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县城供水情况汇报

县城供水情况汇报

县城供水情况汇报

县城供水情况汇报范文第1篇

一、救援体系

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成立县抗震救灾指挥部基础设施组,在我县发生地震灾害时,统一领导、指挥和修复基础设施工作。基础设施组组成人员如下:

组长:县委常委、县政府副县长

成员单位:县经济贸易局、交通局、城乡建设局、电力局、电信公司、移动公司、联通公司、销售分公司销售部。

二、主要职责

1、基础设施组的主要职责是:及时向县抗震救灾指挥部汇报灾情,迅速组织力量重点抢修灾区受损和被毁公路、电力、供水、通信等与人民生活、生产紧密相关的生命线工程,尽快恢复功能,确保重要设施畅通安全。

2、基础设施组各成员单位的主要职责是:

发改局:根据受灾的轻重程度提出必需的救灾物资计划,做好救灾物资的储运、调拨工作,组织运送救灾物资,管理县内外救援物资的储运和分配。协调、指导外来救灾救援队伍开展工作。

城建局:在地震发生后,当水源地和供水管道遭破坏不能正常供水时,启用分散的备用水源,根据水源分布和管道破坏情况设立或指定临时供水点,实行分区供水。同时,要保护好水池的存水,防止滥用和污染,以备急用。要迅速修复水源地和送水管道,抢修水房和水池以增加水量、扩大送水范围,保证居民生活用水。同时要制定灾区生产、家园重建规划,统一组织恢复生产建设,本着“先急需、保重点”、“先易后难”的原则安排工程建设。

交通局:在地震发生后30分钟内,迅速组织吊车、挖掘机、装载机,对全县县道桥梁和主要公路进行目测检查,对因塌方、堵塞造成的公路及时修复和疏通;派遣客运车辆紧急疏散学生和群众;另外调用运输车辆运输救灾物资。

水务局:及时排查全县人饮工程受灾情况,在向救灾指挥部汇报的同时,要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全县受损人饮工程进行抢修。当水源地和供水管道遭破坏不能正常供水时,启用分散的备用水源,根据水源分布和管道破坏情况设立或指定临时供水点,同时,要保护好水池的存水,防止滥用和污染,以备急用,保证各乡村人民群众生活用水。及时排查水库,把水库因地震原因出现裂缝可能发生的坍塌、决口现象及时上报指挥部。

经贸局:及时汇报全县重点企业受灾情况,以城镇为重点,在企业中重点抢修易产生次生灾害的部门和设施,最大限度控制和防止次生灾害。

电力局:要在地震发生30分钟内向县政府报告输电路、变配电设备损坏情况,并采取应急保安措施,防止变、配、输电设备损毁所致的次生灾害发生的扩大,供电部门要遵循先供电、后扩大范围供电的原则进行抢修和恢复工作,同时要组织临时发电的设备,以保障救灾工作顺利进行。

县城供水情况汇报范文第2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把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作为维护群众利益的重要工作和住房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建立健全廉租住房保障制度,逐步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

二、目标任务

通过对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摸底调查,全面了解和掌握县城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情况,为制定廉租住房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三、组织领导

为保证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状况摸底调查工作的顺利进行,成立由分管副县长为组长、县政府办、民政局、财政局、发改委、监察局、公安局、统计局、房管局、工商局、人劳局、民和镇政府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县城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摸底调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房管局(以下简称“县房调办”),其工作人员以县经房办人员为主,另从民政、统计部门各抽调2名业务骨干组成。其他成员单位应指定一名联络员,协助开展工作。

各相关职能部门和民和镇、各居委会(社区)要高度重视此次摸底调查工作,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明确责任,狠抓落实。

四、摸底调查时间

我县城镇低收入住房家庭住房状况摸底调查工作拟于9月1日开始,至10月26日结束,为期两个月左右(10月28日前上报市房调办)。

五、摸底调查对象

此次县城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摸底调查的对象为县民和镇居民,所有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不足10平方米(含10平方米)、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不足20*年我县城镇人均年可支配收入1*00元(含1*00元)的家庭。

