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咏柳教案

咏柳教案

咏柳教案

咏柳教案范文第1篇

1.老师进行课程的导入,让学感受诗中的美。

开课的时候,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所见的或者是想象中的春天,之后再拿出几张有关春天的图案,充分的调动学生的情感和生活上的体验。接着再将课题引申出来,师生共同去了解本诗的作者、内容。

2.声情并茂朗诵全诗,让学生走进诗中、走进课堂。

然后提出要求:1、熟读该诗,概括本诗的大致意思;2、对诗中不了解的字、词、句做上符号,之后讨论;3、怎么理解诗中“裁”;4、熟读完之后小组之间进行交流讨论难点等。学生再通过自学之后,说出自己的对《咏柳》的理解,从而体会诗人笔下的柳树,感受诗人对春天的赞美。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领悟力、感受力、观察力、思考力。

3.准确无误的认读诗中的生字词,例如“绦”、“裁”等。

有感情的熟读并背诵本诗。理解和品位本诗的意境,想象其中美丽的景色,再让学生结合真实的大自然在作业本上描绘一幅属于自己想象中春天的柳树。

4.有疑问才会有动力。

让学生找出诗中的疑问,随着学生的质疑进行整理。《咏柳》中的重点主要指针对“诗人为什么会将二月的春风似作剪刀呢?那么这把剪刀又裁剪出了什么样的美景呢?”根据这点引导学生分析《咏柳》。

二、展开意境想象,体会诗人的观察能力

在教学古诗的时候,首先给学生看一些图片,引导学生观察书上面的插图,然后启发学生回忆在户外看见的柳树样子,并且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对所想到的柳树形象的感受。之后,老师在慢慢的将学生带入书中,引导学生结合书中诗人所写的《咏柳》进行思考:诗人是如何在诗中描述自己当时所见的情景,他在诗中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么样的画面呢?学生们经过几遍之后的朗读,对其中的意境也有所体会,当然在自己的脑海中也形成了一幅完美的画面。然后老师进行讲解:“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从这一句诗看得出诗人是在远处看到柳树之后因为感叹而发出的。这是让学生抬起头望着窗外的柳树,闭上自己的眼睛进行想象:窗外屹立的那一棵棵婀娜多姿的垂柳是多么的像一位位亭亭玉立的少女,那细长的枝条就像是少女的头发随着清风舞动起来。然后再重点品位诗句中的“碧玉”、“绿”、“一树高”、“思绦”等这些词语,体会出诗人心目中的柳树的形态和颜色的美,使柳树充满活力生机,变得灵动起来。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一句的前半句体现出诗人在面对画面中“细叶”的时候心中油然而生的一句赞叹,而后半句形象的比喻,将无形之中的“春风”刻画的栩栩如生。把“二月春风”拟成“剪刀”,使学生将柳树的美与春天的紧密相连,从中领悟出:诗句看似写柳树,其实隐藏在赞美春天。对与这篇古诗的讲解,最好是先当学生走进柳树、了解柳树,并且仔细的观察柳树、柳叶,记住它们的样子,然后再学习这首诗,通过现实与诗中的画面进行对比,学生更能体会作者在用“春风”和“剪刀”的妙处。最后,再让学生熟读并背诵这首《咏柳》,在熟读的过程中联系自己看见的柳树在大脑中形成自己的画面,与每句诗进行对比,抓住事物的特点,注意柳树的形态、颜色、姿态等进行描画。

咏柳教案范文第2篇

1997年,我曾在北京校园网和我的佛山电台武术网“武杰之乡”中,主持过论坛中“侃绝招”的讨论,上网讨论者相当踊跃,南拳北腿,名门名派、名师名招不少,但还是“楚项羽大战李小龙”,风马牛不相及,最绝的不过是“我师兄是某某散打总教练,够资格请你来过招切磋一下吗?”

近年号称“打遍天下无敌手”的泰拳挑战中国功夫,还不是再三在中国散打选手膝下称臣。那么中国散打功夫就是世上最绝的功夫?答案倒是绝对的“不”。摘下大拳套,走出擂台,在不受限制的情况下,散打能打遍国内几百个传统拳种吗?

