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危大工程安全施工方案

危大工程安全施工方案

危大工程安全施工方案

危大工程安全施工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施工关键;危险因素;控制措施

1.危险因素预防控制的原则

危险因素预防控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整个建设施工过程。在控制过程中,要求对危险因素预防控制突出重点,针对重大危险因素和具有重要影响的关键因素,进行重点控制。

1.1危险因素预防控制的一般原则

①立足消除和降低危险,构建系统安全,落实个人防护;②预防为主,防控结合,预案与应急措施联动机制;③动态跟踪,重点控制,应变策略。对极不可承受的危险要禁止作业,对重大危险要立即整改,对中度危险要限期整改,对轻度危险要加强监控和保护,对尚可忽略的危险,按照常规进行管理。

危险因素预防控制的一般原则告诉我们,危险因素控制措施依次包括消除危险因素、降低和限制危险、使用个体防护装置等。在选择危险控制措施时,优先选用图中底层的措施,只有下一层的措施不能使用,或受到技术、经济和管理等实际因素制约时,才选用上一层措施。

1.2危险因素预防控制的事故预防原则

事故预防可以分为事故发生前的预防及事故发生时的防止和减少事故损失的预防。这是一种发现、识别各种危险因素及其危险性并对其进行消除、控制的手段和措施。其基本目标是采取措施约束、限制危险因素的产生、发展和作用。一般按照以下优先次序进行选择:根除危险因素;限制和减少危险因素;隔离、屏蔽防止危险因素产生连锁作用;采用故障安全措施;减少故障及失误;安全规程;矫正行动。

1.3建筑施工危险因素预防控制措施的一般方法

制定安全目标、指标、组建机构、落实人员职责;制定管理方案,包括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等;制定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操作规程、作业规范、管理制度等;加强监督、检查、测量及测试;对危险作业、危险设备、危险场所,加强运行控制。

1.4应急安全技术和管理措施

当事故发生时,必须及时采取应急安全技术和管理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事故损失,选择安全技术和管理措施的原则一般按照以下优先次序进行选择:隔离危险因素;薄弱环节防控;个体防护措施;避难和救生行为;救援行动。

2.危险因素控制措施

建筑工程施工安全控制管理对象是整个施工过程的具体危险因素,施工过程的危险因素包括技术工艺因素、材料因素、机械设备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等五大类因素,每种因素都包含一定数量的具体危险因素。根据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危险因素预防控制工作可分为:施工准备阶段的安全方案制定和初始评审及相关准备工作;工程实体施工全过程(基础施工阶段、主体施工阶段、装饰安装阶段)的危险因素识别分析、预报和定期评价分析、根据评价分析结果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发生事故后的应急管理和紧急救援等不同阶段的内容。

3.技术工艺因素控制措施

在施工组织设计中进行专项安全施工方案设计、采用成熟的施工工艺标准和安全技术标准等。专项安全施工方案应包括内容有:临时用电安全方案、基坑护坡支护安全方案、脚手架搭拆安全方案、模板支撑体系安全设计方案、高处作业临边洞口安全防护方案、建筑构配件吊装安全方案。

使岗位安全化、操作标准化,根据各个工种所涉及的危险因素和技术工艺特征,编制科学合理的安全操作规程、安全作业指导书,通过专门的培训教育或岗前的技术交底,使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和作业指导书,真正落到实处。施工企业对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和作业指导书,要根据施工进度和实际状况进行定期检查和修正。

3.1材料因素控制措施

①建立安全物质材料和建筑实体材料招投标制度;②建立安全物质材料和建筑实体材料进场复检制度,确保使用的材料符合国家相关质量安全标准。

3.2机械设备因素控制措施

①选用安全性能较高的机械设备;②指定专人操作危险性较大的机械设备,特殊设备操作人员持证上岗;③定期检修保养机械设备、及时更换零部件,确保机械设备安全正常运转。

3.3环境因素控制措施

①根据工程项目所在地的地质、地形、气象条件、周围环境,科学合理地布置施工现场,保证施工现场安全、整洁、有序;②指定专人接收天气预报,及时掌握天气变化趋势,以便采取对策;③根据工程项目施工组织设计和专项安全施工方案设计的平面布置要求,指定专人对施工现场进行安全性管理。

