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双减下的音乐课堂

双减下的音乐课堂

双减下的音乐课堂

双减下的音乐课堂范文第1篇

关键词:友善用脑;友善策略;1分钟

一分钟能做什么?一分钟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要看是否真的会利用时间。人的一生有成千上万的一分钟,然而过去的一分钟是无法挽回的,我们唯有善待每一分钟,才可以让时间不被白白浪费。一分钟,可以用来微笑,对他人、对自己、对生活微笑;一分钟,可以用来看路,观赏美丽的花朵,感受湿润的草地,或者欣赏清澈透明的流水;一分钟,可以用来静静倾听,或者歌唱……一分钟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会留下什么呢?透视友善课堂:一分钟的音乐静心、一分钟的健脑操,一分钟的冥想更是妙不可言,将友善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事半而功倍……

一、一分钟的轻柔音乐,给学生以“静心营养液”

人类有个聪明的大脑,它对音乐情有独钟。在友善用脑的课堂上,我们常用音乐来调节学生的学习状态,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当预备铃想起,学生纷纷走进教室,整理书桌,接着播放准备好的一段轻柔的音乐,学生将双手放在额前,缓缓趴下,慢慢闭上双眼,将课间活动所带来的亢奋情绪调整过来,体验一分钟的宁静,让大脑得到片刻的放松,调适到最佳状态进入新课的学习,可谓“磨刀不误砍柴工”,效果极佳。

二、一分钟的特色健脑操,给学生以“强身补钙片”

脑科学告诉我们――保持大脑的健康状态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必要条件。在课堂教学中,当感觉学生学习状态不佳时,可以借助健脑操来调整状态。因为运动可以促进呼吸加深,提高大脑供氧量;交叉运动有利于大脑两侧的联系,能促进有效利用整个大脑;一些类型的运动会减少引起压力的化学物质,增加有益的化学物质,进而帮助大脑信息的传递和储存;对动觉型的人来说能激发其思维;教师计划和控制下的运动会降低学生注意力分散的可能性,会使课堂丰富多彩,学生学习热情饱满。因此,我们可以进行交叉拍膝运动;交叉拍脚后跟;划“8”字运动;交叉按摩肩部;心跳节奏环境下手叉运动(呼吸、指尖相对感受能量流动)等等课前自编自创的健脑操运动。一分钟不长,效果却非常的好。

三、一分钟的梦幻音乐,给学生以“激活维生素”

脑科学告诉我们――知识是在睡眠和放松的状态下构建的。在友善用脑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一改传统的指一两名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为一分钟静静冥想,为大脑创造放松的状态、无意识的状态,有利于整理和存储信息。当身体通过适当的姿势和音乐调整到平静和放松状态时,冥想的效果最好。在梦幻音乐的伴奏下,整理、消化和储备课堂所学到的知识,使学生实现知识的自主建构和记忆。

在友善用脑的课堂教学中,一分钟会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减少精力流失;一分钟会促进学生协调发展,提高学习效率;一分钟会使课堂轻松、高效、朴实。

参考文献:

[1][新西兰]克里斯蒂・沃德.友善用脑:加速学习新方法.王斌,译.天津社会科学院,2003-05-01.

[2]裘英鹂.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上海教育科研,2004(04).

