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行为金融学的认识

对行为金融学的认识

对行为金融学的认识

对行为金融学的认识范文第1篇

早期金融素养教育应以培养兴趣能力为重点

《消费者金融素养调查分析报告(2017)》中认为,金融素养包括消费者的金融知识、态度、行为和技能,能够帮助消费者作出适当的金融决策,降低系统偏差,提高金融市场参与度并降低金融风险。然而,对于初等、中等教育对象的学生而言,他们还谈不上是金融消费者,金融对这一群体来说是遥远的,高度抽象的。在初等、中等教育课程设置中,尽管有与社会相关的通识课程,但很少涉及金融。在笔者所做的调查中,72%的初中学生不认为自己所学课程中包含有金融知识,还有一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分辨金融知识和一般经济知识。但与此相对应的是,当问及是否了解金融时,有近半的学生认为自己了解,也有相当比例的学生能够说出一些诸如储蓄卡、银行卡、保险、股票、基金、黄金等金融产品的功能。在调查中发现,学生们的这些知识并不是来自课本,也不完全是来自家庭教育,只有6%的学生认为家长会时常给他们讲一些相关内容。那么,这些学生了解金融的主要渠道是什么呢?有超过70%的学生的回答是互联网和手机,还有超过50%的学生是通过电视了解。这也说明,在目前金融社会大环境下,即便学校教育不涉及金融,学生也会通过各种开放的渠道被动地接触了解,这一方面是好现象,通过社会层面自发地了解金融,同时,另一方面也是令人担忧的,在没有经过系统的讲解和正确引导下,片面地根据金融产品宣传吸收金融知识,反而会使学生只看到金融产品的消费功能,而忽略了背后隐含的其他基础性原理和风险意识。如何对这个年纪、不具备金融消费能力的学生做好金融教育同样是值得探索的,有意思的是,初中阶段的学生却对学习金融知识有高度的热情,高达94%的学生希望自己能够学习金融知识,76%的学生认为学习金融知识可以帮助自己将来增加收益、积累财富,超过50%的学生认为金融可以帮助自己合理安排规划,提高生活质量。关于学习内容,有82%的学生希望能学习到与生活相关的金融小技巧,42%的学生希望通过生动活泼的金融故事来了解金融知识,对于学习形式,超过60%的学生希望通过电子渠道、专题讲座和课外活动来学习,可见,如何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来激发学习乐趣是早期金融教育的根本所在。

以切合中学教育特点的方式将金融教育贯穿其中

对行为金融学的认识范文第2篇

一、新时代背景下高中生优化学习金融知识的必要性

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其身心处于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以高考为主要目标注重自身学习能力、文化知识水平等方面的全面培养。但是在实际的生活学习之中,高中生没有挣钱能力,自己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父母、亲属的给予和支持,这就在无形之中促使其尚未形成良好的金融管理意识,更无法对自身的金融行为进行有效规范和科学设置[1]。同时,笔者对身边高中生朋友的金融行为进行调查中可以发现,85%的高中生没有正确的金融理财认知,甚至有40%的学生认为金融理财知识的学习对自我的全面发展没有必要。此外,在实际生活中笔者还发现某些高中生在父母给其零花钱的过程中,存在“天天光”的情况。也就是说父母、亲属给多少零花钱当天就花销多少,没有一定的金融理财规划。长此以往,这种不合理的金融行为、认知观念将会进一步阻碍高中生的可持续发展,严重时甚至会造成某些严重问题。因此,笔者作为一名高中生,认为促使其加强金融知识的优化学习是极有必要的。通过高中生金融知识的优化学习,可以进一步提高高中生的金融管理素养和自身思想观念认知,对其消费行为活动的规范管理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新时代背景下高中生学习金融知识的策略途径

(一)合理规划自己的零花钱

高中生应该对自己的零花钱、压岁钱进行合理规划,从生活小事层面入手逐步加强自身金融知识的优化学习,从而更好完成自我综合能力全面发展的成长目标。众所周知,高中阶段的学生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和学习压力,同时,绝大多数学生都未满十八周岁,处于未成年的成长状态,经济来源主要依靠父母、亲属[2]。日常生活中会受到父母给其的零花钱,逢年过节又会有亲属、长辈给压岁钱,这些钱高中生都可以看做是金融理财的本金和基础,以此来对其进行有效管理和科学花费。一般来说,高中生金钱花费主要表现在吃、喝、玩、乐几方面。甚至很多高中生存在“乱花”、“大花”的情况,这就说明当前高中生的金融理财观念不合理,甚至是十分不理智的。

