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双减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双减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双减与素质教育的关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双减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双减与素质教育的关系范文第1篇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烟台大学

近年来,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跨国公司纷至沓来,国内企业踏出国门,国内外经济互相关联,对涉外企事业单位的影响前所未有,从而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以烟台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式为例,以求探索新的外向型人才培养思路。

1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定位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定位是:面向21世纪,适应国际贸易学科迅速发展的需要,为外向型经济发展服务,培养有扎实的经济理论基础和宽广的知识面,有较强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在政府机构、涉外经济部门、外资公司从事涉外经济、国际贸易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该专业的学科定位应该是理论与实务并重,侧重应用能力培养;服务定位则是涉外企事业单位和政府机构。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主要培养系统地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国际经济、贸易的基本理论,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了解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现状,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了解主要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能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及政府机构从事实际业务、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2 烟台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外向型人才培养方式

烟台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应烟台、青岛、威海等开放城市的需求而设立的,十多年来,为国家、特别是山东省培养输送了大批外向型、复合型外经贸人才。我们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宗旨,以大力加强教学工作、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为重点,强化特色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本专业及时把握国际贸易学科的发展趋势,以市场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坚持多途径培养高素质外向型人才的专业特色。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特点是:注重素质、培养能力、强化基础、严格管理、提高质量。注重素质就是要使学生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培养能力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强化基础就是要加强学生的“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严格管理就是要使教学管理规范化、系统化、制度化,严格规定,严格执行;提高质置就是要狠抓教学质量提高,以保证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作为专业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宗旨。对学生的基本要求:突出质量要求与综合素质要求;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把知识、能力与素质融为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摆到突出位置。在知识方面,强调基础知识;在素质方面,强调思想道德素质与文化素质;在能力方面,强调创新能力与适应能力。

2.1 基于市场需要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改革

为了使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更符合市场需要,突出人才培养特色和优势,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我们对人才培养方案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了改革:

2.1.1 拓宽基础强化素质教育

强调对学生进行综合性和整体性的素质教育,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减少课时,引导学生自学,使学生具备创造思维、自我开拓、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能力。为此,在不影响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减少部分课程的学时。如会计学由3学时减至2学时;统计学由3学时减至2学时;国际商务英语由4学时减至3学时;现代物流由4学时减至3学时。

2.1.2 加强专业基础理论教育

尽管国际经济与贸易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为使学生能够应对未来专业知识迅速更新的挑战,也必须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对于不少打算的考研学生而言,夯实理论基础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保留了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会计学等作为学科基础课。高等数学课首次根据学生基础差异分层次设置。经济学系列课还另外设置了中级经济学,供准备考研的学生选修。

2.1.3 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1)外语教学:除基础外语外,在三、四年级每学期都安排专业外语课,加大双语授课力度,加强学生外语应用能力的培养。

(2)实践环节教育:除课内实验外,每学期都分别安排认识实习、社会调查、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加大对实践条件的建设。

(3)取消部分课程,如外贸会计(不合实际需要)、金融英语(建议教师在讲授《国际金融》时适当补充有关的英语专业词汇);根据市场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情况考虑增设新课程,如报关实务、经贸英文报刊选读、商务礼仪、金融市场学等。

2.1.4 加大学生选课的自由度,为个性化培养提供一定的条件

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时,减少专业基础课的数量,增加专业方向课,为此调整了部分课程性质。如世界经济概论由专业基础课调为专业方向课。学生可从9门课中选修12学分,为学生自主选择所修课程提供更大的空间。为了使学生能对自己的未来有更好的规划并做出准备,特别对课程授课时间进行调整,改变“大一、大二闲、大三累”的状况。我们制定了以学生为本的弹性教学计划与方案。如在第六学期同步开设《现代物流》汉语和双语课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英语水平和需求在双语授课和汉语授课之间做出选择。这种弹性机制的设立,满足了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化需求,也大大地保证和提高了双语教学质量。

2.1.5 教学大纲的制定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模式的改革思路

从加强基础、考虑学生个性差异的教育理念出发,参考专业规范的教育内容与知识体系,设计每一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并根据实际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2.2 加强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

