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县城商业发展趋势

县城商业发展趋势

县城商业发展趋势

县城商业发展趋势范文第1篇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25-0024-03

一、古田县商贸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是积极建设并改善招商引资环境。2012年古田县开始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经济工作的突破点和着力点,不仅通过实行“保姆式”全程服务使招商引资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也积极筹备参与东南亚招商活动、港澳宁经贸交流活动等各类招商引资活动,并联谊外地商会、驻外机构参与招商工作。古田县的招商引资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共签约项目31项、总投资60.2亿元,其中5000万元以上项目23个、总投资57.9亿元。惠尔康、福大百特酶制剂、华祥苑茶文化庄园等一批好项目也相继落地建设。

二是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增强。随着古田县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购买力不断提高,消费水平不断升级,消费市场规模日益扩大。近几年,全县社会销售品的零售总额一直保持着上升的趋势,尤以2012年零售总额增长最快。具体情况见下表1。2014年在拉动经济发展的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中,消费对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贡献率达21.6%,拉动经济增长2.2个百分点,稳居第二位,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作用日益增强。

三是商品流通规模大幅度扩大。古田县发挥其地理优势和产业优势,着重发展农副产品等大型商品交易中心,拥有全国最大的中国福建古田食用菌批发市场。2013年,全县商贸企业批发零售成交总额完成17.64亿元.近几年,各类所有制商贸企业销售全面增长,地区生产总值也大幅度增加,其中批发和零售业的增加值远远大于住宿和餐饮业,见下表2。

二、古田县商贸业发展的特点

古田县商贸业发展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商贸业快速发展,开始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2014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139.8571亿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5705亿元,比上年增长12.7%,增长速度与上年相比虽然出现下滑,但零售总额一直保持上升趋势。政府对商贸业的管理面临很大困难。在古田县个体经营户中,很多从业人员多是无照经营,这给政府的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与难度。由于缺乏必要的现代化管理经验,古田县商贸业的发展目标、空间布局、功能体系等等都还处在艰难的探索中。

三、古田县商贸业发展趋势

(一)市场化程度较低

目前,古田县的批发专业市场市场辐射功能薄弱,传统商贸形式居主导地位,直接影响着区域商贸中心的形成。其电子商务网上交易客户数与网上交易总额虽然在逐年增长,但增幅出现下滑趋势。虽然近几年来古田县城镇商业网点迅速发展,但已建成的商业网点分布很不均衡.

(二)经营模式不合理

古田县商贸发展多是小商品经营,企业通常在产业链中处于前端,直接面对消费者,业务范围单一,且批发零售业大多都是采取家庭经营模式,经营结构不合理,经营种类有限,很多企业没有建立形成一个自身的品牌优势,品牌竞争力不强。

(三)管理咨询化、社区服务化水平较低

目前,古田县信息化建设比较薄弱,电子商务发展较为缓慢,网上交易规模不大,且居民服务业所占比例较小,代表未来社区连锁趋势的便利店数量更是有限,其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滞后对古田县的批发贸易和零售商业造成了直接影响。

(四)经营业态和领域单一

从目前古田县的业态结构问题来看,突出体现在传统的日用百货、食杂店网点数所占比例较大,尤以食品、饮料和烟草制品的批发比重最大。此外,古田县的新型业态发展也相对滞后,像折扣店、品牌店、购物中心、无店铺销售、电子购物和一些诸如大型药店、体育用品、玩具、洗化用品等品类专业店的发展规模十分有限。

四、提高古田县商贸业发展的具体措施

(一)不断加快建设完善市场化进程

首先重点建立专业市场,培育龙头企业,积极开展招商引资,稳步推进乡镇商业中心和村级便民店的建设。其次政府应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建立完善的市场机制,积极改善市场环境,在城市建设中要合理规划商业网点,把商贸网点布局和主城整体规划结合起来,集中深度开发大型商圈,改变商业网点小、散、乱、档次低的状况,发展特色产业,实施产销一条龙服务,积极促进电子商务贸易的发展。

(二)经营模式由粗放式向“一站式购物”发展

“一站式购物”是通过增加产品的种类数量来提供给顾客更多的选择性,从而实现顾客的购买欲望。当消费者去购物时总会有一部分时间花在路途上,若能延长消费者在一个购物场所花费的时间,那么该购物场所的影响范围就会增大,因此把许多不同种类的商品置于同一场所中能有效的吸引更多消费者[3]。古田县商贸业要想得到进一步发展,就要开始从粗放式经营模式向精细化经营模式转变,促进一批大型综合超市、购物中心、百货店、酒楼等大中型企业的建立,提高其现代化程度,丰富商品种类,以吸引刺激消费者的购物愿望,扩大和拉动消费者需求。

