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儿科实习目的

儿科实习目的

儿科实习目的

儿科实习目的范文第1篇

【关键词】幼儿教育;科学教育;学习方式;游戏

在幼儿学习中,理想的方式是要注重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特别是科学领域,要通过幼儿主动探索的过程获得以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核心的科学教育的深层价值,实现有利于幼儿终身发展的长远目标,使幼儿产生对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方法,凝聚科学精神。新纲要颁布后,幼儿园教学方式也在不断的改进,特别是在组织策略上,最明显的变化是从“教中学”转向“做中学”,让幼儿亲自动手、动脑获得直接经验,重视幼儿科学探索环境的创设,重视在幼儿兴趣点上生成教育活动。

但在具体实施时,教师理想的观念与现实行为的矛盾导致知行分离、言行脱节——理论向实践的转化困难;在操作上也往往顾此失彼,具体表现为四大弊端:在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选择上多预设,少生成;在幼儿园科学活动的学习方式上多传授,少探究;在幼儿园科学活动的内容上多知识,少智慧;在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组织形式上多正规性科学活动,少非正规性科学活动要开启幼儿的科学智慧,需要在科学游戏之中自然生成有利于幼儿成长的科学思维方法,其基础是科学意识、科学态度的养成。这就要求以游戏化学习为核心,在诸如一日生活、课堂教学、区角活动等学习场景中,衍生出探究式学习、生成式学习、验证式学习、生活化学习等形式,以简单科学思维方法,自觉地渗透于学习活动之中,逐步促使幼儿科学意识、科学态度的养成,并保持幼儿科学兴趣、科学理念的不断发展。

1 以游戏化统合幼儿学习的构思

在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要解放幼儿手脚,给予他们充分的摆弄、操作、尝试、发现、创新的机会与空间,使他们的科学认知水平有提高,对科学活动有浓厚兴趣。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幼儿游戏蕴藏着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的契机,发展的多样性、差异性等特点,在游戏中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这是游戏本质所决定的。因为游戏是活动者内在动机的活动,不受活动以外的目标控制,活动的目的就在于活动本身,因而是自由的;游戏是活动者自主的活动,它不受活动以外的他人控制,因而它是符合自己意愿的一种活动;游戏是注重过程体验的活动,它不受结果评价的制约,因而它营造的是一种轻松安全的氛围;游戏是在个体原有经验基础上的活动,它无须承受过于超越自己能力的行动,因而游戏更多的是一种自我表现;游戏是个体作用于环境的活动,在操作物体的动作中建构经验,因而它同时是一种自发的学习,具有促进发展的功能。

因此,在游戏化的学习方法中,不存在任何强制性的迫使,玩与不玩,玩什么,怎么玩都是由游戏主体自主选择自主决定的。游戏化的特点是“我要玩”而不是“要我玩”。游戏不再是生存必需而是自然必然性的超越,,以游戏方法是发展幼儿主体性的适宜途径,是幼儿身心发展的客观要求。在科学领域中运用游戏化学习方法可以提高教学的效果,利用这种方法与因素编制的教学游戏能很好的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2 基于“游戏”的幼儿多元学习的实施

在幼儿学习活动中,以游戏化为基本理念的学习,是以幼儿身心发展为基本依据的,以幼儿科学思维方法的养成为基本目标,从而形成以探究式学习、生成式学习、验证式学习、生活化学习为基本形式的多元学习方式。

(1)探究式学习:在幼儿园科学探索活动中,时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幼儿进行观察、探究之后,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感受、体验和发现,在头脑中会有许多刺激、动觉的经验和一些含糊的可能性,或者还有一些处于半意识状态的东西,比较浅显单一,这时就需要通过思考和运用适当的表达方式形成想法,通过交流来梳理头脑中的信息,明晰所发现的事物特征和关系,以及自己的探究过程。 探究式学习能让幼儿用自己的眼睛、耳朵、鼻子、嘴巴、手等各种感官去观察这个世界,从而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经历“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三个过程。它是一种以问题为依托的学习,也经常被称为“问题导向式”学习。作为探究式学习活动中出现的问题,除了问题的提出外,还包含问题的尝试解决、问题解释的形成、问题解释的评价、问题结果的评价和交流等五个层面的内容。

这种学习方式主要是为了让幼儿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养成科学探究的精神和态度,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广阔的空间与充分的时间,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材料,鼓励幼儿在寻找资料、调查采访,实验操作等动手、动脑、动口的探究过程中掌握有关的知识与技能,体验探究的乐趣,从而使幼儿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不过,这种特点也决定了探究式学习方式比较适合中大班幼儿。