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本专业的双语课、专业外语课比重不断提高。继续以双语教学为重要支撑,增加双语精品课的数量,在三、四年级每学期都安排专业外语课,继续加强学生外语应用能力的培养。课堂上,鼓励学生参与英语课件制作和发表报告,用英语进行专业问题的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使课堂中心、教师中心和教材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不再出现。课后,为学生参加报关员考试、商务英语证书考试、英语演讲比赛提供专门辅导,以增强其未来就业竞争力。教师们还积极指导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从事学术研究及课外活动作品竞赛活动,提升其自主创新的能力。实践环节,加强国际经济与贸易模拟实验室建设,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熟悉贸易流程;建立了稳定的包括海关、港务局、国际贸易公司、外经贸局等在内的实习基地。

2.3 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自2004年开始,学院与韩国仁荷大学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师生连年成功接待仁荷大学国际通商学部师生访问团,并于2007年起每年都赴韩回访,成功实现了学术和文化方面的互动交流。在韩期间,经管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师生参观了首尔东大门流通市场、gm大宇科技园区、仁川自由经济区,进行中国特色小商品展卖活动,双方教授和学生举行学术讲座。与韩国仁荷大学的系列交流活动为我们实现跨国合作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学院还与澳大利亚edith cowan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在四年级时可以参加合作培养班的学习,通过考试的课程可以免学分,第二年在澳大利亚学习其他专业课程,通过后获得澳大利亚edith cowan大学颁发的学位证书。已有多位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生踏上了赴澳洲留学之路。此外,本专业还与美国佛罗里达湾岸大学、台湾东华大学订立交换生计划,使人才培养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

2.4 以双语教学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烟台大学最早实施双语教学,至今有4门课程采用双语授课,其中“现代物流"2009年被评为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每门双语课都形成了教学团队,课程负责人具有很高的教学和学术水平,并积累了丰富的双语教学经验。双语课主要采用原版外文教材,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自编了高质量的辅助教材。双语教学采用图文并茂的全英文电子课件,统一用英语命题试卷,并要求学生必须使用英语答题和提交英语作业,做到所有书面文字表达100%使用英语(个别图表除外),课堂讲授和讨论要求使用英语的比例不低于50%。主讲教师按照专业知识结构授课,而不停留在语言点的教学上。课程组还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建设课程网站,教学内容、阅读材料(课外阅读文献及案例资料)、习题等全部上网,供学生下载阅读,促使学生养成用英文思考的习惯,强化用英语学习专业知识的能力。这些条件都为我们培养出高素质的外向型人才提供了重要支撑。

3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外向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

我国对外经贸迅速发展,对高质量的经贸人才需求十分旺盛。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主要培养能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及政府机构从事实际业务、管理、调研和宣传策划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为达到这一目标,需要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工作者学习、研究与领会当前高等教育发展要求,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力求体现时代要求与专业特色,全面规划,探索新的人才培养途径。基于烟台大学的经验,笔者认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要坚持以下基本思路:

首先,要加深认识,准确定位,全面把握专业培养目标,进一步强化“国际化、全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第二,要夯实基础,更好地实施核心课程双语化,突出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第三,围绕“经济、贸易、商务”的知识结构,加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相关课程的交叉与渗透,增强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双减与素质教育的关系范文第2篇

综合国内外文献,探讨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致病因素,以便正确的治疗ADHD患儿,使其早日康复。

【关键词】 ADHD 病因

目前,国内外对ADHD的病因并不完全清楚,不过国内外学者认为本病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点:①轻微脑损伤;②遗传因素;③大脑发育异常;④微量元素缺乏;⑤铅中毒;⑥心理社会因素,现综述如下。

1 轻微脑损伤

端氏[1]等对精神发育迟滞儿童伴发多动的患儿做了调查。调查的对象为常州市钟楼小学和天宁区培智小学的全部在校学生共181名,平均年龄(12.78±2.48)岁,其中男生97名,女生84名。对照组为常州一所普通小学的部分学生共102例,平均年龄(9.92±1.45)岁。经过调查评定发现精神发育迟滞儿童ADHD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儿童,似乎与脑损害具有显著关联。

2 遗传因素

2.1 患者双亲患ADHD的同病率为20%,单卵双生子同病率为51%~64%[2]。也有学者报告:单卵双生子同病率为80%左右[3],提示本病有遗传倾向。

2.2 遗传度的研究 Stevenson用多元回归的方法分析了91对女性双胞胎和105对同性别的类双胞胎,多动的遗传度是0.75,注意缺陷的遗传度是0.76,再次说明遗传对该症的影响。Levy F对1938个有双胞胎的家庭进行了研究,按DSM-IV标准,先证者的一致率,单双卵双胞胎同胞的遗传度进行了计算其结果是0.75~0.91[3]。

