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匆匆教案

匆匆教案

匆匆教案

匆匆教案范文第1篇

在这几次展示课中,我深刻认识到,“以学定教”要落到实处,要做到“贴着学生教”。

一、送孩子们一盏指路灯

“预习”是实现以学定教方法的第一步。在低年级时,我就教给孩子们预习的方法,当时只是停留在扫清字词障碍,读熟课文,弄清文章讲了一个什么事,这样一个低层面上。而升入高年级后,我对于预习就没再做过相应的指导。在这几次的听课中,我感受到了预习的重要性,于是,我开始重点布置预习作业,前几次效果不太理想,学生大多数只能做到读熟课文,解决不理解字词,自学一类字,大概了解课文内容上。后来,结合其他老师的做法,我开始认预习纸的方式布置预习,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布置《跳水》一课的预习时,出示预习内容。

1、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在不民生词语下写注释。

2、掌握一类字词。

3、这是一个 的故事。(填一个词语,在文中找出填这个词语的依据,并划出相关句子。)

4、提出你的问题。(不明白的地方)

第二天课上,当我检查预习时,我第一次发现孩子们的学习能力真的很强。第三个预习题的答案在黑板上列出了长长的一列,每一个回答的同学都为自己的答案找出了充分的依据,这帮孩子们真让人刮目相看。同时,我也认识到,在预习中,老师的引领作用尤其重要。老师必须参透教材之后,预习问题要能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深入文本,触摸到文本的心脏。

二、把孩子们领进精彩的问题空间

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在以学定教活动中,我总感觉孩子们的问题意识不强,提问仅停留在文章的表面,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们通常只会题目提问,缺乏问题意识,提出的问题毫无价值,这就要求我们要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和着眼点,开拓他们的思维,把他们眼界放宽。

于是,在预习设计到提出问题时,我注意引领他们从题目入手,从内容上,从文中人物上,从人物的行为等提问,同时提醒他们要注意所提问题的价值,能自己解决的不提,能在文中显示的尽量不提。在这样一步步的引领下,孩子们提问有了一定深度和价值。

三、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孩子们

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以学定教”的课堂显示了一定的成效,学生们自觉能力强了,老师的讲只是引导启发,指出思考的方向,而不是直接告诉答案。以前,在课堂上,我有时急于完成教学任务,当抛出一个问题时,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就匆忙地请学生回答,结果收不到良的效果,也得不到满意的答案。

匆匆教案范文第2篇

一、指示思惟

以黉舍事情方案为指示,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导向,以渗入渗出人文素质教育为目的,经由过程接纳一系列步伐,匆匆进学生综合素质整体进步,丰硕学生校园文化生涯,构设优越的育人气氛,匆匆进黉舍整体事情再上新台阶,作出应有的进献。

二、目的义务

1.增强礼节文化教育,营造师生互尊互爱的优越气氛。

2.增强室内文化建设,构建师生优越的事情育情面况。

3.捉住重年夜节日,有针对性对学生进行爱国爱社会主义、爱黉舍、爱专业、爱故乡的"五爱"教育。

4.普遍开展体裁运动,让学生体验到校园中的人文关心。

5.办妥校园报《麟绛校报》

7.有方案地莳植、栽植百种以上花卉,力争在朱集、苏塘实习基地分离筹建植物园。

8.设置生理征询理,周全开展生理征询运动,匆匆进学生身心康健。

三、施行步伐

1. 放施有用步伐,增强礼节文化教育

政教处、团委将进一步规范礼节教育惯例,要联合黉舍现实,赓续弥补和完美学生礼节教育条例,要充足应用播送、板报、校报的载体作用,年夜力营造礼节教育的优越气氛;要树立礼节教育的监视机制,设立文化礼节教育监视岗,切实改正礼节教育的不良行动,要树立有用的礼节文化教育稽核机制,经由过程有用稽核切实增强礼节文化教育。

2. 进一步增强室内文化建设,构建优越的师生进修事情情况。

2007年室内文化的重点是弥补西席办公室文化,完美教室文化、试验室文化和食堂文化,凸起做勤学生宿舍文化建设事情。政教处、学生宿舍治理办公室要联合学生现实,在不增长学生经济承担的条件下,在学生宿舍惯例治理的根基上,增强宿内文化建设,要树立对宿舍文化建设的奖励机制,勉励学生经由过程本身劳动弥补和完美宿舍文化。

