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媒体

新媒体范文精选

新媒体

新媒体范文第1篇

一、案例研究

人民日报微博具有多个明星栏目,其中包括“你好明天”,以官方姿态发出对某个热门新闻或者话题的看法和见解“;微议录”“微评论”,在某条热门新闻中选取有代表性的微博用户言论;本文根据突发性事件“柯震东吸毒案”的案例对人民日报微博独特的新闻传播形式进行分析。例如,“柯震东吸毒被抓”系列微博:快讯快评,微博互证。柯震东是中国台湾知名男演员。8月17日,有网友在微博爆料消息,称柯震东吸毒被抓,房祖名卷入,引发网友热议。18日晚,平安北京通报柯震东因吸毒行政拘留14天。人民日报微博也第一时间以快讯形式,了柯震东吸毒被抓的消息,立即引发网友疯狂转载达1万多次。快讯简洁明了,直接以时间、地点、人物交代事实和进程,并以45字简短介绍人物背景。由于该消息前一天还未确认时就已经在网络疯传,所以人民日报的微博是以官方形式进行确认信息,其权威性不言而喻。在接下来的半个小时内,人民日报微博连转三次该条快讯,并附以补充信息,其中包括“:柯震东曾参拍禁毒宣传片,称‘我不吸毒’”“那些年,吸毒被抓的艺人”以快速准确的方式,以背景的形式补充了快讯所缺失的信息,包括柯震东以前的拒绝公益广告,相关涉毒艺人以及国家相应措施等。由于时效性、报纸出版周期的问题,这在传统媒体,特别是报纸上是很难做到的。这种“转发快讯,并补充信息”的形式充分利用了微博平台的“转发”特点,不用像网站新闻一样重复添加快讯内容,节省时间精力,更重要的是引起“快发快传”,核实事实之后,抢时效抛出核心新闻,再陆续加入背景信息,快速准确,符合新媒体运作特点。快讯后的第六个小时,人民日报微博转发了警方的证实微博,并以八张人物照片配图和一篇长微博形式进行相关信息。这种传统媒体微博和政务微博之间的互动和互证,进一步证实了新闻的说服力,起到快速、准确、信息来源清晰的效果。“快讯之后,紧跟快评”。快讯后的第八个小时,也就是晚上11点,人民日报微博发表关于柯震东案件的“微议录”。在140字微博内容中,首先引出柯震东案并简要做官方点评,表明人民日报微博的态度:明星需要肩负与自己名气同样大的责任,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就是“微议录”的结构:官博言论先发制人,之后再集合多种观点,即众多网友对柯震东案的观点。长微博中,网友的观点综合起来分为几大方面:表明态度,表示听到该消息很震惊;支持严打的,因为他们觉得公众人物需要承担更大的责任;认为公众娱乐应该降温;社会应该多加思考艺人吸毒背后的原因。长微博从艺人本身、娱乐圈、社会责任等多个方面对柯震东案进行评述。“选择即观点”,人民日报微博实际上是借由网民之口来表达自己官方微博对柯震东案的观点:表明震惊态度,分析艺人涉毒背后原因,期待艺人认真悔改。引导微博用户和网民以多角度多层面去看到艺人涉毒案件。在本次案例中,人民日报微博的传播形式是“快讯——(补充信息)——网民评论——官方评论”,仅仅一天时间内,它就将消息加评论的新闻报道形式在微博上,而且在快速准确的新闻传播基础上,与政务微博互证互补,并以消息加评论的信息链的形式进行立体化多方位传播,真正做到“既先声夺人,又引领舆论”。

二、总结

人民日报微博之所以采取“快讯快评,微博互证”、“密集发声,引导网络舆论”的新闻传播模式,是由它的微博定位决定的。人民日报微博建立的目标和定位是引领微博舆论导向,占领舆论高地,推介有用有效有趣的新信息,遏制和阻止微博中谣言的传播。要达到此目的,需要其内容充分结合微博定位和平台特点进行。《中央媒体微博运营策略分析》中曾探讨中央媒体微博如何打通“两个舆论场”,而人民日报微博从实际出发,以“快讯——(补充信息)——网民评论——官方评论”或者“密集发声”的消息和舆论方式,对热点和突发事件的积极关注和引导,做到“观点融入信息,评论紧跟信息”,既是保留了传统人民日报团队的消息来源以及观点评析的权威性,又充分利用了新媒体平台实时更新和互动的特点,正是传统媒体结合新媒体平台取长补短、优势互补的积极探索。