2.3 目前发现多动障碍与多巴胺4型受体基因存在连锁;而且与多巴胺转运体基因的多态性也存在关联[4]。患儿D4R(多巴胺4型受体)基因含7个48bp重复序列等位基因,其检出率超过对照组。D4R主要分布在额叶,它的异常提示额叶DA能神经元功能低下。ADHD患儿的DAT(DA转运体)基因多态性也与ADHD发病相关,DAT是清除脑细胞外DA的,它的异常必将导致脑内DA递质减少。此外ADHD患儿的MAO(单胺氧化酶)基因连锁的DXS7位点157bp等位基因异常也与ADHD发病相关,MAO功能为破坏DA、NE的氧化酶。MAO功能亢进必将引起脑内单胺递质破坏的加速,导致DA能和NE能神经元系统功能不足。ADHD遗传分子学的上述发现提示DA递质不足和D4R功能低下是ADHD发病的重要遗传病因。这与临床上用多巴胺受体和去甲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利他林、匹莫林等)及用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治疗ADHD有效是一致的[5]。

3 大脑发育异常

MRI(核磁共振成像)发现,患者前额叶、左尾状核、丘脑、前扣带回皮质明显小于正常儿童[2、6]。PET(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术)发现前额叶皮质血灌流量减少,代谢降低[2]。FMRI(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和SPECT(单光子发射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发现,ADHD患儿纹状体灌流量减少,DA减少,服利他林在改善纹状体灌流量,增加DA,减少DAT的同时也改善ADHD症状[7、8、9]。解放军306医院“认知科学与学习”脑成像中心主任医师金真研究表明:多动症儿童的前额叶和小脑的确与正常儿童有所区别,而且患儿的基底神经节神经元数量及活性较正常儿童低20%。由此可见,大脑发育异常与ADHD病因密切相关,而且有可能就是ADHD的病因。

4 微量元素缺乏与铅中毒

许多临床研究表明:ADHD患者体内微量元素锌、铜、钙、铅等含量的变化与本病有一定关系。王氏[10]等检测532例ADHD患儿与307例健康儿童的枕部头发发现ADHD患儿发锌、发铜、发钙低于正常者分别为26.69%、25.56%、12.41%。发铅含量高于正常者为13.53%。经统计学处理及显著性检验除发钙含量异常者的临床意义不大,其余几项均有显著临床意义。本组病例检查结果ADHD患儿有明显的低锌、低铜与高铅。由此推测低锌、低铜、高铅与ADHD有一定关系。车氏[11]等也测定了107例ADHD患儿头发中锌、镁、铅含量,结果患儿发锌及发镁值均低于正常对照组,而发铅含量高于正常对照组。付氏[12]等对92名ADHD患儿进行了铁营养指标的实验室检测并与正常儿童作对照,结果多动症组血清铁蛋白、血红蛋白低于正常对照组,而红细胞内游离原卟啉高于正常对照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5 心理社会因素

ADHD发病也与患儿和父母沟通不良、家庭破裂、教养方式不当有关[2]。王氏[13]等调查了哈尔滨市动力区14所小学一年级1377名学生,ADHD与家庭环境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检出ADHD患儿95例,检出率6.89%。在家庭环境因素中,父母关系以经常吵架、分居和离婚患病组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患病组(P<0.05)。家教方式采用经常粗暴打骂孩子,干涉孩子活动与ADHD关系密切。魏氏[14]等通过ADHD儿童的行为问题和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调查,发现ADHD儿童的父母在教育成效,父母的责任,父母对命运/机遇的信念,父母对子女行为控制的外在控制性较强,表明ADHD儿童的父母在教育子女方面存在着一些不正确的观念和行为。提示,在临床工作中,应该重视父母教养方式,特别是不成功的管教方式与ADHD儿童不良行为发生、发展的关系,对父母进行咨询、指导。此外,研究还提示,父母对教育子女成功与失败的看法与ADHD儿童的行为有相关关系。因此,对ADHD的干预不仅要改善儿童的行为问题,还要改变父母对孩子教育成败认知的偏差。

参考文献

[1] 端义扬,姜漪华,华晓英,等.精神发育迟滞儿童伴发多动的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10(3):136~137.