作为高中生的我们正处于人生成长的转折阶段,即将面临大学生活和社会就业生活,因此,加强对金融知识的有效学习则是十分必要的,有利于培养自身的自主生活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在零花钱、压岁钱的处理过程中,高中生可以将其存在银行账户中,并将银行存储凭证交由父母保管,与父母进行交流沟通、协商探讨,并选择稳定性较高、风险性较小的银行投资理财产品。同时,高中生还需要及时关注自身投资理财产品的盈亏情况。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引导高中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金钱意识,并且在实践中自主学习相应的存储知识、金融理财内容。

(二)加强金融书籍的有效阅读

高中生要加强对金融书籍的有效阅读,积极拓展自身的学习视野和阅读空间,通过自身理论知识的不断填充来更好提高自身的金融综合能力。同时,加强金融知识的有效学习可以促使高中生不断提高自我的服务水平,从而为我国社会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做出自我的巨大贡献,更好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目标[3]。金融知识是一个综合性的理论体系,其中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分别是资金管理和资金使用。而在这一过程中,高中生要明确自身金融知识学习的主要目的,应以提高自身的资金管理能力、使用效率为根本出发点,以免对资金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对此,高中生在金融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高中生可以借鉴大学与金融知识有关的书籍进行专项学习,学习程度应该坚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通过表面含义的粗浅理解来巩固金融理论知识,从而形成一个简单的金融知识框架。值得说明的是,金融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相比较而言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对此,高中生要根据自身理解、认知的实际情况选择有针对性的学习策略,保证其认知程度在适当的范围之内,切勿给高中生造成一定的金融知识学习压力。同时,高中生还可以选择书店、图书馆等地方进行阅读,以此来巩固学生的金钱消费观念,以便能够更好的提高自身资金的利用水平和管理效率。

对行为金融学的认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金融教育;普及;国际比较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6-0129-04

金融处于现代经济的核心地位,它已渗透到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在调节经济活动和促进社会发展中起到愈发重大的作用,并且已与社会公众的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金融体系的安全运行、健康发展,关系一国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关系社会公众的切身利益。而公众对金融知识的了解、对金融体系的信心,又是其安全运行、健康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当前,随着金融业的迅猛发展,金融服务的范围不断扩大,金融产品也随之不断复杂化。与此同时,有关调查发现,社会公众金融知识不足、金融决策缺乏自信、理财能力较弱,从而不能有效地解决自己遇到的实际问题。在这一形势下,对社会公众进行金融知识普及教育尤显迫切。

一、金融教育的作用分析

一般地,金融教育可分为专业教育和普及教育。本文所讨论的金融教育是指公共金融教育,不包括金融专业教育。

公共金融教育是指针对全体国民的金融知识和金融常识的启蒙和普及教育。具体包括:对金融服务接收者、消费者和投资人的教育,对潜在的金融服务接收者的教育,以及对国民的金融知识普及教育等。公共金融教育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教育人们正确运用金融知识、有效规避金融风险、改进理财模式、提高金融意识和信用意识、加强诚信建设等。

(一)金融教育的一般作用

首先,金融教育可以增加消费者的金融知识,使个体适应金融发展。当代社会,金融市场发展迅猛,新产品不断推出,金融市场不断繁荣和创新。对金融消费者而言,随着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的变化,他们一方面渴望通过金融行为增加财富,另一方面,面对众多的金融产品又显得无所适从。金融教育的缺失突显出消费者的相关知识储备明显不足的现状,他们难以面对快速到来和更新的金融时代。因此,在全社会普及金融教育,增加消费者的相关知识,将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决策能力,帮其做出正确的选择。

其次,金融教育的普及在对个人产生重大影响的同时,对金融市场乃至经济的平稳运行也有着积极的意义。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总统金融素养咨询委员会(PACFL)指出:“虽然危机的产生有许多原因,但不可否认的是,消费者缺乏金融素养是主要原因之一。”此外,Klapper、Lusardi和Panos(2012)的研究也表明,消费者金融素养过低也是加速此次金融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这其中的金融素养低,很大程度上是消费者缺乏足够的金融教育而导致的。相当部分次级贷款借款人在贷款时并没有深入了解贷款有关的利率浮动情况,这导致在贷款利率上升之后,负债超过其自身的偿还能力,被迫违约。如果部分次级贷款借款人有一定的金融常识,那么可以有效抑制过剩和非理性的购房需求,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危机的深度。从这个意义上讲,普及金融教育、提高社会公众对金融风险的认识和警惕,将是防范和控制金融危机的重要手段。

