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安全评价论文

安全评价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安全评价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安全评价论文

安全评价论文范文第1篇

1.1计算机设备安装带来的风险计算机设备的安装分为软件安装和硬件安装,计算机硬件一旦安装错误将会导致计算机无法运行,严重者可能导致整台计算机的损毁,所以计算机在安装过程中需要专业的技术型人才进行主机的连接,网络的连接,计算机设备的连接等操作,这些操作一旦出现失误,后果是将是无法挽回的。另外,计算机设备安装也存在强制安装、修改本地设置、收集用户信息和推送广告等恶意操作。这些恶意操作都会给计算机网络用户带来一定的风险甚至是危害。

1.2网络数据库带来的风险数据库,是数据的存储中心,网络上各种数据都被存放在数据库中,如果数据库产生数据隐患,将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量越来越大,需要存放的数据急剧增加,各种私密的信息和数据都保存在数据库中,数据库系统一旦出现安全漏洞和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所以加强数据库系统的安全性和保密性至关重要。

1.3操作失误带来的风险实际操作包括简单操作和技术操作,技术操作要求操作人员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因此必须由专业技术人员来操作。比如,在进行计算机联网软件安全维护工作的时候,如果由非专业人员操作,操作中可能出现的网络技术安全问题,甚至造成重要文件丢失或数据源丢失,这些都会对计算机网络用户带来损失。

1.4联网软件安全标准随着互联网应用的日益广泛,各种具有兼容性的应用软件应用而生,这些软件的用户量大,在使用过程中占用大量网络资源。目前我国只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和《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中规定了针对单位和个人的一些要求,但也只是在对软件强制安装和难以卸载,恶意收集用户信息,浏览器的劫持和广告弹出等违反用户知情权和选择权的一些恶意行为进行了说明。联网软件安全标准主要是从联网要求,运行要求,恶意行为防范和运行安全等方便做出规定的。因此对联网要求、运行要求、恶意行为防范、运行安全等各种机制的完善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计算机联网软件的制式安全评价分析

虽然计算机网络的使用已经实现了自动化,一体化操作,但计算机联网软件的制式安全分析仍然是必不可缺的。

2.1明确计算机联网软件的制式安全评价分析的目的在进行计算机联网软件制式安全评价之前,一定要明确计算机联网软件的制式安全评价分析的目的及其操作对象,只有先明确了计算机联网软件的制式安全评价分析的目的和操作对象,才能进一步制定相关的操作流程。对于个人来说,进行安全评价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使个人了解计算机网络的使用方式,以便更好的实现联网工作;对于企业来说,主要的工作目标就是使工作人员熟悉计算机的操作步骤,提高操作的熟练度,以保证公司计算机的正常使用和信息安全并增加公司的盈利。

2.2搜集安全评价的信息确定了计算机联网软件制式安全评价的目的以后,就要搜集安全评价所需的信息。只有全面的搜集相关的信息,才能为安全评价提供依据,才能进一步进行网络安全评价。

2.3选择安全评价的方法计算机联网软件的制式安全评价具有科学性,方法的选择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选择不好方法,既浪费了时间、金钱和精力,又得不到正确的结果,合适的方法则能事半功倍。评价的方法有短期评价和长期评价两种方式,短期评价就是每隔一个时间段就对安全性能进行一次评价和风险评估,而长期评价是偏重于从整体上对安全性能进行评价。无论是短期评价还是长期评价,都可以达到基本的要求。

2.4实施评价工作确定了目标,搜集了足够多的信息之后,就需要开展评估操作了。安全评价是整个操作工作的主体部分,评估是一项针对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按部就班的完成各项操作,任何一个操作过程出现错误,都会给整个评价分析过程带来麻烦。

2.5总结评价结果完成计算机联网制式安全评价分析的各个操作步骤都之后,就需要总结评价的结果了。评价完了不代表全部工作就完成了,总结也是安全评价的一个部分,计算机联网软件制式安全评价的主体流程都完成之后,对评价的结果进行总结也是很重要的。在总结过程中可以发现前期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并得以处理。另外,将此次计算机联网软件的制式安全评价的评价分析结果存储起来,也会给以后的评价分析工作提供参考,减小日后评价分析工作的工作量,减少资金投入。

3计算机联网软件的制式安全评价分析的意义

3.1保障计算机系统的安全计算机联网软件的制式安全评价分析的主要目的就是保障计算机系统的安全,计算机系统的安全对于计算机的运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只有保证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才能保证计算机其他各项功能的实现。

3.2减少故障的发生安全评价能够发现故障的所在,并根据故障的严重程度给出相应的应对措施,根据所提供的措施对计算机进行维护,进而维护计算机的正常运行和各项功能的实现。

安全评价论文范文第2篇

制冷剂的安全性至关重要,国际组织、学术团体和政府部门都制定了相应的标准。随着制冷剂尤其是绿色环保制冷剂的发展和实际应用的要求,这些标准也作了相应的补充和修订。综合介绍了有关标准和近年来对制冷剂安全性提出的新的要求和规定以及有关的研究课题。

关键词:制冷剂可燃性毒性标准

Abstract

Safetyrefrigerantalternativesisofgreatimportance,standardsaboutwhichhavebeenestablishedbyinternationalorganisations,academicsocietiesandgovernmentsandrevisedwiththedevelopmentofrefrigerants,especiallygreenrefrigerantsandmorestrignentfortheirsafety.Givesageneralsurveyofthisissue.

