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双减教学管理办法

双减教学管理办法

双减教学管理办法

双减教学管理办法范文第1篇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为什么要推进“双减”?如何才能真正实现“双减”?教育部有关负责人作出权威回应。

中小学生负担太重是义务教育最突出问题之一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各地深入开展“双减”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但现在义务教育最突出的问题之一还是中小学生负担太重,短视化、功利性问题没有根本解决。一方面是学生作业负担仍然较重,作业管理不够完善;另一方面是校外培训仍然过热,超前超标培训问题尚未根本解决,一些校外培训项目收费居高,资本过度涌入存在较大风险隐患,培训机构“退费难”“卷钱跑路”等违法违规行为时有发生。这些问题导致学生作业和校外培训负担过重,家长经济和精力负担过重,严重对冲了教育改革发展成果,社会反响强烈。据介绍,针对以上问题,将按照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等思路推进“双减”工作。充分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坚持应教尽教,着力提高教学质量、作业管理水平和课后服务水平,让学生学习更好回归校园,在校内“吃饱”“吃好”,减少参加校外培训需求。同时,在加强课后服务、减轻考试压力、完善质量评价、营造良好生态等方面作出部署,系统推进、全链条推进“双减”工作。

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

目前,一些学校存在作业数量过多、质量不高、功能异化等问题,既达不到温故知新的效果,又占用了学生正常的锻炼、休息、娱乐时间。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双减”工作之一就是要减轻学生不合理的作业负担。此次意见提出健全作业管理机制、分类明确作业总量、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加强作业完成指导等明确要求,旨在有效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意见还对加强课后服务提出保证服务时间、提高服务质量、拓展服务渠道等明确要求。教育部有关负责人介绍,长期以来,义务教育学校特别是小学“三点半”放学现象,带来了家长因未到下班时间接孩子难问题,有的还因此把孩子送到校外培训机构,增加了过重校外负担,造成了“校内减负、校外增负”,已经成为了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学校开展课后服务,可以有效解决家长接送难、孩子没地方去的问题;可以充分利用课后时间,提供丰富多彩的服务内容,为学生提供学习和发展空间;还有助于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

近年来,教育部联合相关部门开展了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仍有一些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说,据统计,目前全国面向中小学生的校外培训机构数量十分巨大,已基本与学校数量持平,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如果任其发展,将形成国家教育体系之外的另一个教育体系。由于违法违规成本较低,导致无证无照机构屡禁不止,虚假宣传、超前超标、乱收费、与中小学招生入校挂钩等违法违规行为依然存在,机构倒闭等事件时有发生。此外,近年来大量资本涌入培训行业,展开“烧钱”大战,广告铺天盖地,对全社会进行“狂轰滥炸”式营销,各种贩卖焦虑式的过度宣传,违背了教育公益属性,破坏了教育正常生态。据介绍,针对这些突出问题,意见明确五方面举措,一是坚持从严审批机构,二是严禁资本化运作,三是建立培训内容备案与监督制度,四是严控学科类培训机构开班时间,五是学科类收费纳入政府指导价。针对校外培训机构管理方面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国家还将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

双减教学管理办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国际财务;双语教学;实践设计

[中图分类号] G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04-0084-03

自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院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4号文件)提出各高校开展双语教学以来,双语教学在各类、不同层次高等院校的课程教学中得到迅速实施和积极推广,成为我国高等院校培养全球化经济环境下国际化专业人才的普遍共识和重要途径。财务管理专业是民办高校开设率较高的专业之一,甚至是不少民办高校的特色专业,为了培养市场需要的财务管理人才,在专业课中进行双语教学成为民办高校提升教学质量的一种必然选择。

国际财务管理是高校公认的财务管理专业主干课程,其内容具有国际适用性、通用性和比较性,因此较为适合实施双语教学,在很多公办高校,该课程已成为财务管理专业普遍开设的双语课程之一,不少学者、教师对此课程双语教学的研究和探讨,也取得了一些成果。然而,在民办高校,普遍来讲专业双语课程开设的时间相对不长、数量和比例还较少,所以针对民办高校如何开展国际财务管理双语教学的研讨较为鲜见。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虽然有其共性,但由于民办高校自身的一些特征,还需承认与公办院校差异性的存在。所以,本文试就民办高校如何实施国际财务管理双语教学实践进行探索,以期提高此类院校进行该课程双语教学的效果。

一 民办高校双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我国教育部官网公布的最新数据,截止2013年,我国民办高校共计718所(含292所独立学院)。民办高校主要培养国家、社会和行业需要的合格应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教学形式自然也要与时俱进,虽然目前大多数都开展了双语教学,但在其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普遍要多于公办高校,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教学理念不清

双语教学是指用两种语言(母语与第二语言或外语)作为教学媒介语,以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提高第二语言或外语水平为目标的一种教学形式。根据实际国情,我国高校双语教学主要使用的两种语言分别是母语(汉语)和外语(英语)。对于双语教学目标的理解,当前达成共识的是双语教学的根本目标是传授专业知识而不是讲授专业外语,在双语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外语语言能力只是一个“附加值”,即伴生目标。然而,在对双语教学目标实现过程的看法上,目前我国研究者和教师有不同的观点,有的认为全外语浸入型的双语教学效果最好,而有的赞同应根据国别差异、学科特点等因素,选择性采用不同的形式,如母语-外语混合型双语教学,母语到外语的过渡型双语教学。实践中,由于民办高校开展双语教学的时间相对要晚些,且受师资力量等教学资源的约束,双语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相对缺乏,对于双语教学究竟应该怎样具体实施,是全外语浸入型,还是母语-外语混合型或是母语到外语的过渡型,不同的民办高校有各自的倾向,现在还没有统一的认识。