(三)加大管理资讯化和社区服务化的力度

当今世界正逐渐进入信息化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古田县商贸业应该加快实现传统产业升级和进入现代化建设的脚步。在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网点、特色经济、不断提升服务功能的同时,也应该致力于信息化产业的发展,实现自动化的信息传输系统和管理体系的建立,促进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利用。

(四)经营业态和领域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

古田县商贸企业应拓展其经营网络,着力培植新的增长点,改变单一的经营状态,向多元化发展,扩大经营领域范围,如向餐饮娱乐、百货业、连锁经营和会展等业态延伸,向商贸、物业管理、电子产业、医药、房地产和进出口贸易等领域发展,以商贸零售为主,集仓储超市、便民超市等多业态并存。另外,加大港澳台以及其它外资的引进,促进商贸业形式的多样化发展。

结束语

商贸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在吸纳就业、稳定市场和扩大内需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古田县商贸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这就需要认真分析现有形势,找出其中不足,研究相应对策,以促进商贸业规模和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胡宏涛.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宁乡县商贸流通产

业发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2]牟益东.金牛区现代商贸物流业发展对策研究

[D].西南交通大学,2013.

作者简介:杨文斌(1969-),男,福建古田人,本科,中级统计师。研究方向:综合统计。

县城商业发展趋势范文第2篇

关键词:吉林省;县域经济;城镇化。

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壮大县域经济,大力发展县城和中心镇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引导非农产业和农村人口有序向小城镇集聚”。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层次,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县域经济的发展不仅是富民兴县的关键,也是地区综合经济实力和水平的体现。县域经济的发展方向是城镇化、工业化、现代化。城镇化建设对于县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决定意义。城镇化的本质是改变农民的社会关系,是人口经济活动的转移过程,[1]是区域发展问题,它所解决的是区域的增长极问题。大力推进城镇化,就是从城乡二元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转换的过程,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大规模地转入工业部门和城镇就业,是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要前提和根本出路。

2007年全国县域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测评中,吉林省无一县进入全国百强县。全国县域经济强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0 13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约为5 760元,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61·44%、139·15%。吉林省县域经济的平均规模为地区生产总值65·9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08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4 55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 130元。全国百强县(市)人均生产总值约为吉林省“十强县”县均生产总值的2倍。吉林省与全国差距最大的是县域经济,而且这种差距有继续拉大的趋势。[2-3]

一、吉林省制约县域城镇化发展的因素。

1·城镇基础设施功能与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协调。

2007年吉林省城镇化率为53·16%,而同期全国城镇化率为44·9%,高城镇化率使吉林省小城镇数量不断增加, 2007年底,行政区划乡镇、街道890个,其中建制镇423个,街道269个,乡198个,[2-3]但城镇的经济实力不强,尤其是县、乡工业化发展比较滞后,严重制约经济的正常发展,影响城镇化的推进。存在工业化滞后于城镇化的现象,具体表现在城市设施指标低于全国水平,吉林省城镇内在的功能发展缓步不前,在文化、医疗、通讯、投资方面表现出了城镇人口的生活质量偏低的现象。原因在于城镇的发展缺乏有效的工业化水平做支撑,城镇自身缺乏吸引力。过高地估计了城镇的自我进化能力,相关的管理部门对城镇的发展潜力和处理能力没有正确的认识,没将城镇真正作为企业的生存载体,工业化与城镇化关系完全失衡。

2·产业结构转换缺乏关联激活机制,制约城镇发展的工业基础。

2007年吉林省县域GDP中三次产业结构为26·6∶38∶35·4,与全省GDP三次产业结构比例14·8∶46·9∶38·3相比,第一产业比重过高,第二、三产业比重低,产业结构不合理是由于缺乏农民转产的关联机制,而农民实现转产的县域工业载体与黑龙江、辽宁两省相比明显落后。

其原因在于县域企业的利润结构和收入结构都以农业为基础,而真正发展乡镇工业没有有效的农业关联产业作基础,如吉林省过度依靠以农业为基础的加工业的发展,使相关联产业只局限于农副业的发展,县域工业发展很少,无法激活产业结构转换,使产业结构转换出现了逆向趋势,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同时,各级政府领导和管理部门重视城市大工业、大项目,不惜举债将规划区“做大”以获取土地开发的短期收益,忽视小城镇工业化发展和对农村产业布局的规划和引导。片面认为城镇化的推进就是将农村变成城市,忽视对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改造,使作为城镇发展支撑的工业发展明显滞后。