申报家庭以夫妻双方及其未婚子女为单位,男年满25周岁,女年满23周岁的未婚子女可随父母一同申报,也可单独申报。年龄计算时间截止到20*年8月31日。

申请人及家庭成员须在20*年12月31日前有本县城镇常住户口。

离异家庭子女按离婚协议或法院调解书或判决书,随共同生活的父母一方申报。

六、调查内容

摸底调查按家庭收入分为8个档次,分别为人均可支配收入系数0.3、0.4、0.5、0.6、0.7、0.8、0.9、1.0以下,相应的家庭人均住房面积分为7个档次,分别为无房户、人均住房建设面积5平方米、6平方米、7平方米、8平方米、9平方米、10平方米以下进行。在调查的基础上,统计汇总出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0*年县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乘以小于1的系数以下,以及人均住房建筑面积10平方米以下各档次调查对象的数量。

民和镇、各社区要认真收集、整理、分析摸底调查的各种资料,建立和完善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档案,作为廉租住房保障统计工作的基础资料,并根据情况变化加以补充完善,实行动态管理。

七、摸底调查方式

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摸底调查,按照社区(居委会)、民和镇、县房管局三级审核、三榜公示的原则,采取邻里访问、入户调查、群众座谈、查档取证以及信函索证等方式进行。通过上述方式,对辖区内的所有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数量、收入和住房现状以及实际生活水平进行调查。参与调查的人员以及社区、民和镇主要负责人要在调查材料上署名并签署意见,以示对其真实性负责。

八、摸底调查程序

(一)通过电视台、民和镇、社区张贴等方式摸底调查公告。

(二)属摸底调查范围的家庭到居住地社区填表申报。

申报所需材料:

1、《进贤县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摸底调查表》。

2、收入证明:有工作单位的,由其工作单位提供收入证明;失业人员提交劳动保障部门出具的享受失业保障的证明;低保人员提供民政部门出具的享受城镇最低生活保障证明;自由职业人员由本人提供收入情况的说明;在外地工作的人员提供所在单位的收入证明;经营户提供收入、纳税证明。

3、房屋(住宅和非住宅)情况证明:家庭成员名下的私有房屋、私有农房、租住公房(含廉租住房);以及已签定交易合同未办理产权证的房屋(含商品房、二手房、房改房、经济适用房、集资房)或其他形式拥有的自有住房均须提供证明。20*年8月31日以后,因离婚、继承、出售、赠与以及履行债权等原因,将家庭或个人住房所有权或使用权转移给他人的,均需计算原住房面积。

居住地系非户籍地的家庭需户籍所在地社区出具在户籍地住房情况的证明。

4、家庭成员户籍证明和身份证明。

5、婚姻证明。

(三)社区对申报家庭情况在5个工作日内进行调查核实后张榜公示5天,申报情况属实、无异议的,将申报材料报民和镇政府。

(四)民和镇政府组织人员对社区报送材料在10个工作日内再次调查核实并将通过审核。张榜公示5天后,无异议的报县房管局。

(五)县房管局汇总后,县房调办在15个工作日内重点对申报家庭住房情况进行核查,对申报属实的家庭经县委、县政府、电视台、县主要人群聚集地公示5天无意义后,将通过审核的申报家庭相关信息录入摸底调查系统软件中,建立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电子和纸质档案。

九、工作职责

(一)县房调办负责政策指导和服务,并对此次摸底调查情况及相关资料进行全面汇总分析和上报,全面掌握低保家庭和低收入家庭住房状况和住房需求等情况。同时建立廉租住房需求档案和保障对象档案。

(二)民和镇、居委会(社区)在县房调办的指导下,负责组织对本辖区内的低保家庭及低收入家庭住房情况进行入户调查,并对各种调查资料进行逐一审核、汇总上报。

调查人员要认真对被调查对象的户籍资料和房屋产权证、租赁证及相关证明材料进行查验,并按要求如实填写《进贤县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摸底调查表》和《进贤县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成员收入及住房情况调查函》。(并在提供的复印件中盖上与原件相符的公章)

十、经费保障

县财政部门要安排一定的经费专项用于摸底调查工作,并切实做到专款专用,确保摸底调查工作按时按质按量完成。

十一、工作要求

(一)县房管局根据摸底调查要求编制管理软件,建立摸底调查家庭数据库。

(二)民和镇要按照县房调办的要求,积极、主动地开展摸底调查工作,并加强对摸底调查工作的督导,对调查中出现的情况和问题要及时协调解决。

(三)各相关职能部门特别是房管、统计、民政等部门要密切配合,通力协作,既各司其职,又相互协调,共同做好摸底调查工作。

县城供水情况汇报范文第3篇

[基金项目] 本文是陕西省教育厅和渭南师范学院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编号分别是2010JK092和09YKS015。