(二)教学对象英语水平较低

与公办院校相比,民办高校的学生来自高考成绩中相对较低的那一部分,他们中的多数英语基础差,学习习惯不好。即使通过在大学里的英语学习,其英语水平仍然无法与大多数公办院校的学生相比,表现形式之一为大学英语四六级的通过率普遍较低,所以民办高校的很多学生抵触双语课程,他们在课堂上听不懂英语、无法理解专业知识内容,课堂下又不能主动预习、复习,从而跟不上教学进度,最后导致双语教学效果较差。虽然这样的问题在公办院校也一定程度地存在,但在民办高校则更为突出、更为严重。在实际双语教学中,民办高校的双语教师对此都有清楚的认识,但很多学校没有根据这一情况对双语教学采取适用的措施和对策,以致授课教师在双语教学过程中流于形式,造成教学资源浪费,学生没有实际的收获和提高。

(三)教学课时较少

在民办高校,实施双语教学的专业课程学时与原来中文授课时的学时是一致的,这对于实现相应的双语教学目标而言,时间不够。这一问题的产生源自民办高校上述第二个问题的客观存在。学生的英语水平低,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能力相对就会减弱,在保持与原中文教学相同课时的条件下,学校进行双语授课会有两个显而易见的不利结果:其一,教学无法按照教学大纲要求的内容完成,只能对其中部分相对次要的知识点进行删除或简化;其二,教学能够按照教学大纲的规定完成,但大部分学生没有能力消化、掌握专业知识,教学效果很差。坦率而言,这一问题受制于整体课程设置和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在实际中是较难解决的问题。

(四)教学班级规模较大

民办高校受师资队伍等教学资源以及教学经费的限制,在双语教学中开设的教学班级规模一般较大,通常大于学生自然班级,远远超过公办院校双语教学班级。以广东某民办高校为例,专业双语课程教学班级人数都在40人以上,普遍规模在50~60人左右,也出现过超过70人以上的超大班级。进行大班级双语教学的弊端主要表现在限制教师应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师精力有限无法兼顾到每一位学生,授课缺少相应的针对性;同时,学生的从众心态严重,消极情绪容易蔓延,且学生的反馈不能及时向教师传递等方面。若再加上学生基础薄弱、教学课时不充裕的情况,教学效果必然每况愈下。

二 民办高校国际财务管理双语教学实践设计

国际财务管理是在财务管理专业学生高年级阶段开设的专业必修课,就本科教学来说,一般在第6或第7学期。此时,学生已经掌握了财务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并了解了一些国际金融、国际贸易、税收等相关知识,在这些必要专业素养的基础上,采用优秀的英文原版教材、通过双语教学方式讲授该课程,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学习国际经济活动中的财务管理前沿理论和方法,扩充知识面和专业视野,提高学生对国际企业进行财务管理活动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服务于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化财务管理人才的目标。

(一) 课程双语教学课前准备

1 明确民办高校双语教学理念

在开展课程双语教学前,首先要明确民办高校双语教学的理念。笔者认为,双语教学的表现特征是以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不是全外语教学;并且我国不同于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多元文化国家,不存在中外语言并重的语言环境;加之民办高校学生英语水平相对较差,所以全外语浸入型的双语教学不应作为多数民办高校选择的类型,而是更宜采用中外语言结合型的双语教学,即母语-外语混合型或是母语到外语的过渡型。具体选择时,要根据双语课程开设的时间来确定。当学生在低年级初次接触双语课程时,学校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基础和接受能力,注意培养学生对双语教学和课程的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性,所以,此时进行双语教学适宜运用由母语到外语的过渡型。当学生已经累积了一些双语课程学习经验和具备一定学习能力的情况下,在高年级阶段开设的双语课程可以采用中英文搭配比例授课的母语-外语混合型,这时的中文讲授是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基本保障,而英文讲授则是学生开拓视野、锻炼英语应用能力、以及提升中外语言双向交流质量的重要方式。笔者认为,民办高校在开展双语教学时应采用母语-外语混合型,具体到中英文的实际应用比例上,多数民办高校在教学中英语使用比例不应超过50%。就广东某民办高校而言,考虑到学生的英语基础和国际财务管理课程难度水平,教师应用英语授课的比例应在30%~50%之间为宜。

2 选用恰当的英文原版教材

教材的好坏是影响双语教学效果优劣的重要因素。我国现已引进较多国外优秀的英文原版教材,其主要特征是语言生动、内容丰富、资料详实、结构松散、知识点不够系统、价格偏高。民办高校的学生家庭经济条件多数较好,所以对教材的价格不是很敏感,但由于自身英语水平较低,在面对原版教材时通常会望而生畏、产生抵触情绪。国际财务管理这门课程,从专业知识内容来看,有一定的难度,即使采用中文教学,一些学生也不能即时掌握和理解。因此,在民办高校,任课教师在选择该课程教材时,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选用已经配套中文译本的原版教材版本,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借助中文译本作为消化专业知识的依照;在现有课时有限的情况下,若原版教材内容无法完成,教师也可以选择原版教材的部分章节内容自编成中英文对照的双语教材。