Keywords:refrigerantsflammabilitytoxicitystandard

0引言

由于保护臭氧层和抑制全球气候变暖的需要,对制冷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内外先后开发了一些绿色环保制冷剂,其中不少替代制冷剂或多或少含有一定的可燃和毒性组元,有的本身就是可燃性很强的化合物。特别是国际上越来越注重从保护臭氧层和抑制全球气候变暖两做成方面综合评价制冷剂环保性能时,目前对使用R32、R152a,R123和天然工质,尤其对使用碳氢化事物的呼声有所高涨。不仅欧共体的一些国家如此,甚至连美国等一些一直不允许在大中型制冷空调系统中使用碳氢化合物的国家和学术性团体,最近也正拟开展这些制冷剂应用的可行性研究,例如美国空调制冷学会(ARI)正在组织全球范围的一些厂商和专家进行"全球制冷剂环境评价网络"(GREEN)工作,目的是评价丙烷(R290)和其他碳氢化合物以及CO2在制冷空调系统中替代温室气体R134a,R410A,R507A和R407的可行性。因此,很有必要对可燃性制冷剂及其混合物的安全性要求及其分类标准有所了解。

国际组织和美国一些学术团体及政府部门对制冷剂安全性要求和分类标准,又并非一致,而且这些组织的相应标准也在不断完善、补充和修改,特别是美国供暖制冷空调工程师学会(ASHRAE)从1997年以来对其原先ASHRAE34-1992《制冷剂编号标志和安全分类》标准[1]作了较大改动和补充,这些年来还一直在不断完善中。对这些标准之间的异同、变化和发展及时了解也是十分必要的。

有鉴于此,本文详细综述了有关制冷剂替代物安全性要求和分类的国际标准和某些国家的标准现状以及需要进一步开展的研究课题。

1有关名词术语

为了便于查阅和理解这些标准的规定,现将这些标准中所涉及的名词术语汇总如下。

毒性(toxicity):在急剧或长期接触、吸入或摄取情况下,制冷剂对人体健康的有毒或致命的能力[1]。

对生命或健康有危险的极限(IDLH,immediatelydangeroustolifeandhealth):人们可以在30min内脱离最高浓度,此时不会产生伤害症状或对健康有不可恢复的影响[2]。

50%的测试动物致命浓度(LG50,lethalconcentrationfor50%oftestedanimals):通常用老鼠做实验,在此种环境中持续4h,有50%死亡时的浓度。也用1h的LG50,大约为4hLG50的两倍。

允许暴露极限的(PEL,permissibleexposurelimit):国际上已通过"氟化烃替代物的毒性项目"(PAFT),对一些HCFC和HFC类物质进行了广泛的毒性试验。根据这些结果,制冷剂生产厂家建议在给定时间内人可以耐受而无有害影响的浓度,称这为"允许暴露极限"。这些极限值的单位是百万分之几(×10-6),表示可以安全耐受制冷剂的最大值[2]。

安全阈值(TLV,thresholdlimitvalues):任何物质的毒性大小的另一描述。TLV"表示各种工作人员可以日复一日地暴露在这种条件下,而免受任何对健康不利的影响"。对挥发性物质如制冷剂,其安全阈值TLV以容器中的体积分数(×10-6)表示[2]。

安全阈值-时间加权平均值(TLV-TWA,thresholdlimitvaluetime-weightedaverage):它是按在一周40h工作制的任何8h工作日内,制冷剂TLV值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对暴露在这种浓度下的所有工作人员健康都不会有不利影响[2]。TLV-TWA值,通常由美国政府和工业卫生会议(ACGIH)确定[3]。

最低可燃极限或燃烧下限(LFL):在特定试验条件下,可燃制冷剂在它与空气的均匀混合气中能够维持火焰传播的最小浓度[4]。一般,LFL以制冷剂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表示,也可以经换算后kg/m3表示,两者的换算关系为:在25℃和101.325kPa时,以体积百分数乘以0.0004141和制冷剂摩尔质量可得到以kg/m3表示的值[5]。

最高可燃极限或燃烧上限(UFL):在特定试验条件下,可燃制冷剂在它与空气的均匀混合气中能够维持火焰传播的最高体积比例[4]。可燃制冷剂在空气中可燃的范围为从LFL到UFL,其浓度低于LFL或高于UFL,则不能维持火焰传播,即不可燃。

燃烧热(HOC):1kmol可燃制冷剂,在25℃和101.325kPa下,完全燃烧且燃烧生成物均处于气相状态时所放出的热量[6]。

自动着火温度(autoignitiontemperature):按照UL340[7]或IEC79-4[8]规定的试验方法,制冷剂着火的最低温度。

额定成分或名义成分(nominalformulation):含气相和液相的制冷剂的主体成分。在BSR/ASHRAE/Addendum34p[9]中规定,当容器内充灌多于或等于80%液相制冷剂时,该液相分可作为制冷剂的额定成分。

最不利成分(WCF,worstcaseformulation):生产时制冷剂额定成分都允许有成分偏差余量。考虑了组元成分允许偏差余量后,在制冷剂额定成分中可燃组元最多时的成分[9]。

分馏(fractionation):混合物由于易挥发组分优先蒸发,或不易挥发组分优先凝结引起的成分变化[1,5]。

可燃性的最不利分馏成分(worstcasefractionatedformulationforflammability):在分馏时气相或液相最高浓度时的构成,此时TLV-TWA小于400×10-6[1,5,9]。

2制冷剂的安全等级

国际组织和某些国家的学术性团体和政府部门对制冷剂的安全等级和分类,均以标准的形式作出了详细的规定,如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欧洲标准委员会(EN)、美国供暖制冷空调工程师学会(ASHRAE)、美国UnderwritesLaboratories(UL)和美国交通部(DOT)等。但由于各组织的服务目的和宗旨不尽相同,对制冷剂的安全分类也不完全相同,而且为了能更好地对制冷剂进行分类和应用,各组织关于制冷剂安全分类的标准也在不断完善和补充。下面列出了它们制订和批准的相应标准。

2.1ISO5149

国际标准化组织于1993年9月15日制订的国际标准ISO5149《用于制冷和供热的机械式制冷系统的安全要求》(第1版)[10],对于制冷剂进行了如下分类。

等级1:对人类健康没有较大危害的不可燃制冷剂;