渭南方言即渭南地区方言,其范围包括临渭区、韩城、华阴、华县、大荔、潼关、澄城、合阳、富平、蒲城、白水。渭南方言隶属于关中方言,关中方言是汉族语言中一支很古老的方言,它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在汉语发展史上长期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中华民族的语言和文化产生过重大影响。渭南方言文化积淀深厚,是研究渭南民俗、文化、历史等学科的重要资料。目前,学术界关于渭南方言的研究主要分为三种情况:第一,把渭南方言作为关中方言甚或陕西方言研究的一部分。第二,独立的渭南方言研究。第三,把渭南方言与文化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处于附属地位的渭南方言研究

渭南地处陕西关中东部,对关中方言或陕西方言的研究,不可能跳过渭南方言。涉及渭南方言的关中方言或陕西方言研究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一是语音,二是词汇,三是方言分区,四是语法。语音方面,最早可追溯到白涤洲的《关中方音调查报告》,它是20世纪早期调查研究关中方言的权威著作。白涤洲调查了关中42个县50个点的方言,其中包括渭南、华阴、华县等地方言,为研究关中方言的演变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但是《报告》只调查了语音概况,没有词汇、语法的调查内容。继白涤洲之后,值得一提的是杨春霖、薛生民、张富昕的《陕西方音概况》,于1960年由陕西省教育厅内部铅印出版,《概况》反映了陕西全省各县方言语音特点,为当时人们学习普通话提供了依据。文革时期,语言研究出现了中断,上世纪80年代以后,陆续出现了一些有影响的文章,如孙立新的《关中方言说略》(《方言》1997年第2期),全面描写了关中方言语音、词汇、语法的共同特征。张维佳《关中方言鼻尾韵的演化模式》(《语言研究》,2001年第4期)指出,关中方言鼻尾韵演化模式有合流、弱化、分流三种。演变出鼻音型、元音鼻化音型、元音型等类型。邢向东《关中方言例外上声字探究》(《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一文涉及合阳、韩城方言。

词汇方面,着眼于考据,或者考证本字,如任克《关中方言词语考释》(西安地图出版社,1995年)、孙立新《关中方言本字考》(陕西日报,1998年5月12日)。或者考证词语的历史来源,以孙立新《陕西方言纵横谈》(华夏文化出版社,2001年)为代表。或者为词汇专题研究,如孙立新的《元杂剧中的陕西方言词语》(《当代戏剧》,1998年第6期)、《关中方言的特征词》(《西安联合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或者考证词语的音义等,通过古今联系,从而使读者更准确、更深入地了解词义,同时也可以纠正对某些词的误释。例如杨春霖《关中方言词语考》(《陕西日报》,1984年12月至1985年元月)、郭芹纳《关中方言词语考释》(《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1期)、刘百顺《关中方言词语考》(《西北大学学报》,1994年第04期)、佐藤孝、杨春霖《关中方言漫议》(《西北大学学报》1996年第4期)、朱正义《关中方言古词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以上论著中都有关于渭南方言的内容,尤其是《关中方言古词语论稿》。《论稿》考释了见于古代文献而又仍然通行于现代关中方言的200余条语词的词义、读音、用法等,因为朱正义先生是渭南地区华县人,因此这些词语多是华县、渭南的乡村土语,读音则全依渭南话的语音。

方言分区也是方言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杨春霖《陕西方言内部分区概说》(《西北大学学报》,1986年第4期)把陕西方言分为陕北晋语、关中方言、陕南方言。关中方言根据前后鼻韵尾相混的程度分为“东府话”和“西府话”,东府话即渭南地区方言。邢向东《陕西省的关中方言》(《方言》,2007年第4期)指出,韩城、大荔、合阳属于中原官话的汾河片解州小片,渭南、蒲城、白水、华阴、华县、澄城、富平、潼关属关中片。

