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扎实的文化底蕴

扎实的文化底蕴

扎实的文化底蕴

扎实的文化底蕴范文第1篇

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我们的语文教师应该像于漪、钱梦龙等特级教师那样,不仅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先进的教学理念、纯熟的教学技巧,而且要有高尚的师德、进取的精神、无私的爱心。由此可见,教师的修养是决定语文课质量高低的关键。一个出色的语文教师应该有:一手好字,满腹诗书;一笔好文,满腔真情;一颗爱心,满面春风。

第一、语文教师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有人说,文史哲不分家。实际上,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应是个杂家,必须有广博的知识。于漪老师说,现在的语文教学缺少“文”,语文教师也缺少“文”,这个“文”就是文化底蕴。我们一方面要给青少年打下扎实的文化基础,另一方面,更为迫切的是提升语文教师的文化素养。许多语文教师不读书,不写作,已是司空见惯的事。老师的文章比不过学生的习作,这也是不争的事实。社会上的突击学历,弄虚作假,世人已是见怪不怪了。有人尖锐地抨击大学生是“有智商,没有智慧;有前途,没有壮志;有雄心,没有烈胆;有文化,没有教养;有知识,没有思想;有眼光,没有见识。”而硕士不硕,博士不博,也似乎不足为怪。实际上,教师队伍也在逐渐被人称为“没文化”族,而高级不“高”,优秀不“优”,也不是什么嫉妒之语了,而是事实。所以,提高语文教师的文化素养势在必行,应扎扎实实地做到一个“真”:真读、真写、真提高。

第二、语文教师要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纯熟的教学技巧。现在许多语文教师还墨守着几十年不变的教学模式,陈腐落后,课堂效率极低。教师教得疲倦,怨天尤人;学生学得枯燥,味同嚼蜡。因此,语文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了解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取其精华,为我所用。语文教师应是一个高瞻远瞩的人,不应是一个只看眼前的“近视”。如北京、上海等教育发达地区有许多成功的经验,都是我们学习的宝贵资料,关键是肯不肯学,善不善学的问题。

第三、语文教师应该做一个“真”人。语文教师应该是个性情中人,不伪饰,不做作,不矫情,不欺骗,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现在社会上的一些不正之风早已刮进了校园,有的教师已沾染许多市侩之气,弄虚作假,道貌岸然,确实愧对“灵魂”。自己的灵魂都没洗净,怎么去当“灵魂的工程师”?所以,语文教师的人品要正,师德要高。“身正为范,学高为师”。这样才能底气十足。再有,语文教师要了解现代教育技术,熟练掌握操作方法,如课件制作、网上阅读、筛选信息等技能都很重要。

扎实的文化底蕴范文第2篇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促其全面、主动发展的教育,是以学生为本,尊崇学生的主体意识、人格、个性和创造精神的教育。进入新世纪,《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又明确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该是语文教师在有限的时空中,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获取知识、技能的过程,更是学生生命活动的过程。我们的语文教师应该像于漪、钱梦龙等特级教师那样,不仅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先进的教学理念、纯熟的教学技巧,而且要有高尚的师德、进取的精神、无私的爱心。由此可见,教师的修养是决定语文课质量高低的关键。一个出色的语文教师不仅要有:一手好字,满腹诗书;一笔好文,满腔真情;一颗爱心,满面春风,而且应进入学生的生命领域,精神世界,心理世界,关爱学生,让学生的身心作为生命体参与其中,让课堂凸显生命关怀,充满人文关怀,成为人性养育的殿堂。本人就以个人教学中的感悟谈谈自己的拙见:

