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第二课堂特点

第二课堂特点

第二课堂特点

第二课堂特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第二课堂”;行动体系;区域特色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能否快乐健康地成长不仅是每一个孩子的幸福所系,更是万千家庭的最大的希望。为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学生素质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全面提升青少年的整体素养和生活品质,杭州市推出了青少年学生第二课堂行动计划。上城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着眼于上城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立足于上城区的区域特色与优势,通过顶层设计,整体部署,多方携手,广泛参与,构建出富有上城地域、文化和资源特色的“第二课堂”行动体系,有效推进了“第二课堂”行动计划,其实践之路具有较强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一、推进第二课堂行动计划的杭州背景

1.第二课堂的提出

2007年12月14日,杭州市委办公厅、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杭州市青少年学生第二课堂行动计划》(市委办发〔2007〕156号)。2008年1月23日,杭州市委市政府召开会议,宣布全面实施“第二课堂”行动计划,并通过出台一系列实施文件、制订青少年第二课堂场馆名录、印发第二课堂活动券进行推进。至2014年,第二课堂活动已全面铺开,初步建成以各级政府为主导、以公益性场馆为主体、其他各类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为补充、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青少年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网络。

2.第二课堂的界定

第二课堂是指青少年学生走出课堂,利用各类社会资源学习课本以外的知识和技能的活动,是学校课堂教育的重要补充和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式。第二课堂行动计划旨在用好管好各类公益性场馆,充分发挥学校、场馆、学生和家长的积极性,努力创新和丰富教育载体,吸引更多的孩子参与进来,使之真正成为青少年学生学习知识、接受教育、提高素质的重要场所。

3.实施第二课堂的意义

实施青少年学生第二课堂行动计划,源于三个需要:一是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需要;二是提升杭州市公益性场馆社会效益的需要;三是提升青少年生活品质,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的需要。实施青少年学生第二课堂行动计划,走进第二课堂,能大大激发青少年对事物的关注度,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走进第二课堂,能让青少年参与社会活动,展示个人才华,激发个人潜能与优势;走进第二课堂,能有组织地对有潜力、有优势、有特长的青少年予以帮助、扶持和重点培育,进而形成若干特色群体;走进第二课堂,能培养青少年的创造力,促进他们更加深入、更加系统地学习知识,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整体素质。

二、推进第二课堂行动计划的上城优势

1.地域文化深厚

上城区是精品城区,是有文化内涵、有品位的城区,第二课堂活动场馆相对集中:杭州市首批71家青少年第二课堂活动场馆中,有22家在上城区范围内。此外,在上城区还有十余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多元有效的活动场馆为学生就近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提供了重要保障。

2.行政部门重视

教育行政部门重视对第二课堂的领导,出台了《快乐成长工程――上城区教育局贯彻落实第二课堂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牵头各职能部门共同推进。增加区配套活动经费近10万元,以小学生生均30元、中学生生均40元下拨各学校,用于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

3.活动场馆支持

上城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牵头,帮助基层学校着手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联手相应场馆制订了独具特色的“第二课堂”活动方案,为学生创设活动条件。如红星剧院开展学生问卷调查,并针对不同年龄的孩子设计不同曲目;西湖博物馆为各个年段的学生设计不同的参观活动;南宋官窑博物馆开设青少年喜闻乐见的专题讲座……这为第二课堂活动的全面开展提供了有效的范本。

三、推进第二课堂行动体系的顶层设计

1.明确工作抓手,是“第二课堂”顺利开展的基础

“以学生为本”是青少年“第二课堂”有效开展的基础;了解关注学生真实需求,满足实现学生真实愿望,也是“第二课堂”发挥活力和作用的根本。上城区青少年活动中心通过调查与研究,在深入分析“学生对各个‘第二课堂’场馆”喜好度不同的基础上,思考“如何让学生真正喜欢‘第二课堂’活动”,并以此作为上城区青少年活动中心设计与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前提和基础。

