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政法工作应急决策机制

政法工作应急决策机制

政法工作应急决策机制

政法工作应急决策机制范文第1篇

刚才,***州长的重要讲话对加强应急管理工作作了总体部署,对政府系统办公室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请大家一定要认真领会,切实抓好贯彻落实。待会儿,**秘书长还要作具体安排,我就如何落实好**州长关于应急管理和政府系统办公室工作的部署和要求讲两个方面的意见。

一、关于应急管理工作

从全州应急管理工作的现状看,由于这项工作刚刚开始,现在还处于探索阶段,我们必须加强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一)建立健全机构和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有逐步增多的趋势,其社会影响也越来越大。有效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是各级政府的重要社会管理职能。

加强应急管理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履行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在具体工作中,要坚持预防为主,增强防范能力,做到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把各项预防和应急措施落到实处。坚持统一领导,增强指挥能力,建立健全行政领导责任制,逐步形成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坚持依法管理,增强处置能力,促进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坚持快速反应,增强整体配合能力,努力形成政府统一指挥、各部门协同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坚持强化基层,增强自救互救能力,特别要重视城乡基层和各项基础工作,做好社区、农村、学校、医院、企事业等基层单位应急管理工作。应急体系建设和应急管理工作,涉及事前、事发、事中、事后等各个环节,必须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抓紧完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体系,建立健全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运行机制,加强应急物资、装备、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开展面向全社会的宣传教育,全面提高应急保障能力,努力做到应急有预案,救援有队伍,联动有机制,善后有措施,有效预防和减少各类灾害、灾难和公共安全事件。

我们各级政府都是人民政府,根本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要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切实把应急管理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各级政府和部门工作绩效考核体系,居安思危,常抓不懈,不断提高应急管理水平,切实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全州跨越式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一个稳定、安全的社会环境。

健全应急体制,加强专业协作。在机构设置中,应充分整合现有资源,继续发挥相关专业机构的作用,加强协调配合,理顺相互关系,逐步形成分级响应、属地管理的纵向机构体系和信息共享、分工协作的横向协作体系。应提高地方政府“属地管理、就地消化”的应急处置能力,帮助和推动其建立必要的应急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各级政府的应急管理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把应急能力评价纳入政府和部门工作绩效考核体系,强化各级领导干部的应急管理职责。

加强预警机制,完善应急预案。完善的预警机制包括监测系统、咨询系统、组织网络和法规体系,以保证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科学识别、准确分级、及时响应和有效沟通。应抓紧建立综合性、多元化、全方位的信息收集网络,对有关危机风险源和危机征兆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保证危机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和全面性,为做好应对和处理工作提供可靠基础。应进一步增强现有应急预案的完备性、可操作性和操作流程的合理性,并建立预案定期评估修订机制,以便及时进行修订和完善。

健全协调机制,提高应对能力。突发公共事件产生的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发生过程也不是孤立的,其处置需要多个部门和地区的密切协作配合。因此,建立统一高效的应急协调联动机制是应急管理工作的关键环节。应抓紧建立和完善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和协作机制,实现各部门间资源的整合共享与综合利用,以协调有序地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特别是跨行业、跨领域、跨地域的重特大事件。

全面整合资源,加强应急保障。各县政府应合理地调整公共财政支出范围,做到专款专用,确保有效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各级政府要将应急管理的经费支出列入年度财政预算,除加大原有的抗灾减灾方面的支出基数外,还应建立公共安全风险防范基金和稳定的应急管理经费投入渠道以及多元化的市场筹措方式,以保证应急费用的足额、及时到位。同时,应加强应急处置专业队伍建设,特别是专家咨询队伍的建设;建立健全重要应急物资监测网络、预警体系和应急物资生产、储备、调拨及紧急配送体系,确保应急所需物资和生活用品的及时供应。

加强宣传教育,构建社会应对网络。加强对应急预案和应急救灾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有利于有效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和减少灾害造

成的损失。应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广泛宣传应急管理工作的重大意义,宣传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及应急处置的规程;宣传和普及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知识,增强公众的应急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提高公众应对各种突发公共事件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高度重视突发公共事件中公众的社会心理行为的预测、疏导和控制,通过科学的心理辅导和正确的舆论引导,及时帮助社会公众梳理各种复杂信息,预防和克服危机中的恐慌心理。

(二)加大各级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是当前各级人民政府当务之急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出台,为业务体系提供了完善的框架,也为技术平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信息系统可以划分为两大部分,其中业务体系是iEMS的核心和基础,技术系统是实现业务体系的手段和载体。业务体系指一案三制(应急管理的预案、法制、体制、机制),技术系统包含了一套技术规范与标准、两类中心(政府决策中心与专业应急指挥中心)、三个平台(网络通讯平台、信息资源平台、应急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五大应用(监测监控、预测预警、准备/规划/保障、应急响应、恢复/评估/分析五类业务应用)。

公共事件应急信息系统是个涉及到多个部门、单位相互协调、共同解决问题的系统,争取最短的时间解决问题是这一系统的核心宗旨,但是,要做到真正的整合与协同还面临着很多的困难需要解决。例如在无线通讯领域,各单位之间使用的通讯频率都不尽相同,有350Mhz、450Mhz、800Mhz等,在发生突发应急事件的时候,这些频率必须做到有序的沟通。另外,各个政府部门之间的数据沟通也是一大问题,各部门的信息系统数据格式均不相同,如何能够将分布、异构数据进行整合。另一方面,政府各个部门所使用的地图格式不相同,必须将这些地图信息进行统一甚至叠加,以便在需要的时候能够随时使用,这些问题都是需要依靠技术手段来完成。

