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商业银行贷款政策

商业银行贷款政策

商业银行贷款政策

商业银行贷款政策范文第1篇

【关键词】地方融资平台 政策性风险 信息不对称 流动性风险

一、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目前状况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是由地方政府及其部门和机构、所属事业单位等通过财政拨款或注入土地、股权等资产设立,具有政府公益性项目投融资功能,并拥有独立企业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包括各类综合性投资公司,如建设投资公司、建设开发公司、投资开发公司、投资控股公司、投资发展公司、投资集团公司、国有资产运营公司、国有资本经营管理中心等,以及行业性投资公司,如交通投资公司等。

从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为应对危机带来的经济低迷推出了4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中国的信贷闸门大开,国有控股银行向政府支持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放了大量的信贷,仅在2009年政府就向经济注入了9.6万亿元的人民币,这是几乎是2008年的两倍。根据央行的统计数据,至2009年年末,金融机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余额约7.38万亿元,同比增长70.4%。中国人民银行2011年6月1日的《2010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系统总结了从2008年以来的地方政府债务的情况,报告并没有提供有关最新贷款规模的具体数据,但根据报告中“平台贷款在人民币各项贷款中占比不超过30%”,以2010年年末人民币贷款余额47.92万亿元测算,截止2010年末平台贷款规模应在14.4万亿元左右。

根据央行的《2010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的内容来分析从2008年以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主要特点有:一是规模宏大,范围广泛。根据央行统计,全国共有政府融资平台1万余家,较2008年年末增长25%以上,其中,县级(含县级市)平台约占70%;二是贷款方式以抵、质押为主,5年期以上贷款占比超过50%;三是贷款主要投向公路与市政基础设施;四是国有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成为贷款的供给主力。

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存在的风险

1.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缺乏法律规范和制度保障,增加了银行信贷风险和政策性风险。由于许多政府融资平台业务是政府为了筹集资金而发起的,资金往往用于公益性项目,缺乏良好的经济效益。也有些虽是经营性或准经营性项目,但经营期限内产生的现金流甚至不能覆盖贷款利息。所以这些贷款的获取大多是以政府财政作为担保,但是随着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以及反通胀的政策实施,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受到抑制,地方政府的财政的偿还能力和支付利息的能力是有限的,这些贷款很可能无法及时回收,从而形成不良贷款。同时这些贷款的发放大部分基于金融危机时期的经济刺激计划,具有很大的政策性风险,尤其是这些贷款大部分是中长期贷款,在贷款存续期间相关政策有可能发生改变,那么政策的改变会导致项目无法进行,那么贷款也就无法做到如期收回。

2.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容易造成信息不对称,银行贷前评估和贷后管理困难。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基本是以地方财政为担保的,根据我国的财政预算制度,地方政府的融资和负债状况银行无法掌握,比如有些地方政府负债已经很高,不能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项目进行科学地评估,无法预测地方政府的还款能力。这种信息的不对称造成了银行信贷投放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同时,政府背景的项目贷款是以政府融资平台名义借入,由地方政府划归项目建设主管单位统一调配使用,借款人实际并不使用和管理信贷资金。借款人实际上成了转贷型的“二传手”,借款人和项目法人之间缺乏有效监督和制约,存在建设期监管不力和还款期互相推诿的隐患。平台类借款人与资金使用人分离,责、权、利不统一,使银行对平台贷款的贷后监管无从下手。

3.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多为中长期贷款,增大了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中长期贷款占商业银行贷款比例过高会影响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的期限结构和商业银行的信贷结构,由于这种“短存长贷”的情况存在,在目前通货膨胀和趋紧的货币政策形势下,贷款回收又不确定,同时存款又有分流的趋势,因此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流动性风险随之增大。

三、防范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的对策

1.严格做好贷前调查评估工作。要按照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流程,对于政府融资平台业务要进行充分地前期调查,着重关注两个方面:一是政府融资平台的成立状况,包括资产、负债、出资方式,注册资本的来源是什么方式;二是政府融资平台的融资规模,包括银行贷款、发行债券、担保情况、资金使用方式等。同时,在对贷款项目进行评估时要做好详细科学的分析,对项目的可行性和未来的盈利性要获得比较准确的信息,对项目资本来源和可靠性要有清楚的掌握。对于贷款项目的参与人(如股东、施工方等)的信息要有清楚的了解,对项目参与者的相关资质和参股情况要有详细了解,对于风险大、资质不够、预期收益差的项目坚决不能介入。

2、做好贷后监管工作。做好对贷款的首次检查、定期检查和专项检查。发现资金使用上的风险苗头时,要及时查明原因,采取措施,尽快解决。对已发放贷款项目未来现金流量的变化情况进行跟踪评估,对贷款使用实行全程跟踪和严密监控,对挪用贷款的平台公司采取必要的信贷制裁措施。

3、合理确定贷款期限,防止贷款期限过长。要根据贷款项目和用途科学确定贷款的期限,既要防止贷款期限过长,也要防止短款长用。还可以采用分期还本法,逐步压缩贷款本金。

4、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的配合,促进商业银行间的合作。政府融资平台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信息与操作的不透明,这需要商业银行通过政府监管机构的配合来获得必要的信息,同时要与有相关项目的商业银行加强沟通交流,避免因无谓的竞争导致对贷款项目的监督。这有助于商业银行全面判断政府融资平台类贷款的自身风险。同时商业银行还有加强在大型项目上的业务合作,比如一些大型的项目,单个银行可能没有足够的实力承接,这时就可以考虑采用银团贷款的形式,既能保障收益又能分散风险。

5、建立主动退出机制。商业银行自身要建立一套科学完备的贷款评估系统,通过信息的筛选和系统的分析,对贷款项目的风险进行综合的预测,对高风险客户的退出工作应制度化、常态化、比率化,择机退出有风险隐患的客户,或加强抵质押担保条件。尽快退出不符合国家政策、产能落后、重复建设、违规建设以及经营能力弱、高风险的授信客户。

四、总结

总之,借助于国家必要的财政政策调控外,银行要积极采取措施来应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所带来的潜在风险,同时既要审慎审批新进贷款,又要严格催收到期贷款。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商业银行不能因为有利可图而随意审批发放贷款,也不能因为害怕风险而不敢涉足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应该借助国家清理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时机,加快自身的风险管理机制的健全和完善,在贷款的发放和风险控制上把工作做好。

参考文献

[1] 刘煜辉,张榉成. 中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分析[J],银行家,2010,(06) .

[2] 郭长虹.《商业银行政府融资平台信贷业务风险及防范》[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06).

[3] 中国人民银行.《2010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R],2010-6-1.