作者:胡瑞晨单位:四川文理学院,

新媒体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媒体;哲学;关系

一、新媒体与现代社会的融合和扩散状况

在新媒体时代,文化产业和媒体产业业已成为了人类社会精神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新媒体模式下,文化只有与传媒相结合才能显示其话语权和文化价值。媒体原本只是一个媒介,然而在新媒体时代,媒体却成为文化产业的垄断者,我们必须正视这一点。在新媒体时代,以数字内象符码为标志的媒体结构,正在取代文化产业的准则,由模型、符码支配的信息符号,正在成为标示文化艺术品位和地位、生活水准的符号,新媒体正在对传媒进行深层次重组。新媒体在深入人们的社会生活的过程中,以满足人类需求为名义,为人类提供购物、新闻、感知世界、文化阐释、理念构筑等,俨然成为人们生活的指南。变化多样的新媒体的出现,也将许多机遇和挑战推到了传统文化产业面前。因此,在新媒体融入社会的进程中,传统文化正在经历挑战,不同质文化的冲突和矛盾也拓展到更为广泛的层面,这迫使传统文化探寻自身发展的道路。

和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以其拥有更多数字化元素的优势正在颠覆着传统媒体的传播思维和传播方式。在现代社会中,信息传播的主要通道是流动化的传播媒介,“微传播”成为新媒体的主要传播方式。传统的传播对象、传播方式、传播内容、信息内容和形式、信息搜集方式等随着新媒体的出现都发生了重大变革。在这样的情况下,大众获得和交换信息时的行为方式、语言特点以及思维模式也都发生了变化。新媒体的出现,使原有的传播模式和环境彻底改变,产生了新式的一系列的大众交流模式,并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变。所以说,怎样有效地利用新媒体,怎样扬长避短,避免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发挥新媒体的优势,保护好传统文化,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媒介与哲学的渊源

人们通过媒介对哲学进行理论反思源自于文字之谜,源自于口头语言与文字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柏拉图质疑文字媒介的记忆功能和储存功能,他认为文字使得口头语言交往丧失,然而实质上是口头语言更具有竞争力和挑战性;他认为文字媒介仅仅是对口头语言的部分演绎,并不适合于进行深层哲学思想的表达和诠释。文字媒介是作为“介质”而存在的,人们需要透过文字媒介来观察和认知世界,取代了人们对现实世界的直观认知和经验获取。哲学家尼采则把对媒介的探讨上升到理论,他在《悲剧的诞生》中将媒介与哲学意义的本原联系起来,对媒介进行了哲学意义的诠释。当代学者斯图亚特•霍尔认为,现代文化媒介提供和建构了“社会知识”和社会影像,透过媒介这个影像我们可以想象我们的实体生活,可以合并理解为“整体的世界”。麦克卢汉提出了媒介本体论,他认为,媒介等同于信息,他第一次建设性地将媒介与信息相提并论,认为媒介是借助于时空的改变而对人们的感官加以延伸,是一种“消解”现象。他认为,媒介使人与信息的关系发生了变化,比如电视、互联网等,他这个“媒介即讯息”的观念其实就是媒介决定论,他认为媒介从本质上改变了人类认知世界、感受世界的方式,将人类发展史演变成了媒介发展史,给予了我们重新审视艺术和审美的全新角度。

鲍德里亚则对新媒体的哲学意义进行了全新的、特殊的诠释。如果说麦克卢汉的媒介决定论为我们带来了乐观主义的“地球村”图像,那么,鲍德里亚则犹如一个悲观且清醒的预言家,他提示人们不要由原先的媒介主体反变为媒介的客体,反而被衍生出的信息符号、编码等左右了人的智能,这即是鲍德里亚的命定策略。他提出了新的观点———拟像,认为新媒体导致“表征”与“现实”的倒置,媒介正在构成“超”现实,在进行“现实”表达的时候却反过来被媒介表述所操控,导致“现实”的最终消亡,类同于麦克卢汉提到的“消解”。鲍德里亚的哲学理论比麦克卢汉走得更远,他认为“拟像”属于独立的成长逻辑,它们可谓是“超”现实,会反过来使人们的“现实”依赖于它,最后,媒介在复制影像的同时,也在瓦解影像的意义体系,导致社会进入非真实的循环集合状态。鲍德里亚的哲学体系为我们了解“拟像”、“符码”、“内爆”、“超真实”的后现代世界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具有现实意义的哲学视角。可见,鲍德里亚意识到了媒介带来的深刻影响,意识到新媒体技术性所引发的负面效应,他的理论具有文化哲学的高度。

