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县级单位机构改革方案

县级单位机构改革方案

县级单位机构改革方案

县级单位机构改革方案范文第1篇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党政机构改革方案》(中发〔*〕7号)、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批转《*省市县乡镇机构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粤发〔*〕6号)及《*市党政机构改革方案》的精神,现就我市各区、县级市、街道、镇机构改革提出如下意见:

一、机构改革的指导思想

按照中央、省关于机构改革的方针和原则,从我市进一步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实际出发,加快机构改革步伐,既要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又要扎实稳步前进。总的指导思想是:按照政企分开和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转变职能、理顺关系、精兵简政、提高效率、促进我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各区、县级市、街道、镇的机构改革,一定要在转变政府职能方面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以转变职能为重点,大力推动企业转换经营机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加强对市场的培育和管理,继续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公益事业,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为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各区要从维护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整体体制和统一性出发,围绕搞好服务这一中心,发展经济,强化服务功能,提高工作效率。县级市和有农村的区要在注意发展二、三产业的同时,继续把工作重点放在加强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上,进一步加强农村两个文明建设和基层政权建设,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镇党委和政府要把上级的各项方针、政策、措施落到实处,要通过发展经济,全面推进农村的各项建设,尤其是要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努力把农户急需要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项目兴办起来,真正加强为农服务的功能。街道办事处是区政府的派出机构,要按精简上层、充实基层的原则,适当充实力量,发挥其管理城市、联系群众、服务居民的作用。理顺市与区的关系。要根据各区的不同功能和特点,合理划分职责权限,把该下放的管理权力下放给区,调动各区的积极性。关系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管理权限,包括制定实施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地区产业政策、经济的综合平衡、土地资源管理、开征地方税种等权限,应集中到市一级,以市为主。对于为居民的社会服务、环境卫生管理、商业网点设置,应以区为主。城市建设的管理、社会的综合治理、集贸市场的监督,以及文化、教育、医疗、卫生、计划生育、民政事业等实行统一规划、分级管理。理顺市与县级市的关系。适当扩大县级市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的权限,调动各县级市的积极性,深化农村改革和加快农业、乡镇企业、第三产业的发展。要搞好城乡合理分工,全面规划城乡发展,统筹投资规模,调整不合理的布局,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理顺县级市、区与镇的关系。农口各站所和文化广播等技术服务性的机构和人员,以及一些专业性较强的机构和人员由镇和县级市、区主管部门实行双重领导,原则上以镇管理为主,业务上接受主管部门的指导;设在镇的工商、地方税务等具有经济监督检查职能机构和人员,由县级市、区主管部门与镇实行双重领导,以主管部门管理为主,但其领导干部的任免、调动、奖惩要征求镇党委、政府的意见,意见不统一时,要报请上级部门决定。要划清同级党政部门之间、党委部门之间、政府部门之间职责权限,避免职能交叉重复。根据转变政府职能和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需要,专业经济管理部门要精简,职能交叉重复、业务相近的机构要裁并;适宜合署办公的机构应合署办公;非常设机构大部分要撤销,少量需要保留的改为议事协调机构或临时机构,原则上不设实体办事机构,其具体工作由有关业务部门承担。

二、机构限额和规范设置机构

根据中央、省对地方各级党政机构设置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各区、县级市、街道、镇党政工作部门设置数额如下:

区委、区政府工作部门设33~35个。原则上设33个,有农村的区可设35个。县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门设置限额:属二类市的番禺市设40个左右。属三类市的增城、花都、从化市设35个左右。

区党政工作部门和街道办事处均为处级,其内设机构为科级;县级市党政工作部门均为科级。区和县级市的政府工作部门不设委员会;区、县级市一般不设副局级工作部门,个别确实需要的,可在限额内设置。街道的机构设5个左右。