3. 捉住重年夜节日,普遍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政教处、团委要充足应用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节、十一国庆节、逐一八、一二·九等重年夜节日,有针对性、主题性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经由过程此运动来引发广年夜学生爱黉舍、爱专业、爱先生、爱故乡的热心。

4. 年夜力开展体裁运动,增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优越的文化运动对学生身心康健成长起着踊跃作用,为此,校团委在要做康复重年夜节日文艺汇演的条件下,年夜力开展具有康健意思的、生动生动的体裁运动,开展按期稽核轨制,并做为文化班级、文化团支部稽核的首要根据之一。

5. 有方案地载植花卉树木,建设绿色校园。

匆匆教案范文第3篇

朱自清以他特有的朴实清淡之笔,细致地刻画了时光转瞬即逝,飘忽而去的特点。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作者用一气呵成的三个分句组成排比,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一幅淡淡的冬去春来、春去春又回的季节更替画面。诗人先运用传统的起兴手法――借物起兴,从燕子的来去、杨柳的荣枯、桃花的开谢,来渲染时间的来去匆匆,造成一种紧迫的氛围。紧接着是一连串四个设问,问而不答,由此追寻自己日子的行踪。可是“我”的日子却“一去不复返”,看不见,摸不着,是被人“偷了”还是“逃走”了呢?读者稍加思索,自可得出答案。这种表现方法新颖别致,同时也耐人寻味。作者用自然的新陈代谢的迹象和无形的日子相对照,在一连串疑问句中透出诗人怅然若失的情绪。

第二段,作者紧扣“匆匆”落笔,默默算着从自己于中溜走的日子,已达八千多个,“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相对于万古长存的宇宙,人的生命是十分短暂的。但唯其短暂,更应珍惜。因为稍一疏忽,便会消失在“没有声音,没有影子”的时间长流里。时间之无情,生命之短暂,使作者不禁“汗涔涔而泪潸潸”了。如此的想象,形象中蕴涵着哲理,构成了一种诗意美。

第三段作者围绕“我”的一天日常生活,从人们都必须亲身经历的琐事人手,浓墨重彩地描绘时光的匆匆流逝。“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太阳被人格化了,像一位青春年少的姑娘,飘飘然“挪移”而来,在你稍一转动之时,不经意间就过去了。作者借客观事物描绘主观想象的东西。吃饭,洗手、默思,是人们日常生活的细节,但作者却从中看到了时间的流逝,当“我”企图挽留时,时间又伶俐地“跨过”,轻盈地“飞去”,悄然地“溜走”,急速地“闪过”了。时间步伐的节奏越来越快,“我”也不由“茫茫然跟着旋转”了。真是挽不住,留不得呵!日出日落,来去匆匆,光阴本是无影无踪的,但“太阳他有脚”,作者正是扣住这“脚”,把时间这个空灵的对象写得新鲜活脱,使无情之物充满了人情,形成了虚实相生的深邃意境。

第四自然段一连串六个设问句如江河奔涌,一泻千里,淋漓酣畅地表达了作者爆发出的感情的巨澜。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我能做些什么呢?”“剩些什么呢?”“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从字面上看,一串设问轻轻巧巧,无只言片字的慷慨激昂,然而却感人至深,魅力无穷。这篇散文是作者在24岁时写的,年轻的作者不仅是在感叹时光的飞逝,更是激励自己不要虚掷光阴,要坚持自己的执著追求,要做点什么留点什么。

全文最后的收束,重复第一段中的关键句,点明题旨,突出“匆匆”,并使文章结构显得严谨缜密。

(作者单位:河南省长垣县教育局研究室)附原文:

匆匆

朱自清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那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平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汗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匆匆教案范文第4篇

在我眼里,大学生活有一道迷人的风景线:同窗共栖。

无论是在教室、餐厅,还是在宿舍、礼堂、操场、夜自习、林荫道……你都不是形单影只,你都和孤独无缘,你的前后左右都是同窗。“同窗”是多么美好的一个词语!那种簇拥的热烈、被众多体温环绕着的感觉,那种平等而亲密的伙伴关系,那种无须周折即可缔结的友谊和情义……多年以后,置身成人社会后的某一天,你会突然发现,“单位”“科室”“同事”“级别”“职称”“头衔”这些词的含义,比起“班级”“宿舍”“课堂”“同窗”“室友”“闺密”来,不知复杂和深奥了多少倍,冷漠和乏味了多少倍!

