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简述社区体育的基本特征

简述社区体育的基本特征

简述社区体育的基本特征

简述社区体育的基本特征范文第1篇

关键词: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化学”概念;定义表述;研读心得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2-0015-03

《义务教育 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正文首句为:“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的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其特征是研究物质和创造物质。”这是“化学”概念定义的一种新表述。它与2001年版《全日制义务教育 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原课标)的表述――“化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侧重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能的关系,以及物质转化的规律和调控手段”相比较,已有了较多的变化与差异;然而,它与2003年版《普通高中 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的表述――“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其特征是研究分子和创造分子”相比较,则基本一致。围绕新课标定义“化学”概念的新表述,有许多值得我们深入探究、认知的问题。这是完整解读、深刻领悟新课标的应有之义。

一、“化学”概念定义的教育价值与教育实际

纵观我国中学化学课程历来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及教材、教科书,都有重视“化学”概念定义教育的传统。新课标也反映了化学课程的这种历史惯性。这是因为通过定义“化学”概念,不仅可以揭示化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基础、研究价值及学科地位等本质特征,以阐明化学课程的基本方向和基本任务;还可以揭示化学与物理学、生物学等其他基础的自然科学的本质区别,以探求适合化学特点的思维模式和学习方法。

然而,在初中化学课程实施中,“化学”概念定义无论在教材还是在教学中都处于课程学习的起始阶段,学生此时对于化学的感性和理性认识还近乎于空白,教师很难给学生解说清楚“化学”的概念,学生很难真正明白“什么是化学”或“化学是什么”。这是“化学”概念定义的教育价值预期与教学实际长久纠结、矛盾且至今尚无法解决的问题。久而久之,很多教师对于“化学”概念定义的教学大多是浮光掠影,行色匆匆,故而对“化学”概念定义及其教学问题皆缺乏深入探讨、研究的兴趣和动力,对其中的许多问题都不甚了了。因此,当发现新课标的“化学”概念定义采用新表述时,顿感困惑与不解:“化学”概念定义难道能变来变去吗?新课标为何要采用“化学”概念定义的新表述?它比原课标的表述好在哪里?其实,这些问题也是我们在解读新课标中应该解决的。

二、“化学”概念定义表述的多样性

概念是人们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形成的意识,是反映事物本质特征的一种思维形式,是构成判断和推理的要素。因此,概念既是人们认知事物的总结,又是认知事物的工具。为了使人们能够正确地运用概念,必须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加以规约,即运用简明的词语对概念的本质特征进行表述,从而形成概念定义。显然,概念所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是固有的、客观存在的,但是,概念定义表述所选用的词语及其所表达的、倾向的思维、意识却无法超越人们主观因素的影响。因此对于同一概念往往据其运用的环境条件、预期目标、价值取向等的差异,而采用不尽相同的词语进行表述。由此,产生了概念定义表述多样性的现象。

概念定义表述多样性现象在基础教育各门课程中都普遍地存在着。对于学生来说,许多概念的学习认识与理解运用不是毕其功于一役,而要随着课程的进展不断发展、不断深化,在更高水平、更复杂情景中理解、运用概念。此谓概念学习的发展性与阶段性,是基础教育课程中概念教学的重要特征之一。像初中化学课程中的酸、碱、氧化、还原等一些基本概念,在课程进展的不同阶段会有不尽相同的概念定义,且一般是从感性定义(发生定义)向理性定义逐步发展、不断深化的。其目的是使认知概念的学习更加符合学生认知的发展规律,以促进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概念、理解概念和运用概念。否则,拔苗助长,欲速而不达。

在初中化学课程中,“化学”概念定义的表述问题不至于对学生学习课程产生直接影响,也没有发展性的设计。但是,这并不排除根据课程的基本理念、认知视野、价值追求的新变化和化学科学的新进展,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而对“化学”概念定义给予新表述。其实“化学”概念定义表述的多样性早已是不争的事实,只是有些教师对此缺乏了解,未曾思索,故而对“化学”概念定义的新表述颇感突兀、困惑。为了更加确证“化学”概念定义表述的多样性,现将我国中学化学课程指导性文件、教材和大学无机化学教材中若干有代表性的“化学”定义列于表1,作为佐证。

比较表1所列“化学”概念定义的不同表述,至少可以获得以下的重要信息:(1)在反映化学本质特征的前提下,“化学”概念定义可根据主观的价值追求与判断(甚至包括政治情势的影响)进行不尽相同的表述;(2)“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这里使用“性质”比“性能”似更准确,因“性能”的释义为“性质和功能”,而“功能”更准确地应归于“应用”范畴),是“化学”本质特征的核心,是“化学”概念定义各种表述中都不可或缺的、几乎恒定的词语;(3)新课标采用与2003年版高中课标“化学”概念定义趋于基本一致的表述,有助于消除二者过大的差异,为初、高中化学课程的顺畅衔接提供便利,更重要的是新课标的表述更有助于揭示化学科学的本质,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化学”概念。

