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天文学培养方案

天文学培养方案

天文学培养方案

天文学培养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能源动力;人才培养;CDIO;实践

作者简介:杨俊兰(1971-),女,河北行唐人,天津城建大学能源与安全工程学院,教授;王泽生(1964-),男,天津人,天津城建大学能源与安全工程学院,教授。(天津 300384)

基金项目:本文系天津城建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JG-1207)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2-0022-02

一、概述

当今世界,能源和环境是目前世界各国所面临的头等重大的科技与社会问题,而相关专业人才资源会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创新意识的能源工程应用型专业人才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2012年9月,教育部颁布实施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热能与动力工程本科专业更名为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可见专业名称所赋予的内涵更加广阔和深远,从而也说明随着能源动力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新问题的提出,需要培养更加适合社会所需的人才,由此有必要对能源动力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与实践,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对推动我国执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正处于信息化的时代,各方面技术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能源动力学科所应用的范围、涉及的领域更加广阔。由此培养方案的制定必须坚持按大类培养原则,体现本科专业通识教育思想,使学生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研究对象,还要有比较坚实的知识基础、比较广的知识面和一定的能力储备。[1]CDIO工程教学理念是国际工程教育与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理工学院等4所大学组成的工程教育改革研究团队提出、持续发展和倡导了全新的CDIO即构思—设计—实现—运行的工程教育理念和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CDIO理念。CDIO模式强调综合的创新能力,与社会大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时更关注工程实践,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2]文献[1,3-4]指出的所谓“回归工程”,是指建立在科学与技术之上的包括多种因素的大工程含义。这就需要对能源动力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革新来实现。

天津城建大学于2000年成立热能与动力工程本科专业,多年来,我们对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进行了多次完善和改革创新。而且在课程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在提高学生工程素质和能力培养质量方面,尤其是实施过程的规划和设计,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本文基于CDIO理念,将构思—设计—实现—运行贯穿于学生学习的每个阶段,探索反映工程本质的教育理念与知识技能训练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实施方案,并完善相应的课程体系,使毕业生具备较高的工程素质和能力,更好地服务于天津经济的发展和滨海新区的建设,以及满足周边地区乃至全国对能源动力类人才培养的需求。

二、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

1.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备能源生产、转化、利用与动力系统研发基本理论和应用技术,以及具有节能减排理念,能在工业与民用等领域从事城市能源供应与利用、新能源工程、制冷空调等方面的生产、开发、设计、管理以及科学研究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2.培养要求

作为地方院校,应当坚持与地方经济建设紧密结合,面向基层,服务地方区域,在人才培养中首先应当找准人才培养定位,突出专业特色。[5]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各种能量转换及有效利用的理论和技术,接受现代科学与工程的基本训练,掌握能源、热科学及动力系统基础理论,掌握计算机及控制技术等现代工具,具备从事节能、制冷、动力、环保和新能源开发利用等领域的研究开发、设计制造和应用管理所必须的工程技术知识,初步具有应用所学知识提出、分析及解决本专业领域问题的能力。

三、人才培养实施方案

拟将学生的培养分成四个阶段(四个学年),在每个阶段以工程项目为主线,学生经历CDIO的完整实训过程,与相应的核心知识点相关联。即从工程流程出发,将课程体系融合在工程教育流程中,使得课程体系不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有机的综合化。

第一学年:接受早期CDIO体验。通过开设专业导论课,让学生了解能源专业的发展动态,初步了解一般能源系统的构成;在导师的指导下,制定个人学习及职业生涯的初步规划。

第二学年:接受初级CDIO体验。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认识实习、实验室参观调研,了解一般能源系统“构建—设计—实现—运行”的基本内容。

第三学年:接受中级CDIO体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现场专业实训,初步完成对一个具体的能源系统进行“构建—设计—实现—运行”的完整过程,即通过学习专业课程,先对设备的设计进行实训,进而开展系统的设计,而且使这两个设计之间进行有机的结合。

第四学年:接受高级CDIO体验。在第一学期,主要针对学过的专业课程进行课程设计群的实训。将2~3门专业课程的设计内容整合成一个综合的设计项目,让学生将所学课程之间的知识进行有机结合,设计一个工程项目。在第二学期,学生通过毕业设计进行综合项目设计,应用所学课程解决实际问题。学生首先通过毕业实习对实际工程进行调研,提出设计方案。

四、人才培养措施

1.调整专业结构

文献[5]中提到不同的院校各有特色,主要表现为不同专业方向,服务于不同的工程技术领域。我们紧紧围绕本学校的办学理念,结合天津地区的经济和行业的发展趋势,对专业方向进行了调整。在2006级培养方案中,专业方向为热力发电厂工程和制冷与空调工程,相应的专业必修课分成两个模块供学生选择。在2010级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专业方向调整为:城市热力工程和制冷与空调工程。两个专业方向必修课程采用了交叉捆绑的方式,都是把另一方向的主要课程进行了整合。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更名为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后,在2013级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依然沿用2010级培养方案中的两个专业方向:城市热力工程和制冷与空调工程,但是对课程体系进行了修订,目的是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更加适应社会的需求。

2.课程教学体系完善与优化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广泛应用于能源、动力、建筑、环保等许多领域。学生四年在校学习过程中,针对四个阶段的CDIO实训,完善配套的课程体系建设,优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贯彻CDIO理念及标准,整个课程体系以实际工程项目为主线,把培养目标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专业培养方案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模块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以及实践教学环节等内容,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的专业素养得到稳步提升。

在2010级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两个专业方向必修课程采用了交叉捆绑的方式,即在城市热力工程方向中捆绑了“制冷系统与设备”课程;而在制冷与空调工程方向中捆绑了“热电厂系统与设备”课程,都是把另一方向的主要课程进行了整合。在2013级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进一步对课程体系进行了修订和完善。拓宽了学生的就业面,提高了毕业生与社会用人需求的适应性。另外,开设有一定数量的专业选修课,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适应社会对择业的不同要求。