第一、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语文是一个充满趣味、丰富多彩的百花园,既具有文化底蕴,又具有人文价值。实际上,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应是个杂家,必须有广博的知识。于漪老师说,现在的语文教学缺少“文”,语文教师也缺少“文”,这个“文”就是文化底蕴。我们一方面要给青少年打下扎实的文化基础,另一方面,更为迫切的是提升语文教师的文化素养。许多语文教师不读书,不写作,已是司空见惯的事。老师的文章比不过学生的习作,这也是不争的事实。社会上的突击学历,弄虚作假,世人已是见怪不怪了。有人尖锐地抨击大学生是“有智商,没有智慧;有前途,没有壮志;有雄心,没有烈胆;有文化,没有教养;有知识,没有思想;有眼光,没有见识。”而硕士不硕,博士不博,也似乎不足为怪。实际上,教师队伍也在逐渐被人称为“没文化”族,而高级不“高”,优秀不“优”,也不是什么嫉妒之语了,而是事实。所以,提高语文教师的文化素养势在必行,应扎扎实实地做到一个“真”:真读、真写、真提高。

第二、要有先进的理念和教学技能。作为语文教师,如果我们把课都教成了技术课、套路课,把孩子都教的言不由衷,文理不通以致厌恶语文痛恨语文,岂不是我们语文教育和语文教育者的悲哀,不能不说有我们教师的责任,现在许多语文教师还墨守着几十年不变的教学模式,陈腐落后,课堂效率极低。教师教得疲倦,怨天尤人;学生学得枯燥,味同嚼蜡。因此,语文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学,能够以新的教育理论来支撑自己的教学工作。还要加强理论学习,了解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取其精华,为我所用。语文教师应是一个具有创新和高瞻远瞩的人,不应是一个只看眼前的“近视”。如教育发达国家有许多成功的经验,都是我们学习的宝贵资料,关键是肯不肯学,善不善学的问题。我们要用先进的理念和高超教学技能教给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把握听、说、读、写的规律,不断优化学生的学习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及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第三、要有真实自我。语文教师应该是不伪饰,不做作,不矫情,不欺骗,堂堂正正的人。在教学工作中还要有自由、宽松、民主、平等、和谐、乐学、互相信任、心情愉悦心境。现在社会上的一些不正之风早已刮进了校园,有的教师已沾染许多市侩之气,弄虚作假,道貌岸然,确实愧对“灵魂”。自己的灵魂都没洗净,怎么去当“灵魂的工程师”?所以,语文教师的人品要正,师德要高。“身正为范,学高为师”。这样才能底气十足。语文教师要了解现代教育技术,熟练掌握操作方法,如课件制作、网上阅读、筛选信息等技能都很重要。而且要更新思想观念,认识到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要摆脱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学生观。

总之,素质教育要求语文教师具有全新的教育观念,应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应该义不容辞的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大力推行素质教育,高举回归语文的大旗,大刀阔斧的进行教育改革,建立完全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应丢弃传统教学中那些陈腐的观念,学习先进的“大语文”教育理念和科学实用的教学方法,汲取了诸如人本主义教育的理念,教育民主的理念,教育公平的理念,主体性教育的理念,个性发展 理念等。我们将会感受到生命的涌动和成长,感受到学生生命的存在与力量,享受着创造的喜悦与满足,品味着人性的灿烂与魅力;我们才能形成生命关怀的教育理念,尊崇学生的主体意识、人格、个性和创造精神,让学生真正成为情感体验的主体、思维的主体、思想的主体,自我生命的主体。才能以学生为本,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引向自然,引向社会,引向生活,让学生“标新立异”、“异想天开”去。让语文教师的知识,文化,修养散发出特有的人文光彩,展示出语文教师多姿多彩的艺术魅力,使学生真正意义上感受语文的无限魅力,才能无愧于这个时代,无愧于每一个学生。

扎实的文化底蕴范文第3篇

这样一首诗对于小学生来讲,要理解深刻地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不那么容易。一般的处理,让学生手抓住诗句中的重点词句,理解诗意,然后会背诵默写就可以了。但是作课老师在处理如何让学生理解诗意、感悟诗情上做了有创意的设计。

