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士官个人剖析材料

士官个人剖析材料

士官个人剖析材料

士官个人剖析材料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谱牒史料 命题思路 时序 动机 综合

近年来谱牒类试题颇受命题者的青睐,除了它本身的史料价值外,还具有一定的人文价值。谱牒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部分,所蕴含的“家风”和“族风”包含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和理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现实意义。命题者根据需要对谱牒史料加以整合,推陈出新,在知识再现、线索分析、论据对比、生成结论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查。近年来谱牒类试题的考查,其命制思路有迹可循,探求该类试题的命制思路,有利于在日常教学中对其进行针对性解读,有助于学生高考解题思维的培养、观察视角的选择和人文素养的提高。

思路一:时序与地域

历史时序观念是指在历史学习中树立时间意识,运用各种时间术语及历史分期进行历史陈述,把握历史变迁与延续、原因与结果等逻辑关系。历史时序观念是分析和理解历史知识的纵向轴。谱牒史料试题利用涉及的不同时代内容,达到勾勒社会嬗变脉络的目的。历史学习中,在全球史观指导下的地域观念是指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思想文化有不同的历史渊源和不同的发展线索,在千百年的历史进程中,不同特色的文明互相碰撞,彼此交融,共同发展。地域观念是剖析历史的横向标。通过中西方谱牒史料的展示,反映不同文明的发展及碰撞交融也是一项重要的考查手段。

材料一:立族长,立族正、族副,劾查良莠,宣圣谕,敦族义,创祠宇,置祭田,守坟墓,重谱牒,立宗会,叙伦理,正闺门,端蒙养。――据明万历四十年《虎墩崔氏族谱》“族约”(注:圣谕指明太祖朱元璋的“圣谕六言”,即“孝顺父母,恭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

(1)概括材料一中“族约”内容的主要特点,这些“族约”在当时有何作用?

材料二:(在19世纪的西欧)没有生产性职能的家庭便成为一种众多的现象……曾是普遍现象的生产性家庭单位现今成为例外了。……父母一子女组合,看起来已是主要的家庭群组。但是当各自走出家外谋生后,所有孩子就离开了父母的家,当有了一个在新地方安居的机会时尤其如此。……这种“空巢”家庭(指子女离家后父母独居的家庭)数量的增加是近来家庭发展的一个特征,并且是与工业化进程相联系的。

――[奥]迈克尔・米特罗尔、雷因哈德・西德尔《欧洲家庭史》

(2)依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西欧家庭结构和家庭职能的发展特征,并简要说明其原因。

材料三:叶善F负责这版族谱的编写。他详细叙述了自己留学日本十年的经历,以及对自己产生的影响,“琴自奏也,耜自耕杼,目织工自成器也,极之纤细……呈新社会庄严璀璨之现象。”“何以故?”他反问道,“此皆为国家主义的民族,而非家族主义的民族也。”……而在1867年版的《叶氏族谱》倭仁序对传统家族制充满赞誉,认为它是中国社会秩序的基础。――[美]周锡瑞《叶――百年动荡中的一个中国家庭》

(3)材料三中《叶氏族谱》前后两个版本序言中的家族观念有何变化?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

材料四:宋元以后,私家之谱,不登于朝,于是支离傅会,纷纭蝽驳,私造官阶,倒置年代,遥遥华胄,徒为有识者喷饭之助矣。

――钱大昕《潜研堂文集》卷1116,《巨野姚氏族谱序》

(4)综合以上材料分析族谱、家谱在研究家庭变革方面的史料价值?