商业银行贷款政策范文第2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反应;货币政策;Panel Data模型

中图分类号:F8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9)11-0081-07

一、引 言

1998年1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以取消贷款规模限额控制和扩大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为主要标志,实现了货币政策由以“贷款规模控制”为主要工具的直接调控转变到以“利率政策、公开市场业务”等为主要工具的间接调控,银行贷款作为货币信用创造的重要环节,商业银行信贷行为成为影响货币供给总量这一中介目标的关键。目前我国融资结构仍是以银行贷款的间接融资方式为主,银行在金融体系中占据主要地位,因此商业银行的货币政策信贷反应对间接调控型货币政策传导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而银行贷款作为商业银行的主营业务,其决策过程必然与各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体制、资产负债结构、规模等个体特征存在密切的关系。

我国从1979年金融体系改革开始,目前已经形成了由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城乡信用社和外资(包含中外合资)银行组成的商业银行体系。其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经历了专业银行“企业化”改革、“商业化”改革和公司治理机制改革三个阶段以后,逐渐转变为现在以价值最大化为经营目标的现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而股份制商业银行建立的初衷是为了探索我国银行商业化道路。受建立和发展过程的影响,各类银行的经营理念存在很大的差异,其信贷决策对货币政策的反应也不相同。因此,研究对比我国商业银行的货币政策信贷反应差异对探讨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效应和完善银行内外部监管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国内外不少学者对商业银行的货币政策信贷反应情况进行了研究。Kashyap and Stein[1-2]通过调查个体银行的季度数据识别美国货币政策调整过程中的信贷供给变动情况,发现对于流动性较差的小银行,货币政策对其信贷的影响较强,而对于大银行或流动性较强的银行,货币政策对其信贷的影响较弱。M.Ehrmann等[3]运用1999年加入欧洲货币联盟的11个国家的银行Panel Data数据,使用广义矩估计(generalized moment method,GMM)方法对比研究了欧洲地区各个国家银行贷款对货币政策的反应差异,结果表明无论是在整个欧洲地区还是在单个国家,货币紧缩后银行贷款均显著收缩,而且流动性是影响欧洲银行对货币政策反应的重要特征,流动性弱的银行对货币政策的反应相对强烈。Gambacorta[4]使用1986―1998年Panel Data方法对意大利货币政策的信贷渠道传导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货币紧缩后,具有较高存贷比和资本充足的小银行更容易从外部融资,就贷款而言,规模不是影响银行货币政策冲击反应的主要因素,而银行流动性却是一个影响银行贷款的主要因素。我国学者刘斌[5]运用我国16家商业银行实际数据,从分机构和总量两方面研究资本充足率要求对我国贷款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资本约束对贷款、产出及物价均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本文对我国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间接调控以来,商业银行的货币政策信贷反应特征进行了分析。考虑到数据来源、政策因素及地方经济因素对分析的影响,本文主要对贷款占总贷款2/3左右的两大类银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货币政策信贷反应差异进行研究。

二、 我国融资结构、贷款结构及增速特征分析

1.我国融资结构变动特征分析

虽然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股票发行、配股、发行短期融资券等为主的企业直接融资形式不断增加,但其融资增加额与贷款增加额相比,比重小、波动大。在1998―2007年期间,除2007年直接融资增加额与贷款增加额的比例达到36.18%以外,其余年份均保持在4%―16%的范围内,其中有五年低于10%。可见,以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方式目前仍是我国的主要融资方式,其变动对促进GDP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2.人民币贷款结构特征分析

本文所研究的贷款是人民币贷款。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在总贷款中所占比例从1998年的61.96%下降到2007年的46.43%,股份制商业银行却从1998年的5.92%上升到2007年的18.41%,而其他金融机构贷款在总贷款中所占比例变动不大,基本上保持在35%左右的水平。因此本文在下面的实证分析中,主要对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贷款特征进行分析。

3.贷款增长率特征分析

1998年以来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贷款增长率要高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增长率,不考虑2000年和2004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剥离引起的贷款增长率下降,2001―2003年间,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贷款增长率达到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增长率的2―4倍,2005年以来,受国有银行贷款意愿增强的影响,股份制商业银行贷款增长率相对下降,但仍达到四大国有银行贷款增长率的1.5倍以上。同时,2005年以后贷款增长率曲线的变动也反映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基数较大,增长率的较小变动对股份制银行增长率都有较大的影响,因此近年来贷款总量增长率的上升主要是由四大国有银行贷款增长率上升引起。

三、 影响商业银行信贷的主要特征指标

为了后面进一步分析商业银行经营特征对货币政策信贷反应的影响,本文首先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角度研究了影响商业银行信贷决策的主要因素,并给出了影响商业银行信贷决策的主要特征指标的描述形式。假设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为:

A=R+Bb+L=D+Q+E (1)

其中,A表示总资产,R表示准备金,D表示存款,满足R≥τD(这里τ表示法定准备金率),Bb是债券投资,L是贷款,债券和贷款组合情况由商业银行根据自身经营目标和利率进行决策,Q是其他资金来源,E是资本净额,按照资本监管的要求,必须满足E≥θA(这里假设所有资产的风险系数均为1,θ是在该假设前提下的最低资本充足率)。当ΔR+ΔBb+ΔL>ΔD+ΔE时,商业银行需要通过同业拆借、发行债券等方式,到货币市场或资本市场融入资金,ΔQ为正值;当ΔR+ΔBb+ΔL

1.银行规模特征的描述

银行的总资产是反映银行规模的主要指标,为了消除绝对值指标对分析的影响,本文借鉴国外相关文献[3―5],采用如下公式计量:

Sizeit=logAit-1N∑Nj=1logAjt i =1, 2, …, N(2)

其中,Sizeit和Ait 分别表示银行i在t时期的规模和资产,N 表示商业银行个数。该项指标是与平均水平相比的相对指标,指标值越大,表示银行规模越大。一般来说,银行的规模越大,其筹资能力越强,其贷款变动对货币政策的反应越不敏感。

2.银行流动性特征的描述

银行的流动性反映的是银行的支付能力。本文的银行流动性特征定义为银行是否能在一定的期限内以合理的价格得到用于增加贷款的资金,如果银行 i 的贷款Lit在资产Ait中所占的比例高,其他资产所占的比例就低,表示流动性较弱,因此用贷款在资产中的占比反映流动性。具体表达形式如下:

Liqit=LitAit-1N∑Nj=NLjtAjti=1, 2, …, N(3)

其中,Liqit表示银行i的流动性水平,如银行贷款在资产中所占比例较小,在货币紧缩时,通过压缩其他资产占比获得信贷资金的空间大,因此如果该项指标较小,表示银行i与平均水平相比流动性较强。

3.银行资本充足程度特征的描述

银行资本充足程度指的是商业银行自有资本金充足程度,反映商业银行在存款人和债权人的资产遭到损失之前,该银行能以自有资本承担损失的程度。出于数据的可得性考虑,本文利用银行i的资本净额Eit与资产Ait的比例来反映。具体形式如下:

Capit=EitAit-1N∑Nj=1EjtAjti=1, 2, …, N(4)

其中,Capit表示银行i在t期的资本充足程度。上式中的资本充足程度指标与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指标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最新《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中对资本充足率的定义是“商业银行持有的、符合本办法规定的资本与商业银行风险加权资产之间的比率。”“商业银行资本包括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核心资本包括实收资本或普通股、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和少数股权。附属资本包括重估储备、一般准备、优先股、可转换债券、混合资本债券和长期次级债务。”不同,只是资本净额与资产比值,但是它与资本充足率监管指标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因此本文用其反映资本充足程度。如果该项指标较大,表示银行 i 与平均水平相比资本充足程度较高。