三、“化学”概念定义新表述的解读

新课标对“化学”概念定义采用了有别于原课标的新表述(详见表1)。在学习、研究新课标中,我们很有必要探求“化学”概念定义舍弃原表述而采用新表述的缘由,解读新表述所蕴涵的新意。

(一) 新表述对化学的学科归属定位更加精准

新表述将化学归属于“基础自然科学”,有别于原表述的归属于“自然科学”。尽管二者的概念内涵相同,但概念外延有异。基础自然科学(简称基础科学)是“研究自然现象和物质运动基本规律的科学”[11],它只包含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和天文学等六大一级学科;而自然科学则是“研究自然界各种物质和现象的科学”[12],它包括基础科学的一级学科及其二级、三级学科等(如,化学――物理化学――化学热力学,化学――有机化学――有机高分子化学,就是化学的一、二、三级学科)其概念外延更加宽泛。因此,将化学归属于“基础自然科学”而非“自然科学”不仅是用词上更加精准,更为重要的是突出了化学在自然科学中的基础性地位。

(二) 新表述对化学研究物质的层次更加明确

新表述中“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明确地表明了化学所研究物质的层次,而原课标的表述并未涉及化学研究物质的层次问题。在“化学”概念定义中明确化学研究物质的层次,能更清晰地体现化学的本质特征、反映化学问题发展现状与趋势。研读表1资料还不难发现:从本世纪初开始,“化学”概念定义尽管仍有不尽相同的表述,但都不约而同地明确了化学研究物质的层次。这反映了化学科学自20世纪后期开始从宏观向微观研究发展的重要趋势(同时还有从定性向定量研究、从静态向动态研究的发展趋势)。当今,化学现象的解析、化学理论的创立、化学问题的解决、化学物质的创造等大都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进行的。这是现代化学区别于传统化学的重要标志。

(三) 新表述对化学研究对象、目标的描述更加简明

新表述对化学研究对象、目标的描述为“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其特征是研究物质和创造物质”,而原课标的表述则为“它(指化学)侧重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能的关系,以及物质转化的规律和调控手段”。显而易见,新表述的科学性、概括性和逻辑性都更胜一筹。其中,新表述中隐蔽了“规律”一词,这是因为化学作为一门科学,其研究“规律”已不言而喻地含蕴其中,毋庸赘言;新表述中使用“应用”一词的含义非常丰富,既包含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之间的相互关系,执果索因、依因导果都是“应用”,更包含从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去研究物质转化的规律和调控手段;新表述中强调“其(指化学)特征是研究物质和创造物质”,是对化学科学、化学研究本质特征的鲜明突显,是对化学课程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科学素养的明确引导,是对化学课程核心价值观的精辟概括。

新课标的“其特征是研究物质和创造物质”与高中课标的“其特征是研究分子和创造分子”都是对化学本质特征及研究目标极为精炼的表述。二者虽有视角上的宏观、微观之别,但无实质性差异。因为,由原子组成的“分子”(应作广义理解)是组成化学物质并能保持该物质全部化学性质的微观基本单元(或称微粒)。因此,研究和创造“物质”的实质就是研究和创造“分子”。值得注意的是,“物质”是一个内涵非常宽泛的概念,其在“化学”概念定义中是指化学物质(不含场物质),包括自然界存在的和人工合成的天然物质(分子),还包括通过人工合成而创造的自然界不存在的物质(分子)。依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新课标表述化学特征采用“物质”要比“分子”更易被初中生所接受。这是新课标对“化学”概念定义表述的创新。

结语

新课标采用“化学”概念定义的新表述,反映了对化学(现代化学)的新认识,对化学课程教育的新要求,体现了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新追求。对于“化学”概念定义的教学应切实从学生实际出发,将其贯穿、渗透于初中化学教学的全过程之中,充分发挥其提升教师教育水平、促进学生学好化学与提高科学素养的作用。新课标中还有许多新表述、新提法、新措施、新思想,需要我们深入地研究、领会并创造性地实践,以更加高效地实现化学课程目标与价值。

参考文献:

[1]戴安邦,尹敬执,严志弦,张青莲.无机化学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

[2]中小学通用教材化学编写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初中课本・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全日制中学 化学教学大纲[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4]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室.初级中学课本・化学(全一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5]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室.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化学(全一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 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7]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无机化学(上册,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 化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9]宋天佑,程 鹏,王杏乔,徐家宁.无机化学(第二版)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 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简述社区体育的基本特征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上海通志干部读本》 编纂实践 价值取向 示范借鉴