我想,主要从以上两个方面去下功夫,把**州长刚才对应急管理工作的总体部署加以落实,确保我州按照省政府的要求把应急管理工作做好。

二、关于办公室工作

办公室工作,希望大家按照**州长提出的要求,结合实际去研究、去落实。在这里,我对办公室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加强学习,提高综合素质

办公室处在政府决策、指挥的中枢位置,地位很特殊,工作很重要。既是为领导决策服务的机构,也是领导决策后,实施决策对下发号施令的机构。在实际工作中,办文、办会、办事是我们的基本职责;当参谋,搞调研,也是我们的职责;服务领导、服务基层、服务部门、服务群众同样是我们的职责。岗位职责的特殊性,决定了我们的工作面很广,决定了我们的工作综合性很强,决定了我们的工作政治性、政策性很强,对我们的思想政治水平要求很高。怎样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满足工作的需要?我们必须学习。那怎么学、学什么呢?我想讲三个方面的学习。

一是理论武装。要进一步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用科学理论来武装我们的头脑。马克思主义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必须全面、准确、系统地学习,科学地把握,真正用以指导我们的实践。希望同志们紧紧抓住理论学习不放松,老老实实地学,持之以恒地学,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下苦功夫,提高我们的思想理论水平。理论武装也包括对政策的学习和理解。我们碰到的都是政策性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讲,我们从事的是宏观社会管理工作,社会管理更多的是整体的、共性的或带有一定面的问题,工作重点也是解决这些方面的问题。那么解决的武器是什么?依据是什么?是政策。所以,讲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作为在这样一个综合部门工作的同志,学习政策,正确全面地理解政策,融会贯通,能够深入浅出地宣传政策,轻车熟路地实施政策,就成为我们的基本功。学理论,学政策,提高我们的思想理论水平和政策素养,这是我们需要学习的一个方面。

二是掌握各种知识。社会在前进,我们正在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正在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以我们从事的是全新的知识密集型事业。这就要求我们学习各种知识,包括市场经济知识、科技知识、法律知识、管理知识以及在社会管理中涉及到的方方面面的知识,如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等都得懂一点。如果我们一点都不懂,就不能搞好政务服务,就不能做好我们的工作。

三是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很多新的东西都是在实践当中产生出来的,我们在实践当中加以总结、提升,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再加以系统化,上升为规律性的东西,上升为理论的概括。所以,实践第一,要向实践学习。而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要坚持向群众学习。在实践中,要善于对群众创造性的东西加以总结,在总结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

实际工作中,我们在加强以上三个方面学习的同时,还需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善于把握全局。我们是为领导服务的,是为部门服务的,是为基层服务的,是为群众服务的,所以我们必须了解整体的情况、全局动态。二是要讲究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思想方法、思维方法对于我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于我们看到别人看不到的问题,想到别人想不到的点子至关重要。

(二)加强管理,努力建设规范化、服务型政府

建设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规范化管理。要进一步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依靠完善的制度进行严格规范的管理,把各项工作纳入规范化的管理轨道,真正使我们的工作制度化、规范化,这在管理学当中是很重要的。什么叫管理?就是按照规矩办事。在工作中,我们要把共性问题、普遍性问题纳入到规矩里面,然后按规矩办。严格规范管理,就是要不断地完善我们的规矩,就是要在实践当中按规矩办事。

二要严格程序。程序是确保我们决策及其实施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程序问题不可小看,按程序走了,效果就好,就能把科学决策、民主决策落到实处。乱了程序,就容易出问题。就如同电脑程序乱了一样,一塌糊涂。所以,在我们的管理中、在办公室工作中,程序非常重要。我们一定要坚持原则,按规矩办,按程序运作,环环相扣,搞好衔接,坚决杜绝自作主张,各行其是,真正做到周密细致,不出纰漏。我们要提高效率,要简化程序,这是一个方面;有了程序以后,必须按程序办,这是另一个方面,这是不矛盾的。另外,作为州县首脑机关的工作人员,我们平常讲话,特别是在公众场合的言行举止都要注意,要在社会公众中树立和维护机关的良好形象。

三是要明确职责。办公室要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和权限,做到一事一管,该谁管就谁管,责任到人。同时又要分工协作,分工不分家。要制订切实可行的,以实绩为核心,包括德、能、勤、绩、廉各个方面在内的评价标准,落实责任,严格考核,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四要保证质量。要一丝不苟,严肃认真,严格要求,确保政令畅通,确保令行禁止。既要坚持原则性,又要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作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增强工作的预见性、系统性和全局性,不断提高政务服务的质量。

五要提高效率。我们办文、办会、办事都与领导的决策以及决策的实施有关,关系到整个社会管理,提高工作效率非常关键。前面讲了要提高质量,但在提高质量的前提下,同时需要提高效率。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认真落实五天办文制、首问责任制等工作制度,同时也要积极探索一些更有效地办法,提高工作效率。