3 合理设置教学班级

合理设置教学班级是保证双语教学效果的前提之一。规模庞大的教学班级只会过度消耗教师精力,从而影响双语教学的组织和开展。在民办高校师资缺乏、且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双语课程开设的比例可以比公办院校低一些,减少民办高校教师整体双语教学任务,但对具体的每一门双语课程,一旦开设就要保证教学效果。双语课程的教学班级一般应以自然班级为单位,这是因为学生之间互相熟悉、了解,便于教师选择灵活的教学方法,同时也利于学生进行互动学习和交流。在具体人数上,每个教学班应控制在40人以下。此外,在设置双语教学班级时还可以考虑分层方式,将英文水平相近的学生安排至一个班级,这样教师的教学会更有针对性,教学效果将更为理想。实践中,直接控制双语教学班级的人数是民办高校较易解决的问题,而按学生不同的英语水平设置分层教学班级,会连带牵扯很多其他方面,如学生怎样分层、学生心理变化、成绩评定等,这些新问题的出现和如何解决都将对分层双语教学形成制约,民办高校短时间内无法进行有效的实施。因此,在民办高校,目前应先做好控制和降低国际财务管理课程教学班级人数的工作。

(二)课程双语教学课堂组织

1 选择适用的教学方法

国内外研究表明,恰当的教学方法可以有助于学生获取专业知识,提高团队合作以及沟通交往等技巧。根据目前各类高校开展双语教学积累的经验,普遍认为,双语教学应摒弃传统的灌输式讲授法,创新、应用其他教学方法,经常被推荐的新颖教学方法包括互动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分组讨论法、自主学习法、角色扮演法等。实际上,这些新的教学方法相互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和包容性,在实际教学时可以彼此结合、融会使用,如互动式教学法是一个被高校普遍提倡的基本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具体通过案例教学法和分组讨论法具体来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笔者认为,应该根据课程特征和教学对象这两个关键因素来选择使用一种或几种双语教学方法,不能盲目追求双语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教师应用双语教学方法的基本原则是方法的适用性,即适用于特定的双语课程和特定的学生群体。在民办高校,教师选择国际财务管理双语教学方法时,首先要明确该课程的主要特征是内容专业性较强,与一些其他课程具有知识上的承接性和关联性;其次还要结合民办高校在校学生英语水平的实际情况,确保双语教学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削减畏难情绪和抵触心理,综合考虑以上因素来最终确定具体的教学方法。

2 合理采取教学手段

对于双语课程,较为理想的教学手段是课堂上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手段不仅已经在高校中得以普及,而且其优势较为突出。首先,采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大幅度减少教师板书时间,同时提供给学生的信息量更为丰富;其次,多媒体课件整体美观、清晰,能够给学生视觉和听觉上带来有效刺激,有利于引起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者,除了课件以外,可以利用多媒体适度地给学生播放有关视频或音频内容,能够增加学生听课的新鲜感和扩充学习视野。例如,国际财务管理课程中“国际财务管理环境”一节内容的教学,可以给学生播放世界一两个代表性国家当前经济政策介绍的视频(中英文均可),时间控制在15分钟之内,使学生对国际财务管理活动所面临的经济环境有直观的认识和体会。

另外,利用多媒体手段开展双语教学还要充分利用好网络资源。通过网络平台,教师和学生之间不但可以进行教与学的及时沟通和反馈,更为重要的是可以获取国内外大量专业信息、资讯、文献等资源,这些资源既是教师教学的素材、资料,也是学生培养专业阅读、适应英文语境、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途径。在民办高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要相对弱一些,所以对网络资源的利用,教师要积极引导好学生,必要时还需设置强制要求,以帮助学生有效获取专业资料、锻炼专业素养。例如,在国际财务管理的“国际融资”一章教学中,可以通过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分组)课下搜集具体公司采取的国际融资方式资料,做成课件形式在课堂上进行演示,为了验证课件内容的真实性,还要求学生在课件中链接或截图这些资料的出处或来源。

(三)课程双语教学课后安排

1 营造双语教学氛围

日常课堂教学完成后,学校应通过多种形式来营造双语教学氛围,使学生逐渐熟悉、适应双语课程和教学。在教室这个小环境中,可以利用英语或双语黑板报来提供专业信息或强化专业知识;在学校这个大环境中,可以通过每天听取英语广播、每周参加英语角活动、每学期举办英语演讲比赛或双语专业知识竞赛等为学生创造接触英语、使用英语、强化英语的机会和平台。在学校营造出的双语教学气氛中,学生的英语水平将会实现日积月累式提升。