4.管理因素控制措施

建立健全各项危险因素管理的规章制度。在对危险因素进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建立健全各项危险管理的规章制度。其中包括安全生产责任制、重大危险因素控制实施细则、安全操作规程、培训制度、交替班制度、检查制度、信息反馈制度、危险作业审批制度、异常情况紧急措施和安全考核奖惩制度等各项管理制度。

加强教育培训,增强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增强各级领导及相关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对涉及危险因素管理的相关领导和人员进行定期专门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危险因素管理的目标和意义;施工项目危险因素的辨识和评价;危险因素触发条件及控制措施;危险因素管理的日常操作要求和事故应急处理措施等。

明确安全责任,定期安全检查。对施工中的各个系统层面的危险因素管理确定各级负责人,并明确他们各自应负的具体责任,特别要明确各级单位对归属区域的危险因素定期检查的责任。包括作业人员的每天自查、职能部门定期检查、企业领导的不定期督察等。

应急管理措施 虽然我们对施工过程各阶段的危险因素进行了有效的控制,但是,具体到每个工程的实际情况,危险因素的状态和产生的作用是有很大不同的,这就决定了施工危险因素的复杂性。由于种种原因,不可能完全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当事故发生时,应急救援是必不可少的。编制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预案是做好应急救援工作的前提。建筑施工的应急管理工作一般应按如下步骤展开进行:①根据建筑工程施工常见的六类安全事故结合工程具体情况编制应急预案;②落实应急人员,建立应急组织;③储备应急物质,布置应急设备;④组织员工进行应急培训和应急演练。 [科]

【参考文献】

[1]全国新.浅析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石河子科技.2009(04).

[2]徐俊.论我国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模式的发展方向[J].经营管理者.2010(12).

[3]刘雷.浅议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安全管理[J].经营管理者.2011(21).

危大工程安全施工方案范文第2篇

主题词:建筑 安全 管理

一、 安全施工原则

危险因素预防控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整个建设施工过程。在控制过程中,要求对危险因素预防控制突出重点,针对重大危险因素和具有重要影响的关键因素,进行重点控制。

1、危险因素预防控制的一般原则 ①立足消除和降低危险,构建系统安全,落实个人防护;②预防为主,防控结合,预案与应急措施联动机制;③动态跟踪,重点控制,应变策略。对极不可承受的危险要禁止作业,对重大危险要立即整改,对中度危险要限期整改,对轻度危险要加强监控和保护,对尚可忽略的危险,按照常规进行管理。

危险因素预防控制的一般原则告诉我们,危险因素控制措施依次包括消除危险因素、降低和限制危险、使用个体防护装置等。在选择危险控制措施时,优先选用图中底层的措施,只有下一层的措施不能使用,或受到技术、经济和管理等实际因素制约时,才选用上一层措施。

2 、危险因素预防控制的事故预防原则 。事故预防可以分为事故发生前的预防及事故发生时的防止和减少事故损失的预防。这是一种发现、识别各种危险因素及其危险性并对其进行消除、控制的手段和措施。其基本目标是采取措施约束、限制危险因素的产生、发展和作用。一般按照以下优先次序进行选择:根除危险因素;限制和减少危险因素;隔离、屏蔽防止危险因素产生连锁作用;采用故障安全措施;减少故障及失误;安全规程;矫正行动。

3 、应急安全技术和管理措施 。当事故发生时,必须及时采取应急安全技术和管理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事故损失,选择安全技术和管理措施的原则一般按照以下优先次序进行选择:隔离危险因素;薄弱环节防控;个体防护措施;避难和救生行为;救援行动。