双减下的音乐课堂范文第2篇

什么样的课才是好课?我相信这个问题很少有人能真正地回答上来,因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加减法运算,即便是人为制定的看似科学的标准也不可能很客观地适用于千变万化的教师个体与学生个体,所以其评价结果不可能不带有主观色彩,音乐艺术由于其本身的抽象性与不确定性原因,对于音乐课的评价就会有更大的不确定性。音乐本身并无标准答案,一首音乐听完之后总会在不同个体之间产生不同的情感共鸣,导致每个人可能对音乐的理解和认识都不一样。当我们去听别人讲授音乐课时,我们是否会根据授课者提供的课题而事先做一定的假设呢?在我们还没有正式听到讲课者授课时,我们会不会根据自己已有的教学经验去揣测一下该教师可能会出现的教法、过程以及去设想该教师应该如何把握这个作品所涉及的相关人文知识,或者对该作品的探究该达到怎样的深度等等,我相信大部分教师应该会有,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心理暗示,也可以叫作主观经验。有了这样的心理暗示后,也许我们在听课的时候就会用自己设计好的“路子”去套别人的课,然后以此来对该课做出个人主观的评价。毫无疑问这样的做法是不客观、不科学的,特别是课程改革又进入了新的一轮,在教学理念和课程体系上又进入一个全新的体系,在新的音乐教育体系下对于以往我们惯用的那些好课标准是否还能继续推进我们的课程改革,还能进一步促进课堂教学发展呢?本着这样的思考笔者研究了很多自己身边同行们一直认为很好的课(有笔者自己的课,也包括一些全国优秀课例),发现我们公认的好课尽管都具有好课特征,但是在特征具象之外还存在某些认识上的不足,本文将从教学目标的制定与课堂教学双边活动两大方面做一个论述。

一、较强的目标指向:教与学的行动定位

――教学归宿

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是这堂课的授课基础,是这堂课中一切教学行为的指向和最终归宿,教学目标制定得合理与否是一堂课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是教学的正确引领,因此我们发现那些好课的目标定位一般都具有非常明确的指向性。但是我们通常认为的以及教师自己定义的教学目标几乎都限定于教材本身的知识上面,歌曲学会或者欣赏曲听完就算完成教学目标了,我觉得这样的教学目标是有缺陷的,最多也只能叫作“当下目标”。在我看来正确的、科学的教学目标其目标指向性应该以三个方面为出发点:一是教学目标本身的具体指向性(服务于代表国家意志的课程标准);二是教学活动的目标指向性(教学活动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要为完成教学目标服务);三是教学目标的学生发展指向性(教学目标的定位要着眼于学生发展的需要)。

1.教学目标本身的具体指向性――教学目标要服务于音乐课程标准

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研究教材和音乐课程标准,能非常明确地知道本课时要完成的目标服务于课程标准中的哪些方面,也就是说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是课程标准中系统化目标的具化,只有具有这类明确指向的目标才是科学合理的,才是符合课标精神的。比如普通高中音乐教材必修内容《音乐鉴赏》中有一节《非洲歌舞音乐》,在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关于课程理念中有这样一条: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对其解释为在弘扬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基础上,要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地区和民族的音乐文化;在对《音乐鉴赏》模块内容标准的解释上又说:学习中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和世界民族民间音乐并感受体验其中的民族文化特征以及了解民族民间音乐与人们的劳动、生活和文化习俗之间的关系。在认真研读了这部分内容之后我在上《非洲歌舞音乐》一课时把教学目标定位在通过聆听和各类艺术实践,让学生了解非洲音乐中典型的节奏特征、说唱特征、歌舞结合的特征以及音乐与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等;在开阔视野方面我在教学的最后还通过欣赏迈克尔・杰克逊的音乐去引导学生发现非洲音乐对世界流行音乐的影响;当然最关键的是我在讲述非洲音乐中的复合节奏(多线型节奏)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和领悟中、非音乐的差别,我特意加入了湖南土家族的打溜子《锦鸡出山》来做对比欣赏,通过对两首乐曲节奏呈现方式的不同以及学生亲身参与节奏实践,一步步引导学生去感受和理解单线型节奏和多线型节奏在音乐表现中的区别。非洲音乐的确太深奥了,可以说一堂课的艺术实践对于非洲音乐的了解是很皮毛的,但是我想我通过这样的目标定位基本能抓住问题的本征,能正确地引导学生从非洲音乐的基本点出发去了解非洲歌舞音乐,其学习效果是非常好的,而且整堂课基本都是在学生实践参与中进行的。有了这种明确的目标指向,我相信对于学生的引导是正确的。

