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媒体运营的职业能力

新媒体运营的职业能力

新媒体运营的职业能力

新媒体运营的职业能力范文第1篇

关键词:媒介融合;新闻传播教育;走向

近年来,媒介的融合发展,使得新闻传播人才的社会需求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这对我国高校新闻传播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为应对媒介融合变局,我国高校新闻传播教育亟须走出固有的狭隘的人才培养思路,建构全新的育人、育才理念,主动融入时代大潮,服务社会。其中,突出学科价值,培养职业新闻传播者,导引传媒经济发展,培养传媒职业经理人,助推社会进步,积极开展公民媒介素养,应该成为我国新闻传播教育的主要发展走向。

一、突出学科价值,培养职业新闻传播者

媒介的融合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新闻传播的进入门槛,越来越多的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普通人也能够比较方便地加入到新闻信息传播活动中。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专业化的新闻传播教育就不需要了,未来的新闻传播业仍然要靠经过专业训练的人来主导。因此,培养职业新闻传播者,仍是我国新闻传播教育的“重头戏”,这也是其学科价值所在。

(一)传媒技艺教育与人文社科知识传授并重。媒介的融合发展,使得新闻传媒业越来越需要具备“全套”传媒技艺的职业新闻传播者。因此,加强传媒技艺教育对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相对于单一媒介的新闻采编人员而言,融合媒体的编辑、记者需要掌握交叉使用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传播手段开展新闻报道的能力。所以,高校今后的新闻传播实务类课程要适应媒介融合的要求进行调整,培养学生具备多种媒介业务操作技能。

在日常的新闻报道活动中,新闻工作者需要处理的信息常常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等广泛领域。记者、编辑只有具备宽广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视野,才能得心应手地驾驭和把握这些不同种类的信息,更有成效地完成新闻报道工作。我国不少老一辈新闻工作者都认为记者应该是个杂家,需要具备多种学科知识。实践表明,单纯注重媒介技艺而轻视人文社科知识的传授,将使学生在专业上缺乏长远发展潜力。新闻工作者业务上的专、精、深,往往需要多学科素养作铺垫。特别是传媒业的数字化发展,弱化了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的技术性要求,使得普通人略微花点时间也能掌握新闻传播的一般性技能。但是,将新闻报道做精、深、透所需要的相关人文社科知识素养却并不是一时半刻就能迅速堆积起来的,而是需要系统化的学习和久长时间的消化、吸引和积淀才能形成。因此,在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教育在培养职业新闻传播者时需要将传媒技艺教育与人文社科知识传授并重。

(二)新闻职业精神传承与业务实践能力训练兼顾。在媒介融合趋势下,随着非职业新闻人的信息传播活动的增多,职业新闻传播者更加需要良好的新闻职业精神和专、精、深的业务实践能力以体现比较优势,确立自身的社会存在价值和意义。因此,高校新闻传播教育需要兼顾新闻职业精神传承与业务实践能力训练。

随着媒介的融合发展,今后新闻工作者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同业竞争,职业压力与职业风险将越来越突出。在这种情势下,良好的新闻职业精神,是新闻工作者能够不畏艰险、迎难而上,履行好“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职能,有效服务社会的重要保障。新闻传播教育要向学生传递新闻职业信仰,教给他们应该遵守的行业规则和职业伦理;要让他们树立对新闻事业的责任感、事业心,传承前人优秀的新闻职业精神、职业理念和职业风范。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对自己未来职业的要求和使命有明确的认识,才可能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自觉抵制各类不正之风,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职业新闻工作者。另外,高校的新闻传播教育一定要杜绝片面的理论说教,要让理论与实践以合适比例相结合,重视学生业务能力的培养。“建立一套适应媒体融合发展的新的课程体系成为新闻院校的重要课题。”[1]不仅要培养和锻炼学生采、写、摄、录、编等多项业务技能,还要让他们在实践中去深化对新闻传播规律、媒体运行规律的认识,建构新闻传播职业修养。

二、导引传媒经济发展,培养传媒职业经理人

从长远看,媒介的融合发展消除了传媒业固有的业态分隔,有利于我国传媒业的资源整合和资本重组,从而为传媒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传媒经济的繁荣提供更大的市场空间。不过,我国传媒业的发展和传媒经济的繁荣,归根结底离不开人才保证。随着媒介的融合发展,传媒业已经由依赖名记者、名编辑的时代进入了更加需要出色的媒体经营者的历史新时期。因此,关注传媒业发展变局,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对策研究,导引传媒经济发展,培养传媒职业经理人,应该成为我国高校新闻传播教育的一个重要走向。

(一)关注传媒业变局,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对策研究,导引传媒业发展。媒介融合不仅消除了不同形态媒体间的行业壁垒,同时也促进了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娱乐、电子通讯间的产业融合。习惯了“划地而治”和有等级差别的中国新闻媒体如何适应媒介融合的需要进行改革,突破现有的体制束缚和区域限制、行业限制,进行跨地区、跨行业的整合,以推动整个传媒业的加速发展,需要理论界能够及时给以指引。我国现有的新闻媒体中报刊部分是事业单位部分是企业组织,广播电视都是事业单位,出版社和网络公司则基本是市场化运作的企业组织。众所周知,事业单位与企业组织之间存在着角色冲突,二者融合到一起,该怎样发展?传媒业的融资问题如何解决?政府有关部门又如何划分监管权限、履行监管职责?这些都需要有相关的对策研究提供支持。高校新闻传播教育机构无疑可以借助自身的学术资源优势,有效地分担上述难题,进而导引中国传媒业的发展。