(三)加强教育,切实转变工作作风

要按照总书记教导的牢记“两个务必”的要求,加强作风建设,加强干部教育。

一是大兴求真务实之风。要求真,要务实。我们的工作是要确保我们的决策和决策实施。这就是要求我们查实情、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把各项工作做实、做细、做深。要坚决克服飘浮的不良作风,把求真务实落实到整个之中,落实到办文、办会、办事的各个环节。

二是牢固树立公仆意识。选择了办公室工作就不要想发大财、挣大钱。我们的工作很辛苦,也很清苦。工作很重要,照顾不了家;工作很烦琐,工作时间常常大大超过了8小时。我们必须加强世界观的改造,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牢固树立无私奉献的公仆意识,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解决好“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的问题,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群众多办实事、办好事。

政法工作应急决策机制范文第2篇

应急协作是我国应急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难点,进行不同区域之间的应急协作在目前还面临着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体制问题、信息沟通问题和协作问题。

1应急协作的体制问题

政府是应急管理的主体,我国的应急管理体制与行政体制相一致。由于中国行政体制是部门分割、条块分割,相应的应急管理体制也具有较强的科层制特点,纵向上由上层到下层依次经过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省级应急管理办、市级应急管理办、县级应急管理办,横向上实施分类管理、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在这种体制之下,政令需要层层传达,下层严格听从上层指挥,不同区域不同政府机构之间的协作一般要通过其共同的上层,不属于共同上层的不同政府机构之间的协作难以实现,同时非直接隶属的上下层次之间也难以直接进行联系。受限于应急管理体制,在危机应对中,有时即便是最为邻近的行政区域之间也难以快速有效地形成协作,例如,相邻的两座隶属于不同省份的城市就难以在应急管理中直接形成协作,而要经由各自的上层反应,就会耽误进行应急协作合力应对危机的最佳时机。另一方面,在现有体制下,由于不同区域不同政府机构之间权、责、利的关系,政府机构间存在着各自为政、权力扩张、趋利避害、相互推诿的动机,因而导致不同区域不同政府机构资源重复配置、机构隔离,这也成为不同区域不同政府机构之间进行应急协作的障碍。

2信息沟通与共享障碍

应急协作中的信息沟通与共享障碍主要表现为信息孤岛、信息不对称、信息阻塞。区域间的协作要求对全局的把握,信息的高效共享是应急管理的重中之重,更是不同政府机构之间进行协作的前提和基础。但是不同区域不同政府机构收集的信息相对零散和不完全,各机构内部封闭式地建设信息系统,彼此之间缺乏有效沟通,系统之间无法互联,则会造成应急信息资源缺乏横向交流与共享。缺乏了信息的指导,又谈何协作。

3协作障碍

区域间的应急协作障碍主要表现在:第一,不同区域具备的危机应对能力不同,物资、人员、技术等的差距可能会加剧不同区域之间协作的难度;第二,协作意识上,缺乏必要的协作意识和全局观念,无法明确自身权利和责任,会造成应急协作的整体效率低下;第三,协作流程上,缺乏合作指导与实践,缺乏统一的协作平台,难以快速有效地开展应急协作。

基于电子政务区域间应急协作系统的优势

面对上述问题,可以通过建设一个基于我国电子政务平台的应急协作系统,利用其依托电子政务网络的种种优势,推动我国不同区域之间的应急协作。

首先,电子政务即公共管理机构借助信息技术实现其管理职能的全面化、高效化。政府机构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在互联网上实现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和空间及部门之间的分隔限制,向社会提供优质和全方位的、规范而透明的、符合国际标准的管理和服务。面对我国的应急协作体制问题,电子政务的发展过程本身可以作为政府再造过程。通过电子政务的进行,传统垂直的金字塔式组织转变为扁平网状组织,政府应急管理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得以优化重组,明确了不同区域组织在应急管理流程中的职能,打破区域界线,提高应急管理乃至应急协作的效率。随着我国电子政务网络的建立完善,我国应急协作体制中的问题也将迎刃而解。因此,基于电子政务建设区域间应急协作系统可以利用我国电子政务的建设成果,化解传统应急工作中的体制问题。

其次,基于电子政务建设区域间应急协作系统,可以利用电子政务网络,极大地解决应急协作中信息沟通与共享问题。第一,该系统可以利用电子政务系统内的大量数据库,能够轻易获取不同区域组织机构的大量信息,整合不同区域的各类信息资源,为区域间信息共享奠定基础;第二,依托电子政务网络,信息的水平共时传递使得应急协作中信息传递的效率得到极大提升。再次,统一信息系统的建设作为不同区域间的纽带,能够起到桥梁的作用,将情况不一的各个区域联系起来,并统一给予指导和培训,提升各地应急协作意识和能力。提供应急协作的快速平台,利用电子政务网络进行统一快速的调度和协调,在危机发生后尽快形成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有利局势。

应急协作系统建设

针对我国不同区域间进行应急协作的需求和系统的目标与特点,基于电子政务的区域间应急协作系统应以我国电子政务网络为依托,将我国各区域应急组织及应急资源、各级政府,纳入系统网络,建立完善的信息采集处理系统和数据库,并提供针对促进不同区域间进行应急协作的功能和平台,图1为该系统框架图。