2.教学活动的目标指向性――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要为教学目标服务

教学活动的目标指向性是指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所有的活动展开都要以完成教学目标为目的,所有的教学活动也是课堂目标的细化,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有很强的目的性。比如小学音乐课中在教唱环节就很容易犯目的不明确的错误。一些教师总是一遍一遍地教唱歌曲,但由于没有一个很好的目标定位,导致教唱环节总是让人听起来很累。而有的教师则每一遍都会提出不同的要求,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达成目标。再比如许多教师喜欢在学习歌唱前就把歌曲中的节奏提前学习,在他们看来这可能是为了后面学习歌曲更加容易。照理说这也是有明确指向性的,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这样的训练往往有画蛇添足之嫌,因为有的节奏根本就不是难点,根本不需要这样大张旗鼓的训练。还有不少教师喜欢用歌词朗读的方式去解决节奏问题,以为用这样的方式能帮助学生解决节奏问题,其实不然,因为有的歌曲实在不太适合用这样的方法,一字一音的还好,要是一字多音的歌词或者是一个长音对应的歌词使用这样的方法,完全破坏了歌词本身的美感。诚然歌词自身也有节奏,但并不是每一首歌的旋律和歌词在节奏上都显得那么吻合,所以应该视不同的情况而定,否则这样的活动在目标指向性上就是失败的,是无效训练。

另外,教学活动的目标指向性还应当服务于学生的学,其指向应该更鲜明地指向学生的学习实际,也就是说教学目标的定位不仅是课程标准的传承,更应该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更加有效的具体目标。如果教学目标的指向性忽略了对学习主体的指向,那就不可能达成课程标准的目标,也不可能落实到学习个体身上,因为课程标准最终的服务对象是学生,从目标的学生指向性而言,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因材施教。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即便是上同一个内容,只要他面对的学习群体不一样,那么其教学目标也应该是有所变化的,因为他知道自己想要学生学到什么而不是自己要教完什么。

3.教学目标的指向性――一定要定位于服务学生的发展需求

教学目标的制定不能仅仅考虑教师的教,不能把“完成教学任务”等同于“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在大部分教师看来就是自己的事情做完了,教材上该唱的都唱了,该听的都听了,但一些走过场式的唱或者听甚至音乐实践活动真的就达到了我们既定的教学目标了吗?我最近一直在高中担任合唱社团辅导教师,在排练合唱的过程中发现我们的学生经过小学六年、初中三年的音乐学习,自己的音乐素养还是一团糟,当然我不否认有教育制度本身造成学校教育中学科发展失衡的原因,但我觉得很大一部分责任应该由教师自己来承担。由于基础教育中对于艺术学科的考核和评价机制的不健全,加上学校领导的素质教育意识淡薄导致许多艺术教师“守土意识”缺失,这直接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对学生的责任心。试想:对于那些已经进入高中的学生而言,如果还不能掌握简单识谱的能力,还不了解一些正确的发声方法,还不了解一些必要的音乐知识,甚至对民族音乐文化和世界音乐文化的了解几乎是空白,这对于他们今后的发展是不健全的。所以在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在目标指向的定位上一定要着眼于学生发展的需要,有了这样的目标意识才能知道自己在教学中应该怎么做,如何做得更好。而大量的课堂观摩告诉我们的是不少教师还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比如小学中低年级特别是低年级的音乐教学中,音乐律动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但是在日常的教学中很多教师把音乐律动仅仅作为活跃气氛的一个手段,这真是大错特错了。音乐律动实际上是一种节奏训练,其主要目的是通过音乐中的节奏和身体动作的“同形同构”让学生亲身体验音乐中节奏的存在,能用肢体律动表现音乐中节奏的变化、音乐中重音的重复以及节拍的变化等(当然音乐律动还有对旋律的表现作用),通过这样的训练让音乐中的节奏“显化”,使抽象的节奏让学生“看得见”。从学生发展的长远目标来看,这样的活动是在为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服务的,通过音乐律动可以感受到音乐中明显的节奏变化、节拍变化、情绪变化等等,这都是为将来更好地聆听音乐做铺垫。而且音乐律动还应包括为指定的音乐片段设计律动、用肢体动作表达情绪等训练,这样才能综合有效地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所以很多时候在课堂上看似热闹的律动教学,实际上还处在走过场的层面上,这是因为对音乐律动教学认识不足而使之成为一种形式,且类似的情况还比较普遍,这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二、积极的课堂气氛:师与生的默契配合