就讲我们广东南拳,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曾有“洪拳、咏春掌天下下”之说,那是当时多数军政要员、商贾富豪的看家拳(“权”)种。后来出了个“蔡李佛抛、给、挂、捎、插,洪拳、咏春当垃圾”的说法。那是共产党组织的红色工会、农会的抗日游击队和配合南下而组织的向黄色工会反击的口号,总归还是枪杆子里出政权,并非拳种的较真。随着“李小龙”热和“黄飞鸿”的复兴,咏春拳、洪拳又成了大热门。特别是咏春拳成为国家重点研究开发项目后,都是“佛山赞先生”(梁赞)一脉下的门徒,却为谁是“正宗一脉”闹个箕豆相煎,作无谓的震天争拗。这有如广东新会名景“小鸟天堂”,一棵大树覆盖方圆几百平方米土地,谁有闲去分清哪是根,哪是茎,还不是同源自同一棵树吗?

咏柳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杨柳 折杨柳 意境 离别 思乡 伤怀

由于杨柳所含意蕴独特,故常常被引用于传统文化当中,或言志,或抒情,颇受文人墨客的青睐。但由于文化背景、政治立场、客观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杨柳之所指也不断发生着变化。这种文化意蕴的多义性,在历朝历代的典籍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杨柳是中国古代文学中重要的意象和题材,有着较为悠久的历史,《四库全书》子部中的类书对历代古籍中的杨柳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列举。

杨柳根据所指不同,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中,杨柳并无特殊意义,只是作为季节指示或者单纯的景物描写;第二类中,杨柳被作为情感的寄托,用来象征思乡之情和离别之苦;第三类中,杨柳被赋予人格化的特征,用来指代淑女或者君子;第四类强调的是杨柳的实际功用。下面分类举例介绍。

一.杨柳作为季节指示或单纯的景物描写

1.杨柳作为时令季节的指示

杨柳的生长期较长,经历春、夏、秋三季,杨柳枝叶色彩的变化标志着季节的更替。初春时节,杨柳为鹅黄嫩绿,暮春初夏则为翠绿,夏天变为深绿,秋天渐趋枯黄,冬天枝叶凋零。杨柳色彩由浅入深的变化,标志着从春天到秋天的季节变更。魏晋时期,对于杨柳在春天的审美形象多有关注。隋唐以来,不仅对春柳关注有加,而且还进一步开拓了杨柳在夏、秋、冬三季的独特美感,特别是秋柳的萧瑟和清疏之美,为杨柳形象的自然美增添了新的审美视角。

类书《艺文类聚》卷二中记载,梁吴均的《咏雪诗》中写道:“微风摇庭树,细雪下廉隙,荧空如雾转,凝阶似花积,不见杨柳春,徒看桂枝白。”如该诗题目所示,此诗中的杨柳只是作为白雪的陪衬出现,但“杨柳春”几个字,从侧面体现出“杨柳”与“春天”的关联性。

《古今事文类聚》前集卷八中记载了志南的诗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同样是对季节的暗示,“杨柳风”并不寒冷,杏花雨也不会令人感到不适,此处彰显出暖暖的春意。《记纂渊海》卷二中梁简文帝“春风本自奇,杨柳最相宜”的描述,也是暗示出“杨柳”与“春天”的关系。从以上引言中可以看到,此处的杨柳与意象无关,只是作为季节与气候的指示词。

2.杨柳代表盎然春意,勃勃生机

先秦到唐宋以来,人们对杨柳形象美的认识经历了从整体到局部、由“求形”到“求神”逐步深入的过程,杨柳的形象也由挺拔茂盛转变为柔弱易衰。

先秦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侧重于从整体上关注杨柳生命力强的特征,还没有注意到杨柳的枝、干、叶、花等局部特征,杨柳此时是一个生机勃勃、枝繁叶茂的树木形象。