由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宣传部和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组织专家编纂的《上海通志干部读本》(1)(以下称《读本》)是《上海通志》(2)的简编本。《读本》秉承地方志编纂传统,存真求实,事以类从,融汇翔实,系统资料,以75万的版面文字简明清晰系统地记载上海市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是简明扼要了解、认识上海的资料性文献。《读本》面世后被学者誉为是:“一部优秀志书,有助于广大上海干部在当下日新月异的上海发展事业中,深入了解上海的历史,汲取智慧,开阔思维,从而更好地把握当下,展望未来”。(3)从地方志的视野来考察,笔者读后认为:《读本》是一部编纂特色鲜明的省级简志,其出版面世为新方志走向社会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发挥地方志的社会效益提供具有示范意义。本文仅从其编纂体例、内容记述、价值取向等方面作一评述。

编纂体例

《上海通志》是上海市首轮社会主义新方志的主体工程,全书10册,46卷,1100万字,全面系统地记述上海市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是了解上海、认识上海的权威资料性文献,“是上海市第一部成书的通志,也是新中国建立之后全国首部省级通志。”(4)《读本》在记述范围、内容时限、地名、机构名称、币种、计量单位、统计资料等方面均沿用《上海通志・凡例》“记述地域范围,1927年前以上海县地域为主,1927年至1958年分别以上海特别市、上海市为主,1958年至1995年以上海市地域为主。各时期兼顾记述属于上海市的其他地区,称‘上海地区’或‘上海’,指1927年上海特别市成立前属今上海市(1995年)的范围;称‘全市’,均指上海特别市成立后各时期上海市的实际范围。上海开埠后至1943年存在的公共租界、法租界和华界,保留原来称呼。华界指上海县城厢和闸北地区记述主要内容的时限,上限不定,大多起记于事物、事件有考或历史文献能确定的发端期;下限一般至1995年,中国共产党、政府、浦东开发开放等章延伸至2000年。”以明《读本》之体例与《上海通志》保持一致,记述内容是《上海通志》的精华。因此《读本》是名符其实的《上海通志》简志。

一、篇目框架

《读本》篇目框架是《上海通志》篇目框架传承与调整:(1)《读本》改《上海通志》卷、章体式为章、节体式,从宏观层面上减少“卷”之层次、体现其简,同时将其章、节、目相应降格为节、目、子目,以显示其各事项之全。(2)取消《上海通志》中的大事记和综合经济管理、人物、方言、特记等4卷,有关内容归入相关章节。归并政府(上)(下)、工业(上)(下)、交通运输(上)(下)、浦东开发区、开发区、文化艺术(上)(下)等10卷。《读本》采用撤、并之法减少横排门类,为简化事类作铺垫。(3)调整有关卷章的顺序,把经济部类中的财税、金融、城建、水利、浦东开发开放等章,提至工业、商业、农业、房地产等事类之前。即用“前置”之法突现市情特色和时代特点。

经传承、调整《上海通志》篇目框架之后,《读本》卷首设:前言、编辑说明、总述。中设:建置沿革、自然环境、人口、政府、人大・政协・代议机构、中国共产党、党派群团、群众团体、公安司法、军事、劳动人事、外事、侨务・港澳台事务、浦东开发开放・开发区、经济综述、财政税务、金融、城市建设、水利、工业、商业・服务业、对外贸易与经济合作、农业、交通运输、邮政、土地・房地产、旅游、科学技术、哲学・社会科学、教育、卫生、体育、文化艺术、报刊、通讯出版、广播电视、图书馆・文博・档案、宗教、社会生活、专记等专志37章229节733目835子目(未标子目字样,用黑体字标志)。其中,自然部类3章,为37章的8%;政治部类10章,为37章的26.2%;经济部类14章,为37章的37%;文化部类8章,为37章的20.8%;社会部类3章,为37章的8%。从专志与部类设置比重可窥视上海是全国经济、文化之重镇。卷末置《上海通志》作者、编者名录,旨在说明《读本》源于《上海通志》,是其志的简编本。

科学、合理的篇目框架是成为一部合格或佳志的前提,正如方志学家李泰彼言:“纂志之道固多,而门类标题,则为首要。”(5)以此考察,《读本》篇目为全面简要地记述上海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与现状打下良好基础,为记述内容提供完美的框架形式。

二、体裁

《读本》体裁由前言(相当于序)、编辑说明(相当于凡例)、述、志、表、附录等构成。

《前言》指出“领导干部读点志书,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修养和文化素养,有助于提高工作能力和领导水平。……一册在手,上海概貌了然于胸。”由此实现其资政、教育价值。