等级2:与空气混合的可燃性试验中,最低可燃体积分数不小于3.5%的有毒或有腐蚀性制冷剂;

等级3:与空气混合的可燃性试验中,最低可燃性体积分数小于3.5%的制冷剂;

ISO5149标准对制冷剂年述分类方法,已被另一个国际组织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所采用,参见文献[11]。此外,ISO还曾于1974年制订了ISO817《有机制冷剂--编号标志》标准[12],规定了制冷剂的编号标志和命名方法。

2.2EN378-1

欧洲标准委员会于1999年11月11日制订的欧洲标准EN378-1《制冷和热泵系统--安全和环境要求》[13],根据制冷剂的可燃性和毒性进行分类。

可燃性分类

等级1:气相时任意比例与空气混合均不可燃;

等级2:与空气的混合物,其最低可燃体积分数大于等于3.5%;

等级3:与空气的混合物,其最低可燃体积分数小于3.5%;

这种可燃性分类与ISO5149基本相同。

毒性分类

等级A:当制冷剂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大于等于400mL/m3时,对长期在此环境中每天工作8h、每周工作40h的工人身体没有不利影响的制冷剂;

等级B:当制冷剂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小于400mL/m3时,对长期在此环境中每天工作8h、每周工作40h的工人身体没有不利影响的制冷剂;

对于制冷剂混合物,分馏过程中其可燃性或者毒性特性可能会发生变化,需把名义配比和最不利分馏成分时的分类特性表示出来,中间用"/"分开。

此欧洲标准补欧洲很多国家接受并采纳,如英国标准BSEN378-1:2000等。

2.3ANSI/ASHRAE34

由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所和美国供暖制冷空调工程师学会组织制订和批准的ANSI/ASHRAE34-1992[1]和和其修订片ANSI/ASHRAE34-1997[5]《制冷剂的编号标志和安全分类》是美国国家标准。现在该标准1997年版本已正式替代了ANSI/ASHRAE34-1992版本。在该标准的第6节中对制冷剂的安全分类作了下述规定,即毒性分为A,B两个等级,可燃性可分为1,2,3三个等级,安全分类应由字母及数字两个特征符组成,这样,就把制冷剂分成了6个独立的安全等级,如图1所示。

毒性分类

等级A:基于安全阈值-时间加权平均(TLV-TWA)值或相应指标的数据,在体积分数小于或等于400×10-6时,制冷剂无毒性;

等级B:基于安全阈值-时间加权平均(TLV-TWA)值或相应指标的数据,在体积分数低于400×10-6时,制冷剂有毒性;

可燃性分类

等级1:制冷剂在气压为101.3kPa和温度21℃(注:ANSI/ASHRAE34-1992中规定的温度为18℃,其修订版ANSI/ASHRAE34-1997改为21℃)的空气中试验时无火焰传播;

等级2:制冷剂在21℃和101.3kPa时燃烧下限(LFL)高于0.10kg/m3,且燃烧热低于19000kJ/kg。LFL值应按照美国试验和材料协会ASTM制订的E681-85[4]的方法测定。燃烧热的计算是假设燃烧生成物都是气相,并处于它们的最稳定状态(例如碳、氮、硫生成二氧化碳、氮气、三氧化硫;如果分子中有足够的氢、氟和氯生成氟化氢和氯化氢,否则生成氟和氯,过剩的氢生成水);

等级3:制冷剂在21℃和101.3kPa时高度易燃,其燃烧下限(LFL)小于或等于0.10kg/m3,或燃烧热大于或等于19000kJ/kg。燃烧热的计算如等级2定义中所作说明。

对于非共沸混合物,其毒性和/或可燃性在分馏时可能由于成分的改变而改变,因此ANSI/ASHRAE34-1997标准原规定采用双重安全等级分类,两个分类用"/"隔开。第一个分类是额定成分表示的混合物的分类;第二个分类是混合物在最不利分馏成分(WCFF)下的分类。

对于可燃性,"最不利分馏成分"定义为在分馏时气相或液相易燃成分最高浓度时的构成;对于毒性;"最不利分馏成分"定义为在分馏时气相或液相最高浓度时的构民,此时TLV-TWA小于400×10-6。混合物的TLV-TWA值应根据每种组分的TLV-TWA值按照文献[3]附录C方法加以确定。

近年来,ANSI/ASHRAE34-1994标准,又通过一些附件34a-34f,34j-34l,34o-34p[14]的形式,作了进一步说明、补充和修改,其中ANSI/ASHRAE34Addendump,已分别于2000年6月9日和2000年11月15日被ASHRAE指导委员会和NASI批准。ANSI/ASHRAE34Addendump对制冷剂的安全分类标准进行了下列重要补充和修改;

不论是共沸混合物还是非共沸混合物,只要在分馏过程中可燃性或者毒性特征随成分变化发生了变化,它的安全分类都将基于分馏后的最不利情况,根据纯制冷剂的相同标准来决定其安全分类。

ANSI/ASHRAE34-1997连同这些附件是目前美国有关制冷剂安全性方面的国家标准,提出了制冷剂安全性新的要求,相应地此标准的表2和表B1中已将混合物制冷剂安全分类由原先双重安全等级分类改为按最不利分馏成分的安全性作为其安全分类的依据。

2.4UL2182[15]

美国UL实验室依照ANSI/ASHRAE34-1992标准[11],利用ASTME681-85[3]的标准试验台,在室温25℃和100℃下对制冷剂的可燃性进行试验,看其是否有火焰传播,对于无火焰传播的制冷剂,UL实验室则依据UL340标准[5]测试制冷剂的自动着火温度。根据以上测试结果,分类如下。

不可燃:无火焰传播、自动着火温度大于等于750℃;

实际不可燃:无火焰传播、自动着火温度小于750℃;