语法方面,很少有人问津,值得一提的是张展华《略说关中方言形容词》(《人文杂志》,1980年第04期)和孙立新《关中方言代词研究》(三秦出版社,2010年),前者介绍了关中方言形式多样、别具韵味的形容词。后者注意进行对比研究,注意有关代词语音历史层次的研究,注意代词合音、减音等音变现象的研究;既注重共性的东西,又注意个性的东西,是区域性方言代词研究做得最好的。[1]3

综上所述,渭南方言研究处于附属地位,零碎、不成系统,而且呈现不平衡性,给予语音、词汇关注多,语法方面关注少。

独立的渭南方言研究

独立的渭南方言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主要研究成果有:第一,进一步对渭南各县点方言进行细致的调查和描写,编写渭南各县点方言志。1982年6月,在国务院的指示下,陕西省第一轮地方志编写工作展开,方言志也列入编写规划当中。经过各位专家的努力, 陆续出版了渭南、白水、潼关、澄城、韩城、华县、蒲城、华阴等县市方言志[2]37。1995年,第二轮陕西省各地地方志编纂开始,新方言志的编写工作得到了各县市的支持。截至目前为止,渭南地区共正式出版方言志9部。除了各县市之外,地方院校也比较注重地方方言的编写,2006年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由刘静教授主编的《陕西关中东府五县市方言志》,包括潼关、富平、蒲城、铜川、渭南五县市。方言志的编写,为渭南方言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

第二,从宏观入手描写各县点的方言概貌。近年来,许多博士及硕士参与到渭南方言的研究队伍中,他们以独特的专业性和崭新的理论视角研究渭南方言,出现了许多新成果,代表作有白静华的《大荔方言研究》(西北大学,硕士论文,2003年)、马毛朋的《陕西渭南方言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3年)、李斐的《陕西潼关方言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3年)、李虹的《富平方言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郑宏的《陕西蒲城方言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田晓荣的《临渭方言调查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蔡文婷的《合阳方言调查研究》(中华书局出版社,2010年),这些论著对各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系统进行了客观的分析,总结出各方言的特点,客观地记录了渭南各方言点的共时状态,为语言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生动的语言资料。

第三,从微观入手,描写某一方言点的某一方面特点或个别用法。按照研究内容又可分为三个方面:语音方面,王蕾的《大荔方言语音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卜晓梅的《澄城方言语音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于永敏的《韩城方言语音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08)分别描写了大荔方言、澄城方言、韩城方言的语音系统,并对其做共时及历时两个层面的研究,力争做好一个单点方言语音的系统研究。另外,还发表了一系列较有价值的学术论文,如孙立新的《陕西澄城方言心母逢洪音读作[t]声母》(《中国语文》,1994年第05期)与《蒲城(兴镇)方言见知章组声母的读音》(《方言》,1992年第3期)、茹钢的《韩城话的语音特点》(《西北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邢向东《合阳方言音系与文白异读》(《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卜晓梅《陕西澄城方言的文白异读》(《咸阳师院学报》,2010年第5期)、郭珍珍《华县(下庙镇)方言音系》(《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03期)等。词汇方面,专注于比较有特色的词汇现象,代表作有杨雅丽《〈渭南地区民间文学集成〉方言词语考》(《唐都学刊》,1996年第2期)、田晓荣的《渭南方言词寻源》(《渭南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与《渭南方言中的四字格俗语》(《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孙立新《韩城方言同音字汇》(《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等。语法方面,注意分析渭南话的特殊语法现象[3]103。如杜永道《渭南话“把”字句的几种特殊现象》(《中国语文》,1989年第2期)与《华县话反复问句的几种特殊形式》(《中国语文》,1990年第3期)、黄珊《韩城方言重叠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田晓荣《渭南方言词的形态变化》(《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卜晓梅《从渭南方言看“敢”字的虚化过程》(《现代语文》,2007年第30期)与《〈李十三十大本中〉“才”的用法分析》(《现代语文》,2010年第19期)、刘晓燕《陕西韩城方言词汇形象性特点浅探》(《现代语文》,2010年第9期)、焦姣《浅谈陕西华阴方言表达程度之高的手段》(《现代语文》,2010年第11期)等。