由于小班幼儿受年龄特征的影响,缺乏探索的能力即独立性,因此在实施探究式学习过程,应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及经验水平,有计划有步骤地从保护、满足、鼓励幼儿好奇心、求知欲入手,激发幼儿探索的积极性主动,教师为幼儿提供孩子感兴趣的学习材料很重要,更重要的是要鼓励幼儿能不断的动手操作、体验探究的乐趣,从而使幼儿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幼儿科学探究教育活动中,更重要的是促使幼儿形成获取知识的兴趣、勇于探索的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幼儿探究式学习的展开,概括来说,有三个方面是值得我们注意和把握的:

一是幼儿探究式学习要以兴趣导入为条件,即要强化游戏在探究式学习中的作用。因为,幼儿身心年龄特点决定了探究式学习是有别于成年人的,也有别于中小学生,它更注重感性认识,更需要情感投入,更讲究情境的营造,以激活幼儿学习的内在动力和学习需求。

二是幼儿探究式学习需要教师的价值引导和资源支持,即要依据幼儿的思维水平来设计相关探究要素,提供探究的资源,引导探究的方向。这是因为幼儿毕竟是一个缺乏社会经验、学习能力相对薄弱的群体,组织与引导是教师的应尽职责和义务,这也是促使幼儿进入探究境界的有效保障。

三是幼儿探究式学习需要情感保护。由于经验的欠缺和独立学习能力的薄弱,他更容易遭受探究过程的挫折,失败是难以避免的,甚至有可能很难找到成功感,由此,教师在引领幼儿进行探究式学习的时候,切不可只关注那些成功者而忽略了失败者,恰恰是那些失败更需要教师的关注和呵护,才能促使这些幼儿在失败中感受关爱,才能在不断失败中找到探究的乐趣。

(2)生成式学习:在幼儿园教学中,生成性学习是指在师幼互动过程中,通过教师对幼儿的需要和幼儿感兴趣的事物的及时价值判断,不断调整教学活动,以促进幼儿更加有效地学习的一种方式。它既不是教育者预先设计好的、在教育过程中不可改变的僵死计划的执行,也不是幼儿无目的、随意、自发的活动,而是一个动态的师幼共同学习、共同建构的过程。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真诚的态度和为幼儿发展服务的心与幼儿进行平等对话,并根据自己对幼儿在活动中的行为表现、感受、兴趣与需要等作出的及时价值判断对教学行为与思路进行机智性调整,以师幼对话深入持久地进行下去、使幼儿得到全面和谐发展的过程。生成性学习的主体是幼儿,一切知识经验的获得依赖于幼儿的自主建构、自我内化。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充分预设,精心设计灵活的预案,改变以往为教而写教案的意识,应对幼儿在课堂上可能发生的情况,从多方面进行预测更多的可能,并准备应对策略,以便在活动中生成相关问题时能够及时灵活合理调整教学预案;而且要对幼儿在活动中发生的、教师未预料到的、幼儿感兴趣的、有需要进一步了解的问题生成新的活动继续进行探索,更好地提供幼儿自主学习、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平台,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

从呈现内容和生成价值分析,生成式学习需要把握这样一些原则:

一是时机的把握。时机来自何方?应该来自幼儿的学习情境之中,它可能是幼儿学习过程中的以外事件,如案例7中的玩具倒翻,也可能来自问题的出现,如案例8中出现的情景。不管是何种时机的出现,都需要教师的灵活处理,智慧把握,并且加以组织引入科学思维方法的运用。

二是目标的把握。生成的时机是多种多样的,但在考虑适合于幼儿需求的基础上,还要考虑学习目标的一致性。如果生成出的问题与学习目标毫不相干,教师就不必跟着幼儿走,可以巧妙地一带而过,搁置不管。如果生成出的问题有利于达成学习目标,即使偏离原来的预设,也要跟幼儿的需求走,而且要充分利用这难得的生成来为达成学习目标服务。处理得好,就能化尴尬为精彩。

三是过程的把握。幼儿的生成式学习依然要强调游戏性,在学习过程中体现游戏性的设计是教师的必然选择。在案例8中,所生成的转转转——变变变——猜猜猜——滚滚滚等环节都充满了游戏的意味,却又在游戏中引导幼儿进行有意义的探究,使生成式学习在探寻数字规律中获得科学思维的发展。

(3)验证式学习:幼儿的学习不仅在探究,也在验证着他所积累起来的生活经验。有时可能是因为“知其然”而想进一步探索其“所以然”,有时是因为有许多猜想或假设而想通过一定的方法来检验自己的想法的正与误。验证式学习,对于幼儿来说是充满挑战的,但又是富有兴趣的。他不仅是在探索,更是在科学思维方法的运用,并且在运用中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意识。幼儿需要用自己的体验来验证生活经验积累的正确与否。而且通过验证正确认识事物的特点,从而认识倒科学的严密性、真实性,以激发幼儿对科学学习的热爱之情及正确态度的养成。