教师没有只是让学生通过诗句字面上的意思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而是让学生在初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设点发散,进行合理想象:同学们,如果你是征战多年未回过家的征人,如果是征人白发苍苍的老母亲,如果你是征人孤苦无依的儿女,你会发出怎样的心声?这个环节的设计目的让学生扎个猛子潜下去,领略诗中的旖旎风光。学生设身处地,分别以不同的身份进行了表达了心声。接着教师又让学生再以不同的体验再次朗诵诗句,使学生在诵读中感同身受。

如此处理既有合情合理的情境创设,目的为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又有由境而发的抒怀表达,目的为进行适当的语言训练。更有恰到好处的朗读指导,课堂上的“语文”味道浓厚起来了。

更让人称道的是,在同学们深刻地领会诗意的基础上,老师又引导学生背诵学过的一首描写“但使龙城飞将在”的“飞将” ――李广将军的古诗《塞下曲》。让学生重温诗句,品味后两句“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想象李广将军的威猛,从而更理解原诗中将士盼望像李广一样英雄再世,力挽狂澜,拯救国家于危难的愿望。然后再推荐王昌龄的另一首诗《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是诗人以戍边战士的语气,表达自己不战胜敌人绝不回还的雄心壮志。教师让学生借助注释大概理解意思,再让学生抓住《出塞》中的“人未还”与此诗中的“终不还”进行比较,通过诵读,品悟诗人的不同情感。使学生理解两首同是边塞诗,却在表达思想感情上的不同,一悲一壮,让人读后回味无穷,从而加深了对古诗的理解。

这节课学生们在老师的引导下,以一首诗带动学会了两首诗,课堂容量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宽了,应合了“把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扩大学生阅读量”的思路,并且毫不牵强附会,而是自然水到渠成,令人钦佩。这时的语文课堂已充满了浓浓的古典文化气息,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徜徉在祖国古诗词文化的花园中,沐浴着阳光,尽情吮吸着甘露,更加深了对祖国文化的热爱。

同时,更令人称道的是老师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怡然淡定、不温不火的教学风格,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给课堂带来了一股浓浓的文化气息,给听课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新课程标准强调:“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语文就是语文,有其本身的教学规律,小学语文教学就应该让小学生掌握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习得基本的语文能力,懂得运用语文的规律,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的语文课就要扎扎实实地注重语言的训练,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提高,让我们的语文课多一些“语文味”。

扎实的文化底蕴范文第4篇

一、组织经常性群众文化活动是农村文化工作者的第一要务

一般说,具备文化活动的公共场所;具有开展文化活动的设施设备;有一系列与文化活动相配套的人员组织和制度保障;有自愿参加各种文体活动并热衷、挚爱文化体育工作的群体;有愿意接受农村文化服务的认同者和消费者,这五个方面是我们基层文化人开展多种形式文化活动所必须具备的条件要素。目前,前三个条件只有极少数地方已经具备,大多数则随着中央政策的到位和地方政府投入力度的加大正在逐步到位的过程之中。后两个条件要素,就完全有赖于基层文化人,我们乡镇文化站的同志们,去组织、去引导、去进行深入细致而又扎实有效的工作才能落实到位。

我们常说,乡镇文化站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是政府和农村基层群众感情联结的桥梁和纽带,而这些都只有通过各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才能体现出来。因此,经常组织健康向上的农村群众文化活动是农村基层文化工作者的第一要务,这一点,作为我们从事农村基层文化工作的同志要有十分清醒的认识。只有认识到了这一点,我们才能主动地、扎实有效地开展和搞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即使在条件极差的情况下,我们也应该因地制宜组织开展一些经常性群众文化活动。

二、立足向前看,开展经常性文化活动,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作为长期从事基层文化工作的同志,当前,我们应该看到中央出台的一系列文件和政策已经表明:中国的文化发展正在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农村文化工作的春天已经来临。在这种全新的历史背景下,我们应该振作起来向前看,努力工作,积极探索农村文化的新路子,不断为农村基层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这,才是我们乡镇文化人从事文化工作的应有之义。