(二)金融教育对个人金融行为及幸福感的作用

近年来,金融教育在美国十分盛行,并逐渐发展成一个全球性的运动。与此同时,关于金融教育的研究也开始被重视起来。对金融教育的研究,重点在于观察消费金融的课程是否可以增加学生的金融知识、改善其理财行为。研究表明,这些课程可以增加学生的金融知识。如果这些课程是学校规定的必修课程,则更为有效。而且,较高水平的金融知识将改进学生的理财行为(Xiao、etal,2011)。也有研究显示,这些个人理财课程对理财行为有长期的正面的影响(Bernheimetal,2001)。不过也有少数研究没有发现这些长期效应(Cole&Shastry,2009)。还有研究考察了主观金融知识和客观金融知识对行为的影响。一项对大学生信用行为的研究发现,与客观金融知识相比,主观金融知识更能减少有风险的信用行为(Xiaoetal,2011)。

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普及金融教育可以提升金融知识储量,并改进个人金融行为。进一步地,拥有良好的金融行为可以提高人们的幸福感。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是一个热门研究课题,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将心理学的幸福感引入经济学研究(Clarketal,2008)。一项对美国大学生的研究表明,理财行为越好的人对自己的财务状况越满意,而且该行为有溢出效应。良好的理财行为不但能够增加对自己财务状况的满意度,还能提升对自己学术表现甚至对个人生活的满意程度(Xiaoetal,2008)。

二、金融教育的国际实践

(一)国家战略下的金融教育――以美国为例

美国的金融教育定位很明确,即把金融教育看做美国未来发展的国家战略。迄今为止,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像美国一样把对国民的金融教育看得如此重要。

2003年12月4日,经国会批准后,时任美国总统布什签发总统令,颁布了FACT法案(公平交易与信用核准法案)。在该法案第五项“金融扫盲与教育促进条例”中明确提出正式成立美国金融扫盲与教育委员会(The Financial Literacy and Education Commission),把面向美国国民的金融教育正式纳入国家法案。该条例指出,金融扫盲与教育委员会成立的目的就是通过实施金融教育国家战略,提高美国国民的金融教育程度。

针对国民金融素质存在的问题,美国为大力加强居民的金融常识教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1.联邦20个机构共同协作提高政府官方网站的金融教育效果

2003年,美国通过金融扫盲和教育改善法案,由美国国会牵头,联邦20个机构共同协作,提供各类信息协助建立了政府官方网站mymoney.gov。它致力于向公众提供可信赖的金融信息。该网站针对年轻人、父母、研究人员、退休人员、雇主、教师等特定群体进行信息收集分类,以更好地服务不同的群体。网站提供多种材料、工具以增进人们对金融知识的了解,各类课程、简讯、小册子等也免费提供给公众。金融危机后,该网站进行了一系列重建,网站内容不断更新,提高了其信息的时效性和实用性。它帮助人们提高认识、识别金融风险,采取主动的行动,保护自身利益免受信息不对称、金融机构欺诈等带来的侵害,对处于不同人生和发展阶段的个人和企业都有帮助。

此外,澳大利亚政府还以消费者和金融教育特别行动小组为依托,成立了金融消费者教育基金会(The Financial Literacy Foundation),开设专门的金融消费者教育网站,向消费者提供关于理财管理、合理避税、投资工具选择、退休金安排等方面的知识。它还提供各种计算工具,让消费者可以对自身资金安排状况健康度及理财资金安排等进行测算,并提供直观的结果供公众做出决策。同时,网站还接受金融消费者对金融机构服务的投诉和建议,对金融消费者在金融活动中暴露出的知识盲区进行总结和归纳,以及时调整和逐步完善持续开展着的金融消费者教育。

2011年3月,澳大利亚国家金融素养战略出台。该战略有四大支柱:一是通过学校和其他途径的教育提高金融素养;二是提供独立可信的信息和工具,并给予持续支持;三是完成积极的行为转变;四是与多部门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促成最佳的社会实践。