4、建筑施工危险因素预防控制措施的一般方法。 制定安全目标、指标、组建机构、落实人员职责;制定管理方案,包括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等;制定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操作规程、作业规范、管理制度等;加强监督、检查、测量及测试;对危险作业、危险设备、危险场所,加强运行控制。

二、 施工安全控制措施

建筑工程施工安全控制管理对象是整个施工过程的具体危险因素,施工过程的危险因素包括技术工艺因素、材料因素、机械设备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等五大类因素,每种因素都包含一定数量的具体危险因素。根据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危险因素预防控制工作可分为:施工准备阶段的安全方案制定和初始评审及相关准备工作;工程实体施工全过程(基础施工阶段、主体施工阶段、装饰安装阶段)的危险因素识别分析、预报和定期评价分析、根据评价分析结果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发生事故后的应急管理和紧急救援等不同阶段的内容。

1 、材料因素控制措施 ①建立安全物质材料和建筑实体材料招投标制度;②建立安全物质材料和建筑实体材料进场复检制度,确保使用的材料符合国家相关质量安全标准。

2、 机械设备因素控制措施 ①选用安全性能较高的机械设备;②指定专人操作危险性较大的机械设备,特殊设备操作人员持证上岗;③定期检修保养机械设备、及时更换零部件,确保机械设备安全正常运转。

3 、技术工艺因素控制措施

1)在施工组织设计中进行专项安全施工方案设计、采用成熟的施工工艺标准和安全技术标准等。专项安全施工方案应包括内容有:临时用电安全方案、基坑护坡支护安全方案、脚手架搭拆安全方案、模板支撑体系安全设计方案、高处作业临边洞口安全防护方案、建筑构配件吊装安全方案。

2) 使岗位安全化、操作标准化,根据各个工种所涉及的危险因素和技术工艺特征,编制科学合理的安全操作规程、安全作业指导书,通过专门的培训教育或岗前的技术交底,使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和作业指导书,真正落到实处。施工企业对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和作业指导书,要根据施工进度和实际状况进行定期检查和修正。

4、 环境因素控制措施 ①根据工程项目所在地的地质、地形、气象条件、周围环境,科学合理地布置施工现场,保证施工现场安全、整洁、有序;②指定专人接收天气预报,及时掌握天气变化趋势,以便采取对策;③根据工程项目施工组织设计和专项安全施工方案设计的平面布置要求,指定专人对施工现场进行安全性管理。

5 、管理因素控制措施

1)加强教育培训,增强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增强各级领导及相关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对涉及危险因素管理的相关领导和人员进行定期专门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危险因素管理的目标和意义;施工项目危险因素的辨识和评价;危险因素触发条件及控制措施;危险因素管理的日常操作要求和事故应急处理措施等。

2) 建立健全各项危险因素管理的规章制度。在对危险因素进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建立健全各项危险管理的规章制度。其中包括安全生产责任制、重大危险因素控制实施细则、安全操作规程、培训制度、交替班制度、检查制度、信息反馈制度、危险作业审批制度、异常情况紧急措施和安全考核奖惩制度等各项管理制度。

3 )明确安全责任,定期安全检查。对施工中的各个系统层面的危险因素管理确定各级负责人,并明确他们各自应负的具体责任,特别要明确各级单位对归属区域的危险因素定期检查的责任。包括作业人员的每天自查、职能部门定期检查、企业领导的不定期督察等。

6 、应急管理措施

虽然我们对施工过程各阶段的危险因素进行了有效的控制,但是,具体到每个工程的实际情况,危险因素的状态和产生的作用是有很大不同的,这就决定了施工危险因素的复杂性。由于种种原因,不可能完全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当事故发生时,应急救援是必不可少的。编制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预案是做好应急救援工作的前提。建筑施工的应急管理工作一般应按如下步骤展开进行:①根据建筑工程施工常见的六类安全事故结合工程具体情况编制应急预案;②落实应急人员,建立应急组织;③储备应急物质,布置应急设备;④组织员工进行应急培训和应急演练。

参考文献:

危大工程安全施工方案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却隐藏着许多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危险因素。准确无误地找出导致事故发生的危险因素(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要先了解与控制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危险因素是必要且关键的,对保证建筑工程的施工安全(事故不发生)是极其重要的。 

一、 安全施工原则 

危险因素预防控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整个建设施工过程。在控制过程中,要求对危险因素预防控制突出重点,针对重大危险因素和具有重要影响的关键因素,进行重点控制。 

1、危险因素预防控制的一般原则 ①立足消除和降低危险,构建系统安全,落实个人防护;②预防为主,防控结合,预案与应急措施联动机制;③动态跟踪,重点控制,应变策略。对极不可承受的危险要禁止作业,对重大危险要立即整改,对中度危险要限期整改,对轻度危险要加强监控和保护,对尚可忽略的危险,按照常规进行管理。 

危险因素预防控制的一般原则告诉我们,危险因素控制措施依次包括消除危险因素、降低和限制危险、使用个体防护装置等。在选择危险控制措施时,优先选用图中底层的措施,只有下一层的措施不能使用,或受到技术、经济和管理等实际因素制约时,才选用上一层措施。 

2 、危险因素预防控制的事故预防原则 。事故预防可以分为事故发生前的预防及事故发生时的防止和减少事故损失的预防。这是一种发现、识别各种危险因素及其危险性并对其进行消除、控制的手段和措施。其基本目标是采取措施约束、限制危险因素的产生、发展和作用。一般按照以下优先次序进行选择:根除危险因素;限制和减少危险因素;隔离、屏蔽防止危险因素产生连锁作用;采用故障安全措施;减少故障及失误;安全规程;矫正行动。 

3 、应急安全技术和管理措施 。当事故发生时,必须及时采取应急安全技术和管理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事故损失,选择安全技术和管理措施的原则一般按照以下优先次序进行选择:隔离危险因素;薄弱环节防控;个体防护措施;避难和救生行为;救援行动。 

4、建筑施工危险因素预防控制措施的一般方法。 制定安全目标、指标、组建机构、落实人员职责;制定管理方案,包括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等;制定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操作规程、作业规范、管理制度等;加强监督、检查、测量及测试;对危险作业、危险设备、危险场所,加强运行控制。 

二、 施工安全控制措施 

建筑工程施工安全控制管理对象是整个施工过程的具体危险因素,施工过程的危险因素包括技术工艺因素、材料因素、机械设备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等五大类因素,每种因素都包含一定数量的具体危险因素。根据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危险因素预防控制工作可分为:施工准备阶段的安全方案制定和初始评审及相关准备工作;工程实体施工全过程(基础施工阶段、主体施工阶段、装饰安装阶段)的危险因素识别分析、预报和定期评价分析、根据评价分析结果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发生事故后的应急管理和紧急救援等不同阶段的内容。 

1 、材料因素控制措施 ①建立安全物质材料和建筑实体材料招投标制度;②建立安全物质材料和建筑实体材料进场复检制度,确保使用的材料符合国家相关质量安全标准。 

2、 机械设备因素控制措施 ①选用安全性能较高的机械设备;②指定专人操作危险性较大的机械设备,特殊设备操作人员持证上岗;③定期检修保养机械设备、及时更换零部件,确保机械设备安全正常运转。

3 、技术工艺因素控制措施 

1)在施工组织设计中进行专项安全施工方案设计、采用成熟的施工工艺标准和安全技术标准等。专项安全施工方案应包括内容有:临时用电安全方案、基坑护坡支护安全方案、脚手架搭拆安全方案、模板支撑体系安全设计方案、高处作业临边洞口安全防护方案、建筑构配件吊装安全方案。 

2) 使岗位安全化、操作标准化,根据各个工种所涉及的危险因素和技术工艺特征,编制科学合理的安全操作规程、安全作业指导书,通过专门的培训教育或岗前的技术交底,使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和作业指导书,真正落到实处。施工企业对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和作业指导书,要根据施工进度和实际状况进行定期检查和修正。 