镇的机构设置:一类镇设8个左右。二、三类镇设5个左右。镇的类别确定,以省机构编制委员会粤机编〔*〕8号文为准。以上机构限额,各地不得突破。

根据中央编委、省编委关于区、县级市必(应)设机构的意见,结合我市的实际,规范区、县级市、街道、镇的机构设置。

区党委设: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统一战线工作部、政法委员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与政法委机关合署办公)、老干部局。政府设:办公室、计划局、统计局、物价局(统计局、物价局与计划局合署办公,一个机构,三个牌子)、工业局、商业局、对外经济贸易局、建设局、农业局、粮食局(有农村的区设农业局、粮食局,可单独设立也可以与业务相近的机构合署办公)、教育局、科学技术局、财政局(在财政局内设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地方税务局、环境保护局、国土局、房地产管理局(国土局与房地产管理局合署办公,一个机构,两个牌子)、市容环境卫生局、人事局、劳动局、侨务办公室、外事办公室(侨务办公室与外事办公室合署办公,一个机构,两个牌子)、民政局、司法局、审计局、计划生育局、卫生局、文化局、体育局、人民防空办公室。

县级市党委设: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统一战线工作部、政法委员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与政法委员会机关合署办公)、老干部局。政府设:办公室、计划局、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统计局、物价局、工业局、商业局、对外经济贸易局、农业局、水利局、粮食局、建设局、国土局、房地产管理局(国土局与房地产管理局合署办公,一个机构,两个牌子)、交通局、教育局、科学技术局、财政局(在财政局内设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地方税务局、*局、司法局、民政局、人事局、劳动局、侨务办公室、外事办公室(侨务办公室与外事办公室合署办公,一个机构,两个牌子)、工商行政管理局、审计局、计划生育局、卫生局、文化局。

市辖区的街道设:党政办公室、城市管理科、居民管理科、经济管理科、计划生育办公室、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

镇设:党政办公室、财政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乡村建设办公室、农林水办公室、计划生育办公室、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

以上规范的机构可以单独设,也可以合署,个别机构不适合本地情况必须进行调整的,须经上一级机构编制部门批准。除规范设置的机构外,其余为因地制宜设置机构。对台工作任务重的区、县级市,单独设立党委台湾工作办公室(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县级市物价局独立设置。县级市和有农村的区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设政府农业办公室,承担农口协调职能。区的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可以单设,也可以与政府办公室合署办公。区、县级市的城市管理办公室保留,仍作为事业单位管理。科技任务重的镇,设科技办公室。不占区、县级市党政工作部门限额的机构:监察局(与纪委机关合署办公),人民武装部,直属机关党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为机构编制委员会的常设办事机构),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为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的常设办事机构),保密办(保密局)、机要局(归党委办公室管理),区*分局、工商分局、规划分局(事业单位)分别为市*局、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市城市规划局的派出机构,不占区的机构限额。

三、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

按照中发〔*〕7号文件的规定,这次机构改革,市、县、乡镇的机关人员编制要根据分类重新核定。省机构编制委员会根据国务院核定我省行政编制总额制订方案,报省委、省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重新核定的编制,各地不得突破,不得在编制总额之外自定编制。按照市委穗字〔*〕7号文的要求,各区、县级市按*年底实有人数的30%进行精简(不包括法院、检察院、*、司法和国家安全系统以及人民武装部)。

重新审定的编制总额,按以下比例分配。区党委机关占16%(含纪检、监察),政府机关占74%,其他机关占10%。县级市:党委机关占15%(含纪检、监察),政府机关占78%,其他机关占7%。区、县级市以及镇的领导职数按中央、省、市的有关规定执行。

区和县级市党政工作部门的领导职数,一般配一正一副或一正二副,个别工作任务较重的配一正三副。上述工作部门内设机构的领导职数按5名编制配1线,6至10名的可配2线,11名以上可配3线。街党委设正、副书记各1名;纪委正、副书记各1名,纪委书记由党委副书记兼任;街道办事处主任设1名,副主任1__2名,最多不能超过3名。

各级机关定编定员后,必须按中央、省、市的有关规定,妥善安置好富余人员,人员分流的政策措施按市委穗字〔*〕7号文的规定,结合本地的实际组织实施。

四、纪检、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机关的改革

区、县级市纪律检查委员会机关和区、县级市监察局合署办公。街、镇纪律检查委员会机关和街、镇监察室合署办公。

区、县级市人大、政协机构改革按照中共中央中发〔*〕7号文件及省、市的部署,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法院、检察院机关的改革按中央有关规定进行。