[2] 郭兰婷.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J].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95~206.

[3] 沈渔邨,主编.精神病学[M].第4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576.

[4] 刘协和,袁德基,主译.牛津精神病学教科书[M].四川大学出版社,828.

[5] Faraone SV,Biederman J,Weiffenbach B,et al.Dopamine D4 gene7-repeatallele and ADHD.Am J Psychiatry,1999,156(5):768~770.

[6] Castellanos FX,Gieelol JN,Marsh WL,et al.Quantitative brai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in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J].Arch Gen.Psychiatry,1996,53(7):607~616.

[7] Amer DG,Carnichacl BD.High resolution brain SPECT imaging in ADHD[J].Am Clin Psychiatry,1997,9(2):81~86.

[8] Volkow ND,Wang G,Fowler JS,et al.Therapeutic doses of oral methylphenidate significantly increase extra cellular dopamine in the human brain[J].Neuro Sci,21(2):121~124.

[9] Teiher MH,Anderson CM,Polcart A,et al.Functional deficit in basal ganglia of children with ADHD shown with FMRI erlaxometry.Nature Medicine,2000,6(4):170~475.

[10] 王民洁,林节.微量元素与多动症关系的初步探讨[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6,11(2):90~91.

[11] 东泽芳,刘砚,徐文军,等.107例多动症儿童头发中铅含量测定[J].贵阳医学院学报,1992,17(1):70~71.

[12] 付文水,韩桂萱,孙景辉,等.多动症病儿与正常同龄儿铁营养状况检测的比较[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1990,5(2):76~77.

双减与素质教育的关系范文第3篇

一、开齐、开足课程是实现素质与分数双赢的必要基础

按照国家的课程标准开齐开足课程是实现素质教育与分数双赢的最基本保障,也是学生能全面发展,拥有健康和谐身心的根本保证。“教育应该和谐,在这个时期(义务教育)中,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规定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苏霍姆林斯基)在不少学校随意增减课程、课时,教师加时补课、拖堂现象严重的现状下,我们学校明确提出开齐开足课程,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作息时间,严格执行江苏省规定的学生课后作业量时间。把“按时下课”、“不加时集体补课”作为评价教师的关键要素之一提出来,保证课程的开足、开齐,合理组织各种教学活动,合理安排学生的课业负担,尽可能为每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搭建自主的舞台。

二、优化考核评价机制是实现素质与分数双赢的外在推力

教师的教学很大程度上是受学校的评价制度这根指挥棒指挥的。如果学校把分数作为考核教师的唯一标准,那么教师就会放弃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埋头死抓硬磨,一个题目做十遍,把学生变成学习的机器。这样教出来的学生可能一学期或者一学年分数很好,但如果放到三年甚至六年去看,学生的分数就跟不上了,因为学生从初中到高中的思维训练非常重要,学生只有综合素质提高了,他的思维能力和其他方面的综合能力才能提高,也就是说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所以我校对老师的考核不是看一学期的成绩,我们制定的考核制度是三年一贯性的——老师跟班制,三年看中考。而在整个三年的动态管理中,分数的考核只占其中的一部分。在抓好教学“六认真”等常规工作的同时,以“评价方式的改革”为抓手,积极探索适应新课改和学校校情的管理方式。另外,打破唯“学生学业成绩”论教师工作业绩的传统做法。力图实现评价主体的互动化,改变学校领导作为单一评价主体的现状,通过请市、县教研室专家调研、召开学生与家长座谈会、设置学生信箱等途径积极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使评价成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沟通过程。

在学生评价上,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一是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从道德修养、心理素质、学业水平、人际交往、运动与健康、审美素养、综合实践能力等多个方面综合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注重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二是注重终结性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关注学生成长的过程,突出学生的发展性。

三、切实提高教师素质是实现素质与分数双赢的重要保证

教师素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要实现素质与分数双赢最终都要落实到第一线教师的教学上。近年来我们做了大量的培养工作,在促进教师的自学反思,教研氛围的创设,学科骨干教师的培养,名师工程的深入开展,分片教研,校本培训,培训、人事、教研等部门间的紧密协作等等方面,想办法挖掘更大的潜力。同时,在不断减轻教师压力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良性机制。