可燃:有火焰传播。

2.5DOT173.115

美国交通部制订的制冷剂可燃性安全分类标准DOT173.115[16]为:

LFL≤13%或(UFL-LFL)>12%为可燃;其余为不燃。

此标准与ANSI/ASHRAE34-1997标准,对于有些制冷剂的安全分类不同,例如DOT173.115标准,从运输要求出发,将氨分类为不易燃气体,而按ANSI/ASHRAE34标准,氨被列为等级2的制冷剂。

3制冷剂毒性

制冷剂的毒性可以用很多方式加以度量。毒性指标本身并没有描述相对的危险性。大多数指标和暴露浓度规定用无量纲的体积分数或单位体积的质量表示。一个人在知短时间内能够耐受制冷剂的极限,称之为"毒性急性作用"或"急性毒性";在一个较长持续时间内能够耐受的极限,称之为"毒性长期慢性作用"或"慢性毒性"[2]。其中急性毒性,指标包括IDLH,LG50,LOEL(lowest-observedeffectlevel),NOEL(no-observedeffectlevel)及EC50(effectiveconcentrationfor50%ofspecimens)等指标,慢性毒性包括TLV-TWA,PEL及WEEL(workplaceenvironmentalexposurelevel)等指标。表1列出了一些常用制冷剂的IDLH,EC50和PEL数据。目前在安全等级分类等方面使用较多的TLV-TWA,一些常用制冷剂的数值见表2。

4一些制冷剂和混合制冷剂的安全分类

根据前述的安全分类标准,现在某此制冷剂及混合制冷剂安全数据和分类等级汇总于表2,表中还同时列出了它们环境数据,以备参考。

5研究课题

制冷剂替代物的毒性问题,已由世界上主要制冷空调制造商联合参加并组织的国际性PAFT(programforalternativefluorocarbontoxicitytesting)项目进行了必要试验,取得了一批重要的毒性数据,并作出了相应评价。

制冷剂替代物(含混合物)的可燃性问题,也已引起关注。如前所述,国际性组织和一些国家的政府部门、学术团体制订了相应标准,但其中还有一些问题尚待进一步探讨,并急需达成共识,例如:

①制冷剂泄漏后的浓度分布与可燃极限浓度之间的关系;

②各种着火源对可燃性制冷剂着火的影响;

③可燃性制冷剂混合物标准泄漏模型的确立与验证;

④可燃性制冷剂泄漏后最不利分馏成分着火试验条件的评定;

⑤制冷剂可燃性试验中可燃极限的正确判定和评价;

⑥使用可燃性制冷剂时制冷空调系统的综合评价和防范措施;

⑦结合国情制订可燃性制冷剂安全性国家标准等等。

注:Δ表示由于RC318的毒性数据不足,在ANSI/ASHRAE34-1997标准的附件34c中,删除了RC318和R405A(含RC318)的原安全分类;

*表示美国联邦政府和美国国家环保局鉴于R405A的GWP值达5750,将其列为不接受的替代物,参看EPA,SubstituteRefrigerantsUnderSNAPasofJune8,1999;wff表示最不利分馏成分是可燃的。

6结束语

①制冷剂除了必须符合国际性环保要求和制冷性能要求外,其毒性和可燃性,也是非常重要的参数。为此国际组织和一些国家的机构都对此制订了相应的安全性分类标准。这些标准都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但不同国家和同一国家的不同部门,往往采用不同的标准,而且还经常修订被充,这点需引起注意。

②我国原技术监督局颁发的《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管理办法》文件中,明确规定"国际标准是批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所制订的标准,以及ISO确认并公布的其他国际组织制订的标准"。因此ISO5149是目前制冷剂安全性分类方面的一种国际标准,并被另一个国际组织IEC(国际电工委员会)所采用。美国的ANSI/ASHRAE34-1997及其附件34a-34f,34h,34j-34l,和34o-34p,是美国目前执行的国家标准,在国际上有相当影响。

③在美国ANSI/ASHRAE34-1997及其相应附件列出的制冷剂表中,有相当一部分已被禁用或将被禁用,如R11,R500,R502和R12等;有一些混合制冷剂和纯制冷剂,如R405A和RC318,由于毒性数据不全,在1998年的附件34c中,其原先的安全分类已被删除,有待进一步认证,并由于其GWP值太高,而被美国政府和美国国家环保局认定为"不接受的替代物";还有一批混合物其可燃性分类已从2000年11月起按附件34p的要求,被认证为A2,如R411A和R411B等。

④本文针对目前各种标准之间的差异,提出了一些需要进下研究的相应课题。

此外,国际组织以及某些国家对使用制冷剂的制冷空调系统和电工器具还都制订了有关标准,如国际标准化组织ISO5149,国际电工技术委员会IEC79,欧共体EN60335,英国BSEN50054,德国DIN,美国ASHRAE15和美国UL250等标准。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参考文献

1ANSI/ASHRAE34-1992,Designationandsafetyclassificationofrefrigerants,1992

2UNEP.Chillersandrefrigerantmanagement,trainingmanualDec,1994,UnitedNationsPublication,ISBNNo.92-807-1469-4

3AmericanConfofGovernmentalIndustrialHygienists(ACGIH).Thresholdlimitvaluesforchemicalsubstancesandphysicalagentsandbiologicalexposureindices.1990-1991

4AmericanSocietyofTestingandMaterial.ASTMDesignation:E681-85,standardtestmethodforconcentrationlimitsofflammabilityofchemicals,1991.

5ANSI/ASHRAE34-1997.Designationandsafetyclassificationofrefrigerants,1997.

6朱明善,刘颖,林兆庄,等,工程热力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

7UL340,Standardforsafetyfortestforcomparativeflammability.

8IEC79-4,Electricalapparatusforexplosivegasatmospheres,Part4:Methodoftestforignitiontemperature.1975.

9BSR/ASHRAEAddendum34p.thirdPublicReviewDraft,2002.