4、 环境因素控制措施 ①根据工程项目所在地的地质、地形、气象条件、周围环境,科学合理地布置施工现场,保证施工现场安全、整洁、有序;②指定专人接收天气预报,及时掌握天气变化趋势,以便采取对策;③根据工程项目施工组织设计和专项安全施工方案设计的平面布置要求,指定专人对施工现场进行安全性管理。 

5 、管理因素控制措施 

1)加强教育培训,增强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增强各级领导及相关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对涉及危险因素管理的相关领导和人员进行定期专门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危险因素管理的目标和意义;施工项目危险因素的辨识和评价;危险因素触发条件及控制措施;危险因素管理的日常操作要求和事故应急处理措施等。 

2) 建立健全各项危险因素管理的规章制度。在对危险因素进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建立健全各项危险管理的规章制度。其中包括安全生产责任制、重大危险因素控制实施细则、安全操作规程、培训制度、交替班制度、检查制度、信息反馈制度、危险作业审批制度、异常情况紧急措施和安全考核奖惩制度等各项管理制度。 

3 )明确安全责任,定期安全检查。对施工中的各个系统层面的危险因素管理确定各级负责人,并明确他们各自应负的具体责任,特别要明确各级单位对归属区域的危险因素定期检查的责任。包括作业人员的每天自查、职能部门定期检查、企业领导的不定期督察等。 

6 、应急管理措施 

虽然我们对施工过程各阶段的危险因素进行了有效的控制,但是,具体到每个工程的实际情况,危险因素的状态和产生的作用是有很大不同的,这就决定了施工危险因素的复杂性。由于种种原因,不可能完全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当事故发生时,应急救援是必不可少的。编制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预案是做好应急救援工作的前提。建筑施工的应急管理工作一般应按如下步骤展开进行:①根据建筑工程施工常见的六类安全事故结合工程具体情况编制应急预案;②落实应急人员,建立应急组织;③储备应急物质,布置应急设备;④组织员工进行应急培训和应急演练。 

参考文献: 

危大工程安全施工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施工安全管理 原则措施

中图分类号: TU7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我国的安全方针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从古至今,安全是任何生产和工作的重中之重,没有了安全,一切就无从可谈。特别是做为安全危险系数较高的建设行业,更应把施工安全放在项目管理的首位,一切以安全为主。在2002年11月1日起我国全面施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方针,并且被列入《安全生产法》。 在法律上确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就是要求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将安全放在第一位,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保障安全,防止一切可能防止的事故,生产必须安全,安全是生产的先决条件。实现这些要求,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是一项法定的义务和责任,是在法律面前必须严肃对待的大事,是要依法坚持的长期方针、基本方针。做到思想认识上警钟长鸣、制度保证上严密有效、技术支撑上坚强有力、监督检查上严格细致、事故处理上严肃认真,才能使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特别是建筑施工当中,更应高度重视施工安全管理。特别是在施工安全管理的重要原则与措施上,更应加大管理力度。

施工安全管理的重要原则

在建筑施工当中,危险因素预防控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整个建设施工过程。在控制过程中,要求对危险因素预防控制突出重点,针对重大危险因素和具有重要影响的关键因素,进行重点控制。

危险因素预防控制的一般原则一是立足消除和降低危险,构建系统安全,落实个人防护;二是预防为主,防控结合,预案与应急措施联动机制;三是动态跟踪,重点控制,应变策略。对极不可承受的危险要禁止作业,对重大危险要立即整改,对中度危险要限期整改,对轻度危险要加强监控和保护,对尚可忽略的危险,按照常规进行管理。危险因素预防控制的一般原则告诉我们,危险因素控制措施依次包括消除危险因素、降低和限制危险、使用个体防护装置等。