三、我国金融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国际上对金融教育重要性认识的提高,我国金融监管部门也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活动。例如,2007年,中国人民银行组织编发了金融知识普及性读物《金融知识国民读本》;2008年,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开展“金融知识进社区,青春共建促和谐”等活动。中国银监会自成立以来坚持视开展公众教育为重要职责,率先设立公众教育服务区,并开设“公众教育服务网站”;2010年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银行业公众教育服务日”等活动,向社会公众普及金融知识。证监会专门设立了投资者教育办公室,保监会从人身保单通俗化、信息公开等方面入手开展了对保险消费者教育工作。我国金融教育活动的开展,对大众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但是金融宣传教育尚未普及化、系统化和规范化。总体上,我国的金融教育存在以下的问题。

(一)金融教育理念缺失、动力不足

金融教育理念是力求通过金融教育提高消费者和投资者对金融产品、服务及其内涵和风险的认识,并且通过金融教育培养合格的金融市场参与者,进而促进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相比于一些发达国家将金融教育上升到国家战略的认识,我国金融市场主体对金融教育认识不高,监管部门在推动金融教育方面的监管资源配置有限。由于金融教育有一定的公益性特点,众多金融机构出于利益考虑,参与金融教育的动力不足。

(二)金融教育机制缺失、保障不足

相比于发达国家完整的金融教育体系和运行机制,目前国内整体意义上的国民金融教育尚未真正开展,缺乏主导金融教育工作的职能部门,自上而下的金融教育机制尚未形成,在金融教育方面的人力物力投入还十分有限。

(三)金融教育缺乏规划、推动缓慢

从国际经验看,发达国家通过制定金融教育的国家战略,从主管部门、教育机构、阶段重点、活动安排、预期目标、定期评估、跟踪研究等方面进行安排部署。而我国缺乏对金融教育的国家战略规划,在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格局下,金融教育主要由“一行三会”等监管部门各自推动开展,各类教育活动缺乏统筹安排,导致各项教育工作难以持续推动,容易陷入追求活动规模和短期效应的怪圈。

(四)金融教育方式单一、受众有限

目前国内的金融教育方式较为单一,教育重点不突出,针对性不强,难以契合受众的实际需求,影响了金融教育工作的成效。除此之外,金融教育缺乏持续性和系统性,实施金融教育的途径和渠道有限,使现阶段金融教育覆盖面的扩张受到限制,尤其是针对广大农村、偏远地区以及青年学生、中老年群体的金融教育更为缺乏。

四、对我国金融教育的思考

由于金融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点多面广,许多知识点容易混淆,且受教育群体的知识结构差异大,所以普及金融教育有很大的难度。总结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在金融教育方面的经验,主要包括设立专门的机构负责金融教育实施的总体规划、开展不同层次的有针对性的教育、充分利用各种渠道普及宣传金融教育、将金融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注重对金融教育的调研和成效评估等。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在此对我国的金融教育给出以下思考和建议。

(一)全面统筹,推动形成多元化的金融教育体系

首先,要及时修订《商业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等金融法律法规,明确开展国民金融教育为金融机构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并要求其采取具体措施积极践行。同时,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由国家立法机关适时制定《国民金融教育法》,将提升国民金融教育素养上升为国家金融发展的战略目标,明确各有关部门、金融机构、社会组织和团体在全民金融教育中的职责和任务,以及国民金融教育的内容、途径、方式和保障措施等。

其次,要有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在上述几个国家的实践中,都设立了专门的机构,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金融教育工作。我国也可以考虑在国务院下设立国民金融教育委员会,专门负责金融教育工作的政策制定、目标规划、组织协调、督促执行等工作。此外,还应成立专门的研究小组,负责对金融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和习惯进行研究,定期对金融教育成效进行评估,不断完善金融教育并持续推进工作的开展。

再次,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渠道,加强金融教育。除了金融机构要积极参与金融教育外,应充分利用已有的教育体系、媒体渠道,开展金融教育活动,加强对金融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力度。尤其应充分利用教育体系,逐步将金融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娃娃抓起,将金融教育作为一项不可或缺的知识传授给国民。

最后,要确立资金的保障。持续推进国民金融教育,除政府专项资金支持的方式外,可参照发达国家的做法,设立国民金融教育基金,对不同规模的法人金融机构,按照一定比例计提金融教育基金,由政府有关部门负责资金管理、分配和使用,专项用于全民金融教育。