在实践教学方面不断强化,主要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共41周。充分挖掘现有实验设备潜力,进一步完善实验教学体系和实验教学平台,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及效果。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实验和专业实验都已经采取了独立设课的方式,分为综合性、演示性和设计性实验,有些实验是必做,有些实验是选做,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实践创新能力。另外,在2013级培养方案中增加了课程设计的门数和总学时,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题目大都来自于工程实践。学院实验中心还建有实验实训平台,可以培养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主创新。从2012级学生开始,还设立了班导师制,定期指导学生参加科研活动、行业比赛、挑战杯以及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等科技活动。

3.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

随时跟踪国内外本学科的最新发展,了解能源动力行业的发展动态,吸取其他兄弟院校的经验,不断完善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增加适应社会发展的新知识和新技术等,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适用性。

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方面,以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方法的改革;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协调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并做好与课程的整合。教学方法要有利于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展探索性教学方法。[6]为了实施探索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尤其是专业课程,采取问题式教学方式,即针对教学内容,从工程实际、日常生活或最新发展技术中提炼出能引起学生浓厚兴趣且能够加强学生对重点或难点知识理解的一个课题,在课上结合教学内容指导和启发学生展开课题的思考、分析和研究,使学生在每一堂课上在探索中“听”课、学习。并且建立完善专业核心课程教学网站,优化组合教学资源,建设丰富的教学辅助资料,为学生课余时间的探索性学习创造条件。

4.完善实践教学平台

强化学生工程素质培养,与实践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充分挖掘现有实验设备潜力,进一步完善实验教学体系和实验教学平台,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及效果。在实验教学组织上采取开放实验教学与传统的集中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并开放实验室,加强学生实验技能培养,重视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重新编制了与之相配合的实验指导书。

五、结束语

作为天津市地方性高等院校,根据当地的经济和行业发展需求,合理定位人才培养层次,结合学校的办学理念和自身发展特点,不断完善和修改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将CDIO现代工程教育理念引入能源与动力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将构思—设计—实现—运行贯穿于学生学习的每个阶段,探索反映工程本质的教育理念与知识技能训练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实施方案,并完善相应的课程体系,使毕业生具备较高的工程素质和能力,更好地服务于天津经济的发展和滨海新区的建设,以及满足周边地区乃至全国对能源动力类人才培养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张力,杨晨.能源动力类专业工程教育改革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2011,(21):152-154.

[2]许其清.自动化专业CDIO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23):84-85,139.

[3]赵婷婷,买楠楠.基于大工程观的美国高等工程教育课程设置特点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4,25(6):94-101.

[4]赵锐.浅析美国高等工程教育课程设置的特色及有益借鉴[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9,14(1):182-185.

[5]李俊瑞,王艳,田禾.基于社会需求的能源动力专业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33):22-23,34.

天文学培养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企业个性化岗位需求;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平台;四融合;一对接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3-0013-03

高职制冷空调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诚、毅、勤、朴”的优良品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掌握制冷空调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具备健康的个性品质和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能够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从事大中型制冷空调系统的运行维护管理,中小型空调系统的设计,空调工程的施工管理,制冷空调装置的维修,制冷空调设备的制造、销售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然而,在该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却普遍存在“四个脱节”的现象:(1)学生专业素养、专业能力与制冷工作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需求脱节;(2)专业教学标准与职业标准脱节;(3)专业教学内容与现代职业技术脱节;(4)专业教学过程与制冷空调企业的生产实践过程脱节。

要解决“四个脱节”的问题,需要校企合作,走基于企业个性化岗位需求的人才培养之路。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的制冷与空调专业建于1997年,2007年获批江苏省省级示范专业。在近五年的专业建设中,我校遵循校企合作、共同育人的宗旨,面向企业岗位,探索并实施了基于企业个性化岗位需求的人才培养,取得了良好效果。

开办满足企业个性化岗位需求的订单班

为了满足企业个性化岗位需求,人才培养必须走校企共育之路。我校2007年首先与南京天加空调设备有限公司(下文简称“天加”)合作,开办“天加班”,按企业要求开展“订单式”培养。“天加班”学生均按个人需求与天加公司签订了准员工的就业协议,在校内重点进行理论课程和基本实践技能教学,在企业开展岗位技能教学,并实现岗位轮转、竞聘上岗,形成了基于个性化岗位需求的教学案例。2009年与三菱重工空调系统(上海)有限公司(下文简称“三菱重工”)合作,成立“三菱班”,并开设了基于岗位需求的课程——“多联机施工与维修”(包括校企合作教材、多媒体课件)。“三菱班”学生均签订了准员工就业协议,安排到16家三菱合作企业顶岗实习。“天加班”与“三菱班”之外的其他学生则根据其自身职业发展需求,分别到南京枫叶能源设备有限公司、南京金溧源空调设备有限公司、南京宁懋空调设备有限公司、南京富龙制冷设备工程公司、清华同方人工环境有限公司等企业的不同岗位进行企业顶岗实践,接受职业技术技能的培养和锻炼。

根据企业个性化岗位需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在与合作企业开办订单班后,我校根据合作企业对不同岗位员工的技术与技能要求,有针对性地修订了2007~2012年专业实践教学方案,形成了“四融合、一对接”的专业人才培养特色。