3·缺乏龙头企业作先导,城镇对劳动力没有足够的吸引力。

吉林省农民收入的结构以农业为主,二三产业的收入偏少,说明工业的发展水平未达到充分的吸引劳动力就业的程度,其关键是缺乏县域主导产业的发展,尤其是龙头企业的发展。吉林省县域企业规模不大,吸引力差,提供的就业机会少,使得农民唯有从事第一产业来实现生存需要,出现了虚高的城镇化率。县域的企业关键不是做大,而是做活,做出特色。依托龙头企业发展来推进城镇化,发展二、三产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需要发展主导产业以增加吸引力和吸纳劳动力的能力。

4·县域城镇规模较小,极化中心不易形成。

吉林省县域城镇的吸纳和集聚

能力弱,没有真正地成为城乡边缘区的极化中心。2007年底吉林省行政区划乡镇423个,总人口1 179·1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44·8%,市辖镇平均人口为2·3万人,县辖镇平均人口为2·7万人。而吉林省人口在4万人以下的镇多达373个,占乡镇总数的80%,其中2万人以下的镇,如果扣除农业人口,实际镇区的人口不到1万人。2007年吉林全省镇区人口平均约为8 600人,而5 000人以下的小城镇有262个,占全省小城镇总数的57·7%。[2-3]小城镇人口规模不够,经济实力弱,集聚效应难以产生,这些都从根本上制约了吉林省小城镇对周边乡村的辐射能力。

二、利用县域经济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依据新形势下城镇发展的要求,吉林省在新的利好政策的注入下,充分利用县域经济的优势来推进城镇化进程,以县域的外向型经济来推进城镇化、以集聚型经济升级城镇化、以城乡结合经济逐步推进人口城镇化,通过这三种形式的县域经济的发展,将县域城镇所要求的人口、资源调动起来,实现符合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方式,利用经济的推动力将城镇升级。

1·利用县域外向型经济发展推进城镇化在长吉图开发开放政策的机遇下,吉林省应加大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升经济的外向性。

县域经济作为一种特色经济和灵活性比较大的经济体需要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所以各县域依据“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指导方针,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经济推动城镇化:[4]一是利用招商引资,改变城镇发展的被动方式,为城镇经济发展提供更广的资金来源路径。二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在出口型企业向内需型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实现产业的承接,加强国际合作,发展城镇产业基础。这使城镇化和县域发展可以更充分利用外向化的优势因素,以外向促改革、促调整、促发展。

第一,利用招商引资,改变城镇发展的被动方式。吉林省各县域在充分利用长吉图一体化发展的同时,通过鼓励和吸引外资投资吉林省原有的优势重点发展行业,将集中于大城市的产业发展到县域城镇,通过招商引资的扩展,加快各种生产要素在县域内聚集,促进外资注入县域项目,由单一拓展县域发展产业链过渡到商业利润链,提供激励机制,促进县域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招商引资是实现县域经济外向性发展的重要引擎,以外资企业未来的商业利润来换取县域经济发展的资金,增加了县域城镇融资的渠道,这也改变了城镇的发展被动的局面,增强了自身的吸引力和聚集力。具体要求:一要不断创新招商引资的方式方法,提高招商引资的效果。深入研究国内外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和资本流动、产业转移的新特点,积极创新网络招商、产业链招商等招商引资方式,精心组织参加投洽会和各类专场招商活动,扩大招商引资规模,招商主体由政府为主转向企业、中介组织为主。二要围绕产业链招商,围绕培育支柱产业、骨干企业招商,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发展内拓外联的创汇经济。[5]

第二,实现产业承接,拓展国际合作,发展城镇产业基础。吉林省必须在搞清各县域产业发展的现实格局和比较优势的基础上,按照县域自身的产业层次和发展条件的优劣,积极扩大外引内联,加强与县外的经济联合与协作,由于有潜在的利润源可以吸引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以出口带动的企业来投资办厂,县域可以进一步增加吸引力和更多的就业机会。这为产业基础处于萌芽状态的城镇注入了活力,并可以充分地吸收和利用承接产业的优势条件,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土地、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这对城镇的发展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具体要求:各县域城镇拥有构建与日本、韩国、欧洲的产业协作区的地域基础,可以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含量高、辐射带动力强的重大项目。为县域提升竞争力,通过产业协同区升级为主体功能区,为城镇集群式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引进项目中,加强与发达地区的产业合作、区域合作,承接国内外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积极主动承接沿海地区和周边大城市的产业转移,利用产业转移契机,拓展发展空间,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深化经济的市场化改革。注重引进一些技术档次高、成长性好、环保和有利于提升本地产业链的大企业和大项目。重点创新合作机制,放大合作效应。创新国际合作机制,构建国际交流合作平台,这是提升图们江国际合作机制的重要举措。要建设与国外接轨的图们江区域更加灵活开放的对话机制、交流机制等长效机制。在东北亚投资贸易博览会的基础上,继续完善各种国际性高层论坛、商务活动机制。