(二)培养媒体职业经理人,推动传媒经济走向繁荣。从国际趋势来看,中国传媒业要在媒介融合环境下获得充分发展,必须借助资本市场这一杠杆,运用资本运营手段来筹措资金、加速扩张。同时,中国传媒业运行的侧重点也要由新闻采编、报道策划转移到经营管理上来。随着传媒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和国内外传媒竞争的日益加剧,中国传媒业日渐意识到经营管理对其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显要作用。但是,长期以来中国传媒业的经营管理非常滞后,适应市场化运作的传媒经营管理人才极度短缺。“而我们当前新闻媒介缺乏既懂新闻业务又懂经营管理的高层管理人才、既擅长新闻采编又精于策划组织的中高层新闻人才。”[2]中国传媒领域迫切需要既懂新闻业务又懂经营管理的人才,特别是需要大量完全意义上的优质传媒职业经理人来为媒体服务。在当今中国,传媒业往往既承载着意识形态宣传功能,又担负着公共文化服务任务,还履行着产业经营主体职责,传媒业在发展中需要兼顾意识形态、社会责任和媒体利益等多重诉求间的平衡。因此,中国的传媒经营管理人员一般需要具备三方面能力:一是有政治头脑和国情意识,具备把握政策走向的能力;二是熟悉新闻业务,懂得采编业务的具体运作;三是媒体经营管理的能力,深谙管理、营销、财会、金融投资等经管知识。特别是随着媒介融合进程的深入,中国传媒业越来越需要熟知国情,懂得新闻业务知识,具有一定经营管理理念及技能,以媒体经营管理为职业的传媒职业经理人。我国高校新闻传播教育要主动顺应这种迫切的社会需要,将培养传媒职业经理人作为自己的一个重要发展取向。

三、助推社会进步,积极开展公民媒介素养教育

随着传播科技的飞速发展,由传媒系统所建构的媒介环境,己经成为人类社会继自然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之后,又一个十分重要的社会环境系统。它影响着人们生产、生活的诸多方面,甚至形塑着人们的生活形态和精神世界。而媒介融合的推进,进一步加深了人类社会媒介化的程度,使得人们对媒介环境的依赖度继续增强。人们不知不觉间习惯了依照媒介所构建的“拟态环境”来认知社会、理解社会,并据此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在这种情势下,媒介素养即具备合理使用媒介和有效利用媒介的能力,对于生活于媒介化社会中的每位公民来说日益变得重要。近年来国内频发的各类公共危机事件中种种令人痛心疾首的局面,让人们见证了公民媒介素养缺失的可怕性。上至政府官员,下至普通大众,都需要具备相应的媒介素养,因此,加强国民的媒介素养教育已刻不容缓。在目前公民媒介素养教育主体缺位的情况下,高校的新闻传播教育教学机构理应责无旁贷地担负起责任,成为公民媒介素养教育的前沿阵地。

媒介素养是一个发展变化的概念,早期的媒介素养主要是使用语言文本的能力,随着电子媒体和新媒体的发展,媒介素养逐渐从使用声音、视频媒体的能力发展为使用多媒体的能力,尤其是使用网络和手机等新媒体的能力。同时,媒介素养的层次也从当初简单的读写能力,发展到能够理解媒体内容和形式后面的权力关系,能够赋予各种符号以意义,并使别人能够理解。在媒介融合时代,拥有良好的媒介素养,意味着掌握了一套观察世界和认识世界的有效手段,意味着具备了一种把握世界和介入世界的理想方法。它要使人们形成对媒介所传递的信息既能理解其意义,又能独立判断其价值的认知结构,并具备一定的创造和传播信息的能力。对于普通公民而言,媒介素养教育是以解决他们如何与媒介相处的教育,既要培养他们认识媒介、理解媒介的能力,也要培养他们运用媒介的能力。“在资讯日益发达、人际网络日益紧密、媒介生产环节日益为受众所熟悉的今天,受众不仅仅要行使自己作为媒介内容消费者拥有的反馈的权利,而且要行使一定程度参与媒介制作的权利,至少在某个制作流程上可以发挥一定作用”[3]。在当今信息化社会,公民媒介素养已经成为公民文明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公民媒介素养的普遍提高,不仅对中国传媒业的发展是一件幸事,对中国整个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件幸事。综上所述,面对媒介融合发展态势,我国高校新闻传播学教育应该主动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锐意改革进取,努力开拓创新,积极调整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思路,探索符合时代要求的发展路径。只有这样,我国高校的新闻传播教育才能走向广阔的天地。

参考文献:

[1] 黄楚新.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传播教育创新[j].当代传播,2010(6).

新媒体运营的职业能力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传媒职业经理人 培养模式 传媒职业经理市场

在我国,不少从事媒介产业经营与管理的人员是有行政级别的。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前,传媒是事业单位、党政机关;现在虽然已承认媒介具有产业功能,但是观念尚未改变,仍然按照行政干部的级别要求媒介产业经营与管理者。因此,上级主管部门也就有权随意更换任何级别的媒介经营与管理者,并且在观念上认为这种行为是正确的。

为了发展我国的传媒事业和传媒产业,必须建立传媒职业经理人制度。对于仍然是事业性的传媒组织,仍按照事业性机构的办法实施对人事的管理;对于已经产业化的媒介实体,要实行传媒职业经理人制,经营与管理者不仅具有媒介产业的知识和经营与管理技能,而且其职权和任职资格完全由董事会决定。

现在,虽然在传媒组织内部还没有大规模地实行传媒职业经理人制度,但这是传媒产业的发展趋势。比如《华商报》以及其他一些新的都市报,已经开始实行传媒职业经理人制度。不过,这种传媒经理人制度还未规范化,有待进一步完善。

传媒职业经理人应具备的素质与能力

究竟什么样的传媒职业经理人才是我们所需要的呢?优秀的传媒职业经理人才归根到底是人格魅力、商业道德和职业能力的结合体。

传媒职业经理人的人格魅力和职业操守。乐观、成熟、正直是一个合格的传媒职业经理人的根本特征。另外,传媒职业经理人要有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准和价值取向。