危险因素预防控制的事故预防原则 .事故预防可以分为事故发生前的预防及事故发生时的防止和减少事故损失的预防。这是一种发现、识别各种危险因素及其危险性并对其进行消除、控制的手段和措施。其基本目标是采取措施约束、限制危险因素的产生、发展和作用。一般按照以下优先次序进行选择:根除危险因素;限制和减少危险因素;隔离、屏蔽防止危险因素产生连锁作用;采用故障安全措施;减少故障及失误;安全规程;矫正行动。

施工安全管理的重要控制措施

建筑工程施工安全控制管理对象是整个项目,是整个施工过程的具体危险因素。施工过程的危险因素大致包括施工技术工艺因素、材料因素、机械设备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等因素,这些因素包含在每项工程、每个施工过程、每个施工环节当中,并且每种因素都包含一定数量的具体危险因素。施工安全管理在材料因素方面的控制措施是建立安全物质材料和建筑实体材料招投标制度,建立安全物质材料和建筑实体材料进场复检制度,确保使用的材料符合国家相关质量安全标准。在机械设备因素方面的控制措施是选用安全性能较高的机械设备,特殊设备操作人员持证上岗,定期检修保养机械设备、及时更换零部件,确保机械设备安全正常运转。在技术工艺因素方面的控制措施是在施工组织设计中进行专项安全施工方案设计、采用成熟的施工工艺标准和安全技术标准等。专项安全施工方案应包括内容有:临时用电安全方案、基坑护坡支护安全方案、脚手架搭拆安全方案、模板支撑体系安全设计方案、高处作业临边洞口安全防护方案、建筑构配件吊装安全方案等。使岗位安全化、操作标准化,根据各个工种所涉及的危险因素和技术工艺特征,编制科学合理的安全操作规程、安全作业指导书,通过专门的培训教育或岗前的技术交底,使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和作业指导书,真正落到实处。施工企业对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和作业指导书,要根据施工进度和实际状况进行定期检查和修正。在环境因素方面的控制措施是根据工程项目所在地的地质、地形、气象条件、周围环境,科学合理地布置施工现场,保证施工现场安全、整洁、有序,根据工程项目施工组织设计和专项安全施工方案设计的平面布置要求,指定专人对施工现场进行安全性管理。在管理因素方面的控制措施是加强教育培训,增强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增强各级领导及相关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对涉及危险因素管理的相关领导和人员进行定期专门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危险因素管理的目标和意义;施工项目危险因素的辨识和评价;危险因素触发条件及控制措施;危险因素管理的日常操作要求和事故应急处理措施等。建立健全各项危险因素管理的规章制度。在对危险因素进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建立健全各项危险管理的规章制度。其中包括安全生产责任制、重大危险因素控制实施细则、安全操作规程、培训制度、交替班制度、检查制度、信息反馈制度、危险作业审批制度、异常情况紧急措施和安全考核奖惩制度等各项管理制度。明确安全责任,定期安全检查。对施工中的各个系统层面的危险因素管理确定各级负责人,并明确他们各自应负的具体责任,特别要明确各级单位对归属区域的危险因素定期检查的责任。包括作业人员的每天自查、职能部门定期检查、企业领导的不定期督察等。

危大工程安全施工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施工管理 PDCA循环 LEC

中图分类号:TU7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3-0018-02

PDCA安全管理模式是专门针对现场施工建立的,根据在现场施工过程中会对安全造成影响的要素,来提高施工的安全度,进一步完善对建筑工程现场施工安全的管理。对于建筑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模式种类繁多,研究工程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模式。是本着降低建筑工程施工现场事故发生率的目的,这是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

本文摒弃传统的一个工程仅在工程开工前事先编制安全管理方案,且安全管理方案固定不变的模式,将以动态危险源识别的安全管理方案实施动态管理。即在整个从开工前直到竣工后,在分阶段对危险源实行动态识别的前提下,对每个阶段的危险源进行安全性评价,并针对危险源的评价结果,在原有施工安全管理方案的前提下改进和更新。同时在竣工后编制出最终的安全管理方案,作为将来的类似工程的参考。在同一个工程中运用PDCA循环的模式,否定之否定螺旋上升,这样能够把整个施工过程的危险源都控制好。