《编辑说明》说明《读本》之编纂过程,明其“是《上海通志》的简编本”,同时对编纂体例作规范,即基本沿用《上海通志・凡例》。

述体为卷首《总述》,首叙区位、四至、建置,明“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城市、国际重要都市”的城市定位。然后按:成陆至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1840年至1949年,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至1976年“”结束,1978年至1995年,四个历史时期,分别记述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总述》全文2.9万字,为全志版面文字的3.9%,读《总述》明上海数千年发展脉络。《总述》结构与《上海通志・总述》相一致,是其内容的进一步凝炼,《读本・总述》文字量是《上海通志・总述》文字量的74.3%。这说明从《上海通志・总述》到《读本・总述》其结构保持一致,内容更为简练,这可为简志编纂所借鉴。

分志为《读本》主体。全志以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部类设置,横分为37个门类、229个事类、733事项、835单项,在节、目、子目不同层次上进行纵写,记其历史与现状,再现其发展脉络。分志全文72.9万字,为全志版面文字的96%。

表体:市人民政府设“1949―1995若干年份上海人民政府(市人委会、市革命委员会)机构情况表”,经济综述设“1952年、1995年上海市社会经济主要指标占全国比重情况表”,文化艺术设“中国电影90年十大名片中上海摄制的影片情况”。全志立表3张,版面文字1500字,占全志版面文字的2‰。其志表格仅为《上海通志》1813张表格的1.6‰。

录体为随文“附”。民国时期地方政府节附:“日伪市地方政府”中国节附:“汪伪”2篇附总文字近300字,为全志版面文字的0.04‰。

《地方志书质量规定》(6)志书体裁应有:述、记、志、传、图照、表、录、索引等8体构成。按此标准《读本》尚缺记、传、图照、索引4体。其体裁与《上海通志》比较亦缺记、传、图照3体。笔者认为,新方志的体裁应以《地方志书质量规定》的体裁规范之。《读本》体例之缺失亦为简志编纂引以为戒。

要之,从《读本》的篇目框架和体裁考察,其志在整体上遵循《上海通志》的体例,并对其作适当调整,是一部编纂体例合格的省级简志。

资料简明、系统,各事项发展的脉络清晰

2006年5月18日国务院令467号《地方志工作条例》界定:“地方志,是指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志书作为资料性文献,资料性是第一属性。正如来新夏先生所言:“大体上是旧志的文献价值在于挖掘考辨,提供编写研究的依据,而新志的文献价值在于求真求实地创建文献,足资后人征信的文献依据。”(7)按此推论,《读本》是全面、系统、简要明了地记述上海市区域内历史(事物之初)与现状(1995年)的资料性文献。

《读本》记事具有如下特点:(1)简而明。《读本》中记:今上海地区春秋战国时期属吴越之地,后历史变化。唐后至1958年,今上海地区大致分属3个行政区。一为吴淞江以南地区。二为吴淞江以北地区。三为长江口岛屿地区。1927年设为上海特别市,1930年改称上海市。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全市划分为20个市区和10个郊区。1958年,江苏省上海、松江等10县划属上海市,基本奠定今上海市区域。(8)全文仅用200字就将上下数千年的上海区域范围作了清晰再现。(2)叙事脉络清晰。“清康熙、雍正年间,上海地区有82个集镇,……各集镇形成集市……咸丰三年起,租界建集市菜场。……1949年5月,全市有集市(露天菜场)300余处。……1953年……城乡集市贸易逐渐萎缩。……1957年……集市增至211个……1958年化后,市区集贸市场再度关闭。1959年恢复郊县集贸市场。……1963年3月集贸市场迅速缩小。1969年,17处集贸市场全部取消。1975年全市677户。郊县集贸市场严加限制。1979年1月市郊接壤地区恢复,建立22个农副产品集贸市场。……1981年……1984年起,市区农副产品集贸市场经营批发交易。1995年全市有农副产品市场420个。……总计年成交额175亿元。”(9)全文用2000字详今明古地再现上海地区集贸市场的兴衰起伏,清晰地显示其发展脉络。(3)注重事物发生源头的记录。“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匈牙利人李恩时首次运入上海2辆美国福特公司奥尔治摩牌汽车。”(10)凡上海历史上的第一,大多可找到。从一定意义上讲也补充《读本》未设大事记之缺。(4)提纲式记录。“1927年,上海特别市政府编制《大上海计划》,为全国首个城市总体规划。到1998年,共编制9个上海市总体规划。其中民国时期3个,分别为《大上海计划》(1921~1931年编)、《上海新都市建设计划》(1938年编)、《上海都市计划》(1946~1949年编)。解放后6个,分别为《关于上海市改建及发展前途问题》意见书(解放初编)、《上海市总体规划示意图》(1953年编)、《上海市1956―1967近期规划草案》(1958年编)、《关于上海城市总体规划的初步意见》(1959年编)、《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1979年编)、《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编)。”(11)全文用200字提纲式将上海城市总体规划名称和编写时间作索引式记录。(5)以事系人。“宋代,范仲淹提出‘浚河、筑堤、置闸三者如鼎足,缺一不可’。郏提出‘浚三江、治低田、高圩深浦、驾水入港归海’。”“任仁发提出浙西治水之法是浚河港必深阔,筑围堤必高厚,置闸窦必多广。明代,叶宗行主张开范家浜,导淀泖之水由黄浦入海。”(12)从宋代至明代以事系人记录古代上海地区的治水方略。其志以事系人随处可见,尤其在文化艺术章节中,从作品系出作者。由此突现“人是方志记述的主体”这一科学命题。