(4)生活化学习: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科学(含数学)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科学教育要生活化。因此采用生活化的学习方式,结合生活化的情境,开展科学教育,能让幼儿轻松自如地感知科学现象。教师要有意识的、有目的地运用这一学习方式,利用生活素材让幼儿积累科学感性经验,引导幼儿在有意无意之间,通过各种感觉通道感受来自生活的各种科学信息,使幼儿在既轻松又自然的情况下,获得科学的简单知识,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

因此,生活化学习是指幼儿园的课程不仅应选择幼儿生活作为教育内容,而且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应“寓教于生活之中”,让幼儿在生活中进行学习。这是幼儿园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而核心的理念,也是当今教育“向生活世界回归的”这一思潮在课程中的折射。幼儿在一日生活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和困惑,这些问题和困惑不是幼儿学习的障碍,而是幼儿学习的内容、时机、方式,这个过程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生活既是教育的内容,又是幼儿的学习方式。

例如,探究年历秘密的过程整整持续了两周,孩子们不仅知道了可以挂的是挂历,桌上摆的是台历,而且随着兴趣的发生,在一次又一次的生成活动中了解了各种数字的含义,还能熟练找到父母、同伴、以及自己的具体生日。可见,依幼儿兴趣而生成活动的学习方式,为幼儿在自主建构中提供了自我探究、模仿学习的机会,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细致观察、比较、分析问题的概括能力。

这里其实蕴涵着正规性科学学习与非正规性的科学学习结合,既有教学活动时间的学习,又有课外时间的学习,使得生活化的学习成为一种可能。在现实的情境中,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机会,引导幼儿运用观察、记录、推测、关联等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类似这样的问题情景,就发生在幼儿一日生活的细小环节中,说明幼儿生活中确实蕴藏着丰富的科学教育目标和时机。正是巧妙利用幼儿一日生活的环节,让幼儿轻松的感知各种数理现象,既可让幼儿获得初步的知识,又可逐步提高幼儿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能力。

儿科实习目的范文第2篇

【关键词】儿科护理;说课

说课是指在授课之前或授课之后,让教师面对同行或教学研究人员,系统地谈自己的教学设计及理论依据,口头表述一节课的教学设想,然后由听者评析,以便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一种教研活动[1]。说课是一种教学、教研改革的模式,说课活动可以有效地调动教师投身教学改革,学习教育理论,钻研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是提高教师素质,是培养造就研究型、学者型教师的途径之一。笔者现对我院儿科护理课程的说课设计介绍如下。

1 课程设置

1.1 课程定位

《儿科护理》是一门实践性强的临床学科,是研究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儿童保健、疾病预防和临床护理的一门学科。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儿科护理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运用护理程序对患儿实施整体护理。《儿科护理》和《基础护理技术》、《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共同构成了护理专业核心课程,且《儿科护理》是护士执照必考内容之一;是护理专业,母婴保健专业,涉外护理专业的必修课程。

1.2 课程教学目标

1.2.1 知识目标:掌握儿科基础知识;熟悉儿科常见病和多发病的专科护理;掌握儿童预防保健知识。

1.2.2 能力目标:具备规范的儿科常用护理操作技术;具有对儿童、家长及社区群体进行儿童保健指导和健康宣教的能力;能根据各年龄阶段儿童的体格、智力发育和心理行为特点对其提供全方位的整体护理。

1.2.3 素质目标: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娴熟的专业技术素质;具有认真负责的态度,对患儿同情、爱护与关心。

2 课程设计

专任教师和临床儿科护理行业专家一起,对儿科护士岗位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结合岗位需要,以能力为本位,确定课程目标;根据临床儿科护士的工作过程,找出与本课程所对应的职业能力,并联合执业护士考纲,确定并序化教学内容;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及职业成L规律,设计以学生为主体,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情境。

3 课程内容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需求和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标准,学校专任教师联合临床儿科护理专家,根据临床儿科护士工作岗位所需的能力选取教学内容,以必需、够用、科学、实用为原则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并按实际工作任务过程进行学习情境的编排。把儿科护理课程按照工作流程分为分四个项目,十五个任务。教学组织安排如下表:

4 教学方法和手段

4.1 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突出护理专业特色,结合高职护生的认知规律与身心特点、各教学项目内容要求,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与学的效果。

4.1.1 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以每一个学习项目为载体开展教学活动,以完成一个学习项目为目标,通过导入项目进行项目分析、制定学习方案、教师评价方案引导、实施方案、教师检擞肫拦赖攘个教学步骤实施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组织与引导作用。这种教学的特点是项目并不是具体病案,有很多解决的途径可供选择,学生有较大的自主性。