2 改革成绩考核方式

在高校,一门专业课程的最后成绩一般是由较大比例的期末考试成绩和小比例的平时成绩综合而定。学生们已经比较习惯这种常规的成绩考核方式,也找到了应对之策:为了顺利通过考核,拿到这门课的学分,学生平时多是应付的态度,到了期末阶段,的确会下一番苦功来复习,力求一考而过。我国的学生早就具备了这种应试心态,所以在大学阶段的学习中,平时的努力和付出较少,主要靠期末临场冲刺过关。笔者认为,在双语教学的考核中,应当改革现有的方式,加大平时成绩的比例,或者取消期末考试,而由课程论文来替代。这种加重平时成绩的考核方式,最主要的优点是能够克服学生不重视日常学习的态势,使成绩的评定具有持续性,可以引导学生将学习的精力均匀地分散至整个课程教学期间,实现掌握专业知识、提升英语水平的根本目的。在民办高校,为了保证国际财务管理双语教学效果,应提高平时成绩占最后成绩的比例(如50%或以上),使学生日常的课堂表现、案例作业、小组讨论、课件演示、阶段小考等方面的平时表现较为全面、完整地反映出来;另外的成绩比例可以由期末考试、课程论文来构成,即通过考试考核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掌握程度,通过撰写课程论文来检验学生综合学术研究能力和书面表达技巧。通常,期末考试的试卷、答题都是用英文来完成的,但若设置课程论文的要求,则不宜要求学生用英文来写作。

总之,为了实现期望的国际财务管理课程双语教学效果,民办高校需要针对在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去安排教学的整个过程,即从课前明确教学理念、确定合适的教材及合理安排班级规模,到课堂具体教学方法的选择与教学手段的应用,再到课后营造双语教学气氛、革新成绩考核方式。在该课程的双语教学实践中,各民办高校应循序渐进地实施教学改革,完善每个教学环节,从而有效达到短期内实现双语教学目标和长远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淑莲. 财务管理双语教学理念、目标与教学实践探索[C]. //中国会计学会会计教育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2010(10).

[2]罗立彬. 国内双语教学研究现状:对近五年相关文献的一个综述[J].教育教学论坛,2013(3).

[3]王琼.国际财务管理双语课程的教学探讨[J]. 会计师,2012(2).

双减教学管理办法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企业:职业教育;激励机制 

政府和职业院校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方针政策和具体目标是比较明确的,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外部环境。但企业是否愿意参与职业教育,是否具有持久性,关键是激发企业自身的内在需求和主体意识。科学合理的利益激励机制,对于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具有重大意义和导向作用。 

一、从职业院校的角度 

职业院校作为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应切实了解企业的具体需要,研究并解决企业在参与职业教育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只有帮助解决好企业所担心的现实问题,才能建立双方长期的合作关系。 

(一)科学分析企业的职业教育需求,寻求企业的利益切入点 

每个企业有不同的发展战略,其具体需求也不尽相同,因此,必须科学分析、因地制宜,寻找企业利益的切人点。职业院校应充分考虑企业长期经济和日益和战略目标的需要,把重点支持企业的组织目标和满足企业短期利益与现实需求结合起来。 

(二)积极开发合作项目,为企业提供更多的技术服务和智力支持 

职业院校要积极寻求与企业的紧密对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有针对性地培养实践技能较强、符合企业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及时为企业开展各类在职员工培训,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建立开放性、多功能的区域性技术服务平台,为区域内行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技术服务和智力支持,从而实现校企资源共享和双赢。 

(三)根据学院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认真选择合作企业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是一种双向选择。在选择企业时要注重企业的规模大小、技术状况和文化氛围,把有保障的国有大中型企业,以及活跃的有潜力的中小型企业作为选择对象,寻找适合学生发展、有助于学校整体教育质量提高的合作伙伴。 

(四)全面提升学校综合实力,增强对企业的吸引力 

职业院校要加强内涵建设,全面提升学校专业、课程、师资、考试和评估体系的质量,以就业为导向,突出培养学的实践技能、专业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提高人才的针对性、实用性,增强对企业的吸引力。 

1.加强专业建设,办出地方特色:根据区域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人才需求变化,及时调整专业布局,大力发展面向国家_丰导产业、地方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增强专业适应性;与企业一起共同商量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计划,吸收企业技术骨干参与专业建设和课程教学,提高专业建设质量,努力办出特色。 

2加快经济改革,编写特色教材:要积极推进职业教育课程和教材改革,按照基于工作过程和典型工作任务,与企业一起合作开发课程,整合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融合学科内容和职业资格证书标准,吸收行业企业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新方法,开发和编写具有职业教育特色和企业岗位特点的模块化、活页式、直观性教材。 

3.改善实践条件,提高职业能力:按照真实性、职业性、多元性的要求,不断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完善实践条件;要加强实验、实训、实习教学,深化实践教学改革,系统设计实践教学环节,特别是要吸收行业企业技术人员,主持实训基地建设、承担实践技能课教学、指导学生实践性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高水平教学团队:以提高教师实践能力、课程开发与设计能力、课堂教学能力、教学研究和应用科学研究能力为重点,培养一批优秀骨干教师和高水平专业带头人,同时要吸引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专业技术骨干、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专、兼职教师,着力建设“结构型”双师教学团队。 