从1100万版面文字的《上海通志》压缩为75万字的《读本》,其文字量仅为《上海通志》的6.8%,还能简明系统地再现上海自然与社会各事类的发展脉络。何也?其编纂法则是其《编辑说明》所言:“读本尽可能保留所记事物、事件的起始,清末民初,抗战爆发前,日伪时期,解放前夕,解放初,1956年,“”前后,改革开放前后,1992―1995年重要阶段的基本情况。以求历史节点不断线,资料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不损害。”

要之,《读本》资料简明、系统,各项事物、事件发展脉络清晰,其记载方法可为简志所效法。

价值取向

一、育人、资政、存史价值

鉴古知今,地方志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存史、资政、育人”。《读本》是《上海通志》的简编本,保留了原志的精华,简明系统地记载上海的自然环境、经济人文资料,引用大量历史数据,佐证上海自然与社会的发展脉络。《读本》让读者了解上海的历史,也坚定对未来的信心。在书中可以读到,早在明清时期,上海已是“东南之都会”,港口规模处全国前列;近代中期,上海从江南的边缘一跃成为江南的中心;改革开放以后,上海建设“四个中心”,承办世博会惊艳亮相;展望未来,全球文明城市的建设目标应是能够实现的。读者在审美愉悦中潜移默化地实现其育人价值。

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读史当从读志始,我们党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忠诚继承者。了解地方经济人文情况,怀有深厚乡土情感也是各级干部的基本素质,在干部教育知识体系中增强地方历史内容,值得重视。《读本》以其简明系统资料呈现上海历史发展进程,可谓一册在手,上海概貌了然于胸。《读本・前言》指出:“希望全市广大干部通过读志,加强对上海地情的了解,增进对这方水土的感情,承续上海城市历史文脉,把上海建设得更加美丽精彩。”干部熟悉、了解地情、民情、社情,有益于行政管理,其成就与不足在读者的阅读中有所领悟,实现以志为鉴的资政价值取向。

《读本・编辑说明》指出:“为适应读本简约的要求,又能保持记述的连贯通畅,改写建置、自然环境、工业、商业、农业、外贸、财税、金融、城建、文化艺术、宗教、方言等各章。改正通志中记述错误或前后矛盾的地方。补应记而遗漏的内容。”(1)改正前志之误:《上海通志》第535页“岛屿”记载“上海市有崇明岛……等10个冲积岛,大金山岛……等5个基岩岛。”《读本》编者重新考订后,在《读本》39页“岛礁”记载“上海市有崇明岛……等20个冲积岛,大金山……等6个基岩岛”。这是《读本》对《上海通志》3处纠正:分清基本概念,“岛屿”与“岛礁”之名称;对冲积岛的个数由“10个”改正为“20个”;对基岩岛的个数由“5个”改正为“6个”。(2)延伸《上海通志》第436页“区划”中的下限从1993年延伸至1995年。在《读本》第29页“建置沿革”中增记“1995年,全市有104个街道办事处,208个镇9个乡,3352个居委会,2984个行政村。”增记行政区划中的基层微观资料。由此体现《读本》与《上海通志》一样是在求实求真地创建文献,是足资后人征信的文献依据,是资料性文献,其存史价值取向随时间的推移将会得到体现。

二、认识与学术价值

《读本》记事清晰明了,同时具有知识性,给读者以认识价值。“1919年4月,吴淞与市区间沿黄浦江周塘堤岸,由沪北工巡捐局改筑为13公里长公路,因由军士筑成,名军工路。”(13)其文记载“军工路”源流的同时,还释名因由军士筑成果名军工路。在《劳务输出・民间劳务》记有“欧战华工。1917年8月赴法500名机械工人,大多到兵工厂工作。720名华工乘船赴法,500人因乘船被德国潜艇击沉遇难。上海沦陷期间,上海有1.25万人被日伪强征或调遣至国外服役。”(14)其文记载第一、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上海劳务输出资料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与认知功能。《读本・教育》记录了与之相关的历史进程:上海第一家书院建于宋淳v四年(1244年),为崇明的天赐书堂;第一所幼儿园时1889年美国安息浸礼会于惠中学塾附设的幼稚园;政府主办的第一所高校,是1863年李鸿章奏请建立的上海广方言馆;私人主办的第一所高校,是马相伯于1902年建立的震旦学院。对发生在上海的重大文化教育事件也是记录有序:1918年,梁启超、蒋百里等7人访问欧洲,这是当年上海最大的一次组团出访交流;而近代上海最早的学术活动则可以追溯到1895年,强学会上海分会每旬一次的集会。此后,洋务派和维新派在《时务报》上的中西之争、社会主义之争等,均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思想进程。由此使读者了解到上海自古至今是教育重镇,其认识价值亦不可低估。