(二)通过调研明确国民金融教育水平及教育重点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普及金融教育时,首先要明确需要普及哪些知识,哪些知识才是消费者最需要的。当前,商业银行、证券、保险等基本知识对城乡居民的重要性日显突出。商业银行的存贷款是最基本的传统业务,但是,存款、贷款也存在不少知识点,如存款有定期、活期,定期中还有通知存款,通知存款又有7天和1天之分,这些品种又涉及起存金额、预约时间等问题。贷款涉及抵押品和质押品、贷款期限、贷款本息、偿还方式等问题。金融消费者需要正确认识如何办理贷款、获得资金,解决经济生活中的资金需求。证券、保险等基本知识对居民合理配置金融资产具有重要作用。金融的深化与金融业竞争的加剧,导致了金融产品呈现复杂化趋势,金融知识是每一个消费者所必备的。为了确保金融扫盲的效果,我国需要针对各地区、不同群体进行调研,明确不同人群的金融知识盲点,再在此基础上制定实施金融扫盲的具体方案,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三)丰富教育方式,建立多元化的教育平台

1.借助信息化手段提高教育覆盖面。近年来,互联网在我国的发展势头迅猛,借助互联网搜索相关信息、学习知识已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开展金融教育,应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建立开放的教育平台,制定完善的金融教育教程,向公众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帮助其做出正确的决策。

2.加大宣传、积极开展金融教育活动。除了借助网络外,可以通过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开展金融教育活动。同时,可以定期进入社区,开展各类金融知识讲座。又如,建立服务热线,接受电话咨询等。

3.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相比于美国等发达国家,我国的金融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应密切关注和借鉴国际上在金融教育方面的经验,加强与发达国家在金融教育方面的交流,进而促进国内金融教育又快又好的发展,努力提升国民金融素养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 吴丽霞.金融教育的国际经验与借鉴[J].长春大学学报,2012,(1).

[2] 蔡军.龙金融消费者教育的国际实践和经验借鉴[J].福建金融,2012,(3).

[3] 周小川.普及金融教育提高国民金融素质[J].中国金融,2007,(3).

[4] 徐勇.次贷危机下金融扫盲时[N].经济参考报,2008-04-21.

[5] 植凤寅.危机下的金融教育[J].中国金融,2009,(4).

对行为金融学的认识范文第4篇

本文旨在通过对历史的方法之含义及其重要作用的介绍,结合货币银行学课程主要知识内容及其显著特点,就如何在货币银行学课程理论教学中运用历史的方法引导学生有效地认识货币银行市场作出一些示范性的基础探索。

【关键词】

货币银行学;历史的方法;理论教学

1 历史的方法之含义及其重要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告诉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联系的观点去看待和分析问题。一件事情的发展总有其来龙去脉的演变过程,如能对事情探本溯源,则对其今天之所以如此的现状也才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史学界有一句名言:一切历史皆是当代史。民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第一句话即对什么是历史有如下定义:“史者何?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者也。”因此,所谓历史的方法就是从“这是一段历史”、“这是历史发展的结果”的思想和思维认知角度,去看待我们所要学习与研究的那些事物。

根据历史的定义,我们可以明白,抱定历史的方法去认识事物,对我们理解和把握事物,无疑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至少在这几方面,历史的方法其作用是明显的:一是帮助了解事物本身的由来及其演变;二是认识到有些事情的发展是有其客观规律性的,用于经济领域则极有助于明了诸如“货币金融是市场发育的产物”等等大量存在的类似的观点;三是可以在了解事物由来演变的过程中探知不同地区国家发展阶段的差异性所在;四是只有在更深入地认识了当前面临现状的古今中外渊源之后,才可以更好地把握现状、改善现状或预测发展方向。因此,历史的方法在学习和认识事物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是无可替代和不容低估的。

2 货币银行学课程理论教学的主要知识内容及其显著特点

货币银行学是大多数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的一门基础核心课程,性质地位重要。虽然教材版本不同,编写体例和知识结构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但根据笔者对一些比较常见、使用较多的部级规划教材的分析,该门课程理论教学的主要知识内容是明确的,大致都包括如下一些共同的基本部分:货币、信用、金融市场、商业银行、中央银行、货币供求、通胀通缩、金融创新、开放金融等等。