无论是制造、质检、产品维修岗位,还是中小型中央空调工程设计与施工岗位,制冷空调行业对人才需求都存在着明显的淡季与旺季。所以,我校就利用每年的旺季安排学生下企业顶岗、轮岗实习,具体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即新人磨炼期,时间安排在二年级暑期(6~8月),学生主要接受企业的技术技能初训,熟悉企业文化,培养守时、吃苦耐劳的精神,并按企业需求在各类岗位上顶岗实习。第二阶段,即轮岗实习期,时间安排在三年级上学期末至下学期(12月至次年6月),学生主要在各类岗位上轮岗实习,从企业的准员工逐渐过渡到正式员工。这样一来,自然打破了传统的学期和寒暑假,需要各企业和学校共同修订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将企业实践教学内容(即顶岗实习课程)写入各订单班的方案中。例如,“天加班”企业实践教学的岗位课程如表1所示。

修订后的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利用了校企双方不同的资源与环境,发挥了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先进技术和设备的优势,解决了人才培养的“四个脱节”问题,形成了“四融合、一对接”的专业人才培养特色:企业准员工岗位培训方案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相融合,生产过程和教学过程相融合,企业岗位能力要求与教学评价相融合,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合,专业教学内容与企业现代技术对接,有效解决了现行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背景下企业岗位要求和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脱节的问题,实现了校企合作办学、共同育人的目标,满足了企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构建体现企业个性化岗位需求的实践教学平台

几年来,我校通过校企融合,充分发挥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先进技术、设备和工作环境的优势,把课堂拓展到企业,构建了两个体现制冷空调企业个性化岗位需求的教学平台:天加公司生产区教学平台和三菱重工全资在校内成立的“三菱重工·江苏经贸中央空调培训中心”。这两个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充分凸显了以学生就业岗位为导向的工学结合的特点。在实践教学平台内,由企业培训师、高级技术人员、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组成了岗位教学建设小组,根据合作企业的岗位能力要求进行深度调研、分析,及时把企业岗位技能与学校理论教学互融的案例嵌入到教学中去。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直接参与课程标准的制定以及教材的开发,突出教学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行业企业技术标准相融合;围绕专业能力、专业素质要求,突出应用性、针对性和先进性,形成了极具岗位特色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通过企业导师引领,在企业工作环境下重点培养学生的岗位实践能力,结合职业资格证书和企业岗位实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有效解决了高职教育中校内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滞后的问题,实现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动态更新与提高。

形成教学双导师、学生双身份的“师徒制”教学方法

学生在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平台内拥有学生和准员工的双重身份;实践教学由企业的培训师和岗位技术能手与校内专业教师相互配合进行,实现了人才培养中的双导师,并由此形成了高职制冷与空调专业独特的“师徒制”教学方法。师徒进行一定时间的共同务实操作,使学生充分领会师傅所拥有的专业素养与能力,同时学会师傅的操作技能技巧(隐性知识技能的传承),具备岗位的独立操作能力。“师徒制”实践教学过程中渗透了现代企业所需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价值观,传播了现代企业文化,使学生全面接受现代企业敬业精神、团队意识、忠诚企业、循规守纪等企业文化的教育,营造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的环境。

总结与思考

在实施基于企业个性化岗位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我们积累了如下一些经验。

第一,要使每年的企业实习都能做到“全员覆盖”,对合作企业的数量是有一定要求的。各企业每年提供的岗位数量可能会出现很大不同,有的年份能接纳30~40人,但第二年可能只需要10人左右。以我校制冷空调专业为例,平均每年学生人数为70~80人,7家合作企业,考虑到每年人数需求的波动,此消彼长,总共需要的岗位数量刚好能满足要求。由于学生人数少,实习时间较长,完全可以实现“以师带徒”,且能保证在企业内轮岗。但对于大专业或人数较多的专业,合作企业数量如果太少,就不能保证“全员覆盖”的效果了。

第二,要保证每年的企业实习时间,必须打破传统的学期制和寒暑假制,既需要学校管理部门配合,又要获得学生的理解。例如,我校的企业顶岗时间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的“新人磨炼期”安排在二年级的6月至8月,第二阶段的“轮岗实习期”安排在三年级的12月至次年6月。这样一来,学生的寒暑假就没有了,只有正常的双休和节假日。因此,校内的理论教学内容必须做出相应调整。特别是第四学期,校内教学周数必须减少,课时相应压缩。除了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预先做出修订外,如遇特殊情况(如有些企业需要提早上岗或迟后返校等),还需要教务部门配合协调,灵活执行管理政策。此外,学生休息时间减少,难免会有想法和意见,需要提前做好广泛的宣传和动员工作。

第三,必须配备专业教师随班下企业,负责做好实习记录和学生的思想工作。我校的做法是在寒暑假期间每个企业均安排1~2名专业教师随班下企业挂职。为不增加教师的额外工作,挂职期间等同于完成了一定数量的教学工作,保证了教师的个人利益。挂职期间,专业教师一方面提升自己的实践教学水平、更新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全权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如考勤、实习记录、实习报告等。另外,学生在实习期间经常会出现消极情绪,如怕苦嫌累,不愿加班,要求更换工种、返校甚至提出回家等,教师必须及早发现,并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同时和企业积极协调、沟通,保证企业实习能取得最大成效。

第四,必须把安全教育工作放在第一位,预防工伤事故。企业实习,最重要的是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工科专业更是如此。因此,在实习前,必须大力加强安全教育工作,除了在校内做好思想动员和安全教育外,一般企业也会在上岗前做好充分的安全培训。企业顶岗期间,随班教师更应该每日提醒学生注意安全生产,一旦发生事故应及时处理。此外,每名学生都应与企业签订实习协议,其中必须有工资待遇、工伤事故等相应条款,并购买保险。安全工作做得越充分,事故发生率就越低。

总之,解决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矛盾,培养企业欢迎的人才,是专业内涵建设的重心。只有把握住“以人为本”这个核心理念,找准改革方向,在专业内涵建设上下功夫,才能真正做到为企业培养合格的人才。我校在基于企业个性化岗位需求的人才培养实施过程中,将企业准员工岗位培训方案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相融合,生产过程和教学过程相融合,企业岗位能力要求与教学评价相融合,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合,达到专业教学内容与企业现代技术的对接,形成了“四融合、一对接”的专业人才培养特色,满足了企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魏龙,张国东.高职制冷与空调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J].制冷空调与电力机械,2010,31(3):88-90.

