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民营经济工作计划

民营经济工作计划

民营经济工作计划

民营经济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我市“坚持五大发展战略,建设三大基地,做优三大产业”的目标,强化扶持,优化服务,把民营经济作为振兴*、加快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切实把民营经济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突出抓好“放开、扶持、带动、保护”四个环节,走“助大、扶小、孵化”之路,促进民营经济实现整体腾飞,使民营经济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推进*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

二、工作目标

各乡、镇(街)和市直各部门要把民营经济腾飞工作放在全市经济建设的大环境中考虑和谋划,与创业带就业暨全民创业、招商引资等工作结合起来,积极营造创业氛围,落实创业政策,加强创业服务,促进全市经济快速发展。经过三年努力,提前一年实现民营经济“十一五”规划。到2009年底,全市民营经济主营业务收入比2006年翻一番,年均增长32.5%;民营企业户数由2006年的271户增加到974户,年均增长54%;个体工商户由2006年的4188户增加到7960户,年均增长25.9%;从业人员占全市职工和城镇个体劳动者总数比重由2006年的53%增长到76%;民营经济基础上缴税金占全口径财政收入的10%;固定资产投资占一市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60%;创业指数由2006年的1.75提高到8;规模以上企业由2006年的26户增加到50户,超亿元企业由2006年的2户增加到4户。20*年,全市民营经济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94,000万元,同比增长37.4%;私营企业户数达到491户,新增私营企业220户,同比增长81.2%;个体工商户达到6560户,新增个体工商户2372户,同比增长56.6%;人业人员占全市职工和城镇个体劳动者总数比重达到61%;民营经济上缴税金实现4150万元,同比增长36%;固定资产投资实现11.5亿元,同比增长51%;创业指数达到6.87;规模以上企业达到32户,超亿元企业达到3户。

三、保障措施

为确保实现民营经济三年腾飞计划,我们必须加大工作力度,采取超常规的举措,强化协调配合,努力实现新跨越。

(一)强化协调配合,协力推进民营经济三年腾飞

1、各乡、镇(街)要结合各自实际,全面完成民营经济腾飞各项指标任务,同时,要通过招商引资等措施,每年在辽西工业集中区创办一个超500万元以上的项目。

2、市民营局要在辽西工业集中工我仙建设小企业创业基地,规划面积3.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970平方米,其中创业大厦3250平方米,创业孵化厂房7212平方米,产品展示销售中心2508平方米。创业大厦主要为全民创业人中和中小企业提供创业辅导、信息咨询、法律维权、技术支持人才引进和对外合作等服务。创业孵化厂房和产品展示销售中心主要为小企业提供免费的创业场地,提高小企业创业成功率。

3、市建设局、市工商局要规划建设一处面向“4050”人员的免费创业基地(市场),为他们提供创业空间,以此带动特困群体实现就业。

4、市工商局要在强化对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统计的基础上,每年将50户个体工商户注册为私营企业,免收防洪基金,促进小企业的生成培育和发展。

5、市统计局要强化统计工作,提高统计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权威性,确保考核工作顺利进行。

6、市广电局等新闻媒体要开办民营经济腾飞计划宣传专栏和创业辅导专栏,营造创业氛围。

7、市国税、市地税局要在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各项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的同时,强化税收监管,做到应收尽收,确保完成民营经济税收任务。

8、市财政局要加大对民营经济资金扶持力度,对中小企业担保公司,要逐步建立合理的资本金补充扩充机制和风险补偿机制,积极争取国家开发银行软贷款,扩大中小企业担保公司资本金,到2009年资本金达到5000万元以上。同时,扩大小额贷款担保中心资本金,到2009年资本金达到5000万元以上。

9、银信部门要从民营企业的特点出发,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创新服务方式与手段,实施优质服务,实行随时随贷随还,要调整信贷结构和信贷增量,将服务职能着重放在服务于中小企业,庆以重点面向民营和中小企业贷款服务为主,每年通过市中小企业融资平台、市小额担保贷款平台等,为企业解决3亿元贷款。

10、各执法执纪部门要严格执行省委、省政府改善企业发展软环境“十不准”规定,认真贯彻执行《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和《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推动全民创业加快中小企业暨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市纪检监察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创业环境的整治力度。