答案:(1)特点:宣扬教化,维护等级制度;强调伦理道德,体现儒家思想;重视宗族关系管理。作用:约束族人言行,调节家庭关系,凝聚宗族力量,稳定社会秩序。

(2)特征:家庭结构:父母独居家庭数量增加;家庭职能:家庭的生产职能逐渐消失。原因:工业革命,机器生产逐渐取代家庭手工业,工厂制度成为普遍的生产组织形式,雇佣劳动者进入工厂做工;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流动加强;年轻人独立意识增强。

(3)变化:前者强调传统家族制度,后者强调民族主义。原因: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深;西学东渐,西方的民族、国家观念得到传播;近代经济发展与社会变革;叶至F本人留学日本的经历对其产生影响。

(4)族谱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当时的家庭和社会状况,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但是族谱、家谱本身严谨性不够,存在为尊者讳、为亲者讳的情况,有虚假成分,需要与其他史料印证。

在时序与地域思维指导下,该题最大的特点是作纵横双向比较,巧妙地把古今中西的谱牒史料关联起来,让学生借助历史知识的迁移分析历史现象,深化对社会发展变迁的认识。首问要求阅读材料并准确提取有效信息,调动并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通过人际关系的调整、宗族内部的管理和社会秩序的稳定三个层次概括谱牒的特点及作用。次问通过对谱牒史料分析所得的历史进行逻辑整理和认知对比,从长远的社会、经济结构发展观察历史的脉动,在工业革命这一历史关键节点浓墨重彩地勾勒西方家庭结构的变化及深刻的经济思想根源。三问注重人物与时势的交互作用、理念与制度的差距联系对历史现象做出合理判断,突出了中国近代以来新旧观念的兴替。最后一问则是综合材料,通过有效衔接和严密的逻辑推理,客观辩证地分析谱牒史料的价值所在。

在该题型中,涉及时序问题往往以核心概念为牵引,聚焦问题,发散思维,突出历史发展中的传承与创新,强调历史的延续性立足于社会稳定等角度分析,而历史的变迁则突出社会进步的思路。地域观念的考查集中反映在以全球史观为指导的中西方文明的碰撞交汇,拓宽学生视野宽度和思维广度。

思路二:动机与效果

动机属于主观范畴,指支配人们进行某种活动的主观愿望或意向,是人们活动的直接动因。效果属于客观范畴,反映人们按照一定的动机进行实践而产生的客观后果。动机是效果的行动指导,效果则是动机的行动体现,两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人的动机是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并在实践中实现从动机到效果的转化。动机的好坏及其效果的好坏,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得到最终的、客观的回答。谱牒类试题中往往会结合史料中反映的历史现象深究其背后的社会根源,并考察其带来的社会变化。

材料:南北朝时,士族族谱是选任官员的重要依据。唐朝初年,旧士族虽已没落,但清河崔氏、范阳卢氏等数家所谓“山东士族”,仍凭借其祖先的影响,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这些家族编写族谱,标榜为华夏“高门”,自诩“家风”优良,相互间通婚。唐初那些以军功起家的大臣,也把能与他们通婚视作荣耀。

唐太宗决心从谱牒入手,改变这种状况。他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渊源,收集当时全国各地具有影响的293个家族,排出等级,但不作为任用官员的依据。编写者受习惯影响,将当时只任六品官的清河人崔民干列为第一等。这让唐太宗颇不高兴,下令:“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于是皇族被列为第一,外戚次之,清河崔氏只排到第三等。当时文武大臣中,不少人的祖先在北朝后期才从草原南迁,也因此跻身“高门”之列。――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内容。(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作用。(6分)

答案:(1)内容:朝廷主持修撰全国总谱;扩大入选范围;否定谱牒在选任官员中的作用;建立新的门第标准。

(2)作用:加强皇室地位;肯定现有政治秩序,有利于维持政权稳定;抑制旧士族的影响;有利于维护统一;巩固民族交融的成果。

本题旨在借助唐太宗改革谱牒的史料考察其政策的内容及影响。概括谱牒改革内容主要考查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据材料“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可得出朝廷主持修撰全国总谱;据材料“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渊源”可得出扩大入选范围;据材料“不作为任用官员的依据”可得出否定谱牒在选任官员中的作用;据材料“皇族被列为第一,外戚次之,清河崔氏只排到第三等”可得出建立新的门第标准。第二问分析谱牒改革的作用即着眼于基于动机的历史效果。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作用,从当时看,据材料“皇族被列为第一”和所学知识可得出加强皇室地位,维持了政权的稳定,抑制了“山东士族”的影响。从长远看,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融合。此题囊括了史料概括和历史认知两大能级要求,通过学生认识并分析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关注历史背后的进步意义,全面客观看待历史。