4.1.2 仿真教学法

学生先在儿科护理实训室中高仿真模型上进行模拟操作演练,熟练掌握操作目的、操作前准备、操作程序、操作注意事项。在此基础上深入医院儿科病房进行真实操作,体验其中的技术要领、体验护理患儿必需的职业素质,总结出护理经验。如儿童头皮静脉注射是儿科护理技能中的难点,经验性很强,单纯靠在模拟患儿身上进行训练效果也不理想,此时进行仿真教学法会有很好教学效果。

4.1.3 角色扮演法

家长是年幼患儿的代言人与病情的知情人,家长知识缺乏常造成儿童患病,如营养不良性疾病等,所以儿科护理要实现“以儿童家庭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健康教育对象也包括患儿家长。角色扮演教学法主要要求学生相互扮演患儿家长,了解有关儿童营养与喂养、患病儿童的护理与病情观察、儿童素质教育等方面知识。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部分项目的技能训练,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质量意识。

4.2 教学手段

4.2.1 开展融多种教学媒体为一体的多媒体教学

《儿科护理》教学主要在一体化实训室完成,实训室内均配备有多媒体投影系统、全套儿科护理教学光盘、图片资源等丰富的教学资源。课程组教师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开发制作了10多个学习项目的电子课件,将文字、图片、声音、动画和视频完美地融合在一 起,使教学活动更加生动、形象、直观,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4.2.2 采用仿真软件进行综合能力模拟训练

实训室配备了包括常见护理项目综合训练的各类模拟操作软件,可以让学生进行模拟操作,同时该软件系统还配置了学生进行模拟技能训练操作考核反馈系统,为学生课后自学提供教学保障。

5 教学条件

5.1 师资标准

专任教师都具备以下条件:本科以上学历;高校教师资格证和护士或医师执业证;一定临床工作经验;较强的专业技术操作水平;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手段组织教学的能力;善于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能力。兼职教师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以及较大的行业影响力,使教学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5.2 实训条件

校内具有儿科护理技术各项技能训练所需的医护器械设备和模拟儿科病房。根据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制定了完善实验教学大纲、实训指导教材,每个实训项目均制定了详细、规范的考核标准和操作流程,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护理专业技能考核手册。

在校外广泛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与多家医院签有校企合作协议,并制定有巡回检查制度与计划,密切学校与医院的联系,保证实践教学计划的落实,满足学生实践训练的需要。

6 考核与评价

采用多元嵌入式评价方式进行考核,实现职业能力培养的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6.1 评价主体:将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学生互评相结合。

6.2 评价方式: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形成性评价由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学生的互评构成,终结性评价由理论考试和技能考核构成。考核的内容包括知识、能力、素质。

6.3 成绩评定:按百分制记分,成绩=平时成绩×30%+理论考核成绩×60%+技能考核成绩×10%。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回答问题、作业、考勤、实训报告。

7 改革思路

加强教师培训,理论联系实际,产、学、研相结合;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深入探讨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方法;增加学生临床见习的机会,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儿科实习目的范文第3篇

面对众说纷纭的理论,从事实践工作的一线教师的实践和定位,成为课程的主宰者,幼教事业的关键人。在山东省教育科学“幼儿科学与艺术启蒙教育整合实验研究”课题背景下,我园开展子课题研究“幼儿科学与文学启蒙教育整合研究”。“儿童发展”真正成为21世纪中国学前教育的关键词,“发展儿童”让教师成为21世纪学前教育的关键人。课程目标的制定与实施成为关键环节,课程目标中的认知目标成为基本问题!究竟怎样对幼儿认知发展目标进行重构和再定位?成为课题的基础准备,随着课题的开展,我们课题组成员进行学习和思考。

一、以人本主义价值取向学习理论作为认知目标定位的基本原则

“幼儿科学与艺术的启蒙教育整合研究”,课程总目标中的认知目标:通过科学与艺术启蒙教育整合,幼儿在认识浅显的科学知识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艺术语言自由地表现所认知的科学知识,加深其对科学知识的认识;逐步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简单问题,运用教师提供的艺术材料、工具,创造出丰富有儿童特点的、有浅显科学含义的、有创意的、审美的、优秀的作品,起智力因素得到提高,科学素质、审美素质得到培养⑴。目标内容包括浅显的科学知识,例如声、光、电、磁、四季、生命周期、天文、地理等等知识的学习。在实践活动中如果只重视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反而加重幼儿的学习负担,影响教育效果。好奇心是儿童与生俱来的,在合适的条件下,每个儿童所具有的学习、发现、探究、创造都会得到释放和实现。经常和孩子在一起,能够发现他们是如何好奇地窥探这个世界,也能意识到孩子们如何敏锐地观注细微的事物,包括那些非物质性的,不能一目了然的,没有特定形状的,不受定力约束的。