(二)强化放宽、放开,扩大民营经济投资领域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及《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和《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推动全民创业加快中小企业暨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等各项优惠政策。进一步放开投资领域,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实行“非禁即入”,凡是法律法规和政策没有禁入的行业和领域,凡是能够实行多元化投资的行业和领域,凡是对外资开放的行业和领域,都要鼓励和引导民营资本加快进入。实行公平待遇,消除对民营经济的一切岐视性政策,在投资核准、融资服务、财税政策、土地使用、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等方面,民营企业与其它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降低创业门槛,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前提下,初创小企业注册资本金,实行事后备案,按规定享受农民进城、干部、下岗职工、大学生创业的各项优惠政策。

(三)强化扶持,促进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建立完善民营经济财政政策扶持体系。突出抓好民营及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的扶持作用。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强化创业辅导和培训,大力推进人才兴业,不断提升对民营经济的服务质量。不断加大对全民创业人中和中小企业暨民营经济的担保贷款扶持力度。培育壮大工业集中区、产业集聚区、产业集群和专业村镇。

(四)强化带动,掀起民营经济发展新高潮

要充分发挥各单位、各部门引领作用。各乡、镇(街),市直各部门有所属事业单位,要围绕民营经济腾飞计划,每年至少创办一个项目,尤其是加工型、就业型和税源型项目,不断扩大民营经济总量,增加就业岗位;要充分发挥能人效应。突出抓好创业带就业暨全民创业工作。

(五)强化保护,营造民营经济发展良好服务环境

突出抓好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建设。各相关部门要从全市经济大局出发,舍弃部门利益,不唯上只唯实,进一步取消不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各种限制;要严格规范行政执法、管理、审批各环节,提高行政效率;严格规范各种检查评比活动,每年同一个部门对同一企业的检查评比不能超过两次;全市上下都要树立围绕企业需求做好扶持服务。各职能部门要加强政行风建设,创造民营经济发展宽松软环境。

四、组织领导和考核工作

(一)落实目标责任制,强化考核工作

各乡、镇(街)和市直各部门必须进一步明确责任,把民营经济三年腾飞计划纳入本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成立由主要领导牵扯头,分管领导负责的组织机构。同时,市直各部门都要联系一户重点企业或重点项目,确保收到实效。

民营经济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中央及时出台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和相关政策措施,在“快、重、准、实”原则下,各项投资迅速推向经济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对国内经济企稳回升发挥了重要作用。各地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宏观调控政策,做到反应迅速、措施得当,迅速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和监管政策,为一揽子计划拉动地方经济,带动民间投资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努力实现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目标。

一揽子计划提升各地加大投资、扩大内需力度。自2008年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对中小企业、民营经济的扶持力度明显加大。各类扶持资金中新增资金显著提高、并且到位早、用途清晰、见效快,对恢复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中央和各地加大投资、扩大内需对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展带来积极反响。一是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对中央和各地方政府迅速果断行动,及时有效地出台政策措施充分肯定。二是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与国际市场之间、对我国政府加大投资、扩大内需与国内市场之间“时滞效应”缺乏认识,对一揽子计划存在即投即现的心态,加强对一揽子计划的宣传和实施透明度十分必要。在加大投资、扩大内需的同时,加快中小企业、民营经济的结构调整,发挥政策和规划对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引导作用,把调整结构与促进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相联系,根据各地方经济发展特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认识和引导民间投资出现的潜在倾向。最近,对一揽子计划投向国家大项目,投向国有大企业,民间投资受到挤出社会上泛出微词,乃是偏颇说法。事实看,一揽子计划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打出的一记重拳,是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发展、惠民生的强有力举措,这一点毋庸置疑。一揽子计划投向“十大产业振兴规划”项目占37.5%;其次是灾后重建投资占25%;解决社会民生工程和基础设施投资(廉租住房、棚户区改造及解决农村水电路气房等)占19.25%;扶持自主创新及结构调整投资占9.25%;用于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工程投资占5.25%;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投资占3.75%。据了解,我国目前“十大产业”中存在部分行业设有准入“门槛”,民间资本很难进入。这是一个行业壁垒问题而非所有制歧视,是受行业壁垒所“禁止”。