2·利用县域集聚经济的发展升级城镇化。

在区域一体化的要求下,集聚经济的发展成为了必然的趋势。集聚经济是一种渐进式的经济,要求在积累足够的生产要素的情况下发挥集聚的优势,集聚经济的优势是可以实现县域内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重新组合,增加集聚 中心的吸引力,使生产要素能更好地向城镇集聚。[6]所以吉林省各县域依据自身的区位优势,通过经济的集聚来升级城镇化成为了一种有效的方式。

吉林省应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为集聚经济的实现提供足够的生产要素,以适应未来城镇的发展方向;发展关联性产业,促进县域之间的经济联系,在交通运输设施上实现共享共建,避免重复建设,实现资源的最大利用率;基于主体功能区建设来推进城镇土地的有效流转,保障城镇发展的有序进行。

第一,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为集聚经济的实现提供足够的生产要素,在县域范围内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逐步实现以特色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特定的工业品生产体系的构建和特定服务产品供给体系所构建的县域经济。通过县域具体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未来产业的发展方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目标不在于产业的提高与升级,而在于使产业的转换更符合城镇发展的要求,通过产业的调整和转换利用已有的集聚要素,并伴随着城镇自身发展所要求的规模的扩大,可以使集聚经济更可能符合县域特色经济发展的要求。尤其是在实现产业的转型过程中,以农业作为基础的县域在转型中,为防止稀缺资源的浪费,更需要合理地将县域发展的有效要素进行集聚,实现集聚经济,将民生进步作为衡量产业结构调整优劣的标准,以经济的升级为起点为城镇的升级打好基础,克服盲目的城镇化。

利用集聚经济来推进城镇化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要注重调整,因为农业的抗风险能力低,升级条件成本高,所以要在稳固原有的产业优势的基础上进行升级,克服盲目的跟风调整。二是在大规模的生产性投入上要量力而行,把握投入的最佳时机,在有条件的县域实现生产工具的升级和农业产业化发展。三是对城镇进行合理的规划,不以损害农业来发展城镇,通过规划来实现城镇发展的最佳布局。

第二,通过发展关联性主导产业来推进县域城镇集群式发展。依据已存在的县域规模和集聚优势,县域城镇要在更多的相邻城镇中实现分工合作,打破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条块分割”和垂直分工联系,加强县域之间以及县域与中心城镇产业发展协调和经济横向联系。吉林省的中、东部具有打造城市带的先天优势,而这也是吉林省目前发展状况的要求,因为一个区域如果没有一个城市带(群)作依托,就无法在这一区域形成强有力的增长极。由于省内双核心城市长春、吉林在集聚发展的同时,扩散效应作用不明显,城镇之间的县城经济联系较弱,县域分布也表现出明显的地带性分异。所以在相邻的县域之间发展产业关联性高的主导产业,可以加强相邻县域的经济联系,通过比较优势互补的方式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成为了一个高度整合的集群式经济发展带,经济发展的要求必然加速城镇的集群式的发展,借助集群式发展可以整合区域内的产业和市场,可推进长吉图区域内及与其相关的省内其他地区高速公路、铁路、民航、水利、能源、市政、环境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培育地区性的主导产业,使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日益提高,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实现城镇的升级发展。

第三,以主体功能区建设来推进城镇土地的有效流转。主体功能区的建设使县域工业发展所需要的生产要素能够有效地供应,工业集聚程度高,集群式发展明显,工业部门的竞争优势会更明显,实现了规模经济使工业化极化发展的程度与具备规模的城镇相对应。同时也会克服工业发展造成的用地增多和环境污染,使得人地矛盾和人与环境的矛盾愈加明显的状况得到缓解。主体功能区的建设既是一种过渡性的城镇经济发展基础,又是工业规模开启的阶段。以县域的土地流转机制改革成为实现主体功能区建设的保障,通过主体功能区建设实现县域土地流转机制的创新。

