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卫生理化检验论文

卫生理化检验论文

卫生理化检验论文

卫生理化检验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卫生检验与检疫;课程设置;培养特色

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是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高水平卫生检验专门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重要任务,被誉为预防医学的“前哨”。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卫生检验在公共卫生中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重要。目前我国卫生检验从业人员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高素质的专业卫生检验人员短缺;大多数从业人员是非专业或低学历职业技术人员;检验人员知识老化,对先进的检验设备和技术不甚了解;在传染病暴发或流行时期,在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同时具有预防医学、微生物检验、物理化学检验及现场处理技能的人员明显不足。卫生检验人员知识的不断更新、新技术的掌握、高级检验队伍的充实,是我国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

1我国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我国卫生检验高级人才的正规培养起始于1958年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原华西医科大学)开办的卫生检验专业。目前,我国医学院校开办卫生检验或卫生检验方向的院校大约有20多所,每年招收约1000余人[1]。2006年,根据卫生检验专业本科教学的需求,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分析化学》、《食品理化检验》、《细菌学检验》、《病毒学检验》、《水质检验》、《空气检验》等卫生检验专业卫生部规划教材10种,规范了卫生检验专业课程的教学[2]。然而,国内各院校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办学方式多样,现有的办学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授予理学学士学位的“卫生检验学专业”;二是授予医学学士学位的“预防医学专业”后期分流的“卫生检验方向”[3]。2001年,南京医科大学设置预防医学专业(卫生检验方向),培养五年制医学学士,采用“前期趋同,后期分化”的培养模式。该模式前四年所学专业与预防医学专业相同,仅仅在第五学年开设检验专业课程。经过4年的实践,我们发现由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毕业生就业趋向、职称评定等要求不同,五年制预防医学(卫生检验方向)培养模式已不适合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此种培养模式的学生检验专业知识和技能不能够完全胜任用人单位对检验人才的实际需求。因此,四川大学、安徽医科大学等高校根据教育部的要求,于2005年和2007年分别成功开设四年制卫生检验专业。我校于2009年起设置卫生检验学专业,培养四年制理学学士。2013年至今,已有3届毕业生,培养的学生对于检验专业的理论知识掌握更为扎实,实践动手能力更强,岗位胜任力更高。2012年,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正式将卫生检验学专业名称更名为卫生检验与检疫[4]。

2我校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目前,国内开设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的院校不乏少数,各具特色。南京医科大学自2009年起设置四年制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授予理学学士学位。本专业面向全国招生,每年招收35名左右的本科生。根据学生毕业就业去向和用人单位反馈情况,我校在卫生检验人才培养方面不断进行完善,形成了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体系,培养了一批“具备预防医学、卫生检验检疫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能在疾病预防控制、食品检疫、职业卫生检验、环境监测、商检、质检等检验检疫机构以及相关高等院校和研究单位从事理化、微生物、免疫学检验或教学、科研等工作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2.1制定培养目标,确定教学计划

卫生检验工作是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等开展各项业务的重要技术支撑,它不仅为现场调查、疾病监测、控制和卫生监督及时准确地提供检验结果和监测数据,而且为贯彻《食品安全法》、《传染病防治法》等一系列的卫生法规、标准,保障人民的健康、安全提供可靠的定性和定量执法依据,同时也为人们的生活及生态环境安全研究、防止和消除各种职业危害等提供基础资料。因此,我校将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卫生学及相关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较强的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理论及分析检测技能,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卫生检验与检疫专门人才”。按照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切实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教育全过程;加强对学生本专业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并充分发挥我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等资源优势,以理为主,医、文兼修,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协调发展。经过充分调研,分别制定了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本科培养计划、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本科课程教学大纲、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本科实验教学大纲和各类实践性环节的规范文件。加强学生的理化检验和微生物检验的实践能力训练,专业课程设置中实验课的比例较高,实验课理论课比例接近1∶1,有的课程甚至超过1∶1;着重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构建了设计性实验教学模式,促使学生专业知识、学习能力、科研素质得到全面协调发展;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将学科发展的新动态、新趋势引入课堂,打破学科间的壁垒,按照“科学、规范、拓宽”的原则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设计,突出学生的专业特点。