渭南方言文化研究

方言是文化的活化石,把方言与文化结合起来,既开拓了方言的研究方向,也提升了渭南方言研究的高度。目前,从文化角度研究渭南方言的论著并不多,仅陈玉芳《从白水方言婚俗词看古今婚俗文化》(《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和曹旺儒《渭南方言及其地域文化的社会语言学解读》(《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两篇,为了解渭南的社会文化和风土人情提供了依据。

在渭南方言文化研究方面,地方政府和院校也作出了不懈的努力。《渭南日报》开设了“话说渭南”专栏,它以“追溯历史渊源、体验风俗民情、呈现自然景观、介绍人文古迹”为宗旨,刊发了一批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方言文化稿件,如《故乡的土语》、《源远流长的渭南方言》、《洛河神龟的传说》等文,使读者徜徉在渭南悠久的历史、灿若星汉的文化之中,领略渭声渭韵,感悟渭风渭情。网络也发挥了它的巨大优势,为渭南方言文化的传播添砖加瓦,渭南新闻网、东府论坛网、陕西民俗风情网都设有渭南方言民俗介绍。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渭南市政府将华阴老腔、华县皮影戏、司马迁民间祭祀等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文化的传播,渭南方言民俗研究将引起更多人的关注。作为东府的高等学府渭南师范学院成立了秦东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渭南方言民俗研究是其重要的研究方向。这两年,基地积极申报陕西教育厅、省社科等项目,研究独具特色的皮影、老腔、碗碗腔语言。

渭南方言研究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第一,有影响的大作、大家很少,而且没有形成气候。在陕西方言研究中,商县方言有张成材,神木方言有邢向东,户县方言有孙立新,西安方言有王军虎,清涧方言有刘勋宁,吴堡方言有薛生民,宝鸡方言有郭沈青,渭南方言没有与之相当的大家,也就没有大作。第二,只关注渭南方言共时平面上的静态描写,忽视音变发展的动态分析。在研究方言演变方面,也只是将现代方言语音与切韵音系作以比较,旨在找出方言古今对应规律。至于如何通过对各县点方言之间细微差别的观察来分析渭南方言演变过程、规律和方向等方面的研究,还相当薄弱。第三,对渭南方言的区域性研究不够,单点的方言研究也不够全面,例如白水方言的研究还是空白。第四,目前尚未见到从语言民俗角度研究渭南方言的成果。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既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也是民俗传承的工具,“各地区的民俗事象,也都是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所以它始终离不开语言,而所指的语言现象本身也是民俗事象则尤其表现在方言上。某一地区操某种方言也即是某一方言范围,它本身就体现了这一地区的民俗特点,正因为方言来自文化底层,其民俗文化底蕴既纷繁又丰富”,所以在研究方言时,不能不涉及民俗。

参考文献:

[1]孙立新.关中方言代词研究序[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0.

县城供水情况汇报范文第4篇

 一、基本灾情

继去年我县遭受了100年一遇的严重旱灾之后,今年又连续旱灾,极端气温达36℃比历史的34.8℃高出1.2℃,平均气温比历年同期高出1.76℃,日照比最高年同期高出7小时,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减少40%左右,水蒸发量比历史最多的2007年177.4毫米超出27.8毫米。特别是7~8月,7月中旬以来,平均气温21.7℃,导致工农业损失严重,农作物大面积受灾,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带来了严大重影响,因旱人蓄饮水困难33.8823万人,大牲畜4.2667万头。县城供水水源三个水库处于死水位,只有靠洗白河抽水供给。灾害累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2600万元。

二、抗旱救灾工作开展情况

面对严峻的旱情形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切实按照省、市党委、政府的统一安排和部署,及早安排部署,行动迅速:一是及早安排部署抗旱救灾工作,县委、县政府于7月9日和8月1日分别召开了全县抗旱救灾工作视频会议,传达贯彻市委、市政府农业抗旱救灾工作会议精神安排,安排部署全县抗旱救灾工作。参会人员县、乡、村达700人。二是行文《关于切实做好当前抗旱保丰收工作的紧急通知》和《关于认真做好当前烤烟生产抗旱救灾工作的紧急通知》下发。