四、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是实现素质与分数双赢的具体体现

学校课堂教学改革把重点放在“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上,大胆改革课堂教学结构,优化学科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意识,激发兴趣,启发思维,变“苦学”为“乐学“。精心设计作业,讲究训练效率,按照教学计划的规定量布置课外作业,做到:初中各年级作业量不超过1.5小时,高中各年级作业量不超过2小时;不布置机械重复和大量抄写的练习;不以做作业为惩罚学生的手段。学校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保证学生作业量不超过以上要求。

寒暑假主要让学生休息和适当参加各种兴趣小组或社会实践活动,适当布置寒暑假作业,控制各种竞赛的次数。开展的各种竞赛要符合青少年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不过重增加学生的负担,

五、加强教育科学研究,是实现素质与分数双赢的不竭动力

只有加强教育教学研究才能提高教学效率,用较少的时间获得较大的效益;只有教师多钻研,才能保证课堂少走弯路,学生少做无用功。我校从加强教研、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入手,建立系统的评比机制,使教学活动、教学过程、教学状态相和谐,从而为学生创设创新学习的平台,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手脑并用,探索发现,自主建构,发展创新精神和培养实践能力。

双减与素质教育的关系范文第4篇

 

双减政策对线上课程的影响1

 

最近国家出台了双减政策,相信很多教育行业以及家长们都是特别关注的!今天呢也想来谈谈我自己的想法!

 

首先,我是一名家长,我的孩子已经3岁多一点点了,确实他这个年龄阶段应该无忧无虑的轻松愉快的度过,但是我选择了给他报名线上英语启蒙课,很轻松的课程。当然,报名年课之前都是会有体验课的,所以我先买了体验课让他试试。在体验课期间,我儿子就对课程非常感兴趣,一开始虽然说的不是很好,对课程形式也不熟悉,但是一周下来可以很明显感觉到他的变化。他愿意自己去学习这个课程,也愿意开口说单词。对于家里人来说,他的变化我们让我们很惊讶,他很认真,而且会把学到的单词运用到生活中。有一天去超市里面,她忽然对她外婆说:我要吃apple。对于他的这些表现我们非常开心,于是体验课结束之后我毅然选择报名年课。现在他已经上了好几个单元的课程,单词量也多了起来,最主要的是孩子特别喜欢学习。当然这也是线上启蒙的教育的优势,因为他们会运用到ai技术,让课程很有趣。因为我和我家先生平时上班都很忙,所以我们没有太多时间自己教他学习,但有了这个课程我感觉很不错,周内的时候外婆可以带着他一起学习,周末的时候我就带着他复习一下,这样下来觉得很不错。

 

另外,我是一名线上教育机构的辅导老师。我自己从事这个行业快3年了,也带过很多的小朋友,对于我自己来说我会很有成就感。虽然我们是线上教育,但是我们的老师都是会很认真的辅导每一个小朋友,看着小朋友的进步我们会非常开心。最深刻的是我之前带着一个班的小朋友学习了一整年的英语,大部分小朋友的进步非常明显,从只能说几个单词,到后面可以简单表达自己的想法,看到他们的这种进步,作为老师的成就感真的无法用言语来表达。当然,我也认可对教育行业进行规范整顿,但是双减政策真的是可行的吗?因此下面我想就双减政策提问一些问题!

 

①减轻学龄前儿童学习负担?

 

学龄前儿童的学习其实是一直存在的,就算是没有教育机构,家里的家长也会带着孩子简单学习,当然自己带着学习不会像机构那样系统和有趣。另外,学龄前儿童的学习也是看家长自己的意愿,我觉得这也是家长自身的权益,我们应该有自己选择的权利。

 

②教育公平?

 

想问一下何来教育公平?双减政策一旦实施,很多教育机构会受影响,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对我个人而言,线上教育的学费不算高,很多普通家庭都能接受,因此有更多的普通家庭的小朋友可以接受到学习,而且是同样的学习内容。那如果不让机构继续辅导孩子,很多孩子会失去这样的机会。对于有钱的家庭而言,他们可以花钱请家教,费用他们能承担。但是对于大部分家庭来说他们承担不起请家教的费用,所以孩子会失去这个学习的渠道!到最后的结果就是有钱人家的孩子可以有机会越来越优秀!请问这是公平吗?何来的公平?以后高中的50%分流,是不是大部分分出去的都是普通家庭的孩子呢?

 

③双减政策有参考过家长的意见吗?