教学就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课堂双边活动,是 教师怎么教,学生怎样学的问题,更应该是学生学的怎么样的问题,也就是教师要依据学生学的需要决定如何教的“以学论教”。所以我觉得教学中积极的双边的活动不仅应该涵盖教师在预设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还应该包括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反馈后对教学做出的相应调整――教学机智。

去年我市邀请了一位小学音乐特级教师做了一堂题为《小步舞曲》的示范课,课堂上教师的双边活动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由于是借班上课,这位教师对上课的这些孩子是不了解的,她在授课之前脑子里所有的构思一定是只限于自己主观上的设计,当然对于一个有经验的特级教师而言,她一定会从多年的教学经验中总结出不同学段孩子们的基本情况,但由于地区情况和师资条件的原因,不同地区的孩子在音乐能力上是有差异的,因此课上得成功与否一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在课堂上的双边活动,其中最重要的活动来自于学生反馈的信息。由于我市很少有学音乐教师涉及真正的音乐欣赏课型,我们的孩子一开始显得有些不太适应,特别是聆听音乐的习惯还不是很好,但是该教师能很好地及时捕捉到这些信息,在课堂上临时调整自己课前的一些预设,尽快地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引导学生一步步走近莫扎特的《小步舞曲》,经过几遍欣赏互动,学生就能非常准确地抓住不同音乐主题的音乐形象,并最终为音乐划分段落,并且在别的流行音乐中很明确地听出属于《小步舞曲》的音乐主题。可见这样的双边活动对于课堂教学而言是多么的重要和有效。

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往往会受到教师问题设计和艺术实践的影响,同样的问题和实践活动在不同的学习个体面前其反应是不一样的,这个时候教师的教学机智就决定了课堂的走向。笔者几年前曾上过一节题为《蒙古族音乐风》的高中音乐公开课,对于问题设计与双边活动的关系有着深刻的体会和认识。这节课我在开课前试上过一遍感觉良好,可是到了开课那天由于班级换了,而我的教学细节却没有做相应的调整,当听完蒙古族长调歌曲《四岁的红棕马》后仍按原来的教学设计,问道:“你听出了这首歌曲与前面一首《森吉德玛》在音乐表现形式方面存在哪些差异?”问题抛出之后学生一点反应也没有,我心里非常着急,于是赶紧换了一个提问:“要是你来学唱这首歌曲你觉得会有哪些困难?”这下终于有学生回答了:“音调太高唱不上去”,“声音拉得太长了气息不够”,“中间的抖音(颤音)不会”,“语言学不会”等等,于是根据学生提出的困难我很顺利地就把长调的音乐特点给一一引出了。如果没有这样的教学机智,此处的双边活动一定受到影响,后面的教学也一定会大打折扣。最关键的是这样的活动非常有价值,因为这些学生亲身感受到的困难其实就是音乐的特色。有了深刻的感悟与思考,我得到的不仅仅是如何提高教学水平的答案,还有是学生对长调音乐风格的真正认知。

积极的教学双边活动可以使教学气氛异常活跃,但又不能简单地把这样的活动理解为好的课堂气氛,参与学习的方式可能是动态的也可能是静态的。比如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学习歌曲,学生能积极配合教师的教,能按照教师的要求积极地参与演唱,这样的动态参与可以视作好的课堂气氛;学生静静地参与聆听,有助于在接下来与教师的交流中能准确地把握相关的音乐信息,这样的静态参与同样也是一种积极的参与,一种好的课堂气氛。但是有的参与看似气氛很好,课堂很热闹,但是学生在热闹之后没有什么收获,活动只是流于形式,这样的双边活动实际上却是无效或低效的。

双减下的音乐课堂范文第3篇

引导“老师,上课的时候能让我们听点流行音乐吗?”,“老师,下节课教我们唱两首流行歌曲吧!”,“老师……”。作为一名中学音乐教师,近些年来,每当课前课后,总会有许多学生围着我提出这样的要求。看着孩子们那一双双渴望眼神,我总会不期然的联想到这群孩子们在课堂上学习音乐课本的相关内容时那一副无精打采、恹恹欲睡的表情。学生对流行音乐的热和对传统音乐(教材所选音乐)的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现象值得引起我们的一些深思。