融资难、贷款难是一个长期困扰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展的问题。信贷资金偏倾大项目,加上遭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民间资本主动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投入必然下降。金融活跃是经济活跃的前提和基础。截至今年6月底,金融机构累计新增贷款7.37万亿元,远远超过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新增贷款5万亿元。因此,关注民间资本潜在倾向,引导民间投资加大投向关系社会民生、国家鼓励和支持的重大项目有利于改善社会投资结构,刺激消费市场,拉动消费市场。拉动民间投资势在必行。

民营经济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民营企业 生存权 发展权 法律环境

民营经济是一种比较典型的资本主义经济形式,自由竞争是其生存的惟一方式,市场机制是民营经济最有效的调节工具。在十八十九世纪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黄金时期,“管的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政府扮演了“守夜人”的角色。从法律的角度看,民营经济的发展需要明晰的产权关系,安全而便捷的产权交易机制,这就要求国家提供一套完善的所有权保护制度、契约制度和纠纷解决机制,除此以外,民营经济反对国家对其竞争自由的任何限制,要求完全的竞争权。总的来说,民营经济的发展从根本上反对国家权力的干预,只是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垄断现象的出现,才使得国家政权以反垄断的名义有限地干预市场竞争,限制部分民营大企业的竞争自由,以保护广大消费者和中小经营者的利益。

我国建国初期,长期战争的结束为发展民营经济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恶性通货膨胀的消除、人民币币值的稳定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必要的经济条件;国家的独立为民营经济的发展赢得了可靠的保障。可以说,当时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基本的外部条件均已万事具备,但是还欠东风,这个东风不是别的,就是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外部的法律环境。这种法律环境的基本要求有四个:一是在宪法层次确认民营企业的生存权;二是在民法、行政法、刑法层次要求确认和保障民营企业的产权,完善产权交易机制。这就要求国家提供一整套完善的所有权保护制度、契约制度和纠纷解决机制,引导、规范、促进民营经济的运作;三是在民商法和经济法层次中确认民营企业的发展权,其核心是要求民营企业同其他经济性质的企业享有同等待遇;四是通过行政法和反垄断法等法律保护保护民营企业的竞争自由和竞争权。这就要求从立法上防止国家权力对民营经济的任意干预,明确划定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之间的界限,保障民营企业的经营自。但由于当时国内外的各种条件的制约,是不可能具备这样的法律环境的。相反,建国初期,民营经济的法律环境呈现出一个逐步恶化的趋势,试分析如下:

一、由法律调整为主到政策调整为主,民营企业的产权保护逐步弱化

民营经济需要法律确认和保障产权,完善产权交易机制,在强大的国家权力面前,法律由于其具备的稳定性、程序性、规范性等优良品格,成为保障民营企业发展的最有效的工具。

在统治时期,相继颁布了宪法、民法、民事诉讼法、刑法、刑事诉讼法和行政法规,汇编为《六法全书》,构成调整统治时期法律秩序的规范性文件,其中与民营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是有关民商事法律。关于民法,政府于1929年5月23日至1930年12月26日陆续公布了《中华民国民法》,共5编,计1223条。另外从1929年到1946年,政府先后制定和修正公布了《票据法》、《公司法》、《海商法》、《保险法》、《船舶法》等作为民法的特别法规,从而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民商合一的调整民营经济的法律制度体系。必须指出的是:这些法律尽管在形式上比较完善,但是在的专制统治下,客观上却保护了帝国主义者和官僚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并没有发挥其保障民营经济发展的作用。

1949年2月,在人民革命战争胜利已成定局的背景下,中共中央了《关于废除的六法全书与确定解放区司法原则的指示》,指出“在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主体的人民民主的政权下,的六法全书应该废除,人民的司法工作不能再以的六法全书为依据,而应该以人民的新的法律为依据――目前在人民的法律还不完备的情况下,司法机关的办事原则应该是:有纲领、法律、命令、条例、决议之规定者,从纲领、法律、命令、条例、决议之规定;无纲领、法律、命令、条例、决议之规定者,从新民主主义的政策。”从而奠定了以党和国家的政策取代法律调整民营经济的基础。