在此思路指导下,透过谱牒史料阐释历史问题的过程中,试题不再拘泥于单一知识点的罗列,更多地侧重于历史思维逻辑的完善,其集中体现于观点的准确、论据的充分及历史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特别是以“‘历史事实’为题,或为论证的逻辑起点展开他们的理论和观点,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层层剖析,来说明历史的复杂性或历史学的多种属性”[1]。许多问题不要求考生面面俱到,而是要做到观点与史实的逻辑一致性,揭示历史现象背后的动机与其产生的社会影响。

思路三:联系与综合

谱牒史料的形式和内容集中了档案学、历史学和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的旨要,因此,摒弃非是即彼的线性简单对立思维,关注历史的复杂性和多元性,以宽容的多元理解的心态解读谱牒方能完整准确地理解历史。

如前例,综合四则材料分析谱牒的史料价值,必须熟练运用科学的历史研究方法才能全面客观地认识其史料价值。比较常见的方法有辩证唯物主义法、历史比较法等,在谱牒史料丰富的情况下还应考虑多学科综合研究,密切关注谱牒史料与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人类学、心理学、人口学、语言学等学科的交流与相互借鉴。

囿于认知理解,本文仅从谱牒类试题的命制思路中时序与地域、动机与效果、联系与综合三个角度分析,这并不意味着应试教育向前迈了一步,而是基于史实的规律探寻与思维拓展得以提高。事实上,在高考命题中,探索命题规律与反命题规律是相生相伴的,无论何种思路,最后均落实在改变问题的视角、彰显能力立意、熟练运用史学方法及逻辑思维的考查要求上,以期取得甄别、选拔人才的功能。研究命题思路,提炼相关的理论要素,同样起到锻炼思维、提高阅读思考能力、提高学生历史涵养的功效。

士官个人剖析材料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士官教育 物理教学 问题式教学法

根据全军十五次和十六次院校会议精神及士官教育由学历教育向任职教育转型的要求,应培养士官学员岗位任职能力。新型武器装备和保障装备、保障技术得到快速发展,新型作战力量不断增加,军队担负的使命任务更加艰巨,士官教育地位也更加突出。新形势下士官教育呈现出培训对象多元化、培训形式多样化、继续教育制度化和专业结构精细化的特点,士官教育要满足部队士官任职岗位对士官人才提出的新要求。针对士官培训特点和培训层次大幅提升的现状,士官大专物理教育要按照精讲、多练、互动的要求创新教学方法,同时要求以部队岗位需求为基本指向,牵引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有效提高各级士官人才岗位素养和任职能力。

多年来,笔者一直从事士官物理教学,教学方法基本上采用传统的讲解演练式。由于基础较差,多数学员认为物理很难学,尽管我在课堂上想尽各种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但效果甚微。为适应士官教学改革的新要求,促进学员个性发展,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主动进行自我认识、自我完善,我们必须坚持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积极转变教学模式,逐渐探索出问题式教学法,强化教学效果,在学员中得到了很好的反馈。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员以“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学习新知识—解决问题”为主线,教员与学员共同研究探讨,围绕问题组织教学,学员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分析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但获取了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理论知识,形成了解决问题的策略,而且发展了探究性思维,提高了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有效地实现了教学目标,满足士官人才培养的需要。下面我谈谈在采用问题式教学法时要把握的设计方法与指导思路。