影子就是细微事物之一。影子如何形成的,幼儿在没有任何概念。对影子的认知只有成人的言语获得。师:“为什么会有影子呢?”幼:“我妈妈说有太阳时就有影子”。对特定具体事物的感知,往往是以听和模仿成人言语的发音中获得。这时候的言语对幼儿来说,可以成为具体事物的代替物,它能引起幼儿产生与具体事物的感知所具有的同样的反应。由于语言能代替具体事物,对事物能起到抽象概括的作用,因此,在课题总目标要求下,我们选择子课题内容贴近幼儿生活的主题绘本,以罗杰斯“以幼儿为中心的学习”理论为指导,认知目标的制定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学习方法的培养。以“光影”这以科学知识的概念学习中为例,要注意多使用语言来促进学习,化抽象为形象,并运用深入浅出的语言来帮助幼儿理解概念、掌握概念和记住概念。例如小班课题内容我们选择《我的影子》这个绘本。定位认知目标:通过绘本阅读活动,知道影子会变化,了解影子会跟随人做一样的动作。愿意讲述观察影子的感受和表达游戏的心情。在向幼儿传授“光与影”这样比较抽象的自然概念时,我们可以通过讲童话故事,使用电教手段(边听边看幻灯、投影、录像等)来帮助其理解。活动“我的影子在哪里”“我的影子会…”“我的影子不见了”孩子在观察、体验、讲述分享中促进其抽象化概念的形成和认知的发展。

二、用符合认知发展的科学规律,在贯彻实施认知目标中再定位

教师在贯彻实施活动的规程中,利用多种感官,发展幼儿多角度认知事物能力。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论、奥苏贝尔的意义学习论、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论、是幼儿认知目标有效学习的科学规律,教师必须认识遵循并加以运用。以直接感知和动手操作来发展概念。在整个幼儿时期幼儿的思维仍保持着相当大的直觉行动成分,其学习经验大部分还需感官的刺激而得来。因此,在幼儿园的教育环境中,应积极向幼儿提供各种直接感知与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幼儿在积极的活动中进行思考,这样才能使幼儿较好地掌握相关的概念,如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触觉等感知观察认知事物。在科学实验室里,提供各种能磁化和不能磁化的材料,让幼儿掌握“磁能吸铁”的概念;提供各种能沉浮的物品,让幼儿掌握“物体沉与浮”的概念;提供一些涉及力学、化学、光学内容的探索材料,让幼儿在操作中掌握相关概念。在种植园与饲养角里,通过参加力所能及的种植饲养活动,了解动植物与人类社会、自然环境的关系,及学习相关的概念,发展认知。例如中班绘本《铁马》就是这样一个操作性很强的关于“物体沉浮”的概念的认知。科学家造出了一个“全能”的交通工具――铁马。铁马不但根真马一样能站、能跑、还能飞行、降落,这让科学家很是得意,但最后……铁马掉到水里了?铁马怎样了?在假设、验证和操作比较和总结后,孩子们得出自己结论。在泥工、积木拼插、绘画设计中表现出自己心中的“竹马、木马、泥马、未来的马”。我们知道,要帮助幼儿进行概念的学习,就一定要向幼儿提供直接感知和操作的机会,通过耳听来了解乐音、噪音、高音、低音、大声、小声等概念;通过目视来感知大小、远近、长短、高低、厚薄、颜色、形状等概念;通过手触来体验平滑、粗糙、干的、湿的、冷的、热的、软的等概念;通过鼻嗅来区分什么是香、什么是臭;通过嘴尝来品尝什么是甜、什么是咸、什么是酸等。

总而言之,只要有了以上丰富的感官经验,幼儿概念的学习就不是什么难事了,以概念来发展幼儿的认知,看来也就非常可行。

三、发展建构主义的学习主张,对幼儿认知学习的过程再定位

教育的实践实现儿童的发展,实践的内容和过程完全根据幼儿的认知,它从幼儿的认知水平而来,在幼儿的认知过程中展开,从幼儿产生新的认知而结束。建构主义对学习的主张认为知识是生成的,知识是由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而不是由教师直接传授的。例如,对幼儿来说,水是透明的;对小学生来说,水是无色无味的;对中学生来说,水是两个氢原子和氧原子的结合。主体具有不同的发展特点,不同的实践活动,所以知识有不同的生成构建方式。支架式教学模式,为幼儿搭建发展的平台,高效率的教师善于提高幼儿的学习成效。