汉魏时期,杨柳在时人心目中仍然是一个生机勃勃的早春芳树形象,不仅杨柳树受到关注,而且杨柳的枝、干、叶也受到了关注。

六朝文人对杨柳有了新的审视,他们侧重于杨柳枝叶疏朗的外形和清秀俊爽的风姿,杨柳的审美价值得到了空前的重视。

唐代以来,文人侧重于杨柳望秋先零的特征,杨柳由汉魏时期的根粗叶壮变为枝细条弱,柔弱的特征逐步定型。此时,杨柳的审美价值成为了关注的重点,人们对杨柳的观察更为细致,不仅杨柳树的整体美感受到关注,并且枝、叶、絮的美感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表现。

晋傅玄的《阳春赋》中提到“万物乐生,依依杨柳,翩翩浮萍,桃之夭夭。”此处“杨柳、浮萍、桃花”都是春意盎然的象征,代表着勃勃生机。《御定渊类函》卷十三中记载:元刘秉忠三月诗曰“背阴花木锦成丛,幽谷莺啼上苑中。李白桃红杨柳绿,天涯无处不春风。”也彰显出杨柳顽强的生命力以及勃勃生机。

3.杨柳没有特殊的指代意义,只是作为景物描写

北周庾信于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中提到:“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此处提到“杨柳”,并非言志,亦非抒情,只是摹景状物,将杨柳比作春旗,凸显春意。

类似的记载同样见于《锦绣万花谷》前集卷三中,如其中所录乐天的诗句“梨花院落溶溶月,杨柳池塘淡淡风。”以及坡的“梨花千树雪,杨柳万条烟。”等

二.杨柳意象的情感意蕴

杨柳是中国文学中一个重要的意象,其所指也具有多重性。杨柳作为人们寄托美好情感和愿望的载体,主要用来表达悲、思、离别之情,经历了由相思到离别的发展过程,这跟“折柳”的民俗有着密切的关系。唐代之前多以杨柳喻相思,“折柳以寄远”。汉唐以来,文学上由“折柳寄远”生发出“折柳赠别”,以杨柳寓离别较多。

1.离别之情

《艺文类聚》卷三中梁沈约所著《咏春初诗》曰:“扶道觅阳春,相将共携手。草色犹自绯,林中都未有。无事逐梅花,空教信杨柳。且复归去来,含情寄杯酒。”离别之情无以寄托,只得以诗酒相托,此处的杨柳表达的正是离别之情。

沈约的《又春咏曰》:“杨柳乱如丝,绮罗不自持。春草黄复绿,客心伤此时。青苔已结洧,碧水复盈淇。日华照赵瑟,风色动燕姬。襟前万行泪,故是一相思。”此诗同样将杨柳与离情相关联,以杨柳暗喻惜别之情。

类似的记载在典籍中还有许多,比如《锦绣万花谷》续集卷九中郑谷的《题咏》:“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又如《古今事文类聚》后集卷十七中记载的韩的诗句:“杨柳枝,芳菲节,可恨年年赠离别”都表达了离别时的伤感与不舍。

在离别之情中,“折杨柳”是较为有代表性的一种寄托离情别意的方式,因“柳”与“留”谐音,故以“折杨柳”来衬托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感。

《折杨柳》本是宋朝诗人李新的一首诗,原文如下:“东风来何时,百花已飘零。独余堤上柳,惨淡含春荣。扁舟复何适,延客江上亭。顾无青玉案,何以送子行。攀条欲相赠,上有双流莺。流莺正求友,奈此别离情”。该诗表达了送别友人时依依不舍的感情,自此诗始,后人以“折杨柳”来表达惜别之思。

2.悲伤之思

《艺文类聚》卷三十二中,梁简文帝《咏人弃妾诗》曰“可怜淮水去来潮,春堤杨柳覆河桥。泪痕未燥讵终朝,行闻玉佩已相要。”“柳”通“留”,依依惜别之时,泪痕难干,只得以玉佩作为信物彼此寄托了。又如梁元帝《寒闺诗》曰:“门前杨柳乱如丝,直置佳人不自持。”等都无一例外地承载着深沉的思念。