对于危险源的识别是工程项目相关人员能够对施工现场的设施、材料、作业活动等,潜在危险状况的判断。危险源识别是工程项目施工安全管理中非常重要的内容。能够更好地识别出危险源,就能进一步保障工程施工的安全。本文设计的模式是把识别危险源当做核心问题进行安全管理,是由于危险源才是发生事故的根本原因。将施工现场的安全实行以阶段性危险源动态识别和评价为基础的动态管理,找准源头,降低无效管理,达到提高安全生产效率的最终目标。危险源数据库是危险源识别的载体,因此,建立有效的危险源动态数据库,才是危险源识别的根本。建立有效的危险源数据库,重点在于识别、整理和分析危险源数据,特别是发生安全事故后对追溯到的危险源的甄别和评价,对曾经造成过安全事故的危险源进行重点管理,并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方案,该安全方案可以为制定其他类似工程的安全管理方案提供依据。

以危险源识别为核心的现场施工的安全管理模型是PDCA的循环的持续改进模式。这种模式体现了对危险源数据库更新的动态识别和安全管理效率的不断提高。要想提高建筑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效率,不仅需要围绕发生安全事故的源头来开展,还需要不断循环否定的改进。研究施工现场有效的安全管理办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动态的危险源的动态安全管理,并且根据检查安全管理的效果,不断更新和改进安全管理方案,才能真正做好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

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发生安全事故,其根本的原因在于这个系统本身存在危险源。在建筑项目的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因素或者它们的共同作用,都有可能是造成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因此,施工现场的危险源存在的隐患在于我们能否判断出它的危险性程度,针对性地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危险因素的评价方法中,大多针对于系统本身存在的隐患,而忽略了参与整个生产过程的人的行为,但在工程实践中表明,施工现场人的行为是诱发危险源发生安全事故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危险源是施工现场安全事故的诱因,而施工现场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对危险源识别的误区是导致危险源发生危险的原因。因此,施工现场的安全隐患在于客观和主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当然这种潜在的隐患只要能得到很好的控制和排除,就能大大提高建筑产品生产的安全性。

所谓对危险的评价是指当发生安全事故时,通过对该事故的危险程度的定量、定性的分析,评价生产中可能发生事故的几率和严重性,来降低事故的发生率,减少损失和保障安全优化投资收益。对危险进行评价,是对项目进行安全控制管理和科学决策的基础,是通过利用现代科技控制事故发生率的具体表现,是提高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和事故预防技术水平的有效方法。

美国安全专家K.J.格雷厄姆和K.F.金尼通过研究人们在未能识别的危险源的环境下工作的危险程度,提出把用于安全性评价的现场环境和某些可以作为对在危险的环境中暴露的频繁程度以及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可能会造成的后果的严重程度为变量,提出它们的计算公式。根据实践经验来确定各个变量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值,对评价的对象根据实际情况评估出“分数”,再利用公式来计算danger――危险程度的分数。最后,通多对危险程度分数划分等级。LEC安全评价法能结合现场施工人员和危险源的共同作用因素M行安全评价。LEC安全评价方法通俗易懂,比较适用和具有可操作性,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相关人员容易掌握和接受。该方法是用对各项参数的综合评价计算出危险源的危险程度,通过D―danger的值能够较为形象地反映出危险源的危险程度及如果发生安全事故可能造成的结果,能为施工现场制定针对危险源的安全管理方案提供有效依据。但由于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环境,是一个动态多变的管理环境,所以在不同的施工环境、不同的施工过程和不同的工程项目中,安全评价的参数值也是动态变化的。因此,当施工环境条件变化、客观因素变化、分阶段识别危险源后,都需要重新对各个参数进行赋值后,再计算危险性程度D的值, 重新得出危险源的安全评价值。