(五)加强沟通交流,密切校企关系 

首先要建立校企沟通机制,通过校企高层领导人之间互访、中层管理之间互动、教师与技术人员之间互帮,加强感情,增进校企双方互信;其次要加强信息反馈和情况通报,对学校毕业生情况、改革发展重大事件、重要政策调整等信息及时向企业,同时关注企业的发展变化,并及时给予信息回应,增强他们对学校的认同感;再次要充分利用校友资源,通过校友会等纽带,加强与校友之间的经常联系,互通信息,增强校友的归属感和荣誉感,为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奠定基础。 

二、从政府的角度 

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单靠学校一方力量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需要各级政府在政策和制度方面加以引导。政府应当发挥行政职能,在资助、评估和统筹协调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一)制定资金扶持政策,推进政企校共同分担 

一方面,政府要通过专项补助或长期贷款等形式给予企业在职业教育投入上必要的资金扶持;另一方面,政府要建立校企合作专项资金,主要资助企业的兼职师资队伍建设和课程教材建设;资助职业院校和企业联合设立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合作建设实验室或生产车问;资助职业院校为学生在实习期间统一办理意外伤害保险;资助接纳职业院校学生实习企业所发生的物耗能耗;对职业院校参与企业技术改造、产品研发、科技攻关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给予资助或奖励。此外,在现有的政策体制下,积极探索建立政府、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同承担职业教育经费分担的机制。 

(二)制定相关激励政策,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要想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必须给予企业足够的经济刺激。政府有关部门应制定相关经济激励政策,来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并尽快建立奖励机制。 

1.国家要制定鼓励行业企业举办职业教育的具体政策:国家要制定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具体奖励政策,依据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贡献大小,对其进行相应的政策照顾、税收倾斜和相关费用减免。如,对直接举办职业教育机构的企业,其缴纳的城市教育附加费可以按一定比例返还企业,用于职业院校自身的建设;企业举办职业院校的办学成本可以人国有资产回报部分,不影响企业管理层和员工的工资待遇。对于独立举办职业院校或与职业院校合作办学的企业,给予更加优惠的税收减免政策,如在年限上给予所得税照顾或者在所得税数额上给予企业减免。 

2.相关部门要制定企业接受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和教师顶岗实践的具体办法:凡规模以上企业,每年要为职业院校学生提供专业对口的实习实训岗位,为教师提供适合的实践锻炼岗位和条件,其接纳人数一般不少于企业技术岗位的10%;对接受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并支付实习学生报酬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补偿性补助或税费减免,以提高企业接纳实习学生的积极性。此外,还要鼓励支持企业技术骨干和优秀管理人员到职业院校担任兼职教师,直接为学生授课和开展技术研究、文化讲座等。 

3.国家财税部门要完善职业院校校办产业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办法:对单独举办的服务类校办企业,仍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2004]59号文件规定的优惠政策执行,举办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企业,地方税收部门征收的部分应当全额返还;对与企业联合举办的主要用于学生实习实训的校办产业,地方税务部门征收的部分应至少返还50%。 

4.各级政府要制定职业教育奖励政策:对积极与职业院校合作开展职工教育和培训并取得显著成绩的企业,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表彰;对在校企合作中作出重大贡献的企业家,也同时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并授予荣誉称号。 

(三)发挥政府公信力,保障各方利益 

政府在校企合作中应当以领导的身份出现,充分扮演行政十预角色,积极发挥互动作用,有责任建立平台,制定相关利好政策,搞好服务,鼓励企业参与教育。 

1.完善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政府通过制定促进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确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法定责任,明确企业在培养和使用人力资源中的法律责任、义务。就目前来说,通过对税收法规的修改,强制企业将人才培养的法定义务落实在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之中;通过保险法的修改或明确投保主体,使企业规避各种风险;通过工商、评级等手段监督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实际作为,通过企业努力取得实际业绩,并以此为依据减免有关费用,从而得到应有的回报;通过制定规范的校企合作管理文件、协议文本和相应的操作实施细则,约束校企双方,保障合作各方利益,从而增强合作的动力。 

2完善管理与监督制度:政府根据需要,定期具有法律效力的职业培训条例或管理办法,规范企业的职业培训标准、内容和考核办法,指导职业院校按照统一规范,有效开展职业培训和教学工作。 

3.建立科学合理的校企合作评估机制:通过制定校企合作评估指标体系,对校企双方进行监控和考核评估,考核重点集中在学员所接受的知识、技能、态度改变、工作行为、绩效改善和能力提高上,同时要表彰鼓励先进单位。 

4.完善与落实市场法规,避免企业投入后人才的流失:一方面完善与落实市场法规,使区域劳动力市场逐步法制化、规范化;另一方面建立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保障及补偿机制,以此防范流动性风险,避免企业投入后人才的流失。 

(四)建立相关协调服务机构.提高合作的长效性 

校企合作的过程实质上是校企之间寻求各自利益的过程。合作者的选择,既可以通过双方商谈直接合作,也可通过中介服务机构来实现合作。从市场经济的角度看,通过服务机构来实现合作更具有规范性、持久性,在法律上也有相应的保障。 

1.建立校企合作的促进机构:该机构作为校企合作服务部门,主要负责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合作与协调。职业院校可以从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设置相应的校企合作专门工作机构。 