大学为每个人都预备了那么多的同伴,应学会感激、珍惜,因为它不会再来。多年后,当你站在大街的茫茫人海中、坐在自家的居室里,你会深情地怀念操场上的挥汗如雨、赢球后的举杯相庆、夜自习的灯火阑珊,还有寝室里那些小小的风暴;当那曲《同桌的你》或《睡在我上铺的兄弟》悠然飘来,你会隐隐动容,微笑或惆怅……

曾经,央视《社会记录》做过一期节目,用镜头记录了毕业前几所大学的日常生活,有一幕画面让我感动:2007年6月1日晚,北理工的操场上,几千名毕业生席地而坐,他们屏息静气,等待着某个时刻的诞生。对面宿舍楼的灯全熄了,很快,一间屋的灯亮了,一连串的屋亮了,操场开始沸腾,最后,夜色中浮现了五个灯光缀成的大字――“再见,北理工”!面对那些热泪盈眶的青春,我的心也湿了。我知道,这是青春的告别,这是大学的童话。为了这一声“再见”,他们用了13个楼层、几百间宿舍,所有人都参加了演出。再见了,朝夕相处的日子,同窗共栖的生活……他们用灯光完成了最后一次牵手和拥抱。

“同窗共栖”,这是大学送给每个学子的独家礼物,这是青春特有的生活图案和精神方阵。在我这个路人眼里,它像一片向日葵地,金黄、灿烂、碧绿、昂扬!现在一些大学生厌倦了宿舍,在外租房独居,说实话,我有些黯然。我不认为这样做违反了什么纪律,只觉得辜负了一份天然契约,辜负了生活的一份美意。要知道,你有的是机会从伙伴身边溜走,有的是光阴躲在格子间里享受私密,那是你今后几十年的状态,而“宿舍”的风景将不会再来,将成为永远的绝唱。我不禁为那些提前与伙伴失散的人感到遗憾,这是青春的隐痛,这是校园的损失。

某次,有人让我评价一下科教频道的“百家讲坛”,我说:“它让千百万成年人又回到教室,成了‘同学’。”看电视时,我很留意现场“同学”的状态――那些大龄面孔、那些拿着小本子和钢笔的手指,闪烁着一种兴奋,或许,还会有一种恍惚,觉得自己又年轻了,又回到了济济一堂的青春……

珍惜你最后的教室时光吧,珍惜你被唤作“同学”的每个春天吧!多年后,你将发现,那是青春最美的徽章和证件。

结语

铁打的学校流水的学生。

这个6月,步履匆匆,背影匆匆,见得最多的是别离,说得最多的是再见。

匆匆的时光来不及盘点、总结、打包、缓存、云寄,就随着毕业季的号角,匆匆地从校门流入社会。

匆匆教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朱自清;匆匆;时光

从孔老夫子站在河边长叹一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开始,古往今来,人们都在感叹人生的短促,时光流逝的迅疾。当然,出发点和价值观各不一样,凡夫俗子为生存享乐而恨时不我与,哲人志士则因想有所作为而惜时如金。人们害怕时不待我,无数次思考过如何珍惜时光,也无数次描述过时光。但很少有人能像朱自清这样,用一个小小的散文文本,沟通古今,融和物我,对比有限与无限,把这不可捉摸、不可直观的时光描绘得如此细腻真切、隽永而又深蕴理趣。让你在轻轻松松的阅读中去真真切切的感受,让你在平平常常的观感中产生强烈的震撼。

朱自清的《匆匆》写于1922年3月,时当落潮之际。朱自清面对令人失望的现实,心情苦闷,念旧、低徊、惋惜和惆怅之情不能自已。但朱自清毕竟是一个狷介自守、认真处世、勤奋踏实的人,虽感伤而并不颓唐,虽彷徨而并不消沉。他在1922年11月7日致俞平伯的信中曾披露了自己矛盾的思绪:“极感到诱惑的力量,颓废的滋味,与现代的懊恼”,“深感时日匆匆到底可惜”,决心“丢去玄言,专崇实际”,实行“刹那主义”。俞平伯曾评论朱自清“这种意想,是把颓废主义与实际主义合拢来,形成一种有积极意味的刹那主义”,这种刹那观“在行为上却始终是积极的,肯定的,呐喊着的,挣扎着的”(《读〈毁灭〉》)。了解朱自清写作《匆匆》时的心态,有助于把握作者对光明流驶而触发的独特审美感受。