传媒职业经理人的商业道德。传媒职业经理人必须遵循商业道德,以诚信为原则,强化传媒的形象和声誉;确保安全性和效率,获取合理利润;不做违法和不道德的行为等。

传媒职业经理人的职业能力。预见和策划能力。传媒职业经理人必须能够准确洞察市场、捕捉和策划商业机遇,把握市场的主动权。

沟通能力。传媒职业经理人应该具备与政府、与媒体、与同事、与社区、与股东、与客户、与用户,甚至是与对手的交流与合作能力。

出色的决策能力。传媒职业经理人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以及纷繁复杂的问题,需要运用出色的决策能力,作出正确的决策,领导传媒走向成功。

战略规划设计和组织实施能力。传媒职业经理人的战略规划能力要通过长期的传媒管理经验积累,而组织实施能力实际上取决于传媒职业经理人的意志力和沟通能力。

营造和谐气氛,创造蓬勃向上、组织文化的能力。这种能力在三个方面有突出表现:首先是团队价值观的形成;其次是团队发展目标深入人心并成为团队每个成员的共同追求;再次是团队中每个人追求的差异性与团队价值观和发展目标的有机统一。

熟知体制环境和新闻传播业务。传媒职业经理人必须熟悉行业政策,内容供应和经营管理方面绝不能“踩红线”。

经营理财和资本运作能力。传媒职业经理人能够高效地组织、运用各种有形和无形的资源,了解财务管理和风险投资,善于盘活资金、资产进行资本运营。

制度管理和执行能力。传媒职业经理人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完善各种管理制度,执行传媒发展战略,提升竞争优势。

传媒职业经理人的基本功

传媒职业经理人既需要媒介经理学知识,也需要业务知识,这包括传播学知识、管理学知识、新闻学知识、市场营销学知识、经济学知识、金融学知识、公关学知识等。中国传媒大学教授、传媒经济研究所所长周鸿铎指出,不管是事业性传媒实体,还是产业性传媒实体,传媒职业经理人应该具备以下基本功:

传媒产品定位的基本功。传媒职业经理人能够明确定位传媒产品消费者,制定传媒产品生产和营销的策略。

传媒产业盈利的基本功。传媒产业是信息产业的分支产业,传媒产业运营的目的在于提高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价值的增值。

开放传媒市场的基本功。传媒职业经理人能够对服务市场进行科学细分,认识开放传媒市场的条件,研究传媒产品的经营技巧。

服务的基本功。传媒职业经理人必须树立为受众服务的理念,健全服务受众的制度,培育传媒人与受众沟通的能力,养成了解受众的工作习惯,重视服务方式的不断创新。

开发传媒资源的基本功。传媒职业经理人应该了解传媒资源的范围,加深对已开发传媒资源的认知度和利用度,积极寻找未开发的传媒资源,分析当前对可开发资源应采取的对策。

版权保护的基本功。对于传媒产业而言,谁拥有了更多的版权,谁就能登上市场的制高点,开拓新财源。知识产权同时身兼战略性资产与竞争性武器双重角色,这便使传媒产业处在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位置。如果说以前传媒职业经理人是害怕竞争对手的生产量或市场占有率比自己更具优势,而如今他们则担忧对手捷足先登申请版权登记。

中国传媒职业经理人的培养模式构建

传媒职业经理人的培养和成熟应当在适应体制和适应实践的平衡中,通过自身努力和外在推动进行。从当前国内传媒经营管理人才的现状来看,如何培养传媒职业经理人是个现实而迫切的问题。传媒经营管理实践性很强,良好的竞争机制、适宜的管理政策和人事制度都很必要。解决传媒职业经理人匮乏的矛盾,必须健全传媒职业经理人的教育体系和培养模式,让更多符合中国国情的传媒职业经理人才脱颖而出。

开展高校传媒EMBA学历教育模式

自2002年教育部首批批准国内32所重点大学开展EMBA教育以来,EMBA以其在学费、学员条件和培养过程控制等方面的要求而颇受关注。西方国家有不少经验值得国内借鉴,例如华盛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传媒管理”(Media Manage-ment)课程,在教学方法上通常使用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和实践研究;在课程的要求上,学生必须通过讨论或者课堂演讲与其他同学分享思想,学习过程中要求必须从在位的传媒经理人那里获得第一手资料,开展对现实问题的调查研究,提交专业的“项目报告”和研究结论陈述。

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定制培养模式

在当今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形势下,高校传媒专业人才的培养要适应社会实践变化的要求,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人才需求规律,对专业的教与学进行改革与调整,不断寻找有效的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使学校能够培养造就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较强应用

能力的传媒职业经理人才。

人才定制培养的模式就是“订单式”的人才培养。这个概念起源于商品交易中的交换环节,卖方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减少流动中的资源浪费和环节,而与买方进行的一个“期货”的交易。借用新的营销理论来说,它是人才市场上的“定制营销”。由于人才市场需求的异质多元化、复杂化和个性化,高校与传媒合作的人才定制模式已经开始实施。

建立传媒产业内部导师制度模式

百事可乐的安利可在任总裁的前18个月内一直着手培养新一代领导人,为百事可乐的未来做预备工作。安利可每次招9个公司主管前来,安排每期5天的密集课程,从清晨一直持续到深夜。开始,安利可讲故事给他们听,让他们分享自己的事业历程和成功经验,并仔细聆听他们对自己企业的建立、成长和转变的看法和意见。他辅导每位主管树立起个人的企业经营风格与观念,用最短的时间把他们培养成为一个合格的企业领导人。