元好问《归舟怨诗》:“渡头杨柳青复青,闺中动离情”以及程诰《春闺诗》:“画楼红烛黄昏,思妇啼春泪痕。杨柳轻烟别院,梨花细雨重门。”描述的都是闺中对远方夫君深深的思念之情。

3.怀乡之念

《山堂肆考》卷一百十一记载了王之涣边塞诗:“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是典型的以杨柳表达怀乡之念的例子。

4.纷扰愁绪

《锦绣万花谷》前集卷三中,记载了李太白以杨柳衬托悲哀心境的诗句:“门前杨柳暗沙汀,雨湿东风未放晴。点点落花春事,青青芳草暮愁生。”借杨柳表达哀伤之情,是较为少见的。《锦绣万花谷》后集卷二十五中,记载了许浑“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舟。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诗句,此诗读罢,忧郁沉闷之情油然而生。又如《记纂渊海》卷八十一中,记载着骆宾王的诗句:“愁心极杨柳,摇动乱如丝。”以摇摆的柳枝来表达纷乱的愁绪,极为恰当。

三.杨柳被拟人化,作为人格象征

对杨柳美感的认识,诗人不只停留于其外在形态,更着眼于内在的神韵和人格象征。魏晋时期杨柳多用以比拟名士的秀爽风姿。陶渊明之后,杨柳又成了隐士的象征。时至唐代,杨柳越来越倾向于以青春女子拟之。渐至中晚唐,杨柳又多用来比拟娼妓和小人。总之,魏晋至中晚唐以来,杨柳的人格化由不同流俗的清俊之士和超然世外的归隐之人,演变为地位卑下的青楼歌妓和趋炎附势的卑劣小人。杨柳形象的多变,使得杨柳意象的人格象征意义非常广泛。

《艺文类聚》卷八中,应贞的《临丹赋》中写道:“杨柳婀娜乎”,此处将杨柳拟人化,以杨柳之柔美比拟女性婀娜之身姿,此为古来杨柳较有代表性的意境之一。此外,在《海录碎事》卷七下中,也有以“杨柳小蛮腰”来形容女子妙曼的身姿体态的记载。以上诸例都体现出古人以杨柳形容妙曼身姿的创作意图。

四.杨柳的实际功用

有些诗文中虽然提到杨柳,但此处所指的杨柳并没有指代意义,而是强调了它的实际功用,比如《太平御览》卷六百六十中记载:“楚国先贤传曰:孙敬编杨柳简,以为经本,晨夜诵习。”以杨柳编简,此处记载介绍了古时杨柳的实际用途,这种关于杨柳实际功用的记载在典籍中是较为少见的。《古今事文类聚》前集卷五十八的《丧事部》中,记载了杨柳在丧事中的用途:“韦书要语天子坟高三仞树以松,诸侯半之树以柏,大夫八尺树以栾,士四尺树以槐,庶人无坟树以杨柳。”

《御定渊类函》卷四百十五中记录了李时珍定义杨柳的来由:“本草李时珍曰:杨枝硬而起故谓之杨柳。”

古籍中记载的杨柳并非总有指代意义,如上所述,其中描写的是杨柳的实际功用。

以上是对《四库全书》子部类书中的“杨柳”的多种意境进行了分类汇总,古典文学中杨柳成为重要的题材和意象,对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历代将杨柳作为描写对象的作品不计其数,构成了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杨柳所蕴含的独特意蕴,也是其它物象所不能替代的。

参考文献

1.石志鸟:中国古代文学杨柳题材与意象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D]2007

2.朱敏:传播与接受视野下柳意象的发展流变 文教资料[J] 2008

3.[唐]欧阳询主编:《艺文类聚》,上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影宋本[M],1959

4.汪绍楹:《艺文类聚》断句本,上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M],1965

咏柳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生;古诗词诵读;实践方案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缩影,蕴含着独特的语言美、画面美、意境美和哲学美,开展小学生古诗词诵读教学活动是传承诗词文化教育的基础,有助于升华学生的道德情操,净化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古典文化修养。本文将从为学生创建高雅的诵读环境,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激发学生的诵读热情三方面来浅析小学生古诗词诵读实践策略。