2.建立职业教育合作委员会:组建由教育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企业以及职业院校代表组成的职业教育合作委员会,作为政府校企合作的指导、咨询和服务机构,主要负责指导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检查与审核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学生实习实训的方式、实践教学的落实等,以保证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实用性。 

3.建立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的平台网络服务系统:政府通过引导市场来发展服务机构,建立校企合作网络服务系统,为学校、企业、社会各界提供便捷的产学研合作信息、人才信息、技术信息、合作项目信息等,从而为合作各方节省信息成本,降低交易费用,优化信息组合,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风险。 

(五)加强社会宣传,引导企业参与职业教育 

一方面要宣传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并从人力资源开发和储备需要、时代要求、社会责任、企业战略发展的高度,提高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另一方面,要通过多种方式,宣传参与职业教育企业的成功经验、做法和受益情况,引导更多的企业积极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来。 

二、从政府的角度 

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单靠学校一方力量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需要各级政府在政策和制度方面加以引导。政府应当发挥行政职能,在资助、评估和统筹协调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一)制定资金扶持政策,推进政企校共同分担 

一方面,政府要通过专项补助或长期贷款等形式给予企业在职业教育投入上必要的资金扶持;另一方面,政府要建立校企合作专项资金,主要资助企业的兼职师资队伍建设和课程教材建设;资助职业院校和企业联合设立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合作建设实验室或生产车问;资助职业院校为学生在实习期间统一办理意外伤害保险;资助接纳职业院校学生实习企业所发生的物耗能耗;对职业院校参与企业技术改造、产品研发、科技攻关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给予资助或奖励。此外,在现有的政策体制下,积极探索建立政府、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同承担职业教育经费分担的机制。 

(二)制定相关激励政策,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要想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必须给予企业足够的经济刺激。政府有关部门应制定相关经济激励政策,来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并尽快建立奖励机制。 

1.国家要制定鼓励行业企业举办职业教育的具体政策:国家要制定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具体奖励政策,依据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贡献大小,对其进行相应的政策照顾、税收倾斜和相关费用减免。如,对直接举办职业教育机构的企业,其缴纳的城市教育附加费可以按一定比例返还企业,用于职业院校自身的建设;企业举办职业院校的办学成本可以人国有资产回报部分,不影响企业管理层和员工的工资待遇。对于独立举办职业院校或与职业院校合作办学的企业,给予更加优惠的税收减免政策,如在年限上给予所得税照顾或者在所得税数额上给予企业减免。 

2.相关部门要制定企业接受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和教师顶岗实践的具体办法:凡规模以上企业,每年要为职业院校学生提供专业对口的实习实训岗位,为教师提供适合的实践锻炼岗位和条件,其接纳人数一般不少于企业技术岗位的10%;对接受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并支付实习学生报酬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补偿性补助或税费减免,以提高企业接纳实习学生的积极性。此外,还要鼓励支持企业技术骨干和优秀管理人员到职业院校担任兼职教师,直接为学生授课和开展技术研究、文化讲座等。 

3.国家财税部门要完善职业院校校办产业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办法:对单独举办的服务类校办企业,仍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2004]59号文件规定的优惠政策执行,举办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企业,地方税收部门征收的部分应当全额返还;对与企业联合举办的主要用于学生实习实训的校办产业,地方税务部门征收的部分应至少返还50%。 

4.各级政府要制定职业教育奖励政策:对积极与职业院校合作开展职工教育和培训并取得显著成绩的企业,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表彰;对在校企合作中作出重大贡献的企业家,也同时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并授予荣誉称号。 

(三)发挥政府公信力,保障各方利益 

政府在校企合作中应当以领导的身份出现,充分扮演行政十预角色,积极发挥互动作用,有责任建立平台,制定相关利好政策,搞好服务,鼓励企业参与教育。 

1.完善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政府通过制定促进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确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法定责任,明确企业在培养和使用人力资源中的法律责任、义务。就目前来说,通过对税收法规的修改,强制企业将人才培养的法定义务落实在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之中;通过保险法的修改或明确投保主体,使企业规避各种风险;通过工商、评级等手段监督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实际作为,通过企业努力取得实际业绩,并以此为依据减免有关费用,从而得到应有的回报;通过制定规范的校企合作管理文件、协议文本和相应的操作实施细则,约束校企双方,保障合作各方利益,从而增强合作的动力。 

2完善管理与监督制度:政府根据需要,定期具有法律效力的职业培训条例或管理办法,规范企业的职业培训标准、内容和考核办法,指导职业院校按照统一规范,有效开展职业培训和教学工作。 

3.建立科学合理的校企合作评估机制:通过制定校企合作评估指标体系,对校企双方进行监控和考核评估,考核重点集中在学员所接受的知识、技能、态度改变、工作行为、绩效改善和能力提高上,同时要表彰鼓励先进单位。 

4.完善与落实市场法规,避免企业投入后人才的流失:一方面完善与落实市场法规,使区域劳动力市场逐步法制化、规范化;另一方面建立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保障及补偿机制,以此防范流动性风险,避免企业投入后人才的流失。 