这些被安利可培养好的企业领导人,之后也将学会如何培养新梯队的领导人。很多企业都把培养人才的重任交给聘请的外部学者和顾问,而忽略了企业每一阶层的领导人都是生产人才的发动机。一个有成就的领导人教导和培养职业经理人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1 成功的领导人都直接担当起培养人才的重任。如GE公司总裁威尔奇每两个星期就会抽出一天的时间,前往GE的领导发展学院,与新员工、中层主管和高层管理者进行交流,通常以半天的时间传授领导方法,15年来风雨无阻。

2 成功的领导人身体力行,让企业价值观贯穿在企业的目标和行为中。此外,成功的领导人对于市场竞争、组织发展都有一套清晰的想法和理念,但领导人的想法一定要随时代的转变而更新换代。

3 领导人将自己的故事融入“传授心得”。如将做人的方法、价值观、决断魄力等融入其中,传授给职业经理人。

当然,传媒职业经理人的培训需要较长的周期。面对不同背景、经历的职业经理人,传媒必须制定长期的传媒职业经理人培养计划,做好人才储备。

开放传媒培训市场职业教育模式

据有关调查分析,在所有投资回报率中,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最高,一般可以达到1:20。摩托罗拉公司的培训观认为在培训上每投入1亿美元,就有30亿美元的回报。IBM的核心理念认为:19世纪靠资本,20世纪靠技术,21世纪靠培训,培训杰出尽职的人才组成团队是成功之本。据统计,美国经济增长部分有30%是由于教育培训投资而获得的。

开放传媒培训市场,首先是引入市场认可机制。传媒职业经理人源于市场经济发展,并不存在全球统一标准,不能仅仅靠简单的“考证书”来认证,而须通过市场的流动体现自身的价值。其次是在市场认可下的行业协会认可。在2002年12月3日,由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举办的国内首次关于“中国职业经理人制度安排”的研讨会上,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魏杰等都强调了组建行业协会在职业经理人建设方面的重要性。因此要充分发挥纯市场行为的行业协会在培训传媒职业经理人上的作用,这些作用受市场认可,官方不插手认证。

1 开放培训市场,为制定有中国特色的传媒职业经理人培养体系提供参考。目前来看,各类新兴的传媒教育公司,一批具有前瞻眼光的传统咨询机构,如央视调查咨询中心、AC尼尔森、新生代等,以及一些资深传媒人成立的独立顾问公司都可以投身传媒咨询培训服务。

新媒体运营的职业能力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传媒职业经理人 培养 对策

一、传媒业呼唤职业经理人

很长时间里,我国传媒界沿用的是传统的“政府领导制”,传媒管理突出强调“政治属性”,管理的内容单一地集中在调控意识形态上,而其“商品属性”代表的产业经营管理却被忽视和掩盖了。在这种管理体制下,传媒管理者主要由新闻主管部门直接任免,存在着重政治素养和业务素质、轻经营头脑和管理才能的缺陷。然而,随着传媒产业走向市场,传媒产品的质量控制与营销策略的制定实施,传媒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诸多方面都急需专业人士来运作,这就对传媒管理提出了新要求,急需大量职业的传媒经营管理人才介入与加盟。在这种情境下,“传媒职业经理人”概念的产生有了现实的土壤。

传媒职业经理人,正如传媒界的“企业家”,既要具备“职业经理人”的经营管理才干,也要具备“职业新闻人”的专业素养。他们懂得如何从宏观到微观把媒体作为一个企业来运作,他们是以传媒经营管理为职业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二、目前我国传媒职业经理人培养现状分析

中国传媒行业网――媒中媒网的创始人张耀辉曾指出,我国传媒职业经理人的生成目前仍处于一种“忙撞”阶段,这一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直至现在,可能还会再持续若干年。传媒产业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传媒组织从政府那里“断奶”后面临的生存压力,迫使许多传媒企业忙着寻找管理人才;但是由于传媒职业经理人阶层目前还没有很好的社会储备,只能“撞”一个是一个,于是“写而优则仕”(即指采编出身的业内人士从基层做起直至管理阶层)成为这个时期的一个突出现象。

目前,不少高等院校、行业协会以及新兴的传媒教育公司纷纷开办了针对传媒管理人员的各种学历班、长训班、短训班等等,对提高传媒经营人才的素质、弥补其知识盲点有一定的效果。一些综合性大学新闻院系也开设了类似“传媒管理”的专业方向,但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而轻实务、师资综合水平不高等问题。

结合实际不难发现,我国传媒职业经理人的培养正处于“转型期”。传统的管理体制造成复合型传媒经营管理人才断层和匮乏,且绝大多数以个体形式零星发展,远未形成规模化的传媒职业经理人市场。

三、促进我国传媒职业经理人培养的若干对策

针对现状,必须重视在以下四个培养环节中做好相应的改进和完善:(1)选人环节,识别和甄选优秀人才;(2)育人环节,完善教育和培训体系;(3)用人环节,促进传媒职业经理人专业化、市场化和管理科学化;(4)留人环节,重视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激励。这四个环节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共同对传媒职业经理人的培养与发展产生作用。

1.选人――建立传媒职业经理人市场规则。传媒职业经理人市场的建设和完善依赖于市场规则的建立和完善,一般来说包括以下三点:(1)自由出入。突破传媒经营管理人才流动的局限性,同时欢迎那些看好中国传媒巨大市场的商界管理精英进入传媒经营领域。(2)双向选择。实行聘用制度,通过市场在众多“买家”和“卖家”之间进行价格和价值的大量比较,才能真正实现传媒职业经理人的价格和价值的统一,达到资源的最佳配置。(3)公平竞争。实行优胜劣汰的运行模式,对那些经营管理能力较差、不能胜任工作者要及时解聘,通过“劣汰”来为新的“优胜”者提供更多发展机会。