一、注重课堂设计,精心设计教学中的问题

认知心理学家把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两大范畴。对物理学来说,所谓陈述性知识是指物理学的现象、概念、规律及科学方法等,所谓程序性知识是指为学习物理知识而进行的观察、实验、想象、分析、推理、综合等思维及思维程序和方法等。前者是学习的内容,后者既是学习的方法又是学习的内容。认识事物内部的差别,就能发现事物内在的联系,从而从物理情境中设计物理问题。而物理问题提出的情境应该包括下列要素:背景材料,生活经验(或旧知识),兴趣和热情,冲突和生疑。背景材料包括阅读材料,教师语言描述和介绍,自然或实验现象的观察,教师提供的习题或讨论题,等等。背景材料是学员进入情境的门槛,关系到学员是否能够了解事情的原委、看清现象的全貌。因此,背景材料又被认为是情境到问题的奠基石和产生问题的发源地。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在物理教学中一般采用演示实验、列举有待解释的事例、知识实际应用的相关问题或由旧知识的拓展引出新问题等形式创设问题情境。

在问题教学中,要深入分析、解剖问题,教员要精心进行课堂设计,问题的提出是为了诱导学员思维,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为学员独立探索知识提供一个引导,使学员在创设的教学情境中,激活知识储存,使问题与激情互动。

二、启发互动,探究问题

问题教学法的基本特点是教学环节由一连串的问题组成,且问题与问题之间的联系具有链接性和层次性,即前一个问题是后一个问题的铺垫,后一个问题又是前一个问题的深化、拓展一般设计的问题具有以下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的问题主要解决提什么样的问题,这类问题要求学员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经过思考就可以解决;第二层次的问题主要解决什么的问题,这类问题是在学员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必须经过一系列的探索实践活动才能解决的问题;第三层次的问题主要解决怎么做的问题,这类问题是在学员熟练掌握了这部分知识的基础上,需要实际应用的问题,比如让学员自己设计题目、实验或实践活动,培养学员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师呈现出这样具有层次性的问题,然后引导学员进行探索实践活动。活动一般包括自学教材、观察实验、小组讨论等方式。在活动中,学员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存贮的有关知识信息,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教材、实验或教师提供的阅读材料、媒体信息,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学习知识,解决问题

在学员进行独立探索的活动中,教师要一边巡视、个别辅导,搜索学员反馈信息,针对一些比较典型的问题(如共同的难点、重要的概念、意见分歧比较大的问题)组织学员讨论。讨论的形式可以是小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时间要据所讨论的题目而定,可以是几分钟,也可以是整节课的课堂讨论,讨论中教师要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让学员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大胆质疑,相互答辩,相互启发,这样一方面增加生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另一方面通过讨论,可碰撞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同时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讨论结束后,教师再归纳总结,对教材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特别是对一些容易混淆的物理概念、规律、定律等的内在联系、区别给予启发诱导或补充,对学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引导学员获得知识,解决物理问题。

问题性教学不仅以问题为开端和主线,而且以问题为终结,教学的最终结果不应当是通过传授知识解决问题,而应当是在解决已有问题的基础上引发更多、更广泛的问题。这些新问题的出现,不仅能使教学活动继续进行下去,还能发散学员思维,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即形成“问题出发—引导探究—解决问题—归纳反思—发现新问题—再探究新问题”这样一个开放式的教学模式。

问题教学法教学实践表明,它符合现代教育教学规律,符合士官学员的认知心理特征,有助于培养学员的主体意识、主动精神和创新能力。问题教学法很好地调节了教与学的关系,充分发挥了学员的主体作用,极大地调动了学员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员的学习效率,不失为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一种有效方式。

参考文献:

[1]朱桂华.问题式教学方法及实践.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

士官个人剖析材料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互动式教学 教学效果 设疑提问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17.104

互动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通过教师的启发与引导,学生能积极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互动式教学法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带动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开放式多向思维。互动式教学的优点是广大师生们都认可的优秀的教学模式,但是不同的课程有着不同的特点,所以互动教学的方式方法也就不同。笔者结合动物解剖学课程,对互动式教学做一分析和介绍,希望也能给其他教师们提供一些参考。