1数据采集系统

数据采集系统主要通过电子政务网络、卫星网络和公网等其它渠道,采集和获取应急协作所需的相关信息,为数据处理系统和数据库系统提供信息资源。根据采集对象以及系统提供的功能,数据采集系统包含基础信息采集、预警情报采集和动态信息反馈三部分内容。

(1)基础信息采集

基础信息采集是数据采集系统对不同区域基本数据的采集,目的是明确各区域的基本情况,为后期对各区域的灾害风险、应急救援能力、应急协作可行程度等方面的评估做准备。主要包括采集各区域基本特征信息,如地理位置、面积、人口、经济、交通、通信、气候特征等;各区域应急管理相关信息,如常发灾害、应急工作规则、应急工作历史、辖区危险源、应急组织机构设置、应急物资情况等。

(2)预警情报采集

预警情报采集使得数据采集系统成为应急协作系统的“眼”。该过程是数据采集系统依靠电子政务网络的政令传达系统和各种正式、非正式渠道获取灾害预警信息,从而激活应急协作系统,快速开展区域间的应急协作。其所采集的主要对象是各地,包括地震、气象、水利、海洋、民政等各部门内部关于灾害的预警信息,以及灾害相关的预案和政策法规。

(3)动态信息反馈

动态信息反馈要求数据采集系统进行实时、现场监控信息的采集。该过程通过对救援过程的跟踪监控,动态反馈信息,将采集的动态信息如灾害波及范围、灾害蔓延速度、实时受灾情况、救援组织工作、应急物资信息等,通过数据处理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的加工分析,为应急协作系统建立和变动由不同区域不同组织参与组成的应急协作网络提供支持。

2数据处理系统

(1)信息资源整理数据采集系统为系统准备了海量原始数据之后,由数据处理系统对其进行初步地分析整理,形成更高价值的信息资源以支持系统运行。信息资源整理过程就是对系统内的海量数据信息进行一系列的加工过程,包括对信息的过虑、去重、去错、分类、整合、标引、排序等处理,生产出经过加工处理的、规范和有序化的信息产品作为系统重要资源存储。

(2)可视化制图可视化制图是数据处理系统的一个调用功能,即将文字符号转化为更为直观且内容丰富的图表或者立体模型呈现。通过将应急协作涉及的单位,如救援组织、应急物资等,以及实时数据与空间地理模型图相结合,以不同颜色不同标志加以标识,形成一个全面直观的模型图供人快速了解现况并做出决策。更为重要的是,将可视化制图所得的模型图与动态的实时信息相连接,得到的是融合了各种数据的动态实时图景。

3数据库系统

数据库系统用于整合存储和管理系统内的各类信息,包括数据采集系统获取的原始数据和经过数据处理系统加工组织后的信息资源。由于各区域的基本信息多存在于各地各级政府机关内部,该系统数据库的建设需要依托电子政务网络,实现与电子政务系统数据库一定程度上的互联互通,由此方便信息的共享和传递,同时减少重复建设。数据库系统的建设除了需要满足对海量数据的存储能力要求之外,还应根据对不同类型数据的访问要求和保密程度,兼容多种存储格式,设置不同安全级别,满足基础性信息长期保存和动态性信息快速访问的要求。

4应急协作系统

应急协作系统在数据库和电子政务网络平台的支持下,为决策者提供决策支持辅助和统一的指挥调度平台,进行临时应急协作网络的组织和管理,组建弹性灵活的应急协作网。

4.1决策支持系统

决策支持系统以数据库系统为数据基础,利用模型库建立决策模型,知识库与推理机生产可行方案并评估,辅助决策者做出优化的决策,制定各种结构化、非结构化问题的解决方案。应急协作系统的决策支持功能一方面要模拟灾害现场情况,通过数据采集系统、数据库系统和电子政务网络调用各区域各部门信息资源,根据历史记录、专家组等知识系统对灾害的种类、影响范围、传播速度、破坏力、灾区受灾程度等方面进行科学评估,提供针对该目标的分析结果,如灾害构成和特性、灾害发生原因、起源和持续时间等,以及相应的救援方案。另一方面,该功能负责对应急协作网络的组织和管理提供决策支持。通过对各区域基本信息、应急物资、应急组织等单位信息的调用和分析,模拟得到各区域抗灾救灾能力和应急支援能力,为灾害发生后临时应急协作网络的建立构成以及后续协作网络的优化变动提供决策支持。

4.2应急协作网络管理

应急协作网络管理包括系统获取灾害预警情报后,在决策支持系统的辅助下,灾害属地及周边区域和其它相关区域临时应急协作网络的快速建构;对临时应急协作网络的跟踪监督;对临时应急协作网络的管理和优化;以及平时对由纳入系统的各个区域为节点组成的应急协作网络的日常管理。在灾害未发生时,应急协作系统将纳入系统的各个区域作为节点,构成一张全国范围的应急协作网络,依靠数据库的支持对每个节点细分该区域的各类信息,主要包括该区域的基本信息、应急组织、应急物资分布、应急交通联络路径等,并在平时对各个节点的信息进行日常维护和及时更新,保障应急协作网络的严谨。接到灾害预警情报后,在决策支持系统提供的关于灾害现况、灾害属地以及其它区域相关信息分析结果的辅助下,以灾害情况和灾害属地以及其它区域的应急能力为依据,激活应急协作网络中的部分节点,形成一个围绕灾害属地的临时应急协作网络,通过对该网络的管理,指导协作网络内的各区域进行应急协作。同时,系统根据实时情报的更新,对临时应急协作网络中的节点进行添加或删除。