4.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特征的对比

表1给出了我国14家商业银行1998―2007年间上述各特征指标的均值和标准差。均值的计算公式:i=1T∑Tt=1Yit;标准差的计算公式:σi=1T∑Tt=1(Yit-t)2。这里i代表第i个商业银行,T=10。可以看出,规模超出平均水平的商业银行有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五家,而深圳发展银行的规模最小;根据规模的标准差可以看出,股份制商业银行中的民生银行和兴业银行的波动较大,结合这两家银行的相关指标可以看出,近年来这两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发展速度较快。从流动性指标均值可以看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的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中的深圳发展银行贷款在资产中所占的比例较高,流动性水平相对较低;从流动性指标标准差可以看出,工商银行、农业银行、民生银行的流动性指标波动较大,其中工商银行主要是因为不良资产剥离引起,而民生银行和农业银行主要是贷款在资产中所占比例增加较快引起。从资本充足程度指标的均值来看,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兴业银行资本充足程度较高;从资本充足程度指标的标准差来看,工商银行的资本充足程度指标波动幅度最大。

四、我国商业银行货币政策信贷反应的Panel Data模型及分析

1.带有银行个体特征的货币信贷计量模型

根据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CC-LM模型中的三个市场――信贷市场、商品市场、货币市场中有两个市场均衡,第三个市场一定均衡。现假设信贷市场和货币市场均衡,那么商品市场也是均衡的。根据Bernanke、Blinder[6]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模型,在信贷市场和货币市场均衡时,存在如下关系:

L(rL,rB,Y)=λ(rL,rB)×(1-τ)×m(rB)×R(5)

这里L(•)表示贷款总量,rL表示贷款利率,rB表示债券利率,Y表示国内生产总值,λ(•)表示商业银行资产结构,τ表示存款准备金率,m(•)表示货币乘数,R表示准备金。

基于此,本文建立了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对货币政策反应的Panel Data模型,考虑到金融方面一般以增量指标作为研究对象,因此除了利率因素外,其他变量均采取对数差分形式。

ΔlnLit=β0+β1ΔlnLi,t-1+β2ΔlnRt+

β3Δ/mYt+

β4ΔrLt+∑3k=1β5,k(Zit,k×lnRt)+β6ΔrBt+εit(6)

其中,Zit,k (k=1,2,3) 分别表示银行i在t期的规模Size、流动性水平Liq以及资产充足程度Cap。

2.变量的选取和平稳性检验

(1)数据来源与变量的选取

本文构造的模型使用我国14个主要的全国性商业银行1998―2007年的年度Panel Data数据。1998年货币政策调控方式的转变使占有市场60%以上份额的国有商业银行开始按照自身的资产负债情况进行信贷投放总量的决策,同时受外资银行进入和国内银行间竞争加剧的影响,各家商业银行逐渐吸收国际先进银行管理经验,对内部管理机制进行了改革,经营管理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本文主要对1998―2007年的年度数据进行分析。按照前面的划分,本文分别对14家商业银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1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构建了3个Panel Data模型。由于样本区间较短,而且同类银行对货币政策的反应程度大体一致,因此对各类银行建立了Panel Data不变参数模型。本文模型所用到的数据主要来自《中国金融年鉴》、《中国金融统计》、中国经济信息网(cei.省略)、bankscope数据库、2007年各主要商业银行公开披露的年报,在数据处理的过程中,以最后披露的数据为准,所有计算均采用EViews 5.0软件。

由于对数差分后的指标基本上反映的是增长率变动情况,考虑到数据长度原因,本文在实证分析的过程中采用增长率指标替代(6)式中的对数差分形式。用贷款增长率表示贷款变动情况,记为LR;考虑到CPI与GDP增长率一样都是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而且通过实证对比发现贷款增长率对CPI的反应更显著,因此本文采用年度CPI增长率表示通货膨胀率对贷款增量的影响因素,记为π;选择基础货币增长率表示存款准备金的变动情况,记为MBR;采用一年期贷款利率表示利率的变动,记为rL;反应银行特征的指标采用前面按公式(2)、(3)、(4)计算的规模Size、流动性水平Liq以及资产充足水平Cap。考虑到四大国有银行两次不良资产剥离以及2004年末银监会出台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而引起的银行贷款增长率异常变动对模型估计结果的影响,本文在分析中加入了哑变量dum1、dum2、dum3。其中哑变量dum1刻画第一次不良资产剥离以及当时出现的贷款增长率异常反应、由于受1999年4大国有商业银行剥离不良贷款以及“惜贷”影响,2000年各主要商业银行贷款增长率均出现了异常波动,其中股份制银行贷款增长率很高,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增长率较低。因此在设置哑变量dum1的时候,将2000年设为1,其他年份为0。哑变量dum2刻画在国有商业银行股改上市过程中发生的第二次不良资产剥离出现的贷款增长率异常、从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2003―2007年的贷款变动情况来看,最终披露的数据已经统一将股改上市剥离贷款对贷款余额的影响追述调整到2004年。因此在设置反映这三家国有商业银行股改影响的哑变量dum2时,将2004年设为1,其他年份设为0。哑变量dum3刻画资本充足率办法出台后商业银行经营方式改变对货币政策信贷反应的影响。

(2)数据平稳性检验

由于本文使用不变参数的panel data 模型,因此,对于非个体的宏观经济指标的平稳性检验使用的是ADF(augmented Dickey-Fuller)检验,对于反映个体情况的指标使用的是基于Panel Data 模型的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反映个体情况的贷款增长率LR、规模Size、流动性水平Liq以及资产充足水平Cap均为I(0) 平稳序列,反映货币政策和实体经济状况的基础货币增长率MBR、一年期贷款利率rL、通货膨胀率π均为 I(1) 序列。

3.模型估计结果

本文建立了贷款增长率对基础货币、贷款基准利率的反应模型。模型的具体形式如下:

LRj,it=βj,0+∑4k=1βj,kXj,it,k+∑3s=1∑4k=1θj,s,k(dumj,it,s×Xj,it,k)+∑3h=1∑4k=1φj,it,h(Zj,it,h×Xj,it,k)+εj,it(7)

其中,j=1,2,3,分别代表14家商业银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1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3个Panel Data 模型。Xj,it,k中k =1, 2, 3, 4时,分别代表LRj,it-1,MBRj,it,πj,it,rLj,it-1;dumj,it,s中s =1, 2, 3时,分别代表前面数据来源部分介绍的三个哑变量;Zj,it,h中h =1, 2, 3时,分别代表商业银行结构特征变量Sizej,it,Liqj,it,Capj,it。

系数向量βj,k分别反映上期贷款增长率、当期基础货币增长率、当期通货膨胀率、上期贷款利率对本期贷款增长率的影响;θj,k分别反映1998―2007年期间发生的三次对商业银行贷款增长率异常波动产生较大影响的事件和管理措施对各解释变量系数的影响;φj,k分别反映影响各商业银行贷款决策的主要特征变量对各解释变量系数的影响。本文分别估计了14家最大的商业银行(代表商业银行总体状况)、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1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代表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不带特征变量的货币政策信贷模型和带有特征变量的货币政策信贷模型,其结果如表2所示。

Pooled EGLS (Cross-section weights)

注:括号中为t统计量,因表格所限,乘积项的解释变量的下标省略了,可参见相关宏观指标项,“―”表示不包含此项。

4.我国商业银行的货币政策信贷反应差异分析

(1)我国商业银行的货币政策信贷反应方向与货币政策调控方向一致,股份制银行的货币政策信贷反应程度高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

表2中模型1、模型4、模型7分别反映了我国商业银行总体、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对基础货币增长率、贷款利率、通货膨胀率等指标的总体反应情况。