(四)建立相关协调服务机构.提高合作的长效性 

校企合作的过程实质上是校企之间寻求各自利益的过程。合作者的选择,既可以通过双方商谈直接合作,也可通过中介服务机构来实现合作。从市场经济的角度看,通过服务机构来实现合作更具有规范性、持久性,在法律上也有相应的保障。 

1.建立校企合作的促进机构:该机构作为校企合作服务部门,主要负责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合作与协调。职业院校可以从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设置相应的校企合作专门工作机构。 

2.建立职业教育合作委员会:组建由教育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企业以及职业院校代表组成的职业教育合作委员会,作为政府校企合作的指导、咨询和服务机构,主要负责指导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检查与审核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学生实习实训的方式、实践教学的落实等,以保证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实用性。 

3.建立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的平台网络服务系统:政府通过引导市场来发展服务机构,建立校企合作网络服务系统,为学校、企业、社会各界提供便捷的产学研合作信息、人才信息、技术信息、合作项目信息等,从而为合作各方节省信息成本,降低交易费用,优化信息组合,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风险。 

双减教学管理办法范文第4篇

重复性的作业少了,周末和假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班停了,疲惫的感觉缓解了……“双减”政策落地后,一些家庭的氛围轻松了不少。

“这个十一假期,没有培训班和大量的家庭作业,让我们有时间和孩子一起做很多事。”安徽省合肥市少儿艺术学校的四年级学生家长陈芸说。假期里,她和孩子一起看了电影《长津湖》、去了两次图书馆,还做了垃圾分类的小调查。

“双减”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为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教育部建立基础教育“双减”工作监测平台,直接面向学校、社会公开进行作业管理问卷调查。监测显示,截至10月底,94.7%的学校绝大部分学生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

作业少了,质量却不能降;时间短了,效果却不能减。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双减’政策对学校和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我们要更科学地设计作业形式和内容。”江西省南昌市第三中学教务处副主任姜颖说。

据介绍,江西省正在全省范围内推广“智慧作业”,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作业布置分层、弹性和个性化,杜绝机械性、重复性、无效性作业,帮助义务教育阶段师生优化作业设计,减少作业总量。

在北京陈经纶中学帝景劲松分校,开学之初就通过对各年级的调研及数据分析,建立了作业时长参考样本。校长刘雪梅介绍,学校对作业时长统一设计、统一安排、统一协调、统一公示,以确保科学、有效、轻负。作业方式设计强调多元化,减掉了一些重复书写、增加了一些生活体验,如日常观察、动手实践、拓展阅读等。

教育部监测显示,截至10月底,全国义务教育学校中,99.3%的学校出台了作业管理办法,97.1%的学校建立了校内作业公示制度。

不去培训班,作业总量也控制了,孩子们下课去哪里?今年7月,教育部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工作的通知》,着力推进课后服务“5+2”全覆盖,要求“一校一案”制定课后服务方案。

从新学期开始,课后服务在全国义务教育学校进一步推进,解决家长的“三点半”难题。

安徽省教育厅要求,坚持课上课后衔接、校内校外互补、线上线下融通,开发拓展课后服务资源。吉林省则构建了“静态服务+动态社团”的“1+X”多维模式。

合肥市四年级学生李鑫宇,这学期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课后托管,“作业在托管班上就能完成,然后就在班上看看书、练练字”。

据教育部监测平台显示,截至10月底,全国14.3万所应开展课后服务的义务教育学校中(不含寄宿制学校和乡村小规模学校),99%的学校提供了课后服务,学生参加率为89.7%,其中七成以上的学生每周5天全程参加,教师参与率为89.8%。

“虽然比以前辛苦,但多了和学生相处的时间,对学生有更深入的了解,师生关系更密切了。”江苏省昆山市花桥中学教师周春玲说。

“双减”能“减”下去,关键是课堂教学质量能“增”上来。

教育部出台《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强化科学评价引领,同时推动各地全面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激发办学活力。今年秋季开学,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及各专委会分学科、分领域对学校加强调研指导,帮助学校强化教研、精心备课,补齐教学短板,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层面落实‘减负增效’,重点要关注教师的课堂时间管理能力,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根本。”浙江省杭州市春晖小学校长田冰冰介绍,从今年秋季新学期开始,春晖小学引进了智能辅助系统帮助老师进行课堂诊断,老师语速是否合适,提问是否有效,哪段时间比较低效,在课堂结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报告,一目了然,有助于教师优化教学行为,也让学校教研更高效。

辽宁省锦州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教师教学大赛,激发教师积极性创造性,切实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浙江省开展“兜底教研”,助力教师上好每一节课,教好每一个学生。

双减教学管理办法范文第5篇

推行报酬工薪化和待遇保障化。针对村干部收入付出不对等、队伍难稳定,办公经费不足、工作难运转,养老机制不健全、后顾之忧难消除等现实问题,我县着眼于增强岗位圾引力,大幅度提高村干部报酬待遇,实行“基本补贴+奖励补贴+绩效补贴”的结构补贴制度,将村干部年报酬由3400元提高到1万元以上,组干部年报酬由300元提高到1800元,青妇干部年报酬由720元提高到1200元,增幅创全省最高水平。健全养老保险制度:对任职满10年以上的离任村主要干部,给予360~800元的生活补贴,为在职村主要干部办理养老保险。及时建立健全村常设干部报酬正常增长和农村基层党建经费保障机制。对连续两年年度考核称职及以上的村主要干部基本补贴每人每月增加50元,副职和文书每人每月增加40元,先后两次将村级组织办公经费按村大小由每年3000元、3500元提高到1万元、1.2万元,并将青妇组织活动经费列入村级办公经费预算。