吉林省县域在建设主体功能区上通过可以利用扩权强县政策的优势,发挥政策灵活性的优势,突出实现土地流转的交易机制来创新土地制度,实现县域城镇发展对耕地的最小占用。具体措施:

一是突出主体功能区的作用,在适宜的开发地区建设县域工业集聚和规划,调整产业布局,在主体功能区的推动下发展相关配套的基础设施来服务于农村的发展。二要运用行政手段合理规范企业的扩张,突出重点的开发区和限定工业界限,减少为扩张而强占耕地所造成的土地资源的浪费。三是土地流转中要保障农民的权益,依据合理的方式补偿占地农民的利益,依据有关法规条例及相应的监督管理组织来进行立法和执法,保证农民在权利受到侵害时有法可依,增加农民对执法的信任感。四要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转组织体系,发挥政府的调控优势,对如土地转让市场、各种中介服务机构统一管理,合理定价,保证土地流转的可控性。[7]

3·依据城乡结合经济逐步推进人口城镇化。

县域经济作为一种民生经济,改善民生成为了重点。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使农民在政策上和制度上受到不平等的待遇,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建立城乡 、工农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不现实的。究其原因在于实现完全城乡一体化不现实,城乡的一体化是一种相对的一体化,而在实际中更多地表现为城镇与乡村的结合,所以在县域范围内实现城乡一体化,就是发展城镇经济与乡村经济结合为基础的特色经济的发展,根据农民的意愿与县域的实际发展状况,将特色做大、做强,以此为切入点增强县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引导特色产业的集约化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缩短耕种农田的时间,使农村剩余的闲置劳动力能更合理地向县城去谋生,使人口城镇化能够合理推进。

第一,城乡保障相结合实现农民在城镇的生存和发展。农村向城镇过渡阶段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依据特色资源的培育,实现经济的起步,而这种起步是与城镇化的起步相对应的。通过县域城镇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同时激活了农村劳动力市场,加速了人口流动的趋势。为应对人口的过快流动所带来的负影响,应该对城镇吸纳农村劳动力的水平进行评估,对劳动力就业市场本身进行革新,出台相关的政策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保障农民利益,稳步推进人口城镇化。

随着吉林省乡镇企业数量和规模的增长,所需的劳动力也会相应增加,而规范城乡人口的合理流动,实现充分就业,对乡镇企业的升级和县域经济发展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城乡的有效保障结合来增强县域经济,实现县域城镇的发展。具体要求:一是增强城镇就业的比较优势,强调在小城镇就业为农民带来的保障感和发展潜力。二是在户籍制度没有完全取消的情况下,主要解决就业歧视问题,需要相关政府部门尽快制定利民政策,做到保障优先,消除障碍,简化繁琐入城手续,放宽农民的就业政策。三是相关人力保障部门要提供给农民平等的就业机会和劳动权益,提高农民工工资标准,改善农民工收入状况,对形成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进行有效管理和制度创新。四是实现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一体化,需要在相关的医疗保障、社会福利保障和贫困救济等要求的原有基础上进行保障升级,为农民在面临和处理风险时增添信心,也可为农民在城镇的未来发展潜力提供保障。五是尝试建立区别于“城保”和“农保”,与集体经济组织、土地收益制度相联系的“县保”制度,实现农民的发展。六是通过各种社会资源重新配置与结构性重组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重新开发利用,农民根本的发展要求在于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子女未来由村民向市民的转变,而受教育水平决定了未来的发展水平,加强教育的投入方向,提高农民对城镇的期望值。

第二,人口城镇化进程中推进城镇生态环境建设。吉林省是农业大省,近半个世纪以来,由于对农业资源环境的人为干扰逐渐增强,导致吉林省部分地区的农业资源环境恶化趋势比较明显。

同时,由于早期生态环境问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企业建设的起点低、工艺技术落后、资源消耗高,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比较严重。加之后来大量的高能耗、高污染企业转移到县城,县域生态环境持续恶化,这些都严重地违背了人对环境的基本生存和发展的需求,县城对农民的吸引力下降,不利于人口城镇化的推进。

所以,吉林省在扩权强县的背景下赋予了县域更多的权利,县域可以运用这一优势来保护生态环境,一是培育农民环保低碳的思想观念,减少人为的环境破坏,加强循环农业建设,实现低碳农业发展。二要为高污染和高消耗的工业企业设置一定的“门槛”限制,减少“三废”的排放和控制资源的消耗,实现低污染、低排放、低消耗。三要以生态发展为基准来调整产业结构,对第二产业威胁生态环境的企业在数量上减少和污染规模上最大的消除,对生态环境污染较少的第三产业提供政策支持。

参考文献

[1]王维国,于洪平。农村城镇化的次序[Z/OL]. http: // z.j gov. cn/gb/zjnew/index. htm.l[2]吉林省统计年鉴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8.