1 互动式教学需要教师具备饱满的热情

动物解剖学课程本身是动物科学专业的基础课程,是研究动物器官系统的形态结构和位置关系的学科。课程本身内容繁琐枯燥,没有趣味性。所以,作为主导课堂的教师,应该首先具备饱满的热情,让学生在教师的热情中受到感染和熏陶,从而带动学生的热情。如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精神饱满,注重和学生眼神交流,声音洪亮且抑扬顿挫,教师的精神状态会很染学生,振奋学生精神状态,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实现和学生之间情感交流、心灵沟通和思维共鸣。

2 互动式教学需要教师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学生喜欢老师,就会主动的与老师交流,不懂的问题也愿意大胆地提出来。如果师生关系疏远,学生就会在老师面前封闭自己,即使有问题也不愿提出来。学生不想参与互动的情况下,老师也只有一言堂的单向灌输了。和谐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平易近人,把学生看成朋友。当学生提出质疑时,应虚心接受,并耐心解答疑问。老师的品德修养和个人魅力,也会影响学生对老师的感情。

3 互动式教学需要教师高质量的认真备课

教师在课堂教学前根据课程特点,对互动式内容要拟定提纲,对提问、讨论等问题做好充分准备。教师在上课之前的有效准备能够为一堂课提供助力支撑。高质量的课堂需要教师对所讲授的知识有深刻的认识,将其精髓传授给学生。备课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书本教材,而应该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学科相关的前沿知识。并且将所传授的知识点与生产实际有机地结合,实现理论知识和生产应用知识的融合。通过知识的扩展,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

4 设疑和问题讨论的互动

同样传授一种知识,但是不同的传授方式可能带来不同的效果。课堂教学中,直接告诉学生某一个知识点,这是直接的传授知识。如果在告诉知识点前先设置一个疑问让大家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接受新的知识点,就是一种不同的传授方式。在这种设疑下,学生可以开动大脑的思维,尝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可以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比如在动物血管解剖学的讲解中,为了让同学们更好的掌握肝门静脉这个知识点,可以采取设置疑问的方式。提问:肝门静脉与肝脏的功能二者之间有没有关系。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掌握肝门静脉的位置。再比如,在讲解肾脏的结构时,提问:临床中如果出现了血尿和蛋白尿,有可能与肾脏结构的哪一部分有关系。当然,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出学生关心的问题。结合到动物解剖学的课程,主要是学习器官的形态结构,所以在设置问题时,应该与器官的生理功能挂钩,与临床的病例挂钩,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的积极性。

5 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现在,多数高校的多媒体教室已经普及,所以应该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提高授课的效果。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制作图片,使解剖学的内容形象直观地展现给学生。根据图片进行的讲解远远优于文字的描述。结合教师的讲解之后,可以很容易地了解器官的解剖知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作为一名高校的教师,传道、解惑是老师的职责,教书育人是老师的宗旨。讲好每一堂课,让学生有所收获,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理想。所以,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应该在工作中不断摸索新的教学方法,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沈瑞萍.动式教学探讨[J].时代教育,2014,(2):201.

[2]唐世刚,钟万林.互动式教学模式构建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8):42-43.

[3]雷连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课程互动式教学法的运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5):86-88.

士官个人剖析材料范文第4篇

探险队来到了小水塘边。这时,探险队雇佣的印第安人大惊失色,眼中充满恐惧的神情,拒绝从很浅的池水里走过去。迪希卡命令一位西班牙士兵,做个样子给印第安人看看。于是,这位士兵满不在乎地向水中走去。可是,才走了几步远,他就像被谁重重地打了一下似的,大叫一声倒在地上。他的两个伙伴冲上前去救他,也同样被看不见的敌人打倒在地,躺在泥水之中。几个小时以后,见水中毫无动静,士兵们才小心翼翼地走到水里,把三个伤兵救了出来,可是,这时他们三人的脚都已麻痹了。

后来,人们才知道,这个不明真相的怪物就是淡水电鳗。

南美的电鳗是一种大型鱼,它的模样像蛇,体长两米多,重达二十多千克。平时,电鳗一动不动地躺在水底,有时也会浮出水面。电鳗会发电,能使小虾、鱼儿和蛙等触电而死,然后饱餐一顿。当它遭到袭击的时候,也会立即放出电来,一举击退敌害的进攻。电鳗不仅【甲】利用放电来寻找食物和对付敌人,还【乙】将它用于水中通信导航。有人发现,当雄电鳗接近雌电鳗时,电流的强度会发生变化,这是它们在打招呼呢!