五、机构改革方案的审批程序

区、县级市机构改革方案,以区、县级市党委、政府名义报*市委、市政府,由市编委和机构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审核后报市委、市政府审批,并报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备案。区、县级市党政机构改革方案的实施意见由区、县级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制订,经同级党委、政府批准后实施,并报*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备案。街道、镇机构改革方案,由区、县级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制订,经同级党委、政府批准后实施,并报*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备案。区、县级市党政工作部门的“三定”方案由区、县级市编办、机改办审核,报同级编委、机构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或区、县级市党委、政府审批,以区、县级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名义行文,并报*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备案。

六、实施步骤

机构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加强领导,统筹规划,精心组织,分步实施。区、县级市党政机关机构改革,于9月底前要将方案上报,在11月底基本完成。已经批准的机构改革方案,要认真组织实施,做好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的“三定”工作,并要进行配套改革和组织检查验收。

街道、镇的党政机构改革,各区、县级市要在10月底前审批方案,在12月底前基本完成。区、县级市事业单位的改革,今年主要做好调查研究,拟订方案,*年全面铺开。有条件的也可结合党政机关机构改革进行。

县级单位机构改革方案范文第2篇

笔者认为,我国的“省直管县”改革可分三步走:第一步是像目前各省的改革试点那样,省对有条件县的财政进行直管,并适当下放经济管理权,但仍维持市对县的行政领导地位,市县行政不同级,但“财政同级”;第二步是把财政省直管县扩大到本省辖区全部县;第三步是市和县分治,相互不再是上下级关系,统一由省直管,重新定位市和县的功能;市需合理调整机构和人员,总的方向应当是撤销传统意义上的管县的市(人员级别可保留),市县同级、分置,财政和行政省的直管县都到位。

另外,我国地域辽阔,地区间差异较大,因此“省直管县”改革不宜“一刀切”,而应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具体模式选择如下:一是在形成区域经济中心和积极构建区域经济中心的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天津、重庆4个直辖市和广州、深圳、南京、武汉、青岛、大连等计划单列市,可加大推进“撤县建区”的力度;特别发达和比较发达的地级市也可扩大管辖范围,改近郊部分乡镇或县为市辖区,为市的发展留下空间。二是在西部面积比较大的欠发达地区,如青海、新疆、、内蒙古等省区,在区划没有调整的情况下,仍维持目前的行政管理格局,但可向县级单位下放一些权力。三是在上述两种情况外的大部分区域,特别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区域,积极推进“省直管县”改革,条件成熟时尽快全面实施。

同时,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首先,要明确各级政府的职责与权限,实行“省直管县”的重要前提,就是要明确划分、确定各级政府的权责利。其次,实行“省直管县”后,省级管理机构要面对大量的县级机构,管理事务倍增,因而不断地下放权力必然成为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再者,省、市向县大量下放权力之后,县级政府体制改革尤为突出,县级政府要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减少行政干预,防止新的区域分割。

县级单位机构改革方案范文第3篇

按照中央批准的自治区机构改革方案和自治区实施意见的规划,宁夏将在3月15日以前完成定职责、定机构、定编制工作,3月31日前做好定岗定员工作,严格控制人员编制,实现职责任务到位、机构设置到位、领导班子到位、工作人员到位。

宁夏试点

宁夏回族自治区是我国唯一的省级建制的回族自治区,1958年10月25日成立,现辖银川、石嘴山、吴忠、固原、中卫5个地级市,22个县(市、区)。首府银川市辖3区2县1市,即兴庆区、金凤区、西夏区、永宁县、贺兰县,灵武市。

现已公开的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改革方案显示,机构改革后,自治区政府减少厅级机构6个设置工作部门35个,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瘦身”。

“各地、各部门一定要抓住机遇,率先在全国探索建立省直管县的行政管理体制。”宁夏回族自治区主席王正伟在1月20日召开的自治区政府机构改革动员大会上表示,自治区在建立直管县的财政体制方面已经先行了一步,积累了宝贵经验。

“省直管县试点非常敏感,涉及机构裁撤,合并、人员安置等具体问题,自治区已派出30多个工作组深入各区、市、县进行调研,现在还没有成熟的试点方案。”自治区编制办公室综合处的刘处长告诉《凤凰周刊》,现在的首要任务是落实自治区政府机构改革方案,随后将展开市县级政府机构改革。