从表2中可以看出,商业银行总体、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对基础货币增长率的总体反应系数说明基础货币供给量每提高1个百分点,其贷款增长率分别提高0.69、0.38、0.83个百分点;对上期贷款利率的反应系数说明上期贷款利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其贷款增长率分别下降6.49、4.77、7.64个百分点。可以看出,各类商业银行对货币政策指标的反应与货币政策意图是完全一致的,不存在“逆向反应”的现象,同时股份制商业银行对基础货币增长率、贷款利率等货币政策变量的反应明显高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这与1998年以后我国商业银行转变经营机制的过程完全一致。由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大量不良贷款的出现使各商业银行加强了贷款风险的控制,2000年前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出现了明显的“惜贷”现象,而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借此时机,快速占领市场,贷款增长率大幅增加,在当时信贷紧缺的背景下,央行并没有加以控制。经过几年的调整,同时在宏观经济层面向好的背景下,从2002年以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开始逐渐放松贷款条件,增加贷款投放,信贷市场竞争加剧,但是从贷款增长率来看,股份制银行的贷款增长率仍高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

(2)商业银行个体特征指标影响基础货币增长率的信贷反应强度

表2中模型2、模型5、模型8分别在模型1、模型4、模型7的基础上将商业银行特征指标与基础货币增长率的乘积项加入到模型中估计得到的,反映了商业银行特征指标对基础货币增长率信贷反应强度的影响。从表2中可以看出,带有商业银行个体特征的模型拟合优度均高于不带商业银行个体特征的模型,说明商业银行的个体特征可以部分解释不同银行的货币政策信贷反应强度差异。模型2反映的是总体上商业银行个体特征对基础货币增长率信贷反应的影响。其中,规模与基础货币增长率乘积项的系数为-0.30,流动性与基础货币增长率乘积项的系数为-0.04,说明规模较小的银行基础货币增长率的信贷反应强于规模较大的银行,而流动性水平较高的银行基础货币增长率的信贷反应强于流动性水平相对较低的银行。

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规模普遍高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其贷款增长率对基础货币增长率的反应也低于股份制商业银行。模型5反映的是四大家国有商业银行个体特征对基础货币增长率信贷反应的影响。其中,资本充足水平与基础货币增长率乘积项的系数为0.11,说明资本充足水平较高的银行基础货币增长率的信贷反应强于资本充足水平较低的银行。在模型5的估计过程中发现规模和流动性与基础货币增长率的乘积项系数不显著,说明就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而言,这两个特征指标不是影响其基础货币增长率信贷反应差异的原因。而资本充足水平与与基础货币增长率乘积项的系数显著,也说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管理水平相对较高,特别是近年来,各家银行采用经济资本管理手段,有效地将包括信贷的资产结构调整和资本充足性管理结合起来,使资本充足率成为约束银行资产规模和结构的重要指标。模型8反映的是股份制商业银行个体特征对基础货币增长率信贷反应的影响。其中,规模与基础货币增长率乘积项的系数为-0.55,流动性与基础货币增长率乘积项的系数为-0.06,这两项系数的绝对值均高于模型2,说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规模和流动性特征对基础货币增长率信贷反应的影响高于商业银行总体的平均水平。对比模型5、模型8,发现影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基础货币增长率信贷反应的特征完全不同,说明两类银行在信贷决策时考虑的因素不同。由于1998―2007年期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正处于转变经营机制的过程中,结合央行、银监会金融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参考国外先进银行的最新管理经验,其经营管理方式具有跨越式转变。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经营方式和经营目标比较一致,股东价值最大化是其追求的首要目标。因此,影响两类银行的银行特征存在很大差异。另外,从上面分析过程中发现,与国外研究成果不同的是,规模对基础货币增长率信贷反应具有负向影响,这是由于在1998―2007年期间,我国基本属于流动性充足或过剩的阶段,规模不是影响其融资成本的主要因素,同时也反映了近几年来规模较小的银行大力拓展信贷市场,提高信贷占比的现实情况。

(3)商业银行个体特征指标影响贷款利率的信贷反应强度

表2中模型3、模型6、模型9分别在模型1、模型4、模型7的基础上将商业银行特征指标与贷款利率的乘积项加入到模型中估计得到的,反映了商业银行特征指标对贷款利率信贷反应强度的影响。

对比模型3、模型6、模型9和模型2、模型5、模型8,发现各类银行特征对贷款利率信贷反应和基础货币增长率信贷反应的方向一致,说明在1998―2007年期间,各类商业银行对货币政策调控方向具有一致的反应。从总体上看,模型小、流动性水平高的银行反应相对敏感。股份制商业银行与总体情况类似。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不同,资本充足水平对货币政策信贷反应影响明显。

(4)《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的出台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对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货币政策的信贷反应具有一定影响

从表2可以看出,模型5中哑变量dum3和基础货币增长率乘积项的系数为-0.51,模型6中哑变量dum3和贷款利率乘积项的系数为-1.28,说明在2005―2007年期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对货币政策的反应较之前的反应幅度有所下降。概括起来,这主要是由以下几方面原因引起:

① 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水平较高,8%的监管要求达不到限制其缩减贷款的目的。在国有商业银行股改上市过程中,为了使准备上市的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水平达到上市要求,政府对实行股份制改革的国有商业银行注入了大量的资金提高了资本充足率。另外,实现股份制改革的商业银行在市场上融入大量的资金资本充足率进一步提高。

② 虽然从2004年开始央行针对信贷过剩,出台多项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但是刚上市的国有商业银行为追求上市初期良好的市场业绩表现和保持市场份额,依靠其充足的流动性,贷款投放意愿仍然较强。

③ 股改过程中不良贷款剥离引起的贷款总量基数下降,也提高了该期间贷款增长率,影响了贷款增长对货币政策反应的估计。

五、 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1998―2007年间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对货币政策的反应基本与货币政策实施意图一致,不存在“逆向反应”的现象,但是受商业银行自身经营机制的影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货币政策信贷反应与股份制商业银行存在很大的差异,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反应相对敏感。

通过在模型中加入银行结构特征发现,从总体上看我国商业银行的规模和流动性特征是影响其对货币政策反应的主要特征,规模越大,其对货币政策的反应越弱;流动性越强,其对货币政策的反应越强。

而就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而言,由于其大体相当的市场地位和相对过剩的流动性水平,规模和流动性特征指标不是影响其对货币政策的信贷反应差异的主要特征,而资本充足水平特征则对其货币政策的信贷反应影响显著,资本充足水平越高,其对货币政策的信贷反应越明显。

就股份制商业银行而言,与14家商业银行估计结果类似,规模和流动性特征是影响其对货币政策反应的主要特征,规模越大其对货币政策的反应越弱,流动性越强其对货币政策的反应越强。

另外,本文通过在模型中加入虚拟变量dum3发现,《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的出台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对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货币政策的信贷反应具有一定影响。

鉴于商业银行内部经营机制对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效果的重要影响,本文认为深化商业银行治理结构改革、完善风险控制机制、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对提高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金融产品不断丰富,基础货币在信贷调控中的作用不断降低,提高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价水平,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健全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渠道,成为改善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Kashyap, Anil K.,Stein, Jeremy C.The Impact of Monetary Policy on Bank Balance Sheets[Z].Carnegie-Rochester Conference Series on Public Policy, Elsevier,1995,(42):151-195.

[2] Kashyap, Anil K.,Stein, Jeremy C.What Do a Million Observations on Banks Say about the Transmission of Monetary Policy[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2000,90(3):407-428.