《音乐新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教育的目的绝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音乐家,而是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走进音乐,积极参与各种音乐活动,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学生逐步养成鉴赏音乐的良好习惯和终生热爱并学习音乐的愿望。然而,在学校开设的众多学科中,一向被认为是课堂气氛活跃、轻松,培养学生德育教育,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音乐课,却越来却没有了青春涌动的气息,学生们热衷于港台、欧美流行音乐,或是私下偷偷戴上耳塞,或是在课堂上昏昏欲睡,老师却在台上无动于衷,照本念经,完全没有了印象中歌声悦耳的场景画面。原因到底出在哪儿呢?

翻开课本,我们可以发现,不论是哪个出版社的中学音乐教材,都秉持着以音乐知识为中心的思路,所选编的音乐作品大都为艺术歌曲或思想内涵较深的古典音乐,几乎没有涉及到通俗流行音乐,这就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和音乐情境感受。因此仅仅学习课本上的内容,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容易使其产生枯燥甚至厌烦的情绪。而这与《大纲》中所提出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而且,在学校、教师和家长中都有这样一种普遍看法,认为流行音乐并不入流,缺乏艺术欣赏性,演法简单粗糙,歌词内容容易对学生造成负面影响等,所以在教学中并不提倡流行音乐,甚至对其发出禁令。我认为,这种做法却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学校音乐的发展。如果可以针对中学生的音乐审美心理特点,因势利导地培养他们对流行音乐的审美鉴赏能力,适当的将流行音乐引入课堂中,不仅可以丰富音乐课堂的教学内容,而且也有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打破之间形成的隔膜。由此,使学生对音乐课更有兴趣,更愿意和老师一起共同探索流行音乐之外的音乐艺术领域,不断提高学习音乐的信心和对音乐审美能力,享受到音乐艺术所给予的无限乐趣。

那么,如何在http://贯彻“音乐教育应当以兴趣爱好为动力”这一新课程理念的前提下,将中学生所感兴趣的流行歌曲与音乐课堂相结合呢?

一、正确认识流行音乐

流行音乐是指那些结构短小、内容通俗、形式活泼、情感真挚,并被广大群众所喜爱,广泛传唱或欣赏,流行一时的甚至流传后世的器乐曲和歌曲。这些乐曲和歌曲,植根于大众生活的丰厚土壤之中。因此,又有"大众音乐”之称。由于流行音乐的大多数载体都是以歌曲的形式出现,因此“流行歌曲”往往就成了“流行音乐”的代称。

二、正确选择流行音乐

流行歌曲发展迅速,曲目繁多,自然会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但我们也不能全盘否定。在这百花齐放的音乐歌坛上,同样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健康的、脍炙人口的作品,因此把它们一概挡在课堂之外,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消极做法。音乐教师有必要把流行歌曲中好的作品引进课堂,介绍给学生,担负起因势利导,提高学生的流行歌曲审美品味的责任,并力争把流行歌曲可能对中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与其让学生不假思索地“来者不拒”,不如大大方方地把流行歌曲引入课堂,把那些健康向上,适宜学生年龄特点、身心发展并具有一定艺术性的作品介绍给他们,使他们对流行歌曲有一个更好的认识,能够辨识歌曲的优劣,同时也能提高他们的审美和判别能力,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

三、正确学习流行音乐

(一)学习流行歌曲要适合学生的演唱能力

中学生正处于变声期,因此对歌曲难度的选择要把握适度。选择音域不宽,音调不高,作品难度不大,容易演唱的歌曲更加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在教学演唱上也减少了难度。而那些难度较大,不容易演唱但喜欢的歌曲,可以作为欣赏曲目,从音乐中感受、体验音乐的情感,理解音乐表达的内涵。

(二)学习流行歌曲要注重艺术性和教育性

音乐不只是表达的艺术,它还是能引起激动的艺术。在课堂上让学生从音乐中领悟艺术,从艺术中领悟音乐。通过教师的引导,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价值,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受到教育。