10ISO5149,Mechanicalrefrigeratingsystemsusedforcoolingandheating-safetyrequirements.Firsted,1993.

11IEC60335-2-24,Safetyofhouseholdandsimilarelectricalappliances-Part2,Section24-Particularrequirementsforrefrigeratorsandfoodfreezers.Fifthed,2000

anicrefrigerants-numberdesignation.1974

13EN378-1.Refrigeratingsystemsandheatpumps-safetyandenvironmentalrequirements-Part1.Basicrequirements,definitions,classificationandselectioncriteria.1999

14ASHRAE.ANSI/ASHRAEAddenda34a-34f,34h,34j-34l,34o-34p,AddendatoANSI/ASHRAEStandard34-1997,2000

15UL2182.Guideforthestandardforrefrigerants.1995

16DOT173.115.SubpartD-Definitionsclassification,packinggroupassignmentsandexceptionsforhazardousmaterialsotherthanClass1andClass7,§173.115Class2,Divisions2.1,2.2and2.3-Definitions,1990.

安全评价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煤矿安全生产 安全评价 分析

中图分类号:X9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3(a)-0164-01

煤炭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是事关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基础性能源。煤炭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中占有极大的比重。目前,我国的煤矿生产还存在着重大的安全问题,重特大安全事故每年均在发生,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基于此,煤矿安全评价工作意义十分重大。

1 煤矿安全评价的含义

所谓安全评价,是指为了给管理决策和防范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而应用安全系统工程原理和方法,分析辨识工程、系统中存在的危险及不利因素,评估预测工程、系统发生事故及职业危害的概率和其严重程度的过程。从而达到维护工程、系统安全的目的。它是安全评价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有机结合体。

2 关于我国煤矿安全评价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

2.1 安全评价的现状分析

目前,正处于发展阶段的我国煤矿安全评价工作,对煤矿的安全评价主要还是处于在现状评价的阶段,安全评价方法也很单一,仅局限于定性安全评价法以及定量安全评价法。由于缺乏相当的实验数据以及相关安全事故统计材料,大多数煤矿的安全评价主要是根据以往的经验进行定性评价,在这种没有科学数据支持下的评价所得出的评价结论是具有很大随意性的。特别是在很难统计具体数据的方面(如:煤矿生产系统的瓦斯温度、员工工作能力、煤矿综合管理等方面)就更是如此。

2.2 安全评价存在的问题

一是现有的理论体系对解决关键问题缺乏理论支持,安全评价工作所涉及到的方面很广泛,它涵盖自然科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一系列知识,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过程。为了使安全评价成为完善而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就需要认识到这一问题的存在。

二是管理不规范、人员素质差等现象依然存在。安全评价人员对被评价对象的熟悉程度和安全评价人员的自身能力等方面对安全评价的结果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只有理论功底扎实且经验丰富的安全评价人员,才能得心应手地合理选择相关的安全评价方法。要在安全评价工作中得出正确的评价结论,不但需要安全评价人员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需要安全评价人员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安全评价方法。而现实情况是:相当部分安全评价人员不熟悉煤矿生产业务,工作能力也不是很强。

三是缺乏多样的安全评价方法。因子分析法、经验分析法、层次分析法、事故树分析法等是目前通常采用的安全评价方法,但这些方法都各有各的局限性。这些方法往往只针对煤矿生产的某一因素,而没有顾及到煤矿生产中多种因素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现实,评价指标显的很不全面。另外,有的方法本身就存在缺陷,从而对煤矿安全生产评价的信度产生不良影响。

四是安全评价的地位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相当一部分煤矿经营企业认为进行安全评价仅仅只是取得生产许可证的手段而已,对煤矿生产进行安全评价也仅仅是因为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而不是基于对煤矿安全评价的正确认识而采取的自觉行为。这主要是由于煤矿经营企业只关注经济效益而对煤矿生产安全评价形成的认识误区。

3 关于改善我国煤矿安全评价的策略分析

3.1 通过制定统一的安全生产标准,使相关评价体系得到完善

复杂的技术性是安全评价的重要特征,基于此,统一的安全评价标准的制定要遵循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并与《煤矿安全规程》和《煤矿安全生产基本条件》规定的标准保持一致,因而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成就是制定统一的安全生产标准的依据。

3.2 加强安全评价的质量保障体系,对从业人员进行素质和业务培训

在加强安全评价的质量保障体系方面,应在对安全评价机构进行的日常检查过程中,国家及各省的相关监察机构要把安全评价报告的编制和质量作为检查工作的重点。在对从业人员进行素质和业务培训方面,应提高现有安全评价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和业务能力方面,应通过行业内部经验交流会、邀请专家进行理论讲座、开展同行之间业务能力大比武等方式对现成安全评价工作人员进行职业素质和业务能力的培训;在培养后备人才梯队方面,为了培养综合型的后备人才队伍,安全评价方面的专业课程可以考虑在相关高校或相关专业中开设。

3.3 加大对安全评价方法的科研力度

基于目前我国通行安全评价方法各自存在着缺陷的现实情形,加大对安全评价方法的科研力度势在必行。应以安全评价机构、科研单位及具有相关专业和科研能力的大专院校为主体,把增加科研投入、加强理论研究、结合实践经验、开展实地考察等手段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深入对安全评价方法的研究,及早开发出新的科学评价方法,从而对安全评价工作的发展、对企业安全生产起到更好的推动作用。

3.4 进一步深化对煤矿安全评价工作的改革,把重特大事故的发生率降到最低

煤矿安全评价结果必须是科学的、精准的,绝不允许个人的主观臆断夹杂其中,在这一前提下,权威性、规范性、责任性、公正性是煤矿安全评价不可动摇的原则。为了确保这些原则能得到有效的实施,煤矿安全评价单位和煤矿安全评价工作人员都应当积极思考,锐意进取,大刀阔斧地对煤矿安全评价工作进行改革,根据现实情形,结合科学原理和实践经验,创建符合煤矿安全评价工作实际的工作环境和工作体制,提高煤矿安全评价工作的管理水平,不断降低重特大事故的发生率。

4 结语

综上所述,对我国煤矿安全评价现状进行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新时期背景下的煤矿企业,必须把煤矿安全评价工作作为改善煤矿企业管理水平、创建煤矿安全生产长效体制的重要手段,而不是把它作为应付国家监管部门检查监督的权宜之计。为了实现煤矿的和谐稳定及安全生产,就需要相关单位和人员形成一致共识,相互配合,齐抓共管,开创煤矿安全评价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陈元军.浅谈我省小煤矿安全评价中的问题及对策[J].能源与环境,2010(4).