其实,放电的本领并不是只有电鳗才有。如今人们已发现,在世界各地的海洋和淡水中,能放电的鱼有五百多种,像电鲟、电鲠、电鳐、电鲶等。人们将这些鱼统称为“电鱼”。有一种非洲电鲶,能产生350伏的电压,可以击死小鱼,将人畜击昏;南美洲电鳗可称得上“电击冠军”了,它能产生高达880伏的电压;北大西洋巨鳐一次放电,竟然能把30个100瓦的灯泡点亮。

为什么电鱼能放出这么大的电流呢?科学家经过一番仔细的解剖研究和实验,终于发现在电鱼体内有一种奇特的电器官。各种电鱼电器官的位置和形状都不一样。电鳗的电器官分布在尾部脊椎两侧的肌肉中,呈长棱形;电鳐的电器官像两个扁平的肾脏,排列在身体两侧,里面是由六角柱体细胞组成的蜂窝状结构,这六角柱体就叫电板。电鳐的两个电器官中,共有200万块电板。电鲶电器官中的电板就更多了,约有500万块。在神经系统的控制下,电器官便放出电来。单个电板产生的电压很微弱,但由于电板很多,所以产生的电压就很可观了。

有趣的是,世界上最早、最简单的电池——伏打电池,就是19世纪初意大利物理学家伏打,根据电鳐和电鳗的电器官设计出来的。最初,伏打把一个铜片和一个锌片插在盐水中,制成了直流电池,但是这种电池产生的电流非常微弱。后来,他模仿电鱼的电器官,把许多铜片、盐水浸泡过的纸片和锌片交替叠在一起,这才得到了功率比较大的直流电池。

研究电鱼,还可以给人们带来很多好处。例如,一旦我们能成功地模仿电鱼的电器官在海水中发出电来,那么船舶和潜水艇的动力问题便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一些科学家打算模仿电鱼的发电机理,创造新的通信仪器。在这方面,电鳗和象鼻鱼可以提供宝贵的启示。象鼻鱼是生活在非洲中部河湖中的一种电鱼。它的鼻子特别长,有点像大象鼻子,所以人们就叫它象鼻鱼。这种鱼的电器官在尾部,它的背上有一个能接收电波的东西,好像雷达的天线一样。当敌人迫近到一定距离时,反射回来的电磁波被背部的电波接收器收到后,就会发出敌情警报。这时,象鼻鱼便急忙溜走。

(选自《青年科学》2011年第10期)

1. 文章开头提到了一个虚构的故事,有何作用?

2. 说说文中画线的甲、乙两句不能调换位置的理由。

3. 请分析文中画曲线句子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4. 仔细阅读下列材料,说说材料补充和印证了原文的什么信息。

士官个人剖析材料范文第5篇

分析中职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方法改革的背景及基本思路,对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进行探索,让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焕发活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以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关键词:

中职;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

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给人体解剖学带来了发展机遇。人体解剖学教学如何更好地利用现有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成为研究热点。我校借鉴国内医学院校人体解剖学教学改革经验,结合实际情况,对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以便收到良好教学效果。

1改革背景及基本思路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培养懂技术、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现代职业教育的目标。中职护理专业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熟练掌握护理操作技能,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技能型、服务型高素质劳动者。由于中职生知识基础薄弱,三维空间感较差,而解剖学名词繁多,初学者难以较快理解和掌握,这就需要教师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利用最新科技成果辅助教学。