(一)以人为本,全力做好抗旱救灾工作,加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一是保障人畜饮水安全。按照科学调度、统筹兼顾的要求,坚持“先生活、后生产,先节水、后调水”的原则,加强水资源管理,一是在县城供水的3个水库枯竭无水供给时,二水厂泵站实行24小时抽水保证县城13万居民的正常供水;二是加强集镇管网的管护和维修,努力减少水的跑、冒、滴、漏,实行节约用水和定时供水,确保乡镇集镇正常供水;三是加快2010年农村人饮安全工程建设的进度打扫尾,增加解决受灾群众的饮水受益面积;四是对饮水特别困难地区千方百计增补抗旱水源,确保人畜饮水及时得到补充,五是搞好库、塘、水窖蓄水;六是保灾区不发生疫情疫病。加大灾区传染病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预警力度,着力抓好供水水源水质监测,给予生活饮用水消毒指导,确保人民群众喝上干净卫生的饮用水,全力防控疫病疫情的发生;七是保社会和谐稳定。为确保干旱期间人民群众饮水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县委、县人民政府要求各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置水事纠纷为重点,深入排查社会矛盾,调处涉水矛盾纠纷12起,化解12起。

(二)、抢抓机遇,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1、针对县乡城居民饮水极为困难的实际,加大水利工程建设力度,完成2010年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393件,铺设输水管道1000公里,解决12.6748万人的饮水安全。2、加快实施病险水库工程,投资570多万元的红石桥水库除险加固正在进行完成工程量的50%,年底即可完工;乌泥沟、拖泥坝两个水库各投资180万元已启动,明年初可完工;堰塘沟、邓家沟勘测设计已上报,批复后即可动工。3、红石桥水库干支渠13公里防渗投资190多万元,即将完工;李家河坝水库干支渠防渗处理,投资90余万元,确保县城环城北路片区居民供水;母享堰沟干支渠投资160万元,防渗处理12公里,浇灌田地6500亩,解决2000余人的饮水困难。4.2010 年的抗旱资金建设的水利工程488件和“共产党员爱心水窖”、“共青团爱心水窖”共950个在今年抗旱救灾中发挥了切实有效作用。

(三)切实搞好抗旱救灾气象服务工作。要求气象部门认真搞好旱情、雨情的监测分析,扎实做好未来降雨天气过程的预测预报服务,重点做好大春田间管理及晚秋种植天气预报服务。县防雹办要适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或防雹作业,努力避免或减轻灾害性天气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资源,做好预报预警和降雨实况信息的工作,为深入推进防灾减灾提供决策服务。

(四)切实做好应对防汛工作的准备。在抓好抗旱救灾工作的同时,要从极端天气增多的实际情况出发,立足于防大汛、抢大险、救大灾,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加强堤防、水库、塘坝等水利设施的巡查抢护,确保防洪安全。各乡镇要对辖区内各重点地段、区域进行再排查,高度重视和防范洪涝灾害及其引发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落实转移避险措施,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五)严格值班制度。抗旱救灾期间,实行24小时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保证信息渠道畅通,切实掌握抗旱救灾工作主动权,确保发现灾情及时有序处理,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从2011年8月3日起,实行旱情、抗旱救灾工作开展情况日报告制度,每天下午17︰00前报县抗旱救灾领导小组办公室(县防汛办),抗旱救灾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工作力量,做好相关业务工作,及时收集、整理,汇总抗旱救灾工作情况,报县委办和县政府办。

三、抗旱救灾工作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领导。为对抗旱救灾工作的组织领导,县委、县政府成立了***县抗旱救灾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张县长任组长,县委王副书记,县政府古副县长、雷副县长任副组长,县直有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负责组织协调全县的抗旱救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1室7组”,即:办公室,灾情信息报送组、资金物资保障组、医疗卫生防疫组、交通电力通讯保障组、抢险救灾应急组、宣传报道组、纪律查究组,并相应明确了工作职责和任务。

(二)、努力形成抗旱合力。抓好抗旱救灾工作,是全县上下共同的责任,县、乡、村要牢固树立“一盘棋”的思想,县委、县政府下发了《***县2011年抗旱救灾工作方案》,明确规定了县抗旱救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各乡镇、县直有关部门要根据工作方案的有关要求,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既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又要全力配合、齐抓共管。