2.2课程体系设置

课程体系的设置体现了该专业对学生知识结构、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基本要求,反映了培养目标,是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依据,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才的培养质量。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的课程设置应着重于培养具有卫生检验科学技术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的高级技术人才。然而,许多学校在课程设置中,直接将预防医学的课程体系纳入卫生检验专业的培养模式中,几乎没有考虑到课程之间的交叉性和互补性,盲目根据规划教材的内容设置课时数,从而导致了内容的重复性。随着新技术和新方法的不断涌现,以及不同学科之间的紧密结合,卫生检验与检疫学科发展迅速,因此,该学科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方式和方法等,需要适应快速发展的变化,并要求我们积极进行课程体系建设,调整和更新课程内容。我校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教学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课程建设体系仍然不断在完善和改进中。目前,我校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共开设必修课41门,167学分。必修课分为四大类,即公共基础课程、医学相关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在第一学年开设;医学相关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在第一、第二学年开设;专业课程在第三、第四学年开设;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在第四学年进行。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开设的医学相关课程是该专业的特色之一,医学相关课程共5门,包括人体结构学、微生物与免疫学、人体机能学、临床医学概论、人体寄生虫学。专业基础课程共10门,包括分子生物学及实验技术、卫生毒理学、卫生统计学、仪器分析、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环境卫生学、流行病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验动物学、传染病学。专业基础课程中包括预防医学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为卫生检验与检疫人才了解公共卫生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奠定基础。专业课程共10门,涵盖理化检验和微生物检验相关课程,包括卫生微生物学、细菌学与病毒性检验、实验室管理与生物安全、免疫学检验、食品理化检验、水质理化检验、临床检验基础学、空气理化检验、生物材料理化检验、卫生检验检疫学。除了必修课外,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要求学生选修10学分的选修课,其中人文艺术类选修课不低于4学分。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学习阶段安排在第四学年第二学期,共20周。学生主要安排在省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省级食品质量与安全研究所、省级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和我院进行毕业专业实习,主要进行理化检验和微生物检验实践,包括细菌学检验、病毒学检验、卫生微生物检验、常规医学检验、卫生理化检验等内容。通过毕业实习的实践,培养学生具有基本的卫生检验能力,能够掌握检验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熟悉常用的现代分析仪器的结构、性能。

3我校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培养特色

3.1明确主干课程,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确保有条件开设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所需的核心基础课程。将卫生检验与检疫的基础理论融入专业基础模块和专业课模块的教学及实践中。合理设置每学年的课程进程,并随着相关物理学、化学、微生物学、卫生学等学科的发展,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打破学科课程间的壁垒,加强课程与课程体系间在逻辑和结构上的联系与综合,不断充实反映本学科领域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把理、工、医多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加入教学内容中来。

3.2突出教学重点内容,体现专业特色

根据医科院校的特点和优势,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给公共卫生带来的挑战,科学规划专业建设。突出“一个理论、三种技能、五个模块”的重点内容:即卫生检验与检疫理论、卫生理化检验技能、卫生微生物检验技能、生物学效应检验技能以及公共课程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课模块、实习与实践模块、实战与发展模块。

3.3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的专业技能培养贯穿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我校卫生检验与检疫人才培养的突出特点是与部级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有机结合在一起,在实验教学队伍、仪器设备、实验室资源等方面融合共享。实验教学采用分层次并渐进提高的方式:基础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除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论文)等校内外实习与实践基地(模块)外,还有南京医科大学卫生分析检测中心独立第三方实验室及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大学生科研训练实践平台(模块)。这些条件和措施为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打下了基础。

3.4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目的之一,我校在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在学生入学的第一年即指定专业导师,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并根据学生的兴趣进行科研思维的培训,专业导师的指导贯穿整个本科阶段。第二学年的暑期,开设大学生暑期科研训练项目,为学生介绍本专业的最新研究动态,让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介绍专业文献的检索和阅读技巧,从而扩展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知识面,推动了能力和素质的发展。第二学年和第三学年,组织学生申报各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训练项目,通过资料查询、项目申报书的撰写、项目的组织实施,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科研实践训练。第四学年的毕业实习,学生参与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的具体研究工作,更加深入地进行科研训练。这些创新能力培养的环节,不仅让学生接触到最新的学科发展技术和最先进的实验设备,最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意识。

参考文献:

[1]谢惠波,雷章恒,刘杰,等.卫生检验专业人才现状与教学改革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1,(24):15-18.

[2]张凯.构建应用型卫生检验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1,31(2):190-192.