安全评价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安全评价报告;质量;建议

1前言

安全评价是通过查找、分析和预测工程、系统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及可能导致的危险、危害后果和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指导危险源监控和事故预防,以达到最低事故率、最少损失和最优的安全投资效益。安全评价工作旨在从根本上控制、消除事故隐患,促进企业安全生产,政策、法规、标准是安全评价的依据,政策性是安全评价工作的灵魂,权威性、科学性、公正性、严肃性、针对性是安全评价工作的基本原则。在目前的评价机构中,很多人员并不具有安全专业背景或相关技术专业背景,人员素质莨莠不齐,直接影响了评价质量,并反映在安全评价报告的水平上。笔者曾多次参与评审工作,总结了一些普遍存在的现象和值得注意的问题。

2安全评价报告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2.1不按“导则”规定,格式套用错误

封面、盖章、签字、著录项、报告的内容顺序在各有关安全评价导则中都有很明确和不同的规定,应严格按照不同导则的要求完成规定项目。不管是设立安全评价,还是验收评价;不管是危险化学品经营单位安全评价,还是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安全评价,其封面、盖章、签字、著录项、顺序等一律按照一个模式来编制显然不符合评价导则的规定。除了应严格按照各导则规定编写审核外,应根据导则制定相应的细则统一规范不同编制人员的行为。

2.2打印、排版和装订错误

安全评价报告打印、排版和装订错误,如页码前后颠倒、标题编号错误、字号大小不统一、错字别字较多、单位符号不规范、表格错位,甚至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等。这些表面看来不是什么大问题,可能也不会影响到评价的结果,但却反映了编制及审核人员的工作态度不认真。

2.3安全评价法规、标准引用不足,没有针对性

有的安全评价报告中,不能结合实际情况,生搬硬套标准条文,甚至对安全法规、标准引用不足,针对性不强。如在对制浆造纸项目评价时没使用QBJ 101-1988《制浆造纸厂设计规范》和QB 1533-1992《制浆造纸企业职业安全卫生设计规定》;在对制浆企业液氯的储存和使用评价中没有采用GB 11984-89《氯气安全规程》;在对储罐区作评价时没使用GB l7681-1999《易燃易爆罐区安全监控预警系统验收技术要求》、GB 50351-2005《储罐区防火堤设计规范》等标准;在对天然气储存和管道运输评价时没有引用GB50183-2004《石油天然气工程设计防火规范》、SY6186-2007《石油天然气管道安全规程》等标准。因此,引用基本法规和文件时,应根据评价项目的需要优先选择具有合适性的法规,并保证引用书写完整,不得使用简略方式。

2.4引用了过期或废止的法规、标准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每年都会有更新,因此在安全评价报告中不仅要在评价依据中有所更新,还要在具体的检查表引用条文中更新,保证最新的安全法规得到及时落实。评价机构应注意对法律法规等评价依据的收集、整理和学习,确保安全评价依据的时效性和适用性。

2.5片面理解引用标准的有关条款

安全评价工作不但具有较复杂的技术性,而且还有很强的政策性,关系到被评价项目能否符合国家规定的安全标准,能否保障劳动者安全与健康等关键性工作。因此,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以被评价项目的具体情况为基础,以国家安全法规及有关技术标准为依据。如果对引用依据理解有误,那么评价分析就没有意义。如在氨制冷评价报告中“氨制冷站内爆炸危险区域内的房间应采取通风措施”等涉及“爆炸危险区域”有关规定,某些报告错误认为“爆炸危险区域”即氨制冷站内所有房屋,导致评价结论错误。评价人员应深刻理解相关标准条款的含义,这是评价人员必须认真对待的基础工作,否则会导致笑话或判断失误。

2.6评价没有针对性

安全评价的目的就是分析系统与相关标准要求的“符合性”,判定系统可能发生事故的风险是否“可接受”。不同的评价项目有不同的评价范围与针对性,设立安全评价主要是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对总平面布置及公用辅助工程的合理性及符合性做出评价分析;安全验收评价就侧重于竣工后建设项目的设施、设备、装置实际的运行状况及安全管理情况做出评价分析;如果重点指向有偏差,就会消弱安全评价在各个阶段应有的控制功能。还有的评价报告出现内容雷同的现象,更有甚者验收评价的描述仍然采用了“将来时”的语气,出现“拟建”“将会”等字眼,与设立评价混为一谈,究其原因除了编写人员专业知识的不牢固外,更重要的是粗心,不认真,一味地为了赶进度造成的。

2.7选用的评价方法不合适,安全检查表针对性不强

进行安全评价时,首先是针对被评价项目的实际情况和特征,收集有关资料,对系统进行全面分析;其次是对众多的危险、有害因素及单元进行筛选,针对主要的危险、有害因素及重要单元应进行重点评价。由于各类评价方法都有特定适用范围和使用条件,要有针对性地选用评价方法。某些机构的报告,编制了一张“一劳永逸”安全检查表,不管是石油化工行业还是一般行业,不管是设立评价还是验收评价,应用于所有评价报告中,缺乏对评价项目的针对性或者说没有针对性。笔者认为,安全检查表不适用于设立安全评价,因为在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生产经营活动组织实施之前,很多项目在安全检查表中不可查,无法确定符合性。如果在设立安全评价中采用,也只适用于厂址选择和总平面布置单元中。