 

现如今,很多家长都是90后了。我们这代人压力真的很大,房贷,车贷等等~所以大家都需要拼命挣钱养家养娃。双减政策一旦实施,需要我们自己辅导孩子,请问我们哪有时间自己辅导孩子。的确我有那个水平辅导他,但是我没有足够的时间啊!出台这个政策有想想现在年轻父母的实际情况吗?

 

④政策出台,很多人失去了工作,就业率怎么解决?

 

双减政策对线上课程的影响2

 

7月15日,教育部原基础教育司司长王文湛在2021中国互联网大会数字教育论坛上强调,培训机构要准确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对于校外培训机构并非一棍子打死,要对上百万机构负责,上千万的工作人员负责。培训机构要调整办学方向,由过去为中考、高考服务,转变为变成“三服务”,为国家教育中心工作服务,为学生健康成长服务,为家长服务。

 

启信宝数据显示,新东方、好未来在苏州市设立的多家公司,在今年6月下旬至7月上旬期间,集体变更了经营范围。这些新增经营范围涉及到对中小学生艺术、体育、科技等非学科类培训、面向中小学生提供校外托管服务、开展以休闲、娱乐为主的动手制作室内娱乐活动、面向家长实施的家庭教育咨询服务等。

 

6月底,好未来旗下儿童素质教育品牌“励步英语”改名,并推出励步儿童成长中心和系列素质教育新产品。7月中旬,高途集团上线新版APP,除职业教育课程外,高途还推出了家庭教育系统班。据了解,猿辅导、大力教育、掌门教育等公司旗下的启蒙产品,相继上线美术课和音乐课等素质课程。

 

对于校外培训机构的定位与发力方向,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司长俞伟跃此前谈到,校外培训机构要做学校教育的“绿色补充”。具体而言,可以多关注学校产品有限、资源不足、教师负担过重的方面,多关注音、体、美等校内资源相对欠缺的科目,以及着眼于学生爱国、情怀、责任等必备素养和关键能力的培养。

 

“我们欢迎社会力量来办学,但不能把教育作为资本运作的工具,更不能让资本在教育领域无序扩张。”在2021年5月17日的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刘昌亚强调民办教育的公益属性。

 

校外培训机构能否转型成功有待观察

 

近日热门中概股多数飘绿,其中教育中概股暴跌。截至7月23日收盘,新东方股价下跌54.22%,高途股价下跌63.36%,好未来股价下跌70.47%,且盘中一度触发熔断。

 

据有关媒体报道,摩根大通狂砍目标价,将新东方目标价从19美元下调至3.5美元;将高途评级从中性降至减持,目标价从37美元降至3.5美元;将好未来目标价从70美元降至7.6美元,评级从中性降至减持。

 

针对行业动荡,平安证券7月25日发布研报表示,本次“双减”文件落地的力度是史无前例的,K12教培机构的业务空间几乎被完全限制,如果各地完全执行,则行业内相关公司将受到彻底打击。目前来看,各教培机构已经开始积极向素质、成人职教等领域转型,但是这些领域的用户画像、运营模式、教研体系等与K12教培都不一样,能否转型成功有待观察。同时,平安证券认为整个K12教培行业的风险巨大,暂时不建议关注和参与,下调行业评级由“中性”至“弱于大市”。

 

23日,中信证券发表研报称,建议学科类培训机构尽早转型、甚至转行。“‘双减’政策仅仅是规范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的起点,未来还有大量的潜在配套政策和持续的严格监管。对于学科类机构,我们建议向高中阶段培训、素质类培训、职业教育、教育科技和教育信息化等方向转型”。

 

华西证券认为,此次双减政策“坚决压减学科类校外培训”,监管范围之广和程度之深为历史之最、严厉程度超预期,在1-3年时间内双减政策的执行力较强,此后有可能伴随社会反馈再有调整、完善。

双减与素质教育的关系范文第5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双主体;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13-0046-04

校企“双主体”是指企业和学校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共同成为办学和人才培养的主体力量。当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虽然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和人才市场的充分检验,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仍存在着对合作主体地位认识不清及双主体协同作用发挥不够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深度和效果,影响着良好机制的形成和互动作用的发挥。因此,深入分析校、企成为办学“双主体”的动因和存在的问题,并通过重构其地位彰显其作用,是解决制约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存在的关键问题。