从实际情况来看,建国初期,调整民营经济的主要靠党和国家的政策,调整民营经济的法律为数极少,除了在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对民营经济做了极为原则的规定以外,还有1950年12月30日公布的《私营企业暂行条例》以及1954年9月2日政务院第223次会议通过的《公私合营企业暂行条例》。既没有确认保障产权和完善产权交易机制的法典性质的民事法律,也缺少规范商事组织、调整商事行为的比较完备的商事法律,更谈不上限制国家权力干预民营企业内部经营自的行政法律制度。调整民营经济的主要靠党中央的各种指示、通知、决议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批示等方式,也就是说,主要靠党和国家的各种政策。政策由于其抽象性、易变性,并不能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有效的产权保障,实际上,对民营经济的产权保护也是逐步弱化的,直到民营经济被改造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二、由自主经营到计划管理,民营企业的竞争权逐步消亡

竞争权是民营企业的天赋权利是民营企业竞争自由在法律上的体现和反映。民营企业由于其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性质,必然要求企业的经营自,要求完全的竞争自由和竞争权。“建国以后,计划管理首先在国营企业推行,然后逐步扩大到供销合作社和公私合营企业。至于数量众多的农业、手工业个体经济和城乡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则主要是受市场机制调节的”,可见,在建国初期,国家并没有过分干预企业的竞争权,当时实行的实际上是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竞争机制并行的二元调控模式,国营经济主要靠计划调节,纳入国家计划管理的轨道,国营企业的经营自受到根本上的限制;而民营经济则主要靠市场调节,民营企业享有比较全面的竞争权。由于上文中指出的那样,民营经济和国家的经济发展的“赶超战略”之间存在的矛盾,使得民营经济和实现“赶超战略”所要求的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之间的冲突逐渐浮上水面并趋于激烈。“不能提倡盲目生产,而一定要逐步实现国家总生产计划的领导。无论公与私,城与乡,中央与地方,大公与小公,都必须逐步纳入计划。否则,工农业的盲目生产,就会发生过剩与不足;商业的盲目经营,就会扰乱市场,波动物价。于是,国家便借助政权的力量限制民营企业的竞争权。

在工业方面,“通过加工订货,有步骤地组织私营工厂的生产和销售,”在商业方面,通过统购包销等方式,在原料和成品销售方面割断民营经济和市场的联系,使得民营企业纳入国家计划管理的轨道,只能按照国家和人民的需要组织生产。1949年全国民营工业产值中,加工订货、统购包销部分所占的比重为11.5%,1950年增加为27.3%。从棉纺业看,1950年下半年,为国家加工的部分即占其生产能力的70%以上。1951年1月,政府颁布了“关于统购棉纱的决定”,自该“决定”颁布之日起,“凡公私纱厂自纺的棉纱及自织的棉布,均由国营花纱布公司统购。公私纱厂现存的棉纱、棉布,均须进行登记,由国营纱布公司承购,停止自行在市场出售。”民营棉纺厂的生产,就全部纳入国家计划的轨道。

在价格方面,国家依照经济情况,随时规定适当的价格政策,把批发价和零售价、地区和地区间的差价,保持一种适当的距离。从而限制了民营企业的定价权。这样,国家就在原料的购买、成品的销售方面逐步地限制民营企业的竞争权,将民营经济引上国家资本主义轨道。特别是在通过个别民营企业的公私合营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后,国家逐步参与民营企业的内部经营管理过程中,民营企业最终彻底地丧失竞争自由和竞争权。

三、由平等保护到区别对待,民营企业的发展权受到限制

在市场经济体制中,所有企业都应当受到同等对待,依据它们的责任形式而不是所有制性质进行区别对待,这是进行市场公平竞争的必要前提。但在建国初期,当时党和国家对民营经济的政策是“利用、限制、改造”,“利用”政策表明民营经济还将在一定时期内存在,“改造”政策预示了民营经济的最终命运,“限制”表明民营经济并不能受到平等对待,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市场进入方面,有些被认为是事关国计民生的行业,不允许民营企业进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28条规定“凡属有关国家经济命脉和足以操纵国计民生的事业,均应由国家统一经营。”“如交通、银行、大森林、矿山等都必须国营。”