2.8对评价方法掌握不准,导致的分析评价错误

在某些评价报告中,应用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时,常常出现L、E、C取值错误,如L的取值时,某些报告常取一些自己认为合理的数值,如4,5,7,8等,甚至还有诸如4.5,7.5等数据的出现;而该方法中只规定了7种可能性的分值,分别为0.1,0.2,0.5,1,3,6,10一组数据。错误的取值将直接导致D(危险性分值)的错误,最终影响到评价结果。类似的取值错误也经常出现在“道化学火灾、爆炸指数评价法”中。

2.9忽视重大危险源(有害因素)分析评价

在大部分评价项目中,压力管道、储罐、反应器众多,工艺流程复杂,要想全面地找出其危险源并对其危险性作出评价,高质量地完成评价工作,安全评价专业知识及相关行业企业工艺技术、行业特色都必须掌握,对评价人员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有些评价人员由于缺少实践经验,不熟悉被评价项目的特点,往往把行业特色忽视掉。比如造纸行业中经常发生中毒窒息事故,而引起此事故的主要危险源就是硫化氢,硫化氢是腐浆产生的,此有毒气体主要存在于浆池、地沟、地坑、水力碎浆机中,在腐浆清理不干净且通风不良情况下进行清理检修等作业可能导致硫化氢中毒,造成“闪电性死亡”。硫化氢中毒原因分析及安全对策措施建议在很多造纸项目安全评价报告中被漏评,使报告质量大打折扣。

2.10内文重复,过分追求“厚度”与“长度”

有的评价报告为了使报告显得有份量,就过分的追求增加报告的“厚度”与“长度”,而忽视了报告内文的精炼。主要表现在内容重复、叙述逻辑性不强。比如在第二章项目简介中描述了公用辅助工程的相关介绍,又在后边可靠性与符合性评价中一字不差地重复罗列了前文内容;或者把较多的原则上的对策措施、企业已做到的、检查表中所有的不符合项等一一罗列在了安全对策措施建议中;虽然拿到手的报告是沉甸甸的,但内容却是轻飘飘的。

2.11安全对策措施不经济、合理

安全评价并不是说提出的安全对策措施越安全越好,要从实际的经济、技术条件出发,提出有针对性的、操作性强的、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使企业的安全生产条件达到国家规定的有关标准。在有的评价中过多地强调安全性,忽略了经济合理性,如某些报告不管企业危险性大小,是否涉及火灾、爆炸区域,建议企业的电力系统一律采用TN-S系统和防火阻燃电缆。要求小企业满足更高水平的要求不太现实,如果企业照此整改,既加大了的运行成本,也确实无此必要。

2.12其他问题

在多数验收评价报告中缺少必要的施工记录、试运行记录等情况;忽视了消防用电双回路的问题;企业提供的主要负责人安全资格证书、消防证明、防雷检测报告等附件常有虚假情况。

2.13评价结论含糊其辞、不明确或太绝对

在某些报告中出现“满足报告中提出的安全对策措施后,能够符合要求”或者“基本符合”等字眼就等于没有下结论。还有些评价结论出现“完全符合安全要求”等字眼,就太绝对。评价结论和建议既不能模棱两可、含糊其辞也不能太绝对,应该在评价结论中说明:评价所有采集的信息和数据均截止于出具评价结论当时,之后危险源能量和物质的变化而变化,事故触发条件随安全设施故障和失效的变化而变化,由于管理上的疏忽,人员和财产进入危险区域可能造成的损失扩大。

3做好安全评价报告的意见建议

3.1增强责任心,严把质量关

责任心是做好安全评价的基础,评价人员、技术负责人、审核人员等必须以严肃的科学态度,全面、仔细、深入地开展和完成评价任务,严把各个环节质量关,认真做好每一份安全评价报告。

3.2认真学习评价导则、严格执行“导则”规定

安全评价导则是针对某种评价活动的一个规范性文件,对评价内容、评价方法等众多的细节问题作了详细说明,有利于安全评价报告的规范化,保证安全评价的质量。报告的规范化并不等于说报告应成为八股文,其中很多内容需要评价人员根据被评价项目的实际情况和相关专业知识,进行危险性分析,据实得出自己的结论。总的说来,格式要固定,内容要各异。

3.3系统学习,亲临现场,提高评价人员综合素质

安全评价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某行业的专业知识不能全部代替相关的安全知识,由于被评价对象五花八门,情况各不相同,涉及到的专业知识非常广泛,每个人都很难做到精通,甚至很大一部分也不熟悉。因此评价人员不能仅满足于取得了安全评价证书,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拓宽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仅仅是纸上谈兵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应亲临现场,实地调研,与企业深入沟通,了解实情,掌握实据。

安全评价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火力发电;安全评价;评价单元

在火力发电厂可行研究及竣工验收阶段,业主均应委托安全评价机构进行安全预评价及安全验收评价。目前,相关部门未制定火力发电厂安全评价报告编制规程,各安全评价机构的报告质量良莠不齐。笔者根据经验,尝试对火电厂安全评价报告的编写进行阐述。本文旨在为火电厂报告编制提供借鉴思路,故报告涉及的火电技术细节不逐一列举。

1 编制说明

安全评价采用系统安全工程的方法,对火电厂潜在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分析,评价其危险等级及其可接受程度,提出相应的安全对策措施,并作出评价结论。