三、新媒体与哲学本质上的关联

(一)由鲍德里亚的“拟像理论”引发的关于“虚拟的真实”探讨。社会正在进入后现代,文化商品化和消费中心化正成为一种趋势。鲍德里亚的“拟像理论”是对当代传媒消费现象的透视,他意识到新媒体对消费主义、传统文化、社会转型、媒介传播结构等必然带来巨大的影响,认为新媒体会使人类置身于一个新的类象时代,媒体和自动控制系统正在取代生产的地位而日益成为社会的组织准则,文化商品价值不再取决于其是否满足人的需求,而是由媒介交换体系中的符码所决定[4]。这样,文化商品被赋予了一种符号学价值,这是与其使用价值迥然不同的交换价值,是文化商品得以实现传播的条件。由此可知,新媒体制造出来的符号与意象成为与现实之间的关联,媒介与影像正在支配人们的情感,刺激人们的感官,这种“超真实”的影像得以传播和扩散,成为了我们现实的“真实”。

(二)新媒体与哲学“消解”的内在联系。新媒体的立体、交互、实时传播方式,成为了新媒体传播的主要特征,也成为了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电子媒介阶段,媒介以其强大的世界观重塑功能,将复杂而深奥的精神信息伪装成“通俗易懂”的形式,并将其碎片化,这样新媒体俨然成了“新认识论的指挥中心”,它将娱乐视为精神,将政治、哲学庸俗化,并用自己特殊的语言对世界进行分类、排序、构建、上色,而且力求给出其理由。新媒体有别于传统媒介的地方在于,它可以以消解传统媒体的边界,以消弥社群、产业之间的边界方式,以跨时空和交互的特点,并借助新型的理念和模式,形成了对传统媒介强大的倾轧。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消解正是新事物对旧事物挑战,这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

(三)新媒体与后现代主义哲学。新媒体通过其互动、去中心化的功能,发挥了排气阀、“舆论镜子”的作用。例如,新媒体在“三鹿奶粉”事件之中,从历史、意识形态等层面,引导舆情,推动了公共安全领域的进步,彰显出新媒介守望社会和人民的文化功能,显现出民主化、参与权、知情权的效能。对于新媒体与后现代主义哲学的特性,我们需要将其置于宽泛的文化背景中加以解读。例如,在新媒体时代,多元化价值、传媒的消费性、时尚趣味的漂移性、时髦效应主导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其虚拟性使得许多信息无法无法得到证实,因为信息传播者有时是在隐蔽状态下传播信息的。新媒体还会制造语言暴力,信息过载堵塞或紊乱更会给人们带来信息膨胀的焦虑感。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新媒体还显现出与人本主义的融合,注重精神与身体的关联,这种关注日益被空洞的逻辑性话语所隐蔽,这也显现出后现代社会与新媒体相对应的困境。新媒体虽然与后现代文化的消解和颠覆的关系,但是,我们也看到,新媒体的信息传播推动了社会文化成长和壮大。从后现代文化角度予以哲学思考,我们发现,如果对新媒体进行全面否定,就会陷入哲学误区。事实证明,新媒体为社会文化提供了信息交流的平台和条件,话语权也因为新媒体的出现而愈加普及,新媒体成为个人表达和展示自我的强有力的路径,使人们的主体性、存在感得到了的彰显。比如在“汶川地震”、“华南虎事件”、“奧运报道”等事件中,新媒体依靠数字技术将民意汇聚起来,拓展了网络新媒体话语空间,使媒体人和受众都成为现实社会文化的批判者和管理创造者。但是,我们不可忽视的是,在新媒体为我们带来便捷和民主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挑战,新媒体正在冲击我们固有文化模式,解构我们的文化结构,数字化的新媒体正使我们的现实文化进入一个两难的处境。对此,我们要进行理性应对,从哲学层面对新媒体进行分析,对新媒体信息严格把关,消解新媒体的负面效应,缓解和消除群众的情绪化舆论态度,构筑高尚的新媒体传播品格,构筑后乌托邦的网络文化氛围。

总而言之,在哲学视域下对新媒体进行研究,并非排斥和拒绝新媒体,而是从哲学理性角度对其进行深入思考,从而避免新媒体的副作用,发挥其正能量,实现新媒体发展环境下的“多元多维”交流。

参考文献:

〔1〕江宏,卢榕峰.解读“新媒体”[J].新闻爱好者,2011,(03).