一、企业、学校成为校企合作“双主体”的动因分析

学校与企业是两个不同的社会组织,具有不同的社会功能和特点。校企关系反映的是在校企合作中,学校与企业组织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资源互换。校企关系步入合作是历史的选择,合作关系从单一走向全面、从单方主导走向“双主体”,其本质都是为了达到双方参与合作的目的,即从合作方获得更佳的资源,从而促进各自的生存和发展。我国校企“双主体”合作办学的动因既有经济、教育的元素,也有国情的元素。

(一)校企成为合作“双主体”的经济动因

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发展联系最紧密的教育类型,如果不能契合经济发展的需求培养相应的人才,就会制约经济社会的发展。从经济意义上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推动就是为了充分调动校企双方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破解人才供给与人才需求脱节的问题,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从人才供给方学校分析,如果仅仅让企业浅层次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依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技能型人才的结构性短缺问题。而如果让企业成为合作的主体之一,就会改变学校固化的人才培养规格和单一的培养模式,从而减少人才培养的浪费,增加有效人才的供给。另一方面,从人才需求方企业分析,作为利益主体,他们为了快速适应经济变革、新技术推广和应变能力的增强,在希望职业学校能够满足其人才需求的同时,还特别期待学校能够为其提供技术服务和职工培训。当然,企业也希望政府为其参与深度合作提供一定程度的时间、投入和风险成本补偿。从企业的外部行为看,企业会通过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如支持合作办学、捐献一定资金、提供实习场所等,一定程度上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有利于企业品牌的塑造,进而赢得市场的青睐,这样的结果也符合企业的自身利益。

(二)校企成为合作“双主体”的教育动因

职业教育担负着为生产、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长期以来,由于受学科本位和办学条件的影响,我国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难以满足行业、企业的需求。推动校企成为合作的“双主体”,从教育视角来看,可以更好地完成育人任务。一是可以依据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数量确立人才培养规模,并根据变化给予及时调整;二是可以依据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规格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并根据新技术、新工艺的要求给予适时优化;三是可以充分利用行业、企业的最新生产设备,缩短培养人才的适应期,节约学校的办学成本;四是可以充分利用行业、企业的高级工程师,破解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不足问题;五是可以利用行业企业的生产、经营场所,为职业学校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训场地,从而减缓职业学校实训基地不足的压力;六是“双主体”的稳定合作能够减少寻找、谈判、签约等时间和机会成本,有效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另外,“双主体”合作办学还可以通过传承知识、传播技术和传递文化,支撑、引领企业的健康发展。

(三)校企成为合作“双主体”的国情动因

校企成为合作双主体既是历史的选择,体现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经验导向,同时也有现实的国情要求。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历程看,既有校企融为一体的时期,有效解决了短期规模化技术人才的需求和企业发展过程中技术更新的用工培训需求;也有校企分离独立发展的时期,有效解决了企业包袱过重问题,促进了企业转型发展,催生了一大批现代企业;当然也有技术技能人才供需不对应迫使校企走向合作的时期,逐步解决因独立办学而导致的方向不明、任务不清、规格不适等问题。即便是近年来的校企合作,有充分发挥企业作用的典型,也有校企一体化发展的典型。基于现实趋势归纳成功办学的经验,校企成为合作双主体是本质特征。从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看,当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已经步入新的历史时期。新的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动力转换迫切需要相应的智力和人才支撑。如何适应新的国情需求,加大职业教育改革成为时展的紧迫任务。企业生产规范的标准把握、高超的技能水平、精准的技艺操作、国际标准的产品质量和水平是当前急需提升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如何达到上述要求,既需要职业学校的主动发力,更需要企业的积极参与。校企“双主体”作用的发挥,势必为适应这种国情提供良好的合作平台。通过校企合作、标准共定、流程共造、课程共设、人才共育,既能适应国际化的要求、满足行业企业需求,又能达到学校育人的目的,实现校企双赢,实现共同发展。

二、资源依赖理论对校企合作“双主体”形成的影响

企业、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的“双主体”地位,既可从传统的系统论、协同论中找到依据,也可以从资源依赖理论中找到基础。本文试图从资源依赖理论的资源对等和驱动机制来寻求校企合作“双主体”地位的必然。