[3] M.Ehrmann,L.Gambacorta, P.Jorge Martinez-Pages, Sevestre and A.Worms.Financial Systems,the Role of Banks in Monetary Policy Transmission in the Euro Area[R].European Central Bank Working Paper,2001,No.105.

[4] Leonardo Gambacorta.Bank-specific Characteristics and Monetary Policy Transmission:The Case of Italy[R].Working Paper,2001,Series 103, European Central Bank.

[5] 刘斌.资本充足率对信贷、经济及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J].金融研究,2005,(8).

[6] Bernanke B.,Blinder, A.Credit, Money and Aggregate Demand[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8,(78):435-439.

[7] Suzuki, Tomoya.Credit Channel of Monetary Policy in Japan:Resolving the Supply Versus Demand Puzzle[J].Applied Economics,2004,(36):2385-2396.

[8] 刘斌.资本充足率对我国贷款和经济影响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05,(11).

[9] 江其务.论新经济条件下的货币政策传导效率[J].金融研究,2001,(2).

[10] 2000―2007年货币政策执行报告[DB/OL].中国人民银行网站(pbc.省略).

The Research of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Commercial Banks

and itsCredit Responses to Chinese Monetary Policy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Based on the Panel Data Model

Liu Jinye1,Gu Yu2

(School of Management ,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116024,China )

商业银行贷款政策范文第3篇

关键词:民贸民品;贴息贷款;影响因素

“十一五”期间广西有116家企业被国家确定为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1]至2008年6月末,广西有南宁、柳州、桂林等6个城市开展了民族贸易和民族用品(以下简称民贸民品)贴息贷款业务,北海市民贸民品优惠贷款利率政策还处于落空状态。本文从影响北海市民贸民品贴息贷款的主要因素入手,提出一些对策建议,期望能够对我国的民贸民品发展起到一定推动作用。

一、北海市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基本情况

根据国家民委、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关于确定“十一五”期间全国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的通知》(民委发[2007]228号)文件,北海市有6家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以下简称民品企业),其中合浦县有1家。“十一五”期间,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十一五”期间民族贸易和民族用品生产贷款利率有关事宜的通知》(银发[2006]315号)文件规定,各国有商业银行继续对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的正常流动资金贷款利率实行比正常的一年期流动资金贷款基准利率低2.88个百分点的优惠利率政策,优惠贷款利率不得上浮。北海市6家民品企业成立较早,但生产规模普遍不大,实力不强,6家企业有5家是小型企业。这些企业主要生产具有民族特色的金银珠宝饰品、缸罐、角雕等工艺品,产品生产成本低,收益高,目前都处于正常生产经营状态。但是经过调查,北海市6家民品企业都没有获得过优惠利率的流动资金贷款。

二、影响民贸民品贴息贷款的原因分析

1.政策宣传力度不够

一是宣传的对象受限制。在确定“十一五”期间全国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之前,北海市民族宗教局按要求对生产少数民族特需商品的企业进行了调查,并对相关企业进行了政策的宣传。这种“点对点”有针对性的宣传虽然效率高,但是没有普遍性,政策宣传的广度不够,社会上很多生产有少数民族特色商品的企业对相关政策缺乏了解。二是宣传方式单一,宣传渠道狭窄。北海市有关部门对民贸民品政策的宣传主要体现在转发文件、电话解释,宣传方式比较单一,宣传渠道狭窄,从而影响政策的有效宣传。三是宣传主体对相关政策的宣传解释工作不到位。据北海市民族宗教局的反馈,有些实力较强的企业怕麻烦,不愿申请成为“十一五”期间全国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实际上,民贸民品优惠贷款利率政策是一项能降低企业经营成本、企业可从中真正得到实惠的长远政策。[2]一般只有对优惠政策了解不够透彻的企业才不愿申请。另外,在“十一五”期间全国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名单确定之后,有些企业相关负责人并不知道其企业已成为“十一五”期间全国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之一,不了解其可以享受优惠贷款利率政策。有些企业不了解如何申请优惠利率贷款。据调查,有民品企业曾经咨询过民族宗教局如何申请优惠利率贷款,但民族宗教局具体负责人不知情,也未咨询过人民银行,从而导致优惠政策落空。政策宣传的力度不够使得政策执行的效果并不理想。

2.民品企业不符合银行贷款条件,无法享受优惠贷款利率政策

一是企业不良贷款记录制约其新增贷款的注入。民品企业要想获得银行的优惠利率贷款,首先必须符合银行一般贷款的准入条件。根据现行金融机构风险防范规定,如果贷款人已有贷款违约记录,形成不良贷款,那么贷款人很难再次获得银行的新增贷款。[3]作为民品企业之一,广西北海银滩国家旅游度假区亨通珠宝公司就遇到这种情况,其在1995年、1997年分别向建行北海分行贷款累计470万元,后来由于公司经营亏损,形成315万元不良贷款。建行已把该债务转给东方资产管理公司。虽然目前该公司生产运营正常,而且这几年该公司一直积极与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征求减免债务、协商还款之事,但是毕竟存在不良贷款未清的事实,对于该公司新增贷款的申请,银行都表示拒绝受理。二是企业未能提供贷款要求的财产抵押或者担保,银行不予发放贷款。目前银行发放的贷款一般都是财产抵押贷款或者信用担保贷款,北海市6家民品企业大都是生产金银珠宝饰品或者工艺品,产品加工后即可卖出产品,技术水平含量低,资金实力较差,没有大型或者高精端的设备,有的甚至没有可供抵押的固定资产。因此,这些民品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时往往由于未能提供财产抵押而无法获得贷款。而且,北海市担保机制不健全,几家担保机构由于自身实力较差而难以在担保方面取得良好的公信力。因此,很多企业包括民品企业难以获得银行的信用担保贷款。由于民品企业不符合银行贷款的一般条件,民品优惠利率贷款也只停留在文件层次上。

3.银行贷款手续繁琐,影响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的积极性

由于银行贷款手续较为繁琐,程序复杂,准入门槛高,从贷款申请到贷款审批需要的时间较长,影响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的积极性。为此,有些实力较强、符合贷款条件的企业并不十分愿意向银行贷款。

4.信息沟通机制缺失

一是牵头部门的主动性没有发挥出来。民委没有发挥明显的主导作用,没有与金融机构及其他相关部门进行过有效沟通交流,也没有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开展相关政策宣传活动。二是联席会议制度没有形成。目前北海市尚未建立有关民贸民品方面的联席会议制度,没有组织召开过民委、人民银行、商业银行、民品企业和财政局等有关部门参与的联席会议;民委、人民银行、商业银行、民品企业等有关部门缺乏信息交流的平台,造成银行等有关部门不了解企业、企业不完全了解相关政策等现象。信息沟通机制的缺失无法使优惠贷款利率政策真正有效地落到实处。[4]