从工作条件上看,同建站初期的一人一章一牌相比总是要好得多了,且经过多年的工作实践,无论是工作经验的积累,还是地方文化的底蕴,都有了一定的基础。

扎实的文化底蕴范文第5篇

一次,一位京城来的名师到南京献课。课上到关键处,这位名师为展示自己的“点拨”“启发”之功,竟然将问题的答案写在手掌上,然后借着递话筒之机,直接“屏显”给学生。结果,这一举动引来台下听课教师的一片哗然与公愤。

因为没有亲历现场,所以对此事颇为怀疑:这不是忽悠人吗?名师怎会干出这等事来?然而,当我把这个故事讲给朋友听时,他却不屑地说,这算得了什么,有比这更绝的呢――

“去年,我们学校承办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一位名师来校上课。原定借的是我们班,可活动前一天,这位名师到班里来了解学情时,发现学生的反响不是很热烈。于是,他找到校长,希望借一个语文底子好一点的班级。校长有些为难,说这已经是最好的了。怎么办?名师想了一个‘绝招’。他对校长说,在剩下的几个班里选出40个思维活跃、举手积极、成绩优异的孩子,临时组成一个班级,同时告诉这几个班的语文老师,课前一定要指导好这些孩子,确保上课的效果。于是,活动那天,这样一个‘混搭’的班级出现在了众人面前。名师自然口吐莲花、妙语连珠;学生也是小手直举、小口常开;观课教师更是心潮澎湃、掌声迭起。一堂好课就这样诞生了。只是,谁也不知道,这样的好课究竟是怎么诞生的,这样的名师究竟又是如何炼成的。”

朋友的故事让我瞠目结舌,久久说不出话来。

陶行知先生有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对于语文教学来说,一旦离开了这个“真”字,也就意味着走向没落、走向消亡。

然而,不知从何时起,“伪语文”开始泛滥、“假语文”开始猖獗。那些举着课改大旗、喊着生本口号的名师们,却一心想着如何用作秀来夺人眼球,如何拿噱头来博得掌声。于是,课堂成了舞台,教师成了演员,而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则异化成了教师表演的道具和陪衬,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学的一大讽刺与悲哀。为此,一些有识之士不无痛心地高声疾呼:“让语文回归本真!时代需要真语文!”

其实,我一直以为“真语文”是个伪命题。真实、朴实、扎实,这是语文教学的底线,何须另立新名,再整出一个“真语文”来。然而,在“伪语文、假语文”大肆横行的今天,呼唤“真语文”却又显得如此的必要与迫切。

前些时,有幸参与了一场磨课活动,其中一位名师的诸多“课堂宝典”着实让我大开眼界。比如――

学生批注时,教师要一边巡视,一边记下哪些人写得好、哪些人写得不好,等到交流时,让那些写得好的人来回答,这时往往能获得听课教师的青睐;

指名朗读课文时,一开始要让读得不太好的人来读,等教师指导后,再请班里朗读最好的人来读,这样就能看出教师引导的效果;

找一个朗读不好的学生读课文。虽然读得不好,但不要放弃,要有耐心,要舍得在他(她)身上花时间,这说明你的教学很人性化,很有人文关怀;

……

恕我愚拙,教了近20年的语文,还是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课堂宝典”,而更让我惊讶的是,这样的“宝典”竟然出自一位众人敬仰的名师之口,着实让人唏嘘感叹。

当然,名师之所以为名师,自有其过人之处。然而,如果其“过人之处”仅仅是耍一些花拳绣腿、搞一些投机取巧、走一些歪门邪道,那么,名师之“名”也就难副其实了。

行笔至此,忽然想到王崧舟老师说过的一段话:

“所有的优秀教师,所有的名师,他最终在课堂里面所呈现的,其实就是他的文化底蕴。他的魅力来自他的文化底蕴,他的吸引力、创造力乃至竞争力也来自他的文化底蕴,由底蕴来筑基,这个‘基’就是冰山的基座,冰山的基座越庞大,那么露出水面的冰山一角就可能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