地方志是一项具有学术性的事业,志书的编纂活动能为方志学科研究提供新的编纂实践,为方志理论作奠基,能为科学研究提供有科学价值的翔实系统地资料。

《读本》不论从体例考察,还是从所记简明史料判断,无疑是一部优秀志书。其编纂过程是:“2012年7月我们开始在通志的基础上编辑读本。要求读本压缩通志的篇幅,同时保持通志的基本体例,坚持述而不作,体例上划正,史料上齐整,篇幅上平衡,进一步聚焦上海这个中国最大城市的城市特质。在此基础上,读本以调整篇目、压缩文字和改写、重写节目相混合的方法进行编纂。经5轮的编辑,2013年12月完成读本全稿,全稿约75万字。”(15)2014年6月出版发刊。其编纂实践为省级简志编纂提供成功经验,亦为新方志的简志体例与选材提供理性思考。

《读本》为《上海通志》简编本,保留通志的精华,所选资料准确、可靠、系统,保留了上海市区域内有关自然环境与社会的人文有学术性的珍贵资料。《读本》自然环境中的“成陆、岛礁、水文”等所记内容选用资料本身就是有关专家学者学术研究之成果,具有很高的学术性。《专记》中第628至630页所记公共租界、法租界、沦陷期租界的四至、面积、演变过程等资料,对于租界史的研究无疑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方言”在地方志中是学术性很强的事类,《上海通志》第四十卷方言设6章,由语言学者撰写,全文13万字。《读本》将方言由卷将为节,保留“方言演变・分区”和“外地方言・洋泾浜英语”2项事类,全文3千字,仅为《上海通志》方言卷文字的2.3%。但所记内容简明,先记“上海地区通行、使用的本地方言属现代吴方言太湖片区,是古代吴语的继承与发展。”(16)再记其演变,“上海市方言,依古调类在今方言里情况可分为崇明、练塘、松江、嘉定、市区5各方言区。……今上海话内部可分为老、中、新三派。”(17)“外地方言”记明源流,“西晋怀帝永嘉后,北方汉族和其他民族南迁,今奉贤境内萧、褚、裴、於等居民迁入。……上海开埠后,进入上海集中居住的移民,在其聚集区里长期使用和保留原籍方言。……典型的有20世纪30年代虹口地区的广东方言岛等。移民带入上海方言主要有属于吴语的宁波方言、苏州方言、无锡话、绍兴话,属于粤语广东中山方言,属于官话的山东方话、苏北话等。”(18)“洋泾浜英语”“19世纪40―50年代,在洋泾浜(西洋泾浜,在今延安东路)地区形成洋泾浜英语。……约19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洋泾浜英语’一词。”(19)上述记载融汇学术成果,是其学术价值取向之所在。

要之,《读本》具有育人、资政、存史、学术等多元价值,以“育人、资政”价值为现实《读本》属性的第一需求,既然是简志亦应重视“存史、学术”等价值取向。

综上所述:《上海通志干部读本》是一部简明的一方资料性文献,其“育人、资政”的社会功能正在日益显现,其编纂实践为省级简志编纂提供借鉴意义。地方志应面向社会大众,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服务领导的产品就要简明实用,因为领导没有时间看大部头的东西,简明实用一目了然,接受起来就容易。”(20)《读本》面世后的学者评说也证实了上述判断。

注释:

(1)《上海通志干部读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6月版

(2)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10月版

(3)苏智良:《历史是最好的老师》,《解放日报》2014年11月14日16版

(4)《上海通志干部读本・编辑说明》

(5)李泰保骸斗街狙А

(6)中指组字〔2008〕3号

(7)来新夏:《以旧志考辨,以新志存史》,《首届中国地方志学术年会方志文献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中华书局,2012年9月,第15页

(8)《读本》第1页

(9)《读本》第259、260页

(10)《读本》第294页

(11)《读本》第159页

(12)《读本》第183页

(13)《读本》第161页

(14)《读本》第313、314页

(16)《读本》第640页

(17)《读本》第640―642页

(18)《读本》第642页

简述社区体育的基本特征范文第3篇

关键词:武术课程 主题课程 区域游戏

一、 幼儿园武术课程与数学游戏的整合

在武术教学的实施中,教师把武术教学活动的融入了健康、社会、科学、语言、艺术等五大领域,幼儿园开展武术特色的运动课程区别于其他教育阶段的组织实践,必须结合学前期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通过多种方法和手段开展的武术教育活动,激发幼儿对武术的情感认同,利用武术游戏、武术名人故事欣赏、武术音乐的欣赏、武术绘画活动,区域武术活动、武术体育游戏、情景练习等方法,激发幼儿武术特色运动的兴趣,培养良好的个性和意志品质。