二是在党和国家的一些政策文件中,明确规定,私营(民营)经济受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领导。《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28条“凡属国有的资源和企业,均为全体人民的公共财产,为人民共和国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主要物质基础和整个社会经济的领导力量。”“在公私关系上应该确定公私为主。国营经济应该是领导的成分。虽然它在国家的经济构成中现在只占百分之五,但它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它的领导能够保证中国走向社会主义。”明显地体现国营经济和民营经济之间的不平等地位,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难以想象的。

三是在税负方面,并不实行公私一律平等,而是区别对待。认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经济是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限制和反限制,是新民主主义国家内部阶级斗争的主要形式。现在,新税制讲‘公私一律平等’,这就违背了国营经济是领导成份的路线。”提出在税制方面“公私一律平等”的薄一波受到了严肃的批评,薄一波的错误被认为是党内资产阶级思想的体现。

四是在发展和恢复生产方面。“城市工作的中心任务是恢复和发展生产,但恢复和发展生产要有主次,第一是国营工业生产,第二是私营工业生产,第三是手工业的生产。”

五是对国营经济和合作经济实行优惠政策,以鼓励支持其发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29条规定“合作经济为半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为整个人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民政府应扶助其发展,并给予优待”,“为了使国营经济的比重不断地增加和保证它的领导,政府把23.9%的预算支出用在国营经济上。”而对于民营企业,“在那些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人企业遇到困难的时候,政府会帮助它的,”很明显地对国营经济、合作经济和民营经济采取了不同的政策。

六是在民营企业之间也采取不同政策,团结工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竞争,因为民营工业企业比民营商业企业更富有积极意义。

四、由长期共存到暂时利用,民营企业的生存权不复存在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主要有包括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民营经济)在内的五种经济成分,根据最初的设想,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将是一个相当长的时间,“中国如果没有突然的武装干涉,没有资产阶级的暴动,这种过度可能是十年到十五年,这样对无产阶级有利”,在相当长的过度期间内,民营经济将长期存在。但是,从经济角度上看,由于民营经济同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之间的矛盾日益严重,从1951年第三季度以来,就有不少资本家开始不接受国家的加工订货任务,而是追求自由市场。如上海的内衣业,竟然全行业联合起来拒绝接受加工任务。有的秘密进行行贿、偷税漏税、盗窃国家财产、偷工减料、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等活动,以抗拒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从政治角度上看,“在打倒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以后,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即是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这个矛盾必然导致民族资产阶级的被消灭;从意识形态上看,社会主义企业代表了一种更加先进的生产关系,因而比民营企业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率,更能满足国计民生的要求;在一般的社会意识中,人们认为:在民营经济中存在着剥削,这在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是无法长期存在的。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利用政权力量提前推行对民营经济的改造政策,采用赎买方式实现“阶级消灭,(资本家)个人愉快”的目标,民营经济暂时完成其历史使命,民营企业的生存权不复存在。

参考文献:

[1]法制文献选编(第1卷) [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85-87

[2]吴承明董志凯: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148

[3]孙健: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76

[4]聂锦芳:经济评传[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97

[5]选集(第5卷) [M].1977:92~93

民营经济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高岗同志在这个报告中说明了东北区一九五二年度国民经济计划的意义,提出了东北经济建设的任务,分析了完成任务的有利条件,并说明了如何去完成计划和任务。本文不打算对高岗同志报告中的问题一一解释,而只就完成和超过生产计划,推广先进生产经验和加强企业中的政治工作这三个问题作些说明。

一、完成和超过生产计划

首先,让我们来弄清楚完成生产计划是什么意思,增产节约八百万吨粮食又是什么意思。

东北国营公营工业的生产计划是今年的生产总值要比去年提高百分之四十一点五。达到了这个目标就是完成了生产计划。这个生产计划是比东北去年经过增产节约运动所达到的水平更加先进的计划,所以完成计划就带着增产节约的意义。