4.3统一指挥调度平台

统一的指挥调度平台使得决策者对应急协作网络的管理操作与灾害救援过程中区域间的应急协作相互对应联系起来。指挥调度平台以电子政务网络为依托,同各级政府、应急协作网络中各节点区域及其内部各应急组织紧密联系。在临时应急协作网络的激活建立、扩大、分离乃至取消响应的过程中,由指挥调度平台对临时应急协作网络涉及的各单位进行统一的指挥联络,调度各节点区域的应急组织和应急物资,将信息与行动统一起来,实现系统对区域间应急协作的管理与控制。

5信息系统

信息系统保障系统内信息传递和共享的高效性,负责提供信道容量大、安全保密强、抗噪声、多途径的信息通道。信息功能包括政令信息的上传下达、数据库系统的检索查询、长距离虚拟会商、应急协作过程产生的各类信息的。一方面,信息系统保障应协作中纵向方面下指令和反馈信息及时传达。另一方面,加强各区域各组织横向的交流和联系,在平时通过共享和宣传教育信息,加强和培训各区域应急协作意识和能力。

6评价与维护系统

评价与维护系统负责对整个系统和各个子系统及功能进行日常的维护、管理与监控,保障系统各个方面正确有效地运行,同时依据合适的标准和评价体系对系统进行评价,保障系统达到系统预期目标。系统运行和管理的情况将被存储到系统日志,作为系统评价体系建立和进行系统评价与完善的重要依据之一。

加快推动区域间应急协作系统建设的几点建议

区域间应急协作系统建设的目的在于提高我国不同区域间应急协作水平,这就涉及多个不同区域应急组织,需要其加强相互沟通和协作。为了加快推动区域间应急协作系统的建设,保障实现系统的预期功能,结合我国实际和借鉴国内外经验,在系统的建设过程中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加以辅助。

第一,签订区域间协作协议,制订应急协作预案。美国、日本,包括我国,已有由部分区域之间签订的应急管理互助协议而构建的区域间应急协作模式。各区域间可以通过签订应急协作方面的协议,形成协议区域间应急协作的制度保障,使得协议区域间加强联系,进行跨区域应急协作时更为有序。另外,制订应急协作预案,加强协作培训演练,注重宣传教育,提升各单位协作意识。

第二,加快信息资源开发,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对各区域各单位内部信息资源的整合,做好各区域各单位信息资源标准化工作,有利于推动信息共享,促进各区域之间的沟通联系,从而提升协作能力;加快信息资源开发,保障基础网络设施建设,促进我国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发展,从而推动以电子政务为基础的区域间应急协作系统建设,为日后系统的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提供保障。

第三,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指导约束应急协作。跨区域的应急协作必将面对各种困难,这就需要法律的强制约束力,通过建立健全我国关于区域间应急协作方面的法律法规,明确匹配应急协作过程中各单位权责,打破在应急协作上的区域界限,设置奖惩制度,使得在跨区域的应急协作过程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纠纷有法可依,为区域间应急协作提供法律保障和约束。

政法工作应急决策机制范文第3篇

关键词: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政府职能;美国;日本

中图分类号:DC93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0-0203-02

近年来,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成为各国重点关注的问题。美国是世界上最为重视应急管理的国家之一,它的应急管理体系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组织机构完备、职能明确;二是重视突发事件的日常管理。日本是自然灾害发生相当频繁的国家,在多年的应急管理的经验中,日本建立了综合治理的应急管理机制。它的主要特点:一是建立了完善的应急法律法规体系;二是特别重视灾害防范的研究工作;三是重视应急通信系统的建设和运用。

一、美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基本做法

(一)美国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1.完备的应急管理机构。美国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是一套具有针对性的中枢指挥系统,具体包括三个部门:一是国土安全部。国土安全部将应急管理扩展为五个阶段:准备、阻止、回应、重建和缓解。二是联邦应急计划的相应机构与联邦调查局。联邦应急计划通过联邦政府调动资源以补充州和地方政府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三是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美国联邦一级机构称为联邦紧急事件管理局,隶属美国国土安全部[1]。

2.高效的应急管理的指挥联动系统。911中心是美国的城市应急指挥联动系统,从突发事件的上报、紧急程度的判断、联动指挥到应急现场支持,采用统一的指挥调度平台,借助网络、语音系统等各种高科技通讯手段,为突发事件做出有序、快速、高效的反应。

3.专业的教育、培训机制。美国政府非常重视消防教育训练,全国各大中小城市均设有消防训练中心,内部设备完善,有高楼救生训练场所、烟雾试验室、水中救溺训练池等模拟救灾实际情景的训练场所,不仅对消防队员进行训练,还向学校和市民开放。

4.规范的法律、法规体系。美国适用于应急管理的法律、法规、法案很多,除了《国际安全法》以外,最重要的就是《全国紧急状态法》和《反恐怖主义法》。美国各州都有州紧急状态法,州长和市长有权根据法律宣布该州或市进入紧急状态。