2.育人――完善高等院校传媒经营管理课程设置。借鉴国外培养传媒经营管理人才的经验,学习其相对完善与成熟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注重实践锻炼。高校、行业协会或传媒教育公司在设置传媒教育课程时要更注重应用性、技能性;在教学方法上,要大量使用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和实践研究,强调动手能力,贴近就业岗位需要。

此外,虽然我国还没有制定专门的新闻法,与之相关的法律规范也零散而不成体系,但是在新闻学教育中也决不能忽视对学员进行新闻相关法律素养的教育。

3.用人――建立传媒职业经理人才信息库。加强传媒职业经理人才信息的传递与反馈。将职业经理人的年龄、性别、爱好、特长进行登记、储存,把善经营、懂管理的经理人档案资料包括经历、资历、能力素质、技术专长、主要业绩等存入信息库。对入库的职业经理人应经过严格的筛选,评定层次,分层分类管理,随时为各传媒企业提供合适的人选。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使传媒职业经理人才信息库实现全国联网。

同时,建立传媒职业经理人诚信记录。目前我国职业经理人市场还没有形成有效的个人信用评价机制,这样其实对职业经理人道德风险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财产方面的约束。要促进传媒职业经理人专业化、市场化与管理科学化就必须对其诚信问题做长期跟踪记录,并根据记录决定其市场价值。

4.留人――完善传媒职业经理人激励机制。激励机制的实质是对业绩的一种肯定与评价,是在利益和社会地位上给予的补偿和确认。激励机制的构建必须适应传媒职业经理人的需要,不能压抑他们对个人利益的追求,而是要引导这种追求产生有益于组织及整个传媒行业的效果,使其在为实现传媒组织经营目标而效力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个人利益。

此外,传媒组织要重视组织文化建设,从精神层面和制度层面构建文化体系。不仅要充分挖掘传媒组织内部原有的文化内涵,还要吸收行业内其他传媒组织的优秀文化元素,在此基础上创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创新型学习文化,为传媒职业经理人的培养提供精神激励。

参考文献:

[1]曹 鹏:人力资源管理已是传媒业最薄弱的环节[J].新闻记者,2004,(7):66~69

新媒体运营的职业能力范文第4篇

关键词:媒体管理人员;需求特点;需求层次;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5-0104-02

1当前媒体管理人员的需求特点

1.1媒体视野广阔、知识结构多元化人才更具有竞争力

媒介融合时代越来越具有竞争优势的网络媒体并不是对传统媒体的替代,而是进一步交融,对媒体管理人员的要求已不再局限于专业内的知识技能,而对专业技术与行业背景两方面同时提出了较高要求,宽泛的知识结构和扎实的传媒专业功底同样重要。

1.2对人才创新性、团队协作性要求尤其突出

媒体行业的内容创新、艺术创新及技术创新等已经成为今后发展的着力点,将会带来大量的创新型人才需求。应注重与上下游环节的配合协调,采、编、播、控诸环节的紧密衔接也要求从业者必须具有高度的团队协作意识。

1.3媒体技能成为相对竞争优势

媒体平台发挥自身作为专业机构的公信力、权威性和专业能力,由渠道垄断者转向做媒介内容整合和信息解读的内容集成商。从业者是否具有“T”字型知识结构对广播电视媒体在整个行业的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精深的媒体技能是重要保证。

2媒体管理人员的需求层次细分

课题组对长三角地区若干家省市电视台、出版社、文化传播公司从业人员进行访谈,以访谈报告和招聘信息相结合,对媒体管理人员的需求层次按照学历与效能进行细分,具体如图1所示。

媒体组织内部管理人员也可以进一步细分,高层管理人员作为媒体组织的主要负责人,对组织整体负责,往往是行政领导或行政长官如台长、社长、总编等。中层管理人员处于媒体组织中间层次,在最高决策层与执行层中间具有桥梁作用,负责媒体企业的战略执行如部门经理。基层管理人员监督媒体组织运作,承担一线管理具体职能如策划、财务、公关等。

根据加拿大著名管理学家亨利·明茨伯格(Henry Minzberg)的管理思想,经理工作对组织有巨大作用,这一点已经在无数管理实践中行到有效证明。而作为人才密集、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型的传媒产业,传媒组织的发展,更需要各种层次管理人员,特别是处于中间层次的媒体职业经理人。

3媒体管理人员的职业能力定位

3.1管理人员的职业胜任素质

对于管理人员职业胜任素质,国外学者已经有比较成熟的研究。麦克里兰(1994)认为,管理人员具有普遍观测效度的胜任素质可以概括为六大类,即:成就类群、服务类群、影响力类群、管理类群、问题解决类群、个人效能群。中国人民大学彭剑锋(2003)在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认为管理人员通用胜任素质模型包含的维度为:影响力、成就导向、团队合作、演绎思维、主动性、培养人才、自信、信息搜寻、领导能力、归纳思维、专业知识与技能。

作为具有事业和企业双重特性的组织,媒体组织运作模式也在不断变迁,媒体管理人员的地位也在悄然发生变化。特别是在媒介融合时代,经营管理人员相对缺乏的背景下,对其胜任素质的系统研究也在兴起。阚平(2005)认为,综合素质、业务能力、人际关系能力、概念形成能力、创新能力、决断能力、应变能力及心理承受能力。马天剑(2007)认为,媒体管理人员应具备市场意识、竞争意识、营销意识、品牌意识、受众意识、商品意识、大局意识、团队意识、忧患意识,同时应具有学习能力、营销能力、决策能力、应变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调研能力、公关能力和资本运作能力。

3.2媒体管理人员的职业能力定位

课题组依据国内外学者对该问题认识的基础,设计了《媒体管理人员胜任力调查问卷》,对业界媒体从业人员进行访谈及调查,归纳出业界对“经营管理类”从业者胜任力的要求,取前六项依次为:①应变能力;②写作能力;③沟通能力;④营销能力;⑤团队意识;⑥创新能力。