(1)以调查研究为基础,了解服务对象真实需求

完成区域性“第二课堂”场馆资源调查。针对本区域的资源特色,重点开展了“第二课堂”区域性场馆的开发、共享工作。参照市活动场馆的选择标准,通过补充申报、筛选,上城区的“第二课堂”活动场所达到了近百家,有效扩大了青少年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选择范围。

开展了学生“第二课堂”场馆活动意向调查。尊重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从杭州市和上城区“第二课堂”活动场馆中选取75个,在六所中小学600余名师生中进行了意向调查,并以此为基础,选取了30个较受欢迎的场馆作为重点推荐场馆。

进行了“第二课堂”实施情况调研。组织德育高级研修班学员,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先后对14个场馆以及部分中小学进行调研,深入分析了本区域“第二课堂”实施现状,为进一步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提供了现实依据。

(2)以广泛联络为抓手,各方协调完善服务内涵

联手“第二课堂”活动场馆、基层学校、上级部门与兄弟单位,共同思考“如何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实现各部门联动,促进良好活动氛围的形成。

召开主题为“关注・共享・成长”的“第二课堂”工作推进会。30余家场馆负责人就“第二课堂”活动的经验和困惑进行了交流,并分享了“第二课堂”活动开展的心得和体会。

(3)以《活动指南》为突破,切实提高活动组织实效

中心在区教育局的部署下,组织一批骨干教师,利用寒假踩点后认真编写《上城区”第二课堂”活动指南》,并在杭州市历史博物馆举行首发仪式。这套《活动指南》分为小学低段、高段和初中3个分册,推荐了54个活动方案,供一至九年级的学生使用。

《活动指南》为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活动提供典型范例。书中的活动案例,是针对不同年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经验,以及场馆的实际情况而设计的,注重与课堂教学的有机衔接,增强了“第二课堂”活动的趣味性、体验性和生活性。

《活动指南》为家长带领孩子参与活动提供服务信息。书中有详细的场馆简介、公交指南、交通示意图、活动线路图、周边活动资源等信息,为家长带领孩子走入“第二课堂”做好最细微的服务。

《活动指南》为学生自主参加活动提供帮助菜单。其图文并貌,集知识性、操作性、实践性于一体,便于学生自主挑选喜欢的场馆,灵活机动地和同伴一起走入“第二课堂”学习。

2.突出区域特色,是“第二课堂”有效开展的保障

(1)注重整合资源,体现区域特色

推荐具有区域特色的场馆和户外自然景观。上城区是文化底蕴深厚的老城区,文史景点众多,自然景观丰富。根据这一区域特点,在师生建议的基础上,精心挑选一些有上城区域特色的活动场馆和户外自然景观,推荐给学生,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和城市归属感。

整合部分活动资源,形成“第二课堂”的活动链。仔细分析场馆实际,把一些邻近的活动资源整合,串点成线、扩点成面,形成“第二课堂”的活动链,设计了“御街・古墙・老字号”“逛苏堤,参观坡纪念馆”和“游清河坊历史街区”等活动菜单。

(2)强调评价记载,彰显活动实效

小学生的活动评价纳入雏鹰争章活动系列。《上城区”第二课堂”活动指南》小学两册的活动记载和评价,与少先队的雏鹰争章活动紧密结合,每参加一次活动,就可以拥有一枚粘纸章(分为寻访章、考察章、游览章、缅怀章等36个不同的章目)。

中学生的活动记载结合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上城区”第二课堂”活动指南》初中分册的活动记载,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定之社会实践活动评价。每次活动结束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评、互评,记载活动成果。

(3)结合品牌活动,凸显组织功能

“伙伴快乐成长营”让学生走得更远。创建于2004年春天的“伙伴快乐成长营”的品牌活动,是学生“挑战自我、增长才干、结交伙伴、收获快乐”的成长空间。如今,“伙伴快乐成长营”的春秋假活动和夏令营活动,积极与“第二课堂”行动计划相结合,以校外教育活动组织者的身份,带领学生走进“第二课堂”。

“玩转周末”活动让学生玩得更欢。“玩转周末”活动菜单的38项活动中,有17项走进“第二课堂”的活动,涉及游学、科技、运动、亲子、勇敢者探险等五大类,近千名师生和家长参与了活动。