通过LEC模型中暴露在危险源中的频率参数E―exposure可知,这种方法主要是对施工现场静态危险源的现状评价,当危险源发生变化的时候,难免因为安全性评价的较大误差,造成对重大安全隐患防范的不及时或对危险程度低的危险源盲目制定安全管理措施,同时,施工场地内存在很多人为因素造成的动态危险源,这些危险源无法运用LEC方法对安全性进行评价,但是可以通过提高施工相关人员的安全意识,避免出现这样的危险源,这就体现了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笔者认为以提高施工现场相关人员的安全意识为途径来减少施工现场的动态危险源是非常必要的。安全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建筑施工现场的工人,普遍文化程度不高,相关安全知识淡薄,很多时候自己的行为产生了危险源却茫然不知,并且处在危险环境中的时候,也不能识别该处的危险源。通过向广大员工普及已识别危险源的危险程度,加强他们对安全生产相关知识的认识,提高对安全的意识,从而有效地防止由于人的因素而产生的动态危险源。总体来说,首先,工程开工前,通过危险源数据库、工程建设相关的资料、施工现场环境特点等,进行危险源识别。将已识别的危险源进行安全性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对进入施工现场前的作业人员进行安全知识教育和培训,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危险源和危险程度以及造成安全事故后果的严重性。以至于现场施工相关人员能够有意识地防范固定的危险源和避免人为因素造成的危险源。其次,工程开工后,通过危险源数据库、工程建设相关的资料、施工前已经识别的危险源、施工现场环境的变化特点等,进行危险源识别,划分出危险程度等级,并根据教育对象知识文化层次的不同,采用分层次普及危险源的相关安全知识,并进行多方面安全教育,全面有效地提高施工人员排除安全隐患的能力。多方面安全知识普及包括:开展安全例会;施工前班组组长提醒工人施工中可能存在的危险源并提出预防措施;规定安全生产日专门进行安全教育活动等。再次,特种施工人员首先要做到持证上岗,这是施工检查中要求的必备条件。除此之外,建筑施工企业需要对特种施工人员制定专门的管理措施。针对不同的工种、施工的对象发生改变、季节的交替变化、采用新的施工方法、使用新的施工设备等时期,需要进行安全知识教育。当发现很可能导致安全事故或者已经造成安全事故的危险源时,需要重点进行安全知识和技术的培训,这是预防危险源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的非常重要的措施。第四,当国家出台新的建筑法规规章制度或者施工现场采用新的施工设备、新的建筑材料、新的施工方法时,需要组织施工现场相关人员进行专项的理论知识培训及施工技术和方法培训,这样能让施工现场人员更好地掌握新的安全知识的内涵和重要性,能够及时在施工生产中运用,同时提高施工人员对各种新的施工程序及操作方法的熟悉程度。分别对施工现场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施工一线人员等编制安全培训方案,根据不同的工作类别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比如:培训管理人员时要以提高现场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进行培训,并且在培训后进行相关考核,合格后才能上岗,使得管理人员的安全管理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本文首先提出PDCA循环螺旋上升式的施工管理模式,然后提出运用LEC安全评价法对危险源的危险程度等级进行评价。认为从危险源识别出发将危险源危险程度等级进行分类后,针对性地制定安全管理方案,能对施工现场的危险源作出更加科学有效的安全管理。最后提出施工现场的安全文化建设,认为对施工现场相关人员的安全知识普及能够在有效避免人为因素产生动态危险源的同时,能够有效预防静态危险源产生的安全事故。运用安全管理程序和安全性评价体系相结合,能够有效地提高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黄土生.浅谈PDCA管理模式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J].建材科技,2016(2).

[2] 李军,许东强.施工现场高处坠落安全事故的成因与预防[J].建筑施工安全,2015(19).

[3] 付大新.建筑施工项目安全管理体系与安全管理对策研究[D].湖南大学,2011.

[4] 李彩风.重大安全事故的应急系统和预案论[J].山西建筑,2013(8).

[5] 戴博伟,郭晓明.关于危险源识别的评价和控制[J].山西建筑,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