一、为学生创建高雅的诵读环境

开展小学生古诗词诵读实践活动并不是要求学生能熟读和背诵诗词,而是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诗词,深刻体会诗词文学的语言内涵和意境美,全面了解每一首诗词的背景文化和艺术情感。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融合诗词动画,为学生创建高雅的诵读环境,引导学生主动融入古诗词诵读实践活动。例如,在教导学生诵读杜牧的《山行》时,教师先让学生聆听动画《山行》的朗诵,鉴赏诗中所描绘的山林霜叶图和沙画《山行》,欣赏弯弯曲曲的小路,飘动的白云、隐隐约约的人家和美丽的红叶,然后,让学生在古今翻译活动中体会这首诗的语言美、画面美和意境美,感知“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等意象的作用和“远”“寒”“斜”“深”“坐”和“霜”的艺术效果,感受“霜叶红于二月花”这句诗所传达的乐观精神和励志情感,引导学生读出这首诗的语感效果和乐观、豪爽的感情。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探索把“霜叶红于二月花”改成“红叶胜于二月花”是否妥当,对比分析“霜叶”的精妙之处。在解析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时,教师可以用滚动式课件为学生展示这首词所描绘的画面:一行白鹭在细雨朦胧的西塞山前飞舞,鲜艳的桃花瓣漂浮在碧绿的流水中,河里的鳜鱼正肥美,渔人头戴青色的箬笠,身披绿蓑衣,沉醉于美丽的春景中。让学生从和谐的画面中感知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调动学生的诵读积极性。

二、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教师在进行小学生古诗词诵读实践教学活动的同时应注意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结合诗词内容,辅助学生掌握赏析古诗词的技巧。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制作清晰的课件,告诉学生:诗词意象可以营造氛围,衬托人物的节操与性格,奠定感情基调,起到以景衬情的作用。例如,贺知章的《咏柳》就是一首咏物诗,通过赞美早春二月的柳树来表达对美好春景的喜爱,将柳树比作成碧玉装扮的美女,用绿色的丝带比喻优美的柳枝,把二月春风形象化为“剪刀”,写出了春天的活力。的《卜算子・咏梅》刻画了梅花的美丽、高洁与顽强,寄托了革命终将胜利的希望与乐观信念。另外,教师应告诉学生诗眼和词眼具有四大功能,分别是明确主旨、勾勒形象、烘托环境、抒感的作用。而且,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明确诗词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区别,告知学生:诗词修辞手法包括比喻、对比、比拟、对偶、借代、夸张、互文、双关、反复、反语和引用;表现手法主要包括想象、联想、对照、衬托、渲染、用典、悬念、象征、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借古讽今、托物言志、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等。教师需要让学生明白诗词中的叠词可以使语言节奏富有美感,形成韵律美,像“萧萧梧叶送寒声”中的“萧萧”;色彩词增加了诗词的画面美和色彩感,例如 “映日荷花别样红”中的“红”。另外,教师应指导学生从知人论世、找诗眼和词眼、领悟主旨、赏析意象、再现意境和缘景明情等方面来鉴赏诗词,全面提高学生的诗词文化素养。

三、激发学生的诵读热情

教师应采取多样化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诵读古诗词的热情,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扩展学生的诗词储备量。例如,在让学生背诵白居易的《忆江南三首・其一》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画出重点字词和意象,结合比喻、对偶和反问手法来分析这首词,体会作者对江南美景的追忆与怀恋之情。而且,教师还可以用课件为学生展示另外两首《忆江南》,引导学生逐渐扩大自身的诗词积累。另外,教师可以通过举办小型的“古诗词朗诵比赛”来提升小学生古诗词诵读实践教学的活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咏柳教案范文第5篇

我们常说课文是例子,我在教学《咏华山》时,找出课文中一些可以演绎开来的语文元素作为“要点”,编排了训练程序,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演绎序列解题意