(二)美国应对“9・11”事件的应急管理措施

1.政府的积极应对。第一次撞击爆炸后,纽约市市长朱利安尼接到报告马上赶往现场,OEM中心主任通过无线电指挥系统启动了应急预案,同时,相关部门的官员赶到世贸大厦北楼,各方救援队伍和各项救援物资的调配工作也有条不紊展开。

2.媒体的有效报道。事件发生后,美国广播公司取消了一切娱乐节目,24小时提供有关恐怖事件的最新消息。政府积极与媒体相互沟通,纽约市长多次通过媒体发表讲话,介绍紧急救援情况,民众的焦虑感大大降低[2]。

3.社会公众的应急意识。在飞机撞击发生爆炸时,双子塔楼里面的工作人员超过2万,撤离人员只有几个楼梯可以使用,但在遭受袭击到倒塌的一两个小时里,大部分人有序而安全地撤离,这与美国对社会公众的危机防范意识的培养密不可分。

4.社会参与力量的动员。在应对突发事件中,纽约市长发动群众进行城市救援,动员公众开展大范围的献血活动和募捐工作。这不仅降低了政府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成本,提高了应急工作的效率,还使公众消除恐惧,缓解了危机在公众中产生的副作用。

二、日本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基本做法

(一)日本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1.综合性的应急管理体制。日本的应急管理体制是以内阁首相为最高指挥官,由内阁官房来负责总体协调、联络,并通过内阁会议等决策机构制定危机对策,由各省厅、部门根据具体情况予以配合的组织体系。应急组织体系分为中央、都道府县、市町村三级制,在灾害发生时,成立相应的灾害对策本部[3]。

2.极为完善的法律体系。1961年日本正式出台了《灾害对策基本法》,该法在应急实践中不断完善,为日本各级政府科学、有效地应对各种突发公共事件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对提高日本整体应急管理的能力和水平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3.高水平的应急研究和人才培养。日本政府特别重视灾害防范的研究工作,每年投入约400亿日元的专项科技研究经费。日本的防灾科学技术研究所、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都是世界著名的防灾科技研究机构,在一般灾害的研究、震灾对策研究等方面处在国际领先水平。

4.广泛的应急教育和社会宣传。日本各都道府县教育委员会基本上都编写有《危机管理和应对手册》或者《应急教育指导资料》等教材,指导各类中小学开展灾害预防和应对教育,以及通过广播、杂志、互联网等媒体为公众提供各种应急教育。另外,日本开展“灾害管理日”、“危险品安全周”等宣传活动,宣传效果十分理想。

(二)日本应对新地震的应急管理措施

2004年10月23日,日本新县中越地区发生里氏6.8级大地震。地震发生后,日本政府立即设立了相关机构调查灾情并展开救灾工作,日本自卫队也迅速投入到救灾和运送灾民的工作中。

1.快速做出决策。地震发生4分钟后,日本首相官邸便设立了“官邸对策室”,负责调查灾情。24日一早,设立了“非常灾害对策本部”负责调查灾情和指挥救灾。随后,以村田为团长的政府调查团赶赴灾区,并启动相应的预案。

2.救援队伍迅速到位。地震发生4分钟后,防卫厅便设立了“灾害对策本部”,半个多小时后,陆、海、空自卫队的飞机相继飞往灾区。此外,陆上自卫队各驻地都有一支由二三十人组成的24小时救灾部队,随时准备前往灾区进行救助。

3.应急物资充足。地震发生后,东京都衫木区立即决定向新灾区运送2000瓶饮用水和近2万份食品;长野、宫城、山形、福岛等县市也向灾区提供了医疗队、食品和毛毯等救援物资。此外,“非常灾害对策本部”决定启动储备的约9万份救灾食品提供给灾区。

三、美日两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经验借鉴

(一)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

美日两国都把应对突发事件当成政府一项重要的管理职能,以政府行政首长担任最高领导全面领导国家应急工作,将应急管理纳入政府日常管理。同时,在发达国家,民众也通过非政府组织介入管理,政府和社会团体共同承担责任,便于引导公众积极支持和参与,最终提高政府的应急管理效率和效果。

(二)将应急管理机构的建设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

发达国家中央政府通常组成专门的应急管理委员会,作为议事协调机构,进行跨部门的综合性决策和指挥,并为行政首长提供决策的辅助和咨询。同时,发达国家大都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专门的应急管理机构,突发事件发生时可以有效地指挥和调动关键性资源,统一指挥,快速响应。

(三)将应急管理的法制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原则

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大都建立起了以宪法和紧急状态法为基础、以应急专门法律法规为主体的一整套应急法律制度。纵观国外有关政府应急管理的法制建设,有两种立法模式:一是紧急状态法与突发事件应对法分别立法,如美国于1976年通过的《国家紧急状态法》。二是紧急状态法与一般突发事件应对法合并立法,如日本于1961年出台后又几经修订的《灾害对策基本法》。总的特点是,政府应急管理机制通过一系列相互配套的法律、法规加以规定。将政府应急管理纳入法制化的轨道,是世界各国建立政府应急管理机制普遍遵循的一项原则[4]。

(四)将提高民众的应急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

西方发达国家非常重视通过教育、培训及演练,培养社会的危机防范意识和民众应急反应能力,把突发事件应急知识的宣传和必要的应急演练作为政府日常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并使其经常化、制度化和法定化。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各个城市都设有专业的训练中心,开展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的教育和训练,提高社会民众的安全防范意识和应急反应能力。

(五)将强化应急资源的保障作为一项重要措施

在新形势下,应急的难度越来越大,技术要求越来越高,重视应急研究、人才培养和应急物资的储备是各国普遍的经验。美国、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具有完善的人才培训制度和专门的应急救援队伍,拥有充足的应急保障资金和物资储备,同时不断改进技术装备和应急通信系统,为应急的有效实施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傅思明.突发事件应对法与政府危机管理[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2]Stephen Ward and Chris Chapman,Transforming project risk management into project Uncertainty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2001,19.