据参与1月20日动员大会的一位农业系统官员透露:“灵武市已作为自治区管县的试点。”选择灵武市作为试点行政成本较低。

“灵武市作为省管县已经确定。”灵武市编办的韩志华表示,目前已经启动全面调研,重点调研行政机构裁撤,合并,与自治区形成垂直对接。计划于2月14日结束调研工作,形成调研报告由市政府上报自治区。

虽然具体试点实施方案还没看到,但灵武市畜牧局的一位人士告诉记者,在省管县试点改革后,灵武市现有的农业局、畜牧局可能不复存在,将形成一个和自治区农牧厅形成垂直管理的机构。

人事难题

“试点后,灵武的整个行政级别提半级,相对应的各委、办、局都要升格,人事编制将会是个难点。”灵武市财政局一位人士表示,几个部门的正职干部候任新组建的部门,还有一些副职需要安置,难度可想而知。

灵武市农业系统的一位调研员表示,财政省管县好办,行政省管县涉及的问题太复杂,人事变动和安置历来是政府机构改革的难题。

根据自治区政府机构改革方案,自治区共设置工作部门35个,其中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和组成部门24个,直属特设机构1个,直属机构10个。

在部门序列中,新增了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环境保护厅、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交通运输厅。而既有的经委、人事厅’劳动和社会保障厅、交通厅_建设厅等称谓经整合归并后不复存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由政府直属机构调整为卫生厅管理的部门管理机构,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总队、知识产权局、测绘局三个先前承担行政职能的副厅级事业单位,分别被调整为文化厅,科技厅、国土资源厅的内设机构;粮食局、体育局则由承担行政职能的政府直属事业单位调整为政府直属机构。

若按照“对口”设置和调整,无疑会在试点灵武市形成人事编制的动荡。宁夏自治区政协的一位人士表示。除此之外,原灵武市的上级市银川是否会在宁东能源化工基地上放权,成为灵武直管县试点最具争议的问题。目前灵武就有一种意见倾向于保留现在的机构设置,允许一个部门对口上级几个部门,没有必须设置的部门坚决不设,不搞上下“对口”。

利益博弈

“目前灵武市作为自治区直管县最大的悬念是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的归属问题。”宁夏灵武市财政局一位不愿具名的人士表示,该基地每年为灵武市贡献的财政收入占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

宁东能源化工基地位于宁夏中东部,是以煤炭、电力、煤化工、新材料为优势产业的区域性大型工业基地。“十五”和“十一五”期间规划在灵武布局建设的“一号工程”,被国家列为重点能源基地之一。

依托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灵武市在县域经济中迅速崛起,2007年列西部百强县第84位。随着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继续投资建设,自治区政府和灵武市政府做出加强县域经济的目标规划,计划在2012年使灵武进入全国百强县。

上述人士认为,“省管县”将把地级市架空,涉及利益重新分配的问题:比如以前县的财政收入被市里截留,现在直接交到省里,市的财政收入就会减少。

灵武市财政局一位官员直言,若把宁东化工基地划给银川市,成为银川市的一个区,那对作为“省管县”试点的灵武市而言,绝不是个好消息。

“宁东能源化工基地若划给银川,灵武作为省直管县试点就没什么意义了。”多位受访的灵武市官员表示,省直管县是为了进一步加强县域经济,而不是削弱。

正是因为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的财税地位无法替代。银川市政府办公室在接受记者电话咨询时表示:“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的归属目前尚无定论。”

但据记者了解,2002年,灵武市纳入“大银川”管理,目前宁东能源化工基地设管委会、区级行政机构,对外的牌子是“银川市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管委会”,管委会主任由灵武市市委书记兼任。

精简与阻碍

“省直管县是一种利益的重新调整权力的重新分配。”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副研究员张斌表示:实行省管县在壮大县域经济实力的同时,也会给中心城市的扩张造成负面影响。

据悉,宁夏回族自治区书记陈建国,主席王正伟要求这次机构改革,内设机构原则上要以不低于10%的比例进行精简,同时,要进一步完善自治区直管县的财政管理体制,积极探索完善自治区直管县的行政管理体制。

“这是一条刚性要求,必须不折不扣地落实。”自治区编办主任姚占河在接受宁夏网专访时表示,自治区编办要加强指导,严格把关,确保达到中央和自治区关于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各项要求和规定。

由于“宁夏行政区划较小,推进省直管县的成本较低,可以考虑行政直管县一步到位”。一位受访专家表示,按照宁夏地方政府改革实施方案的要求,市县级政府机构改革,省管县试点改革可在年内完成。