[2]於红梅,李鹏辉,胡双喜.基于企业岗位能力要求的高职专业内涵建设—以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为例[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5):50-52.

[3]朱立,周丽.《制冷与空调》专业人才需求调查报告[J].消费导刊,2009(4):256.

[4]龙建佑.就业、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三结合的过程管理—以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制冷与空调专业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9(29):46-47.

[5]何钦波,廖翠玲.关于高职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几点思考—以08级制冷专业学生为例[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3):70-71.

[6]涂中强.高职制冷专业教学需走校企合作之路[J].中国电力教育,2009(4):76-77.

天文学培养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档案 高等教育 发展状况

教育为一个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夯实的基础,它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标志,教育培养出的优秀人才在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中国档案教育自20世纪30年代形成并发展至今,为我国档案事业的发展输送了大批专业人才,特别是档案高等教育,更是在档案事业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今年,是我国档案高等教育走过的第60个年头。这60年的风雨历程,正是档案高等教育在曲折中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

一、档案高等教育的昨天

(一)档案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

1934年湖北私立武昌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设了档案管理特种教席,1939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在该校附设了一个档案管理专科,这是我国近代培养档案专业人才的开始。①而我国档案高等教育真正创立是在195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组织部和宣传部委托中国人民大学筹办档案专修班。1953年7月,中国人民大学档案专修班扩大为档案专修科。1955年4月,中国人民大学根据国务院和高等教育部的决定,在档案专修科的基础上创办历史档案系,同年9月招收第一届四年制本科生。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档案系的成立,为今后档案人才队伍的培养、档案研究乃至整个档案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极其有利的现实条件。然而受“”的影响,1974年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档案系随着中国人民大学一起被撤销,我国档案高等教育陷于停滞状态。随着1978年改革开放序幕的拉开,档案高等教育也迎来了曙光。1978年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档案学恢复,并更名为档案系。1979年到1982年间,北京联合大学、四川大学、天津师范大学、辽宁大学、浙江大学、上海大学等高校纷纷创办档案系(专业),改变了过去中国人民大学独家办档案高等教育的局面。直至1985年,中国人民大学档案系扩建为档案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于1984年和1993年分别获得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的授予权。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档案教育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更名为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并朝着将图情档专业教育整合为信息资源管理学科教育的方向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开辟了我国档案高等教育的先河,并作为领军人物引领着国内其他设有档案专业的高校共同为档案事业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壮大档案队伍。

(二)档案高等教育所取得的成绩

2012年,既是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专业成立的六十周年,更是我国档案高等教育创办的六十周年。虽然档案高等教育在这六十年里经历了曲折,但是总体发展趋势是向前的,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我国最初的档案高等教育是由中国人民大学独家承办。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档案事业的发展以及其他高校对档案学专业重要性的认同,更多的高校纷纷创办档案学专业。据统计,直至1996年全国开办档案学教育的高校已有24所,2000年增加到27所,2005年数量为31所,到目前为止,档案高等教育的院校数量已增至32所。这种增长趋势说明,我国档案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发展相对稳定。

2.学科地位不断提高。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颁布了新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档案学由原来在“历史学”学科门类下附属于“历史文献学(含档案学)”二级学科,调整到“管理学”学科门类,隶属于“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1998年,教育部修订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档案学专业由“档案学”专业和“科技档案”专业两个本科专业归并为一个“档案学”本科专业,成为“管理学”门类下“图书档案类”二级类下的专业。这次专业调整顺应了国际档案学理论研究和档案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也适应了我国档案事业建设对高层次档案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在此形势下,各高校纷纷对档案学专业教学计划进行了修订。②

3. 教育体系不断完善。 与西方国家档案高等教育以硕士教育为主的教育体系不同,我国档案高等教育在这六十年的发展中逐步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基础、硕士教育为重点的培养层次。档案教育从专科、本科、硕士生到博士,每个层次的人才齐全。档案本科教育培养的是管理实践型人才,研究生教育培养的是研究型人才。不同层次培养出的档案专业人才服务于我国档案事业的各个方面。

4. 师资队伍不断壮大。师资队伍的壮大不仅指教师数量的增多,更指的是教师素质的大幅提升。下面这个档案学专业师资队伍情况表是由徐拥军、张斌两位学者通过统计做出来的。从表一中可以看出,档案教师的总人数增长比较稳定,而且数量也比较多,教授的比例在增加,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数量和所占百分比也在逐年增长,而且涨幅较大。这说明,档案学专业教师的素质在不断提升。

表一 档案学专业师资队伍情况

5.课程设置不断充实。 随着课程内容设置的不断变化和改革,目前,我国档案高等教育档案学专业主干课共八门,分别为档案学概论、档案管理学、文书学、科技档案管理学、档案文献编纂学、档案保护技术学、中国档案事业史、档案管理与计算机等。③2008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档案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第十二届)暨全国高校档案系主任联席会议(第十七届)在郑州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高等学校档案学本科专业指导性规范》(以下简称“《规范》”)。《规范》规定,各高校可从这八门主干课中选择六到八门开设,并可以在不改变课程基本内容与功能的情况下对课程名称做适当调整。各高校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和需要形成了一些具有本校特色的课程。

二、档案高等教育的今天

昨天档案高等教育的丰硕成果为我们今天档案教育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宝贵经验。档案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所取得的成绩是可喜的,但是今天档案高等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更加值得我们担忧。