在《匆匆》中,作者先用一系列物象呈现来比衬,且反复咏叹,传递出一种对时光流逝的无限留恋,无限伤感和深深的不安。“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这组物象是很美很可爱的,燕子、杨柳和桃花,是青春的使者,是活力的象征,是美丽的代名词,也是人们一年中的期盼,一年中的最爱。虽然人们常常为它们的离去而伤感,但它们毕竟是一年一度,依时而来,给人们带来惊喜,带来快乐。但人生不两回,青春不长驻,日子一去不复还。作者化抽象为具象,用极为纤巧婉丽的、诗一般美丽的文辞,描摹出一组如画一样美丽的物象,造成一种意境氛围,形成一种强烈的情绪冲击,让你全身心地沉浸其中,陡然生发一种强烈的伤感,并从中领悟到一种理趣。

与此同时,有关时间的抽象的思考,作者运用描述代替议论,向读者展示一个个生动形象的画面。其中有的是用巧妙的比喻,新颖的想象,呈现出一种虚化的感觉性画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情境很淡,但意味却很浓,饱含着无限的惋惜与惆怅。有的是借助于具体的物象,用拟人化、情趣化的描写,展示一种具体的生活实感画面:“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伸出手遮挽时,他又匆遮挽着的手边过去。”作者借太阳这个可感物象,并使之人情化,把无形无影却又“逃去如飞”的时光写得可触可感。而且是追逐递进的文句铺展,从洗手――吃饭――凝眸默默――遮挽,一层比一层紧凑,一层比一层更具震撼力。在平常中不经意时光流逝,当你意识到它的流逝而叹息伤感时,它又在这种叹息伤感中消失。轻轻巧巧地描述,却是深刻而有强度的警示。而且,在叹息中对时光流逝所感受的伤痛比平常的无意识、无感觉更能震撼人。同时,作者选择人们习焉不察的生活情景来清清楚楚地展示时光流逝状态,于人们忽略的地方加倍地描写,使你于平常的亲身经历的生活情境中产生惊异之感,这就是作者的特殊本领了。

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在这来去之间,作者感觉的是一种怎样的匆匆呢?当作者的笔锋从对时光的普遍意义的思考转向自我审视的时候,我们注意到了作者这样的述说:“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个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没有声响,没有踪影,“只有徘徊”苦闷。据此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朱自清所感觉的“匆匆”,不是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伤感,也不是李白的放达与自信――面对“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的人生,仍然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直挂云帆济沧海”。朱自清是在对自己的人生作一种实实在在的反省和自勉,是借描述匆匆而过的时光来抒写自己彷徨苦闷的心境。年轻的朱自清和当时许许多多的青年知识分子一样,渴望光明,追求进步。在那昏乱的年代里,却无法找到正确的前进的路,他们苦闷彷徨,徘徊犹豫,但他们又不甘寂寞平庸。这种时光匆匆飞逝与自己的逡巡徘徊是多么不协调,所以作者“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极为矛盾与痛苦。当然,这种痛苦更主要的是来自于作者对人生的价值与时光的价值的更深层次的思考与理解。“我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这是一个看似平常而思之肃然的问题。作者没有回答,但答案是明确的,肯定的。朱自清深感既然“来到这世界”,就不能“白白走这一遭”,层次井然地揭示了题旨。作者珍惜寸阴的思想无疑与古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诗句,以及“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箴言的精义暗合,但因朱自清“于人们忽略的地方,加倍地描写,使你于平常身历之境,也会有惊异之感”(《“山野掇拾”》),这一写法就使空灵而抽象的时间概念化为具体的物象,给人以真切的质感和强烈的流动感,仿佛成为人们朝夕与共的伴侣,鲜活灵动地呈现于读者面前。于是这一问,开拓了文本的新境界,使文本在美的意境意味的层面上,更加深了理性哲思的蕴涵,增加了对于人生意义、人生价值的深层思考,给读者以深刻的教益和警策。

《匆匆》全文以问题为线索,自然流畅。作者用一连串人们十分熟悉的平常事作喻,浅显明白,把珍惜时光,珍惜生命,追求光明的道理质朴自然地告诉了读者。朱自清就是凭着他对人生价值、时光价值的这样一种深刻体会和执著追求,以及他认认真真希望有所作为的人生态度,从从容容地走完充实的五十年人生道路,留下了满园桃李,留下了两百多万字的著述,留下了他宁折不弯的不朽英名!

相关期刊更多

揭阳论丛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揭阳市委党校;揭阳行政学院;揭阳市社会主义学院

明清论丛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故宫博物院;北京大学

炭黑译丛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全国橡胶工业信息总站炭黑分站;中橡集团炭黑工业研究设计院信息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