增产节约八百万吨粮食,就是在计划以外,额外地为国家创造八百万吨粮食的财富。生产这八百万吨粮食的财富,不用国家投资,也不用再添机器和原料,只是用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产量,提高质量和降低成本的方法。现在经过东北各个厂矿的讨论,增产节约计划的总数又提高到一千万吨粮食以上了。经过更广泛的讨论后,数字还将超过。

第二,怎样才算是完成了生产计划呢?只是完成了生产数字,是否就算完成了生产计划?那还不算。完成生产计划,有以下四点具体要求:

(一)不仅要每个工业部门平均完成生产计划,而且要每个企业、每个车间、每个小组、每个车床都要完成计划。如果每个工业部门平均地完成生产计划就算完成生产计划了,那就有可能其中有些企业、车间和小组是完成了计划,而另一些企业、车间和小组却没有完成计划,只是把他们加在一起,平均起来才完成了计划。这样还不能算是完成计划,必须是每个企业、车间和小组都完成了计划,因而整个工业部门平均起来也完成了计划,才算是完成了计划。

(二)不仅要按照生产总值完成计划,而且要按照每种产品种类完成计划。如果只管按生产总值来完成计划,那就有可能是某些产品种类没有完成计划,只是和另外一些产品种类在价格上总计起来才完成计划。这样还不能算是完成计划。

(三)不仅要按产品数量完成计划,而且要按产品质量、产品成本完成计划。如果只管按产品数量完成计划,很有可能是,计划中规定的产品倒是如数生产出来了,但是这些产品的质量很坏,或者是用了很多的成本才制造出来这些产品,那么这样还不能算是完成计划。保证产品的质量很要紧,因为产品质量的好坏不仅关系着人民的当前生活,而且关系着国家长期建设的基础。例如人民花钱买到了一双鞋子是一种“礼拜鞋”(这鞋只穿一个礼拜的时间就坏了),人民就直接感受了产品质量不好的结成。有一种盖房子的砖,叫“到口酥”,“到口酥”是一种点心,一放到嘴里就碎了,人们拿这种点心来形容这种砖的不坚固。基本建设是百年大计,在这上面,更马虎不得。

提高产品的质量就等于增加产品的数量。例如:从前生产一百双鞋子,每双鞋子可穿半年,现在仍旧生产一百双鞋子,但是鞋子的质量提高到可穿一年,那不是等于生产了二百双鞋子吗?那不是等于产量增加了一倍了吗?

(四)不仅要按年、按季完成生产计划,而且要按月、按周、按日完成生产计划。如果全年、全季看起来是完成了计划了,但是可能其中某几个月没有完成计划,或一个月中那一周没有完成计划。只是这几个月、这几周和其他几月、几周平均才完成了计划。这还不能算是完成计划,必须按日、按周、按月来完成计划。

这些要求就是要我们全面地完成计划。

第三,东北今年的国民经济计划有什么意义?

高岗同志在他的报告里举出了几个能够说明问题的重要数字,这几个数字就把东北今年国民经济计划的意义说清楚了:

(一)东北国营公营工业的生产总值去年比前年提高百分之二十四点一,今年又将比去年提高百分之四十一点五。这说明东北的工业是以非常快的速度发展着。高岗同志还举了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发展速度的数字,来说明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的发展从来没有这样快的速度。东北工业的发展能有这样快的速度,正说明了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的优越性。我们的工业目前虽很少,虽比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落后,但是能以最高的速度,在较短的时期内赶上资本主义国家。

(二)东北区今年工农业生产总值将超过一九四三年的百分之二十四点八,其中工业超过百分之十。一九四三年工业的产量是工业产量的最高水平,这就是说我们可以超过工业产量的最高水平了。这个数字,把标准不能突破的神话打得粉碎了,这也充分说明了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的优越性。

民营经济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民营企业 人力资源管理 战略性 绩效评价

一、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全球竞争变得更加激烈,作为生产力中重要组成部分的知识,对经济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知识已经成为决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而拥有知识技能的人力则成为企业的核心资本。对我国的民营企业来说,大部分民营企业的前进和发展都是依赖于员工团队的智慧和作用。但是当前,我国大部分民营企业很难吸引和留住关键的优秀人才,人力资本的不足成为制约私营企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大部分民营企业己经意识到了人才的重要性,但是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观念却非常薄弱。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进和完善,以及民营企业日益面临高新技术革命所带来的严峻挑战,引进和培育人才已成为民营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问题。