(1)高层管理人员。

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及媒体的特殊地位,传统媒体组织的高层管理人员,大多出身于新闻采编业务部门,缺乏足够的经济管理专业背景及对媒体经营管理的把握,甚至主观回避组织内部“事业转企业”的变革,难以适应与国外媒体的激烈竞争。媒体融合时代催生了大型、超大型传媒集团,对既懂业务,又懂管理的高管提出了更高要求。

职业能力要求:我国传媒产品兼具政治属性和商品属性的双重性特征,相辅相成。高管必须深谙国家方针政策,有比较敏感的政治意识,把握好政治导向,同时,又要有经济管理专业教育背景和敏锐的商业眼光、应变能力,并能积极主动地适应新媒体的挑战,推进变革,以应对新形势的冲击。

专业背景:受过经济管理或媒体管理专业教育,熟悉传媒资本运营及媒体财务管理规范,有媒体市场运营的专业知识和市场管理的综合能力。

(2)中层管理人员。媒体组织承接具体项目、栏目的角色往往由中层管理人员扮演,他们是媒体组织乃至行业的中坚力量,如节目制片人,出版业、报业项目经理等。

职业能力要求:中层管理人员承担着上传下达信息、独立带项目的职能,沟通协调的人际技能、团队意识即成为其能力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构成。另外,与媒体技术人员的区别之一在于其职业特征的综合性,即专业性较强的复合型人才。中层管理人员对媒体运作流程及事务的操控性要甚于高管,因此其管控、执行、营销、谈判能力的重要性尤其突出。

专业背景:项目管理、媒体管理、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或文化产业管理等相关管理专业,或从事技能性媒体专业的资深执业人员,积累了相当管理经验或曾受过经济管理相关培训。掌握制定经营规划、商务计划及实施方案的专业技能以及信息搜集、整理、分析的方法,并有丰富的销售管理、广告促销、创意策划、合同法、经济法等方面的相关知识。

(3)基层管理人员。从事具体事务的执行,往往会决定项目的效率与产出。如活动策划、节目营销、创意、宣发、公关等。他们一方面直接参与项目流程,管控日常进度,使其符合中高层决策的预期目标,另一方面策划、包装、运作项目,使媒体资源得到收益充分体现。如果说高层的战略决策会影响到媒体的发展方向,那么基层管理人员的执行力则会关系到资源的效益。

职业能力要求:基层管理人员的操作性能力要求甚于其他能力,如写作能力、创意能力等。有较强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应变与危机处理能力。值得指出的是,专业传媒院校培养的应届生往往是对接这部分管理人员,特别是本专科学生,应尤其注重上述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专业背景:媒体策划与营销、媒体财务管理、广告学、媒体人力资源管理、制片管理、文化经纪人等。

优秀媒体管理人员的缺乏特别是结构性缺位已成为影响媒体发展进程的重要因素,高管的告急更是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而缺乏优秀的媒体职业经理人及刚刚走出校门的基层管理人员眼高手低、动手能力差的现状也不容忽视。这需要业界与专业院校整合资源,探索与现实情况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当前媒体管理人员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研究院(IHRI)编委会,人力资源经理胜任素质模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6).

[2]彭剑峰,荆小娟.员工素质模型设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新媒体运营的职业能力范文第5篇

关键词:省级广播电视机构;媒介融合;体制创新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2-0032-03

2012年,陕西广播电视台以平稳、顺利的步伐完成了陕西广播电视发展改革历程中力度最大、涉及面最广、最为深刻的一次内部体制机制改革。从传媒发展理论分析,这是我国省级广播电视传媒机构在全媒体时代的一次成功的媒介融合,是极具示范意义的省级广播电视台的系统性转型升级。本文尝试从广播电视行业发展趋势及现代媒介融合的角度,解构陕西广播电视台这一具有现实与历史意义的内部改革,抛砖引玉,为干部职工在新的内部管理运行体制机制下创造性开展工作提供粗浅的借鉴。

一、陕西广播电视台媒介融合的宏观背景和战略思路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喻国明认为,媒体竞争注定会成为系统竞争。如何可持续性地保持一种影响力的优势地位,应该有一种系统性的机制构建、全环节全要素的支持与策应,才能够真正做到“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式的“独领天下”。这种观点表明新的传媒竞争中,基于系统性的体制机制创新构建,将成为战略上取得发展优势的关键性因素。

(一)“两台”合并的宏观背景

2011年之前的10年,是原陕西人民广播电台、原陕西电视台持续快速发展和成就最为辉煌的10年。“两台”辉煌10年的快速发展,一方面是紧紧抓住了国家广播电视事业的重大发展机遇,及时驶入健康发展的“快车道”。更重要的是“两台”的决策层凝聚智慧、审时度势地进行了适应传媒发展的内部改革,从管理体制机制层面解放生产力、激活创新力,经过全体干部职工的不懈努力,在“源头”上增强了自身的综合实力和媒体影响力。

面对三网融合,面对新媒体的崛起,面对传统媒体的激烈竞争,广播、电视这对亲兄弟连手合作,抱团取暖,互相借力,谋求发展。陕西广播电视台的成立就是省委省政府在新的历史时期,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广播电视大发展作出的重大决策。如何通过整合做大做高发展平台,提高竞争力和抗击风浪的能力。省委省政府明确要求“两台”整合必须实现有机合并,并以此为契机深入进行内部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提升陕西广播电视台的发展活力。

(二)台务会的战略思路

陕西广播电视台台长、党委书记王广群同志在全台第一次干部职工大会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这次改革面临两大任务。一是要实现两台有机合并,资源有效整合。既要保证两台整合平稳顺利,还要确保合出积极性。二是要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种种弊端,解放生产力、调动积极性,加快发展的步伐。”