实行集中办公和全日制工作法。针对部分村干部认识不到位、推行有阻力,行为无约束、易演“空城计”,干事无激情、工作难推进等现象,实行集中办公和全日制工作法,每天至少有1名村干部坐班,其余村干部外出跑项目争资金、深入一线抓落实搞服务,每月上班时间不少于22天,每天工作时间确保8小时,让他们把主要心思和精力用到村务上。对不能履行职责、不能专职从事村务工作的村常设干部,采取“一筛二推三承诺”办法予以调整。“一筛”,即对全县在职村干部兼任企业职务情况进行摸底筛查。“二推”,即在村两委换届中,把能否专职从事村务工作作为推荐条件之一。“三承诺”,即把坚持按规定坐班作为承诺内容之一。对村常设干部日常管理实行日考勤、周抽查、月报告制度,聘请监督员日常监督。定期不定期对村常设干部进行明察暗访,发现脱岗1次提醒教育,2次通报批评,3次以上罚款200元,罚款交县委组织部作为困难党员帮扶基金。

推行目标管理和“双述双评”考核。针对工作无动力、行为难监督、管理不规范、考核不科学等问题,以管理规范化为方向,每年年初按照村提村议——镇初审——组织部严审——镇村签订——公开承诺一广泛公示“六步工作法”,由镇与村、村与组层层签订目标任务书,全面推行年度目标责任管理,并实行一票否决制。以考核科学化为手段,强力实施以“双述双评”为主要内容的村两委班子和村干部年度考核办法,通过村述民评、村述镇评,把“下评上”与“上评下”、镇考评权与群众评判权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考出了压力、考出了动力、考出了激情、考出了导向。

建立“多位一体”教育培训机制。针对部分村干部知识弱化、素质偏低、能力不足的实际情况,把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作为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任务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研究制定《凤县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多位一体”教育培训工作实施意见》,采取集中培训、个人自学、学历教育、外出考察、远程教育、网络教育等“六位一体”培训方式,依托凤县职教中心建立教育培训基地,编写具有凤县特色的专门培训教材,实行教育培训积分制管理,积分与年终目标责任考核、报酬待遇挂钩,构建了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广覆盖的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新机制。

应注意解决的问题

干部数量问题。如何把村干部职数减下来、把报酬待遇提上去,让村干部岗位更具吸引力,是推行岗位职业化面临的现实问题。凤县在推行岗位职业化的第一步,按照扩大村级规模、精简干部职数、提高管理水平的要求,大力实施撤村并组工作,将全县建制村由150个缩减到100个,村民小组由648个缩减到504个。通过推行卡搅支部书记、村委主任“一肩挑”和交叉任职等举措,使村组干部人数大幅度减少。目前,全县村常设干部304名,较撤村并组前减少113人,组干部504人,较撤村并组前减少144人。年节约财政资金48.21万元,为提高村干部报酬待遇、推行岗位职业化劣实了基础。

经费保障问题。着力构建以财政为主、党费为辅的稳定规范的农村党建工作经费保障机制。县财政把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经费列入预算,每年拿出576万元用于提高村干部待遇和办公经费,每年至少保证10万元县级党建工作经费,对各镇、各部门按照每名党员50元的标准下拨党建专项经费,确保党组织正常运转和党建活动正常开展。

办公场所问题。针对少数村活动场所面积小、标准低,想修建、无资金等突出问题,从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42k化发展的需要出发,用梯次推进、非均衡发展的思路,采取争取项目资金、改造闲置学校、社会捐助援建、鼓励自筹共建等措施,实现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和远程教育终端站点“两个全覆盖”,为全面推行村常设干部岗位职业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选人用人问题。推行村常设干部岗位职业化,有别于干部身份职业化,不能简单套用国家机关或事业单位干部公职化、行政化管理办法。要经过建立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根据有关法律法规条例选举产生。近年来,凤县先后大规模公开选拔3批村主要干部,对村级党组织领导班子采取“四荐两推三差额”办法进行公推直选,把一大批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高素质优秀人才选拔到村干部队伍,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注入了新的活力。

初步取得的成效

任职观念明显转变。通过全面推行村常设干部岗位职业化,村干部对自己有了全新的定位,增强了“干公家事”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促使他们把岗位当职业、当事业,打破了以“家庭为主、工作为辅”的传统模式,实现了村干部岗位由半脱产向全脱产、兼职向专职、副业向主业的转变,一大批有能力、有抱负、想干事、能干事的农村能人争当村干部,进一步增强了村干部队伍的活力。

干群关系明显改善。村常设干部岗位职业化推行以来,尤其是通过推行集中办公、全日制工作法和便民服务制,进一步增强了村干部群众观念、宗旨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村民办事更加方便,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一站式、一条龙的便捷服务,做到了“干部能坐住、村民能找到,小事不出村、问题解决在基层”,形成了“村民动嘴、党员干部跑腿”的新型服务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