二、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企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飞快的发展,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同时,由于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及民营企业自身的缺陷,使得其在面临来自内、外部环境的激烈挑战时显得力不从心。一方面,外部环境的变化,包括我国加入WTO和知识经济的来临,这给民营企业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对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本提出更高的要求,带来更多的挑战。另一方面,从内部来讲,民营企业经过“一次”创业后,其人力资源整体素质并不高,因为我国大多数民营企业的一次创业本身就存在着很多先天不足(产权不清、管理滞后、资金紧张),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要求民营企业必须通过建构核心能力来赢得“二次”创业的成功。总的来说,目前,我国民营企业需要企业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建设,通过高素质的员工加以有效改善,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将改善和提高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整体素质。当前,我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系统性和战略性

人力资源管理在我国发展的时间比较短,从整体情况来看,企业并没有培养出一批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经理队伍。对民营企业来说,其人力资源管理更加缺乏系统性和战略性规划。一方面,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缺乏系统性和专业性,如:许多民营企业在任命人力资源部门工作人员时,不是经过有效的人员配置来决定,而是随意安排非技术人员,或是将不适合某一岗位的人暂时调至人力资源部,导致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缺乏专业性。另一方面,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工作中,人力资源的合理规划极为重要。对民营企业来说,必须有计划的规划人力资源,才能保证人力资本的合理运用,提高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但是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却普遍缺乏人力资源规划,主要表现在员工的招聘、培训和职业发展中,存在很大的随意性,而不是根据规划有计划地开展工作。使得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无法与企业发展战略相结合,缺乏完整的人才结构。

2、招聘和培训体制不完善

人力资源招聘是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实际操作的起点,为企业发展选择合适的人力资本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最基本工作。但是,我国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招聘和培训体制普遍缺乏科学性,体制不完善。在人力资源招聘方面,主要体现为:一是人员招聘程序不规范,招聘成本高,我国很多民营企业在招聘时并没有制定详细周密的招聘计划,往往呈现出“现用现招”的特点;二是招聘方法比较单一,民营企业一般都采用传统的面试法,很少采用笔试法,情景模拟法和心理测验法来全面考察应聘者的写作能力、分析创造能力、组织决策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在招聘时,往往凭经验办事,不注重考察实绩,使得民营企业难以招到合适的人才。在人力资本培训方面,许多民营企业却是流于形式。大多数民营企业并没有年度培训经费计划,培训经费的提取没有统一标准,一般在培训实施前临时审批。这些数据表明民营企业的领导只是在口头上承认了培训的重要性,很少真正的加以落实,员工培训流于形式。此外,很多民营企业在培训活动中,并未进行有效的控制,而且由于缺乏严格的效果评价体系,使得员工培训流于形式。

3、人力资源使用不尽人意

我国大多数民营企业采用的是传统的家族式管理模式,这种家族管理模式使民营企业在用人方面存在种种矛盾。主要体现在:一是给职位,但在人事、财务和经营决策上不给实权;二是对人才进行监控,民营企业由于存在对外聘人才的信任危机,既想让员工发挥作用,又怕能力过强,权力过大,难以掌握,因此经常对员工进行监控,使得企业老板与员工之间形成屏蔽层,企业员工缺乏工作热情。此外,民营企业对员工的激励普遍采取物质激励方式,通过简单的工资、奖金、分红等方式来激励员工,很少采取精神激励的方法(如工作激励、参与激励、感情激励等)来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调动工作积极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员工的需求层次的上升,简单的物质激励己经无法满足需要,不能起到调动积极性的作用。