[3]谢惠波,雷章恒,陈润,等.对卫生检验专业人才培养与改革的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2,11(1):28-31.

卫生理化检验论文范文第2篇

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浙江省宁波市315100

【摘 要】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是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一门新专业,具有实践性强、实习周期长等特点,另外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而开放式实验具有提高仪器利用率、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因此,本文就以专业是否适合开展开放式实验进行探讨。

关键词 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开放式实验;条件开放式实验

公共卫生事件严重威胁我国人群的生活和身体健康,政府对卫生检验与检疫工作相当重视,不断加大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相应地,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人才需求不足,质量无法满足,因此我院根据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方案,在2007年设置了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

1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的特点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强的专业学科,它以职业标准为导向,注重实践教学,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可能从事的职业活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1.1实践性强

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卫生理化检验、生物学检验和预防医学等方面的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核心课程包括微生物检验、食品理化检验、环境理化检验、免疫学检验等。课程设置上,以实验实训为主,占全部课程的40%以上。人才培养方向上,要求学生在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还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以锻炼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1.2实习周期长

大一学期初的实习单位见习、行业专家讲学以及大三学年一年的顶岗实习,巩固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实习内容包括空气理化检验、水质理化检验、食品理化检验、临床检验和卫生微生物检验五大模块,要求学生具备足够的实践操作能力。

1.3不足之处

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理念,我院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的教学方法、教学制度和专业管理日趋完善,但是仍存在许多的不足之处。主要有实验设备数量少,容易出现上课抢设备,课后无人用设备的现象,仪器设备综合利用率低,影响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尽管实验室一直为学生开放,也鼓励学生课后开展实验,但实际上,实验室的开放率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弱。实验教学模式仍处在实验开展前,教师先告知实验原理与基本做法,学生按照实验手册机械式操作。开设的实验以验证性为主,由教师准备好一切实验准备工作。这种模式导致学生的操作能力训练不足,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性。学生就业后,需要再次学习和锻炼,用人单位容易不满,学生也会产生“大学无用”的消极想法。

2开放性实验

开放性实验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仅起主导地位,是课堂内外、实验室皆可进行的实验教学模式,可分为问题开放,方法开放和条件开放。

问题开放性实验,是指教师以开放性问题为引导,指导学生进行实验的教学方式.它需要学生掌握较多的知识,选择适当的实验项目,得出实验结论回答问题。这种方法失去了实验要求的严谨性,实验结论容易被其他结论所取代,使学生丧失信心。

方法开放性实验,是指教师指定实验题目后,学生寻找与其相关的实验方法,申请仪器设备,甚至需要自行购买试剂。这种方法容易导致学校的仪器设备无法满足学生需求以及实验成本过高的局面。

3条件开放性实验的运用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适用条件开放性实验教学模式,它具有以下的优点:

条件开放性实验教学模式优化仪器使用频率,由学生自主选择实验时间,错开仪器使用的高峰期,提高仪器的使用效率,实现开放实验室的目的和实验资源的有效共享,改善了本专业仪器设备不足的问题。

条件开放性实验教学模式在时间和空间上给学生提供了方便,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课外时间查阅文献资料,自主展开讨论,制定出合理可行的实施方案,配置试剂,处理实验数据,在实验结束后上交实验结果和总结以供教师评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条件开放式实验教学可以巩固理论知识,强化操作技能,提高教学质量。虽然实验施行开放式,但是在教师严格执行实验教学质量考核标准下,可以避免放任自流的现象。

但是,条件开放性实验教学模式存在以下问题:

一、对硬件设施建设要求较高:条件开放性实验需要加大实验室的投资力度,充实实验室的仪器设备。

二、对教师素质修养要求较高:教师在实验前应进行差异性培训,实验中引导学生规范操作,及时发现问题,指导学生改正错误,并对实验结果给予适当的评价。

4结束语

本专业从成立至今,一直秉持着实验室对外开放的理念,但是学生积极性弱,课后很少要求做实验。为此,本专业每星期要求一部分学生参与到实验准备工作中,仅提供试剂和仪器,要求学生完成该实验的预试验,教师不作具体指导,小部分性地开展条件开放性实验教学模式。结果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完成预试验,但是仍有部分学生因为基础差,实验效果不佳。

总体上,由于条件限制,学生仍然缺乏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只是机械式地完成实验,在今后,仍需不断探索和实践,以找到一种最符合本专业特色的实验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孙成均,余倩.加强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培养高素质卫生检验人才[J].现代预防医学,2004,31(5):757-758.