县级单位机构改革方案范文第4篇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传达贯彻全省人事编制工作会议精神,回顾总结去年的工作,全面部署今年的工作任务。下面,我根据主任会议研究的意见,讲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年机构编制工作简要回顾

过去的一年,全市编制部门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大局,突出重点,勇于创新,服务中心,服务基层,狠抓改革,严格管理,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为全面建设小康常德做出了贡献。

(一)各项改革工作积极稳妥推进

一是政府机构改革取得新进展。政府机构改革开始之前,市编委办先后深入13个市直单位、2个区县进行调查研究,召开了多次座谈会,参加座谈的人员上百人,并先后6次向市委市政府、人大政协领导汇报请示,争取领导支持。我们紧紧围绕国有资产管理、食品安全管理、流通体制管理等,对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涉及部门的机构设置、职能配置、人员编制进行了认真清理摸底,为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工作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各区县(市)编办也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在调查研究基础上,结合我市实际,把握政企、政事、政社分开,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因地制宜地推进政府机构调整、设置和职能整合,在方案拟定中我们坚持机构按职能整合的要求设置,不搞一刀切,不突破现有机构限额,人员编制不超出现已核定的行政编制总数,领导职数按规定配备。召开有关市直有关单位负责人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同时,加强与省机构改革办的衔接和与兄弟市州的横向联系,对应参照,权衡比较。改革方案批复后,我们积极主动向市委领导汇报,及时提出了具体实施方案。并于春节前召开了市本级政府机构改革动员大会,目前正在衔接协调“三定”事宜。各区县(市)也按照市里的统一部署,相继召开了动员大会,现正抓紧组织实施。

二是积极配合开展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改革工作。清理整顿行政执法队伍、实行综合行政执法,是解决多头执法、重复执法、执法扰民和执法队伍膨胀等问题的重要举措,也是深化我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动行政执法体制创新的重要内容。去年,我们积极配合市政府法制办开展了我市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和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工作。先后多次组织调研,上门听取有关部门意见,拿出了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方案,并报市委常委会议正式讨论通过,现正在组织实施。

三是乡镇站所改革继续深化完善。由于乡镇站所改革涉及人员多而杂,针对乡镇站所改革后遗留问题多,人员上访多,不稳定因素多,改革成果巩固难的现状。去年,我们市县两级编办分别由“一把手”带队,多次下到乡镇调研,认真督导,共同研究整改措施。针对调研中发现的各区县(市)在乡镇站所改革中普遍存在的拖欠职工“三金”、上岗人员工资难保障、社保不到位等问题,研究制定了偿还“三金”、确保上岗人员工资以及配套社保的具体措施,市县两级编办都形成了调研报告,并分别向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作了专题汇报,引起了市县两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得到了支持。桃源县、武陵区坚持以人为本抓改革,为解决分流人员的后顾之忧,分别拿出2000多万元和400多万元一次性解决了站所人员的社保问题,促进了乡镇改革的配套完善,保证了大局稳定。

(二)机构编制管理不断加强

去年,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党委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机构编制管理的文件精神,一方面,继续实行冻结式管理,严格控制机构编制的增长;另一方面,对个别涉及本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确需调整的机构,我们也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坚持服务理念,及时研究办理。较好的实现了机构编制工作服务中心、服务经济建设大局的要求。

一是坚持按制度规范管理。机构改革后,市里下发了几个机构编制管理方面的规范性文件,去年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级领导职数管理的意见》,在工作中严格执行,狠抓落实。机构编制事项,坚持了集中统一和归口管理原则,坚持了“三个一”的工作制度。各地副科级以上机构的设置、更名、升格及内设机构的设置和审批基本上符合要求。如能源办升格、国土执法机构升格、卫生防疫站更名等,均按程序要求进行了呈报和审批,没有出现超越审批权限擅自批准设立机构或机构升格的现象。在行政编制、专项编制的管理上,坚持县乡分级管理,没有出现超总量分配和核定的情况,也没有县乡相互挤占问题。汉寿、桃源的专项编制还保持了少量空编。