陕西广播电视台将成为集广播、电视、新媒体与其他上下游相关媒介于一身的现代传媒航母。实现其健康快速发展的战略思路,必然是在两台有机合并、资源有效整合基础之上,实现对(广播电视)节目生产、新闻业务、广告业务、技术业务、综合职能业务等几条主线科学协调、有效协同的战略集群作战思路。台务会对两台整合的现实情况、关键环节、难点热点、程序步骤等进行了充分的调研论证,积极汲取媒介融合的成熟经验和先进理念,明确提出在当前和未来改革发展中,将实施新闻立台战略、精品节目战略、新媒体战略、技术创新战略、产业升级战略和人才强台战略。在《关于两台整合及内部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明确对新闻、广告、技术、管理等部门进行有机整合,一次到位:在节目、经营一线推行企业化管理;广告业务采取统一管理、一体经营体制和经营人员派驻制措施;新闻管理实行大中心建制,打通广播电视壁垒,进行目标考核与成本核算;技术系统采取中心制管理,强化中心领导的指挥和协调作用;综合管理机制,按照企业化管理的要求进行相应的调整和转变。

二、陕西广播电视台媒介融合的基本框架和主要作法

(一)基本框架

按照“两台”有机合并、高效整合的基本要求和广电传媒的属性要求,合理借鉴世界先进传媒在媒介融合方面的成功经验,陕西广播电视台的内部框架应运而生。

全台按照节目部门(频率频道)、广告部门、技术部门、综合职能部门四大块的分类,设置为38个内设部门。其中节目部门18个,广告部门1个,技术部门6个,综合职能部门13个(具体见附表)。

(二)主要作法

1.尊重群众,强化务实团结理念

中层干部竞聘上岗,力求公平民主、科学实效,力戒脱离群众、合而不和。《陕西广播电视台关于部门领导岗位竞聘上岗办法》作为“两台”干部职工实现融合的实施性文件,在竞聘工作的各个关键规则方面都努力作到“两台”群众测评(评议)分权重公平、领导与群众测评(评议)分权重平等。这种规则设置最大限度地消除了“两台”群众之间、领导层与群众(代表)之间在干部任用方面基于信息不对称而可能产生的疏离感和片面性,使大家都能够以积极团结的态度,秉承兴台之心、举才之责投入到具体的评议(打分)工作中。

王广群台长指出,台务会既是全台改革的领导者,也是全台改革的参与者。这种坦诚与自信体现了台领导在内部体制机制改革中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优秀品质和务实作风。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台务会在中层干部竞聘选拔工作中,充分尊重和依靠群众,充分注重对群众评议意见的采纳。“上岗办法”规定:企业化管理部门领导岗位(不含新成立的部门)的测评总分,由领导平均分、群众平均分和部门群众平均分数分别按照45%、35%、20%的权重组成;非企业化管理的部门领导岗位(含新成立的部门)的测评总分,由领导平均分和群众平均分各按50%的权重组成。

企业化管理部门领导分与群众分45%∶55%、非企业化管理部门领导分与群众分50%∶50%,这种把群众普遍认可度提升到关键性决策高度的规则设置,在全国宣传文化单位的干部选拔竞聘中尚属首次。“两台”公平、尊重群众,台务会在中层干部选拔聘用方面的主导思路,使群众与领导普遍认可成为决定聘任中层干部的关键性因素。从3月到6月,158名同志通过竞聘上岗走上中层干部岗位。全台范围的干部职工竞聘上岗,实现了“两台”干部职工相互了解、团结协作的良好融合工作局面。

2.突破体制束缚,推进企业化管理理念

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是我台加速建设全国省级一流媒体的基本制度保障,也是我台这次系统性改革的重中之重。“决定”指出:我台改革的总体思路,是在国有事业单位性质不变的大体制下,在内部全面推行企业化管理体制,同时建立与企业化管理相适应的管理机制。循此精神,全台所有频率和地面频道(除新闻中心外)内部推行企业化管理。作为台重点打造的两个卫视频道(陕西卫视和农林卫视),在体制机制方面更进一步,实行公司化管理体制。

内部企业化(公司化)管理体制、机制的主要内容是追求效益、独立核算、目标考核、责权利统一、权力下放,转变领导方式和管理方式。新的管理体制、机制核心是破除体制机制弊端,让节目、经营一线有责、有权、有利,使他们面对市场竞争能够迅速反应和调整,拓展他们的创新空间,激活节目、经营一线的发展活力和动力。台对频率、频道的考核主要是三项,一是舆论引导,二是目标任务,三是遵守法纪。台管理职能部门要实现管理方式的转变,简政放权,发挥好管理职能、协调职能、监督职能和服务职能。

3.做实新闻,强化新闻立台理念

喻国明认为,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深水区”,内外环境的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加,新闻在整个社会传播中唱主角的中心地位会越来越得到强化。新闻立台仍将是未来相当一段时期整个广播电视构建影响力的“第一高地”。

台务会把新闻立台作为打造一流大台强台的硬性指标,成立新闻中心,从内设建制、干部配备、考核指标等多个方面,为做强做实新闻类节目,搭建极具操作性与前瞻性的可持续发展平台。新闻中心下设9个部门和11个(驻市)记者站;将新闻广播、陕广新闻、新闻综合频道划归新闻中心管理;对新闻中心的考核,社会效益第一,兼顾经营收入和利润。随着处级干部的聘任到岗和科组级干部、职工竞聘工作的结束,陕西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内部工作全面展开,11个记者站陆续建成挂牌,使新闻报道半径辐射至全省各地的最基层;省党代会专题报道、党的十北京报道等强势深度新闻专题节目,凸显出了我台作为本省强势新闻单位的新实力与新形象,新闻节目的原创性、丰富性、权威性切实得到加强。