[2]余柏英.电子技术开放性实验教学模式初探[J].教学仪器与实验,2005,21(8):16-18.

卫生理化检验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医学专业 《卫生理化检验学》 实验教学 预防医学 教学效果

卫生理化检验学实验作为预防医学类专业的必修课程,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温州医学院(下称“我校”)开设卫生理化检验学实验课程已有十年。在这十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切感受到要切实增强预防医学类专业学生的卫生理化检验学实验教学效果,有必要从实验预习、实验教学实施、第二课堂教学实践的开拓等方面进行探索。

一、实验预习

1.要使学生充分重视实验预习的重要性

实验预习环节是卫生理化检验实验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直接影响到实验教学的效果。然而有的学生来上实验课,仅仅带着书到实验室听老师对实验讲解后再“照方抓药”,完全忽视实验预习这一环节。这种忽视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盲目操作,不仅容易损坏仪器,造成实验错误,甚至还会导致实验中发生事故。因此,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实验预习的重要性是增强卫生理化检验学实验教学效果的前提。

2.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实验预习

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卫生理化检验课程前,已经学习了基础化学、仪器分析等课程,应该讲已经具备了开展卫生理化检验实验所需要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但与医学检验等专业相比,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学科基础仍相对薄弱。我们通过多样化的实验预习来弥补这一不足,并切实增强学生的实验预习效果。

2.1实物预习法

预防医学类专业的卫生理化检验实验教学共开设8个实验,在实验教学实施前,我们将学生分为8个组,每次实验前安排1个组参与教师的实验准备过程,在实验准备结束后,开放实验室让其他同学进入实验室进行实物预习。几年的教学实践表明,此举有助于扭转实验准备全部由教师完成、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照方抓药”、完成实验后匆匆离去的局面,对于增强卫生理化检验课程实验教学效果是切实有效的。不少同学表示,以前觉得做实验就是按照实验步骤操作一下而已,通过参与实验准备才发现其实自己还有很多知识的盲点,譬如缓冲溶液的配制,以前做实验时都是老师已经配好了的,自己配制时才发现还涉及缓冲容量的选择、配制后pH值的准确调节等问题。

2.2视频示范教学预习法

目前学生的计算机拥有率相当高,校园网也覆盖了从教室到宿舍的各个场所。利用视频短片创设动态的实验教学场景,在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方面具有明显效果。我从2004年起就联合带教老师和同学共同录制了实验规范操作的教学视频,并在制作后期加入了Flas演示等素材,用于帮助学生预习卫生理化检验实验,受到历届学生的欢迎。

二、实验教学实施

1.实验项目的选择。

预防医学类专业的卫生理化检验课程实验教学课时非常有限,我们在选择具体的实验项目时,考虑了以下几点:不选特别简单的实验,如食品中水分的测定;不选在其他课程中已经做过的实验,如分析化学中做过的EDTA滴定法测定水的硬度、仪器分析中做过的电位滴定法测定水中氯化物浓度等;不选在后续专业课程中还会做到的实验,如粉尘的测定。最终我们选择的实验项目为:代表气相色谱测定技术的气相色谱法测定模拟废气中丙酮浓度;代表原子吸收光谱技术的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废水中铜含量;代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食品中山梨酸和苯甲酸含量;使用索氏提取器的食品中脂肪的测定;适用于现场鉴定的化学性食物中毒的快速鉴定;对于常见的可见光分光光度法检测技术,在食品理化检验中选择的实验项目为酒中甲醇的测定、在水质理化检验中选择的实验项目为二苯碳酰二肼法测定水中的总铬、在空气理化检验中选择的实验项目为磷酸―高碘酸钾比色法测定空气中锰含量。

2.规范实验操作,使学生养成认真严谨、规范操作的实验习惯。

实验技能的训练实际上是一项科学素质的训练,必须从严做起。同时检验结果的准确性的高低与操作是否正规有着密切的关系,扎实的基本功是做好各种实验的首要条件。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经常会出现以下几个方面问题:不能正确分配吸量管;刻度吸管使用不规范、不够熟练;混匀方法不正确;废液乱倒;实验结果差异性大,对实验结果不重视。从这几个方面的问题不难看出学生基本操作技能不过关,没有养成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针对这种情况,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把学生实验基本操作、基本技能的训练放在首位,反复强调一些基本技能,例如对于吸量管的使用、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标准曲线的制作等作为实验内容反复练习并作为实验考核内容。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带教老师巡回检查指导,及时指正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错误。通过平时的严格要求和经常的练习,每个学生对基本技能都能熟练地掌握,培养动手能力。