(三)、强势推进抗旱救灾工作。一是及时安排部署抗旱救灾工作。我县于2011年5~8月以来,先后召开了4次抗旱救灾工作会议(其中专题办公会议2次、全县性会议2次),并下发3个相关文件,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抗旱救灾工作会议精神,对全县抗旱救灾工作作出一系列安排部署。二是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对抗旱救灾工作进行研究和部署,多次到有关部门和乡镇督促指导抗旱救灾,协调解决乡镇抗旱救灾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有力推进了全县抗旱救灾工作。三是积极发动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开展抗旱救灾,并按照“十万党员下基层,万名干部进农家”要求,落实县直各部门指导挂钩乡镇、村抗旱救灾工作,要求2011年新农村建设工作队要积极参与所在乡镇、村抗旱救灾工作。四是各乡镇成立了抗旱救灾工作领导组,全面实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副职分片包干、一般干部包村包组的抗旱工作责任制,组织引导群众抗旱救灾。截止目前,全县共组建了100人的抗旱抢险民兵应急队伍1个、村“共产党员抗旱先锋队”234个、抗旱技术组11个、乡镇民兵应急分队26个投入抗旱应急抢险;组织乡村干部8000余人次、发动群众28.565万余人次参加抗旱救灾工作。

(四)、加强灾情动态监测。要求各乡镇及时加强灾情的动态监测,加强对农情信息的收集和管理,进一步搞清底数,及时、全面、准确、客观上报信息、统计表和情况报告等材料;认真分析汇总,认真做实做细灾情核实上报和汇总分析工作。

(五)、加大督促检查力度。为确保全县抗旱救灾工作顺利进行,县委、县政府组建了7个督查组,督促指导乡镇开展抗旱救灾工作。各督查组分别由县直有关部门领导担任组长、相关部门人员为成员,对全县各乡镇抗旱救灾工作进行专项督办。

四、存在困难和问题

目前我县抗旱救灾工作压力巨大。两年持续干旱,受灾范围广、程度深、损失严重。,7~8月雨量偏少、气温持续偏高,历史罕见,据气象部门预测分析近期不会有明显降雨,旱情将持续发展,抗旱救灾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一是群众生产生活用水矛盾突出。由于旱情持续时间长,水源不足,水库、塘坝、水池水窖蓄水大幅度减少,供水严重不足,全县大部分地方人畜饮水困难,维护社会稳定压力增大。二是抗旱投入严重不足。由于我县受灾范围广、灾害程度深、损失严重,上级划拨和县级筹措的资金不能满足抗旱救灾工作需要,还需进一步加大投入。

五、救灾资金的筹措及到位情况

为加大对抗旱救灾的投入力度,我县积极向上级反映受灾情况,大力争取帮助和支持。截止目前,上级下达和我县自筹抗旱救灾资金1830万元,其中民政厅下拨的临时救助资金1560万元、省水利厅下拨抗旱救灾资金120万元,县政府150万元、现在资金下拨方案已落实,大部分已划拨到受灾乡镇,确保了抗旱救灾工作有效开展。

五、下步工作打算

(一)面对当前旱情的严峻形势,我县将进一步增强做好抗旱救灾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把抗旱救灾工作作为当前全县工作的重中之重,紧紧围绕省、市党委政府7月30日农业抗旱救灾会议和8月19日《全省抗旱救灾工作视频会议》的要求,举全县之力,坚决打好抗震救灾的攻坚战,在民生问题上万无一失:一是切实抓好库塘蓄水和城乡居民饮水工作;二是抓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三是查清各流域、各水利设施的干旱蓄水情况。四、抓好次生灾害预防控制;五、是加强领导,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随着旱情的逐步加剧,人畜饮水的困难程度会逐渐加深,解决的难度也将不断增大,烤烟大面积减产,为保证人畜饮水安全、抗旱保苗,恳请省、市党委政府进一步加大抗旱救灾投入力度,着力帮助解决人畜饮水、农田灌溉、沟渠维修等费用。

(三)由于***水利化程度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在我县积极编制水利项目规划的基础上,恳请省、市进一步加大对我县水源建设、“五小”水利建设和人饮安全建设的投入力度,提高农业综合抗旱能力。

***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

二00年八月二十二日

 

县城供水情况汇报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情田间定点监测;领导重视;科学选点;专人负责;采集数据