三、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民营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使民营企业招人难、留人难,人才严重短缺,并影响到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民营企业高层管理者理念上的不足。许多民营企业“家长式”的管理体制在企业发展至一定规模后依然存在。高层管理者缺乏现代企业管理意识,无法解决好企业的安全性问题和成长性问题,特别是理念上的差距造成了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二是民营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自身的原因。主要体现在其与人力资源的发展趋势不符合。很多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经理将主要精力放在行政事务上,只使用很少的时间从事战略性人力资源的规划上,这与人力资源的发展趋势有很大的差距。另外,这也影响人力资源工作在企业管理中作用的发挥,无法树立起其应有的权威,使人力资源管理本身也被贬低和轻视。三是民营企业员工的忠诚度较低。很多民营企业对组织结构和人员的安排影响到员工既得的利益和地位,使员工受到威胁,产生了抵触情绪。这就使得人力资源部门对员工的培训往往流于形式,无法取得较好效果。另外,我国民营企业人员流动比较频繁,人才流失严重。员工的流失往往造成人力资源管理的不连续,给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一系列的严重问题。

四、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对策

对于我国的民营企业,采取一定的对策,加强规范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建设显得十分必要。本文从这个角度提出了解决我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对策。

1、树立战略性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在当前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里,民营企业必须有一个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才能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但是任何战略都需要人力去把它激活。因此,人力资源的战略性规划,对民营企业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即首先,应该沿着民营企业的战略方向确定人力资源规划的方向,筹划人力资源队伍;然后按着战略规划合理地配置人员;再次,在战略的执行中合理地运用和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随着民营企业的不断发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员工人数也相应增加,如果没有人力资源中长期规划,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本将持续增高,培训措施难以落实,人员的素质无法提高,从而影响企业经济效益。因此只有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制定中长期人力资源规划,有计划地开展人力资源开发、培训和考核,形成企业人才阶梯型结构,才能满足不同发展时期对人才的需要。

2、建立客观公正的绩效评价体系

绩效管理是企业的牵引机制和约束机制。将绩效管理引入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建立客观、公正的绩效评价体系,是确保民营企业人力资源有效使用的重要途径之一。即基于企业战略与目标,通过寻找能产生高绩效的关键指标,引导员工的行为,形成有利于民营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核心专长与核心竞争力。具体说来,建立客观公正的民营企业的绩效评价体系应做到:第一,明确设定员工的工作目标及评估方法,让员工清楚地了解企业对他的期望;第二,规划及设定合理的可量化的指标,其是用来评估员工和团队工作绩效的标准。民营企业应当把个体考核建立在团队考核的基础上,在设计企业、部门、团队关键业绩指标的基础上,再设计个体的指标;第三,根据绩效计划和绩效指标对员工的绩效进行全面评价;第四,将绩效评价的结果反馈给员工,以激励或协助他们改善绩效。

3、培育良好的企业文化

许多研究发现,在缺乏激励的环境中,员工的潜力只发挥出20%-30%,甚至可能引起相反的效果;但在适宜的激励环境中,同样的员工却能发挥出其潜力的80%-90%。很多我国民营企业的实践也证明,建设良性的企业文化,培育企业的灵魂,是企业构建激励与和谐的“软环境”的最关键的管理手段与方法。

对民营企业文化的培育来说,主要应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是应构建民营企业的文化,增加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具体说来,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构建企业核心文化,如可以成立民营企业文化工作小组,同时结合企业外部专家,确立企业主流思想,构建企业核心文化,激励员工。根据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经营战略,适时、动态地对企业文化核心进行梳理和重塑;其次,可以根据民营企业核心文化,锻炼职业经理的核心素质(包括提高职业经理的基本素质和职业技能),推进员工职业化、专业化进程。另一方面,应该对民营企业的文化落实,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和责任感。具体说来,应考虑:首先,民营企业内部的各种管理制度应体现企业文化理念,用制度确保企业文化理念的贯彻执行;其次,采用多种渠道和方法,跟员工进行沟通。让员工了解企业文化内容,将企业核心价值观作为员工自己的价值观,渗透在员工思想意识中,体现在工作行为中,凝聚在企业产品、服务中。使员工的思想意识在潜移默化中与企业核心价值观接轨,形成企业和员工认同的主流思想。

【参考文献】

[1] 王林、张慧、李轲:我国失败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特征及启示[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1).

[2] 聂雪强、齐德华:对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再思考[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24).

[3] 贡立:浅议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J].现代商业,2006(29).

[4] 胡春森、曹菲: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策略研究[J].当代经济,2007(4).

[5] 惠艳:对完善我国民营企业激励机制的探讨[J].现代商业,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