四、推进第二课堂行动计划的思考与建议

1.进一步体现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在“第二课堂”行动中的区域指导作用

开展师资培训,以骨干队伍引领育人者水平提高。通过专题讲座、活动案例分析等形式开展专项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活动策划、组织能力。定期开展“第二课堂”优秀活动方案评比,鼓励师生大胆创新,设计个性化的活动方案参与活动,丰富“第二课堂”活动资源库。

2.进一步发挥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在“第二课堂”行动中的统筹协调作用

搭建对话平台,加强场馆学校的信息交流。及时将场馆活动信息第一时间向学校,满足学校第二课堂活动的需要。也可以在学校有需求时,提供服务,协助学校联系场馆或设计活动,使场馆的活动能辐射到更多的学校,同时也让更多的学校有机会获得活动的信息。

加强专项督导,确保活动时间和活动质量。时间上,校内、假期和双休日分别由学校、社会和家庭予以保证;质量上,要求各校能保证每学期2次的“第二课堂”场馆活动。营造科研氛围,突破工作重点和瓶颈问题。在布局调整的过程中,充分利用现有的场地,开发更多适合少年儿童的活动项目。

“第二课堂”行动,给青少年学生带来了快乐的学习体验和丰富的实践感受,是深化德育内涵、丰富德育资源的有效平台,是加强乡土文化教育、提升德育社会影响力的有效载体,是实施新课程、有机整合课本知识与生活经验的有效途径。坚持不断创新,是“第二课堂”持续推进的动力。“十二五”规划提出教育现代化,如何立足第二课堂,全面提升青少年学生的整体素养和生活品质,我们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参考文献:

第二课堂特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易班;第二课堂;网络育人

一、引言

易班“E-CLASS”是由上海市教卫党委、市教委在2007年8月牵头研发而成的一种新的大学生交流网络平台,集成了博客,QQ、微博、BBS等多种互联网功能,并且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和面向高校的学生事务管理等功能,符合当今大学生学习、生活、交往、娱乐的习惯特点,也为第二课堂教育解决了时间和场地冲突等问题[1]。因此,具有多媒体、多互动、多应用的易班为高校开展大学生第二课堂教育提供了新方法,新途径和新思路。通过易班平台探索出适合新媒体广泛应用的时代的第二课堂教育模式、提高学生第二课堂的参与率和积极性,探索第二课堂教育的新方式成为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二、基于易班平台的第二课堂教育的优势

大学生第二课堂教育是一项富有创新性、灵活性和实践性的工作,是现代高校适应经济转型发展及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更好地服务社会的需要,高校必须重视第二课堂教育在高素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2]。在网络广泛应用的背景下,网络媒体对大学生的行为方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们对于校内举办的活动参与度不高,反而更加热衷于网络上在线讨论,刷帖等。因此,第二课堂教育要抓住机遇占领校园网络阵地,利用新媒体进行授课已然成为新型课堂的重要模式。基于QQ,微信,微博等线上线下交互的教学平台已逐渐被各高校使用,并且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由于信息方式比较单调以及缺少互动性和传播力不足等缺陷造成学生活跃度不足,而易班正是由于其自身取长补短的特点,综合各平台的优势能够成为高校开展第二课堂教育的良好载体[3]。易班作为一种独特的高校网络互动社区具有层次分明的组织性,良好的思想引导性,使其在第二课堂教育的实施中具有显著优势。

1.多向交流的资源共享平台。

易班除了主社区之外最明显的特色就是班级功能,每位进入易班的学生都能找到自己所属的班级,学生在易班上不仅能够和同班级的、同学校的学生老师交流,而且可以跨出本校和其他高校师生进行交流。易班还具有独特的网盘功能,能够进行强大的信息存储。用户能够上传和下载所需的资料,进行资源的有效分享并且能够长期保存。此外,作为第一课堂教育的补充,教师课后可以将相关的教学资源以及因课堂上时间有限不能扩展的相关知识整理并共享到网盘,都可以通过易班让学生实时了解最新动态和进展。而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特点自主选择,进行信息共享。