二是严格把好进人用编的“总阀门”。去年,我们把住公务员招考、事业单位招聘、机关单位有限竞争考试和政策性人员安置等进人用编的总口子,坚持编内进人、符合结构、留有余地的原则,认真审定各单位进人用编事项。针对部分单位无空缺编制或不是公务员编制申请公招的现象,坚持认真审核,严格把关,市直单位申报的40多名招考计划最后只批准了26名。同时对个别单位未经编制部门同意即向社会公开招聘工作人员,我们立即对这些单位进行了批评,并责令立即停止报名和考试工作。在进人用编上,一些区县通过建立健全制度,规范了工作程序,理顺了工作关系,发挥了编制部门“总阀门”作用。如武陵区建立了一个渠道进人、一个会议议定、一个部门办理、一张通行证办事的“四个一”的工作机制。汉寿县确定进人用编实行“四堂会审”,即由组织、人事、编制、财政等部门共同研究,编委会议审定,提高了办事效率。临澧县下发了用人用编工作程序的专门文件,加强了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有效地控制了用人用编多头审批、无序增长的混乱局面。

三是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管理体制改革。近年来,随着公开招考、公开招聘和竞争上岗制度的普遍推行,机关事业单位的用人机制开始真正搞活。但同时,作为机关事业单位后勤保障服务一块,改革滞后,缺乏竞争办,缺乏活力。为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社会化,搞活后勤服务用人机制,去年上半年,我们深入学习研究有关政策法律,牵头邀请组织、人事、劳动、财政、医保、社保、机关保险、住房公积金等管理部门负责人参加后勤服务管理改革研讨会,在此基础上,以市委办市政府办名义出台了《常德市市直机关后勤服务人员管理暂行办法》,文件规定,从发文之日起,市直机关单位停止办理补充后勤服务人员的进人用编和工资统发手续,机关单位不再新核定后勤服务事业编制。这个文件的出台,把机关事业单位用人制度的改革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深受用人单位的赞同。

四是积极探索机关事业单位临时聘用人员管理新思路。去年下半年,我们对市直440家财政拨款的行政事业单位(含差额拨款和规费开支的单位,下同)临时用工情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对其中使用临时人员较多、结构比较复杂以及存在问题比较突出的25家单位进行了上门调研,接触了40多个单位的分管领导和政工、后勤部门负责人,并与劳动社会保障局等职能部门就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讨论。针对临时工聘请随意、管理松散、待遇不落实、和增加财政负担这一现实,在考虑满足单位需要和财政承受能力的基础上,拿出了清理整顿和规范临时工聘用管理规定初稿,现正在征求意见,准备以市委市政府文件形式下发。

五是政策性人员安置工作平稳。因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我市军队转业干部及军属、城镇复退兵等政策性人员的安置工作将相当繁重。为了搞好这项工作,我们统筹考虑各方面政策性人员的安置要求和行政事业单位职能任务的变化情况,提前制定了有关政策性人员安置的原则意见,加强了政策性人员安置的宏观调控力度。在去年的安置方案中,编制计划的指导性得到了强化,所有政策性人员安置一律按照编制部门制定的方案进行落实,任何单位都无权任意更改方案。去年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共计接收政策性人员228名,比往年多一倍。由于我们坚持按照安置的原则落实方案,目前安置工作开展平稳有序,彻底改变了以往在安置上打乱仗的现象。各区县(市)退伍兵、干部的安置也做到了严格按政策办理。

(三)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不断创新

一是注重管理质量,登记率和年检率不断提高。去年,我市符合登记的事业单位3984家,已经登记单位数3956家,其中市直442家(省管理和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办63个,市本级377个),登记率为99.3%,其中汉寿等区县的登记年检率达到100%。市直变更登记79家,新设立登记7家,在提高登记率和年检率的同时,我们严把资格关、材料关、资金关、审核关,依法办理,确保了质量。

二是事业单位法人证书的使用得到强化。去年,我们首先通过各种媒体广泛宣传事业单位登记工作,在《常德日报》刊登全市事业单位进行2003年度年检的公告,起到了较好的效果。然后召开有关部门协调会,商议如何贯彻落实证书使用制度,共同把好证书使用关,并上门走访了银行、财政、公安、劳动等相关部门,送出事业单位名册,年检标识的式样,要求各相关单位办理相关事情时,不仅要看法人证书,还要看法人证书上是否有年检标识。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事业单位法人证书使用问题的通知》的规定,去年10月,市县两级编办组织了对相关部门贯彻落实事业单位法人证书使用制度情况的检查。从检查的结果来看,这项制度在我市是基本落实的。相关单位都建立了凭证办事公示牌,都将提供《事业单位法人证书》作为办事的必备条件。