4.嵌入式合作,强化广告强台理念

“决定”提出,全台广告经营实行统一管理,一体经营的运行体制和经营人员派驻制的措施。这种体制机制一方面继续坚持了广告经营属于台重要战略任务的统管地位,另一方面则侧重解决长期以来存在的节目和广告“两张皮”问题,强化节目资源与广告经营的捆绑销售。节目生产和广告经营之间由原来的以我为主、协调配合升级为目标一致、嵌入式合作的崭新模式。广告强台是我台打造一流大台强台的基本理念,这一理念要得到可持续性继承发展,就必须摒弃广告或节目一支独大、片面追求的狭隘思维,建立节目、广告统筹兼顾、效益最优化的制度性保障。

台在考核目标上将节目与广告进行同向考核,为广告经营人员派驻频率、频道措施的顺利执行提供了保证。广告经营总公司制定的有关价格政策须规范、透明,实现了频率、频道对各自广告任务实际情况全面了解和有效掌控,进而增强节目与广告之间的更深层次互信互利合作。广告经营“统一管理,一体经营”正式实施半年以来,制度性优势的效益明显呈现。

5.应对新媒介环境,强化融合发展理念

台务会对“两台”合并的定位,不仅仅是以广播、电视两大实体传媒机构的有效整合为目标,更加入了在新媒体崛起、传统媒体竞争加剧环境下的全媒介整合发展的探索实践。

新闻中心打造广播与电视同时覆盖的强势新闻平台,在内部架构上与国际成熟新闻机构进行接轨;都市青春频道联合开发搜视快报 “橙频道”、下辖FM99.9频率,做强都市类媒资内容,保持和强化其作为强势地面频道的发展态势;文艺部兼容文艺频道和戏曲广播,在以秦腔为重要题材的节目资源中,实现广播与电视的优势互补;网络广播电视台在完成台广播、电视类节目的网络呈现基础上,进行适应新媒体产业化方向的改革,联手本省门户新闻网站(西部网)实现自我品牌的塑造升级;“两个卫视”在公司化管理的体制运行中,积极进行与新媒介的创新性对接,着力扩大品牌的创新力和影响力。陕西广播电视台融全媒体于一身的战略集群发展局面,在以内部企业化管理体制和以频率、频道为主体的发展竞争中得到良好呈现。

6.打通技术壁垒,强化系统性技术保障理念

台广播电视业务的迅速发展,对技术保障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台务会认为在广播、电视以及新媒介技术实现资源共享和专业分工的基础上,亟需解决技术保障战线长、易分散、难指挥、协调慢的问题。“决定”指出:技术部门实行中心制管理。台技术中心是全台技术运行的领导机构,负责全台技术系统运行的指挥、协调、调度、监测、考评、培训、分配。技术中心管理播出部、制作部、发射部、网络部、地球站。技术部门推行岗位目标责任制,主要考核安全播出、技术质量、服务质量、设备维护及日常管理。

确立中心制管理体制,对全台技术部门进行系统性整合打造,确保了全台技术工作在安全播出的前提下,加速推进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的目标建设,为全台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及时可靠的技术保障。

三、陕西广播电视台媒介融合的现实语境和发展空间

陕西广播电视台的媒介融合,是“两台”有机合并基础之上的体制机制创新,是积极应对新的媒体发展环境的系统性改革举措。2012年的陕西广播电视台,成为全国省级广播电视台建制改革中的一个巨大亮点。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胡正荣博士认为,陕西广播电视台在实现“两台”有机合并、提升品牌竞争力的媒介融合改革中,走出了符合国际传媒发展趋势的有益探索,值得进行持续性的关注。

作为省级主流广播电视传媒机构,我台的改革必然是在坚持政治属性和社会责任前提下的内部管理体制机制升级改造。其核心价值是在现有的内外部环境下,通过构建最科学先进的内部生产关系,实现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传媒生产力、竞争力的战略目标。台务会对制度构建的科学态度,体现了对新时期传媒发展规律的深刻认知,体现了对实现我台长期可持续性健康发展的历史责任感。随着与内部企业化管理相适应的诸多配套文件的逐步出台,我台在核心管理制度方面的优势将全面呈现,并激发传媒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确保我台在新一轮的传媒竞争中取得领先地位。

四、陕西广播电视台媒介融合对企业文化和员工的内在要求

广播电视的媒介融合和内部企业化管理体制机制的全面运行,是陕西广播电视台发展历程的重要里程碑。全新的发展局面必然要求与之相适应的企业文化,也必然对全台干部职工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职业要求。

我台的企业文化应该是承载兼容并蓄、鼓励创新、注重效益、讲求团结、尊重科学、持续发展等等要素组合的内部文化。这种企业文化既是我台解放思想、做大做强的一种原则和方法,也是需要全台干部职工 “外行于礼,内化于心”的工作准则。

“两台”合并,聘任中层干部158名,科组级干部370多名,1800多名职工完成了“双向选择,竞争上岗”。干部职工在新的内部环境和岗位工作中,必然面临保持优势、改善劣势、提升业绩的职业课题。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发展是台系统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王广群台长指出,我们要把干部队伍建成敬业的团队,团结的团队,廉洁的团队。这种要求对干部职工的职业发展具有明确的导向作用,那些工作第一、扎实苦干、维护团结、廉洁高效的干部职工,在全新的陕西广播电视台发展历程中,必然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1] 陕西广播电视台关于两台整合及内部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的决定[Z].

[2] 陕西广播电视台关于部门领导岗位竞聘上岗办法[Z].

[3] 陕西广播电视台频率、频道管理办法[Z].

[4] 陕西广播电视台关于广告经营总公司管理办法[Z].

[5] 陕西广播电视台卫视频道、农林卫视频道管理办法[Z].

[6] 王广群同志2011年底在全台干部职工大会上的讲话[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