参考文献:

儿科实习目的范文第4篇

1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构建程序

1.1调研儿科护理岗位工作过程通过教师对临床医院的儿科护理专家、毕业护生进行访谈和临床一线见习,了解儿科护理岗位的日常工作流程、儿科护士的岗位职责,了解儿科护理岗位的知识、能力、素质需求等。根据儿科护理岗位调研结果和《儿科护理学》课程教学要求,与临床一线兼职教师一起整理归纳典型的工作项目和工作任务(如儿童保健和计划免疫护士岗位的工作任务包括生长发育指标的测量与评价、小儿喂养技术、各年龄儿童的保健护理、预防接种等;新生儿科护士岗位的工作任务包括正常新生儿护理、早产儿护理、各种新生儿常见疾病的护理、新生儿专科护理技术等;住院儿童护理岗位的工作任务包括小儿营养性疾病护理、各系统常见疾病护理、小儿传染性疾病护理、儿童专科护理技术等),以及完成这些工作任务的职业活动需要掌握的工作流程、各种护理文书书写和和相应的职业素质等。

1.2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儿科护理课程标准①根据高职教育的办学宗旨和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小儿生长发育过程为主线,以“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为依据,参考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标准,制定本课程的知识目标(掌握儿童护理基础知识、社区小儿保健预防知识、新生儿护理及新生儿疾病护理的专科知识、儿科各系统常见病及多发病的专科护理知识、小儿传染病的专科护理知识)、技能目标(具备规范进行儿科常用护理操作技术和常用检查配合的能力;按照护理程序,对儿科常见病、多发病、传染病患儿实施整体护理能力;对儿童、家长及社区群体进行儿童保健指导和健康宣教的能力)、素质目标(具有慎独、诚信的职业道德素质和娴熟的专业技术素质;认真负责的态度,对患儿同情、爱护与关心;知识迁移和终身学习能力;亲和力及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②设定学习领域。学习内容以“必须、够用”为原则,结合儿科护理岗位(儿童保健护士、计划免疫室护士、新生儿科护士、各临床科室护士岗位)的工作任务,将《儿科护理学》原有的学科体系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序化,整合为“社区儿童保健、新生儿护理技术、患病儿童护理技术”3大模块,共16个工作项目、53个工作任务。③教学模式和方法上淡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界限,围绕护理程序,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④考核方式采用三段式突出能力考核,包括平时考核(能力、态度、方法)、工作任务过程实施考核(即模拟实践考核)、期末考核(参照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方式,利用40个临床护理案例,围绕案例提出相关问题来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3设计“工作过程系统化”儿科护理教学方案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和护理工作流程,设计“教学做一体化”的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都是完整的工作过程,各个学习情境之间为平行、递进、包容的关系。以临床病例为载体,围绕典型工作任务来展开学习过程,在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架构相关的医学知识、护理技术、沟通方法、职业素养,把课程体系同职业活动中的行动体系衔接起来。

2实施方法

2.1工作情境设置利用儿科实训室或理实一体化教室、模拟人、护理仪器和设备,按照学习单元教学方案设计的学习情境要求来布置仿真的工作情境。

2.2教学组织安排选择“正常新生儿的护理、新生儿窒息护理、维生素D缺乏性疾病患儿的护理、肺炎患儿的护理、腹泻患儿的护理、贫血患儿的护理”六个教学内容,将理论课教学与实践技能课教学融为一体,采用教师指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3],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和思考”。将护生分为若干小组,确立学习目标,分配工作任务。课前准备:护生自己预习、查阅资料、寻找完成工作任务的方法。课堂教学过程:按照工作过程的要求,每小组的护生分别担当护士、家长、患儿角色参与相应任务中,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展开学习过程,把以往所学的理论知识、护理技能与工作过程相衔接;教师围绕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医嘱内容、护理措施等提出相应问题,启发护生独立思考,培养护生临床思辨能力;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各小组分工协作,教师采用引导启发、任务导向、角色扮演、小组协作、交叉检验等教学方法,最后护生互相点评,教师总结。