看到课题《咏华山》,我们下意识地会把“咏”理解为依着一定腔调缓慢地诵读。其实“咏”除包含感叹、赞颂之外还有另一层意思,就是用诗词等来叙述。在一年级第二册苏教版语文课本中出现了两次“咏”:一次出现在练习4读读背背里的古诗《咏鹅》,另一次出现在第八单元的25课《咏华山》。教学中用旧知唤起学生对新知的理解是教师常用的方法,可要运用好却不简单。我们对《咏鹅》里“咏”理解为“感叹、称赞”。联系到文包诗《咏华山》的文体,《咏鹅》里“咏”的解释显然单薄了。为了让孩子理解到位,我采用了从旧知入手演绎开来,让词义自然链接延伸的方法。

教学环节再现:

师:出示唐诗:

咏柳

诗人:贺知章 朝代:唐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鹅

诗人:骆宾王朝代:唐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师:请个别学生朗读。(学生看见自己熟悉的唐诗,感觉找到了表现的机会,兴奋不已。个别朗读在学生情不自禁下成了集体朗读。)

师:这两首诗分别写了什么?

生:赞颂了柳树的碧绿如玉;赞颂了鹅颜色的美丽,划水的轻巧。

师:贺知章和骆宾王都是用什么样的语句来赞颂的呢?

生:用诗歌。

师:那么“咏”是什么意思呢?

生:(反应快的聪明孩子)用诗、词来赞颂的。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首古诗《咏华山》。

相应阐述:

我在课前考虑到了年段特点,从《咏柳》《咏鹅》这些孩子熟悉的诗入手,让孩子朗读、体会它的感彩。学生很容易发现“咏”就是赞美、感叹,一下子就说出了“咏”里面有“赞美”的意思。我接着引导,“咏”还有其他的含义吗?在师生的共同探讨下,大家总结出“咏”就是用诗、词来叙述或描写某一事物。“咏”的多层含义在学生心里层层深入,“咏”在学生心中有了活力。

一字多义概念毋庸赘述。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语文教学无需解释多少概念,只要你拿出鲜活的例子层层演绎开来,学生自然会豁然开朗。

二、抓住特例分小节

初读课文时除了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外,还要标上小节序号,以便课堂学习。经过近一年的训练,学生基本知道了小节划分的原则。每另起一行空两字一般可以分为一小节。可是,《咏华山》在记叙中出现了冒号引出一首诗的情形。这样的情况孩子们第一次遇见,是个特例,更是个教学点。我让学生关注冒号,从语句意思的连贯上考虑,学会分小节。

教学环节再现:

师:这是一首古诗,是个怎样的故事呢?打开书137页,自由读课文。

要求:1. 字音要读准,带生字的句子多读几遍。后鼻音读准,平舌音读准。

例如:chēn(chēng)、jìn(jìng)。

2. 别忘了标上小节号。

师:检查小节划分,教会学生遇见冒号应该怎样划分小节。

师:这篇课文共有几小节?

生:6小节。

师:谁再数数?

生:5小节。

师:还有不同答案吗?

生:4小节。

师:你能告诉我们第二小节是从哪儿到哪儿吗?

生:第二小节是从“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了山顶”到“回首白云低”。

师:同意他这种划分的举手!(一少部分学生缓缓举手。)

师:你们看“小孩儿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后面是什么符号啊?

生:冒号。

师:没错,冒号就说明这句话还没说完,他吟诵的内容就是以下的诗,你们说,这首诗能脱离这一小节吗?

生:不能。

师:是的,这首诗是包含在第二小节中的,所以它们在一起都是第二小节。诗的前面空两格是为了排版的美观,明白了吗?

