税对我国汽车工业的影响,可以将其分解成“我国拥有私家车的现状”、“我国拥有私家车状况变化的原因”、“进口关税下降对汽车价格的影响”等小任务,最后落脚到“关税对我国汽车工业的影响”这一总任务上。

在确定任务时,要注意任务应该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这样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同时任务难度要适中,要与学生知识储备相一致,并且要具有可操作性。要避免任务的形式化和简单化,不要出可以从课本上直接找到答案的问题,如“什么是关税”、“关税有什么作用”等,这样的问题不需要学生研究探索,违背了教学初衷。

3.自主学习

在任务驱动法中,学生是主体,在确定任务后,就要把任务下发给学生,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指导,如需要搜集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等,但不要对学生的思考进行过多干预。任务驱动法与案例教学法和讨论法一样,也是采用学生分组协作的形式,围绕所要解决的问题,分工合作完成。各小组完成后在课堂上进行陈述,之后小组之间还要进行交流,如有不同观点,可进行讨论甚至辩论,在此过程中使知识进一步得到完善。

4.总结评价

在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要对任务完成效果进行总结和评价,使学生对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有更清晰的认识,得到进一步提高。评价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对任务本身的完成情况,即所学知识意义建构的评价,另一方面是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自主学习、与同学协作等各方面能力的评价。

四、建构主义教学方法的特点

相比于传统讲授法,上述几种建构主义教学方法是开放式、互动式的,在提升教学效果方面有其自身特点和优势。

(一)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在讲授法中,教师是知识的灌输者,而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学生只需要知道“是什么”,只注重结果却忽视了过程,久而久之,学生懒于思考,甚至丧失思考能力。在建构主义教学方法中,教师不会直接将结果告诉学生,而是给出一个具体案例、问题或任务,通过学生分析思考得出结论。因此,学生独立思考是决定这类教学方法是否能够取得成功的最重要因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观念将发生转变,由注重知识变为注重能力,使独立思考的能力得到很好锻炼,这是大学教育最重要的目标之一。

(二)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国际贸易理论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学生本来学习兴趣就不大,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一味讲授,学生难免会产生厌烦情绪,影响教学效果。而建构主义教学方法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强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索知识。由于大部分案例和任务并没有统一答案,学生在思考和讨论过程中可以多角度理解问题,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使学生成为学习和课堂的主人,会使学生获得成就感,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重视双向交流

在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中,不仅强调学生积极参与,而且教师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参与者。在正式教学之前,教师要进行资料收集和整理,设计出与学生实际水平相契合的问题;在课堂讨论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必要地提示和引导,以确保讨论的正确走向;必要时还需要和学生共同思考;如学生提出疑惑或反对意见,老师要正确解答;最后还要就学生的发言和讨论做出评价。因此,实施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引导和激发学生兴趣的能力以及对课堂的掌控能力。

(四)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

理论知识不仅枯燥,而且比较抽象,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采用建构主义教学方法,将抽象的理论包含于具体情境中,让理论在实践中得以运用。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学生会切身体会到理论不是空而无用的东西,并且会对理论有更具象化的理解,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理论的本质和内涵,而且由于是自己思考得出的结论,印象会尤为深刻。

(五)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在参与分析和讨论的过程中,学生要做大量工作,每个环节都对他们能力的提高有显著帮助。首先,学生要进行分组,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任务,这就需要明确每个人在小组中的分工,并协调大家的行动,从而锻炼了团队合作能力;在分析和讨论中,学生需要积极发言,从而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最后要将分析结果形成文字,这要求他们具有较好的写作能力;而整个教学又是将理论运用于实际的过程,因此,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也得到提高。在建构主义教学方法中,学生们最终得到的不只是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这些能力的培养。

(六)集思广益

在课堂上,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会展开激烈的探讨甚至争论,一些新观点往往在这种探讨和争论中诞生,而这些是在教师单一讲授的课堂上难以得到的。建构主义教学方法调动的是集体的思想和智慧,更容易打开思路,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同时会让学生认识到:教科书上的不一定全是正确的,正确的也不一定全部能在教科书上找到,由此也将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

五、建构主义教学方法的局限性

尽管建构主义教学方法在教学方面优势明显,但现阶段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不少困难。

(一)时间和精力的限制

相比于讲授法,建构主义教学方法需要更多时间和精力。包括课前准备、课上讨论以及课后总结,都非常费时费力。如果课时数比较少,要实施这些教学方法就会占用更多教学时间,影响正常教学进度。建构主义教学方法还需要教师和学生付出更多精力,做更多工作,如果学生因为繁琐而不积极主动参与,就会打击教师的积极性,影响教学效果。

(二)教学效果难以控制

建构主义教学方法对教师要求较高,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对课堂的掌控能力。教师要结合理论创设适合的情境,对理论和案例要非常熟悉,能够运用理论知识对案例做出较为深入和细致的分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很好地掌控讨论进展和方向,调节课堂气氛,使讨论在热烈、友好而积极的氛围中进行。对新教师来说,要达到这些要求有一定难度。另外,在教学评价时会带有更多的教师主观意见,使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受到影响。

(三)学生参与热情不高

建构主义教学方法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为课堂主角的学生是否积极参与。然而,因为习惯了长期以来被动接受知识,学生在课堂上很少有表现机会,所以对于新教学方法会有些不适应,不敢或不好意思发言和参与讨论,可能会使课堂出现冷场的局面。另外,还有一部分学生本身对理论课就没有兴趣,认为在以后工作中用不到这些理论,所以对新教学方法也缺乏热情。这些都会影响到教学效果和教师的积极性。

六、更好地实施建构主义教学方法的建议

鉴于上述种种局限性,建构主义教学方法不能被作为教学的主要手段,而只能作为补充,手段适时适量地使用。当然,其中一些问题也可以通过采取一些措施加以解决,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

(一)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由于建构主义教学方法使用尚不普遍,学生对其也不是很了解,因此,在教学之前,教师首先要给学生做充分说明和介绍,让学生了解这些教学方法的特点、作用和教学安排,明确其对学习的促进作用,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另外,教师应制定好考核机制,以分数作为激励手段,根据每位同学所做的工作来判定其应得到的分数,并将分数作为期末总评的一部分。

(二)提高教师的水平和能力

作为课堂的主导者,教师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到建构主义教学方法的实施效果,因此,教师水平和能力提高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一方面取决于教师本人的努力,另一方面需要学校扶持。在有些院校,只有一名教师讲授国际贸易理论课程,缺乏和其他教师交流的机会,使其教学能力和理论水平的提高受到很大限制。因此,学校应组织教师参与相关课题研究,加强对教学科研扶持力度,同时加强与其他院校的交流,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 参 考 文 献 ]

[1] 欧阳芬.多元智能与建构主义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2] 刘二丽.《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方法探析[J].现代经济信息,2008,(8):232-234.

[3] 胡萍.国际贸易学教学改革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5上):123-124.

[4] 王成林.《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教学方法探析[J].高教论坛,2010,(6):84-86.

[5] 闫云仙,马利锋.高等农业院校《国际贸易》案例教学的探讨[J].吉林农业,2012,(3):243-244.

[6] 李媛娜.对《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消费导刊,2010,(5):181.

[7] 李兴霞.“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校教学中的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2,(4):239-240.

相关期刊更多

建筑结构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建筑结构学报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技术学会

建筑钢结构进展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