2.3课程案例例如“腹泻患儿的护理项目”工作情境。患儿,男,7个月,吐、泻2d,伴发热,大便为蛋花汤样或水样,大便次数每天约20次,自昨夜起尿量明显减少。体格检查:T38.8℃、P120/min、R50/min,体质量7kg。精神萎靡,皮肤弹性差,前囟、眼窝明显凹陷,哭时泪少,口唇干燥、樱桃红色,呼吸深快,肺部听诊未见异常,心音低钝,腹稍胀,肠鸣音减弱。实验室检查:白细胞(WBC)0.8×109/L,中性粒细胞比值0.25,淋巴细胞比值0.70,血清Na+140mmol/L,血清K+3.2mmol/L,二氧化碳结合力12mmol/L。大便黄色,呈稀水样便,WBC0~1/HP,红细胞(-)。大便细菌培养(-)。门诊以“小儿腹泻病、中度等渗脱水、代谢性酸中毒、低钾血症”收入院。该患儿长期医嘱如下:儿科护理常规,Ⅰ级护理,无乳糖奶粉喂养,更昔洛韦40mg、10%葡萄糖溶液100mL静脉滴注,1次/d,复方乳酸菌胶囊0.33g口服,3次/d,蒙脱石粉1/3包口服,3次/d。临时医嘱如下:10%葡萄糖溶液200mL、5%碳酸氢钠溶液30mL静脉滴注,10%葡萄糖溶液200mL、5%葡萄糖氯化钠溶液200mL、10%氯化钾溶液10mL缓慢静脉滴注,10%葡萄糖溶液100mL、10%氯化钾溶液2mL缓慢静脉滴注。任务一:评估患儿的健康状况。①与患儿、家长沟通,收集病史(一般资料、健康史、家族史、近期治疗和用药情况、心理状况)。②为患儿进行护理体检(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嗅诊)。③查阅病历记录、实验室检查结果、辅助检查记录。任务二:提出该患儿存在的护理问题。①阐述临床诊断和护理诊断的依据。②分析疾病的病因。③为什么会发病(发病机制)。④有哪些治疗方法。任务三:制定护理计划。①阐述该患儿的护理目标。②制定该患儿的具体工作方案。③指出该患儿实施Ⅰ级护理的原因,Ⅰ级护理有哪些要求。④该患儿为什么用无乳糖奶粉喂养。⑤该患儿为什么使用更昔洛韦,临时医嘱为什么要求静脉滴注5%碳酸氢钠溶液、10%葡萄糖溶液200mL、5%葡萄糖氯化钠溶液200mL+10%氯化钾溶液10mL。⑥如何观察该患儿的病情变化。任务四:实施护理计划。①与家长一起制定小儿饮食。②评估脱水的程度和脱水性质,制定第1天的补液方案。③为患儿做臀红护理。④护生为患儿做物理降温;⑤护生对患儿进行病情观察;⑥护生对患儿和家长进行出院后健康指导。任务五:护理评价。根据患儿的症状是否缓解、护理问题是否解决、评价护理计划是否正确、有效。

3效果

3.1护生访谈护生们普遍认为,通过课前查找资料,提高了他们的自学能力,也增加了对上课的兴趣和热情;这种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增进了对未来工作岗位和工作流程的了解,增强了到临床一线工作的信心;目前的授课方式,把所学的知识与临床实际问题联系起来,提高了他们的临床思辨能力。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护生们体会到护理人员只有掌握大量的护理专业知识,才能正确完成观察患者病情等工作;采用“工作过程系统化”授课模式上课,不仅夯实了他们的各项操作技能,也提高了他们的专科护理能力、与患者沟通的能力、健康教育能力,也培育了他们的职业情感。

3.2教师访谈通过实施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后,教学过程与临床工作过程紧密结合,以护理程序为框架的工作过程将医学理论知识系统化地融入护理临床实践中,在课程结构和内容上减少了医学知识重复学习的现象,减轻了护生的学习负担,也提高了专职教师的职业能力和课改能力。护生自主学习意识提高,课堂上积极提出问题,积极思考;通过角色扮演,亲身体会患者的感受,培养了护生的人文关怀和敬业精神,锻炼了护生的沟通能力,提高了护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3.3课间实习带教教师对护生评价临床实习是培养护生实际工作能力并向专业化角色转换的重要环节,但课间实习时间较短,以往护生由于缺乏对临床护理工作过程的了解和体验,缺乏与患儿、家长和医护人员的沟通意识,到新的学习环境中常常手足失措。进行课改后对带教老师进行访谈,儿科带教护理教师评价:护生适应临床岗位能力强,能很快进入护士角色;会沟通,做事很沉稳,有团队合作精神;体贴患儿,责任感较强;护生的整体护理能力较强,善于独立思考,对待临床问题能用系统化的护理思维方法处理。