数学游戏《兵器找朋友》,小朋友在游戏情境中,大家一起认识了常见的武术兵器:刀、剑,并知道其基本特征,能按照颜色、花纹等简单的两种方式进行区分。由于孩子们对武术招式和兵器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在这个基础上,根据孩子已有的经验知识进一步认识兵器:刀和剑,幼儿在游戏中能够根据刀和剑的基本特征进行简单的区分。老师提问:“这里还有一个兵器宝宝的家,看看上面有什么标记?它告诉我们什么意思?”接着大家在活动中进行了二次区分,对颜色和花纹进行分类。小朋友们在老师的引导下按照兵器的形状不同,送兵器回家,还可以按兵器的颜色、花纹来把兵器送回家。

根据《幼儿园教育规程》中提出“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指导精神,幼儿武术教学还可以结合武术游戏、幼儿武术操、幼儿武术套路、情节故事、武术道具等增加趣味性,吸引幼儿参与。

二、幼儿园武术课程与语言活动的整合

幼儿抽象思维能力差,而武术教学中专业术语较多。因此,幼儿武术教学的讲解应遵循形象化、生活化的原则,运用儿童语言、成语、童谣、儿歌等形式进行讲解,使幼儿易于理解。课堂中引入“情景教学法”带动幼儿的参与热情,设立主题,使幼儿进入情境,教给他们儿歌,引导他们理解,通过表扬或小奖品的鼓励保持所设定的情景,直至完成教学目标。

语言活动《猴子摘桃》,通过教学活动,幼儿在理解儿歌的基础上学习动词:冲、架、爬、摘,并能用肢体语言表现儿歌。学习儿歌中武术的基本动作,知道表演武术时要精神有力。儿歌内容是小拳握紧向前冲,(双冲拳)变成手掌胸前架,(双推掌)爬过高山去摘桃,(双架掌)这边摘一个,那边摘一个,(双勾手)

啊呜一口吃掉它。(收式)小猴子做了哪些动作,我们一起来学一学!小朋友尝试用肢体语言完整表现儿歌,孩子动作都精神有力。

三、幼儿园武术课程与音乐活动的整合

幼儿武术主题活动内容教材应当符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要求,选用适合的幼儿的教材、教学形式才能把武术在幼教领域内生动活泼的开展起来。

音乐活动《咚咚鼓》,这首歌曲具有轻快、活泼、节奏鲜明的特征,所以孩子在听节奏的时候较容易掌握,活动导入是让孩子认识了乐器:大鼓、小鼓、铃鼓,听一听这三个乐器发出的强弱不同的声音。这首歌曲由三段,在整个活动中,孩子能够知道不同的乐曲可以用不同的动作去表演,音乐活动孩子的积极性较高,最后这首歌曲和武术动作进行了融合,配上了简单的冲拳、冲掌、蹲起等动作,活动中孩子能够跟着节奏做相应动作的,目标达成度比较合理到位。

音乐活动中教师要注意趣味和要求相结合,幼儿年龄越小,越需要语言的趣味性,这样才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教练的教学语言,学起武术动作来也更有趣。幼儿的坚持性较差,往往是老师说一说,他们动一动。小班幼儿自身特点,任何形式的大幅度高强度动作都是不适合的,特别是小朋友都比较活泼好动、喜欢参加活动性、趣味性的游戏。

四、幼儿园武术主题与区域活动的整合

《亲亲武术》的武术主题活动中,教师选择了故事《武松打虎》,小朋友都很感兴趣,武松打虎的故事家喻户晓。在讲述活动中可以锻炼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激发幼儿对讲述的兴趣,培养孩子愿意在集体面前表达自己想法的品质。老师为大家准备了故事内容的图片,基本武术动作的图片。交代玩法和规则:看图片说故事,小手指着图片,说故事时要求大声的连贯的讲述。幼儿大声的说故事并做出相应的表演,看着图片说故事,做出相关的动作:打、扑等,进行简单的表演。还可以学习简单的武术动作,扮演武松,进行表演,小朋友按照武术基本动作图片,学习简单的图片,找到自己的好朋友,能够大声、完整连贯的说故事给身边的同伴听。或者是同一组的同伴,扮演武松和老虎,进行故事的表演。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强调:“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身心发展的经验”;在健康领域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等;在幼儿园课程体系中引进武术文化,可以丰腴运动课程内容,有效的促进幼儿在健康、社会等领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金龙,王晓刚婴幼儿的体质评估和运动健身方案[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马艳,虞定海.幼儿武术教育与文化传承[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3]秦丹妮.论幼儿武术操对幼儿身心健康的影响[J].体育科技