2.多元交互的沟通模式。

利用易班平台进行第二课堂教育打破了传统的定点、定时、面对面的沟通模式,可以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学习和交流。易班自身丰富的功能模块可以构建多种线上活动方式吸引学生加入,进行实时交流互动且不受参与人数和地点时间等的限制,使学生通过第二课堂相关活动有所收获。易班因其网络的虚拟性,可以使得学生更加敢于表达想法,特别是一些平时不擅长口头表达的学生也能够通过易班畅所欲言,不用拘泥于内容的格式、风格、语言等从而有效的增强了自身的表达能力,提高了第二课堂教育的学生参与度和活跃度。

三、基于易班平台的第二课堂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方与学生用户关系问题。

目前各高校易班管理方都是自上而下,校院两级管理。学生在开始加入易班就是在学校和学院的要求下加入,很多学生并不是自发自愿的使用易班,这使得他们在一开始就将易班作为学校指派的任务,认为加入易班只是学校通过易班对他们进行管理和约束,从而思想上产生一定的抵触。

2.易班用户之间的互动性问题。

一些高校并未充分利用易班平台的互动,只是简单把易班当做通知的电子公告板,而且的内容不够开放,不能产生讨论和评议的氛围。另外,基于易班平台的各类推广活动的操作和互动性不够强,范围比较局限,不能紧跟时代潮流,吸引学生的眼球,从而聚拢人气。

四、基于易班平台的第二课堂教育对策

1.提高教师自身利用易班平台的积极性。

高校教师不仅能够在课堂上进行专业学习教育的授课,不可否认的是由于时间和场地有限,教师课下与学生交流讨论的时间不多,且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仅能够就教学内容进行讲解,并没有多余的时间和学生谈论其他事情,而易班平台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缺点,通过课下的网络交流拉进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同时在第二课堂教育中有了老师的参与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起到一个监督的作用[4]。教师可以通过自身过硬的专业素质和丰富的人生经历教给学生除了课堂内容以外的知识。

2.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融会贯通。

第二课堂教育原t上作为第一课堂教育的辅助和补充,但并不意味着第二课堂完全独立出来,而是要充分与第一课堂内容相结合,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专业技能融会贯通,通过第二课堂的学习侧面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热爱和实践能力,在易班平台上进行第二课堂教育更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引导和启发学生课下进行相关思考,扩大相关学习的知识面,从而提高学生在第一课堂教育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同时可以在某一课程成绩突出的学生在易班上开辟相关聊天频道,实时解答学生的各类问题,在易班上建立大学生活的各类资讯,加强互动。

五、小结

在网络时代的综合背景下,如何将易班打造成为适合第二课堂教育的优势载体,并在第二课堂教育中发挥易班这个以大学生为主的网络互动社区的作用还需要不断进行探索,利用好易班的教育、管理、服务和娱乐的多重功能,为第二课堂教育助力意义重大。作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应该主动顺应时展趋势,充分发掘易班在大学生第二课堂教育中的潜在作用,创新第二课堂的教育模式,开创网络育人新局面。

参考文献:

[1]谭璐,刘阳.基于”易班”平台的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信息化研究[J].广东开放大学学报,2016,(4):25.

[2]刘奇.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的第二课堂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6.

第二课堂特点范文第3篇

经过多年的理论研究和物理课的教学实践,可以看到第二课堂的教学有以下特点:一是“活”:第二课堂不受现行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限制,时间和空间都机动灵活、内容丰富多样,形式生动活泼。例如:在第一课堂中讲无线电发射和接收时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能死板地讲其原理,效果不理想,因此我们让学生在物理实验室中制作“小小广播台”,发射和接收调幅、调频电磁波,然后可在实验室、操场等地进行发射和接收的实验。有时领学生参观各种现代化设施,观看最新科技录像片等等,提高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使学生体会到运用技能的快乐,从而调动了学生极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科技意识。

二是“新”:第二课堂不受现行教材——主要是传播昔时信息的限制,能迅速将各种即时信息传播给学生。这些最新的科技信息可以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传递给学生。例如:日本的科技博览会中最现代化的机器人,在营养液中培植的西红柿等,使学生大开眼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时空观,有意义的科幻片等。这样,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拓视野,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习的动力。同时,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了生动的科技教育。