三是开展了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培训。去年5月下旬,我们与市委组织部联合在市委党校举办了市直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培训班,聘请省编办领导和省市党校知名教授就新时期事业单位发展趋势、事业单位领导人必备基本素质等专题进行讲课,市直300多个事业单位的法定代表人参加了培训,收到了良好效果。同时,积极组织事业单位优秀法人代表出国培训。去年我们派了3名优秀事业单位法人表代表参加了到西欧培训,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拓展了他们的工作思路。

四是积极组织开展优秀事业单位法人、法定代表人表彰活动和事业单位优秀调研论文评选活动。为促进事业单位增强法人意识,完善法人治理机制,去年3月,我们与人事局联合表彰了14个优秀事业单位,15名优秀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并记二等功,并在5月召开了表彰大会。为扩大登记工作影响,9月我们又与社科联联合下文组织开展了事业单位调研论文评选活动,目前论文已经评审完毕。

五是强化了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的监督管理。去年我们启动了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的离任审计制度。对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的变更,要求主管部门必须出具离任审计报告,通过此项活动的开展,事业单位法人代表的法律意识得到加强,同时得到了社会认可。

(四)自身建设不断加强

根据全省人事编制系统开展创建“三强”班子“四好”队伍的要求和市委开展“双争”、创建学习型机关的总体部署,去年,我们结合全市编制工作实际,狠抓了机构编制部门的自身建设,取得较好效果。

1.加强学习培训,能力素质得到提升。去年,全市机构编制部门根据市委《关于建设学习型城市的意见》的要求,积极开展“五学一推广”学活动。并把理论学习摆在首位,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同时,狠抓法律法规、业务知识、电脑、英语的学习和普通话的推广。市编办根据市委建设学习型机关的要求,制定了“创学”方案和考核办法,在全办兴起了学习热潮。年终“创学”考试考核,政治理论、法律法规、电脑、英语和普通话全部通过考试,达到合格水平,平均超过90分,其中普通话测试水平在市直单位名列前茅。朱正权、何斌同志分别考取了省委党校和湖大的在职研究生,喻长春、鲍一鸣同志拿到了本科文凭。通过创建学习型机关活动,全体工作人员的能力素质得到了全面提升。

2.强化作风建设,服务意识进一步增强。去年,全市机构编制部门以“爱岗敬业、坚持原则、务实创新、热忱服务、公正廉洁”为主题,扎实开展作风建设,打造过硬队伍。一是坚持工作就是服务的理念。对前来办理业务的同志,自觉做到了“一张笑脸、一声问候、一个请字、一把凳子、一杯清茶”的服务要求,体现了真诚待人、真切助人的服务宗旨,办事时注重宣传机构编制政策和规定,让人们进一步了解、理解、支持编制工作,让前来办事的同志满意而归、理解而归,杜绝了“四难”(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现象。二是切实转变作风。坚持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工作,虚心听取部门和基层的意见,不断研究和改进工作程序、办事制度和工作方法。在人员的上编下编、编制统计、事业单位年检年审等工作中,改变过来坐等上门的工作模式,坚持上门搞好服务。市编办还就乡镇站所改革、后勤服务体制改革等问题深入基层调查研究10多次,写出了价值较高的调研材料。多数区县市编办为基层服务、为群众服务的意识很强,坚持上门服务,热心为群众解难,受到了基层和群众的好评。

3.加强基础建设,管理工作不断规范。去年,市县两级编办在财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积极创造条件,不断加大投入,办公条件不断改善,要求配备的硬件基本配齐,内务基础工作进一步加强。多数区县(市)机构编制管理规范,程序明确,基础建设搞得较好。桃源、武陵、汉寿三县区按照县直和乡镇分别建立了机构编制动态管理台帐,每个单位都有机构编制管理手册,管理十分到位。桃源、安乡机构编制档案资料齐全,查阅方便,库房整洁。安乡县将全县所有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分成在编在岗、分流人员、离休退休等三大类,分别建立了人员编制管理卡,实行了严格的人员编制管理,档案室被评为省一级档案室。石门县将全县机构编制管理数据和人员编制全部输进了电脑,基本实现了机构编制的计算机管理。