〔2〕陈玉霞.新媒体:社会现代化的加速器[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5).

〔3〕〔4〕鲍德里亚.完美的罪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8,30.

新媒体范文第3篇

关键词:自媒体;主流媒体;新闻传播

一、前言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虚拟空间中出现了大量的个人媒体平台,任何人都可以以“网民”的身份参与到网络信息传播过程中,信息的接受形式已经从传统的被动接受,向主观意愿查询甚至主观创造趋势转变,这必然对主流媒体的新闻传播构成影响。二、自媒体背景下主流媒体新闻传播的变化

(一)传播的理念方面

主流媒体的传播理念在自媒体的刺激下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如现阶段广播、电视等主流媒体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都会积极应用网络版模块,利用自媒体平台构建主流媒体的官方微博等方式来增加和受众的互动。[1]

(二)内容方面

现阶段,主流媒体在新闻编制创作的过程中会结合自媒体平台上实时的消息和网民的信息反馈等进行新闻资源的深度开发,对不可复制的新闻原始场景,主流媒体会选择使用自媒体中上传的资料或与自媒体合作,开发未被使用的新闻资料,这让主流媒体的新闻内容更加切近生活。

(三)呈现方式方面

新闻框架中,媒体需要对新闻事件有基于基本观点和本质的判断。受新闻传播方式的影响,传统媒体通常选择在新闻播放的过程中直接阐述媒体对新闻的态度和观点。而自媒体在对新闻事件进行陈述的基础上会对网民的观点进行总结归纳和表达,但其媒体观点表达形式更加随意化、生态化,无形中缩短了受众与媒体的心理距离,甚至会使受众在情感上直接产生共鸣。[2]现阶段,主流媒体受自媒体的影响,在播报新闻事件之后也会对网友的观点进行阐述,这也是与受众进行互动,提高受众对新闻事件兴趣的有效方式。

(四)传播渠道方面

主流媒体的社会地位决定了它在新闻传播渠道上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和社会影响力,但在自媒体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主流媒体的传播渠道受到来自多方面的压力。为了保持优势地位,近年来,主流媒体在挖掘传统信息传播渠道的同时,也在尝试从自媒体中扩宽新的传播渠道,如建立官方网站和受众的互动平台等。[3]

(五)受众反馈方面

新闻传播过程是交互的,受众反馈是检验新闻传播效果和社会影响力的有效指标。传统模式下,主流媒体与受众之间的互动非常有限,而且形式单一、刻板。而在自媒体的刺激下,通讯、交流形式呈现多样化,促使主流媒体接受受众反馈的方式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如新闻节目下方会出现与观众互动的二维码等。

三、自媒体对主流媒体新闻传播的影响

(一)受众方面

对于自媒体的描述,我国学者利用现阶段最流行的语言“DIY”做了阐述,他们认为自媒体就是由个人自行创作用于表达自己内心感受的产品,也正是这些特点,给予了自媒体平民化、个性化的特征。人们可以利用手机或电脑第一时间将新闻事件发出去。这也是最好的新闻资料,使原来的新闻受众变成了新闻传播者。自媒体的普及在加深人们对新闻媒体了解的同时,还可以让受众参与到新闻制作过程中来,拉近了新闻媒体与大众之间的距离,让大众更加信任现代媒体。

(二)媒体自身方面

自媒体与其他媒体传播机构并不相同,它的传播者是普通大众,改变了以点带面的传播方式。自媒体出现以后,新闻传播群体也在扩大,所有人都是新闻传播者。这主要是因为自媒体具有交互性与自主性的特征,不仅新闻自由度得以提升,传媒生态也发生了改变。对于媒体自身来说,自媒体出现以后,媒体的自身地位也受到了威胁。传媒机构要想维护好自己的地位就要加强与各个新闻传播者的联系。因此,很多媒体都积极加强与受众的联系,接受群众的意见和想法,部分媒体为实现自身发展,还将群众请到演播厅中。这些都是自媒体给传媒机构带来的改变。