(三)学习流行音乐教学要体现审美

《音乐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以情感人,以美育人。我们在选择、教授流行音乐时,要充分考虑到歌曲音乐在立意、情境、曲调、配器、伴奏等方面是否能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悟,陶冶学生的情操,从而在潜移默化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但是,我们也不能为了一味迎合学生的喜好而让流行音乐霸占整个音乐课堂。它毕竟不是课堂教学中的主流,不能真正取代民族音乐和西方古典音乐的地位。虽然流行歌曲的节奏多变,形式多样,但大多数歌曲在艺术性上是比较单薄的,经不起时间的推敲和考验。如果让流行音乐独占了课堂,不仅不利于学生全方位地获得音乐知识和吸收音乐艺术营养,同时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不利于音乐的普及和发展。这就要求音乐教师把握好尺度,不能偏离音乐教学普及和提高学生音乐素质的基本要求。

双减下的音乐课堂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传统教育模式   现代教育技巧   促进提高

一、传统教育模式——多媒体技术的使用背景

有人曾经问老师:“你们现在还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字吗?”被问的老师很惊讶。从孔子开馆授业到现代办校传知,从结绳记事到黑中添白,粉笔作为书写工具以纪沿用了很长的时间了,不用他还能用什么啊。其实,这折射的就是传统的教育模式与现代教育要求的矛盾冲突。那么,传统的教育模式又有哪些特征呢?

(一)、填鸭式的教育。

就像北京烤鸭一样,教师不断的往张开嘴的学生肚里填埋知识。这种教育模式完全违背了教育规律,学生的个性发展被抹杀。

(二)、为应试而教的教育

虽然性新课改在积极的倡导素质教育。但是,整个教育集团还没有能完全摆脱应试的枷锁,教育还是为应试而开设,学生的自主发展需求被禁锢。

(三)、教育莫教条化

教鞭传承的不只是知识,同时还有没有被更新的教学方式。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被削减。

综上所述,传统的教育模式下,教师很难用启发式的教学理念引导教学,学生很难享受到新的教育技巧。在这样的情况下,改变传统教育模式,适当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借助现代教学工具,让学生能轻松的、全方位的均衡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二、新课程理念——多媒体辅助音乐课程教学的积极意义

在新课程理念下,利用多媒体促进音乐教学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原因如下:

(一)、多媒体的运用,能给音乐教学创造美的环境

依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准确的抓住学生对事物的兴趣,创设课前的气氛和环境,这是音乐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多媒体技术能用如诗如画的图片,优雅清新的曼妙之音,震撼学生的心灵。

(二)、多媒体的适当运用,能让学生理解音乐美的形象。

为了能使学生理解美的音乐形象和音乐中高远的意境,运用多媒体将声音和图画结合,就可以让学生承载听觉和视觉的双重冲击,产生情感的共鸣。如欣赏《天堂》,学生边聆听教师对词曲的结构、主题的讲解,一边观赏草原美丽的风光。知识、想象、音乐的完美结合,使学生有了身临其境的主管感受,了解了蒙古族的文化,进而会喜欢上蒙古音乐,直至喜爱祖国音乐文化。

三、以学促教——多媒体运用的反思

(一)、多媒体的广泛运用,提高了学生想象音乐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设法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运用多媒体进行音乐教学,就能创设这样的环境,让学生“爱音乐”、“乐音乐”。

(二)、多媒体的广泛运用,增大了课堂容量,省时、省力。

双减下的音乐课堂范文第5篇

视唱练耳 课堂 互动教学法

互动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师生之间相互对话、相互讨论、相互观摩、相互交流、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启发者、指导者和合作者,学生是教学的积极参与者、促进者和探索者,因此互动教学法不同于传统的仅以教师为主的满堂灌教学法,它既要求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按教学计划的要求系统地学习,也要求教师按学生的提问和要求有针对性的重点教学和因材施教。

一、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实现人境融合、人境互动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师生观,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不能把自己的看法强加在学生身上;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平等、自由宽松、相互信任的课堂氛围,在选择教室时最好在阶梯式、半圆式或扇形布局的教师中进行,这样不但有助于学生心理放松,也便于教师关注每个学生的表现,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活跃的课堂气氛的营造;积极创设师生共同参与、相互合作探究的情景,这样有利于学生在一种民主平等的气氛中学习和探究,发现自己的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要以宽容的心态去对待学生的每一次错误,用期待的眼神去寻找学生的每一次进步,用微笑和鼓励的目光去肯定学生的每一次成功。