(一)高校分布不合理

至2010年底,全国共有32所高校开设档案学本科专业。其中东部地区有18所,中部地区9所,西部地区5所,具体院校详见表二。中东部地区11个省市有18所,平均每个省市有1.6所;中部地区8个省有9所,平均每个省市有1.1所;西部地区12个省市(区)仅有5所,平均每个省市有0.4所,仅有中东部地区的1/4,不足中部地区的1/2。④而且目前,重庆、内蒙、甘肃、新疆、海南、青海、宁夏、贵州、山西等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至今没有一所高校开办档案学专业。虽然东、中、西部地区已经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档案学教育体系,但是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我国档案高校分布是不合理的。

(二)教学方式比较单一

档案学专业教学的方式主要以教师课堂讲课为主,学生实验课为辅。学生通过专业主干课程和学校根据学科发展需要以及自身特色开设的选修课来学习档案专业知识,并且通过实验课来巩固所学专业知识。然而这样的教学方式是比较单一的。首先,学校的师资是有限的,给学生们上课的教师也是固定的。因此学生们从有限师资教学中学到的知识也是有限的。其次,不同教师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向是不同的,因此学生若想更广泛的了解档案学,就需要接触更多的档案教师、学者,从他们那里得到更大的启迪。聘请档案馆馆员,其他高校档案学专业教师,甚至国内外知名的档案学者到本校为广大师生做讲座不失为一个比较灵活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也使学生接触到了更多的档案学者,分享他们的理论成果,而且也为教师之间的学术交流提供了平台。然而,大部分高校举办的档案讲座比较少,不能满足学生和教师的要求。目前高校的档案教学方式还是比较单一的。

(三)学生缺乏实践锻炼

我国档案专业人才的培养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实践不足”可以说是我国高校档案教育的一个通病。虽然大部分高校都设有实验室(档案整理实验室,档案保护技术实验室)并开设实验课程,但是这也只能是模拟档案管理一系列工作环节,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将其所学理论知识得到初步应用。然而,要想使学生真正了解、掌握档案工作的内容,就应该将学生融入到档案馆(室)的现实环境中去。专业实习,就成为最好的锻炼方式。目前,有些高校比较重视学生实习,例如黑龙江大学在学生大三下学期组织学生到各大高校、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进行专业实习,实习结束后,要求学生认真撰写实习报告并与专业课教师及其他同学分享实习心得。然而大部分高校在组织学生实习方面做得不是很到位。档案高等教育的作用是为档案事业的发展输送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的人才,因此,高校在培养档案人才过程中更应该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多组织学生进行专业实习,尽早摆脱“实践不足”的通病。

(四)教师学缘结构仍待优化

就目前高校档案教师教育背景来看,骨干教师中有一半以上都具有中国人民大学背景。这种趋同化的现象既有其历史原因,也与中国人民大学作为档案学教育与研究的“黄浦军校”地位有关,而且与近十年来各地方高校的档案学专业教师纷纷到中国人民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不无关系。这一现象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各高校档案学专业教师队伍学缘结构的单一性。这种单一性不利于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对档案学专业高等教育的发展可能会产生一定影响。⑤

学缘结构不仅在教师队伍中表现出单一性,而且在研究生的培养中也体现出了一定的单一性。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电子文件、档案数字化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它们的到来给档案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给为档案事业培养人才的档案高等教育提出了挑战。对电子文件和档案数字化的研究离不开计算机知识背景的支撑,而且对此的研究已然成为当下重要的研究方向。从档案专业研究生的招生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本科专业就是档案学。然而,电子文件、档案数字化研究中有关数据库、数据平台的建设对研究者计算机相关知识的要求甚高,而这不是本科为档案学专业的学生所轻易能够达到的。因此,在研究生的招生过程中为了避免这种学缘结构的单一性,可适当增收本科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这样有利于电子文件技术方面的研究。

三、档案高等教育的明天

我国档案高等教育走过了六十年的岁月,而今天档案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应该成为我国档案高等教育通向美好明天的阻碍,因此,我们必须竭尽全力解决现阶段所遇到的问题。

1.适当扩大高校的分布。目前仍有9个省市还未开办档案高等教育,因此,教育部、国家档案局和有关部门尽快规划在尚未开办档案学专业的边疆省份和少数民族地区,选择若干综合性大学里设置档案学专业,并制定政策吸引优秀的档案专业教师来此任教。

2.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档案教育的教学方式仅有讲课,未免略显单调,不够灵活。在此基础上各大高校可以邀请全国知名档案学者、优秀档案教师以及档案工作者走访各高校做讲座。虽然有些高校正在进行这一活动,但是讲座次数少、频率低,难以满足学生和教师的需要。所以,已经开办档案讲座的高校应该增加讲座的次数以满足学生档案知识的积累和教师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

3.组织学生进行专业实习。由于档案的保密性特点和严格的管理制度,使得高校为实习源大伤脑筋,这一点得不到解决,档案的整理、鉴定、著录、标引、检索就难以组织实习,⑥学生们的实践能力也得不到充分的锻炼。所以,高校教学单位应加强与机关档案室、校内外档案馆、企事业单位档案机构的联系,请求他们的帮助,以解决实习源的问题。

4.优化教师队伍的学缘结构。教师队伍的水平影响着档案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为了改变教师队伍学缘结构单一的问题,可以积极引进其他相关专业(如计算机科学、公共管理、工商管理、法学)高学历人才进入档案学专业教师队伍,以适应档案管理复杂化的特点,适应档案学跨专业研究的趋势,适应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⑦。

昨天已成为历史,今天为美好的明天播种希望。回顾档案高等教育的过去,我们从中吸取了宝贵的经验;放眼当下档案高等教育的现状,我们从中总结了问题;展望未来档案高等教育的发展,我们希望今天存在的问题能够得以解决。相信在经历了六十年沉淀的档案高等教育,定能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为中国档案事业的发展继续书写辉煌篇章。