中图分类号:S2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501020

辽宁省是2014年首批农情田间定点监测试点省,按不同特点区域选择8个农情田间定点监测县,其中昌图县是4个玉米监测县之一,昌图县地域辽阔,区域面积4317km2(合431949.2hm2),耕地面积326163hm2。种植业以粮食生产为主,粮食中以玉米为重。年播种玉米240120hm2以上,是全国粮食生产大县,先后多次荣获粮食生产先进县、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称号。

1 领导高度重视,把农情定点监测工作放在重要位置

辽宁省昌图县选出2名粮食生产经验丰富的同志参加农业部举办的农情信息定点监测培训班。昌图县农委选择种植业科承担该项任务,每月10、20、30日保证监测工作有固定专车。按农情田间定点监测月历的时间要求,当天下地实测,不提前填报也不漏报。每次采集数据后汇报给农委主管领导,经领导审核无误后,上报到省审定。

2 科学选监测点,及时准确掌握农作物长势情况

昌图县玉米种植遍全县39个镇场,如何选好监测点尤为重要。昌图县农情定点监测刚启动时,上级选定昌图县的监测点5个,曲家店镇距离县城71.3公里、朝阳镇距离县城50km、四面城镇距离县城29.7km、老城镇距离县城12km、十八家子镇距离县城35km。由于昌图县地域辽阔,东西南北跨度大,往返时间长,而且农情信息定点监测要求时间紧,如果选取的点太多,相对县城太远,不利于具体监测工作。为此,昌图县及时向省农委反映情况,提出具体意见,辽宁省农委及时向农业部反映。最后确定昌图县有代表性且交通便利的农情田间监测点定点镇2个,为四面城镇廿家子村7组,这个监测点是种粮大户的地,另一个监测点为老城镇示范繁殖农场环路北,这块地是昌图县玉米增产模式攻关试验田,每月农情田间监测采集、填报数据了解昌图县玉米生长环境情况,同时也为种粮大户和开展玉米增产攻关提供春播时期及玉米生长期土壤墒情、温度等动态变化信息。

3 安排专人负责,确保监测数据准确有效

在人员安排上选择2名责任心强、计算机操作水平高并且都是农学本科的农情信息员具体负责田间定点监测工作,便于工作忙时,不耽误监测工作。并对2名同志及监测定点镇农业生产经验丰富的农技员进行了农情信息定点监测系统操作培训,提高农情工作者的业务能力,每次监测定点镇的农技员都会参与,保证了农情调度工作质量,及时有效完成农情田间监测数据的采集、整理、、传递工作。

4 认真做好采集,严格按照农情田间定点系统规范操作

按照农情田间定点监测月历的要求,从3月20日开始,每月的10、20、30日监测人员无论刮风下雨,都会到田间进行实地监测,并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认真采集数据。从苗期到成熟期,准确采集玉米各期的长势情况,建立各个时期作物长势情况图片库。负责填报人员从4月20日开始填报《玉米长势情况调查表》,保证数据真实准确,向相关领导汇报玉米每个生长期的田间生长环境数据,为领导及时了解生产情况提供了大量的依据。春耕生产期间,昌图县气温偏高,回暖快,3、4月份气温较高,比历年同期高5℃以上;气温高化冻早,比历年提前10d。通过田间定点监测数据分析,为了保证墒情,昌图县力争抢早,4月4日昌图县旱田开始播种,玉米出苗早,在7月上旬玉米开始开花授粉躲过了伏旱。7月22日至8月13日昌图县没有降雨,利用农情田间监测仪器对多个镇村地块监测,将数据及时向领导反映,县政府采取应对措施组织抗旱,利用水利设施对出现旱情的地块进行灌溉浇地。今年昌图县粮食总产实现28.25亿kg,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在实际工作中,第一次到田间采集数据时,由于笔者手劲小,土壤温度传感器的钢针没有全部插入土壤中,按经验推断显示屏所显示出的数值要比实际高,以为仪器有故障,重新接线、测试,反复几次才发现是钢针没全插入土中。在雨天监测时空气温湿度仪要防止被雨浇,进田里穿雨衣、雨靴,空气温湿度不方便测,放到雨衣外被雨浇,放到雨衣中又会有身体的温度,数值不准,最后选择在地头打伞进行空气温湿度监测。每次去田间实测之前,都要登陆田间监测系统,看要进行监测的内容有哪些。检查电池电量,做好准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