[3]中国县(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8.

[4]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专题[Z/OL]. http: // j.l gov. cn.

[5]李晓,张建平。推进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的政策建议———基于地区间产业关联研究的结论[J].东北亚论坛, 2010, (3): 3-10.

县城商业发展趋势范文第3篇

__城市经过x年多的建设,日新月异,面貌大变。框架从x平方公里拉大到x平方公里,城区人口从x万扩大到x万,政府和社会性资金在柯桥城市投入达140亿元。“__十路十二桥”、__快速干线一期、__x连接线一期等基础工程相继竣工,城市基础设施日益完善;__路商业步行街、__国际商贸城等商贸项目投入使用,城市花园、__风情、__景园、__名府等景观房产竣工交房,__河整治工程、__河绿化工程、__湖北岸公园、__大道综合改造、__路综合改造、__路综合改造等休闲景观工程相继完工,城市品位明显提高;__文化广场、__湖西岸公园、__公园、__桥公园相继建成,城市环境逐步优化。今天的__,正逐渐成为创业居住、旅游休闲的首选之地,可以说商机无限,机遇非凡。

今天的__,是一个商机无限的大空间。迁址建城x年时间,__实现了城市建设由拉框架向功能配套的转变,商贸服务业的发展将成为__城市建设的重点。去年,我县编制完成《__城区商业网点规划》,确定了“一个县级商业中心,两个分区商业中心,九个社区商业中心,八条特色街区”的商业网点布局。今年县委、县政府决定开展“城市__年”活动,其中一点就是要集中培育城市商贸功能。化市为城,以商兴城,已成为全县人民的共识。可以说,现在的__,商机诱人,前景迷人。

今天的__,是一个房产发展的大舞台。近四年来,__的房地产业呈现后发优势,发展势头迅猛。去年全县房地产完成投资27.8亿元,比上年增长53.5,商品房市场交易活跃,商品房空置率呈下降趋势,商品房价格稳步走高,房地产呈现良性发展态势。同时城市是现代文明的集散中心,是现代经济的精华所在,是人人向往的人间天堂,__作为一个增长型城市,在城市化趋势下,房地产将大有作为。

今天的__,又是中小企业健康成长的大摇篮。去年,县委、县政府作出一个重大战略抉择——大力推进标准厂房建设。通过政府推动,镇街联动,企业唱戏,半年时间,我县已建成标准厂房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在建标准厂房建筑面积55万平方米;规划建筑面积125万平方米;今年将计划建成标准厂房130万平方米。现在的标准厂房,已成为中小企业集聚发展、健康成长的平台,同时也为政府加强和改进对中小企业的管理服务提供了便利。

各位来宾,今天我们__县委、县政府举办这次商住项目招商、标准厂房出租推介会,旨在为广大有识之士和企业家搭建展示交流和创业发展的平台。本次推介会共两天时间,集中展示__县近年来城市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推介一批商住项目和标准厂房精品。这次我们向社会公开推介招商的项目主要包括商贸类、房地产类、标准厂房等三大类共57个项目,其中商贸服务业项目11个,总投资20.2亿元,总用地面积50.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7.1万平方米;房地产项目16个,其中城区项目15个,滨海工业区项目1个;地块总面积达100万平方米,其中城区90万平方米,滨海1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招租项目30个,建筑面积达240万平方米。刚才有20只项目在会上已经举行了签约仪式。我们相信,“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今天的签约就是明天成功的开始。

各位朋友,今天,能与大家在这里欢聚一堂,畅叙友谊、共谋发展,是我们__寻求发展、争取发展的好机会和大喜事,我们真诚希望通过今天的推介会,能够推介出__的真情厚谊,能够促进双方的全面合作,能够让更多的朋友了解__、垂青__、投资__。在此,我们真诚地告诉各位,友谊与合作的大门永远为各位朋友敞开着!我们__县委、县政府将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招商,以周到细致的服务亲商,以优质周全的管理安商,以方便激励的政策富商。

县城商业发展趋势范文第4篇

今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积极贯彻扩大内需的各项政策,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消费品市场购销两旺,保持了良好的增长态势。元至五月份全县累计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804.9万元,同比增长17%。预计上半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670万元。