注释:

①②⑤⑦徐拥军,张斌.中国大陆档案高等教育发展研究[J].2011年海峡两岸档案暨缩微学术交流会论文

③麻新纯,邱玉兰.中美档案教育之比较研究[J].档案学研究. 2002(11):197-200

天文学培养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天津市经济需求;物联网工程;培养方案

物联网技术是推动当今世界科技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根据物联网产业特征优化产业结构,可以提高天津市的整体技术水平和经济实力,而培养具有高水平专业技术的物联网人才正是整个战略的基础和关键。

一、天津市经济产业现状调查和物联网人才需求分析

(一)天津市经济产业与物联网产业现状分析

天津是我国老工业基地,自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以来,在巩固和提升传统和支柱产业的同时,发展了以航空航天为代表的新型支柱产业。物联网提供的集硬件、网络、平台、应用、流程耦合为一体的高端综合集成服务能力具有重大的应用潜力。

针对物联网的研究和应用起步在天津是比较早的。在计算机、传感器、应用集成和信息安全等领域初步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将发展物联网产业、推广物联网应用、搭建物联网平台、突破物联网技术作为四大重点任务,积极推进物联网产业在天津市社会经济中的发展。

(二)企业物联网技术人员情况分析

目前,社会企业中缺少真正能将物联技术与跨行业产业紧密结合的专业技术人才。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物联网是互联网到物的感知与控制的延伸,计算机与通信专业的人才对传感和控制不熟悉,而电子电气和自动化等专业的人才对通信网络不熟悉。物联网应用向新兴产业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朗,因此需要大量具有计算机、通信网络、传感、控制等专业知识的多学科复合型物联网技术人员。

二、天津市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情况分析

天津市高等院校中,天津大学于2010年获得教育部批准开设物联网工程专业,天津理工大学和天津工业大学也于2012年获批开设物联网工程专业,南开大学和天津科技大学于2013年获批开设物联网工程专业。由于物联网的相关研究处于起步阶段,且具有交叉学科的特征,物联网工程专业在不同的学校办学学院也不同,如天津大学该专业在电子信息学院,而我校则隶属于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因此,天津市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就在于针对不同学校的情况及特点,建设有各自特色的物联网工程专业。

三、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

(一)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

物联网工程专业属于综合性专业,融合了计算机、网络、通讯、控制等不同专业领域,其理论体系覆盖了信息感知、传输、处理及应用等方面。我校的物联网工程本科专业依托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已有的扎实理论基础和领域应用经验,秉承“为天津市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人才培养理念,既重视人文素养和职业素质,同时关注专业理论知识和特色技术专长。

(二)培养模式

我校物联网工程专业学生采用3+1联合培养模式,即大学一、二、四年级在天津理工大学培养,主要负责专业基础课和实践环节的教学培养工作;大学三年级在中华大学培养,负责物联网专业课的教学与学生培养工作;最后成绩合格的学生颁发天津理工大学毕业证、学位证,该模式自2013级开始实施。

(三)教学计划主体框架

根据本专业总体培养目标,在社会、企业、高校等各方面进行了深入调研,充分了解物联网工程专业国内外教育发展现状,依托我校计算机、通信工程、物流等专业优势与特色,构建了一种模式、二个方面、四种能力、六个模块和八个课程群的“分层次、互动式、工程化”培养方案。即确立了一种“与台湾中华大学3+1的联合办学”模式;从“强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围绕着“具备并能应用与本专业相关的科学、数学、工程技术基础知识能力、具有本专业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个人能力和专业能力、能在实际多学科合作团队里工作并进行有效交流能力、具备一定的企业和社会环境下的综合工程实践经验构建能力”四种能力;搭建了包括“数理课模块、人文管理模块、学科基础课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专业课模块和集中实践课模块”六个模块;“数理基础课程群、学科基础课程群、应用层课程群、传输层课程群、信息处理课程群、感知层课程群、集中实践课程群、人文社科学基础知识课程群”课程群的“分层次、互动式、工程化”的培养方案。

(四)课程设置

1.课程体系与课程群设计。我们首先把专业课程划分为四个知识模块,然后将其分为若干个课程群,按照课程群组织教学和进行课程建设(如图1)。其中感知层课程群包括传感器原理、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数字信号处理、Linux操作系统、物联网控制技术、嵌入式系统和数字图像处理;信息处理层课程群包括人工智能、JAVA程序设计、定位技术与应用、数据库课程设计、辨识技术概论、物联网信息处理技术、云计算平台技术和物联网软件开发设计;传输层课程群包括物联网通信技术、基于IPV6的网络、物联网控制技术、无线Ad hoc网络技术、网络与协议、物联网安全与验证技术和模式识别与状态监控;应用层课程群包括物联网中间件技术、智能物流信息系统与设计、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和物联网应用系统综合设计。

2.实践教学体系设计。物联网工程专业强调工程应用,培养过程中的实践教学至关重要。我校的物联网工程专业以学生为主体,理论教学以问题驱动模式组织。实践教学从具体实验开始,经过课程设计、综合设计、竞赛和毕业设计等,培养学生逐步具备基础能力、综合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辅助不同层次的评价机制,力求培养适应物联网产业需求的工程应用人才(如图2)。

四、结语

物联网工程专业在21世纪的工业革命潮流中属于新兴学科,市场需要大量优质的物联网人才,如何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真正服务社会的物联网特色人才是目前亟须解决的问题。各个高校基础不同,地方人才需求层次方面也不尽相同,只有着眼自身条件,发挥自身优势,充分调研市场需求,有的放矢地进行物联网教学内容优化,才能在物联网专业发展大潮中找到自身的定位与价值。

参考文献:

[1]隋博文.广西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机遇、挑战及对策建议[J].物联网技术,2013,3(5):74-75.