3.规范实验报告的书写,提倡论文式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是教师了解学生掌握实验的状况和进行成绩评定的重要依据。实验报告的写作是提高大学生写作能力、科研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学生在书写实验报告时经常存在的问题有书写流于形式、敷衍了事、不重视记录实验现象、不进行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不思考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照抄教材或互相抄袭现象严重等。这样书写实验报告,学生仅仅提高了总结能力,而思维始终处于机械被动的地位,创造能力被束缚,难有新的想法和见解。我们在实验教学实施过程中,对实验报告的书写做了规范,并提倡论文式实验报告的书写,其书写的基本格式为:(1)题目;(2)实验目的;(3)主要试剂和仪器;(4)实验操作,强调不能照抄实验讲义上的操作,要求用尽可能少的文字描述操作要点;(5)实验结果,要求尽可能翔实地描述结果;(6)讨论,整个报告的重点部分,要求结合实验原理对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具备上述基本格式后,我们同时强调一些书写的细节,如图表须粘贴在实验报告中合适的位置,画图要有图名、作表需要有表头,如有多幅图表的话需分别用图1、图2、表1、表2等标识清楚。实施了论文式实验报告后,实验报告的书写引起了学生的充分重视,照抄课本现象减少,另外由于强调了实验成绩主要看实验报告的基本格式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讨论,减少了虚假实验结果的出现。

三、开拓第二课堂教学实践,验证实验教学成果

在完成课堂实验教学的同时,我们积极开拓第二课堂实践教学,鼓励各个任课教师把科研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具体做法是充分利用科研资源创造条件使学生早期介入科研实验与课题研究,一是教师申请开放实验室项目,提出适合培养低年级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的科研小课题,吸收学生加入课题组,通过实验论文(或报告)和实验成果展示等方法,鼓励学生把实验变成“全面的智能考核和小型的科学研究”,挖掘学生创新实验的潜能;二是选择成绩优秀、有创造能力的高年级学生参加专业性较强的科研、组织学生申请学校的学生科研项目、省“新苗人才”项目及参加“挑战杯”大赛等活动,为培养高级人才打下扎实的基础。几年的第二课堂教学实践成绩斐然,我及所在的教师团队近十年共指导学生获得省级科研课题6项、校级科研课题30多项,学生的科研成果获全国挑战杯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省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及三等奖若干项。

四、结语

《卫生理化检验学》实验是理论性和实践性均很强的一门课程,我校的预防医学专业相对于医学检验等专业来讲,其分析化学基础相对薄弱。本文从实验预习、实验教学实施、第二课堂教学实践的开拓等几方面对如何增强预防医学专业卫生理化检验学实验教学效果进行了探讨,期待此项工作的进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卫生理化检验实验的相关理论和操作技能,为今后从事卫生理化检验工作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卫生理化检验论文范文第4篇

专业教学课程体系体现了该专业对学生知识结构、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基本要求,反映了培养目标,是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依据,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才的培养质量。高校设置卫生检验专业旨在培养具有卫生检验科学技术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的高级技术人才。为促进卫生检验课程教学改革,为进一步调整培养方案提供依据,于2008年6月对我院该专业本科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采取普查的形式对我院2008届卫生检验92名本科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获得有效问卷83份,有效率90.2%。

1.2方法

根据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设置情况,自行设计课程调查问卷。问卷包括专业课程设置和专业实践实习两个部分。

1.3统计处理数据采用Excel录入,运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专业课程的设置

由表1可见:大多数毕业生认为专业课程设置在学时数和理论实验比例上均比较适中,但在必修课程中有近30%的学生认为应压缩理论课时,增加实验课时;在限选课程的设置中虽然有86.3%的学生认为应该开设预防医学课程,但有超过40%的学生认为要压缩《职业医学与职业卫生学》、《环境卫生学》和《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理论学时,有70.8%建议增加临床课程的学时数;在任选课程中有40%以上的学生建议增加《微量元素与健康》、《化妆品检验》、《分子毒理学》等专业扩展课程的学时数。同时调查中还显示有64.1%的学生认为必修课太多,专业选修课程太少,应该增加选修课程的比例,拓宽选修课的范围;有76.9%的学生认为专业课程应该在大学三、四年级开设更为合理,以延长毕业实践实习的时间。