4体会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能适应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工作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人才培养的过程应该是知识、技能、价值观的整体教育过程。护理教育的整体过程,是护生的知识、技能以及价值观的自动构建过程。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保证,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是借鉴德国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模式,以工作动态过程中过程性知识为主的课程内容来设计课程。“工作过程系统化”儿科护理课程构建中,追求的不是学科架构的系统化,而是工作过程的系统化,围绕护理专业的特殊工作过程-护理程序,即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计划、护理实施、护理评价,以护理程序为框架来构建儿科护理课程。我们以病例为载体设计护理工作过程情境,并在临床情境中完成多个护理任务,逐步展开技能、知识的学习,并在操作过程中培养护生的职业素养,护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参与到教学中,更符合职业教育的特点。本次课改,把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紧密联系起来,以工作动态过程中的过程性知识来设计课程内容,在特定的工作情景中,将医学知识、护理技能、沟通技巧、职业养成等围绕护理程序穿来形成一种系统化的整体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使护生们明白处理实际问题时学校学习的知识或者技能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时候不该用,护生能较快的适应临床实践过程,达到了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儿科实习目的范文第5篇

目的:在实践中研究儿科护理学教学采用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效果。方法:通过选取护理学专业同年级的120名学生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班和对照班各60名。实验班采取体验式教学模式,而对照班则采用传统的儿科护理学教学方法。比较两个班中学生对儿科护理学教学课程目标的评价,以及参与该项教学活动的动机和满意度,并进行统计学处理,使用X2检验。结果:采用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实验班学生均对课程目标反馈了良好的评价,且参与教学活动的动机和满意度较高。结论:在儿科护理学教学过程中使用体验式教学模式,有利于全面提升护理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意义。

关键词:

儿科护理;体验式教学;强化应用

儿科护理学是一门具有较强专业实践性的临床主要课程,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儿科护理教学的需求,而体验式教学模式则能够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本文具体分析体验式教学模式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现将具体情况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通过选择同年级的120名护理学专业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班和对照班各60名。两个班级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态度和学习纪律均无明显差异性。由老师统一执教儿科护理学教学内容。

1.2研究所用材料。

本次研究中主要使用医学院校教材《儿科护理学》,并根据教材的实际内容合理编写教案。

1.3方法。

对照班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实验班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采用体验式教学模式。

1.3.1体验式教学模式的设计步骤:①创设良好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儿科护理学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采用实物、挂图、多媒体设备等多种教学手段,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②采取自主学习方法,合作探究概念知识。通过组织学生学习不同版本的《儿科护理学》教材,并严格根据儿科护理工作的特点,积极探究儿科护理临床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探究,促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各种儿科护理学的知识概念,逐步构建起良好的儿科护理学知识体系。③深入分析感悟体验。通过全面分析儿科护理学的临床问题和原因,合理进行角色分配[1]。④制定系统完善的处理对策。让学生能够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有效提升自己的实践创新能力。

1.3.2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具体内容:在实验班儿科护理学中采用体验式教学模式时,其主要涉及到护理操作过程中的沟通交流演练、人际关系中的角色互换演练等,以此来交流价值观和分享学习经验。灵活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强化护理专业学生的体验式健康教育、儿科急重症和常见病、多发病的抢救、治疗用药、生理心理护理等知识的学习。

1.3.3教学反思与考核:通过对实验班采用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全教学过程进行录像,并在实验结束之后回放录像,以便所有学生均能够找出自身的不足之处,相互促进。同时,由任课老师、教学督导小组成员、成绩优秀的学生共同组合为体验式教学模式考核小组,针对学生对课程目标的评价、参与该教学活动的动机和对该教学模式的满意度进行考核[2]。

1.4统计学处理。

通过将考核的数据录入到计算机中,并使用SPSS13.0的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使用X2检验,而计量资料则主要使用t检验。检验标准为a=0.05。

2结果

2.1两个班学生对儿科护理学课程目标的评价结果。

2.2实验班学生对参与该项教学活动的动机和满意度的评价。

3讨论

体验式教学模式主要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效结合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场景,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的掌握儿科护理学的教学内容,有效增强学生的建构知识和应用能力的重要手段。在整个护理专业教学过程中,儿科护理学又是非常重要的一门临床课程。由于小儿的特殊性,所以对儿科护理专业人员的临床水平要求较高。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儿科护理学的教学要求,所以可合理的将体验式教学模式融入到儿科护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增加学生亲身试验的机会,有效提升护理专业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根本上提升儿科护理学的教学水平[3]。在本次研究中,通过将体验式教学模式合理应用到儿科护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实验班学生对儿科护理学课程目标的评价结果测评水平明显提高,实验班学生对参与该项教学活动的动机和满意度都非常高,有利于从根本上提升儿科护理学专业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交往技能、团队合作精神。

综上所述,在儿科护理学教学过程中采用体验式教学模式,有利于全面提高护理学专业的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推广应用意义。

作者:慈海彤 邱大石 郑玉萍 单位:潍坊护理职业学院助产系

参考文献

[1]于晗澍.儿科护理学体验式教学的应用研究[J].菏泽学院学报,2013,05:14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