政法工作应急决策机制范文第4篇

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与各种灾难斗争并不断取得胜利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但是,全面系统地加强应急管理工作,是在2003年那场惊心动魄的抗击非典斗争之后,党中央、国务院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公共安全形势的基础上,做出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重大决策,重点是加强“一案三制”建设(即制定修订应急预案,建立健全应急体制、机制和法制)。党的十报告强调建立健全源头治理、动态监控、应急处置相结合的机制,特别是《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健全公共安全体系的任务。

近年来,我国大灾多发,多灾并发,重特大事故、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不断发生。应急管理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安全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在应对灾难和危机中表现出的决策迅速、出手快、出拳重、措施准、工作实、应对有力的鲜明特色,反映出党和政府在建设中国特色应急管理模式方面的发展进步。

由于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系统地加强应急管理的时间比较短。应急管理工作还存在基础薄弱、体制机制和法制不够健全、公众的忧患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较差、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有待提高、各级领导勇于担当和科学决策指挥能力不强等问题。应急管理工作任重道远。

指出:“当前,我国面临着对外维护国家、安全、发展利益,对内维护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双重压力,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是我们的基本国情。我们国家又处于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的转型、转轨、转变时期,处在快速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各类突发事件很多。我国是高风险的城市与不设防的农村并存;突发事件的关联性越来越强,经常导致次生衍生事件或成为各种事件的耦合;国内发生的涉外事件和国外发生的涉我事件明显增多。受灾对象的集中性、后果的严重性和放大性等特点凸显。能否有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越来越成为检验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的重要标志,成为检验党和政府是否对人民群众负责的试金石。加强应急管理已经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为此,必须强化应急管理能力的系统工程建设。

从全灾种、全过程、全方位、全社会、全球化的视角统筹公共安全体系和应急管理能力建设,推进理念转变。真正从举国救灾向举国减灾转变;从不惜一切代价应急处置向千方百计做好应急准备转变;由政府包揽向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制保障转变。特别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强化“红线”意识。指出:“人命关天,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必须作为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我们必须更加注重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健康放在首位,在处置突发事件全过程中始终坚持人的生命高于一切,重于一切,做到全力施救、科学施救。

健全统一、权威、高效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更加注重应急管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成立为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提高保障国家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提供了强有力的体制保障。关键是进一步健全各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统一指挥,发挥好各地、各部门应急管理机构的作用,以利综合协调,科学决策,使应急救援队伍和各类应急资源备得有、找得到、调得动、用得好,并防止重复建设,切实搞好部门配合、条块结合、军地融合、资源整合、机制磨合。

坚持底线思维,立足应对大灾、巨灾和危机。应急管理最重要的是不断做好准备,包括思想准备、预案准备、机制准备和工作准备。应当切实加强以风险治理为核心的应急管理基础能力建设、加强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加强信息与指挥系统能力建设、加强应急救援队伍能力建设、加强物资保障能力建设、加强紧急运输能力建设、加强通讯保障能力建设、加强恢复重建能力建设、加强科技与产业支撑能力建设、加强应急管理科普宣教能力建设等。当前,在进一步修订完善各类应急预案的基础上,可以结合我国国情,借鉴国际经验,围绕恐怖袭击、破坏性地震、特大事故灾难和社会动乱等巨灾和危机,进行情景构建,强化应急准备,提升处置能力。

加强应急管理法制建设。深入贯彻《突发事件应对法》并适时修订,针对空白领域和热点,研究制定《综合减灾法》、《反恐法》等相关配套法律法规和规章,完善应急管理制度建设。加强各级人大和政协在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工作中的立法和监督,建立健全符合我国国情的重大突发事件调查评估机制,绩效评价机制、利益引导机制和巨灾保险机制等。

健全科技支撑,提高全民族的忧患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必须把公共安全状况的根本好转,建立在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公众素质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公共安全和应急产业,促进监测、预警、处置救援等应急装备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国产化,特别是要高度重视信息网络在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中的作用。加强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的学科建设及复合型、交叉型的专门人才培养。使安全知识真正进农村、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机关、进家庭,并从娃娃抓起,提高基层的应急准备水平和第一响应者的应急能力。传承中华民族防灾与应急文化,使之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鼓励非政府组织积极有序地参与应急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各种媒体、文艺团体的作用和优势,形成全社会良好的公共安全氛围,开创“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提高领导干部的研判力、决策力、掌控力、协调力和舆论引导力。孙子兵法讲,“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世界上完全一样的突发事件不会有。这就需要通过培训和实践,不断深化对应急管理规律性的认识,依法预防、依法处置,不断提高领导干部勇于负责,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和危机处置中科学、冷静、果断决策的能力。