相应阐述:

这篇“文包诗”课文的出现,在一年级孩子眼里是一种新的形式,所以在标小节号时出现了问题。学生经过近一学期的训练,知道了另起一行语句前面空两格就算一小节,学到这篇文章的时候,学生自觉地在每一句诗前都标上了小节号。第二小节中冒号后面另起一行的诗歌也被当作了单独的小节。教学中适时指导,学生在浅显的冒号意思解释中弄清楚这首小诗应属第二小节的内容,孩子标小节的能力又增强了一点。

三、扣准词语箭双雕

语文语文,口头为语,下笔为文,学语文练习说话很重要。我们一直感叹没时间上说话课。何须独立练习说话,每堂阅读课都有大量的练说材料,只要教师悉心钻研,总能找到训练点。低年级的词串教学给我极大的启示,我从中悟出,每篇课文都可以在初读整体感知之后,让关键词串实现双重功能。一是检查学生字音准否,二是可以让孩子用给出的关键词串把课文的大概内容说一说,训练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环节再现:

师:(课件出示词语:华山古代七岁寇准沿着艰难山顶吟诵情不自禁,学生开火车认读。)

师:谁能用“华山、古代、七岁、吟诵”说说这个故事。

生:古代有一个小孩叫寇准,他七岁的时候和先生一起去登华山。

生:古代有一个小孩叫寇准,他七岁的时候和先生一起去登华山,华山真高哇!

师:你们的语言都很简洁。这个小寇准登上华山以后做了什么呢?

生:他觉得华山的景色很美,还写了一首诗。

师:现在你能再用上面的词连起来说说吗?

生:古代有一个小孩叫寇准,他七岁的时候和先生一起去登华山,他觉得华山很高,景色很美,还写了一首诗,真了不起。

相应阐述:

在《鲁班和“橹板”》中我就有意识地给出一些关键词,让学生练习说话。在这几课教学中,我都在引导学生用几个词说课文的主要意思,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也潜移默化地渗透着概括课文的思维能力。用这种方法学到《咏华山》时,孩子已经能较好地用给出的关键词简述课文内容了。这无疑是能力的增长。

四、以诗引文助感悟

文包诗是苏教版的新体裁,浅显易懂非常适合低年级孩子阅读。在学习此类文章时,注重方法指导可以充分发挥阅读方法的范例作用。

教学环节再现:

师:(出示古诗: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这首诗你们读了这么多遍,都读懂了吗?谁来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生:华山很高。其实这首诗的意思就藏在我们课文的第2自然段。

师:老师知道你们都懂了。下面就请大家打开书读读课文第2自然段,把诗句意思用笔画下来。

师:(相机出示:啊!华山真高啊!)华山有两千两百多米高。华山比教室高多了,大约有一百六七十座这样的教室那么高。谁来读读华山的高?

(生声情并茂地读。)

师:一边读,一边想画面,这是非常好的读书习惯。我们每个小朋友都要这样读书。谁能这样读读下面的句子?

师:(相机出示: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生读。)

师:这景色很美,我们来看看这远远近近的山。(出示PPT。)

生: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师:这景色更美了。(出示PPT)太阳离华山顶太近了,好像一伸手就能摸到似的。(师指在半山腰)这儿就是山腰间。这儿一朵,那儿一朵,这就叫朵朵白云。华山都已经在白云的上面了。它真是太高了!

师:华山真高哇!这就是发自心底的赞叹!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来大声赞叹。(齐读。)

师:这样高的华山,如果让你去爬,你会怎样呢?

生:华山不仅很高,而且山路又陡又窄,可难爬了。

师:“自古华山一条路”,说的就是山的高和险。

师:(出示句子: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这句话中有个词,是说爬山不容易的,找找看,哪个词?一起告诉我。一起读一读句子。

生:艰难。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

师:站在华山顶,看到了这激动人心的景色,此时,你最想做些什么呢?小寇准站在山顶看到这么美的景色就情不自禁地吟诵了这首诗。

生:齐读《咏华山》: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相应阐述:

真正拿教材教语文就要重视阅读方法的指导。本环节在朗读指导中提倡边读边想象,更让学生明白了文包诗体裁里的诗歌意思就包含在故事叙述中。在课文中可以直接找到对应诗句的解释。在以后阅读文包诗体裁的课文时,学生就知道该怎么读了。

教后感言:

相关期刊更多

实用肿瘤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实用肿瘤学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哈尔滨医科大学

物流技术与应用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