三是“全”:第二课堂的教学活动,带有很强的实践性、社会性和科技性,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可以促使学生把动手与动脑、实践与探索、学习与创造、基础知识与科技信息密切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各方面能力。例如:学生看到盲人在过马路时由于看不见红绿灯,易发生危险,因而制作了“盲人红绿灯”。因为盲人看不见灯,但能听到声音,所以用不同的声音代表不同颜色的灯,盲人可听声辨灯,以保证交通中的安全。使科技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中,培养了学生科技知识的应用能力。

从上述特点可以看出,第二课堂教育是服从于教育目标,不受教学大纲限制,但可配合教学大纲教学的相对独立的教学体系。用发展的观点看教育,它不再是可有可无的课外活动,而是进行科技教育、培养现代化科技人才的重要渠道。

在第二课堂的教学中,以往的教学原则,如: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精神相结合的原则、传播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的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循序渐进的原则。因材施教的原则等等,在第二课堂中一般也是适用的。但由于第二课堂有着不同的特点、任务与要求,因此,在中学第二课堂的教学中还应遵守以下原则,才能更好地进行科技教育。

第一,画向多数原则

开辟第二课堂是培养科技人才的重要渠道。因此,首先要面向多数,根据自愿和每个学生的爱好,尽量多地把学生吸引到第二课堂中来。使绝大多数学生有机会参与科技研究和制作,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增强自信心,促进心智机能的发展。

第二,实践性原则

我国学生跟外国学生比,突出的缺点是动手能力差,知识面窄,科技信息知道的少,创造精神差。应多安排实践性活动,接触社会,接受科技信息、给学生创造动手的机会,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同时,通过开展小制作,小发明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例如:在物理第二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科技制作,学生做出了“光控报警器”,“光控路灯”等许多作品。提高了学生把科技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第三,相互促进原则

这是指第二课跟第一课堂的辩证关系。从系统论看,学校是一个整体,两者的教育目的相同,培养目标是一个;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看,德智体美技几个方面的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两个课堂并行发展,互相促进是教学组织形式的比较合理的结构。第二课堂活动要注意内容的教育性、针对性和可接受性。某些科技成果和最新信息,可围绕第一课堂的教学内容适当地扩充。例如:在讲万有引力定律和宇宙速度时,可提到卫星发射和接收,但无法做细致讲解,在第二课堂中通过录像,资料讲解等具体学习,可以达到进行科技教育的目的。也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第四,因校制宜原则

应根据自己学校的特点,自己的优势及有利条件,从实际出发开展科技活动。

例如:利用旧的半导体元件制做出“光控报警器”等,培养了学生的科技技能。

第二课堂特点范文第4篇

对幼师的专业技能有很多不同理解。幼师专业技能是“幼儿教师专业技能是幼儿园教师在幼教实践中运用幼教专业知识和经验,并通过练习而形成的顺利完成幼儿教育教学任务的能力。”有人把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师专业技能划分为一般教育技能、基本教育技能和复合教育技能三个层面。也有人把幼儿教师技能分为一般的专业能力和特殊技能。特殊技能主要包括语言、艺术、幼儿教学等三方面。幼儿教师专业技能比赛中对幼儿教师专业技能的划分也各不相同。长沙及常州师范学院幼儿教师专业技能考核标准中把幼儿教师职业技能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保育技能、教育技能、艺术技能。2010年国家颁布幼儿教师专业标准把幼儿教师专业技能概括为“十会”:幼儿技术讲述(会说);钢笔字、粉笔字(会写);绘画(会画);边弹边唱(会弹、会唱);舞蹈(会舞);手工制作(会做);多媒体课件制作(会用);操与口令(会操);教学设计(会教)等。以上幼儿教师专业技能的内容和包含的方面虽然有差异,但笔者认为幼儿教师的专业技能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通过专业技能课学习、训练习得的技能;一种是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转化领悟而来的技能。两种技能的习得都要以活动为载体,以实践为媒介,仅仅依靠课堂教学的远远不够的。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有效途径。