[2]郭惠.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J].微型电脑应用,2011(10):10-11.

天文学培养方案范文第5篇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理学院 天津 300222)

摘要:“卓越计划”是教育部率先启动的改革计划,职技高师依托“卓越计划”实施了“卓越工程师”和“卓越职教师资”教育教学改革。从职技高师的角度,构建“卓越计划”下的数学教学改革方案并进行实践探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卓越计划;职技高师;数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10-0084-04

问题的提出

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迫切需要多种类型的工程技术人才,迫切需要提升工程技术队伍的创新能力,迫切需要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国际化工程技术人才。2010年6月,教育部召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会,联合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共同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旨在培养造就创新能力强、实践能力强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卓越计划”实施期限为2010年―2020年,参与计划的全日制工科本科生要达到10%的比例,全日制工科研究生要达到50%的比例。

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以下简称职技高师)担负着为国家培养职业教育师资和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两重任务。在国家“卓越计划”指导下,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为代表的职技高师分别实施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和“卓越职业教育师资培养计划”,其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以一线工程师为主的卓越工程技术人才和职业教育所需的具有理论知识与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卓越师资。这一改革目标的实现,对基础课程教学提出了挑战,大学数学类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美国在“迈向2020工程师培养计划标准”中指出,学生应具备数学、科学和工程知识及应用数学、科学和工程知识的能力。无论国外还是国内,大学数学是卓越人才培养关键中的重点已成为共识。学习数学不仅要获得一大堆重要的数学概念、定理、公式和结论,更为重要的是要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和精神实质。目前,大学数学课程的教学主要介绍数学定理、推导证明与例题,着重于逻辑推理的严谨,缺乏实际应用的例子和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背景分析,学生学习感到难度大、无法理解具体应用,进而导致学习兴趣锐减、学习效果不佳、与专业学习脱节等等。如何开展大学数学基础课教学改革,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与创新能力,提高数学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成为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问题。

笔者拟从职技高师的角度探讨“卓越计划”下数学教学的创新改革与实践,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作为职技高师基础课程的数学,在“卓越计划”下的教学创新改革与实践;二是作为职技高师的数学专业,在“卓越计划”下的教学创新改革与实践。

“卓越计划”下数学基础课教学创新改革研究

数学基础课的教学改革与研究,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高等教育的改革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直接影响到高等教育人才的质量。目前,各理工科专业类别大都开设数学课程,数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式以及研究问题的着眼点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传授数学知识外,还要强调逻辑思维的训练,“卓越计划”对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数学基础课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建立适应“卓越计划”的基础课教学体系与教学模式,是“卓越计划”实施的重要保证。2010年至2012年间,我们在对全国四十余所中、高职院校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在卓越工程师和卓越职教师资培养方案中,对数学基础课教学进行了以下创新改革。

进行数学基础课分类分级教学改革 依据卓越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首先,构建了不同专业需求、具有专业特色、重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的大学数学(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复变函数、积分变换、数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根据专业类别,实施了机电类、经济管理类不同的数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根据生源,实施了区别高中生源、中等职业学校生源的不同的教学大纲,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同时在机电类专业高中生源中进行了分级教学,实施了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改革,形成了适应“卓越计划”的数学课程教学方案。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了理论知识与数学实验相结合、理论讲授与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手段改革。增加了数学实验课程,以Matlab软件为例,让学生掌握数学编程与科学计算能力,如将Matlab引入线性代数课程,使之与线性代数的理论、方法相结合,让学生掌握线性代数课程的最新计算工具和方法,不仅可以用手算低阶的矩阵,而且使学生学会求解6阶及以上、复系数的线性代数问题,适应后续课程的学习,提高数学基础课的效果,为专业应用学习打下基础,培养学生的计算动手能力与应用能力。

强化案例教学 数学基础课程除了加强基础知识训练与数学逻辑思维的训练外,重点强化数学的应用性。根据“卓越计划”强调培养动手实践能力的目的,体现能力本位的特点,数学基础课实施了三个转变,即:从以教师为中心如何“教给”学生,向以学生为中心如何“学会”转变;从以学科体系为中心,向以专业工作需要为中心转变;从以课堂为中心,向以实验室为中心转变。根据机电类学生的后续专业课程,如电路分析、理论力学、材料力学、计算机图形学、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自动控制原理、机器人等需要进行大量分析的实际情况,提出在不降低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改变数学基础课教学中概念、定理、证明、例题的模式,结合专业特点,实施案例教学,提高学生科学计算能力,以适应后续课程学习与培养应用能力的需要。如在“高等数学”课程中,课题组教师在电类专业教学中增加了杰尔霍夫电路方程、信号变换与信号处理、定积分与拉普拉斯变换性质求解刻画RLC电路等应用案例;在机械类专业教学中增加了机械运动分析、流体力学受力计算与流量分析等应用案例;在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中增加了金融与人口的指数增长模型、均衡价格模型等案例。又如在“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课程中,增加了解析函数在平面向量中的应用、留数计算在数字滤波器性能分析和形状设计中的应用案例等等,在“线性代数”课程中增加了投入产出模型案例等等,以此强化数学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融通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掌握数学在专业中的运用,明确学习数学基础课的目的,了解数学解决专业问题的思维、方法与途径。此举受到各相关学科专业的欢迎和好评,对“卓越计划”的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课题组教师体会到,实施“卓越计划”下的数学课程创新改革,一方面对教师继续学习针对培养对象的专业知识提出了较高要求,可激发数学课教师学习其他专业知识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更加明确了数学作为基础学科,支撑学科、为专业服务的教学意识,改变了强调完整地讲授专业学科知识体系的教学观念。