政法工作应急决策机制范文第5篇

应急平台的建设是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基本组成部分,对全面提升政府应急管理的能力和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年初南方诸省的雨雪冰冻灾害可以发现,一旦应急信息平台建设滞后,会对政府做好应急管理工作带来严重影响。

应急信息平台是各级政府应急管理主管部门履行应急管理职责的重要载体,它既不能脱离业务而孤立存在,也不能与它的使用者割裂开来,只有真正实现使用主体、应急业务和应急平台的高度融合,才能充分发挥应急平台应有的作用。换句话说,应急信息平台的建设不能陷入“技术导向”的陷阱,必须最大限度地将使用者的要求、应急业务的需求融入到应急信息平台建设中去,以确保应急信息平台适用、实用、好用、管用,使其能在应急管理的实践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应急管理的建设框架

从本质上来看,应急信息平台的建设就是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为政府开展各项应急管理工作提供先进、高效的工具和手段,以实现应急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和科学化。如果没有对应急管理业务全面、深入的把握,是不可能全凭先进的IT技术手段进行“堆砌”而取得预期效果的。所以,应急信息平台的建设必须从对应急管理业务的正确把握开始。

预案编制是应急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主要任务是针对突发事件的性质、特点和可能造成的社会危害做出具体规定。它的内容包括: 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预防与预警机制,处置程序、应急保障、事后恢复与重建等。

在风险防范方面,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要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容易引发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的危险源、危险区域进行调查、登记、风险评估; 组织进行检查、监控,并责令有关单位采取安全防范措施; 按照法律规定登记的危险源、危险区域,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及时向社会公布。

在保障措施方面,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财政措施,保障经费; 国家建立健全应急物资储备保障制度。

从将来的发展趋势来看,应急管理将成为各地各级人民政府履行“公共安全”职责的头等大事; 防范和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全面提升应急管理能力将成为各地各级地方政府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各级应急信息平台主要组成部分包括基础支撑系统、综合应用系统、数据库系统、信息接报与系统、移动应急平台、应急指挥场所、安全保障体系和标准规范体系等。

促进互联互通信息共享

在每一次规模巨大的自然灾害爆发之后,随着灾情在短时间内的快速升级,灾情信息的获取成了各地各级政府应急决策的最大障碍。例如在2008年风雪灾害中,当湖南郴州等地陷入断电、通信和交通中断的境地时,政府所需要的决策信息无法及时获取,使政府的应急指挥和救援策略无法得到有效的贯彻和实施,大大影响了应急救助的效果。在这次抗震救灾行动中,各级单位也把保障信息畅通摆在了首位。

现实工作中,由于各专业部门在部署各自信息系统的建设方面,是长期各自为政,独立发展,导致了一个又一个“烟囱”式的信息孤岛,信息系统之间无法实现跨部门的互联互通,因此应急决策所需的各类信息自然也无法做到跨地区的有效共享,致使有时决策部门只能依据局部的、片面的、缺乏时效的信息进行决策,应急决策的成效可想而知。

在2008年风雪灾害中,各地的气象部门、铁路部门、公路部门和民航系统基本都是独立的信息系统,既没有形成横向的信息共享机制,也没有成熟的面向公众的信息渠道,使得政府决策部门和社会公众无法准确及时地把握灾情信息,很难对灾情的发展作出合理的判断,也因此失去了最佳的应对时机。

因此在加快推进应急信息平台建设过程中,应该最大限度地促进不同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以及应急信息的共享,只有解决了应急信息的流通问题,才能真正有效地保证应急决策的科学性和及时性。

另外还要根据实际,积极稳妥地推进面向公众的紧急信息接报平台整合工作,建立“信息统一接报、分类分级处理”的工作机制。依托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系统项目,建设面向公众的信息平台。

应急平台的建设部署

应急信息平台的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又复杂的过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必须坚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小步快跑”的发展思路,一步一个脚印,有计划、有步骤地予以推进。

应急信息平台的建设还是不折不扣的“一把手工程”,主要领导的认识高度决定着应急平台的建设深度。这项工作必须由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组织、指挥和协调应急平台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困难和障碍,使应急平台的建设思路明确、措施得力、推进有序,产生实实在在的效果。

作为政府开展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平台,应急信息平台与每一位应急管理从业人员以及普通百姓息息相关,“中看不中用”的工程会带来实际应用过程中的巨大痛苦,它的部署实施必须追求实用、高效、能解决问题。对应急信息平台的实际价值而言,指挥大厅、显示屏幕的大小并不会对其作用的发挥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应急信息平台的硬件只是相当于人的“躯体”而已,应急信息平台的“智慧”和“学识”才是整个平台的“灵魂”,是决定其作用和价值的关键所在。因此,重视应急信息平台的软件开发和知识、信息资源积累是应急平台建设的重中之重,必须把它放在首要地位。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应急平台是政府和社会各界向各类突发事件开战的重要武器,如果武器的使用者没有过硬的素质和技能,是不可能打胜仗的。对政府应急管理部门而言,必须把“制造”先进武器和造就精兵强将统一起来,坚持“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预期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