2通过第二课堂培养幼儿教师专业技能的可行性

高校第二课堂活动是第一课堂的延伸,是第一课堂必不可少的补充,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第二课堂具有丰富性、互动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辞海》对技能的定义为:运用知识和经验执行活动的能力。技能都是后天通过一定方式后天习得的。这说明在第二课堂中培养幼儿教师专业技能是可行的。

2.1第二课堂的丰富性与幼儿教师专业技能培养第二课堂作为校园文化的载体,其丰富性表现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幼儿教师的专业技能包含的内容也非常丰富。把教师专业技能培养与第二课堂结合起来,既增强了第二课堂的实效性,也拓展了第二课堂的领域;把第二课堂与幼儿教师专业技能培养结合起来,第二课堂灵活的形式和趣味性,会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更能促进技能的培养。

2.2第二课堂的互动性与幼儿教师专业技能培养第二课堂以学生活动的形态存在,第二课堂的活动以学生自发组织、自主参与为主,学生既是活动的组织者又是活动的参与者,在第二课堂中学生有较多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和集体教学教师一对多的讲授、学生被动接受不同,在第二课堂的活动中,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社会之间能较好地形成多重互动,从而实现相互促进。幼儿教师专业技能的培养也需要多重互动来实现,在互动中相互促进、相互提高,而不能孤芳自赏、闭门造车。

2.3第二课堂的实践性与幼儿教师专业技能培养人的发展离不开学习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但间接经验的学习离不开主体在实践中获得的直接经验。第二课堂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实践活动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融会贯通,达到技能的娴熟和知识的升华。第二课堂正是在活动中使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得到全面发展。专业技能的训练和培养更是离不开学生的实践,只有通过实践才可能是技能娴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把知识转化为技能。

3通过第二课堂培养幼儿教师专业技能的具体措施

第二课堂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方面有可能性,但也必须看到,在第二课堂中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也需要克服第二课堂自身的不足。如,第二课堂的学生自主参加与让所有学生都得到锻炼之间的矛盾;第二课堂学生自发组织与专业技能培养的计划、标准、培养质量要求等都存在差距等。通过几年的实践,我们探索出“五个结合”来提高在第二课堂中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有效性。

3.1第二课堂活动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幼儿教师的专业特点决定其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而这些技能的获得仅仅依靠课堂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根据学前教育专业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要求,将第二课堂活动开展与第一课堂的专业技能学习结合起来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如,结合儿童文学和教师口语课,开展演讲赛、辩论赛、讲故事比赛和儿童剧表演;结合书法课,办书法作品展、墙报、黑板报等;结合钢琴课和器乐课,开展班级演奏比赛;结合声乐课,开展合唱比赛、组建合唱团;结合舞蹈课,开展舞蹈大赛、文艺晚会、汇报演出等;结合美术课和手工课,开展美术作品展、手工创作比赛、服装彩绘大赛等;结合五大领域的课程,开展班级之间的学科课程设计、讲课展示等。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也使第二课堂的活动与专业技能的培养目标结合起来了,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和第一课堂教学同步,循序渐进的进行。

3.2常规活动与特色活动相结合。为了使每一个学生都能通过第二课堂的活动得到锻炼和提高,增强第二课堂的覆盖面,在活动的设计、组织上我们把常规性的活动与特色活动结合起来。常规活动以班级为单位定期开展,如:各班每两周办一期墙报,每周办一次黑板报,每半学期开展一次布置教室和寝室文化节活动等,这些活动要求班上的每位同学参与,使每一位同学都有展示和锻炼的机会。特色活动有计划开展,使有特长的学生发展特长、展示才能。如组织美术作品展、讲故事大赛、舞蹈大赛、服装设计大赛、手工制作比赛等活动。通过各种途径创造条件让每位学生参与到第二课堂,通过丰富第二课堂的形式和内容,是学生由被动参与转变为主动参与。