评价范围:燃料供应系统、主厂房、升压系统、除灰渣系统、脱硫及脱硝系统、化水系统、冷却系统、储灰场及其它生产辅助配套系统。

评价依据:法律法规、部门规章、标准规范、工程资料。

2 项目概况

介绍项目选址、自然条件、周边环境、交通运输、燃料供应、水源供应、总平面布置、生产系统及主要设备设施、公用工程及辅助设施等。

3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对项目厂址、自然条件、总平面布置、物料、生产过程、设备设施、作业环境等方面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识别。

辨识结果:主要危险因素有火灾、爆炸、触电、中毒窒息、机械伤害、高处坠落、物体打击、起重伤害、车辆伤害、灼烫等;主要有害因素有毒物、粉尘、噪声与振动、高温、电磁辐射等。

4 评价单元划分及评价方法选择

4.1 评价单元划分

评价单元划分如下:厂址与总平面布置单元;建构筑物单元;燃煤贮运系统单元;制粉系统单元;燃油储运系统单元;锅炉系统单元;汽轮机系统单元;发电机、电气系统单元;热工自动化控制系统单元;供氢站系统单元;化学水处理系统单元;水工系统单元;除灰渣系统单元;烟气脱硫设系统单元;烟气脱硝系统单元;特种设备单元;交通运输单元;公共危险有害因素单元;作业环境单元;施工过程单元(安全预评价报告适用)。

4.2 评价方法选择

安全预评价可采用安全检查表法、预先危险性分析、事故模拟及后果分析及类比工程法。安全验收评价以安全检查表法为主。

5 定性、定量评价

安全预评价报告主要进行预先危险性分析及事故危险程度分析。安全验收评价主要依据法律法规、标准规范进行法律法规符合性检查。

6 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

安全预评价和安全验收评价的目的不同,因此该部分侧重点有所区别。

6.1 安全预评价报告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

从安全技术及安全管理两方面提出对策措施。

6.1.1 安全技术对策措施建议。安全技术措施主要针对所划分的各评价单元涉及的技术部分一一提出。

6.1.2 施工期对策措施建议

(1)施工期必须遵守“三同时”规定。(2)建设单位应落实《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与施工方应签订施工期间安全生产责任书。(3)施工方应加强施工组织设计编制与审查管理。施工方应当在施工组织设计中编制安全技术措施和施工现场临时用电方案。(4)施工方应按照国家有关要求加强危险化学品、压力容器、特种设备的管理、使用。(5)施工方应做好施工安全管理。施工过程应做好安全防护工作。施工现场应设置安全警示标志。(6)遇到恶劣气象条件时施工方应停止相关作业。(7)施工现场用电应规范,禁止乱搭、乱接。(8)进入有限空间作业,须根据实际情况事先测定其氧气、有害气体、可燃性气体、粉尘浓度,符合要求后方可进入。作业时,加强通风换气,并应有监护人。(9)特种设备设施应按照国家有关要求定期进行检验检测。(10)特种作业均应由持有“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的人员进行操作。(11)施工现场应采取防护措施,防止、减少施工振动、噪音、粉尘、废水、固废等不良因素对周围环境的危害。

6.1.3 安全管理对策措施建议

(1)设置安全管理机构或配备专、兼职安全管理人员。(2)制定本企业的各级安全责任制度。(3)制定安全规章制度和安全规程。(4)建立健全应急预案体系,定期演练。(5)设安全投入专项资金。(6)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应取得安全生产管理任职资格证。特种作业人员要持证上岗。企业应对从业人员进行三级安全教育。(7)企业应加强重大危险源管理,并将其信息向安监部门进行申报、备案。(8)为员工配备合格的劳动防护用品。定期对有害作业人员进行体检,建立健康档案。(9)特种设备均应取得质监部门的使用许可证,特种设备及强制检测设备设施应定期检测。(10)各危险场所应设置安全警示标志。(11)严格落实《危险化学品管理条例》等文件要求进行采购、运输、储存和使用和管理。

6.2 安全验收评价报告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

先提出现场存在问题及整改建议,再说明业主整改情况,最后提出需补充的对策措施。

7 安全评价结论

7.1 安全预评价结论

(1)主要危险、有害因素辨识结果

列出第3章主要危险有害因素辨识结果。

(2)应重点防范的重大危险有害因素。燃煤储运系统火灾、燃油罐区火灾、汽轮机油系统火灾、电气火灾、锅炉炉膛爆炸、氢气及氨气爆炸、触电、中毒窒息等。

(3)应重视的安全对策措施建议。a.严格落实安全设施“三同时”原则。b.总平面布局各建构筑的间距符合安全要求。c.主要负责人及安全员应取得任职资格证,特种作业人员应持证上岗。d.编制各层次、各事故类型应急预案,定期演练、修订,并在相关部门备案。e.建立重大危险源档案,加强监控,并在安监部门备案。f.加强对危险化学品管理。

(4)危险、有害因素受控程度及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符合性。只要本项目采取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安全报告提出的安全对策措施,其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就可被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要求。

(5)综合评价结论。本项目在设计、施工、运行过程中贯彻安全设施“三同时”的情况下,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要求,从安全生产角度看,其兴建是可行的。

7.2 安全验收评价结论

(1)主要危险、有害因素评价结果

列出第3章主要危险有害因素辨识结果。

(2)安全符合性评价结果。项目总体布局合理,燃煤、燃油、锅炉、汽机、电气、热控、化学水处理、除灰渣、脱硫、脱硝等系统设置的防火、防爆、防雷、防电伤害、防机械伤害、防毒、防噪声、防腐蚀等安全防护措施符合标准规范的要求。

(3)安全验收评价综合结论。本项目采取的安全设施及措施符合国家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要求,具备竣工安全验收的条件。

在编写火力发电厂安全评价报告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及相关部门的要求进行相应调整。本文抛砖引玉,仅供参考。

参考文献

[1]AQ 8001-2007.安全评价通则 [S].

[2]DL/T 5000-2000.火力发电厂设计技术规程[S].

[3]DL5053-2012.火力发电厂劳动安全和工业卫生设计规程[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