2.2专业实践实习

由表2可见,48.5%的学生认为应该延长临床检验实习时间,有61.1%的学生认为应该延长卫生检验实习的时间,有53.8%的学生认为毕业论文专题实习时间不足。同时调查中有47.3%的学生认为自己在学校掌握的实践技能不能满足在医院或疾病控制中心的实习工作。

3讨论

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和结构层次,是培养新世纪医学人才的必要条件[1]。毕业生通过专业实习、硕士研究生升学考试、就业面试等一系列事件,能够根据大学专业学习的实际情况,结合社会的需求及就业升学的需要,对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设置做出一个比较客观的评价。调查显示在专业课程学时的设置中,有近30%的毕业生认为应该压缩理论课时,增加实验课时的比例,尤其表现在专业必修课程上。卫生检验是一门动手性较强的学科,需要学生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为此在教学计划中要加大实践课程的力度,结合实际情况,增加实验课时的比例。

卫生理化检验论文范文第5篇

一、空气理化检验课程教学现状

空气理化检验课程具有很强的实验技术性和应用性,侧重学生现场处置能力的培养。该课程的教学分为理论、实验和实训三部分。对于该课程的教学目前存在几个问题:1)课程设计不合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分别进行,出现教学与实际工作岗位需求脱节。2)教材内容更新缓慢。目前广泛选用的教材是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空气理化检验》,其中缺乏新技术新方法的介绍,无法跟上现场处置技术上的新变革。3)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学校教学侧重理论,这与现场处置侧重应用的要求脱节。使得学生觉得自己所学的知识“无的放矢”,从而产生抵触及厌学情绪。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本课题组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性改革。

二、“双语教学模式”在空气理化检验教学中的应用

预防医学专业是为培养具有检验检疫专长的良好素质的初级公共卫生医师而设立的,因而课程设置应符合预防医学人才的就业特点。“双语教学模式”的采用具有几个优势:1)增强了教学的职业化。预防医学人才主要从事国境卫生检验检疫,疾病预防与控制,物理、化学与生物学危险因子的检验检疫,卫生保健、健康促进等工作;特别是从事疾病预防与控制、改善人群环境卫生条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现场快速检测、口岸和机场的现场检疫。因而,在工作中不可避免的会用到英语。“双语教学模式”的采用使得学生能够游刃有余地在工作中发挥其作用。2)有利于职业素养的提高。在教学中用中英文介绍多媒体幻灯片以及检验技术的视频材料,并在授课过程中与学生共同浏览外文网站,解读新技术方面的信息。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热情,又可以更新书本上的知识,引导学生阅读英文原版书籍和新发表的专业论文,提高学生的英文阅读和分析专业文献的能力。因而,“双语教学模式”的采用可以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岗位适应性。

三、“室外课堂模式” 在空气理化检验教学中的应用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走出去”,到大自然中去学知识。空气理化检验课程的教学包括空气概论、样品的采集、气象条件的测定、空气中颗粒物、无机污染物和有机污染物的测定方法、空气中有毒有害物质的快速检测、空气检验质量控制等。与之配套的实验课程有气象条件的测定(气温、气湿、风速、气压),空气中粉尘浓度的测定(重量法);空气中粉尘分散度的测定(滤膜法);空气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的测定(碱熔钼蓝比色法);空气中甲醛、二氧化硫、二氧化碳、苯、甲苯、二甲苯的测定(现场快速检测仪);空气中氧化氮的测定(盐酸萘乙二胺比色法);空气中汞的快速测定(碘化亚铜试纸法)等。在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到室外采集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到公路旁采集大气中的氮氧化物和粉尘等。在实践的过程中,教导学生如何记录实验数据如气温、气湿等;教导学生如何用不同的采样方法去采集不同的样本;教导学生如何独立书写分析报告等。和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室外课堂模式”(下转第81页)

(上接第32页)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又提高了学生现场处置能力的培养,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进行良好的预备。

四、“实战教学模式” 在空气理化检验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