3.3专业教师参与指导与第二课堂管理相结合。为了提高了第二课堂培养学生技能的效果、保证第二课堂活动的顺利实施,我们的第二课堂聘请专业教师进行指导。指导教师对相关的第二课堂活动全程参与指导。这不仅提高了第二课堂活动的质量和效果,而且在第二课堂中师生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做到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对学生第一课堂的学习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4校内活动和校外实训相结合。另外,我们还在校内模拟工作场景,或直接让学生进入幼儿园或幼教机构、社区等真实的保教场景,在实训中将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教育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把专业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邀请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和学前教育的专家学者讲学也是培养学生专业情感,开阔专业视野,学习间接经验,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有效途径。

第二课堂特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英语教学;第二课堂;自主学习

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代大学英语的教学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和学生都不再满足于单一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为了适应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 广大教师和学生都积极地投入到丰富多彩的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活动中。第二课堂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提供比课内学习丰富得多的教学手段和内容,而且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学生以第二课堂活动为平台,对所学知识进行对应性的操练,以达到学会使用语言的最终目的。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的开展与新的高校课堂模式、教育理念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所提供的教学氛围相吻合。

一、开展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的必要性

1. 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目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正在不断深化。改革英语教学模式,不仅体现在转变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上,更体现在转变教学理念上,从根本意义上讲,它是从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以传授语言知识与技能为基础,突出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的转变。在保证英语第一课堂的教学质量的同时,将第一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开放、灵活和广泛的优势特点,通过第二课堂开展的系列活动,调动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拓宽其知识视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 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课堂教学的局限性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教学时间有限,听说读写能力难以得到均衡的发展;二是教学内容有限,学习者语言知识的输人量不足,难以体现英语教学的人文性和教育性特点;三是班级过大,不利于实施个性化教学,学生不能发挥其个性和特长。而所有这些局限都可以在第二课堂得到一定程度的弥补。

二、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的有效性、可行性组织形式

1. 组织“英语角”,提升全校英语学习氛围。在校园内固定地点,定期开展英语角活动,邀请外教和英语教师参加,学生和老师之间进行自由交流,可以提前公布讨论的题目让学生有所准备。讨论题目的选定应具有代表性, 应是大家都比较熟悉和关心的话题。还可以举办娱乐性的英语活动, 如小游戏,猜词竞赛,电影配音等,以轻松、欢快、自然为原则,不要求学生刻意准备。

2. 成立英语协会,定期开展活动。举办英语晚会,演唱英文歌曲,表演英文短剧,进行诗朗诵, 也可以交流学习心得。特别是在西方传统的圣诞节和万圣节里, 可组织学生举行别开生面的舞会和化装晚会,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学习并感受浓浓的西方文化。协会的创办为学生进行英语交流搭建了平台, 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3. 充分利用校广播电台, 播放英语节目。英语电台作为英语课堂之外覆盖面最大的辅助设施,在学生学习英语方面具有重要地位。而多媒体辅助教学大受时空限制,学生往往需要利用较完整的一段时间到指定地点学习,而学习之余的闲暇时间就难以得到充分利用,英语电台可弥补此方面的不足。

4. 成立英语戏剧社,开展表演英语课本剧或戏剧活动。作为第二课堂特色之一的英语戏剧社专门组织在英语戏剧方面有特长的学生进行英语戏剧的排练和表演,教师让学生自己改编英语课本剧或戏剧,研究对白,纠正发音,体会人物心理活动和情感,并将其中的一些剧本排演。这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团体协作能力。

5. 举办大学生英语文化节,开展丰富的英语校园文化活动。学校可以一年举办一次大学生英语文化节, 开展英语歌曲表演、戏剧表演等活动, 时间可以定为一个月。由学校相关部门牵头, 各院系选拔优秀节目参加汇报演出。

除上述提到的一些形式,我们更要积极推进将英语学习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使学生随时随地地学习交流英语,营造学生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听英语、讲英语、学英语、用英语的环境和氛围。综上所述,相比英语第一课堂,英语第二课堂教育是一块尚未得到深入开发的沃土,它所涉及的科目及理论远非“第一课堂”所能涵盖。在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和探索过程中,充分认识这块语言习得不可缺少的阵地,尝试组织更多的教师参与,改变学生评价模式,调整活动设计等方面进行改革将会是一种有益的工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