三、完善民贸民品贴息贷款发放的对策建议

1.完善相关政策

一是放开优惠利率贷款发放银行的限制。目前参与民贸民品优惠利率贷款发放的仅限于工、农、中、建四家商业银行。由于这些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在市场开发理念、贷款准入门槛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性,在某些领域尤其是弱势群体金融业务的拓展方面显现出一些不足。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改革,建议放开民品优惠利率贷款发放银行的限制,允许农村信用社、农业发展银行以及交通银行等其他商业银行也成为成员,发挥它们的优势,实现金融机构优势互补,为民贸民品企业创造更优良的融资环境,支持民贸民品企业的发展,从而促进我国民贸民品的繁荣。二是放开贷款合同基准利率的限制。按照现行规定,优惠利率贷款一律不准上浮,也就是说只有民品企业与贷款行签订的贷款合同是基准利率时才符合优惠利率贴息政策,否则不予贴息。这种赢利锁定的规定对商业银行开发此类贷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有所限制。为调动商业银行的积极性,建议修改相关政策规定,放开贷款合同基准利率的限制,给予企业贷款实实在在的比正常的一年期贷款利率低2.88个百分点的优惠补贴。这种政策修改不仅可以让民品企业在优惠期间切实得到政策支持的实惠,推动民品企业的发展壮大,而且也给予了商业银行对民品企业贷款业务的利率定价权限,调动它们营销的积极性。三是赋予商业银行权限对优惠利率贷款实行封闭式管理。政策规定“享受优惠利率贷款政策的企业,其利息优惠部分的70%以上应用于补充企业自有流动资金”,为了确保专款专用,同时也为了加强银行对企业贷款资金流向的跟踪,确保资金安全,建议新增政策,规定商业银行有权对优惠利率贷款实行封闭式管理,民品企业生产资金的支付与回收均可由贷款行负责监控。

2.商业银行创新观念积极扶持民品企业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品企业生产的少数民族特需商品不仅满足人民的需要,而且也传承与延续着中华文明。因此,商业银行应创新观念,积极扶持民品企业,为这些具有特殊意义的商品提供优质、特殊的金融服务支持。一方面,各商业银行在坚持市场化改革的同时,信贷政策不要“一刀切”。商业银行在贷款决策、约束机制等方面应当结合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特点和民品企业的特点,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制定与此相适应的信贷政策,适当降低优惠利率的贷款门槛,简化贷款程序,提高贷款效率。另一方面,各商业银行要主动与民品企业建立联系,优先考虑并保证企业的贷款需求;同时,严格执行优惠贷款利率政策,协助做好优惠贷款利率政策宣传工作,使各项政策落到实处,让民品企业真正享受优惠政策,从而达到银企双赢的效果。

3.多部门联动推动民品企业优惠政策的落实

一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民委应发挥主导作用,积极构建多方参与的交流平台。建议民委牵头,金融机构、财政局等有关部门参与,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组织民品企业、商业银行、人民银行、银监局、财政局、工商局、经委、人事劳动部门等相关部门召开联席会议。民品企业可通过这个平台主动向银行、民委等相关部门通报信息,让银行、民委等相关部门了解企业经营动态;民委、人民银行可通过这个平台进一步宣传解释各项政策;各与会单位通过交流信息,协助解决企业困难,推荐项目与人才,为企业的发展建言献策,为企业和银行提供实质性的服务。二是加大政策宣传的力度。民委应突破“点对点”的政策宣传模式,积极拓宽政策宣传的渠道,变化宣传方式,组织相关部门联合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大范围宣传。通过宣传,让更多符合条件的企业争取成为政策优惠的企业,从而促进民品企业在竞争的环境中持续发展,让民品企业优惠政策真正发挥作用。三是建立责任考核制度。贯彻落实民品企业优惠政策是民委等多个部门的一项工作,建议各有关部门把落实民品企业优惠政策、支持民品企业发展的工作列入责任考核内容,并定期向社会公开考核结果,使有关部门执行民品企业优惠政策的具体行为透明化,推动民品企业优惠政策的有效落实。

4.发挥人民银行的“窗口指导”作用

立足于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银行,应积极利用自身优势做好民品企业优惠政策的工作。一是按照“分类指导、区别对待”的原则,不断完善每年年初对辖区金融机构的信贷指导意见,引导商业银行对民品企业的信贷资金及时投入跟进。二是利用季度金融分析联席会议,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做好政策宣传,交流相关信息,发挥“窗口指导”的作用。三是协助、配合有关部门做好政策宣传、指导及其他事务工作。四是创建平台,邀请商业银行和民品企业召开座谈会,交流信息,做好民品企业和商业银行的参谋。五是加强调研,人民银行要组织相关人员深入商业银行、民品企业,了解各方实际存在的困难与需求,掌握优惠贷款利率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经验,并将相关情况及时上报。新晨

5.提升企业竞争力

一方面,企业要提升产品质量的竞争力。民品企业要抓住机遇,用足优惠政策,加强内部管理、产品技术开发、市场开发与营销,大胆引进人才,提高产品质量,研发特色产品,使自身能够在竞争的市场中站稳脚跟。另一方面,企业要提升品牌的竞争力。民品企业要用好优惠政策,诚信守法,不逃废债务,为自身塑造良好的信用记录。

参考文献:

[1]国家民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关于确定“十一五”期间全国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的通知[Z].[2007](228).

[2]淡亚君.青海省民族贸易和民族用品生产贷款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青海金融,2006,(5).

商业银行贷款政策范文第4篇

 

关键词:货币政策工具;宏观调控;商业银行;影响分析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7年5月1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同时决定,从2007年6月5日起提高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这是央行年内第五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第二次上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近几个月来,央行明显加大了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进行宏观调控的力度,其背景是什么,对商业银行会产生那些方面的影响?商业银行应如何响应央行的货币政策措施?这是本文所要阐述的问题。

一、关于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的相关理论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管理一国货币供给的条件下,为了指导、影响经济活动,保证国家宏观经济目标得以实现,而由国家制定、通过中央银行付诸实施的有关控制货币发行和信贷规模的方针、政策与措施的总称。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必须通过一系列与中央银行业务相联系的措施和手段来完成,这些措施或手段称为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工具分为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和其他货币政策工具。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最主要的政策工具,包括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

存款准备金制度作为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对货币的调控和影响是非常大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或降低,将带来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资产业务规模的变化,从而对货币供给有重大影响。也就是说,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一般来说,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则金融机构缴存中央银行的法定准备金增加,可供自主运用的资金减少,其放款和投资能力削弱,全社会货币供给随之减少;相反,中央银行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金融机构向中央银行缴存的法定准备金存款减少,可用资金增加,其放款和投资能力增强,货币供给随之扩张。

存贷款基准利率的调整,也是货币政策考虑的范畴。通过加息,可调控资产价格,令过热的股市和房屋市场降温。自2006年7月5日以来,央行出台了包括加息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在内的多种调控措施。特别是2007年5月18日,央行同时推出三项政策措施,即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升息、扩大汇率波幅。政策组合的推出,有利于增强政策的综合效应,加大调控的力度,综合治理经济偏快。上调准备金率旨在降低货币乘数与银行可贷资金规模,抑制货币信贷增速;贷款利率上调以及降低银行存贷利差意在抑制信贷需求和银行的放贷冲动,同时从供给和需求两端为信贷减速;存款利率上调有助于修正过低的实际利率,长期存款利率上调幅度超过短期以及活期存款利率不变有助于减缓存款活期化和储蓄分流的趋势;扩大汇率波幅有助于提高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程度,增强汇率弹性,为扭转人民币单边升值预期、平衡人民币有效汇率创造条件。