一、批发零售贸易业成为消费品市场的主导力量。我县的批零贸易企业充分发挥其资本运用、营销创新、市场开拓方面的优势,商品供应丰富,提高服务质量,增强品牌意识。元至5月份全县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737.9万元,同比增长17.9%,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达90.4%,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4个百分点,成为消费品市场快速增长的主导力量。特别是限额以上批零贸易企业发展迅猛,元至5月份限额以上批零贸易企业实现零售额增速达91%,远远高于限额以下的增幅,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达43.9%大型商业企业已成为消费品市场的主力军,对整个市场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二、“假日经济”优势明显。节假日已成为居民消费的重要时期,假日消费已成为拉动消费增长的助推器。今年的春节与往年有所不同,中国传统的新春佳节恰逢时尚浪漫的情人节,除了原有的喜庆祥和外,更增添了一份温馨和浪漫,市民采购热涵盖了食品、服饰、家电、黄金珠宝、化妆品、鲜花及文化用品等多个方面,呈现多元化、品牌化、高档化的趋势,吃、穿、用、行样样兼顾,年货范围越来越广。上半年,以春节为主的节假日为主要集中消费时段,形成了消费高峰,消费品市场日趋活跃和成熟。从各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看,2月份正值春节前后,吃、穿、用商品全面旺销,增幅最高为26.5%,3、4、5月增幅分别为16%、19.3%、17%,显示“假日经济”依然是促进消费、扩大需求的重要动力。

县城商业发展趋势范文第5篇

因此,要立足于利用、营造区位上的比较优势,突出贵定的特色和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大力提升竞争能力,贵定在未来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在融入贵阳经济区的过程中,必将实现更快更好地发展。

城市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载体,是一个区域参与经济竞争的支撑力量,建设好城市是城市化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融入贵阳经济区的关键。

《当代贵州》:贵定县在“十一五”期间,三次产业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您如何看待这些成绩的取得?

廖小明:“十一五”期间,在省、州的领导下,贵定县委、人大、政府、政协四家班子齐心协力,结合贵定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核心指标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实现了一年上一个台阶。这些增长反映了贵定这几年在县委的带领下,扎扎实实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州的指示精神。

另一方面,从政府自身建设上围绕建设效能、服务、廉洁政府,推进政务公开、信息公开,缩短政府与群众的沟通距离。建立了政府常务会议学法制度,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公共事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由专家、相关主管官员、县政府领导和县、科局长来讲法、学法、用法,以此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对重大问题通过公开公示,通过咨询、听证制度,对社情民意进行收集,增强政府的决策科学性并让政府决策接受社会监督。

《当代贵州》:有学者认为二十一世纪初期改变世界格局的两件大事,一是经济的全球化,二是中国的城市化。您是否认同贵定未来的发展也将置于这两大背景之下?

廖小明:我国的城市化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不同,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进行的。全球化是把双刃剑,风险与机遇并存。利用得好,可以促进贸易、就业和投资的增长;可以利用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的机会,加速自己工业化、信息化进程进而推动我国城市化的良性发展。如果利用得不好,就不能改善在产业链分工中的不利地位,不能有效解决资源的不公平分配和不平等的国际贸易,不能解决好我国金融安全、资源能源安全、粮食安全以及产业安全等经济安全方面的问题,我国城市化就有可能步墨西哥、阿根廷等拉美国家的后尘。纵观贵阳经济区周边县、市的发展定位,其产业定位和区域发展重点既立足于现有的基础和优势,也顺应了中心城市经济发展是当前经济发展的重心和中心这一普遍规律。谋划贵定未来的发展,就不仅要研究宏观环境,以及贵定自身的特点,还要重点研究贵阳及其周边州、市、县发展现状及趋势、举措,做到知己知彼。

《当代贵州》:“十二五”及今后一个时期,贵定所面临的主要任务是什么?贵定将怎样完成这些任务?