其次,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切实做到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在师生互动中,教师和学生不再是灌输与被灌输、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是互为教育者的“主”―“主”关系,双方都是不可替代的主体。师生在教学中可以进行角色互换,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去发展其教学能力。要把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说者和听者不停转换,教师和学生都作为集体中的一员进行交往、互动。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可增加生生之间的交流机会,让学生在合作中分享快乐,同时教师也可以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适时加以指导,这样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自身对于视唱练耳教学中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乐理知识等进入深入的思考,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发现其理解偏差,有利于教师对其理解行为做出及时的反馈,进而有利于视唱练耳整体教学效果的提高。

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营造互动和谐的教学氛围

互动视唱练耳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教学中要注意运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同时通过实践的训练来巩固理论知识,二者相辅相成。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应采用不同的方式,教学语言要准确、生动而形象,用比较、联想等方法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充分发挥自我意识及自我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营造出一种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课堂上可采取独唱、接唱、小组唱、集体唱等多种训练形式,并结合师生的相互点评,既达到了学习目的,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整体音乐素质。如以视唱教学为例,在视唱教学中采用即兴伴奏的基础训练,可以增强视唱的实用性,学生通过一弹多人唱或自弹自唱等多种形式,既练习了视唱,又锻炼了学生将来为人师表的胆量与勇气,还练就了他们的即兴伴奏的能力,同时可以使他们产生小小的成就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再如,节奏训练教学中,我们将音乐的学习与身体的运动结合起来,用身体的各种富有韵律的动作来表现音乐,以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及音乐表现力的目的。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多样的教学方法可以是学生对本课程产生兴趣,并且老师要鼓励学生多做练习,多做总结。总结就是将经验概括化,而总结策略是认识策略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总结中回顾、梳理、类化、概括,巩固学过的知识和方法,将有利于引导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的概括。

三、融入多媒体数字化教学方式,形成良好课堂气氛

传统的视唱练耳教学是利用钢琴或黑板进行辅助教学,教师总是要奔忙于钢琴与黑板之间,学生也不得不经常要跟着教师把注意力在声音与乐谱、视觉与听觉中频繁切换;这样连续多堂课下来,对教师和学生来说,不仅是一种人力的浪费,而且更是一种时间的浪费,并且很难花全部精力用于研究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情况,因此这种单一的钢琴音色和单调的技术性训练,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计算机音乐制作技术和多媒体系统的运用,已成为现代视唱练耳教学必须掌握的现代教学手段之一。教师可提前运用多媒体制作好授课内容,可省去教师反复弹奏的辛劳以获得更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近距离的辅导。如在视唱伴奏部分,利用一些音乐创作软件为视唱曲制作各种风格形式的伴奏,用各种乐器音色演奏的视唱曲,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感性材料,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视唱练耳曲目的选择余地也增加了:既可以选择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各个时期的风格的音乐作品,也可以选择现代风格的音乐作品,让学生从多元的角度去感知音乐,并且可以自动播放,减轻重复劳动,并利用这个空隙跟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在多声部视唱练习中,也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制作某一声部或某几声部旋律与学生共同演唱,可使学生在自己唱的同时聆听到其他各声部的标准形式,再交换声部时能有效地矫正自己的演唱。在多媒体网络条件下,它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掌握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和音乐语言要素,提高其对音乐的综合听辨、感受与分析能力。它可以帮助学生扩宽知识面,缩短学生与音乐作品之间的距离,以适应多元化的音乐文化发展需要。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可以更好地体现出学生是音乐活动的主体,而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参考文献:

\[1\]陈雅先.视唱练耳教学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2\]郭声健.音乐教育新概念\[M\].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2007.

\[3\]肖继仁,彭爱珍.高师视唱练耳教学中的问题分析与对策\[J\].职业时空,2007,(23).

\[4\]陈晶.视、听、触觉相结合的视唱练耳教学策略\[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