纵观该门课程理论教学的主要知识内容,我们可以归纳发现其一个显著的特点,即不管是货币、信用、金融市场,还是商业银行、中央银行、金融创新等,都涉及到它们的产生、发展与演变,更涉及到中西方在货币银行市场产生、发展与演变方面的一些不同比照。这个显著的特点,为货币银行学课程理论教学中历史方法的运用创造了极大的可能性和存在空间。而历史的方法之巨大思想和思维认知价值,无疑将对学生有效地学好货币银行这一比较复杂的市场的知识产生重要的催化作用,使他们从货币银行市场的庞大体系、数量众多的名词概念、种类繁杂的专业术语等等表象中解脱出来,把握这一无形虚拟金融经济和有形实体产业经济的紧密联动,从而能更好的领会与掌握货币银行市场的特点和运行规律。

3 历史的方法在货币银行学课程理论教学中的运用

明了了历史的方法之含义,清楚了货币银行学课程理论教学的主要知识内容及其显著特点,现在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具体事例,就历史的方法在货币银行学课程理论教学中的运用作出一些示范性的基础探索。

3.1 运用历史的方法对货币信用的知识进行学习

货币的问题,主要涉及到货币及货币制度的产生、发展与演变经历,涉及各阶段的币材、货币形式、货币制度种类、优缺点等,这些都是可以从大量历史知识、事实、故事的角度去进行教学内容、教学素材的组织提炼的。如果丰富了这些教学素材,经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无疑会对货币产生发展的客观性形成具体而微但又深刻的认识,并可以充分发挥想象,进一步讨论或预测欧元、亚洲元、人民币国际化、500元乃至1000人民币的发行、未来货币等等一系列极具想象与拓展空间的话题。

信用的问题,主要涉及信用的产生,信用的形式种类发展,信用工具类型变化,对利息本质的古典、近代与现代学派观点等问题。这些知识的课堂理论教学,不仅很多内容本身是一个理论界定问题,并且由于教材的编写体例和规范性,使得其理论性更强,学生学起来就会觉得枯燥乏味,但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能抱以一个历史的方法,从历史的角度引导学生思维去认识和分析,都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2 运用历史的方法对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知识进行学习

金融市场的知识讲述中涉及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成熟金融市场形成的基本条件。这是一个理论性相当强的问题,涉及到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金融为实体经济提供服务、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的关系、金融立法与金融机构的健全、政府宏观调控与监管的适当等抽象性、宏观性和理论思辩性较强的一系列问题。如果不能用历史的方法,对中西方金融市场的发展进行一个比照性的研究,而是泛泛的向学生介绍一下这些观点,学生学习和理解起来就会存在比较大的困难与障碍。而通过对中西方金融市场发展运用历史的方法进行一个比对性分析,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感觉生动、有形和可理解得多。

金融机构的学习中涉及到商业银行、非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三大类金融机构的知识,运用历史的方法,对中西方商业银行的起源、业务种类及收入占比变迁,非商业银行的产生发展、具体种类、业务现状,中央银行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央行职能变迁、银行独立性、中西方金融机构历史与现状对比等进行学习和认识,就能够有效地避免理论说教与灌输,实现课程理论教学的生动、有形和具体化。

3.3 运用历史的方法对金融市场的特殊运行规律进行学习

对行为金融学的认识范文第5篇

[关键字]美国金融霸权 意识形态 理论分析

金融霸权(financial hegemony)概念最早见于查尔斯-金德尔伯格(charles kindleberger)研究霸权对于国际货币体系作用的文章中。1973年,金德尔伯格在其专著《1929-1939年世界经济萧条》中首先提出了关于金融霸权的理论之一“霸权稳定论”。“金融霸权”概念经过国际关系学、国际政治学、国际政治经济学以及经济学等各领域学者的发展,已经体现出诸多内涵。通过对各学科相关文献的梳理,本文中我们认为,金融霸权是指一个国家在其社会意识形态的指导下,在其军事、政治和其他经济霸权因素的支持下,拥有的在国际金融领域具有支配性控制权的结构性状态。美国金融霸权建立在两个现实基础(即两个支柱)之上,即国内完善的金融体制和强制性的对外金融扩张。

一 美国金融霸权的表现

金融霸权作为一个集合概念,现实中它表现为多方面优势并存的状况。美国金融霸权直观上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美元霸权

上世纪40年代,国际经济规模大幅度增加、美国经济实力霸主地位确立,直接催生了具有“双挂钩”特征的新国际金融体系的建立,这就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的霸权地位也随之产生。与战前英镑的地位不同,美元与黄金保持1:35的指定平价,此项机制在美元独霸地位的建立之初就蕴涵着未来必将发生的美元危机,即“特立芬难题”。经历了1959、1968年两次美元危机之后,美元相对黄金贬值的势头显然已无法挽回。直到1976年,《牙买加协议》才从名义上对布需顿森林体系的瓦解进行了形式上的确认。