二、当前货币政策工具运用的背景及其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2007年在经济出现局部地区和部分行业过热、通胀上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央行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治理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问题。近期,促使中央银行多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率的主要原因是货币信贷增长偏快。中央银行所担心的是,贷款的过快增长会助长经济的低水平扩张,影响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高准备金率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引导货币信贷合理增长,防止经济过热,并由此导致通货膨胀。在当前房地产投资偏快、证券市场持续升温、国际资本大量流入的情况下,既凸现了央行加大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进行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同时也增加了其政策工具运用的难度。

当前央行对存款准备金率、利率等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对资金市场、证券市场及商业银行经营都将产生一定的影响。从对商业银行的影响看:

一是抑制商业银行货币信贷过快增长。根据货币乘数理论,货币供应量为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之积,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决定乘数大小从而决定派生存款倍增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对商业银行而言,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意味着信贷扩张能力的削弱。

2007年1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1.42万亿元,同比多增1678亿元。央行通过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收回流动性,每次调整50个基点,每次收回货币1500亿元,虽然相对于银行十几万亿元的流动性,不能造成实质性的影响。但是如果运用存款准备金率、利率工具进行流动性和资产价格管理,连续调整累积到一定的时候,对经济的调整作用就将逐渐显现出来。成熟的市场经济一般都会出现利率调整的周期性。近5个月来央行对存款准备金率、利率等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就显示出我国已经进入了一个调整的周期。5个月内的第5次准备金率调整,以及两次存贷款利率的调整,除了在银行信贷发放与市场利率基准上将产生实质影响外,更表达了央行在流动性治理上从紧把握的强烈决心,也彻底打消了部分商业银行对央行货币政策严肃性所抱有的侥幸心理。

二是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将作出一定程度的调整,并对盈利能力产生一定的影响。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方式以及获利能力来看,存贷款利差收入仍然是经营利润的主要来源。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则意味着增加存放在央行的准备金金额,这将直接导致其可以用于发放贷款的资金减少。由于商业银行具有创造信用的功能,因此,商业银行实际减少的可以用来创造利润的资金将比增加的准备金数额成倍放大。

目前,商业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1.89%,存款的综合筹资成本大约在2.55%左右,贷款一年期利率6.39%,存贷款与准备金利率的利差分别为0.66%和3.84%。那么在现有存贷款规模上,经过测算:假设调高存款准备金0.5个百分点,冻结商业银行可用资金1500亿元,按此连续调整四次则减少由于发放贷款而获得的利差收入为3.84%*1500*4=230.4亿元。同时,由于商业银行存款的综合筹资成本大于存款准备金利率,商业银行缴存存款准备金还需要倒贴部分利息支出,补贴息差支出达0.66%*1500*4=39.6亿元。因此,据此估算,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的调整,将影响商业银行利润达270亿元。

三、商业银行响应央行货币政策应采取的措施

商业银行贷款政策范文第5篇

近年来,国家确立了稳健的货币政策,通过一系列货币政策工具操作,整体上基本达到了货币供应量适度增长,并以此拉动增长的目标。然而在部分欠发达地区,由于特殊的经济环境,以及商业银行经营战略和内部管理方式的调整,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与全国的整体情况有较大出入。本文以某市为例,实证分析当前货币政策在欠发达地区的实施效果及影响因素。

一、货币政策实施的基本情况及商业银行资金运作模式分析

截止2002年底,该市人口351万人,全年实现GDP236.8亿元,人均GDP6746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年来,该市机构贷款投放连续出现负增长,2000至2002年全市贷款余额分别下降12.53亿元、2.80亿元、3.65亿元,2002年全市广义货币供应量H2仅增长9.77%,远低于全国同期16.8%的增幅。其直接原因是该市 4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近年来贷款余额持续下降,2000至 2002年辖区4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存款分别增加12.33亿元、13.99亿元、13.95亿元,贷款却分别下降17.51亿元、9.01亿元、2,77亿元。这与稳健的货币政策极不协调,与全国货币供应量较快增长大相径庭,造成一方面该市广大中小贷款需求得不到满足,另一方面本地资金大量外流,对于该市经济、金融十分不利。

为增加信贷投入,当地人民银行加大了货币政策手段的操作力度,但总体上仍未达到货币政策目标的要求。一是大力投放再贷款,至2002年底支农再贷款余额已达 3.35亿元,有效拉动了信用社的信贷投入,全市农村信用社2002年底贷款余额较2000年初增加7.66亿元,增长44.33%.二是积极运用再贴现政策,鼓励商业银行发放贴现贷款,但该手段操作效果不佳,2002年再贴现累计发生额仅579万元。三是加大“窗口指导”力度,坚持按季度召开金融形势分析会,多次出台指导性意见,督促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增加贷款投放,并建立了金融机构执行货币信贷政策约见谈话制度,对贷款工作不力的金融机构负责人进行谈话诫勉,但都未能达到促进信贷投放的目的。

为更为具体和深入地了解货币政策在该市的实施效果,现对某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该市分行(简称A行)资金运作的主要模式进行简要剖析。一是“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的传统资金运作模式退出主导地位。2000至2002年,A行存款分别增加7.01亿元、4.29亿元、3.53亿元,近3年存款共增加14.83亿元,占同期全市新增存款总量的25.29%,而贷款余额则分别下降12.53亿元、4.52亿元、2.27亿元,近3年贷款余额下降19.32亿元,出现了存款持续增长、贷款持续下滑的局面,信贷渠道的资金运用功能严重萎缩。二是“吸收存款+贷款收回上存资金”成为当前该行资金运用的主要模式:2002年底,A行存款余额 47.10亿元,贷款余额19.96亿元,存贷仅为42.38%.在大量资金无法通过信贷渠道有效运用的情况下,上存资金成为该行运用资金的主要选择。2002年底,A行上存资金余额达16亿元,较年初增加5.9亿元,上存资金增加额基本等于存款增加额和贷款下降额之和(3.53亿+2.27亿),新增可用资金几乎全部上存。三是“办理贴现在上级行转贴现”成为新的资金运作模式。A行2002年贴现业务发展迅速,贴现年累计发生额10.52亿元,同比增加 10.09亿元,年底余额340万元;在上级行的转贴现年累计发生额10.37亿元,同比增加10.37亿元,年底余额为零。而与此同时,A行2002年底再贴现余额、年累计发生额均为0,同比分别下降289万元、2474万元。尽管该市货币供应量水平偏低,再贴现仍未发挥其推动银行扩大信用规模的作用。

二、货币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制约因素

(一)企业状况、社会信用环境和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政策共同制约了该市信贷投入。一是大型企业信贷需求下降,逐步退出信贷市场主导地位。该市有大型企业3家,是各国有商业银行的重点贷款对象。但近年来随着各大型企业基建投资基本完成,3家大型企业对贷款的需求呈持续下降趋势,2002年底3大企业的人民币贷款余额20.33亿元,较2000年初下降17.18亿元,在全市贷款市场中的份额由2000初的23.86%降至Z002年底的14.69%.二是中小企业不能及时弥补大企业退出留下的贷款市场真空。中小企业作为市场中弱势群体,抗风险能力差,在商业银行“大力发展高端客户、稳定和扩大中端客户、退出低端客户”信贷调整中以及信用评级中都处于不利地位,限制了其融资能力。三是不良的社会信用环境阻碍了贷款投放。企业逃废银行债务突出,至2002年底全市被列入逃废银行债“黑名单”的中小企业已达40家,逃废债金额2.98亿元,严重危害着各银行的存量贷款的安全性,这些因素都阻碍了新增贷款投放。