(一)资源依赖理论的内涵解释

资源依赖理论萌芽于20世纪40年代,20世纪70年代在组织理论研究中得以广泛应用。其代表人物为普费弗和萨兰奇科(Pfeffer and Salancik,1978)。归纳资源依赖理论的文献,并基于该理论拓展其内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任何组织的目标都是生存和发展;二是任何组织都不可能具有独立生存和发展的一切资源;三是任何组织都可以从环境(包含其他组织)中获得生存和发展的资源,从而产生依赖有关系,但其发展目标却是减少依赖、增强独立;四是任何组织的存在都对环境(包含其他组织)有着供给资源的作用;五是任何组织间的关系依赖有着一定的稳定机制,资源获得的对等成为稳定机制的基础。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对等决不是简单的数量对等,包含着双方获得资源的急迫程度、相对优势和风险程度,既是过程博弈的历史结果,也是自然和机会选择的现实结果;六是任何组织间的资源交换、资源共享和资源共生都有相应的驱动机制来支撑,其根本在于利益驱动,因为生存和发展都事关利益。

(二)构建“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

产教融合的核心要素是生产性和教育性的融合,是产业链与教育链的融通,其基本要求是实现“五个对接”。这就要求“双主体”遵循资源依赖理论,积极构建“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共同编写教材、共同实施评价、共建实训基地、共同培训教师”为内容的协同育人模式。首先要围绕产业链构建专业链,按照职业岗位要求,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其次要紧紧围绕专业链,构建课程链,依据职业能力对知识、技能和素质的需求,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第三要根据企业岗位需求,共同选择学习内容,共同选择表现形式。第四要深化订单培养、工学结合,大力推行教学做一体化。第五要建立适合校企双方的评估指标体系,共同对学生进行评价。第六要以行业组织为依托,学校和企业共同建立“实践教学以校内共建为主、专业实训以企业现场基地为主”的人才培养实训基地。第七要协同培养教师,充分发挥企业的生产环境和设备、实践指导优势,发挥学校的知识技术优势,建立企业兼课教师和学校实训教师交流、顶岗和考核制度,保障协同培养的措施落到实处。

(三)“双主体”合作技术开发与服务

一是“双主体”共同制订技术创新规划。立足于合作企业的个性化问题,辐射到行业的共性难题,提出务实、合理的技术项目需求,制订切实可行的技术创新发展规划和实施计划。二是“双主体”共同组建研发团队。充分发挥双方人才优势,坚持“老中青”相结合、学校骨干与企业骨干相结合,围绕创新需求遴选人才团队。三是“双主体”共同搭建创新平台。一个新产品的研发需要多种创新技术的集成。属于原始创新性质的技术一般需要发挥职业学校的优势;属于新技术推广应用的项目一般需要企业的工程化试验;属于行业共性的技术需求,一般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作为“双主体”的校企应协同申请建设相应平台。四是“双主体”搭建服务社会平台。学校应积极与企业开展双边、多边技术协作,共同开展应用技术咨询、新技术培训和推广等服务,推动企业改进工艺流程,推动产学研结合向纵深发。

(四)“双主体”合作推进就业

就业既是“双主体”合作的出发点,也是双方深度融合的落脚点。目前,校企双方主要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来推动学生就业。诸如“定单式培养”、“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双主体”合作如何推进就业呢?基于资源依赖理论,笔者认为,能充分发挥校企“双主体”作用的应该是现代学徒制,即“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现代学徒制,一方面充分发挥了企业的实践技能指导优势,另一方面也保证了学校的育人主体地位。但要加大公共资源平台建设,从企业中遴选出能够满足育人需要的“现代师傅”,并能够与学校的专业建设实现无缝对接。当然,德国的“双元制”也是较好体现“双主体”育人的模式。并且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研究和实践的深入,其他丰富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也会触及“双主体”育人推进就业的问题。

总之,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时代要求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迫切需要支撑创新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双主体”的作用,将会使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事业更加兴旺,职业教育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也会越来越大。

参考文献:

[1]霍丽娟.资源依赖理论视角下校企合作关系的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9):34-36.

[2]李忠华.双主体模式下校企深度融合的运行及保障机制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8):52-54.

[3]陈文雄,陈燕霞.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机制选择[J].世界教育信息,2010(5):58-60.

[4]吴立军.校企合作机制设计中政府的角色定位和有效介入研究[J].职教论坛,2015(13):25-29.

[5]陈胜,周志刚.基于高职院校的“双主体”校企合作研究[J].职教论坛,2013(36):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