美元霸权的巨大收益才是美国选择建立而又放弃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最终考量,这种收益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1)“过度特权”(exorbitant privilege)收益;(2)国际铸币税收益。非居民持有的美元现钞年增加额、美元相对贬值或美国国内通胀和美国国债低利率引发的财富隐性内流,这两方面均属美国所占有的国际铸币税收益;(3)赤字消费收益。美国所极力推行的全球金融一体化保持了其剧增的收支逆差,正如hudson指出的:“若没有国际收支逆差,美国人将不得不依靠自己为联邦债务的增长融资,这会具有通货紧缩的效应,转而迫使经济量人为出。但是,在国家债务的增长由外国央行提供融资的情况下,国际收支逆差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

牙买加体系时代及其之后,美元霸权依然存在,甚至有所增强,80年代美国经常项目赤字剧增催生的“广场协议”、现阶段中国面临的人民币升值压力都向世人“彰显”着美元霸权的现实影响力。

(二)国际组织强权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作为当今世界货币金融领域的两大主导性机构,在国际金融稳定、国际货币合作和支持后发国家改革发展等方面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对于imf来说,持续性的借款职能意味着必要且持续性的监管,由于基金组织所借以运行的经济政治环境极为复杂,所以针对imf的改革议题也将同样的不易解决。现实中令人悲观的是,美国与西欧控制的两大机构直接为西方集团利益服务。imf在贷款条件的设定毫无遮掩地显露出西方国家推行自身经济制度和发展模式的险恶用心,而悍然置借款国当地具体经济状况与不顾。我们认为,国际货币领域中各国不同的财政金融诉求应该得到充分顾及,各国与其经济实力相适应的表决投票权应该得到妥善协调。

(三)华尔街模式

20世纪,华尔街的繁荣直接推动了美国争夺世界经济强国的进程,实体经济金融化是华尔街作为世界金融中心的主要使命。美国金融部门迅速扩张始于1972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在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国际货币体系强调成员国央行对国际金融事务的控制,采取“国际金融抑制”严格限制私人金融部门参与国际金融事务。世界领先的美国私人金融机构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开始了其全球范围的扩张行动,形成了可以左右国际金融和世界经济的强力集团。美国金融资产规模庞大,金融体系以强大的资本市场为支撑,以摆脱传统商业银行为主的运行模式,以直接融资为主,呈现出“脱媒”的特征。

美国在全球推行其华尔街模式,依靠强大的制度性力量尽可能的统一各国金融体系的运行模式。从而依靠在资金、服务、人才和意识等均呈现明显优势的华尔街影响各国金融业发展甚至国家整体经济走势。各国金融机构内部部门设置、金融体系构成呈现出美国化趋势即为明证。

二、美国金融霸权的本质

针对意识形态,国际社会学、政治学和经济学方面的诸多学者都有过理论化的阐述。综合各种理论及目前现实,我们认为,意识形态是在社会历史进程中依赖于经济基础形成的一种代表某一社会集团利益的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它体现出群体性、系统性和历史性的特征。

“美国特殊论”是意识形态领导权的直接来源,所谓美国特殊论是指这样一种观点:美利坚民族承担着建立民主自由样板国家的特殊使命,并且有责任在国际社会广泛推广自由观念和民主制度。正是基于此,意识形态的输出自然就会成为盛行于西方的新自由主义意欲蔓延或可采取的重要手段。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有着难以忽视的紧密联系,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亨廷顿对次有过深刻的描述:“价值、文化和体制深刻地影响国家如何界定它们的利益。”国家利益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变化的,其特性在任何一点上都取决于社会和政府中普遍持有的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观点。

在理论层面上,与凯恩斯国家干预主义相对立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则寻求全球性的古典自由放任;在实践层面上,极力推行着一场有利于西方国家国家利益的社会经济转型运动,“华盛顿共识”和“休克疗法”均可被认为是其新自由主义付诸实践的试验场。实际上,处于中心地位的美国金融资本,需要统领全球要素,保证世界资源毫无阻拦的流向处于霸权“旋窝中心”的美国市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是新自由主义金融扩张理论的吹鼓者,并从中获取巨大收益。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