(三)社会方面

相关数据显示,一种媒体要将用户发展到5000万,需要花费的时间并不相同,如广播、电视、互联网为获得5000万用户分别花费了38年、13年、4年,而微博实现这一目标仅花费了一年零两个月,可见微博发展速度之快。这主要是因为微博操作简单,且具有亲民性,因此很多人都喜欢用这种方式传播信息。进入自媒体时代后,主流媒体新闻的内容不断扩大,样式也更多,新闻内容也更具可读性。但在自媒体发展中,主流媒体应认识到自己要承担起辟谣的责任,保证所选用的新闻具有真实性,同时对不实信息及时澄清,将真相告知群众,并起到以儆效尤的作用。

(四)媒体监督平台方面

为促进自媒体发展,还需要做好媒体监督工作,构建媒体监督平台,减少因某种利益而丧失民众对媒体的信任的情况。现阶段,网络红人、网络热点层出不穷,尽管这些内容都来自网络,但归根结底还是自媒体与主流媒体共同作用下的产物。针对不断快速发展的媒体环境,国家相关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弥补法律空白,为大众构建干净的网络舆论环境。在保证大众自由言论的基础上,加强对其人身安全的保护,如实行网络实名制等。这些都是促进新媒体进一步健康发展的有效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为大众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此外,还要不断提高自媒体作者自身素质,用相关法律法规约束网民行为,净化网络环境,实现促进新媒体文化发展的目标。

四、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自媒体环境下,主流媒体新闻传播的理念、内容、呈现方式、传播渠道、受众反馈等方面都发生了显著变化,而且主流新闻传播对受众、媒体自身、社会、媒体监督平台等方面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要在自媒体平台发展的过程中科学地处理相关关系。

参考文献:

[1]叶宇楠.微信对传统新闻生产和传播模式的影响——基于自媒体传播的研究视角[J].东南传播,2015(01):92-93.

[2]黄洁沁.刍议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的影响[J].新闻传播,2015(10):36+38.

新媒体范文第4篇

新媒体艺术最主要的特征是虚拟性,即以独特的虚拟交互而表现出来的影像肌理为质感,增强与观众的互动,从而与观众的参与保持着相互依赖的关系。其技术在实现形式上的幻想、规划性、复合性和虚拟性等使新媒体艺术成为语言的典范性。技术性,即新媒体艺术通过借助计算机、网络等技术创造的革命和媒介转化的瘃,创造了夸张而富有梦幻色彩的艺术效果;互动性,新媒体艺术的互动性契合了艺术家与观众的互动,通过专业领域的拓展向工程领域、资讯领域、信息科技领域等的寻找技术和人才的帮助。

2新媒体艺术的交互形式

2.1新媒体艺术的时空交互

新媒体艺术在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和突破使传统的艺术门类融合。通过与音乐、戏剧、文学、绘画、建筑等艺术形式。新媒体艺术带给人们的往往是空间状态的感官享受,时间性很强,比如在作品中添加虚拟空间元素,这些虚拟空间的不确定性增强了不仅将观众带来空间的体验,而且增添了艺术参与的纷繁多样性,为实现更好的艺术效果做铺垫。通过新媒体艺术的时基特征,不难发现当代新媒体艺术的典型特征就是以时间为基础,通过时间轴线的利用,通过时间轴线,新媒体艺术通过录像镜头、网络互动体验、时基媒体等技术轮回复活。尼克那佛利蒂斯的作品之一《追寻一个地方》,在这部影像装置作品的表演中,演员通过头戴乳气球打扮成玩偶,增强了表演的戏剧化表演体现。非线性的时间窗体通过富有弹性的心理时间,将主观体验有了生动形象的表示。通过重复、强调等打破物理时间顺序的手法,使心理状态的表现有了视觉形式,将联想通过时间轴进行顺次展开,增加了画中画与叠画等特技表演。新媒体艺术的空间体验也有别于的艺术空间体验,增强了视觉冲击力。

2.2身临其境———虚拟与现实艺术的交互

艺术设计借助于虚拟现实技术,增强了设计的身临其境性和交互性,实现了所谓的“身临其境的艺术设计”,这种新颖的艺术创作设计方式,目前在影视制作、建筑规划、工业设计、文化传播、网络艺术等领域,并给这些领域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气息和变化,实现了传统艺术领域无法实现的特点和功能,使虚拟现实艺术变得更加直观、更加贴现现实并追求协作一致性。一般情况下,人们对信息的接收和处理都是通过“视”和“听”完成的,眼睛和耳朵都是我们对信息最初的感性认识,进而对事物的分析、思维过程、判断推理等获取审美愉悦进而传达所要的艺术信息。