编写数学课教材 结合“卓越计划”的要求,从专业需求和“卓越计划”的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入手,理学院先后召开学生座谈会、各专业学院教学院长和专业教研室教师座谈会,听取专业学院对数学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意见。结合数学基础课的教学基本要求,在传统的教学内容基础上,删减了部分较难理解的内容,增加了相应的实例、有利于提高思考能力的练习题和数学家简介,编写了适合我校机、电类专业的《应用高等数学》教材,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完善数学精品课资源平台 我校“高等数学”课程是天津市精品课程,“线性代数”、“概率统计”是校级精品课程,在校园网上,这些课程的网页成为教师和学生课外自学的教学资源平台。学生可进一步了解问题的背景、发展历史、解决问题的过程,历年的考试试卷分析等,提高学习兴趣,其中的“互动答疑”链接可使学生及时解决学习过程中的疑惑,提高学习的效果。

以竞赛为载体强化数学建模与数学应用能力 “卓越计划”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具有国际视野的、以一线工程师为主的高层次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强调培养实践动手能力,体现能力本位的特点。在数学基础课中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已经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必不可少的环节。数学建模是把数学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的桥梁,强调数学原理和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强调计算机技术作为数学教学的工具和手段,强调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主动参与性。针对职技高师“卓越计划”的特点,我校在多年参加国家数学建模的基础上,从2012年开始举办学校数学建模竞赛,由教务处颁发竞赛文件,理学院承办。以建模竞赛为切入点,通过数学建模讲座、培训及选修课的开设,将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和内容融入数学课程中,培养学生在专业中的数学应用能力。三年来,每学年的第二学期(5月份)组织竞赛,参赛报名的原则是:(1)学生自愿报名,鼓励不同专业学生联合组队;(2)由学生所在学院推荐,形成全校各学院支持学生参加数学建模竞赛的氛围;(3)参照国家数学建模竞赛的方式和时间安排,进行学校建模竞赛;(4)评选学校数学建模竞赛奖,纳入学校对学生的奖励,记录学生课外学分;(5)从获奖队伍中选拔25支参赛队代表学校,参加国家数学建模竞赛。在2011—2013年国家大学数学建模竞赛中,我校取得了获得国家一等奖1个、二等奖4个,天津市一、二等奖15个的突出成绩。

“卓越计划”下数学专业教学创新改革研究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教育部在《关于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升计划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对于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职技高师作为培养职教师资的方面军,其培养模式和培养质量发挥着关键的引导作用。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作为职技高师的领军校,于上世纪创立的“双证书,一体化”职教师资培养模式,成为我国职教师资“双师型”政策的核心成果之一。

在全国8所独立设置的职技高师中,1所学校(天津)拥有“数学”和“统计学”一级硕士点;8所学校都设有数学类本科专业(数学与应用教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同时都承担全校的数学公共基础课程教学,3所学校(天津、江苏、河南)的“高等数学”课程是省级精品课程,在专业职教师资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

在职技高师中,一方面数学专业担负着培养中、高等职业院校数学课程教师的重任;另一方面数学作为职技高师的公共基础课程,在专业学习与专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在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师资的新要求下,对职技高师数学教学的创新改革研究至关重要。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理学院通过对中、高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和师资现状的调查,按照培养高素质专业化职教师资的要求,制定了职技高师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数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学改革方案,并在教育教学中进行实践,以提升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准教师素质与能力。

数学师资素质与能力分析 在对全国13所高等职业院校和28所中等职业院校的数学教学与数学师资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依据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大纲》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数学课程应以使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培养数学基本技能和能力,为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为继续学习及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任务;以提高计算技能、计算工具使用技能、数据处理技能,培养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及初步的数学思维能力为目标;以适应相关专业学生学习所需的限定选修内容,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继续学习的任意选修内容,具有时代气息的数学讲座、数学活动以及学生继续学习所必需的数学知识为内容。达到职业院校对数学知识的需求,教师应系统掌握数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了解数学学科发展的趋势,具有扎实的数学功底、良好的数学应用意识,了解机械、电子、财务管理等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数学建模方法,能熟练应用Matlab、spss等数学软件,具备应用数学知识进行数学计算、数据分析的能力和进行数学研究的初步能力。

制定数学专业“卓越计划”改革方案 在对天津、江西、广东等职技高师数学类专业教学调查的基础上,我们对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比较分析。依托“卓越计划”,以“强基础、善应用、重能力”为指导思想,制定了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了“卓越计划”下数学专业教学的系列改革,包括大类招生改革、学分制管理改革、实行导师制、专业分流与模块化培养等等。模块化培养分为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方向模块、师范教育模块、专业提升与拓展模块等。经过四年的教学改革实践,我校学生初次就业率和考研率明显提高,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国家奖3个,天津市奖10多个的突出成绩。

加强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 数学专业“卓越计划”的实施,促进了数学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实施了凝练学科方向加强学术队伍建设、学科发展平台基础建设、科学研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数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等一系列改革后,我校成功获得“数学”、“统计学”两个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处于领先地位;我校培养的研究生有近20%考取了国内外高校的博士研究生,在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了二、三等奖的好成绩。

结语

基于“卓越计划”的职技高师数学教学创新改革的实施,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数学应用能力培养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数学课服务于专业并支撑专业课教学,在专业设计环节,发挥了数学计算的优势,我校参加“卓越计划”的学生在专业大赛和全国建模竞赛中屡次获奖,首届“卓越师资班”毕业生多数被“211高校”的工程实训中心或中、高职院校聘为师资。

深化数学教学改革,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和提升应用型大学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张帆.德国大学“卓越计划”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7(12):66-70.

[2]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2):47-55.

[3]李大潜.关于高校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些宏观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0(1):7-9.

相关期刊更多

天文研究与技术

CSCD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院

天文爱好者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紫金山天文台台刊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苏省天文学会;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