商业银行现行信贷管理政策制约了在该市的信贷投放。一是较小的贷款审批权限不利于放贷。A行仅拥有短期流动资金贷款的审批权,且是该行信贷调整的退出对象,对于作为该系统信贷调整重点的中长期贷款(不含消费贷款)没有审批权,每一笔中长期贷款都须省分行审批,对贷款投放产生了显著的不利影响,2002年该行中长期贷款净下降4911万元。二是较紧的贷款条件制约了贷款发放。如A行仅对AA—级以上的企业发放贷款,全市符合条件的企业仅20家,其中3家为贷款需求不断下降的大型企业,贷款对象被限定在狭小的范围内,贷款市场无法有效拓展。三是过高的质量目标和严格的责任追究抑制了放贷积极性。A行按照0.5%的不良率控制目标考核新增贷款,且实行严格的贷款责任追究制,放贷不慎会造成免职、下岗等严重后果,从行长到信贷员对放贷都慎之又慎。

(二)上级行的区域信贷结构调整战略和基层行的趋利性选择促成了该市各商业银行资金大量外流。A行由于存贷比例过低,资金宽松,本地信贷市场又难以及时有效拓展,急于寻找资金出路成为其资金外流的内因。A行系统确立了“信贷资源向经济环境好、信贷市场潜力大、资产质量效益好的行倾斜,加大从高风险区域信贷退出力度”的信贷战略,努力提高信贷经营集约化水平,这正好为资金外流提供了条件。A行上级行为有效集中资金以便重新配置信贷资源,2002年执行的系统内上存资金年利率高达3.96%。而同期贷款利率为5.312,对中小企业上浮302后为6.9%,据测算,若贷款损失及费用率不能控制在2.94%以内,发放贷款的收益将低于上存资金。因此,商业银行出于趋利性原因,除极少数黄金客户外,在贷款和上存资金之间更愿选择后者。A行2002年上存资金余额由年初的10.1亿元升至年底的16亿元,已接近其贷款余额,上存资金利息收入达5833万元,占其利息收入总额的33.98%,高安全和高收益为其资金外流提供了直接驱动力。

(三)商业银行宽松的资金状况以及缺乏竞争力的利率水平造成再贴现渠道闲置。在该市货币供应量偏低的情况下,再贴现本应发挥积极作用,推动商业银行通过票据融资增加货币供应,但具有被动特性的这一政策工具并未发挥应有的作用。首先,A行有大量上存资金,因此不存在因自身资金紧张原因办理再贴现融资的问题。其次,出于资金成本考虑,A行在上级行办理转贴现和在人行办理再贴现的年利率分别为2.58%和2.97%,再贴现利率高出转贴现利率0.39个百分点,在两者之间转贴现是A行贴现资金来源的当然选择。其三,A行大量的储蓄存款的年成本为 1.98%,低于再贴现利率0,99个百分点,因此,在自有资金和再贴现之间选择贴现资金来源,A行也会抛弃再贴现。其四,该市2002年贴现市场年利率不超过3%,用贴现票据办理再贴现的利差微不足道,有时甚至出现利率倒挂。正是上述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A行2002全年未发生一笔再贴现业务。

三、商业银行趋利性和地区差异性造成货币政策局部失灵

近年来,我国4大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造进程大大加快,提高资产盈利性和安全性是其首要经营目标,为资金寻找安全、高效的投资项目或地区,提高信贷资源配置的有效性,成为各商业银行基本信贷战略。若将商业银行信贷行为视为一个函数来考查,区域环境和货币政策则是这一函数的两大变量。在区域环境方面,我国区域很不平衡。地区间基础设施、政策环境、市场化程度、区位优势、信用建设、人员素质等投资环境存在巨大差距,从全国来看,区域环境变量十分活跃。在货币政策方面,不论在东部还是西部,不论在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当前准备金政策、利率政策等货币政策工具都基本相同,突出了全国统一性,缺乏区域灵活性。当前货币政策为商业银行信贷运作构建了一个全国性平台,在区域调控方面没有发挥变量的作用,而是成了一个定量,既没有给商业银行在欠发达地区增加信贷投放创造必要条件,也无法矫正商业银行从欠发达地区大量抽资的行为。在此情况下,区域环境成为影响商业银行在不同地区配置信贷资源的唯一的重要变量。商业银行利用其全国性吸收资金,利用其便捷的内部融资渠道集聚资金,然后将资金集中投放于区域环境较好的地区,造成了欠发达地区的资金外流和货币政策的局部失灵。该市4家国有商业银行2000至 2002年存款增加40.27亿元,贷款下降29.29亿元,综合新增亏损、准备金存款增加等因素的影响,3年来4家国有商业银行资金外流60余亿元,是全市贷款持续下降的根源:

货币政策局部失灵,不仅限制了货币政策自身的作用发挥,而且也影响到积极财政政策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作用效果:近年来国家通过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财政转移支付等一系列积极措施,来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步伐+在这一过程中,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没有形成有效合力,在部分地区甚至相互冲突。以该市为例,2000至2002年,来自上级财政的划拨收入分别达9.82亿元、15.83亿元、23.51亿元,3年合计49.16亿元,占同期该市国库收入的62.43%,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不可谓不大,但仍不及当地4家国有商业银行资金外流规模,财政政策努力的效果在部门的反向调节作用下大打了折扣。

四、对货币政策统一性不足的基本评价及建立新型货币政策操作体系的设想

稳健的货币政策尽管在全国统一性的框架下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不能掩盖的是地区间货币政策实际目标被拉大了,形成了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流和银行信贷资金流在东西部间的“逆向流动”,削弱了财政等其他政策向中西部倾斜促进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的积极作用,造成政策倾而不斜的局面。在欠发达地区。作为国家货币政策调节的对象——商业银行在原始的趋利性驱动下,其经营策略抛弃了货币政策的指导性,出现了“两张皮”现象,导致货币政策“推”、“拉”作用失效。由此产生了货币政策“倒逼”机制,也就是说,在欠发达地区保证货币政策意图有效实施的必要手段,要么通过制定一些强制性的经营指标,赋予行政性手段来保证实施,迫使商业银行被动接受货币政策的要求,但这与市场经济相违背;要么承认货币政策的现实不足,基于商业银行的趋利性和地区差异性调整货币政策调控手段,使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主动靠近货币政策要求,实现两者的统一。因此,货币政策打破当前全国统一性,承认地区间经济差别,建立以这种差别为基础的新型货币政策迫在眉睫。

本文所指新型货币政策是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动态的、结构上的均衡为目的,建立货币政策多级调控体系,既货币政策在地区间的实施效果应在总体货币政策目标上下波动。偏差应在可控制范围内,当这种偏差过大时,同级人民银行通过选择适当的货币政策工具予以纠正。新型货币政策操作体系应由三个组成部分,一个是货币政策区域实施效果评价制度的确立,一个是结构型货币政策的建立,一个是改善结构型货币政策实施对象所处的地区环。三个方面互动作用,互相支持,共同构成新型货币政策的操作体系。

(一)建立货币政策区域实施效果评价制度。按行政区域组成货币政策实施效果评价委员会,该委员会由人民银行、政府宏观经济主管官员、相关经济职能部门、商业银行和经济专家组成,按管理权限对辖区货币政策实施效果进行量化评价,同级人民银行根据评价结果自主采取相应的货币政策工具确保货币政策目标在本辖区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