2改革措施

2.1改革实验教学内容,编写配套实验指导

2.1.1改革实验教学内容

为了向学生提供其所需的知识,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掌握临床相关内容,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将枯燥的人体解剖学知识与具体的护理操作进行有机整合,对与临床关系密切的解剖结构重点讲解[1]。如引入护理学的导尿术,告诉学生与导尿相关的解剖学结构,使其明白解剖知识的临床应用。结合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内容开展教学,为弄清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中与人体解剖学联系密切的内容,我们做了大量调查,找出重要知识点,如胸骨角、髂前上棘、食管的3处狭窄等,在实验课中对这些知识点加以强调,重视学生操作技能培养,突出其在护理方面的应用。

2.1.2编写配套实验指导

教材是学校教学改革的重要载体。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我校编写实验指导、解剖习题集等措施是有效的。2012年全体解剖教师与实验教师一起编写的护理专业《解剖学基础实训大纲》《解剖学基础实验指导》《解剖学基础习题集》,在教学中的应用,不仅加强了学生基本知识,强化了技能训练,而且还拓宽了学生视野,为其今后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2.2改进实验教学方法

我校同样重视对教学方法的改革,改变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注重对学生的启发教育,重视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1)充分利用电子信息技术,积极开发多媒体课件,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国内外相关网站、课件、专著收集图片、动画、文本、音频以及视频素材,也可以用数码相机和摄像机拍摄相关照片、录像,将大量的图、文资料带进课堂,增加教学信息量,丰富和完善教学内容,这也是传统教学手段无法达到的效果[2]。(2)充分利用学校生命科学馆进行现场教学。人体解剖学课程最大的特点就是实验课多,要求学生掌握正常人体的形态、结构。而近距离观察医学标本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对其理解记忆、提高学习效果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3]。(3)中职生初次接触医学,普遍感到人体解剖学名词繁杂难记。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我们利用动物器官标本进行直观教学,加深学生直观认知。教学中,根据实际需要,利用动物器官进行教学,如用猪肝、猪心、猪肺、猪眼等,为学生创造直观、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3实验室开放与解剖技能训练

为加强人体解剖学教学改革,我校每学年第一学期都会开放解剖实验室、生命科学馆,每学年的第二学期在学校技能文化活动月期间开展为期一个月的解剖技能培训。培训主要从理论和实验操作两方面入手,理论设置6课时,解剖学教师利用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结合人体解剖学的最近进展开设讲座,提高学生对人体解剖学的学习兴趣;实验操作培训24学时,学生分组训练,力求让每位学生都有动手机会,通过操作训炼,提高学生识别标本结构的能力。

2.4实验考核方法改革

人体解剖学实验考核主要是辨认标本结构,传统考核方法是让学生在标本上指认出相应结构。2009年,我们利用数码相机拍摄标本,然后设计成考试题目,让2009级护理专业学生在计算机上进行实验考核,并与2008级护理专业学生实验考核成绩进行对比,发现2009级护生成绩明显优于2008级。3人体解剖学课程教学改革效果近年来,通过实施教学改革,学生取得了较好成绩。为进一步了解人体解剖学教学改革效果,我们连续对3届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超过90%的学生认为我校进行的人体解剖学教学改革是非常有意义的,尤其是把临床护理操作有机结合到人体解剖学教学中,极大地提高了人体解剖学知识的实用性,使原本枯燥乏味的人体解剖学课堂教学变得生动起来,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4]。我们认为人体解剖学教学改革对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等都有积极作用,能够为学生深入学习临床护理知识打下坚实基础。通过改革人体解剖学实践教学,不论是从早期的学习阶段还是内在机制上都能够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顺应了时展要求,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实践机会,有利于学生能力和个性得到提高与发挥。

综上所述,我校在借鉴其他医学院校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对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了较好效果,得到学生普遍认可。因数据收集与问卷调查统计可能受主观因素影响,具体改革效果还有待进一步跟踪观察。

作者:杜新光 廖顺顺 单位:广东省东莞卫生学校

参考文献:

[1]陆莹,张作涛,唐中生,等.中医院校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3(1):108-109.

[2]张复初.浅谈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在医学院校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12(7):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