3新媒体艺术对美学的影响

新媒体艺术的交互性对艺术美学产生的重要的影响,更为艺术与技术的探索带来了广阔的思考空间。艺术观念与美学是互动发展的,他们之间有着先天的不解之缘,只有实现艺术与技术的充分融合才能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美学的创新发展。如欧洲的一个休闲广场,广场的照明强度是由全球上网的人流量来决定光线的暗弱的。这种超越时空的体验就是新新媒体艺术对美学的影响。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催生了美学艺术的发展,美学艺术的发展又加速了新媒体艺术的技术的快速革新。以计算机、网络等为代表的新型工具的出现又不断对美学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是因为新媒体艺术是从新的生产要素、文化艺术理念中发展起来的一样,它必定为技术的探索带来了更加广阔的变化。新媒体艺术是当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与美学等艺术学科相互融合的产物。一方面,新媒体技术对于美学等技术是重要的,美学的存在和创新发展对新媒体艺术的发展更为重要,为新媒体艺术的进步和提升提供了宝贵的艺术素材。另一方面,新媒体技术在艺术和科学技术之间构建了新型的艺术关系和形式,为新媒体艺术的创新发展赋予独特的文化内涵,同时也为新媒体艺术与美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4结束语

新媒体范文第5篇

从接受美学的观点来看,新闻传播中的“信息文本”,若没有受众的“阅读”(接受)就没有意义。也就是说,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信息文本本身不能产生独立的意义,需要通过受众的参与来完成传播的过程。要想信息文本有意义、有效果,最重要的是要让受众“阅读”、“观看”、“收听”、“浏览”。受众日益成为媒介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各个媒体都把受众的需求摆在了首位。无论是报社、电视台、广播局还是网络媒体在电视节目的制作、编排,新闻报道的策划,提供平台来让受众发出自己的声音,最终提高媒体的收视率、收听率和发行量等等。接受美学给了我们一定的启发,那就是在传播新闻信息时有意留下想象的空间,给人们留下思考的余地。伊瑟尔认为,文学作品中存在着某种不确定的隐含意义,这些不确定性使阅读过程遇到很多空白点,正是读者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的主体意识,使这些不确定性得以确定,空白处得以补充,从而使文学的审美价值得以实现。换句话说,受众不只是新闻的接受者,同时也是新闻的者,受众对于自己所接受到的信息进行选择,并加以自己的理解进行解读。信息被重新整合,被受众解读过的新闻文本再次参与到传播过程中。重复性的传播加强了新闻传播的效果。所以,对于新闻媒体而言,受众不仅仅是其要争夺的市场,同样也是其壮大的隐形员工。只有受众对于新闻文本的接受,才能实现良好的传播效果。所以,研究和满足并最终利用受众是媒介未来发展的必然途径。

二、受众在传媒中的垂直分化

不同的文学作品对于不同的读者来说,都有不同的理解与认识,进而导致读者的分层。对于传媒学的受众来说,由于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等都不甚相同,所以要想满足不同的受众,就必须细分市场。通过接受美学的启发,要想让自己的传播取得理想的宣传效果,媒体都要努力去适应受众的需求,因为受众是积极主动的信息追寻者,他们凭着自己的兴趣爱好来寻找各种各样能满足自己的信息。一般来说,要想满足受众的需要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个是满足不同受众群对传播的不同的需要;另一个是满足单个受众对传播的多样的需要。作为主体化的群体,受众是由不同年龄、性别、教育程度、文化素质、地位以及道德修养、兴趣爱好等各式各样的社会人构成,每个人的社会角色不同,从而使得这个群体具有多层次性、多样性。就新闻报道的内容来说,不同层次的人对新闻需求有共性,同一层次的人也对新闻需求有差异性。这种共性和个性形成了受众对新闻需求的多样性。过去的雅俗共赏的节目类型已经不再适应受众市场的发展,受众的可选择性不断增多的态势时,就需要对自己的受众群进行重新定位,根据自身节目的特点,抓住核心受众,挖掘潜在受众。

三、受众对媒体的期待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