廖小明: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贵定未来发展的主要任务是以融入贵阳经济区为契机,加速推进贵定县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为实现这一发展战略,在具体实施上,我们认为应立足于贵阳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其对周边地区的影响;立足于贵定及贵阳周边地区的未来发展趋势,加大农业的投入和指导,着力营造农业竞争优势。工业化、城市化不仅是劳动力由农业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不仅是人口由农村向城市、工厂的迁移,而且是生活方式的转变、生活品质的提高。融入贵阳经济区,就要立足于贵阳未来及周边地、州、县上千万城镇人口的庞大需求,着眼于提供更加优质和高效的产品和服务。与贵阳周边的其他县、市相比,由于自然条件相近产品相同,除娃娃鱼和云雾贡茶外,贵定并不具备独特的资源优势,要在竞争中胜出,一是把产业做大做强,以此实现规模效应以降低生产、购销成本,二是增加科技投入和加强管理,生产出比别人更加优质的产品。

特色农业基地的建设是贵定多年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措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总体上看,其发展水平还有待提高,特别是在规模化基地建设、产业化程度、农业科技运用、联结机制等方面,尚不能满足城市化发展对优质高效农业的需求。要改变这一现状,一是要着力发展优势特色效益农业,规划布局特色优势产业带,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将现有的基地规模、产业规模做大做强到新的数量级;二是要着力推进产业化经营,做强做大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培育现代新型农民;三是要着力强化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应用,加强农业科技攻关,以满足农民的科技需求为出发点强化农技推广;四是要着力推进市场化运营,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畅通流通渠道;五是要着力强化社会化服务;六是实行名牌战略,树立贵定形象,扩大贵定特色的知名度,以品牌来开拓、占领市场。贵定县有极为丰富的水和茶资源,生产的矿泉水和茶都有较高知名度。因此,在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确保质量的基础上,可以借鉴一些地方的做法,由政府主导在一些大型媒体上打包宣传,打造贵定品牌形象,实现品牌效应叠加。

《当代贵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指出,要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廖小明:实施产业集群发展战略,既是提升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支撑,也是调整区域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的有效途径。要闯出一条符合贵定发展实际的科学发展之路,关键在于坚定不移地实施产业集群发展战略,推进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十二五”期间,贵定将着力构建以“昌明工业园区”为骨架的产业空间布局,致力于把贵定打造成为贵阳经济区的“手足”。同时,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工业园区是推动生产要素集聚和产业升级的重要载体和重要保证,是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招商引资的战略平台,是一个地区投资环境、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后劲的集中体现。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吸引工业要素的空间集聚和产业提升,是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成功之举。在园区建设上,要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生态环保”的原则,合理调整产业内部分工,完善提升园区基础设施,突出建设公共服务平台,改善和优化园区投资环境,规范简化各类审批手续,推行“一企一策”和“一站式服务”, 增强园区的集聚效应,打造产业集群发展的服务高地、政策洼地、创业福地、投资宝地,使园区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平台。

《当代贵州》:贵定在城市化建设上以什么样的目标为切入点,达到加速产业的聚集升级、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廖小明:城市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载体,是一个区域参与经济竞争的支撑力量,建设好城市是城市化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融入贵阳经济区的关键。贵阳在加速发展的同时,随着城市功能的提升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其传统产业将向外转移,而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是就近向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的地区转移,建设好城市无疑是承接产业转移的最佳途径。贵定也当顺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将对城市建设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加大城市基础设施的投入,增强县域竞争力。 对贵定而言,首先应明确竞争优势的立足点,就是要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突出地区的特色和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大力提升特色产业的创新和竞争能力。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独特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尤其重要,而贵定与其他县(市、区)比资源优势并不明显,因此利用和营造区位优势就显得尤为重要。着力营造区位优势,在此基础上加速产业的聚集和创新,将贵定由贵阳经济区的“桥头堡”变为“大本营”,将区位优势转化为贵定的竞争优势,根据本地区的特色和条件,选择适宜的特色产业,集中资源优先发展,通过不懈的努力,必将促进贵定经济社会又快又好、更好更快发展。

《当代贵州》:贵定在“十二五”及今后一个时期的招商工作上将采取哪些调整?在招商引资涉及项目落地的审批准上,贵定如何改善投资环境?

廖小明:产业招商是今后我县招商引资的重点和方向,实施产业招商必须深入实施特色竞争战略,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依托,以现有特色产业优势为基础,以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为目标,抓好产业招商的重点对象,促进专业化分工和配套,强化产业链各环节企业之间的联系,在打造产业链的基础上实现产业内联动,推动外向型经济和内源性经济的和谐发展。目前,贵定县产业招商总体处于起步阶段,产业招商的自觉意识不够,一些乡镇和部门习惯于政策招商,没有及时地将招商引资的手段方式转变到产业招商上来。要充分认识到,靠政策招商,形成的优势是短暂的,只有一个地方的产业有特色、有优势,一个地方的经济才有活力,才有持续的发展后劲和竞争优势。

相关期刊更多

现代城市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

无线电工程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工业和信息化部

成都考古发现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