县级单位机构改革方案范文第5篇

我县档案馆建馆于1958年,当时馆址座落在县城新华街老县政府院内,平房7间,砖木结构,建筑面积约130平方米;1963年搬迁至新华街老县委院内,平房11间,砖木结构,建筑面积约210平方米;现在馆址于1975年4月建成使用至今,平房21间,砖木结构,建筑面积600平方米,库房面积400平方米。

二、馆藏基本情况

目前,我县档案馆保管着全县85个全宗127个立档单位的档案、资料42350卷(册),馆藏档案分类情况如下:

1、文书档案:接收的时间为1949年至1978年,只有县委办公室接收至2004年、县政府办公室接收至1995年、县人事局接收至2004年、县劳动局接收至1983年。档案内容主要分为:一是党群系统全宗档案;二是“”时期县革委全宗档案;三是政府系统全宗档案;四是县直各企事业单位全宗档案;五是区、镇(场)全宗档案;六是临时机构全宗档案。共计20337卷。

2、人事档案:内容包括县教育局1960年前后精减下放教师档案、组织部和教育局非在职干部档案、人事局退职干部档案等。共计1167卷。

3、纪检监察档案:内容包括县纪委、县监察局和人事局对党员干部和行政干部所犯错误的处理及案件查处档案。共计2598卷。

4、房产土地证档案:内容包括土地人口房产陈报书、土地房产所有证存根等。共计2687卷。

5、人口普查档案:内容包括县人口普查办公室在1954年、1964年、1982年第一、二、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中形成的档案。共计287卷。

6、下放“知青”档案:内容包括“知青”办公室1968年至1978年“知青”下放存根、部分“知青”个人档案和内外迁移等有关资料。共计2687卷。

7、农税清册和地契档案:包括县财政局和财税局在建国初期组织征收的农户农业税清册及地契。共计3466卷。

8、革命历史档案:包括中共雪涡县委1946年至1949年形成的档案。共计19卷。

9、历史档案:清朝同治11年(1872年)圣旨两轴。

10、科技档案:撤销单位县区划办移交进馆的图纸223张。

11、声像档案:照片档案6本360张,录像带2盒。

12、电子档案:苦命历史档案光盘1张。

13、书画艺术档案:县老年书画联谊会捐赠的252幅书画作品。

14、图书、资料:共计6518册。

三、内设机构及人员情况

我局(馆)内设机构4个:人秘股、业务指导股、内部管理股和资料编缉股。正副股长5人。目前有在职人员7人,其中:馆员6人,助理馆员1人。

四、档案管理模式改革工作开展情况

1、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省档案管理模式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皖办发〔2006〕2号)文件下发后,县委、县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多次批示,但由于现有档案馆系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所建,平房砖木结构,库房面积不足,馆藏档案早已饱和,且安全隐患重重,无接收能力和保管条件,严重影响我县档案管理模式改革的施行,为此,县委、县政府多次召开有关协调会,研究新馆建设。经县委常委会研究同意:在新县委大院东北部建一座新型现代化、全框架、符合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的综合档案馆,建筑面积为6800平方米。这一举措为我县的档案管理模式改革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为确保档案管理模式改革工作的顺利实施,为整合、开发和利用档案信息资源打好基础,实现业务建设标准化,近年来我局多次派出专业技术人员赴省城进行业务培训,以提高业务人员的素质。

3、新馆建成使用后,我局(馆)将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的具体指导下,积极开展档案管理模式改革工作,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宣传档案管理模式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全社会档案改革意识;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密切协调配合,采取切实措施,制定实施方案,确定整合对象,明确实施单位,统筹规划,认真完成档案管理模式改革任务;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专业档案流转新机制及有关专业档案管理办法、制度,明确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与各专业主管部门在专业档案形成、流转和管理工作中的关系和职责,建立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提高人员素质,科学整合档案信息资源,增加档案门类,丰富馆藏档案资料,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和人民群众利用需求,加大综合开发力度,努力实现档案资源的最大效益;进一步加强现代化建设,逐步建立馆藏档案目录数据库、全文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等,提升档案馆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强档案安全管理,改善馆藏档案保管条件,完善“八防”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