[4]费战斗.论幼儿园教育中体育的地位[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

简述社区体育的基本特征范文第4篇

一、山东省沿海地区新农村体育设施建设情况调查

体育作为社会发展的上层建筑,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能够成为人们的基本需求,在我国现代新农建设的重要时期,人们的生活逐渐富裕,闲暇时间逐渐增多,人们对体育的需求也会逐渐增加。体育设施作为体育运动开展的前提,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通过对山东省沿海地区新农村体育设施的建设情况的调查研究发现,部分新农村的体育设施基本没有,部分地区的新农村体育设施的建设比较缺乏不能够满足大社区居民的需求,部分地区的体育设施建设比较单一,不能满足人们体育活动多样性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居民的体育活动积极性也受到影响,这对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将产生不利的影响,也对新农村居民的身体素质的提高产生不良的影响。在调查中还发现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很多新农村的场地设施因为管理不到位现在基本荒废或者闲置。因此,政府部门不仅仅要在提高人们生活水平方面加大力量,也应该在人们精神文化建设方面加大投入,同时还要加强场地设施的维护和管理,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二、山东省沿海地区新农村体育项目开展情况调查研究

在调查中发现在山东省沿海地区很多体育项目的开展是受到经济条件和场地设施的影响,很多体育项目不能够开展,例如乒乓球、篮球等。最常见的体育项目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对场地器材要求不严格,同时可以容纳较多人,对体育指导的需求也较低,如扭秧歌、一些简单的舞蹈、简单的武术动作等等。同时体育项目的参加还受到地域特征的影响,在不同的地区人们参加的体育项目有所不同,在山东沿海地区的新农村居民参与体育项目也具有这方面的特征,例如,胶州大秧歌主要萌生于乡土,活跃于民间,一直保存着浓厚的乡土气息,表达了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一招一式都毫无掩饰的感情宣泄,完全是一种自发参与、自由宣泄、自觉投入、自娱自乐、自行流变的民间体育艺术活动,表现了胶东农村女性特有的健美体态和情性魅力;而海阳大秧歌更是鲜明地展现了海阳农村百姓的精神风貌和性格特征,是一方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历史价值,海阳也被列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同时具有时代的特征,例如很多城市居民的广场舞蹈在现代的很多新农村也比较常见。不容乐观的是很多传统的体育项目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如梅花桩拳、螳螂拳等,主要原因是很多年轻人对于武术的练习认识逐渐淡化和现代新文化的冲击。由此看来新农村体育项目的开展应该建立在生产劳动的基础上,符合农村居民的现代生活方式。新农村体育的开展也不仅仅是体育设施的建设,应该是政府部门的积极的引导,尽量少建设政府的形象工程。

简述社区体育的基本特征范文第5篇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运用形、色、肌理和空间等美术语言,以描绘和立体造型的方法,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工具、材料,记录与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发展美术构思与创作的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教学活动建议

1·用自然物或人造物的不同肌理,通过拓印或剪贴,制作各种图形。

2·学习简单的中国传统绘画方法,体验笔墨趣味。

3·学习简单的绘画构图方法、简单的透视知识以及结构比例知识。

4·结合传统艺术中的色彩运用方法,学习对比、调和等色彩知识。

5·学习漫画和卡通的表现方法,进行绘制实践。

6·学习泥塑、纸雕等方法,制作作品。

7·初步学习计算机辅助绘画的方法。

评价建议

1·是否初步认识形、色、肌理和空间等在造型活动中的作用。

2·能否尝试运用中国传统绘画的方法进行表现。

3·能否在自己的作品中体现事物的比例关系。

4·能否在造型活动中初步运用构图知识。

5·能否用近大远小或平行透视的规律,初步表现空间关系。

6·能否在造型活动中运用色彩的冷暖、对比与和谐的知识。

7·能否运用所学过的美术知识大胆地表现周围的生活和环境。

8·能否大胆地用图像和立体造型的方式表达个人的思想和情感。

【设计·应用】学习领域

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秦与韵律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单的创意、设计方法和媒材的加工方法,进行设计和装饰,美化身边的环境。

教学活动建议

1·学习设计基础知识,为社区或村庄、学校、运动会、文娱活动以及节庆等设计制作标志。

2·学习简单的图案基础知识,并进行装饰应用。

3·用软、硬泡塑材料(聚苯乙烯)以及塑料瓶、废旧织物、废包装箱等媒材,进行玩偶、生活实用品、交通工具模型、兵器模型等的设计制作。

4·与同学合作,进行风筝的扎、糊、绘全过程的制作,并进行放飞活动。

5·与同学合作,选择适宜的媒材,制作校园、社区或村庄局部的平面图或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